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教育

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教育

时间:2023-11-04 09:37:54

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随着社会的改革与深入,一些负面的社会因素由此产生,并不断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小学阶段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学生正处于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阶段,是情商,智商逐渐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是建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起始阶段,在这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他会在任何顺境中一路领先,也会在任何逆境中奋勇崛起,取得事业的成功。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儿童,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并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

学校应当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积极探索其教育教学方式。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为目的的普通课程,它是着眼于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从格的全面发展。学校可以自编教材,一般每周可开设一节心理健康课,由专任教师执教。教师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以上设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调节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 心理素质。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排除心理障碍,使其回复到健康状态。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鼓励学生主动前来咨询。教师通过对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认真分析,耐心疏导,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调适能力,促进个性心理健康、和谐、平衡发展。

2.将心理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近年来,已有中学小学教师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社会等科目中尝试渗透心理辅导,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教育者在学科教学中,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有意识地利用其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应减少知识和理论的成分,突出与儿童实际结合的成分,在儿童理解的基础上着眼于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使所有的儿童都参与其中,所有的儿童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对小学儿童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要分清暂时性的发展性问题和稳定性的心理疾病之间的区别,使儿童理解、接受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存在不能自我解决的心理困扰时能主动寻求正式帮助。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儿童解除心理障碍,不能回避,更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式对这部分儿童歧视、推诿、冷漠。采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方式来处理小学儿童的心理问题时,要注意心理安全的原则、保密的原则,既要引导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又尽可能不留下心理阴影和各种后遗症;各种技术方法要考虑到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意志力等各种心理因素。小学儿童的心理问题除了个别的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外,一般不主张采用医学模式进行矫正。对于超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范围的较严重心理问题,应采用稳妥的方式通知家长,及时建议儿童到正规的心理矫治机构接受治疗。

教育者可以把心理辅导与班级、团队活动以及学校的其他例行活动结合在一起,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仍须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不要让心理辅导被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己的特色。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既是儿童心理素质发展的第一环境,儿童的许多人格问题都可以从家庭中找到相关的发生因素,同时家庭也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保健功能。加强家校联合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心理问题既可能由教育方式不当引起,也可能与家庭教养方式紧密相关,单纯从学校角度进行教育,难以发挥最好的效果。一方面,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时,需要充分考虑学校、家庭的系统因素;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要让家长认识到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等条件使孩子健康心理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同时,要让家长明白,自身素质的水平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要树立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和观念并付诸行动,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榜样。

5.创造轻松健康的课堂气氛

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夏妮.小学心理健康课教学方法浅谈[J];《中小学德育》,2011(04).

[2]李志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学周刊》,2011,(06).

第2篇

积极心理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孩子。近些年,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农村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到城市打工,由于条件限制,将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家乡由其他亲人照看,致使很多中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因为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享有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容易出现一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行为,严重的甚至出现犯罪行为。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中小学也对留守儿童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效果不显著,留守儿童的许多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原因在于当前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过分地关注和渲染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给留守儿童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诱发了留守儿童消极的心理暗示和痛苦的心理联想,忽略了多数留守儿童都是健康儿童的事实,忽略了留守儿童身上的积极因素和积极潜能,阻碍留守儿童的积极评价。所以对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革刻不容缓。本文试图从积极心理学视野出发,分析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固有的、潜在的、实际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优秀品质,如果能够挖掘出来,个体就拥有强大的力量解决自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人生得到完满发展,个体就能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侧重从下列三个方面来研究个体自身的积极潜能和力量:第一,主观层面,研究人的主观体验,包括希望、满足、乐观、安宁和幸福等,其中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是研究的重点,是指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第二,个体层面,研究人的心理品质,尤其关注有关积极力量和美德的心理品质,如智慧、勇气、仁慈、感激等24种积极心理品质,并试图探讨能够帮助人拥有这些积极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第三,群体层面,研究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社会系统、家庭系统和学校系统,探讨个体如何利用这些积极组织促进自己积极品质的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比较消极

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认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这种以问题导向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与工作范围变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面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其他的留守儿童就没有关注到。而且对于这些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也仅仅是帮助克服心理问题,而没有对他们进行发展性教育,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留守儿童中应该能发挥的更大作用。

2.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较片面

传统主流心理学把各种心理问题的症状和处理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认为没有心理问题的个体就是健康的个体。在这种消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其内容也是片面而消极的,只注重给留守儿童介绍他们群体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的症状,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各种缺点、弱势以及心理问题,分析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掌握心理问题预防和治疗的技术和方法。这种心理健康教育可能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留守儿童容易出现错误认知,以为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存在心理问题,对号入座,错误地给自己贴上存在某种心理问题的标签,产生消沉痛苦的情绪感受。即使在心理辅导教师的帮助下,解决了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也只学会了如何避免和克服这种不良心理状态,不会主动挖掘和利用自己拥有的积极的潜能、积极的力量去促进自己完美地发展,实现幸福人生。

3.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

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讲授法传授给留守儿童有关心理问题的知识。这种讲授法存在很多的弊端:(1)留守儿童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效果不佳;(2)教师只是单向地向留守儿童传授知识,没有能够从留守儿童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不能够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3)师生之间或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动很少,不利于他们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团队合作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4.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完善的评价体系能起到导向、监督、检查、调解、激励的作用,从积极心理学视野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非常不完善,体现在:(1)评价的指标消极。学校通常根据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多少来衡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辅导教师通过测验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少就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成功了。(2)评价的主体单一。通常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评价工作仅仅由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家长或其他的教师没有参与其中。

5.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农村中小学中负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由班主任、德育教师、校医等兼任,几乎都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不熟悉,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德育思维方式的影响,做出许多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规律的事情。即使有些教师通过参加培训或自学等方式掌握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但对于积极心理学等新理念的了解也不是很多,所以几乎不可能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出发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

1.树立积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积极心理学认为,仅仅关注和解决个体身上的缺陷和问题是不能产生持续有效的预防效果的,应该通过发现和发掘人人自身都拥有的积极心理潜能、利用个体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来有效地预防和战胜心理问题,使个体成为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调适者和促进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出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积极的目标不仅要帮助个别留守儿童消除心理问题,更要培养全体留守儿童积极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这样的目标才和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相吻合,才能为留守儿童获得学业成功与生活幸福提供有效指引。

2.拓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一样,不仅需要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更需要学会如何挖掘和利用自身的积极潜能幸福地生活。因此,除了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发现和挖掘留守儿童身上的积极力量。这些积极力量包括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体验等。

(1)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实现积极预防

个体拥有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如诚实、乐观、自尊、勇气、智慧、希望等,是战胜心理问题强大的力量,发掘和利用它们,个体就拥有自我抵御疾病的能力。所以,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把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信度、效度较高的问卷测量留守儿童拥有的起到内驱力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美德,如引导他们利用乐观品质战胜忧伤和自卑。针对那些留守儿童身上没有的积极品质和美德,可以采用纵向研究了解这些品质形成的过程和途径,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干预,帮助留守儿童塑造这些品质。

