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学的领导职能

管理学的领导职能

时间:2023-10-31 16:34: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学的领导职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理学的领导职能

第1篇

关键词 管理学原理 教师的主体性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12

Discussion on Teacher’s Subjectiv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hinese and Foreign Cooperative Teaching

――Take the case of “Management Principles” for example

WANG Saifang

(Shenzhen Polytechnic,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Abstract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the dual subjects in teaching activitie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d teacher’s subjectivity in the delivery course of “Management Principles”. This subject is regarded as a systematic project. Teacher’s subjectivity embodies in making teaching plans, organizing, leading and controlling teaching activities.

Keywords management principles; teacher’s subjectivit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0 前言

“管理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管理思想,包括组织管理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原理和理论。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对管理技能、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的培养。

我校“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中澳合作金融与证券专业的学生。目前为止,已经培养了3届毕业生。学生培养模式是3+1,由澳方定教学计划、教材及考核形式。学生使用全英文教材,用英文考试。这对高职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通常来讲,高职学生自律性不强,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有待改善。面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及学生为教学“双主体”的理念,将管理学原理课程看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顺利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1 文献回顾

在国内的文献中,一些研究者分享了他们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探讨了各种教学方法。岳柳青、兰勇(2009)①的实践教学法,吴价宝、任真礼、刘春梅(2015)②提倡在教学中采用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孟凡荣、张会忠(2013)③提出的抛锚式教学法。此外,一些学者针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问题,提出了很多改革的举措。比如胡宁、周丹(2016)④为了提高学习迁移效果,建议对管理学原理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现培养学生成为“知识人”、“能力人”、“素质人”三位一体的“全人”的教学目标。也有研究者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年龄特征调整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⑤⑥

综上所述,国内一些从事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改革。这对致力于提高管理学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该课程教学目标起到了一定指引作用,值得教师们及教研工作者借鉴。但同时,这些研究过分强调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教师与学生均为教学活动主体。⑦教师在管理学原理教学的系统工程中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对教学活动的计划、领导、组织、引导等方面,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则表现在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并最终体现在“身心的自我发展和变化”。 ⑧

因为文章篇幅的关系,本文只试图以一线教师的身份,从教师的主体性视角来探索其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作用。

2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如果把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看作是一个工程的话,那么教师就是该工程的管理者。高校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实质就是对课程进行管理的过程(宋敬敬,2015)。管理有四个功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也从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四个功能中体现出来。

(1)计划职能:计划只能涉及到管理者制定组织目标,以及为了实现该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及所需的资源。在计划职能中,教师的角色就是计划的制定者。

教师在上课前要计划该课程的课程目的与教学资源,比如:课程描述,包括教学目的、考核方式、教材、 上课教室(多媒体教室还是机房)、课时、教学进度表、教学PPT、案例、学生成绩登记表等。因为我校该课程是中澳合作办学国际金融与证券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因此课程描述(course descriptions)由澳方提供。考试方案由期中考试、一个案例分析和期末考试组成的形成性考核方式,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0%、30%、50%,其中学生必须在期末考试中及格才能通过这门课程的所有考试。教材由Samson.D &Daft. R编写的英文教材。本课程的课时共66课时,一周6节课,11周上完。

在上第一节时,任课教师必须第一时间把课程描述发给同学们,让他们了解该课程对他们的要求,他们的学习目的要与课程描述的要求保持一致。同时,鼓励每一个同学做自己的管理者,管理好自己的资源,制定好自己这门课的学习目标,并计划好如何有效地将之实现。

(2)组织职能:这里指的是教师对课堂的组织管理。为了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分组是个好的选项。教师将75位同学以3-5人为单位自愿分为一个沟通小组,直接与老师交流。老师会根据课时内容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安排辅导课,同学们按小组与老师面对面地沟通问题。这样的扁平化师生沟通结构能帮助学生及时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老师也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学生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3)领导职能:在管理学领域里,领导职能指的是利用管理者的影响力去激励员工完成组织目标。前苏联教育家申比廖夫等(1955)指出,在教学各环节中,教师起作领导的作用。教师在领导这个管理功能的角色就是引领者、推动者、激励者以及聆听者。

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中,教师就是引领教学环节的人,使课堂教学从新课导入、重点与难点的讲解以及最后作业的布置环环相扣,最终完成教学计划。

激励者的角色就是指任课老师在教学中用满腔的热情感染学生,用生动活泼的案例来吸引学生思考、并给学生的发言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比如在学完组织结构那章节的内容后,教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将写好的案例分析发到教师的微信上。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点评。这种及时的沟通激励了每一位同学。

聆听者的角色指的是教师一方面在学生课堂参与中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另一方面也指在学生遇到对理论不理解或者如何用理论去分析案例等困难时的沟通模式,仔细聆听他们的困难及原因所在,然后指导他们一步步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还要基于学生的课堂提问进行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⑨在扩大自己在管理学领域的知识面的同时,还能对管理学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与展望,提高教学质量。

(4)控制职能:控制职能的内涵是监督员工的各种活动,确保机构在朝实现组织目标的轨道上,并在必要的时候采取矫正措施。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任课教师需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对教与学的监督。

课前的监督包括学生在准备上课时的精神状态、出勤情况统计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课程中的监督则包括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重点确保教学计划的逐步完成。课后监督指的是对学生作业的辅导与检查。每次上课内容结束后会留意到相关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将作业发到微信上,方便老师一对一的指导。

另外,课后监督还包括对学生每次考核后的评价与沟通。期中考试结束后,及时把成绩告诉学生并进行总结。对考试成绩出色的同学加以表扬,对不及格的同学要一对一、面对面地沟通。询问他们目前学习上的困难,并加以切实指导,让学生知道如何有效率地学习,并确保获得学生努力学习的承诺,争取在下一次考核中获得好成绩。通过对学生每一次考核后的评价与沟通,任课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学习困难,是保证学生按要求完成学习目标的有力保证,使学生真正理解管理学的理论并掌握管理的基本技能,为他们将来继续深造和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总结

本文探索了在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中教师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师通过计划、组织、引导、控制等职能发挥教学的主体性,从而激发高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多年的“管理学原理”教学经验表明,发挥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双主体性”,还要借助社交媒体(如微信、QQ)加强师生的沟通与交流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注释

① 岳柳青,兰勇.《管理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8):46.

② 羌郾Γ任真礼,刘春梅.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研究性教学方法探索――以“管理学原理”课程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134-137.

③ 孟凡荣,张会忠.抛锚式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15):155-156.

④ 胡宁,周丹.基于学习迁移效果提高的《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研究[J].知识经济,2016(13):135-136.

⑤ 杨秀平.基于学生心理需求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J].时代教育,2015(13):206-207.

⑥ 邱海燕.基于90后大学生特点的《管理学原理》教学设计[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138-139.

第2篇

关键词:管理学;创业计划书;自主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3-155 -03

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学》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案例教学为辅。由于课程中有大量的、抽象的基本概念、原理,常常使学生感到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往往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但学生仍然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通过“听”和“记”、“理解”被动地接受知识。由于学生无法完全置于真实的管理环境,因此对于管理学理论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比较困难。

创业计划书又名“商业计划”(Business Plan),是指创业者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服务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以取得风险投资的商业可行性报告。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创业计划书写作与管理学教学相结合既有助于学生加强对管理学理论与原理的综合性应用能力,又可以为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打下基础,可谓一举两得,创业书写作可作为管理学教学的有益辅助。

一、创业计划书的组成

创业计划一般包括:执行总结,产业背景和公司概述,市场调查和分析,公司战略,总体进度安排,关键的风险、问题和假定,管理团队,企业经济状况,财务预测,假定公司能够提供的利益等十个方面。

(一)执行总结

执行总结是创业计划一到两页的概括。包括以下方面:创业计划的创意背景和项目的简述;创业的机会概述;目标市场的描述和预测;竞争优势和劣势分析;经济状况和盈利能力预测;团队概述;预计能提供的利益。

(二)产业背景和公司概述

包括:详细的市场分析和描述;竞争对手分析;市场需求;公司概述应包括详细的产品或服务描述以及它如何满足目标市场顾客的需求,进入策略和市场开发策略。

(三)市场调查和分析

包括:目标市场顾客的描述与分析;市场容量和趋势的分析、预测;竞争分析和各自的竞争优势;估计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额;市场发展的走势。

(四)公司战略

公司战略主要阐释公司如何进行竞争,包括:在发展的各阶段如何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通过公司战略来实现预期的计划和目标;制定公司的营销策略。

(五)总体进度安排

公司的进度安排,包括以下领域的重要事件:收入来源;收支平衡点和正现金流;市场份额;产品开发介绍;主要合作伙伴;融资方案。

(六)关键的风险、问题和假定

包括:关键的风险分析(财务、技术、市场、管理、竞争、资金撤出、政策等风险);说明将如何应付或规避风险和问题(应急计划)。

(七)管理团队

介绍公司的管理团队,其中要注意介绍各成员与管理公司有关的教育和工作背景(注意管理分工和互补),介绍领导层成员,创业顾问以及主要的投资人和持股情况。

(八)公司资金管理

包括:股本结构与规模;资金运营计划;投资收益与风险分析。

(九)财务预测

包括:财务假设的立足点;会计报表(包括收入报告,平衡报表,前两年为季度报表,前五年为年度报表);财务分析(现金流、量本利、比率分析等)。

(十)假定公司能够提供的利益

这是创业计划的“卖点”,包括:总体的资金需求、在这一轮融资中需要的是哪一级、如何使用这些资金以及投资人可以得到的回报,还可以讨论可能的投资人退出策略。

二、创业计划书与管理学理论的结合点分析

管理活动的最基本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而创业计划书的内容涵盖了企业成长经历、管理团队、股权结构、产品服务、市场、营销、组织人事、财务、运营到融资方案。因此几乎所有的管理活动职能都有在创业计划书中得以体现。

