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儿数学启蒙教学

幼儿数学启蒙教学

时间:2023-11-01 16:25: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数学启蒙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幼儿数学启蒙教学

第1篇

一、研究意义及理论分析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创设情境教学,为了幼儿园托班孩子在数学领域有更好的发展,对幼儿园托班孩子的数学启蒙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一系列情况反思和解决方案。

(二)相关概念界定

生活化数学:新课程背景下,创设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为幼儿提供思考的空间,培养数学实践能力。

数学启蒙教学:数学启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从中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内容不是枯燥的数字和呆板的几加几、几减几,而本文由收集整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数学智能开发原则:教育性原则,从幼儿的认知思维特点出发;兴趣性原则,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要善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性原则,游戏等活动的设计对宝宝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三)相关研究综述

《注重数学启蒙教育 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浅谈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儿童成长视角中的鲁迅启蒙教学研究》是有关数学启蒙的论文,以寓教于乐的方式,结合生活的各个环节帮助孩子感知数学。《教学与管理》中写到启发式教学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数学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新《纲要》指出:数学的评价应体现目标的多元化、方法的多样化,实行个别化的、关注儿童内在变化和情感体验的评价。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这些不同特点,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教师适宜说上一句赞赏的话,可以成为幼儿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四)理论依据

1.创新教育的理论

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

2.幼儿园《纲要》科学领域

1)幼儿园《纲要》总则: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特制定本纲要。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2)科学领域目标

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3)科学领域内容与要求

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4)科学领域指导要点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3.建构主义的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二、数学启蒙教学的途径

(一)营建创造的环境气氛

罗杰斯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多种科学有效地教学形式发展幼儿创造力

1.交谈活动

通过交谈进行数学启蒙,不需要我们花很多时间去精心准备,只要做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找机会,便可自然而然地进行,从中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劳动活动

简单的劳动不仅不会累了孩子,反而能使他们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并从中学到知识,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

3.操作活动

孩子通过自由摆弄物体,获得了数学感知和经验,并对抽象的数学产生了兴趣。

(三)全面发展,注重幼儿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探求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比知识本身的多少更重要,在个性心理品质及能力的培养方面,强调幼儿会学,在提高幼儿不断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全面发展,注重幼儿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四)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现在的教师要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要合理介入,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给予适当的指导。对能力差、反应慢的幼儿要提供一些探索的时间,要允许幼儿出错,不要急于求成,其实教育也是一种等待。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践和探索达到了合理发展, 2--3岁的宝宝有了简单的数学能力,会数简单的数字。

(一)数一数楼梯上的台阶:对于托班孩子来说,长长的楼梯有时会让孩子感到疲惫而无味,但是实验表明一些有趣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宝宝的数学智能有所提升,而且也会增加宝宝上楼梯的乐趣。

(二)宝宝买东西:宝宝往往固执地要去做而大人不愿让他们做的事情,尝试放手一下,也让宝宝过一下瘾;增加了宝宝的各种体验,让宝宝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呢。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启蒙阶段,教学方法

小学启蒙阶段,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阶段,不仅要激发小学生热爱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且要贴近学生生活,因材施教,培养孩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对于启蒙阶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的忽视,导致不注重方法和策略的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限制作用。而要提高启蒙阶段数学教学效率,就需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积极的教学组织。

一、小学启蒙阶段教学特点

根据小学启蒙阶段学生的特点,数学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多种教学方式作为辅助手段,如制作简单教具,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等,这样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使教学流程尽量简单化,启蒙阶段的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较差,太复杂的教学环节会给学生设置障碍,只有简单易懂的教学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学生动手能力和机械的运算比较起来,动手能力较强,而且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多设计动手操作环节,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四是利用反复训练加强学生的记忆力,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反复训练增强学生记忆的能力。

二、启蒙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析

(一)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学生基础教育来说,好的习惯比好的成绩更重要。对于小学数学启蒙阶段学生来说,正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孩子有了好的学习习惯会受用一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最佳的培养时期,从听说读写进行规范,对预习、课堂练习、复习、课后作业等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刚刚从幼儿园走出来,很多孩子不适应小学的生活,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园的方法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进行规范和指导。比如教给孩子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如:“铃声响,进教室;书摆好,坐端正;老师讲,专心听;要发言,先举手;站起来,大声讲;同学讲,仔细听;有问题,要补充”等。学生本来就喜欢这样的儿歌形式,这样的教学学生会很快投入到角色之中,并在以后习惯规范中以此为原则,进行自我约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联系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思维能力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小学生活的启蒙阶段,联系生活进行数学教学更加重要。让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兴趣,对学生进入高年级后数学的学习,有着奠定坚实基础的作用。

1、在生活环境中,发现数学。对于低年级启蒙阶段来说,孩子最喜欢的是将无形的概念,转换成有形的事物进行理解,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数字的时候,请同学回家数一数自己家里有几盆花?有几扇窗户?有把椅子?在教室里让学生数一数有几支铅笔?有几块橡皮?有几块黑板?

