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30 10:33: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交流的内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目前中日青年文化交流与旅游规模发展现状
(一)中日青年文化交流特点
通过中日青年文化交流具体方式和内容的总结,可以发现,其交流呈现以下特点:
由于两国历史文化的相似性,中日两国青年的往来具有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相比于政界和商人的往来来说,功利性和政治意图大大降低,具体交流形式也相对活泼多样。比如针对一些爱好诗词文学的青年开展的中日青年诗歌交流会,让两国青年在互相往来中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彼此文化中诗歌的发展方式、诗歌所要表现的内容以及诗歌所传达的具体含义。再如,针对日本的和服文化和中国的汉服文化研究,也让两国青年更加了解彼此的发展历史。
在中日建交之时,中日的文化交流仅仅局限在学者和政府官员以及一些民间组织当中,而伴随着交流范围的不断扩大,中日青年的交流,尤其是中日青年的文化交流逐渐被纳入到旅游体系当中,并作为一个重要的旅游项目得到深入开发,日本青年在中国的足迹更是从东部沿海扩展到了中国内地,影视、科技、体育、学术研讨等活动也开展的越来越丰富。
(二)两国文化交流下的旅游发展情况
近年来,从游客具体人数来看,中国入境游中,日本游客占据绝大部分,其所为中国所创造的外汇收入更是占据中国外汇总收入的10%左右。更是有十几万人次的日本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并在回国之后为中日的友好交往、政府机关之间的友好往来等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综合日本游客的旅游动机分析,以文化交流为主要目的的人数占据总体旅游人数的半数左右。尤其青年文化交流中,受到动漫产业、影视产业等的影响,以了解两国文化为主要目的的青年旅游团体在不断增多,旅游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二、扩大旅游事业形势下中日青年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综合当前的国际形势、文化沟通形式和基本的经济往来形势来看,中日青年文化交流的展开主要对两国产生以下影响:
(一)利用文化交流提供政治沟通条件,通过文化交流的有效展开,两国的民间认识通道被进一步打通,为政治方面的互通往来提供条件,有助于两国就友好关系的展开达成一致的政治意见,尽可能避免某些意图破坏世界和平组织的影响。
(二)文化沟通的展开帮助两国吸收先进的文化和文明,比如中国可以吸收日本文化中对于古典文化的传承以及新型科学技术的开发以及影视产业的发展,日本也可以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中了解本国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内涵。
(三)中青年文化交流的实现可以保证两国经济合作的有效展开。日本与中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利用中青年文化交流带动两国旅游产业的合作和发展,可以寻找新的经济促进空间,更为经济利益创造提供基础和保障。
三、扩大旅游事业视角下开展中日青年文化交流的有效策略
(一)制定中日统一旅游文化交流方案
现当代的青少年旅游,大部分以现当代的青年设施为主体,其对西方的旅游资源较为熟悉,因此,为了为青少年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条件,中日之间可以以西方的旅游资源开发方式为借鉴内容,进行中国文化城或者日本文化城的打造,让中日的青年能够通过这些浓缩的文化建筑更快了解中日文化,并明确自身所想要了解的中日文化内容。同时,也可以以现下年轻人比较感兴趣的动漫、语言学习等为主题进行旅游文化节,进一步提升旅游的文化价值,激发中日青年对于文化性旅游的兴趣。另外,中日旅游部门也可以以文化传播为主要形式,开发中日青年文化旅游专线,中国可以将故宫、长城、西安等文化古都、南京等重要文化城市纳入旅游线路的制作当中,日本也可以将京都、奈良、大阪等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入旅游路线当中,帮助青年的文化旅游事业更加的往纵深层次发展。
(二)推出针对青年文化旅游的有利方案
青年作为消费群体,其消费的创造并不是中日开展青年文化交流的主要目的。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中日青年的文化交流事业发展,给更多的青年创造了解对方国家文化的机会,中日两国的旅游部门可以和旅游相关事业单位协商,进行专门的中日青年旅游机票价格的协商,为青年提供更加优惠的条件。同时,为更好的促进文化交流,避免因为语言障碍出现交流不畅的局面,中日也需要建立完备的日语、中文旅游向导系统。旅游部门也可以利用网站宣传的方式,让更多的青年了解中日旅游并积极参与其中。
(三)确定以旅游事业发展为基础的学习交流计划
为了给中日青年的文化旅游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中日旅游部门也可以与高校之间相互协调,建立中日文化交流为主要目的的交换生计划,并通过与相关行政机关和相关旅游企业的协调,保障交换生的旅游安全和旅游活动的多样性展开。当然,交换生组织也可以定期举行以青年为主题的文化品牌认识活动,比如让日本青年认识活字印刷术,让中国青年进一步了解日本茶道文化等。
四、结语
[关键词]文化包容意识 文化感知能力 有效交流
交流素养和能力的构成,包括文化宽容态度和文化尊重意识,即尊重参与沟通,协调、进行信息分享各方的不同文化背景,包容不同于本国文化的思维方式、谈吐表述模式;出于各自的立场,在各自的态度、意向上进行协调与沟通,表达各自的立场观点,通过有意义的信息传递、接收与反馈,用包容的态度达成彼此间的理解;以对方的表述习惯和方式进行信息共享,使参与交流的各方在一定程度上,寻求某种共识,或者产生互动,由此实现各自的合理意愿,维持各方的进步和发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都是独特的,它的形成有着的深远的历史背景、地域因素的影响;其中占重要影响地位的因素主要有:该国家或民族所经历的特有的历史事件、其独特的历史经历;该国家或民族在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等等。这些诸多因素的不断地交织、演变并逐渐积淀最终了形成某国家或某民族的特有的人生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准则、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这一切构成了各民族之间特有文化,导致文化上的彼此差异。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所具有的文化都是其特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都应当受到应有的尊重。这种对各种不同于自身文化的外来文化的尊重包容意识,是文化理解能力的一项基本要素。
一、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
这里所提的文化交流涵盖了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
日益频繁进行的国际交流活动,使对于文化交流的基本概念也逐渐明确地分离出了文化交际和文化交流的不同层次,各有着不同的侧重。
(一)文化交际的含义
从民间的、国与国之间的交际交流层面讲,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组织机构之间交流活动,或是国与国之间的交际。它侧重于各种形式的交际往来,其愿望主要是增进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和睦彼此间的关系,这种交流侧重于是不同的文化交际,发生的层面广泛多样,是文化交流的基本形式和基础。
(二)文化交流的实质目的:信息共享
从国家与国家之间或民族之间的角度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传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准则、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的接触,是在更深层次上的各种文化观念,习俗、行为模式的对话、沟通、协调。在这个层面上的文化交际实际是各种文化信息的分享、交流。国际事务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是:信息共享,通过有意义的信息传递、接收与反馈,在各自的态度、意向上进行协调与沟通,表达各自的立场观点,寻求某种共识,或者产生互动,由此实现各自的合理意愿,维持各方的进步和发展。
(三)有效的文化交流的能力要素: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
要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者必须具备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语言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任何一种语言都必然植根于特定文化的环境之中,是某特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该特有文化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对自身文化又起着载体的作用:传承特定文化的内涵,并使之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种种差异也必然在各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汪榕培 ,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然而在与不同文化背景者交流实际中,人们更多地关注于语言的流畅度。文化的交流、交际能力诸多因素影响,它不仅仅取决于外语语言能力、语言技巧,它还涉及到语言以外诸如政治、社会、文化、心理、习俗等许多因素。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母语不同语言的人在交际时,即使双方都使用相同的语言交谈,并且语言表述都流利到几乎没有语言障碍的程度,也同样会产生语用的不得体或语言迁移的错误,究其缘由,是因为双方母语文化背景的差异,最终导致交际中的文化性失误,即一方不了解另一方的文化价值观中的社会、文化、心理、习俗,甚至特有的身体语言所能提示的信息、意图所至,归结为交流者的文化能力有所欠缺。
二、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于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同步发展
对于文化能力,H.H.Stern(1992)认为:它不仅包含谙熟社会的规范,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结构的构成定位,而且还包含从文化的视角辨认重要事实的能力以及具备区分可接受的文化成分和不可接受的文化成分。
文化能力具体表现为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力。文化理解能力是文化能力的实质核心,是深层层面不同文化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只有具备了文化理解能力,才能在各种不同文化交流中做到得体,减少不必要的曲解和误会,它有力保障达成交流的愿望,从而提高交流的有效度。文化理解能力除去对其他文化特性特点的敏锐感悟力,而应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要树立文化平等观,承认各民族文化都具有合理性的。在文化交际交流中,对不同于本族文化的他文化具有包容意识。由此可见,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在必须具备良好的目标语言的听说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对其他文化特点的敏锐感受力、充分尊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不排斥与自身文化相异的其他文化意识中或价值观中的合理成分。交际双方变换视角,以对方文化的价值观来看待和评价对方的所作所为,跳出自身文化价值观的习惯性定势,容忍、尊重并理解彼此间存在的不同。对其他文化在交流中应持有的态度是: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由于文化能力所包括的最基本组成有:对其他文化特点的辨识力,即感受力;对不同于自身文化的包容意识,即对其他外来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意识,它们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有力保障;认知其他文化的先决条件是对其他文化的敏锐度,表现为在与他文化背景人士的交流过程中对对方的意愿、态度给予及时的反应和反馈;文化包容意识,这个文化能力的基本因素,即对与自身文化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充分理解和包容,影响着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交流各参与方的所持的态度,认同感以及相互间的接纳程度,对于跨文化交流的有效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由此外语教学不仅是要使学习者掌握目标语,而且还要使他们通过学习了解该语言所依附的文化,使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得到同步发展,才是避免与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交流中的误会、失误,充分地交换各种交流信息,理解彼此的交流意图、交流愿望,以达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三、文化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中需要更多的关注