(一)从计划职能角度,创业计划书同广告策划、会议企划等都是商务计划实用文书,是计划职能的直接体现。创业计划书是是一份全方位的项目计划,它从企业内部的人员,制度,管理,以及企业的产品,营销,市场等各个方面对即将展开的商业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与筹划。从投资项目的选择上可指导学生应用多种决策方法,如头脑风暴法、波士顿矩阵法等。从项目投资周期角度进行分析则可深化学生对不同时期计划特点的认识。

(二)从组织职能角度,学生在写作创业计划书时要考虑项目管理团队分工、组织结构、岗位职责。因此学生必须在理解组织设计的步骤、组织设计的原则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此外分组写作创业计划书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三)从领导职能角度,由于创业计划书要求分析行业内竞争对手及其市场营销情况,可指导学生应用战略管理中的波特竞争力模型进行分析。在分组写作过程中使学生自身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得到锻炼。

(四)从控制职能角度,创业计划书要求对项目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并指出可能发生的风险及控制手段。因此,可以指导学生结合预算控制的内容,分析项目的投资收益率、盈亏平衡点等,加强学生对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解和综合运用。

(五)从创新职能角度,创业计划书最鲜明的特点是具有创新性,体现在对新项目、新内容、新的营销思路和运作思路的整合上。因此,创业计划书写作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其视角从书本转移到社会,引导学生关注商业模式创新。

三、创业计划书写作的组织与实施过程

在时间的安排上,根据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创业计划书属于“计划”职能的应用文书,同时又与“创新”职能相关。由于创业计划书涉及组织结构设计及人员配备,因此创业计划书写作最早适合安排在“组织”职能讲授完毕之后在学期中进行,也可在“创新”职能讲授完毕后在学期末进行。

在创业计划书写作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上,在根据的教学实践,我们将创业计划书写作的实施分为四个主要环节: 写作指导、课后分组写作、课堂分析与讨论和课后总结与评价。

(一)写作指导

教师将创业计划书的写作目的、计划书的结构进行说明,同时联系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对创业计划书的写作依据进行讲解。根据学生先修课程的差异,必要时指导学生参考相关书籍补充必要的财务知识。

(二)课后分组写作

教师将教学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不宜过多,4至6 人为宜,以保证每个人都能充分参与写作,同时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充分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创业计划书的投资项目的确定可结合生活实际、自身兴趣以及目前商业领域的发展前景确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锻炼学生市场调研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课堂分析与讨论

由陈述小组的学生代表模拟创业者采用PPT 演示的方式进行陈述,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要求语言简练、重点突出。其他学生模拟投资人听取其陈述,经过小组讨论后,对模拟创业者小组进行提问。然后由模拟投资人从计划书的“写作完整性、项目创新性、项目可行性、投资意愿”等方面进行评价。全部发言结束后,鼓励同学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调节现场气氛,控制课堂节奏,但不发表权威性意见,对学生发言的内容也不进行直接评价,如明确肯定或否定,使讨论紧紧围绕问题进行。

(四)课后总结与评价

在集中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应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即结合其他小组的创业计划书,重新审视自己的计划书。教师可以在模拟投资人评价后对项目的商业模式创新点进行点评,指出其创新之处,对学生发言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

四、创业计划书写作在管理学教学应用效果

(一)学生的创业计划书举例

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学生的创业计划书风格各异。有的创业项目从学生校园实际出发,侧重日常生活需求,如“高校自行车租赁计划”、“校园书报亭”、“甜品屋”,“图书馆咖啡厅”。也有的项目构思从市场特殊需求出发,侧重创新性,如突出“家”的温馨感觉的商务社交会所项目,又如“宠物殡葬服务”项目,“DIY蛋糕”项目,强调保健养生的“习习古风食府”项目,专门出售左撇子用品的“左手网店”项目,兼具售书与咖啡吧功能的“暖城书店”。

上述的创业计划书尽管从写作的完整性、成本预算等很多方面还略显稚嫩,但在写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管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在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促进了经济与管理相关学科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

(二)双重提升了学生和教师的实践能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讲,学生听”,知识从教师到学生单向流动。在引入案例教学之后,尽管学生参与讨论,但案例选取仍取决于教师。创业计划书写作及讨论则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一方面对学生的创新性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将其观察视角从书内内容转向社会经济系统。

教学过程以学生对创业计划书的策划与讨论为主,知识和观点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流动,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其角色变成了是教学资源的提供与维护者、学生学习行为的引导者和激励者、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参与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对教师个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促进教师关注商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五、结语

在本科管理学教学中, 由于受众是缺乏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学生, 在课堂上直接向其讲授管理的理论知识, 学生难以体会理论产生的背景, 也就难以做到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 这使管理学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创业计划书写作训练可通过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 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在复杂动态环境下运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管理问题, 因此可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学教学辅助内容。

随着大学生创业逐渐被社会所承认和接受,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逐步将大学生创业教育列入了学校育人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业竞赛也备受学生和企业关注。因此在现有课程体系框架内,加强对大学生创业计划书的写作指导,将创业计划书的写作与管理学教学相结合,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1]粟浩,田佳.“管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2]金春华,田林子.《管理学》教学方法改进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 2007,(07).

[3]李江南,宋杨.管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和产业, 2010,(04).

[4]许海涛.《创业计划书》给大学生创业“支招儿”[J].成才之路, 2008,(15).

[5]雷明.如何撰写创业计划书[J].华章,2010,(26).

第3篇

[关键词]高职 管理学 教学 思考

高职教育就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理论上 “必需、够用”,注重技能培养。对于高职的工科类专业和课程而言,这一点相对容易做到,也利于操作;对于就业面广,技能宽泛笼统的经管类专业及其课程而言就相对困难。管理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当中如何体现高职特色值得探讨。

一、《管理学》这门课的特点

1.一般性特点。管理学是从一般原理、一般情况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和管理规律进行研究,不涉及管理分支学科的业务与方法的研究;管理学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科学,管理学是各种应用型管理课程的基础。

2.综合性特点。从管理内容上看,管理学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它需要从不同类型的管理实践中抽象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思想、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从影响管理活动的各种因素上看,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些基本因素外,还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从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上看,它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门非常综合的学科。

3.实践性特点。基础应用性这是本课程遵循的首要原则。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学习管理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管理中学习管理。管理学所提供的理论与方法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同时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又必须为实践服务,才能显示出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强大生命力。

二、《管理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合适的高职教材。管理学教材很多但适合高职教育“必需、够用”的教材就非常有限。存在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许多教材在内容取舍上不适合高职教育。许多教材虽然在难度和篇幅上都进行了较大调整,但整体上还没有摆脱传统的模式,追求内容的系统性而缺乏针对性。比如,有的教材把属于领导职能范畴内容之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就篇幅过大;在讲述计划、决策、控制等职能的方法时,许多教材选用的内容过于“专业化”,既难以理解学习,又不实用。二是案例选取不当较为突出。这方面主要的问题是案例选用生产企业的偏多或枯燥乏味,学生对案例里涉及的行业和企业生产方面的知识不太懂,对案例既不感兴趣也很难准确进行分析或对别人的分析也难以判断。这样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目的。

2.实践性教学的难点。各高职院校及其教师们关于如何进行实践性教学做了许多有益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可是许多实践环节往往难以落实。在中国这个人情味很浓的文化环境当中,影响管理者决策和管理效果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人际关系。管理学中强调:管理者必须拥有三种基本技能,其中两种技能是随管理者层次高低不同而不同,只有一种技能是永远不变的,那就是人际技能。不把学生直接放入实际复杂的具体环境当中体会管理,而空谈管理的设想是否正确是没有意义的,更难理解管理学理论的重要价值。

3.参与式教学的困难与尴尬。首先,上好一堂好的参与式教学课,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做非常充分的准备,但是在工作量普遍较大的情况下,一般老师是很难有精力备好这样的课;其次,班级太大不便于开展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一般20-30为宜,但我们现在的班普遍过大,学生不能有效参与教学,影响参与的积极性;再次,学生长期缺乏参与的习惯使参与式教学有些尴尬。在长期应试教育体制和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下,学生整体参与的主动性很差,只是面狭窄,缺乏独立思考。不是几个学生垄断发言,就是全部成为点名式发言,发言的形式沉闷。这都使参与式教学走了样,反而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

三、《管理学》教学中的几点启示

1.明确和强化管理学课程的技能。高职强调“以就业为导向” 但不是每门课都直接和具体岗位挂钩,把管理学和企业管理、生产管理三门课的任务混为一谈是管理学教材和教学经常犯的错误。忽视了管理学的特点和任务。管理学就是通过学习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管理素质,提高学生对管理重要性的意识,为学生后续专项管理课程的学习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它不是告诉学生具体能管理什么事情。

2.案例教学要贴近生活。管理学的一般性决定了管理理论适用于所有组织,不应太多的选择学生很陌生的企业案例,而应选择大家比较熟悉的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案例。管理本身的实践性决定了管理学这门课的学习更需要直接参与实践。选择恰当的案例非常关键,案例的有趣性、可读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选择上应贴近身边,贴近生活。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体现管理的实践性,加深对管理的理解,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比如在学习组织职能时,就可以用本班班委的职位设置、职位责权、任职条件等方面作为案例。

3.教学要贴近专业。不同的专业对管理学知识的要求侧重会有所不同,管理学教学内容也要相应进行调整。比如,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侧重领导职能及其有关的激励、决策、沟通等方面的内容;对市场营销专业应侧重计划和沟通方面的内容;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应该少讲,甚至不讲,因为该专业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不同的专业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也不一样,在管理学教学当中应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上的不同。比如,对市场营销专业要注重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诚信意识的培养;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注重对领导能力培养。

4.在教学过程要体现管理的实践。管理学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管理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课堂控制、课堂管理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处处运用管理理论,体现优秀管理的魅力,进而增强对管理价值的认识。

(1)让学生走上讲台,参与课堂考勤。要求考勤的学生必须站在讲台上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习惯于在公众瞩目下的“动口”能力;轮流考勤目的在于让学生的名字相互被叫过和听过,以在细微中强化学生之间的情感;要求考勤时必须看着对方的眼睛以体现尊重,理解管理中的非语言沟通,同时也可发挥管理的控制职能,防止“替答到”的出现。

