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材料工程技术

建筑材料工程技术

时间:2023-10-31 16:34: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材料工程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筑材料工程技术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材料;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5文献标识码: A

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是振兴地方经济的有力武器,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高职的培养目标为: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掌握高新技术, 能参与生产一线技术管理工作, 技术过硬、应用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建筑材料》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高职院校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的应用、建筑材料的性能以及建筑材料试验检测技能等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如何根据《建筑材料》课程内容及特点,统筹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改进、完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培养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符合当今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无疑成为我们目前最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建筑材料》课程内容及特点

建筑材料是指修建建筑工程所用的材料,如土、石、砖、木、金属材料、混凝土以及各种防水材料、绝热材料、吸声材料等。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它的品种、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工程的使用功能和耐用年限,而且也制约着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法。《建筑材料》课程在高职院校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是通往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桥梁,也是决定学生专业面宽窄以及毕业后工作适应性的关键因素。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学习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等专业课程提供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并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能够合理选用建筑材料和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奠定基础。《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1)内容庞杂且散,其中讲述的建筑材料品种繁多,涉及许多学科或课程,其名词、概念和专业术语较多,各种建筑材料相对独立。(2)该课程中公式推导较少,而大部分内容以叙述为主,许多内容为实践规律的总结。这使得部分学生在习惯了数学、物理这些逻辑性较强课程的学习方法以后,学习方法转不过弯,不得要领,逐渐失去了学好《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信心。甚至有部分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同学干脆就不听,在玩手机,听歌,吃零食,睡觉,看小说,甚至讲话,教学效果不理想。(3) 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应该根据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组织好教学重点内容,科学地规划课时分配,在课时减少的前提下,通过教学改革的实施,使得《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2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现代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高等专业技术教育类型。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较高层次,它所培养的建设行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应当具备较高的职业综合素养和丰富的专业技能。高职教育的对象为高中毕业生或者具有高中同等学力的学生群体,属于高中后教育形式。针对高职院校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原有《建筑材料》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教学大纲编写力求: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突出认真细致、创新意识,强调动手能力,内容翔实,实例丰富,实现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同时,应及时地了解有关用人单位对往届毕业生的要求以及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信息反馈,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调整《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对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前《建筑材料》这门课程仍然采用课堂讲解与课外实验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之上,缺乏感性认识。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各类建筑材料的应用以及工程实际应用的建筑材料了解得较少, 进而使得部分高职毕业的学生不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缺乏创新精神,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建筑材料》课程是一门与社会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这就要求任教《建筑材料》课程的我们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调整课程设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少讲些,学生要做到多做些。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熟。目前《建筑材料》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材中高新技术含量低,尤其是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工艺不断出现的今天,建筑材料品种多达几十类上百种。材料的性能特点和施工中的工艺各不相同,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进行泛泛地讲授,学生是难以掌握的。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根据《建筑材料》教材的内容, 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 对教材中的材料的基本性能部分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2) 对教材中的传统材料与新材料部分采用讲授、参观和实验相结合教学方法;(3) 对教材中的材料检测手段采用实验考核的教学方法。总的来说, 任教于《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师要以市场为导向,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信息的变化,在教学中重视以市场需求和实用性为主,及时向学生传导新信息、传授新工艺,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掌握建筑行业需要的、够用的建筑材料知识,使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发挥专业技术特长。

4 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培养建设行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专门人才为己任,这已成为高职教育界同仁的共识。教学内容是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针对《建筑材料》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庞杂且散、涉及方面多,缺乏系统性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教材的选择方面, 教材的选择要有专业针对性,要选择一本好的、适合高职教育层次的教材。目前,高职院校开设《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专业很多,我们不能为了贪图方便,而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选用一本同样的《建筑材料》教材。适合的教材有利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自学。(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突出重点内容,在重点内容讲解透彻的同时,简单介绍其他一般内容。(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大部分是生产一线的施工员、试验员、质量员和材料员。因此,结构材料知识的学习应以强度为主,墙体材料的功用以维护功能为主。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工艺等发展速度快,而教材的编写与更新往往滞后于高新科技的发展,不能适应建筑产业及技术的不断调整和发展需要。为此,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需求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来选择教学内容。内容要体现建筑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反映现行规范(规程)、标准及工程技术发展动态,使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5 考核方式的改革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教学效果,即学生毕业以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所具备的能力,而且关注的是学生的水平能否达到行业中具体的能力标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把《建筑材料》课程作为考试课, 期末一张试卷,即为该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一张试卷的考核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它强调的是学生对《建筑材料》课程理论的掌握,忽视高职学生对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查。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并未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而且,考核形式单一、枯燥,无法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素质,阻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要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就必须将《建筑材料》课程的考核进行改革: 即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结合起来,突出技能考核;个人实训考核与集体实训考核结合起来以及考核评分与考核评语结合起来。考核不仅要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更重要的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把考核重点放在实践技能上,把考核重点放在教学工作中。考核方式采取突出能力、灵活多样的方式。对理论性强的内容,采取学期末考试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对操作技能性较强的内容,则对学生平时上课的态度、完成作业的情况、试验过程的表现以及单项技能实际操作、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等综合方式进行考核。

随着建设行业的迅猛发展,《建筑材料》课程建设还须不断地探索与完善,以满足社会对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相信只要师生齐心合力,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实践,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红芳,陈蓉琳. 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改进措施及转变方向[J].教育与职业,2014, (2):23―24.

[2]穆忠绵.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74―75.

[3]季 翠 华,吴 琛.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改革探讨[J].职教通讯,2013,(15):25--26.

第2篇

土木工程是一项基础性的设施建设活动,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全面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公路、铁路、水利工程、房屋建筑等都是土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土木工程对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完善土木工程技术,本文从其发展现状和发展的趋势等两个方面展开了如下具体讨论。

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

1.土木工程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

土木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土木工程也处于迅猛发展阶段。从我国土木工程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体现在高层建筑、交通设施和水利工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了解决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和建筑用地紧张的矛盾,高层建筑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1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已经达到1000多栋,高层建筑的数量的也超过了2万,这些都离不开土木工程的推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的发展开不开土木工程的推动。除了高层建筑之外,土木工程在交通设施的建设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道路交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土木工程的推动之下,公路、桥梁、铁路等设施的数量不断增多,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与此同时,我国交通设施的建设质量也在提高,为安全出行提供了保障,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2.积极引进了多种新型的建筑材料

新型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提高工程建筑的质量。同时,新型材料的应用也有助于节约投资成本,提高施工质量。因此,在土木工程的施工中开始积极引进各种新型建材,逐渐替代传统的建筑材料。例如,过去经常使用的水泥材料已经被混凝土材料取代,而且具有较高的强度。另外,钢化玻璃、碳素纤维和涂层玻璃等新型建材也开始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广泛使用。

3.开始使用预应力技术

结构加固是土木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施工技术,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工程建设施工的质量,常见于多层建筑的施工中。这是因为预应力技术可以有效改善建筑的结构服役现象。同时,当建筑结构经过预应力施加压力之后,会增强其内应力,所以可以为保障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日臻完善

结构设计是土木工程建设质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要想从根本上保障工程建设施工的整体质量,完善结构的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 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震荷载和风力载荷等开始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中。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正朝着增加高度和柔韧性的方向发展。

土木工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信息化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进行信息时代,社会各行各业为了能抢占市场竞争的先机,纷纷开始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土木工程也不例外,开始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在土木工程工程技术的信息化发展中,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智能化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的科技支持。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改进施工技术,并能为施工的全过程提供科学的监控和管理方法,促进施工成本的降低和施工质量的提升。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木土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地形勘测、土木工程设计、图纸、施工、竣工和验收等,都可以实现信息化建设。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实现高难度的土木施工,例如在高层建筑中比较常见的垂直控制和对大面积混凝土结构的控制等,都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完成。同时,如果将GPS和GIS技术和地理信息结合起来,甚至可以对土木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调控。

2.自动化发展趋势

在土木工程技术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之下,其必然会出现自动化发展趋势。如果土木工程能够实现实时的动态现场监控,就有可能实现土木工程的自动化管理和施工。在未来的发展中,土木工程还有可能引入流水线的作业理念和成套的施工技术,促进标准化生产的实现,提高土木工程的施工效率。

