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儿童美术启蒙教育

儿童美术启蒙教育

时间:2023-11-04 09:37: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童美术启蒙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儿童美术启蒙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美术启蒙教育重要性

在年龄、性格等因素的影响下,学龄前儿童对各种教育具有高度的热情,幼儿园教师应利用这一特征对学龄期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在教授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想象能力、审美情趣等,使学龄前儿童成为具有美好情操的个体,从小热爱生活及美好事物。为了更好地发挥美术教育启蒙作用,需要结合儿童特征创新教学模式,使美术启蒙教育更生动有吸引力。

一、学龄前儿童思维能力分析

我们主要从三个阶段对学龄前儿童思维能力进行分析:第一,0~3岁,这一阶段儿童主要以感知、动作进行思维完成,换言之,儿童不会主动进行思维,而是需要通过聆听、玩耍进行思维,思维会随着动作的停止而停止;第二,3~4岁,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开始趋于形象思维,3岁后儿童能够通过具体事物展开联想,形成思维,并掌握着一定的知识运用能力,即运用现有知识进行问题思考,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并存;第三,5~6岁,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开始趋于抽象逻辑思维,在思考事物个体发展的同时理解事物各方面关系,可以依靠语言理解事物、而非局限于具体形象,对事物的评价也逐渐复杂化。

二、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的重要性

(1)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讲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素质修养。作为教育教学领域重要部分的学龄前教育自然也需紧随时代的潮流,积极培养儿童素质修养,而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素质修养的有效渠道,所以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有利于激发学龄前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艺术是表达情感的形式,美术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充溢着趣味性,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活动中儿童既可以愉悦身心,又可以开发想象力。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美术教师应设计趣味化的美术活动,鼓励儿童积极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产生对世界的认知;应与儿童保持一定的交流,通过交流与日常表现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使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得以激发。(3)对学龄前儿童智力及形象思维能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人脑是由左半球与右半球组成,其中左半球对应的是抽象思维,右半球对应的是形象思维,复杂化的精神活动往往需要左半球与右半球的共同协作,科学研究表明,美术对学龄前儿童智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般情况,文化课学习与左脑思维关系密切,即文化课学习有利于培养儿童抽象思维,而美术课学习需要右脑思维的支持,有利于培养儿童形象思维,促进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美术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儿童形象思维能力,这里所提及的形象思维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等,其中观察能力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为深远。观察与感知具有密切的关系,而感知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息息相关,所以正确的观察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形象思维形成的基础与动力,进而对抽象化事物有一个具体的认知,形成逻辑思维,使学龄前儿童人脑潜力得以激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应给予学龄前儿童更多的观察时间与空间。(4)是学龄前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重要需求。学龄前儿童绘画心理发展存在独特的特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特征,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即初级阶段、中级阶段与高级阶段。首先就初级阶段来说,处于这一阶段的学龄前儿童主要依靠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但步入幼儿园后,他们走进新的环境,开始接受正规教育的学习方式,对这种不同于之前的学习方式充满兴趣。其次就中级阶段来说,该阶段的美术启蒙教育对儿童绘画心理发展起着一定的过渡作用,也就是说该阶段是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在该阶段,学龄前儿童的绘画能力与水平相对不稳定,究其缘由就是他们虽然掌握着一定的作品观察能力,能够通过观察了解作品不足,但缺乏问题解决能力,对物体颜色、结构缺乏充分的理解,无法有效弥补作品不足,进而会丧失绘画兴趣与信心。结合心理学理论来看,这是学龄前儿童抽象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最后就高级阶段来说,处于高级阶段的儿童具有相对稳定的绘画水平,绘画心理得到了一定的发展。(5)有利于推动幼儿园健康发展。从客观角度来说,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与智力发展,且形式不拘泥于固有模式,极易吸引儿童的注意与兴趣,因此,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满足当下儿童学习需求的同时还对儿童日后学习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即扎实的审美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素质修养对他们来说大有裨益,从而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促进学龄前教育发展。

三、提高学龄前儿童美术启蒙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首先,激发学龄前儿童美术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儿童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对教育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美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美术教师应利用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儿童感受美、体验美,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引导儿童观察自然、体验自然,有利于提高儿童学习兴趣与认知水平。其次,做好教学评价工作。评价是教师了解儿童学习状况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儿童学习信心的有效方式,所以,幼儿教师应做好教学评价工作,及时给予儿童评价,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光荣,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同时教师应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培养学龄前儿童想象力。最后,培养学龄前儿童学习注意力。学龄前儿童天生好动,在课堂教学中难以集中注意力,针对这一特征,幼儿教师应加大学龄前儿童学习注意力培养,使他们在感受到学习乐趣的同时集中注意力学习,做好相应的教学工作。一方面,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教学具,避免发生突发状况影响儿童的注意力。与此同时,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学龄前儿童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实施游戏教学,进一步展现美术启蒙教育的魅力,使儿童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另一方面,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通过与儿童的交流沟通及课堂表现观察,掌握儿童学习规律与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策略调整,吸引儿童注意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龄前儿童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即需要加强儿童艺术教育,进一步培养儿童创造意识与素质修养,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素质修养、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所以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具有切实可行性与现实意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引导儿童善于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美,同时不断探索与儿童年龄、性格特征相符合的教学策略,提升美术教育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李强.幼儿美术启蒙教育问题初探[J].戏剧之家,2014(10).

第2篇

【关键词】幼儿音乐培养;蒙台梭利;早教;影响

中图分类号:G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206-02

蒙台梭利,是著名的意大利幼儿教育家,其主要研究的是智障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其教育方法的核心指导思想是以“儿童为中心”,她主张以日常生活的训练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教育,来促使儿童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进而自行构建完善的人格。蒙台梭利的音乐启蒙教育是在蒙氏感官教育的基础上,通过音乐启蒙教育来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乐器操作能力和身体律动能力以及秩序感的培养等,进而来提升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一、蒙台梭利教育概述

(一)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基础

蒙台梭利教育是蒙台梭利在深受福禄贝尔、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等的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的影响下,结合自身多年的教育经验而形成的独特的儿童观与教育观。

1.儿童观

(1)儿童具有发展的内在吸收力心智。蒙台梭利非常重视遗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因此她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中写到“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是生命力量的呈现。它的生命力就是按照遗传确定的规律发展起来的”。同时,蒙台梭利也相信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其另一本著作《有吸引力的心智》中写到儿童的生长发展是借助于“吸引力的心智”来实现与周边环境密切的接触和情感的沟通、联系,并在自发的活动中来获得行为方式,生命力与个性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2)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与敏感性。蒙台梭利教育中国认为儿童的生长发展是遵循一定自然程序的,其将儿童的发展分为1-3岁,6-12岁和12-18岁这三个阶段。儿童在生长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各个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等的发展才能进入下一生长阶段,并且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与阶段之间其本质上是不同的,心理特征的不同,就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教育。