(2)让学生参与提供案例或宣读小案例,培养了他们查找、筛选资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为他们提供表达的锻炼机会;让学生针对现有案例发言,锻炼了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平时成绩的评价中体现管理。对于学生干部缺课要比普通学生缺课扣分要重;对于公假前后学生的缺课要比平时缺课扣分要大;对于学生课堂积极发言要加分。根据对于不同班级的,不同专业的特点要在平时成绩分值分配上要有所不同,鼓励积极的方面,限制消极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杨守康 《浅议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三大件”》,科学咨询,2009年,第28期。

第4篇

关键词:管理学;学生会

《管理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选修(辅修)最多的课程之一,它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而高校学生会是学生自己的群众性组织,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自我、施展才华的舞台,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目前高校教材对管理的通识定义为: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活动。观此定义,高校学生会在日常的生活和管理中充分体现出了管理学的思想。

一、管理的计划职能在学生会工作中的体现

高校学生会每学期、每学年都应制定工作计划,以确保学生会工作顺利开展。

(一)管理环境分析

学生会管理环境是指存在于学生会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影响组织业绩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总和。

1.宏观环境分析

一是政治因素。学生会在制定活动计划时,要认真分析当前的政治形势,政治思想要与党保持一致,并以弘扬主旋律为中心。

二是经济因素。各高校学生活动经费差异较大,学生会在制定活动计划时,要认真分析自身和上级组织的资金实力,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三是自然与人口因素。学生会在制定活动计划时,要认真分析所在学校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性别比例等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工作。

2.微观环境分析

一是组织文化因素。学生会在制定活动计划时,要认真分析组织文化,因为文化决定了组织的意识形态和发展方向。

二是竞争者因素。高校各院、系学生会竞争激烈,为了在同类型活动中取得成功就要认真分析竞争对手的情况。

三是受众因素。学生会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只有他们满意,工作才算成功,因此,学生会在制定活动计划时,要认真研究活动受众。

(二)决策

学生会管理中的决策,是学生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在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和对有关情况进行了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拟定并评估各种活动方案,从中选出最合理方案的过程。

学生会在开展工作中时刻都会面临抉择,不论是关系学生会发展方向的宏观决策,还是每一次具体活动的微观决策,都能体现出管理学中的决策思想。比如,学生会各部门在组织每一次活动中都会提前制定几套方案,然后运用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分析法,选出一套最合理的方案,保证了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二、管理的组织职能在学生会工作中的体现

(一)学生会招新工作体现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中招聘的思想

每年新生进校时都是学生会工作最繁忙的时候,除了要开展迎新工作之外,还要忙于招新。学生会是一个流动的组织,每一年都有一批毕业生或进入高年级的成员离开组织,这就需要及时为组织补充新鲜血液,以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各部门应根据本部门工作特色,拟定本部门招聘人数和要求,在校园内进行大力宣传,通过笔试、初试、复试等环节进行选拔,以确保组织招到需要的人才。

(二)学生会新成员培训工作体现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中培训的思想

刚加入学生会的新生,对学生会的工作比较陌生。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会工作,学生会各部门都会组织相关培训,邀请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对新成员进行思维认知、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使他们充分了解学生会,明确本部门的工作职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学生会各部门和成员的考核工作体现出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的思想

绩效考核也称成绩或成果测评,是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采取科学的方法,对人们的工作实绩和由此带来的诸多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为了促进学校团学工作的健康发展,校学生会要对各院(系)学生会进行考核;各院(系)学生会要对各部门进行考核;各部门要对部门成员进行考核。通过层层考核,以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管理的领导职能在学生会工作中的体现

(一)指挥

各级学生会需要对所属下级各种活动进行组织领导,使下属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以顺利实现组织目标。

(二)激励

学生会成员在工作中常常遇到挫折和限制,导致他们缺乏信心和希望。作为学生干部,要发挥激励作用,正确地引导他们,鼓励他们,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强化他们对组织的忠诚度,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三)协调

学生会各成员个性不同,思想上难免会产生分歧,这就需要学生会干部及时协调处理,避免在实际工作中产生偏差。当然,有时候学生会各部门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了集体利益,也需要学生会干部出来协调,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管理的控制职能在学生会工作中的体现

学生会管理中的控制是指学生会干部为了保证实际工作与计划一致而采取的一切行动。从学生会管理的效果来讲,控制比计划更重要。

(一)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以预防为主,是在活动开展之前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对即将开展的活动的影响,看与计划有无偏差,如有则需及时进行纠正,以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二)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以监督为主,是指在活动进行中学生会干部深入活动现场,对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以保证活动按质、按量如期完成,避免错误的发生。

(三)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以总结为主,每次活动结束后,学生会都会进行总结,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关措施,以避免下次活动出现类似的错误。

参考文献:

1.崔连震,王梦蝶.管理学视域中的高校学生干部培养[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

2.赵爱威,耿红莉.管理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第5篇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 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效果 管理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管理实践

        理论源于实践,管理理论是管理实践的升华。《管理学原理》是关于一般性的管理问题的科学,传授的是共性管理理论和实践,可应用于不同部门的管理活动。教师的课堂教学无疑也是一种管理实践活动,如果教师能够将管理理论默化于教学行为中,自觉地用管理思维管理课堂教学过程,不言而喻,对提高教学效果将大为有益。做为教授《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师,教学效果与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积累的关系固然十分密切,但是能否把课程要传授给学生的理论同时也应用于自己的教学过程当中,本质上是自己所熟知的管理理论能否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是检验教师本人是否是一名“有效的管理者”的实践方式。

        简言之,管理思维就是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规范管理行为的心智活动,是有意识地应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管理实践的系统思考活动。要用管理思维管理课堂教学过程,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过程中管理的基本问题。管理学教材中对管理有不同的定义,我国一般采用的管理的定义是: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的约束下,运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有效地整合、利用组织的资源,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管理的概念包含了管理的基本问题,从《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的视角分析这些基本问题,是在教学中确立管理思维的起点。

        课堂教学过程中管理的基本问题

        管理的概念包括六个内涵要点,分别是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客体、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载体、管理的环境和管理的目的。这六个内涵要点又可称为管理的基本问题。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管理基本问题主要有管理者、被管理者、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几个方面。

        1.谁是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主体

        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发起者和执行者,是承担着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的组织成员,是管理的主体。传统的管理者是那些告诉别人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的组织成员。现代组织结构、管理活动和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的属于管理者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分布于更多的职位中,例如在目标管理及团队管理方式中,在学习型组织这样的组织形式中,所有的组织成员均参与制定计划和制定决策。据此,现代管理者是承担着协调与整合职责的组织成员,他们最主要的工作是协调组织的人财物力资源,整合他人的行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无论从管理者的传统含义还是现代含义来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管理的主体,承担着协调与整合课堂教学过程的职能。自己管理自己的行为不是管理学意义上的管理,所以学生不是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主体。

        2.谁是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客体

        管理学概念中所蕴含的管理的客体是指组织的各类资源,即管理活动的接受者。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关系资源、时间资源。其中除财力资源外,《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都会涉及到。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最主要的接受者是学生,与其他资源相比较,人是一种特殊的客体。课堂教学过程的目标是否能够达到,学生起着主导作用,是转化其他教学管理客体的关键性资源。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教育“双主体”论中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管理中的物质资源以教材和教学手段为主;信息资源则为教师要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关系资源不可忽视,教师做作为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协调好与教学管理最主要的客体——学生的关系,在特定的课程及情景因素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为有效,是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保证,也是教育“双主体”论探讨的主要关系。当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地配置上述各种资源时,就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3.《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内容特征是什么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客体。《管理学原理》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一般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目前国内外的《管理学(原理)》教材一般围绕管理过程(职能)形成课程体系主线,在介绍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管理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按照管理过程来展开相应的内容。对初涉管理学知识的大学生而言,这门课程的具体特征可概括为,基本原理的抽象性、涉及内容的广泛性,以及原理与实践的关联性。基本原理是抽象的,不采用大量的例子或案例来解释基本原理,学生必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所涉及的内容是广泛的,不仅要求教师有管理方面的足够知识,还要求教师涉猎人文、社会、生物、理化等多方面知识领域,根据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自如地运用学生已有的最恰当的知识来解释抽象的管理理论,将管理理论寓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实践之中,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能动地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应用性和实践性是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案例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案例教学与课堂教学举例的区别在于,举例是为了说明原理,案例是为了考察学生对原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4.教师要具备怎样的技能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主体,要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客体之一——学生,才能有效地配置其他课堂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是通过学生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的技能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十分重要。著名的管理学者孔茨将管理技能概括为三种,分别为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在孔茨看来,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者最为重要,人际技能对各层次的管理者都很重要,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者尤为重要。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者的教师,根据《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的特点,应当集三种管理者身份于一身,同时具备三种技能,尤其是概念技能,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5.如何界定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范围

        管理活动要利用管理职能来实现管理目标。管理的具体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又称为管理过程。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工作始于上课之前,首先由计划职能开始,课程教学计划和相关教学文件在上课之前就要完成。课堂教学过程管理中的组织职能体现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过程等方面。领导职能的两个重要方面是沟通和激励。沟通首先是师生间的信息的交换,教师怎样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即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定位问题;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管理的主体,如何将“双主体”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形成效果低下的“一言堂”,是领导职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此外,教师在具备前述三种技能的基础上,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对学生能产生个人影响力,有助于沟通和激励措施更好地发挥作用。控制职能贯穿于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始终,作为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控制职能,主要包括上课之前的教学资料的教学计划积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信息交流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时控制最为重要,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无论是“互动式”、案例教学、讨论式、情景式、游戏式或其他形式,没有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的控制和协调,都可能演化成图有虚名的机械过程。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重新设计教学过程是控制不可或缺的环节。

       6.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一个组织,这个组织的目标是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具体为: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理解管理过程;了解现代管理实践变化与理论发展进程,理解管理问题的特点,体会管理思维方法;联系实际,学习必备的观察能力、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锻炼发现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管理过程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分工协作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标。引领学生一起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是教师作为管理者的职责,教师切忌自己管理自己,只求进度和效率而不讲求教学效果。

        提高《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1.准确把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定位

