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2 10:20: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循环经济产业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循环经济;重化工;空间布局;龙桥工业园区
1引言
在当前我国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重化工业面临的压力将更大[1],节能减排、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全国推行。201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向产业链高端延伸。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重化工产业园区,如何规划布局,发展循环经济型园区将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发展循环经济重化工产业园区的背景
2.1重化工产业形成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环境压力同时存在。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内投资和消费的日益增加对重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从市场需求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看,发展重化工业面临很好的机遇[2],沿海地区的许多省市政府,都选择了重化工业作为发展本地经济的重要推手[3],同时,我国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也对重化工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推力[4]。经过改革开放的30年,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将不再是以轻工产品为主,将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于汽车、住房等以重化工产品为基础的产品上,经济增长对能源、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排放的产品依赖性将会很强。同时,尽管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份额,但是其竞争优势的创造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在倡导“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今天,重化工业给节能减排带来了巨大的压力[5]。
图1图2
图1 中国1978年以来钢产量资料来源: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汇总
图2 中国1978年以来水泥产量资料来源: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汇总
2.2 “十二五”时期,我国重化工业发展发展方向是的高新化、链群化、集约化。
2.2.1 加快发展重化工业的高新化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重化工业,使其向深加工、附加值高的方向发展。积极推进重化工业由采掘、原料工业向重加工工业方向发展,鼓励发展重化工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等产品。
2.2.2 加快发展重化工业的链群化
充分发挥重化工业的链条长、前后向投入产出效益联系大的特点,在加速发展重化工业的同时,协同培育重化工业关系密切的上下游产业,通过积极发展重化工的相关联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开发新的重化工配套产品,提升产品的集群水平,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
2.2.3 加快重化工业的集约化
加快推进节能环保技术进步和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降低资源的消耗。变“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增长模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经济增长模式,利用循环经济中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实现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生产要素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3重化工园区布局相关理论与模式研究
3.1工业共生模式
“共生”(Sysbio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概念首先是由德国真菌学家贝单(Anton Debary)在1879年提出的[7]。在生态学理论中,共生是指不同物种以不同的相互获益关系生活在一起,形成对双方或一方有利的生存方式。丹麦卡伦堡工业出版的《工业共生》书中对其定义为:“工业共生(IS)是指不同企业间的合作,并通过这种合作共同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获利能力,同时,通过这种的共识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
工业共生是以共生理论和工业生态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不同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共生的本质就是企业间的合作,只是这种合作是以副产品的交换为纽带,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为目标而已。
3.2重化工产业链模式
何谓重化工业产业链模式,即重化工业自身生产规律与相关产业系统相结合形成的产业循环链模式。根据工业生态学原理和产业循环经济理念,通过对园区内物流和能源系统的合理布局与空间组织,模拟形成产业链系统中的“生产消费分解”等循环途径,实现产业物质闭合循环和能量的多次利用。因此,可将园区的工业用地划分为生产型、消费型、分解型、补链型等产业类型,强调企业间能量交换与梯级利用,减少企业间的运输距离,并将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集中布置。
3.3产业生态学理论
基于对重化工业园区自然系统的重视,针对不同类型的用地状况制定相应的生态建设措施。规划工业用地可划分出生态工业用地、生态居住用地、生态公建配套用地、生态绿地、生态园地、生态控制绿地等。形成以生态型为体系的土地利用模式。
因此,应将同类的企业相对集中布置,并相应配套污染治理的设施,重视居住区的环境绿化,居住区和工业园之间要以防护林带或公园绿地隔离,严格控制和保护生态园地和绿地,形成开敞式空间绿地,发挥其调节生态和保护自然景观的作用。
转贴于
4庐江龙桥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实例
4.1基本概况
4.1.1享有矿产资源开发的集群优势
庐江是巢湖的矿产资源大县,保有资源储量为6.626亿吨,约占全省保有资源储量的51%,居首位。特别是庐南地区,拥有巢湖一半以上的硫铁矿资源,龙桥镇的硫铁矿占了庐南大部分的硫铁矿资源。目前,已有安徽新中远化工、龙桥铁矿、马鞭山铁矿、建瓴新型材料等企业进驻龙桥镇,硫铁矿资源开发利用已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同时与周边乡镇矿产资源开发协调发展,将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域上集聚,发挥专业化的优势,形成发展要素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和集聚效应。
4.1.2现状用地构成
规划区内现状用地主要为耕地、林地、水域、农居点及工矿业用地,在靠近镇区正在建设一座敬老院。地势南高北低,黄屯圩、永定圩及六联圩将用地大致划分四大区域,圩所在区块地势较低,现状除零星的农居点外,基本为耕地。永定圩与黄屯圩之间的区块地势较高,形成南北向的狭长地带,现状用地除耕地、林地及部分农居点外,主要为新中原化工及制砖厂用地。永定圩西南地块地势逐渐升高,农居点分布较多,相对集中,除此外基本为耕地及林地。
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现状耕地面积1101.02公顷,占总用地的45.17%;林地面积125.06公顷,占总用地的5.13%;水域面积132.47公顷,占总用地的5.43%;村镇建设用地836.32公顷,占总用地的34.30%;工矿业用地面积25.52公顷,占总用地的1.05%。
4.2 庐江工业园区规划的思路
4.2.1循环经济理念
大力发展工业生态链和兴建工业生态园,按循环经济的要求建立“三圈”循环经济体系。一是企业内部循环圈,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废。弃物的生产和排放;二是产业园内部循环圈,通过物流、能流及公用工程的有机联系,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减少到最低程度;三是工业园之间以及与周边地区的循环圈,通过工业园之间以及与外围的二坝煤化工基地、和县精细化工基地、铜陵有色等实现产业链接,建立战略合作,达到协调循环发展。
4.2.2不同产业环节的空间布局特征
本次规划主要涉及硫铁矿、铁矿的开发利用,以下将重点分析有关硫铁矿、铁矿开发的不同产业环节空间布局特征。
(1)硫铁矿的开发主要为硫资源的利用,其主要产品有磷酸、化肥、树脂、高档涂料、钛白粉、氯磺酸、感光剂等;副产品为磷石膏及绿粉;综合利用后的产品有水泥、石膏纸、砖、钢材、混凝剂、铁系颜料、硫酸铁、氧化铁等,具体产品链详见图4。
图4园区硫铁矿产业链空间布局
由图4以看出,硫铁矿开采利用可以分为以下3个产业区,硫基化工主要产品区、硫基副产品区、硫基综合产品区。
⑵ 普通铁矿开发的空间布局特征
对于普通铁矿石的开发利用,一般可分为冶炼产业、铸造产业、冶炼相关产业、机械加工业和相关服务业5大区块,具体详见图5。
图5园区普通铁矿产业链空间布局
根据以上的分析研究和规划思考,构建工业园区“两区五片”的产业空间格局。
“两区”:指钢铁产业区和硫基化工区。以王湾-何老河为界,西侧为钢铁产业区,东侧为硫基化工区。
“五片”:指钢铁产业区包含的钢铁冶炼铸造片、冶金建材片及金属深加工片,硫基化工区包含的硫基化工产业片及精细化工产业片。
5、结语
当前,随着我国基本步入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加速和城乡差距拉大,资源环境的制约作用日益增强,在新时期发展生态型、链群型、集约型的重化工园区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重化工园区的规划布局结构模式很好的结合相关理论,以期实现园区工业效益与环境效益和谐共生的目的,是规划者必须面对和深入思考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北京中关村绿色国情研究小组. “十二五”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对重化工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J]. 环境经济,2011(85-86):35-38.
[2]郭占恒. 着力打造环杭州湾重化工基地 [J]. 浙江经济. 2003(13):36-37
[3]雷鸣. 后危机时代沿海地区重化工业发展思路 [J].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0,26(4):46-49
[4]付保宗. 当前我国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特征与建议 [J]. 宏观经济管理,2010(2):30-41.
