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儿童康复护理

儿童康复护理

时间:2023-11-06 10:11: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童康复护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儿童康复护理

第1篇

通讯作者:高凌霞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龄儿童发育性髋脱位行改良Pembertonsa术后的康复护理要点。方法 对本组9例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改良Pemberton手术,术后进行心理护理及采用有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结果 本组9例(13髋)术后关节功能:优8髋,良4髋,可1髋,复位成功率100%。结论 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康复护理至关重要,复位效果与康复护理密不可分,只有医、护、家长和患儿密切合作,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 髋脱位; 先天性; 康复训练

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又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小儿骨科常见病及多发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早期治疗可采用简单的手法复位加外固定,愈后良好。大龄患儿病变复杂,矫正畸形的手术创伤大,患儿在治疗中往往会出现再脱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术后正确的康复训练可保证手术质量,建立髋关节功能。自2005~2008年笔者所在科共收治9例(13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大龄儿童,给予术后康复训练,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12髋)为女性,年龄7~14岁。1例(1髋)为男性,年龄8岁。根据Tonnis分型法[1],本组患儿术前脱位程度为Ⅲ度8髋,Ⅳ度5髋。

1.2 手术方法 本组手术前常规行骨牵引2~3周,以利手术操作。采用改良Pemberton手术,术后患髋屈曲30°,外展20°~30°,内旋10°,髋人字石膏固定。3周后拆除石膏,于外展位皮牵引下行康复训练。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常因担心切口疼痛,不愿合作。要耐心向患儿及家长讲解早期康复训练的意义和重要性。例如,告知他们术后关节功能障碍主要在于预防。间断、主动、早期活动有利于关节损伤的恢复,它可以避免制动所致的肌肉萎缩、疼痛和废用性骨松变以及关节僵硬。使其懂得只有规范训练才有可能恢复到正常青少年所能进行的各种下肢活动,使患儿及家长消除思想顾虑,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

2.2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是治疗的延续,早期、间断、主动活动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状况,有利于关节损伤的恢复,可以避免制动所致的肌肉萎缩、疼痛和关节僵硬。所以要正确指导患儿及家长做好康复训练。

2.2.1 第一阶段(复位术后0~3周) 目的是消肿止痛,维持股四头肌的张力,加强患肢肌力,预防组织粘连。

复位后髋关节用人字石膏固定易引起松解的软组织产生新的粘连、僵硬。术后应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等长收缩时肌肉无氧代谢产生乳酸可刺激肌肉微循环血管扩张,有利于肌肉组织摄取营养。先教会患儿健侧肢体活动的方法,再活动患侧肢体。复位后24 h即协助患儿坐起,后背靠支背架或垫以枕头,上身行自主运动。指导、协助患儿行被动踝关节背伸、跖屈交替运动,每次10~20个重复动作,3~4次/d。5~7 d后逐渐过渡到6次/d,每次30个。指导训练前仔细检查石膏有无污染、软化变形、石膏边缘或骨突部位有无压疮。

2.2.2 第二阶段(复位术后4~7周) 目的是继续加强患肢肌力,提高患肢主动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拆除石膏,患肢皮牵引,髋关节保持外展20°~30°,指导患儿半坐位,身体努力向前倾,双手伸向脚尖,使髋关节尽最大可能屈曲,4~6次/d,每次20~30个。同时,被动屈伸膝关节并逐渐过渡到主动屈伸膝关节。在康复训练时要维持正确的,以防患肢内收、外旋、或活动不当造成再脱位,密切观察有无髋部出现的疼痛、肢体短缩、畸形等,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妥善处理。拆除皮牵引后,继续加强髋、膝关节的主、被动屈伸练习,有条件可使用持续被动活动(CPM)机进行训练。下肢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功能康复器治疗:术后4~7周内,应用CPM下肢关节锻炼器进行锻炼,以利于髋、膝关节的早期功能活动,防止关节僵硬。将患儿患肢置于CPM架上,位置要准确,感觉舒适。CPM有6档功能位,每1档可使膝、髋关节屈曲15°。从第1档开始,3~5次/d,每次活动0.5~1 h,根据恢复情况2~4 d增加1档。加档时护士必须在旁观察,患儿无特殊不适才可继续使用。同时要注意观察CPM运行时是否螺丝帽松动而导致关节角度锻炼不到位,护理人员在患儿停用CPM间期要用手继续帮助患儿进行关节的被动屈伸及旋转训练,嘱患儿伸直患肢膝关节进行抬腿练习,此运动可提高股四头肌的肌力,促进全身运动,增强患儿及其家属的康复信念。应用CPM机时要注意及时停用,一般应用15 d左右即停,以免产生CPM机依赖。