        从管理组织的变化和管理者现代定位看,与传统的管理者不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管理者起着协调与整合管理客体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团队成员,是一个协作者,处于协作的轴心位置,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引领者、启示者,而不能充当布道者或先知者角色。教授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师应当其冲地培养学生自主性、思考性和协作性的团队意识,通过营造团队学习的氛围,将管理学原理的精髓潜移默化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之中,与通过说教的方式让学生接受某个原理相比较,起到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形成是的一种自然的自主行为。

        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唤起学生的内心互动,通过学生转化课堂教学内容,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初涉《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生看来,教学内容似乎没有什么难度,一看就懂,用不着怎样学习。教师如果不能起到由浅入深再深入浅出的启示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去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学生会产生教师无用的感觉,产生诸如“即学就忘”、上课“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消极心态。第一节《管理学原理》课最为重要,教师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用最恰当的技能阐述管理学的基本问题,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学习本门课程后可以掌握哪些最基本的知识和原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3.研究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相容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由备课开始,课堂教学方法是备课时在确定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选择不同教学方法;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则应当设计几种教学方法从中选择优。有的教学内容需要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有的要在教学过程中发起讨论加深理解;还有的需要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或寻找案例来完成。用多元式的教学方法阐明相对抽象的管理原理,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式。

        4.分析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的统一性

        教师定位于课堂教学团队中的一个成员,职责是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确了以上三点后,教师的管理技能还要与学生的特点、素质及知识水平相适应。教师必须熟悉管理学专业知识,但这只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如果教师不具备得当的人际技能、不善于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沟通,不能深入浅出地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可能产生的效果是“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教师的概念能力表现为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新的想法和新思想的能力,能让学生感到“眼前一亮”,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问题,激发学生产生举一反三的拓展性思维,真正体现“学高为师”的教师风范。因此,从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相统一的角度分析,与专业知识相比较,方法和思想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重要的技能,怎样从自己的“一桶水”中给学生倒出来一碗,并让学生真正地汲取消化,需要方法和思想。

        5.善于观察课堂教学的情景因素并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根据课堂教学的情景因素调整教学方法、适时管理课堂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管理思维。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计划并已选择好的教学方法只是一个框架和思路,不能机械性地运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师生间的适时互动具有不可重复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教与学中产生“灵感”,都会在彼此的互动中产生“头脑风暴”,都会有情绪的涨落变化。教师事先计划并选择好的教学方法是事前行为,即使是有经验的教师,也不可能预计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可变化、或调节的情景。教师要观察课堂教学的情景因素,如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响应程度、学生的表情等,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有意识地管理课堂教学过程,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灵活利用教学方法,处理好与学生间的交互关系。这就是管理中的权变理论之精髓。 参考文献:

王续琨,刘世玉.管理思维与管理思维学[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第七版)》[m],孙健敏,黄卫伟,王凤彬,焦叔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乔颖丽,《管理学原理(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6篇

关键词:领导学 学科体系 体系构建

早在二十世纪中叶,领导学就已经作为一门学科被纳入到研究领域当中。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这一学科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学科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领导学的应用领域已经从社会学研究向其他的学科渗透,以使领导实践界对于领导学更为重视,并提高了认可度。

一、从学科角度审视领导学研究现状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而言,领导学从形成到目前应用领域的运用,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进步,特别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实施了更深层次的研究。鉴于学科之间在实践应用领域当中是相互渗透的,并不存在清晰的界限,因此领导学与相关学科,诸如行政管理学、经济学、政法学等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然领导学作为一门学科呈现出来,但是其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性较强的科学机构。没有建立起较强科学性的学科体系,没有形成最基本的研究结构,要使管理学在时展的道路上快速前行,并实现新的突破,很显然是力不从心的。在社会生态系统中,领导学是其中存在的极具稳定性的因素,要获得社会的协调稳定,就要确保领导学学科结构的建立与所实现的社会功能相协调,以促进领导学学科系统化发展。

二、领导学学科的界定

在管理体系中,领导是管理的核心部分。最早的领导学与政治学具有不解之源,因此涉及到具体问题研究的时候,往往会由于学科界定模糊而造成混淆。政治学与领导学在研究领域中属于是相互联系的两个范畴。政治学倾向于研究国家、政党等等宏观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而领导学则是微观组织的内部管理。因此,领导的职责是对于管理体系运行的驾驭。从学科构成上来看,领导学应划归到管理学学科门类当中,与该门类中的其他学科并列。其他管理学科中的管理职责以运行为主,那么领导学与其他管理学科之间就存在着管理的驾驭与运行的不同分工。基于此,一些管理学界的研究人员认为,领导学从形式上而言,可以被划归到管理学范畴,但是其本质为通过领导的活动驾驭管理,因此不属于是完整的管理学。

领导学学科研究更为注重应用性。从其理论研究对象上来看,其是更为注重研究领导活动的实效性与合理性,因此是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具于一体的学科,这也就意味着管理学研究理论中容纳了政治学与应用管理学,以此为基础研究领导活动的客观规律。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领导学中对于领导活动规律的研究更为复杂,而且还要强调个性因素,一些在管理学研究中建立在模型以及统计工具基础上的实证分析方法,都无法用于论证领导学科中的理论。虽然领导学研究更为倾向于实践性,但是在研究方法上以辩证法为主,强调思辨,因此基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博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以及领导活动的案例分析是领导学研究的重点要素。

三、领导学的研究对象、范围

一门学科的形成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那么对于领导学学科体系的研究就要从领导实践出发,针对领导活动对于社会实践的意义提供理论指导。从影响领导活动的因素入手,主要围绕着领导活动有效展开而提供思路和理论建议,以确保领导能够提升领导水平,并提出创新举措。领导活动的顺利展开,更要注重领导学自身发展的研究,以为领导学的未来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领导学研究对象,就是与实现这些功能有关各项元素进行研究。然而,对于领导学核心研究对象的确定,则很难于依赖于领导学研究规律加以明确。从研究特点而言,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是从成果为出发点进行研究,并将其他的有效研究方法充分地运用起来。因此,要对于领导学展开研究,较为有利的研究方向是从功能性和指导性入手展开研究。从这个角度对于领导学的理论研究对象界定,即为领导学理论本身、领导活动本身、领导活动与社会其它领域之间的互动关系。

领导学研究范围的研究,要以动态的思维来思考。事物的运动处于客观规律当中,却又存在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对于事物的研究要关注其动态的发展过程,并将研究范围根据实际的需要相应扩大。用开放的视野和发展的思维方式审视领导世界活动,不但完善了领导学理论研究,而且还对于其未来的研究方向有所明确。对于与领导学研究相关的各项因素以及研究对象视作连续的发展体,就形成了一个宏观的领导学研究范围,即贯穿了领导学的历史实践活动、实现实践活动以及其未来领导实践活动的设想。对于领导实践活动的划分,如果按照顺序进行划分,其中会参杂着人为因素,影响学科研究的客观性,但是正是因为采用这种时间划分的方法,才会让领导活动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建立起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不可分开的整体。

领导学研究需要更为注重价值功能性的实现,然而从自身功能的角度审视领导学,就会发现领导学虽然实施了系统化的研究,但是并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研究方法。一些领导学研究人员对于领导学研究方法的问题并没有持担忧态度,而是乐观地表示,研究方法并不存在学科界限,任何一门学科对于某个研究方法具有可行性,都可以用来实施可行性研究。

四、领导学的学科结构

领导学的学科结构与其功能性是密切相关的。领导学的功能是领导学学科研究系统的外向性特征;领导学的学科结构则是系统的内向型特征。领导学学科研究系统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就要将功能与结构相结合。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功能与结构需要建立起有机的协作。在领导学学科研究系统中,功能是没有生命的系统,却是系统存在的支点,功能要实现,就要搭建起适当的结构,并以此为依据,建立起领导学结构模型。领导结构模型的搭建并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针对领导学界研究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设计,其目的是要对于领导学研究理论形成认知。

在领导学的子结构上,划分为元领导学、交叉领导学和领导活动应用学。

1.元领导学

元领导学研究对象是对于领导学理论的发展历史以及进程进行研究,这些思想贯穿于其中,以辩证的方法审视问题。关于元领导学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其引导和警示性监督的作用。从总体上来看,元领导学是建立在方法论基础上的,停留在对于理论要领的分析,洞察其中的规律。

2.交叉领导学

交叉领导学在领导学研究领域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领导学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功能性上,交叉领导学是为领导活动提供理论性建议,以利于领导活动有效展开。根据与领导学研究有关的学科内容及其应用性,可以在交叉领导学中建立起领导生态学、跨文化领导学以及领导伦理学等等学科,将学科内容渗入到领导实践活动中,可以确保领导活动顺利展开。领导学的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但是并不会涉及到领导实践活动本身的研究,而是针对于社会各个领域确保领导实践活动有效展开的途径展开研究。

3.领导活动应用学

领导活动应用学主要是从领导史的角度对于领导活动展开研究,目的是寻找到领导活动的规律性。从其功能性上而言,是为领导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以确保领导活动顺利展开,并在理论指导下逐步优化。领导活动应用学的子学科包括领导发展史、领导方法论和领导艺术论,内容上倾向于领导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领导活动应用学结构主要支撑领导学功能,其是领导学的核心,也是领导学学科的真实内涵。以领导学方法论为例,其原理就是依赖于唯物辩证法而存在的,对于领导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以及具体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原理性指导作用。将领导学方法论应用于实践领域当中,以使其形成的自为规律性,其目的当然不是仅仅局限于对于事物的认识,而是研究其与外部的联系以及主体与客体之间所存在的价值关系,以发挥领导学在社会实践中的职能性作用。

领导学的学科结构中的三个子结构存在着内在的逻辑性,但是由于研究功能性不同,研究内容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很难于实现领导学原理在不同领域的普遍性存在。

五、结论

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对领导学学科体系的组成进行研究,从领导学研究现状出发,剖析了领导学的研究对象、范围以及学科结构的分类,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领导学研究要从应用性出发开展研究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年立国.领导学学科构建的系统论探讨[J].领导科学论坛,2007(02)