(2)增加留守儿童积极情绪体验,提供充足能量

美国心理学家弗瑞德克森认为,积极情绪体验能够为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充足的能量,能够让个体思维的创造性更活跃、认知更全面、反应更准确。所以,增加积极情绪体验也应该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增加留守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首先是家长要多关心孩子、表扬孩子。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每天陪伴孩子观察孩子,但他们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关注和了解孩子行为举止和心理变化,经常和孩子沟通和交流,关心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在身边,感受到父母的肯定与认可,增加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其次是教师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的闪光点,创造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教师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用欣赏的眼光从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和赞美的语言,为孩子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尊重、鼓励中增加自信、乐观等积极情绪体验。教师还可以创造某些情境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3.丰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

仅仅依靠讲授法这种单一形式不利于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积极情绪的体验,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因此,要丰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突出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不知不觉地体验积极情绪,自然而然地形成某种积极心理品质。例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心理辅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留守儿童生活中选取某些典型场景,让留守儿童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引起留守儿童某种情绪和态度体验,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心理机能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教师和留守儿童之间双向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而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留守儿童之间是互动的,在合作完成某种任务的过程中,他们的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积极因素得到培养。除了情境教学法外,心理辅导教师还可以采用辩论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团体心理辅导法等多样化的方法进行教学。

4.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

积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来保证其教育目标能够有效实现。因此,我们要破除病理学的评价和干预方式,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通过积极、客观、科学的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评价。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1)增加积极指标来评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许多心理学者认为,个体心理健康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消极的、负面因素的减少,另一方面是积极的、正面的因素的增加,所以我们不能像传统心理学一样只采用心理问题减少来衡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更要把拥有多少积极心理品质、体验多少积极情绪等作为评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例如,采用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自我、积极的人际关系等积极的、正面的指标,来检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否实现,可以有效地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留守儿童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2)评价的主体多元化。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包括他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果仅仅由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这样的单一主体进行评价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不科学,所以应该让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孩子的父母、实际监护人、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和留守儿童个人都应该参与评价。多元化的主体进行的综合评价应该会更科学。

5.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只有掌握专业心理学知识、具备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能力的教师才能够胜任。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关键条件。所以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1)各学校可以通过招聘引进、特岗计划等方式引进专业的心理学教师。(2)创造机会让在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出去参加培训,学习积极心理学等先进理念。(3)鼓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科研,在科研中提升专业素养。

――――――――

参考文献

[1] 孟丽娟,胡云斗,王同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教学与管理,2011(10).

第3篇

一、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校外教育指的是校外教育机构在学校教育以外,利用青少年学生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青少年校外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全面、健康发展。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领域。在校外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之需要,也是丰富校外教育功能的一条途径,更可以对学校教育形成有益的补充。

在2010年年底举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讲到,“教育部准备从明年开始,效仿日本、韩国,建设大型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他说,那里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生存实践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能锻炼学生的抗挫能力,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见,在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校外教育的应有之意。

近两年来,山西长治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主阵地作用,着眼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不断尝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和新内容。在青少年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家长亲职教育及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辅导室建设指导和心理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作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

二、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内容及方法

1.面向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在欧美及台湾地区早有发展,近几年在我国大陆地区不少学校开展了研究和实践。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就是基于人的生命规律,以生命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按照人生命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实施教育,为受教育者提高生命质量和实现终身幸福奠定基础。肖川认为,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所以,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中心和原点而展开的教育。

在实践中,生命教育可以分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首先是生存教育。生存教育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如:让儿童远离意外伤害的教育;教会儿童熟悉安全防护标志的教育;教会儿童有效逃离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技巧;使儿童能够具有救护和自我救护的能力等。其次是发展生命的教育。发展生命的教育具体可以包括信仰教育、感恩教育等。信仰就是我们相信并仰望的、生命赖以充实的终极关怀。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意义。感恩教育要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培育学生的生命情怀。再次是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就是以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逐步了解、认识和接纳死亡,让学生认识到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感,并通过认识死亡来感悟生命的可贵,从而使学生能够珍惜自己的人生,珍惜生命。

实施生命教育,我们最成功的实践是开展“生命如花绽放”青少年心智成长团体辅导。辅导依托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及技术,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目标,借助体验式游戏、拓展训练等辅导形式,实现青少年团体意识和团体价值感培养、接纳和欣赏自己、珍爱生命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及感恩教育等目标。辅导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发展中存在的迫切需要,分为“结缘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规划生命和感恩生命”五个主题单元,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尤其是“护蛋行动”“种植幸运草”“我的墓志铭”等生命实践活动更是给学生带来深深触动。

除此之外,我们还面向广大中小学,积极推广引自台湾的生活素质教育课程。该课程认为,生命的问题一旦发生,会作用于不同的方面,包括人与自己的关系出现问题,如自我价值偏差,人与人的关系会不协调,人与生活环境有冲突,人不能以宏观的角度看待生命整体的问题,陷入钻牛角尖的状态,引发心理问题。所以,中小学生活素质教育课程以天、人、物、我四个面向为课程主题结构,设计出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命四大教学主题,同时配合儿童认知心理发展阶段,有次序、有系统地设计相关联的课程,同时借助与儿童生活经验相结合的绘本及游戏等实施教学。这样的课程设计,应和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尊重儿童生命成长的规律,切近儿童实际生活,循序渐进,亲切自然,效果显著。为此,我们通过培训教师、推广教材等方式积极引荐生活素质教育课程,目前,已有几所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级心理活动课中实践该课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面向家长,开展亲职教育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因此,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转变家庭教育的行为,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的内容。

为此我们面向家长,通过公益讲座形式,积极传授亲职教育的理念和技术。“绘本阅读,悦读阅美”讲座基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借助绘本故事,教授家长亲子阅读的理念和技巧,提升家长和孩子的阅读品味,同时帮助家长找到与孩子沟通的一条好途径;“亲子沟通的态度与技巧”则教授家长亲子沟通的技巧,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等。同时,我们还通过家长联谊会、家长成长工作坊等形式,积极向家长宣传先进理念和技术,满足家长自我发展的需求。

3.面向教师,开展心育培训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逐渐变得不容忽视。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育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

为此,我们首先组建了“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长沙龙”,沙龙吸收各校心理健康教师及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参加,通过系统学习,帮助教师们持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目前我们已开展了“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学校心理辅导的理念与技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等专题培训。

此外,我们还面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公益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公益讲座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全体教师,通过“让幸福现身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幸福生活”等讲座,传授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追求的有关理念和方法,帮助教师树立积极的人生信念,掌握自我减压的方法,自觉克服职业倦怠,创造幸福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一种是面向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借助“班级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与操作”“师生沟通的艺术和技巧”等讲座,传授心理学视野下的班级管理技巧,帮助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应对师生沟通中的常见困难,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管理技能和水平等。

4.面向学校,开展活动和调查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纪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特别是热点和难点问题,研究分析中小学生教育和成长问题中的心理方面的因素,为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整体德育工作提供依据,提出建议。”

为此,我们联合广大中小学,先后开展了“中小学心理状况调查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等调查研究,翔实地掌握了我区中小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据。

