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八年级生物教学案例

八年级生物教学案例

时间:2023-11-06 10:11: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八年级生物教学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八年级生物教学案例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情境教育;教学方法

生物这门课在初中对学生来说既不算陌生但又不能说是很熟悉,这是因为在小学阶段生物并没有作为一个单独的课程出现,而是融合在其他科目中,在初中时才单独成为一门课让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应该使用情境教育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让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氛围中进入生物课堂。下文将主要结合一些教学案例去分析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境教育艺术。

一、情境生活化

教师在使用情境教育时要注意联系现实生活,使情境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效率。以初中生物(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中的第二节《从种到界》为例,这一节的内容是承接上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延伸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物分为七个等级和这样分类的原因及意义。教师在讲授《从种到界》这一节的时候可以采取生活情境教学,在教学中联系现实生活。教师在《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课后布置一个课下作业,即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结合导学案预习《从种到界》的相关知识点,并能结合这两节课的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进行一个简单的分类。教师在上《从种到界》这节时先提问学生这个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分类的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种这几种。然后教师举出现实中的具体例子,比如猫和狗有家养和野养之分,那家养的猫和野养的猫是属于一个物种吗?学生说是属于一个物种。这一问题就是联系现实生活进行的提问,不至于让学生不知道教师问的什么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感觉下掌握这一知识点。所以生物教师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内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情境直观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情境教学法时要注意使情境直观化,借用各种工具营造一些直观的情境,从而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下的并不仅仅是一张张照片组成的片段,而是让学生产生一些思想上的共鸣。讲到情境直观化,我将以初中生物(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的动物》中的第一章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为例,让学生在这节的学习中了解什么是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以及它们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并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在讲《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这节课时,先询问学生知道什么是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吗?学生纷纷摇头表示不知道,然后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两张图片,分别是水螅和涡虫,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分描述一下它们的样子,可以和同桌进行交流,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对水螅和涡虫这两张图片进行再加工,使水螅和涡虫这两个名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形象直观起来。教师随机提问一个学生,让这个学生进行描述,在描述完后教师表扬或纠正学生,然后播放关于这两种生物的动态视频,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分别列出其他几种生物,让学生对它们进行配对。通过情境直观化这一教学方法,让学生牢牢记住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这节中的相关知识点,提高了这一节课的教学效率。

三、实验情境

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不能只做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要主动去探求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生物这门课的兴趣和学习效率。而使用实验情境这种情境教育的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主动提出相关问题,并努力寻找答案。关于实验情境,我将以初中生物(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中的第二章里《人的性别遗传》这一小节为例,《人的性别遗传》这一节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人的性别是由染色体决定的,并希望学生通过对《人的性别遗传》这一节的学习能够画出正确的遗传图解。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是什么决定婴儿生出来是男生还是女生呢?学生有的说知道,有的说不知道。然后教师拿出一个木箱,里面有黑白两种小球各5个,黑色代表,白色代表卵子,教师随机点同学上来抽取小球,这时可能有的学生会发出疑问: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它又能证明什么?教师给学生解释这样做的原因。然后教师在做完实验后问学生:孩子男女是可以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决定的吗?学生通过刚才的实验知道,生男生女是不能以自己主观决定的。然后教师再讲遗传图解的画法,并出一些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利用遗传图解进行解答。通过实验情境,激起学生对生物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从而推动生物课堂的高效开展。总之,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情境教育,让学生在一些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金菊.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景教学研究[J].教育探索,2005.

第2篇

关键词:法律教学;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法

一、情境教学的重要性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各个学科各个学段都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尤其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这一学科而言更是如此。

结合教育学理论分析,初中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还未形成,表现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对学习和知识的关注度不稳定,常常因各种因素的干扰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情境教学能够照顾到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是适合初中生课堂教学的优选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从初一到初三呈现出从易到难、从形象到抽象、从案例到概念、从生活到理论的教学梯度,不断攀升的教学梯度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而情境教学法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理论为生活,适用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同梯度的灵活转化。可见,情境教学法也是适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优选教学方式。

