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1 10:09: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急救相关知识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广东深圳市儿童医院,广东深圳 518026
[摘要] 目的 探讨案例学习法结合情景模拟在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多年抢救患者的经验,应用案例学习法结合情景模拟的方法,对手术室工作0~5年低年资护士进行应急能力的培训。并反复强化演练,培训小组每月逐个进行考核,实行个体评价。结果 通过培训,手术室低年资护士的急救知识、急救操作技能、临床综合应急能力和医生的手术配合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 案例学习法结合情景模拟可以强化手术室低年资护士急救意识、增强临床应急能力、拓展急救理论知识、增强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凝聚力、提高护士的自信心、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适合手术室的工作特点。
关键词 案例学习法;情景模拟;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b)-0119-02
[作者简介] 赵宏波(1974-)女,吉林省通化市人,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邮箱:986731561@qq.com。
作为外科患者治疗与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手术室经常会出现各种经由医院绿色通道送到的紧急患者,如重度休克、由于术中意外或病情变化需急救等类型的患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手术室护士急救应急能力,有效参与患者抢救,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成为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1]。为探讨案例学习法结合情景模拟在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效果,2012年1月—2013年5月该院采用选取代表性案例,寓抽象理论概念于具体情景中加以阐述的案例学习法(Case-Basedstudy,CBS)[2],并结合情景模拟[3]教学的方式对16名低年资手术室护士进行应急能力培训,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取的16名护士中有4名男性,12名女性,所有护士均为在手术工作不满5年的低年资护士,年龄18~27岁,学历为本科5名,大专11名;职称为护师2名,护士14名。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CBS案例情景模拟的制定由护士长挑选5名在手术室工作10年以上,具有丰富急救经验的护理骨干成立应急能力培训小组。培训小组根据手术室的急救特点,从实际临床病例中精心筛选制定CBS案例(如直接通过绿色通道送到手术室的脑外伤、肝脾外伤、多器官复合伤、交通伤、坠落伤、多发外伤引起的休克、术中大出血、麻醉意外、气道梗阻、主气道异物等等)。在每个CBS案例中涉及应急护理理论知识和急救操作技能;并且根据CBS案例制定抢救配合分工流程及急救手术流程图,最后制定CBS案例的评分标准。
1.2.2 培训方法 CBS案例情景模拟的培训每个月选择一个的CBS案例,培训小组先对此案例的急救流程、实施要点及重要操作(如气管插管的配合、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徒手心肺复苏、除颤仪和简易呼吸囊的使用、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导尿、术前洗手和巡回的准备等等)进行讲解和培训,并强调各参与抢救人员的分工和相应职责。当接受培训的低年资护士对CBS案例的流程、实施要点和操作熟练掌握后,再由护士长或小组成员模拟病人(stimulate patient,SP)作为载体,模拟急救场景,由SP配合声音刺激,形成一种紧张的现场气氛,据病程进展描述病情变化。在据流程完成一对一培训结束后,培训小组再把CBS案例模拟的整个过程录制下来放在科室的电脑上,以便低年资护士利用上班空闲或业余时间逐项逐步地进行模拟练习,以达到对每个角色的每项技能操作动作规范、熟练、迅速、准确。同时每天利用晨会后10~15min的时间, 让低年资护士进行随机分组反复演练,并进行角色转换。在演练过程中,培训小组对演练的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每月底护士长与应急能力培训小组对演练结果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再对低年资护士进行下一个CBS案例情景模拟的培训。
1.3 评价方法
1.3.1 问卷调查 对临床医生和麻醉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相关护士应急抢救配合的满意度。
1.3.2 考核评分 对急救相关知识、技能、综合能力进行测试, (应急能力成绩=急救相关知识成绩×0.3+急救技能成绩×0.3+综合急救能力×0.4) 。①急救相关知识(权重30%):手术室紧急抢救的认识、心肺复苏的知识、除颤仪、急救物品及手术器械、手术配合、护理记录等知识。②急救技能(权重30%):心肺复苏(CPR) 、配合气管插管和准备急救物品、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心电监护和描述心电图信息、使用除颤仪、术中手术配合等;③ 综合应急能力( 权重40%) : 观察方法及病情评估准确、处理问题效率与效度、反应能力、抢救配合能力、心理素质、沟通效度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应急满意度
发放问卷50份,全部收回,问卷结果显示临床医生和麻醉师对相关护士应急抢救配合的认可率达到95%。
2.2 技能评分
培训后,患者在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和综合急救能力上均有显著提高,相关项目评分较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由于临床经验、专业知识的欠缺,低年资护士在抢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由于对病情复杂程度及紧急抢救状态认识不足而导致的出现恐惧、慌乱、不知所措的心理,容易导致延误患者的最佳的抢救时间。而相关文献报道表明,伤后1h是挽救生命、减少自残的’黄金时间’,对严重创伤30min内给予急救,则可多挽救18%~25%伤员的生命[4]。可见护士应急反映能力在外科手术中的重要性。CBS案例情景模拟正是通过仿真真实抢救场景的方式,使低年资护士更为有效地学会应急处理危急情况,以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挽救患者生命[5]。该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实施CBS案例情景教学,16名护士在急救意识和综合应急能力都较培训前有了明显的提高(P<0.01)。该研究中对临床医生和麻醉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培训后护士的应急反应满意度较高,达到了95%。
这主要是由于通过CBS案例情景模拟教学,一方面弥补了传统上低年资护士缺乏系统培训,急救理论知识和手术室专科知识在教科书上内容有限的缺陷,让护士在仿真场景中进行病情判断,并对判断结果、药物使用、仪器操作等相关知识进行提问和指导,将零碎的认识融合起来,使理论与临床技能融会贯通,让护士能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知识的薄弱点和努力方向,提高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使专科业务水平和急救知识掌握度显著提升。此外,该种教学方法还有利于增加团队凝聚力,采用高年资护士与低年资护士共同参与的模式,加强相互协作,高年资护士帮助低年资护士指出演练中呈现出的隐患与不足,促使其更好地融入到护理团队之中,形成互帮互助,相互协作的良好氛围,提升凝聚力。此外,该种培训方法还有助于提升低年资护士的自信心,减轻了护士的心理压力。而这些方面的提升有利于护士有助于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的提高[6]。
参考文献
[1] 倪乐丹.抢救流程图结合情景模拟训练提高手术室护士抢救应急能力[J].护理学报,2010(12):1008-9969.
[2] 顾志华.案例学习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1B):106-109.
[3] 葛云霞.急诊护士情景模拟训练的实践与体会[J].解放军护理上海护理,2008,25(24B):59-60.
[4] 左玉兰,董晓慧.情景模拟下心内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实施[J].中国医疗前沿,2009(7 ):1673-5552.
[5] 程红群,吴乐山,陈文亮,等.军队医院的的应急医学救援[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13(2):118-2119.