学生通过对周围环境的仔细观察,然后获得数据,而且能够把这种数据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在树立了数学概念的同时,也增长了生活知识。

2、在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生活联系教学来自于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才能更加投入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所以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多与学生沟通,掌握他们的生活实际,从而将生活化的原形搬入数学学习之中,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妈妈给明明钱买本子,买了一个本子花了1元钱,妈妈给了两元钱,明明能买几个本子呢?请同学们帮助明明算一算!学生会很自觉的进行思考,并帮助明明解决问题,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会积极主动的对数学学习进行探索与思考。

(三)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学习是学科特点较为鲜明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而利用各种形象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特别利用各种游戏进行数学教学,不失为是一种好的方法。

1、利用折纸,培养实践能力。在数学启蒙阶段,常常会出现东西南北方向的识别题目,还会出现点、线、面,及其各种图形的认识,如果教师单纯给学生介绍这个数学概念,学生很难在头脑里形成概念意识,但教师如果利用折纸的方式,让学生轻松的记住这些就比较容易。比如,在一张图上,教师分别画上大像、狮子、北极熊、大海、沙漠等不同的动物和处所,然后,让学生围绕着这些动物和处所进行方位的识别,学生就会饶有兴趣的参与到学习之中。在认识各种几何图形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爱动手的特点,让学生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利用儿歌,吸引学生兴趣。例如在小学启蒙阶段,对于数字的认识中,教师可以自己编一些儿歌,带领学生一起读,一起唱,学生边读,边对里边的数字进行记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儿歌:“山头立着一只虎,林中跑来一只鹿,路上走来一只猪,草中藏着一只兔,洞里出来一只鼠,一二三四五,虎鹿猪兔鼠。”学生读起来就既感觉带劲,又觉得饶有兴趣,学生就会爱读、想读。

3、创设游戏,营造快乐氛围。对于小学启蒙阶段的孩子来说,很多还沉浸在幼儿园的快乐氛围中,没有走出来,那么利用游戏对孩子进行数学教育,就是一种非常凑效的方法了。比如:让学生开展小小比赛,看看谁算的准,跑得快!或者教师编辑一个故事,学生在故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的教学可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轻轻松松的在数学课堂上活跃起来。

第3篇

一、将传统启蒙读物应用到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

就幼教工作而言,将传统启蒙读物运用进去,能够很好地丰富幼儿教育内容,帮助幼儿实现全面发展。现在很多幼儿园在教学过程中愈加重视多元文化以及国际化,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时候,不但涉及了传统的数学、文字、生活常识,还涉及了英语和美术等等。现在幼儿在幼儿园中需要学习的知识不断增加,这也给传统启蒙读物的应用提供了条件,而《三字经》等一系列的启蒙读物本身含义丰富,朗朗上口,学生学习的时候兴趣比较高,将其加以应用,能够很好地对幼儿的知识面进行扩展。

2.对孩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有一定帮助

幼儿园是孩子认识世界和事物的重要时期,所以,必须做好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若是将传统启蒙读物运用到幼儿教育中去,能够灌输给幼儿传统文化方面的思想,这对我国的文化传承是有重要帮助的,所以应该将其引进幼儿教育中去。

二、在幼儿园教育中应用传统启蒙读物的时候存在的一些问题

1.幼儿园教学过程中,运用传统启蒙读物的次数比较少

现在,很多幼儿园在教学的时候,对幼儿文化知识培养以及幼儿兴趣培养是非常看重的。但是由于幼儿比较小,学习能力比较差,认知能力也不够成熟,所以,更多的幼儿园对幼儿兴趣的培养更加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启蒙读物的次数是比较少的,这对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选择读物的时候比较盲目

现在,虽然有些学校已经将传统启蒙读物应用了进去,但是在进行读物选择的时候,科学性比较差,很多老师在进行读物选择的时候,没有深入地进行读物的研究,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强,甚至有些老师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读物,这也导致了很多读物不适合幼儿阅读,这对幼儿身心更好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必须有针对性地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读物的选择,帮助其更好地学习发展。

三、在幼儿教育中运用传统启蒙读物的对策

现在幼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传统启蒙读物的选择应用也不够到位,所以,老师在进行读物选择的时候必须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进行,保证选择的读物是真正符合幼儿需要的。

1.提高对传统启蒙读物选择的重视程度

现在很多幼儿园在教学的时候,传统读物选择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老师在选择读物的时候,首先必须真正地认识到读物选择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提高传统启蒙读物的比例,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发展,老师在进行幼儿教育的时候,不但应该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培养,还应该培养幼儿的道德能力,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其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2.做好传统启蒙读物的选择工作

第4篇

关键词:数学;教育;游戏化

现如今,幼儿园教育中坚持的是以游戏化数学教育为理念,培养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幼儿园应用的数学游戏多是简单的、有趣的,不过因为数学本身逻辑性强,这使得幼儿阶段的孩子仍然难以适应,对此需要从幼儿自身出发设计数学游戏,让幼儿真正融入其中,并学习数学知识。

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们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从游戏中强身健体、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是儿童的良师。”如何在游戏中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学数学的主动性,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主人呢?以下我就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