2004年由高等教育司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地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总体目标是使学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 。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与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有明显的两大不同点:
其一,特别强调了听说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占有的重要地位;
其二,突出强调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
外语教学的核心目的在这里清晰地突出强调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外语学习者以按目标语言的思维习惯和交流模式,明确地表明态度、观点,阐述理由,进行论证说明,采用来自不同文化的交流对方所习惯的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才能循得有效交流的有效达成途径,保障可能收获的最大交流成效,才真正地体现了对其他文化的敏锐感受力和包容意识,外语教学决不仅仅是培养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同时,让外语学习者真正理解文化能力内涵,并实践性地运用文化能力;为学生树立起这样的文化意识:既不能盲目模仿其他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也不能看不起自身的母语文化;每个文化都有着其各自的特点上、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的成因,在跨文化接触交流中正确地理解来自它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实现在深层次上进行观念、意图上的有效沟通。
因此,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应以中、小学阶段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为基础,对于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要在坚持文化交流原则基础上,采用对比分析形式,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感悟力和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学生不仅掌握孤立的语法规则、词汇或句型,而且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学会并习惯在实际交流中运用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立足于教材,将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到课堂语言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西方文化,切实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其次,我们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使文化因素的导人在与英语本族语使用者交往时应该非常实用。坚持相关性与实用性原则,着重选择在跨文化交际中会经常用到,并可以促使这些交流顺利而有效地持续进行的文化内容,结合语言的教学和训练施教,使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卓有成效。(郭绍波,董 燕:《寓文化教学于大学英语教学初探》)
四、文化能力培养:大学英语教学中需要更多关注
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教学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英语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应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文化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文化知识教学在语言学习中不是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能,教师必须使文化教学始终渗透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把文化教学融合进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培养对各种他语文化间的深层差异的敏锐感知和辨认力,对学生进行文化能力训练,使它不游离于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在学生中树立起对其它文化的宽厚的包容意识,坚持以文化交流的原则为出发点,发掘教材的内容素材,加强对学生的文化能力的培养,使英语学习者在发展英语的语言技能的同时,树立起不同文化交流中必需的文化意识尤其是文化包容意识,奠定良好的文化实际交流基础,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以其它文化背景人士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习惯的从事习惯,进行不同种类信息的充分分享、交流。尽可能地减少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导致的交流误会、沟通障碍,以达成卓有成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总体目标:使学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
参考文献
[1]赵厚宪,赵 霞:《论文化教学原则》(2002年9月, 外语教学第23卷第5期)
[2]吴文虎主编:《传播学概论》( P3-4.,武汉大学出版社)
[3]郭绍波,董 燕:《寓文化教学于大学英语教学初探》
[4]官希慧:《论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英语;跨文化;教学;对策
语言是不仅是表达思想、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各个民族文化的积淀,语言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地区气候、地理、环境等,语言是人类从自然界学结的产物,反映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因此,语言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包括传承性、区域性、时间性等,语言交流受到地区文化的影响。英语跨文化教学必须将语言的各种特性纳入考虑范围,将语言中的文化元素融入教学模式之中,保证教学质量,英语跨文化教学同样受到地区文化差异的影响,文化差异会给学生造成学习麻烦,除此之外,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之间也存在差异性,更增加了英语跨文化学习的难度。
1 跨文化交流简介
1.1 跨文化交流的概念
交流实质上是人类表达个人思想的方式,交流的对象包括了个人、团体、国家等,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但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本民族的信仰、文化、风俗等。跨文化交流(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语种人们之间的交流,任何不同背景的人们对本群体均有一定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会造成与其他群体的沟通障碍,而这种背景并不是严格局限在文化、语言之上,甚至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因此,任何个体之间的交流都属于跨文化交流,本文所研究的跨文化交流是国家层次的差异。
1.2 跨文化交流意识
跨文化交流建立在跨文化交流意识之上,跨文化交流意识是指交流者可以从目的语言文化背景出发进行沟通,需要交流者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语言基础以及灵活的思维方式。跨文化交流意识可以帮助交流者消除文化壁垒,提高交流效率,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包括文化辨识阶段、文化冲突阶段、文化渗透阶段以及文化体验阶段。(1)文化辨识阶段,该阶段的学习者可以从文化表面特征辨识不同的文化,大多数人处于这一阶段,比如看到富士山的纪念品就想到了日本;(2)文化冲突阶段,该阶段是大多数语言学习者所处的阶段,学习者已经可以从细节辨识文化差异性,比如英国与美国的交流方式的区别,学习者可以察觉到目的语言与本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并对部分文化差异产生排异性;(3)文化渗透阶段,学习者通过文化学习理解目的语言文化,并从认知水平接受文化差异;(4)文化体验阶段,文化体验要求语言学习者长期生活在目的语言文化背景下,向本地人学习处理事务的方式与方法,从感情层次接受文化差异。
2 跨文化交流的理论基础
跨文化交流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是文化身份,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体现了对个体与族群的自我界定,带有强烈的民族印记。文化身份包括身份认同和身份建构,认同的基础是自我承诺(commitment)与确认(identification),是价值的判断与选择。基于历史和现实,自我身份的接受与认同除了发生在原族群中,同时也深深影响着对异质文化的感受与认同。在此过程中,文化建构以动态形式塑造了文化认同的多层属性,最主要表现为历时性和共时性构建的特征。
2.1 文化身份的历时性
文化身份的建构伴随着历史的变迁、政治与经济解构重组的动态过程而来,是历史记忆与现实映射的碰撞与融合。历史记忆作为一种沉淀渗透在文化认同的恒定层面,是族群文化的历时映射,并高度制约着文化建构的走向;现实映射作为一种动态存在,既维系又冲击着历史记忆。在文化的对抗与冲突中,当异质文化无法借助政治经济地位对本族文化形成强势霸权,历史记忆则会在该文化的身份认同中占据主导地位;相反,当政治与经济的霸权地位足以使异质文化凌驾于本族文化时,本族文化就会出现失语现象,此时,在异质文化的剧烈碰撞下就会导致本族文化历史记忆的退化甚至消失,进而形成文化身份的结构性变异。
2.2 文化身份的共时性
社会语境的差异导致文化身份认同呈现差异,表现在性别特征、阶级特征、国别特征和种族特征等方面。其中,种族或民族性身份认同是最为普遍的形式,面对异质文化时可以有助于确立自我地位和区别特征。文化身份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在异质文化的对抗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是国别和民族层面的语境。而在跨文化语境中,如果过分强调文化身份的同质建构而忽视文化间差异,则容易形成文化沙文主义,以文化的同质身份抹杀身份差异。
3 英语跨文化教学的作用
3.1 交流能力提升
英语跨文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跨文化意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避免用语失误、文化内涵提升、提高文化敏感度等。英语跨文化教学可以有效改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以词汇、语言以及语法的研究为主,忽视了地区文化在语言中的作用,导致交流中出现误解,英语跨文化教学可以提升学生语言准确性,避免交流用语失误,除此之外,充分掌握目标用语的特性之后,可以提高学生对不同地区英语的敏感度。例如“Thank you fir spending time with me on island”“It is my responsibility.”英国人会认为这种回答是出于无可奈何的意思,准确的用语应该是“It is pleasure.”