第7篇

《大学语文与写作》考试大纲

一、考核目标

主要考核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阅读、分析浅近文言文、一般语体文的能力以及写作常用文体的能力。

二、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语言知识、文学常识、阅读分析、基础写作。

(一) 语言知识

1.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2.了解常用文言虚字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和同一个文言虚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二)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主要包括古今各种文体知识;中国古代和现当代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作家的朝代、字号、文学成就、诗文集名称、代表作、在文学史学上的地位;重要作品的作者、出处及名句;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三)阅读分析

对于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大意,段落层次,主旨或中心论点,哲理内涵,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态度,作品所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比兴、白描、象征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引用等)能进行准确深刻的欣赏分析。

(四)基础写作

基础写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理解应用文写作知识,并会具体运用写作知识进行写作实践,具体掌握书信、通知、通告、通报、请假条、感谢信、慰问信、倡议书、总结、调查报告、广告、合同、申请书、产品说明书等的写作;二是根据所给题目或材料,撰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字通顺,标点准确,书写整洁,不少于800字。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数:试卷满分150分。

3.考试时间:150分钟。

4.试卷内容比例:现代文学作品约40分,古代作品约50分,作文约60分。

5.题型比例:单项选择题约20分,填空题约20分,阅读分析题约50分,应用文写作20分,命题写作40分。

四、参考教材

季孝良编著《专升本大学语文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相洲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徐秋儿主编《现代应用写作实训》,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曾湘宜著《应用文写作基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管理学》考试大纲

一、内容提要和要求

第一章 管理概论

1、组织与管理的定义。理解组织与管理的涵义,理解管理的研究对象:管理主体——管理者的基本特征,以及管理客体——管理对象及环境的特征。

2、管理的学科分类、特点、性质和基本原理。理解管理学的特点和性质;深刻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

3、管理的基本职能。熟悉管理的基本职能,并能对组织进行管理职能分析。

4、管理机制和管理基本方法。认识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能对各种管理方法的特点进行比较。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深入理解泰罗科学管理的要点及其贡献;理解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以其要点;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深入理解梅实的人际关系学说与霍桑试验及其结论。

3、管理理论丛林。理解管理理论丛林的主要流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

4、管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理解西方管理思想中对人的认识的发展变化,理解管理科学研究的内容的发展变化。

第三章 管理的计划职能

1、计划工作。理解计划工作的含义,计划工作的类型及步骤;掌握计划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掌握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

2、战略性计划管理。理解管理目标的性质,远景与使命的含义;掌握战略性环境分析的要点,及战略选择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各种新型的企业资源计划方法。

3、决策理论。深入理解决策的概念,掌握决策的类型、决策的原则、决策的程序;掌握常用的定性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

4、预测理论。理解预测的概念,熟悉经济预测的种类,掌握一般的预测方法。

第四章 管理的组织职能

1、组织及组织工作。深入理解组织与组织工作的含义;掌握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熟悉组织结构的类型。

2、组织结构的设计。理解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组织结构设计的目标任务和组织设计的原则。

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理解管理幅度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理解部门与职权划分的类型及相互关系;

4、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理解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组织结构、集团结构的优缺点,及管理特点,了解如何发挥每一种组织形式的作用。

5、人员配备。理解人员配备的涵义及原则;理解人员配备的基本要求和内容;理解管理人员的来源及对管理人员工作评价的原则;理解管理人员培训和发展的方法。

6、组织力量的整合。理解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概念;理解和认识直线与参谋两者在组织中的角色及其关系;理解委员会的概念。

第五章 管理的领导职能

1、领导理论。理解领导的概念,与管理者的区别,领导工作的实质,领导权力的来源。理解几种典型的领导理论;了解领导的修养与素质以及主要的一些领导方法与艺术。

2、激励理论。深入理解激励的涵义与作用,激励的作用过程;理解最主要的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熟悉常用的激励方式与手段:物质利益激励、社会心理激励、工作激励。

3、沟通。深入理解沟通联络的含义与作用;熟悉沟通的类型和常用的沟通方法;理解沟通障碍及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

第六章 管理的控制职能

1、控制的一般理论。理解控制职能的涵义及作用;熟悉控制系统的构成(基本要素)、组织运转的基本要求、三种基本的控制类型(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理解控制的原则与要求。

2、控制的过程、内容和方法。理解和熟悉控制标准的涵义,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熟悉管理控制的内容;理解和掌握常见的管理控制方法:专项控制:计划控制、时间控制、数量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人员行为控制等,以及综合控制;理解预算控制与非预算控制的涵义

第七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1、创新职能概述。理解创新职能的内涵及其在管理职能中的作用意义;熟悉创新的特征、种类与内容。

2、创新的过程、原理、方法与管理。了解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类型、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原理及创新方法;理解创新管理的涵义。

二、考试题型

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满分150分。

三、参考教材

第8篇

1.1管理学的综合交叉性与学生知识单一性的矛盾

管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其内容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要求学者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而大一本科生受高中文理分科的影响,刚进入大学时大多知识面狭窄、相关知识储备欠缺。这一矛盾增加了管理学的教学难度,尤其是高中学理科的学生,大多认为管理学原理都很抽象、深奥,整个学习过程像听天书一样;而一些高中学文科的同学在学习管理学中涉及一些数据、计算的内容(如决策一章中关于一些决策方法的运用)时亦感到很吃力。

1.2管理学的实践性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的矛盾

管理学注重实践性,许多管理理论也是管理学者从大量的管理实践当中抽象凝练出来的。而大一的学生不仅没有组织管理的经验,大多数学生甚至连任何社会实践经历都没有,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两种极端倾向:要么觉得管理学很抽象、难以理解,于是在学习过程中不自信,也提不起兴趣;要么觉得管理学很简单,谁都看得懂,从而轻视课堂教学环节,以为期末考试之前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实现该课程的学习目的。

1.3管理学的应用性与学生无法识别应用需求的矛盾

管理学具有应用性的特点,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历史时期特定的组织管理问题而提出的。而学生由于自身所处的人生阶段,还不能看到管理学对于自身的重要性,加上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能找到一份工作都很不容易,多数学生认为自己一开始不可能成为管理者,因而现在学习管理学是没用的,这是导致学生学习管理学积极性不高的最主要因素。

1.4管理科学与艺术的双重性与学生定势思维模式的矛盾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具有双重性,管理学的理论本身也处于丛林状态,对于同样的管理问题,不同的学者提出的理论差异很大,甚至相左。而大一学生由于刚从高中环境中走出来,往往习惯于是非黑白分明的思维模式,尤其是当教材中出现各种理论相互矛盾时,学生从认知习惯上将很难接受,更无法理解。

2基于学生心理需求的管理学课程改革

心理学中认为,人类有目的的行为都是出于对某种需要的追求,未满足的需要才会让人产生行为的动机,进而做出某种行为。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在管理学课程的学习中积极性更高,关键是要发现学生有哪些未满足的需求,并通过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来满足他们的相关需求。一般本科院校中,管理学原理都是安排在大一上学期为学生开设,下面笔者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为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2.1学生心理变化周期

2.1.1活跃期

在学生刚进入大学的前六周,他们对大学充满了好奇,很多事物对他们来说都是如此新鲜和好奇,进取心强,学习积极主动。处在活跃期的大学生拥有最难能可贵的学习激情、斗志甚至于野心。

2.1.2迷茫期

迷茫期是大学生必须经历的过渡期,一般出现在入学后第七至九周。这一阶段的学生经常会有方位丧失的感觉,内心会产生一种令人畏惧的无力感。此时心理素质良好或有先见认知的学生,能主动或有意识地寻求帮助,采取一些正确的心理干预措施,从而较轻松地渡过或尽早结束此期。但能做到这样的学生数量较少,多数学生还是会跌入更为糟糕的反叛期。

2.1.3反叛期

反叛期是大一学生最危险的一个阶段,一般出现在大学入学后第十至十二周。在这一时期,学生了解到大学在很多方面和自己当初想象的存在巨大差异,因而会有很强的失望感,失望过后进而变得消沉颓废。于是在这一时期就出现了很多学生用游戏、网络小说、睡觉、电视剧等行为打发时间的情况。

2.1.4调整期

调整期是学生经历反叛之后的一个自我调整阶段,一般出现在入学后第十三至十五周。这一时期的学生经历过大学的众多喜怒哀乐后,内心开始慢慢地平静下来,开始比较客观地看待大学里的一切,逐渐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2.1.5稳定期

稳定期是学生自悟、觉醒的阶段,一般出现在入学后第十六周至学期末。这一时期的学生大多数已经可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大学和大学的自己,同时由于临近期末,学生会想着应该努力学习争取考出好成绩,所以会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学习上,从而减少了胡思乱想的时间。

2.2管理学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需求变化周期的整合

一般来说,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管理基础理论知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六大模块。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包括笔者本人往往更强调所谓的知识逻辑性,所以讲课内容的顺序基本是按照教材中的一个逻辑顺序,并没有考虑到知识内容和当期学生内心需求的适应性问题。若能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合理安排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的教学次序,这对于提高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明显帮助。

2.2.1活跃期的教学内容

活跃期的学生最想快速了解周围的一切,尤其是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所处的学校。结合学生的这一需求,在这一个阶段,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定在管理学基础知识和组织这两大块。通过管理学基础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到什么是管理和管理学,并在管理的大框架下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具体分析其专业特点。在讲授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所在学校这个组织来分析,说明学校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发展及变革等内容,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组织的内容有所了解,而且把学校的纵多情况一一展现在了学生面前,从而使得学生想了解所处学校的这一需求得到满足。组织这一块内容一般需要花6个学时。

2.2.2迷茫期的教学内容

迷茫期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目标感,来到大学后发现没有了高中时代紧凑的课程安排和频繁的考试,很多学生会觉得在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里无所适从。加上大学里接触的人也比较多,不少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也凸显出来。所以,这一时期学生的主要需求是确定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和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满足学生这两方面的需求,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重点安排计划和沟通两大块的内容,大概需要占用9个学时。在讲计划这块内容时,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做好综合环境分析、作出决策、拟定计划。接着再向学生介绍沟通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习相关的沟通方法,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帮助学生发现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克服自身的沟通障碍,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2.2.3反叛期的教学内容

