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业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工业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时间:2023-10-29 14:58: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业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业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第1篇

工业设计实验教学对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获取和技能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工业设计需要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较多,前期基础课程比如三大构成(平构、立构、色构)和工程图样课程的应用理解一直是教学上的一个难题。除课时因素外,由于实践环节在连贯性方面的欠缺,也令学生对各种基础课在今后设计中的应用缺乏直观的感受。由于实验场地面积及设备所限,为了达到高校学生培养目标,使学生对专业理论与知识有亲身的体验和直观感受,嘉兴学院搭建了一个可供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使用的课程实验示教平台。通过该平台的需求,将实验室进行了改建并购买了相应的仪器设备用于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能力训练,并配合开展相关的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础课程实验示教平台能实现的目标:(1)解决工业设计基础课程中存在的教学与实验在保持连贯性方面脱节的问题。(2)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对设计全过程控制的综合能力。(3)通过与我院工业设计示教实验室等其他实验室的联合,为制图类课和美术教学提供研究基地,为教学及教材改革提供素材。

1实验示教平台建设框架

嘉兴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设计素描、立体构成、设计色彩学、设计图学、人机工程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学生对这些基础课程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其对高年级的课程设计和综合工程实验项目的应用。特别是新生,基础课实验能锻炼他们今后对专业的深刻认识程度,尤其对一些在课堂上难以在真实环境下开展的项目,如产品的加工、制造等,需要借助虚实结合的实验操作演示平台,让学生完成复杂系统训练,懂得如何应用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在由基本的美学设计能力向实践技能能力提升,再到实践应用能力的加强方面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条件,嘉兴学院实验中心主要面向艺术、工科设计类专业,构建基础课程展示与演示区、基础课程实践技能验证与应用区、综合设计训练区3个层次实验教学区平台(见图1),给学生提供理论认知与动手实践的实验环境,全面提高实验效果,开阔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培养创新能力。

2实验示教平台特点

实验平台教学内容突出多个基础课程的交叉、资源共享、逐步提升的特点。第一层次的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主要针对工业设计美学类、工程类、原理类课程,比如: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设计色彩学、设计素描、设计图学、设计原理、人机工程学等;这一层次的课程主要为演示或认知型实验,实现方式以图例展示、自制小型制图设备、拆卸小型产品的演示等来认知基础课程中关键知识点,其中图例展示采用知识要点的用途展现为主,这种展现可以放在实验室里的墙面上,可根据不同科目不定期进行更新,如色彩学中对“线”的色彩性质理解(见图2),不再强调如何画线,而是通过线条在具体的产品上颜色深浅关系体现出直线条具有的分割、庄严、刚劲的特点。采用直观的展现方法再加上学生动手演练效果更好,比如,图2中的冰箱,可以先在墙壁上挂上冰箱的总体轮廓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在上面用直线纸贴的方式分割,看看效果如何,这样能为工设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二层次基础课程实践技能验证与应用区的实验分为心理学类、工程图样表现类、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设计营销学类等五个模块,为分析\验证型实验,该实验区是以第一层次的课程为基础,操作实验为主,内容涵盖绘画、制图、信息交互设计类的10多门专业必修和选修教学课程,各课程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跨学科模块化选择组合课程实验,弥补专业实物实验的不足。第三层次包括以综合实践、竞赛为主的实验区,为创新型\综合型实验,以真题实做、实题伴做等多人协作的综合实验项目结合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课外专业竞赛的需要,实现工业设计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工艺创新的人才培养要求。

3平台应用分析

本实验示教平台实验体系连贯性强,可以逐步提升学生的基本专业视野,提高对工业设计基础课程的理解和应用。这些教学和实验项目使理论知识点变得清晰,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加深学科知识理解,改变了以往由于对关键知识点在课程衔接上运用不连贯,导致毕业设计时,很多人觉得大一开始学的课程收获较小甚至无用的思想,为专业设计提供了更为直观、体验深刻的训练平台。以工业设计工程基础类课程为例来说明本示教平台在体现“工程”主线实验项目的连贯性,其对应实验活动及能达到的目标见表1。在大一,工业设计工程类的实验课程为“设计图学”,教学形式主要是通过工程制图实验来对图形的认知和基本画法进行理解,奠定工程基础(也即图1平台的第一层次阶段);大二再通过“设计原理”“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进行产品结构、加工制造原理方面进行应用性实验操作,了解产品工程方面的构造信息及用途;大三通过“人机工程学”、“计算机辅助应用”等课程实验,进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即图1平台的第二层次阶段);大四结合真题项目、实题伴做、竞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形式的实验课程进行产品的综合设计、系统设计(也即图1平台的第三层次阶段),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研究创新能力,这样能将四年的基础课程知识点始终贯穿在一起。

4小结

该平台除可对工业设计专业各种基础课程进行演示外,还可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及时对设计进行改进。虽然该平台的建设成效与作用得到了学校师生的认可,但建设并没有结束,就目前情况而言,工业设计基础课知识点还需要细化,在突出基础知识展现手法上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作者:王以华 单位:嘉兴学院

第2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教学;实验;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055―02

《机械设计基础》是近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必修课程。在南京农业大学,修读该门课程的主要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工程管理等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授课对象不同,教学计划安排的课时也比机械类专业的学生要少一些,因此该课程的教学与机械类专业的课程教学有不同的特点。下面分几个方面谈谈作者的教学体会。

一、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都是非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其中工业设计的学生在大二的时候学习这门课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程管理的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学习这门课程。尽管这门课程是必修课,但是学生对这门课程并不非常了解,学习兴趣并不高。尤其是工业设计的很多学生,高中都是学美术的,基础非常差。因此,最重要的是去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一般而言,绪论是第一次课,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用。任何一门课程的“绪论”,都要谈到“为什么学”、“学到什么”以及“如何学”的问题。作者在讲授这一章时,结合农业机械发展的特点,从传统的“牛拉耕田”、“拖拉机耕田”到“现代农业机械”,从古代的“马车”、“普通汽车”到“现代汽车”,以及现代汽车的主要组成,内燃机、牛头刨床的主要组成及工作原理等,通过这些简单易懂的例子,使学生了解到现代机械仍然以机械工程为基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工科学生必须具备机械设计基础知识,才能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日后技术革新打好基础。

同时,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准备了非常多的案例、动画和录像,以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比如在讲“平面连杆机构”时,准备了“契贝谢夫四足步行机”的录像,非常的形象和生动。讲死点时,有飞机起落架、夹具等的动画,同时结合讲解,学生就非常容易接受和掌握,有比较深刻的感受。

二、注意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机械设计基础》 的前半部分主要是机械原理的内容,内容从高低副与自由度、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到轮系,这是一个整理的学习过程。尤其是高低副与自由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如何把复杂机械的机构运动简图画出来,这部分掌握好了,对后面的几种机构的学习很有帮助。此外,速度瞬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学生在《理论力学》的时候就学过速度瞬心,这与《机械设计基础》的速度瞬心有何区别?这一点要介绍透。同时,结构的压力角、传动角如何画出,等等,这几章有很大的连贯性,在讲解过程中切忌过快,要学生掌握好才行,多让学生做一些习题,否则影响后续章节的学习。

三、提炼关键内容,有重点地授课

《机械设计基础》是两门课的综合,前半学期主要是高低副、自由度和一些常用机构,后半学期主要介绍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设计与计算等。前半学期机构的学习比较系统,基本上是在介绍了自由度、速度瞬心、压力角和传动角的知识以后,一个机构一个机构地学习。后半部分的内容非常繁多且零散,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普遍反映不太好学,缺乏头绪。因此,这门课程的学习一定要有一条主线。笔者认为,本课程教学时,要结合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有重点的学习。

以“齿轮机构”为例,这一章的内容非常多,也是这门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这一章的学习,一般需要五六个课时的学习。笔者在这门课程的学习时,主要是抓住“渐开线的性质与特点”和“一对齿轮啮合过程”等主线开展教学。其中渐开线是这章学习的基础,所有牵涉到齿轮参数计算和啮合的知识的,都牵涉到渐开线。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主线,逐步开展教学。

四、结合课程设计和实践进行授课

南京农业大学开设的《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有课程设计和创新设计。一般课程设计有两到三周的时间,是设计单级圆柱斜齿轮。一个学生一个设计题目,给出的斜齿圆柱齿轮各种传递的功率、输入转速、传动比等参数不同,要求学生通过查手册,独立设计出该对斜齿圆柱齿轮和减速箱系统。这个比较重要的是齿轮传动、带传动、连接、轴、滚动轴 承等几章的内容。在讲授这几章的内容时,都要结合课程设计进行授课,比如齿轮材料的选择及其热处理方法、齿轮设计时参数的选择、齿轮受到的轴向力切向力和径向力的计算等。通过结合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意识

《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主要有三个实验:机构运动简图与自由度、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带传动系统综合实验。在这三个实验中,都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是第一个实验,一般在第二次或者第三次课程的时候做,有非常多的简单机构,让学生去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在这些实验中,指导老师大概介绍了一下之后,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指导老师在一旁讲解与指导。通过实验,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独立地去思考。

笔者认为,《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的设计过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工程意识。因为不管设计和制造任何机械,一般性能越好,功能越复杂,成本就越高。在设计过程中,要让学生结合实际和性能要求,去查各种手册和图册。手册和图册里面的推荐值一般都是一个范围,学生要结合经济性和实际要求去选取。要教导学生去参考前人的经验,但是又不要照搬前人的经验,要鼓励学生去积极创新。

总之,《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结合所教授学生的特点,去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有重点地进行讲授,以让学生能学好这门课程。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和经济意识,鼓励学生不断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杨可桢主编.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谢振宇.《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法探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4).