2.2.3 第三阶段(出院指导) 出院时告知家长训练要持之以恒,并逐渐加大运动量。出院后两周来院复查。经X线证实截骨部分临床愈合后,可扶拐下地,负重要循序渐进,先用脚尖着地,再用全脚掌着地,逐渐过渡到全足。患肢始终保持轻度外展,10周前不负重,避免摔伤等,以防患髋再脱位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建立随访档案,督促患儿家长及时来院复查,以便于了解患儿恢复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继续指导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3 结果

对本组9例13髋患儿进行2~5年的随访,根据周永德等制定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疗效评定标准[1]评估髋关节功能,康复疗效优8髋,良4髋,可1髋。复位成功率100%。本组无一例发生感染、再脱位、关节僵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

4 讨论

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康复训练至关重要,效果与康复训练密不可分。术后患儿由于疼痛、心理恐惧,家长对训练强度作用等不了解,心存疑虑等因素的影响会使患儿客观上训练不够,术后失去早期康复训练的时机。手术和术后康复是相辅相成的,正规的康复也是帮助实现手术目的的必要手段。本组患儿在应用康复训练程序,确保髋关节复位的前提下,指导患儿进行有计划、分阶段的功能训练,未发生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参 考 文 献

第2篇

【关键词】家庭康复护理;小儿脑性瘫痪;应用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门诊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84例脑性瘫痪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1~6岁,平均(3.21±0.18)岁;其中不随意运动型13例,共济失调型20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混合型3例;平均康复护理时间(9.8±1.7)个月。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5岁,平均(3.31±1.21)岁;其中不随意运动型12例,共济失调型23例,肌张力低下型4例,混合型3例;平均康复护理时间(8.8±1.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1]中诊断标准: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对噪声或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伴哭闹;非进行性脑损伤;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以癫痫、听力、视力及语言障碍为常见现象。

1.3排除标准

有先天性精神疾病者;脑积水者。

2护理方法

2.1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每日进行肢体被动锻炼,刺激患儿的组织神经以改善神经阻滞现象,锻炼患儿的视力、听力等。根据脑性瘫痪患儿的伴随症状,给予相应的脑电放射、低频电疗、语言训练、作业康复干预等。每日配合进行功能锻炼,每次30min,3岁以下患儿每日1次为宜,3~6岁患儿每日2次为宜。在康复护理训练期间做好家长的心理辅导及康复指导,尤其是在粗大运动发育的关键时期。