做法。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幼儿自主学习

幼儿的天性决定了他们热爱游戏,喜欢这样的活动形式。游戏可以营造出欢快、愉悦的气氛,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不是被动的参与状态,而是自己主动地加入其中,并且享受其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充分发散思维,大脑处于活跃状态。教师要将正确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包装,结合幼儿思维在具体形象方面占优势的认知特点,结合他们实际生活爱好来制订有幼儿园数学教学的计划和内容,内容之中不要明显突出数学概念,而把它化解在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之中,从而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在幼儿的头脑中树立鲜明的形象,达到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效果。游戏过程中体现出一些数学知识,使得幼儿在大脑充分转动的状态下理解这些知识内容,利用游戏环节记忆相关数学概念和符号,这样可以真正促使幼儿在游戏中学到数学知识。如在《认识“1”和“许多”》这个活动中,我设计了“小兔拔萝卜”的游戏,在游戏中,先分配了所有参与人员的角色,老师扮演兔妈妈的角色,其他小朋友各自扮作一个小兔子,此时兔妈妈可以教授小兔子数一数自己家里拥有多少个胡萝卜。从第一个开始,这是1个白萝卜,兔妈妈问大家记住了吗,小兔子回答:“家里有1个白萝卜”。此时兔妈妈会鼓励大家真聪明,接下来按照顺序教小兔子认识其他的萝卜,游戏过程中,小朋友没有将认萝卜当作学习,而是作为游戏看待,这样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让小朋友记住数字,进而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将各种游戏形式运用于数学活动中

游戏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幼儿的数学教育活动中,我将许多数学内容通过数学游戏来促进幼儿的大脑思维,提高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幼儿爱上这一知识学科。

1.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一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幼儿动手操作,如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学习数学图形分类,教师可以动手制作辅助工具,让小朋友自己操作。教师可以在小鹿玩具、小熊玩具和小马玩具上分别贴上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然后告诉小朋友将这些小动物送到相应图形对应的家中,锻炼他们的分类能力。

2.情节性的数学教学游戏

这类游戏是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学习数学活动《认识5以内的序数》中,运用“小小送奶员”的情节,即⑴D趟偷叫《物居住的相应房间里(如第一层的第三间或第五层的第二间等等),孩子在这个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也把整个活动推向了。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不仅获得了序数的概念,更在情感上得到了满足。

3.竞赛性的数学教学游戏

竞赛性的数学教学游戏就是增加竞赛性质于数学游戏中,从而增强幼儿掌握知识的巩固程度和发展思维的敏捷性。大班的幼儿尤其喜欢这类游戏,我一般是在活动的复习阶段运用此类游戏,如在“复习数的加减”的活动中,我把孩子分成了红、黄、蓝三队,设计了三轮答题机会,分别是必答题、抢答题和操作题,让孩子通过组内的团结协作获得荣誉,一方面这种竞赛的形式增强了孩子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三、将数学活动与其他教育游戏活动有机融合

幼儿园的教育游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有娱乐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语言游戏、角色游戏、建构游戏等等。数学教育内容不仅可在数学游戏中进行,也可以融入其他形式的教育游戏活动中。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考,儿童怎样学习……”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按照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摘要】客观来讲,数学教育正式开展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幼儿阶段的数学学习只是前期准备阶段,并不规范、系统。因此,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师要针对启蒙教育的一般要求组织一年级数学教学,为数学教育开个好头。本文将从组织趣味性教学活动,保护小学生的积极学习心理;组织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数学活动,培养小学生的应用意识;组织习惯养成教育,为小学生的未来学习做好准备三个角度分析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启蒙教育活动。

趣味性教学活动是为了保护小学生的积极学习心理所设计的一个教学策略,是一年级小学数学启蒙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一年级小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学校阶段,难以适应规范的课堂纪律要求与大量的课堂学习任务。而且,一年级小学生还存在大量的幼儿认知特性,好动、爱玩,很难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周期内一直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故事、音乐等趣味性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就如在“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课教学中,我就设计了一个“纸牌加减法”游戏,即小学生以3人为一组,每个学生分别在不同的纸牌汇总出抽取相关纸牌,根据每个纸牌上的数字与加减法符号自主完成数学计算。如果学生在一分钟计算活动中出现解题错误,则失去比赛资格;反之,如果学生能够一直做出正确解答,那么最终在一分钟内解题数量最多的小组获胜,可得到一朵小红花的奖励。这个游戏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其积极探究了1-5的数字认识与加减法算法。

二、组织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数学活动

传统的“应试教育”所造成的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便是小学生难以将现实需求与数学理论结合起来,缺乏数学建模思想,不能灵活应用,使得数学教育单纯沦为应试活动。新课改认为,知行结合教学活动十分重要,因为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生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组织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数学活动,鼓励学生多应用、多实践,使其在“做中学”活动中稳步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就如在“认识钟表”一课教学中,我就鼓励本班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应用钟表时间来记录自己的一日活动,由此记录自己的课外活动安排与作息规律。这个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很好地训练小学生应用钟表知识的能力,还可以很好地优化小学生的作息时间安排,使其懂得珍惜时间、合理安排个人生活。然后,在下一节数学课上,我会让小学生们自主展示个人活动时间表,扩大学生的交流与分享范围,希望学生们可以主动分享自己是如何调节娱乐与学习安排的。