[5]张京祥. 对我国低碳城市发展风潮的再思考. 规划师 [J]. 2010,5(26):5-8.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9)[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9-2010
[7]SAPP J.Concepts of Symbiogensis [J].Yale University Press,1992-105
一、商洛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形成
商洛市地处秦岭东段南麓、鄂豫陕三省结合部,既是革命老区和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水质安全保障区和关中生态屏障。辖商州、洛南、丹凤、商南、山阳、镇安、柞水一区六县,总人口240万人,总面积1.96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3.8%。商洛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赋予商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矿产、生物及旅游资源,素有“秦岭药库”、“中国板栗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茶叶之乡”之美称,“秦岭最美是商洛”旅游品牌享誉全国。现已探明矿产资源60余种,潜在价值超过3400亿元,处于我国280多个地级市的第一台阶。改革开放后,为使矿产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商洛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探索,矿产资源开发成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但因工艺技术落后,开发过程中形成了各种金属和非金属尾矿、矿山和冶炼渣场319座(处),其中尾矿库118座,占陕西和全国的38.4%和1%,堆积量达4600多万吨,既占用大量土地,又污染环境。加之商洛地处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多发区,这些尾矿及尾矿库长期威胁着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水质安全。
如何把握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既能加快矿产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又能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消除尾矿安全隐患,确保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的目标,商洛市委、市政府以《循环经济促进法》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为契机,于2009年7月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进一步确立了“生态立市”为第一发展战略,确立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提出了“微循环抓生态企业、小循环抓生态园区、中循环抓生态产业链条、大循环抓循环型社会”的工作思路,走企业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融合、资源循环式利用、区域循环式开发的循环发展路子,以及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创建国家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目标。
二、商洛发展循环经济所作的主要工作
(一)完善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体系
商洛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把循环经济纳入“十一五”、“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点章节,并先后编制实施了以循环发展重大项目为支撑的《商洛市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产业项目建设规划》、《商洛市现代材料工业基地建设规划》、《商洛市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规划》、《商洛市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商洛市资源综合利用发展规划》和《商洛市创建国家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实施方案》等规划和方案,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体系不断健全。
(二)健全了循环经济发展保障机制
商洛市各县区政府成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设立了正县级和正科级建制的市县区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中心,成立了市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出台了循环经济园区、企业及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办法,建立了循环经济发展考核评价办法,市政府将循环经济纳入县区政府和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范畴,与各县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严格考核奖惩。
(三)出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扶持政策
继2009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之后,2011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意见》,2012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服务业推进循环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现代材料产业循环发展的意见》,这些政策意见都以循环发展为主线,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及扶持政策。设立了循环经济和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市县区每年筹措不少于5000万元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和不少于2亿元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循环经济十大产业链、20项标志性工程建设以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四)强化了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支撑
成立了陕西省循环经济研究院商洛分院、商洛市材料科学工程研究院,并设立了钼、钒、氟、锌、新能源和新型建材等七个研发中心,同时,还成立了中国尾矿技术商洛研发中心、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启动了循环经济和尾矿利用技术研发和咨询服务工作。
(五)构筑了循环经济发展载体
把加快循环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抓手,策划的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被陕西省政府批准为全省第一家循环工业经济园区,设立的10个县域循环园区9家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循环工业集中区,规划了商丹园区与现代材料产业十大循环产业链和20个循环发展标志性工程,布局了六大类85个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同时,为了加强政府与企业的沟通联系,成立了商洛市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企业会员已达67个,编制上报了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方案以及创建国家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实施方案和“双百工程”循环发展骨干企业实施方案。2012年入园企业达289户,其中国内外500强企业21家,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4%,园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逐步凸显。
(六)发挥了循环企业和项目示范带动作用
成立了市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制定出台了认定办法,已有3个工业园区、17家循环经济企业和24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被认定为市级试点单位,1个园区、3家循环经济企业、16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通过了省级认定。《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商洛市实施意见》重点布局的有色金属、新能源、新型建材、生态旅游等10个循环经济产业链8条启动建设、5条基本建成,20个循环经济标志性工程16个在建。《商洛市现代材料工业基地建设规划》重点布局的太阳能光伏、钒材料及新能源等10条循环发展产业链9条启动建设、7条基本建成。商丹园区被授予“陕西省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和“陕南循环发展示范园区”。
三、商洛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商洛循环经济在陕西乃至全国有了一定影响
近几年,商洛市按照循环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的现代材料、现代中药、绿色食品和生态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着力建设的“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城市)、西部生态文明示范区、西安第二生活区”三区及“西部现代材料工业基地、西部现代中药基地、优质绿色食品基地、秦岭最佳生态旅游基地”四基地知名度不断提升,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部、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北京循环经济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等部门单位、相关专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二)商洛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共伴生矿产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商洛循环发展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创造了陕西乃至全国“十个一”亮点。如在全国地级市中,第一个编制了《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规划》。探索出了“一核心二支撑三联动”的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商洛模式”,即以创建国家示范基地,带动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技术和政策扶持为支撑,通过组织保障、示范带动、协会搭桥三方联动,推动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2012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商洛市为国家第一批共伴生矿产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陕西省也在全省推广商洛循环发展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经验。
(三)商洛基本建立了循环经济发展产业体系
一是以农、果、茶、畜、沼、菜、加为链接的具有商洛特色的循环农业体系日趋完善,倾力培育的核桃、板栗、茶叶、畜牧养殖、蔬菜、马铃薯、黄姜、道地中药材基地初具规模;启动建设了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深加工、农村庭院三大循环发展产业链。二是以商丹园区与县域工业集中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循环工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循环经济规划布局的太阳能光伏、氟材料、钒材料、钼材料、锌及锌合金材料等十五大循环发展产业链启动建设,建成了比亚迪全产业链光伏、山阳五洲钒及钒系列深加工等40个循环发展重点项目。三是以生态旅游、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电子信息、金融保险、特色文化为主的服务业发展格局日臻完善,建成了金丝峡、牛背梁、天竺山、木王国家级森林公园,形成了十大旅游景区和3条精品线路,成功入选中国旅游百强市;以商山物流、商洛农特产品交易中心等为主的商贸流通服务产业链初步建成。四是保障循环发展的重大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7县区垃圾、污水处理厂(场)建成运营,生态环境保护和重点流域治理不断加强。五是政府推动、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循环消费体系初步形成,逐步建立了“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乡镇(社区)回收站为核心,上连回收(加工)企业,下接村级流动回收员,点面结合”的县、乡、村三级废旧资源回收再生利用体系。六是以人为本的生态人居体系日益完善,强力推进城市粉尘污染治理、清洁能源与节能技术利用、生态示范区建设等工程建设,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0%,地热利用面积达到172万平方米,市区人均绿化面积达到12.3平方米。七是节能环保体系基本确立,2012年万元GDP能耗较2010年下降6.82%,是陕西省能耗最低的市,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2%;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较2011年削减2.36%、1.94%、6.42%、5.65%,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351天;丹江、洛河等6条河流19个断面水质100%符合功能区规划标准,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100%达标,丹江出境断面水质远远好于国家和省内要求标准。
四、存在困难与建议
一是激励政策不够完善,国家和省内用于引导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资金较少,示范引导作用不够明显。二是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国家和省内目前还没有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考核奖惩体系,各地的工作还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不能有效评价循环经济发展。三是科研体系不够健全,缺乏科研领军人物、专家团队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投入较低,技术、装备引进机制尚不完善,科技对循环经济的支撑相对乏力。四是循环发展不够平衡,县域之间、园区之间、产业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工业和农业发展较快,服务业刚刚起步,节能环保、再生资源和餐厨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园区基础设施、消费体系建设等相对薄弱。五是宣传引导还需加强。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循环经济的新视角,即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及其研究对象,并将此思想运用到区域创新和区域规划中,以期对该理论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在新循环经济学中,有学者提出发达国家正在实施的循环经济(即后工业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高技术的污染远比传统意义上的污染复杂,在生产、消费和消费后废弃等阶段都对环境产生影响;第三产业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型知识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最高阶段。
广义循环经济学概念的再认识
空间结构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新循环经济学的核心是5R原则(包括再思考、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修复),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广义循环经济学也重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但总体上看,二者对空间结构较少涉及。主流经济学忽视空间结构研究的缺陷已经为学者们所认识,因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新模式,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必须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以研究空间结构为核心的地理学应该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地理学将是地理学和循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但这一点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循环经济地理学可分为通论循环经济地理学、区域循环经济地理学、部门循环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循环经济地理学、工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第三产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等)和公司(企业)循环经济地理学。
有学者认为,广义循环经济有其特定的内涵,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筐”,凡有产业联系的都要往里“装”。例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不应是循环经济。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理由如下:尽管目前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政策来推动,但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市场经济是建立循环经济的基础,因此,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排除在循环经济之外是不合理的。在一定的制度和技术条件下,废物如废钢铁就是资源,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与垃圾发电-高耗能产业、废物如废钢铁的深加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不能因为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就认为不是循环经济。狭义的循环经济更多地关注生态效益,忽视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难以实现的。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和资源深加工尽管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没有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链,但只要遵循5R原则,就是循环经济链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区域分工,共同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义循环经济学比目前广义循环经济学的内涵更丰富。