在过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对于情境教学法的课堂运用多停留在为了讲解某一个知识点而专门创设的情境,以借助多媒体、教师语言或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知识之间虽有联系,而教学情境之间却是中断的;师生之间虽有互动,而在教学情境中却是独立的;教学环节虽然连续,教学情境却是孤立的。为了解决情境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不同步和不协调,需要对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堂的应用做出重大的改变和突破。

二、情境教学案例示意

在《财产留给谁》这一课中,笔者大胆尝试了以一个典型的法制节目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做法,努力实现以系列情境促进知识构建,以连贯情境促进教学联系,以生活情境促进师生互动,对于达成情境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双赢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本课的具体内容来看,《财产留给谁》是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所学的财产继承权是一种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权利,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从《今日说法》的破案情景中自主学习有关财产继承方面的基本知识(被继承人、遗产、继承人、继承权的含义),进一步了解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最后自己体验遗产分配原则等,对于引导学生正确解决继承问题(既要学会依法维护继承权,还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效果

1.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提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教师起到恰当的引领作用。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兴趣浓厚,参与度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我来当法官”这一环节将整堂课推向,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检验,也使学生在相互交流探讨的过程中体验角色扮演和分享合作的乐趣。

2.用一个案例贯穿始终,使教学的核心问题富有情节性,主线清晰,环环紧扣,既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又能通过故事帮助学生构建宏观的知识体系,事实证明,学生对于课下的习题能做到准确判断,规范作答。本课力图引导学生从接受性、知识性、封闭性的学习走向探究性、方法性、开放性的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3.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水到渠成,学生是在探讨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自我反思法律维权与亲情道义之间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现实中也能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了从知识的学习升华到人的发展,达成知行统一。

第3篇

一、“海洋文化”特色建设

符合学校德育实际与发展需要

我校是一所普通公办初中,地处城郊地带,学区居民主要以拆迁户及外来务工人员构成,家长受教育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和氛围,多数孩子表现出不自信、不开朗、不上进等现象。根据生源生活条件、学业水平等均处于较弱或较低层次的实际情况,学校决定创新德育内容方式,加快德育发展,提升德育成效,努力促使学生建立起“包容、自信、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时,教师也需要以宽广的胸怀、开放的视野、自信的精神、乐观的品质,来更好地接纳众多处于困难甚或问题重重的学生与家庭。所以,学校“海洋文化特色建设”应运而生。

人类的生命来自海洋,人类的文化起源于海洋。海洋以她的浩瀚壮观、奥秘无穷、宽广博大,自由奔放等特质,使人类视海洋为力量与智慧的象征。曲金良在《海洋文化概论》中说:“海洋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中崇尚力量的品格,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强烈的个体自觉意识、竞争意识和开创意识,都比内陆文化更富有开放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开拓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

于是,我们遵照“为学生的成人、求知和创新奠基”的办学理念,着力创建学校海洋文化特色,弘扬海洋人文精神,丰富教育内涵,优化德育工作,以“奠基”的意识,培养学生(也引导教师)拥有宽广的胸怀,开阔的视野,自信、乐观的品质,探索、挑战的勇气,促进二中人自我超越。

“海洋文化”创建之初,学校提出了“海纳百川 自我超越”的行动思想,同时对“航华二中”校名特作立意诠释:“起航 立志远航 爱我中华 强我中华”,藉此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以潜移默化优秀品德。而我们对人的要求,即学校 “包容、自信,乐观、向上”的培养目标,正与“宽广、博大、包容、开放、自信、探索、挑战”的海洋文化精神象征高度吻合。

由此,我们提出了“以海洋文化建设,打造学校特色,丰富教育内涵,营造育人文化,优化德育工作,提升教育水平”的工作策略和“弘扬海洋精神,创办优质学校”的发展战略。

二、“海洋文化”在德育及学校管理中的有机融合

作为海洋文化主要内涵的海洋人文精神,包含着众多能支撑人成长的重要观念,非常利于人的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中华民族是海洋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具有海洋人文精神代表性的 “郑和精神”被誉为“中华民族之光”。而学校弘扬海洋文化,就是要将“海洋人文精神”在办学思想中体现,在管理中践行,在器物中彰显,在行动中落实,使之与学校德育及管理有机融合,助推学校成人成事。