三、组织习惯养成教育

习惯养成教育十分重要,但是却一直被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传统理念淹没了。值得注意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受益一生,切实解决不必要的学习障碍,扫清小学生实现有效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而且,陶行知先生也曾明确指出教学的根本便是习惯的养成。因此,在一年级小学数学启蒙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要积极组织习惯养成教育,关注每一个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及时纠正不良举止,为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就如为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我要求本班学生在每节课数学课正式开始之前自主预习,认真填写预习活动安排表,详细记录自己所花费的预习时间、预习步骤、预习收获,等等。这就可以让学生们明确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提高小学生的预习自觉性。长此以往,小学生便会及时形成预习习惯。再如,计算是小学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而运算离不开检验,所以我也会着重培养小学生的计算检验习惯。就如在“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我就鼓励小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练习,在草稿纸上按照题目序号呈现数学演算过程,然后在每个序号下面标注自己是否进行了运算检验,及时提醒自己。总而言之,一年级小学数学教育十分重要,是整个数学教育的开端与起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遵守启蒙教育的一般要求,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教育的学科特征确定一年级数学启蒙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小学生的未来成长做好准备。

第6篇

关键词:学生成长;幼儿园数学;乐趣;创新思维

幼儿阶段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让孩子形成终生受益的品质、态度、情感、能力,这非常重要。让幼儿在接受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幼儿园数学教育是对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使幼儿初步感受数学的逻辑思维。数学对孩子思维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数学活动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思维,一种学习方式。让幼儿学习数学,重要的不是让幼儿掌握知识,而是让幼儿善于用数学的逻辑思考问题,懂得用数学的真实说明问题,喜欢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问题:幼儿园的数学教学等同于做练习,忽略了幼儿操作游戏法的运用与实际生活相脱离,使得幼儿明明平时数学学得很好,可一解决实际问题就不会了,逐渐使孩子觉得数学难进而不喜欢数学区的活动。怎样才能使孩子真正地学好数学,真正让孩子的数学学以致用呢?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为此,我们利用身边的材料对数学活动进行了一些小小的尝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一、获得乐趣,引入数学之门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当幼儿对某事物感兴趣时,他就会忘我地追求它,探索它,表现得主动积极。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我们把抽象的数学教育变为形象的数学教育,使幼儿喜欢数学,亲近数学,从“老师要我学”变为“我想学、我爱学”,激发他们由好奇心发展起来的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让主体意识调配他们自身的智力和操作活动,从而激励幼儿自觉地进行创造性活动,推动幼儿积极地实践。例如:小班幼儿学习“3”的形成,老师通过游戏,让两个幼儿为一组,扮演自己喜爱的小动物,通过老师的引导语,理解和学会了“2”添上“1”是“3”的数概念(数学关系)。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材料如石子、小棒、盒子、瓶子等,其中蕴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只要你注意观察、注意收集、注意开发,许多朴实而精彩的数学活动将应运而生。注意收集这些材料并运用于活动区,能够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区产生兴趣,提高幼儿对生活材料中的数学问题的敏感性。皮亚杰在对儿童学习数学的论述中说:“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

二、捕捉生活景象,运用了解新知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总能发现和数学有关的事物。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学”的世界中。对于幼儿也不例外,幼儿每天的生活中充满着和数学有关的各种内容:每天幼儿要穿脱衣服,幼儿衣服上的扣子(大小、形状、多少);按时上、下幼儿园(入园的时间、离园的时间);吃饭要用到的餐具,餐具是由不同材料制作而成的,具有不一样的用途;餐具的摆放(分类)等等。在植物角及种植区里,观察植物生长情况的同时,又会不自觉地比较长短、高低。幼儿通过丰富的活动、多彩的生活逐渐建立起对数学的感知。数学充斥在神秘莫测、奥妙无穷的大自然之中,如:花园里有哪些花?路边的大树有几棵?树上的叶子都是什么形状?楼下停了几辆车?如何排队的?太阳早晨从哪边升起、傍晚从哪边落下?幼儿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在实际生活中幼儿时时与数学相关的事物进行接触,要注意积累并加以引导,使幼儿能很好地掌握。生活中孕育着许多数学的教育契机,只要我们能做有心人,我们还可以把生活情境搬进课堂,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教学。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调节幼儿的心理状态——让幼儿产生好奇心,跃跃欲试,急于探索;使幼儿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充满了趣味;留给幼儿广阔的思维空间——问题自己提,规律自己找,结论自己总结。

三、利用生活空间,加深理解新知

新课程理念强调一日生活即课程。因此,教师要把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有价值、适合幼儿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幼儿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注意选择一些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情节,可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如小班认识大小时,要求幼儿按篮筐所贴的大小标记收拾玩具;中班学习排序时,要求幼儿将洗发水瓶子从高到矮排列;大班学习加减法时,按加减题目摘苹果做游戏……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引导学习的组织形式,能使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获得数学知识。这种复习形式十分有效,但却往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

总之,数学活动对于培养幼儿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把握住一切与数学有关的活动,对幼儿进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让孩子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表扬并鼓励他们萌发的想法和行为,保护孩子可贵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为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创造条件,鼓励幼儿以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我们培养的下一代才会更具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贺文霞.我实践的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J].山东教育,2007(1).