同时,蒙台梭利认为生命在通过自发活动来得以发展的同时,还有生长的敏感性,是生长发展阶段所具备的一种特殊能力,是积极的活动能量。儿童在生长发展阶段具有语言、感觉、行为规范和肢体协调等的发展敏感期,正是因为儿童具有发展的敏感期,教育就因根据儿童发展的敏感期来进行相应的调节,使之符合儿童发展的敏感期,以此来促进儿童的健康、正常发展。

(3)儿童的发展要通过工作来得以实现。蒙台梭利教育思想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儿童在环境的互动中,通过自发性的活动来完成的。儿童主要的活动并不是游戏,且游戏并不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求事和责任感以及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和习惯。只有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即工作)才是儿童最为主要和喜爱的活动,才能促进儿童全方面的能力发展和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

2.教育观

(1)自由教育。蒙台梭利教育中注重并强调儿童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做什么,并决定自己的工作做到什么程度,其工作的结果就是儿童的发展成果。在自由的条件下进行“自我创造”,并取得成功。同时,教育的任务在于为儿童提供环境,让儿童在适宜的环境中自由的发展自身的自然能力。

(2)提供环境。环境在教育中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要充满爱与快乐的心理环境和有组织安排的物质环境。让儿童在这一环境下,借助于各类材料、教具和设备等进行自由活动,自由表现,使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和认识到自由的力量。

(二)蒙台梭利音乐教育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能接受的是音乐的启蒙教育,等到儿童成长到一定阶段后才能对其培养真正的兴趣。蒙台梭利的音乐启蒙教育未进行综合、系统的介绍,大多分散于她的《蒙台梭利教育法》《发现孩子》《童年的秘密》和《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全书》等著作中。

蒙台梭利的音乐启蒙教育是基于教育思想上建立的。并且其认为2-5岁的儿童是进行音乐探索、体验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和家长都要抓住关键时期,并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为其营造聆听音乐的机会,并让其聆听丰富多样的音乐类型。

蒙台梭利的音乐启蒙教育强调的是让幼儿通过唱歌、动作和打击乐器等来进行音乐的学习,从节奏、音高和音色、曲式等基本要素来入手学习。教师要在唱歌、乐器演奏和乐器创造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教具,进而来唤醒幼儿的节奏感,促进幼儿的肢体协调性发展。

二、“蒙台梭利”早教在幼儿音乐培养中的应用

(一)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在幼儿音乐培养中的应用

幼儿的听觉器官是所有感官中发育最早的器官。音乐与听觉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进行幼儿音乐培养的过程中,听觉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都循环在上课、下课、吃饭、做游戏和上厕所等行为,教师可在学生进行这些行为的过程中,有目的的播放一些特定的音乐。从而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熟知这些音乐,并在幼儿的心中形成暗示性的信号,在某个音乐响起时,幼儿就知道该该做什么事情。

教具是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中最具特色的,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自动纠错性”。教具的种类丰富、繁多,颜色鲜艳、形状多样,且玩法各异,符合幼儿的心理。并且每次在进行游戏时,幼儿要排队,有秩序的领取教具,并在游戏结束后要及时、有秩序的将其归还,并要尊重和维护教具。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幼儿的“长幼有序”“先来后到”的社会伦理与社会秩序。

(二)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实践乐感对比

通过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的幼儿在乐感上较之与未接受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的幼儿来说有明显的优势。

1.节奏感强。接受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的幼儿节奏感很强,明显的优于其他同龄幼儿。简单的节奏模仿训练,接受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的幼儿能很快的进行正确的重复。

2.思维敏捷,身体灵活。接受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的幼儿,当教师作出一个动作后,幼儿能很快的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来表现出来,而其他幼儿则会出现肢体不协调,左右颠倒的情况。

3.音乐记忆力与乐感较强。接受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的幼儿,当教师在教授一首新的小曲子或是儿歌时,教授一遍后其歌词和曲调就已经成功的印到幼儿的脑海中,并能通过其具体表现看出,幼儿已经过了“听懂”音乐语言的过程。而其他幼儿由于思想层面的拘束和协调性的缺乏,进而导致其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对幼儿音乐培养的促进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认为:“教师协助幼儿活动自由,避免限制孩子的自由性的活动受到压抑或是干涉,孩子必须通过自由活动才能真正的表现自我”。音乐活动作为幼儿自由的表现和自由创造的最佳方式,让幼儿在关键时期接受美好的音乐教育,在其听觉的敏感期和心理敏感期进行音乐的熏陶,进而来培养儿童的高情商。音乐教师是幼儿音乐培养的引路人,音乐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与教学效果。因此,音乐教师要运用优美、智慧的语言来感化幼儿的心理,进而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因此,在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中,教师将音乐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带领幼儿做音乐广播体操,让幼儿在活动肢体的同时也感受了音乐的美。并且通过音乐暗示来提醒幼儿这一环节该做的事情,进而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专注力、耐心和表现欲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是在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幼儿为核心,充分的分析和了解了幼儿在敏感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进而来激发幼儿的音乐潜质,并通过有准备的环境和丰富多样的教具来培养幼儿独立、自信和创造力等各方面的能力,进而促进幼儿后期的音乐学习。

参考文献:

[1]习h.谈“蒙台梭利”早教对幼儿音乐培养的影响[J].音乐时空, 2014(7).

[2]刘国宁.浅谈蒙台梭利教育模式[J].新课程学习(中),2014(4): 78-79.

[3]王梦.浅谈蒙台梭利教学[J].现代交际,2013(8):159-160.

[4]谢麒.论蒙台梭利方法[J].美术教育研究,2010(2):59-61.

第3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探讨;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逐步推行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多的孩子家长和教师开始关注如何推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念的影响,学前教育更是受到前所未有地重视。其中学前教育美术手工的教学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界人士也是在不断探讨与研究,旨在激发孩子对美术手工学习的兴趣,提高对事物的审美能力,进而推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一、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目的和作用

(一)学前教育美术手工的教学旨在通过学习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手工的实际操作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启蒙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美的认知,提升对美的敏感程度。美术教育手工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亲近自然,亲近社会的过程中,在大脑中留住美好事物的表象,以帮助其形成对美的意识,陶冶情操。

(二)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下,自由地表达自己,增加其接触外界事物和环境的机会,感受美好的事物,接受美的熏陶以及艺术的培养。

二、当前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学前教育在近些年来才得到广泛关注,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下面主要探讨美术手工教学的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上不合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在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中,大部门的内容仍旧停留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以及专业知识的灌输上,一味地使用传统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需要,同时脱离了课程开设的初衷。长期如此,学生的兴趣将大大丧失,最终失去美术手工教学的意义。