3.2 文化内涵提升
英语跨文化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各种文化,为中外交流搭建桥梁。一方面文化知识可以提升学生对语言的认识,另一方面语言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英语国家的思维模式于文化。教师应该将文化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中,将文化与语言教学进行整合,同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对课文进行展开,教师备课时多收集一些国外的书籍、资料、影音等。文化内涵同样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会更强。
4 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缺陷与对策
目前,我国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问题与缺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学生学习观念、学习途径、思维模式差异以及教师教学模式:(1)学习观念,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继续沿用高中英语学习模式,将大学英语学习的目的界定为四、六级考试,并未将英语文化学习纳入知识范畴,导致英语跨文化教学十分被动;(2)部分学生对英语文化兴趣较大,但学习途径十分有限,只能通过电影、文学作品等了解英语文化,而且了解的内容也十分局限,包括历史、风俗、重大节日等,对文化了解有限;(3)思维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趋向综合性思维方式,西方人趋向于分析性思维模式。(4)教学模式,传统英语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导致教学模式发展缓慢,英语教学模式缺乏应有的扩展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改进建议。
4.1 激发学生积极性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相应的文化背景,语言本质上属于交流工具,但语言习惯的背后却是一个种族的文化,英语的教学必须结合欧美国家的文化背景。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文化的教学作用,将文化作为语言教育的载体,使英语文化渗透进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扩展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4.2 构建新型跨文化教学模式
多种文化交融本来就是全球一体化的特点之一,我们不应该完全舍弃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那样就不符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会导致教学模式混乱,英语教学研究者应该在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上进行改进,将具有英语文化背景的元素加入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表达能力,也能够通过英语来推广英语文化,真正的实现了英语的本土化。
4.3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英语跨文化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英语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积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英语教师应该保持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人文主义教学观,让英语跨文化教学渗透进入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英语教师是英语文化的传播者,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的文化修养感染学生,为学生展现英语文化的魅力。
5 总结
21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纪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对于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相应的文化背景,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逐渐接受了英语总的外来文化,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大都具备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很多高校开设了英文原著阅读的课程,除此之外,热播的英美电视剧也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素材。目前,我国现有的英语教材大多采用欧美文化背景,具备较好的文化背景。本文深入的研究了我国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我国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火焰.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2]刘桂影.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与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陈桂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4]孔德亮,栾述文.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J].外语界,2012,02:17-26.
[5]李楠.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汉文化双向导入研究[D].吉林大学,2012.
[6]于斌.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吉林大学,2007.
我们知道,“一带一路”是从历史深处走出来,在新世纪重新绽放光彩的一个新概念。这也从另一面提醒我们,“一带一路”主要包括的亚欧大陆和非洲大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传统最深厚、文化最丰富也最牢固的一片土地。这片土地,拥有长达5000多年的辉煌历史,生活着占据全球人口三分之二的44亿人民,使用着约50种国家通用语言,以及不下200种区域民族或部族语言,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宗教都在这里拥有众多教派和信众,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差异更是随处可见。
在这样一个跨文化环境中,认识差异、尊重差异、应对差异,就显得极为重要。首先要认识差异。不仅要认识到他文化的不同,而且要借助他文化的差异,反观认识自己的文化,认识到自己的文化之花也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从而增加对文化多样性和自身文化的认识,达到基于整体认识之上的“各美其美”。其次要尊重差异,不仅认识到差异的存在,而且要了解差异的由来,理解差异背后的“情”和“理”,进而尊重差异及相关人群,达到在“同情之理解”和“理解之同情”基础之上的“美人之美”。最后要善于应对差异,根据具体情况恰如其分地保持差异、或者化异为同,最终实现“美美与共”的和谐局面。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演,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对于文化多样性的肯定和期待。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渐深入,我们要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交往理念同当今时代和沿线各国的共鸣点,坚定和丰富文化的多样性,防止文化霸权主义和文明单极化倾向,摒弃单线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为“一带一路”地区的多彩与和谐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众能否做到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而媒体在促进“民相亲”“心相通”的进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主席指出,媒体在信息传播、增进互信、凝聚共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今年七月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中,王晨副委员长指出,媒体要做“一带一路”上的行者、歌者、使者。我仅就媒体的价值担当层面谈一谈,希望媒体要做“一带一路”上文化交流的勇者、仁者、智者。
媒体要做“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勇者。文化交流互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汉代张謇出使西域,西晋高僧法显赴古印度求经,大唐玄奘法师西天取经,都是经历了九死一生方才有所成就。媒体在“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当中,应该借助自身专业优势,深入文化交流第一线,捕捉最直接最真实的信息,用亲见亲闻取代道听途说,用切身感受消除隔膜空洞,勇当文化交流的开路先锋。
媒体要做“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仁者。文化交流对双方都是利好,但以媒体为载体进行文化交流时,必须秉承交流的初心,端正交流的态度,要多为他人着想,多为对方着想,坚持道义为先,坚持公正客观,坚持友善仁爱,坚持职业道德和操守。中国有句古话,叫“仁者无敌”,坚持把道义、仁义摆在中间,坚持“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先做朋友,后做生意”,我们的媒体当有这样的“仁心”,真正成为如同志指出的那样,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同沿线国家开展合作,让沿线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
媒体要做“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智者。文化交流要讲究技巧,方式要和风细雨、潜移默化,所以要多讲故事、讲好故事。路径要循序渐进、行稳致远,所以要稳步推进、控制步调,要会抓住时机、懂得权变,善于借势、借力,追求交流效果的事半功倍。这也是所要求的,要做好“一带一路”总体布局,尽早确定今后几年的时间表、路线图,要有早期收获计划和领域。而当冲突发生的时候,媒体要做好“危机公关”,多承担责任,多进行补救,以快速而有效的实际行动,将损失降到最低。在危机尚未发生的时候,媒体要做好防范工作,杜绝低水平的失误,不要做麻烦制造者,做好“治未病”的工作。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希望媒体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始终做智者、仁者、勇者,在文化交流中不惑、不忧、不惧,发挥好媒体的积极作用。
此外,在进行文化交流过程中,特别要注重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主席特别称赞老子“大邦者下流”的智慧,就是希望作为大国的中国,要像处于江河的下游一样,谦虚包容,海纳百川,这是大国得以更加强大的基础。我们媒体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进程中,也要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态度,平等对待任何国家和民族,虚心吸纳别国的优长和经验,让我们的文化“博采众长”,永远保持常新。
作为“一带一路”的倡导国,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国家。“无中不成局”,全球媒体议题中的中国权重非常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要面对国际舆论中我们“自塑”能力还不强这一现实,还需加强“一带一路”的公共外交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更有效地塑造沿线沿带国家公众对中国的态度。
内容永远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基石,尽管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但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没有变。技术越是进步,传播方式越是多样,受众群体越是巨大,越需要能触及灵魂的内容、能入心入脑的题材。“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媒体都需要讲好故事,特别要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还要改变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各国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