此外,我们还策划了“5·25暨‘我爱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方案”,倡议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和教师提升心理健康的自护意识和能力,同时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三、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展望

1.面向儿童,开展心理援助

面向特殊需求儿童,如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单亲或离异家庭儿童等开展心理援助服务,是我们活动中心今后要面向社会实施的一项公益服务。我们将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帮助这些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及时排除障碍,走出困境。

2.面向学校,开发校本课程

目前,生命教育理念刚刚走入学校,生活素质教育课程也处在尝试阶段,今后,我们将团结我区广大中小学教师,依据我区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编写适合我区的生命教育教材,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找到一条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性辅导为主的科学心育之路。

3.面向家长,开展绘本阅读

绘本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得到专业人士和家长的认同。今后,中心将提供绘本资源,运用“绘本阅读+亲子共读+心理辅导”模式,为儿童提供绘本阅读服务的同时,宣传亲子共读理念,同时通过绘本表演、心理剧、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家长掌握亲子沟通的理念与技术,在提高儿童阅读能力、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同时,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

第4篇

 

根据《关于开展全区中小学少先队工作调研的通知》(桂青联发[2014] 48号)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的意见》(桂发[2014] 11号)精神,进一步推进全区少先队工作深入开展、全面落实,我委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进行了自查工作,并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 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按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少先队作为预备队、大学校和少年儿童群众组织的定位,落实好新的历史条件下少先队组织的根本任务,把握好少先队组织属性,履行好团结、教育、引导少年儿童的基本职能。

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发挥少先队员自主性,少先队员自主活动能力得到提升,增强对少先队活动的喜爱度和参与度;提升对少先队组织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少年儿童思想意识教育方法、路径和载体科学有效,党、团、队组织意识和教育内容衔接紧密,少先队分层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各级少工委体系健全、统筹协调和服务能力加强,学校少先队组织全面覆盖、有活力。少年儿童工作者和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更加完善,职业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充分体现时代性,加强少年儿童教育的薄弱环节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自身学校情况,加强国家意识、民族团结教育,深入浅出地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让少年儿童逐步明白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和中国梦主题教育,探索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2.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引导少年儿童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入推进节粮节水节电活动,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加强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使少年儿童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创新活动形式,科学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有条件的学校设立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必要的活动空间。每所学校至少配备有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时提高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健全少先队工作机制,服务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1.落实中小学少先队活动课时。严格落实“少先队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的活动课,小学1年级至初中2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的规定,定期开展教育督导和检查。

2.加强和创新少先队活动载体建设。总结历史经验,深化和创新“手拉手”、“雏鹰争章”、“民族精神代代传”、平安行动、“红领巾心向党”、“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等少先队历史上行之有效的品牌活动,因地制宜的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和精神素质培养的活动载体。在“六一”“十一三”等重要节点开展集中的大型少先队主题活动。

3.加强少先队活动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校少先队队室、红领巾广播站建设,建立和用好校外少先队活动阵地。依托社区党团活动阵地及其他社会资源,建立社区少先队活动场所。

4.培养少先队小骨干。全面支持少先队开展雏鹰争章、红领巾小社团、少先队文化礼仪等活动,举办科技、体育、文艺类竞赛,发现培养在各方面有爱好、有特长的少先队小骨干,并建立跟踪培养机制。

5.培育网上工作力量。少先队和少先队辅导员积极在网上宣传少先队重要工作和活动,发现和培育网上少年儿童先进典型,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正面引导。

四、着力推进少先队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1.抓好少先队辅导员的配备。有15个教学班以上的小学,初一、初二两个年级有8个教学班以上的中学,都配备有一名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2.建立健全少先队辅导员培训机制。重点加强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少先队工作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力培训。

第5篇

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的健康观也发生了变化。WHO在1948年提出:“健康不但是指一个没有症状或疾病表现的状态,而且是指一个人良好的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状态。”。强调人类健康应是生理、社会适应三方面的有机结合。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提倡把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和教学规划中[1]。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将心理卫生作为健康教育中的一项基本内容[2]。

1 小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全世界范围内,5-16岁的儿童约有12亿[3],他们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全球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世界未来的繁荣与发展[4]。据1976年WHO报导,3-35岁的儿童心理社会问题的检出率约为5%-15%[5]。美国报道,14-16岁儿童,约有18.7%患有精神障碍[6]。1993年我国22城市的调查资料显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97%±2.19%[7]。我国城乡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的心理障碍,其中,小学高年级9.7%,初中生为13.76%,高中生18.79%,提示年龄越大,心理卫生问题越突出[8]。 lemer认为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会导致其成人期的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疾病[9]。再者,从个体的心理发展来看[10],儿童大脑皮层机能活动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容易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此阶段是儿童心理偏异最易形成和纠正的时期。因此,儿童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2 心理卫生评价工具有研究现状

2.1心理卫生问题的诊断和评估 心理学家认为,在诊断和评价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到其发展年龄[11]、社会文化背景[12]、问题的情境定位[13]及其严重程度[14],还要考虑到这次诊断对其人格发展、社会适应和别人对他的评价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14]。在诊断工具有使用方面,还应考虑测量主体[15]对测验的理解及态度的差异。Akiskal(1986)提出,一项较完善的评估程度应包括:家庭评估、与教师和家长的语谈、行为的观察和评定、标准化测验以及发展史的检查[16]。

2.2心理卫生问题诊断和评估工具

2.2.1心理测量工具的种类 目前常用的测量工具有以下几类[17,18]:①症状量表,如Achenbach’s行为量表(CBCL)、Conner’s儿童行为评定量表父母问卷(PSQ)、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Zung’s抑郁及自评量表(SDS)、Zung’s焦虑自评量表(SAS)、状态一特质焦虑量表(STA1)等;②人格量表,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定量表(MMPI)、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卡特尔个性量表(16PF)等;③智力及发展量表,如韦克斯勒智测量表(儿童版)、瑞文推理测验、中国比奈测试手册(SB)、丹佛智力量表(DDST)等;④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如,学习动机诊断测验量表(MAAT)、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手册(PPCT)、Rutter儿童问卷、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等。

2.2.2心理测验工具有评价原则 心理测验表的评价应依据[18,19]:①心理测验工具的功效,即能反映要评定的内容特征的能力;②心理测验工具的敏感性,即能测出受评者某种特质或行为上有意义的变化的能力;③心理测验工具的简便性;④心理测验工具的可分析性,即有无常模或描述性标准;⑤信度,即衡量测验工具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程度。信度系数越大,测量结果越可靠。常的信度的指标有:重测信度、分半信度和同质性信度。总之,选择心理测验工具时,应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使用广泛、操作简便、省时,而信度较高的测量工具。

3 中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

3.1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现状及趋势

3.1.1研究对象较广泛包括一般儿童、超常儿童、独生子女、单新儿童、聋哑儿童、弱智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学习不良儿童、失足儿童等。

3.1.2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包括横断面调查,病例对照研究[20]、队列研究[21,22]、多因素分析等方法已被应用于心理健康调查的领域中。