反叛期是学生最无心学习的一个阶段,所以此时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激励性,针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师可以选择领导和激励两大块内容来讲授,大概需要9个学时。在学习领导和激励的相关理论之后,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名人的经历作为故事传授给学生,讲授形式最好是教师口头讲授和多媒体视频播放相结合。笔者上学期的教学中就选取了特蕾莎修女、、朱钅容基的故事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让学生讨论他们分别是凭借什么在进行有效的领导,事后学生不仅对这三位名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从他们身上获得了很多感动和激励,这对于帮助学生摆脱反叛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2.2.4调整期的教学内容

这一时期的学生逐渐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适应过后会慢慢发现自身专业的乐趣所在,从而期待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中,此时教师可以讲授创新和控制这两块的知识,大概需要9个学时。教师在让学生理解组织应该如何创新、控制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谨记创新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做人做事不要太僵硬。但在强调自由创新的基础上也不能忽视有效控制的重要性,在此教师应该以讲授“控制”的内容作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一番关于学校规章制度的教育,同时让学生学会进行自我控制,尽快把自己的不良行为纠正。

2.2.5稳定期的教学内容

稳定期是接近期末的最后一个阶段,一学期的课程学习接近尾声,不少同学都期待着有机会能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所以,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其在课堂上一展风采。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管理学知识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然后每个小组轮流上台展示本组讨论结果。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前面的知识,也可以考察学生问题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的需求,让他们感觉到这门课程给他们带来的收获。

2.3基于学生心理需求的管理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2.3.1打破了传统教学内容中按照教材上固有的管理职能顺序依次讲授的定势,主张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交叉安排教学内容传统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多数教师是按照教材中编写的管理职能顺序来教授,即先讲理论,再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为一条线逐一展开讲授。而基于学生心理需求的管理学课程改革主张教师打破这一定势,把组织这一块内容放到了第一个阶段来讲,同时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把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打破了以往知识点间的孤立状态。

2.3.2把管理学的知识和心理学的知识结合起来运用,从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角度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根据心理学知识可知,人的一切行为动机来源于未满足的需求,要使学生愿意学习管理学原理课程,必须让其认识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满足他未满足的需求。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准确分析出学生的需求,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的内容和学生需求对应起来。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同时,要求教师及时与辅导员进行沟通合作,对学生进行跟踪,了解学生的变化情况。

2.3.3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再结合课程内容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当学生兴趣较浓、求知欲很强时,教师可以用讲授法给学生教授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当学生感到很无趣时,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采取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而当学生充满激情和自信的时候,则应该把讲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尽情展示。

3结论

第9篇

受学校选派,笔者于2015年赴美国乔治亚州卫斯理安学院(Wesleyan College)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及学术交流与合作,深入观察和参与了该校经济管理系所开设的包括《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概论》《人力资源管理》等多门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课堂教学。针对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该校相关课程教师及学生分别进行了多次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本文采用深度访谈法,以广州大学和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为例,比较和分析了两所高校《管理学》课程在教学中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美国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特点及其对中国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启示,希望为国内高校管理类课程的教?W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1中美两高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1广州大学《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管理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当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学生学习后续的管理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管理学》课程在广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分和学时设置为3学分、48学时,开课时间为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课学院包括工商管理学院、经济与统计学院、政治与公民学院、人文学院等15个专业,约1600名学生,由工商管理系管理学课程教学团队8位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和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由于课程学生人数较多,管理学课堂通常是2~3个专业班合班上课,课堂人数多达一百多人。目前广州大学《管理学》课程的教学采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计划及统一的期末考试命题试卷模式。

《管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除了理论学习外,还必须辅助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广州大学的管理学课程团队成员围绕课程教学大纲,建立了包括教科书、电子教材、案例库、习题库等资源的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教学团队编写了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管理学》教材,增加了本土企业案例、趣味阅读、管理启示、课后思考、技能训练和自我检测题等模块,并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管理学课程团队定期进行教学研讨活动,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反馈的意见进行讨论并做出适时的调整和改进。

1.2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在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分和学时设置为3学分、45学时。美国的高校每一学年通常划分为3个学期:春季学期、夏季学期和秋季学期,卫斯理安学院在春季和秋季学期都会开设《管理学》课程,一般开展的是小班教学,人数控制在10~30人左右,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上课学期。目前该校有两位教师讲授《管理学》课程,分别在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开课,课程讲授内容和考核方式由教师自主决定。笔者通过对该校两位教师的《管理学》课程的全程观摩和学习,了解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及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在课前向学生提供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计划安排,明确提出教学要求及成绩评定标准,让每位学生都清楚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及教学计划。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教材中相关章节的内容,并在系统中按时完成和提交教师布置的作业,教师会认真批阅学生作业并给出成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针对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而不是每个知识点面面俱到,一般一次课时就要完成一章的学习。教材章节覆盖面较广,讲课效率比较高。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穿插3~4次测验,这些平时测验的成绩是构成课程总评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结束会有期末考试,并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论文或案例研究报告,训练学生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及技巧。

2中美两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比较

教师的课程教学活动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教学管理活动,从初始的教学计划到教学组织,再到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即领导)以及最后的教学过程及质量的控制,管理的四大职能始终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活动中,因此不妨从管理的四大职能出发,探寻中美高校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不同。

2.1课程教学计划的不同

计划作为管理的首要职能,在课程教学的管理活动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同样,在高校的课程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做好教学计划。目前国内各高校在课程教学计划方面都会要求任课教师编写好课程教学大纲,在授课学期提前制定好课程教学进度表,但这些计划主要是用于上交给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存档备查,学生对此知之甚少。除非教师在课程之初向学生进行介绍,否则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安排以及成绩评定方式都不太清楚,学生一般是这个月不知下个月将会学习什么内容,甚至不知下周的课程将学习哪一章节,难以积极主动地掌握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计划,基本上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走[1]。

而在美国高校,教学计划虽然也需要提交给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但更重要的是面向学生。课程教师会在每门课程的第一次课将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的纸质版本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初就能清楚地了解课程教学的相关信息。同时所有的教学相关信息都会在该校教学系统(Wesleyan Portal)上,只要学生选择了该门课程,并完成了注册,随时都可以进入系统中及时了解课程有关信息。学生的作业提交、教师对学生的考勤记录、作业、作业反馈及成绩评定等教学相关活动都会在系统中进行。

笔者对比了广州大学和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可以发现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教学大纲都包含了课程名称、课程编号、授课教师、课程简介、教学目的及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同,具体见表1。

在师生交流方面,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教学大纲中将包括教师个人联系方式及办公地址在内的个人信息都明确告知学生,方便学生有问题时可以找到教师,教师会在给出的工作时间段进行答疑,学生也可以提前与教师预约时间见面;在教材和参考书的指定方面,美国高校的参考书目更多一些,如《管理学》课程除了指定的教材外,还列出了能在该校图书馆看到的24种经济管理类专业期刊,其中包括《Harvard Business Review》《Forbes》《Fortune》《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知名期刊,要求学生定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帮助学生完成平时作业和课程论文;在教学目标方面,美国高校的教学目标除了给出课程的总体目标外,还会结合具体章节内容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中还明确地规定了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和对学生的考勤、纪律以及行为规范的要求,让学生能在一开始就了解到整个课程绩效评价的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来完成学习;在教学大纲后面所附的教学进度表中,会明确标注出每一章节的学习日期,以及教师计划布置的平时作业和提交日期、课程论文进度安排、中期?y验时间等信息,学生需要严格按照教学进度安排来提交作业和课程论文或报告,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计划性和主动性。

课堂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组织得好,教学效率就高,反之,教学效率就低。课程教学的组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作为名词的组织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师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动词的组织则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一系列组织管理和调节控制的措施。教师应运用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活动向着既定的教学目标推进。本部分的讨论将围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等几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分为班级授课、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目前国内外高校《管理学》课程都是采用班级授课为主、分组教学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讲解理论知识点时多采用班级授课形式,而进行案例教学或情景模拟时则采用分组教学。不同之处在于,国内高校的授课班级是按照专业和年级的不同将学生编成相对固定的班级,学生在班级中同步接受教育和学习,班级人数一般40~50人。由于《管理学》开课班级和人数较多,经常都是2~3个班级合班上课,因此大班教学的情况比较普遍。而美国高校则没有按照专业和年级组成固定的班级,只是按照选课的不同组成不同的课程班[2]。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班中有来自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甚至还有一些是在职的从业人员。美国课堂人数相对较少,一般一个教学班10~30人左右,这样可以保证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都非常了解,互动也更为充分。

在教学模式方面,中国的《管理学》课堂教学一般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讲和练习为辅。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则是知识的传授对象,是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者[1]。美国的《管理学》课堂则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只是起到咨询、辅导、启发和激励的作用,主要讲解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中美两所高校的区别不大,章节的设置都是围绕管理导论、管理的发展史以及管理的四大职能展开。由于国内高校更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每一个知识点都会面面俱到地进行讲解,因此每一章的讲授时间会相对较多,一般需要4~6学时完成一章的教学,由于总学时数有限,因此整个课程会有选择性地讲解教材中重要的8~10章内容。而美国高校的教师讲课是基于学生已经自学了相关章节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讲授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解答学生在预习或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太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全面,只突出重点。一般一次课就会完成一章的学习,课程讲授一般会覆盖整个教材的所有章节。教师讲课过程中联系实际比较紧密,经常会给学生分享和分析与课程相关的近期时事新闻或管理领域所发生的重要事件。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选择的方法和手段,既包括教师的教的组织方式,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方式,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1]。目前国内高校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学习和借鉴了国外高校的很多很好的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游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大班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实施的效果也不太理想[3]。美国高校《管理学》教学则多采用参与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更多地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教师会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解答。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会经常停下来,询问学生是否有问题需要提问[4]。由于是小班教学,案例讨论和情景模拟等也更容易实施,效果相对较好。