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新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提出新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自然生态三个大系统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再思考与再修复的新理念,把原3R的理念进行了延伸与拓展,强调和谐社会的形成(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消除贫困原则)、知识经济与循环经济的融合、循环经济方程、新循环经济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循环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广义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强调广义循环经济包括经济、自然环境及社会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追求三个系统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广义循环经济理论不仅关注工业系统、社会系统内部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更重要的是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纳入循环经济理论体系,构建完全意义、具有广泛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并探讨了广义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基础与模式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与经济学范式的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运行机制与社会治理,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知,二者的主要共同点在于强调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是循环经济的研究对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循环经济的目标,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与狭义循环经济相比更强调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创新。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对循环经济原则认识的深度不同,对科学技术系统重要性认识的不同。但从学科视角看,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目标是一致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属于可持续发展学。
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不能仅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也要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研究社会经济系统、科学技术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但重点应是其中的子系统即经济系统,否则,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就等同于循环型可持续发展学,也就是说目前的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太过宽泛。广义循环经济学和新循环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应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根据5R原则和三循环理论(良性自然循环、良性经济循环和良性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循环)等对传统线形经济学进行改造,以循环型市场经济为基础,并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是更新和更广义的循环经济学,可称为循环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循环经济与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结点主要包括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政府等公共组织机构、中介服务组织以及区域金融机构等。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循环经济必然是区域创新的理论基础之一,区域创新网络将转型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其中的企业将变成循环型企业,既包括传统企业的循环经济改造,也包括资源再生企业和生态恢复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要研究循环经济技术,并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式,有效地促进循环经济知识、信息、技术等的扩散或市场价值的实现。循环经济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循环经济社区协调中介组织、双轨制回收中介组织和民间环保社团成为循环型中介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积极营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环境,如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制度,促进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区域金融机构要支持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上各循环型结点之间的物质(含“废物”)联系和循环经济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的联系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关系链条。由于我国的循环经济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除包括传统的动态性、系统性、非中心化和本地化外,还应包括遵循5R原则和公平性,以实现可持续的区域创新。
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将是区域循环型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人才,优质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循环型产品的生产),传统的社会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和基础设施必须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进行创新,如加强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废物”的运输通道和“废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和制度,倡导循环经济文化。
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上理论必须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进行创新,才能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石。规模循环经济理论要求既考虑经济成本也考虑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既考虑经济效益也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范围循环经济理论要求在由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内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循环经济交易成本理论要求传统交易成本“绿色化”,包括“废物”信息成本、绿色市场信息成本、循环经济技术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监督管理成本等。环形网络创新理论要求由线性创新模式或非线性创新模式转变为由环形创新模式与传统网络创新模式融合创新形成的新模式。区域循环经济竞争优势理论要求重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绿色市场条件、基于产业生态联系的相关与支撑条件等的作用,既考虑经济优势也考虑生态优势和社会优势。
循环经济与区域规划
新的区域资源观。一方面,在传统的区域资源观中,区域资源包括自然物质资源、知识、信息和制度等无形资源,但在循环经济背景下,许多“废物”成为资源,如垃圾发电。另一方面,传统的认为知识和信息资源等无形要素逐渐取代自然物质资源而成为决定区域发展关键因素的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强调了知识经济的影响,但忽略了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性在逐渐加大的事实。
新的区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指导区域发展的主流发展观,但在传统的线形经济模式下,有很大的局限性,循环经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将是指导区域发展的理想发展观。
新的区域市场观。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绿色市场将逐渐取代传统市场,同时,由于循环经济制度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来,必须加强政府的作用,政府调控与市场导向共同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区域规划的新理念,区域循环经济理论将成为指导区域规划的新理论,区域规划要遵循5R原则,重视社会公平(如区域协调与区际协调)和生态恢复,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区域循环经济研究方法即物质流分析方法、生态效率方法、情景分析法、循环经济系统论方法、循环经济信息论方法和循环经济控制论方法等将进一步丰富区域规划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循环经济障碍对策
目前,在国内学术界和有关部门,循环经济已在很大程度上被认同为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并且开始着手将其纳入实际操作层面。然而,循环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障碍,亟须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惟此,才能促进其从先进的理念发展成现实的经济运行模式。
1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1.1认识方面偏颇
狭义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是生产、经济管理和环保部门的事,与己无关;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贫穷是主要问题,因而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与环境的协调;对自然资源稀缺程度了解不够,以为资源不会枯竭,看不到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已经不起传统发展模式的高消耗和高污染,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为时尚早。认识偏颇,影响了各方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管理方面缺失
(1)缺乏协调统一的管理机构。循环经济覆盖面广,综合性、交叉性强,现行管理体制中没有统一的管理协调部门。
(2)缺乏系统长远的发展规划。循环经济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科学的长远规划和分步实施规划的指导。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如何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搞好适合区域(部门)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难题。
1.3经济社会运行方面体系不完整
(1)经济运行系统中缺少物质循环链。现行经济运行体系是按产品流向构造的,即具有前向、后向关联的产品之间构成产业链和产品链,而缺少按物质流向构造的循环链,即上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原料等等。
(2)人类社会组织分工中缺少“分解者”。人类社会目前不乏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缺乏相当于自然界中“分解者”地位和作用的废弃物处理者,影响了“废物”在人类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内循环”和使“废物”友好进人环境的“外循环”。
1.4制度方面有待建立
(1)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外部化。自然资源的使用价格没有反映其生态成本,造成成本外部化;环境容量属公共财产,使用时具有公开获取性,使用结果具有排它性,由于监管不严,企业和公众使用它的收益大于其分担的成本,具有显著的外部性。这使得循环型生产成本高于传统生产,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本障碍。
(2)价格形成机制不科学。初次资源价格和生产支付的环境成本过低;国际分工中存在对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国明显的价格不利因素;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收集、整理、运输成本高,再生技术滞后,使再利用原料成本高,以上各因素构成了推进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
(3)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我国已有4部环境法、8部资源法、20多项资源管理行政法、260多项环境标准。但循环经济法律法规较缺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4)相关政策支持不利。现行的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主要是环境管理制度,以命令控制型政策为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政策较少且效率不高,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不够。
1.5技术支撑体系方面落后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现行指标体系缺少反映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投入(消耗)、排放(废弃)、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方面的指标,不利于评价和跟踪监测其发展情况,以作为对区域(部门)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扭转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
(2)技术支撑体系落后。现行技术体系更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对污染治理、废物利用、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链接等技术开发和重视不够,无法支撑循环经济发展。
(3)缺少相关的信息平台。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循环经济信息网络平台,特别是缺少固体废弃物和循环型技术的供求信息,不利于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体系。
2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引导全社会参与
(1)要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认清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它不仅包括能够创造价值、带来价值增值的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而且包括全部有物质、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社会基本单元。因此,人类必须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物质流动形式的转变,更是一场经济运行方式的革命和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
(2)要转变发展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摒弃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全社会倡导并确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值观,以是否有利于世界系统良性运行作为价值尺度,检验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制度和政策以及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资源和环境也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增强竞争力必须树立绿色生产、清洁生产观,树立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观。
主动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在消费后注重对垃圾的分类处置,促进其资源化等。
(3)要引导全社会参与。广泛开展绿色教育,将环境常识列入学校教材,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加强舆论宣传,普及环境知识;完善环保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其社会影响;向消费者提供消费选择和消费后果的相关信息;对绿色产品广告予以优惠;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等。引导全社会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为建立循环型社会贡献自身的力量。
2.2健全管理体制搞好长远规划
(1)成立专门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成立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发改委、经委、财政、城建、规划、环保、水利、绿化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各级循环经济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部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上述部门组成,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把有关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单位,严格考核,认真兑现奖惩。
(2)制定科学的规划。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要采用超前性理念和系统工程思想,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首先,各级政府应将其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其次,在加强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国家、地区和部门循环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专门规划和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规划;第三,工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社区等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也要编制具体规划;第四,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规划的编制,如,城市建设规划中应增加对地表水的收集管线设施建设、中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城市污水分类处理设施改造等完善水循环系统的内容、方法和步骤;环卫规划要充分考虑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科技规划要体现对循环经济重大支撑技术研发的引导和促进,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产业循环链建设、清洁生产和静脉产业发展方面的内容等。这是搞好循环经济规划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使循环经济贴近、融入经济社会活动的关键环节。
2.3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运行体系
