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化艺术的传承

文化艺术的传承

时间:2023-11-04 09:37: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艺术的传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化艺术的传承

第1篇

关键词:标志设计、传统文化、传承

一、 前言

标志设计在平面设计领域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现代标志设计的模式主要来自欧美,深受构成主义、国际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等现代艺术潮流与流派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国际品牌的大量进入,本土自主品牌的不断诞生与成长,更加之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大型活动的举办,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标志设计的重要性。标志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视觉传达符号,代表着特定的事物并且内涵丰富,是将具有实像的具体事物来表示抽象的精神内容的一种象征艺术。

中国图形艺术早有起源,如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图形、春秋战国时期的梅花篆、汉代漆器上的凤形、唐代的宝相花纹等,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

将中国传统图形与民族精神运用到现代标志的设计中,是设计出具有中国文化韵味和民族根基的现代标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能将这种方式的结合理解成纯粹的拷贝、挪用,我们需要解构传统图形、了解传统文化,挖掘其可改造的创新点,从而美化标志的形,升华标志的韵。

二、 形的传承

标志首要的特性就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图形符号所具备的信息传播功能,人们可以通过标志对一事物产生印象、认同、记忆。它有助于建立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关联、方便了个人信息传递、企业观念的推广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它超越了语言,起到了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作用。标志的独特功能造就其特殊的形式,要求简洁明确,一目了然,使人在较短时间内,对传达的信息有所了解。

在这些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现代设计师提供了很多启示,而我们的设计师对此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譬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设计(见图1),采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作为标志主体图案的表现形式,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并且至今仍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社会诚信表现形式。这种印章的造型,寓意北京将实现“举办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的庄严承诺。

再比如,靳埭强设计公司的标志设计(见图2)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成功传承。其标志图形借鉴了中国传统图案“方胜”,取其同心双合,彼此相通的美好寓意,结合传统图案“盘长”,寓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的美好意愿。设计师以“方胜”为形,用现代图形的构成手法进行重新演绎,并赋予其新的形象寓意:两个菱形互相扣叠,象征着设计师和客户的密切合作;周围八个圆点则体现了公司多元化的经营策略。标志图形简洁而理性,虽源于传统图案,但又不全套照搬,通过对传统图案的解构重组,使标志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三、韵的启迪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对现代标志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它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中国人自古崇尚“天人合一”,是先秦道家、儒家以及禅宗理念,是原始、质朴的混沌思维方法论的基本核心。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整体的、辩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的辩证统一和相互之间的关联。譬如,太极图中的阴阳回转,汉代霍去病墓前伏虎石蛙的巧然天成,国画中写意的虚实相生等无不透射出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情趣。这种“不似胜似”、“迁想妙得”打破了现实物体对人们想象力的禁锢,超越了自然与现实的界限,创造出一种现实世界并不真正存在的鲜活的艺术意境。若能将这种传统文化瑰宝延穿到现代标志设计中,必能让标志设计风韵倍增。

中国工商银行标志(见图3)以一个隐性的方孔钱币为形,不仅体现出金融业的行业特征也同样传达出“方圆的规矩”的哲理。标志的中心是一个“工”字,通过解构重组加入现代设计的思维模式,中间断开,使工字更加突出,同时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以断强化续”、“以分强化合”这种辩证同一的思想,体现出银行与客户的共存互利的实际意义。

再回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前文讲到了它的形,现在来看它的韵。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精神,将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环环相扣,一个舞动着打太极的动态姿势传达出洒脱飘逸、行云流水的灵动和谐,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髓表达的淋漓尽致,同时,传达出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韵”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至高境界,是传统艺术的精髓,凝聚着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它是情与景的完美交融,是要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表现无限可能,体现出悠然意远而又怡然自足的姿态。笔墨当随时代——设计师也应随着时代的要求,赋予传统文化以新鲜血液,常用常新,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从而延展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

四、结语

如今,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到来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在全球化语境中,设计民族化并不意味着保守和守旧,而是创造性的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解读。中国现代标志设计要与国际相接轨、相融合,与各国设计界更好地交流合作,就必须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及时了解和熟悉当代设计的变化趋势,更好地掌握标志设计的国际通用语言。汲取清华,继承传统,以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粹融入现代化的设计语言,在融合与超越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从而开创属于当代中国的设计美学。(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楠.标志设计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 万昌平.评靳埭强的标志设计.包装工程,2002

第2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 文化活动 发展

要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事业,就必须把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纳入日程,加强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自身素质的培养,促进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的健康发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推出精品文化,以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打造出更多能代表先进文化的群文精品,下面就如何繁荣群众文化,打造群众文化精品,谈一下个人浅见:

一、人民群众需要精品,群文工作需要精品

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求知、求乐、求美、求康,已经成为新的社会时尚,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一般的文艺、文学作品和一般的文化活动,渴望着那些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文化活动来丰富自己生活。当前我国已从计划经济过度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利益关系、生活方式、心理状态都在发生新的变化,人们在振奋中有困惑、希望中有n思。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通过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各种服务之中的高品位的群文精品来理顺群众的情绪,陶冶情操,也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所以用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优秀作品鼓舞人民,用先进的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打造群文精品,既是人民群众富而思文、富而思乐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公民素质,贯彻中央提出的公民道德规范的需要。群众文化上的精品 ,不仅是社会上的亮点,而且是社会前进的号角,更是动员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到为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去的动力。伟大的时代呼唤着伟大作品的产生。我们文化工作者肩负着历史的使命。

二、为建设和发展繁荣群众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要发展群众文化,就要贯彻建设的方针,坚持“两手抓”,既要抓硬件建设,又要抓软件建设。要把群众文化建设纳入整个城市建设之中,统筹安排,狠抓落实。

1.加强群众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物质条件。应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要按照文化设施网络化的需求,逐步建成和完善文化阵地网络,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群众文化的物质条件。

2.加强群众文化的环境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改变,城市的绿化、美化、亮化的力度不断加大,各具特色的绿化带、广场、小公园、五光十色的灯饰、造型各异的雕塑等把城市点缀得更加秀美靓丽。社区服务站,文化站增加,并办起了小区图书馆、活动室,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创造了新的环境。

三、精心打造群众文化的精品

文化事业发展是文化前进的基础,而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责任重大,任重道远。首先,要增加文化设施的投入,给群众文化活动创造环境,提供硬件设施;要保证社区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最重要的是以街道文化站为龙头,抓好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本街道辖区社区文化活动,把扶持社区文化活动室与创建社区文明太院结合起来。政府要将文化、科技等部门联合起来,下大力气,共同投入到社区文化阵地的建设中去,使其在社区经济建设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其次,培养群众文化专、兼职干部队伍。群众文化要想发展,必须有一支责任心强和专业技术高的专、兼职文化工作队伍。要把群文工作干部队伍的建设与群众文化的四基建设(基本文化阵地、基本文化队伍、基本文化活动、基本活动方式)结合起来,抓好群众文化的软件建设,使其在社区发挥更大的作用,不断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第三,要高度重视群众文学艺术的创作。精品文化属于群众文化的范畴,又是群众文化中的重要因素。我区群众文化的精品更是比比皆是。闻名全国的阿城版画、篆刻、书法、戏剧创作等均受到一致好评,使其文化的内涵更加深刻。随着城市文化建设的提高,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追求知识、追求娱乐已经成为新的社会风尚。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一般的文艺、文学作品和一般的文化活动,渴望着那些高质量的文化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面对人民群众的寄托,时代的呼唤,群文工作者要不辱使命。打造群文精品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品牌工程。首先,要提高群文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加强业务训练,踏踏实实地工作。这需要我们有一支专业的、有较高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的群文干部队伍,要做到“一专多能”,要更新观念,具有远见卓识,才能适应当前的工作要求。需要有开拓精神,勇于改革,创造性地开展群众文化生活。其次,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充分认识群文精品对于社会发展以及在城市文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必须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文艺专业人才,设立文艺创作中心,鼓励和促进文化精品生产,提高文艺创作水平,提高文艺队伍的整体水平,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夯实基础。打造群文精品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精心策划,精心实施才能打造出过硬的精品文化,这是一项长期的、创造性的活动。同时也需要有必要的财力投入,要立足实际,积极争取政府的协助与支持,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改善文化活动条件。