3.绿色生态化发展趋势

从根本上来说,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就是土木工程的本质特征。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保理念必将对土木工程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使其在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和利用中进行合理控制,在进行工程建设时也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目前,新型环保建筑材料的普及证明,绿色化和生态化是土木工程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通过绿色施工工艺和节能环保材料的普遍使用,土木工程施工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会大大减少。

4.科技化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是推动土木工程技术发展的巨大助力,其信息化、自动化和绿色生态化的实现都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持。新的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可以进一步拓宽土木工程的前景市场,为其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续力量。目前,大面积混凝土的结构施工和高热混凝土技术的应用已证明了这一点。

结束语

第3篇

1、其他材料检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些建筑企业将细砂替换成粗砂进行取样检测,没有及时调整砂石的含水量,没有严格按照建筑材料检测标准来检验碎石颗粒级配,在建筑其他材料取样过程中,只抽检质量好的,忽视砖材掉角缺棱的问题,并且没有按照建材要求来检测材料的抗压强度,出现材料技术与质量隐患等。

2、提高建筑材料检测有效性的主要措施

2.1控制建筑材料检测的工作细节建筑材料检测过程中要重点对检测工作的细节加强控制,特别对于检测温度和湿度这两个主要细节要加以强化,要根据建筑材料的理化性质,严格控制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温度与湿度变量,提高建筑材料检测的准确性,做到对建筑材料全面地检测,做到对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科学性和可靠性的保证。

2.2设置科学的建筑材料检测项目建筑材料检测工作应该突出关键性的检测项目,只有选择适宜的参数才能够确保建筑材料检测的质量,也才能发现建筑材料存在的隐患与问题。由于建筑材料多种多样,必须建立起科学的项目,已达到提高建筑材料检测效率,提升建筑材料检测质量的系统性目标。在具体的建筑材料检测过程中,应该根据国家强制规范和行业材料技术标准,设置合理而科学的检测体系,例如:在水泥检测中应该将细度、标号作为重点项目;在骨料检测中应该将粒径等级、含泥量、理化稳定性作为检测重点,已达到对建设质量、效率的保证。对于特殊的建筑材料应该重点控制检测项目的完整性,使特殊材料的性质和质量保持在技术和设计的需要范围内。

2.3规范进行建筑材料检测和操作规范和严谨是取得高质量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基础,也是决定建筑材料检测工作水平的保障,特别在建筑材料多样和工程结构复杂的今天,必须通过规范和熟练的建筑材料检测,才能够确保对建筑材料质量和性质的准确检测和科学认定。应该建立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责任体系,树立建筑材料检测人员的规范意识,使建筑材料检测人员能够根据设计和压球合理制定建筑材料检测的方案,踏实进行建筑材料检测工作,以做到对建筑材料检测质量的保障。

2.4科学处理建筑材料检测数据建筑材料检测工作具有分散性、专业性的特点,加之建筑材料种类众多,建筑材料检测得到的数据和结果往往具有离散性、复杂性和孤立性的特点,出现建筑材料检测结果偏差是常见的现象,这就需要对建筑材料检测数据的科学处理。应该对偏差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探寻误差产生的原因,做到对建筑材料检测过程的有效认定,使建筑材料检测结果回归到建筑材料真实的状态和性能,以便建筑施工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避免因建筑材料检测数据而产生的建筑质量问题和安全风险。

3、结语

随着建筑科技的发展工程结构、工程材料、工程技术将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越来越高难,相对应地对建筑材料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从系统和结构的角度看,做好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就是确保建筑工程的生命与质量,因此,要强化对建筑材料的检测。应该从建筑材料的主体构成出发,重点展开对建筑材料主要问题的分析,坚持客观、科学、严格的原则,从建筑材料检验的细节、项目、操作和处理入手,确保建筑材料检测的质量,在提高建筑材料检测水平的前提下,实现对建筑行业综合发展的稳定、保证和推进作用。

作者:王福滨郭红单位:大连鑫盛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第4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 工程技术 发展

近些年随着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整个社会建筑技术和建筑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绿色建筑的思想已经在现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绿色建筑就是建立在一个较高的工程技术水平之上的未来建筑的新趋势,绿色建筑工程技术摒弃了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建筑方法,取而代之的是注重建筑工程和环境因素的和谐,这无疑也给建筑技术增加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1. 绿色建筑的含义特点及建筑工程技术的内涵

1.1绿色建筑的含义

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而且发展比较缓慢,与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相比差距较大,发展绿色建筑需要能源,能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但要减少对能源的消耗,提高使用效率。绿色建筑在保证建筑符合人们居住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用材,尽可能的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中的“建筑”并不是指的真正的绿色,而是一种象征性的概念,主要指的是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并对环境无害的立体绿化、花园等,其主要包含的是一种环境保护的意义。与绿色建筑类似的概念比如可持续发展建筑或者是生态建筑、节能建筑等。

1.2绿色建筑的特点

绿色建筑区别于传统建筑的特点包括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等。

1.2.1.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包括能源,土地,水资源,建材。其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量上都有了很大的降低。

1.2.2绿色建筑讲究尊重环境

没有固定的建筑模式和建筑规则,其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尽可能的尊重建筑地区的自然、气候、人文等,根据不同的地区来制定建筑方案,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

1.2.3 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

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

1.2.4.绿色建筑整个过程都注重环保因素的考虑

从建筑方案的设计、建筑工程施工以及日后使用等都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适应周围的环境因素,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绿色建筑要做到与环境的相互协调与共生。

1.3 绿色建筑工程的内涵

1.3.1 节约环保

保证质量前提下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杜绝无谓浪费,注重环保。节约和环保已经成为了绿色建筑工程的典型施工思想,也就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并尽可能减少建筑工程对于周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危害,保护人们身体和环境不受到危害。

1.3.2 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

绿色建筑工程强调的是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地球资源和环境负荷较小,且能给居住着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建筑物。所有建筑物的最终目的都是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绿色建筑工程更加重视这个目的的实现。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该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绿色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这里建筑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崭新的生活,人们应该在这样的建筑中生活与工作,更加舒适,更加健康,更加充满活力,对于自然元素的引入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是绿色建筑追求的另一个主要目标。绿色建筑从舒适健康的角度入手,从建筑材料的选取、施工方式的确定等方面入手来尽可能的减少建筑对人们的危害,为人们建造出更加舒适健康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

1.3.3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工程的本质思想就是可持续发展观,与环境相接合,且有利于居住者健康。其目的在于减少能耗、节约用水、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健康、提高生产力、有利于子孙后代。实现可持续建筑,反映出不同区域的状态和重点,以及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建立不同的模型去执行,强调的是可持续性。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实现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所以在建筑工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指的就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保证人与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2. 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

2.1. 绿色建材

绿色建材的创新和广泛应用也是绿色建筑的发展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对健康的日益重视,所以人们认识到了建筑材料对于环境的污染,人们开始研究一些“绿色建筑材料”。人们对传统建筑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1. 建筑结构工程

结合我国建筑材料的现状以及借鉴外国的优秀成果,开发出了很多环保型的健康型的油漆、涂料、复合地板等装饰建筑材料。现以再生混凝土和水泥透水性混凝土为例,再生混凝土优点:废料可多次循环利用,节能,环保。在国外已投入大量生产和应用,水泥混凝土再利用率达到 65%,沥青混凝土再利用率达到 81%,近几年,我国也正在研究中。水泥透水性混凝土优点:成本低,制作简单,耐久性好,能够扩大城市的透水,透气面积,改善城市热环境,吸声降噪,减少雨水径流,防洪排涝,补充地下水位,有利于绿色植物生长,对调节城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维持地下土壤的水位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2.1.2.建筑工程技术

比如保温节能墙体在我国较多使用。保温墙,具备的主要特点有作业面大,施工方便灵活,不存在与上下层的保温交圈问题,材料广泛,应用时间长,技术成熟,经济效益显著等。另外,铝塑板材料已经在我国建筑市场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铝塑复合板具有价格低廉,国际竞争不很激烈的优势,预期还存在相当大的国际市场潜力。目前国内已经研究成功并投入使用了,受到建筑行业的一致好评,它的诞生将代替金属管材在建筑行业的地位。