论文摘 要 利用仁爱版英语Project English教材,进行文化知识的导入。增加有关文化意识的介绍,让学生亲自体验来领略异域文化。使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全球化的新浪潮已经来临。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更加频繁、更加密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应该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学应该是对人的品格、思维、语言能力、健全人格、文化知识和意识等的全面素质教育,了解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全球意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和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如果我们对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不重视,必然产生语言教学和文化脱节。正如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所说:”采取只知其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仁爱英语Project English突出交际与文化,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同时还要了解语言中所传达的文化信息。教材在系统编排语言知识的同时,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并由浅入深地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注重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提高学生对待文化差异的鉴别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在实际的情景中恰当而灵活地运用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学习外语,学生可以了解异国文化,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多元化社会中学会理解他人、互相尊重的同时,寻求合作与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语言又是文化的写照,不仅反映文化的形态,而且语言结构部分或全部地决定人们对世界的看法。英国专家Sir Edward指出:”Culture is that complex whole that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nd mora1,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流文化的导入,还要向学生讲述英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方面的差异。
一、在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一)提高教育者自身文化素养
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广义上,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狭义上,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外国电影,学习外文歌曲等多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适应跨文化教学的要求。
(二)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文化的前提是学习语言。因此外语教学必须遵循语言教学的基本模式。我国中学英语学习的周学时很短,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的机会。精讲精练、大信息量的现代英语课堂模式,对我们的教学方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模拟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方面,现代教学手段如网络等的应用已成为必然。如何将这些手段有机地与课堂结合,如何选择和语言材料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这都是需要我们教师努力的。
(三)充分利用教材,通过日常教学渗透
Project English中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话题。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以教材为线索,通过日常课堂教学随时提供和补充相关知识是完全可行的。比如,七年级下册Unite 8 The Seasons and the Weather中,出现了Custo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以及不同节日Let’s celebrate的话题。笔者就将风俗习惯以及节日的由来、庆祝时间、庆祝方式、饰物、礼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将中外人士行为习惯以及节日的对比作为重点以加深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我向学生介绍:In Japan, when you enter someone’s home, you should take off your shoes. In Brazil, people never go out with their hair wet. In Indonesia, you mustn’t point to anything with your foot. Don’t eat with your left hand in Muslim countries, and don’t touch a child on the head in Tailand.Unit 8 Topic 3主要是谈论节日,核心是“Christmas”,讲述了圣诞节前后常做的事。通过与中国春节的对比和谈论,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学会尊重外来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给学生一个表达自我感受的平台。教材中可发掘的素材不胜枚举,只要教师有目的地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就会做到文化和语言并重。
二、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学的实践
(一)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渗透
将词汇的学习与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即 “文化渗透”法来施行词汇教学,也是跨文化教学的一个方法。比如: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发音的区别都能暗示出说话人的文化特征。在拼写方面,美国英语中的center,color, traveled和英国英语centre, colour, travelled中也反映出英语的演变文化。在用词方面,中国人喜欢用”仙逝”来回避”死”,用”发福”来回避”变胖”,和英语中用pass away和 put on weight 来回避这种令人尴尬的词汇又有着同样的文化潜意识。
(二)英语语法文化内涵的渗透
语法主要描述词的曲折变化、词在句子中的相互关系及词法和句法规则。不同的语言有不同语法规则。例如:英语词汇的曲折变化有动词的时态、名词的单复数、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等等,但这些在汉语中却没有,因而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种语言的语法不仅有其逻辑形式、结构,而且是通过语言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必然对语言使用者产生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影响。英语教师在教语法时,应注意英语语法的心理因素,让学生懂得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如:汉语说”我想明天不会下雨”,英语中要说:”I don’t think it will rain tomorrow.”而不说:”I think it won’t rain tomorrow.”这就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方法不同,语言表达不同,句法结构也随之不同。
(三)英语对话和课文中文化内涵的渗透
在跨文化交流中,谈话的内容、话题的选择是产生交流失误的主要因素。一个文化中人们习惯交流的话题可能是另一个文化中人们设法回避的话题;一种文化人们常常涉及的内容,可能构成对另一个文化中隐私的侵犯。中学的英语阅读教学除了必要的知识传授外,更重要的是在课内创设议题。教师要灵活地掌握好教材的切入点,以利于学生结合文化背景和文化蕴涵来展开活动,进一步增进课堂效果和文化知识的积累。
结束语:
实现跨文化交流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外语语用能力,是中国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Project English是适应跨文化教学的教材,我们应该利用这一平台展开跨文化教学。提高对跨文化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紧跟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大胆探索跨文化教学,做到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流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05-01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跨文化知识 渗透 方法
近年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已成为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教学,而且更应包括文化知识教学。不少有影响的外语教育家都认为,是否把跨文化知识的渗透纳入外语教学内容是区别传统外语教学和现代外语教学的主要标志。美国外语教学协会在其提出的外语能力要求中,已经把文化列入交流能力的重要内容。交流能力包括五个方面,即四种语言运用能力(听、说、读、写)加上文化素养(社会文化能力)。
一、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是人们彼此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亦是人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媒介。中学英语中的文化是指使用英语的人民的生活方式总和,包括社会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惯、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现行中学英语教材中,西方文化的内容比比皆是,为我们进行跨文化教学创造了条件。因此,英语教师应把文化教学融人语言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而发展成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外语教学专家认为,交流中的错误主要有两种: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且认为后者的性质更为严重。如果一个人缺乏相应的语言运用规范常识,缺乏对对方文化背景的了解,那么他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失败就越惨痛。重视文化知识的渗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对其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使交流与沟通不至于受到影响,以达到良好的交流效果。
二、文化渗透的方法与技巧
文化教学方法和技巧可以借鉴如下方法:文化渗透(包括词义挖掘法、语法提示法、翻译对比法);文化旁白(即在上语言课或其他课程时就有关内加入文化的介绍和讨论);文学作品分析;文化片段;异同比较法(比较本国与目的语国家文化之间的异同)。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采取以下具体做法来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1.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渗透
在影响语言的因素中,文化的影响是最明显的。一个民族的文化中有什么概念,这个民族的语言中就会有什么词汇指代这个概念。因此,我们可采“渗透”的办法来旋行词汇教学。例如: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对christmas(圣诞节)的概念不同,因为英国人生活在北半球,圣诞节时值冬季,圣诞假期在他们心里意味着寒冷的冬天,灰色的天空和温暖的壁炉;澳大利亚人生活在南半球,圣诞节时值夏季,圣诞假期在他们心里意味着炎热的夏天,湛蓝的天空和辽阔的海滩。尽管“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汇,但在“家庭团聚”、“节前餐”、“送孩子礼物”、“全社会放长假”等方面文化涵义上都差不多
2.英语语法文化内涵的渗透
语法主要描述词的曲折变化、词在句子中的相互关系及词法和句法规则。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规则。一种语言的语法不仅有逻辑形结构,而且是语言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自然受到语言使用者在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影响。英语教师在教学上应注意英语语法,并且让学生懂得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例如:汉语说“我想周教授明天不去昆明” ,英语中要说“i don’t think professor zhou will go back to kunming tomorrow.” 而不能说‘‘i think professor zhou won’t go back to kunming tomorrow.” 再如:别人问你“you didn’t win the football game yesterday,did you?” (你们昨天没有赢那场足球赛,是吗?),如采你的答案是肯定的,你要回答“yes,we did”(不,我们赢了),而不是“no,we did”。英语这种否定的表达方式与汉语的截然不同。这就充分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方法不同,语言表达不同,句法结构也随之不同。