3.1.3 测量方法的标准化及多样化调查多采用敏感、高信度的标准化测量工具,而且其使用开始趋向多样化,以期从多角度、多层面反映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3.2目前中小学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

3.2.1学习困难 国外,有3%-28%的学龄儿童存在某种程度和方式的学习困难[23]。国内学习困难儿童的检出率为17.4%[24]。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造成学习困难的外部因素[25]有:家庭环境不良、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教养不当等;其内部因素[26]有:儿童在智力结构、知识水平、品行障碍、多动症等。

3.2.2个性障碍 在美国,自杀排第3位死因,15岁以下儿童少年自杀身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2.4%[27]。我国有关调查结果显示[28]:有自杀意念者占9.69%,主要原因为父母不和、学习成绩差、不良习惯、不良性心理等。

3.2.3情绪障碍 瑞典Knorring报告10-14岁的儿童精神障碍的发生率[29],男生有3.55%。女生3.4%。国内儿童的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5%[30]。病种分析显示,国外过度焦虑患病率为5.9%-12.7%[31]。国内为0.51%[30],国外抑郁症发生率为1%-8.0%[31],国内为0.56%[30]。国内外的资料均表明,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表现等[32,33]。

3.2.4行为障碍 ①多动症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之一[30,34],国外[35]儿童多动症的发生率为1.2%-9.9%,我国为6.04%[30]。②国内资料显示[36],随着年龄的增设和年级的上升学生的吸烟率有上升的趋势,普通学校吸烟率高于重点学校。③儿童行为障碍的发生率在英国和美国鸡为4%-10%[31]。我国发生率为1.55%,资料表明,家庭环境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33]。

3.2.5特殊群体儿童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 有研究表明[37],聋哑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普通儿童。单纯性肥胖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低于正常儿童,且有随肥胖加重而降低的趋势[38,39]。

4 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影响问题

4.1有关儿童行为障碍形成的理论 精神动力学的认为[40],儿童行为障碍起因于对儿童本能的过分限制或过分满足;心理教育学者[31]认为行为障碍源于儿童家庭生活和学校的现实要求间存在的潜在冲突;生态学和社会心理学者[412]认为儿童行为问题是在和成人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行为理论者[43]认为不良行为是不恰当的学习反应;社会学习论者认为,凡被奖赏的都会维持下去,不管行为好坏。总之,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同伴关系、与成人的交流都会影响其行为问题的发生和转归。

4.2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在儿童成长的不同时期,其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所不同。母孕期和围产期以生物学危险因素为主;在婴儿期以后,社会心理因素所起作用愈来愈大。总之,生物学因素决定行为儿童的素质,社会心理因素是行为问题的诱因和调节因素[20]。

4.2.1家庭环境因素有研究表明父母和父母教养不当、社会经济文化阶层低、父母有不良行为习惯及个性特征、寄养或全托、儿童疾病、精神病家族史和母孕期疾病等因素均能增加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的危险性[20,44-46]。

4.2.2学校因素包括:学校地理位置、教学质量、教盲目标、教师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学生来源等[10]。

4.2.3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社会秩序、价值取向、传统道德、新闻传播媒介、同伴关系、社区氛围等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10]。

5 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心理卫生防治工作的重要手段。近几年社会各界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机制等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取得一系列的成果。

5.1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和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学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经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其心理素质和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一种教育感和目的主体,重视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结合“三育”的特点,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功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发展[47]。

5.2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操作规程[48]:①运用各种评估与诊断技术发现问题;②确定问题的性质,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存在的条件;③对潜在的行为变化、学习过程或由问题解决带来的条件变化作出描述;④确定干预的标准或目标;⑤在学校心理服务能力范围内选定最有效的干预方法;⑥对照确立的目标评估干预带来的变化;⑦使干预的结果保持稳定。总之,了解学生是基础,诊断是关键,教育干预是达到辅导目标的手段。

5.3心理健康的方法与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可分为课堂教学、活动课、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其主要形式心理辅导活动课,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依靠团体动力来改变集体中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因活动课形式多样,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另外,教师以平等角色参加到活动中,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面临的心理困扰。

对有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补救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一般有以下方法[49,50]:生拟技术、积极动机内涵技术、积极功能内涵技术、病症规定技术、轰击后门技术、注意例外技术等。对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者进行心理咨询及必要的心理治疗。

5.4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材的编写 各地辅导教材基本涉及以下内容[51]:①关于学生所处心理发展阶段的年龄特点、发展任务和应对策略的指导;②学习心理指导,涉及学习规划、智力、创造力培养、应试心理调适策略等;③情感生活教育,培养良好情感品质、指导情绪调适策略等;④人际关系指导,包括同学间、师生、亲子交往的指导等;⑤挫折应对指导,培养与训练耐受挫折力、指导应地技能等;⑥健全人格的培养;⑦自我心理修养与生活规划指导;⑧儿童青少年中常见的特殊心理障碍问题及其防治。

教材内容应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使其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教材形式倾向于‘模块化’,即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均有知识篇、自测篇、方法篇和咨询篇四部分,适合学生、教师、家长阅读,这样有利于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参与。

6 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依据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治疗效果的个体评价应依据[52]:①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心理症状;②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③人际行为的适应;④个性、意志力;⑤自我意识、对人对事的看法及排队心理困扰的能力等方面改善的情况来判断。

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效果的评价应侧重于受教育者的团体评价。因此,应采用较客观、可量化的方法,从心理症状、社会适应、人际适应及个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观察其心理水平的好转或动态变化情况。

第6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7-0003-01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农村中剩余劳动力增加,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增多,导致大批未成年孩子被留在农村,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由此产生。留守儿童群体出现反映出我国在就业发展以及人口流动方面出现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因此如何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态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

1留守儿童问题论述

根据相关调查和统计发现,我国的留守儿童群体逐渐扩大,这引起了社会广届的重视。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主要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农民外出进行经商或者务工,导致很多儿童留守在农村。很多人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原因在于贫困地区很多农民因为自身生活方面的压力,进入城市务工,很多留守在农村的未成年儿童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在正常的成长阶段中,很多儿童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而缺少家庭关爱,这些儿童都处于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根据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早期,我国对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并不常见。但是,据最近的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报道开始关注农村儿童留守问题,说明这已经成为大众所关注的对象。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在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进入城市的农村务工人员逐渐增加,而他们的子女也就逐渐被迫成为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的一部分。因此,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增多的问题,我国不但需要在人口流动以及就业方面加快进程,还应该加强对于这些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呵护。

2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分析

2.1完善学校建设: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处在义务教育的主要阶段,这同时也是他们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要的几年。在这个阶段内,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学校内,因此,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上,完善学校对于寄宿制度的建设十分重要。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自立能力,因此,对于大多数初中学校来说,学生对于寄宿制的学校接受能力更高。农村的寄宿制学校能够有效帮助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关爱,在学校的监督下,他们的心理问题可以及时得到关注并解决。因此,呼吁农村建设寄宿制学校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对策。在寄宿制学校中,留守儿童不仅在心理上能够得到有效帮助,还能够更多地接触新朋友,在增强自立性和交际性方面也大有裨益。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方面的建设是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实现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方案。