[3]倪向东等.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

第3篇

1.探索立体化教学模式和方法。

鉴于工业设计专业的艺术类特性,在教学环节中更需要精心设计为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足够的机会和空间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教师讲授+基于团队的实验讨论互动课+基于团队的实验研究项目”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和多方位的课程考核指标体系。

2.构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体现理论、技术、实践有机融合的工程教育理念,形成以“课堂教学+讨论互动+动手实验+项目研究+课程设计”立体融合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3.将工程中的典型案例引入教学内容,并借助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课堂讨论,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思路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设计的能力。

4.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分组进行教学,按组分配任务,进行讨论、查阅资料、分工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5.强化能力、过程考核,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学生平时成绩比重,将期末考核转变为章节考核。

实践考核与理论考核相互结合,形式上做到有机统一、相互渗透。

二、课程改革内容

首先,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对机械产品仅进行外观设计而非结构设计与功能设计。该专业需要了解机械产品的运动原理与设计原理,而非原理性的设计机械产品。因此该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应普及常见机械结构的运动原理及相关的实际产品形式。更多地体现对机械部件的科普介绍,而非进行机械原理的理论公式化推导。同时要灌输机械设计及机械产品质量的把关参数,如刚度、强度、安全系数等。其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了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培养的教学思想。锻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团队配合,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机电系统的综合设计能力;实际过程中,针对具体设计目标开放性加入工业设计元素,使学生真正体验理论与自身专业实践相结合,改善教学效果。再次,在已有的实验课程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出相关的具体实践项目,结合项目实施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熟悉工程项目的一般流程,培养锻炼学生团队精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这一模式可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强调实用技能和知识创新,建立课堂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的联系,展示“以能力为本”的价值方向和“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最后,体验型讨论课互动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机械类课程教学方式接近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形式,消除学生对数理化课程的枯燥感。基于团队的讨论互动课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基于已有的实验器件,结合实际运用需求确定项目主题,查阅资料、分组讨论,上台讲演、提问答辩和评价考核等环节,学生可主动参与教学,体验整个教学过程,分享学习的乐趣和成果。通过两个小组同题进行竞赛,师生互动提问答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知识的主人。基于以上课改内容,其重点大多也是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工业设计专业机械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是针对工业设计特点增加的教学环节,其教学模式教一般实验课程更具有开放性,这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设计基础理论体系丰富,且具有很强的工程技术针对性,其教学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综合运用抽象与具体、逻辑与感性、演绎与归纳等多种思维方式。然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理论推导、抽象概念的接受能力相对薄弱。故而要求授课教师采用有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深入探究意识。

(2)开放式与项目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现有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实验课往往是验证性的课题,老师演示居多,学生模仿为主。这样的实验课对学生的锻炼与吸引力很差,因此需要在锻炼学生实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综合性与设计性的实验内容,这将是教师团体需要花费巨大精力的环节。所提出的新型实验还需要综合考虑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与能够投入的实验经费等多种因素。

第4篇

[关键词]形态设计 设计美学 操作行为 课程设计

一、形态设计课程的训练目的

产品形态是使用者的使用媒介,是与外界交流的工具。它是产品的内在材质、结构、内涵等因素的外在表象,并通过视觉、触觉甚至嗅觉的形式传达给使用者生理及心理反映的过程,也是使用者建立产品价值评价体系的起点。

工业设计是作为艺术造型设计而存在和被感知的一种“形式赋予”的活动。工业设计师通常利用特有的造型语言进行产品设计,并借助产品的特定形态向外界传达自己的思想,产品是消费者完成某一特定功能的媒介;是与设计师设计思想、文化价值交流的纽带。因此,对于形态设计这门课如何设置,以及不同的训练目的和训练方法已经成为教师在所有课程中所不能忽视的内容。

二、形态设计课程的基本现状

目前,我国的工业设计基础教学中有关形态设计的课程内容较前些年相比,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从一开始无经验基础上的照搬照抄三大构成体系,到包豪斯实践教学的经验汲取,再到德国斯图加特设计学院的综合造型基础课程的全面推广,有关形态设计的课程设置及内容改进,可以说是一个极大的飞跃。很多院校在开设形态设计这门课程时,也都有了自已的学院背景及特长特色,由于呈现出的多样化特点,也使得我们必须在现有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上,进行细分其设置内容及其训练目的,取长补短,确保这门课程在较短的时间安排内获得较科学的安排。以下是在研究和选取国内外有关形态设计这门课程的一些学校的典型案例后,以训练方向的不同进行的分类,相信会对今后的形态设计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启发。

三、形态设计课程的几个训练方向及课程设置

1.形态设计与设计美学

课程题目:平面视图的立体化

训练目的:平面向立体的转换,着重训练空间想象力、尺度的把握、比例关系及视觉美感。

课程设置:给出一个投影图,然后让学生用石膏或模型泥作出相对应的立体形态。

给定一个投影图,并确定其投影方向,则可以生成无数个完全不同的立体和空间形态。在图形学中,一般将看到的线画实线,被挡住的画虚线,这里不做区分,统一用一种线型表示,这样可以是还原后形态变化的方式更加丰富。立体形态不同于平面形态,平面图形有固定的轮廓,而立体形态则没有固定的轮廓,它是随着变化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实际上也是在认识观念的一次飞跃。

2.形态设计与设计语义

课程题目:调节按钮造型系列

训练方向:按照按、旋、拔三种不同设计语义,设计一组调节钮造型系列,要能在不需要说明书或其它指示符号的前提下,明确指示操作调节方式。

课程设置:通过这个训练,我们了解产品的形态以及它们本身通过形态传达给人的信息及情感。即用“形的语言”分别表示旋转、按下、提起这三种操作动作,而不需看说明书就能快速知道怎样进行正确的使用调节。具体训练要求:这三种调节钮的个性必须有统一的造型风格,即寓于共性之中;而个性的表达也必须清晰、简洁,逻辑性强。

3.形态设计与加工工艺

课程题目:国际象棋设计

训练方向:运用不同材料进行产品形态语义的系统化设计,在此基础上体会不同的加工工艺以及基本的实验室工具操作。

课程设置: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一套统一风格又不失象棋本来意义的新的象棋一套。造型语言表达“国际象棋”各种棋子的个性和走法;棋子要稳定,便于下棋;各个棋子的造型又要统一在一盘棋中;整体的造型概念还要有明确的依据、创意、故事。

除了研究造型语言的语义和形态的统一,还要保证棋子稳定、操作时的人机关系和功能目的以及下完棋后方便装盒与节省空间,还要根据棋子材料的性能、加工工艺进行合理的造型,尝试不同材质的加工工艺。

4.形态设计人机工学、操作行为

课程题目:石器设计

训练方向:人机尺度与产品形态之间的关系

课程设置:此训练主要介绍一种从复杂形态表面的整体性来设计的一种方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反复试验,学生从3D的立体模型运用视觉化的语言来创造出语义学上的形态变化,及把手与人手操作之间的关系。每个学生设计并建造一款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此训练着重展示人们如何使用石器这种工具,不同的形态与它自身要向人们阐述的产品功能以及石器形态与人之间产生的互动关系。