四、创新思路,借社会之力打造文化品牌

最近几年以来,由于我国群众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基础设施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方面均有了全面的发展与进步,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文化物质基础设施和文化生活本身并不能混为一谈,群众文化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参与性。怎样在当前全新的形势下,切实体现出“文化为民”的主题,是我们每个文化工作者都必须深入思考的话题。对此,广大文化工作者也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例如,各种群众文化性质的文艺演出活动,就充分体现出较强的亲民性,广大群众与那些平常仅仅在剧院和银幕上感受到的演出实现了面对面、零距离的接触,通过一些互动的环节,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参与进来,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并且在举办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创新活动的形式,创新是所有类型的艺术形式的生命源泉,群众文化活动也同样如此。 走创新之路,借社会之力打造文化品牌,是我馆近年来在举办公益性文化活动中走出的一条尝试之路,春节期间,我馆借社会之力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全市性群众文化活动,有传统的“秧歌舞”“集体舞”系列活动,有以“青春激扬”阿城区大、中专学生文化才艺展示和歌舞活动为代表的文化系列活动等等。并充分利用这些传统的、大型的、公益性的群众文化活动的规模,社会影响、宣传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广泛开展文企联姻。在联姻过程中,我们注重企业的需求,想企业之想,让企业通过文化活动平台,获取应有的回报,从而实现展示企业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双赢效果。通过文企联手,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文化品牌。这些文化品牌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意义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

总之,发展和繁荣健康的群众文化势在必行,只有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社会才能发展,人类才会进步。作为一名基层群众文化干部,我们更要加倍努力探索,为发展繁荣健康的群众文化生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魏维.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思路[J].大众文艺,2013(18):20

第3篇

关键词: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群众文化;发展

作为组成国家、社会文化极其重要的部分,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不但能够详实、充分地体现出区域历史文化遗产的类型和特点,而且能够深刻、生动地反映出这一地区、社会人文精神与景观。与此同时,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也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群众文化形式和内容而得以传承,使区域内外的受众从这一层面更好地了解当地人文风情、文化风俗,从而与其更好地交流、沟通甚至融合。

一、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间的联系

(一)传承是发展的前提

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之间并没有“鸡生蛋或蛋孵鸡”式难解的主从关系,一般情况下,追根溯源起来,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往往会在一段时期的传承后逐步以相对固化的模式在群众文化形式中体现出来。而群众文化则常常又会随着时间推移和时展,让原本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内涵出现若干变化。举例来说,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作为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形式已流传了两千多年,不过这一文化艺术形成之初乃是战国时代楚国文化中人民群众纪念爱国忠臣屈原的历史史实演变而来的。民众包粽子的目的在于抛入江中喂食鱼虾,以避免屈原的遗体被鱼虾吞食。而赛龙舟的本意则是民众在江水中焦急地搜寻屈原遗体而争先恐后、你追我赶。但发展成为一项群众文化形式后,粽子不再被人们抛进江河里,赛龙舟也成为了端午节日庆祝活动的娱乐形式。可见,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间存在着先有传承的形式与内容,再影响群众文化的发展。

(二)发展是传承的渠道

有了传承的前提与累积,群众文化的发展就成为延续和弘扬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最核心、最关键,也最有效力的途径与渠道。应当说,由于有了群众文化的发展,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得以被最充分地理解和认同,并且通过脚踏实地的融合而具有了顽强甚至强大的生命力量,这样的力量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得以经历漫长的时间考验,不至于因为历史或时代的变迁而被全然磨蚀甚至湮灭。发展群众文化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牢牢地根植在最广泛、最基层的民众层面,不仅通过成千上万普通民众的口耳相传或者专门教育实现了代际间的传承,更有可能随着国家与社会的不断壮大与繁荣使影响力进一步延伸、扩展。仍以端午赛龙舟为例,如果说改革开放前,龙舟竞渡还只是中国国内特有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那么,随着中国的经济体量扩大,国家实力日益强盛,这一兼有竞技性质和娱乐成份的文娱行为则已经走出国门影响到了世界。特别是近几年,端午前后总会在各大媒体报道中领略到亚洲、美洲、大洋洲各国人民群众赛龙舟的风采。甚至在某些地区,这一来自东方、起源于中国民间的文化艺术形式甚至被作为了相对专业的比赛内容而为当地人津津乐道。从这一现象可以发现,群众文化的发展正在让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变得愈发活跃和兴盛,甚至涉及到超越本民族文化范畴外的区域和人群。

二、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与发展是社会经济繁荣的结果和体现

纵观古今历史,一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兴起、普及、传承与发展总是处于一个经济相对繁荣的时间和场合。正如“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的理论模式一样,唯有足够坚实的社会经济做支撑,文化艺术才能有所依靠,并在此依靠之上繁衍生息、发展壮大。有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斗茶”文化。“斗茶”文化的出现和繁盛恰恰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最为迅速、体量极其庞大的唐宋时期。唐代社会经济发展、物质财富累积程度的突飞猛进让茶叶这一普通饮料越来越走向高端化、奢侈化,手头余钱越来越多的文人、商贾、士大夫阶层再也无法满足于日常品茗的平淡与寻常,而是将攀比甚至炫耀的眼光转向了贡品茶叶、珍稀茶具和日益繁琐的冲泡茶汤的仪式化程序之类。社会经济整体水平的抬高让曾经只能出现在皇宫内苑的贡品茶有了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机会,为了凸显茶叶品质的高贵,有钱又有闲的人群动起了“斗茶”的脑筋。原本仅仅是为考评茶叶质量而出现的“斗茶”雏形逐渐演变成为流行于文人、商贾、士大夫阶层娱乐消闲的活动,不仅用于“斗茶”的茶叶质量越来越高档,与之相匹配的,包括茶盏、茶碾、水壶、茶筅等无不随着这一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成型而极尽奢侈之能事。与此同时,这一兼有文化和娱乐双重作用的活动更是从朝廷蔓延到了底层百姓,但凡手头有些余钱,即使只是小门小户的民众也逐渐流行起在街头巷尾一品“斗茶”趣味的活动来。

(二)传承与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

经济与文化恰如水与船之间的关系,水涨则船高,经济繁盛之下的文化很少不出现大发展、大繁荣的景象。故而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常常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反向作用于社会经济,成为促进社会经济繁荣昌盛的又一推手之一。仍以“斗茶”为例,随着全民皆乐于斗茶之趣,作为活动主角的茶叶自然是最先走向“豪门”式发展的主体之一。比如唐朝江浙两省总是在各自的名茶“阳羡”和“紫笋”间一较高下,甚至连白居易的诗词中也有涉及“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紧随其后向奢侈、高端发展的则是茶盏。当时流行于全国的是产自福建的“建盏”,通体乌黑或暗紫,又有“黑建”“乌泥建”或“紫建”的别称。由于所用釉彩中包含金属元素比例的差异,当遇上较高铁元素的釉彩时,烧窑过程中极度的高温融化铁元素,使其如同流水般缓慢划过盏体,形成细丝状纹理。出窑后呈现出如兔毛般纤细的图案,由此得名“兔毫盏”,乃是“建盏”中的极品,不仅难得,也奢侈昂贵。甚至连苏轼都忍不住作诗慨叹“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全民性的斗茶行动在刺激国内茶叶生产、茶盏制作及其附属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同时,也日益影响到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比如日本在当时就曾有众多僧侣前往浙江天目山修行,在惊叹于中国人“斗茶”文化的同时,也将这一民间民俗艺术形式连同“建盏”一并传回日本国内,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日本“茶道”和“天目盏”的盛行。及至当今,日本正式场合的茶道所用也仍是末状茶粉和黑色的茶盏,这皆是几百年前唐宋时代文化作用于经济发展的遗留佐证之一。

