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绿色经济的政策

绿色经济的政策

时间:2023-11-01 16:27: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绿色经济的政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绿色经济的政策

第1篇

随着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锐化,如何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了当前发展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金融,逐渐成为当前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金融作为经济发展内容的一部分,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而绿色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绿色金融的发展,本文将以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和分析。

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的内涵

绿色金融指的是在进行金融投资、融资等活动时,将环境相关因素考虑进入去,通过金融经营活动引导,社会经济资源,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促进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它是金融部门对环境保护制定的一项基本政策,是用于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绿色经济指的是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撑、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目的,是为解决经济增长和环境恶化的矛盾,是经济发展适应环境和健康需要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

就魍扯言,金融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同样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也都是为了调和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而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两者之间也必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简单来说,绿色经济是绿色金融的基础,而绿色金融也是绿色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为其提供重要的支撑。

绿色金融与绿色经济的关系分析

绿色经济是绿色金融的基础。正如传统金融是传统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经济发展是金融得以发展基础,绿色经济也同样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因为没有绿色经济的发展就不会产生需求,就不需要供给,进而促使绿色金融的形成和发展。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资金需求,也就无法通过资金来引导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发展绿色经济需要对各个经济组织的发展行为进行约束,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重视环境保护,而绿色金融是在资金支持层面通过经济手段进行干预,推动各个经济发展机构将环境因素考虑到发展行为当中,从而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得以协调。因此可以说,绿色经济催动了绿色金融的产生,是其发展的基础。

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的重要推动力。绿色金融对绿色经济的发展的推动和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引导资本流向环境友好型企业。绿色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资金的支持,而绿色金融可以通过对融资行为的控制,来引导绿色金融资本向环境污染小、资源利用率高的企业,而是一些对环境污染较强的企业在这样的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转型或者淘汰,调整了经济结构,也将资源进行了重新的分配,将生产要素从传统生产部门转移到考虑了环境因素的绿色生产部门,从而推动绿色经济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推动绿色经济的产业优化升级。首先,从企业层面来看,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得到了金融部门提供的资金和引入的生产要素,在绿色金融的带动下快速发展,其发展的成果增加,并进一步进入应用从而得到更过的资金支持,以实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发展;然后从产业角度来看,由绿色金融理念的树立,在前期重点为绿色产业中的先进企业提供支持,从而引导了市场的风向,吸引更多的资源涌入绿色产业,从而实现绿色产业的升级,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弥补市场失灵问题。有环境污染引起的市场失灵,在以往通常是通过政府在事情发生之后进行处罚处理,这样办事效率较低而且容易出现地方保护,不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而绿色金融在前期就将环境风险作为金融风险的一项,在事前事中就进行风险管理控制,从而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引发的问题。

加强绿色金融对绿色经济作用的措施

施行“绿色信贷”政策。所谓绿色信贷就是在对企业进行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也就是对绿色会计报表中反映出的其生产经营的“绿色”成分加以评估,一方面对环保方面表现较好的企业在贷款方面实行优惠政策,而对表现较差的企业采用高利率的贷款,另一方面对一些高污染企业不予贷款,以此来改善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政策性金融对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可以通过对国家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加以利用,在绿色经济的环保项目提供政策性的资金支持,同时也通过政策性金融来支持能够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企业技术方面的开发和生产,如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环保科技技术研发和设备生产等等,以此在技术方面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加大资本支持力度。对于一些大型企业的上市审批进行绿色评估,支持一些同等发展水平下的,在技术和运作方面较为规范的绿色企业得到上市的优先顺序,扶持绿色产业的发展;而支持一些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或者环境保护为导向的中小企业进行上市;同时也可以促成绿色基金会的设立,对环境保护项目通过筹资进行支持,也可以对一些为环保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加以奖励,助力环保公益行动的开展和环保事业的发展。

第2篇

绿色建筑指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低能耗、安全的居住或经营活动的建筑空间,且在建筑生命周期中将其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实现对建筑资源的充分利用。故又被称之为低碳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由其定义可以看出,建筑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就在这里。相比于美国、日本等国,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更具优势,技术创新、全球化、先发力量、市场经济都是关键推手。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不断落实的减排任务,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正在逐步由理论向实践操作迈进。

二、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依据

(1)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碳排放激增的大背景下,以“低污染、低能耗”为核心思想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的热点。西方发达国家,在着力发展低碳技术的同时,对能源、产业、贸易、技术等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以抢占产业制高点。2007年的巴厘岛会议,制定了“巴厘岛路线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美国参议院于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面其未来战略的选择将围绕低碳经济展开。这些内容都表面低碳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落脚点。我国作为一个对世界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的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将绿色建筑经济作为建筑经济的发展方向,既是建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是发展模式转变的难得机遇。

(2)国内发展环境的影响。围绕“低碳经济”展开的争夺战已悄然拉开序幕,这对我国是压力和挑战并存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整体科技水平落后,这对于我国经济的低碳化转变有着极大的制约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大规模基础建设不能间断,能源需求迅速增长的阶段,这种以资源高消耗为支撑的持续消费增长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相背离的。如何确保人们不断提升生活水平,又不将环境牺牲为代价,就成为我国今后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建筑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绿色化的发展是适应中国发展环境的需要,是其自身长足向前迈进的重要途径。

(3)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内在价值。我国村镇住宅和城镇房屋建筑所占面积巨大,将再建和新建房屋改造为绿色建筑,前景巨大,将成为未来几年、几十年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劲动力和扩大内需有效途径。2010年,我国通过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每年都有上万亿元的消费市场,拉动经济保持3%以上的增长。建筑业及其相关产业是产业体量最大、商品化程度最高、拉动GDP增长最有效、对国民经济影响最大的产业。抓住绿色建筑转型的关键期,推进绿色建筑经济大规模地发展,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绿色建筑经济的推广措施分析

(1)强化宣传教育,提升人们绿色建筑意识。强化对绿色建筑的充分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对各种媒体充分利用起来,进一步增强对绿色建筑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其经济内涵得到人们的认识及认可。将“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的理念贯穿到宣传引导当中,使社会各界对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一个确切的认识。此外,相关的教育培训十分必要、高等院校作为人才的输出地,应当对绿色建筑相关学科进一步完善,从而使培养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同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强化教育培训机构建设,对绿色建筑从业人员进行多渠道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以有效提升其实际应用能力,为绿色建筑经济的有效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2)实施政策补贴。首先,将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作为补贴对象,因绿色建筑产品的生产具有外部经济性,为强化其竞争力,促进其多生产,相应的经济补贴就十分必要。给予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合理的经济补贴,不但能够调动其积极性,强化其生产能力,且对于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也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将绿色建筑产品消费者作为补贴对象,这一补贴形式的实质是对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的间接补贴,这样的补贴形式,扩大了市场需求,进一步刺激了绿色建筑产品消费。

(3)实施政策税收。政策税收包括两个方面,包括优惠政策税收和强制性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税收的实施可以使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成本得以降低,实现了外部效益的内部化。从理论层面上来讲,优惠政策税收同补贴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的概念是相同的。但其差别在于税收政策节省了政府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只需要减少一部分地方或中奖的收入。因此,这一政策形式相比于补贴更具有执行性;而强制性政策税收即是对非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实行高强度、高标准的收费标准。因非绿色建筑产品的外部具有不经济性,处于对产量减低的考虑,相关税收的引进就十分必要。通过政府的调控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配置资源,强化对建筑工程的节能监管,强化强制性标准的贯彻,完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在项目成本方面,对内外部成本的转化加以体现,提升非绿色建筑项目的内部成本,降低绿色建筑的外部成本,实现绿色建筑经济领域中资源的合理流动。

(4)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发挥标杆效应。在绿色建筑经济的实际推广过程中,可考虑通过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的建设,来发挥标杆作用,以榜样的理论来对市场积极引导,消除市场风险,明确政策导向,吸引对绿色建筑的相关投资建设,来为绿色建筑经济的有效推广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条件和外部环境。