一、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三基三严强化培训的认识。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开展“三基三严训练,培训覆盖率%26gt;100%,三基考核合格率≥90%。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
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发热等病因及
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
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
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节、
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
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
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
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
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医
疗事故防范及处理条例》、《病历管理规定》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
徒手心肺复苏技术;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
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
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一切工体,班余及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周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一月份:
内容:针对冬季呼吸系统疾病,呼吸衰竭增多及一氧化碳中毒高发季节特点,安排医护人员对呼吸机及CO中毒知识进行学习培训。
方法:由科主任主办讲座1次,然后选高年资医师一名讲座一次。每名医护人员在ICU室操作呼吸机并进行现场考核。
二月份:
春节前配合急救换服装后的崭新面貌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院外急救演练,演练前先进行心肺复苏强化训练,并复习相关知识,最后考核打分记录在案。
三月份: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在3月底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月份:
主要是血液净化技术培训。科主任主持,复习灌流相关知识及适应症、禁忌证。必要时采用幻灯教学进行讲座。然后由每位医护人员上机操作。进行考核。
五月份:
学习培训各种农药中毒治疗基础知识及相关进展专题学习。参加全院性徒手心肺复苏操作强化训练。
六月份:
主要是卫生法规,法律学习月。由科主任主持在晨会交班及科行政会议上系统学习相关卫生法律法规,依法行医。
七月份:
组织全科参加医院临床医师基本技能操作的理论辅导培训。科内举办医生查体训练,使所有医生过关,并进行考核记分。
八月份:
结合夏季游泳者增多特点,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淹溺、中毒及电击伤的专题学习。
九月份:
主要是意外伤害常见处理技术的培训。包括创伤的包扎、止血、固定、搬运。要人人动手,个个过关。严格考核。
十月份:
进行医疗安全及医疗法规,法律知识学习。除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活动外。科室要举办相关学习2~3次,并安排考核记录。
十一月份:
呼吸道急救管理技术培训。重要放在气管插管方面。利用模具或尸体进行训练,人人过关。
十二月份:
关键词:脑卒中;疾病知识;患者及家属;认知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409(2012)05-0722-03
目前,脑卒中是我国城市人口病死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资料表明:在存活者中约60%~80%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脑卒中复发导致患者已有的神经功能障碍加重,并使病死率明显增加,首次卒中后6个月内是卒中再发危险性最高的阶段,在脑卒中患者中有近50%为再发患者,将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健康教育是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关键。目前住院患者及家属普遍缺乏脑卒中疾病的相关知识,影响了对治疗的依从性。笔者分别对412例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第1次因脑卒中住院的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调查,希望从侧面了解桂北地区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对脑卒中防治知识的掌握状况,以期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对策,为减少脑卒中复发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第1次住院的脑卒中患者412例,其中男302例,女110例,年龄45~83岁,平均年龄(62.6±10.6)岁;另选择患者家属412人,患者及家属职业包括工人、农民、教师、退休人员等,文化程度包括文盲、小学、中学、大专、本科以上。所有患者均有肢体或语言功能障碍,神志清楚,无精神障碍,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排除既往有卒中病史者。
1.2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是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脑卒中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形成调查表为笔者自行设计初步问卷,充分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通过反复修改形成正式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患者及家属对脑卒中的相关知识(如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发生的先兆、肢体及语言康复知识等)了解程度及家属照顾知识等。
1.3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时间统一为患者住院第7天进行,由事先培训的课题小组成员完成;以统一的指导语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调查目的、过程,将调查表中的问题逐项解释,使患者及家属完全理解后填写,不会写者由课题小组成员。以回答完整为有效问卷,共发放问卷824份,有效问卷824份,回收有效率为100%。
2.结果
2.1脑卒中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了解情况
桂北地区绝大部分住院脑卒中患者对脑卒中的相关知识认知水平总体较差,表现为:对脑卒中是何疾病、发病后的常见症状、引起发病的危险因素、发病前的先兆症状及发病后的后果等知识均缺乏了解。而对用药原则、肢体及语言康复方法及要求掌握较好,知晓率>50%。见表1。
2.2家属对脑卒中疾病知识了解情况
家属对脑卒中的发病机理、危险因素、病因、测血压、血糖和急救能力等知识缺乏了解,对用药原则、饮食和生活护理及康复训练掌握较好。见表2。
3.讨论
3.1加强健康教育,做好出院前指导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患者或家属对疾病的发病机理、危险因素和病因缺乏了解,对测血压、血糖、急救技能不熟悉,对饮食要求、语言及肢体功能康复知识相对能够掌握。其中一个原因是部分患者及家属认为疾病的发病机理、危险因素和病因无需了解,这可能是其对医护人员的依赖性较强所致。另一原因是由于临床护士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往往停留在饮食指导、目前用药注意事项、生活护理及肢体、语言康复指导上,真正受益不足。从侧面说明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够具体、专业和系统。此外,患者及家属由于年龄、职业及文化程度的原因对健康教育内容接受程度不一。因此,在健康教育上要因材施教,可通过编写脑卒中知识小册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同时根据患者或家属不同的职业和文化程度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教育,使他们掌握脑卒中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使患者能遵医治疗,减少脑卒中伤残率、复发率,教育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起居饮食,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以及患者出院后需要的一般护理技术和康复护理方法,了解家庭护理及后续治疗的重要性。
3.2加强护士培训