3.英语对话和课文中文化内涵的渗透
在跨文化交流中,谈话的内容、话题的选择是产生交流失误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一个文化中人们习惯交流的话题,可能是另一个文化中人们设法回避的话题;一种文化人们常常涉及的内容,可能构成对另一个文化中隐私的侵犯。因此,在教对话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应让学生知道话题的选择和禁忌。教学英语课文时,我们可采取“文化旁白”的方法。例如:在abraham lincoln一课,英语教师可以介绍有关美国内战及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的情况,让学生知道美国的一些历史及林肯本人的一些情况,特别是林肯对美国的伟大贡献。另外,英语教师可采用“文学作品分析”的方法来教和欣赏教材中的文学名篇,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4.文化片段渗透
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即描述跨文化交往中一个引起冲突或误解的具体事件,然后给出多项选择,针对这一事件作出解释,让学生选出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中学英语教学,在新世纪的中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一定要大胆探索文化教学,做到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初步跨文化交流能力。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文化输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ulture Input Research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ZHANG Jingfa, HUANG Dapeng, XIAO Shansha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Ganzhou, Jiangxi 341000)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how to make student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avoid cross-cultural conflict is already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input
1 文化定义
对一种文化的理解要从思想、行为、表象三个层面切入,抓住真、善、美三个主题内容,使用选择排序、表现方式、区别特征三个关键来进行认识。文化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文化,一种是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产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要为生活所用,没有不为生活所用的文化。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高级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大众文化”,指习俗、仪式以及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深层文化”,主要指价值观的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与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
2 跨文化交际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国之间除了经济交流之外,跨文化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了各国文化技术交流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作为国际化的语言,要想深入掌握这一门语言,和欧美发达国家不断地扩大贸易交流,我们就必须进一步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今国际化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地区、国家、民族之间日益频繁的文化信息接触和交流现象,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对于不少人来说,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新的时代特征,已经成为学术界新的研究内容。要想不断地深化跨文化交际活动,就需要我们高校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高校学生跨文化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以后在开展国际性的经济文化和技术交流活动的时候,才能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台阶,才能更好学习国外的先进的文化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
因此高校教师在实践英语教学中,一方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加强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不断地在英语教学课堂中给学生创造跨文化教学的语境,不断改进跨文教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提高和增强跨文化意识。
3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把影响文化交际的因素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为思维方面,人们之所以能够反映思维的本质,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就是由于思维能够对进入大脑的各种信息进行深入加工。语言是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中的工具,不同国家的思维方式不一样肯定会造成语言表达方式也不一样,因此不同国家的思维方式通过同样的语言模式表达出来文化内涵肯定有很大差异,从而造成人们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第二,东西方的价值观念差别很大,以语言交流为例,中国人喜欢以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比较忌讳正面冲突,这是因为中国人比较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中国在表达自己的意思的时候一般都是用比较委婉的语气,不愿意直说,深怕说话过于直接会得罪了对方。而西方人则有很强的时间观念,不愿意浪费时间,喜欢直来直去,直截了当,他们认为这是办事效率高的方式。第三,人际关系造成的文化交际障碍。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偏向于感情,而西方社会则更加注重客观事实,没有太多人情的成分。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常常是秉公办事,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感情用事。第四,社会习俗的不同造成的文化障碍。在我们进行语言教学当中,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教学,更是在教授和传递一种丰富的跨文化的文化习俗。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当中,思维方式、价值观、人际关系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区别都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畅的重要因素。
4 英语跨文化教学
要克服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在语言知识的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跨文化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使他们对目标学习语言的国家的文化有充分的认识,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有效地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处理语言知识技能的教授和语言综合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语言知识技能和语言综合能力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扎实的语言知识的基本技能(英语的听、说、读、写)的培养是语言综合能力提高的基础,而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语言基本技能的提高。所以我们在语言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把语言综合能力如英语语言的文化知识的培养放到一个重要的地位。比如在英语教学当中我们知道词汇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在很大的程度上体现在词汇的层面上,所以我们在英语语言的教学当中应该让学生了解那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此外,我们在英语教学实践当中还要向学生讲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比如说“红色”在中国一般都象征着喜庆的意思,而在英语国家红色除了象征着喜庆的意思,还意味着危险状态。
第二,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上,我们还应该把握“相关原则”, “实用原则”,“平等原则”和“文化本位原则”。
实用和相关原则指的是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中应该把其和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而不是去讲解一些离我们现实比较远的文化背景知识,如英语诗词的背景知识。在跨文化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讲解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兴趣。“平等原则”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教学当中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而不是一种文化凌驾于另一种文化之上的关系,学习另一种文化不是说就是要摈弃自己国家的文化,也不是说把自己的文化作为一切文化的衡量标准。总而言之跨文化交流就是平等的交流,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之上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文化本位原则”就是说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的学习中不能有“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盲目崇拜的思想,不能不顾自己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要让学生知道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在于立足本国的文化。
5 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不可回避的话题,在跨文化交际的学习当中我们应当在立足本国文化的基础之上,学习其它国家的文化习俗,从而避免跨文化交流的冲突。
该文章系2013年赣州市社联课题《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3277
参考文献
[1] 斯伯尔斯基(Splosky , B.).社会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这就使得大学英语成为了文化交流的工具、沟通的桥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将文化与语言巧妙结合起来,在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有效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当前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储存着某一特定民族、种群文化的整体信息。因此,英语教学实际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教师对英语文化了解的深入能加强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而“语音+语法+词汇”的教学方法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跨文化应用能力。下面笔者将具体说明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方法及策略。
一、在课堂文化教学中实施功能意念教学法
