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1 10:09: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老年保健及护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糖尿病是人体内葡萄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病程长为终生性疾病。糖尿病在临床上分为Ⅰ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及Ⅱ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老年糖尿病多属于Ⅱ型糖尿病,其主要临床特点是:发作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可能达数年之久,易发生疲劳、饭后昏昏欲睡、不安,出现夜尿、皮肤瘙痒、伤口愈合差、体重减轻、肌肉痉挛、腿疼,易发生心脏、血管、肾脏、视网膜及神经慢性并发症。因而,患者在日常生活当中要针对自己的病情认真对待,要加强自我预防保护及护理措施。
1. 防止和纠正肥胖。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因,约70%―80%的糖尿病患者是超体重的。
2. 饮食要合理,避免高脂肪饮食,宜食低糖、低脂、高维生素、富含蛋白质和纤维素饮食。
3. 老年糖尿病人除有严重并发症需要休息外,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加体力活动。
4. 避免和减少使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如糖皮质类固醇激素、苯妥英钠及某些抗高血压药,服药时要遵从医嘱。
5. 注意个人卫生,加强皮肤护理,要勤洗澡、换衣裤,防止皮肤感染。
6. 加强足部护理,防止足部溃疡与坏疽。每天用温水泡脚,并进行足部按摩一次,鞋袜要宽松、干燥、干净。不要用热水袋或电褥子取暖,以防足部烫伤。若皮肤干燥,可用羊毛脂乳液涂抹,但勿涂于干裂处。勿用刀片去除鸡眼及胼胝,以防受伤和感染。
7. 在注射胰岛素治疗时,要学会自我感觉有无低血糖情况发生,若出现心跳加快、出汗、颤抖、不安等低血糖的症状时,应及时处理。低血糖反应轻微,神志清楚时,可吃糖果或喝杯糖水。如果病人意识不清,可将白糖放于舌下以利吸收。若服糖后十余分钟不见好转,应立即送往医院。
8. 防止发生酮症酸中毒。由于胰岛素的不足,使得身体无法充分利用糖类作为能源,而是通过分解体内的脂肪和蛋白质来弥补热量的不足,脂肪分解后的产物为脂肪酸,若脂肪酸产生过剩,在体内形成酮体堆积造成酸中毒。起初病人会感到尿量增多、口渴,接着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饥饿、全身软弱无力、肌肉疼痛或不明原因的腹部疼痛,酮症严重者嘴里呼出的气味像烂苹果味,皮肤干燥失去弹性,血压下降,嗜睡、昏迷。若出现以上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关键词老年护理; 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而由于经济不发达,老年福利体系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我国的老年护理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老年护理体系,提高老年人的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已成为我国老年护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1老龄化社会
1.1定义
WHO 对老年人的定义为:发达国家年龄>65岁者 ,发展中国家年龄>60岁者为老年人。老龄化社会是指65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数的7%或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数的10%[1]。
1.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
1.2.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统计,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982年的4.9%上升到2003年的7.5% [2]。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到1.3亿 ,占总人口的10.6%,按国际标准己进入老龄化社会。200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 11%。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增至2.84亿,占总人口数的19.3 %。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增加到3.7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4.48 % ,进入老龄化高峰期[3]。国际上通常用65岁以上人口从占全人口7 %增长到14 %的时间 ,来衡量一个国家老龄化的进程。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日本也用了25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4]。
1.2.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高龄、高速、数量大的特点[ 5 ],即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点:①发展速度快,来势猛;②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③人口未富先老,给经济带来的压力大;④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全国31个省份中已有13个省份达到了老年型人口结构 ,接近一半。 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更为严重 ,如北京、 上海等城市老年人口比例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6]。
2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
目前我国存在3种基本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家庭养老也称共助养老,主要由家庭成员或邻里提供帮助。在我国 ,照顾老年人被看作是家庭首要和最基本的责任。家庭成员是给予老年人身体的、心理的、情感的、社会的和经济方面的支持的主要来源。自我养老亦自助养老,通过老年人自己的努力来维持正常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在过去,自我照顾养老并没有被认为是中国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方式。社会养老即公助养老,在我国养老机构包括养老院、医院、 托老所、疗养院和临终关怀院等[7]。
3我国老年护理的现状
现在我国许多医院都开展了某种形式的社区老年人护理。如家庭护理、护理专家门诊、社区卫生服务等[8]。其中老年人社区护理内容有:为老年人义诊,系统治疗各种疾病 ,重点对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病情监测,用药指导,饮食调节和心理疏导等社区护理干预;对需要上门服务的老年人进行个案护理和健康教育等。另外,某些城市还开设了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及农村成立的敬老院等。社区医疗服务的开展帮助老年人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和保健意识,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9]。但社区老年护理工作的现状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距较远,目前我国的老年卫生工作的特点主要有:①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忽视了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②以大中医院为中心,忽视了基层老年卫生保健工作。表现在社区老年卫生服务方面,则是没有健全的卫生服务体系,存在大量的欠缺。另有超过20%的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而目前实际能提供的服务与老年人的需求相差4-5倍。50%的老年人愿意在所居住的街道卫生服务站接受一般疾病的防治和一般医疗护理服务,但还有接近半数的老年人因为这些医疗服务设施在医疗条件、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而表示不愿接受这种机构提供的服务[10]。
4我国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
4.1老年护理的理念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将老年护理与老年病护理相提并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老年护理是针对老年人的某种疾病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11]。
4.2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面临的挑战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目前这3种传统的养老方式越来越遇到很大的问题。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4-2-1”金字塔型家庭结构的出现;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照顾者主体--妇女的就业率增高;另外人口迁移和流动(如子女外出工作),这些都使得家庭不能满足养老需求。“空巢”家庭的出现更加弱化了家庭养老模式。慢性病的高发使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大大减低,中国的退休体制使老年人自我表现照顾能力更加减弱,影响了老年人的自我养老;同时医疗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加深了卫生保健的不平等性 ,那些失业的、下岗的、自谋职业的以及没受过很好教育的老年人不能享受很好的卫生保健,也是对社会养老的冲击[7]。
4.3老年护理需求的增加
在老年人口增长迅速、呈现高龄化的趋势下,老龄化社会进展迅速,人口老龄化伴随着老年性疾病的增多,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质量,并衍生出一系列医疗保障、 生活照料等问题,给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传统的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老龄化的需求,整个社会对老年护理的需求必然会增加。吕探云等[12]的研究显示:老人慢性病发病率高、认知功能减退,社会独立生活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相当一部分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和自尊低下,社会支持减少,老人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在身体、心理、社会支持等各方面的长期护理需要量增加。宋伟利等[9]的研究也显示:老年人的社区护理需求日益增多,一半以上的老人院老人的移动和排便需要依靠他人; 在社区65~74岁的老年人中,13.5%日常生活活动需要协助;而85岁以上老年人依赖他人的比率是65~74 岁的3倍。肖功莲等[13 ]在对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高龄老人10年健康及护理需求的追踪调查中发现 随着年龄的增加, 高龄老人对护理人员家庭访视、上门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希望家庭访视和电话咨询分别由1996年的23%、32% ( 1996年)变为95%、26% ( 2006年),对康复指导和上门护理的需求由11%、16%( 1996年)分别上升到68%、79% ( 2006年)。王春梅等[14]对山东聊城区780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19.4% (151例 )的老年人认为身体不佳,慢性病患病率68.5% (534例 ),他们中的大部分迫切希望社区护理人员走进他们的家庭。田国栋等[15]对上海上海市老年居民护理需要量及供给量状况的调查显示: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的总体规模仍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要 ,老年护理医院的供给量只占了需要量的 20%左右。
4.4老年护理控制评估体系
目前,老年人需要接受何种医疗或护理服务,没有严格明确的标准。造成不能根据老年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级分流,以至综合医院、康复院、护理院、敬老院、社区护理界限不清、职责不明,造成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中资源的浪费[10]。
4.5我国老年护理教育现状
4.5.1老年护理学科的发展
20世纪我国老年护理学科发展几乎是一个空白,1999年中华护理学会成立《老年专业委员会》,我国老年护理尚处于萌芽阶段,起步晚、发展滞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1985年我国天津市才成立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1996年5月,中华护理学会才倡导要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区老年护理;1997年上海市成立了老人护理院,随后深圳、天津等地成立了社区护理服务机构[16]。老年护理学课程才在几所高等护理学院开设,且尚未在全国普及,《老年护理学》的本科教材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目前我国尚无一所护理院校专门开设老年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教育严重滞后。虽然卫生部对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老年护理的内容,但只占其总课程的5%左右[17]。
4.5.2我国老年护理人员的现状
我国几乎没有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从事老年护理的护士大都学历低、人数少,且没有接受过老年护理的系统教育,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且只能从事一般的生活和医疗护理,缺乏专业性,因此也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由于我国护理硕士、博士教育中专门从事老年护理专业研究的人员也不足,因此老年护理的高级专业人才更是缺乏[16]。
4.6老年护理的资金保障
老年护理的特殊性和费用的不确定性,使得整个社会有必要在老年医疗之外,建立独立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而从我国目前的保险现状来看,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的仅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医疗保险改革还未完全成熟,且存在许多局限性,还无法覆盖所有老年人,它仅提供给工薪阶层,而无法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完善[18]。
5关于如何发展我国老年护理的思考
5.1树立正确的老年护理理念
树立老年护理理念是我们发展老年护理事业的根本和当务之急。我们在护理老年人时,要树立注重老年人功能健康、预防残疾、致病的护理理念,更应重视功能的状态,重视能力的发挥,要重视保持和增进老年人自己胜任日常生活的基本管理,尽可能延长老年人的生活自理期,让老年人病而不残、伤而不残、残而不废。同时,注意从老年人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他们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尽可能维护个体的独立与尊严[11]。
5.2 建立老年护理控制评估体系
建立一套独立的考核监督指标体系。目前可以建立一个各级综合医院、康复医院、护理医院的老年患者的出入院的相应的标准,界定老年保健、医疗、康复、护理各项服务之间的界限[10]。
5.3 合理设置并利用卫生资源
在医院、社区、家庭之间应构筑无缝隙的护理模式,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护理服务[11]。逐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和完善医疗护理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和服务内容,建立一支服务人员队伍,把老年人的大部分基本医疗保健需求解决在基层,解决在社区。根据不同年龄老年人群的需要,有计划地发展家庭护理、日间老年护理中心、托老所、短期住院的老年护理等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护理服务网点,以及教育老年人群如何利用社区已有的护理服务是提高社区服务利用率,满足社区低收入老年群体长期护理需要。我们应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遵从老年护理伦理、法律和道德要求,建立和完善系统的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预防保健护理模式,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
5.4健全卫生保健设施
需要建立创造性的、 形式多样的老年护理机构以满足各层次中国老年人的需求。
5.5加强老年护理教育,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
建立老年护理教育的“基层普及、高层突破”战略。应在全国中等、高等护理院校中普及老年护理学和社区护理学,增设康复医学、家庭护理学、临终关怀等课程,有条件的院校开办老年护理专业,培养老年护理的专业护士。培养我国的老年护理专家,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增设老年护理的硕士、博士授予,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19]。在我国建立老年护理资格证书的考试,对这一资格证书的考试将有助于通过要求老年护理的教学内容而快速发展中国老年护理[7]。对于老年照料者(护工、志愿人员、家庭照料者等) 也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如对护工可采取岗前教育、岗中带教、岗后考核的方法[10]。
5.6完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确保老有所医
老年医疗保健的法律化、制度化是老年护理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必要前提。因此,应该制定我国的老年福利法和老年医疗保健法,大力发展老年医疗保险事业,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力量,确保老有所医[20]。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明显“未富先老”的特点,老龄化速度较发达国家快得多,老年护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发展老年护理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服务应成为发展老年护理事业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2] 刘腊梅、吕伟波、周兰姝.美国老年家庭护理现状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护理杂志,2007,24(1):39.