2.2绿色建筑设计的转变

但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以人为本”将转向“以自然为本”, 保证自然的生态利益才能保证人类生存的根本利益,因此,对技术的理解必将随之发生根本性变革,更多的技术应用将会把生态效益置于首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对其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谋求共同利益、 和谐发展,才能保证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绿色建筑设计向幸福设计转变,需要改善功能,提升性能,要多功能设计,复合性设计,最大程度的注重人性化。

结语:要深刻认识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浪费问题,高度重视我国建筑业健康发展,坚决做到最少消耗能源,最大程度保护环境不被污染,大力提倡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对其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谋求共同利益、 和谐发展,才能保证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同照,试论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运用研究[J],建筑设计与规划,2010

第5篇

工程技术也称为生产技术,是指在工业生产中实际应用的技术。通俗一点讲,就是人们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或者是利用成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业生产的过程当中,最终实现改造的自然的目的。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工程技术已经打破了原有的概念,其发展的前景十分可观。特别是将其融入进建筑工程管理当中,其展现出来的优势已经十分明显。其中融合了各种先进成熟的技术,其展现出来的特征有一下几点。第一,可行性;第二,经济性,这一点是因为工程技术必须要将促进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因此要将技术先进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作为前提,这就充分体现了其经济性;第三,综合性,现代工程技术必定是融合了多项技术,其中不仅是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等,同时还需要社会科学的理论成果,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工程技术中的技术含量将越来越高,同时其综合性将越来越强。

2建筑工程管理中采用现代工程技术的原因

2.1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管理质量在整个的建筑工程当中,不管是从最开始的设计、施工,到最后的完工,其中融合了多项技术,例如混凝土技术等,利用现代工程技术综合性的特点,将各种不同类型的技术进行良好的分类与整理,同时安排建筑施工人员根据相关的工作流程和技术标准进行标准的实施,同时再进行质量与施工两方面的监督、检查,这样在既能够准确进行施工、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上,又能够避免质量事故、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可以表明利用现代工程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管理质量。

2.2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经济效益利用现代工程技术中先进的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管理当中,其中就能够避免出现因为工程施工技术问题而导致的各种工程变更问题。之所以需要这样做是因为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其中的造价是整个工程建设活动的中心,需要充分保证两者的前提下有效进行建筑施工,而只有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才恩呢狗狗保证施工的正常有效进行,规避各种技术上该来的损失,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收益能力,这样一来就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经济效益。

2.3有利于保证建筑工程顺利交工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其建筑物都已经开始向“高、大”方面发展,比起以往的建筑施工技术而言,现代的建筑工程其所需求的技术含量更高,要求也更高,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工程为了赶工期进行连续性的施工或者是其他原因,将施工质量的保障问题忽略,导致了在交工时由于质量问题导致交工延误等。而将现代工程技术应用其中,其先进的技术能够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保证各项施工有序进行,避免出现因赶工期而连续加班的现象。因此,可以表明利用现代工程技术能够保证建筑工程顺利交工。

3建筑工程管理中现代工程技术的具体实践

3.1成组技术的应用所谓的成组技术就是通过揭示和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按照某种特定的类别进行分类成组,同组事物采用统一方法进行处理,能够大大提高其效益。在成组技术当中,其核心就是成组工艺,在建筑工程管理当中可以将各种所需的零件、建筑材料按照几何形状、尺寸、精度等各个方面都可以作为相似性进行成组归纳。例如,在建筑工程当中,需要用到的各种零件、建筑材料如钢筋等,按照钢筋的相似性可以进行分组,然后再进行大批量的加工,这样既能够缩短钢筋加工的时间,同时又能够保证建筑工程顺利进行,又例如各种小钉子,根据钉子类型、大小等,进行成组分类,进行分类的加工,这样一来在工程一边建设的过程中还能够一边根据需求调整加工的数量,有利于工程的顺利进行,又能够保证施工效率。

3.2业务流程重组技术的应用业务流程重组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并没有那么复杂。但是也同样可以从业务流程重组技术的基本定义上进行理解,九黎通过资源整理以及优化,最大限度的满足建筑工程施工方管理高速发展的一种方式,其更多的是表明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业务流程重组技术看重的是每个人在整个业务流程中的作用,借助了信息技术的手段调和其中的各种关系。借助业务流程重组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的最核心的问题,质量与安全,这代表了业务流程重组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应用中的根本性。其次,就需要对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某个具体事务进行追根溯源,不能停留在肤浅、表面的改变或者是调整,而是应该将其中出现的所有的不足、漏洞以及陈规陋习进行改变,将建筑工程中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构建,从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管理、质量、安全等各个方面进行重新调整、重新改变,实现整个建筑工程管理的高质量、高效率。

3.3即时生产理念的应用即时生产理念能够大大提高建筑工程在建设管理中的高效率。这种方式主要适合于能够及时进行组装的半成品,或者是施工方直接购买能够组装成组装件的建筑材料,例如对混凝土的搅拌,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一方面既能够降低混凝土在拌制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另一方面又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其中的浪费,实现管理与建设的统一。

4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体系

Abstract: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ical data, records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of specific technical parameters, has quite high reference value, but our country at present the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data management situation more chaos, which have not been effective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engineering material difficult to play its role, caused the technical data of the waste of resources. Therefore, to speed up the technic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is very necessary.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Technical data; Management; system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建筑工程资料是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记录,其中包括各种技术参数、施工方法等,主要形式包括文字、图纸、声像。这些资料的收录和归档不但可以是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对今后的工程施工提供了具有相当高参考价值的依据,但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工程技术资料没能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使得资料的利用率大大降低,资料的保存程度也存在相当大的不足。这些问题将间接影响建筑工程业的整体发展,尤其对工程项目的改扩建影响较大。如何能够为工程的后续管理和使用提供更好的资料辅助功能,提高国家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是实行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进行探讨的焦点。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资料书写方式混乱

尽管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中已经为资料的收集提供了统一的表格形式,但由于所提供的填写原始资料较为混乱,使得收录的资料大多格式难以统一,表格填写不规范。建筑材料报告、配件检测报告、质检记录等均有相应的质检表格,但在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忽视填写的情况,匆匆几笔了事,字迹潦草,给存档和再次翻查辨认带来困难。技术资料是改扩建的重要参考依据,必须清晰的进行记录和书写、录入,以便能够提供可靠的工程数据。

2、2竣工图不合规范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设计结构变更的情况,结构变更虽然进行了层层审批,但在技术资料存档时却没有进行施工平面图的重新绘制,只在原图纸上进行了标注说明,作为竣工图存档。这将对日后技术材料重新进行调用时造成不便或失去竣工图纸的说服能力,在参考原图纸的过程中经常会给人以误导。此外,还有一些施工单位对于改绘的竣工图没有对修改编号和时间进行标注,这些都是竣工图纸存档不合规范的地方。

2、3重要的签字没有严肃对待

重新翻查工程技术资料时不难发现,大部分的技术资料签字都没能够按照规定严格的进行逐级分别签字。很多情况下签字笔迹相同,存在马虎代签的情况,甚至还有的施工单位模仿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字迹,在技术资料文件上签字,严重亵渎了签字的重要性,也使得工程技术资料的可信程度和真实性大打折扣。一旦工程项目出现问题,很难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使事故处理难度加大,也忽视了责任管理的重要性。

2、4技术资料与其他相关资料重复性高

在很多工程项目中,对于技术资料和监理资料的存档份数要求通常在3-5份左右,其中技术资料与监理资料很多部分重复率相当高,再加上份数的重复,就使得这些资料占用了大量的资源,形成了反复存档,也使施工单位觉得过于繁琐。

2、5建设工程技术资料的利用率偏低

城市建设档案馆的建成为建设工程技术资料的存档和使用提供了专门的场所和系统化的使用流程。但就档案馆的记载,可查寻到得查阅记录却屈指可数,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工程技术资料的重要性和科学性。在需要对某项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进行查询时,人们通常会采用直接询问当时的施工人员或当时项目的管理人员,以口述的形式进行了解,这样做不但浪费时间和精力,同时也相当不具备依据性,是忽视工程技术资料作用的最直接体现。档案馆中大量的可靠资料存放在那里却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实施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几点措施