2.2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预防和干预:学校是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场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留守儿童的“家”。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无疑需要借助学校教师和领导的力量来完成。学校方面首先需要组织建立全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档案,档案当中应该详细记载留守儿童自身总体的心理状态。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很多学生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偏差。而农村留守儿童处在特殊的生长环境下,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很高。例如,对于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在发现的过程中及时财务有效措施,具体可以是邀请学校专门的心理方面教师对学生进行单独开导,解决学生心理困扰的问题。对于学生在生活和心理上出现的产生的负担和压力,教师应该在了解了事实之后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其次,学校还可以增加设置一些趣味性课堂,在在趣味课堂中适当涉及到心理辅导以及法治方面的内容,主要目的是引导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并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具体可以是教师在课前搜集心理辅导和法律知识普及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在课程开始之前向学生进行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中生处在好奇心较强的阶段,他们在被视频资料吸引的过程中,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心理辅导和法治学习的状态中。

2.3加强班级管理和教学设置: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他们在这个阶段中容易出现心理波动,很多学生在这个阶段中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本身生长环境特殊,再加上自身心理发展特点,他们出现心理疾病的几率更大。因此,教师作为接触学生日常学习过程的重要人员,在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是最为合适的教育主导力量。因此,笔者认为在学校学习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教师应该付出更多努力。在课堂的管理上,教师应该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将课堂管理与心理辅导相结合。例如,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心理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准备一些心理知识方面的趣味故事,将讲述故事作为教学的第一环节。中学生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在听取小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自动进入到故事情节中。教师在讲完小故事之后,引导学生对于故事的情节和结果发表意见,以此了解每个学生对于故事情节的不同看法,进而发现学生的各项心理特征,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身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组成几个小组,选出组长将本组的意见统一表达。最后,教师引导每个小组组员对于对方组的意见进行分析和讲解。学生在表达自身意见的过程中,不但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还在理解故事情节的环节中受到了有效的心理辅导。

结语: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属于一个比较长期的现象,其中涉及到很多教育以及社会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共同的努力。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范围的扩大表明我国在教育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矛盾更加突出。笔者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展开了论述,并且对于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改善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华强,徐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2(02).

[2]张连生,杨洁,朱玉婷,向安莉.湖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02).

[3]曹会.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J].才智.2012(07).

第7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原因 对策 建议

一 背景与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里,有的甚至不得不独自生活,这样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氛围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在长期的生活中,他们的需要和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及时的关注。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自卑、性格抑郁等不良心理。诸多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对他们的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容易使其误入歧途。因此,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校园问题,已经是一个很现实且严峻的问题。

二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由于较长时间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2.父母在外,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

由于不在父母身边,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缺失的情感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从而导致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

3.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孩子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不少孩子认为“读书没用”。

4.学校、家庭不合拍,导致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盲区

留守儿童在家中由祖辈或者亲属照看,在学校让老师、学校监管。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由学校完成的,并不取决于家庭。但是学校在许多时间、空间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能代替家长,从而造成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诸多不便。这样,孩子在学校可能是一个好学生,而在家中却是另一个样子。

三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实行留守儿童寄宿制

确保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孩子的有效监管,解决对留守儿童管理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的实际问题。父母不在家,学校的作用就变得非常重要。

在寄宿制学校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生活和安全责任实行全方位管理,教师既做到教书育人又扮演“父母”的角色,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关心和临时监护人无力辅导功课等问题。

2.开展“三个一活动”

即:一个老师管护一个留守儿童,一个学校领导挂钩一个村庄,一个优秀学生带动一群孩子。解决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抚慰,导致出现心理偏差、学习成绩差、安全等问题。

(1)发动全校教师与留守儿童组成“一对一”管护对子,做他们成长保护人,要求老师要主动与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家监护人沟通,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多开展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做家访,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指导、心理上耐心疏导,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农村社区还有许多不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环境,如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等。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重要性。

(3)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群体活动对于他们影响非常大。在群体里有和他们同龄的同伴,相似的年龄往往有相似的心理特征,孩子们可以在同伴之间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一个温暖、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置心理辅导室,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1)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认真负责,不但要教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于留守儿童,还要教会他们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

(2)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对“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为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卡”,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关怀。

(3)留守儿童因父母的远离,使得他们普遍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缺少了父母的赏识,缺少了来自父母的压力,自律能力相对较差,内心孤独。心理辅导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庭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同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们过生日,让每一同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们,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4.积极推行家长学校的建设,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解决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对留守儿童教育偏差的问题

(1)设立家长热线,保持学校与家长、临时监护人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与家长和临时监护人沟通。

(2)定期对留守儿童家长进行教育孩子的知识培训,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交流管教孩子的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5.建议

(1)目前农村学校的生活设施比较简陋,不利孩子的成长,建议政府加大投入,从硬件设施方面改善学生寄宿条件,让孩子们有健康成长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第8篇

一、从“面”上入手,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

1.调查摸底,建立档案。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计划,实施了具体的教育工作方案;建立健全了关爱工作检查考核机制,定期对教师进行考评。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学校安排专人负责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这样就能全面掌握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思想表现、学业成绩等,以方便对全校“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同时为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奠定基础。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每学期召开一次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的座谈会(家长会),交流感情,摸索方法,总结经验。

2.整合资源,“留守儿童之家”升级换代。2011年12月8日,在环峰三小,我县第一家“留守儿童教育辅导站”正式揭牌成立。该辅导站在原有“留守儿童之家”的基础上,向社会招募了多名志愿者担任留守儿童的家长,他们中,有基层的法律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还有具有专业资质的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辅导站也相应开设每周法律知识讲堂,增设了身体健康和心理辅导咨询室,每名志愿者每周有不少于一天时间在辅导站驻点办公,为留守儿童提供身体、心理健康指导和法律知识咨询。它的建立不仅可以做好留守儿童学习辅导和生活关注,还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为他们的成长之路提供更为完善的保障。

3。大力宣传,营造留守儿童关爱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呼吁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对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多篇有关关爱留守儿童的信息被《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人民网》、《安徽新闻频道》、《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马鞍山日报》等媒体报道。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和宣传,在我县已初步营造了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社会各界也纷纷加入了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爱心团队。近两年来,先后有县镇关工委、妇联、团委、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县供电局、县国税局、县新华书店、巢湖学院、环峰中队、环峰商会等多家单位来校献爱心。

二、在“点”上着力,构建关爱“留守儿童”和谐网络。

以“家”为着力点,以低龄留守儿童为重点关爱对象,共同关注和参与留守儿童监护与教育,弥补其家庭教育的不足和监护的盲点。

1.学校领导、党员教师、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分别与留守儿童学生结对子,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子女、兄弟姐妹,从日常家事、身边小事、生活琐事、学习难事管起,通过和他们多沟通、多谈心,鼓励他们坚定克服困难的信心,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关心辅导他们的学习。