四、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建议

(1)强调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当前,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期,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应当同市场经济规律相符合。之前,绿色建筑的先进性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经济性则容易被忽略。但其实,绿色建筑同经济间是相关联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在技术实施和项目管理方面存在太多缺陷和定性因素多、定量因素少的原因。因此,强调建筑的经济性,强化对指标、量化的分析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第3篇

关键词: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

面对环境问题的压力,我国建筑行业正在积极探索如何降低建筑的能耗量和建筑对环境的污染,发展绿色建筑受到越来越多建筑行业人士的认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绿色建筑是缓解现如今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起步较晚,尚且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1)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不足和缺乏健全的法律体制。目前我国普遍对绿色建筑没有达到广泛的共识,许多人尚未将绿色建筑的工作放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同时,我国现行的法律关于绿色建筑没有做出明显的规定,关于建筑的节能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法律体系尚未健全,导致建设各方并不是完全参与到建筑的节能减排。

(2)相关部门的行政管理没有达到一定的约束行为。管理部门对绿色建筑的行政管理重视不够,缺乏管理力度。

(3)缺乏对绿色建筑经济激励政策。绿色建筑应用材料和技术花费很高,因此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绿色建筑的发展受到限制。归根到底,只有通过经济利益的驱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才会有持久的动力。

(4)缺乏节能减排的经验和技术交流的平台。在西方发达国家,绿色建筑取得了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能耗的成就,加大与加快与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交流和研究,有利于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

(5)看重技术和设备的堆砌却缺乏实践。相对于宣传上的大张旗鼓,绿色建筑在应用领域方面的实践发展缓慢。绿色建筑不是高技术新设备的堆砌,而是通过合理通风采光设计达到建筑的节能减排效果。同时绿色建筑项目存在很大的噱头,有许多建筑打着“绿色建筑”的噱头获取利益。

二、绿色建筑经济的推广措施分析

2.1强化宣传教育,提升人们绿色建筑意识。

强化对绿色建筑的充分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对各种媒体充分利用起来,进一步增强对绿色建筑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其经济内涵得到人们的认识及认可。将“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的理念贯穿到宣传引导当中,使社会各界对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一个确切的认识。此外,相关的教育培训十分必要、高等院校作为人才的输出地,应当对绿色建筑相关学科进一步完善,从而使培养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同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强化教育培训机构建设,对绿色建筑从业人员进行多渠道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以有效提升其实际应用能力,为绿色建筑经济的有效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2.2.实施政策补贴。

首先,将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作为补贴对象,因绿色建筑产品的生产具有外部经济性,为强化其竞争力,促进其多生产,相应的经济补贴就十分必要。给予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合理的经济补贴,不但能够调动其积极性,强化其生产能力,且对于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也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将绿色建筑产品消费者作为补贴对象,这一补贴形式的实质是对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的间接补贴,这样的补贴形式,扩大了市场需求,进一步刺激了绿色建筑产品消费。

2.3实施政策税收。

政策税收包括两个方面,包括优惠政策税收和强制性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税收的实施可以使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成本得以降低,实现了外部效益的内部化。从理论层面上来讲,优惠政策税收同补贴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的概念是相同的。但其差别在于税收政策节省了政府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只需要减少一部分地方或中奖的收入。因此,这一政策形式相比于补贴更具有执行性;而强制性政策税收即是对非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实行高强度、高标准的收费标准。因非绿色建筑产品的外部具有不经济性,处于对产量减低的考虑,相关税收的引进就十分必要。通过政府的调控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配置资源,强化对建筑工程的节能监管,强化强制性标准的贯彻,完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在项目成本方面,对内外部成本的转化加以体现,提升非绿色建筑项目的内部成本,降低绿色建筑的外部成本,实现绿

色建筑经济领域中资源的合理流动。

2.4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发挥标杆效应。

在绿色建筑经济的实际推广过程中,可考虑通过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的建设,来发挥标杆作用,以榜样的理论来对市场积极引导,消除市场风险,明确政策导向,吸引对绿色建筑的相关投资建设,来为绿色建筑经济的有效推广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条件和外部环境。

三、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建议

3.1强调绿色建筑的经济性。

当前,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期,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应当同市场经济规律相符合。之前,绿色建筑的先进性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经济性则容易被忽略。但其实,绿色建筑同经济间是相关联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在技术实施和项目管理方面存在太多缺陷和定性因素多、定量因素少的原因。因此,强调建筑的经济性,强化对指标、量化的分析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3.2强化绿色建筑的智能自律。

当前,我国绿色建筑市场混乱,竞争十分激烈。其中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的影响十分恶劣,低价中标也降低了工程质量。为有效制止这一混乱局面,将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推向良性化道路,智能自律就显得十分重要。智能自律使得绿色建筑能够测算各类建筑元素的运行消耗、原始价格,并将使用者、学生、各专业专家紧密结合,从而实现共同的目标

利益。

3.3研发低碳建筑技术

要努力进入国际低碳技术的高端行列,政府得先大力鼓励低碳技术的创造与创新,将低碳技术研发机构和各大高校之间联合,共同研发低碳技术并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将专业低碳技术的引进成本降低并打破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壁垒,从低碳技术的改造与创新和节能设计相结合方面看,再依照我国目前状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筑材料的使用、建筑供暖和制冷设计等,提高建筑施工设计,研发新技术和新材料,鼓励企业生产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实现能源利用与建筑节能体制的一体化并将土地规划、城市规划、住宅规划三者相结合。提高新建建筑的节能标准,制定相应的低碳技术标准,例如新型轻质混凝土结构、复合材料结构体系等。对不同层次厂家的产品进行比较,以便做出更节能的方案,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四、结语

当前,建筑业正处于转型期,建筑经济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迈向绿色建筑的过程中,既应注重内部效果,亦应强调总体的建筑投资回报。对于投资者来讲,建筑经济的绿色化转型,既是一种经济责任,又是一种社会责任,是新形势下建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于红妹。 现代建筑节能经济效益及政策研究[J]。 时代金融,2012,(30)。

[2]叶祖达。 绿色建筑的宏观经济效益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2,(10)。

[3]黄晋太。 经济与上层建筑的异化之殇[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4]洪天超。 以绿色建筑为基础 建设绿色低碳生态新城——以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为例[J]。 城市,2012,(10)。

第4篇

关键词:共享经济;区域绿色发展;碎片化资源;交易费用

1共享经济成为区域绿色发展新动力的原因

共享经济作为依托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型经济模式,能够整合碎片化资源、降低交易费用、减少生态资源的重新开发。这些属性,使得共享经济模式成为新时期转化区域增长动力、实现区域绿色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共享经济逐渐成为区域绿色发展的新兴动力。

1.1共享经济整合碎片化资源

以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共享经济通过数字化平台的应用,巧妙地将产品的使用权与所有权进行了分离。对于传统商品的交易而言,使用权与所有权往往紧密相连,交易伴随着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同时转移。共享经济的发展,使得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通过共享平台的交易,往往是交易了使用权而非所有权。这种交易性质的变更,使得原本的碎片化资源得到了巧妙的整合,将传统市场中无法交易的碎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平台转化为可交易资源。从资源配置角度来看,私有产权制度并不是碎片化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其并没有充分地挖掘资源本身的使用价值。在传统的经济交易中,由于交易手段、交易方式、信息获取等诸多限制,导致相当数量的碎片化资源无法通过传统交易发挥其自身所拥有的使用价值。随着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成熟的碎片化资源交易平台得以建立,碎片化资源的信息获取成本、交易成本急剧降低,并通过相应的技术平台广泛应用。