(二)缺乏对学前教育中美术手工教学的重视程度。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中,由于一些学校对美术手工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师资队伍方面严重匮乏,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使得课堂教学相对随意,没有完整的教学规划就会使不同班级在教学中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次课堂上教师往往是让学生通过模仿完成作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教材的配备上严重不足。教材是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的约束会严重阻碍美术手工教学课程的开展,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目标也难以达到,同时没有完整的教材也会使教学随意设置,最终失去课程开设的目的。

三、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新思路

针对上文论述中学前美术手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想发挥美术手工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研究设置合理的、适合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课程。首先要区分学前教育美术手工课程不同于普通的美术课程,它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恰当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引导幼儿多动手。通过对幼儿的绘画、手工教学,提升其对美的基本认知,同时在动手的过程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性意识。

(二)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专业人才。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正确对待教学,严格按照课程的标准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在课堂上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幼儿积极动手,亲身实践感受动手的乐趣,逐步推进幼儿对手工美术的喜爱程度。

(三)提高对美术手工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强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投资力度。新时期,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尤其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所以学校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高度重视对美术手工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加大各方面的投资力度,不仅引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教材的选择上也要下大功夫,推进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发展。

四、小结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作为启蒙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学校要高度重视这一阶段的培养,在课程中不断发现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加强引导,提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鉴赏能力。加大力度研究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不断提高美术手工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为学生提供发挥自我的空间,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使学前儿童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促进其全面发展。

作者:刘颖 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沅.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研究[J].艺术科技,2014(2).

第4篇

一、京剧艺术启蒙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

在幼儿审美初始阶段,由于幼儿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审美意识,因而主要是以直观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幼儿通过嗅觉、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共同协助,共同感知,积极参与,相互作用,达到“异质同构”。京剧艺术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它是唱、做、念、打的统一体,各类艺术活动的综合,正是调动了幼儿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整体地反应审美对象,为他们借助于通感形成审美意象提供渠道。

(一)京剧音乐启蒙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听觉感知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思维主要是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学前儿童对音乐的感知也不可能摆脱其自身认知、思维发展的水平。因此学前儿童对音乐的感知体现出形象性、直观性和情感性。京剧的唱腔主要以著名的“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在旋律发展中,西皮旋律色调明亮、华丽、尖锐,用平缓节奏处理时,多表现明快、抒情的喜剧情节和愉悦的人物情绪。用轻快或强劲节奏处理时,多表现热烈、激烈的戏剧场面和活泼、激动的人物情绪;二黄则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节奏缓慢时,多用来表现压抑的悲剧情节和忧郁的人物情绪,节奏强劲时,多表现压抑、悲壮的戏剧场面和凄楚、悲愤的人物情绪。西皮唱腔总是给人以婉转流畅如行云流水之感,二黄唱腔总是给人以沉静、悲凉之感。当儿童听到西皮唱腔时,他能够产生兴奋、愉悦的情感,而二黄唱腔则让儿童安静。有了更多的思考。

(二)京剧美术启蒙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视觉感知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处手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因此在儿童审美初始阶段,对审美对象的形式感知比较突出,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成为儿童感知的首要刺激。京剧服装多使用绸缎精美制作,图案纹饰多以刺绣表现,色彩斑斓,华丽多彩,符合幼儿的审美偏爱。在京剧服装刺绣中大量运用金线、银线,如:《将相和》中的廉颇、《探阴山》中的包拯、《逍遥津》中的曹操等的服装都大量地使用金线刺绣;而《长坂坡》中的赵云、《群英会》中的诸葛亮、周瑜等的服装则是大量地使用银线进行刺绣。金银线刺绣的服装在舞台上的穿插使用,在由舞台灯光的照射下光彩夺目,极大地烘托出了炽熟的舞台气氛。京剧服装不论在构图、色彩、装饰等方面能够给幼儿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提升幼儿的视觉感知能力。

京剧脸谱是以人的面部为载体的图案艺术,它是夸张的艺术,使用浓重、强烈的色彩,将人物的五官相貌加以夸张。有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歌唱道:“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些不同色彩塑造的脸谱能够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正是符合幼儿的审美偏爱,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三)京剧表演启蒙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形体感知能力的发展

形体动作是学前儿童表达和再现艺术活动的一种最直接最自然的手段,通过这些动作表演,幼儿能够对音乐的节奏做出反应,用动作来反应音乐的速度、力度的变化等,这对于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幼儿不仅通过听、看等途径感知京剧艺术,而且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体验。

“打”是京剧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是京剧艺术形体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里的武打实际上是“舞打”,是把武术动作加以提炼,化为节奏感很强的舞蹈动作,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虽然是表现紧张的搏斗、厮杀,但台上绝无血肉模糊的场面,无论是舞刀弄枪还是翻打扑跌,或动或静都给人以美感。表现两军混战的厮杀场面有一种动态美,一个锣鼓点便把混战结束,交战双方集体亮相,构成一个优美的群像造型,台上演员虽然姿势各不相同,却都像雕塑一样表现出静态美。这些或动或静的动作,让幼儿感知到人的形体展示出来的美,对幼儿学习舞蹈能够一个良好的作用。

二、京剧艺术启蒙教育能够发展幼儿的审美理解能力

幼儿对艺术品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对艺术形式结构模式及其情意表现性的理解,对题材内容的理解,对深层寓意或主题的理解。受其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幼儿的审美理解往往是将他们获得的审美资料与他们个人以往的经验结合起来,通过想象而进行的理解。审美理解表现为较为浅显的理解。京剧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能够促进幼儿审美理解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对艺术形式特征的把握,明显优于艺术欣赏中的理性表达。他们虽然不能为艺术作品进行风格方面的分类,但他们却不知不觉地受着作品形式审美属性和艺术风格的熏陶,并不知不觉地融进自己的艺术实践中。京剧中的象征意义可以使他们更轻易分辨角色的性格特征。京剧艺术对色彩的运用非常全面、大胆,也非常灵活。在京戏中,为使观众看清眉眼,化妆就注重粉墨,浓眉重目,深描眼帘,进而勾画、创造出脸谱。京剧脸谱那令人眼花缭乱的色彩表现不同人物的情感和寓意。红色,多用于忠勇正直的正面人物:紫色,多用于忠贞耿直或性格果断沉着的人物;黑色,有无私、勇敢、刚烈、鲁莽、憨直的寓意;白色,多用米刻画那些阴险、狡诈、飞扬跋扈的反面人物。幼儿在看戏时,只要看见何人着何色就大致知道舞台上人物形象的好坏。京剧艺术的完整而繁密的程式体系及象征的表现手法,能够帮助幼儿逐渐理解作品的虚构性、夸张性及其特性,培养儿童对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力。