上世纪70年代初,欧洲外语教学研究和实践已经开始从以教学法为中心向交际内容、交际目的为中心过渡。瑞士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了发挥语言(外语)的功能作用的教学法,被称为功能意念法,其主要特征是积极发挥语言的功能,即直接用语言表达关于询问、命令、请求、商谈、断定等,最终达到主观交际的目的。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这一方法可与文化概念中的表层文化部分相结合,将表层文化中如风俗习惯、道德风尚、语言风格、礼仪礼貌、言谈举止的行为规范等人们通过观察、介绍可以逐步了解的文化形态,融入功能意念法提出的八点要素,即情景、功能、意念、社会、性别、心理作用、语体和重音、语调、语法、词汇等超语言手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施功能意念法可以有效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同时使学生明确英语文化所体现的表象层面。在这种渗透融合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思考并诱发学生的兴奋点,强化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提高其英语文化意识,合理规划并灵活使用其他辅助教学法,如情境教学法。最终在这一阶段为学生重新开启一扇学习英语的窗,让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体会到轻松快乐的感觉,以期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目的。
二、将汉英两种语言文化进行比对组织教学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较大,进行文化比较教学能够最直接地与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在跨文化交流中,影响交流成功的因素有时不是缺少外语或目标语的语言知识,而是由于缺乏目标语民族以及学习者本族的文化知识,同时在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往往会对异域文化存在好奇与疑问,开始察觉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以固有的本国文化对异域文化“想当然”。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知识的导入结合与母语文化深化比对就更显得重要。在这一方法中,除了使用传统的文化导入途径,如通过讲授、提供相关书籍材料、播放影像等方法外,还可从词汇内涵、谚语习语、警句格言、神话典故、特殊节日等诸多存在中西文化差异的方面组织专题活动进行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对教学过程进行周密设计,通过分组展开练习,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并形成月、周的主题,使学生不断地重复模仿,教师在课堂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以此来培养大学生英语听说表达交际能力。通过诸如以上的交际训练,学生可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其内在文化,深刻了解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等民族心理构成,这种文化熏陶一方面活化了课堂,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通过中西文化的比对,让学生更加了解自身母语文化,在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成功的跨文化交流不仅需要良好的外语语言能力,同时也要求人们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中综合运用这些文化知识。语言承载着文化的表现,文化蕴含着语言的灵魂,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鉴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学中应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将两者统一起来。只有在英语教学中灵活地将语言模块与文化信息加以融合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运用语言,提高其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广大教师需充分认识到把文化背景因素融入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轻视语言基础的夯实。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每分每秒,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将大学课本与英语文化相结合,有机整合教学中的诸多模块,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听说交流的基础上,深刻了解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差异,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去理解文化的区别,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的兴趣,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大学生群体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最终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本文系天津市高教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125q172]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文化建构;文化欠缺;英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075-02
一、引言
现阶段,在展现社会价值观与传播各国文化过程中,英语翻译不但是必要的工作,而且也是提高中国社会认知、了解西方文化的有效方式。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英语翻译实践,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的认识与理解是特别重要的。高水平的英语翻译可以提高群众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而在各种翻译过程与翻译环境中,转换语言并非是翻译的唯一标准,人们更加关注翻译作品的文化内涵与创意。全面提升英语翻译的文化传播力与艺术吸引力,能够让大众从不同渠道了解信息,推动璀璨绚丽、多姿多彩文化交流的发展。
二、英语翻译文化的建构
文化可以分析强环境文化与弱环境文化。强环境文化主要包括西方文化、英国文化、中国文化等;弱环境文化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随着英语翻译的逐步发展,其建立起的翻译文化属于弱环境文化的一种。翻译文化结构是由表及里、由外及内、复杂系统的文化结构体系,各种结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从而进一步推动翻译文化的逐步发展。
翻译文化所具有的表层结构主要包括翻译组织的设施、技巧、标准等。英语翻译实践中,人们按照译文语言与原文语言的差异性归纳出让译文地道、忠实的各种方法就是翻译规范。中外翻译理论家对于意译与直译的问题进行长期争论,主张意译、主张直译、主张两者相结合的,都大有人在。为妥善处理文化翻译与文化交际中目的语和中源语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构成因素,建立起归化和异化理论,为有效解决文化差异提供了一定的解决途径。异化与归化是辩证统一的矛盾体,具有各自的缺陷与优点。归化属于常用方式,与读者要求和翻译人性质有直接关系,异化是归化的重要辅助措施,在使用过程中,译者要重视分寸,通过归化与异化应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深层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翻译思想体系、翻译意识等。翻译深层次结构以翻译意识为重要内容,其具有理性与感性两部分,其比翻译心理更具理发化;而翻译体系,更能认识个别的翻译现象。翻译意识中的翻译价值发挥出重要作用,是民众对翻译现象所秉持的评价、信仰、态度等。翻译心理是民众对翻译现象直观、表面的情绪与感性认识。翻译文化具有独特的思想体系,是翻译现象的系统化、理念化学说与观点,体现出民众对翻译现象的反应。翻译思想并非自发形成的,而是很多翻译批评家、翻译理论家以及翻译家努力的结果。
三、英语翻译的特点
1.宣传作用与文化价值。现阶段,在国家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英语翻译既要彰显出翻译的内容与基本含义,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西方文化。优秀的英语翻译能够加深社会大众对西方文化的印象,增强西方文化的传播魅力,提升中西方文化交流与旅游市场的竞争力。所以,在翻译英语的实践中,翻译工作者要重视中国社会的文化内涵与语言习惯,将我国社会发展要求、英语翻译、商业效应等方面妥善结合,按照中国文化特点和语言内容来弹性化修改英语翻译,并顾及英语翻译所彰显的文化效应以及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吸引力。英语翻译实践所体现的就是中国文化艺术和社会风俗与英语文化的有效结合。
2.目的性与指向性。在进行英语翻译实践中,要特别重视英语翻译的指向性与准确性。目前英语翻译中,大多数语言内容与生活学识具有密切的关系,如路线走向、交通位置等,一些翻译作品还发挥出提醒群众、预防灾害危险的功能。在实践中,不但要完成基本的指示性翻译,也要进行危险信息提示、艺术及电影翻译、旅游英语翻译和一些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的翻译。与翻译其他语言相比较,现阶段的英语翻译体现出多样化与多元化特点,其翻译目的也是多种类型的,所以要求翻译者具有更高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要重视翻译的指向性与准确性,让中国人可以清晰地了解语言意思,帮助他们到正确的操作方法与方式,甚至可以认识到如何预防、控制危险因素。
四、文化欠缺对英语翻译实践的影响
英语翻译对于我国民众认识与了解西方文化,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英语翻译实践中经常出现语言表述模糊、翻g方式错误、没有全面解读中国文化等方面的文化欠缺,对于翻译的质量及译文传播具有较大的影响。
1.经常出现语言表达不准确的情况。文化是将语言当作主要表达方式的某种群体特殊的表达方式与生活方式。英语与汉语归属于不同的语系,由于翻译者不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社会文化以及交际场合的规矩,翻译上出现很大偏差。翻译者受汉语的影响,在发音、语法等方面出现问题,虽然可以表达出基本意思,但深层次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却难以全面体现出来,甚至形成笑话与误解。这样既影响翻译内容的准确性,也不利于英语文化在我国的发展与传播,进而影响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的发展进程。
2.英语翻译选择错误的方式。现阶段,英语翻译实践中,一些翻译工作者直接使用音译法或意译法翻译英语,造成翻译内容准确度较低,难以达到应有的文化信息传递质量与效率。在此类翻译方式中,通常重视原作,不会改变原作品中的句子与单词,逐句、逐字的对文章内容进行翻译。翻译时,很多直译法必须按照译语的基本特征,对原词语的结构、词序进行更改,整体内涵依旧与原句子保持一致。一些翻译者在翻译中不重视调整语言顺序,导致其在传递文化语言内容时出现一定的偏差。
五、文化建构在英语翻译实践中的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环境中,文化与经济融合成为发展的大方向。而英语作为我国实现对外交流的主要方式,其翻译的准确性与文化性对于彰显我国态度与风采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求翻译工作者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文化内涵,进而实现文化建构,为推动文化交流建立优秀的语言环境。
1.坚持英文翻译原则,提高翻译的准确性。西方翻译界多年前就重视翻译的标准。1504年,法国学者多莱首次提出翻译准则,并归纳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定义。他指出应该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看作是统一的整体:要深入理解原作内容;要精通译语与原语;不能字字翻译;按照翻译的重要原则,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提高英语翻译的准确性。(1)在翻译实践中,译文要准确的传达原文的内容及感情。(2)译文要保持原文相似的表达方式与写作风格。让英文与中文读者都能感悟到作品的内涵,才是优秀的翻译作品。
2.灵活运用翻译方式,增强翻译的传播质量。就翻译方式而言,英语翻译中不可以只使用一种方式,也不能简单的说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哪个更加优秀。不同翻译方式可以交替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在文化建构时,专家学者提出要兼顾多种翻译方式,增强翻译的理解力与准确性。所以,英语翻译者要在认识文化内涵、了解英文作品的基础上翻译英文。在翻译时,译文信息与接受者间具有的关系要和原文信息及其接受者的关系类似或相同,在描写语言学、交际理论、社会符号学等不同阶段,增强英语翻译的审美观点和文化内涵。
六、结语
在全球化的促进下,国际社会逐步加深文化间的交流活动。而中英文翻译作为最有效的交流工具,具有巨大的市场效益与文化效益,而语言翻译也承担着传递各种社会文化的重要责任。语言翻译形式多样较为复杂,要求翻译者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与文化修养。在英语翻译实践中,一定要重视细致性与观赏性,不但要准确的翻译出原文信息,也要重视译文的审美性与文化内涵。所以,翻译者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全面考虑,从技巧原则、目的、语言到文化内涵、语言审美和人文信息,借助不同翻译方式与技巧,既让语言体现自身功能,也提高形式美感,让译文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郭歌.英语翻译实践中的文化欠缺和文化建构[J].临沂大学学报,2014,(04):138-140.