2.3教师领导者角色扮演的不同

如果将教师的教学活动也看成是一种管理活动,那么教师无疑是整个教学管理活动中的领导者。但是作为教学领导者的教师应采用何种领导风格和领导方式来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良性沟通,是值得探讨的。在教师的领导风格、对学生的激励方式及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方面,中美高校也存在一定差异。

领导风格通常有3种类型:专断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中国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风格类似于专断型的领导方式,教师是课堂的绝对权威,学生要求在课堂上要绝对服从教师的指挥。教师通常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记好笔记,课后再将所学内容记熟,并据此来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一般不太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更不希望学生质疑教师的观点[1]。而美国高校的课堂中,教师的领导风格则更接近于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教师和学生是平等自由的关系。教师很愿意也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会对学生提问或质疑给予耐心的解答。每堂课中会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用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当然,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领导者的风格需要与下属的成熟度相匹配,民主式的领导风格必须建立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成熟度的基础之上。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通过对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双学位项目55位交换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在美国学习压力比在国内学习压力大得多,压力主要来自于课程的平时测验和教师所布置的平时作业、课程论文等,学生必须在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否则无法完成平时作业和应对平时的测验。这种压力无形中就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这样做的好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边学习边复习消化,避免了在国内高校学生们主要是在期末考试前一两周才开始看书和复习、死记硬背以应付期末考试的状况,考试一考完全部忘光,根本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另外,美国高校期末复习也与国内教学方式不同,复习串讲并不是由任课教师将本课程的重点再串讲一遍,而是由教师提出课程中的重点复习问题,由学生分工完成问题的回答并在课堂上共享,这样既能让学生主动学习,也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理论知识。

在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方面,美国高校的课堂氛围较为轻松随意,教师上课时比较放松,甚至于坐在课桌上讲课[2]。学生在课堂上的姿势也是轻松随意的,在课堂上吃东西喝饮料也是允许的,有时教师还会发一些巧克力给学生作为奖励。在美国高校,学生在课堂上有问题可以随时发问,教师都会及时进行解答。课后学生也可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答疑,只需要提前预约好时间即可。而中国高校的课堂则更加严肃,上课讲话、吃东西、玩手机等都是绝对不允许的。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相对较少,有时教师主动提问,由于学生事前并没有做好自学或预习工作,被教师点名提问却哑口无言,不能达到双向沟通的效果。

2.4教学过程控制的不同

在管理的四大职能中,计划和控制是遥相呼应的,好的计划和目标的实现必须要靠有效的控制手段来加以保证。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服务,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对教学的期望、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等[5]。教学服务质量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服务过程更应得到关注和有效的控制。本部分将从教学中的两大主体分别探讨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其差异详见表2。

首先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效果评价。以《管理学》课程为例,广州大学《管理学》课程采用的是期末闭卷统考的形式,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这就造成一些学生平时不愿看书,等到临近期末考试时才突击复习,考完之后很快就会忘记。而且学生只有一次机会来评定其学习效果,“一考定终生”,期末考试成绩直接影响到这门课程最终能否通过。而在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和标准是由教师决定的,并在第一次课就向学生清楚地说明,整个课程的成绩评定由平时测验、期末考试、平时作业、考勤、课程论文等几个部分构成。其中期末考试所占比重比较小,与单次平时测验成绩所占比重相当,每学完4、5个章节就要复习和测验一次,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边学习边消化,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平时作业的提交时间和平时测验的时间都在教学进度表中清楚列出,学生可以提前做好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其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评价是教学过程控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国内高校在教师的教学评价方面经过不断地改革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广州大学,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来自于授课班级学生的评分和督导听课的评分。除此之外,广州大学还有同行听课和领导听课的要求,如专业教师每学期的同行听课不少于4课时,领导听课不少于6课时等。除学生的评分外,其他评价结果一般不会反馈给教师,有时难免会流于形式。教学评价的分数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绩效工资和职称晋升。而在美国卫斯理安学院,??教师的教学评价则更接近于企业的360度员工绩效评价模式,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来自于学生的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和包括系主任、院长在内的上司的评价。其中学生的评价采用单独的量化评分法,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和上司的评价则采用相同的定性评价指标。所有的评价结果都会反馈给被评价教师,其中学生的评分最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晋升和能否续签合同,但一般不与教师工资和奖金挂钩。

3对中国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启示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相比,还存在不足[6]。通过以上对中美两所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比较,可由点及面,为中国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3.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及模式

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大学教育主要侧重于教师的“教”,教学过程大都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学生对学术权威的尊重和对知识的传承,注重对知识的灌输积累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美国大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与权威的质疑以及对知识的创新和拓展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4]。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把学生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获得的经验将十分深刻[1]。

高校教学服务对象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符合市场营销学中的“以顾客为导向”的营销理念。高校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都应当处处考虑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方面要兼顾市场和学生自身的需求,课程的设置尽可能人性化,给学生更大的选课空间。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精心准备教案,采用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辩论、游戏法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意愿,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对学生的疑问要进行耐心的解答,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7]。

3.2教学计划应让学生清楚明了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沟通和互动至关重要。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迫切需要了解教师关于教学活动中的相关信息,如教师的联系方式、教学计划进度安排、课程考核方式等信息。在美国高校,每门课程的第一次课都是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说明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认识和了解。因此教师应在课程教学的第一堂课就清楚明确地告知学生相关信息,即使不能做到人手一份,也可以将电子版本共享给每位学生。教学计划进度安排应具体到每一个章节的授课日期,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或者其他任务也尽可能具体到阶段性的时间点,让学生能尽早了解教学进度安排,提前做好预习和准备工作,使学生的学习更具计划性。教师应留下联系方式方便与学生课后的交流、咨询和指导,真正做到与学生亦师亦友。

3.3教学方法应注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及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课程教学不仅要学习现有知识,更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探究,自主学习,互相学习对知识进行分析、整合、评价与创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能力[5]。因此在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可借鉴美国高校教师的做法,让学生在课前自学相关章节内容,在课堂上采用提问、测验等形式来检验学生的自学效果。学生只有经过认真的事前准备,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中接受和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师布置的案例讨论、项目研究以及课程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和展示,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为后续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3.4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工商管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企业需要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要有效地提供从事管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训练,为学生运作和管理未来的企业、创造财富提供支持[5]。随着管理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管理理论和方法日新月异,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增加管理领域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的选取,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知识点的讲解可结合一些知名企业的实例来加以说明,切不可照本宣科。在案例教学中,应选择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本土企业案例,或采用教师的科研项目所编写的案例,这样效果会更好。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与学生分享一些最新的与管理相关的时事新闻或重大管理事件,剖析其中所蕴含的管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吸引力。

3.5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的成绩评定方式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评价标准应设置一些阶段性的目标,而不宜采用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体系。国内高校在学生成绩考核中普遍表现出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特征,而美国高校的学生成绩评定则更为灵活和全面[2]。因此,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方面可借鉴美国高校的一些好的做法,如采用多维度、多指标的评价标准,除了期末考试以外,还可以增加课程论文、项目答辩、案例展示等多种形式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另外也可考虑将期末考试分为阶段性测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保持均衡的学习压力,边学习、边消化、边应用和实践,加强知识的内化和固化。由于国内高校班级人数众多,增加多次平时测验和平时作业,教师的工作量会成倍增加,但测验和平时作业是目前高校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力,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更为主动地学习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值得一试。

3.6加强教学硬件及软件设施的配备

随着教学投入的不断加大,中国高校在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高校都拥有了美丽的校园、先进的多功能教学楼、实验室以及馆藏丰富的图书馆等,但中美高校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软件方面。如网络和打印机的配备,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充分利用网络,每一座教学楼都会提供无线网络连接以及打印机和复印机,方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查资料和打印文件。在教学信息化方面,美国高校所有的教学管理工作全部进入教学系统,教师的课程计划、课件、作业的、课堂考勤以及成绩的评定全部通过网络信息系统来进行管理,学生也可以在系统中提交作业、课程论文、与教师通过邮件沟通和互动,甚至于有些课程的测验也可通过网上进行,有些软件还可以帮助教师完成改卷工作。国内高校还需要不断加强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建设,让师生的教学互动有更好的平台和环境。

第10篇

关键词 公共管理教育德国综合公共管理能力

公共管理在德国是一门比较新的学术领域,较为规范的学术活动在最近40年才出现。德国的公共行政体系和公务员制度的基础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虽然,德国政府的任务和职能在最近几十年中有了很大变化,韦伯的官僚制仍然公共管理领域教育和培训的指导性理论。

一、德国公共管理的学科发展

60年代,由于在公共管理上的低效甚至被称为无效而饱受批评,联邦和地方政府积极展开了以科学的现代管理工具和管理理念等方面的革新,这些在政治体系内的变革也导致学术领域的变化,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悄然出现。公共管理也分支为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两个学术领域。此后很长时间,工商管理都被称作为公共管理。追溯到学科起源,狭义的公共管理也甚至被认为是工商管理的部分领域。

德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第二次浪潮是作为全球“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部分而出现,在德国被称为“新指导模式(NewSteeringModel)”,此时,政府金融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来自于公共事务变化、人口结构变化以及社会价值观变化,开始引发公共行政体系内的诸多问题出现。德国应对这些变化的措施可以被认为是维持现行的基本管理制度和谨慎的现代化变革,变革主要集中在地方一级政府以及公共行政的内部管理制度。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共管理学术领域的著作,新成立的学院、机构和部门,研讨会、学术会议以及该类学科课程的数量的变化,都说明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在学术领域的蓬勃发展。

二、德国公共管理教育的发展

1、重法学阶段

近几十年,公共管理尤其以法律发展为特征,特别是以行政法为主导范式的法律领域占主导地位。德国公共管理学科主要设在法律系教学。根据最近对德国教育的研究,大多数地方政府仍然倾向于聘用具有律师从业背景的人员,而不是具有政治学科或公共管理学科的人员。

针对行政类和管理类公职人员,传统的公共管理教育主要集中在法律领域而不是管理领域。行政类公职人员被称为德国公共管理体系的脊柱或中间阶层,也是律师背景人员更受欢迎,他们入职需要接受法律应用及执行相关职能的培训,如宪法、行政法以及民法,仅有少数接受经济学、商业管理、政治和社会科学。在管理类的公务员中,通常都持有法律专业的大学学历。