3、1规范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存档和管理过程

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过程应当随着工程施工进度的进展而同步执行,不能够在施工告一段落后进行突击后补。此外,规范资料的形成方式、书写要求等,使第一手资料具有高度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改变资料收集托拉的情况,使资料收集进度与施工进度同步,避免因为竣工验收时缺少某项中间检验报告,而进行造假。在对进场的建筑材料进行质量复检时,应将材料的抽样检验报告存档,确保建筑施工中使用材料的质量。建立和完善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制度约束,可以对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存档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3、2保证工程技术资料的真实性

在监理单位提交的监理报告中,各项监理检查内容要进行详实的陈述,本着客观的第三方立场出具有资质的监理报告,并作为工程技术资料进行存档。此外,在各项施工问题的发生和解决过程中,对问题的阐述和解决方法也同样要尽可能描述具体,要真实地反映出工程项目实际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够在资料中予以体现,并给今后的工程以借鉴和参考,不能够含糊不清,或为了树立工程形象了在资料中进行瞒报,损害了工程技术资料真实、可靠的根本原则。

3、3提高工程技术资料的利用率

尽管目前我们对工程技术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资料的使用方面却始终存在各种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人们对资料利用的意识淡薄引起的。城建档案馆里收录了很多整理完整的建筑工程技术资料,但却鲜有人问津,使得档案馆建设所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也使工程技术资料本身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因此,要加强城建档案馆的使用宣传,对外提供城建档案资源,通过档案馆的服务功能来使人们认识到工程技术资料形成的重要,从而提高资料的利用率,发挥城建档案馆的社会效益。

4、结语

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形成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和改进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借此,引起建筑施工单位,对工程技术资料的重视,科学、客观的对待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作,并将此纳入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化的工作来开展。

[参考文献]

[1]彭慧军.对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几点思考 [J] 山西建筑.2008,(11).

[2] 刘来芳. 对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若干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J]. 城建档案.2007,(09).

第7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节能减排;对策

引言

想要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筑行业需要对工程技术管理进行重视。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建筑工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管理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将节能减排与工程技术管理进行结合,能够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进行提升,还能减少浪费,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实现建筑业的稳定发展。

1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必要性

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开展期间,工程技术管理工作能够发挥出很多作用,对提升项目建设的效率和缩短项目工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技术管理是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始终(下图1所示),能够为项目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比较良好的环境。此外,工程管理技术的水平还与建筑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潜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对建筑工程的积极性和活跃性进行提升,做好整体技术水平的有效提升,从而对建筑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有效保障[1]。

1.1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行业的发展中,对有效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进行利用,能够对工程施工效率进行提升同时也能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除此之外,采用有效的施工技术能够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对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1.2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和使用效益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一般都具有比较大的建设规模,并且投资也比较大,具有周期长的特点,工程项目一旦完成,就需要指支撑其几十年的使用,因此需要对工程质量进行保证。想要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和应用进行强化,要采用有效的施工材料和技术,进一步的对施工质量进行保证。建筑工程在完成之后,在使用中一般都会产生一定的能耗,通过强化工程技术管理可以对能耗成本进行降低,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的使用效益。

2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工程技术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部分建筑工程企业中缺乏管理制度的有效约束,没有对管理工作的内容和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明确,很容易就会影响到责任的划分问题,容易导致权责不明的现象。另外,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制度控制,施工队伍在施工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不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施工的问题,会给施工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到工程的使用寿命[2]。

2.2资源分配工作缺乏统筹性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如果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就会给施工企业的资源分配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资源的高效利用度。另外,在工程施工中缺乏对图纸和设计的审核,在员应用方面缺乏规范性,容易导致出现浪费的现象。另外,对资源的不当利用也会在无形中给工程内部的施工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会给工程的后续施工和使用埋下一定的隐患。

2.3容易造成周边环境的污染

节能减排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当中进行应用能对工作人员产生帮助,可以对建筑方向、进度和用料进行良好的规划,还能提升工作人员对绿色环保的重视程度,对整个工程施工的环保型进行有效的保证。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如果不采用节能减排的技术,就容易在施工中出现尘土飞扬的问题,同时也给施工规划造成不利的的影响。

3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

3.1加强图纸的审查管理

图纸的审查是工程技术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建筑施工的关键性参考依据,对整个施工的顺利开展都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因此需要图纸的审核和检查进行严格的管理。首先,设计人员在对图纸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对的周边的环境进行是得勘查和研究,根据的实际情况来与设计理念进行结合,科学设计团之,对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整改,进一步的提高图纸的精确性;其次,现场的质量管理人员需要做好监督,在施工开始之前要对图纸进行审校,对图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标记,与各个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相互的沟通,避免出现纰漏;最后,施工中的所有单位都要做好沟通和协调,对图纸进行积极的审查并且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为后期的施工顺利开展做好基础。

3.2做好责任的明确和划分

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对自身的岗位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执行好自己的工作任务,避免出现施工问题。建筑企业需要对施工管理进行强化,做好责任的合理的划分,制定权责统一的管理制度,让施工人员可以科学施工,并且对自身岗位工作保有一定的热情。另外,施工还可以制定相关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对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行调动,让施工人员根据自身的工作目标来进行工作,进而更好的促进施工工作的有序开展。

3.3强化各分项工程的管理

想要对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进行保证,需要对工程施工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重视,做好系统性的管理。一般来说,要制订出详细的施工方案,各分线工程要做好的相关的准备,其中包含着施工准备、施工验收和施工过程控制等等,只有经过相关单位的认可之后才可开工或者是进行下一步的工序施工。

3.4加大施工成本和进度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相关施工人员需要对项目的成本和进度进行合理的控制,通过做好相关的控制能够实现对整个工作的合理管理。在施工的过程中,想要对施工队伍的整体效益进行提升,减少施工中不必要的开支,相关的管理人员就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对各方面的成本和进度进行管理。

3.5强化建筑材料的有效管理

首先要对材料的进场前的管理进行重视,对施工的有效性进行保证。在材料进场之前需要对相关的厂家进行一定的考察,对其商家的资质和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和严格的检查,不合格的材料严禁进场;对于已经进场的材料,要在监理单位的监督下进行现场的取样,做好进一步的抽检,避免出现问题;其次要对材料使用过程进行重视,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来对建筑材料的合理应用进行保障,避免出现丢失和损坏的现象。

3.6规范对人员的管理

首先是要对基层的建筑人员进行规范,因为建筑中的基层人员主要都是对具体的施工内容进行负责,这部分施工人员大都是来自于各个地方,并且也有着比较复杂的背景,在理论知识和技能上面都会有所不足,容易给工程施工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这类基层建筑人员的规范,除了要让其按照相应规章制度办事之外,还需要对其进行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其次是要对项目工作人员进行管理,要采取相关的策略来提升工程技术管理的水平[3]。

4建筑工程的节能减排对策

4.1做好节能减排理念的宣传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影响下,人们的节能减排理念也在提升,建筑企业相关负责任人要对建设中的节能减排重要性进行积极的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意识到节能减排的作用,在实际施工中充分的发挥出其监督和管理的作用,广泛的使用节能减排技术,进而更好的促进工程项目的环保性建设。

4.2不断优化能源结构

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下,节能减排的理念已经逐渐成为实现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的之一,建筑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必须要对能源结构进行优化。建筑施工企业需要与当前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进行结合,采用环保化的技术手段来进行施工,避免使用高排放和高污染的技术方案,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处理,同时还要对能源的清洁度进行重视,与建筑的特征进行结合,加大对风能好恩爱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对能源消费模式进行优化,更好的促进建筑也的绿色发展[4]。

4.3加大节能材料的使用力度

当前我国的自然资源储量已经面临困乏,各行各业的都在关注节能减排的的问题,主要的目的就是资源的开采进行减少,提高资源的利用度,避免造成浪费。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行业也需要加大对节能材料的使用,进一步的推动节能减排工程的发展。首先,设计人员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中,加大对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对建筑工程的环保性进行保证,同时达到更好的节能减排效果。比如在外墙施工中可以采用新型保温材料,在满足室内温度保温的基础上,还能减少对常规资源的依赖程度。在高层建筑中,要充分的利用太阳能,为建筑提供热能,进一步的促进节能环保的实现。