三、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的举措

(一)与时俱进,紧密联系时展特点

改革开放进入到更深层次的今天,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和发展群众文化需要更加密切联系新时期时展的特点,走与时俱进的道路。比如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加深刻地注入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制造业的持续性衰退使旅游业、服务业成为新时期国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而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则成为了旅游和服务行业中越来越发挥支柱作用的形式和内容。比如在中国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后,曾经属于小众活动的冰上、雪上运动与文娱活动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全国人民开展旅游活动的热点和焦点。特别是在南方众多城市中,市内溜冰场开始聚集起越来越高的人气,家长着力培养子女冰雪运动能力的情况也日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及至假日,到北方有冰雪的地方度假、感受冰雪文化的乐趣也逐渐成为国人假日旅行有所侧重的项目。

(二)勇于创新,在传承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发展

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并发展群众文化还需随着时代变化有所选择与创新。尤其是大量经历了漫长时间跨度的文化形式与内容中,与新时代主流思想、社会主义新文化需求有所冲突甚至背离的部分都需要进行清理直至清除。比如在传统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中存在着不少宣扬封建迷信的内容,就与无神论的社会主义文化存在着本质上的对立,需要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着力剔除。即使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市场化发展速度过快,国门的敞开让外部思潮迅速涌入,导致很长一段时间来,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中出现了一切以经济利益为重的倾向,而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宣扬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等的错误形式和内容。近段时间以来国家和社会大力宣扬和提倡的“工匠精神”其实就是对这些曾经的文化偏差进行的纠正。同时,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中融合新时期主流文化思想元素也是勇于创新,在传承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发展的重要举措。比如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不少乡村地区的传统戏剧如黄梅调、淮海戏中就出现了不少向农民普及法律常识、鼓励群众学法用法、依法办事、以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新剧目。这些“旧瓶装新酒”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让民间戏剧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更让社会主义新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元素在群众文化发展中得到了更加生活化的普及。

四、结语

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和群众文化因为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之密切和深入,在很多时候难分彼此,在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同时,群众文化得到促进和发展,而群众文化的发展常常又会反作用于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形式或内涵。可以说,在时代和历史的推进过程中,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往往因为群众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而得以改变,而变化后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在不断的传承与发扬中又常常使群众文化发展走向更多创新的境地。因此,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和发展群众文化在本质上其实是同一事物的一体两面,传承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水融的过程,不能很清晰地割裂或划断。故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都需要与时俱进,在时代、社会、经济、文化诸多元素共同影响下积极地创新与变革,实现各自与彼此间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泽玉.刍议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J].魅力中国,2014,(01):36.

[2]张健健.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J].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15.(06):18.

[3]赵晓微.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J].赤子,2014.(06):9.

[4]刘晓霞.浅论群众文化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J].科教文汇,2012,(01):26.

第4篇

摘要:中国文化彰显中国特色,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国古典艺术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现代艺术文化发展的基底。在中专美术教学中学习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不仅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途径,亦是实现中专美术特色化教学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融合重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美术教学;融合;运用

发展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新型美术教育是我国中专美术教育实现自身创新及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史,优秀文化艺术灿若星辰,并随着我国历史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渗透,是发展中国元素创新型美术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融合的重要性分析

传承、发扬和与时俱进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及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各种西方艺术文化思潮不断冲击着我国民众的价值观以及文化观,以中专生为代表的青年主体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受到各种西方思潮的影响,因此,在对其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更需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育的融合,在与时俱进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基于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实践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学生独特美术风格形成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水墨画、木版画等不仅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亦是世界文化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占据着独特的地位。美术教学不仅是绘画理论、绘画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美术精神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学,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合进中专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更好的解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领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魅力,更能引导其在美术基础理论和绘画技能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渐发现中国美、创造中国美,并深入体会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

(二)对现代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作用

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既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基底,又吸收了其它因素,形成了具有现代化风格的文化艺术,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则需要吸收现代文化艺术中的一些精华因素以保持与时俱进。

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增添美术教学亮点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具有音乐、美术等多种形式,但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有着其独特的艺术精华。我国古人在艺术上一直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反应在文化艺术中即为意境表现,如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的松意味着坚韧不拔、梅意味着品节高尚、荷意味着出淤泥而不染等。

(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美术教学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彰显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艺术的深厚积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既包含有古人的艺术精神追求,亦包含着许多与生活、风俗习惯等有关的文化艺术,如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中国结、剪纸等,都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因此,在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入中专美术教学过程时,既要注重与美术本身相关的知识教学,亦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延伸,将美术教学与实践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合中国结欣赏及编织、剪纸以及插花等实践性艺术教学方式,即通过开展美术手工课,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内涵,以更好的将中国元素融入自身美术学习中。

(三)欣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拓展美术教学空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集中表现。因此,在中专美术教学过程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时,要通过多媒体展示、艺术博物馆实地考察等形式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如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传统写意画中的神似而非形、工笔画中勾勒出的细腻线条、建筑艺术中的天然去雕刻等,以不断丰富美术教学的艺术表现形式,拓展美术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从多层次、多领域以及多样化的艺术表现空间内丰富自身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具有明显的民族审美特征,将其适当的运用在中专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有利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亦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为往后的美术创作及就业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美育 泉州刻纸 闽南文化 校园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08-02

泉州刻纸是中国剪纸的一个主要流派,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因社会需求量的增多,一张图样可以刻镂出百十张成品而出现的一种剪纸形式,是剪纸艺术在社会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反映出造纸工艺的进步,人民审美追求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

1.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是学校开展美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文化资源,特别是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始终都是学校开展美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开发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育资源,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拓展教育空间。”笔者所处的泉州市不仅仅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保存地、核心区和富聚区,也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全球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城市,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全市现有各级非遗项目565项,其中有刻纸等5个项目入选世界非遗,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基本建立。面对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资源,笔者十分重视这一宝贵的地缘优势,并以泉州刻纸为龙头,以丰富多彩的校园传承活动为载体,在传承和弘扬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中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深入挖掘泉州刻纸艺术的美育价值,潜移默化增进学生的审美品味和人文素养,增强他们传承和弘扬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泉州刻纸校园传承的多元化对营造学校美育氛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学习共同体框架下开展泉州刻纸多元化校园传承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互助合作、共同进步。既保证了泉州刻纸校园传承的多元化实施,增进了泉州刻纸校园传承的美育功能;也使泉州刻纸校园传承成为学校美育工作的新载体,成为加强改进学校美育建设的新平台。

2.1教师是泉州刻纸校园传承融合美育的决定性因素。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在“配齐、提质、整合”三个方面都明确提出培养美育师资若干项改革举措。可见,开展泉州刻纸校园传承融合美育成败与否,教师必然起着决定性因素。在配齐师资队伍上,笔者所在学校不仅拥有一支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艺术教师队伍,同时还主动与李尧宝刻纸传习所、传承人建立共同培养师资队伍的新体系,切实提升我校美育师资的业务水平。

另外,我们在开展泉州刻纸校园传承全过程中也始终重视学术团体和专家的参与和引领,重视整合各方资源来充实美育教学力量。比如成立闽南民间美术教研基地,与民间文艺家协会、非遗保护办、闽南文化保护中心、大师工作室等建立密切联系,多渠道征得他们在专业上的指点和扶持,拓宽教师参与民间技艺学习的空间,也为泉州刻纸校园传承融合美育奠定坚实基础。