审美理解是审美主体长期以生活和知识积累为基础形成的,儿童在生活中得到感受,在感受中获得对形象的理解,程式是中国戏曲艺术表演的重要手段,是生活动作的规范化,是把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按照美学原则加以提炼、概括、美化、夸张而形成的一套严格的技术格式。京剧的表演是高度程式性的,京剧中对种种生活情景的表现,都有特定的程式规范与之相对应。京剧的程式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不仅表现一般的生活现象,如吃饭、喝酒、睡觉、走路、看书、写字、关门、开门、喜、怒、哀、乐等,也能表现复杂的生活现象,如男女婚姻、悲欢离合、一桩公案等等,几乎生活中的一切现象都能用程式恰当的表现出来。只有理解了这程式技法才能看得 懂京剧。这些程式贴近幼儿的生活,便于幼儿理解,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对艺术作品的技巧的理解。

三、京剧艺术启蒙教育能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指的是审美主体在感受美、鉴别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出美的事物的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可以表现为创造性想象的能力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京剧艺术具有虚拟性及动态性,京剧艺术启蒙教育能够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想象自由,幼儿可以藉此将头脑中的原有的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组织起来,从而进行再创造。

(一)促进幼儿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发展

儿童具有表现形象的潜在能力,受他们认知能力的制约,他们的认识总是不完整,常常会把局部的、不同特征的属性的事物杂乱地融合在一起,组成新的非现实的形象。他们依靠直觉行动、虚幻的感觉表现生命形式。儿童可以通过想象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组合在一个空间中,他们习惯于接受想象、夸张、拟人等手法表现的艺术作品。研究表明,婴幼儿已经蕴藏着创新潜力,但是这种创新潜力具有稳定性差,可塑性强等特点。因此利用他们的可塑性,引发他们的创造性想象的发展,是早期审美教育的首要任务。

京剧的虚拟性是一种写意的艺术观,对于整个剧种和某一出戏的整体来说都具有全方位的意义,在京剧舞台上对于时间、空间的处理都是虚拟的,对于人造环境、自然环境的表现也是虚拟的,对于人物的外形与言行的刻画是虚拟的,对于人物精神气质的刻画也是虚拟的。例如表现涉水行船,台上并没有船,也没有水,完全靠演员手中执一支木船桨来表示,给人以人在舟中的感觉;表现骑马,台上并没有马,演员手中执一根马鞭,左腿微抬,右腿轻跨,马鞭一举就表示已经在骑马了;用唢呐模拟鸟鸣、马嘶声、娃娃哭声;用锣鼓表示风声、雨声、水声等;用四个龙套代表千军万马;用四员大将“起霸”的舞蹈动作代表武将出征前整盔束甲,准备厮杀的宏大场面等等,京剧舞台上这些虚拟的表现手法能给幼儿以充分的想象,他们可以根据简单的动作、布景道具等展开自己的想象,将他们的所知觉和理解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为最终孕育出美的形象奠定基础。

(二)促进幼儿创造性表达能力的发展

审美教育不只是培养人静观美、欣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人的审美创造力。对幼儿来说,在感受作品的基本情绪的基础上,应大胆、积极地用多种手法表现自己的感受。学前儿童在审美表达过程中,有时并不按照预想和计划来进行,而是依据自己构思与表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以至于最后形成各种不同的表达形式。

第5篇

一、以身心愉快地进行美术活动为目标

儿童的天性是自由的、主观的。如,学生虽然投入地进行了美术活动,却不能完成教师指定的题目。在学校的美术教育中更会产生评价上的问题,按统一的标准评价,儿童无法获得真正的发展,而掌握灵活的评价标准似乎又很难。较为自由的课外儿童美术教育可以更灵活、更宽容,同时也需要在教育目标上得到家长的支持和认同,因为不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的美术活动只是一种媒介,承载着儿童对美术的热情、对自己思想感情的探究、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对美术技巧的实践。评价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感受,不当的评价会使儿童产生挫折感,失去绘画的兴趣。教师应积极鼓励儿童放飞想象,诱导儿童自发地表现内心的情感,这样完成的绘画作品才是成功的,应该得到教师的赞赏。

二、以逐步深入的美术专业技能为内容

首先,对审美经验的培养。不要排斥教儿童画一些形象,教师恰当的示范与讲解可以提供给儿童直接、生动的视觉感受,对初次接触绘画的儿童更有效。临摹一些优美的、线条简单、特征明显的形象,儿童不仅可享受用线造型的乐趣,掌握绘画基本功,也能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宣泄。同时,随着画笔下的形象逐渐呈现复杂的结构,儿童对事物的认知也会逐渐增加。其次,对造型能力的培养。美术是视觉艺术,观察感受是美术最基本的活动,是儿童绘画创作的源泉,也是美术教学的出发点。针对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可用几何形概括法帮助其认识和理解所画的物体。实际上这是一种概括的过程,结构再复杂的物体,通过几何形概括也能显得有规律、变得简单。教师还要引导儿童注意细节,这是观察训练的重要部分。如画西瓜的花纹,不仅要画出弧形表现立体感,还要表现锯齿形变化,要注意弧线的开始和结束都要归于上下两个中心点。最后,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是形象思维使视觉表象和记忆表象得以升华的审美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儿童根据情境自由发挥想象。如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临摹时,不以“像不像”为标准,可以随意想象。在儿童感到无所适从的时候,教师要把他们指引到一个新鲜地方而不划定范围,让他们随意走向不同的方向,看到不同的风景,有不同的体验,这样他们就可以在画面中表现出丰富的、有个性的主题。

三、以灵活、宽容、鼓励的态度主导活动形式

当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时,绘画活动以外的形式可以引导儿童继续其绘画活动,这样做是让儿童找出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分出作品的好坏,可避免不恰当的评价挫伤儿童的自信心。教师应参与儿童的作画过程,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儿童一起作画不是单纯帮助儿童完成作品,还要指出某种技法的不足,或突出作品中的优点部分。一幅儿童的作品经过教师的改造会有很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是可以分辨出来的,毕竟儿童的审美角度与成人的审美角度是不同的,成人讲究的是完整性,儿童更注意局部或感官刺激。参与学生绘画,最大的好处是能对学生的画表示关注,同时进行因势利导的评价。教师在布置儿童自主作画的题目时,必须让题目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喜欢画画的儿童都有自己固定的表达主题,如,男孩爱画机器人,女孩爱画自己和鲜花,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有很明显的联系。儿童的画应该是一种自由的情感表达,稍有强迫,就会产生勉强或不自主的表达。

总之,启蒙式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颠覆了不合理的美术教育模式并有所发展,教师的讲解、示范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可或缺;不能全盘否定临摹,但要讲究方法;儿童美术作品不能评定等级,但不等于没有评价。正如美术教育家尹少淳所认为的,完整的美术教育是以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以美术为媒介,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而经过这样的美术启蒙教育,儿童会具有一种迁移能力,更有利于个人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本文作者:刘宏伟工作单位: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6篇