运行体系的核心是把各个环节和子系统中的断点或缺损的半环接续起来,形成反馈流程。
(1)发展企业废物代谢网络,塑造生产循环链。首先,在企业层面,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将生产中流失的物料或生成的废料回收或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返回原流程或厂内其他流程;实现清洁生产,减少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和排放量。其次,在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基础上,由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等牵头组织对所辖企业进行废物代谢网络调研,按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相关分析,对具备输出、输入潜能而未形成输出、输入关系的企业组织洽谈,促成其建立链接关系;对在本辖区范围内无法找到链接对象的企业,可跨产业和地区寻找链接伙伴,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消除循环链的断点。第三,结合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在新拓展区域的招商引资、项目摆放上突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和网络,使企业在发展横向耦合和纵向闭合关系的过程中向工业园区聚集,使大部分企业都能成为各种特色生态工业园区的成员,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第四,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它既是生产循环链的补链环节,又是形成全社会完整的循环经济环路的重要环节。
(2)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塑造流通循环链。流通领域既要减少商品流通中的物质消耗,还要将可再用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上来,返还到相关企业。首先,大力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的废旧物资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循环经济环路。其次,培育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把分散回收集中到规范的市场中来,为资源调控和优化配置提供更多选择。
(3)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塑造消费循环链。首先,各级政府应增加相关投入,保证垃圾分类的物质设施建设。其次,由政府与环保企业、房地产开发商联手,在新建住宅区推广使用专供家庭或小区使用的生活垃圾处理器,通过加热干燥和微生物分解等方式,将有机垃圾转换成家畜饲料、有机肥料等。第三,结合文明社区建设,开展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由小区保洁员负责指导、监督居民将不同类垃圾正确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箱内,由环卫部门或相关的产业化公司将垃圾分别送往相关企业。第四,在试点基础上,向全社会推广。
(4)实行城市污水集中分类处理,塑造社会整体循环链。社会整体循环链的核心是形成城市内部、乡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废弃物互换的循环链条。近期重点是解决城市污水资源化问题。针对城市污水大部分直接排人河流、湖泊,小部分进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多为集中综合处理的现状,应加快推进其向集中分类处理转变;将居民、企业、机关单位、公共设施(除医院)的洗浴问下水与厕所公桶的下水管道分设,在城区分别建设城市污水和肥源排放输送管网,在城郊或城区分片建设污水处理厂和肥源处理厂,将厨房、洗浴问污水通过污水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再利用;将厕所的人粪尿下水通过肥源管网输送到肥源处理厂,经加工处理形成系列肥料,运往乡村。企业废水经集中处理后再利用或达标排放。
2.4创新循环经济制度基础
(1)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逐步取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补贴制度,使资源价格反映其真实的生态学、经济学价值。对环境容量等共有财产使用者征收高税费,提高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排污和废弃成本,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解决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障碍。
(2)建立基于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制。该体制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发建立,需政府有计划的组织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对资源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计算出其真实价值,并以税收形式计人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消除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障碍。
(3)健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框架法,以《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为基本法,包括((绿色消费法》、《包装物再生利用法》、《家电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建材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节能法》、《废弃物处理法》及相关子法。制定城市垃圾处理、水和大气污染治理的监管条例,将责任主体和监管部门的行为置于法律规范之下。制定可持续发展认证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环境标志和标准体系。
(4)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政策。征收资源税,实现资源有偿使用,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限制资源型产品出口;征收废弃物处理费、垃圾填埋和焚烧税,推动垃圾分类处理,促进其减量化、资源化;以废弃物为原料的企业,可获相关废弃物处理费的补偿;对环境有害的技术和产品,在销售环节加征环境附加费,使其在成本效益选择中更乐于采用洁净技术、生产洁净产品;将循环技术纳入科技创新体系,在风险投资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支持循环型技术研发;对循环经济项目,给予财政补贴、贷款担保与贴息、低息贷款、优先贷款、延长信贷周期、减免税收或税前还贷等支持通过倾斜的产业政策,支持其到资本市场融资;对清洁汽车、能源及获环境标志和能源效率标志的产品,减征消费税;对原污染型生产设施,折旧率可以提高到30%以上等。
(5)健全循环经济保障制度。包括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资源、产权、市场和产业等经济制度;循环经济核算、会计、审计、生产、消费、贸易、包装和回收等规范制度;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等激励制度。
1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1.1认识方面偏颇
狭义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是生产、经济管理和环保部门的事,与己无关;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贫穷是主要问题,因而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与环境的协调;对自然资源稀缺程度了解不够,以为资源不会枯竭,看不到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已经不起传统发展模式的高消耗和高污染,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为时尚早。认识偏颇,影响了各方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管理方面缺失
(1)缺乏协调统一的管理机构。循环经济覆盖面广,综合性、交叉性强,现行管理体制中没有统一的管理协调部门。
(2)缺乏系统长远的发展规划。循环经济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科学的长远规划和分步实施规划的指导。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如何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搞好适合区域(部门)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难题。
1.3经济社会运行方面体系不完整
(1)经济运行系统中缺少物质循环链。现行经济运行体系是按产品流向构造的,即具有前向、后向关联的产品之间构成产业链和产品链,而缺少按物质流向构造的循环链,即上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原料等等。
(2)人类社会组织分工中缺少“分解者”。人类社会目前不乏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缺乏相当于自然界中“分解者”地位和作用的废弃物处理者,影响了“废物”在人类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内循环”和使“废物”友好进人环境的“外循环”。
1.4制度方面有待建立
(1)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外部化。自然资源的使用价格没有反映其生态成本,造成成本外部化;环境容量属公共财产,使用时具有公开获取性,使用结果具有排它性,由于监管不严,企业和公众使用它的收益大于其分担的成本,具有显著的外部性。这使得循环型生产成本高于传统生产,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本障碍。
(2)价格形成机制不科学。初次资源价格和生产支付的环境成本过低;国际分工中存在对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国明显的价格不利因素;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收集、整理、运输成本高,再生技术滞后,使再利用原料成本高,以上各因素构成了推进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
(3)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我国已有4部环境法、8部资源法、20多项资源管理行政法、260多项环境标准。但循环经济法律法规较缺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4)相关政策支持不利。现行的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主要是环境管理制度,以命令控制型政策为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政策较少且效率不高,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不够。
1.5技术支撑体系方面落后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现行指标体系缺少反映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投入(消耗)、排放(废弃)、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方面的指标,不利于评价和跟踪监测其发展情况,以作为对区域(部门)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扭转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
(2)技术支撑体系落后。现行技术体系更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对污染治理、废物利用、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链接等技术开发和重视不够,无法支撑循环经济发展。
(3)缺少相关的信息平台。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循环经济信息网络平台,特别是缺少固体废弃物和循环型技术的供求信息,不利于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体系。
2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引导全社会参与
(1)要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认清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它不仅包括能够创造价值、带来价值增值的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而且包括全部有物质、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社会基本单元。因此,人类必须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物质流动形式的转变,更是一场经济运行方式的革命和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
(2)要转变发展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摒弃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全社会倡导并确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值观,以是否有利于世界系统良性运行作为价值尺度,检验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制度和政策以及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资源和环境也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增强竞争力必须树立绿色生产、清洁生产观,树立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观。主动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在消费后注重对垃圾的分类处置,促进其资源化等。
(3)要引导全社会参与。广泛开展绿色教育,将环境常识列入学校教材,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加强舆论宣传,普及环境知识;完善环保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其社会影响;向消费者提供消费选择和消费后果的相关信息;对绿色产品广告予以优惠;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等。引导全社会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为建立循环型社会贡献自身的力量。
2.2健全管理体制搞好长远规划
(1)成立专门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成立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发改委、经委、财政、城建、规划、环保、水利、绿化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各级循环经济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部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上述部门组成,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把有关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单位,严格考核,认真兑现奖惩。
(2)制定科学的规划。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要采用超前性理念和系统工程思想,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首先,各级政府应将其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其次,在加强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国家、地区和部门循环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专门规划和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规划;第三,工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社区等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也要编制具体规划;第四,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规划的编制,如,城市建设规划中应增加对地表水的收集管线设施建设、中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城市污水分类处理设施改造等完善水循环系统的内容、方法和步骤;环卫规划要充分考虑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科技规划要体现对循环经济重大支撑技术研发的引导和促进,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产业循环链建设、清洁生产和静脉产业发展方面的内容等。这是搞好循环经济规划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使循环经济贴近、融入经济社会活动的关键环节。
2.3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运行体系
运行体系的核心是把各个环节和子系统中的断点或缺损的半环接续起来,形成反馈流程。
(1)发展企业废物代谢网络,塑造生产循环链。首先,在企业层面,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将生产中流失的物料或生成的废料回收或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返回原流程或厂内其他流程;实现清洁生产,减少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和排放量。其次,在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基础上,由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等牵头组织对所辖企业进行废物代谢网络调研,按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相关分析,对具备输出、输入潜能而未形成输出、输入关系的企业组织洽谈,促成其建立链接关系;对在本辖区范围内无法找到链接对象的企业,可跨产业和地区寻找链接伙伴,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消除循环链的断点。第三,结合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在新拓展区域的招商引资、项目摆放上突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和网络,使企业在发展横向耦合和纵向闭合关系的过程中向工业园区聚集,使大部分企业都能成为各种特色生态工业园区的成员,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第四,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它既是生产循环链的补链环节,又是形成全社会完整的循环经济环路的重要环节。
(2)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塑造流通循环链。流通领域既要减少商品流通中的物质消耗,还要将可再用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上来,返还到相关企业。首先,大力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的废旧物资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循环经济环路。其次,培育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把分散回收集中到规范的市场中来,为资源调控和优化配置提供更多选择。
(3)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塑造消费循环链。首先,各级政府应增加相关投入,保证垃圾分类的物质设施建设。其次,由政府与环保企业、房地产开发商联手,在新建住宅区推广使用专供家庭或小区使用的生活垃圾处理器,通过加热干燥和微生物分解等方式,将有机垃圾转换成家畜饲料、有机肥料等。第三,结合文明社区建设,开展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由小区保洁员负责指导、监督居民将不同类垃圾正确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箱内,由环卫部门或相关的产业化公司将垃圾分别送往相关企业。第四,在试点基础上,向全社会推广。