四、形态设计课程设置的一些建议

以上从不同的训练目的及课程组织上选取了现有的国内外形态设计课程的经典案例,可以说从训练的目的及训练方法上,这几个训练主题都是基于在短时间内对学生十分有针对性的训练课题。目前,国内有关形态设计的训练也越来越有特色,相信我们在些这基础上,应该设计出更多具有针对性的课题;另外,我们也应该尝试形态设计这种基础性课题与实际的专题训练相结合,以便学生在大学时期能够在不同的阶段不断深化对于产品形态设计的认识。

五、小结

产品形态是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的基础媒介,设计师和消费者之间没有直接沟通的渠道,符号的构建者和认知者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而是通过产品形态符号及其互动来完成产品任务、达成认知、共识甚至产生共鸣。一门好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产品形态设计课,应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系统、有的放矢的训练来达到对产品形态、设计语义、人机操作、材料与加工工艺等方面的基本认知,使得学生在大学的初期阶段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规避一些在大三、大四时期进行专题设计深化时所犯的一些基础性错误。

参考文献:

[1]陈炬.产品形态语义.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峰,吴丹,李飞.从构成走向产品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张学东.人机工学与设计.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第5篇

服务设计与工业设计二者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内向—逻辑维度是指从二者的设计对象、设计方法、设计教育三个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分析比较。从局部到整体,由点及面,层层递进,证明了将服务设计概念引入到工业设计教育的可能性。

1.服务与产品的关系。产品分为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产品,有形的产品即为物质产品,无形的产品包括非物质产品和服务。服务是一个为解决某种问题,在服务提供者及服务提供系统的帮助下,消费者参与生产并从中获得体验的过程。有形的产品成为服务的物质化载体。在享受银行提供服务需要用到的提款机、柜员机等这些有形的产品,它们的使用体验组成了银行服务体验的一部分。

2.服务设计与工业设计。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发展,产品的设计逐渐成为服务设计的一个环节,设计的重点从有形的产品向无形的服务进行转移,工业设计成为服务设计的一个环节。工业设计产品的价值在服务系统之中得到体现,并获得及时、切实的反馈。产品形象的影响因素逐渐增多,产品的销售推广环节、产品外观、使用方法、交互方式、售后维修及废旧处理,都将成为消费者、使用者心中评价商品的砝码,而不仅单单依靠外观形象和产品质量等因素,如图1所示。比如,家用电饭煲满足了使用者快捷制作食物的需求,可是对于具体某一品牌的电饭煲来说,产品的营销推广、外观、使用方法、交互界面、售后维修等表明了此品牌意图传达给使用者的生活理念。消费者购买迎合他们价值观的产品,享受着认同的品牌服务。将产品置于服务系统之中,其价值得以体现,不足之处得以发现。工业设计具有向服务设计转移的发展趋势。设计价值评判标准发生了转变,用户的产品使用体验、售后服务的体验将成为产品价值的重要部分;设计对象从独立的产品实物转向系统服务环境,产品需求将来自于所处的整个服务系统;设计的目的从产品向服务体验转变,切实地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3.服务设计教育与工业设计教育。从设计学的角度来看,服务设计与工业设计是其两个具体的应用分支,两者知识体系有一定的重叠交叉,在表现技法方面具有较大的不同。基于服务设计的工业设计教育,旨在将服务设计的思维方式引进工业设计教育中。(1)具有创新的本质,创新是设计教育的灵魂。无论是工业设计还是服务设计,创新是推动设计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工业设计教育所坚持提倡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性思维。(2)学科综合的艺术,学生资源整合能力的培养。综合教育是为应对当代科技、社会、环境等复杂大系统问题而构建的课程,通过跨学科综合教育使学生理解多领域知识原理而达到见识通融,造就具有远大理想全面发展的创造人才。将经济、文化、科技和生活于一体,横跨经济、法律、工程技术、社会科学、艺术美学等众多学科联合展开。(3)情景化设计。设计的需求源自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事理背景,用户将在一定的环境中使用产品,体验服务。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使用和反馈评价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二、服务设计与工业设计的外向—社会学维度

外向—社会学维度是从经济发展的时代需求、企业发展的自身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所需面对的市场需求三个角度论证了工业设计教育引入服务设计理念的必要性。

1.经济发展的需要。迅猛发展的服务业是后工业时代社会的主要特征。相比以高品质的有形产品为标志的工业社会,高品质服务成为了后工业社会的衡量标准。服务的概念也随之得到了发展,从最早局限于“可出售”的商业性活动,其范围逐步扩大到“一种提供利益的行为”;提供因素也从无到“有形产品”至“人或有形设施”直至“服务提供系统”;服务目的从“提供某种利益或满足”发展至“能为顾客解决某种问题”。西方学者提出了“体验经济”的概念来描述服务经济的特征。它通过人性化的方式为顾客提供服务,让顾客亲身去体验服务所带来的快乐。服务企业应在这一体验过程中扮演特定的角色参与服务的体验并从中获得利润,而不是从纯粹的服务交易中获得利润。强调人性化、强调经历过程、强调角色扮演,是“体验经济”的核心。

2.企业发展的需要。日前,各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在无差异的产品功能面前,企业需要寻求差异化竞争方向,赢取消费者,占领市场。企业不仅要利用有形的产品来进行竞争,更要利用无形的服务来赢得用户,增强用户的忠诚度。现在的竞争是服务的竞争,获得消费者对于企业的认同和支持,企业才具备竞争优势。形成竞争优势的核心解决方案可以是有形的产品,也可能是无形的服务。时至今日,彩电产品的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不同品牌产品之间就功能、外观、使用方法方面没有较大的差别。“智能电视”、“数字生活”等观点被提出,在现有的硬件基础之上升级产品的软件内容,为消费者提供全新的高科技生活体验。

3.市场人才的需求。高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窗口,是国家的人才库,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时代人才是高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以优秀的表现技法效果来评判学生设计能力的时代已经过去。设计教育的重点急需转变,缺少服务设计的思维方式,缺乏资源整合能力的设计师,职业道路只会越走越窄。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设计往往过于理想化而脱离了现实的需求,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这反映了现有工业设计教育中的不足之处。

三、基于服务设计的工业设计教育

1.基于服务的设计理念。工业设计项目的设计流程一般需要进行项目确立、资料收集、项目定位、初步方案、测试评估、方案深入、方案实施、反馈,八个步骤,如图2所示。方案深入与反馈之间可以迭代进行。现有的教育课程内容可在这八个步骤里面得以体现,可分为:造型基础课、工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设计专业课。造型基础和工程基础侧重的是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侧重于学生的设计思维的培养。设计概论和设计管理课程中,涉及到用户需求的解读,即寻找需求之后,通过用户研究将其转化成为明确的设计目标。在传统的设计教育中,设计目的多体现为造型设计及简单的使用方法设计。服务设计与工业设计具有相似的设计流程。通过用户在享受服务的开始到结束中各个接触点的研究分析,进行整体的服务设计。服务设计的思维方法引入到工业设计之中,是将以“外观”为主要需求切入点的传统工业设计思想转换为以“产品周期”为需求切入点的设计。从单纯的“解决需求”的设计模式转变为“寻找需求”+“解决需求”的设计模式。在整个产品周期中寻找需求,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发散学生的设计思维。

第6篇

[关键词]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179-02

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是职业学校机械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沟通学生理论课和专业课的桥梁。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课程学习之后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搞好课程设计,如何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基础知识得到巩固,是从事本课程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在从事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工程素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尝试,使学生受益匪浅。

1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的内容改革

1.1 课程设计的目的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在学完课程后独立进行的一次工程实践。该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进行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有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课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课程设计的内容改革