[3] 沈若玲、郑春芳、寻晶晶.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区护理现状.现代护理,2007,13(12):1117.
[4] 张英远.开展社区卫生服务,适应社会老龄化进程.江苏卫生保健,2007,9(3):39.
[5] 曾毅. 中国人口分析.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9-70.
[6] 季文琦、董 沛、米光明 等.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区健康护理.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23(1):79.
[7] 万宏伟、于 放.人口老龄化使中国老年护理面临巨大挑战.现代护理,2007,13(7):589-590.
[8] 郝春香、贺润莲.老年人健康及其护理进展.护理研究,2006,20(5):1331.
[9] 宋伟利、缪景霞、罗宇玲. 我国老年社区护理现状现代护理,2004,10(12):1161.
[10] 丁 俭、王 峥、白姣姣.老年护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护理杂志,2004,21(5):42-43.
[11] 孙 红、郭 红、蔡 虻.老年护理进展.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9):39-41.
[12] 吕探云、杨英华、曹育玲.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要.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565-568.
[13] 肖功莲、师清莲、刘瑞贞.虎门农村高龄老10年健康状况及护理需求变化趋势.护理学报,2006,13(7):7-9.
[14] 王春梅、李军.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齐鲁护理杂志,2007,13(7):45-46.
[15] 田国栋、熊建菁、张、胡海霞、吕旭飞. 上海市老年居民护理需要量及供给量状况.中国全科医学,2008,11(4):555-556.
[16] 王玲.我国老年护理学的发展与现状.中国护理管理,2007,7(4):13.
[17] 张娜、蒋银芬.我国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现代护理,2006,12(15):1404.
[18] 阮小玲、康又乐、石红妮.老年护理需求与护理教育改革的思考.护理研究, 2005, 19(10): 2057-2059.
[19] 王晖、戴红霞.我国老年护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构想.当代护士,2003.6:28-29.
[20] 姚海明.国外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现代经济探讨,2006,6:41-43.
关键词:老龄社会老年健康社区护理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058-01
关于老年社区护理的问题,这已经密切地关系到了老年人的生活幸福和身心健康,更关系到了社会的稳定进步及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将会对老年社区护理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1老年社区护理简介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的持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社区护理作为本世纪护理发展的新热点,正在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1]。社区护理指的是面对社区内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团体所展开的关于健康服务的工作,包括康复指导、家庭护理、病人的营养指导、老年人及妇幼保健和心理咨询等。而老年社区护理是针对老年人的一种特殊护理,除对老年人疾病的护理外还应对其心理健康进行调整和护理[2]。
2我国老年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于老年社区护理的研究是伴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递增趋势而逐渐深入的,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展了关于社区保健的工作,在1993年的时候我国明确地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观点,人口老龄化带来许多相应的社区保健需求,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健需求问题,我国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各式各样的老年社区护理活动[3]。总体而言,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与国家针对其制定的社会政策及健康方针有着密切的联系并直接地推动了社会及国家对老年社区护理的研究[4]。
目前,全国有95%的地级以上城市、86%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城市已经开展了关于城市社区卫生的保健服务,并逐渐形成了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中心,将医疗诊所及医务室作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结构[5]。一些大城市已经初步建立了以社区人群健康为服务重点、社区为服务范围、家庭为服务单位,融合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医护人员的服务口号也从传统的“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变成了“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6]。虽然现在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们仍应该看到自己的不足。首先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刚刚起步,中等卫生学校培养出来的护士难以适应社区护理工作的需求,我们应该对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加大力度,提高社区护理团队的整体素质。其次是居民的保健意识不强,生活质量也不高,生活习惯差[7,8]。最后在我国经费上,公费医疗仅限于医院服务,这其中并没有包括社区服务,因此居民并不愿意自己支付关于社区保健的护理费。这也阻碍了社区护理的发展[9,10]。
3老年社区护理发展启示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个器官的功能日渐衰退,身体的综合健康状况下降。我们所谓的综合健康包括躯体健康、精神心理健康、日常生活功能、社会健康和经济状况五大部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相互影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躯体健康,因此要求社区护理机构向老年人提供一系列的医疗保健服务[11,12]。在对某社区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调查中显示,有82.3%的老年人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疾病,其中以高血压为首,其次是心脏病,其他的还包括糖尿病、听力障碍、视力障碍、骨质疏松、关节炎等病症。在对某地区60岁以上老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时发现有82%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其中有56%的老年人有一些心理障碍。对各地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以后发现:所谓的健康老人(无重要脏器疾病)仅占老年人总数的20-25%,所有的调查研究均表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不理想,老年人应该是社区护理服务的重点服务对象。同时研究调查显示,有部分老年人存在着较差的健康意识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抽烟、喝酒等恶习。另外调查研究还表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自理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有8-10%的老年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理能力缺陷。并且年龄在7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生活能完全自理者仅占42.9%[13]。由此可见,如果要全面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就必须要加强老年人的身心护理,社区护理人员除了需要对老年人提供疾病的护理外,还应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加强他们的日常生活护理。身体健康问题导致老年人在身心方面对他们的依赖性增加,应该尽快完善社区护理体系,多途径地培养专业性人才,同时还应加强老年社区护理理论的研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老年社区护理。
4小结
目前关于我国老年人的社区护理虽然仍存在着不少的弊端,但总体来说前景还是很光明的。近几年有关老年社区护理的各种研究已经相继展开,而且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社区护理干预已经在改善我国老年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效果,并且在控制疾病的进程、防止复发,缓解症状、促进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为了促进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有一个良好的走向,在国家的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扩展服务的人群及范围,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老年社区护理,使老年人年老后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居家养老服务研究课题组.逐步建立一个多层次形式广履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J].社会学,2002,3:23-28
[2]覃桂成.老年护理现状与展望[J].护理学杂志,2002,17(3):318
[3]林菊英.社区护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钟士銮,钟美.个体化护理及早期干预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认知行为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01):1―3
[5]杨静,金翠香.老年高血压的社区护理干预效果与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07):1302―1303
[6]李跃之,Paulz.长沙市望月湖区老年人健康需求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3,18(8):563-566
[7]段燕.北美杜区护理[J].护士进惨杂志。2001,16(1)17
[8]马晓光.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四川精神卫生。2008,2l(04):243―244
[9]申一帆,李曼春,张宏星.1000名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及社区卫生服务意向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12):713-716
[10]张建凤,杨尚真,于卫华,等.城市社区老年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家庭护理需求基线调查[J].现代护理,2001,7(1):3-4
[11]杨玉英,徐菊英.湖州市区老年人对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3):355-356
【摘要】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年人人口众多的时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我国的一个社会问题。如何加强老年人的保健及心理健康指导是摆在我们社区医护人员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在近期的入户调查中为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在社区内开展健康宣教及整体护理,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 老年人;社区;整体护理
1 对象及方法
随机抽取60岁以上老年人共800例,男352例,女448例,其中640例(80.0%)经过健康教育与居委会配合并讲课、展览宣传、心理咨询,都愿意与我们配合。
2 开展社区老年人教育,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知识
在社区中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包括对家庭进行健康宣教,老年人应学会自我放松、自我调节、自我保护能力。高血压患者随身带好药物,不宜单独出行。学会自测血压,即定期测量血压。让患者掌握自己血压的正常值和异常变化。饮食上低盐低脂、清淡、戒烟限酒、减轻体重、经常锻炼、生活规律、保持足够的睡眠、避免情绪紧张、保持心情愉快,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糖尿病人首先要控制饮食,自我监测血糖,了解血糖水平,坚持服药,经常参加适当的体力活动,戒烟限酒,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3 社区开展整体护理
用真心、真情对待每一位老年人,通过宣教老年人对自己的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减轻了心理压力、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老年人独居,缺乏照顾,造成老年人情绪孤僻、焦虑、多疑等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因此医护人员的表情及语言尤其重要,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现代护理模式要求护士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对老年人实施全方位的整体护理。
4 加强医护人员的品德修养
护士应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向病人宣教有关保健知识,解除老年人的思想顾虑和负担,争取老年人的主动配合。护士优美的语言可使老年人感到温暖,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产生药物所不能达到的作用。
情感是人们内心世界的反应,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护士情感的特殊性。护士面对老年患者,需要满怀关心、关怀、体贴的情感进行各种护理。护士也有常人的喜、怒、哀、乐,但面对老年病人,应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不可因自己的情绪变化而影响病人,以致影响病人的治疗与护理效果。人的情感是思想综合起来的心理状态,护士应具备美好的心灵。
5 护士的技术操作及知识水平
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护士,应具备高超的护理技术及娴熟的技艺,并不断进取,才能维护良好的职业形象,更好的服务于社区老年人及患者。
6 护士的沟通技巧