护士具备的专业知识是提高护理干预的前提条件。护士由于专业知识、时间等因素对患者或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往往局限于饮食、用药指导,没有系统的对患者或家属从病因、机理、危险因素、危险信号、急救、护理、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进行系统教育。文献报道,不同学历、职称及工作年限护士的卒中康复知识掌握程度无显著性差异,是由于护士在工作中缺乏正确的训练和指导,加上平时理论学习不够,信息来源不足,导致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通过对护士采取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更新护理观念,从理念上理解脑卒中预防重在治疗,重视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需求,全面提高专科护士的整体综合素质,促进健康教育的开展,满足患者对疾病知识和康复知识认识的需求。
3.3加强护患联系,设立护患联系卡
护理工作的范畴不再限制于住院期间,而且要延伸到出院后。在患者即将出院前,责任护士应了解患者家庭地址及电话号码,定期由责任护士对所管的出院患者进行电话回访,及时了解患者出院后情况,包括是否按时服药,血压、血糖是否控制在正常范围及康复进展情况等,并给予及时指导。
摘要:目的 了解农村居民农药中毒预防及相关急救知识的知晓情况,为相关部门采取干预措施和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选取的什邡市12个村的农村居民开展调查。结果 农村居民认为采取的预防农药中毒相关措施有:施药前阅读农药说明书(69.6%),施药时戴口罩(79.5%)、着长衣长裤(72.6%)、戴手套(60.4%),施药后洗手(63.9%);认为食用农药残留果蔬的安全间隔时间为施药后7~14 d者最多(61.1%)。农村居民认为农药中毒最主要的症状是恶心呕吐(85.2%),农药中毒后其认为应采取的急救措施是清水冲洗(70.7%)。结论 什邡市农村居民对农药中毒预防措施以及农药中毒后表现与急救缺乏措施全面的认识,应采取有效措施普及农药中毒预防与相关急救知识,提高当地农村居民安全意识。
关键词:农村居民;农药中毒;预防;急救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300万人发生农药中毒[1],仅亚洲农村地区每年就有30万人死于农药中毒[2]。中国是一个有九亿农村居民的农业大国,农药使用量大[3]。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在各种中毒类型中,农药中毒位居我国儿童、中年人及老年人中毒类型的第一位[4]。由此可见,农药中毒已成为我国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与社会问题[5]。本研究旨在了解农村居民农药中毒预防及相关急救知识的知晓情况,为相关部门采取干预措施和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从什邡市下属的14镇中随机抽取出红白镇、洛水镇、灵杰镇、马祖镇、双盛镇、湔底镇6镇,再从每个镇抽取2个村,进行入户问卷调查。
1.2方法 在查阅资料与咨询专家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农药中毒预防和急救知识知晓情况的调查问卷。调查团队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调查员组成,在村委会带领下,进行入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居民一般资料、农药中毒知识的了解途径、农药中毒预防措施、农药中毒的症状、中毒后急救措施等。问卷采取不记名的方式现场填写并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4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11%。
1.3统计学方法 调查结果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
2.1农村居民一般资料 有效问卷847份,其中男性445(52.5%)人,女性402(47.5%)人;年龄组成:14~17岁17(2.0%)人,18~44岁247(29.2%)人,45~59岁398(47.0%)人,≥60岁185(21.8%)人;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29(38.8%)人,初中276(32.6%)人,高中及中专177(20.9%)人,大专及以上65(7.7%)人。
2.2农村居民了解农药中毒相关知识的途径 通过身边的中毒事例获得农药中毒相关知识的农村居民最多,占63.0%,其次是电视(55.8%)、报纸(30.6%),其他(6.7%)。
2.3农村居民施药人群调查 农村居民家中施药者以老年人(61.8%)为主,其次是中年人(20.4%)、青年人(15.2%)、未成年人(2.6%)。
2.4农村居民认为合理的农药中毒预防措施调查,见表1。
2.5农村居民了解的农药中毒症状 什邡市农村居民了解的农药中毒最主要的症状是恶心呕吐(85.2%),其次是呼吸困难(58.4%)、抽搐(41.4%)、流涎(33.4%)、意识障碍(32.9%)、皮肤损伤(31.2%)、瞳孔缩小(28.9%)。
2.6农村居民认为农药中毒后应采取的急救措施,见表2。
3讨论
3.1农药中毒预防知识的知晓情况 未接受安全知识教育是急性生产性农药中毒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其发生急性生产性农药中毒的危险为接受安全知识教育的2倍[6]。农村居民获得农药中毒相关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是身边的中毒事例(35.3%),有农药中毒经历者对农药中毒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具有相对局限性,导致农村居民缺乏专业系统的安全施药知识。而农药施用人群主要为老年人(61.8%)且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居多,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功能逐渐降低,防护不当容易出现中毒。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农药施用知识的教育,根据其文化程度,采取针对性教育措施;在注重宣传安全施药方式的同时,加强农药基本知识教育,提高农村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对农药危害性的认识和农药中毒的警惕性。农药中毒还与不阅读说明书、药械滴漏、徒手配药、未戴口罩等危险行为有关,不隔行打药、不退步打药、不顺风打药等方式,可增加使用者对农药的暴露,使发生急性生产性农药中毒的危险增高[6]。但据调查显示,农村居民认为应在施药时戴口罩者(79.5%)最多,而认为应戴手套者(60.4%)和应检查施药器械者(55.9%)较少,仅有55.0%的农村居民施药时采用顺风、退步、隔行打药的科学方法。恰当的防护措施能有效预防农药中毒[7],相关部门应鼓励农村居民采取有效的农药中毒预防措施,施药前阅读农药使用说明书、检查药械、戴口罩、戴手套、着长衣长裤、施药时采用科学打药方法等,保障施药者自身安全。农村居民普遍认为食用喷洒农药后果蔬的安全间隔时间为施药后7~14 d(61.1%)。事实上,不同种类的农药其分解、消失的速度不同,加之各种作物的生长趋势和季节不同,其施用农药后的安全间隔期也不同[8],不可一概而定。
3.2农药中毒急救知识的知晓情况 农药中毒后,可出现全身多系统中毒表现,包括:瞳孔呈针尖样缩小、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同时伴有大汗淋漓、口吐白沫、全身肌肉抽搐、意识模糊等表现。发生农药中毒后,吸入中毒者,应尽快脱离中毒环境,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经皮肤接触中毒者,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再用肥皂水或1%~5%的碳酸氢钠溶液彻底清洗皮肤,但接触性农药中毒忌用热水冲洗、敌百虫中毒禁用碱性溶液清洗;口服中毒者,采取催吐、洗胃、导泻等措施,排除尚未吸收的毒物,同时,使用特定解毒药进行抗毒治疗,注意对症治疗和防治并发症[9]。农村居民认为农药中毒最主要的症状是恶心呕吐85.2%,农药中毒后,认为应采用清水冲洗者(70.7%)多于肥皂水冲洗(58.8%)且认可热水冲洗者高达24.0%;认为应采用偏方治疗者高达31.2%而及时就医者仅68.8%;反映出农村居民对农药中毒症状以及农药中毒后急救措施缺乏全面的认识。
4结论
本调查显示,农村居民的农药中毒预防与相关急救知识了解情况有待提高。建议相关部门指导农村居民遵循施药操作流程,在施药前仔细阅读农药说明书、检查施药器械是否完好、使用个人防护装置(穿长衣长裤、戴口罩、手套),施药时采用顺风打药、隔行打药、退步打药的科学方法,施药后立即洗手和换衣,做到不徒手配药,施药时不吸烟、不进食、不用手擦汗,身体不适时不施药,不在正午打药等。农药中毒后,应根据农药种类和中毒途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吸入中毒者,应尽快使其脱离中毒环境;经皮肤接触中毒者,用肥皂水或清水彻底清洗皮肤;口服农药中毒者,可采取催吐等方法并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Konradsen F.Acute pesticide poisoning-a global public health problem-secondary publication[J].Dan Med Bull,2007,54(1):58-59.
[2]张平.影响急性农药中毒转归因素的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0.
[3]贺雪峰.中国农业的发展道路和政策重点[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10(4):1-7.
[4]蒋炜,邓晓,吴春眉,等.2006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中毒流行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2):2207-2210.
[5]刘丽华,钟柳青,黎明强.中国农药中毒的流行概况[J].中国职业医学,2008,35(6):518-520.
[6]崔梦晶,涂志斌,顾月,等.江苏省农村居民急性生产性农药中毒调查及危险因素[J].中国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3,31(1):37-40.
[7]王萍,刘剑君,么鸿雁,等.急性生产性农药中毒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14(3):235-237.