选题是课程设计内容的关键,教师的选题应尽可能把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知识在课程设计中得到综合体现,同时要保证学生能够按时完成。改革前,江苏省张家港工贸职业高级中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分别进行的,互相之间没有联系。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在第4学期开设,内容以机构的运动分析为主;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在第五学期开设,以零件的强度分析和绘制装配图,零件图为主。不论是机械原理还是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和设计方案都是教师给定的,而且有设计题目的样机,机械原理题目是插齿机插刀系统基本运动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是减速器的设计。这样的选题都有一定的依据。插齿机插刀系统的方案设计中涉及连杆机构,凸轮和齿轮等机构,能够很好地反映教学的内容,学生通过参观样机基本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所以两周的设计过程显得很轻松,真正能够设计不同方案的学生并不多见,这样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而减速器作为传统的设计题目,其零件的选择包括电机、皮带、螺栓、齿轮、轴、轴承、键、销、联轴器、、密封以及箱体等,它的设计结合书本知识最多,而且难度适中,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机械设计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作为学生机械设计的题目在较长时间都没有得到改变。而且单独进行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最大的弊端是学生缺乏对整体机械的认识和系统工程的认识。为了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综合提高,我们将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整合为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设计题目暂时定为包装机械(包括液体包装机和固体包装机)的设计。设计时间由原来的“两周”加“三周”改为现在的“四周”,设计方式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原来不管机械原理还是机械设计均为三人一组,三人的设计题目,已知条件均相同,这样可能会导致三人互相抄袭,而且多年的课设结果也反映出这样安排的弊端;改革后仍为三人一组,但是三人是负责整机的设计,他们之间相互联系而又互不相同。他们必须按照给出的设计任务,商定设计方案,其中一人的不合作就会影响整个小组的设计,导致方案失败。这样,学生在相互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均可得到相应的锻炼。从总体的工作量来看,原来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包括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1#);插刀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线图的绘制;凸轮的位移线图和对应的凸轮工作图;和编写设计说明书。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包括装配图的绘制(0#),轴和齿轮的设计,以及编写设计说明书。改革后,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总体工作量基本保持不变,但同一组三人各有侧重,把包装系统分成三部分(输送部分,热封部分,装料部分),每人负责其中一部分的设计,最后要求学生绘制出整个机械系统的机构运动简图(1#),相应的部件图(0#),轴和齿轮(或凸轮)零件图,和编写设计说明书。经过几轮的尝试后,打算每一组人数增加到6~8人,能够在四周的课程设计过程中,相互分工,做出液体包装机(或固体包装机)的整机设计。

2 改善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2.1 注重设计能力的培养

设计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完成一个好的设计,需要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支撑,相互融合。而目前许多课程的学习是孤立的,一门课程考核完成后即告结束。而针对机械类专业的特点,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知识的融合给课程设计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其中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是设计能力的两个主要方面,我们将后者作为课程设计的重点。结构设计是确定零部件形体的主要阶段,是一个难点。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机械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欠缺的是工程实践经验,所以在进行结构设计时,思维局限在书本知识上。为此要求学生提出结构设计合理,表达清楚的设计意图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设计产品时要考虑到产品的造型、制造、市场等生命周期,即学生的设计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这样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课程设计的全过程都要突出结构设计,鼓励设计新颖结构,以结构合理性和工艺合理性作为评价结构设计部分的主要方面。同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善于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发挥最大想象力的空间,在布置任务时,只给出设备能够最后实现的功能,而不规定具体是如何实现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想象和创新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设计能力。

2.2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计的题目应能够符合工程实际的需要,一般设计的题目尽量选用真题。在以往的课程设计中,教师给出设计参数,布置设计任务以后,学生一般参考样图进行绘制,这样思维必然局限于教师的设计思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非常不利。在改革后,学生可以到机械厂和实验室去参观小型的装置,这样对机器有一个总体的印象,可以观察机器的运动情况,同时学校还给学生提供了两台包装机供学生装拆,这样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机器的结构,整个机器的组装过程和零部件的形状,立体感强,层次清楚,学生基本能够从视觉角度感知机器内外部的情况。而且,在实际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学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从资料收集,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等方面考虑,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法,这对于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3 注重协作能力的培养

各同学之间协作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改革后在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中,一般以3人为一组。小组成员之间在形成具体的方案时要求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在设计方案基本确定以后,组织一次小组间的讨论,提出每组方案中存在的优缺点。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协作,又有独立的构思和设计,分组设计带来的一个意外收获是形成了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这种竞争增加了学生的工作热情,体现了学生是教学设计主体的原则。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是每组的一个成员,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共同讨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在关键的问题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掌握每位学生的设计进度。

3 改革考核方式,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最初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一般是“师评”,即教师根据图纸的质量和平时的印象给学生打分,这样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教师可能只关注图纸的质量和课程设计的进度,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为了克服这种不合理性,在随后的课程设计中作了一定的修改,但原则上还是每位同学均参加答辩,答辩的最后成绩分阶段给出,总共由四部分组成(平时考勤占10%,设计计算部分占20%,草图和最后图纸质量占40%,答辩30%)。经过这样的改革后,发现同学们在设计阶段思维会更加活跃,自主性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而且由于答辩时面临的是全班同学和老师,准备答辩和答辩的过程对每位同学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通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才能从全方位真正提高课程设计质量,真正锻炼同学们的能力,与课程设计目标相一致。

参考文献:

第7篇

第一,工业工程大部分专业定位于工程专业,美国的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工程学科课程为主,辅以管理学科课程;

第二,国外的工业工程专业第一学年就开始安排管理类及工程类课程,基础课程相对较少;

第三,国外的工业工程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很早就通过与企业合作安排实际工业工程项目研究方面的实习,来提高学生对工业工程专业的感性认识为学生提供直接接触生产过程的机会,为以后专业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2年我国才开始试办工业工程专业,工业工程本科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相对国外院校,我国工业工程专业存在专业定位模糊,有的学校是定位于工程专业,有的学校定位于管理专业。同时工业工程还存在课程数量多,基础课比例高,以及实践环节不足等现象。

2卓越工业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业工程是“以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利用人、财、物、信息、时间等经营资源,优质、廉价并及时地提供市场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同时探求各种方法给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们带来满足和幸福”的工程专业[1]。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既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理论知识,又具有较扎实的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同时掌握一定的工程专业理论与技术和熟悉现代管理理论,成为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企业的生产、服务与管理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评价、控制和创新活动的高级工程人才

根据工业工程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专业的特征,充分考虑东莞制造业发达的地方产业优势,我们将工业工程专业专业设置设在机械工程学院,定位于主要为机械、电子等相关工业企业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并为工业工程专业确立“宽口径,懂技术,重实践,求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确立“会管理、懂工程”的专业培养目标。“宽口径,懂技术,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科学的教育思想观念为指导,注重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互相融合的发展方向,实行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宽专业口径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创造、创新和创业的“三创”教育[4]。而且工业工程的教学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强化工程,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

2)突出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3)多学科知识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原则。因此,工业工程专业建设应体现以机械制造过程技术为主线,以制造工程技术与现代管理理论为核心,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手段,强化实践性环节教学的思路。卓越工业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三个不同层次课程体系构成。公共基础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通识教育和提供专业学习和应用必要的基础理论:包括外语、数学、工程数学、体育、政治理论、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根据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所要求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来设置课程体系,包括工业工程研究对象模块、工业工程技术与方法模块、计算机辅助技术手段模块和实践教学环节4个模块:

1)工业工程研究对象模块:工业工程是以制造过程为研究对象的,机械制造工程是经典的制造工程,所以工业工程专业选择机械制造过程为代表。机械制造工程模块:主要设置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与制造、电工学、控制工程等机电工程课程。

2)工业工程技术与方法模块:主要包括传统和现在的工业工程方法和技术,设置运筹学、系统工程、工程经济学、人因工程、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先进制造系统、工业工程基础、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系统仿真技术、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及等课程。

3)计算机辅助技术手段模块:计算机技术是现代工业工程的重要辅助技术,本模块设置: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

4)实践教学环节模块:包括金工实习、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工业工程专题训练、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计算机综合训练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等内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模块体现了工业工程专业以机械制造工程为主线,以工业工程方法与理论为核心,以计算机为辅助,突出实践性环节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四年的专业教育使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制造工程基础,掌握丰富工业工程理论和技术技能,并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工厂规划设计和改善、产品制造工艺设计、生产制造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能较好地适应制造业的用人要求[5-6]。

3卓越工业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

3.1合理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实现相关知识大融合工业工程专业作为复合型专业,工业工程专业涵盖的知识范筹十分宽广,教学内容多。必须有效解决教学学时少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因此,需要精选课程、压缩课堂教学学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来提高教学效率。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需要增加人文艺术类的选修课,并安排有关本专业的学术讲座,使学生了解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知识,了解工业工程的最新动态,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与此同时,由于专业知识涵盖面大,如果我们只是将多个学科的知识简单的堆积和拼凑,那么不同学科的知识之间就缺乏关联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就成了“四不象”。实现复合型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是工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根据机械工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几年的办学实践,我们认为实现复合型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关键在于建立一个科学适用的教学体系。它包括专业培育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设置、实验室建设、综合实践环节安排、师资队伍建设、科研与教学的协调等。为此,我们将在总结机械工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几年的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多方面进行复合型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的尝试。专业知识结构的厘定,从简单上说,就是确定工业工程专业涵盖的知识范筹。工业工程专业是机械工程、管理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7]。但是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制造模式、制造技术的不断变革。使制造工程管理专业涵盖的知识范筹十分宽广。目前,已基本获得认同的核心知识范筹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东莞建设国际制造业名城的产业特色(如中小企业偏多、企业生产管理水平不高、企业集群现象突出等),以及东莞对制造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及其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情况,进行知识的取舍和专业知识结构的厘定,建立有东莞特色的制造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教学体系。