一个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对老年人不仅是态度上的关怀,更是给与信念上的支持。与老年人交谈时,护士要使自己成为有效的倾听者,首先要集中精力,保持合适的距离,保持松弛及合适的,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或者变化话题,与老年人交谈时要用鼓励、愉快的声音配合适当的表示如对老年人关注和安慰等,要礼貌的称呼对方,然后自我介绍并说明谈话的目的,采用开放式谈话的方式引导老年人,对一些性格古怪、容易发怒的老年人,首先要表示理解,既尊重病人又要有效的转移他们的集中力。与老年人及病人沟通是一门艺术,要掌握它需要社区护士不断努力学习并在实践中摸索,增加老年人及病人对护士的信任感,才能达到与他们的有效沟通。
筛选整理出广西重阳老年公寓80%以上老人及其家属对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在思想道德、业务操行、专业技能、社会文化等方面素质的基本要求,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资料并得出结论。
1对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
广西重阳老年公寓现入住老人:476人,老人与固定职工比2.66,执业护士66人,护工30人。调查显示:老人及家属要求护理人员“热爱本职工作”占96%;“对老人还要有持久的爱心”占99%;“对老人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耐得住寂寞”占90%;“对老人要细心,事无巨细,都要做到无微不至”占90%;“万一受了委屈要有忍耐之心,不要和老人、家属发生正面冲突”占87%;“能融洽的和周围同事相处,和老人相处,和家属相处”占86%;“待老人热心,工作积极”占88%;“能如实地向家属反映老人的情况”占82%;“全心全意为老人服务,而不能有所偏见,有所歧视”占92%等。
2对业务操行素质的要求
广西重阳老年公寓现行一整套完整、详细的老年护理工作流程,老年生活护理、疾病护理、心理护理制度。老人入院首先按健康状况评分,确定护理级别,分别入住于颐养园、启智园、宁养园、康复区,各区房间1~4人/间,10%为单人间。各区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健康需求制定了相应护理规范。调查显示:老人及家属要求护理人员“遵守老年护理工作流程”占92%;“不可带着情绪工作,任何事都要按章办事”占90%;“注重和家属沟通的程序”占90%;“老人的日常个人起居、清洁卫生、饮食、洗洁、大小便处理甚至到一块尿布,一根约束带的使用,老年护理人员必须遵守广西重阳老年公寓操作规范”占91%;“护理人员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护理工作,白天晚上一个样,有家属无家属在一个样”占93%等。
3对专业技能素质的要求
广西重阳老年公寓房间所有老人都患有1种以上疾病,平均每人患有2.21种疾病,居前六位的病种构成比分别是高血压病50.9%、脑血管意外及其后遗症(95.3%是后者)37.1%、老年痴呆症28.4%、冠心病17.0%、糖尿病16.6%、骨折11.4%〔5〕。调查显示:老人及家属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基础护理知识,而且要有扎实的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占89%;“护理知识面广,具有广泛的保健知识”占85%;“熟练掌握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知识及操作”占93%;“根据不同的老人,制定不同的疾病护理方案”占92%;“手勤、脚勤,勤奋地开展专业老年护理工作,勤于用脑,勤于用心”占90%等。
4对沟通交流能力的要求
广西重阳老年公寓在住老人平均77.4岁,超过100岁老人有6位,老年人易出现无价值感和孤独寂寞感,留恋过去常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年轻时引以为豪的事,并且,自尊心较强,渴望受重视被尊重。调查显示:老人及家属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根据老人不同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占94%;“能在老年护理工作中巧妙、细致、灵活地应用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技能”占88%;“与老人交流时保持环境安静,语速放慢,逐字说清”占92%;“护理人员随身携带卡片,以图画文字等形式与老人进行更进一步的交流”占90%;“和家属交流要善于理解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占92%;“能耐心倾听老人诉说心中的苦闷”占88%;“懂得通过肢体抚摸及眼神等多种方式交流”占83%;“懂得护理老人要察言观色”占91%等。广西重阳老年公寓入住时间超过5年的老人达到23%,在长期的护理过程中与护理人员形成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
5对社会文化素质的要求
广西重阳老年公寓的老人大多健康状况不佳,入住老年公寓是为了调理身体,公寓提供仔细全面的健康指导是极其重要的。调查显示:老人及家属要求“知识面广,具有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占91%;“对老人能做全面细致的保健宣教”占92%;“利用宣传栏宣传老年人饮食、运动、情绪等方面的保健知识”占92%;“帮助老人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占91%;“定期举办老年性疾病的专题讲座”占94%等。
本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养老机构对老年护理人员的素质基本要求如下:
1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
正确认识老年护理工作的意义,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岗位,应当看得起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树立职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在老年护理工作中要具备爱心、细心、耐心、热心、诚心。对老人还要有持久的爱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用孝敬父母的心态去照料老人,对老人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只要把一些好的习惯变成一种自然,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对老人要细心,事无巨细,都要做到无微不至。对老人要有耐心,有些老人思维不好,或性情古怪,万一受了委屈要有忍耐之心,不要和老人、家属发生正面冲突。只有老年护理人员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才能让老人安心,家属放心。
2注重程序意识,按章办事
老年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要注重工作程序,护理的岗位是在老人身边,老人的生活护理,疾病护理、心理护理,必须遵守老年护理工作相关规章、制度、流程,在工作中懂得如何去做,如何规范化去做,实事求是、不折不扣地完成,白天晚上一个样,有家属无家属在一个样。甚至,要注意个人事情处理程序,对某些事情有些看法是正常的,有些思想情绪也是正常的,但是绝不可带着情绪工作,任何事都要按章办事。还要注重和家属沟通的程序,把握好度,处理好关系。只有程序化护理,规范化服务。才能提高老年护理的服务质量,打造养老机构的品牌,吸引更多的老人入住,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
3广泛的知识面,扎实的专业知识
目前我国护理院都是收高龄、多病、自理能力有缺陷的老人,专业护理老人是养老不可缺少的模式之一,因此不仅要求护理人员知识面广,掌握多个科室的护理常规及要点,而且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作铺垫。这样才能满足老年护理工作需求。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每一个人,都要明确身为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树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思想,不断学习、积累,练就过硬的技能。
4较强的心理护理能力
老年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尤其要培养好的心理品质,通过自己的态度、语言、行为等有意识地影响老年人的感受和认知,改变老年人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老年护理员还需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护理老年人心理的技能。学会言语性沟通和非言语性沟通,要采取有效的沟通方法,面对不同的老人,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包括询问式交谈、理解式交谈、鼓励式交谈、批评式交谈、问谈法等。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对生活失去自理能力,长期卧床患者应予以局部轻度按摩法等,使患者感到亲切、温暖,体会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体贴,从而达到心理满足。采用劝导、启发、理解、同情、支持、提供保证和消除顾虑的方法帮助重病缠身的老人,帮助他们认识疾病,改善心情,增强信心,促进老人身心健康。
1.1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东莞市大岭山镇辖属大塘朗、新塘、马蹄岗、金橘及中心社区5个社区400名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共收回有效问卷371份,其中男195名,女176名;平均年龄70.6岁;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小学为主,分别占32.39%、22.25%、34.79%;职业以工人和农民为主,分别占52.84%、31.75%;月收入以大于1000元为主,占56.20%;医疗保险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占75.70%。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在60岁以上,无严重视力、听力障碍和精神疾患及语言沟通障碍,自愿参与本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正式调查前先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的结果修改完善后进入正式调查。正式调查前全面培训调查员,统一调查标准。采用入户面对面询问方式进行调查,所有问卷由调查人员填写并当场收回。
1.2.2调查工具参考相关文献,自行设计《东莞市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现状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内容: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水平、医疗保险状况等;患病情况,如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肿瘤等;护理需求,包括对健康指导、定期体检、上门诊疗服务、家庭访视、家庭病床等的需求;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经济水平、职业、文化程度、慢性病患病情况、医疗保险等。
1.3统计学方法用EpiDate3.1录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描述,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人慢性病患病情况371名调查对象中,患调查问卷中所列举疾病者267名(71.97%),其中患两种及两种以上疾病者105名(28.30%)。患病居前5位的依次是高血压病、关节炎、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分别占39.34%、15.90%、10.51%、5.40%、2.70%。
2.2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人的社区护理需求现状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服务项目中,目前需求最高的前5项分别是定期进行体检、提供健康知识宣教、提供家庭病床服务和家庭访视、慢性病长期护理、上门诊疗服务;需求性较低的是提供生活护理服务和临终护理。
2.3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人护理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影响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年人选择护理服务的因素主要是慢性病患病情况、经济水平、文化程度。经济水平越低,护理需求越大;文化程度越低,护理需求越大;所患慢性病程度越重,护理需求越迫切。
3讨论
3.1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年人家庭护理需求现状东莞市大岭山镇辖下共24个村委会(社区),老年人(60岁以上)所占人口比例约为12%,人口结构已经呈现老龄化趋势,个别社区60岁以上老人所占人口比例更是高达17%,老龄化的情况不容忽视。本次调查显示大岭山镇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达71.97%,其中患两种及两种以上疾病者占28.30%。说明社区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且年龄越大,同时患多种慢性疾病的比率上升,这与国内王春梅等的调查结果一致。慢性病病程长、恢复慢、致残率高的特点决定了病人康复过程主要围绕家庭和社区开展,老年人所患慢性疾病越多,病人就越希望获得来自社区快捷、有效的护理服务,以促进其早日康复。本调查显示,在家庭护理需求中排在首位的是健康体检,其次是提供家庭病床服务和家庭访视。但目前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被满足的程度较低,社区护理服务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乡镇社区护理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力资源有限,以及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的社区护理服务项目及范围还不了解等。调查发现影响老年人选择社区护理主要是费用问题,慢性病患病程度、经济收入和文化程度均不同程度影响其生活质量,从而制约着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
3.2建议及对策
3.2.1进一步完善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为了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岭山镇已初步为镇区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对社区老年人存在的不同健康问题和患病情况有了初步了解,但仅限于建档时社区老年人的患病情况,缺乏阶段性的老年人生活质量监测和护理需求记录,健康档案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实现动态管理,大岭山镇政府2012年举办了“情系社区,呵护健康”为主题的社区健康服务,为所辖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免费的身体检查,对老年人的患病情况及护理需求进行了跟踪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体检结果为其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保健措施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完善和更新了健康档案,实现了动态管理。这项举措得到了社区老年人的普遍欢迎,满足了社区老年人的首要需求。
3.2.2发挥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社区保健工作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医院外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工作。本研究调查发现老年人护理需求比例较高的是上门诊疗服务和家庭访视。大岭山镇现有1个社区医疗中心和9个卫生站,目前10个社区医疗站点均有一支医疗“单车队”,这支由社区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公共卫生医师组成的医疗保健小分队,采取主动上门服务的形式深入居民社区、家庭。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五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测血压、进行身体检查,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人提供定期的复查,了解病人服药的效果,适当调整治疗方案。同时,针对一些病人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宣教,针对老年孤独等问题提供心理辅导。医师团队足迹遍布乡镇社区,每月随访人数超过4600人。