供电企业的员工,由于接触电气设备的机会比其他行业多,触电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大。人触电后虽然呼吸中断,心跳停止,但只要及时抢救,方法正确,一般是能救活的。《电业安全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学会紧急救护法,特别要学会触电急救。”《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也要求“所有工作人员要掌握触电急救及心肺复苏法,并要经过模拟人的培训”。因此,触电急救的培训工作是供电企业安全培训工作的一个重点。以往每年都开展触电急救的培训,但每年都发现受训人员触电急救知识淡忘,模拟人急救不成功。
1培训效果差的原因
(1)由于开展触电急救培训主要由安监人员负
责,毕竟不是专业的培训人员,授课时只能照本宣科,从而影响了培训效果。
(2)培训考核力度不够,对触电急救培训工作
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开展培训工作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认真、严格地考核受训人员是否已经掌握相关知识。
(3)部分受训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接受培
训也只是应付,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随学随忘,且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学习触电急救没有什么用,学习兴趣不高。
(4)培训器材相对落后,模拟人已使用多年,功能落后且时而失灵,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受训人员不愿意接受模拟人实际操作培训。
(5)培训形式单调,每次培训的人数过多,理
论知识培训及考核后,一哄而散。
(6)触电急救培训工作1年只开展1次,平时未能进行复习演练,受训人员容易遗忘所学知识。
2提高培训效果的措施
(1)提高培训人员对触电急救培训工作重要性
的认识。触电急救培训是为员工构筑生命的保护屏障,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死亡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从思想上加以重视,认识提高了,责任心增强了,培训工作才不至流于形式,培训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2)加强对培训工作的考核力度,把触电急救理论知识及模拟操作考核与年度《安规》考试挂钩,电气工作人员必须参加触电急救培训并经考核合格且《安规》考试合格方可上岗。
(3)培训人员应做好自我“充电”,熟悉触电急救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培训对象,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只有充分做好培训前的准备工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4)安全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特别是触电急救这种抢救技术,希望通过一二次培训就使受训人员掌握全部内容是不现实的。因此制定了年度培训计划,使员工逐步熟练掌握触电急救的方法。同时,要求班组利用安全活动日复习触电急救的有关内容,以增强受训人员的记忆,巩固学习效果。
(5)提高受训人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心肺复苏法不但适用于触电后的抢救,同样适用于溺水、心肌梗塞、交通事故、旅游事故等造成的呼吸、心跳停止的情况,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要使受训人员认识到掌握“触电急救法”是利己利人的好事,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6)改善培训器材,新购置的“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有初学练习、单人考核、双人考核3种操作方式,能打印操作情况,如按压、吹气次数,操作时间等,方便评定考试成绩和总结操作经验;另外,购置的一次性CPR训练面膜,1人1片,以防交叉感染,使受训人员放心。
一、培训目的:
1.使新员工全方位的了解企业环境,认同并融入内蒙古民航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理解并接受公司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2.让新员工了解公司所能提供给他的相关工作情况及公司对他的期望。
3.减少新员工初进公司时的紧张情绪,使其更快适应公司,让新员工感受到公司对他的欢迎,让新员工体会到归属感。
二、培训周期及时间安排:
新员工入职培训周期7天,将用2天时间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集中授课培训。时间为()日—()日,上午9:00—11:50,下午14:00-17:00。余下五天进行军事训练。
三、培训对象:
呼伦贝尔机场公司招聘新入职员工
四、培训讲师:
公司内部选拔培训讲师,范围在部门领导或有较丰富工作经验、品行兼优的骨干员工。军事教官由海拉尔森林警察机降大队优秀士官担任。
五、培训方式:
呼伦贝尔机场公司人力资源部制定培训计划和方案并组织实施,由公司内部培训师采用集中授课、讨论及参观的形式进行培训。
六、培训内容:
1.企业文化:公司发展历程、企业现状以及在行业中的地位、集团企业文化、未来前景、组织机构、各部门的功能、人员结构等;
2.财务制度:发票的使用及差旅费报销通用知识;
3.人事制度:薪酬体系、福利待遇政策(五险一金、休假等)、绩效考核、培训等;
4.安全知识:机场公司空防管理相关知识、安全服务管理相关知识、消防安全知识、机坪运行规则及应急救援等;
5.通用知识:航空市场开发、适老化服务
6.实地参观:参观公司一线保障部门及公司民生配套公共场所;
7. 集中授课完毕进行笔试考试。
8. 军事训练:(1)中国三大条令训练其中两大条令训练,分别是:《队列条令》、《纪律条令》。(2)消防知识及设备使用知识。军训以队列训练为主,军事理论教学为辅。队列训练以连为单位组织,理论课教学视教室及人数由军训旅统一组织安排,如遇风雨天,操场课调整为室内课组织学习教育、消防知识、器械使用知识。
七、培训工作流程:
1.人力资源部根据新入职员工报道时间确定培训时间,拟定培训具体方案,填写《计划内培训申请表》与培训具体方案一并报送分管领导。
2.人力资源部负责与相关部门协调,作好培训全过程的组织管理工作,包括人员协调组织、场地的安排布置、培训讲师的沟通安排、课程的调整及进度推进、培训质量的监控保证以及培训效果的考核评估等;
3.人力资源部负责统计新员工培训签到情况(附件1),在培训结束当日对新员工进行反馈调查,填写《新员工入职培训效果反馈调查表》(附件2),并汇总分析新员工反馈的意见,总结出对培训课程及授课讲师的改进参考意见;
八、培训课程具体安排:
2021年度新入职员工培训课程安排表
培训日期
培训部门
培训时间
培训内容
主讲人
培训地点
7月X日上午
开班讲话
9:40-10:10
公司领导讲话;观看机场宣传片
办公楼一楼会议室
办公室
10:20—11:00
企业文化
卢晓英
办公楼一楼会议室
人力资源部
11:10—11:50
呼伦贝尔机场公司职位层级及组织机构简介
穆丹
办公楼一楼会议室
7月X日下午
财务管理部
14:30-15:00
发票的使用及差旅费报销通用知识
马敏
办公楼一楼会议室
人力资源部
15:10-15:50
职工薪酬福利待遇、社会保险相关知识
田莉莉
办公楼一楼会议室
人力资源部
16:00-17:00
新员工入职流程及劳动合同管理规定介绍
曲静萱
办公楼一楼会议室
7月X日上午
市场规划部
9:00-10:00
航空市场开发
郭谏明
办公楼一楼培训室
安全质量部
10:20-11:20
机场公司空防管理相关知识
徐翠兰
办公楼一楼培训室
7月X日下午
安全质量部
14:00-15:00
安全服务管理相关知识
李苏媛
办公楼一楼培训室
航空安保部
15:10-16:10
消防知识
沃文超
办公楼一楼培训室
运行指挥中心
16:20-17:00
机坪运行规则、应急救援
杨凯惠
办公楼一楼培训室
机场公司
17:00—18:00
结业考试
鞠鹏飞
办公楼一楼培训室
7月X日上午
海拉尔机降大队
9::00-11:30
队列训练(立正、稍息、跨立、报数)
相关部门负责人
办公楼
7月X日下午
海拉尔机降大队
14:30-17:00
单兵队列动作和分队队列动作训练
鞠鹏飞
机降大队训练场
7月X日上午
海拉尔机降大队
9::00-11:30
齐步走与停止
鞠鹏飞
机降大队训练场
7月X日下午
海拉尔机降大队
14:30-17:00
正步走与停止
鞠鹏飞
机降大队训练场
7月X日上午
海拉尔机降大队
9::00-11:30
跑步走与停止
鞠鹏飞
机降大队训练场
7月X日下午
海拉尔机降大队
14:30-17:00
队列训练(复习所学内容)
鞠鹏飞
机降大队训练场
7月X日上午
海拉尔机降大队
9::00-11:30
消防设备使用知识
鞠鹏飞
机降大队训练场
7月X日下午
海拉尔机降大队
14:30-17:00
消防设备使用练习
鞠鹏飞
机降大队训练场
7月X日上午
海拉尔机降大队
9::00-11:30
消防设备使用知识
鞠鹏飞
机降大队训练场
7月X日下午
海拉尔机降大队
14:30-17:00
消防设备使用练习
鞠鹏飞
机降大队训练场
附件1:
培 训 签 到 表
培训地点
培训人员
参加人员
培训时间
培训内容
序号
签名
备注
序号
签名
备注
附件2:
新员工入职培训效果反馈调查表员工姓名: 入职日期: 参加培训日期:
· 请按照实际情况完成问卷;
· 每个问题必须回答,且只选一项;
· 请你在同意的选项对应的空格中划P,并根据选项代表的分数乘以项目对应的权重得出项目得分。
评分项目
权重
满意程度
得分
非常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不满意
5分
4分
3分
2分
1分
1
培训课程的针对性
20%
2
课程安排
20%
-时间
5%
-地点
5%
-参加人数
5%
-课堂布置
5%
3
培训内容
30%
-时间长短
5%
-内容逻辑性
5%
-实用性
10%
-新颖性
5%
-信息量
5%
4
培训讲师
30%
-仪表礼仪
5%
-专业知识
10%
-职业精神(态度)
5%
-培训风格
5%
-课堂气氛
5%
总分=∑单项得分×单项权重=
如果对上述某项评分为5分或1分或2分,请说明理由并列举具体事例:
关键词:急救;培训;社区居民;模式