2.2观察组

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联合家庭康复护理。家庭护理模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协同作用:家庭护理服务团队及非正式支持系统。家庭护理服务团队包括护士、医师、理疗及康复师等,其中护士是主导实施者;非正式支持系统是由家属、邻居等构成。家庭康复护理由护士对患儿家属进行自我护理的指导工作,即要求护士注重与患儿家属的配合和合作,护士必须规范科学地持续贯穿整个护理过程。家庭康复护理包括:第一,根据每位患儿的不同情况制订康复护理计划,并指派资深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进行家庭护理培训。第二,对患儿进行人格培养,实施家庭护理期间要指导患儿帮助自己与正常儿童的人格发育一致,要求家长在此过程中主动对其进行引导活动,帮助患儿培养正常的人格。在此过程中避免用苛刻的语言训斥患儿的过错,避免出现人格缺陷。第三,功能训练及康复指导,要根据个性制订康复计划,要求家长利用周围环境,开展语言或玩具诱导方法,完成小儿在发育各个年龄段的功能训练,如坐、站、爬、行走等。另外,需要根据患儿自身的患病特点作出调整,保证功能训练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在康复指导中做好首次康复指导每日康复指导阶段性康复指导。①首次康复指导:主要是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稳定家长情绪,增强家长的康复信心。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让家长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在家能自行对患儿康复进行合理评估。②每日康复指导:康复训练时观察患儿面部神情,保证患儿能紧跟脚步,做好能力训练状态的记录;布置训练作业,教授学习康复技能;康复护理师与家长相互反馈患儿在护理过程中的变化和进步,及时增减护理措施,定期进行训练效果评价,根据反馈不断优化和改进训练方法,全面加强日常活动行为的训练。③阶段性康复指导:家长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对患儿头部、肘关节、下肢等进行训练,如让患儿在坐位时以“米”字形进行头部活动;患儿平躺,帮助患儿不同翻身;俯卧时让患儿爬行,以锻炼肌肉力量,促进关节运动功能康复。对患儿的运动疗法进行强化训练,使其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此阶段普遍在患儿粗大运动发育的关键期实施。第四,指导日常生活技巧,要求家长在家庭护理过程中,交会患儿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中,避免教导过快而造成患儿无法接受的情况。第五,语言训练,多数患儿语言功能发育迟缓,无法正确表达内心想法,或由于语速过慢造成的语言功能障碍,此时要求患儿家长制订康复计划,帮助患儿完成语言训练,提高其交流沟通能力。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研究进展》[2]中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价患儿的运动功能康复水平。该量表包含5大功能区,共88项指标,总分0~125分,评分越高表明康复效果越好。同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对运动功能进行分级(Ⅰ~Ⅳ级,Ⅰ级最低,Ⅳ级最高),运功功能表现越好,级别越高。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1)GMFM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前GMF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护理后,两组GMFM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G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GMFCS分级比较观察组GMFCS分级中I级33例,占比78.57%(33/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0%(2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第3篇

[关键词] 脑瘫患儿;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运动功能;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7-0148-04

小儿脑性瘫痪(cere bralpalsy)简称脑瘫,患儿常伴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生长发育迟缓等[1]。脑瘫患儿的治疗不仅是恢复躯干的形态功能,而且是对各种功能如生理、心理、精神情绪的补偿和促进各种能力的发展,使患儿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和将来从事工作独立生存与社会的能力[2]。而通过康复训练、心理暗示、饮食指导等综合性干预措施,有利于恢复其肢体的运动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脑瘫患儿64例为研究对象,患儿家长均知情同意,排除患有其他急慢性传染病者、癫痫控制不理想者。全部入选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4.1±0.3)岁,分型:痉挛型12例,肌张力低下型8例,共济失调型4例,手足徐动型4例,强直型1例,震颤型2例,混合型1例;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2个月~7岁,平均(3.9±0.1)岁,分型:痉挛型11例,肌张力低下型9例,共济失调型4例,手足徐动型5例,强直型1例,震颤型1例,混合型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比、平均年龄、脑瘫类型及高危因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干预、康复训练、饮食指导、运动训练。

1.2.1 心理干预 为患儿提供舒适的环境,必要时让其父母及亲属陪住,消除患儿长期肢残、不能从事正常人的生活,以及在精神与心理存在不同程度的压抑心理。患儿对各项检查及手术产生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儿及家长介绍治疗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体贴关心患儿的自尊要求,消除其自卑感。鼓励患儿要持之以恒,密切配合治疗,争取最佳效果。

1.2.2 康复训练 主要包括语言训练和智力训练。语言训练包括语音训练、语言理解能力和语句训练[3]。护理人员及父母向脑瘫患儿提供各种感觉刺激与语言刺激。如利用玩具、图等进行听说的反复训练,多与其做游戏,鼓励患儿多说,通过看口型、手势、表情等日常生活作为交流手段,从而提高患儿的语言能力。同时在智力训练方面,可以通过反复教孩子认人、物,并把孩子带到户外接触各种事物,以生动形象的方法提高孩子的兴趣,从而促进患儿智力的提高。