2.2学生是泉州刻纸校园传承融合美育的落脚点和聚焦点。

泉州刻纸校园传承融合美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学生的各种学习态度始终都会对泉州刻纸校园传承的美育融合产生极大影响。学生在泉州刻纸校园传承融合美育的参与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往往是隐性的,我们不能忽视学生这一重要的隐性作用。在泉州刻纸校园传承教学中,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和谈心,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需求,及时改变传承教学融合美育的教学方向,以求最大化美育教学效果。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决定了泉州刻纸校园传承融合美育的多样性和生动性,我们应当遵循这一规律,有节有序地推动泉州刻纸校园传承融合美育的全面铺开与个体擢升,最终保证将泉州刻纸校园传承提升到向美育教学的方向迈进。

2.3教育科研是泉州刻纸校园传承融合美育得以持续实施的保障。

在泉州刻纸校园传承开展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会对如何提升到美育教学的思路陷入迷茫,甚至会感觉传承教学工作难以开展下去,当各种问题都聚集在一起并变得相当明晰时,我们要静下心来思考,及时将校园传承和课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用课题研究的方法来提高泉州刻纸校园传承融合美育向着更加有科研型的深度发展。比如我们曾经在2011年以优秀等级完成《泉州刻纸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实践研究》市级课题研究,课题结题后的几年内,笔者所在学校又于2015年再次入选全国传统文化校园传承优秀成果汇编等等,面对众多的校园传承成果,我们始终在思考,技艺和人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涵,应当把校园传承从单纯的技艺传承提升到对整个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层面上来,重视把对技艺的学习提升到形素养的高度上来。泉州刻纸校园传承的真正内涵并非是要在学生中培养新一代的刻纸传承人,而是希望通过适当的刻纸技艺学习和尝试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这些技艺背后的人文精神,并渐渐把先辈所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融入自己成长的生命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我们再次承担省级研究课题《传承技艺 提升素养――校园非遗传承美育目标培养与实践途径的研究》,我们希望借助新的课题研究来引导学生在全面掌握刻纸技艺的基础上,能懂得更加深入地领会刻纸艺术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以达到预期的美育目标和效果。

可以说,通过多次的课题研究后,我们已初步形成把泉州刻纸校园传承融合美育教学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学术高度,进一步完善、优化和再拓宽了与美育的融合。对于学校,提高到课题研究高度必将给学校在美育教学研究上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促进美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对于教师,课题研究的开展必然要对教师进行美育教学的科研提出新的挑战,有利于在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上进一步对教师进行自我提升。对于学生,必将在老师更深入的科研成果中拓宽学习内容,进一步习得更为精华的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2.4研究性学习是泉州刻纸校园传承融合美育的生动载体。

研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在掌握泉州刻纸技艺基础上拓宽对闽南文化的学习,是引导学生把单纯对民间技艺的学习上升到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层面,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生动载体,也是我们美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文素养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习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上来说,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自我建构,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身边的本土文化,是学生自我成长及提升人文素养行之有效的方法。泉州刻纸校园传承要适应美育教学的要求,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泉州刻纸校园传承是一种普及性教育,而不是要培养更多新的传承人,传承教学重在技艺背后的那些人文教育。在学校传承教育中,各种民间技艺自身只是一种媒介或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它来使学生们得到审美享受、提高审美境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接受民间技艺学习中,进一步领略传统文化艺术的奥妙与人文内涵,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这些技艺背后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并逐渐把先辈所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融入自己成长的生命中。

泉州既是同学们学习生活的地方,也是他们最为熟悉的家乡,众多的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为同学们以泉州刻纸为龙头进一步拓宽到对更多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贵资源。笔者本人巧用闽南文化专项研究性学习,让家乡的自然景观、传统文化、人文资源悄然走进了学生心中,增强了学生对泉州刻纸从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有研究的理性认识,拓宽了他们对泉州刻纸以外的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视野,同学们纷纷撰写了《闽南调查》、《泉州古街巷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闽南文化对泉州传统民居的影响》等多篇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资源服务于学生人文素养和美育教学得以呈现。

3.社区、家庭也是泉州刻纸校园传承融合美育不可忽略的校外资源。

泉州刻纸校园传承要融合美育,如果仅仅局限于校内的自我传承,不和社会互动,不懂得去挖掘潜在的学生家庭和社区资源,校园传承要融合美育必然无法真正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理解与帮助。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在关于探索构建美育协同育人机制上也明确指出:“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推进美育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教育与宣传、文化等部门及文艺团体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部门间协调机制。”可见,对于学校之外的学生家庭和社区,同样也是我们进行泉州刻纸校园传承融合美育所不可忽略的校外资源。

首先,家庭和社区能为学校美育教学提供相关的资源建设。学校要主动与学生家长、社区互动和联系,给学校美育工作提供更多获得校外资源建设的机会,提高校园传承中美育活动的社会实效性。

其次,泉州刻纸校园传承融合美育要引起校外广大民众的关注和支持,学生家庭和社区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最佳平台。我们要重视与学生家庭、社区建立友好联系,争取为泉州刻纸校园传承有机融合美育教学提供更多由校内走向校外的机会,提供更多向社会展现泉州刻纸校园传承融合美育教学成果的展示平台,引发更多的社会民众、职能部门能和我们一起共同开展泉州刻纸校园传承与美育教学的大融合。

对于当前在学校开展泉州刻纸校园传承融合美育我们都知道其意义深远,也清楚运用校园传承来增进美育教学是一件不断发展变化的活态化教育。为此,深入开展泉州刻纸校园传承融合美育的教学研究,探究泉州刻纸校园传承增进美育教学的有效措施,就具有更加显著的现实意义;泉州刻纸校园传承有助于学校在参与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中进一步发挥美育功能,有助于引导学生能够在一种更为广泛的文化情境中,逐渐对家乡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认识和热爱的同时,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泉州刻纸校园传承的美育价值。

参考文献:

第6篇

我国在几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基本文化思想,以道学和佛学等其他文化为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国传统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拥有,也是我们应该不断传承下去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不仅对我们影响深远,且种类繁多,比如传统艺术作品中有很多的瑞兽和祥禽,如麒麟、龙、凤等,这些不仅现在还在被我们使用,同时更影响着我们的思想。然而当前我们设计中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运用上存在可圈可点的地方,不恰当的地方表现在:现代设计中只是把传统的图形照搬过来,没经过任何的处理;比较好些的地方表现在:运用传统的图形的时候能够与其他元素进行综合处理。只有有效的将现代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艺术结合运用,这样我们不仅能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新的认识,同时也能够把中华民族以前所创造的一切文明保留下来。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与外国文化艺术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重“气”的感悟,讲究传神和表现,强调气韵、写意和修养格调;然而西方文化讲究模仿和再现,强调形体、写实和生理感官刺激。总而言之,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主要是以图形符号表现出来,符号总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分别是图形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更好的将这些符号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相结合,不仅能为平面设计增添色彩,更可以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二、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结合运用的重要性

如今的世界是一个高度信息化和现代化的一个整体,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使得各国文化之间相互渗入,然而外来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必然会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所冲击和影响。这个时候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以传统文化艺术作为设计思绪源头不仅能向世界传统文化彰显出它独有魅力,而且能向世界发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市场与文化传播共同发展,许多企业的品牌设计、产品设计等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并且取得很好的成功,现代设计师正在看好消费者回归传统文化艺术的思想,把传统文化艺术融入设计中,不仅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满足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在设计全球化的当前,每一个现代平面设计师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努力让我国现代平面设计艺术在国际上发挥出具有中国风的设计风格并且立于不败之地,反之如果我们照搬照用外国文化艺术必将使我们以后平面设计走向迷途。