1.2共享经济降低了交易费用

共享经济的实质是交易成本的最小化。共享经济的产生,本质上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交易费用的显著降低。共享经济通过交易方式、交易市场、交易媒介的转变,极大地节省交易费用,尤其是信息匹配费用与信息获取费用。交易费用的降低,使企业的边界逐渐缩小和模糊,产消者之间的关系、企业之间的关系被重新定义,提升了存量环境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效率,降低了资源损耗率,提升了交易的“绿色性”,同时为区域经济的运行注入了活力。1.2.1交易成本降低使公共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共享经济提高了公共资源利用效率,也印证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研究结论:政府与私有化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离散型管理模式,还存在着中间环节与中间地带,这种连续型的合作管理模式使得公共资源的开发管与理方法具有了多样性,合作管理下的地方社群模式在多数情况下比市场与政府两个极端的管理具有更高的效率。共享经济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地方社群合作管理的交易成本,使得这种连续型的管理模式相较于国家管理和私有化市场运作而言更加有效、管理成本更加低廉,从而提高了公共资源的管理效率,而环境资源正是属于公共资源的范式。这种效率的提高,使得共享经济本身的绿色性凸显。1.2.2交易成本降低使供需匹配更加优化共享经济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实行供需的匹配,突破了传统市场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将价格机制的自动调节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交易的核心,通过价格机制为不同商品进行价值衡量,并推动了非人格化交易的广泛施行。共享经济的发展,使得价格机制的潜在效益被充分挖掘,用户越多,市场越庞大,交易匹配的可能性也越大,交易成本将越低廉。庞大市场的充分挖掘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提高,同时降低了共享产品的平均价格。例如,在同一时段,Airbnb的短租价格比传统酒店的价格平均低20%。

1.3盘活市场存量资源,减少自然资源的开发

共享经济促进区域绿色发展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市场上众多存量资源的盘活,进而从源头上减少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在共享经济兴起之前,传统交易市场上的商品流通过程往往伴随着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同时转移。这一形式导致使用权与所有权的拥有者才能开发与利用产品的价值属性,使用效率普遍偏低。随着共享经济模式在区域经济中的推广,商品在短时期内只进行使用权的转让,而不涉及所有权的转移。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巧妙分离,使得商品可以在某些时间段仅仅交易使用权而不发生所有权的转移,极大地提升了存量商品使用价值的开发效率,盘活了基数巨大的存量资源,降低了对新产品的生产需求,进而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消耗。

2共享经济促进区域绿色发展的理论模式

共享经济促进区域绿色发展的实质,在于运用经济运行的普遍规律提升生态建设的效率,是区域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融合通道。

2.1共享经济提升区域绿色发展的理论过程

共享经济促进区域绿色发展的方式,在于运用市场化的调节机制,通过经济运行的内生动力,倒逼传统区域发展过程中低效、粗放的产业进行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升级逐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在这一过程中,共享经济的特性显著降低了交易费用,盘活了相当数量的存量资源,提高了消费者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消费的绿色性,降低了环境资源的重新开发,从而提升了区域绿色发展的质量。

2.2共享经济提升区域绿色发展模型的经济学解释

共享经济是技术进步引致的经济模式创新。首先,共享经济模式的出现,在“一切商品皆可共享”的理念下,将迅速占领市场。市场瓜分的过程也将是共享经济爆发式增长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共享经济模式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要求,将会逐步倒逼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适应共享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结构自发的调整,将会与现有的政策措施产生一定的摩擦。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将会倒逼政府调整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以规制与引导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这一过程也被称为政府治理的“重塑”;第三,政府将会针对新型经济模式和产业,从顶层设计与微观制度两个层面,规制与引导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第四,在规制共享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面对新兴市场,将进行针对性的制度供给。通过政府的制度供给,规制市场,使市场交易平稳有序;第五,共享经济模式下的市场交易,将会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保障产业结构与市场结构能够有效融合;第六,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最终将反作用于共享经济模式,提高共享经济模式与产业模式的匹配度。整个过程由图1中的①至⑥反映。在整个理论的循环过程中,共享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属性决定了共享经济自身具有相应的绿色特性,通过移动信息化平台整合碎片化的环境资源、经济资源和政府资源,通过政府重塑和制度供给,减少市场运作本身的资源消耗,提高市场运作中存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市场效率的提高,使得市场中产消者的数量增加,降低了市场对能源开发的需求,扩大了市场运行中的绿色效应,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经济动态运行的绿色性。

3共享经济绿色效应释放的困境

共享经济绿色效应的释放,不是自发进行的,需要政府的合理规制。共享企业虽然是技术创新引致的新兴企业群体,但是其本质上还是遵循传统企业的盈利特征,受到市场本身的逐利性引导。面对共享经济的新兴市场模式,政府如果不进行科学合理的政策规制,共享经济本身的绿色效应将无法释放,甚至成为阻碍区域绿色发展的“绊脚石”。当前,我国区域共享经济的发展,其绿色效应虽有所体现,但其绿色性的真正释放却存在三方面的困境:第一,共享经济的爆发式增长阻碍了区域绿色效应的释放;第二,地方政府缺乏对“共享产品”生产的科学引导;第三,区域制度供给相对缺失。由于存在三方面的困境,地方政府无法充分利用共享经济的内在绿色效应,减缓了绿色发展的步伐。

3.1共享经济的爆发式增长阻碍了区域绿色效应的释放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2016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34520亿元,比2015年上涨了103%。其中生活服务、生产能力、交通出行、知识技能、房屋住宿、医疗分享等重点细分领域的交易规模已达到13660亿元,比2015年上涨96%。除发展速度较快外,共享经济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超过6亿人参与共享经济,参与服务提供的人数超过6000万人,其中平台员工数约为585万人。根据宏观数据,共享经济在我国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多数共享经济企业成立于2013年以后,并在2014年正式投入运营。而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共享经济增长势头强劲,迅速占领相关市场,并对传统的消费市场形成有力冲击。然而,逐渐形成的寡头垄断局面,在区域共享经济发展中逐步凸显。爆发式的增长,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共享单车行业为例,共享单车行业在近几年呈现出爆发式甚至是野蛮式的扩张,导致不同企业的共享单车迅速挤占城市公共区域。其中,武汉市以摩拜单车、OFO小黄车和哈罗(Hello)单车为主要供给者。寡头垄断的共享单车市场格局,造成了大量单车资源的浪费,同时给城市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成本。这种爆发式的扩张,使得共享单车本应具备的绿色出行效应受到极大遏制,降低了城市出行的绿色性。

3.2地方政府缺乏对“共享产品”生产的科学引导

在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政府、消费者群体还是共享企业都更加注重共享经济模式对整个经济的促进作用,相对忽视其所特有的绿色性质,导致“共享产品”未获得相应的政策支持,共享企业缺乏绿色的引导机制,“共享产品”的绿色性逐渐减弱,进而影响绿色消费的长期实现。共享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利益调整,面临着监管制度的调整和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义,面临着消费者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的巨大改变,面临着新的供给模式的建立和实施。顶层设计的重新制定、微观政策的重新安排、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建立、生产者“共享产品”的供给,都给区域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挑战。当前,地方政府还处在对共享产品的管控起步区,需要根据地方实际发展情况,对共享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

3.3区域制度供给相对缺失

在区域共享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政策、制度的供给不足,不仅仅局限在目前舆论压力较大的网约车领域。短租行业、知识人力资源分享、私厨行业(食品安全监管)等共享经济全面渗透的行业,都存在着类似于网约车行业的规制障碍。在中央政府明确顶层设计和战略指导后,地方政府缺乏相应针对性较强的制度体系对共享经济进行引导和规制,并仍然沿用已有的传统规制模式,导致矛盾不断激化,从而阻碍共享经济绿色效应的释放,影响区域绿色发展。

4共享经济促进区域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

共享经济是区域绿色发展的有效微观手段。保障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能够提升共享经济本身具有的绿色效应,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经济运行基础。

4.1明确共享经济下的区域绿色发展理念

共享经济能够作为促进区域绿色发展的有效手段。这一发展理念需要得到地方政府、产品生产者以及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从而在理念上普及相应的激励措施,使得消费者以及生产者真正拥有通过共享经济的新型模式进行交易的意愿,认可共享经济模式的地位和其所具有的绿色性,从而为区域绿色发展提供经济运行动力。当前的共享经济发展正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顶层设计依然偏重于问题解决和事后修补,缺乏前瞻性、系统性和微观指导性。政府部门必须明确共享经济促进区域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快完善共享经济的相关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共享经济的绿色效应,在顶层设计上明确共享经济对绿色消费的促进作用,制定符合绿色发展标准的共享经济发展纲要,从制度层面明确共享经济模式对区域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为共享经济促进区域绿色发展提供相应规范的制度支持和具体的参考方案。