1.2.3 饮食指导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适当补充水分,有进食困难的患儿应进行饮食训练,喂食时保证患儿头不要侧歪,尽量避免头向后仰导致异物吸入,在患儿牙齿紧咬时不要喂食,待其情绪平复后再继续喂食。

1.2.4 运动训练[4] ①抬头和翻身训练,头后仰或偏向一侧、头下垂或偏向一侧、翻身训练。②爬行、支撑、行走和运动平衡能力训练:爬行训练、支撑训练、行走训练、运动平衡能力训练。③卧位坐起训练和纠正异常坐姿,卧位坐起的关键、上肢支撑训练、身体重心移动训练、纠正异常坐姿。④肌肉训练:解除肌肉痉挛,增强拮抗肌的力量。⑤关节活动度训练:从近端大关节到远端小关节进行全关节范围的被动运动。

1.3 疗效评价标准

基本治愈:发育正常或接近正常,异常姿势消失,肌张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对称,行走正常,语言清晰,反应能力强,智力正常;显效: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异常姿势未完全消失,出现主动运动,肌张力改善不完全,反应能力尚好,智力提高;有效:运动功能及姿势较治疗前有进步,肌力、肌张力有改善,智力稍有进步;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5]。

1.4 观察指标

1.4.1 患儿的配合程度 合作型:主动配合各种治疗,很高兴锻炼身体;紧张型:情绪紧张、恐惧,不太愿意接受治疗和锻炼,基本配合;拒绝型:不合作,坚决不接受治疗和锻炼,劝说后勉强配合或者不配合治疗[6]。

1.4.2 粗大运动功能量表(CMFM-88) 评定患儿的运动功能[7]。

1.4.3 生存质量评价 根据 PedsQIA.0评分对患儿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领域生存质量评分及PedsQL总分进行测定[8]。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率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P

2 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2。其中观察组干预后的总有效率为90.6%,而对照组为71.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配合程度比较

见表3。其中观察组合作型比率达28.1%,而对照组为9.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运动功能评价

干预前两组CMF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CMFM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干预后的CMFM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4 两组患儿CMFM评分比较(x±s,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P

2.4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领域生存质量评分及PedsQL总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干预后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领域生存质量评分及PedsQL总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脑瘫的康复目标是使患儿在运动功能、精神上以及生活自理方面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9]。在进行功能训练的同时应注意患儿的注意力、认知能力、意志、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训练,从而达到全面康复的目标。及早实施包括心理干预、运动功能训练、康复训练等综合性干预是脑瘫康复的关键。

心理干预是重要的环节之一,针对患儿出现的共性和个性心理问题,护理人员通过采取集体或者个别干预,指导家长和患儿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儿学会保持身心舒畅,提高适应能力。本研究表3结果证实,观察组患者合作型比率达28.1%,而对照组为9.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运动功能是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最主要体现,能够较好的运动并参与日常各类与肢体相关的活动,还可提高患儿的自信心。本研究观察组通过扩大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增加肌力训练、转换训练、体重负荷及站立、步行训练等运动训练,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CMFM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干预后的CMFM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得更显著(P

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语言训练和智力训练。语言训练包括语音训练、语言理解能力和语句训练。在对脑瘫患儿的训练中,还应加以特殊教育、语言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及手的精细功能训练为内容的综合康复训练,可以充分发挥患儿本身的内在潜力,为脑瘫儿童获得全面康复提供尽可能多的条件。而且脑瘫患儿需经长期系统的康复训练,才可能使其肢体功能达到最佳状态。通过对脑瘫患儿进行正确的康复护理,可提高患儿治疗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病程、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13-16]。本研究表5结果也证实,两组患者干预后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领域生存质量评分及PedsQL总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领域生存质量评分及PedsQL总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

综上,对脑瘫患儿实施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其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才,洪芳芳. 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0):957-959.