[2]宋玉华.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育幼儿创新思维[J].小学时代,

2011(7).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中低年级 趣味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104

小学是启蒙阶段,尤其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进行优质高效的启蒙显得更加重要。小学中低段的学生自身掌握的知识量有限,也几乎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们刚从幼儿园毕业,他们的思维、意识还停留在幼儿园的教学层面,因此就有必要在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趣味性教学方法主要指的是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得教学变得更具趣味性,使得学生能够在充满趣味的教学环境下完成学习。一般而言,趣味性教学方法强调的是营造一个有趣、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法氛围下感受不到学习的压力,反而能够以学习为乐趣。这一种教学理念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很多学校的小学数学老师都已经有了相关的实践,且效果也较为显著。但很多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即便运用了趣味性教学方法也无法取得较为良好的教学效率,因此本文将结合笔者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分析趣味性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中低段教学中的应用。

一、趣味性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中低段教学中的作用

(一)便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小学中低段的学生刚从幼儿园毕业,刚步入小学的学生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学习形式都比较陌生,他们对于学生的态度还停留在幼儿园的层面。因此在教学中,小学数学中低段教学的老师就有必要在教学中和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师生多交流,做好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与转变。而如何进行这一转变一直是教学研究的重点。趣味性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兴趣带来的魅力,也可以让学生产生对老师的亲近感,正是由于这样的亲近感,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更为和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会产生对老师的畏惧感,遇到问题就会积极询问老师,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趣味性教学法主要是采取一些较为新颖、充满童趣的小游戏来活跃课堂氛围,将教学中的知识点结合进这些师生互动的小游戏,以充满趣味的方式来实现教学。因此趣味性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中低段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小学中低段的学生缺乏成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完全依赖于老师,也正是这样,很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拘束,他们的思维难以得到开发,课堂氛围也就由此而比较沉闷。因此趣味性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缓解课堂氛围,能够快速建立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也能更快进入学习状态,这对学生的兴趣激发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和学习压力

小学中低段的学生由于其掌握的知识有限,对于社会的认知也有限,在学习过程中很多问题就难以领悟,甚至在面对一些数学题目时难以读懂。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化解这一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重点。趣味性教学方法通过一些趣味活动来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所学的知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理解难度,对于他们的学习压力的环节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在教学中,趣味性教学方法可以采取一些辅助工具,包括卡片、视频、音频、图片等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这样的形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并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更轻松,学习效率也就能够得到质的提升。

二、趣味性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中低段教学中的运用

(一)结合多感官进行教学

小学中低段的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幼儿园和小学的过渡时期,他们面对全新的教学形式难以理解,更加难以融入新的教学环境中去,对于教学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趣味性教学方法的运用首先要强调的就是注意学生的身份,即学生正处于幼儿园和小学的过渡期,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就有必要采取一些比较特殊的教学方法。趣味性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可以结合多感官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强调并鼓励学生手脑并用进行教学。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好动活泼的天性,难以安静地坐下来学习,因此趣味性教学方法就要关注学生的特点,面对一些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进行学习,更可以采取“看一看,画一画,算一算”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好动的天性,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是能够通过这些活动进行知识点的教学。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师生沟通

趣味性教学方法中较为重要的就是师生关系的建立,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趣味性教学方法也就难以开展。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能够放下架子,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能够帮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以此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小学中低段教学是启蒙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能够和学生多沟通,通过沟通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中的困难。而有效的师生沟通不仅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老,在双方都相互了解的前提下,学生心目中就会对老师留下较好的印象,在教学中学生也就能够敢于思考,敢于发言,尤其是在趣味性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也就会积极参与教学,在教学中做到尽量不走神。

(三)将趣味性教学方法与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

趣味性教学只是一个教学形式,在这一教学形式下可以衍生出很多学习方法。但很多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尝试,很可能在教学中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趣味性教学方法就可以结合其他学习方法,包括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情境模拟等多种新颖的学习方法。将多种学习方法进行结合,学生不会觉得枯燥,学习也就更具激情,学习效率也就较高。

第8篇

一、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幼儿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创设,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保证问题情境的创设符合幼儿的生活实际,这样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另外,问题情境创设可以采用游戏、图画以及谜语等方式,这样会使问题情境更加生动、直观,会增强数学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找图形”时,首先教师创设游戏情景,教师给幼儿展示了许多形状、大小不一样的彩色图形,对幼儿说:“这些彩色图形喜欢与自己特征相同的朋友做游戏,你可以帮助它们找到颜色、形状以及大小特征相同的图形吗?”然后引导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彩色图形,一一说出它们的颜色、形状以及大小等,同时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共性?”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彩色图,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分析,找出这些图形的共性,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提问“你觉得哪些彩色图形适合做朋友?”让幼儿找出形状、颜色以及大小相同的图形。

二、充分结合实际生活

在幼儿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教材内容、教材环节与幼儿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以此提高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此过程中,还能够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利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其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数学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小小文具店”时,首先教师按照幼儿的不同特点,对全班幼儿进行了分组,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互相介绍自己的文具,并说出它们的功能,互相介绍完之后,每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幼儿在全班面前展示自己的文具以及它们具有的功能;其次,教师让每个小组设置一个文具店,小组成员通过分析和讨论,确定文具的摆放、文具店的名称以及文具的价格等;再次,幼儿对文具店数量进行统计,并进行检查;各小组再选出一个售货员,负责售卖文具,顾客拿“10元钱”到各个文具店买东西,把想要的东西买回来,放到自己的书包中。由此可以看出,加强数学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结合,有利于幼儿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提供适宜的探究材料