4.2建立合理的地方性规制渠道

地方政府必须明确自身在共享经济发展中的定位,转变角色,从强制干预者逐步转变为引导者,从事后管束逐步转变为事前引导,并建立合理的规制渠道,完善规制方法,引导共享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从而充分释放相应的绿色效应,保障绿色消费的有效实现。共享经济的爆发式增长,需要政府合理的引导和规制。引导在前,规制在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必须各自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扮演好自身在共享经济发展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建立合理的规制渠道与规制方法,平衡好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的政策尺度,充分研究政策倾斜度,科学、合理、高效地引领共享经济发展,使得共享经济平稳度过前期的爆发式增长阶段,从爆发式的注重“量”的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的注重“质”的提升,从而为绿色消费的实现提供现实基础,在长期保障绿色消费通过共享经济的发展顺利实现。

第5篇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国绿色建筑的未来走向已经非常明确。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绿色建筑的发展逐渐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结合,从而促进绿色建筑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绿色建筑在我国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推广,其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绿色建筑的发展还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加以发展。第二,绿色建筑应以低碳社区和生态城市建设为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认识到建设行为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的影响,将人与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绿色建筑发展的目标,不仅考虑到人与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要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按照自然发展规律办事,最终实现建筑物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都能够保持与自然平衡发展,实现降低资源消耗的目标,保护生态环境,使环境更舒适、健康,保持人、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

2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2.1积极引导和培育绿色建筑市场

我国的绿色建筑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原因主要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导致的市场调节失灵,现有的市场经济不会将产品的环境费用计入总成本中,不能充分地反映绿色建筑的环境和社会价值。因此,政府就必须加大调控力度,通过适当的干预纠正“市场失灵”的状况,可以通过对绿色建筑进行补贴或对非绿色建筑征税等措施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由于市场经济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弱点,如盲目性、自发性和高度竞争性等,在市场调节的过程中容易造成经济的畸形发展,也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就必须通过法律、行政、道德等多种手段进行引导和干预,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使绿色建筑的发展之路更加顺畅。

2.2建立健全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体系

中国的绿色建筑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的政策体系仍不够完善,这限制了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因此,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体系,建设推广机制和评价体系,以促进绿色建筑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实现绿色建筑“以人为本、保护环境、节省资源、节省能源”的发展目标。要通过激励性政策与强制性政策并举的方针,实现绿色经济的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发展政策体系。

2.3科学认识绿色建筑增量成本

发展绿色建筑,可以最大限度地节材、节水、节地、节能,起到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的作用,为人们提供健康的使用空间,促进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由于绿色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使用较为先进的节能技术,同时考虑到各种节能技术的兼容性,必然会增加各项成本开支。由于绿色建筑考虑到建筑物在“全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发展绿色建筑时,也必须站在“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去看待成本增量。增量成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为提高产出量而增加的成本。根据增量成本的理论,绿色建筑可以在其生命周期内,起到节约能源和资源的作用,实现我国的节能减排目标,有很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其效益完全能够弥补建设阶段的增量成本。

2.4保持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同步提高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同步提高,使经济与环境更加的协调。经济和环保的双重目标要求现代建筑企业必须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新形势下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的建筑行业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产业政策不合理等,限制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因此,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强化政府的调控功能,适度地对建筑市场进行干预,使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发展绿色建筑,保持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同步提高,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第6篇

关键词: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实施战略

一、树立全面的绿色理念

一方面要全面加强宣传力度。宣传要涵盖社会和经济的不同领域,经济活动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不同环节。宣传的对象要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众等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主体。绿色理念是近几年来新兴的理念,影响范围比较狭小,在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加强宣传,有利于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利用学校的传播教育功能,把绿色价值理念根植于祖国的未来之中,使之从小树立绿色价值观,长大后能够践行绿色理念。加强政府的导向作用,政府采购产品和服务时要采购绿色产品和服务,以此鼓励企业走节约生产、清洁生产的道路,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改进人类生产方式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引导公众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形成绿色消费模式。通过对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引导公众购买绿色产品,改变不良的消费习惯,利用社会公众对绿色经济的监督功能,倡导绿色消费,形成绿色消费模式。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影响作用,公众的绿色消费有利于企业进行绿色生产。进而促进整个绿色经济的发展。

二、制定发展绿色经济的实施战略

推进绿色经济的顶层设计,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绿色经济的实施战略。加快绿色经济实施战略的制定步伐,进一步明确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推进绿色经济的先行试点工作,建立绿色经济的示范点。在立法执法、制度建设、市场标准和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绿色经济更多的支持。地方各级政府要转变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绿色经济实施战略。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对本地区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资源浪费。建立既能有效利用资源能源,又能不破坏污染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制定完备的绿色经济实施战略,使绿色经济得到全面发展。绿色经济涵盖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具有覆盖范围广、影响因素多的特点。因此需要国家从全局高度进行统筹规划。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战略制定还相对滞后,没有对产业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不同的地区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在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存在盲目发展绿色经济的问题。有资料显示,我国如今有十几个省市提出要建立新能源基地,或者打算将新能源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有很多城市将风能和太阳能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产业。如此的重复建设将会带来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等问题。因此,首先我们要借鉴国外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依据我国具体国情,制定中长期的发展绿色经济的实施战略,把发展绿色经济与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宏观层面上对绿色经济进行制度设计。其次,要针对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制定不同的实施战略,使发展绿色经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绿色经济是全面发展的经济,所以要在国民经济的不同行业、不同部门都实施“绿色化”。单个行业的“绿色化”只能产生微弱的效应。所有行业、所有部门都实行“绿色化”,能够带来集群效应、规模效应。最后,要统筹地区、行业和部门的发展。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部门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依存的。因此统筹发展能够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提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形成发展绿色经济的合力,共同推进绿色经济发展。

三、推进绿色经济立法工作和标准建设

目前,我国在一些环保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经济领域立法还不完善的问题,为了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绿色经济法律体系,弥补法律法规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不足。针对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出现的不符合绿色经济发展要求的现象,我们要专门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予以规范。在能源使用、资源保护和防治污染等方面,我们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绿色经济具有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我们要制定专门的政策措施对符合绿色经济发展的生产投资消费进行鼓励和支持。人们受到政策鼓励,就有了积极性,这能极大的促进绿色经济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也能激发企业进行技术革新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要制定一套完备的标准体系,从市场准入方面严格控制不符合绿色经济的产品的流通和消费。使绿色产品有统一的标准和行业规范,淘汰不符合绿色经济的产品,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更新换代。

四、推动整个产业朝绿色化方向发展

要加强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朝绿色化方向发展,鼓励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对进行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农户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要把发展重点放在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上来。在金融方面也要加大对绿色经济的倾斜力度,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传统产业和绿色新兴产业都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柱。但是传统产业并不就是落后产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产业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必经之路。绿色新兴产业又是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向。为此,我们要两条腿走路,使传统产业和绿色新兴产业协调发展。一方面要推进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进行绿色化改造。对一些传统的高污染产业,诸如煤炭、电力、冶金、钢铁等,要加强技术革新,淘汰落后产能。对重点污染企业要加强升级改造,淘汰落后的技术和设备,采取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少的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要推动绿色新兴产业的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大都处于刚起步阶段,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它们的发展亟需国家政策的支持,我们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此外,我们的一些企业想进行技术革新,但是找不到相应的技术,同时科研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却找不到应用的地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推动整个产业绿色化发展的关键。缺乏技术支持,绿色经济就无从谈起。研究成果得不到有效应用就只能被束之高阁。因此,我们要提高科研成果的转换率我们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的资金投入,同时积极引导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研究机构依据企业需要进行科学研究,这样研究出来的成果就能有效的应用在生产上。企业利用先进的研究成果,推进技术革新,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在市场竞争中也能处于有利地位。

作者:康芳泉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董炳艳,靳乐山.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研究进展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5,2.

[2]李岩,付娟,刘辉.完善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几点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6,4.

[3]刘丽萍.国外的绿色税收制度[J].科学决策,2006,7.

[4]赵重女.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理论界,2005,30.