学校以“海纳百川,自我超越”办学行动思想引领,围绕“成人、求知、创新”的核心理念,以“海洋科普教育”特色项目建设为辅助,设计实施“海洋文化”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科技与人文教育“并驾”,通过科研支撑,不断突破创新,促进“海洋文化”建设发展,丰富学校文化,形成教育特色,提升育德水平。

我校海洋文化教育特色建设具体工作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环境文化建设,包括海洋文化标识、文化墙廊及热带鱼校园观养等;二是“海洋科普教育”平台创建,包括海洋文化科普网站及数据库建设、创新实验室建设与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开设;三是海洋人文教育实践,包括读书节、海洋日等节日活动及具有海洋文化色彩的德育分层年段系列教育活动的设计及实施。后两方面工作均纳入课程管理,同时基础型课程则以“海洋人文精神教育案例”的形式呼应,促进学科德育,共同落实海洋文化教育。

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与持续的德育实践密不可分,需要学校教育行动的持续价值指向及文化的长期积淀。学校概括提炼出具有“四性”特点的海洋人文精神,即具有以“博大、包容、宽广气度的开放性,协作、互助、奉献思想的合作性,挑战、创新、创业精神的开拓性,自信、乐观、积极品质的自主性”为特点的海洋人文精神,作为航华二中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将其渗透在教学、德育及学校管理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为学生的成人奠基,为学校的发展铸魂。

三、“海洋文化”德育特色系列活动的设计

基于学校“四性”特点的海洋人文精神,设计德育系列活动,为学生的成人、求知和创新奠基。

1.主题教育活动

本着育人目标,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六年级至九年级分别以“规范”“信念”“道德”“理想”为重点,开展分层年段主题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将分层年段主题教育与分层年段生活化德育活动结合起来,融合海洋文化元素,设计各类德育活动(如八年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生活化德育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体验,健康发展。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意识,由教师协助,学生自主策划、自主活动,不断创新形式,提升学生活动兴趣,在活动中挖掘潜能,习得知识,养成品格,形成能力,促使每一位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2.专题教育活动

将“海洋文化”渗透到校园每个角落,营造浓厚的海洋文化教育氛围,以征文、演讲、讲故事、表演、展示、竞赛等形式,推进“海洋文化”特色专题教育活动,弘扬海洋精神。通过节庆等方面的活动开发与实施,潜移默化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主要内容如下。

①“乘风破浪,百舸争流”阳光体育文化节。

②“海纳百川,梦想远航”读书月(节)。

③“弘扬民族文化,唱响海洋之歌”歌咏比赛。

④“蓝色海洋,魅力科普”科技节。

⑤“感受文化精彩,徜徉艺术海洋”艺术节。

⑥“海之魂”班主任节。

3.班级特色建设

为丰富校园海洋文化,学校以“班班创特色”为抓手,内容包括个性班名、班级吉祥物、特色班级标牌、布置等的评选,这些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渗透了海洋文化教育,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激活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了学校德育的新渠道。

4.课程建设

以“海纳百川、自我超越”的办学思想为指导,围绕 “包容自信、 乐观向上”的育人目标,开发、统整学校德育活动课程系列,将海洋文化具体内涵作为课程建设的价值依据,弘扬海洋精神,丰富德育内涵。

(1)基础课程渗透海洋文化

学校基础课程融入“海洋文化”元素,普及海洋知识,呼应学校“海洋文化”教育特色。学校要求备课组每学期有3~5份体现“海洋文化”教育特色的教学案例。如针对“事件”,学校安排历史、地理、政治学科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为同学们开设讲座等。探究型课程进一步深化“海洋文化”教育特色,如六年级以《海水特征》、七年级《海洋资源》、八年级以《海洋生物》等为主题开展探究性课程的实践。

(2)德育实践课程延伸(六个一活动)

学会一项(游泳)技能;观赏一场(海洋生活)电影;经历一次(航海参观)社会实践;品位一本(海洋文学)书籍;开设一次(海洋科普)讲座;组织一次(海洋保护)论坛。

5.社团建设

成立海洋趣味科普为主的如“寰宇探索”地理、航海模等社团,提供学生自我培养、自我锻炼、自我学习、自我升华、自我体验以及互相交流的舞台。

6.课题研究

第4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资源 智慧

智慧在思维的碰撞中闪现火花,并外显于人们的对话之中。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种遗憾中寻求进步,寻求发展。俯下身去,走进学生的心田,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不断地探索科学教学发展之路。