探究材料是开展幼儿园大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关键之一,所以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符合幼儿兴趣的探究材料,同时为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教师应尽量为幼儿提供较新奇的探究材料,使幼儿有想去动手触摸的欲望,从而激发幼儿探究知识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花儿与夹子”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夹子,原本对收集夹子感兴趣的幼儿,面对各种各样的夹子,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又为学生提供各种色彩绚丽的花儿图卡,这样大大增强了幼儿学习的热情,然后教师通过花儿图卡和夹子,开展了幼儿的游戏活动,教师给幼儿提出一个10以内的加减法,让幼儿进行计算,得出结果后,在图卡上夹与得数相同的夹子,经过几次计算之后,幼儿丝毫没有感觉到枯燥,反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以看出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探究材料具有重要作用。

四、加强教学活动交流与反思

第9篇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而幼儿年龄比较小,抽象思维能力差。数字对于幼儿来说,较抽象、枯燥,所以需要依靠直接的兴趣来引导学习。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游戏不受外部环境的干预,完全是幼儿自主自愿进行的,这是游戏的显著特点。幼儿在游戏中,活动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动作、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情境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

数学活动游戏化的实质是让幼儿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以启发或是引导等方式,让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以游戏为饵,诱导幼儿进入游戏中去,突破以往强制灌输的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为幼儿接受,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数学活动中游戏化教学的特点

由于幼儿在年龄上的特殊性,教学活动必须符合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对幼儿的接受能力有准确的考量。在数学活动中游戏化教学呈现出主动性、探索性、综合性、娱乐性和全面性等五大特点。

1.主动性。转变学习中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思维观念,明确教师在自身的教育过程或是幼儿学习过程中只是充当引导者,幼儿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使幼儿彻底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过程的转变。

2.探索性。游戏化数学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幼儿参与游戏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他们在游戏中,通过动手、动脑活动,认识所学内容,从而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3.综合性。数学教学游戏类型主要有以下六种:情节性教学游戏、操作性教学游戏、运用各感官的教学游戏、口头教学游戏、竞赛性教学游戏、数学智力游戏。游戏化教学活动通过以上六种模式,根据不同年龄开展不同游戏,综合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

4.娱乐性。让幼儿的学习充满乐趣,不再枯燥地背诗、不再烦闷地做题,以生动活泼的游戏作为学习知识的媒介,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不是逼迫幼儿学习。通过开展各类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

5.全面性。数学游戏活动与美术、音乐、体育等结合,让幼儿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接触,培养各自的兴趣爱好。同时,活动数学游戏所选择的游戏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动手型、动脑型及动口型全面结合,让幼儿全面发展,快乐学习。

二、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学的实践

1.精心编制各种教学游戏。笔者根据幼儿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创编和改编了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有趣的游戏,使幼儿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如游戏“七星瓢虫”,主要渗透了认识数字以及理解7的实际意义的要求,游戏“树叶变变变”则是让幼儿通过想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运用树叶进行美术创造活动,使幼儿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编制游戏时,笔者还设计了各种样式的游戏,如在游戏“飞舞的彩球”中,幼儿既可以自由玩彩球,又可以结伴玩彩球,还可以进行小组传球比赛,这些游戏既可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第10篇

[关键词]启蒙教育;操作材料;综合素质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是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启蒙教育阶段。幼儿在此阶段所受的教育往往会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又由于在学前阶段没有考试、升学等中小学中存在的压力,这就为在幼儿园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素质教育从幼儿抓起更具有可行性。如何认识开发和提高幼儿智能,运用现代化的教育工具和手段来发展幼儿的综合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1 认真学习,转变教育理念

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带出高素质的幼儿。我园领导非常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经常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特聘请北师大的胡福珍教授、河南大学的叶平枝教授、开封市教研室的刘振民老师等来园讲学,开阔教师的视野,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体会孩子们在想什么、倾听孩子们在说什么、猜猜孩子们表达了什么;如何尽自己的所能学会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灵感知世界,用孩子的语言表达世界;如何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世界的奥妙,使为孩子操作活动创设必要的物质条件,明确操作目的,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操作方法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为利用操作材料发展幼儿素质,提供了物质、时间和精神保障。

2 运用操作材料,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2.1 利用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轻松获取教学经验。操作活动对促进幼儿掌握初步教学知识意义重大,它是幼儿在头脑中建立初步数学概念的起步,是幼儿获得抽象数学概念的必经之路。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主要是借助物质材料进行学习的。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概括的能力比较差,教师必须借助操作材料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生动地呈现在幼儿的面前,让他们在对操作材料的感知中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这样直观的操作材料就能在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使幼儿轻松、愉快的获取相关的数学知识。如:在幼儿学习按数量进行分类时,让幼儿将数量相同的卡片放在一起;分类完成后,选派10名幼儿代表,带领其他幼儿组成10个检查小组,分别检查10个小篮中的卡片是否都放对。发现没有放对的卡片及时纠正,并说明原因。既培养幼儿按要求正确操作的良好习惯,又发展幼儿观察判断能力。