顺应全球方兴未艾的汉语学习热潮,中国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盈利性公益机构――“孔子学院”。它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汉语国际推广机构,也是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它的创办对国际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孔子学院创办的必然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海外国家希望与中国建立更广泛的商贸关系;加之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和喜爱,希望更多的关注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因此,我们应顺势而为,适时搭建以孔子学院为载体的文化交流的平台,促进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2.孔子学院创办的必要性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大卫・格兰多(David Grddol)预测今后世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比重将越来越少,到2050年,被广泛运用的语言将分别为中文、印度――乌尔度语(Indo―Urdu)以及阿拉伯语。中文正在跃升为全球性的语言[1],可见“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创办非常有必要。
二、现状
孔子学院创办于2004 年,由教育部直属的事业单位[2]国家汉办( Han Ban)与国外大学和教育机构合作建立,是非营利性的教育机构,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官方汉语推广部门。孔子学院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他们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孔子学院设立初期,通过合作方人力和物力的有效投入,尽快开展针对当地需求的汉语教学工作,履行教授汉语,传播中华文化。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在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共创办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达36万人,网络孔子学院开通了九个语种,注册用户达10万人。[3]目前,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布局已基本形成,在不断的探索中与地方文化结合, 推出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汉语课程和旨在传播中国文化的文化交流活动。
三、前景
孔子学院已经走过了5年不平凡的历程,孔子学院的未来需要全世界人民一道努力,实现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把握机遇、认真思考、积极谋划。
第一,创新形势,融入本土,使孔子学院成为增进中外交流与友谊的重要桥梁纽带。面对不同的学习汉语需求,我们希望各国孔子学院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实现孔子学院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
第二,注重质量,夯实基础,着力提升孔子学院的办学水平。以教师、教材和教法为重点的基础能力建设,是孔子学院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支撑。
第三,拓展功能,完善服务,不断丰富孔子学院的办学内涵。几年来,孔子学院从启蒙和普及出发,把汉语带到了世界各地。今后,要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加强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经贸、科技合作的信息咨询等服务,丰富和拓展发展空间。
第四,积极支持,凝聚合力,为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保障。中方高校要对孔子学院工作予以重点支持,努力满足孔子学院发展需求。希望外方高校继续与中方密切配合,把多方资源统筹到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上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语言文化的交流是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交流。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孔子学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3]
参考文献:
[1]英语将不再独领[N].21世纪报2005-04-01(1)
[关键词]《道德经》英译文化空白翻译方法
《道德经》作为中华典籍的典范,既是道家哲学的思想体现,又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在从其首译开始至今的一千多年里,《道德经》被公认为英译次数仅次于《圣经》的著作,对西方世界的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对其英译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化空白现象
俄国翻译理论家I.Q.Sorkin 曾提出了文化空白的概念。他认为,文化空白主要指源语中那些对译入语读者来说不可理解或极易误解的文化信息。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众多学者曾经研究过文化空白现象,也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本文中,笔者试图从文化空白总的特征出发,将文化空白分为两种,即外延方面的文化空白和内涵方面的文化空白。外延方面的文化空白,即该文化在译入语中是完全缺失的,找不到对应的成分时出现的文化空白现象。内涵方面的文化空白是指虽然译入语中可以找到对应的文化因素,但其内涵方面却存在着某些差异。
二、《道德经》中文化空白的翻译
在《道德经》的翻译史上,曾出现过众多优秀的译本。笔者从公认影响较大的译本中挑选两本作为依据,对文化空白的翻译情况进行分析。第一部译本是由著名的英国译者Arthur Waley所译,另一部则是由我国北京大学文学翻译教授许渊冲先生所译。Arthur Waley是影响力极大的汉学家,他对《道德经》的英译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其译本于1934年在英国出版后,几乎每隔五六年就会重印一次,被誉为最佳英译本,学者们普遍认为Waley 的译本文字浅显、流畅,对原文的理解比较细微、精确。而许渊冲教授的译本则具有东方思维的特殊之处,由于译者本身就是中国人,其对很多文化现象的理解显得更为深刻和透彻。
我们来看两位译者对外延方面的文化空白是怎样翻译的。举例来说。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
Waley: The Way that can be told of is not an Unvarying Way
许渊冲: The divine law may be spoken of, but it is not the common law.
在这个译例中,Waley 将“道”译为“the Way”,而许渊冲教授则将其译为“the divine law”。“道”作为道教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有其特殊而丰富的含义,一般而言,它指的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Waley将这样一种概念翻译成了“the Way”,尽管他将表示道路的“the way”用首字母大写的方法加以了强调,但这样的译法显然是不太符合Bassnett与Lefevere 所提出的文化翻译理论的。因为这样的翻译无法将“道”这一文化因素正确而完整地介绍给译文的读者,从而也谈不上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许渊冲教授则采取了阐述的方法进行翻译,分别用到了“divine law”(神圣的天道)和“common law”(常道)来表述原文中的两个“道”的含义,“神圣的天道”不同于经验世界的“常道”。从含义方面来说,许教授的译本更易于被读者接收。笔者认为,干脆将其翻译为Dao或Tao,然后在其后使用注释的翻译方法将内含表述出来,应该更有益于将中华文化完整地介绍给世界。
内涵方面的文化空白也是同样,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强调,翻译不是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一定要重视其中文化交流的行为。举例来说。
老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Waley: Heaven and Earth are ruthless; To them the ten thousand things are but as straw dogs.
许渊冲: Heaven and earth are ruthless, they treat everything as straw or dog.
两位译者对“刍狗”这一文化因素分别采用了“straw dogs”和“straw or dog”来进行对应。刍狗指的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后因用以比喻微贱无用的事物或言论。很明显,两位译者仅仅将其翻译为“straw dogs”或“straw or dog”也是完全无法传递源语中的中华文化的。笔者认为,对于内涵方面的文化空白,最好能够采用一些音译、直译加注,阐释空白,或寻找对等语解释空白的方式进行翻译,另外格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内涵方面的文化空白在译语中是可以找到含义差不多的概念与之进行对应的,翻译必须注意不要让译语的读者将其与自身文化中已有的概念发生混淆,必要时需要进行额外的区别与阐释。
结语
文章从Bassnett与Lefevere 的文化翻译理论出发,对《道德经》英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空白现象进行了分析,并以Waley和许渊冲的英译本为依据,对不同文化空白的翻译方法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对于英译中的文化空白现象,我们一定要非常重视,为了达到文化功能对等的目的,可以采用增益空白,寻找对等语解释空白,直译、音译加注释等方式进行翻译,力图使源语的文化因素得以保留不受损害,从而完整地传递给译语的读者。
参考文献
[1]Waley, Arthur. Tao Te 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3]费小平.《老子》六译本选评与中国传统文化名著重译探讨[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8-29.