(4)实行城市污水集中分类处理,塑造社会整体循环链。社会整体循环链的核心是形成城市内部、乡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废弃物互换的循环链条。近期重点是解决城市污水资源化问题。针对城市污水大部分直接排人河流、湖泊,小部分进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多为集中综合处理的现状,应加快推进其向集中分类处理转变;将居民、企业、机关单位、公共设施(除医院)的洗浴问下水与厕所公桶的下水管道分设,在城区分别建设城市污水和肥源排放输送管网,在城郊或城区分片建设污水处理厂和肥源处理厂,将厨房、洗浴问污水通过污水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再利用;将厕所的人粪尿下水通过肥源管网输送到肥源处理厂,经加工处理形成系列肥料,运往乡村。企业废水经集中处理后再利用或达标排放。
2.4创新循环经济制度基础
(1)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逐步取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补贴制度,使资源价格反映其真实的生态学、经济学价值。对环境容量等共有财产使用者征收高税费,提高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排污和废弃成本,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解决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障碍。
(2)建立基于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制。该体制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发建立,需政府有计划的组织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对资源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计算出其真实价值,并以税收形式计人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消除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障碍。
(3)健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框架法,以《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为基本法,包括((绿色消费法》、《包装物再生利用法》、《家电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建材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节能法》、《废弃物处理法》及相关子法。制定城市垃圾处理、水和大气污染治理的监管条例,将责任主体和监管部门的行为置于法律规范之下。制定可持续发展认证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环境标志和标准体系。
(4)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政策。征收资源税,实现资源有偿使用,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限制资源型产品出口;征收废弃物处理费、垃圾填埋和焚烧税,推动垃圾分类处理,促进其减量化、资源化;以废弃物为原料的企业,可获相关废弃物处理费的补偿;对环境有害的技术和产品,在销售环节加征环境附加费,使其在成本效益选择中更乐于采用洁净技术、生产洁净产品;将循环技术纳入科技创新体系,在风险投资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支持循环型技术研发;对循环经济项目,给予财政补贴、贷款担保与贴息、低息贷款、优先贷款、延长信贷周期、减免税收或税前还贷等支持通过倾斜的产业政策,支持其到资本市场融资;对清洁汽车、能源及获环境标志和能源效率标志的产品,减征消费税;对原污染型生产设施,折旧率可以提高到30%以上等。
(5)健全循环经济保障制度。包括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资源、产权、市场和产业等经济制度;循环经济核算、会计、审计、生产、消费、贸易、包装和回收等规范制度;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等激励制度。
2.5创建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1)加快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针对物质在传统线性济体系中不能环状运行的技术根源,研发环境友好技术,包括: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如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大气、水、噪声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废弃物再利用的循环生产技术,包括:废弃物分解技术,分解物再生产成原材料的合成技术,把再生资源加工成产品的制造技术等;清洁生产技术,包括清洁的生产和清洁的产品技术。近期重点是开发引进资源节约和替代能量梯级利用、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零排放、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河南省鹤壁市把发展壮大循环经济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有力地推动了鹤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鹤壁市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出了一整套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和措施:一是形成“一托二模式”。
“一”指环境产业体系,“二”指农业经济体系和工业经济体系。通过环境产业体系,从资源和环境的角度,对传统农业和工业进行支撑、补充,以此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和循环型工业体系,以循环型农业体系、工业体系为重点,使鹤壁最终成为资源型生态城市。
二是发展循环型工业。针对主导产业,通过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间相互衔接,初步形成煤、电、化、新型建材和金属镁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在煤、电、化、新型建材产业方面,以煤炭为始端,围绕煤炭的转化升值、通过发展坑口电站和煤化工,构建了煤变电、煤化工和煤电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循环产业链。在新型建材产业方面,以同力水泥(000885)公司为核心,开展综合利用,形成水泥余热——发电和粉煤灰——水泥的循环链。在金属镁产业方面,以主攻发展高品质镁合金生产为主导方向,构建起了“四个再利用链、一个精深加工链”。“四个再利用链”,即工业废水——水煤浆——金属镁冶炼、工业余热——发电——金属镁冶炼、金属镁——金属镁废渣——建材(制砖、水泥)、工业废气——纯碱;“一个精深加工链”,即白云岩——金属镁——精镁——镁合金——镁合金铸件——镁合金板材——各种专用产品。
三是发展循环型农业。通过培育和完善农业产业循环链、实施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再利用、清洁化、产品无害化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第一,粮食种植——畜禽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的生态循环链。以畜禽养殖加工工业为龙头,向上带动种植业发展;向下带动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畜禽加工产业的废弃物,又成为其他关联企业的原料,形成较完整的循环链。第二,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000061)生产链。通过大力发展沼气制成有机肥料,使大量的畜禽粪便转化为新能源,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了条件,带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第三,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秸秆发电,实现农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形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链。
鹤壁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与资源优势和现实产业基础相结合。鹤壁是一座因煤而建,以煤而兴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全市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主要有煤炭、水泥灰岩、白云岩等30多种。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鹤壁市形成了以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为主的门类齐全的产业基础。同时,鹤壁市又是畜牧业大市。鹤壁市从这一资源和产业比较优势出发,按照循环经济的“3R”原则,采取填补、完善和延长的方法,科学构建了煤电、煤化工、金属镁、食品加工等循环产业链,使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间,工业与农业等形成良性循环。近年来,鹤壁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发展大工业,建设大城市,打造创新型鹤壁”的战略构想,在这一战略构想指导下,循环经济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建设规划了牟山工业循环经济园区、淇县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区和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等。
第二,以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和示范带动为重点。鹤壁市采取多项措施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以此推进资源消耗和污染物减量化。一是强化政府责任。逐级分解目标任务,明确政府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并实行“一票否决”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通过加大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污染防治能力和节能环保管理能力。通过严把项目准入关,杜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落地。二是明确企业主体责任。把企业作为节能减排的主体和重点,运用清洁生产、能源审计、目标考核和全程监测等方法,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特别是对重点耗能企业及行业进行经常性监督。推行节能减排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实现资源消耗和污染物减量化。三是实施城市节能和生活节能工程。城市新建住宅节能标准设计为65%,公共建筑面积执行节能设计为50%,建筑工程新型墙体材料设计使用量不低于70%,在城市规划区内全面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和主要废旧物资回收系统,建设污水处理、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工程。
鹤壁市把项目建设作为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推进示范企业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几年来,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一系列措施,规划建设了总投资102亿元的75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竣工50个,在建25个,这些项目有力地支持着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
一、六盘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条件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省西部的乌蒙山区,总面积9965.37平方公里。截止2009年末总人口298.34万人。自1978年成立省辖市以来,经过30年的建设,六盘水已成为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
1、资源。(1)矿产。六盘水市境内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铅、锌等30余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尤其是煤炭储量、品质独冠江南,属我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资源总量为844亿吨,素有“江南煤海”、“西南煤都”之称;(2)煤层气。六盘水市是全国著名的煤层气(瓦斯)分布区,在全国63个重要煤层气目标区中列第12位;(3)水。六盘水境内长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3条,全市总水量142.18亿立方米,人均和亩均水资源总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16.6万千瓦,可开发量87.6万千瓦,现已开发60万千瓦;(4)森林。森林面积355.7万亩,森林覆盖率27%,并盛产珍贵药材和稀有林木。
2、交通。六盘水位于四省结合部,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境内铁路交通四通八达,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以货运为主的铁路交通枢纽城市,贵昆铁路、株六复线横贯东西,形成东西大通道;南昆铁路、内昆铁路、水红铁路相互连接,形成南北大通道,六盘水编组站作为西南地区大型编组站之一已投入使用;公路交通便利,沪昆、杭瑞、六盘水至安顺等高速公路建成后,六盘水已成为西南地区又一个重要公路交通枢纽;月照机场的建设和北盘江航运的建设,将形成快捷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六盘水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人流、物流和信息中心。
3、气候。六盘水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受低纬度高海拔的影响,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3--14℃左右;境内山清水秀,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200~1500mm。2005年8月通过中国气象学会组织的专家鉴定,本市夏季“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具有唯一性,获得“中国凉都”美誉。
4、政策环境。2009年9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将贵州六盘水、青海柴达木、内蒙古鄂尔多斯、四川攀枝花、新疆准噶尔五个西部城市作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这为六盘水充分利用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必将对六盘水市加快循环经济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
二、六盘水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按照“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筹划一批”的原则,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根据我市工业发展特点,通过原料替代、工艺改造、产品设计、加强管理,优先进行企业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实现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外部排放。初步形成了洗煤煤泥干化利用、矿井水及工业废水回收利用、焦炉煤气掺烧发电、余热余压发电、粉煤灰制新型墙体材料、煤矿瓦斯发电及浓缩罐装民用、煤矸石发电、冶金渣综合治理等循环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并涌现出多个亮点项目。
目前,六盘水市的循环经济试点项目主要有:
1、首钢水城钢铁(集团)公司三炉(焦炉、高炉、转炉)煤气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冶金渣综合利用、工业水循环利用等项目以及黔桂发电公司利用焦炉富余煤气发电、粉煤灰作为已配套建成的三合水泥厂(日产2500吨)原料,在企业内部初步形成了小循环。
2、六盘水市老鹰山煤电一体化基地一期项目。项目业主为贵州兴晟煤化工有限公司。主要产品规模为:30万吨甲醇、燃料级二甲醚15万吨,配套热电厂及日产5700吨熟料新型水泥干法生产线。项目总投资为285000万元。现完成投资272768万元。基地项目工程主体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整机调试。
3、贵州盘县煤钢电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项目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建设,建成后将形成煤1077万吨/年,焦炭600万吨/年及化产100万吨/年不锈钢(优特钢)能力,总投资约400亿元。一期(2009-2013年)项目投资120-150亿元,主要生产高品质及高附加值的不锈钢和优特钢棒线材及焦炭产品,达到年销售收入将达到200亿元以上。二期(2013-2015年)考虑增加不锈钢、特钢深加工产品及精细化工产品;预留发展不锈钢、优特钢板、带、卷等产品。2009年12月28日项目一期动工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53932万元,支付资金49276万元。
4、盘南煤化工基地。由盘江煤电(集团)牵头,总规模年产180万吨甲醇及下游产品,总投资103万元,项目分二期建设。该项目省发改委已批复开展基地规划的前期工作,编制完成基地规划和完善产品方案,项目业主正在进行产品方案调整,目前已上报省发改委争取同意开展煤制烯烃前期工作,煤制烯烃可研已经完成,正在争取列入国家规划。
5、盘县红果循环经济型煤焦化项目(一期)。六盘水恒鼎公司牵头。项目产品方案为:焦炭180万吨、焦炉煤气制甲醇20万吨及煤焦油深加工15万吨等,总投资为35亿元。现完成投资81410万元,配套洗煤厂9月动工,焦炉安装预计12月
另外,水城玉舍循环经济型煤焦化项目、六枝佳顺煤焦化项目、盘北煤矸石电厂项目、水城矿区煤矸石电厂等(总投资120多亿)几个循环经济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核、可行性评审工作相继通过,并实施兴建。
“十二五”期间,随着《六盘水市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全市总投资约4000亿的产业储备项目将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规划实施,六盘水市的循环经济将得到跨越性发展。
三、六盘水市循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与循环经济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通过对本市的循环经济情况的分析,我们从中可以不难发现,六盘水在经济水平、人居环境、结构特征、资源利用、社会发展几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效益差,发展潜力有待提高;人口与自然环境在逐步改善,但多方面自然指标差距明显;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循环利用方面,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循环经济的要求差距很大,社会进步几项指标明显落后,。
(二)循环经济水平很低,粗放型生产,资源浪费严重
六盘水市正在积极进行循环经济建设,但由于处于试点阶段,刚刚起步,与循环经济城市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生产粗放,资源消耗量大情况依然严重。2008年,六盘水市能源消费量指标中,工业消费为29129254.43吨标准煤,非工业消费为73127.71吨标准煤,单位生产总值能耗7.54吨标准煤/万元。远远高于全国1.102吨标准煤/万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经济增长模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并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感