突发心搏骤停、意外伤害的事件较为常见,其可能发生于任何人,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1]。社区居民在发现突发心搏骤停、意外受伤病人时,即使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急救人员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到达现场,此时如果周围群众能够自救互救,更易为病人争取宝贵时间,也可以降低突发事件或伤害的严重程度,节约社会医疗资源以及减少后续治疗所需的高额医疗费用[2]。本研究以2个社区居民为观察对象,分别采用传统培训模式、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培训模式对其开展急救培训,并观察培训后2个社区居民在急救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旨在探索更好的培训途径与方法,最终提高社区居民现场急救能力。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9年1月—2019年12月随机选取南昌市高新区2个社区的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4岁;②身体健康,无心、肾、脑等重要脏器疾病;③近3年一直居住在当前社区;④服从安排,按照计划参加培训学习;⑤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认知功能障碍;②无故不参加培训;③未按照培训人员指导进行学习。最终239名社区居民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126人,男54人(42.86%),女72人(57.14%);年龄(45.30±8.70)岁;文化程度为专科及以上水平63人(50.00%);无相关培训经历71人(56.35%)。对照组113人,男47人(41.59%),女66人(52.41%);年龄(46.70±5.40)岁;文化程度为专科及以上水平57人(50.44%);无相关培训经历65人(57.52%)。两组社区居民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组采取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培训模式1.2.1.1制定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科普急救培训组织管理与运行方案在总结多年的科普活动经验基础上,同时分析国内外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及存在的问题[3-4],制定了“1+2+3”方案。1个平台即科普教育基地平台,2条途径即线上与线下培训途径,3个抓手即平台建设、急救技能培训、培训效果考核。1.2.1.2建设平台资源平台资源重点包括线上线下培训平台、培训资源。通过QQ群和微信群建立线上培训平台,线下培训平台为社区活动中心。培训的人力资源[5]主要由学院有科普经验的教师、学生社团骨干成员构成,然后通过加强与医院、社区的合作,引进临床护理和医疗专家、社区的管理人员等充实平台人力资源。急救培训材料包含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材料。急救知识包含高热与中暑的处理、家庭烫伤烧伤的处理、食物中毒的处理共3个模块;急救技能包含心肺复苏术、海姆立克急救法、止血与包扎术共3个模块,每个模块含授课演示文稿(PPT)、讲稿、微课、家庭急救手册。1.2.1.3制定平台考核评价标准鉴于国内没有统一的急救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标准,研究团队成员前期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急危重症护理学》第四版教材的相关内容,初步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含心肺复苏、止血包扎、海姆立克急救法共3个急救技能操作评分标准。急救知识按照理论考核的标准,建立100道题的考试题库。1.2.1.4开展科普急救培训研究组采用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急救培训模式开展社区居民急救培训。①组织分工,明确职责:学校建立一个科普急救微信公众号,并将培训材料于线下活动2周前推送至公众号,社区居委会组织居民加入公众号,督促居民安排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巩固学习,居民根据自身情况及时反映学习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②开展线上培训[6-7]:线上的学习由居委会组织与监督,学校负责提供学习资料与考核。③线下学习:安排专业培训人员进行分组培训,每名培训人员负责10名社区居民,单个小组社区培训居民人数不得超过15人,避免人数过多影响培训效果。④培训方法:采取理论讲解+模拟场景示范+互动练习的培训方式,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每月开展1次科普急救培训。
1.2.2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模式。即以社区健康教育为平台进行急救知识的宣传,由学院有科普经验的教师作为讲师,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急救知识讲座,现场进行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操作演练及培训,培训后现场对社区居民发放家庭急救手册,由居民自行阅读,讲解突发心搏骤停和意外伤害等的急救方法。另外,社区服务中心通过社区宣传栏等形式宣传急救相关知识,以便社区居民更好地了解急救流程。每月开展1次科普急救培训。
1.3观察指标
1.3.1急救知识问卷根据平台制定的相关急救知识题库随机抽题,包括高热与中暑的处理(15题)、家庭烫伤烧伤的处理(15题)、食物中毒的处理(20题)3个维度共计50题,每题2分(正确计2分,错误计0分),总分100分。所有急救知识考核均用相同的问卷通过问卷星发放,进入问卷星后台收集相关数据。得分越高表明急救知识掌握程度越好。
1.3.2急救技能培训前后按照平台制定的技能考核操作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总分100分。考核多项最终取平均值,分数越高表明急救技能掌握程度越好。
1.3.3满意度评价培训结束后对居民进行培训总体满意度的评价,分为很满意、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共4个等级,并计算满意度,即很满意和满意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3.1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培训模式可明显增加受训人数
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急救培训模式,采取的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线上培训可以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能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的需求,从而明显增加接受培训的人数。心肺复苏术作为一项最基本的急救技术,有44.32%的人从未接受过培训,海姆立克急救法、止血包扎的培训人群比例甚至低于10%[8-10]。付忻等[8]认为我国公众现场急救知识普及程度较低,究其原因为针对公众的现场急救培训欠缺。陈志等[11]对1988年—2001年北京市城区322413例院外急救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988年—2001年社区的发病现场急救者占急救总呼叫者比例由60.00%上升到87.39%。因此急救服务的重点在社区,提高社区居民急救能力是急救医疗服务成功的重要保证[12]。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线上线下的培训力度,争取让更多的社区居民能免费获得急救培训。
3.2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培训模式可有效提高培训质量
何玉梅等[12]认为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欠缺,急救能力低与培训组织管理混乱,培训师资资质复杂,培训方式落后。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急救培训模式组织管理明确,培训前制定了明确的培训计划、安排,且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训。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居民培训后急救知识与技能得分明显高于培训前,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培训模式较传统培训模式效果更好。分析其中原因:线上居民可以先自学,初步了解急救知识和技能,在后期的现场培训中,通过现场示教、现场指导、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进一步强化急救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而更好地让居民掌握急救技能[13-14]。美国急救培训中提倡受训人员先领回资料,在家自行预习[15-16],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现场演练。本研究中的线上线下结合培训的初衷与美国急救培训的做法不谋而合。当然,培训后居民整体的急救知识掌握情况虽然较培训前有所改善,但整体情况还是不容乐观。本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后研究组居民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得分分别为(81.75±7.04)分、(76.78±6.74)分,整体不是很高。究其原因可能为很多社区居民因为工作或家庭的原因,无法有效参与线上的学习和线下的练习,影响了居民学习时间和效果,进而导致培训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妇幼卫生岗位技能大赛,进一步推广普及产科、儿科急诊急救知识和妇幼保健服务技能,强化“三基三严”训练,推动产儿科应急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全市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临床急救能力,规范妇幼保健服务,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队伍,为全市妇女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岗位技能大赛,激发广大妇幼卫生工作者的学习热情,营造爱岗敬业、锐意进取的工作氛围,以精益求精、持续改进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全市妇幼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确保医疗安全,群众满意。
三、活动范围
全市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所有产科、新生儿(儿)科医生和助产人员,未设新生儿科的医疗保健机构,全体儿科医生应接受培训和参加初赛;全市各医疗保健机构从事妇女保健、儿童保健服务的人员。
四、大赛内容及规则
(一)内容
1、产科技能。理论考核:产后出血、羊水栓塞、胎盘早剥、产科DIC急诊急救相关知识;操作:成人心肺复苏术。
2、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理论考核:新生儿窒息复苏相关知识;操作:新生儿窒息复苏。
3、妇女保健服务。理论考核:妇女保健相关知识;操作:产检四步触诊手法、宫高腹围的正确测量及骨盆测量、乳腺癌自检、妇科检查方法、母乳喂养手法。
4、儿童保健服务。理论考核:儿童保健相关知识;操作:0-6岁儿童体格测量的项目及方法、高危儿筛查。
(二)规则
大赛分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两部分,总计100分。其中,理论考试采取笔试闭卷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技能考核采用现场模拟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70%。
五、参考教材
产科急诊急救: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教材《妇产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新生儿窒息复苏:《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第6版、《省第二周期新生儿复苏项目工作实施方案》;