关键词:外宣英译改写 生态翻译 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起步于2001年,从20世纪中期以来,人们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我国也随之对其重视起来,因而出现了可持续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从历史翻译的发展来看,生态翻译是翻译发展的必然结果,能清晰的展现时代的特点。外宣英译改写需要体现出跟随时展的生态翻译特色,本文就生态翻译下外宣英译改写的策略作出如下分析。
一.新时代下外宣英译改写的生态翻译理论
生态翻译是一种从原翻译对象的内在结构为起点,对翻译的文章进行选择,在翻译的过程中将结构进行不断的循环,并用另一种语言表示出来,具有一定的翻译特色,是具有发展意义的翻译理论。在新时代下,外宣英译改写的生态翻译理论挣脱了传统翻译理论的束缚,正不断地发展下去。
(一)外宣英译改写的生态翻译原则
生态翻译学是以生态的整体主义为基础创立的,着重要求了在翻译中各个环节的相辅相成的整体作用,结合生态圈中的适者生存、和谐共生的理念,参照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了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的理论。在生态外宣翻译的各项环节、各项因素中,讲究的是翻译工作的过程中的生态平衡,最终目标是整体适应选择度的最佳状态。在生态翻译中,其中最重要的理论就是多元共生,他与生物圈理论中的保护生态平衡和维持生物的多样性有异曲同工之妙。生态翻译中的多元共生指的是对于不同译本之间的多元共生,尤其是指翻译理论的多元化和对于不同译文之间的共生共存。
(二)传统翻译理论与生态翻译理论的对比分析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翻译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诸多读者的需求,因而,衍生出了生态翻译理论,其发展的基础就是传统翻译。传统翻译一般只对所需要翻译的内容按照国人汉语的习惯进行翻译,翻译出来的句子或文章也只针对于汉语使用者,这就是以英语为目的语的使用者在阅读时出现一些阅读上的障碍,经常会出现语句不通顺,语句蕴含的意思不准确等问题,给读者造成一种阅读误区,而生态翻译理论能够完美的解决所出现的问题。生态翻译遵循了翻译的适应选择论,以译者为主体,以“三维转换”为指导,即语言、交际、文化相互转换,在翻译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结合所翻译的内容的具体生态环境,对原文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使翻译内容能够体现现代生态性,使读者能够更清晰明了、准确无误的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涵义与情感。
(三)生态翻译对外宣英译改写的影响
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不同语言的读者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翻译内容,体会翻译内容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外宣英译改写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工作之一,生态翻译的科学使用,能够有效的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推动中外文明和谐稳定发展。
二.外宣英译改写中生态翻译的应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一体化的持续推进,使用生态翻译对外宣英译进行改写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目前已经应用于多种方面,不仅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而且还应用于企业方面和旅游方面。
(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应用
随着我国各项外交政策的深入开展,国际中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正在日益加强加强。许多地区已经发现并P注非遗这种独树一帜的文化形式,并且开始着手对其进行外宣英译工作,各地区纷纷立项以支持非遗项目的外宣英译。随着外宣英译不断发展,许多专家学者站在了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出了包含了科学性质的外宣翻译理论,对外宣英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重点保护对象,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例如,传统语言文学、传统手艺、传统民族习俗、传统的美术、书法、音乐等。我国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让外国的人们了解的,使他们感受中国丰富多彩又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但是这些文化遗产在外宣英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翻译内容与原文化内容不相符,内在情感不明确的问题。所以,才出现了生态翻译理论,它能够有效的表达原文中所蕴藏的内涵,并使其内容具有生态意义。在非遗的生态翻译中,译者同样是处于翻译的主导地位,翻译后的内容既要使英语使用者看的明白,又要使翻译内容有中国特色,例如,我国的剪纸文化,可以翻译为“Chinese Paper cutting”,传统的关中皮影戏可以翻译为“Guanzhong Shadow play”。运用生态翻译进行外宣英译,能够使世界更能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
(二)在企业中的应用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企业也逐渐的开始面向世界,将加强企业的外宣英译工作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起来。使用生态翻译理论对企业进行外宣英译改写,能够加强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的对外贸易和交流,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其在世界企业竞争的洪流中占据一席之地。
企业的外宣英译有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企业在世界上建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传统的企业外宣英译经常会让读者难以了解企业文化的重点,在内涵的表达上缺少一定的严谨度,因此,生态翻译的作用就体现了出来。在企业对企业产品进行外宣英译时,经常会将产品描述的天花乱坠,使读者感受不到产品的作用和功效到底在哪里。例如,我国的著名企业产品“白象方便面”,译者通俗的翻译为“white elephant instant noodles”,从生态翻译的角度上讲,译者就没有细致的考虑到读者国家语言的使用习惯,white elephant英语中也称为很大却没用的事物。这样就很难让企业的产品使外国了解,走上世界。使用生态翻译描述企业产品就能这样翻译,如,做工精细可译为“fine workmanship”,这样的话读者就能够真正明白产品的特点或功能,使企业的产品得到有效的推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在旅游方面的应用
生态在我国旅游方面的应用最为普遍。随着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来到中国游玩,欣赏各地的名胜古迹,想要一睹传统文化最多的国家的风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外国人旅游必然会看到名胜古迹的标语,而使用生态翻译对我国的名胜古迹进行外宣英译,能够帮助外国人对我国的文化有一个更深的了解,且翻译可以体现风景的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生态意义。在外宣英译改写时,首先译者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看原文,外国人过来旅游应让他们看懂才能够进行接下来的活动;其次,站在生态的角度上,将本国文化内涵结合翻译对象进行翻译,因为失去了内涵就没有了特色;最后,翻出译文。目前生态翻译的外宣英译已在我国各个地区的旅游景点都有应用,为我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三维转换”指导下的外宣英译改写策略
生态翻译下,外宣英译改写策略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运用语言维、运用文化维、运用交际维。具体方法策略如下:
(一)运用语言维进行外宣英译改写
外宣英译的最终目的在于使本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运用语言维进行外宣英译改写中,首先要适应所翻译的生态环境,只有体会了所翻译的生态环境,才能够加深对翻译原文的了解;其次,将自身翻译的身份环境与所翻译的生态环境相适应,这是翻译的关键部分;最后就是翻译出原文。汉英两种语言使用者无论是在思维方式上、还是语言交流上都具有极大的差异,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选择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和词语,对外语的使用方式极为了解,当翻译的句子很长时,对句子进行科学合理的转化。以上海世博会为例,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一般翻译就是“Better city can make life better”,这样翻译根本无法体现出我国的文化精神,但如果这样翻译“Better city,Better life”,就能够深刻表达出我国的文化内涵。使译文不仅能够使读者明了,符合其阅读习惯,有效促进了生态翻译的发展。
(二)运用文化维进行外宣英译改写
文化维顾名思义,就是在外宣英译改写时,需要兼顾两种语言多代表的文化内涵,使两种文化相互交流与沟通,促进和谐并实现共同发展。运用文化维进行外宣英译改写,需要译者对所译语言的文化十分清楚与了解,能够准确找出文化翻译之间的差异,并作出科学的改动。例如,老人优先上车在我国公车上随处可见,若译为“Old People Getting on First”,外国人认为old主要表达的意思是年老且无用,但我国的文化却与之相反,老代表着尊敬的意思,这就出现了文化上的差异,因此,可译为“Senior Citizens First”,这样就能够使英语使用者明白我国的文化内涵,使译文能够让双方都得到相互理解。
(三)运用交际维进行外宣英译改写
交际维主要适用与对外交流方面,两种语言在相互交流中会体现出各自的交流习惯,使用生态翻译的交际维,能够清楚表现出译文所表达的交际意图。英语和汉语在相互交流中都会带有各自的交流特色,这就需要译者对译文阅读者语言的交流方式与习惯做深刻的了解。例如,在英语中“?is prohibited”句式翻译会更多一些命令式语气,这在生态翻译中尽量不要出现,会使读者产生反感,可使用“No?”这样的句式来进行翻译,更能够给读者委婉亲切的感觉,使译文更加贴近读者,可以真正体现出生态翻译的特点,在尊重差异的同时,使两种语言相互了解,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