4.4强化施工环境的污染控制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中也容易出现环境污染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重视。首先,要对现场的扬尘作业和噪声作业进行合理的控制,在扬尘作业中要准备好相应的喷水设施,做好扬尘的控制(下图2所示)。在开展施工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噪音低的设备或者是选择合适的时段来进行施工,避免给周边居民造成不利的影响;其次,要对现场的绿化情况进行重视,做好绿色施工,进一步的预防扬尘问题;最后,要对现场水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在进行平面布置的时候,与雨水排水设施进行结合,通过收集雨水来降低对水资源的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5]。

4.5开展节能技术培训工作

相关施工单位需要积极地组织相关的人员,来开展工程项目节能施工的培训,要提高施工人员对节能施工的认识,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节能减排材料和技术的应用进行科学的讲解和培训,开展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提高施工人员的节能减排意识和相关技术,从而更好的开展节能减排的施工工作,实现工程项目的合理发展。

第8篇

[关键词]工程意识 实践 探索 核心

一、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意义

工程是人们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技术与手段对客观世界所展开的实践活动。而工程意识,则是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对工程事物所表现的感觉、兴趣、态度、认识和思维等的能动反映,是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良好的工程意识,有助于形成合理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较强的工程职业能力。

对于工科学校的学生而言,在校期间尽早地接受工程意识的熏陶、教育、培养和训练,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工程、重视实践,及早地学会从实践的角度、从工程的角度去学习知识、去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及早地形成正确的、实事求是的、规范的、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明确合格的工程技术工作者应具备的思维方式、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从而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都能够去自主培养、锻炼、提高和积淀自身的职业能力,为未来更好地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做法

《建筑材料与检测》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设置的一门核心课,课程本身有着应用范围广、实践性强、工程性强等特点。该课程通常都开设于大学一年级上学期,所以它不但是后续《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等专业课的基础课和铺垫课,更关键的还在于这门课程是学生大范围深度接触工程实际的入门课、先导课。

近年来,作者结合课程自身特点,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针对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工程意识进行了教学探索和尝试。

1.课程标准的确定

《建筑材料与检测》的课程标准是依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回访等渠道,着眼于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要求,最终确定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双线并重”为培养特色的课程标准。具体落实到课程标准中,则是规定了每一教学项目中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要求;在能力目标一项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能做×××”、“会做×××”、“养成×××”的具体要求。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要学会学以致用,逐渐养成良好的工程思维方式。

2.课程内容的重构

教学内容的选择坚持“实用性、实践性、先进性”三大原则。所谓的“实用性”是指根据学生

未来就业岗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选择实际生产和工程中广泛应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即工程实际用什么学校就教什么;要求学生“能做×××”、“会做×××”、“养成×××”,就紧紧围绕“能”、“会”、“养成”去选择教学内容;所谓的“实践性”,是指所选择的教学内容,突出课程本身应具备的实验性强、工程性强的特点,增大实验教学内容的比例,增加建筑材料与检测综合实验实训内容,增加工程案例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热爱实验,重视实验,习惯于用数据说话、实事求是的工程思维方式;所谓的“先进性”是指,密切关注市场、跟踪市场、跟踪行业、跟踪企业的发展,及时补充工程实际中使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和新规范,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建筑材料的发展动态、学会培养和锻炼自己对工程新技术的跟踪能力,从而为自身职业能力发展和工程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3.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考虑到课程内容多但课时少、记忆性的知识点多但实验性强等方面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板书、课件演示、多媒体视频等教学环节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平台,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多角度、多渠道训练和锻炼学生的工程思维方式。

①多媒体教学

将大量的教学图片、试验检测视频、现场施工录像等网络教学资源,有机穿插到教学内容中并制作成课件,通过影像教学、情景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及掌握现代的施工工艺的同时,明确工程中使用的材料、设备和施工方法,既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使那些需要准确背和记的知识点简单化、形象化,使学生知道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是如何使用的,也学着用理论去分析和解释一些工程现象。

②教具和实物结合教学

一是把一些小型的试验仪具,如李氏比重瓶、维卡仪、雷氏夹、雷氏夹膨胀测定仪等带到课堂,对照仪具讲解材料的技术和有关性质的检测方法;二是制做教学用“试件”,如制作水泥安定性结果评价使用的试饼、雷氏试件、水泥胶砂试体、水泥达终凝后的试件等等。实践证明,教具和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向学生灌输原材料的质量是决定工程质量的基础和关键,引导学生一定要重视对原材料的质量检测,学会用事实说话,用检测结果和数据说话,绝不可马马虎虎或弄虚作假。

③演示实验教学

对于水泥砂浆的沉入度、分层度等易含混的知识点,教学中采取先演示后讲解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一看则会,一听就懂。对于类似水泥混凝土和易性方面的知识点的教学,则采取集中演示试验的形式进行。即实验前同时设计出几个配合比方案,针对每一个方案拌制成的混凝土。针对和易性合格的混凝土拌合物,教会学生测定流动性、直观评价黏聚性和保水性的方法;针对和易性不合格的拌合物,则带领学生去分析不合格的原因,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混凝土和易性的调整或改善;最终要学生分组概括总结出流动性、黏聚性和保水性间的关系,影响和易性的一些因素和改善和易性的一些措施。这种教学方式通俗易懂,学生不但学会了混凝土和易性的评价方法,更主要的是学会了分析和易性不满足要求的原因,锻炼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现场教学

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适时组织现场教学。如在讲解商品混凝土内容时,直接把学生带到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对混凝土原材料的现场堆放、混凝土制作工艺流程、搅拌方式、检测指标、运输等流程等都有较系统的了解。借助于现场教学的方式,还可同时向学生介绍商品混凝土的发展过程和国家有关部门对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搅拌砂浆等材料的要求。旨在引导学生要形成科学正确的工程思维方式,要知道做工程不能只关注材料、关注工艺、关注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从人们生产和生活实际出发去考虑工程问题,要关注绿色、关注节能、关注环保、关注安全;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绿色工程意识、大的工程理念。

⑤综合实验实训

综合实验实训通常设置在《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及考核结束后的教学周里,实训时间通常为两周。。实训内容主要是进行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包括原材料选择、性能检测;混凝土技术性质测定和配合比的调整等。旨在检验学生将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工程实际的能力,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实验结果处理和评价能力。

实训教学实现了“教、学、做”的统一,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实训中只起着指导、引导和实时点拨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引导学生必须学会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工程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解释工程实际现象。既体会到了在做中学的乐趣和自我工作的成就感,又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4.考核内容与考核手段“工程化”

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坚持“强调过程考核,突出技能考核”的考核原则。既注重专业知识的考核,更注重对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的考核。

综合实验实训考核通常是在实训结束前以学生独立实操的形式统一考核,实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训期间和具体操作过程的表现,随机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一一作答,实训成绩单独计算并纳入总学分中。

课程实验部分的考核采取的是抽签操作和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对实验过程的熟悉及掌握情况,对影响实验结果的相关因素控制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处理、分析和评价能力;考核学生实验过程中表现出的工作态度的认真程度和工作作风的严谨程度。

理论课的考核内容,减少了教条式的、死记硬背的知识点的考核比例,侧重于对工程问题的综合分析及工程现象的解答、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混凝土强度评定、材料的储运等工程应用较多的知识点的考核,全面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反馈

进行了几轮教学改革尝试后,笔者分别在大一、大二和顶岗实习的大三年级的学生中,就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学生普遍认为:现行的《建筑材料与检测》课,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大家懂得了理论联系工程实际的重要性;训练和锻炼了他们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形成了主动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方面的意识,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思维和实践基础。

四、结语

在《建筑材料与检测》教学中所进行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实现了“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教师强调、重视实验和工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对学生养成“多动手”、“勤思考”的学习习惯,主动锻炼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起到了引导、导向和敦促作用;对引导学生尽早形成科学的工程理念、正确的工程思维方式等均起到了启蒙、引导和铺垫作用;使学生在大学伊始就形成了工程意识的雏形,为他们在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施工实习、顶岗实训等一系列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训练、锻炼和自主提高工程职业能力和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工程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编号:2011B13)。