一、巧提妙引,点燃课堂智慧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智慧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课堂提问能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更能大大开拓学生的思路,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广阔的天地。新课程要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教师更应精心设疑,努力优化课堂提问,巧提妙引,有效地发挥课堂提问所特有的作用,激发学生闪现智慧的火花。

如在上七年级《太阳》一课时,我在引题时用了2009年暑假百年一遇的日食奇观。很多学生亲眼目睹了这一奇观,对这个很感兴趣,一提到这个话题,马上热情高涨,七嘴八舌描述当天发生的情景。接着我随之话锋一转,问道:出现日食是那么奇妙和壮观,就让我们永远停留在那一刻好不好?学生有的说好,但很多学生马上说不好,因为地球上的生命是离不开太阳的光和热的。这样,话题就自然转到了了解太阳的结构上,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由于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和兴趣,学生发言积极,说出一些我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课堂始终充满了智慧的气息。

如在介绍八年级《大气的压强》一课时,我在引入的时候先演示:把一张硬纸片覆盖在灌满水的玻璃杯上,而后倒置。学生惊奇地发现,纸片没有往下落,杯内的水也没有向下流。这是怎么回事呢?是谁把杯中的水与纸片托起的呢?与生活经验相背的现象让学生在脑海中产生了一个极大的问号,顿时就把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出来。此时,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在介绍大气压强的概念之后进一步提问:你能否设计其它的实验也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

事实证明,如果问题的情境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上,必能使他们以愉快的心情探索问题的答案,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在这种活跃的情境氛围中设置问题,能使学生由惊奇立即转入积极思维的状态,展开想象的翅膀,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直至问题最终解决。

二、关注差异,创设和谐的智慧

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否定差异就否定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承认学生个体差异,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并以此来组织课堂,把教师、教学环境、教材等与学生差异融为一体,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把握课堂细节,点燃每位学生的智慧。

1.认识差异,精心设计。

生命的美丽在于它的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每个独立的生命都有他的美丽,课堂智慧源于学生独特的思维,新颖的见解。科学课堂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展现每个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

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在智能上是有差异的,有些人在语言上特别突出,有些人在数理上特别突出。这说明学生在起点趋向上是有差异的。新课程倡导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充分预想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教学方案设计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充分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层次不同的学生思维在这里交融互补,相得益彰,学生的思维得到演练,得到启示,得到拓展。

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不仅要承认学生的差异,适应学生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差异,合理运用差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科学课堂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2.尊重学生,利用差异。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艾伯尔・梅拉别思通过实验指出,信息的反应=7%的文字+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教师不能固守“师道尊严”,应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善于利用学生个性差异,使学生的差异成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要以自己的言语、表情来感染学生。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实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通过亲切的眼神、热情的赞语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微笑,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从讲台走下来与学生的交流,课后与学生的沟通,等等,都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帮助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

如在牛顿第一定律作用教学时,我边走边问:“如果没有外力,我将如何运动?”一调皮学生高喊道:“将穿墙而去!”顿时全班哈哈大笑,乱成一团,我说:“对!想法很好!那如何去呢?”这时全班静了下来,齐声说:“匀速直线运动。”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多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但不会影响课堂纪律,反而更能激发学生思维。对有进步的学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亲其师而信其道”,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激趣、激情正是主导与主体的衔接点、触发点,能激活学生思维,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真正赋予学生科学学习的主动权,使每一个学生都放下顾虑,和教师合作,和同学合作,不断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断碰撞智慧火花,进一步促进智慧生成。

3.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课堂合作学习有助于弥补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并在课堂中闪现出智慧。

学生的科学学习是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而且要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出现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组织讨论。教师要注意根据学习小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目的。鼓励学生表达独立的观点,要让学生拥有充足富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都能尽情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以互相促进、互相启迪、互相借鉴,能够整合不同的观点,使自己的智慧得以发挥。