对推进循环经济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领导和有关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也不深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循环经济知识学习不够,对国际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了解不够;二是对能源资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缺乏足够认识,对我市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三是对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研究不深;四是市民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土地、水、矿产等资源浪费现象仍很突出;五是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还没有由从末端治理转到以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削减污染物排放的清洁生产上来。
四 、六盘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选择
(一)科学规划,构建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
编制六盘水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或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有关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如“十二五发展规划”,使循环经济从规划阶段就全面纳入到社会积极发展的全过程中;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指导六盘水发展和产业转型。在构建指导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规划的同时,构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相配套节水、节地、节能、清洁生产等方面的专项规划,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
(二)抓项目建设,培育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六盘水正在全面开展循环经济项目建设,规划实施循环经济项目115个,涉及工业园区、煤炭深加工、电力、建材、制造业、特色产业、轻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按照“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筹划一批”的原则,滚动推进全市的项目建设,培育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我市在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一是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生态工业体系。二要大力培植和发展废弃物再生利用、废旧物品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推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三是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减少农业废物排放量,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四是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绿色商贸、绿色物流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业。要以低消耗、低污染、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为目标,把“3R”原则和生态理念融入服务产业系统中去,建立起生态服务产品的生产、消费、还原环节相衔接的产业生态链。
(三)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机制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法治保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承担起在推行循环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职责,当前要重点研究制定促进节能、节水的鼓励政策,全面贯彻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相关政策和机制。提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节能改造的政策等。六盘水市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认真分析本市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四)以科技为支撑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撑,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等目标将难以实现。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持体系包括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技术;资源再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物质流管理技术等。六盘水市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人才,并加强与科研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资金保障
解决资金问题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中之重。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手段积极运作资金,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要进一步做好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国家扶持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及国家发改委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扶持资金的大力支持。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投资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鼓励民间资本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
[ 关键词 ] 柴达木 循环经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近年来,随着柴达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平衡失调、资源短缺以及快速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当前,要实现柴达木科学发展必须协调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寻找一种新的发展方式。而加快发展柴达木循环经济就成为实现地区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柴达木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总结柴达木地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实践,虽然经济保持持续增长,但经济发展方式还未从根本上转变,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方式及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困扰。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发展循环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的客观要求。随着柴达木资源开发序幕的拉开,资源开发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过度的开发利用所带来的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柴达木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以最小的资源代价和环境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从而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的压力,是柴达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3.发展循环经济是提升柴达木地区经济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当前,柴达木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尤其是在工业结构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比重较大,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特征仍很突出。粗放型发展模式不仅加剧了煤、电、油、水、交通等方面的供需矛盾,也形成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提升柴达木地区经济竞争力必须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2005年柴达木被国家批准成为全国13个首批循环经济试验区以来,着眼于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水平,立足柴达木盆地资源优势和良好工业基础,明确了“依托交通干线,围绕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区四园”工作思路,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以改善发展环境为重点,实施了215国道察尔汗至大柴旦高速公路工程、格尔木至老茫崖二级公路、青藏铁路西格段电气化工程,乌兰焦化工业园铁路专用线、330KV锡铁山至西台、110KV西台至肯德柯克输变电工程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2.科技支撑能力有所增强。针对制约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瓶颈,以科技研发为突破口,围绕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多项科技攻关。在油气勘探开发和加工,盐湖提钾、锂、镁、硼、有色金属采选以及废矿利用等方面共取得了35项科研成果,其中20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和国外先进水平;各类企业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63项,总计投资13.89亿元,其中实施节能降耗技术改造项目13个,总投资6.5亿元。
3.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工业产业项目建设,盐湖钾、钠、镁、锂、硼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深度进一步提升,芒硝资源开发、煤化工产业发展、尾矿利用、补链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省州两级先后编制完成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配置规划》以及四大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等重大规划,共签约项目153个,签订协议资金634.6亿元。
当前,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实践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普及面较小、深度不够、质量不高,仍旧存在一些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柴达木资源开发模式仍处于低层次和粗放型阶段,资源综合开发水平依然比较低,资源浪费、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能耗高的现象依然存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技术支撑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等等。这就要求柴达木必须立足实际,不断破解影响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各种难题,探索出一条高原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
三、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项集经济、技术、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自觉实践,共同努力,才能全面推进。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进一步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切实把资源保护和节约放在首位, 辩证地认识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人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使政府、企业和公众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实践中,从而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加快发展。
2.加强技术创新,不断强化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先进技术、关键技术作为支撑点。目前,柴达木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我们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政府支持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政府部门要大力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加大力度研究推广适合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技术,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同时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3.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运作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既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也要顺应基本的市场经济规则。如果出现了不经济的情况,政府部门应进行引导和协调,必要时应推出优惠政策或进行适当补贴。尽管柴达木在推动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以及探索总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应及时总结柴达木循环经济试点区的经验和问题,总结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探索高原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供示范和借鉴,争取尽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行动、公众驱动的循环经济有效运作模式。
4. 依托优势资源,加速培育柴达木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从目前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来看,产业集群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整体规模偏小,支撑体系不健全,企业竞争力不强,客观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通过产业集群系统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有助于解决集群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促进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建立,而且对加强集群自组织能力、构筑成本优势、提高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化程度以及集群创新能力等具有促进作用,推动产业集群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因此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和《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为基础,依托优势资源,从循环经济角度探索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加速培育柴达木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5.运用制度创新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制度创新,促进降耗、降污以及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同效益的紧密结合。因此,要在国家有关循环经济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柴达木的实际情况,推出柴达木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政策,以利于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合柴达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税政策等,通过价格干预和资源税的调整,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调节手段,完善水、能源、矿产等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柴达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与科学考核机制等,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关键词] 循环经济 3R原则 资源环境效益 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循环经济的提出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增长型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局限性就必然构成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了缓解资源短缺、避免环境污染、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在我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作为“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国家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发展循环经济因此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发展循环经济对内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关系。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以最佳的、可持续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经济。我国经济的发展至今尚未完全摆脱粗放的增长方式。一方面、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都严重不足,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短缺的形式日趋严峻;另一方面,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低。这造成我国的国内资源已经难以支撑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运转。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2.发展循环经济对外可以提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一个主要阻力是贸易壁垒。近年来,“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最难突破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在资源与能耗相对少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竞争力,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能源问题关乎国家安全。我国资源、能源的对外依赖度问题涉及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的产业结构中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仍然具有高需求。由于国内资源不足,节能无疑是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的必然选择,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