3.2.3拓展多种社区护理形式设立家庭病床:提供专业的基础护理服务,如注射、换药、导尿、吸氧、鼻饲、造瘘护理等。慢性病的长期护理:制定监测卡,定期上门访视进行监测,如高血压、糖尿病病人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并做好记录,同时教导病人学会自我监测血压、血糖。多形式健康教育:如开展热线电话健康知识咨询,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小讲座等。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及健康老龄化的提出,老年护理工作成为护理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基本环境,是实施护理的重要场所。老年人对于社区护理的需求大、内容多,但社区护理的现状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差较远,难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故应建立较为系统、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体系,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并注重老年人的综合护理服务需求,积极开展老年人所需要的社区护理模式,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
【关键词】老年社区护理;人口老龄化;健康老龄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寿命普遍延长,老龄化和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我国家庭逐渐趋于核心化、小型化,加上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老年家庭逐渐增多、家庭养老资源严重不足,因此,建立有效的老年社区护理服务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通过深入了解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使老年人得到更好更全面的社区护理,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指社会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一种发展趋势。国际上规定凡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达到7%就认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到1.3亿,占总人口数的10.6%,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据预测,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上升至20%,并在2040-2050年达到25.5%,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社会问题[1]。
2健康老龄化是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方向
寿命仅关注生命的时限,健康则重视生命的质量,健康老龄化是一个质和量相统一的概念。 1992年,联合国第47届大会通过了“2001年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开展健康老龄化的运动,至此,健康老龄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一切老龄问题基本源于年龄增长带来的生理性及病理性老化,其导致老年人功能减退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如能够把生活自理的时间延长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甚至达到无疾而终,推迟老年人需要依赖他人的尴尬局面,就会大大减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要塑造健康乐观、充满活力的老年人形象,把老年期视为人生的又一个黄金阶段,让老龄化社会充满活力。
3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
3.1 客观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的各项功能日渐衰退,健康状况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客观上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倾向性的向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颜君等[2]对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与生活状况的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慢性病患病率逐渐上升,患病总数也随之增加。李迎春等[3]的研究也发现老年人中大多都患有一种或几种慢性病,而患两种以上者的比例较高。范亚峰等[4]对老年人心理状况的分析发现,约80%的老年人处于心理健康的临界点或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费立娟等[5]的研究也表明老人抑郁的发生率高达22.2%。以上研究均表明,老年人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健康水平都较低,是社区护理的重点人群。
老年人因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多年来养成的许多不良习惯都会给机体带来损伤;此外,预防保健知识的缺乏和自身认识的不足也使得其健康受损。另外,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呈下降趋势,而其残疾的发生率则逐步上升。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加强对老年人的护理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社区护理人员在提供疾病护理的同时,通过健康宣教等手段,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并在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给予老年人关怀。
3.2主观需求
主观需要即老年人自身对社区护理的实际需求。有数据表明,95%的老年人认为有必要开展社区护理,97.5%的老年人愿意接受健康教育指导,76.2%的老年人愿意接受家庭护理及定期到家随访等,75%的老年人愿意在社区建立家庭病床、托老所、日间护理中心等[6];程俊华等[7]的研究表明,89.3%的患病老人希望在社区得到疾病护理。此外,孙菲[8]等对老年人社区非医疗照料的需求调查发现,城区老年人对社区照料需求依次为非医疗应急帮助(75.4%)、提供娱乐场所(74.4%)、心理慰籍(64.7%)、重家务照料(61.9%)、陪同看病(60.9%)和基本生活照料(57.5%)。目前老年社区护理主要侧重于生理、心理方面的需要,对老年人在家务料理、日常料理等方面的需求的研究较少,不注重他们的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而这方面的需求如果不满足,可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老年社区护理现状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强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我国早在1997年就对社区卫生服务开始了试点工作。现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开展了许多形式的社区护理,而社区老年护理也已涉及疾病照顾、疾病预防、健康促进3项职能,包括了老年慢性病护理、上门基础护理、临终护理、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和社区心理卫生宣教等多种形式。此外,有些城市还设立了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敬老院等。老年社区护理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些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老年社区护理仍存在较多问题,如社区护士严重短缺、社区卫生机构不健全、社区所提供的护理项目和老年人的实际利用间有巨大的反差等[9],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影响老年人对应得护理的需求。作为一个生理和社会功能处于下降时期的特殊群体,老年人对医学保障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和半自理的老年人对入住专科医疗护理机构,以及对家庭病床、送医送药上门、入户护理服务的需求迫切,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国社区老年医疗护理机构难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
5对策
5.1建立系统、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体系
老年护理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疾病的护理,而且涵盖预防、照料看护、康复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内容。老年社区护理除考虑健康人、病人和残疾人外,还应致力于预防疾病或延滞疾病的发展,高度重视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工作,并为整个社区提供知识、鼓励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将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综合的护理服务列为老年护理工作的重点,以照料看护、预防、保健、康复、健康促进、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为主;服务目的从提高个体健康水平向提高总体健康水平转变;服务方式由等病人上门转变为走出医院大门,深入社区和百姓家庭。
5.2 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我们将需要大量的多技能的、综合性的老年护理人才,因此,应建立健全护理人才的多层次培养途径。首先,要建立和发展高等全科护理教育;其次,因地制宜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全科护理人才的培养 ;此外,应加强现有社区护理队伍的继续教育,不断完善社区护士的专业知识 。
5.3 注重老年人的综合护理服务需求
(1)注意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老年护理的目标有别于其他年龄段,不仅要关注疾病,更要注重维护老年人的功能状态,把延缓老年人发生失能,尽量维持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列为首要的任务,因此功能健康是保持老年人生活和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慢性病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对于老年人来说治疗疾病更多是控制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要加强护理干预防止因疾病而影响生活质量,尽可能延长老年人的生活自理期。
(2)老年社区护理的核心是预防
从减少和延缓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角度考虑,导致老年人生活活动能力衰退的原因主要有3类: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的自然老化、疾病引起的病理性老化和废用。对老年人群中广泛存在的慢性病、退行性病、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多种疾病,都可以通过加强推行不同的预防干预措施,得到有力的控制。因此,老年社区护理应把预防放于首位,积极开展慢性病的预防是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的重要途径。
(3)注重老年人的功能康复
老年人的残疾率远高于年轻人,因此,重视康复护理是老年社区护理的另一特点。老年人的常见慢性病、退行性疾病的严重性在于它的高致残性引起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在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后其生活自理能力及功能独立性均有明显的提高,再住院率也下降。因此,在老年社区护理中大力推行可及、可行的康复护理是符合老年人实际需要的既经济又有效的途径。
(4)心理保健是老年护理的重要部分
老年社区护理不仅要注重身体健康,还要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可以借助社会、家庭、朋友的力量,关怀老年人,并开展心理健康指导,通过心理咨询、聊天,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地对待来自社会、人际、生活方面的各种关系,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丰富晚年生活,实现健康长寿。
(5)照料护理是老年社区护理的重要内容
老年护理的内容与其他年龄段相比,一个特殊之处是医疗照顾与生活照料常紧密相连,特别是高龄老人生理功能已经衰退,轻微的疾病就可能导致自理生活的困难,如果生活照料无法满足,必将影响到疾病的康复。
6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老年人对于社区护理的需求大、内容多,老年社区护理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差较远,难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 应逐步建立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体系,并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综合、优质的社区护理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使得老年人真正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郑翠红, 姜小鹰, 肖惠敏. 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老年护理. 莆田学院学报, 2005, 12(1): 33-35.
[2]颜君, 何红. 广州市社区老年人健康与生活状况调查. 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6): 723-736.
[3]李迎春, 胡传来, 陶兴永等. 社区中老年人慢性病及卫生服务需求现况调查. 实用全科医学, 2005, 3(1): 61-62.
[4]范亚峰, 王小合.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 2004, 19(17): 45-46.
[5]费立娟, 刑凤梅. 离退休老年人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齐齐哈尔医学院报, 2003, 24(6): 664-665.
[6]周萍. 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5, 19(6): 63-64.
[7]程俊华, 李楠.浅谈老年社区护理. 四川中医, 2004, 22(2): 32-33.
[8]孙菲, 汤哲等. 老年人社区非医疗照料需求调查.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2):151-152.