教学过程是课堂内容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合作交流,利用差异,要创设环境,让学生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正确对待学生差异,学生才能自由地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妨以宽容的心态,给予更多的赞许,使之在科学有序的交流中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重视意外,激发智慧

著名法国政治家布鲁姆认为:“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普遍追求一种顺畅的教学流程。教师虽然对教学作了充分的预设,但真正的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课前教师都精心地备课,作好充分的预设,尽量使整个课堂中不出现“绊脚石”。殊不知,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关注课堂生成的教师更能切切实实地着眼于学生是否有所思,将教学“意外”当作教学的资源,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如我在进行“二氧化碳使在同一烧杯中的两支蜡烛火焰先后熄灭的实验”时,由于操作失误,出现“反常”现象:高的先灭,低的后灭。针对这种情况,我灵机一动,进行了如下的“临时”处理:同学们,为什么会出现高的先灭,低的后灭的现象呢?若出现两支蜡烛都不灭,或同时熄灭,或只低的灭,或只高的灭,又是为什么呢?你们能找到操作失误的原因吗?要保证看到“低的先灭,高的后灭”这个现象,我们又应该如何操作呢?我们能否都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一般情况下,它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实验结论呢?一连串的发问,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究意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找出了这个实验可能失败的种种原因,一一解释了这些反常现象,并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更为惊讶的是,学生创造性地总结出了保证这个实验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集气瓶中应充满二氧化碳,并且集气瓶的体积要大于盛放燃烧蜡烛的烧杯的体积;倾倒前用纸板将蜡烛隔开;倾倒的速度要尽量缓慢。

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找错、议错、辨错这一过程,生成的知识、技能就更牢固。由于这种学习是学生自发产生的,因此经常会出现激情四射的场面,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机智地对待和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失误”,有时也要有意制造一些“失误”来创设问题情境,让教学资源在“教学失误”中生成,让“教学失误”成为学生进行知识意义建构的铺路石。教师应及时、合理地采用评价手段,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

总之,智慧的课堂是精彩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师生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朱清时主编.科学(7―9年级1―6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郑青岳主编.科学课程100个教学案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4,第1版.

[3]张培贤.在课堂上露一手.生物教学与实验.浙江师范大学,2008,(3).

[4]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3,第1版.

[5]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5篇

关键词:科学教学;简约化;反思

新课程改革给科学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全面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热烈的教学气氛。然而,现在的课堂似乎又走进了一个新的误区:教学过程精雕细刻的“密严”,教学内容面面俱到的“细致”,教学形式五彩缤纷的“花哨”,教师的孜孜追求有时反而会产生“过犹不及”的效果,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无法真正彻底发挥,加上盲目的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结果使课堂千头万绪,“枝繁叶茂”却不见树干。其实,“大道至简”,把丰富的知识教得非常简单,学生学习非常轻松,让科学课散发特有的魅力正是科学教学应该追求并达到的一种至高境界。以下结合笔者在科学课堂教育过程中回归简约化的实践,谈谈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实在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方向,时下许多课的教学目标制订不切合实际,从双基到情感、从创新到实践、从能力培养到思想教育……可谓林林总总,方方面面。一节课的目标果真要这么多,都能实现吗?毕竟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毕竟学生差异是存在的!其实一节课的基本目标就是三维目标:知识、技能与方法、情感和态度,这三者是和谐统一、不可割裂的,而第三个目标又是隐性的。

以八年级下《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为例:

教学目标:(1)知道磁体及其性质,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了解磁化现象;(2)培养观察能力、信息收集、处理的简单技能;(3)养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至于诸如“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则完全渗透于其中,教师只要心中有数,不必写出。试想一下:如果前面的目标达成度高,学生岂没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再者,这其中也有教师个人的因素(如亲切、幽默、严谨、豪迈等不同风格就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觉),很难一概而论。否则在前两个目标不能很好达成的情况下,情感目标也是无皮之毛。

教学目标的简明实在意味着教学目标要科学、可测。一堂课真正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面面俱到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二、教学内容要简练充实