三、传统文化艺术与平面设计结合运用

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运用,将具有中国风格的平面设计走向国际化,不仅需要我们做好当前平面设计工作,也是历史交给我们新一代平面设计师的伟大历史使命。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在不断的创新和实践中,怀着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思想,融入我们的设计中,必然会前途一遍光明。具体如何将传统文化艺术与平面设计结合运用,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希望能为平面设计提供参考。

1.传统文化图形的运用

传统文化图形上运用是现代平面设计对传统文化运用的一种方式之一。采用截取、融合和变异等手法,将一些图形元素重新排列组合,设计出包含新寓意的图案,比如中国银行的标识就采用了古代方孔铜钱的“形”。在现代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下,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形式进行提炼与应用,不仅能够充分彰显设计所蕴涵的创新理念与时代个性,同时也能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2.传统文字艺术的运用

从甲骨文开始,中国传统文字艺术经过一路辉煌的演变,不断的对中华民族影响着。在平面设计中,我们将传统文字艺术融入设计中,这样不单可以为我们的设计增添灵性,丰富我们设计内涵,同时还能把文字艺术的抽象美和形式美更好的表现出来。平面设计在传统文字艺术运用上,需要根据实际自身设计是的要求对文字的形式进行筛选,以确保有文化品位和民族特色的文字结合运用到设计中,进而发扬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字艺术的博大精深。

3.传统建筑艺术的运用

中华民族古建筑文化多种多样,像故宫、四合院、寺庙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建筑文化,仍然为世人爱慕。像四合院,这不仅包含了中国人方方正正的生活处世态度,还包含了家庭圆满,生活美满家庭观恋。北方建筑威武雄壮,南方的温婉动人,我们在平面设计时,采纳建筑富有感情的特色,设计出最为真挚的感情的平面设计,这样必然使我们的平面设计提升一个档次。

4.传统文化精神上传承

第7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间艺术作为其中的一支瑰丽奇葩,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与活力。布依族文化艺术绚丽多彩,是民间艺术中的一颗奇珍异果,是布依人民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的艺术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也为孩子们所接受。选用当地一些布依艺术活动对幼儿进行教学,传承其文化艺术,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艺术美感、民族情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1)布依文化艺术的传承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布依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独特的音乐形式、充满生活气息的游戏以及奇异的手工制作,对幼儿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选用一些适合幼儿发展的布依族文化艺术活动,作为幼儿园园本教程,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采用游戏形式传承布依文化艺术,幼儿从了解到认知,从参与到发展,从教师的引领到幼儿主动探索的活动过程,都充满了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望。幼儿时期,他们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在幼儿园开展布依文化艺术传承活动,幼儿接受方式上直观性极强,能够直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针对中、大班的幼儿,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操作,更能引发学习兴趣,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2)布依文化艺术教育促进了幼儿的智能发展。布依文化艺术的教育为幼儿智能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有目的的选择适合幼儿园年龄特点与幼儿发展需要的相关教材内容来更好地开发幼儿的智能,启迪幼儿的思维。布依文化艺术的独特与魅力,深深吸引着每个孩子,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乐学、好学。

在体育游戏“打夯包”中,幼儿可以扮演各种角色(表演者、观众和裁判),通过游戏,幼儿四肢肌肉得到锻炼,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身体的协调能力,又训练了幼儿的节奏感:从中挖掘幼儿潜在的能力,使智力得到最大的发挥。手工制作“扎染”深受幼儿的喜爱,在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积极主动地创作过程中,不仅认识了各种制作工具、染料的名称和特点,还懂得了其制作过程;从图案设计到制作,小手灵活、协调的配合,不仅促进了大脑左右半球的交替循环运用,幼儿的思维、想象、操作、表达审美能力都得到提高。

(3)布依文化艺术的教育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为人的一生的学习打下基础。幼儿期是个性的形成期,也是非智力因素的形成时期。因此在幼儿阶段,不仅要着力于幼儿的智力开发,同时更要着力于幼儿的个性形成。好的品质和习惯,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布依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布依儿歌、游戏、音乐、手工制作、饮食文化等民风民俗如一股甘泉滋润着幼儿的心田。民间故事《阙母教子》,让幼儿懂得了勤奋学习、遇到困难不能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的道理;故事《孝子木桥》让幼儿理解了什么是真、善、美,并领悟了感恩的真正意义;民间童谣《小板凳》让幼儿进一步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习互相谦让、互帮互助;在民间音乐《竹鼓乐》的熏陶中,幼儿的音乐节奏得到训练,感受了竹鼓带来的欢乐气氛;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民间问答歌、节日歌等对幼儿进行熏陶,将其自然融入一日活动的教育中,使幼儿在感受、表现的过程中始终兴趣盎然、意犹未尽,其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韵味十足的鼓点音乐表演中,幼儿的性格开朗了、表现欲望强烈了、自信性也增强了;在体育游戏《打夯包》、《布碟》中,不仅培养了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更让幼儿在体验成功、享受快乐的同时培养了孩子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大胆勇敢的精神。丰富多彩的布依文化艺术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幼儿良好个性品格的形成,增长了幼儿对祖国、家乡、人民的积极情感,养成了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了自信、坚定、勇敢、活泼等健康的性格特征。

总之,在幼儿园开展布依文化艺术教育,不仅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民间文化,激发民族自尊心,也开发、利用了本土资源,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兴趣、情感和审美能力等,使幼儿在现代文化的氛围中逐渐吸取了民间文化的精髓,扩大了幼儿的眼界,对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8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专业文化;关系

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代表,而一个民族的精神产物就是艺术,因此,艺术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群众文化和专业文化都是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产生的,二者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想要实现中国文化的大发展,首先就需要明确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的关系,其次就是在群众文化和专业文化共同发展的过程中,让它们努力为经济建设服务。

一、对群众文化、专业艺术的认知

首先,我们要对群众文化有正确的认识。群众文化活动包括民间艺术保护发掘,组织人民群众参加各种艺术比赛,公益演出等等。群众文化是非职业性的,并不以商业利益为目的,在社会上受欢迎程度高。参与活动的主体,通过欣赏绘画作品,歌舞戏剧,杂技曲艺等一些民间艺术,满足精神上面的需求。同时活动的举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事业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食粮,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更多基层的群众广泛参与,享受文化艺术成果。

艺术是人们对于事物的感知,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对于社会形态的艺术浓缩,以夸张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艺术创作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不仅关乎到人的审美,也影响到美的追求形式。艺术创作和欣赏主要是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追求,诸如话剧、歌剧等等,都是以演绎的方式塑造艺术形象,而绘画则是以静态的艺术表达体现人的思想和创作理念。艺术是感性的外化,对于艺术的欣赏和审美,不同的角度,不同标准,就会在美学理论的基础上对于艺术以不同的分类。我们所熟悉的群众文化是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形式;静态的绘画、摄影以及雕塑等等造型艺术以及园林、建筑等等具有实用性的艺术,此外,还包括小说、诗歌等等在内的文学艺术以及包括影视、戏曲在内的综合艺术。这些艺术形式对于群众艺术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促进了群众艺术的不断提升。

二、群众文化是专业文化的根基

(一)群众文化为专业文化艺术提供了源泉

群众文化为专业文化艺术产品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养份,是产生文化艺术的专门人才机构。由于群众文化有广大的群众参与,活动上具有广泛社会性,内容是综合反映社会生活,形式上复杂多样,方法上形态不一,还因社会的不断发展,促使了群众文化持续繁荣,这些都为群众文化走向职业文化艺术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

(二)群众文化为专业文化艺术提供了舞台

舞台是群众文化活动是艺术家展现的场所,也是培养文艺专业人才的摇篮。在文化艺术消费中,群众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了文化消费的场所和便利,使群众更方便,更直接地获得艺术享受同时,群众文化也锻炼了人才,使具有艺术天份的人脱颖而出。