关键词:造就;创造力;人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21-01

在举国上下关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使更多的幼儿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自然成了每一个幼教工作者思考的中心问题。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一句话一语中的指出了创新的巨大意义,素质教育正是以人为本,着力于开发人的潜能--重点开发创造力的潜能,人得各种潜能,尤其是创造力潜能的展示越充分,对其他各方向素质发展的促进就越有效。学前期是个体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是对他们进行素质启蒙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儿童的创造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儿童后天创造能力的差异主要与家长,教师等成人的影响和指导有关。我认为创造性教育观的内涵可以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尊重儿童的个性和他们的创造素质

尊重儿童个性是幼儿教育的前提,儿童的个性表现在生活的,丰富多彩的言行中,创造型的儿童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教师特别要注意因材施教,尊重他们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好奇,冒险,自信是典型的创造素质,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教师要理解和保护幼儿的这些创造性表现,使之成为幼儿稳定的心理品质。幼儿园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幼儿创造力的支持者。

1.1 宽容对待儿童的“与众不同”。心理研究指出,有创造性的人,往往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偏离了常模而感到焦虑不安。儿童也会如此,教师要营造鼓励和强化幼儿创造意识和创造行为的气氛,要降低幼儿的焦虑程度。应对幼儿多鼓励,多支持,多肯定,多接纳,多欣赏,多宽容,以宽之心对待孩子的"与众不同"的言行,使幼儿在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

1.2 以满怀期待的心理对待每一位幼儿。期待的观念首先表现在对事物的处理态度上,教师不要立即对幼儿富于创造性的言行予以评判,更不要延迟判断,创造的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我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和表现,是巨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创造水平的高低,创造力表现的早晚,创造力的类型等。因此,教师对每一个幼儿要多一份信心,多一份期待。

2.培养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策略

学前期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之一。是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时机。教师必须抓住这一时机,采用正确的教育手段,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2.1 提倡标新立异。具有创造倾向的儿童,往往有一些新奇的想法和"鬼点子",在老师和同伴面前喜欢表现自己,喜欢标新立异,由于这种创造性表现常常和错误、缺陷、顽皮、任性等联系在一起。他们往往被称为“坏孩子”、“调皮鬼”不受欢迎,相当一部分老师往往采取制止,惩罚等方式。强迫幼儿听话,顺从。“不做老师没让做的事”。即使是修养好的老师也往往是用劝慰,说服等方式,以达到让幼儿听话,顺从“不做老师没让做的事”的目的。而那些思路清晰长于记忆,听话乖巧的孩子往往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宠爱。前者经常遭遇许多冷眼,麻烦和挫折。很可能导致幼儿创造意识,创造勇气和初步创造能力的丧失。而后者则轻易地就得到许多机会。这实在是成人的偏见,对儿童创造心灵的一种伤害。因此家长和老师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心比心地看待其思维和行为,其实孩子不断犯错的过程,正是不断改正、完善方法的过程。

2.2 创设创造环境。除了创设轻松、自由、愉快的心理环境外,还需要创设一定的物质环境。例如,丰富多彩的文学、音乐、美术、游戏、制作等活动。都有利于开发幼儿的创造力。例如:在美术活动中老师可通过几种方法来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A、添笔画,给幼儿一个图形,让幼儿添上几笔,画出一完整的形象,如O可以添几笔变化太阳、花、糖葫芦、车轮等。B、拼画,给幼儿两个或两个以上图形,让幼儿将它们拼成一个形象,如三角。正方形可以组成小房子等。C、接龙绘画,启发幼儿根据已知画面分析、想象、续画。如提供图形三角形让小组成员一次接画没人只添一笔,设法使这个图案变得生动而又有创造力。D、变画,给幼儿一个图形启发幼儿变画出各种丰富而又新奇的画,如幼儿可以根据半个西瓜皮,变画出鸟窝等。

第7篇

一、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

所谓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每一个经验丰富的从业者可能都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笔者认为,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就是幼儿教育不同于其他各种教育形式的、自身独有的特点。众所周知,幼儿教育是各种教育的基础,是人类的启蒙教育。笔者认为,幼儿教育的本质的规定性,就是指幼儿教育应该最符合人类的天性。它应该是包容的、开放的、充满爱心的教育。教师在从事幼儿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应该给予幼儿足够的空间,让他们的天性在这个空间里得到完全释放,而不是让这个空间成为机械灌输学前知识的空间。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教育是探索教育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心智尚未完全发育。他们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幼儿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要试着让幼儿的双手、眼睛、嘴巴得到充分的调动,让他们完全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想象来了解这个世界,以此激发幼儿的各种潜能。

2.幼儿教育是分享教育

幼教事业是美丽的花园,教师的奉献是最芬芳的花。没有爱,人类无法生存。如今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爱包围,缺乏与人分享的经历。为了使幼儿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形成与人交往的能力,幼儿教师在教育中应该引导幼儿多与同伴接触,敢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与痛苦,并鼓励他们和同伴合作,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

3.幼儿教育是认同教育

与成人相比,幼儿更需要得到认同和赞许。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仅仅是教师的一句赞美或者一个眼神,有时都会影响幼儿的一生。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对幼儿的认同感、赏识和赞美,往往会给幼儿一个积极的引导,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所以说:幼儿教育是认同教育。

二、幼儿教育本质的价值

除了有其独特的、本质的规定性外,幼儿教育也是全面的,它涉及幼?旱慕】到逃?、语言教育、社会行为教育、科学领域教育以及艺术教育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儿童情感、态度、智力、知识以及技能的协调发展。

1.幼儿的健康教育

一个良好的健康教育体系包括生活卫生教育、身体锻炼、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安全教育四方面的内容。这个健康教育体系会帮助幼儿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它会促进幼儿未来的成长,还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其次,让幼儿了解安全常识,学习自我保护和求生技能。总之,幼儿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可以获得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2.幼儿的语言教育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语言发展最快的时期。幼儿的最大特点是好奇心强,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时期,创设各种有趣的语言表达情境,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努力引导幼儿语言的发展方向,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幼儿的社会教育

幼儿社会性教育就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有意识的活动,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目的是要幼儿初步了解社会,了解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成为能够初步适应社会的健康个体。幼儿社会教育主要包括认识自我、培养好习惯、热爱家庭、了解他人、学习社会知识等等。其目的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渗透人际关系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发展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帮助幼儿了解社会。

4.幼儿的科学教育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它包括对科学知识、兴趣和态度的启蒙。幼儿的科学教育是幼儿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主动地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丰富幼儿科学经验的过程。

5.幼儿的艺术教育

第8篇

1.通过多种玩色游戏,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受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遵循绘画学习的原则,首先教幼儿认识三原色,明白红、黄、蓝是三种基本的颜色。通过反复运用之后逐渐培养幼儿能独立搭配其喜欢的颜色,并能绘合色彩的冷暖,深浅明暗程度进行合理搭配色彩,最后引导幼儿如何正确布局画面,并要求作品层次清楚,如主次、远近分明。 