三、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1.推进循环经济必须重视环境资源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
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市场经济,既要求宏观尺度上资源利用的效率,又要求微观尺度上经济发展的效用。循环经济不是简单的周而复始或闭路循环,而是在自然生态承载力允许范围内实现线性与循环叠加的螺旋型增长。循环经济既需要节流,又需要开源;既需要循环再生和自力更生,又需要开拓竞争和外向共生。如果只强调物质的闭路循环而忽视产业发展的力度,全面建设小康的步骤会十分缓慢,两条腿走路,才是完整的循环经济。同时应该注意到,循环经济仍然是以发展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效益的大小是循环经济的目标函数,而物质、能量等的有效合理循环是手段、途径。推进循环经济必须通过科技、教育、法制和政策手段促进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
2.借鉴国内外经验,从各个层面发展我国循环经济
第一,政府层面: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十一五规划的重大战略任务。各级政府应该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紧迫性,正确把握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加深对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认识。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指导各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把握好“度”的分寸:既要发展循环经济,又必须注意到:政府对循环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有限而且是有边界的。国内外政府的经验教训从正反两方面证明,政府在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时,只有是以适当的方式并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才能有效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旦超出边界,反而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第二,企业层面:循环型企业是通过在企业内部交换物流和能流,建立生态链,使得企业内部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要求生产中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削减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使生产过程的技术模式从“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的线性物质流动模式转向“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物质流动模式。清洁生产同时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要求企业在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尽可能达到经济效率最大化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同时又要求企业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使得产品从生产设计到售后服务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第三,生态产业园层面:根据各个区域的特点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生态产业园,我国主要在制糖、造纸、化工、钢铁、冶金等行业展开试点建设。园区内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使其对经济的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我国生态产业园建设的实践和国外生态产业园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一个成功的生态产业园不是由政府或规划师自上而下规划出来的,而是市场竞争中由相关企业自组织磨合而成,生态产业园建设无法通过简单的规划形成,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不断的系统更新和逐步完善形成。
第四,社会区域层面: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第一要素和最重要源泉。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创新,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带动和推广意义的能源节约、绿色再制造技术,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发挥产业积聚和工业生态效应,促进企业间工业废弃物的交换和再利用,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城乡循环经济则注重传统技术的系统整合,如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技术。通过产业调整和升级,构建以产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城市与社会区域,建设包括水循环利用体系、清洁能源体系、清洁公交运营体系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加强对循环经济的教育与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的认识,形成公众积极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3.建立与发展循环经济配套的各保障措施
首先,加快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体系。我国现行的环保法律基本框架是在工业化初期形成的,对环境违法行为比较宽容,形成了守法、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局面。应尽快修订国家环境法,提高处罚标准,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综合法规,从总体上调整和规范企业、政府和社会各主体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职能和措施,并制定向生产技术和经济社会领域延伸的各项专项法律。其次,建立职责明确的执法机制。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各项责任,把促进和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的任务落实到实处。通过立法明确地方政府的负责,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列入各级政府的考核内容,研究提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实现行政执法责任制;赋予环保执法部门以现场执法的刚性手段,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再次,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调控机制。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政府职能机构;改革财政体制,加大对生态资源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信贷、国债资金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的支持;运用价格补贴、财政贴息、税收减免、政府采购、引导消费,和产业补偿等政策工具鼓励扶持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之俊: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周振华: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功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当代贵州》:循环经济对贵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有何重大意义?
袁周:1978年到2002年,虽然贵阳市GDP增长较快,但主要资源投入量年均增长6.3%,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要改变落后的面貌,必须加快发展;但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协调”的老路。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2002年3月,我们做出了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决定;2004年11月1日,《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正式实施,全面启动了循环经济建设工作。因此,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既是贵阳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更是贵阳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当代贵州》:贵阳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有何显著成效?
袁周:三年来,贵阳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作了许多宝贵的探索:一批企业通过清洁生产试点工作实现了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开发了水泥、砌块、墙板等新型建筑材料,利用工业废气开发了甲酸、甲酰胺等产品;一批重大引进项目正在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建设;对一些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问题展开了研究;启动了城市可再生资源绿色回收试点和网络建设工作,建成了一批绿色学校和社区,并把绿色社区建设纳入市政府年度实事进行管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的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正在强力推进;传统工业园区的生态化转型工作正逐步展开;启动了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前期工作。尤其是两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的实施,既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还起到了示范的作用,不少企业纷纷效仿。
2006年以来,发展循环经济的整体工作向纵深发展,逐步实现从理念层面向政策措施转变、规划层面向实践活动转变,以具体的行动和项目的实施体现循环经济的发展。
《当代贵州》:试点中有何可以普遍推广的做法或经验?贵阳的试点对于中国循环经济的推进有何意义?
袁周:贵阳市发展循环经济主要做法有六点:
一、提高认识,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贵阳市一度为加快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经济增长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这样的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为此,我们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
二、抓发展规划,保证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科学发展、有序发展。自2002年起,贵阳市先后委托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人民大学编制完成了《贵阳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贵阳磷化工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贵阳市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规划》《贵阳市清洁生产总体规划》《贵阳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明确要求在贵阳市“十一五”规划中全面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并按照实施方案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年度推进计划。
三、抓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循环经济产业体系。贵阳市围绕产业体系,分层次、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项目建设,建设了项目库,按照“边规划、边实施、边准备”的要求滚动实施:一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生态工业体系;二是大力培植和发展废弃物再生利用、废旧物品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推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三是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生态经济村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四是以促进可持续消费为核心,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绿色商贸、绿色物流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业。由此践行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建立了点、线、面相互结合全面推进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模式。
四、抓环保治理,把循环经济理念落实到生态人居环境建设工作中。具体地,狠抓了“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绿色”工程、“宁静”工程等项目的落实。
五、抓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发展循环经济的法治保证、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撑问题。一是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法治保证。二是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六、抓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推广循环经济理念。一是推动循环经济进学校,二是推动循环经济进传媒,三是推动循环经济进社会。通过以上工作,逐渐使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调查表明,92.89%的市民赞成和拥护贵阳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经济城市。
贵阳市的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对中国循环经济推进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三赢寻找到一条确实可行的、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中避免大规模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途径,特别是对经济欠发达、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如何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贵阳市将与其他省、市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为国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作贡献。
《当代贵州》:“十一五”期间试点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袁周:发展循环经济已纳入全市的“十一五”发展规划,重点有二。
一要着力抓好四项重点工作。一是要大力推进节约降耗,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领域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三是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把环保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
二要切实抓好五个重点环节。一是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磷、铝等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严格执行矿山开采准入标准,推广先进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大力推进共伴生矿、难选矿、低品位矿、尾矿、废石的综合利用率。二是资源消耗环节。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大力采用先进适用的节约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禁止使用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技术、材料、设备和产品,加快建筑领域的清洁生产步伐,全面推广节能建筑技术,大力发展省地型住房,实现城市的集约用地;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再生能源和可替代石油的新型燃料,全面推广农业节水、节肥和农业灌溉技术。三是废物产生环节。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加强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强度和污水资源化工作,积极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资节约,全面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工程,要对危险废弃物加强管理和加大集中处理强度,加快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和综合利用工作。四是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实行统一的、科学的回收管理体系,加快回收处理系统机构的建设及产业化基地的建设,按照“先中心,后全市”的原则逐步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分送系统。五是消费环节。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大力倡导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制定和实施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和过度包装制度;政府机构要带头厉行节约,率先实施节能改造和节能管理,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带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当代贵州》:抓好试点关键何在?