妇女保健: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教材《妇产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
儿童保健: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教材《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新生儿访视与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儿童眼及视力保健等儿童保健相关技术规范》。
六、组织程序
本次大赛分各医疗保健机构初选和市级决赛两个阶段进行。
(一)各医疗保健机构初选
各医疗保健机构初赛选拔工作于7月15日前完成,按照卫生局分配的参赛名额(附件5)确定参加市级决赛的选手名单,并于7月16日前报市卫生局业务科。
(二)市级决赛
各助产机构选派产科医师、助产士各2人,新生儿(儿)科执业(助理)医师1人,妇女、儿童保健专业各1人;未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镇(街道)卫生院选派妇女、儿童保健专业各1人参加比赛。其中,产科技能操作由产科医生及助产士各1人协作完成;新生儿窒息复苏由产科医生、新生儿(儿)科医生、助产士各1人协作完成。两组参赛成员不得冲突。妇女保健及儿童保健专业均独立操作。
决赛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七、表彰奖励
(一)团体奖
大赛设团体一、二、三等奖及优秀组织奖。其中,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
(二)个人奖
根据个人综合成绩(理论及操作)分组别设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
八、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举办全市妇幼卫生岗位技能大赛,是增强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学习意识,提升妇幼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全市卫生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实施省妇幼安康工程,确保妇女儿童普遍受益的具体体现。各医疗保健机构要充分认识本次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领导,精心安排部署,确保圆满完成比赛任务。
[关键词] 系统化护理管理;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b)-0131-02
近年来,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医院管理要求也明显提高,传统的经验管理已经不再适应医院的各项工作[1-2]。为满足时代对医疗服务提出的要求,系统化护理管理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各大疾病[3-5]。但是,在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该理念指导临床护理工作的报道研究尚所见报道甚少。本研究将系统化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2010年1月~2012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门诊急诊收治的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临床资料收集方法 在收集资料前,尽量统一主管医师与患者或者患者家属说法的方式和方法,减少其他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收集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GCS评分、治疗方案、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死亡率、基础护理合格率(由科室护士长按照护理部下发的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来评价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患者或患者家属在出院时填写护理部下发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
1.2.2 护理方法 A组患者仅给予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常规护理,快准评估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安排合适的,开放性伤口的急诊护理等。B组患者则给予系统化护理管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在开展系统化护理管理之前,先对门诊急诊全科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化护理管理模式知识培训,组织门诊急诊全科护理人员学习系统化护理管理理念和具体实施细则,领会系统化护理管理理念精髓。具体措施如下:①制订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手册:根据对患者的评估情况制订,内容包括:目前患者的诊断、各项检查的异常值和治疗方案等;②加强健康宣教 向患者家属进行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相关知识宣教,给予患者家属相关影像资料如VCD,直观形象将相关治疗和康复措施呈现给患者家属,还可以通过广播、报纸等形式发放相关知识宣传资料,设立热线电话等,帮助患者出院后做好家庭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预后。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颅脑损伤发生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6-7]。重型颅脑损伤作为其中严重的分型之一,具有病情危重、凶险多变、病死率高和预后差等特点[8-9]。众所周知,患者预后不仅与医师高超的技艺有关,还与护理人员周密细致的护理服务息息相关。为此,优化重型颅脑损伤护理干预措施意义重大。
本研究总结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急救阶段护理经验,制订一系列系统化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护理干预措施,并将其应用于2010年1月~2012年9月在我院门诊急诊收治的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结果发现:B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均明显短(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B组患者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考虑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系统化护理管理模式相关知识培训能够加强护理人员对系统化护理管理模式的了解,领悟系统化护理管理理念的精髓,将系统化护理管理理念贯穿于对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急救阶段护理工作中,能够对既往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急救阶段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针对性地改进护理缺陷,规范护士的护理操作和护理行为以确保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到位,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对医院医疗服务的评价,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②系统化护理管理的实施能够让患者全面了解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相关内容,护理人员采用定期集中授课方式向患者家属进行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相关知识宣教,让患者家属明确家庭护理干预在患者院外康复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能够明确了解作为家属应该如何做好家庭护理干预,明确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减少患者家属盲目性,患者家属与主管医师和患者家属通过打电话、发短信息来交流经验,协助患者做好院外康复训练,改善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系统化护理管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减少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Kanold J,Halle P,Paillard C,et al.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assurance program ISO 9001 in a department of paediatric oncology[J]. Arch Pediatr,2008,15(2):122-134.
[2] 谭景予,陈锦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方案的制订与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7):731-733.
[3] 邓琼,丽华,汉华,等.门诊系统化管理对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905-907.
[4] 陈燕玲,罗宋.孕期系统化管理对妊娠糖尿病母儿结局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1):284-185.
[5] 江华容,廖健敏,彭敏,等.压疮系统化管理框架的建立与运用效果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3):1166-1168.
[6] 徐航.乌鲁木齐市冬季严重脑外伤患者的急救及预后的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406-2408.
[7] 张晓丽娜,衡新华,张小梅.云南省高海拔地区颅脑外伤预后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7):1770-1772.
[8] Wijayatilake DS,Shepherd SJ,Sherren PB. Updates in the management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 Curr Opin Anaesthesiol,2012,25(5):540-547.