(三)群众文化是维系专业文化生命力的根本

艺术家的职责是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文艺作品最终要让广大观众欣赏。人民群众是文艺工作者的衣食父母。没有了观众,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艺术家也就只能是孤芳自赏,甚至失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保障。群众文化的一个根本作用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只有当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普遍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品鉴文化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人们才会主动的走进剧场、走进书店去欣赏文艺家的创作成果。也只有当人民群众通过不断的群众文化的熏陶,对文化艺术有了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追求的时候,人们才会主动的去接收文艺家的辅导。从这个意义上讲,群众文化是否繁荣直接影响着专业文化的蓬勃发展,甚至影响着某一个艺术门类的群众文化与专业艺术的共同发展

三、群众文化和专业艺术是相互传承、共存的,且处在一个共同发展的轨道之上

群众文化的发展需要注入更多的内涵,并与专业艺术相结合,将群众文化艺术事业推向一个全面繁荣的景象之中。另外在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不断加快的今天,为了促使群众文化和专业艺术的发展,应加大对其的投入机制。首先是资金方面的投入,构建足够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动群众的积极性,鼓励群众参与文化生活。创建多个非盈利组织机构,带动群众积极投身文化事业,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对社会力量加以利用,鼓励企业举办各种公益活动,使群众文化从点到面,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使文化艺术产业形成一个市场体系,使艺术生活能够与群众的生活更贴近。其次,在人才方面的投入。由于群众文化艺术是面向多数群体的,其内容需要得到升华,且更加丰富,必须与艺术相结合,并融合起来。群众文化的兴起,必须注入更多的新生力量,即需要对文艺骨干加强文化艺术方面的培养,加深对专业艺术的学习。从而才能产生更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此外,优秀的艺术家应该多接地气,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为大众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并积极鼓励人们追求文化艺术。同时,民俗文化之中也蕴含了丰富的素材,能为专业艺术提供丰富的养料,推动艺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将“高雅”与“民俗”的文化生活相结合,交相辉映,能够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四、结束语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最能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心灵纽带。而群众文化则守护着民族文化之魂。群众文化在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过程中,去除糟粕,取之精华,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千百年来,群众文化已经成为传承中国优秀民间文化,延续传统文化精神最主要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群众文化已经不仅仅是专业文化的根基,更是中华文化的根基。

参考文献:

[1]钟明英.探讨专业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2014.

[2]谷志民.群众文化与专业艺术的发展探讨[J].读书文摘,2014,14:16.

[3]兰君.群众文化与专业艺术的共同发展[J].青年文学家,2014.

第9篇

民间艺术传承现状及成因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互相矛盾的文化现象?其背后的原因可以说是错综复杂,非一言可以蔽之。从民间工艺方面来说,首先,民间工艺的传承制度上有着自身的困境。很多民间艺术的传承是师傅传徒弟的,这决定了其传承范围的狭窄。其次,一些地方政府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不足,没有正确认识到文化产业与普通的产品的本质区别。还有,我们近几年在对待传统民族文化上常常走入一种误区,总是认为保护民间美术就是保存一成不变的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美其名曰艺术“活化石”,什么是“化石”。

化石是历史遗存,只是曾经历史存在的证据罢了,是僵死的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而对于民间文化来说,保护不是目的,发扬光大才是目的。民间文化艺术的特点是地域性,淳朴性,贴近人最纯真原始的审美感受的艺术性。相对于主流美术来说,它只是在材质或技艺上的不同。不代表民间美术艺术品格的只能“通俗”,不能拔高。我们现在很多的民间工艺保护只在技术层面上思考,产业化的过程中,也错误的以扩大生产为追求,而没有在艺术性的提升上有所追求。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人民的审美水平也在提升,当前的民间工艺在亟需深挖其审美精神内涵的同时,也要在艺术品格上有所提升。

而在高校艺术教育方面,民间传统工艺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甚至在有些地方仍是空白,很少有高校会对自己算所在地区的优秀民间工艺美术建立专门的研究场所,没有将艺术类学生开阔的创新思维与优秀的传统民间美术进行“碰撞”交流,没有发挥高校在此方面的研究优势。可以说,两者之间如何开展交流进而发展出一种合作模式,进而达到优势互补,这对双方的未来发展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既能解决高校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同时又能使得民间工艺美术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民间艺术与高校绘画艺术人才教学结合的途径

基于以上的思考,笔者认为河北高校美术院系应首先担负起传承地方民间工艺文化的使命,更应该利用好地方的民间文化资源,建立民间文化艺术研究所,利用高校成熟的艺术文化研究优势,去深挖民间工艺美术的内涵,去提升民间美术的艺术品格,也可以以此为依托展开全国高校之间的更深层次的文化艺术交流,扩大河北地方工艺美术的全国影响。另外,在课程设置上将河北的民间工艺美术列为河北高校艺术专业课程,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可以设置为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实践类的必修课例如工作室及专业化课程,河北省民间美术资源元素的设计应用课程;鉴赏类的选修课例如河北省民间美术资源的鉴赏课程;加深艺术类学生对我们的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河北传统民间美术得兴趣。

民间工艺美术研发和销售的机构或团体可以为河北在校的艺术学生提供考察实习条件。这一方面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对民族民间艺术,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在考察、调研中收集第一手材料,学生可以通过具体考察实践的过程,领略传统民间美术的魅力,扩大民间工艺美术的后续传承基础,真正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对待传统工艺美术,从而使得民间文化艺术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结论

要使艺术教育走向了真正的“传承”,使“死的标本”变成“活的文化”,关键在于民族民间艺术的开发和应用要同时进行。任何一件作品特别是设计作品从来就不是孤立于商品社会而存在的,它是与时代精神进行整合再创造出来的新作品,是设计者、创作者做好本民族民间文化整合的基础上,使民族民间艺术重获新生。

作者:居瑢邵照阳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第10篇

1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产品形态的关系

产品形态是产品造型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是设计师向受众传达思想和理念的物化,更是产品文化、身份的精神象征,是赢得受众心理共鸣的设计语意表现形式[2]。形态是产品造型的总体“品行”,即“外形”与“神态”的综合体。一个优秀、成功的产品形态,美的外形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还需有一个与之相匹配、蕴涵其中的“精神势态”,即“形神兼备”。这种精神将来自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它通过产品形态的设计语意生生不息地进行传承与发扬光大。传统文化艺术融入产品形态,在本能设计层次上是以具体、清晰的符号元素出现。但这种符号不是生搬硬套,更不是肤浅的理解和简单的模仿,而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和理念出发,借助传统元素形态,寻求最切合的符号语言以及现代的构成手法和科学技术,对传统和现代兼收并蓄,吐故纳新,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分解、变革、拓展,再与形态设计有机融合,进而达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共存融合。由此,在现代产品形态设计中,设计师只有充分考虑不同时期的审美伦理,找出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精神加以传承,才能形成具有传统艺术多姿多彩文化精神的中国现代产品形态设计风格[3]。

2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撷英

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品类繁多,博大精深,主要涵盖工艺美术、中国画、民间木偶、古老的热贡、皮影戏、麦杆画、中国刺绣、剪纸、中国结、风筝和民歌等门类。