2.教师乐于奉献,倾注真情。张燕老师班的两个留守学生感冒住院,她虽身怀有孕,还能利用下班时间看望生病学生。二年级陈静老师班有个学生,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思念父母,不肯上学,当陈静老师得知这一情况之后,赶紧来到学生家中询问情况,并耐心开导,以母爱般的语言鼓励学生要学会坚强,并把他重新带回课堂。该生的家长知道后十分感动。

3.开展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礼仪习惯的教育。由于我校学生来自全县各地,生源复杂,且多数为留守儿童,学习兴趣不够浓厚,行为习惯良莠不齐。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重点,对低、中、高3个年级段学生循序渐进提出行为习惯目标要求,各年级分月逐条落实,学生熟记各项要求,努力实行,初步达到知行合一,使学生尊重他人、自信自律、学会学习,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德育先行,培养留守儿童健康人格。我校聘请老革命、退休干部、退休教师及素质高的老人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进行爱国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及时矫正不良习惯和行为,从而形成机构健全、网络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新体系。通过举办家长培训会等多种形式,对“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进行科学育人、科学监护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监护水平,保证“留守儿童”受到良好的养育和教育。

5.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开设了心理教育课,开展了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鼓励学生给老师同学写“悄悄话”纸条,为师生搭建起彼此了解、互相沟通的有效平台,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化解心中的困惑,给予它们精神上的动力,培养他们拥有健康、阳光、自信的性格。

6.健康为本,关注留守流动儿童的身体健康。我校和县人民医院携手,共同设立“健康管理站”,安排指定的医师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健康管理档案,结合留守儿童各成长阶段的健康状况对监护人进行营养搭配指导。

三、以活动为主,搭建快乐成长平台。

我们坚持以德育为先导,以亲情为核心,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力求为留守学生营造一个更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在蓝天下共同快乐成长。

1.开展安全法制教育活动。为了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维护未成年人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我校组织开展了“法律知识竞赛”“诚信伴我行”“雏鹰争章” “我是五好小公民”等活动。学校和班主任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开学不久,学校组织留守儿童聆听法律知识讲座,留守儿童深受启发。在国际禁毒日这天向留守学生讲授有关禁毒方面的知识,列举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告戒留守儿童的巨大危害,激励留守儿童共同参与“远离,珍爱生命”的全民禁毒活动。每学期学校都组织消防安全防范和避险逃生演练;在“法律宣传周”活动中,学校请司法人员就如何增强入室盗窃和街头诈骗案件的防范意识、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向学生们做了详细解说。切实维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从而创造了多年来学生无违法犯罪的纪录。同时利用播放教育影片,有效预防犯罪。并且开辟了法律知识讲座,通过校园广播向广大留守儿童们传授如何加强安全防范技巧,以及假期在家对水、电、气使用的安全知识和离户外出的注意事项。

2.开展读书益智教育活动。为了培养留守学生读书兴趣,把学校的图书真正用起来, 我校在每班设有书柜,建立读书角。并开展读书竞赛活动,培养孩子主动阅读、健康阅读的兴趣,并能学有所用。2014年5月28日,我校由九名学生组队参加了“第八届少儿智力七巧板全市总决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3.开展走进军营活动。为了让留守儿童了解军营生活,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及意志品质,2014年5月20日上午,我校组织了30多名来自辖区的留守儿童来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含山县消防大队,参加主题为“庆六一 ”留守儿童进军营活动。参加活动的32名留守儿童认真观看学习官兵们的队列操练,参观官兵们的营房、图书室,学习整理内务。

4.开展自主管理能力展示竞赛活动。每年的下半年,学校都要组织一次留守儿童自主管理能力展示竞赛。根据留守儿童年龄的大小,规定不同的竞赛项目,如:低、中年级学生穿衣服、系鞋带、收拾书包、系红领巾,高年级学生叠被子、钉纽扣,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5.开展亲情感恩活动。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为了弥补孩子缺失的亲情,我校留守之家特别开通亲情热线电话和QQ视频,并利用发短信或打电话的方式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告知对方可以与孩子通电话和视频的具体时间。这样,让孩子们在想念父母的时候,能够听听父母的声音,和父母见见面,让他们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找回亲情,感受到父母的爱。同时我校利用节日实时开展一些活动,利用元旦组织了“叠千纸鹤”活动,把自己想说的心里话,放飞给在远方的亲人;2011年的5月8日,既是母亲节又是世界微笑日,我校组织开展了“笑脸墙”活动,将几百名留守儿童的笑脸悬挂在校园里,并通过这些灿烂笑容发送给在外打工的父母。为此,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组还来校作了专题报道。今年春节前,我校开展留守儿童“遥寄思亲情、感恩迎新年”主题活动。留守儿童将爱心贺卡寄给在外务工的爸爸妈妈,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和新年祝福。《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进行了报道,新华网等全国多家网站进行了转载。

第9篇

留守儿童在学习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如下: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寂寞无聊心理;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儿童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如果对孩子的监控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使他们失去家庭的温暖和教育,其后果将不堪设想。由于留守儿童在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链中出现“断层”,因此,极易产生生活失助、学业失助、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的现象,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反社会人格。

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很少有全面发展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品德发展不尽人意。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总体差于非留守儿童。“双差生”绝大部分产生在留守儿童中,是学校和老师的一块心病。由于没有父母的细心监护,而班主任老师又不可能面面俱到,相当一部分留守生学习缺乏自觉性,交友没有选择,喜欢成群结伙,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勤俭节约;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参与偷盗,迷恋上网,有的甚至早恋。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的策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1.提高教育留守儿童重要性的思想认识水平。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责任感。义务教育的巩固与提高,必须认识到留守儿童是最易辍学、逃学的群体,控流保学首先要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关爱和家庭教育,其道德行为和心理往往出现异常,容易受到各种不良风气影响,妨碍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我们特别关爱。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从提高民族素质,加强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大局出发,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2.认真贯彻执行新的教育政策、减少留守儿童。由于辖区就读政策,及学校收费问题,孩子要入城?x书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所以大多留守儿童都不能跟随父母就地读书。政府虽然新出台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就地入学的政策、但有些地方因管理上的因素未能认真贯彻执行。希望有关部门加大监督管理以便有效的落实以实现,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3.建立学校、家长与学生交流的平台。积极推行家长学校的建设,加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解决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对留守儿童教育偏差的问题。设立家长热线,保持学校与家长、临时监护人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与家长和临时监护人沟通。如有条件定期让留守儿童与家长在网络上的联系,让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让学生了解家长的工作情况,以弥补留守儿童亲情抚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4.尽快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留守儿童,其年龄大多数在16岁以下,而这正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此时父母外出打工,这些青少年多数缺乏父母的关爱及正确的导向,进而引起性格孤僻、沉默悲观、任性暴躁、使留守儿童最终形成性格偏激的倾向,出现稍有不顺心如意的地方就会走向极端,以致使这些留守儿童心理扭曲,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他们以各种方式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对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心理辅导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庭中去,用社会正能量为榜样,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