2、向管理学转变阶段

在90年代,逐步出现在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变革,使得一些公共部门内部培训学院逐步以管理相关课程取代法律课程,在这些新入的管理课程中,就有诸如成本核算、控制技术、组织设计课程等。而且德国一些综合院校,也设立与取得学分相关的公共管理课程,譬如,在工商管理专业设置与公共组织、特殊行政文化相关的行政课程,其目的就是设计出综合法律、经济、管理、政治和社会综合技能的教育学科。

3、公共管理教育和培训

德国的公共管理教育(培训)机构也有行政学院和大学两种体制。行政学院系统如:德国施派尔高等行政学院;大学系统有如:德国波茨坦大学公共治理硕士。目前,公共部门教育和培训的发展是一个过渡阶段。一些新发展起来的以公共管理为导向的大学及理工大学在重新安排他们的课程,并将学位转化为学士和硕士两级制。具有三年制公共管理学士学位资格的毕业生进入行政部门数量呈上升趋势。此外,这些理工大学还提供两年制进一步专业化的公共管理硕士课程,如:功能专业化(公共会计)、机构的专业化(国有企业或非营利组织)。

相对于教育,公共管理涉及培训方面的不多,全职培训对职业经验无要求,而兼职培训只针对在职人员。越来越多的培训计划已作出调整,在联邦和州一级政府的高层管理人员已明确意识到管理工具的有效性,他们认为领导技巧方面的训练尤为重要,如:沟通技巧、员工激励、分析和有条不紊的能力、管理价值。

三、对我国公共管理教育的启示

我国公共管理教育也是在近几十年开始的,公共管理学也被称为行政学或行政管理学,隶属于法学类下设的一级学科政治学,1997年公共管理学才成为管理学门下的一级学科。这一发展轨迹和德国的公共管理教育有着相似之处。德国的公共管理教育从重法学到重管理学的转变,是全球变化带来的挑战,以及不断增加的竞争压力,要求公共管理教育作出适应性的调整。

我国公共管理教育作为管理科学教育领域的一部分,也将不得不面临全球在公共行政领域的一些趋势性的变化。

1、公共部门也需要寻求来自于不同政府之间,以及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民间的合作,要求几乎所有的公共管理教育和培训机构输送具有综合公共管理能力的人才;

2、公务员不得不面对政府部门对削减成本、裁员、提升效率的要求,对于高级行政人员来说,对于公共事务的领导活动能力异常重要;

3、所有这些趋势都对公务员在技能、知识、态度上有更高的要求,公共管理教育能够提升他们应对这些新趋势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储备。

参考文献:

[1]陈立川.欧洲公共管理教育的调查(缩写本).

第11篇

关键词:形象 形象管理 公共关系

1.公共关系学的核心问题是形象问题

从公关的发轫看,是从形象建设开始的。1903年“公关之父”艾维.李之所以要成立第一家公关专门机构正是为了解决当时“扒粪运动”给很多大企业带来的形象损失问题。这些企业的形象受损,需要有相应的机构来做修复。用今天的术语,是危机公关让公关有机会得以产生。危机公关的核心就是为了修复受损的形象。即使追溯到19世纪处于萌芽状态的“便士报运动”和“报刊宣传运动”,其实也是围绕组织形象而展开的。

公共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公共关系传播的主要目的是塑造组织形象”、“公共关系的主要任务是塑造形象”[1]组织的形象是组织行为在公众心目的再生和重现,在公众中塑造、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形象是公共关系活动的根本目的。失去了公众的支持和理解,组织难以生存下去。知名度和美誉度是衡量组织形象的两个尺度。

公共关系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形象”而展开的。公共关系不是一种政治关系,也不是一种经济关系,评价尺度不是政治立场,也不是经济指标而是知名度、美誉度。所以组织形象是公关活动的轴心,所有的公关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个轴心,离开了这个轴心,公关活动就偏离应有的轨道。

2.公共关系活动的本质是管理

国内外的学者都认可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不同的是:有人认为公关是一种管理哲学,有人认为公关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有人认为是关系管理,有人认为是传播管理、也有人认为是危机管理。

正是认识到公关活动的管理属性,所以很多人都从管理学的角度去探讨和认识它。最典型的是很多人都从“管理职能”角度去给公共关系下定义。如美国著名的公关学者斯科特.M .卡特利普(Scott.M.Cutlip)、和阿伦.H.森特(AllenH.Center),格伦.M.布鲁姆(GlenM.Broom)在其合著《有效的公共关系》(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第8版)一书中“公共关系是这样一种管理职能它建立和维护一个组织和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互利互惠的关系。”[2] 《有效的公共关系》这本书在西方国家久负盛名,在很多高校被当教科书使用,被“誉为公共关系的百科全书”,可见“管理职能论“在西方国家公关界是深入人心的。国际公关协会在给公关下的定义则是明确地肯定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公共关系是一项经营管理职能”至今未有任何人对这一定义提出异议,说明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是被全球范围的学者默认了的。

国内学者持此观点的也不是少数,汪秀英在《公共关系学原理与应用》中说“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的管理职能和传播活动。” [3] 除此以外,还有香港中文大学的潘光迥、台湾的祝振华、李茂振, 大陆的学者王乐夫、廖为健、肖志成等。[4]

国内公关学界公认公关是“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经营管理艺术[5]。这种观点在各种教材和文章中屡见不鲜。

随着对公共关系认识的加深,近年来有不少的学者把研究视角转移到“公共关系管理”上了,代表性的书籍有:郭文臣的《公共关系管理》、徐美恒的《公共关系管理》、张宁的《公共关系管理(e时代公共关系丛书)》等一般理论。还有具体到行业部门的,结合行业特性来谈公共关系的如:王方华主编的《工商企业公共关系管理》、张东娇的《公众事务与形象:学校公共关系管理导论》、国外引进的则有由(美)斯托尔特(Stoldt,G.C.),(美)迪特默(Dittmore,S.W.),(美)布兰韦尔(Branvold,S.E.)编著的、而由易剑东、王晓禹谢敏等译《体育公共关系:组织传播管理》一书。不仅仅表现在专著上,近几年来直接论述“公共关系管理的”论文已有69篇。

在原有的“公共关系”后加上“管理”二字,表明公共关系的研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找到了正确的方向。然而遗憾的是他们还没有触及公共关系的核心,因而没有产生“完美的结合”。

3.形象管理学是公共关系学发展的逻辑必然

前面我们论述了公关的核心问题是形象问题和公关活动的的本质是管理活动,顺利成章地我们可以推出一个结论:公共关系所要探讨的是形象管理的问题,是对组织形象的管理。所以把公关向前推进到形象管理学既是合符逻辑的,也是对公共关系认识深入之必然结果。下面再从实践层面论述形象管理学建设的必然性

3.1时代的需要。和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同,今天无形资产这种软实力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已经越来越重要了,无形资产主要指的是品牌、商誉、企业形象、创新能力等因素。硬件只要有钱可以购进,技术可以复制,唯有企业形象等软件难以模仿和复制,它是别人学不到、盗不走的又确实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资产。

3.2社会组织管理实践的需要。从现实中看,各种社会组织在管理活动中都是非常重视自己的形象建设的。从国家、城市、企业到各种社会团体,都在有意无意设计、传播、维护自己的形象、甚至弄虚作假也要给公众一个虚假的“好印象”。这是因为好的形象确实能给组织带来实惠。然而由于没有一套系统的、成熟的形象管理理论作为指导,致使有些人在实践过程中走了不少的弯路。社会上很多“形象工程”、“面子活”的广泛存在就是明证。一方面、形象建设、形象管理的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却是这方面理论的空白,这种矛盾必须得到解决,也应该得到解决。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6]

3.3公共关系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公共关系进入到中国大陆已经快三十年了,这三十年除介绍和引进西方的公关理论以外,虽然也产生了不少立足于自己本土的理论,但是总的来讲,公关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相比还是滞后的。公关在高等教育中是“豆芽”课,学科层次偏低、学术阵地狭窄,国内至今没有一本真正的公共关系学术型刊物。公关必须开辟一片新的领域,这个领域应该具有广泛社会基础,在这个领域的学者内能明确自己的方向。笔者认为这个领域不是别的就是形象管理。

4.把公共关系学推进到形象管理学的重要意义

4.1更能明确该学科的学科定位。公共关系的到底属于哪一学科门类?恐怕连今天教公关的老师大多弄不不清楚,公关长期以来被边缘化,好像不能堂而皇之的摆上桌面,今天很多学校只是把公关当做一门选修课,开设这门课程大多是是在职业技术学院这一层次。到今天为止,发表有关的公关论文有4000多篇,但是全部分散在各种杂志上,都是在这些杂志上寻找那么一点点生存空间,是人家挤出来给你的一点点地盘。这说明做公关研究的人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学术阵地,面对潜藏大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公关的生存空间却如此狭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当形象管理学建成之后,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和财务管理、战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教育管理、军事管理、工程管理一样,属于管理学的子学科,在管理类学科体系的位次明显提高。

4.2有利于公关理论的传播。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使用“公共关系”这一名称很容易遭到误解,误以为这门课程是教大家去“拉关系、走后门的”把戏,把公关理解成人情“攻关”。社会上大量的业广告都称为“女公关”,使公关蒙羞,如果使用形象管理学这一名称,则开宗明义,不会让人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开设管理专业的学校领导有动力、学生也有愿望学习“形象管理学”理论。打通了这一关节后,原公关的理论必然得到广泛的传播。

4.3有利于公共关系学学科群建设。有了形象管理学做为理论基础,再结合各行业的行业特性, 就可以产生一系列的行业形象管理学了,比如:高校形象管理学、政府形象管理学、企业形象管理学、军队形象管理等等。

参考文献:

[1]李兴国.公共关系实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5-30.

[2]转引自李道魁 现代公共关系学[M].北京.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年:3.

[3]汪秀英 公共关系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

[4]廖为建 公共关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第12篇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中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详细内容请看下文试论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

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