2.1工艺美术

通常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的突出特点是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相结合,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审美特性[4]。它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精神方面的审美性,它反映着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的物质与文化的生产水平,其视觉形象(造型、色彩、装饰)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观。中华民族祖先使用自然物“磨光”和“钻孔”等行为,不仅成为原始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标志,更是设计能力和审美思维的开端。优美的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物质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灿烂的“青铜时代”标志着中华民族工艺美术新纪元的到来,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玉器代表了世界治玉用玉的最早水平,湖北出土的战国时期“木雕座屏”以其雕刻精细而被视为罕见的艺术珍品,从陶到瓷的创造成为世界文明飞跃的一个重大标志,中国古代的织造、缬染、刺绣和服饰工艺更是技艺精妙绝伦[5]。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不但保持了原有品种的完整性,也随着科技文化、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而变革创新,既继承了其绝技与特艺,又注重科学研究,创新出丰富而具有时代审美气息的新品类。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以设计深厚的内涵思想、无穷的造型特色、鲜明的装饰风格和赋情寓意的手法,及一种美的升华形态孕育了中国现代产品形态的设计语意,并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2.2中国传统绘画

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风格和极高的审美价值。“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把人与自然、绘画与意境视为一个整体,抒发着超越时空的情怀。它的思想传达方式与设计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6]。中国传统绘画主要指传统中国画,它在世界艺术领域自成体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中国绘画造型所用的线犹如流动的音符,构成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鲜明特色,“随类赋彩”是中国画的设色要领,重彩和勾金给色彩带来了极强的装饰性,“墨即是色”道出了传统绘画对色彩认识和使用的玄机,各式皴法表现出对物象肌理的再认识与再创造。中国画把丰富的客观事物浓缩到用艺术手段所塑造的典型形象之中,通过联想和经验、感知和认识使受众获得美的特征和情趣,它反映了人们与自然界动植物之间的审美关系,将物质的对象与主观心理相融通,创造出一种新的生命和形象的载体。中国绘画与中国的设计艺术总是存在着一种相互渗透与互动的关系,共同创造了一个反映民族特征、传统品质与深厚文化内涵的完整艺术体系。拥有600年历史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景泰蓝,见图1,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可谓国宝“京”粹。它造型各异,风格独特,技艺精湛,制作讲究,分瓶、碗、盘、尊、兽、罐、仿古制品等系列,是鉴赏收藏、馈赠友人、家居装饰品味较高的工艺品,更是中国绘画与中国的设计艺术完美结合。

3中国现代产品形态的审美传承

3.1民族文化精神的审美传承

民族是在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为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7]。民族风格高度稳定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包括认知审美,成为一种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神。现代产品的形态设计强调要体现产品的设计观念,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时期背景下的设计师在感性设计过程中都具有先入为主的文化观念,民族文化精神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感性认知和思考的标准,它在设计全球化趋势下渗透和传承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群体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与审美习惯。“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把人与自然、艺术与意境视为一体,充满着与宇宙运动一脉相承的律动和神韵,抒发了超越时空的文化情怀,传播着宏大的民族文化精神。体现“天人合一”文化精神作品见图2,作品表现出造型之巧、俏、绝、雅的艺术特色。“巧”即为人之灵气、创意大胆、构思奇巧、加工技艺精巧、巧夺天工;“俏”为天之造化,充分利用造型材料天然俏色、纹理及质感,表现出逸趣天然的精神品质;“绝”为天人合一,使作品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是一件高度融合了中国“天人合一”文化精神的形态设计作品。

3.2工艺美术品格和民族元素的审美传承

民族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它表现在创造物中则形成共同的风格和心态。民族艺术和传统文化是包括现代产品形态设计在内的现代艺术的源泉,设计民族品格的形成与文学、艺术及建筑的民族风格密切相关,它们都是民族精神、传统、审美心理等文化背景的真实反映。现代产品形态设计批判地吸收了中国工艺美术和传统绘画中民族元素的美感,体现着深深的民族审美情愫和无穷的文化信息,以博大精深的审美法度、独特的形式美感、高超的技艺展示于世界[8]。因此,集精神、境界、风格和技艺于一体的中国工艺美术和传统的民俗元素已成为提升现代产品形态设计的文化内涵,传承技艺经验、开阔想象思维和设计创新的灵魂和活力,而现代产品形态设计更是成为在科学与技术的实践中反映人的感知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民族元素产品见图3,是一款具有浓郁的中国地域文化元素的产品形态设计实例,作品在视觉元素的设计上恰到好处地应用了我国的民族元素,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受力。

3.3设计伦理的审美传承

基于传统设计伦理的作用与影响,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不仅要对审美客体进行理智的分析与判断,而且偏重于主观领悟和直觉把握,成为与审美客体进行感情交流的体验者。中国人的审美强调“意”,所谓“意”就是审美对象的内在素质、审美对象的象征,相仿于模糊的中国美学原则,它类同于中国哲学中的“无”,不是没有,而是不好定义的意思。中国人认同的美是无法完全用比例、尺度之类的美学原则来概括,是需要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在现代产品形态设计中,不能完全照搬常规工艺美术的美学原则,应从设计个体的内在感受和心理体验入手进行设计,沿袭设计伦理之审美心理和审美特性,才能找到设计伦理传承之实质。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产品形态设计中,重视自然和朴素相得益彰的人机界面情感设计,重视产品与使用者的心灵沟通,力求达到产品与使用者能够情景交融,则成为设计伦理审美传承的最好诠释,它将在设计创新时以唤起使用者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心灵共鸣,使设计更贴近中国人的审美倾向,使设计作品和谐统一,充满人性化和情感性。

3.4中国设计品位的审美传承

设计的品位是其品质、文化、艺术等诸多因素的一个总和。真正的优秀设计不但要具备先进的科学和发达的社会生产条件,还要有鲜明的本土文化与艺术审美精髓。具有中国设计品位的审美要立足于产品的造型美、材质美、装饰美、功能美和时代美,从本土传统文化的积淀中挖掘民族美的元素,并加以发扬光大,了解、传承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才能构成现代产品形态设计具有美感的客观内容。中国设计品位的审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涉及到设计对象审美价值的审美认识、审美反映、审美判断或审美评价[9]。设计对象具有了审美价值,它才有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才能展示出伟大的中华人文精神。由此可见,现代产品形态设计要建立起审美传承的良好机制就要从审美的本质出发,抓住美是人的社会意识这一根本点,探究设计客观存在的审美价值及设计品位的审美传承要义,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时尚元素相融合,从当代我国民众的审美心理特性和审美精神中寻找最佳的传承点。第一届“为坐而设计”大赛部分获奖作品见图4,作品传承和吸收了中国传统元素,在形态意义的确立、造型材料及工艺的选择、色彩的搭配等诸方面构思巧妙,既美观又节省空间,是传承鲜明中国品位的优秀设计作品案例。

第11篇

一、数字动画设计促进皮影文化传承的内在机理

当今世界个性化、多元化和艺术化的文化思潮为皮影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时代空间,而数字动画设计的有效融入则是皮影文化动态传承的平台和助推力。无论是从艺术欣赏还是历史形态的角度,皮影文化天然具备造型、文学、唱腔、表演、技术等多领域的艺术价值;而数字动画设计技术的引入则为皮影艺术的重构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可以说,深入探究数字动画设计与皮影文化传承间的内在传导机制,是理解上述观点的首要前提。具体讲,数字动画设计促进皮影文化传承的内在机理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在皮影戏制作中引入数字动画设计技术,不仅可以真实再现皮影戏的一般性原理,展现其文化精髓,更可以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及偏好运用数字动画设计技术对原有的皮影作品进行随意修改和完善;其二,在皮影戏制作过程中,利用数字动画设计技术可将电影拍摄中的长镜、短镜及蒙太奇手法应用其中,并以皮影戏的形式演绎其他故事。如此,便去除了皮影作品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沉重感,并赋予皮影文化新的大量的现代流行元素;其三,在数字动画设计与皮影产品制作充分结合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便捷的网络技术,可将多样化的皮影产品推向世界各地,让更多的观众欣赏技术进步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文艺精华,进而推动皮影文化的横向普及。显然,借助于数字动画设计手法可赋予民间传统皮影文化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二、数字影像艺术舞台上的数字皮影动画实践——以《桃花源记》为例