2.从大自然中寻找色彩,认识色彩,培养幼儿感受色彩的能力 

孩子们的幼年,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可以在上面任意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也可以在原野上放一把野火,透过这团野火,孩子的世界会变得更多彩,更有生命力。讓教师来做幼儿的“美的导师”。先从最容易,最直接的做起。就是:带着孩子们接近大自然。 

3.运用中外名画,提高幼儿对色彩的表现力 

不同色彩给人不同的意象。结合实物、图片和名画欣赏来提高幼儿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并选择一些色彩鲜艳明快,与幼儿生活较为接近,易懂的名画、图片、幼儿较好的作品进行欣赏,告诉他们漂亮鲜艳的颜色需要用不漂亮灰暗的颜色来衬托、比较才能映衬出美丽的色彩效果。因此,考虑到幼儿的审美偏爱和审美经验,可以选择色彩明快、风格简单的作品,再提供构图、用色相对复杂的作品,丰富幼儿的色彩语言。 

4.启发幼儿全面观察色彩 

幼儿辨色能力越强,就越能主动地选择与物体相似的颜色来画画,并在自己的图画上逐步注意色彩的运用,这样就能使幼儿对颜色的知识和技能逐步发展为辨别和运用的能力。 让孩子们按照老师得要求去涂抹颜色,是孩子们能较准确地掌握颜色的名称。 

二、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故事性色彩运用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前儿童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觉思维向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特别是幼儿园大班的儿童,其思维活动往往要依赖一定的实物和动作的支持,直觉思维的特点十分显著。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言语的发展,一些幼儿也开始借助于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表象和概念,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表现出形象思维的特点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运用更好的教育方法,配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三、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游戏化色彩运用 

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注意游戏性,使幼儿的美术色彩活动成为轻松、愉快的活动。“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美术教育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游戏性。 

1.开展游戏化色彩启蒙教育的目标 

①积极的培养儿童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使儿童喜欢并愿意参加到色彩游戏活动中去。 ②让孩子们学会运用各种颜色进行作画,除了使用各自喜欢的颜色外,还能根据情景的需要调配出其他颜色。③能逐步学会使用水粉笔,蜡笔及棉签等色彩工具材料。④能大胆的使用各种颜色表达各自的不同感受并能简单地用语言表达各自的想法。 

2.游戏化色彩启蒙教育的组织形式 

①用印画的方式丰富活动 

印画的工具多种多样,可以是孩子们平时很喜欢玩的玩具,比如小汽车,在汽车车轮上涂上颜色,然后在白纸上开出一道车辙印;也可以是不同树木的叶子,在不同叶子上涂抹不同的颜色,在纸上引出不同树叶的样子;还可以把一些容易切割的物体,可以切割成动物、房子等形状,让孩子们涂上颜色,在纸上印出图形等等。印画活动扩宽了孩子们的视野,在游戏过程中认识了图形、线条、颜色,使简单的玩色游戏变得更加的具有意义。 

②涂色游戏 

幼儿的绘画活动正处于涂鸦时期的初级阶段,要选择一些方法简单易行而又容易出效果的涂色游戏。比如,在活动中,在白纸上让幼儿用彩笔随意的进行色彩的涂抹,并且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涂色能力,可以有意识地教导孩子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有规律进行涂色,尝试色彩的平涂法、渐变法和点彩法, 

③配色游戏 

经过一定的学习与训练,孩子们对色彩的兴趣逐渐变得浓厚,这时可以开展配色游戏,举行“奇妙的颜色”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孩子如何让调配颜色,带领孩子去认识色彩。例如蓝色和黄色调配成为绿,这种奇妙的变化会使幼儿更容易记住三种颜色的名称。 

同时,在配色游戏中,还可以充分发挥孩子们想象力,运用不同的色彩线条或色块在纸面上自由涂抹,并画满纸张。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努力的调色和涂色,发现不同的色彩变化,在调色中得到快乐。 

④涂背景色游戏 

组织幼儿进行背景色的设计平涂,运用线条,网格和波浪等图形添加背景颜色,指导孩子们怎样通过填充底色让个人的作品变得更加美丽。如对比色,渐变色,同一色,帮助孩子大胆的进行色彩运用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觉。 

⑤开展主题绘画 

这部分内容强调让儿童掌握一些上色的本领,如设计的“我爱我的家”,教师请儿童按照自己的想法,画出自己心目中的一家人。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同时也感到很快乐。 

⑥涂颜色、找不同 

通过对同一绘画内容的进行不同颜色的涂画,让幼儿进行找出几幅图画中色彩的不同。既锻炼了幼儿对颜色的辨别能力,也加强了幼儿对颜色名称的记忆力。 

第9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向心力,培养,方法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现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使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大胆地想象、创新,值得我们美术老师去研究并努力实践,这是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对美术教学的迫切要求。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中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而现在很多人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的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即由不会画到会画、由画不像到画得像。一位中国小朋友的画技让外国教师很惊叹,因为他画得太像了,跟墙上贴的一模一样。可当让他自己创作一幅画时,他却无从下笔。因此,外国人评价说:“中国小朋友临摹能力强,但创造能力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社会因素,人们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二是教学因素,一些教师上美术课,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在当前美术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训练孩子形象的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课题。

1.要善解儿童,在生活中启发想象意识

想象是不受自然知识、科学定率、传统观念、道德习惯、规则制度等限制的,不是现实的机械翻版,因此教师不能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孩子的作品中想象成分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评价。教师平时以“像不像”为标准,下次孩子们的画就都会向“像”靠拢,弱化了想象力。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应提出疑问让学生改变思路,肯定他们的想象,避免形成僵化、固定的思维模式。所以在绘画引导活动中应多提问、多肯定学生,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从而启发每个孩子萌动想象意识。儿童的想象潜力是巨大的,他们天真的童趣,独特的想法往往会出乎意料表露出来。

2.善于利用大自然的活教材,开阔儿童的想象力

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常常带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里寻找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这样儿童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投影、电脑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再总结归纳,并与几何图形、夸张变形等相联系,使孩子了解到各种各样的花朵、大树、小动物之间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利用活动,以鼓励孩子们按自己的想象创作出一幅关于上述内容的作品。在这个基础上,再请学生在自己画的作品进行添画,孩子们会更加兴致勃勃,作品显出的是我们常见到的,动态的情景也会因儿童自己的想象而丰富多彩。自然界的景象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儿童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必然会为学生开启了想象大门金钥匙,使他们发现美好并努力展现创造美好。

3.善于启动各种感官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系统。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看”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美术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涂色,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让孩子闭上眼睛闻各种各样的气味,边闻边想象,刺激孩子的嗅觉系统,然后通过交流,有各种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亲身摸一摸不同质地、不同规则的物体,刺激他们的触觉系统,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大胆的描绘。放一段音乐,让孩子们仔细倾听,刺激他们的听觉系统,让孩子们用手上的绘画工具表示听到音乐后的感受等,这会得很好的效果,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探索欲望,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层级。