3.2加强实践性教学工业工程专业实践环节要实现多层次多角度教学,具体包括:

1)多开实验课;

2)增强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教学,使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就能开始认识工厂及其运作模式;

3)加强课程设计的安排。我们开设了“网络与数据库原理”、“电工电子”、“机械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计划与控制”和“设施规划与物流系统设计”等课程设计;

4)应用ERP沙盘进行专业综合模拟实践,模拟企业进行实际运作,把企业搬进课堂。通过ERP沙盘实践使学生熟悉企业,认识了专业,提高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5)综合性实验的设计。通过综合性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及相关技能的能力,巩固课程知识。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对一个企业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要求学生在对生产过程、生产计划、编制物料需求、制造资源计划、生产作业计划、生产成本核算等教学研究分析后。对企业现有的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及生产作业计划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综合性实验内容可以涵盖工作研究、作业测定、装配作业仿真、现场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监控、设备管理、生产线分析等方面内容

;6)利用当地和国内知名的企业,如中国一拖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等,作为IE教学实践基地,使实践环节全部结合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进行,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鼓励学生从大三开始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特别是新建专业的学校更是如此。针对工业工程专业实践应用性的专业特点,积极引进具有高学历并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有助于建设一支结构优、素质好、活力强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应该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或专家为兼职教授;举办学术报告,开阔教师的学术视野,加强学术交流,加强校企合作,实行产学研相结合。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在职教师攻读本专业方向的博士学位,选送青年教师进修或做访问学者。

第8篇

实验教学与外界环境脱节。实验教学应加强与地方企业的联系,积极开展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建高水平、多功能的实训基地,使企业、学生受益。

教学质量监控制度还不够完善。

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的对策

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现状,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实施一系列改革。

1.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根据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特点和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的需要,按基本技能训练、设计综合技能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三大模块进行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重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金工、电工电子实习———基础实验训练———课程设计———综合系统性设计———以工程为背景的科研训练———创新科技竞赛训练等组成的一个实践训练环节链,构建一个“三层次、六类别”的实验实践教学新体系。

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突出多元化、系统化。合理安排不同类型实验的比例,优化基础性实验,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既有面向单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又有面向多门课程的综合性系统设计等。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际应用成果引入实践教学,将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和学生申报的学术基金、实验室开放基金等课外科技活动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进行总结,作为新的实验教学内容。

3.全方位开放实验室,在培养方式上体现层次化、个性化。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实行全开放管理机制,设立课外实践教学学分、开放基金项目、科技竞赛等开放激励机制,采取预约式选课开放、结合项目课题开放、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全天开放等开放措施,设置丰富的开放实践教学内容,倡导学生自主性的实践学习和实践研究,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综合平台。

4.运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创建现代实验教学平台。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网络技术和仿真技术建立现代实验教学平台。进一步完善中心现有网络化信息平台的各项功能,实现视频教学、远程教学、远程设计等智能化、信息化教学功能,使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

5.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包。建设好面向行业、企业,高校网络化、共享型“专业教学、产品研发、职业培训”为一体的教学资源包。

6.建立实验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实施教师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和学生评估制度,每学期校、院学督导专家进行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三次教学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要求教师和学校督导专家不定期跟踪听课,建立质量评价档案。

7.实行导师制。学生在校期间实行导师制,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在高校内实行导师制无形中加大了对学生的监管力度,有力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8.积极开展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扩大学生创新科技活动的受益面,利用企业人才和资金在学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模式与课程体系,以专业合作为基础,选派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出国访问与进修,加强与粤港台三地高校的合作,并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受益。

(二)在实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1.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注意增强学生的自主性,这是实验方法改革的核心,整个实验过程均强调必须由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强调学生的“三动”:自己动手,自己动脑,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策划、引导和激励。

2.集中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学生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差异较大,为给优秀学生一个最大限度的能力发挥空间,在实验任务安排上将实验内容分为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在教学指导中,教师对优秀学生提出更高的设计要求。

3.课内训练和课外竞赛相结合。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每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竞赛一到两项,并对参赛学生进行赛前培训、赛时指导、赛后总结;鼓励学生跨学科组队,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使学生在竞赛中享受创新的乐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应用。

1.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利用网站,在国内外积极收集相关资料,投放学院网站,提供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包括实验室介绍、仪器设备使用和多媒体课件等。实验课程的课件含相关实验的指导、实验过程、步骤、方法等。

2.多媒体课件的应用。通过精心设计与制作的各课程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和仪器操作等,提高了教学效率。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结合使用传统的板书和挂图,避免“讲解员式”的讲课效果,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和富有启发性。

3.各种工具软件的仿真应用。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工具软件进行设计仿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参数对设计结果的影响。同时,这些工具软件也是工程应用中的常用工具,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4.网上预约教学。开通网上实验预约系统,学生可以自行决定实验指导老师和每次实验的时间与内容。

结语

第9篇

关键词 设计工作室 导师制 工业设计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of Industrial Design Teaching Model from

the Classroom to Studio and Mentoring

XUE Qing

(Guangzhou Colleg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00)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s in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many problems arose from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which seriously affected the design education quality。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of design education, analyzed and explored a design training model which can be suitable and timely for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ith the support of studio "hardware conditions" and the guidance of tutor "software conditions", to achieve a double harvest in Design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the mode of education was to "teach him to fish" and develop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which focused on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skills and innovative design capabilities, and taken practical action to interpret and verified "meet the social needs"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Key words design studio; mentoring; industrial design; teaching mode

工业设计近年来在我国的发展相当迅速,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促进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高我国工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但是,这种欲速则不达的发展状况也给工业设计专业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瓶颈,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出现了盲目性和模糊性,甚至抛开本国国情,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工业设计人才与企业的要求不相符,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工业发展模式脱节。从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来看,教育决定成败,如果在学科教育上存在盲目性和模糊性,将阻碍国家前进的步伐。如何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工业设计人才,为区域和地方经济更好地服务呢?这就需要院校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走向“中国设计”培养出更多可用的适时设计人才。

1 我国当今工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

工业设计在中国发起于高校,被引入误区的也是在高校。这是历史发展阶段的过程,是没有深刻认识国情下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工业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可嘉,在参加的国际上的设计大赛上屡获佳绩,但是从国际的角度对比,我国的工业设计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国内只有个别院校的设计专业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大多数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水平依旧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准上。国内大多数高校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的依附院系,国内的普遍现象是将工业设计教育分为两类:“工科型”和“艺术型”。教学计划中,工科课程和所谓艺术类课程是按照学时比例来划分的。一般而言,“工科型”工业设计教学计划中的工科课程和艺术类课程学时分配基本平衡,如:高等数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然后再设置一定学时数的美术课程,如:素描、色彩、平面与立体构成等;同时再开设一些诸如表现技法、人机工程、课程设计、产品设计方法学、工业设计工程基础、产品系统设计、产品开发设计等课程,形成所谓 “具有工科特征”的工业设计教学计划。将“机械知识”和“艺术知识” 盲目地结合,“走马观花式”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尴尬的境地,学生毕业之后从事设计工作经验不足,从事机械更像是“盲人摸象”。而且很多知识的学习学生也基本是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局面造成学生学习心理上的不自信,有的学生因此而对本专业产生逆反心态。四年下来,学生只学会了画效果图。长此以往,学生走到工作岗位设计出来的作品转换成可生产制造的销售产品困难重重,甚至被认为是胡思乱想,这样企业就慢慢形成了一种思维:工业设计就是画效果图。

(2)教学资源不能共享。很多综合性的高校将工业设计专业设置在机械学院,机械专业是国内较成熟的专业,其拥有丰厚的教学资源和完善的实验室;工业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师生的一些设计成果需要通过机械的知识来实现,在实际的教学中也设置可诸如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基础之类的课程,但是涉及到实际课题项目的设计开发中却不能将设计理念和机械知识结合应用,并通过机械实验平台展示设计成果,这就导致工业设计专业在机械学院显得比较另类,不能很好地融入到这一集体。

(3)教育与产业脱钩。工业设计是跟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学的目的是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而我们在工业设计教育的过程中,政府投资建设购买的设备在教学中却闲置不用,四年下来,学生甚至都没见过学校的设计实践设备。设计与制造业的不对接,造成高校中设计教育脱离实践、纸上谈兵。教师无法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反馈给学生,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低靡,教学质量不高。由于缺乏实践的支撑和引导,大量虚设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题目成为教学重点,造成学生自我封闭、主观臆断,缺乏市场意识、人因意识、工程意识以及沟通协作能力,动脑与动手能力极差,培养出的学生不具备实际的设计能力。①