2.2 利用操作材料,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幼儿对物质材料的操作,涉及动作、语言和情感与左右脑有关,而手的操作活动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思维。在自己动手摆弄、操作、探索中进行观察和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通过语言向他人表达,传递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与感受,告知自己观察的结果,提出疑问,抒发喜悦和惊奇的情绪,评价他人的探索结果。在认识磁铁的过程中,我们先把绿豆、花生、塑料胶粒、图钉、大头针等混在一起,再给幼儿准备一些筷子、勺子、小镊子、磁铁等,让幼儿操作。然后给予幼儿充分讨论的机会,鼓励幼儿学习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描述有关发现。结果,幼儿都能把磁铁能吸铁制品,而不能吸其他物品以及操作过程非常详细的描述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利用操作材料,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摆弄物体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为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我们借助物质材料创设游戏情景。如:幼儿在玩插塑玩具时,可以让幼儿进行竞赛,让幼儿根据颜色、大小、形状不同进行插接,看谁插的种类多。这样在活动过程中,孩子手中的材料就会不够用,他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办法与别人交换或合作来达到目的,还可以利用玩具材料开展角色游戏,提供机会让幼儿去了解其他孩子的特点,增进彼此间的感情,激发学习中的共同兴趣,建立友谊。如,在《开商店》游戏中,“顾客”要与“服务员”、“收款员”相互合作,缺少哪一个角色都不利于游戏的开展,在游戏中,幼儿之间交往的对象、情景、目的、内容的多样化,为发展幼儿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2.4 利用操作材料,让幼儿学会乐于助人。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行为对于改善幼儿的人际关系,增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很大益处。在一日生活中,可让幼儿自己管理玩具和操作的材料,让幼儿为大家分物品,整理玩具材料,让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较差的幼儿操作玩具等,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遇到困难时如何请求别人帮助,如何帮助别人,形成正确交往习惯。

2.5 利用操作材料,促进幼儿的动作发展。为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发展,准备丰富多样的物质材料。如:木箱、轮胎、纸板、木头、绳、积木、玻璃珠、玩偶、颜料、笔、纸和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溜冰球、满天星、大礼包等等,并利用这些材料组织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户外活动和手工制作活动等。

第11篇

摘 要: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将事物归入类别,即分类,分类能力的发展是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进行幼儿分类教育,既有利于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又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认识能力,为此要把握好幼儿分类的特点,端正幼儿分类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优化的分类教育措施。

关键词:分类概念;数学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31-01

分类,一直是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之一,培养幼儿分类意识,既能发展其智力因素,也能发展非智力因素。大班年龄段的幼儿开始形成初步的类别概念,能有意识地进行分类,能有依据地说出分类理由,逐渐能摆脱表面的,具体情景的影响做出靠近本质性的概括。例如,他们能按功用分出茶具,因为它们都是喝水用的,能按外形特征分动物,猪、猫都是四条腿的分在一起,鸟是两条腿的分出来等。但是该年龄段的幼儿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有两方面特别的薄弱,就是幼儿在分类时,不能够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分类依据,并不能用类别的一些概括词汇,如茶具、家畜、家禽;还有另一方面就是对图形的二次分类,幼儿不懂得从中归纳、进行分类,我们要怎样把分类概念在大班数学教育中进行渗透和运用呢?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将事物归入类别,即分类,分类能力的发展是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进行幼儿分类教育,既有利于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又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认识能力,为此要把握好幼儿分类的特点,端正幼儿分类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优化的分类教育措施。

即什么是分类教育的重点呢?这个问题涉及幼儿分类教育的宗旨,从根本上来说,进行分类教育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其具体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丰富有关的知识经验,形成有关的概念,二是发展幼儿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其对事物的积极情感,这两个方面是互相依托,互为表里的。然而,在具体实施中,各实施者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有的分类教育只盯住分类知识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得与概念的接受;有的分类教育侧重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发展幼儿的智能,有的分类教育以知识为载体,着力于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分类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不同的着眼点是从不同的指导思想出发的,不同的认识就会有不同的行为,所以,虽然都是进行分类教育,却做法各异。从知识教育出发,多是满堂灌、注入式,把分类的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简单地转移到孩子的头脑里去,以幼儿会记忆,会重述这些知识为目的;而从素质教育出发,必定要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的做法,让幼儿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展开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幼儿通过主体的努力,获得有关知识,形成有关的概念,显然后一种做法符合幼儿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因为幼儿的学习是启蒙性的、准备性的、基础性的,这些分类的知识,幼儿入学后还会系统地学习,幼儿分类教育不是要提前进行系统的分类知识教授,而是通过分类教育进行早期的智力启蒙,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和积极的情感。这样做对于幼儿当前和日后的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幼儿的生活环境中充满了不同的物体,因此可以利用其周围生活环境,帮助他们形成分类的概念。如给幼儿一些物品,让幼儿把它们进行分类,从而形成一个分类的概念。除了运用摆放操作这种方法以外,还可以让幼儿自己画各种各样的图形,让幼儿进行粘贴,如给幼儿一张练习纸,让幼儿将相同的图形剪下来,粘贴在一起,通过此类活动,帮助幼儿先形成一个分类的概念。

分类是对分类对象共同属性、本质特征的概括,是在掌握分类对象所具有的属性、特征基础上进行的,例如,动物归类的前提是对有关动物特征的认识等,要奠定好基础,必须尊重幼儿的知识特点。幼儿的思维是紧紧依靠感知展开的,所以归类应从感性入手,使幼儿首先获得对分类对象充分的感知体验,以利于幼儿从具体中进行抽象,从感知中进行归纳。例如,进行昆虫分类,不能只进行抽象知识的分析与综合,必须先让幼儿获得对昆虫的大量感性认识。为此,要开展有关昆虫的多样性感知活动,让幼儿大量接触、摆型、观察,感知各种各样的昆虫,从而获得对昆虫的感性认识。如认识昆虫的两对翅膀,有的是硬翅,有的是软翅;认识昆虫的触角,有的很长,有的很短;认识昆虫分节的身体,有的细长,有的粗短……有了这些丰富的感知经验,就能引导幼儿顺理成章地概括出昆虫的共同属性,而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幼儿对昆虫的归类,而且能促进幼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多方面的发展。