[参考文献]

[1]王贵和,吕建国.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内涵与培养途径.中国地质教育,2006年第4期;

第9篇

[摘要]建筑设计中新材料与新技术的使用有效降低了建筑工程成本,提高了建筑的节能环保系数,缓解了能源危机。通过介绍建筑设计中常见的新材料与新技术,分析目前建筑新材料与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建筑设计;新材料;节能技术

1建筑设计及新材料、新技术

1.1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指围绕建筑所做的一切工作。设计工作涉及建筑学、结构学及排水、供水、供暖、电气、防火、消防、燃气、自动化控制管理、建筑光学、建筑声学、建筑热工学、园林绿化等方面,满足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空间的合理安排,解决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和外在的艺术效果,建筑与建构等问题。建筑设计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实践性、复杂性、创新性、时代性等特点。

1.2新材料

建筑新材料是指除传统的瓦、砖、砂、灰、石之外的,己应用于建筑工程实践的,并代表建筑材料发展方向的,具有低碳、环保属性建筑材料,既包括新原料与制品,也包括原有材料的新制品。建筑新材料具有节能性、环保性、美观性、安全性、舒适性及耐久性等特点。建筑新材料的分类可根据建筑材料的不同用途及材质作一下划分。

(1)按照建筑新材料的用途,可分为墙体材料、屋面材料、保温绝热材料、建筑防水材料、门外窗、五金灯具、外装饰材料、室内装饰材料、外墙隔断、卫生设备及其他新材料。

(2)按照建筑新材料的材质,可分为新型水泥制品、新型玻璃制品、新型木材、新型石材、玻璃纤维制品、新型混凝土、铝合金及其制品、玻璃钢制品等其他新材料。

1.3新技术

建筑新技术是指建筑行业随环保意识与新材料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各项技术,包括地下空间工程技术、混凝土技术、钢筋及预应力技术、模板及脚手架技术、钢结构技术、机电安装工程技术、绿色施工技术、防水技术、抗震加固与检测技术、信息化应用技术等。

2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新型墙体材料

新型墙体材料属于节能建材,主要以粉煤灰、石粉、炉渣、竹炭等为主要原料,制成建筑材料主要包括非粘土砖、粘土空心砖、加气混凝土、复合板材等。新型墙体材料的优点在于质轻,保温隔热,隔声,环保,无污染,且装配简单快捷,加固墙体并节省空间。新型墙体材料不但解决了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还因其是工业废弃物(如煤矸石、粉煤灰等)的回收利用,低碳节能。国家与政府对新型墙体材料予以越来越多的重视,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用先进的技术改传统方式,提升建筑材料的质量。与此同时近年来建筑业城乡住宅需求量增大,为新型墙体材料带来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2.2保温隔热材料

保温材料与隔热材料又称绝热材料,包括矿物棉、玻璃棉、岩棉、泡沫塑料及多空聚合物,膨胀珍珠岩及其制品、硅酸钙绝热制品、各种复合保温隔热材料等。其可减少建筑室内向外环境的热损失,降低建筑空调负荷和空调耗能,是构建节能建筑的重要环节。保温隔热材料主要用于建筑物墙体与屋面的保温绝热,热工设备、热力管道的保温,冷藏室及冷藏设备。部分保温隔热材料存在防火性和防水性方面的缺陷,加之部分材料成本较高,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但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使其优越的保温隔热与吸声减震的性能具有广大的应用潜力,如在气凝胶节能窗、屋面太阳能集热器等发挥节能减排作用,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2.3防水密封材料

防水密封材料必须具有较强的粘结性,较强的水密性与气密性,较强的耐高低温性和耐老化性,在具体的建筑工程中根据建筑物品材质与性质选择不同性质的密封材料。目前常见的防水密封材料有丙烯酸类密封膏、塑料油膏、聚氯乙烯接缝膏、聚硫密封膏、沥青嵌缝油膏、硅酮密封膏、聚氛酷密封膏等。防水密封材料是建筑行业重要的功能材料,是建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应用于连接建材,作为“桥梁”,发挥其防水、密封作用,一般在迎水面使用,以防止其渗透。防水密封材料的使用方法分两种,一种为嵌入接缝,另一种为覆盖接缝。嵌入接缝方式要保证密封材料的嵌入深度低于接缝表面l ̄2mm,适用于防水砂浆间、防水混凝土间及防水砂浆(或防水混凝土)、金属(或塑料)构件间的密封。覆盖接缝方式要使密封材料粘结于接缝两侧之上,适用于卷材间、卷材与金属(或塑料)构件间的接缝密封。

2.4节能门窗和节能玻璃

节能门窗与节能玻璃对建筑物热交换、热传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热力最活跃、最敏感的设计,其节能约占建筑节能的40%左右。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节能门窗主要有塑钢门窗、木质门窗、铝合金门窗等。塑钢门窗在防火性与保温性方面不断改进一既在门窗材质中加入不同物质提高其阻燃性,又通过发泡材料填充减少空气对流,大幅提高门窗耐高温性。木质门窗融合了欧洲先进技术与装备,力学强度高,导热系数低,且木质门窗环保,但生产成本高。铝合金门窗通过断桥技术弥补了其导热系数高的不足,提升其节能型与保温性,得到了广泛应用。节能玻璃按照不同的性能可分为吸热玻璃、阳光控制镀膜玻璃、低辐射玻璃、中空玻璃、夹层玻璃、真空玻璃等,其大幅提高了玻璃的吸热功能、阳光控制性能、低辐射性能、安全性能> 噪声控制性能〇节能门窗与节能玻璃的选择与使用应基于隔热保温与能源节省,根据建筑朝向、气候特征等选择经济环保、功能性强的建材。

2.5太阳能综合利用

太阳能作为可再生的清洁新能源,蕴含巨大能量。我国太阳能资源辐射总量约为3.3X 103 ̄8.4X 106kJ/(m2? a),全国2/3以上地区年日照射数大于2000h。有效利用太阳能,既能缓解我国能源短缺现状,又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将太阳能的集热利用、热力发电等综合技术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结合,充分利用丰富、洁净、理想的能源,实现热、电、光的能源转换。在建筑设计中结合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建筑的智能化与节能环保,即通过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其可大大降低生活用水、夏季空调、冬季供暖、采光照明、通风换气方面的能耗,打造“绿色节能建筑”。

3新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1节能新技术

建筑节能新技术是在提倡绿色低碳建筑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能源节约、土地资源节约、水资源节约、建筑材料节约。能源节约通过建筑设计使用高能效采暖空调设备和新型墙体材料,减少能耗,最大程度地提高能源利用率,具体方法如下。

3.1.1 土地资源节约

通过地下空间工程技术、混凝土技术、绿色施工技术等新技术手段实现,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可有目的地重置和搬运地表土,做好绿化,合理利用土地。

3.1.2水资源节约

主要通过中水回用技术实现水资源回收利用,将生活用水如厨房排水、洗浴排水、洗衣排水、冷却排水、洗漱排水等废水通过技术处理后,变为生活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再次利用,如厕所冲洗、灌溉草坪、洗车、工业循环水等。

3.1.3建筑材料节约

在充分了解建材性能基础上,合理利用以达到节约目的,同时也可通过利用其他资源实现建筑材料的新建与改造,如利用废弃植物纤维,如废弃竹子、废弃木质材料、农作物秸秆等,实现建筑材料的新建与使用,可利用江河淤泥改造成为新型墙体材料,变废为宝,充分利用,节约资源。

3.2信息化技术信息时代,通过智能化设备及技术优化设备运行,实现建筑设计对于能源节约,提高能效具有重要意义,如通过智能化太阳能产品实现建筑制冷与供暖;通过微波传感器产品的报警功能,为建筑提供安全保障;通过防风雨传感器,实现窗户的智能关闭功能,防止雨水滴入室内。小区智能化系统也是信息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通过智能化系统集成管理网络平台,控制网络与信息,达到安全防范、设备管理和信息管理的目的。小区智能化系统具有集成、扩展、操作、维修的功能,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子系统设备、功能与信息的管理集成,减少资源浪费与硬件设备的重复投入,实现居住建筑片区的安全、方便、可靠、实用。此外,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是近年来新兴的实现安装配置式建筑产业化发展的结晶一BIM技术将建筑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项目参与者置于同一平台上,共同分享建筑信息,实现信息的可视性与协调性。