第7篇

(一)促进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体系尚未成型

目前我国涉及循环利用资源的政策和法规,主要体现在环保法律和法规之中,涉及服务业资源循环利用的专项法规较少。我国已颁布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已经从总体上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它是一部综合性法律,内容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因此不可能对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做出详细规定。尚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隶属于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中的《清洁生产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政策。但涉及服务业中旅游、餐饮住宿、通信服务、物流、零售批发等部门的专项规定为数不多。纵观现有的法律政策,主要是服务行业主管部门出台的部门规章、管理办法和标准,一方面这些规范性文件的效力层级较低,另一方面这些政策政出多门欠缺协调性,并且欠缺相关的配套措施,最终导致这些政策在服务业各领域的执行情况不尽人意。从我国地方循环经济实践层面来看,不少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城市均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并通过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确保发展循环经济目标的实现。目前,山西、甘肃、深圳经济特区、大连市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武汉市和广东省颁布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办法。这些地方性法规延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的立法体例,内容涉及各个经济部门,专门对服务业的规定少之又少,不能对地方服务行业循环经济的提供全面的法律支持。总而言之,目前我国服务业循环经济法治体系尚未成型,相关的法条具体规定有待系统化、规范化,暂时不能适应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的要求。

(二)促进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尚未成熟

循环经济的特点决定它不仅是一个政府的自觉行为,也是一个市场的自发行为。一方面需要立法先行,从制度上给予全面的保障,另一方面更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导向和经济手段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服务业,需要建立资源环境有偿使用、排污权交易、环境标志、财政信贷鼓励等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使企业、社会和公众都能承担起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通过制定税收、金融、价格和财政等优惠和鼓励政策,来推动环境友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在服务行业的广泛适用。但是,从目前的经济政策的导向来看,促进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效果并不理想。自2008年中央就设立了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为此中央财政部和商务部联合颁布了《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该办法第7条指出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其中包括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相关的服务业项目,具体涉及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二手车流通、旧货流通、流通领域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流通体系建设等方面。专项资金采取奖励、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三种方式分配到具体的项目中去。为此山东、辽宁、海南三个省,九江、厦门、长春市特别出台了适用于当地专项资金申报及管理的《服务业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其他各地也积极组织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申报项目资金支持,但是在各地的申报通知当中,依旧是以营业额、销售额等指标为导向,对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服务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不能满足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我国服务业循环经济政策法制不足的成因

(一)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的落后

服务业又称第三产业,是在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部门全面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形成的国民经济产业部门。自建国以来,政府全力推进第一、第二产业部门的发展,依赖农业和工业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直到施行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国家才开始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循环经济在第一、二产业中己开展,尤其是制造业,并取得初步成效。我国的服务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仍是传统的线性经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产出模式,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也还未引起国家及其他社会层面的足够重视。相关的实践开展的较少,仅在餐饮住宿、旅游、物流等传统的服务业部门推进实施了绿色节能制度,能源循环利用程度较低,总体来看还处在启蒙和探索阶段,与先进国家具有一定差距。人们的物质享受,是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在追求更好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为了迎合和刺激消费者的愈加膨胀的消费需求,服务业出于短期经济利益的考虑往往忽视了长远的人类生态利益,客观上导致了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导致了资源危机的加剧。发展循环经济解决当前环境和资源问题的金钥匙。服务业是提供消费产品和服务的产业,要实施循环经济就要从根本上引导消费者从“过度消费”的理念转向崇尚自然、注重资源节约的“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理念,在消费的同时注意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消费的观念。同时,倡导服务业市场主体树立节约资源、清洁生产的理念,鼓励引导服务主体实施清洁生产,采用节能、节水和其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并且在各地建立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的产业链。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和地区在不同规模和不同水平上实施以上内容的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但这种循环经济实践毕竟是分散的、低水平的、小规模的,几乎还没有哪个行业能做到内部流程的循环。成熟的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还尚未形成,从而制约着服务业循环经济法制建设。

(二)公众循环经济意识薄弱、参与度不高

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的理念,在国际上兴起的时间只有二十多年,在国内也是近几年的事情。虽然在国际上,有不少先进和成功的做法,但是在我国目前还处于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公众参与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但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范畴,减量化生产、资源再利用、循环利用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紧迫性,具体通过哪些手段和方式来发展循环经济,如何通过法制建设来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等问题,仍然了解很少。构建循环型服务业需要行业内所有的市场主体和公民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具体制度高度认同,在此基础上配合政府的政策规划将各项具体的制度落实到自身的行动中去。因此,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激发社会主体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一方面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服务业主体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进行大规模和大范围的宣传,在公民中进行普及宣传倡导循环经济和绿色消费。

三、健全完善我国服务业循环经济政策法制的对策

目前,促进服务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主要集中于餐饮、旅游等传统行业中,实施情况也不尽人意。在批发零售、金融、物流、通信等现代服物业的相关立法中,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及具体制度还未能体现。现有的法规从效力等级来看,主要表现为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标准和政府规范性文件,完善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反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国家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基本由综合性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专门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与循环经济配套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定三部分组成。所以,要健全和完善服务业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就要建立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标准和规范性文件所组成的服务业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同时具体来说如下。

(一)制定专门的服务业循环经济综合立法

我国现有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是一部综合性的法律,涉及的内容较广泛,具体的制度可以被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规定一些较宏观的、覆盖面较广的内容,诸如循环经济的概念及相关术语、基本方针、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法律制度和责任等,因此该法不可能针对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做出详细而周全的规定。为了推动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依据《循环经济促进法》制定一部具体的、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服务业循环经济促进法》来协调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服务业循环经济促进法》是针对服务业节约资源,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的专门法。其指导思想应该是:在整个服务周期贯彻循环发展理念,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建立绿色消费模式,实现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业是由零售、餐饮娱乐、房地产、旅游、物流、金融、通信、信息咨询等若干个分产业部门组成,这些部门在经济生活中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种类不同,具体的运作模式也跨度较大,需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和实施有差异的循环经济具体制度。但从宗旨上来说,树立绿色消费观念,确保服务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等立法目标应该贯彻在所有的制度当中。积极鼓励服务业市场主体的节能减排行为,禁止各种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落实政府、企业、公民在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义务和责任。

(二)制定服务业循环经济的专项立法

服务业涉及多个行业,提品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具体物质的循环利用工艺及技术要求在制度设计上要进行区别对待。所以,有必要根据不同的行业和产品,制定不同的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和原则的单项法规。例如,制定适用于零售行业废弃包装物回收及循环利用的《包装容器材料收集和循环利用法》;制定推动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餐厨废弃物回收法》;制定适用于通信业废旧手机、电池、充电器资源化利用的《废旧电池、手机回收利用条例》等。社会再生产的末端是消费者,在传统的环境法律体系中,消费者承担着很少的环境保护义务。但在服务业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中,消费者应当承担更多的义务。因此,通过制定《绿色消费法》来引导公众树立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实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废物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从而把危害环境的废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方面,政府的绿色采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一方面政府作为国家最大的采购方,能够购买较大份额的绿色节能产品,从而形成经济规模并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在进行绿色采购的同时在社会上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从而使得各个消费群体提高环保意识。因此,有必要在我国已有的《政府采购法》基础上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条例》,从而进一步深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进一步推进服务业节能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规模。

(三)加强地方服务业循环经济立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的规定,地方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服务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实施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因此,在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结合地方实际需要制定专门的服务业循环经济法规,如服务业清洁生产、包装容器材料收集和循环利用、餐厨废弃物回收、绿色消费、绿色旅游等方面的地方条例与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现有的服务业环境管理、资源节约等方面的地方条例,共同构成地方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地方法规体系。但是,一定要注意地方服务业循环经济立法与国家立法及国家的与之相关的法律的关系相协调。只有促进多种规则的宏观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地方循环经济立法的作用,为真正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构建并完善与服务业循环经济相关的政策体系

1、科技政策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服务业科技政策包含两个方面:(1)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政策。循环经济是一种技术依托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服务业长久以来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节能、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实施情况较为滞后,不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要求。所以,国家应该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服务业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开发活动。并且同时制定信贷倾斜、税收减免、投资优惠等措施,引导服务业主体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创新活动中。(2)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培训与推广政策。先进的节能、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开发出来后,政府应当推动这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在服务业中广泛应用,分批分次组织企业培训,促使他们掌握新技术,进而在实践中大范围推广。