[2] 闰洁. 580例不同年龄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效果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7):111-112.

[3] 王春,赵油,张琴,等. 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及疗效评价[J]. 中医药导报,2009,15(5):70-71.

[4] 陈辉丽. 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体会[J]. 河北中医,2009, 31(11):173.

[5] 任绍玲. 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2010, 16(1):62-63.

[6] 郭新志,孙阳,张向葵. 心理干预对轻中度脑瘫儿童综合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2):238-243.

[7] 王海萍,张庆梅. 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43.

[8] 许晶莉,范艳萍,谢闽达,等. 学龄期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与智力的相关性初探[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3):247-248.

[9] 童光磊,李红,张敏,等. 医院内强化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 17(1):70-72

[10] 程凤花. 260例脑瘫患儿康复护理及疗效评价[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7):90-91.

[11] 陈嘉红. 65例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及其疗效评价[J]. 吉林医学,2010,31(15):2306-2307.

[12] 许明,林惠. 综合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国疗养医学,2012,21(10):892-893.

[13] 陈颖. 脑瘫患儿的康复与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2011,14(14):81-82.

[14] 王秀娟,贺晓楠,孟晓慧. 痉挛性脑瘫患儿康复治疗时的护理[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3):141.

[15] 林青梅,刘振寰,万瑞平. 综合康复对脑瘫患儿生存质量的影响[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2):121-123.

[16] 宋宏颖. 脑瘫患儿进食障碍的早期康复训练和早期康复护理[J].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16):1499.

第4篇

随着近年来围生医学技术快速发展及重症监护技术不断提高, 早产儿及窒息儿存活率、危重患儿的成功抢救率均呈现出逐年升高趋势[1], 同时伤残患儿与脑瘫患儿的数量也不断增多。如何提高伤残患儿及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2], 已成为国内外研讨重点。本院在为脑瘫患儿与伤残患儿展开护理时, 采用早期干预康复护理模式时效果显著, 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4年4月收治的58例脑瘫患儿与64例伤残患儿, 脑瘫患儿中男32例, 女26例, 年龄1个月~9岁, 平均年龄(2.5±1.3)岁;伤残患儿中男38例, 女26例, 均为新生儿, 胎龄29~39周, 平均胎龄(34.5±1.6)周。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脑瘫患儿28例, 伤残患儿32例, 观察组脑瘫患儿30例, 伤残患儿32例,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展开对比。

1. 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全部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儿均给予早期干预康复护理, 主要措施包括运动障碍及语言障碍护理、心理护理、卫生宣教、安全防护及出院指导等。

1. 3 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儿康复护理前后, 利用简化FMA对两组患儿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 同时采取ADL对患儿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并展开对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瘫痪患儿及伤残患儿护理前FMA评分及ADL评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后患儿FMA评分及ADL评分均显著升高, 且观察组瘫痪患儿及伤残患儿FMA评分及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瘫是对儿童身心健康有严重影响的疾病, 近年来重症监护技术逐渐提高, 危重症患儿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 这也导致脑瘫患儿发生率有一定升高。另一方面, 在早产儿、窒息儿抢救成功率不断升高, 新生儿伤残发生率有一定提高[3], 而伤残患儿的数量也明显增多。目前脑瘫患儿和伤残患儿大部分都无法完全治愈, 有研究显示, 早期给予针对性系统化康复护理, 可促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基本生活能力大大提高, 增强患儿生活信心, 同时也可大幅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国内已有研究显示, 0~1岁为大脑发育速度最快、代谢功能最为旺盛的时期, 此时大脑的代偿能力最强, 未成熟脑可塑性较强, 在这一时期内对脑瘫患儿及伤残患儿等脑损伤患儿展开早期干预, 可促使局部受损细胞的缺失由临近细胞代偿, 以促使脑功能受损新生儿经护理干预可发挥自身最大潜能, 有效减轻其疾病程度, 提高其运动能力与基本生活能力, 从而取得相对满意的康复效果。