作者:李中建 单位:澄合矿务局多种经营公司
发展循环经济、环保产业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近年来矿区建筑安装、机械制造、地质勘探、住宿餐饮服务、印刷喷绘、汽车修理、加油站、医疗救护、物业管理服务、新型建材生产等既拉长了煤炭生产销售的产业链条,又安置了富余人员,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政策扶持、理论指导和社会共识渐趋有利:我国先后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在研究制定《国务院资源利用条例》,这些法规都为发展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充裕的物质基础为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空间:随着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煤电联营、煤化工等将成为澄合局重要的产业支柱,下游产品应运而生,矸石发电产生的粉煤灰、炉渣、脱硫石膏。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煤矸石和粉煤灰生产水泥、生物肥料、复合肥料的技术,也都有了新提高,这为澄合矿务局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环保产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发展循环经济将推动环保产业快速发展:①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②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③可以拉长产业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它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进步。
非煤产业结构调整促使煤炭企业优先发展循环经济环保产业:非煤产业结构调整是多目标决策问题。要考虑产业及产品发展的市场前景、较好的经济效益、资源的综合利用、企业长远的发展,要保持全局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实现环境、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非煤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结合澄合局发展实际,优先选择煤炭生产下游产业、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
发展循环经济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澄合矿务局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做了一些实践探索,已有一定基础,但从总体看,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受传统主业的影响和资金、技术投入的不够:投入影响了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和环保产业技术水平。大部分人对投入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的认识,过多考虑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经营压力很大。矿区环境治理依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理沉陷、污水、粉尘往往是通过金钱补偿的方式,没从根本上解决环保问题。主导产业是煤炭,高科技的项目少:与煤炭相关产业的嫁接普遍停留在较低水平,综合利用装备规模小、工艺落后。集团虽是以煤、化工、电、路、建筑、重工、钢铁金融、物流产业为主的多元发展企业,但各产业自主经营,自成系统,缺乏各产业之间的人才交流,影响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的技术进步。政策影响:国家对煤炭企业清洁生产机制的推广政策与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环保产业审批手续难的矛盾,影响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的发展。
对发展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的建议建立澄合矿务局产业转产资金和环保基金制度,积累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循环经济环保产业;重视全局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与矿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产品的运用推广等方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推动产业升级;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人,专题研究解决全局循环经济环保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争取国家优惠的税收政策、资金支持,以指导我局循环经济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加强循环经济环保产业发展的初步构想建设新区时,①要考虑矸石的消化和处理,对煤炭生产中产生的矸石进行筛选,无热值矸石用于沉陷区填充,再造农田,含热值高的矸石用于矸石发电,规划好矸石电厂建设和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形成煤—电—建材产业链条;②建设污水处理系统,综合处理井下水,使井下水变为生活用水或矿泉水,形成矿井生产—矿井水—生活生产用水、矿泉水产业链条;③借鉴阳泉矿务局的成功经验,建设煤—电—铝产业链,实现澄合矿务局以煤为主、多元发展的经营思想,力增在5~10年内,使全局的非煤产业产值等于或超过煤炭主业的产值。
加强澄合局循环经济环保产业发展措施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环保产业重要性的认识:经济学上产业链条的发展规律是,越是基础的、上游的产业,消耗能源越多,产值相对较低;越往下游发展,能源消耗逐步递减,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越来越低。所以要坚持发展循环经济环保型产业,努力使全局经济发展模式由“资源依赖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制订全局发展循环经济环保的规划:澄合局应将发展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纳入企业长远发展规划及年度投资计划,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循环经济环保产业。要认真分析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明确环保产业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制定配套政策,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本局人才技术等优势,扩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的规模,进行污染源治理,改善矿区环境服务,积极开拓市场,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积极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要注重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加快循环经济环保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环保产品的升级换代。通过外出参观学习、企研联合等形式,建立起完善的环保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速优秀环保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全局循环经济环保产业上档次、上规模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的主导技术和主导产品:全局要尽快引进和开发形成一批能够满足环境治理要求、市场需求大、具有竞争力的主导技术、开发主导产品,使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的技术水平达到一个新的标准,实现产业和产品升级,增强环保产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产品保护:综观我国各行业中的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的发展,无不与主业的生产经营密切相关,在其发展初期,都受到主业的内部保护,我们应进一步健全内部关联业务内部保护体系,建立内部关联业务的检查、监督、考核、奖罚机制,以促进我们的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随着澄合矿务局的快速发展,矿区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压力,环境保护任务异常艰巨。要从根本上改善矿区环境状况,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环保产业,消除制约其自身深入发展的一切因素,调整产业结构,挖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潜力,使企业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挖潜转变,由单一的煤炭生产销售向以煤为主多元发展转变,由环境污染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防御煤炭生产经营的风险,努力实现建设一流安全、高效、节能、环保的现代化煤炭企业目标。#p#分页标题#e#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换句话说,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来获取最大的发展,自“十一.五”开展工业循环经济经以来,*区的工业经济快速持续增长,连续三年的增长速度达到了25%以上,工业产业结构初步形成,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至20*年6月,全区累计工业总产值完成74.6亿元,增长25%以上;财政收入完成12.28亿元,增长20%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1亿元,增长30%以上。初步形成了农产品加工、建材(钢铁、水泥、砖瓦)、有色金属采选、制糖、金属硅、烟草(香料烟)、酒类(啤酒)、木材加工、大理石板材等支柱产业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二、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十一.五”以来全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已经达到了9户,增加了2户。其中4户废旧金属回收公司,2户废啤酒瓶回收公司,1户废耐火材料回收公司,利用废砖瓦、废石渣、废炉渣等多种工业废弃物水泥生产企业2户。累计回收利用各类废弃物39.5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0180.5万元。
回收废旧金属10.26万吨,生产钢材9.75万吨,实现工业产值3.7亿元。
利用废蔗渣21.1万吨,节约煤炭资源60285吨(标煤),产生经济效益4823万元;利用废糖蜜55230吨,生产酒精15780吨,产生经济效益5996万元;利用废弃物滤泥、废醪液47200吨,生产甘蔗专用滤泥复混肥7300吨,产生经济效益1460万元。
回收粉尘10460吨,废砖瓦、废石渣、废炉渣等多种工业废弃物80909吨,生产水泥37.61万吨,产生经济效益13163万元。
回收废耐火材料2747吨,生产耐火砖5060吨,产生经济效益1017万元。
利用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16800吨,生产节能新型墙体建筑材料800万块,产生经济效益240万元。
回收废啤酒瓶4*22吨,产生经济效益3777.5万元。回收木材加工的废弃物10920,生产机制木炭3120吨、产生经济效益2704万元。
工业循环经济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一是避免了工业废弃物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净化了环境。二是成功的运用了“以废治废,变废为宝”,“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工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三是通过实施工业循环经济,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区工业产业结构初步形成,支柱产业,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工业经济已培育了8户工业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了34户,经济量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71.4%,成为全区工业经济的主要支撑,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很好的处理了经济增长与工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关系。工业企业消耗能源总量控制在34.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6%。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399.2立方米,下降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60%以上。绿色环保产品生产企业达到13户,实现工业产值45000万元;重点产业工业污染治理,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达标率达90%以上;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保持100%,所有新、改、扩建项目污染物全部达标设计排放。淘汰主要高耗能、高污染落后生产能力,钢铁淘汰落后工艺生产能力,整体等量搬迁康发钢铁公司生产线,提高工艺生产设备装备水平,工艺,环保设施达到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标准;淘汰了落后电冶炼炉生产能力联合金属硅厂6800kva、乾鑫金属硅厂4000kva),产量9000吨;水泥淘汰*西庄建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落后立窑生产线,产量10万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总量17180吨标煤;煤实物量628362吨,折标煤18424吨;电力实物量17346万kva,折标煤21320吨;燃油实物量2690吨,折标煤109342吨;木柴、焦碳等折标煤22694吨。
三、主要措施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营造全民参与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浓厚氛围。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既关系当展,又惠及子孙后代,利国利民,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要通过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印发宣传品等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相关知识,广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各项经济工作中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企业领导树立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思维,创新发展思路,开拓性地经营企业;使公众树立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自觉抵制浪费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及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组织落实,成立由区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发改委、环保、财政和科技等职能部门组成的常设性工作机构。二是责任落实,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目标考核体系,对区直有关委局和重点企业下达发展循环经济责任目标,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三是研究制定政策,通过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认真分析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地本部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强化督查督办,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要定期听取汇报,研究工作,深入基层,发现和解决问题。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加强协作,确保循环经济项目、资金、技术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建立适合我区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纳入“十一五”规划。要通过调查研究、科学论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编制符合全区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统筹安排节能、节水、工业垃圾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重点围绕建材(钢铁、水泥、砖瓦)、有色金属采选、制糖、金属硅、烟草(香料烟)、酒类(啤酒)、木材加工、大理石板材等支柱产业为支撑的九大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之间的共生耦合,协调发展,重点安排工业废弃物再利用、再循环项目。围绕“三废”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综合钢铁、水泥、砖瓦利用等项目;在建材生产及转化方面,康发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围绕废金属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水泥、通过建立适合我区实际的发展模式和经济体系,使全区工业循环经济有序运作,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