4.善于欣赏儿童的作品,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第10篇

【关 键 词】幼儿园;国学;教育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2-0081-02

国学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早期教育一直使用经典启蒙读物对幼儿实施国学教育。时期,受“废古文、兴新学”的影响,国学教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传统美德教育逐渐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强调从幼儿抓起。这样,以传统文化经典为主的幼儿园国学教育应运而生。

时至今日,幼儿园国学教育已经形成了强大的趋势,取得了可喜成效。但就教育规范化而言,各地幼儿园在国学教育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差别很大,既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也没有相对权威的实用教材。笔者从事学校德育工作多年,也是国学教育的热心关注者,希望能通过本文对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的几个主要问题作初步的理论探索。

一、建立科学的幼儿国学教育目标体系

国学的内容范围很广,涉及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既要遵重国学的系统性,又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建立科学的目标体系。所谓科学,既指准确定位内容范围,适量而不求多。又指认真选择具体内容,进行“去粗取精”,以避免消极因素的负面影响。总括起来,可以包括以下七个主要方面。

(一)经典蒙童读物

蒙童读物是国学启蒙的入门知识,是幼儿园国学教育的常见内容。小班孩子主要以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为主。这些读物语句短小、声韵性强,容易取得成就感,让孩子在快乐读书中成长;中班主要以诵读《朱子治家格言》、《诫子书》、《声律启蒙》为主。这几种读物的特点是散句居多,诵读时需要一定的语言基础,教师应帮助孩子断句,引导孩子慢慢诵读;大班主要以《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黄帝内经》等为主。

(二)重要文史典籍

蒙童读物是以行为习惯规范教育为主,文史典籍则是侧重做人道理的教育和熏陶。幼儿时期引导孩子读经典,主要是利用儿童期记忆力强的特点,将典籍中闪光的语言融入记忆,使孩子受益终生。主要内容有:《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诗经》、《周易》、《老子》、《庄子》等。这些内容文字较多,句子含义较深,多数文字难懂。由于孩子的学习和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引导孩子诵读,不能全篇诵读,否则容易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组织教师从中抽取出部分内容,开发校本教材,供学习使用。

(三)历代诗词名篇

中国历代诗词名家积累了浩如烟海的优秀篇章,这些闪光的诗词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传统教育,培养良好道德情操的优秀教材。由于古代诗词较多,诵读时必须选择经典作家的代表作品。

(四)精美古典音乐

音乐启蒙教育是一种熏陶式教育,需要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受到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零岁到三岁期间人的听觉神经发展到60%~80%。孩子早期听到的音乐,只要一遍就深入到心灵的深处终生不忘。所以,三岁之内要让孩子多听中国古典音乐,具体方法可以是教师或家长与孩子一起听,也可以将优美音乐作为孩子活动的背景。

(五)历代书法作品

汉字书法是中国的独特艺术,也是民族文化的骄傲。继承和发扬书法艺术,应该从娃娃抓起,幼儿国学教育理应承担起这一责任。幼儿年龄小,对文字和图形理解有限,书法教育应以兴趣为主,要让孩子边玩边学,不能一开始就要求孩子运笔临摹,那种功利性的书法学习,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应该坚决摒弃。教师上课时可以讲有趣的书法家故事,让孩子对书法有感性认识,对书法名家产生祟拜心理,以此来引导孩子对书法的兴趣。

(六)传世经典国画

中国国画是世界艺术宝库的珍品,在人类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历代画家积累了琳琅满目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美术资源,也是开展幼儿国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有专家认为,孩子在幼儿园时期欣赏中国古典名画,有助于形成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培养图形认知能力,提高美术欣赏能力。具体做法是:幼儿园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可以定期张挂中国名画,教师不作讲解,如果孩子感兴趣可以适当介绍。家长可在教师指导下,选择经典的国画装饰孩子的生活空间,让孩子在浓厚的美术氛围里受到熏陶。国画欣赏的顺序是先近代后古代,最后视孩子的兴趣张挂石刻等内容。

(七)文明礼仪常识

文明礼仪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点,是不可缺少的基本修养。从人类认知规律看,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礼貌习惯的关键期。利用国学知识中的礼仪内容引导孩子形成文明礼貌习惯,是幼儿园和家庭的重要任务。传承古典礼仪要重点选择“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爱护公物、知恩图报”等内容。此外,还可以和现代礼仪教育相结合,让孩子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了解公共场所、特殊活动、传统节日、民族风俗等方面的礼仪知识。当然,对传统礼仪中与时代精神相悖的内容必须剔除。除此之外,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发明创造、传统武术、珠脑速算等方面都可作为国学教育内容,这里就不逐一介绍了。

二、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开展幼儿国学教育,要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符合幼儿接受规律和能力。决不能用“成人化”的方式去教孩子学习国学,否则会适得其反。笔者在理论研究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梳理出五种主要途径与方法。

(一)环境熏陶

幼儿学习国学需要良好的客观环境,需要家园配合,在孩子生活学习的场所张挂相关的国学内容。如,学习《弟子规》时可将原文分解成若干块,制成挂图随进度张挂,为孩子创造提倡国学、热爱国学、学习国学、实践国学的环境。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学习,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孩子进步。

(二)诵读识记

诵读识记是幼儿学习国学知识的重要方法,目标是通过诵读达到熟练记忆的程度,以利于孩子在生活中慢慢理解和运用。具体方法可以用光盘导读、教师领读、领读和跟读结合、集体诵读、个体诵读、集体背诵等方法。要求是以诵读为主,教师不必主动讲解,有兴趣的孩子问到时可以根据情况适当精讲。

(三)故事启蒙

许多国学经典都包含着生动的小故事。如,《三字经》中“择邻处、断机杼,香九龄、能温席”等等。运用生动的故事,可以将抽象的国学知识变成生动形象的生活语言,提高教育效率。有专家认为,用50个故事就可将《弟子规》全文化成生动的生活教材,让孩子受到与经典原文一样的启蒙教育。

(四)游戏巩固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形式。教师和家长可以将国学内容编成各种小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体验学习快乐。如,背诵竞赛、情境表演、合力闯关、故事会等游戏。将国学内容与游戏结合,有利于发挥孩子的特长,调动学习国学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生活应用

第11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家长、各位老师、亲爱的小朋友们:

你们好!

“六月里花儿香,六月里好阳光”。在又一个国际“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的心情特别喜悦,格外激动。今天,我们阳光幼儿园的小朋友家长和小朋友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属于孩子也属于家长和老师的愉快的节日。首先,我代表阳光幼儿园,向前来参加阳光幼儿园“六一”儿童节家园联谊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关怀和支持。在这喜庆的时刻,我们向祖国的花朵、可爱的小朋友们致以节日的祝贺!