【关键词】 院前急救 防范 医疗事故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维权及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院前急救面临严峻的考验,由于院前急救在众目暌暌下进行,医护人员在救护过程中稍有不慎,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如何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是每个医护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
1 医疗纠纷常见的原因
1.1患方因素 患者及家属缺乏医疗知识,对治疗风险的认识不足,对医疗意外,并发症,病情的自然转归缺乏应有的认识,特别是发病急,病情进展快,预后差的疾病,抢救治疗结果与患者家属期望相差悬殊,心理落差大,难于承受,往往容易产生纠纷,这一点在院前急救中显得尤为重要。
1.2医方因素
1.2.1出诊不及时 接听120电话时,未详细询问地址,联系方式,导致出诊时,司机因方位不明走错路,而无法有效联系患者,使救护车空跑和延时到达,急救人员抢救意识不强,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出诊或是出诊时未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对伤员评估不足,未能更好地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携带药品及仪器,导致到达现场急救时,由于药品及仪器不符现场使用,而对伤员延时救治。
1.2.2护理人员技术操作不熟练或动作缓慢 心肺复苏技术差,气管插管不成功,如:静脉穿刺不成功,遇外伤病人不会简单的包扎止血,对骨折病人固定不妥,导致再度损伤,脊柱损伤病人搬运不当导致病情加重,对颅脑损伤病人病情评估不清等,都将直接影响院前抢救时机和质量。
1.2.3护理文书不规范,不重视院前抢救护理记录,记录不及时,不详细。
2 防范措施
2.1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加强院前急救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科室要经常组织职工反复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制度,职责、技术操作常规等,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2.2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理论技能培训 我科属于综合性外科,肩负着神经外科和骨外科病人的抢救及治疗工作,同时肩负着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工作,救死扶伤,防病救灾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作为急救人员,首先要有敬业精神,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护士应具备相应的综合医学理论知识和现场救治的基本技能。定期对护士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现场急救能力及服务质量。
2.3强化服务意识,体现人性化服务 规范出诊人员的仪表和言行举止,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感,我科工作人员除每天应对大量的住院病人外,还肩负出诊任务,有的时候一天要出几趟,甚至有时一整天都在车上,饮食、休息无规律、身心疲劳,有时还受患者家属的情绪干扰。此时此刻还需理解患者家属心理上的焦急和救治疾病的迫切心情,避免因言语不当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2.4强化风险意识,履行告知义务 对病情危重,不宜转运者,告知家属,征得同意签字后方可接诊,转运过程中做好病情的观察及护理记录的书写。医疗行为本身是一种特殊性质的行为,具有紧急抢救性、高技术性、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而院前急救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危重、年龄不一、文化层次及社会背景不同的各种疾患人群,其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稍有疏忽,可能铸成大错[1]。院前急救人员应认识到工作的高风险性,对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要有预见性,完善急救流程。定期对科室医护人员培训《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知识,增强风险意识。
2.5规范护理文书,重视院前急救护理文书的书写 在完成急救任务的基础上,准确、及时地书写院前护理记录,记录到达现场时间、上车时间、到医院时间、抢救措施实施时间、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及执行医嘱的时间,使记录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2]。
2.6加强救护车管理 救护车应保持完好的备用状态,物品、仪器、药品准备齐全充分完好,每班认真交接,定人、定期检查,排除安全隐患确保急救。
2.7加强组织协调,注意各专业协作 遇重大事故,突发事件及纠纷苗头要及时上报主管领导,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预防势态扩大。
总之,院前急救紧急,病情复杂严重,环境条件差,围观人员多,对医务人员要求高,患者及家属情绪波动大,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在急救中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积极争取救治时间,注意言行举止,提高急救技术,认真做好各种记录及留下各种证据是预防医疗纠纷最有力的措施。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急救护士;整体素质;提高
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及整体化护理、健康教育的广泛开展,加之急诊和创伤病人的增多,急救医学迅速发展,对护士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作为一名急救护士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掌握熟练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快速灵活的应急应变能力,在紧急情况下,对急、危、重病人实施迅速有效的救护,这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培训对象
我中心急救科现有护士12名,其中主管护师2人,护师6人,护士4人;学历结构:中专3人,占23%;大专7人,占59%;本科2人,占16%。
2 培训内容
2.1 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是提高护士整体素质的前提。护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信念,直接影响着护士对护理工作的看法,决定护士对病人的态度,影响和制约护士的行为和工作质量。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将职业道德理论培训融于科室政治学习中,定期组织学习《医德医风的建设》、《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全面了解作为一名护士应遵守的社会公德和医疗道德等个人行为准则。在科内开展“每天感动一位病人”的活动,以助人为乐的精神为引导,培养爱岗敬业,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急病之所急,一切为患者着想。
2.2 优良的业务素质是提高急诊护理质量的关键。随着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各种检测技术,复苏技术,检测手段和高尖技术广泛开展,对急诊护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由于年轻护士占多数,工作经验不足,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科主任及护士长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急救理论知识的学习计划,制定了系统规范的急救护理技能培训标准,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每月学习培训及组织抢救技能演练,由资深护师及医生讲课,学习时间相对固定。每周进行理论考核及操作考核,要求每人达标过关。制定了急诊科常见疾病的抢救程序,并严格执行各项程序。每季度统一考核,年终进行总结考核。
2.3 培养急救意识及团队协作能力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障。急诊科护士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还必须具备急救意识,急救意识是护士对患者所特有的病情时刻保持警惕和对患者抢救过程时间性的一种特殊反映。面对种种急诊病人,急诊护士必须敏锐准确判断,及时施行适当的救治措施。由资深护士进行带教,联系工作实际进行讲解,使她们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摸索,提高她们的综合能力。团队精神是保障护理质量的必须条件之一。急诊护理人员与医生配合,齐心协力抢救患者,及时沟通,分工合作。急诊科是风险最高的科室,患者及其家属多有情绪激动,甚至有医护人员的安全受到威胁,在危急时刻,医护人员应作为一个整体,积极做家属工作,说明利弊,说明病情的危险性和重要性,使家属和患者情绪得到控制,患者得到及时救治,脱离危险,医护人员也免受伤害,合作关系更加密切。
2.4 培养沟通能力是构建和谐医护、护患关系的纽带。语言是人际关系的有效黏合剂,急诊护士需具备丰富的相关知识,较强的沟通能力,才能满足患者的新要求,适应新形势下的护理质量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不断的提高。急诊护士在抢救患者的同时,还必须与患者及家属做好沟通,对患者及家属的疑问做出耐心的解释,以取得理解和配合,不仅如此,还要与各医院沟通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工作中,我们严格要求所有护士必须文明礼貌用语,尽可能使用普通话,提倡“多说一句”,使患者有家人般的温馨和细腻,增强患者的信任感。要求护士加强与医生、各协作医院的沟通协调,使急诊绿色通道更加快捷畅通。
3 结果
经过近3年严格的综合素质培训,急救科12名护士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由2009年的93.6%提高到2011年的98.1%,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由2008年的85%提高到2011年的95.6%,护理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被授予“省巾帼文明示范岗”、“市青年文明号”等光荣称号,在此同时也树立了服务品牌效应,提升了急救科的自身形象,为中心赢得了口碑和良好的声誉。
参考文献
1 赵爱兰,陈风莲,曾惠洁,等.急诊科年轻护士应急能力培养方法和探讨.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6):418-419.