3.3排水新技术

建筑排水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排水技术与水资源节约及再利用紧密相连,通过一系列新技术如设置地漏、吸气阀产品、排水管材等,运用压力排水、真空排水、同层排水技术,屋面雨水技术,实现建筑排水的科学性。

(1)地漏功能在于排除地面积水,到现在已发展出多种功能,如洗衣机插口地漏、多通道地漏、带网框地漏、密封性地漏等。相关标准规定了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等,对地漏的排水量、自清能力、水封稳定性等方面给出量化指标,规范了地漏产品市场标准。

(2)排水管材如离心铸铁管,连接采用密封圈,法兰压盖接头,柔性接口,达到降噪、抗震功能,同时具备良好的防火性能。

(3)同层排水技术通过同楼层排水支管与主排水管在不穿越楼板的情况下,在同楼层内连接到主排水立管上。同层排水系统由HDPE管道系统、隐蔽式系统安装组件、存水弯、配套的卫生器具组成。同层排水技术不但实现了独立、自由的房型设计与室内空间布置,并且具有隔声、节水功能,并通过墙前安装方式,起到隔声和增强视觉效果的作用。通过HDPE管道及独特的水箱设计,提高了系统的排水效果,实现了节水功能。

(4)真空排水技术利用真空管道把生活污水收集到密封罐中,采用真空坐便器、真空控制技术、真空泵、罐,将污水通过污水泵送至室外污水管网。其管道敷设灵活,排水管径小,有良好的节水效果,但其投资费用高,真正推广与应用在目前尚存在一定困难。

(5)屋面雨水技术现如今己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屋面工程中,如虹吸式雨水系统,通过不同高度的势能差在管道内部形成局部真空,从而利用虹吸作用达到快速排放雨水的目的。

4结束语

Ifi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将建筑设计中新材料与新技术应用于建筑设计中,不但能提髙建筑工程质量,还能有效促进行业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绿色、低碳、环保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松伟,赵夏昱.新技术和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四川建材,2010 (1).

[2]宋宜海.浅谈新建筑材料及新技术在民间建筑项目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16.

[3]李岚.建筑新材料及新技术在居住建筑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2014(4).

[4]荆可歆.建筑新技术分类体系及应用研宄[J].建筑设计管理,2014(8).

[5]李良杰.建筑新材料及新技术在居住建筑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5(3).

第10篇

关键词:建筑材料 CDIO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199-02

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现状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学科专业基础课。它包括现代建筑工程建设中常用的工程材料,如水泥、石灰、石膏等无机胶凝材料、混凝土、建筑砂浆、建筑钢材、防水材料及其他功能材料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日新月异,《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在现今的大多数高职院校,很多课程都已进行课程改革,包括本课程。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加入了大量实验,一边讲课一边做实验,这样很好,确实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但这仅限于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仅从本门课程上去了解什么是材料,但没有将材料考虑到它是房屋上的、是道路上的,还是桥梁、隧道上的,或者它是地上的还是水下的等等。所以学生对建筑材料的用途,以及取样检验等概念模糊,并没有将其与本专业相联系,并没有从本专业的角度去考虑本课程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还好一些,而对于不喜欢做实验、大帮哄的学生,在学校后期上建筑工程专业课时,将材料课上的内容忘的一干二净。归结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没有和本专业衔接,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笔者认为,对上述问题的影响有两方面。其一,教学内容仅注意实验,但没有对实验的指标标准进行整体的案例构思和应用。例如混凝土,隧道内锚喷联合支护时喷射的混凝土与多层建筑的砌块混凝土指标标准一定是不一样的,它与其他专业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其二,专业老师专业技能水平不齐,教育出身的老师基本上没有企业实践经验,部分学校很少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专业技能水平培训不够。

因此,本文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CDIO引建筑材料的教学改革中,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培养出满足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2 CDIO教育模式的基本理论

2.1 CDIO简介

CDIO是近年来工程教育领域教育模式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从2000年起,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出资2000万美元资助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国际知名大学组成跨国研究,组织进行工程教育改革探索,该组织经过4年的研究,提出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是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te(运行)四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词,它基本包括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全生命周期,并以此作为载体,通过主动、实践、有机联系课程之间关系等方式让学生来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科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2.2 CDIO目标

以CDIO总体培养目标为指导,制定更详细而合理的CDIO教学大纲,实现一体化教育的核心目标。

基于《建筑材料》课程研究,CDIO有三个总体目标即让学生能够:(1)熟练掌握建筑材料基础知识;(2)引导本课程与本专业行业的联接与运行;(3)了解建筑材料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对建筑行业及社会的重要性和战略影响。

根据CDIO培养大纲将工科毕业生能力分成的四个能力层面,制定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更好地实现以上三个课程目标。

3 CDIO模式下的建筑材料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CDIO的核心是一体化教育,构造假定的工程职业氛围,对教学模式进行项目式、情境式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改革尝试。建筑材料课程改革主要是结合建筑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规律和特点,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理论实践一体化,实现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以过程监控实现项目考核等等。通过项目的CDIO过程,即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实现完整的课程中的做中学、做中教。

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评三个部分入手,使之紧密结合。

3.1 合理设置CDIO课程内容

首先,加强教师团队对CDIO理念的理解与深化。教师团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是教学改革实施成功与否的根本保证。只有教师对CDIO有了准确把握,才能将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然后,团队设置CDIO课程内容,主要是理论基础和校内实训环节。

根据建筑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本课程重难点内容;按照建筑用途及部位的不同,通过理论与实训教学,教师教会学生怎样合理选择原材料,怎样检测混合料的标号、性能等并进行分析改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成本意识和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为提高职业能力打下基础。例如混凝土,房屋建筑中基础、墙、柱、板等混凝土标号及性能是不同的,那么它的配合比如何设计;选择原材料,水泥、粗骨料、细骨料怎样选择;如何拌制,怎样控制等等。然后在校内实训车间进行现场分组,完成试验内容。最后,培养学生能自己组织试验,自己选料,通过试验所得数据自己处理数据得出结果,并自己完成所针对的项目或任务。当然此过程需在实训车间完成,学生组成独立完成,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将理论基础和校内实训这两大类互相结合,交替进行,无限提高学生能力,带给学生启发。

(1)动手操作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团体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需要全体对实训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合理分工,协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解理能力和协作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对实验器材的整理维护、对实验室环境的保护保持能力。

(2)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首先,由教师进行一个简单实验案例的全程操作及实验数据的处理,着重讲授处理的方法,例如可以从正面推导即实验目的、实验数据的得来、所要数据的结果,也可逆向思维即实验最终结果可由哪些实验数据推导而来(根据建材公式)。然后让学生自主实训处理数据,编写报告。如此,由初期的演示项目多、自主实训项目少,过渡到演示项目少、自主实训项目多,甚至于全部自主实训。这样,学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2 注重社会实践教学

以CDIO教育目标、培养大纲内容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将课程计划、工程引导和实施实践一体化。在CDIO教学大纲指导下,组织教学实践,以实验和工程项目为核心。本环节主要体现在校外实训即学生的顶岗实习上,也是让学生能把课程与本专业更好联接的更要环节。要求学生能顶岗,企业实行准员工管理,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得到一定的报酬,提高学生对本课程本专业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生通过电话、QQ、课程网站等形式,与其他同学或老师交流。学生可做材料员,并考取材料员证,从事建筑工程材料的生产、装配与质量检验等工作。

3.3 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是CDIO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奖罚分明的好的评价制度,将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拓宽学习思路。

理论基础和校内实训环节结束后,指导教师从学生实验报告、小组自评互评及教师讲评、师生交流讨论三方面总结教学过程,完善教学过程。并且,分小组进行答辩考核,促进学生间互相学习交流,增强成员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社会实践教学后,校企共同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我们主动了解企业技术及培训需求,拓宽实习岗位渠道,把顶岗实习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密切结合,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

4 结论

《建筑材料》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修专业基础课,应用CDIO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实践,对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并且对于建立校企合作双赢长效机制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颖,孙凌,武鹤.基于CDIO模式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探索与实践[J].林区教学,2013(8):84-86.