(4)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大部分青年教师缺乏设计经验,也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基本上是从高校到高校,脱离实践;有的教师由机械专业转行过来,有的是纯美术专业出身。由于这些方面的因素,无法将最新的设计知识和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从中不能受益,就会对老师教学能力和对本专业的学习产生怀疑心理,继而产生一些逆反行为,而工业设计是跟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紧密联系的学科。这是一种可悲的矛盾,是对立却又不能统一的。根据我们国家的国情,这种矛盾目前还不能解决。

(5)部分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发展不够完善。工作室是在包豪斯“作坊”的思想上演变而来的,是欧洲国家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我国部分艺术院校率先效仿引入了“工作室”的教学机制,即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由教师牵头管理工作室并建立项目小组进行实践教学,这一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工作室是艺术设计教育的一种形式,以某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由授课教师组成学科方向的师资团队,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科研并行工作。②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建设参照相近学科,重视学科平台建设,教学体系严谨、管理规范,人员、设备、场地配置有序,具备设置工作室的条件但尚未引入“工作室”制。

上述问题表明,用传统集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适应当今产业升级背景下工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对国内外对设计教学方式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把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引入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或许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2 工作室导师制的机制特点

工业设计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需要通过课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那么就需要一种能够将技能及理论知识完美融合的教学模式。工作室导师制是工业设计教学的新机制,是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它有别于传统的集中教与学的封闭式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当今新时代产业转型背景下已经完全不适应,甚至可以说它埋没了学生学习设计的才华。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打开了设计教育的新局面,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导师对自己所带的学生进行理论的系统性知识传授之后,学生随之投入到课题项目之中检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

(2)术业有专攻:学生可以根据的兴趣特长,选择某工作室导师的课题项目,系统性地完成实践任务,为学生就业和工作选定方向。

(3)学习目标明确,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有充实感: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数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四年下来他们感到迷茫,认为学无所获;而工作室导师指导下的教学模式能给学生带来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加学习过程中的充实感。

(4)产生竞争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因工作室是在特定导师的管理下完成教学工作,工作室之间可以竞争,将教学、科研成果作为工作室之间竞争的依据,便于学校管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5)能够因材施教,提供一对一辅导: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以班级形式集中教学,不容易发现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以同一种模式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耽误学生的“成长”;而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可以完全避免上述情况,因工作室导师在教学、科研中带的学生较少,导师在每个学生上可以花更多的时间辅导,针对特定的学生进行取长补短、因材施教,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6)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工作室的运作需要科研项目的支持,导师需要加强和企业的联系才能更多地提供学生实践项目。这就要求导师除了正常的教学之外,还要加强校外合作,这种机制的改革会推动科研进程,提高师生的科研水平。

3 工作室导师制的运作模式

工作室导师制的运作模式在教学的形式上采用开放式,将课程按照专业方向设立若干模块,由课程负责人管理某一课程模块,并负责组建课程研究资料以及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撰写及实施。课题来源是根据企业的需求,对企业当前的生产问题,提出课题解决的要求,以课题为中心展开的专业教学。

3.1 工作室导师制必须有完整的执行条件

工作室导师制的实行必须具备充足的生源、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固定的设计业务来源以及完善的设计实验设备和场所。这些是实施该机制模式的必要前提,并且与学校的实验室相互融合,实现资源平台共享,才能使工作室顺利运作。

3.2 工作室的设置

汽车、机械专业作为本校的龙头发展专业,是结合了岭南地区的市场发展状况而设立的,所以,根据本校的专业特色,将工业设计专业设置在机械工程学院,应该实现教学平台和资源共享,可将工业设计工作室设置为设计基础表现工作室、产品设计工作室、工业设计结构工程工作室、人机交互工作室、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家具设计工作室、交通工具设计工作室等,各个工作室负责的学科范围见图1,这些工作室的设置可以充分提供给师生教学、科研的机会,将工业设计工作室与学校的机械实验中心、汽车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实施资源共享、教学互助。

以上工作室必须由专门的导师负责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实行责任到人的操作模式。

工作室的设置前提必须具备充分的资源:

(1)完善的实验室,包括实验设备,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操作员。这一硬件的建立是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必备条件,只学习设计理论,没有实践的检验和应用就违背了教育原则,也与包豪斯设计教育的经验和指导性的法则相悖;

(2)较强的师资教学和科研能力,水平,这一“软件”的建设是设计教育质量提升的法宝,可以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需要将这种“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的教师给予企业培训或者提供深造的机会,或者实行国内院校之间合作,聘请优秀教师来校任教或作为学科带头人;

(3)明确的研究方向,才能与企业,市场衔接,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建设具有特色的设计研究方向,可以结合当地的产业,如广州花都是皮具和汽车产业基地,可以将皮具设计和汽车设计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并尽量做到与这些企业搭建开发平台;

(4)持续充足的项目支持,是工作室维持发展下去的重要命脉和保障。有项目经费的支持,才能提供科研-教学的动力。项目的来源需要教师有广阔的人脉关系和对外沟通合作交流的能力,这也是专业建设中不能急于求成的过程,专业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外交”能力才能打通校企合作的通道;

(5)课程的模块化设置,除了给所有学生设置通选的公共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还要按方向进行分类,供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专攻的方向。如设计美学这一课程可以让所有方向的学生必修,学习设计与艺术之美及美的塑造法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及艺术美感的表现能力等;如产品设计这种课程限定专攻研究产品的学生修读,学习产品设计的原理,方法,产品的结构设计等知识。这种课程的设置方法具有针对性和明确性,使学生学业有专攻,而且又易于与市场企业对接。

4 工作室与导师管理机制

传统式的高等教育方式是以集中制形式授课,学生学好学坏老师很难一一照顾得到,所以很容易出现恶劣习惯相互影响,学生游离于课外的学习风气,比如旷课,学习积极性低落,甚至自暴自弃。而且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就是卷面考试,考过之后又忘得一干二净。这种方式对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无效,只有进入到工作室,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课题项目之中,并由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才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检验,如此以来,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该教学方法完全摆脱传统形式的束缚,不能始终按照学校统一的多媒体集中制授课,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自由安排课程,并选择在工作室中进行理论贯穿和实践集训,将理论在实际课题项目中应用。

工作室导师制模式的授课方式决定了其自身的管理机制,执行过程如下几点:

(1)设立工作室评估监督员,由评估监督员负责考核,监督各个工作室导师的授课和项目研究情况,对导师的绩效进行监督和考核。

(2)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每个工作室设立1~2名导师负责该工作室的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并由导师负责管理该工作室的日常运行工作。导师可自由设立学生为课题项目助理,辅助教学和科研。

(3)设立导师业绩考核标准。以课题项目作为支持的教学模式会给导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和唯一途径。教学质量提高了,师生才有能力承接课题项目,课题项目多了,才能给工作室带来更多的资源。如此相辅相成的形式就要求导师在课题项目和教学质量上要取得双丰收。对业绩考核较好的工作室给予经济奖励,用于建设工作室以及学术经费资助。

(4)工作室经济创收开放性管理。因工作室的运作需要实践项目的支持,所以对工作室在经济方面的管理可以由院系行政部门与各个工作室签订保证书,主要是在教学成果,科研课题等方面的承诺,获得科研项目的大部分经费由工作室内部自由支配,经费的使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项目成本费;工作室内部所需的设备购置费;参与设计比赛及各种奖励费;开展学术交流费;成果转化及专利申请费;参与项目的师生酬劳;师生参与专业培训费;工作室日常易耗品购置费;工作室外聘教师的费用;学术论文及作品发表费。

院系行政部门根据拟定的承诺书对工作室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给予奖惩,通过扣取完成指标没有达到标准的工作室经费来奖励完成指标较好的工作室,形成良性的竞争运作机制。③

(5)学生参与管理制。因教学以课题项目为主要形式,工作室由师生的全权拥有和使用,所以学生也是工作室的主人,他们会更加爱惜工作室里的所有财物,由学生参与管理,会给学校节约更多的成本,学生管理制比老师管理制更加有效。

5 结语

工业设计教育是一种应时性的教育模式,传统理论灌输式的模式完全体现不出创新思想,与 “设计”的理念和含义不吻合。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工作室导师制的教育模式以“授之以渔”的专业技能培养为宗旨,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以实际行动来解读并验证“适应社会需要”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注释

① 赵星.论我国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科教导刊,2011(33).