2、政府奖励政策

第8篇

关键词:浙江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环境管制

浙江省经济过去的发展主要都是依靠传统产业经济的发展,由于传统产业是以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造成了高污染、利用率低,最终导致传统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近年来,随着我国提倡绿色经济发展,浙江经济也逐渐重视探究绿色发展以及环境管制的路径,此外,浙江省不仅加快改造了传统产业,发展了高效的生态农业,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了农业的生产能力,而且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通过研发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循环经济,确保浙江经济的绿色发展以及环境管制的路径高效实施。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浙江经济的绿色发展和环境管制的提升路径,结合不同的路径使浙江经济绿色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

一、浙江经济绿色发展的提升路径分析

1.循环经济

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对浙江经济的绿色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浙江生态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就是一个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浙江的生态工业园区利用清洁生产、废物交换、资源循环使用等方法,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能够落实国家所提倡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

循环经济是浙江经济多种效益的统一,也是浙江经济绿色发展的一种路径,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指在某一区域内企业以资源利用为纽带,形成的一种新型企业联盟。这种路径是将上一个产业排放的污染物作为下一个产业的原料,把市场、资源以及技术链接起来,以保证资源在某个区域范围内实现循环利用,最终能够达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共赢局面。

然而,浙江生态工业园区依然存在一些需要提升解决的问题,工业园区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采取的措施,但是由于人们过分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导致了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以及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等问题,浙江的部分开发区对产业的定位不够清晰,在引进项目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随意安排用地,没有明确产业的定位和产业的空间布局等。因此,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对循环经济的提升路径给予分析。

(1)政府应当加强政策的引导,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个地区的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现有的经济条件和资源,而且也取决于相关合理的产业政策;需要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以及政府提出政策的正确引导。

(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主导产业

加强产业结构优化,发展低污染、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经济,坚持用政策、规划对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升主导产业的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与此同时,通过规模经济与循环经济之间的产业重组,使各个企业之间形成一个系统,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3)建立信息平台,完善服务体系

大力开展关于循环经济的咨询服务,向企业提品市场信息,加强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以及具有权威性的信息网络,提高资源利用水平、资源节约、再生产水平以及排放物无污染的水平。

通过以上合理化建议,使得浙江经济绿色发展中循环经济的路径得以提升,使循环经济系统更加完善,通过不断推出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循环经济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2.低碳经济

近年来,浙江省的能源消费结构主要是以煤炭为主,而天然气的使用以及电力的使用仅占很小的比例,虽然随着绿色经济的发展,煤炭的比重在进一步的下降,煤炭的使用使资源的利用率低,并且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污染环境。目前,浙江省的经济正在处于战略转型期,但是同时也要面临全球变暖,高碳能源的消耗等环境问题,浙江省要发展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因此,必须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开发新能源新技术,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促进能源结构的不断调整,把污染物减少到最低。

为了实现浙江经济的绿色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绿色发展的另一条有效路径,结合浙江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对低碳经济的发展给予分析,并且提出能够提升该路径实施的合理化建议。为了实现浙江的低碳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发展浙江省的低碳产业,大力开发低碳技术,从而能够减少碳的排放。

但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发展浙江省的低碳经济路径,就需要对浙江经济的产业结构做出调整,不断创新,在推出技术创新时,应当以二氧化碳的循环利用、便于收集存储等特点进行研究开发。与此同时,浙江省的政府应当限制高碳行业的发展,提倡低碳行业,对产业结构做出调整,减少碳的排放。在建设低碳城市中,多植树造林,扩大绿地面积,利用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从而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政府也要制定出相应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完善环境法律体系,设立碳排放的标准,对于低碳行业给予一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最后,通过制定低碳行业的发展布局及实施的战略,浙江经济的绿色发展必将越走越好。

二、浙江经济环境管制的提升路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浙江经济的高速发展,基于浙江省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以及存在环境管制中的一些问题,由于政府在环境管制中缺少内在动力,以及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完善,缺少环境管制的外在压力,因此,浙江经济的环境管制不合格的问题比较严重,造成污染物乱排放,注重经济效益,忽略环境保护,给全省造成环境压力。

以下对环境管制的提升路径进行分析,就目前浙江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情况,环境管制对于浙江经济的绿色发展依然是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对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技术创新的有力保障。

1.完善浙江经济环境管制的法律体系

法律是环境管制的依据,浙江经济的环境法律体系依然存在缺陷,因此,浙江省政府应当加强对环境管制相关法律的制定,从法律的角度调整相应的激励机制,将环境问责制度载入法律,通过制度限制政府不正当的干预行为等,以法律保障环境。

2.完善浙江环境管制的组织

完善环境管制法律体系的同时,也要有相应的管制组织机构去执行环境管制政策,这些组织机构应当具备统一行政职权以及独立地位,不断加强浙江各级环境部门的执法地位,从而保证环境管制的效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浙江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浙江省越来越重视经济的绿色发展以及环境管制,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浙江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通过对不同路径的提升进行分析并给出了合理的建议,又分析了环境管制对浙江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对浙江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实现节能减排,加快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开发,完善环境管制的法律法规体系等,最终能够加快浙江经济的绿色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侯伟丽,方浪.环境管制对中国污染密集型行业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7).

[2]郭宪,谢剑波.消费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兼论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我国消费税改革[J].财会研究,2012(23).

第9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主体;动力机制;经济利益

循环经济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影响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因而与企业、消费者和各级政府密切相关。作为循环经济系统的成员或主体的企业、消费者和政府在循环经济运行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能。这些主体必须遵循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自觉发挥各自的职能并相互协作。这样,整个循环经济系统才能顺畅运转起来。然而,在现行的经济条件下,循环经济不会自发实现。事实上,当消费者还没有接受绿色消费的理念时,不会购买再生利用产品,选择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同样,当循环产业无利可图或资源能源监督都未能形成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企业也不会转变增长方式,选择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因此,在明确循环经济各主体职能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就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一、循环经济主体的职能

企业、消费者、政府构成了循环经济系统的主体。这三个主体通过各自不同的职能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其中,企业既是资源消费者,又是废弃物的排放者。它在循环经济系统中的职能主要表现为:尽可能采用可再生和便于回收利用的资源,并减少资源的消耗;向市场提供能有效减少环境负荷并有利于再使用和再利用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再使用、再利用技术等发展循环产业;对企业自身排放的废弃物实施再利用和适当处置;构建企业间的废弃物和副产物循环利用的工业生态链,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消费者是包括循环型产品在内的各类产品和服务的最终消费者,也是废弃物的排放者。其职能应为:自觉控制容器包装的使用和废弃物的排放;遵守废弃物的分类回收等制度,以促进其有效地回收再利用;购买环境负荷少的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尽可能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采用注重功能、服务的享用而非物品占有的消费方式。政府是国家和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决策者和推动者。由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无能为力,因而政府干预就成为必要的解决办法。也就是说,循环经济不会自发地发展起来,而必须有政府的推动。政府的职能主要表现为:为国家和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指出方向和目标;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借以引导和规范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为建立国家和地区的循环型经济系统创造条件;作为集团消费者通过自身的绿色采购行为直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为企业和居民做出表率。

为使循环型经济系统顺利运转起来,企业、消费者、政府这三个主体必须通过建立彼此间的合作关系,形成一个互为条件的整体。首先,企业和消费者要通过市场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共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如,企业要制造节约资源的环境负荷小的产品,消费者也要实行绿色采购,优先购买此类产品。在这里,企业把保护环境纳入经营宗旨和消费者确立绿色消费理念是二者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实现良性互动的条件。其次,要建立循环型经济系统中各类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包括生态工业园区围绕废弃物和副产物资源化再利用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城市或区域范围内废弃物排放企业与废弃物回收、运输、资源化再利用、无害化处理等所谓静脉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上述各类企业都是循环经济系统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相互间不能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系统整体就无法顺利运行。再次,要建立政府与企业、消费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如,政府应通过制度设计,运用适当的政策手段,影响企业和消费者的市场行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和消费者也应通过确立环保经营和绿色消费的理念,适应政策的变化,以求减少政策执行阻力,达到政策的预期效果。此外,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政府的各相关部门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以保证政府制定的目标、规划、法令、政策等得以有效地贯彻实施。