在此背景下,本刊全国“两会”特派记者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我国老年人口的医学健康管理和服务问题,分别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国家卫生计生委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尚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病理科主任孙建方教授,和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
“我国社会正面临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趋势。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报告中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预计2021年到2030年,老龄人口将超过3亿。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并没有带来健康期寿命的延长。所以,人口老龄化给老年医学的健康管理领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在本届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应对老龄化强化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建议’。”
采访一开始,快言快语的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首先介绍了关于“强化我国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现实背景和社会背景。
老龄人口的“五化”病患现状
在采访中,范利委员首先归纳说,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她认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的病患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五化”现状——
首先是“高龄化”。据范利委员掌握的资料资显示:2013年我国有2.02亿老年患者,其中80岁以上高龄人口达2300万,高龄老人每年增长100万人。
其次是“慢病化”。范利委员认为,高血压等的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是危害我国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慢性疾病。2011年,中国死亡人口中,缘于慢性疾病的占有85%之高的比例,是发达国家的4到5倍。至2013年,中国确诊慢病患者的总数已达1亿,60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5倍到3倍,约50%的老年人患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
第三是“失能化”。据范利委员介绍,在2013年,全国失能人口约为3700万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失能老人将达到4000万人。“失能不但使老年生活质量下降,还将导致跌倒风险、住院天数和费用及死亡率增加。”范利委员满怀忧虑地说。
第四是“失智化”。范利委员坦陈,在2010年,我国的老年痴呆患者约有569万人;而老年的认知和心理问题,将严重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最后是“空巢化”。范利委员认为,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空巢家庭已分别达到49.7%和48.9%;而空巢家庭的增加,也令老年健康的照护问题更为严峻。
我国老年健康管理医疗和
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范利委员认为,面对目前这些“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局面,我国的老年健康管理医疗体系和社会支持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在老年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体系方面,我们尚缺乏规范化老年病诊治基地;缺少老年医学和管理专业机构准入、考核标准;缺乏老年科医务人员系统规范的培训。老年人面临多系统疾病共存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大多地区的医学体系仍停留在以单一疾病诊治为主的亚专科模式,缺乏对老年共病、多器官功能下降问题的综合评估干预和一站式医疗服务的现代老年医学理念;缺少全科医生老年慢病综合诊治和失能防治专业知识及全面照护理念。
范利委员还认为,在老年医学研究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老年医护、健康管理人员交流平台,比如跨学科的、跨国界的、的合作和交流等等;同时,老年医学专家与政府及产业的联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在老年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方面,对老年人开展居家照护的扶持政策和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医院-养老机构连续转诊机制运行欠佳。比如,北京市政协2011年对400家养老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地区,有70%以上的养老机构无医疗服务机构;而入住的老人却有96%以上罹患多种疾病; 近七成养老院拒收不能自理的老人; 接纳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院往往和亲属签协议声明,如果老人病危,亲属必须接走。但近年来逐渐增多的“421”式家庭结构使年轻人照顾父母力所不能及,人力成本急剧攀升使保姆(护工)的陪护模式也很难推广。与此同时,集中养老的模式在我国目前现状还不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国目前有4.5万家养老机构,320万张养老床位, 平均每千名老人18.3张,与50至70张的发达国家水平相差甚远,而且软硬件条件设施也有很大差距。
此外,孙建方委员经过长期的调研也认识到,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成为政府、家庭共同面对的难题。老年人的疾病护理保障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少子老龄化”问题势态日趋严峻,“421”的家庭结构,将成为今后的主要家庭结构模式,往往一对夫妇要照料四位甚至更多老年人,“少子老龄化”势态日趋严峻,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难更大,一对夫妇奔波在多个老年人家庭与医院之间的现象与矛盾将会日渐突出。二是人口老龄化引起的老年人护理需求增加。孙建方教授举例说,南京市患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达5万人以上,长期卧床不起的老年人达4万人以上,且呈逐年上升势态。针对此类老年性疾病,目前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措施。患病的老年人所需要的就是长期的医疗护理或日常生活护理,由此导致老年人护理需求急剧增加,老年人护理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赡养压力,甚至还常发生因“家庭护理疲劳”而导致老年人受虐的现象。三是老年人疾病护理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仍以南京市为例,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尚未将老年人疾病护理费用包含在内,民政补助也与现有的老年福利机构护理费用相距甚远,物价部门对机构和居家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项目尚未制定价格政策等。政策的不健全,使老年人护理费用主要依靠养老金、多年积蓄和子女的收入解决,抗风险能力低,导致大多数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无奈选择卧床在家。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只能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长期住院不肯出院,其医疗费用加剧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也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四是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建设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在南京市,目前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不到总数的10%,数量严重不足。现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大多由厂矿医院改制,缺乏老年医学专业的医护人员和训练有素的护理员,现有护理员多为农村闲置人员,未接受过老年人护理专业的基本培训,以提供生活照料为主。另一方面,目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标准和有效的监督管理缺失,因此社会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不高的现状。
在采访中,尚红委员也认为,目前我国失能老人、疾病恢复期或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是长期护理的主要需求者。他们亟需简单、基础的护理、用药指导、康复训练等。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迅速上升,以及我国的家庭结构逐步小型化,出现越来越多双老人家庭和空巢家庭,护理费用也急速增长,给老年护理带来很大的挑战。由于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只能覆盖医院治疗和住院护理等费用,并无专门的长期护理保险,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借鉴国际经验,
构建优良养老环境体系
谈到应对之策,尚红委员首先介绍说,事实上,人口老龄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世界各国均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以日本为例,继1963年颁布老年人福祉法以后,又于2000年建立了专门用于老年人生活的介护保险制度。在该制度的影响下,日本形成了社区式和机构式老年护理服务模式,被保险人依身心状况评定有长期照护需求者,可以享受社区式及机构式的照护服务;若评定为只需要支持者,则只能利用社区式的照护服务(失智老人之家照护服务除外)。介护保险制度独立于全民医疗保险之外,资金筹措和费用支付有特定的体系和办法,由政府管理、强制执行。
尚红委员还介绍说,美国的老年养老保障系统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合作,主要通过医疗照顾制度、医疗补助制度以及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美国65岁以上老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健康保健服务。随着社会需求迅速上升,约在20世纪80年代,长期保险护理应运而生。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属于商业性保险,由投保人通过购买护理保险合同方式自愿参加,承保被保险人接受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
对此,尚红委员认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快老年护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当前实际,首先建议由发改、人社、卫生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长期护理服务成本核算专项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护理收费定价标准,并将收费项目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其次设立长期护理保险,明确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模式、运营管理机制和监管体制,并将其纳入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形成长期护理服务制度,与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一起构成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基础上,开发各种商业护理保险作为补充,为特定老年人群长期护理提供资金保障,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在具体操作层面,范利委员则更详尽地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她认为,为迎接老龄化给老年健康管理带来的挑战,需要积极开展以下工作——
首先建议国家继续加强老年医学健康管理发展的有关政策支持和养老体系的投入。建立广覆盖医疗保险和药品供应制度,完善三级医疗机构与老年康复机构转诊制度,推广全国优秀大型三甲医院老年科和保健基地的健康管理经验。建立老年管理机构、全科医学人才和护理康复人员轮转、培训体系和考评标准。
其次,我们还应该大力推广老年健康管理的新模式。以老年综合评估为核心思想,以早期筛查、信息管理、康复辅具开发为技术平台,丰富老年健康管理内容,从疾病、体能、认知、心理、社会支持多层面全面关注老年健康问题。管理目标注重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功能康复,以及提供终生、持续的健康服务。开发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与管理大数据平台体系,建立老年、尤其是高龄老年重要器官功能和健康状态增龄变化动态数据的分析管理体系。形成老年健康相关状态与重要器官功能增龄变化标准与检测基线。建立增龄变化队列研究基地,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工作示范基地。建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信息管理体系和多学科团队合作工作模式。
同时,在学术层面,范利委员认为,我们还应拓展老年医学研究领域,加强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临床老年医学研究、老年预防医学研究、老年医学教育研究、老年医学机构与体系建设研究、学术与产业交流模式研究。在老年医学研究内容方面,注重基层慢病管理与高层保健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研究、多中心国家研究数据库与我国专病、单中心数据库相结合的研究,以及老年共病、老年综合征与老年单病早期预防相结合的研究。
在健全老年康复社会保障机制问题上,孙建方委员建议:首先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的医疗保障制度化建设。由劳动保障部门界定保障对象和基本医疗疾病护理项目范围及支付比例,将其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监管其发生的相关费用;同时,同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现有家庭病床政策待遇的支付标准,注意机构与居家疾病护理保障政策之间的衔接与平衡,使机构与居家两种老年人疾病护理模式互为补充。其次要完善老年人疾病护理物价收费政策。尽快组成由物价部门牵头,卫生、民政、劳动保障部门配合的调研小组,测算和制定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物价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调高现有家庭病床出诊费用标准,明确收费内涵等。通过一系列老年人疾病护理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制定,合理认可相关从业人员的劳务价值,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保障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加强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和医护人员的资质认定和管理。卫生主管部门应制定适合老年人疾病护理特色的专科康复医院、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的准入资质,制定服务标准、监督服务质量。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和培训。同时,还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社区建设,提高服务能力。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应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行建设,逐步并轨由卫生部门负责的社区护理和由民政部门负责的社区老年福利机构的建设,由“两张皮”变为“统一体”。加快建设以社区医院和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为中心,以全科医生和护士为骨干,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的护理站、家庭病床的发展,组成覆盖广、投入少、产出高的居家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类型的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事业,提升服务能力。
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