第10篇

一、引言

当今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就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人才的竞争。我国正面临着教育改革的艰巨任务,如何在大众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出合格的设计人才,满足工业产业发展的需要,是工业设计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深入研究和讨论的重要课题。对于工业设计专业来说,认清形势,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是重中之重。

二、三段式教学的特点和方法概述

课堂教学是工业设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及综合思考能力,这就需要工业设计教育工作者开拓思路,在教学方法上做新的尝试。

“三段式”教学法主要由课前问题自学、课中讲解讨论和课后动手实验三部分构成,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根据各自的课前自学状况,带着问题进课堂,在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下,进行同学间、师生间的互动和网状交流研讨。掌握教学内容后再进行实验,巩固理论知识,训练操作动手能力。该教学方法的亮点是在课堂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和学习兴趣;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教师主要从各个角度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和引导;课后通过课题实验,巩固所学知识,验证自我推论的正确性。

三、工业设计专业中应用三段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三段式教学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首先,工业设计是个创造性的学科。创造性是工业设计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工业设计教育的灵魂和核心。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生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内容越讲越细,例子越举越多。设计类的课程内容更新快,老师天天忙着查找最新的资料,课件容量逐年增加,总是觉得课时太少,不够讲。而台下的学生,开始还能认真听课,时间一长就昏昏欲睡。课堂缺少了学生的参与,只剩下老师在唱独角戏。到了提问时间,老师发现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学习内容,以为是自己教的不够,再次详讲精讲,恶性循环继续。其实大学生有着很好的自学能力,课本上的内容基本上都可以自学掌握。老师可以放开手,让学生自我学习,把课堂的时间拿来讲解难点和提高讨论,剩余的时间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去验证自己的分析结论正确与否。不仅提高了讲课的效率,还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工业设计教学中运用三段式教学法实践与效果分析

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就要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老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合作探究,点拨方法规律。

根据工业设计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对专业课掌握的程度,分别进行不同的“三段式”教学和创新思维训练,要在有限的课时和资源内进行多次教学方法的尝试,分别以分组竞赛,挑战幸存者、角色扮演等等方式进行改革。

以改良与开发设计课程为例,把教学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前问题先梳理。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梳理”即是由老师设计出自学的问题和任务,学生带着问题在实践中找答案。比如,在讲解“无障碍公共设施设计”的内容前,先让学生分组进行弱势群体生活模拟。一个学生蒙上眼睛体验居住在城市里的盲人如何完成过马路、乘坐交通工具、买东西、打电话、上网等日常事务,同组的同学跟在旁边记录。其他组的学生有的体验聋哑人的生活,有的借来轮椅体验残疾人的生活。城市里许多不同功能的无障碍设施我们平日并不在意,当学生进行实地模拟调研时,才发现很多无障碍设施都有问题,甚至是严重的设计缺陷。他们进行实地测量,画图分析,互相讨论,然后制作讲解说明。

第二阶段:课中讲解讨论。老师先提出课程内容,课本中直接明了的部分由学生根据课前的自学情况快速

转贴于

解决,教师不做过多的讲解。课堂的重头戏是学生在自学中解决不了或调研后形成的难点议题。师与生之间、组与组之间、师生与多媒体之间多维互动式学习,通过模拟实验的切身感受,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力争突破难点,解决重点。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的身份,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一切可以由其自学或经过讨论分析解决的内容教师都不要过多参与,要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阶段:课后动手实验。课后实验是检验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化知识为能力的主要手段。学生根据各组的分析报告和讨论交流的结论,利用实验室的设备自己动手制作“无障碍设施”的实地模型。在实际的操作中,又复习了材料工艺学、机械加工等课程。因为学生参与了整个课题的始终,看着自己的设计方案一点一点变成现实,很有成就感,积极性很高。有时课后还会主动要求延时,甚至双休日都待在实验室里,这种热情和主动性是以往以讲解为主的课程模式不曾有过的。

五、三段式教学法在实践中的总结与反馈

在利用“三段式”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之前,任课教师一定要充分的准备,在围绕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整理重点题目和核心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到每个问题的内涵里,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本质性的了解和全面的思考分析,让学生有的放矢,有据可查。在课堂讨论时,要控制好每一组学生的发言时间,让学生学会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知识面的广泛性和实用性,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验证阶段,教师要做好设备的维护及安全措施,在结构设计、材料工艺等方面给予支持。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三段式”教学法确实能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一些大一的基础课就不太适用,初入大学的新生们对所学专业不甚了解,专业知识结构也一无所知,基本的专业技能也没有掌握,贸贸然进行“三段式”教学,会让他们无所适从,认为老师不负责任,甚至丧失对专业的兴趣。所以这种教学方法应该在大二大三的专业课程中开展。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培养目标,除了教学方法的改进和革新,还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学生科技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重要载体,为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要通过多种渠道,建立各种形式的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如建立开放型实验室,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室资源进行课程设计和科研课题的研究;建立校外“基地型、项目化”的实习基地,使学生更好地接触生产和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开阔视野,培养和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三段式”教学的开展打下新的基础。

第11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实践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体验式、感悟式、印证式、创新式等特点,正如“实践”的哲学内涵所体现的,意义、价值观的生成不在于训导和灌输,而需要通过真正的判断、践行来提高与完善。艺术和设计都需要艺术家和设计者深入社会,了解新科技、新材料、新理念、新发明,掌握关于设计创造有形无形的资源和信息,了解现代企业的商业化运作,培养更敏锐的商业嗅觉,推动学生从设计师和艺术家到兼具企业战略眼光和艺术设计管理技能综合性人才的角色转变[1]。而现阶段各高校在此类专业的课程设计实际当中,依然遵循目标模式的课程设计结构,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所适从,而且统一的模块结构使得专业课所占比例本来就较少,而实践课在专业课中所占比例就更少,况且实践课也没有真正去做项目,这就使得学生缺失了对实践的参与感,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当真正拿到设计项目时,不是胸有成竹,而是忐忑不安、无处下手。因此,加强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设计是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迫切问题。

一、课程设计模式的选择

我国以往的课程设计体制以集中统一为主,所设计的课程往往不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需要。课程设计的参与面较窄,以学科专家为主,导致课程的设计呈现学科主义的倾向。目前高校本科教学所面临的情况是:四年总学时必须控制在2600学时左右,扣除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能够真正用于专业实践课的学时较少。根据相关调研,从部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来看,其实践课程课时占总学时的15%左右,其中还包括军训、公益劳动、毕业论文等,真正的实践课时只占到总课时的7%左右,在短暂的课时里要求学生掌握具有较强的专业领域的实践能力是相当困难的。

新的课程设计理论针对不同的专业取向提出了不同的设计模式,即目标模式、过程模式、集体审议模式、自然设计模式,其中最经典的当属目标模式,其意义在于,在规划课程时,必须回答四个问题,即学校追求的教育目标、应该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目标、这些经验如何组织、如何确定目标已经实现,由此可看出,目标受到了高度重视,目标起着统领和指导的作用,一切以目标为核心,使得课程各要素共同发挥整体的效能。这种模式适用于侧重基本知识、简单技能学习的科目或内容,一般高校基本都是按照这种模式进行设计的。而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经过对四种模式的适用性比较,笔者认为集体审议模式更适合于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计。

集体审议模式的课程设计是一种实践取向的课程设计,它在吸纳教师参与的基础上,针对要解决的问题,以实践为衡量的标准,对各种方案加以取舍,主张课程问题是实践的问题,要用实践的方法加以解决,当然也绝不因此而否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教师的参与能够增强课程的适应性,集体审议过程是相互教育的过程,而且使理论与实践在课程设计中达到更有效的结合。

二、实践课程的内容及学时比例

艺术设计教育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使设计人才胜任设计岗位、恪守设计伦理、承担设计使命,服务社会并引领生活。因此,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应占到总课时的25%左右,而不是现阶段的15%还不到。经过多方查阅资料并进行比对,笔者认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及学时比例分配如下:

1.课程实践教学,占比20%。课堂实践教学是以课程结构和内容为主体,围绕相应课程中的知识吸收、技法训练、思维引导等开展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

2.创作实践教学,占比25%。创作实践教学不拘泥于具体的课程内容,以创作为核心,在实践性情境中培养设计意识,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新思维。创作实践可以是融合在课程之中的,也可以是独立于课程之外,单独设计的训练项目。 转贴于