二、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

为保证循环经济主体实现各自的职能,必须构建有效的动力机制,包括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环境责任约束机制和绿色价值观影响机制。经济利益诱导机制和环境责任约束机制都是通过外在力量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而绿色价值观影响机制则是通过经济主体价值取向这种内在力量,使其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

(一)经济利益诱导机制。指当某种制度能使经济主体获得预期的最大利益时,就会使其积极作为,以适应这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只有当它使企业有利可图时,企业才会积极推动或适应其发展,从而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如,当绿色消费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资源节约型产品和循环型产品的市场空间日益扩大,循环型产业成为一种巨大的商机时,企业就会积极地适应这种变化,推动它的发展;当资源循环技术日趋完善,企业进行废弃物资源化能大幅降低原材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时,企业就会从追求低成本高利益出发,发展循环经济。利益诱导机制对企业主体主要表现为追求循环经济中潜在的最大利润,对消费者则主要表现为以较低价格获得预期需求的满足。如,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通常决定于对商品效用与价格的比较,在效用相同或近似的情况下,会选购价格较低的商品。当循环型商品与原有同类商品相比效用相同或近似而价格低于或仅略高于原有同类商品时,就会对消费者产生吸引力。可见,通过对消费者进行这种以低成本获取需求满足的利益诱导,会开拓和扩大循环型产品市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环境责任约束机制。指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赋予企业、消费者等主体在循环经济运行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使这种运行成本在内部转化为各主体的成本,从而形成由环境责任约束而产生的动力机制。如,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企业承担管理、处置废弃产品的经济责任,使由此发生的成本内部化为生产企业的成本。这样,会激发企业积极开发产品回收处置系统,努力降低回收处置成本,并从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的各环节努力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使产品报废后便于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样,当生活垃圾由政府统一处理时,消费者没有成本意识,也不会主动进行垃圾减量化,而当实施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使生活垃圾处理的经济责任由消费者承担时,由于消费者有了成本意识,就会产生回收再利用资源、减少垃圾排放的内在动力。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起关键性作用,如果政府的决策忽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则循环经济将无法实现。因此,必须通过立法形式赋予政府各相关部门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所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并建立和

实施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履行法定责任的监督和考核制度,形成政府履行环境责任的约束力。这种环境责任的约束力就会成为各级政府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绿色价值观影响机制。每个经济主体的行为都是在一定价值观的支配下进行的。通过教育和学习,使人们树立起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维持人类持续生存能力的价值观,就会产生自觉推动循环经济的动力。在循环经济主体中,绿色消费者是在绿色价值观影响下最先涌现出来的循环经济主体。这里所谓的绿色消费不仅指消费者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有利于健康的产品,还包括选择环境负荷少的节约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产品。因此,绿色消费不仅在于倡导崇尚自然、追求健康舒适的生活,还在于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实现可持续消费。正是由于消费者接受绿色消费的理念,并用来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因而出现了日益扩大的绿色产品的市场空间,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在一定经营理念支配下进行的。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企业以追求最小投入获得最大利润为唯一出发点,不考虑自身环境行为后果。也就是说,企业经营只追求经济效益,而不考虑社会生态效益。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加深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绿色消费者群体日益扩大,政府有关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日趋完善,国际公约中的环境法规也日益严格。在上述背景下,企业的环境行为逐渐成为其获利乃至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能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循环型产业正在成为企业新的发展机会。因此,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企业良好的环境行为已成为自身发展的新的力量源泉。正是这种经营理念的深刻变化,成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政府的全部执政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执政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执政理念是政府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也是政府执政活动的动力所在。为保证政府在经济建设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除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确立对政府的环境责任约束机制外,还必须确立对政府的绿色价值观的影响机制,通过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形成政府主体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源泉。

三、构建循环经济动力机制的措施

(一)运用经济措施构建循环经济的利益诱导机制。运用经济措施保证企业和消费者从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实际的经济利益是构建其动力机制的关键所在。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建立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使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明确其产权关系,规定其交易和补偿机制,以促进环境成本的内部化,使企业产生珍惜环境和资源的内在动力,从而推动企业致力于资源能源的减量化和再循环。第二,制定支持和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包括制定税收政策,对浪费资源、损害环境的企业征收环境税,对实行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有利于改善环境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制订财政政策,政府投资兴建大型资源循环利用的公益性项目,强化政府主体对循环经济的投入力度。对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技术研发和生产项目给予财政补贴或从排污收费建立的生态环境基金中给予支持。实施政府的绿色采购政策,要求政府必须优先采购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制订金融政策,对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资源循环利用项目,通过银行的优惠贷款或运用证券和债券等融资手段给以支持。第三,制订鼓励消费者参与废弃物回收利用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政策措施。包括建立押金返还制度,鼓励消费者回收饮料容器、电池等可再利用和危害环境的物品,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建立生活垃圾排放收费制度,促使消费者避免过度的饮食消费,减少生活垃圾排放;建立罚金制度,推动消费者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第10篇

关键词: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市场;绿色信贷

一、绿色金融的定义及作用

1.绿色金融的定义

现阶段在学术上没有绿色金融的具体定义,从目前政策来看,绿色金融是指环保与投资融资政策相结合,通过限制企业资金来源促使企业整改,以实现良性发展的金融制度。

2.绿色金融的作用

(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能推动绿色产业或新型绿色技术开发,促使传统企业改革,优化政策,在经济发展中能够更高效地利用所有资源,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力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绿色政策下的绿色信贷有利于高利用率低污染企业的融资,所以企业想获得更多的资金以支持其发展,必须加大生产技术开发,更高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二、我国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融资

我国中小企业基数庞大,其一般不会向银行贷款,资本又达不到上市融资的条件,大多选择在民间融资或者向他人借款,政府对这些企业的约束力低,不能很好地控制其规模。

2.企业污染评级标准

我国的企业污染评级制度不完善,缺乏合理有效的评级标准,导致不同人员对同一污染企业可能有多种评定等级,其中可操作性太强,不利于规范化管理,弱化了绿色金融的可信度。

3.信息数据库不完整

绿色信贷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绿色信贷的实施需要一个健全的信息数据臁K淙晃夜自2007年开始就要求将企业的环保情况列入信用评级,但是用于监测企业污染的评级标准不规范,所拥有的环保征信信息范围太狭窄,信息没有及时更新。

4.市场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的推广全依赖银行的绿色信贷,而其他相关机构并未参与进来,导致那些高污染企业仍有资金来源渠道。

三、对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

1.国家相关政策支持

绿色金融在国内的有效实施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以及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迫在眉睫。国家应该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金融机构落实绿色金融政策,对信贷企业实时监督,及时对企业的不良信息进行披露。

2.完善市场

健康的绿色金融市场应该不仅仅只有银行的参与,其他金融机构(证券、保险、基金等)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要扩大绿色金融市场参与主体队伍;其次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最后应建立良好的绿色金融市场秩序,调节市场,确保绿色金融市场的有效性。

3.建立及时准确的信息库

数据库要记录国内所有融资、投资及贷款企业信息,实地考察相关企业,及时上传企业动态信息。信息库内信息可作为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估的重点,根据相关信息确定企业的贷款利率。

4.大力推行绿色信贷政策

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的支持,实施绿色信贷政策重点是鼓励循环经济。采取“停贷治污”是治理污染企业的有效手段,按照企业环保评分采用不同的贷款利率;对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停止贷款;对贷款之后才发现有环境污染问题的企业提前收回贷款;而对有良好环保记录的普通企业则提供优惠贷款等。

综上所述,绿色金融是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企业转型的重要手段,因此,无论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绿色金融对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紧迫性