[2] 张江林,邓昌建.CDIO模式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改革[C]//Proceedings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of Digital Media,Scientific Research,2011.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发展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工程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工程技术在建筑业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建筑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建筑企业快速发展的推动力。为此,要明确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根据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使建筑工程技术在建筑行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传统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从建筑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人们对建筑的要求比较单一,仅仅是将建筑看作是休息的地方,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水平较低,建筑工程技术也呈现出单一化的发展趋势,在建筑工程结构的功能性和艺术性方面比较单一。建筑材料主要为石头、木材等,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速度也较为缓慢。

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由于人口的增长和建筑工程数量的快速增长,传统的建筑材料如石头和木头等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再加上搭建技术不适合大规模的应用和推广,导致建筑工程技术由传统的搭建技术向砖木混合技术发展,发展了建筑工程领域的混凝土技术。在这一时期,人们对建筑工程技术的要求也不高,建筑作业主要由人工来完成,利用砖块混合水泥的方法就可以满足建筑要求。这种建筑技术增强了建筑物的坚固性,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周期。但是,利用这种建筑技术进行建筑施工,容易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也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在我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都在使用这样的建筑技术,甚至在近代社会也在使用,这是由这项技术的实用性、经济性、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等因素决定的。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高、缺乏先进的科技手段等原因,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呈现出单一化的发展特点,技术性不强,建筑工程技术也没有在节能、环保等方面得到较大的进步,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水平较低。虽然在传统社会也有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建筑工程,但这些建筑工程大都是为皇家贵族等上流群体建造的,主要是为了避暑、观光或修建陵墓使用的,无法得到大范围的普及,这也表明了传统社会建筑工程技术的单一化特点,在技术种类和普及程度方面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不利于保护环境,能源与资源消耗也比较多。

2 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建筑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作用进行了拓展,使建筑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要求。现阶段,建筑工程技术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居住的要求,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具有舒适度高、节能、环保等特点,与传统的建筑技术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目前,人们对建筑工程技术的要求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新的工程技术不断涌现,例如绿色建筑技术、生态建筑技术、智能建筑技术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水平。具体说来,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绿色建筑

在建筑工程中充分利用绿色建筑技术,可以通过利用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尽量降低或避免建筑对环境造成危害,维护生态平衡。发展绿色建筑可以尽量降低建筑对资源的消耗,有效节约能源与资源,避免建筑物对环境造成污染,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目前,环境保护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促进建筑物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成为建筑工程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建筑工程中引用和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可以为人们营造一个更自然、环保、健康的建筑空间,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的生态效益。

2.2 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技术也是一种新兴的建筑工程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生态技术可以在建筑工程中充分利用现代高新科技,运用建筑物理、建筑设计、材料科学、气候学等一系列学科知识为建筑工程服务,增加建筑工程的科技含量,使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同步提升。生态建筑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的能源和资源消耗,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一个节能、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

2.3 智能建筑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已运用于建筑工程技术中来,智能建筑可以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科学技术,增加建筑物中的安全防盗、电力系统、通讯设备等系统的科技含量,提高建筑工程的自动化水平,使建筑工程不断与科学技术结合,共同为人们打造一个更舒适、高效、便捷的建筑环境,使建筑物的管理逐步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3 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精细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建筑工程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也在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对施工技术、设备安装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对于建筑工程的钢结构焊接与安装技术来说,精细化程度在不断提高,新的焊接技术如焊接水平控制、材料控制、射线检测焊缝等技术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逐步形成了多功能的焊接管理技术,如WMS 技术等。在钢结构的安装方面,工程质量的监控技术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发展成为新型的工程质量监控吊装技术,并在鸟巢等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中得到了应用,提高了建筑工程技术的精细化水平,发展了计算机控制的多吊点分散载荷吊装技术等监控吊装技术,使质量控制的精度与准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2 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在建筑安装等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通过计算

机可以对建筑安装过程进行模拟和监控,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及时发现建筑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挥实时校对、实时监督、实时控制的作用,保证建筑安装工程的质量达标。总之,数字化和信息化在建筑安

装工程中的应用,可以利用动态模拟的方式对安装过程进行监控,使建筑工程技术朝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建筑工程监督和管理的水平与效率。

3.3 集成化的发展趋势

集成化的建筑工程技术可以将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安装技术等技术实现有效衔接,将多种工程技术相结合,发挥建筑工程技术的综合效益,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的水平,以满足未来建筑业的发展要求。

为了适应人们多样化、多元化的建筑需求,更好地为人们提供居住、工作、娱乐的建筑环境,建筑工程技术也需要得到不断发展。为此,要认识到传统建筑工程技术的局限性,在总结建筑工程技术经验的基

础上,实现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建筑工程技术朝着精细化、集成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使建筑工程技术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真真,杨茜.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与发展

[2] 何波.探讨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与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 五个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a)-0165-02

职业教育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培养质量是国家关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布局。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5个对接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贯彻落实好这5个对接将直接关系到现代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的提升,是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

据国家有关部门的2015年统计数据,全国水泥产量234 796万t,商品混凝土产量164 131万m3,目前我国建筑、建材整个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旺、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但是随着建筑产业转型升级装配式建筑需求量不断扩大,特别是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城市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的建设,会进一步拉动对混凝土的需求,从而将带动水泥、混凝土等建材需求的持续增长。建筑材料行业的发展变化促使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与之相适应,培养符合建筑材料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专业人才。

1 研究过程

1.1 开展企业调研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实现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

从2010年开始,由院领导及专业带头人带队成立调研组,连续7年利用假期对黑龙江省各地区的建筑材料企业和该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研和跟踪调查,了解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和毕业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需求。

通过企业和毕业生调研,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初始岗位主要是建筑材料行业的操作员、质检员、化学分析检验员、材料员等,通过和企业专家座谈以及毕业生的调查问卷,化学分析检验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修养,具有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还应具有以下岗位能力要求。

(1)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质量法规、条例、标准及本企业的质量管理规定,坚持实事实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2)根据产品标准和质量管理规程,负责进厂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检验,确定合理的检验控制项目。

(3)及时了解国内外化学检验最新动态,积极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化验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

(4)检测仪器的核定、校正。

(5)标准溶液的配置和标定。

(6)负责生产岗位质量记录和质量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研究并及时上报,做好质量档案的管理。

1.2 实训实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建立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制度,使得该专业90%的专任教师具备企业工作经历,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大力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2012―2016年5年间化学分析实训中心由原有的水泥化学分析实验室,分化为高温炉室、化学分析实训室、仪器分析室,以课上教师指导的基本技能训练、课下的实验室开放等形式,满足学生校内日常单项训练及综合实训的需求。同时,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提升职业岗位能力,带领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实训基地进行职业能力级岗位的综合培训,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零对接。

1.3 课程内容设计――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经过企业调研及学院项目化课程改革实践,不断完善并确定了“任务导向、双证融合的《化学分析技术》课程改革”方案,方案以水泥生产过程为导向,共设计4个项目和16个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国家及行业的相关标准,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由《化学分析技术》理论教学(43学时)+《化学分析技术》单项训练(25学时)+一周化学分析综合实训(30学时),增加平时单项训练学时,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化学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

1.4 开展技能大赛提高专业技能,组织职业资格考试保证“双证融合”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每年定期举办校内“建材化学分析大赛”,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指导,使学生了解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2014―2016年连续3年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建材类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学生分别获得二等和三等奖的好成绩。

从2010年开始推行“双证融合”制度,与国家建材情报研究所联合组织学生参加化学检验员(高级)职业资格考试。充分保证了岗位“零”对接,使我们的学生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

2 实施成效

(1)通过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走访确定职业能力,明确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岗位指向,实现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企业需求的对接。

(2)以生产过程为导向、国家相关标准为引领设计课程内容,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国家标准的对接。

(3)“任务导向、双证融合”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推广到此专业其他课程以及其他专业,目前此专业《混凝土试配及性能检测》课程和混凝土检验员岗位对接,《水泥熟料煅烧与操作过程》和中控操作员岗位对接,逐渐形成了成熟的“五个对接”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