内容简练是教学简洁美的特征,其基本要求是教学内容要简单明了,凝练概括。少而精,“少”是从量上来分析,“精”是从质上来考虑。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特别是抓住课的本质内容,精简非本质的内容,就会使一节课显得既简练又充实,有“骨”也有“肉”。

例如:在复习“酸碱盐”知识的时候,内容非常繁杂,通过提炼后,笔者以“1234”——“一个电离概念,两瓶指示剂,三种中酸碱盐典型,四大化学反应”为主线,帮助学生围绕简练的教学内容,稳固一个个知识点。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师若能居高临下地抓住核心问题,教学内容处理一定会得心应手,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

新课程下的科学课程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及宇宙科学等诸多知识,尤其是在复习阶段,更需要教师对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通过巧妙的转化,独特的思维,恰当运用实物或图像,“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给学生以简洁美的感受。

科学教学内容简洁美的基础和灵魂还是精。要做到精,必须选择能充分表达教学内容的材料。例如,在《滑轮》的教学中,笔者把挂在铁架台上的滑轮移到了小黑板上。一个小小的位置转移,不但可以使物体的移动和绳子自由端的拉动呈现出来,而且可以使两者之间的距离关系一目了然。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学习内容化难为易,学生就一目了然,教学内容的结构就显得非常紧凑、简练。

三、教学语言要简要流畅

曾经有过听课感觉像是在听社会课的经历。授课教师语言滴水不漏,一步步讲解得完整细致,只是少了科学课堂的味道。教师的语言越生动,越容易形成学生对教师讲授的依赖性。与其让学生成为生长迅速的攀援植物,不如让学生成为乔木。虽然生长缓慢了许多,但终究会成为一片独立的绿荫。科学教学的语言应简要流畅,以精炼、准确为尚。去除一切繁琐和修饰。准确,有条理,有分寸,有情感,引人入胜,还要求精练。这不仅要求教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本身的修养,同时要提高自己整体的科学和艺术素养。

1.问题语言要明确

教学语言一般不要求像文学语言那样词句华美,文采飞扬,但应该简洁明了。语言要吐字清晰和思路清晰,保证让学生听清楚你说了些什么,语言越朴实,越生动,就越容易理解。如《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的教学问题展开中,教师提示:人类生活无外乎衣、食、住、行,我们能不能从这四方面来找找大气压强的存在?使得问题更具有导向性,从而推动教学进程,又不会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

2.过渡语言要自然

当学生通过实验,迫切想知道其他物质的密度时,教师说:就让我们带着猜想、疑问,一起看书了解。当学生在交流了阅读体会后,教师说:刚才阅读,大家收获很多,疑惑也不少,怎么办?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向物质科学的本质进发!当下课前学生想知道学习密度知识有什么用时,教师以幽默的语言说:欲知密度何用,请听下节课分解!新课戛然而止,余音绕梁。

3.评价语言要坦诚

有的教师出于保护学生的角度考虑,评价语言过分表扬或者无置是非。教师的评价语言真实坦诚,是非分明才有份量。如当有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可以说: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多么单调呀!xxx同学为我们带来了不同的声音,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启发与思考。当学生回答错误、做题目错误时,教师一定要指出错在哪里,说:很遗憾,你再想想(试一试)。当学生之间进行争论时,教师说:友谊第一,争论第二。为了说服对方,请亮出你的有力证据。当学生因为坚持正确观点而势单力薄、信心不足时,教师可以说:真理不会以人数多少而定,相信真理等等。

总之,精练的语言,可高效地传递教学信息,可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这种语言能力来自于实践,需要我们多读、多听、多练。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从实践来看,特级教师薛法根(语文)、严育洪(数学)等人从不同学科进行了积极倡导和实践,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大批一线的教师在经历过多年的磨练后,也逐步领悟到课堂回归简约化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并且正积极投身到这一实践中去。当然,课堂教学简约化并非单纯的简单化,而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一个终端显示,即:模仿(简单照搬)——突破(局部创新)——简约化(形成风格)。它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师要善于将各种知识模块有机整合,用最低的教学成本取得最大的教学收益。科学课堂教学回归简约化后,定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课堂原来很简单,科学其实很有趣!

参考文献

[1]严育洪.课堂焦点:新课程教学九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