绿色建筑经济有着独特而长远的价值。目前的状况是:我国城乡住宅面积过大,人们对于居住面积的要求也过大,导致住房攀比的现象比较严重;我国原有的建筑符合绿色建筑规范的很少;在这样的国情之下,要进行“绿色建筑经济”的全面推广,进行大范围大规模的“绿色改建”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但从长远的利益出发,进行“绿色改建”是新时代的命题,同时也是利于千秋万代的事情。进行“绿色改建”,大力提倡绿色建筑经济,虽然工程浩大,耗时耗力,但是能够拉动我国的GDP的大幅度增长,增加内需,同时还能节约大量的资源能源,保护好现有的环境,防止环境的进一步被破坏和污染。总的来说,益远远大于弊。因此,发展绿色建筑经济,从而获得长远的利益以及有形与无形的价值,也是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1.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大力宣传绿色经济,是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的最基本步骤。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进行深入有效的调查研究,确定开展教育活动的方案,在全社会进行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宣传教育活动。并充分利用好媒体资源,把“节能、结材、节地”的思想向全社会灌输,并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系列宣传活动,积极调动全社会力量,引起组织和各界人士对于“绿色化”建筑经济的重视和关注,将绿色经济的重要程度和紧迫度向人们传递,同时也使绿色建筑经济工作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与完成。

2.加快培训步伐

除了进行基本的宣传工作外,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加快培训步伐也是绿色建筑经济能够深入发展的重要部分。绿色经济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一个绿色理念的良好氛围,除了宣传,还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对于绿色建筑经济进行培训。作为“人才输出工厂”的高校,则应该充当最重要的角色。学校应该更加注重绿色建筑经济人才的培养,加大投资力度,在培养技术型人才和知识型人才的同时,培养适应时代的新型建筑人才。政府同时也要加大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支持力度,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更多支持与帮助,不断完善高校中的基础设施及先进的设备。

3.大力健全政府补贴政策

政府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支柱,是我国各项事业建设的推动者、执行者和监督者等。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扶持,政府既能在精神上给予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又能在资金、技术和政策上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因此,要想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稳而快地走下去,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绿色建筑经济工程浩大,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来自政府的资金补贴必不可少,因此政府对于享受补贴者的选择非常重要。绿色建筑产品的利益是长远而有利于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通过政府对这些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进行资金补贴或者政策支持,将有利于其在市场上具有同等的竞争力,从而发展壮大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生产规模。对于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项目,政府除了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补贴,税收的优惠也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步伐,对绿色建筑经济产业的区别对待,鼓励绿色经济产业开发,为绿色建筑经济产业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帮助其快速稳健发展。当前社会经济正处在转型与上升时期,我国的建筑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如何抓住机会,发展壮大,坚定可持续发展的信念是建筑行业的首选。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是全社会不可推卸的共同责任。

作者:黄英强 肖亚光 单位:河北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第12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问题;解决方案

随着建筑业不断的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当今建筑业发展的主流。虽然绿色建筑自发展以来,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设计方法和评估体系,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经济问题。如何解决绿色建筑经济问题,已经成为相关部门值得思考的事情。

1 绿色建筑概念及经济概念

1.1 绿色建筑概念

所谓的绿色建筑就是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及学习的空间,同时也能在建筑生命周期中高效率的利用土地、能源、水资源及材料等资源,对环境影响极小的建筑物。因此,其也可以被称为生态建筑或是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在其生命周期中,也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绿色建筑开发却不能获得更多的外部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出现经济问题。要想更好的解决经济问题,就应该对绿色经济概念进行相应分析。

1.2 绿色建筑经济概念

绿色建筑经济概念一般是指绿色建筑经济外部性概念。绿色建筑经济外部性概念就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活动对于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的超越活动主题范围的厉害影响。具体来说,就是甲对乙提供的服务时,给其他人带来利益或是损害,甲却没有从受益人那里获得相应的报酬,甲可以不向受损人支付任何补偿。从中可以看出绿色建筑经济外部性就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附带影响。

2 绿色建筑经济中出现的问题

绿色建筑作为建筑,其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外部性,节能环保就是其外部性经济典型。对于建筑业来说,其是能源消耗大户,在建筑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其在消耗过程中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绿色建筑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的主流。虽然现在的绿色建筑具有外部经济性,但是生产者在是及运行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远小于社会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就会失灵,甚至阻碍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生产者采用绿色建筑方案之后,必定会增加成本投资。在开展相应项目时,生产者必须以新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依据进行建造,这势必会增加建筑成本。而据目前住宅销售价格来看,建筑增加的成本只能由购买者来承担,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开发商的风险。一些开发商在房价上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只能持观望态度,不轻易增加任何成本。消费者对绿色建筑认识不足,购买意识不强也是制约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因素。从总体上上来说,绿色建筑能给生产者带来一定利益,也能起到保护环境和为后代节约能源、资源作用,但是后代人毕竟不能为此支付相应费用。相关调查表明,绿色建筑至少15年以上才能收回最初投资,这对于开发商来说是不具吸引力的。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解决绿色建筑经济问题。

3 解决绿色经济问题方案

3.1 加快产业政策调整步伐

就现代化建筑业特点及发展趋势来看,绿色建筑经济势在必行。要想保证绿色建筑经济顺利开展,政府就应该加快产业政策步伐的调整,不断的完善好实施积极的建筑产业政策,并鼓励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并创造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的绿色建筑产品、。政府除了鼓励和支持绿色经济建筑外,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明确国家支持、限制、淘汰的工艺、相关技术标准及产品,并重点扶持一些以绿色建筑为主体的示范项目和企业。让企业负责人可以获得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用市场经济价格机制的强制引进竞争机制,使建筑经济活动当事人在权衡利弊之后,能从长远利益出发,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

3.2 发挥绿色建设各方主体作用

政府在做好绿色建筑市场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还要协调好绿色建筑设计、开发、建设、设计及施工、运营、评价等多个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绿色建筑设计、施工控制及验收管理,以便更好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绿色建筑市场创造一个有利条件,保以证绿色建筑经济工作顺利开展。建设单位也应该将绿色建筑作为主体,对建筑与资源、能源及环境关系进行相应分析,在实施工程项目过程中,应该始终以国家的绿色经济建筑政策和法规为依据开展相应工作。相应设计单位也应该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技术标准,在保证建筑功能和技术合理的情况下,着重节约资源和能源设计,尤其是在细节上。施工单位也应该按照国家相应规范制定绿色建筑施工工艺,并在此基础上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以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此外,运营单位也应该加强绿色建运行管理,在考虑技术和经济的前提下,还应该发挥其多种优势,以保证绿色建筑经济的顺利进行。

3.3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就目前来看,发达国家已经将建筑业工作重点转移到建筑物的改造和维修上,在绿色建筑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我国绿色建筑并不成熟,特别是是建筑业和自然资源、环境影响度等相较于发达国家还是比较落后的,此外我国市场经济不够成熟、法律不完善、相关人员法制观念淡薄等因素也是制约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绿色建筑成功经验,并重视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为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保证绿色建筑经济工作有序开展。

3.4 完善绿色建筑业立法建设

要想更好的进行绿色建筑经济建设,除了政策支持和引导外,还应该不断完善绿色建筑立法建设,毕竟良好的立法能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在进行立法建设过程中,应该先对绿的建筑中所面临的各种有利条件和相应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与我国国情及绿色建筑发展状况相符合的发展规划。要注重立法整体功能的发挥,加强不同地区的协调性,以便更好的推动建筑法规建设。此外,还应该对绿色建筑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税收标准及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规进行相应分析研究,尽快提出制定和修改想一个法规的建议。同时也应该制定鼓励绿色经济建筑发展技术政策,不断的研究和制定绿色经济发展政策,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完善绿色建筑的投资、融资机制,使其成为长效的经济激烈政策,以保证绿色建筑工作顺利进行。

4 结束语:

随着绿色低碳经济提出,建筑特也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通过多年的努力,绿色建筑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时展的需求。然而,绿色建筑和经济是分不开的,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相应经济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所遇到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就目前来看,这些经济问题一般为经济外部性问题,为了使经济外部性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就应该采取相应方案。

参考文献:

[1]谭光伟,吴丽华.基于低碳经济的建筑设计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2010.(06).

[2]林波荣.绿色建筑技术成本收益分析研究[J].城市建筑.2008.(04).

[3]魏润卿.论低碳经济与低碳地产、绿色建筑[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