谈及应对老龄化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则立足于自己的专业,从健康养生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曹洪欣委员认为,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中医药健康服务包括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养老、健康旅游、服务贸易等,涉及中药、中医诊疗设备、保健产品等相关支撑产业。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民众健康,无论从理论、实践到产业,中医药都具有独特优势,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曹洪欣委员解析说,“十一五”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为重点的保健服务业迅猛发展。社会上各类中医健康养生服务机构快速增长,中医健康养生保健产品和设备不断涌现,中医健康养生已发展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领域。据统计,我国不同规模的保健服务企业达140万余家,相关链条产业300余万家,从业人员约3000万人,年产值约2000亿元。然而,当前非医疗机构中医保健养生服务存在着管理不顺畅、缺乏规划发展、监管不到位,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影响着中医药健康服务的科学发展,影响着满足民众健康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 老年人;高血压病;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7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268-01
目前,我国是全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全世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1]。高血压是我国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病,导致高血压的原因除与遗传有关外,更多是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具有不良生活方式越多的人,其高血压的病情越严重[2]。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期间对5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在本科确诊为高血压老年住院患者55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6例,年龄72~91岁,平均年龄83岁,生活均能自理。所有病例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3],Ⅰ期高血压28例,Ⅱ期高血压18例,Ⅲ期高血压9例。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老年高血压调查表”,在护理干预前向每一位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55例)发放问卷(调查表),在通过进行护理干预1年后,再次对这5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1.2.2 护理干预措施:
1.2.2.1 心理疏导老年高血压患者多有焦虑、抑郁、易激动等心理情绪,应尊重和关心患者,对不同的个体运用理解、安慰、帮助、鼓励、支持等措施进行心理疏导,向患者说明情绪变化与疾病的关系,鼓励患者要心胸开阔、乐观舒畅,保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良好心态,控制不愉快的情绪,避免情绪波动,以免诱发或加重高血压。
1.2.2.2 认知干预根据对不同患者能力的评估进行不同程度及形式的健康教育指导,包括定期举办高血压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讲座、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宣传资料、电话咨询等方法,向患者传授高血压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主要治疗方法、并发症的预防等相关知识,并针对患者的认识误区进行重点指导,使患者和家属了解高血压的诊疗知识及预防措施、服药注意事项以及高血压与运动、情绪、饮食、不良嗜好的关系及危害性。对年龄偏大或其他特殊情况者,采取一对一指导方法以及家属代学方式,普及自我防治知识。每月电话随访或询诊家访1~2次,并指导患者监测血压、监督患者护理干预的执行情况。
1.2.2.3 饮食干预通过对患者饮食习惯的评估,找出其危险因素,戒烟、限酒。要控制胆固醇食品,宜清淡饮食,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5g/d,适当控制总热量,不吃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多吃一些保护血管和具有降压作用的食品,比如豆类、玉米、大蒜、苹果等[4]。多吃蔬菜和易消化食物,增加膳食纤维,保持大便通畅。把高血压保健食谱打印成册送给患者,并定期检查干预实施情况。
1.2.2.4 运动干预劳逸结合、动静结合是健康长寿的保证。老年人应加强体育锻炼,适量的运动能够增强体质,促进血管壁的新陈代谢,使血压缓慢下降;同时减轻体重,舒经活络,增强血管壁的弹性。患者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快走、慢跑、打太极拳、舞太极剑等有氧运动,每周锻炼3~6次,每次30~60min,量力而行,以不感到心跳气喘和疲劳为原则。运动坚持有序、有恒、有度,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5]。
1.2.2.5 用药干预高血压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告诫患者不能根据自己感觉血压高或低来增减药物,不可随意突然停药,应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和疗效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作用好、副作用小的降压药物。
2结果
2.1 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见表1。
2.2 护理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服药率及血压控制率的变化见表2。
2.3 护理干预前后血压比较见表3
3 讨论
运用现代护理模式,在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是改善老年高血压预后的另一种有效手段[6]。高血压是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疾病,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减少食盐摄入、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可使高血压发病率下降55%,冠心病、脑卒中发生率减少75%[7]。
护理干预前患者对高血压危险因素认识不足,不良生活方式比率高。护理干预后患者重视合理饮食,掌握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高纤维素、禁食腌制品膳食的控制饮食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1年后,有96%的患者熟悉了解高血压的病因、临床表现、危害、预防和治疗等相关知识,患者及家属学会了自我监测血压及注意事项,树立了良好的健康理念,大大提高了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达到了有效控制血压的目的。另外,通过对患者进行认知、心理、行为等护理干预,调动了患者治疗疾病的积极性,提高了患者对服药治疗的依从性,同时对高血压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倩,周娴. 浅谈老年性高血压患者的护理[J].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7(12):40
[2] 王玉梅. 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2;22(2):1
[3] 叶任高,陆海英. 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3
[4] 王.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特点及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05,14(2):148-149
[5] 符可文,陈赤霞,赵亚丽,等. 护理干预对健康体检人群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4):1776-7
[6] 高东华,李志清. 老年高血压生活护理干预的观察[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12(3):316
[7] 曼汝莲. 高血压的全科医疗[J].中国全科医学,1992;2(1):3
作者单位:214002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人民医院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为12.95亿,60岁及以上达总人口的10.23%,65岁及以上达总人口的6.96%[2]。预计2000~2025年,老年人口会占到总人口的19.3%。2025~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25.2%。
1950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2亿,1970年达到3亿,2002年达到6亿多,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0%。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老年人数量将增加到世界总人口的21%[1]。中国甚至于全世界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2人口老龄化对健康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功能的下降,患急慢性病的几率增加,就诊率、住院率因此上升。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衰老变化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在思想、情绪、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往往不能适应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老年人也常出现脑衰弱综合征、焦虑、忧郁症、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高楼住宅综合征等心理和精神问题[3]。
3老年护理的现状
3.1老年护理的概念
3.1.1传统观念人们往往将老年护理与老年病护理相提并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老年护理是针对老年人的某种疾病而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大多数疾病对老年人的影响与对其他年龄组人群的影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实践证明,对老年人群的护理有别于对其他年龄段人群的护理。这些因素包括老年人对疾病的反应,各种疾病症状在这类人群中的不同表现,以及这些疾病所导致的身体、心理的反应及所产生的后果等。目前老年护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老年人应付实际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因此老年护理有别于传统观念的老年病护理[4]。
3.1.2新的观念老年护理是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他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让老年人及其照顾者共同参与护理活动,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适时给老年人及其照顾者以护理知识技能的教育及监督指导,而不是让老年人被动接受护理,从而避免心理上产生“无用”的压力,由于老年人及其照顾者的参与,使老年人出院回归社会后仍能获得连续的自我护理及家人的护理。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老年患者(非卧床者)表示不需要护士提供更多的生活护理,充分反映了老年人自我护理的需要,经由自我照顾而满足自身生活需求则有助于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交的健康。因此,老年护理应重视强化个体自我照顾能力,在尽可能保持个人独立及自尊的情况下提供协助,适时给予全补偿、部分补偿的护理服务[5]。
3.1.3没有统一的概念老年护理在德国没有统一的概念,其特点是尊重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及个性,注重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身体三者合一,强调回归自然、贴近自然;对护理人员强调更多的是耐心与献身精神[6]。
3.2国内外的老年护理机构发展史1870年荷兰成立了第一支家居护理组织,以后家居护理在荷兰各地相继建立起来[1]。德国的老年护理始于18世纪,1900年老年护理成为一种正式职业[6]。英国1859年开始地段访问护理,19世纪末创建教区护理和家庭护理,1967年创办世界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日本1963年成立了老人养护院。我国于1985年在天津成立了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1988年在上海建立了第一所老年护理医院,1996年5月中华护理学会倡导要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区老年护理,1997年在上海成立老人护理院,随后深圳、天津等地成立了社区护理服务机构[7]。截至2004年底,全市共有养老院(老年福利院)439家。根据医疗保险部门统计数据,2004年我市家庭病床共有2.1万,根据市民政局调查数据,上海市有95%的街道(镇)开展了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每月接受服务的老人有2.6万[8]。目前上海市的老年护理机构主要有:老年护理院、养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4个方面。
3.3老龄化所带来的观念转变
3.3.1传统老年歧视观的改变传统观念一直把老人看成是衰弱、无价值、贫困的社会边缘人群,是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这种负面、消极的老年歧视观也严重影响着医疗护理服务业,表现为治疗护理环境较差、资金投入不足、设备简陋、医护人员素质低,老年人受歧视、被忽视,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和应有的尊重,更谈不上优先权和高质量的医疗护理。1991年第46届联大提出了老年人“独立、照顾、自我实现、尊严”四大原则。明确指出老年人的健康要在既符合人道又安全可靠的环境中得到保护和康复,老年人有权利对照顾的方式和生活质量作出自己的选择,老年人应当享有人道关怀、远离歧视,过着尊严、健康的生活。老年歧视观念的积极、正向转变,强烈要求老年护理执业者改变对待老年人的态度:从歧视、忽视老年人,提供低质量的护理,转变为尊重、重视老年人,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老年护理,真正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7]。
3.3.2老年护理模式的转变针对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1990年WHO提出健康老龄化战略。健康老龄化不仅体现为寿命跨度的延长,更重要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老龄化使老年护理的内涵发生了重大转变:护理对象从个体老年病人扩大到全体老年人,护理内容从老年疾病的临床护理扩大到全体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生活能力和预防保健,工作范围从医院扩展到了社会、社区和家庭。护理模式由“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向了“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全人护理模式”。传统医疗护理活动的目标在于诊断、治疗及治愈疾病。病人康复的速度和程度是护理活动成效的评判标准[8]。现代老年护理的目标是:延缓衰老及恶化,增强自我照顾能力,支持濒死病人并保持其舒适及尊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许多发达国家如日本,已经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作为老年护理的最终和最高目标,同时也作为老年护理活动效果评价的一个有效判断标准[9]。
3.3.3对健康需求、老年护理需求的改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人们不仅希望寿命延长,更希望生命质量的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就随之上升。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有更多患慢性病的机会。据有关调查显示,79.1%的老年人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病。如:肌肉骨骼系统疾病、高血压、听力障碍、慢性支气管炎、气喘等。衰老及疾病使老年患者大部分或全部失去自我照顾能力,据有关调查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80%~90%反映有不同程度的日常活动障碍,对护理的需求增加[10]。许多老年人需要的是照顾。而不仅仅是治疗,对慢性患者来说更是如此。老年人照顾需要连续性(如医院外的预防性照顾、理疗、精神护理、家庭护理等),为老年人提供居住选择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起居协助中心、日间照护中心、老人院、宁养院等)。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家庭作为基本照顾者的能力可能因独生子女政策而降低,老年人医疗保健需求急剧增加[11]。