幼儿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孩子一生幸福,也关系到一个家庭和谐的重要工作。回顾过去,我们激情满怀。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阳光幼儿园的老师时刻感到肩头的重任,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发展竭尽全力,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本学期以来,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对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生活上,从点滴的生活起居、穿衣吃饭做起,从洗手的方法到睡觉的姿势,让孩子讲礼仪、讲卫生,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共处,如何分享。在学习方面,注重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会基本的读书、写字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基本的识字、计算、音乐、美术、常识等课程内容外,我们加强了英语的启蒙学习,让孩子及早接触,学会常用的口语,为小学英语的学习和双语教学培养兴趣、奠定基础。另外,我们的古文、古诗词的国学启蒙教育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孩子们在古诗、古文的诵读中领略到学习古代优秀文化的乐趣,在下面的节目演出中将有所展示。

一个学期以来,我们阳光幼儿园的孩子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原来顽皮的变得规矩了,原来内向的变得活泼了,原来娇惯的变得懂事了,原来不爱学习的也变得开始喜欢学习了。看着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我们老师和你们家长一样,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下面我就把我们班每个孩子这个学期的表现简要向家长们作一介绍。

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家庭和家长的希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我们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把知识留给孩子,把微笑带给孩子,让健康和欢乐永远陪伴孩子,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教育生活环境,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取得新的成绩,不辜负各级领导和幼儿家长对我们的期望,为幼儿的茁壮成长贡献出全部力量。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家长在百忙中来参加今天的庆祝活动,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全家幸福!预祝本次庆六一家园联谊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范文二

各位来宾、家长,各位老师,亲爱的小朋友们:

大家好!

在金色的五月即将离去、快乐的“六·一”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怀着阳光一样的心情欢聚在这里,庆祝孩子们的盛大节日——“六一”国际儿童节。在此,我代表幼儿园的全体教职工和小朋友们,向在坐的各位来宾、家长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对幼教事业以及幼儿园的关心和支持,感谢你们对小朋友们的关爱!

亲爱的小朋友们, “六一”的阳光,“六一”的鲜花,“六一”的蓝天,都在为你们祝福……“六一”是快乐的,让我们二幼的全体小朋友们一起来用甜甜的歌声、优美的舞蹈、好听的故事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表达自己对爸爸妈妈、老师和叔叔、阿姨的关心,好不好!

第12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 优化课堂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

作为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担负着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素养、增强学生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开启儿童创造思维的重任。以往小学美术教学大多采用封闭落后的临摹式教学,以及变相临摹的模仿教学。虽然有些学生的作品能够在明暗、色彩、构图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准,但这样的美术教学结果,会使儿童思维形成定势,限制儿童创造思维的发展和想象能力的提高。

一、让游戏进入课堂、使学生乐于学习美术课程

作为少儿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熟悉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懂得少儿艺术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针对低年级少儿能够在自己的情绪支配下随意表现主观意愿的特点,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为主,儿童把绘画当成游戏,可以随心所欲不受任何约束,在加强少年儿童记忆力、开启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绘画创作的教学游戏中鼓励儿童自由表现,为儿童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虽然他们的作品用成人的眼光看有些滑稽可笑,但正是这简而又简的单线条糊涂乱抹正好吻合了人类原始绘画的特征。当我们看到天真无邪的简单勾画时,我们的心灵也会震颤、激动不已。

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绘画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进想绘画,结合已经学过的简单文字以及拼音字母,看它们像什么,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藏在儿童心灵深处无意识积累的模糊印象。通过绘画活动加工创造,巩固强化,逐渐过渡到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和色块去表现复杂的事物,发展抽象概括和艺术表现的创造才能。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自己喜欢的色彩作画,启发学生对色彩、大自然和生活的思想情感。教师应 尊重他们自主,自动的行为,这种行为对将来的创造性思维天窗的开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少年儿童对绘画知识的逐步理解,鼓励他们做记忆画,再由记忆画逐渐导入“想象画”。由于记忆画教学对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协调发展模仿能力和创作才能的教育优势,所以在启蒙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应贯穿形象记忆教学。教师对少儿的画应尽量用口去说,而不是用手去参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激发起少儿的画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各种各样的心理束缚中解放出来,提高自信心。

课堂小结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自评,欣赏,体验创作的审美感受,在学生对课本上的范画欣赏过后,脱离课本进行创作,从点滴变通入手逐步积累,达到用绘画语言表达自然即自我情感的能力。当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随着知识的增长,心理和生理有所发展,教学过程应逐渐加大“写生”的力度。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专家的研究证明,这个阶段少年儿童视觉感官的发展,写实的倾向日益明显,进入“视觉写实表现阶段”,而心理上进入了“压抑阶段”,出现眼高手低,表现欲望下滑或者兴趣转移的现象,那些在低年级曾被认为是绘画天才的孩子,进入中高年级后对绘画敬而远之甚至厌倦。这时应采取一些新的方法,让“眼”、“手”、“脑”并用,引导学生发展认知与表现的心理素质,以“观察—思考——发展”为作业实践的线索,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压抑,以提高学生原有的认识和表现欲望。写生教学的比重在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中逐渐加大,在学生有注意的品质,有积极的观察要求以后才能进行观察写生教学,重点要让学生进行思考,用比较的方法思考,发现一些绘画语言,能够鉴赏物体的外部结构,以及明暗关系,物体的空间位置,色彩关系等,对客观实物形象与主观视觉形象反复比较,摆脱自由绘画阶段对物象的片面认识,提高观察能力。只要教师能够结合少儿心理特点,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学习美术的兴趣,少年儿童的绘画技能就会逐渐成熟,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美术知识,提高艺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的热情

新课标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而在我们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美术学科的实践要以材料为依托,材料的配备需要经费投入,然而,在我们经济条件较差,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地区,进行美术教学实践确实有很多困难。加上学生家长对美术教育不重视,学校从事美育的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学校在如何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也在试验性改进等因素,我们的美育只能循序渐进,切忌不切实际的空泛说教。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要结合实际,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术课要多给学生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到大自然中去汲取营养、寻找素材,让少年儿童对生活充满信心,以满腔的热诚去发现美、创造美。

三、以激励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创新,对不同类型的作业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应允许学生作品别出心裁而不是千人一面。由于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教育者很难摆脱落后窠臼的束缚;我们常听到对学生作品用“像还是不像”评判的人不在少数,这自然而然地滑向落后保守的评价老路上。为了使教学效果显著,教师的示范也非常重要,但掌握不好“度”则会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非常有限的空间。我国当代著名的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曾告戒后人“学我者死”就很能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只要在学生作品中发现一点闪光的亮点就应当加以肯定,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逐渐开拓。教师不要用成人化的眼光和思维评价儿童绘画作品。

总之,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纠正把少儿绘画教学成人化的错误倾向,从传统的临摹教学逐步转向比较科学的以自然为师的写生教学中来,用创造性的教学改革模仿教学,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艺术教育途径的探索需要美育工作者共同努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中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模式及推广对策研究[Z].北京:教科规办,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