幼儿获得分类知识,并不是通过一次二次分类活动就能实现的,幼儿喜欢新奇的事物所以不可能长时间坚持重复进行单一的分类。教师应在活动中提供各种各样的物体,以提高幼儿对分类活动的兴趣,使幼儿通过各种形式多种角度的分类,加深对分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分类的概括有不同的层次,幼儿分类的概括主要是具体的、感知的概括,其目的在于启蒙,不可能也不必要强求掌握科学概念性质的定义,更不能满足于幼儿只是表面地、机械地对科学定义记忆和重述,这样做实际上是教师代替幼儿进行概括,无益于幼儿的发展。因此凡幼儿进行的概括,都应是幼儿有体验的、能分析的,其概括的高度与深度应是幼儿跳一跳够得到的,不强求全,不强求深。适宜的做法如下:第一,就事论事进行具体的概括。第二,突发典型特征的概括,所谓典型特征是类别特征中最明显、最突出、最普通的特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并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幼儿在观察和探索的基础上,尝试进行简单的分类、概括”。所谓分类是对分类对象本质属性、特征的概括,是在掌握分类对象所具有的属性、特征基础上再寻求相同,排除不同,进行一系列比较、辨别、区分、归纳和初步的概括的过程。分类活动可以丰富幼儿有关的知识经验,发展幼儿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其对事物的积极情感。分类,一直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之一。在大班的数学教育中我们要把分类概念渗透与运用进去,培养幼儿的分类意识,从而引导其慢慢发现分类的规律并掌握分类的具体方法,促进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幼儿园;趣味数学;渗透性

幼儿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不能够理解很复杂的知识点,而数学学科又是一门充满着抽象知识点的学科,导致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数学的一些知识点,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这就要求幼儿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趣味教学的方法,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一、什么是趣味数学

幼儿园趣味数学是一个注重培养幼儿兴趣的教学方法,数学教师通^创设符合幼儿兴趣特点的教学情境,提供新颖的操作材料,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能够初步对数学产生学习和求知的兴趣,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年龄段和心理特点的原因,幼儿普遍喜欢游戏和充满新奇的事物,而数学由于学科特点的缘故,其中有很多的知识点都是非常抽象、枯燥的,再加上教师的课堂教学单一枯燥毫无新意可言,就更不能够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了,致使教师站在课堂上激情万丈,幼儿却往往鸦雀无声、昏昏欲睡,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内容脱离幼儿的实际,幼儿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开展趣味数学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符合幼儿兴趣特点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将数学知识巧妙地渗透于游戏、运动、日常生活以及教育教学中,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各项活动中进行数学知识点的学习,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点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获得真实的认识和体验。

二、将趣味数学渗透于游戏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因此游戏可以成为教师最得力的教学助手,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游戏教学,能够有效地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转变对数学学习的观念,积极地加入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而在现阶段的幼儿数学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数学教学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不能够和游戏教学同时进行。笔者在教学中十分喜欢对幼儿进行游戏教学,在备课时积极地研读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汲取其中优秀的游戏教学方法。如,在进行“识数”的教学时,教师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挑选出十二个幼儿,一个幼儿担任老鹰,一个幼儿担任老母鸡,其余的幼儿则担任小鸡,每个小鸡的身上都贴上从0到9的阿拉伯数字,教师说到一个数字老鹰则去捉相应的小鸡,通过这种游戏教学的方法能够充分地调动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积极地加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幼儿在课后也能够积极地继续玩老鹰捉小鸡的数字游戏,这在以往的教学中是看不到的。

三、为幼儿创设充满趣味的课堂教学环境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现,有的幼儿在开始上课时往往会出现哭闹的现象,致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去维持课堂教学的秩序,严重地降低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致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幼儿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环境不符合幼儿的心理兴趣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创设符合幼儿兴趣特点的教学环境,让幼儿在充满这趣味性的课堂中学习。笔者在教学中带领幼儿进行班级数学文化的创设,将十以内的加减乘除法则运算表张贴在班级中,并创设班级数学活动角,在活动角中为幼儿投放符合幼儿兴趣特点的操作材料,如通过手工制作幼儿能够初步地养成几何空间意识;通过对花朵向日葵的观察能够使幼儿感受到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等。

四、开展趣味性的课后习题练习

课后习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课后习题能够帮助幼儿牢固地掌握课堂学习的知识点。同时课后习题也是很多数学教师都喜欢的教学手段,同时在幼儿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也都会为幼儿安排课后习题的练习。但是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采用“题海战术”,认为幼儿做得多了自然掌握的也就多了,其实幼儿的心理还不成熟,很难进行长期的知识点的学习,在大量的学习中很容易使幼儿产生厌倦心理,致使教师的习题练习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通过趣味性的课后习题练习能够有效地提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如让幼儿记忆家长的电话号码,帮助家长在超市结账等,既能够提升幼儿的数学技能,又提升了幼儿的学习质量,真正做到了“减负提质”。

总之,幼儿园的数学学习是幼儿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奠基阶段,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应当重视对幼儿趣味数学教学的方法,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