3.3.4人口老龄化对老年护理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使老年人问题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现象。老年人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如何全方位地护理老年人,提高其生活质量,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状况对护理是一个挑战。进入老年期后,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下降,同时面临退休、丧偶、慢性病折磨、身体功能下降、经济状况改变等人生大事,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使得老年人的心理状况更为复杂。保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护理也是一个挑战。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老年疾病有其自身的特点:发病率高、慢性病多;病情复杂、住院时间长;医疗需求高、住院花费多。因此,长寿之后如何促进其保持良好的健康功能是今后面临的重大挑战。临终关怀是护理老年人安详、尊严、无憾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站。我国的经济状况、传统的文化思想及医务人员长期形成的道德价值观与发展临终关怀有着强烈的冲击。护理人员不可避免面临伦理的挑战:尊重生命;关注护理而非治疗;注重生命质量;尊重死亡是一个自然过程,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协助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去者能善终,留者能善留[12]。
3.4老年护理各方面的保障
3.4.1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有关政策上海在1998年出台了我国第一个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以法制的形式规范养老结构的运作,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努力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新模式[13]。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的通知。大力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发展居家老人服务业务;支持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业务;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开发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目前欧洲是世界上人类寿命最长的地区,也是人口老化现象发生最早的地区。在北欧,瑞典人平均寿命已达80岁以上,位于该地区的瑞典、丹麦、芬兰等国政府和卫生行政机构非常重视老年护理服务,不仅投入相当数目的经费,还建立了完善的服务网络。如瑞典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建立了健康护理管理委员会[14]。
3.4.2老年人医疗护理需要的获得根据老龄委的老年人口数据,2004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人中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人口有17.5万人。根据复旦大学护理学院2001年对徐汇区3个居委会65岁以上老人的入户调查,有20%左右老人需要不同程度护理[15]。以此推算,上海65岁以上老人中有40万左右需要老年护理服务。然而,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与当前老年护理医院卫生机构的设置、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难免出现医疗服务的不平衡。虽然城市退休老人有养老金、医疗保险保障,医保政策又允许他们自由选择入住养老机构,门诊就医不呈现突出问题。但是病员疾病因素及功能减退、加上家庭照护能力的削弱,则需长期住院获得医疗和护理,就会受到经济限制而带来住院困难,有的则产生住院依赖,从而发生住院时间延长或将“养老”并入“医老”现象,病情稳定后不愿转向缺乏医保、医疗护理力量的养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的养老造成床位的周转受滞,使本来有限的老年护理机构失去最有效的利用。农村地区老龄化的居高、经济条件与医疗保障的有限,还由于农村医疗技术服务欠缺的影响,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要更显得望而不及。
在德国,凡需住老年护理院的老人,须先本人或家属向保险公司提出申请,保险公司根据老人身体各系统功能状态、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等定出护理级别,进行评估。护理机构(老年护理院或家庭护理中心)根据保险公司提出的护理级别和信息资料查看病人,明确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澳大利亚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比较完备并独具特色的老年医疗保健评估制度,其实质就是根据老年人的不同身体状况进行分级分流,保证真正需要住院护理的老人的需求[16]。
3.4.3老年护理的医护力量卫生人力是卫生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对于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上海市卫生局在1998年对护理院中卫生人员的数量、结构等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显示:22个护理院共有卫生人员1262人,医生310人,护士303人,另有护工393人。22个护理院共开设床位1922张,由此得知:医生与床位比为1∶6.2,护士与床位比为1∶6.3,护工与床位比为1∶4.9。而由1997年上海市卫生年鉴资料了解,本市所有医院中医生与床位比为1∶1.9,护士与床位比为1∶2;街道医院医生与床位比为1∶0.93,护士与床位比为1∶2。护理院的病床使用率很高,达103.2%,因此,护理院的医护人员数量比较紧张。医生的学历构成以中专和大专为主。护士的学历构成以中专为主,医生的职称结构高、中、初之比为1∶5∶13.3。护士的职称结构高、中、初之比为1∶9∶130。护理院医护人员的年龄:医生以20~39、40~49岁组为多,50岁以上的也占了约25%。护士中20~29岁组最多,占了1/3,30~39岁组占了1/4之多。护理院医护人员年龄构成(%)护工来源结构:22个护理院393名护工中,下岗、退休职工占5.3%,外地民工占59.2%,其他占35.5%[17]。
2002年对上海市67所老年护理医院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共有医护人员2293人,其中医师1181人,护士1112人。40岁以下的医技人员占49.38%,护理人员占73.29%。中青年比例较高。学历结构:医技人员中本科学历的为205人,占17.36%,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者占41.40%。护理人员中中专学历者达970人,占87.23%,医护人员的学历层次总体偏低。职称结构:医技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占29.85%,医(技)师占45.32%;护理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仅占7.65%,护师占39%;护士及以下职称占53.35%,超过护理人员总数的1/2。护理人员中中高级职称比例低。医疗护理人员与床位之比以核定床位比例,医生与床位之比为1∶4.93,以实际开放床位比例,医生与床位之比为1∶6.54,护士与床位之比为1∶6.95,医护之比为1∶0.94。护工概况:62所老年护理医院共有护工1581人,男性占15.75%,女性占84.25%。外地户籍护工占54.92%。年龄在30~49岁的护工占69.70%。文化程度小学及文盲比例达67.05%,护工总体文化素质偏低[18]。总之目前护理人员人数和质量,均不能适应老年护理的发展需要。
3.4.4老年护理保险所谓老年护理保险,又称长期护理保险,是将因病或衰老而需护理的有关费用由保险系统来支付的一种保险制度。保险人在投保人交纳保险费后,承担被保险人在医院、康复中心等专门护理机构或家中因接受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相关护理费用。老年护理保险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率先出现。此后,其他发达国家(如欧洲和日本)相继推出这一保险。这一保险制度之所以在发达国家出现,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人口老龄化。第二,家庭护理功能弱化。第三,医疗费用急剧上涨。为规避道德风险,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经营者就希望建立专门的老年护理保险。日本于2000年4月实施了强制性护理保险,也是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保险[19]。
我国现有的保险体系尚缺乏护理保障,虽然城镇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障体系正在初步形成,并已初步建立起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它们并未将老年护理费用包含在保障范围之内。而目前的商业人寿和健康保险市场上,老年护理保险基本上仍是空白。因此,老年护理风险尚缺乏保险保障,正虚位以待。在有关老年人的社会保险方面,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都存在覆盖面窄、保障程度低等问题。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例,2003年我国参加这一保险的人数只占全国人口的8.43%,计入暂时还保留公费医疗的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的人员,医疗保障比例也不过10.8%。在有关老年人的商业保险方面,已有少数寿险公司涉足。例如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于2002年5月就在上海推出了我国首个针对中老年人的保险产品——友邦永安保综合个人意外伤害保险,将投保人锁定在50~75周岁的中老年群体;新华人寿也于2002年12月推出名为“美满人生”的老年保险产品。但相对于需求不尽相同的广大老年保险消费者而言,现有的老年商业保险体系存在缺陷,乏善可陈。因此,适时开发老年护理保险产品,对完善我国老年保险体系无疑会起到促进作用[19]。
3.4.5老年护理教育和专业老年护理人员的培养老年护理教育滞后,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我国1994年才增设社区护理学课程,1998年以后,老年护理学课程才在华西医科大学等几所高等护理学院开设,尚未在全国普及。《老年护理学》本科教材于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目前虽然在许多高等院校已调整课程设置,增设了老年护理学以及相关的人文学科,但专科护士的培养仍是一片空白。我国护理教育的最高学历是硕士,但至今尚无一人获得老年护理方面的硕士学位。从事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护士学历低、人数少,且没有接受过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系统教育,知识结构老化,她们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高级专业人才更是奇缺[7]。
1967年美国护理协会规定从事老年护理的执业者必须具备学士以上学历,社区开业护士要具备硕士以上学历,目前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英国RCN(RoyalCollegeofNursing)提出“老年护理专家计划”,旨在培养老年护理专家,以提高老年人的护理质量。而日本于1994年成立了看护福利专门学校,培养介护福利士从事老年护理工作[7]。
德国的老年护理教育为职业培训性质,主要培训“老年护士”和“老年护士助手”,凡年满16岁,相当于普通高中毕业(10年教育),身心健康者均可申请参加培训,没有入学考试,学生经过为期1年半的法定学时学习与考试,毕业后可得到国家认可的“老年护士助手资格,能在德国境内的护理院做老年护士助手”。通过3年法定学时学习和考试,毕业获得国家认可的“老年护士”资格,可在欧盟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护理院、医院和社区家庭护理中心工作。1年半制的老年护士助手的培养主要以老年基础护理教育为主。其课程设置包括4个方面:人文政治、社会-心理、医药及护理、工作方法及管理。其特点是突出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意识[20]。
4老年护理的发展
我国老年护理起步晚,发展滞后,老龄化的到来不同于先进发达国家,他们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正处于发展中,是“将老未富”。同时,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家庭小型化趋势,家庭的养老、护老功能正在弱化。面对老年医疗保健体系不完善、国家经济不富裕、医疗卫生资源缺乏、护理保障空缺的特点,我们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4.1将老龄人的预防保健作为医疗体系的基础工作纳入政府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中加强老年人群健康教育,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建立和完善系统的老年护理模式,建成医院-社区-家庭护理连续服务机构,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14]。
4.2提高国家对护理工作者的重视度,减少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加强媒介宣传,加强人们敬老意识和对老年护理工作的认识,改变对护理工作者的歧视。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老年专科护理工作者,派遣去发达国家引监护理方面的成功经验,选择适合我国老年护理的先进护理观点和技术,拓宽老年服务的思路。积极开展老年护理研究,培养老年专业人才,促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
4.3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建立系统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确保老有所医日本于1963年颁布了“老年福利法”,1987年制订了老年保健法,1996年出台了推动高龄者福利的十年计划,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集保健、医疗、护理、教育系列化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美国1965年通过老年医疗保险(medicare)和贫困医疗补助(medicaid)的立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在长期护理、家庭护理和临终关怀(hospic)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21]。我国须抓紧建立和发展与国情相匹配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
4.4调整医疗保险支付政策,促进资源利用的效率与公平一是通过调整医疗保险家庭病床结算政策,将部分老年护理费用纳入报销范围,进一步促进居家护理和居家养老;二是通过明确老年护理院的出入院标准和适当提高长期住院病人的费用分担水平,提高老年护理院的服务效率;三是通过增加养老院内部医疗机构的医保联网数量,方便养老院住养老人就医,同时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一定比例的老年护理费用,提高养老院住养老人的护理保障水平[8]。
4.5鼓励和扶持社会、企业、个人兴办老年护理机构和福利设施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所形成和收到成效的老年护理中心、临终关怀、托老所、家庭护理、老年公寓等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管理体系,适应我国医疗保健市场的需要,满足老年护理需求。
总之,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如何维护好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龄人群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完善的服务是我国护理人员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对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巨大挑战,是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应当积极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相信有了政策、法律、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建立,我国的老年护理事业必将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志红,詹林.老年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2国家统计局.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告,2001,3.