3.项目实践教学,占比30%。项目实践教学是教学空间的拓展,目的是通过实务的、实际的项目,全面培养、锻炼从实际调研、目标规划、创意设计、创作制作到营销及管理分析等整个流程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整体素养。

4.行业实践教学,占比15%。进一步深入实际,在现实的行业运作中直接锻炼并检验职业素养、从业能力。行业实践教学具有较为突出的商业特色,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

5.社会实践教学,占比10%。社会实践教学就是在最广阔的空间中全面培养包括设计自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等伦理观、价值观的全面生成、培育过程[1]。

三、创设实践方式

由于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笔者认为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做到:在保留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突出艺术设计专业的实用性,可以适当删减那些纯理论研究性的教学内容,并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实现实践教学,需要从每一门课程开始,更需要从每一位任课教师开始。即,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实践教学环节,创设实践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案例教学

正所谓“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参加设计实践,即使理论再扎实都是空谈。理论课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乏味的课程,如果不能加以实践环节和案例教学,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理论与实践并重,在课程教学中始终贯穿与突出设计主线,围绕设计来组织教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寻找和积累各种相关的设计案例,增加教材和参考书上没有的实际案例讲解,使教学的组织与编排实现从“理论讲解为中心”的教学到以“案例分析为中心”。通过案例把枯燥费解的理论内容进行分析讲解,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同时大量优秀的设计案例也能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分析、评价及应用能力。譬如手机的翻盖和滑盖设计,这两种类型的手机在外型上看,都是有两部分装配而成。从运动关系上分析,翻盖手机允许有一个旋转的运动关系,且旋转运动有一定的限度,手机盖关闭后,要求有适中的自压紧状态;滑盖手机允许有一个移动的运动关系,且移动位移有一定的限度,手机盖关闭后,要求有很好的回位状态。通过分析,可以马上给学生引出几个工学方面的概念,“自由度”、“限位”、“自压紧”、“回位”等。如果这些概念硬生生地提出来讲解,可能会给学生讲的一头雾水,但是通过实际产品的应用,学生们就会马上有所联系,进而理解这些概念,并且领会处理的办法[2]。

2.虚拟化设计

课堂教学中创设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课程实践、创作实践和项目实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过程,每一个循环,如果创设的情境符合人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学生积极主动配合,就有可能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例如在《景观设计》、《广告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等一些设计类课程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采用“虚拟化”设计模式,指导学生在实验室中完成创作活动,将课程的理论知识融合在学生的创作实践中,进行课程设计实践活动,通过控制学生设计创作活动的各个环节,达到训练学生创新创意思维能力和方法。还可以请在社会实践一线的设计公司设计师来授课,组织学生进入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认知实习和现场教学。这些环节的创设,一方面可以把实践引入教学,目的是把抽象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可视的形象来说明;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与专家、学者、设计师的互动,增强对行业的了解,提高创业的信心,激发创业的热情。

3.成立教师工作室。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艺术,设计的好坏需要社会、大众去评定。所以,课堂向社会延伸,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应该说,教师设计工作室的模式,是课堂延伸社会空间的最佳模式。教师把外面各种各样的设计项目揽回到学校来,带领学生进行设计项目的实践,既在市场上树立了自己的形象,又增加了自己专业知识的社会价值,学生通过参与项目而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在干中学、学中干,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参与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完成设计任务的能力,达到了课程教学内容的认知,这种课堂上的教师为主转化为学生为主的方法,使学生得到锻炼。

4.参与教学基地商业活动。教师的工作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发现与解决设计中所出现的问题,提醒学生如何讨论和解决课题的策略;针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并作解释,让学生的设计作品能真正做到可行性,具有实际效应。教师也要经常走出去接受新的观念、新的事物,培养多方面的知识来帮助学生接受和领会知识,横向培养学生的知识、联系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系统概括知识能力与创造能力。实习实践基地不仅为学生学习创设条件,教师既要参与实习实践教学活动,也可以参与与设计相关的商业活动,为实习实践基地服务。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日本职业院校;纺织品设计;课程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56(2016)02-0063-02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在江苏省就启动了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而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与改革[1]。日本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经历了长期的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部分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本文以日本职业院校的纺织品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为例,对其特色进行了一些粗略的分析,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专业课程设置

以日本福井县立科学技术高等学校纺织品设计专业为例,从课程类型看其课程都要有专业课、专业实践课(实验、实习类课程,毕业设计)和技能鉴定。1.1专业理论课日本的纺织品设计专业课包括设计类课程、技术类课程、信息应用基础课程三大类课程。设计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图形设计、色彩搭配设计能力。其课程有制图,教学内容包括设计制图基础、多角形、立体制图、连续纹样,设计的概念、材料、工具、构成原理、色彩、产品设计、视觉传达等。技术类课程重点传授纤维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其教学内容有纤维材料、纱与布的种类与构造、纤维,二次产品设计技术;染色技术教学内容有染色助剂化学、染色加工,功能性纺织品、印花技术等。信息应用基础主要是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在设计中的应用。1.2专业实践类课程日本第一学年主要是基本知识与基础技术,第二学年与第三学年根据第一学年学习的基础技术进行产品设计与综合技术训练。第一年:工业基础———平面,基础设计,织物设计;第二年:染色,织物分解设计,素描与平面构成,计算机设计;第三年:课题研究,毕业设计,市场营销。1.3技能鉴定织物设计能力鉴定,广告设计能力鉴定,计算机应用能力鉴定,危险物品处理能力鉴定,色彩搭配能力鉴定。

2课程特色

该校纺织品设计专业的课程特色主要有如下三点:(1)注重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为培养技术革新人才打下基础。日本政府历来重视技术立国[2],学校在培养技术人才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技术兴趣培养。其方法主要是通过实验、实习进行体验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对各领域技术的兴趣与关心度;从而理解工业设计的意义与作用,培养其较宽知识面及为促进行业发展积极参与的态度。染色技术是纺织品设计的一个重要技术,学生在学习染色工艺时,通过对天然纤维棉、羊毛、丝和化学纤维涤纶、氨纶、尼龙等基本染色的学习,自已实践棉精练、漂白,然后是运用两种染料混合染色。体会在黄、青两色染料比例不同时色彩发生的变化。所制作样品最后用纸作成纹样在布上进行印染。通过实际应用的综合学习,使学生亲历纹样印染实践,不仅提高了其学习技术的兴趣,还培养其日后参加技术革新时所需要的能力与态度。(2)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知识应用的联系性,逐步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院校的特色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3],其关键是加强知识应用的联系性;因此在构建实训教学内容时要注重知识应用的联系性,分阶段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织物设计是纺织品专业学生要掌握的一门重要技能,在学习织物设计技能时,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织物设计基础,先学习平纹、斜纹、缎纹等各种组织种类,然后学习组织图表示,最后自己作出组织图并制织织物。第二阶段学习时让学生改变组织,制作织物。从学生自己设计的纹样中选择,画出组织图,然后上机制作形成纹样图,以培养学生技艺结合的能力。第三阶段学习时进行织物分析,给出织物样品,分析调查丝的种类,丝织组织、整理加工的方法等,以获取的数据为基础作出该织物或相近织物的设计表。然后学习织物性能测试,在此基础上以获得的数据为基础,选择一个侧重点(如改变织物结构、密度、纱支、组织等)进行创新,并制作新织物。这种从基础组织到变化组织再到结构创新,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来提高职业技能的方法,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技能,而且能不断思考、变化设计,为培养创新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以产品为龙头,培养学生系统的职业能力。日本职业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系统的职业能力。如日本纺织品设计专业以产品为龙头,把产品开发、制作、营销联系起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产品开发能力。为了在实践中学习产品开发技能,学生独立制定计划,进行企画、经营、销售。自己种棉花,进行纺纱、染色、产品设计、织造、销售等,产品开发包括概念设计、价格设定、市场调研、促销、流通。通过棉花裁培及收获,从实物上加深理解棉的性能。纺纱实习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在纺纱过程中理解纱的粗细不均时易断,影响产品顺利加工。对所设计的产品是否符合消费者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学生自己制作调查表包括成本制作与促销、需要材料,制作手段、分工计划,配色计划。最后是销售总结,对成本、营利等进行总结,查找原因。通过产品开发全过程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计划、咨询、决策等系统化的职业能力。

3结语

日本纺织品设计专业课程注重技术类课程与艺术设计类课程相结合,在课程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注重知识应用联系性与系统的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技能,而且还能够促进其创新素质的养成。这些做法值得我国的职业院校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2]宫靖,祝士明,柴.日本职业教育立法的演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