5.开展多方面的结对帮扶活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发动全校教师与留守儿童组成“一对一”管护对子,做他们成长保护人,要求老师要主动与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家监护人沟通,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多开展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做家访,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指导、心理上耐心疏导,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培养一个温暖、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在这样互帮互助的环境中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今天的留守儿童,同样是明天祖国的栋梁、家庭的主人。一个好的环境,帮助其健康成长,是学校、社会、家庭必须共同承担的教育责任。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和谐,祖国的繁荣昌盛,让我们共同努力,托起明天的希望。

第10篇

本文系2012年景德镇市社科规划项目《高校共青团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作用及推进策略研究——以景德镇市为例》阶段研究成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大量的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而他们的子女却因为户口、经济等原因,只能留在农村随着祖父母辈或其他亲戚生活和读书。农村留守儿童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问题,如知识学习后劲不足、素质拓展途径缺乏、人格养成引导不够等。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眼1?演。在2010年初,团中央就作出统一布置,把开展“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以下简称“关爱行动”)作为履行团的基本职能、体现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内容。作为高校共青团,在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中具有其他系统无可比拟的组织、人力和资源优势,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助力,成为摆在高校共青团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因留守儿童自身教育方面的原因,以及整个社会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支持系统跟不上,导致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课题组在景德镇周边的农村中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0份。通过问卷分析,我们发现,留守儿童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知识学习后劲不足

据调查,留守儿童中,学习目标明确的仅有40%,而不明确甚至没有目标的,占到了60%,这说明留守儿童中,绝大多数孩子都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你认为学习最大的障碍什么?”的调查显示,31%的留守儿童认为是学校老师素质不高,25%的认为是自身素质差,21%的认为是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善,还有18%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能辅导,这说明学生普遍对老师、学校不认同,甚至对自己也缺乏信心;留守儿童遇见学习上的问题时,有36%的表示会向老师求教,有39%的表示会向同学求助,这充分说明留守儿童在解决学习问题时,更多的是依靠老师和同学,而农村中小学老师的普遍素质不高,学生成绩也普遍不是很理想,这就导致留守儿童要提高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困难。在学习方面表现为学习成绩较差或下降,家庭监督不够,学习动力不足,自觉性差,经常产生厌学情绪,出现逃学旷课甚至辍学的现象?眼2?演。

(二)素质拓展途径缺乏

农村中小学教育中,主要是以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科目的教学为主,对于美术、音乐、安全等方面的知识的学习得不到重视,甚至被忽略。留守儿童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也很少,在“你经常看课外书吗?”的调查显示,有56%的留守儿童偶尔看,表示经常看的仅有35%,还有9%的表示从来不看;有56%的留守儿童表示只有在自己要求买课外书时,父母才会给买,而有27%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从来没有给他们买过课外书;留守儿童的信息来源途径有36%的是来自课本,30%的是来自电视,而来自课外书籍的只有13%。由此知见,农村留守儿童综合素质的培育非常受局限,途径也很缺乏。

(三)人格养成引导不够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都是跟着祖父母辈或亲戚生活,与父母沟通少,在“父母与你沟通的方式?”的调查显示,35%的留守儿童认为是管教式,有33%的留守儿童父母很少与之沟通,能够与留守儿童谈心沟通的父母仅有27%;同时,有33%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不太关心或不关心他们的学习。这就导致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见问题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加之缺乏安全感和归宿感,会造成他们在人格养成、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等方面出现问题,非常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二、高校共青团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行动的必要性

(一)高校共青团推进关爱行动是贯彻落实十精神的重要举措

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眼1?演。高校共青团推进关爱行动,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既解决了农民工的实际困难,也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能让广大农民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眼3?演。高校共青团作为全团工作中具有基础战略性地位的组织,在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中具有其他系统无可比拟的组织、人力和资源优势,可以说,关爱行动是高校共青团帮助农民工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落实贯彻落实十精神的重要举措。

(二)高校共青团推进关爱行动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共青团的基本职责。结对帮扶是青年志愿者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具有可操作、易量化、重长期等优势和特点?眼4?演。高校共青团推进关爱行动,要把结对帮扶作为重要抓手,组织青年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及假期,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学业辅导、心理咨询、亲情陪伴、安全教育、素质拓展等帮助,可以弥补留守儿童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不足,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条件和环境,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心理素质,拓展综合素质,完善人格养成,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高校共青团推进关爱行动是提高共青团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渠道

高校共青团从人力资本投资和培育的高度,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长效机制,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能接受持续性的良好教育,也可以为青年大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服务社会的平台,达到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升人力资本存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同时,高校共青团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按照全团一盘棋的布局推进工作,结合实际实,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按照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推进的模式,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大有可为,不仅能体现出高校共青团服务社会的能力,也能体现共青团的价值所在。

三、高校共青团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行动的策略

围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校共青团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相结合的优势,广泛动员青年志愿者组织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志愿服务,可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组织对组织”的帮扶模式,建立完善的帮扶机制,按照全团一盘棋的布局推进关爱行动,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进行学业辅导,增强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

高校共青团通过组织协调,引导青年志愿者作为校外辅导员,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学习和功课辅导,帮助其提高其学习效果。辅导的方式可采用一个志愿者结对一个留守儿童,每周开展爱心家教活动,帮留守儿童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消化所学的知识,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广大青年志愿者还可以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时间,深入农村广泛开展留守儿童学业辅导活动,通过到留守儿童家里开展学业辅导,或开设辅导班进行主要课程的综合辅导,义务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家教活动,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

(二)开展教育活动,拓展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

在素质拓展方面,高校共青团可以通过团支部或者青年志愿者组织广泛开展工作,以一个团支部结(志愿者组织)结对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班级的模式,充分发挥团支部(志愿者组织)的人力资源优势,利用下午下课后的时间,依托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场地,开展每周一课活动。即,每周利用一个下午下课后的时间,给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各种素质教育活动。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孩子们热爱祖国,树立报效祖国之志;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孩子们不仅关注生命本身,还要学会提高生存能力,提升生命价值;开展安全教育,通过安全活动模拟演示、安全图片展等活动,有针对性地提供贴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安全教育内容,帮助孩子们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引导他们学会远离危险,学会自救;通过开展美术小制作、音乐欣赏、舞蹈练习活动,扩大留守儿童的知识面,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

第11篇

【关键词】校外教育;青少年活动中心;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校外活动中心如何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大的课题。

一、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校外教育指的是校外教育机构在学校教育以外,利用青少年学生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领域。在校外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之需要,也是丰富校外教育功能的一条途径,更可以对学校教育形成有益的补充。

近年来,合作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主阵地作用,着眼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不断尝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和新内容。在青少年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家长亲职教育及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辅导室建设指导和心理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作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

二、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内容及方法

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一)面向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在实践中,生命教育可以分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首先是生存教育。生存教育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如:让儿童远离意外伤害的教育;教会儿童熟悉安全防护标志的教育;教会儿童有效逃离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技巧;使儿童能够具有救护和自我救护的能力等。其次是发展生命的教育。发展生命的教育具体可以包括信仰教育、感恩教育等。信仰就是我们相信并仰望的、生命赖以充实的终极关怀。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意义。