第5篇

关键词:康复;护理;骨折

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是因外力损伤或病理因素造成的骨质部分或完全断裂。临床常表现为局部疼痛、畸形、活动受限,严重者会出现患肢功能障碍或丧失[1]。手术是骨折治疗的主要方法,术后的康复护理对于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的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院近年来采用康复护理模式对66例骨折患者进行护理,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132例骨折患者,随机平均分两组。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具有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研究组66例,男40例,女26例;年龄10~59岁,平均年龄(37.9±5.8)岁;17例为股骨骨折,14例为手部骨折,9例为胫骨骨折,9例为肋骨骨折,7例为肱骨骨折,7例为桡骨骨折,其它骨折3例。对照组74例,男38例,女28例;年龄11~61岁,平均年龄(38.3±6.4)岁;16例为股骨骨折,12例为手骨骨折,10例为胫骨骨折,9例为肋骨骨折,7例为肱骨骨折,8例为桡骨骨折,其它骨折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模式,详述如下。

1.2.1心理康复 由于突然发病、疼痛剧烈、肢体活动障碍等原因,患者易出现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因此给予心理护理是十分必要地。护理人员需积极与患者交流、善于观察患者情绪的变化,多安慰多鼓励,疏导消极情绪,使患者能够积极乐观的配合治疗。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及儿童,要有针对性的展开心理康复护理工作,除耐心倾听、宽慰交流外,还需满足其特殊要求,征得家属得支持配合,创造良好的康复护理环境。

1.2.2 生活护理 患者因卧床时间较长,患肢术后疼痛缓解,想急于活动的现象,容易导致手术切口出血,缝线断裂,因此根据骨折部位指导其适当的运动是十分必要的,避免突然用力,应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促进愈合及功能的恢复为前提,以恢复肢体的负重为目的,指导患者的活动量需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对于处在卧床期的患者,需加强其生活护理,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按摩。

1.2.3康复锻炼 护理人员应在骨折固定后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详细的康复锻炼计划,尽早进行对患者的康复锻炼。在血肿机化期,需抬高患肢制动,鼓励患者加强患肢肌肉收缩的锻炼;在骨痂形成期,需鼓励患者逐步增加对患肢功能的锻炼,从单个向多关节逐步加强锻炼;在塑形期,可相应增加患肢活动范围及次数的锻炼力度。锻炼时保持连续性,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量力而行。

1.2.4辅助疗法 骨折前期常伴有出血、肿胀严重,3d后运用活血化瘀,脱水利尿药物以促进肿胀消退,后期可运用补肝肾的药物以促进骨折愈合。对于部分患者可以配合TDP理疗,同时可以结合针灸、穴位按摩以促进局部组织代谢、血液循环,中药穴位帖敷以防止患者便秘、失眠。

1.3观察指标 ①骨折愈合情况:痊愈: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消失,受损肢体功能恢复完全,骨折愈合良好;有效: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得以改善,肢体功能有所恢复,骨折愈合一般;无效: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未改善或加重,肢体功能未恢复,骨折愈合不良。②按照关节功能评定得分来判断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完全正常:100分,优秀:>90分,良好:75~90分,尚可:50~74分,差:

1.4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骨折愈合情况 研究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总有效率为96.97%(64/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4%(55/66),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χ2=6.91,P

2.2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研究组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3.94%(62/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30%(53/66),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χ2=5.47,P