3郑翠红,姜小鹰,肖惠敏.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老年护理.莆田学院学报,2005,12(1):33-35.
4孙红,郭红,蔡虻.老年护理进展.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9):38-40.
5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961.
6刘晓敏.德国的老年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559-560.
7王晖,戴红霞.我国老年护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构想.当代护士,2003,6:28-29.
8曹俊山,李建梅,葛昌瑞.上海市老年护理服务现状及完善保障制度的建议.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6):404-405.
9王秀华.日本老年护理特色.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74-75.
10陈茜,张晓君.老年护理——最具挑战性的专业.医药杂志,2003,24(2):64.
11刘雪琴,李漓,KeelaHerr.美国老年护理的发展经验对中国护理的启示.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50-952.
12丁焱.临终关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中华护理杂志,2000,5(10):620-622.
13薛迪.加强以家庭为基础的长期保健的发展.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2,10(10):12-13.
14姜小鹰.北欧老年护理的发展启示.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0,9(5):82-83.
15吕探云,杨英华,曹育玲,等.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要.中华护理杂志,2001,8:565-568.
16叶露,王娟娟.上海老年护理院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探讨.ChineseHealhResources,2005,8(1):23-24.
17陈雄熊,严非,李悦.上海市老年护理院卫生人员现状与问题分析.中国卫生资源,2000,3(1):16-17.
18冯玉林,闫东方.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基本状况的分析与建议.社区卫生保健,2003,2(2):91.
19姚海明,曹惠玲.老年护理保险虚位以待.HinaInsurance,2006,2:40-43.
【关键词】 社区护理;老年患者;现状;展望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6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10-02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是一个老年人口最多,发展最快的国家。据预测,到2050年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25%。老年人是社区的特殊人群,因年龄、生理、心理特征及社会角色的转变,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健康问题突出,对护理需求量很大。为了实现健康老年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必须尽快发展和健全社区医疗及护理,社区护理已成为护理事业发展的新方向[1]。
1 老年患者现状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京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预计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中国政府的最新数据显示,21世纪头10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57%,低于上世纪最后10年一直保持的1.07%的年增长率,因此中国人口正在进入老龄化,到2020年预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5亿,占总人口的16%以上[2]。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2 我国社区医疗护理现状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主要载体,它是非盈利性、公益性的最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组成,负责社区范围内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治疗等。卫生部妇社司社区卫生处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都已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市辖区829个,占全国市辖区总数的97%;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县级市328个,占县级市总数的89%。全国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34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两万余个。但是我国社区医疗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政府投入不足,增加医疗收入作为补偿机制;农村卫生机构与计生服务机构分设,资源浪费严重;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发挥不充分,健康教育宣传不到位;社区老年护理人员短缺,待遇偏低,工作量大,专业能力参差不齐[3];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主要是通过护理学会的短期培训和大学成人教育形式来进行[4]。
3 展 望
社区护理是由受过特别训练及经验丰富的专业护士,将护理服务延伸到医院外,深入到社区、家庭中,通过提供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健康咨询与宣教等服务,来满足人们各种卫生保健要求,维护人民健康的护理形式。近年来,健康老龄化的观念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健康老龄化是指个人在进入老年期时在躯体、心理、智力、社会、经济五个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状态。健康老龄化战略内涵主要包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内容。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加强城乡卫生医疗事业的统筹发展,切实解决广大群众的基本医疗保健问题,应加快构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实现城乡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结合我国老年患者社区医疗护理现状及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提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 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强调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严峻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紧迫性,以及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性,提高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思想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
3.2 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 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
3.3 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 在城镇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合理规划社区蓝图,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购物、清扫、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3.4 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 对政府设立的敬老院等养老、安老机构和设施,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公共福利机构抚养的老人情况,政府要继续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设施条件,逐步提高养老水平。鼓励和扶持社会民办公共养老设施,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福利性公共养老设施,形成对家庭养护困难老人的救助保障体系。
3.5 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要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城镇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相对独立的养老金经办机构,负责养老金的征收、给付、营运和管理,用发国债形式探索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保证全额按期予以支付。农村要逐步推行自我储蓄和家庭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并积极推进城乡养老、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逐步建立起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冯翠荣.家庭护理现状与进展[J].现代护理,2003,9(8):649-650.
[2] 王燕.人口老龄化: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J].理论与现代化,2005,4:55-57.
高血压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病患病率高达39.7%,若不及时治疗常导致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并可并发和促进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甚至致残或猝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当今发病率较高的老年人高血压病的康复诊疗及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分析了临床护理老年高血压患者较合理的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 心理护理、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创建良好环境,增强患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念,使患者早日恢复。发病诱因:过饱饮食、便秘、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大喜大悲、焦虑、忧郁、偏执、孤独、情绪消沉等,会使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使病情加重。患者要保持情绪平衡,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存在的各种思想顾虑进行心理疏导,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信任度,消除其烦恼、多疑等情绪,对高血压的治疗及并发症的出现、进展都有积极的作用。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精神因素与疾病形成的关系,教会患者掌握一定的心理应急方式,学会自我心理疏导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血压控制不理想,甚至有并发症或其他疾病,患者常为此感到悲观失望、恐惧。护理员应以诚相待,需耐心深入地了解患者内心世界,理解患者的痛苦,并给予其关怀、鼓励等情感援助,以消除其较脆弱的情感状态,让其保持平和乐观的健康心理,要消除其信心的不足,能让其积极的配合治疗,提高自控能力以利于最终战胜疾病。
2 健康知识指导
加强健康教育,包括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并发症的处理、服药的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进行个性化健康知识教育,并且对患者家属进行示范、指导,针对其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防治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体系,使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到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性,主动地建立起科学的生活习惯。鼓励和指导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学习并掌握自我保健、自我护理和自我管理的技巧,做到自我控制血压、定期检查心、脑、肾等脏器功能及眼底状况等。根据病情坚持长期合理用药,以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促进其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
3 合理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
合理膳食是高血压病治疗的基础,对控制病情、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饮食原则上应以清淡、易消化、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少食多餐饮食为宜,高维生素为主。食物应多样化,以谷类为主,常吃粗粮、淡水鱼、豆制品、禽类、瘦肉、低脂乳,如:多食粗纤维多的芹菜、大白菜、西红柿、黑木耳、香菇、芹菜、山楂、苹果、大米等有保健作用的新鲜蔬菜、水果食品,适当增加海产品及含钙高的食物。忌暴饮暴食,适量饮水,戒烟、限酒,保持大便通畅。
4 运动作息护理
积极适当参加有氧运动,结合血压的变化及自觉症状,选合适的运动方式及运动强度,要量力而行。运动方式可以采用比如步行、慢跑、打太极拳、放松疗法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根据患者的自身状况、在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感觉,应采取适度的运动量,比如:肥胖者可适当加大运动的强度。避免剧烈的运动后,引起交感神经异常兴奋,致使血压剧增而发生心脑血管意外。锻炼过程中,除了自身加强安全意识外,最好同人结伴,防止碰伤、跌倒等事故。清晨交感神经处于兴奋时期,血压易于波动,因此患者起床时应缓慢,先清醒会儿,然后再逐步起床,以防止脑供血骤然下降致晕倒而摔伤。首先可以让患者干适度的家务活,鼓励其参社会活动,如根据其情趣培养个人爱好,如书法、种花、养鸟等;指导其制定个体化作息时间表,睡眠时间要足,以保持运动与休息平衡。
5 药物护理
用药原则是:控制剂量,缓慢降压、坚持长期用药,即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由于老年人多合并有心、脑、肾等器官动脉硬化性疾病,机体整体的循环调节机能差,加之机体的总体液量减少,治疗时易出现降压过度,要平衡机体内环境。为此,老年高血压患者,药物剂量应从青壮年用量的1/3~1/2开始,通过观察其反应逐渐加量,2~3个月后收到满意效果即可。根据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呈双峰、双谷的动态变化,其用药时间最好在6:00、14:00、22:00;同时,考虑不同降压药物的作用机理。另外,应让患者及家属知晓所服药物的注意事项、不良作用,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另外,鼓励患者发挥自身潜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躯体痛苦和心理压力,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即使血压降至正常范围,也不能擅自停药,应及时的与医生取得联系,让其给调整用药及剂量,以防止停药后血压骤然升高,致使病情反复。如果血压突然变化很大,很容易导致心、脑、肾等的靶器官损伤。应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
6 讨论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WTO老年高血压标准:年龄60岁以上人群,在休息状态下收缩压≥140 mm 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老年高血压患者是常见的代谢失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应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指导,尽量避免高血压诱发因素,配合临床治疗来更好地稳定血压,防治恶化,最终达到健康护理的目的。
高血压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康复护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要求护理工作人员不仅要有相关理论知识和相应的临床经验,还要充当起教育者的角色,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进行健康教育,以促进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日康复。另外,要在合理服药的同时,也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注意以遗传倾向;另外,指导患者做好日常保健,以达到最佳的疗效。医学的发展已证明了高血压病除了生物学的遗传因素外,与心理-社会因素有着密切联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日渐增多,我国将进入老年化社会。因此,护理工作要从患者的生理、社会与心理等多方面进行护理医学|教育网整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改进膳食结构,防止肥胖,提倡戒酒、戒烟、并从儿童时期开始预防高血压。控制高血压,应当进行观念更新和战略转变,树立以预防为主,加强心理护理的观念,把工作重心前移,从以医疗为重点转向以预防保健、加强心理护理为重点,普遍提高人群的健康知识和保健意识,最终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祝惠民。内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4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