[关键词] 社区居民;急救知识;培训;急危重症;意外伤害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28-0136-03
南通处于长三角区域,被誉为“北上海”,经济发展较快。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各种意外事故及各种危重急症的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院前急救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救援者在现场实施的先期处置后急救车辆到达并转运伤病员到医院的这一阶段,统称为“院前急救”[1]。院前急救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患者抢救成败。因而院前急救也称为现场急救[2],是指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急救。随着安全事故及各类疾病的上升,建立一整套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解决各类危及人类生命安全事故的当务之急,只依靠医务工作者进行现场抢救,会严重错失抢救的最佳时机[3],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状况的重要体现,为此,把院前急救工作前置,使社区居民都学会自救、互救知识,参与率更高,采取的现场急救可以防止病情恶化、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和后遗症[4],所以现场急救对于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5]。目前因社区居民普遍对急救知识缺乏、思想不重视等因素,导致院前抢救成功率不理想。2015年4月我中心对市区的三个社区(虹桥社区、百花社区、学田社区)的900名居民进行随C抽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抽样法对南通市崇川区的虹桥社区、百花社区、学田社区三个社区的900名居民进行现场问卷答题调查,其中男499人(55.4%),女401人(44.6%),男女之比为1.24:1。年龄:12~17岁146人(16.2%),18~30岁352人(39.1%),31~50岁324人(38.0%),51岁以上78人(8.7%);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81人(31.2%);高中及相当学历者362人(40.2%);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257人(28.6%)。
1.2 研究方法
问卷题目及格式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居民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能力及意愿(即当他人发生意外疾病及灾难时是否有意愿和能力进行一系列抢救行为[6,7])及居民对急救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对急救知识的态度和行为情况;我更喜欢何种急救知识普及方式、方法。通过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调查问卷汇总,结果分别见表1~5。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居民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
大多数被调查者能知道发生意外及疾病时需要求救120,甚至能正确拨打120电话,但有少数被调查者在有困难时坚持认为应求救于110。被调查者对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心肺复苏要领及保持气道通畅采取的措施掌握的比较少。见表1。
2.2 常见灾害的正确处理情况统计
当发生灾害需要急救处理时,地震发生时的正确率为最高,其次为烧、烫伤及火灾逃生;煤气中毒及溺水处理正确率不是很高;对于颈椎病员的搬运及止血包扎等未能准确掌握,对毒蛇咬伤的正确处理率最低。见表2。
2.3 被调查者对普及急救知识的态度和行为
被调查者对于开展急救知识教育兴趣不大,认为其是与医务人员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所占比例分别为28.6%、28.4%;此外居民对急救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见表3。
2.4帮助意愿及帮助能力调查
在帮助意愿及帮助能力调查中,可以看出,当他人发生意外伤害时,更多的人愿意帮助,苦于没有这个能力或操作不准确等,但愿意帮助他人现场急救或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拨打120等,其所占比例在90%以上。见表4。
2.5居民更喜欢何种急救知识普及方式、方法
调查显示希望得到专业人员讲解演示及实战演习的百分比分别为80.2%及85.0%,印发书刊58.2%,网络讲解及其他方法分别占39.1%及13.8%。可见由专业人员的现场讲解及演习是大多居民能够更好的接受的方法。见表5。
3讨论
随着社会现化化程度的加速发展,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加快,各种急、危、重症及意外事件增加,特别是道路交通事故。2011年,全国共接报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 210812起,共造成62387人死亡[8],南通也不例外。交通事故的发生更加突出了“第一目击者”的作用,“第一目击者”先期急救处置,进行准确有效的自救、互救,可以减少伤残率及死亡率,为进一步的抢救赢得更多时间,因此急救要从现场开始。通过此次对南通市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发现社区居民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掌握程度比较低,对急救知识的渴望程度比较高,没有系统的急救知识培训学习途径。从全国情况看公众参与的现场急救是国际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我国公民我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低于国际水平[9,10]。当疾病或者灾害发生后多被动的等待专业人员到来,亦或是缺少专业的急救技能,造成二次伤害。与国外相比,我国社区居民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普及率比较低,难以达到“第一目击者”应该发挥的实施救护的作用,以及指导家人,朋友,在更大范围内普及急救相关知识、技能等,起到传播载体的作用[11]。院前急救的质量好坏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大力开展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在社区中的普及。
在长期的急救工作中,社区是急危重症疾病的多发群体,对急救知识的需求显得更为具体且更为迫切,“第一目击者”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从我国现况可知,我国的抢救成功率较国外相对明显偏低,与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普及率低有关。从表1可知,当疾病或者意外事件发生时,98.7%的居民选择拨打120电话,87.3%的居民也能正确拨打120电话,但是知道急救知识或急救技能的只占45.7%,知道心肺复苏要领的仅13.8%,当发生心跳骤停时心肺复苏术是无可替代的急救术[12]。懂得开放气道方法的只有14.6%;而在发达国家局部地区,如美国的西雅图等,每个家庭就有一个可以完成自救、互救能力[13]。由表2可知,常见意外伤害正确处置率排前三位分别是地震(90.2%),烧、烫伤(80.1%),火灾逃生(75.4%);排后三位分别是搬动颈椎病员(45.8%),止血包扎(42.6%),毒蛇咬伤 (27.3%)。2008年汶川地震震惊全国,各地人防部门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人们亦比较重视如何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行动;各地火灾事故频发,社区居民能更多的知道火灾逃生的方法。当患者发生交通事故或是坠落伤等意外事件时,因为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不能很好的掌握,搬动病员时很盲目,对颈椎受损的病员不能采取正确的搬动方法;止血包扎措施实施不到位,出血有动、静脉及毛细血管出血,大多数人只知道局部压迫覆盖毛巾等进行止血,对粗血管破裂、动脉血管破裂出血难以达到止血的目的;毒蛇咬伤因在城市发生人数相对较少,因而易被忽视,所以掌握比例不高。
表3可知,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不重视及被动参与者分别占42.1%及40.1%;没有兴趣及发生疾病及意外伤害时认为只是医务人员的事,分别占28.6%及28.4%;这可能主要与人们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缺乏全面有效的、系统的普及教育有关,认为医学抢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理论和实践都比较难以理解,如何让大家能够提高学习兴趣,运用通俗易懂的普及教育技巧也是培训部门在重点研究的课题。人们的帮助意愿和能力调查中,乐于帮助的包括主动拨打电话者占97.6%,愿意主动现场急救占90.1%,而认为自己有能力进行现场急救者占24.2%。乐于助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苦于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够,加上中国的法律不健全,生怕自己急救能力不能满足实际急救需求,不敢冒昧实施现场急救。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各部门十分重视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进基层、进社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此次普及活动中来,并从被动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由表5可以看出,人们更喜欢实战演习及专业人员演示的培训,分别占85.0%及80.2%,以提高真实程度,提高兴趣,贴近现实,突出疾病及意外伤害离我们并不遥远,不需要更多的理论,操作简单实用。印发刊物及网络学习还是受到一部分人的欢迎,分别占58.2%及39.1%,这种方法互动性不足,立体感不强。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社区居民接受急救知识及技能的能力,只有加大动手实践的培训,才能更好的提高公民的急救知识及技能的水平[14]。
总之,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在社区居民中还相当薄弱,当疾病及意外伤害发生感觉束手无策,只想着拨打120求救专业人员,没有认识到先期处置的重要性,甚至错失了最佳的抢救时机。在普及教育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重视,从政策层面加以规定,由主要急救部门组织急救人员有计划、有部署、有规划的进行社区及特种人员的培训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形式多样,现场教育培训演示,模拟实战演练,并利用媒体、网络、报刊等加大宣传力度来提高公众急救水平。相信通过不断的深入到基层进行培训,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15],虽然,我们也在进行各类人员的急救知识培训及普及,亦有明显的成绩,下一步对实施效果在社区及各个人群中进行统计调查。
[参考文献]
[1] 刘舒畅,喻风雷. 肋骨损伤院前首诊急救治疗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7(2):9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关于印发《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0〕13号,2010:22.
[3] 鄢涛,王森,谭鸿,等. 德阳市院前急救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8(12):1923-1925,2001.
[4] 汪凤兰,文茂林,龚光梅,等. 基层特殊人群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KPA调查[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792-793.
[5] 谢咏湘,胡彦磊,粟枫,等. 急诊患者家属急救知识水平的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11):94-97.
[6] 王海华,瞿炬,吕岳娟,等. 萧山区不同行业居民急救意识及培训需求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2010,10(7):910-911.
[7] 李晓南,邵义舜,李小红,等. 我国高校医疗机构院前急救的建立和动作模式[J]. 中国校医,2013,11(4):307-309.
[8] 李红霞,冯占春. 公众现场急救技能培训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 医学与社会,2011,24(1):45-47.
[9] 郑进. 公众现场急救知识培训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85-287.
[10] 黄吕金,吴炜炜,詹敏,等. 福建城乡居民院前急救的知信行现状调查研究[J]. 全科护理,2014,12(1A):1-3.
[11] 李忠浩. 中国心肺复苏医学的创立和进展[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1):4-5.
[12] Roppolo LP,Wigsinton JG,Pepe PE. Revolving back to the basics 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Minerra Anestesiol,2009,75(5):198-199.
[13] 房蔚霞,郑文静,卢月珍. 急诊患者家属院外急救知识调查分析[J]. 护理学杂志,2006,21(3):64-66.
[14] 张艳,张振香,刘腊梅,等. 592名郑州市民现场急救知识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