数字皮影动画《桃花源记》是根据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同名作品改编的。在该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对于以数字技术为依托手段的数字皮影艺术,就其表现形式、造型设计、元素库模、空间安排及镜头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和大胆的尝试。通过将数字动画设计技术应用于皮影作品设计,用数字艺术接续传统文化,进而挖掘数字皮影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同时,《桃花源记》推出后所获得的各项大奖在相当程度上印证了数字皮影艺术所独有的文化魅力。可以说,这不仅是数字艺术时代下中国传统文化整合与重构的一次良好实践,更为发展中的皮影艺术提供了较为成功的参考与借鉴。

事实上,《桃花源记》在创作过程中因数字动画技术的融入所展现出的创新与突破是其后期备受推崇的关键所在。在表现形式方面,针对当前传统皮影艺术传承困境及操作复杂问题,《桃花源记》皮影动画在科学借鉴传统艺术操作原理及资源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动画技术的优势,便于创作者通过从数据库所提供的角色形象、局部或动作,进而配以剧情,并借助于三维效果展示,实现全新的数字皮影,为皮影艺术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角色造型设计方面,《桃花源记》中的人物形象在动画线条及传统的五原色调搭配下塑造出生动形象、夸张幽默且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甚至是其中的花草树木等环境元素,为使效果更为逼真,创作者运用Paint Effects的技术手法制作花草树木,进一步增强了画面整体层面的缤纷多彩;在元素库模方面,传统的皮影制作工序因极其繁复会给皮影表演者带来较高难度,《桃花源记》通过采用分解与组合、拼贴与摆放的方法,有效提升一次制作完成的数字素材的重复使用率,甚至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数码合成进而生成新的人物角色,便于皮影动画的批量操作和拍摄;在空间安排方面,《桃花源记》利用表演和绘画的语言及构成原理,运用数字动画设计平台操作皮影动画,根据表演需求按照三维视角合理化地安排空间。由此,《桃花源记》中所创作的人物角色是在空间与时间中展示动作与冲突,从而给予观众新奇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使得观众充分感受到皮影表演艺术的自身魅力;在镜头运用方面,《桃花源记》有效借鉴了影视镜头语言,模拟实拍手法,镜头表现在为皮影动画创作者拓展创作空间的同时,也为欣赏者提供了想象的自由,实现了皮影动画表意与抒情相统一的艺术造诣。显然,由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新的制作技术助推新的舞台艺术的产生,通过汲取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构成要素,辅之以现代化的艺术设计工具,为传统文化艺术的接续和传承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空间。

三、数字动画设计助推皮影文化传承的理性展望

不同的民族,传统文化也不同。如何为传统皮影开辟成功的生存之路,必须引起我们的思考。数字动画作为动画制作界的一颗新星,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与影响。它突破了传统动画的局限性,将技术引入设计领域,成为设计的重要工具。作为二维软件的平台,它有效地将二维事物和技术连在一起,跨越了由于技术落后所导致的文化断层。数字皮影动画正是这一个技术优点的鲜明体现。它在渊源上吸纳了传统以及各种艺术的构成要素后,逐渐形成了当代自身独有的艺术特质,《桃花源记》便是对上述艺术特质的最好阐释,既传承了历史经典,又融合了当代人的审美思维。实践表明,充分利用以数字动画设计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优势,可有效促进皮影文化的历史性传承,而传统皮影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任重道远,需要继续努力,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投身到中国传统艺术的保护中去,为后人留下更多、更好的传统文化艺术,进而,这项工作所体现的意义和影响将是重要的、历史性的。

参考文献:

[1]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薛海萍.浅谈皮影戏发展渊源与新途径传承[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6)

第12篇

关键词:水族文化 艺术 美术教学 渗透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洋文化的彻底融入,民族文化在现代化文明中,一度处于备受冷落的状态中,正是这种形势引起了国人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视。沉淀了几千年的中国民族文化需要炎黄子孙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即便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或者是在全球化越来越明显的时代,民族文化也不能被其他任何一种外来文化所取代,而是要兼容并包,要与时俱进。而民族文化的传承更多的还是需要青少年一代,将各种民族文化渗透进中学课程教学中比如美术教学、语文教学等等中,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让学生从小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子子孙孙传承下去的目的。

二、水族文化简介

水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总人口约40.69万人,主要居住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榕江、从江等县市,少数散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云南富源、彝良等县也略有分布。水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同样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是人类伟大文明的结晶,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承载着水族文化的水书、水族端节、水族马尾绣入选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前,水族文化已成为有关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重要内容,水族文化的抢救、挖掘、保护、传承等也成为有关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使用行政、经济等介入性手段来传承文化,可以获得短时间内的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文化的传承需要的是长效的机制和策略,需要润物细无声,需要在教育中不断渗透。

三、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和水族文化的关系

在中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把教学目的定为通过有趣的美术表现和欣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周围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在《大纲》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要求体现民族特点,充分发扬我国、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要充分利用好美术资源,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要按10~20%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内容,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

《大纲》还指出:中学美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艺术教育课程,主要体现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可见,中学美术教学需要渗透进民族各种文化的教育,而丰富多彩的水族文化艺术就是其中的一种。

四、水族文化艺术在中学美术教学的渗透

水族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无论是哪一个节日或者是任何一种服饰、家具等都是颇具特色的,都可以看成是一副绝美生动的美术作品。所以,如果能将水族文化艺术渗透到中学美术教学中,都将成为丰富有趣的教学资源。水族文化引入到美术课题教学中,也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意义重大。

第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只要有心,教学过程中处处都可以渗透进水族文化艺术。比如可以在情境教学中,充分利用水族文化的各种形象、故事等来创设场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用水族的各种民间故事,如《山的王国》来作为课堂的导入。还有使用水族语言和课堂设计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耳濡目染,真切地感受水族文化。如果学校条件允许,还可以营造校园艺术环境,提高学生的美术参与范围和积极程度,创造出一个学习民族艺术的氛围。比如学生水族文化作品展,在相互交流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直接走到民间去参观学习水族民间艺术:如带领“水族马尾绣兴趣班”去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板告村,与当地的民间艺人学习水族马尾绣图案构思和实际操作。

第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一定程度上就是情感教育。作为中学生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或多或少总有一些了解,如果能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渗透,就可以从审美角度进行引导,以深层次挖掘民族文化之精髓。作为中学生的美术课堂,完全可以将刺绣、泥塑、服饰等这些图片或个人绘画作品或是相关故事展示和讲述出来,让学生在交流中从不同角度去领会水族文化。在不断的评比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便可以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第三,拓展学生的美术创作空间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学道具,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所以,要尽量使用身边的各种资源为学生的创作拓展更大的空间。比如水书书法:让学生在“画字”中学会书写和传承水书的民族精髓所在;使用大自然的竹子来编制玩具;使用树叶来拼贴画;还有水族的马尾绣与周边苗族蜡染相结合;水族土楼的独特设计在现代美术的运用;这些都可以用到课堂上,这样的教学资源越是丰富,学生的美术创作空间就越大。

第四,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

水族本身的形成和发展变化都是有着历史悠久特点的,期间所形成的各种文化艺术也是世代传承的才得以保存,其巨大的社会功能是全民族的精神支柱。但是,水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一样,遭受着现代文明的冲击,面临着消失的危机。要挽救这种现状,学校教育是最好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是最直接的方法,而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传承本能的潜力的发挥则是当地水族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和本民族的情感,让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五、小结

水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护、要传承。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水族文化艺术的方式,就是一种有效的传承水族文化的方式,而且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方法对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都是有利的。可见,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进水族文化艺术的做法意义重大,值得推广。其他的民族文化也可以渗透进教育中,以达到传承和保护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