实施生命教育,我们最成功的实践是开展“生命如花绽放”青少年心智成长团体辅导。辅导依托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及技术,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目标,借助体验式游戏、拓展训练等辅导形式,实现青少年团体意识和团体价值感培养、接纳和欣赏自己、珍爱生命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及感恩教育等目标。辅导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发展中存在的迫切需要,分为“结缘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规划生命和感恩生命”五个主题单元,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尤其是“护蛋行动”“种植幸运草”“我的墓志铭”等生命实践活动更是给学生带来深深触动。

(二)面向家长,开展亲职教育。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因此,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转变家庭教育的行为,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的内容。

为此我们面向家长,通过公益讲座形式,积极传授亲职教育的理念和技术。“绘本阅读,悦读阅美”讲座基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借助绘本故事,教授家长亲子阅读的理念和技巧,提升家长和孩子的阅读品味,同时帮助家长找到与孩子沟通的一条好途径;“亲子沟通的态度与技巧”则教授家长亲子沟通的技巧,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等。同时,我们还通过家长联谊会、家长成长工作坊等形式,积极向家长宣传先进理念和技术,满足家长自我发展的需求。

(三)面向教师,开展心育培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逐渐变得不容忽视。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育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

为此,我们首先组建了“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成长沙龙”,沙龙吸收各校心理健康教师及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参加,通过系统学习,帮助教师们持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目前我们已开展了“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学校心理辅导的理念与技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等专题培训。

此外,我们还面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公益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公益讲座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全体教师,通过“让幸福现身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幸福生活”等讲座,传授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追求的有关理念和方法,帮助教师树立积极的人生信念,掌握自我减压的方法,自觉克服职业倦怠,创造幸福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一种是面向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借助“班级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与操作”“师生沟通的艺术和技巧”等讲座,传授心理学视野下的班级管理技巧,帮助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应对师生沟通中的常见困难,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管理技能和水平等。

(四)面向学校,开展活动和调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纪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特别是热点和难点问题,研究分析中小学生教育和成长问题中的心理方面的因素,为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整体德育工作提供依据,提出建议。”

为此,我们联合广大中小学,先后开展了“中小学心理状况调查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等调查研究,翔实地掌握了我区中小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润苹.家园共育的关键在于有效的沟通[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3,07(2):55.

第12篇

几年来,该“中心”建立了以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救助保护机制;形成了社区预防宣传、街头帮教、教育培训、心理辅导、行为矫治、有效安置的救助、教育、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采取了“像父母关爱孩子;像老师关心学生;像医生关照病人”的特色救助服务方法。

(一)建立流浪儿童保护教育档案

救助是基础,管理是手段,保护是根本。每位受助儿童在中心都有自己的个人档案(带照片)、教育档案和心理健康档案。对进入中心的流浪儿童,工作人员认真做好询问笔录,核实其家庭地址、年龄、文化程度、外出原因、时间、父母姓名、亲戚姓名、联系电话等内容,以便及时掌握、了解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基础的流浪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以达到对他们加强思想教育和正面引导。如,流浪儿童谷雨,男,12岁,来到中心后一言不发,拒不说出姓名和流浪原因,开始中心工作人员询问时,该儿童报假名和假地址,后经中心人员多次耐心询问,反复对其开导,终使该儿童说出的真话,中心经认真核对后使其回归的家庭。

(二)优化环境,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利和生活质量

几年来,“中心”按照《两个规范》的要求,主动与各分站,社区密切协作,走上街头,引导流浪在外无家可归的儿童到“中心“接受救助。“中心”为未成年人提供干净的寝室,被褥和洗漱用品,使流浪儿童感受到像家一样的安全和舒适。为了更好的优化儿童成长的环境,为儿童提供更完善的设施和服务,“市流浪少年儿童保护中心改扩建工程”,经发改委批复正式立项。该项目改扩建后,设立床位150张。主要建设内容有接待大厅、档案室、安检室、教室、社工工作室、心理辅导室、美术室、棋牌室、微机室、玩具室、健身室、音乐舞蹈室、技能培训室及活动大厅等。

(三)制定完善规章制度

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几年来,“中心”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如,《工作人员职责》、《工作人员八不准》、《工作流程图》等,

(四)为流浪儿童提供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

流浪儿童来到“中心”后,工作人员首先为他们洗澡,换衣服,然后带领儿童熟悉环境,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基本情况,并组织儿童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他们在“中心”感受到童年的快乐。

(五)开展文化教育,为受助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

“中心”积极拓展文化课教育,心理康复,行为矫治等深层次的服务内容,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丰富救助保护的内涵。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中心”着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等,“中心“多次组织儿童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防洪纪念塔等,以此激发流浪儿童的爱国之情,树立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

二是开展文化知识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中心”按照流浪儿童的实际需要提供个别化的教学内容。制订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还开设了基础文化、阅读、法律道德、生活技能、社会自然、心理健康、文体、美工、音乐、微机等课程,在教学中,利用微机和局域网开设多媒体教学,采用视频动画的形式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通过全面系统的教育,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今后继续接受教育奠定了基础。

三是开展心理救治和行为矫正教育。来到“中心”的流浪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都有不同的偏差,针对他们的特征,“中心”帮助、辅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和信念。运用多种辅导方式,对他们进行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诚实做人、相互谦让、遵纪守法等多方面教育,对个别流浪时间长,情绪不稳定的儿童开展关注式的抚爱辅导,对他们进行心理障碍矫正。如,流浪儿童孙宝辉,男,14岁,其母亲在其7岁时出走,后一直与父亲相依为命,在其11岁时父亲去世。后一直在其大爷家居住,因大爷家生活也不好,无力抚养,将其逐出家门。来中心接受救助后,该儿童有一些小毛病,如小偷小摸等行为,经中心工作人员长期教育和矫治。使其它慢慢有了转变。因该儿童情况特殊,如果将其送回,将造成反复流浪,无人看管误入歧途。后中心决定将其留在站里,进行长期教育。

(六)社会参与,共同协作

为使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中心”与工程学院、师范学院、商业学院等大专院校分别建立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形知爱心教育基地、学生党员先锋工程教育基地。通过与各大专院校的共同合作,使流浪儿童的精神面貌有很大的改善。

与各大院校开展共建活动主要内容:

一是开展个案工作。由大专院校学生1-2名,对一名儿童开展个案工作,对儿童心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

二是进行能力建设、心理调适和社会支持。大专院校学生通过与儿童交流,一方面为其提供精神支持,调解其心理上的自卑、孤独和失落感等消极心理状态;另一方面积极挖掘儿童的潜能,充分利用其潜在的优势提高其能力,增强自信心,增加其学习和生活的动力。

三是安全教育。大专院校学生主要从用火、用电等方面对其进行安全教育,让儿童掌握火与电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增强其自救能力,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四是健康教育。大专院校学生通过文献、网络等相关途径搜集有关健康方面的知识来教给儿童。如:流感的预防、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营养搭配、预防艾滋病等相关问题,促进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