3 讨论

骨折术后遗留的患肢功能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使对患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骨折的治愈期一般为3个月,治疗过程中由于疼痛、长期卧床、肢体活动障碍,患者易出现紧张、烦躁、悲观等消极情绪,同时如不提前进行康复训练,后期也会影响关节功能的恢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康复护理模式是近年来新型的一种护理理念,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帮助患者克服身心障碍,尽可能恢复肢体运动功能,从而提高了术后生活质量[2]。多项研究表明[3-4],骨折患者病情稳定后,应该尽早进行必要的康复护理活动。拥有积极的心态是患者坚持康复训练的前提,因此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康复至关重要,只有让患者有个积极的心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才能保证后期整个康复护理顺利进行下去;必要的生活干预和肢体功能锻炼对于后期康复至关重要。我们在护理过程中积极和患者沟通交流,及时疏解负面情绪,树立了患者的康复信心,为后期护理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骨折主要包括血肿机化期、骨痂形成期、塑形期,我们根据疾病所处的不同阶段给予相应的功能锻炼,为每个患者制定了合适的锻炼计划,同时发挥中医药特色,给予中药、针灸按摩等治疗,大大促进了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骨折愈合总有效率和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这就提示,康复护理模式能够促进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灵巧.骨折患者手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0):37-38.

[2]王红霞,凌希莲.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Dupuytren骨折术后的临床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106-107.

第6篇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的逐步建立、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医护理以其速效、显效和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能很好地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

1.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一脉相承。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

2.应用现状

2.1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

2.1.1在居家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2.1.2在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著,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

2.1.3在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2.1.4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

2.2中医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在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中医护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正在逐渐完美融合。

第7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社区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易、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1.1在慢性病人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社区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著,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性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术主要由中医医生操作,中医护士很少应用。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1.2在社区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如我科专病脑卒中是目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最大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很高,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其病死率明显下降,但许多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对患者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对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具有较大临床意义,接受早期肢体康复训练比自然恢复率相比有很大提高,足部畸形减少、关节畸形减少、日常生活独立者明显增多,早期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瘫痪肢体的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另外,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1.3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汪潮【1】 的调查显示,家庭病床上门护理可以减轻家庭负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老年人可接受的形式。随着4―2―1结构(即4个祖辈,2个父辈,1个独生子女)的家庭数量的增多,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居家护理需求也日趋增加。张建凤等【2】调查研究显示居家护理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少卫生资源浪费,同时满足出院后继续康复和治疗的需求。开展居家护理能较好地符合老龄化社会的实际需要,不仅提供持续性医疗照护,较好地解决住医院难的问题,而且维持了家庭的完整性,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成本【3】。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中医护理的养生保健 运用养护统一、寓护于养的护理方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中医药学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一套“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动静结合”为主的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理论。针对老年人群,采用气功、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

中医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在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中医护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正在逐渐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汪潮.王坤,顾泽宽.上海乍浦街道离休干部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医院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4(7):23―25,

第8篇

关键词: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2.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381-02

小儿脑性瘫痪(Children cerebral palsy,CCP) 简称脑瘫,是一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综合征,为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早期康复护理是最重要的一环。它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的生长发育,给患儿及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将会严重影响患儿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由于儿童的运动发育是和脑发育同步的,因此,为了不错过发育的最佳时期,脑瘫康复特别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康复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2011月至2012年7月在本科住院不同程度的CCP例,男50例,女40例,年龄在9个月~3岁,平均年龄一岁半。

1.2 实施、评估者:资料收集者、护理干预者、评估者均是医院的护理人员,都接受过正式培训。

1.3 方法:患儿入院后都有过度的紧张、焦虑、恐怖、忧郁等而引起了烦躁不安,抑郁甚至使病症加重,在由此基础上对患儿进行护理康复治疗。

2 护理康复治疗

2.1 按摩疗法:小儿由于脏腑娇嫩,免疫力低下,在对小儿进行按摩的时候手法应轻快柔和,刚柔相兼,一般是轻轻摩擦患儿双手,双足,及大小腿内侧皮肤。这样可以调和局部和整体的气血,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痉挛和关节变形。

2.2 穴位推拿法:使患儿双手置身体两侧,术者大拇指压患儿劳宫穴,食指压合谷穴。固定左侧上肢,使右上肢尽量缓慢伸展、上举过头顶后,再缓慢恢复原位固定。左侧上肢也同样缓慢伸展,上举过头顶后再恢复原状。如此反复40-60次。

2.3 药物治疗法:治疗脑瘫的药物包括构筑和修复脑组织(细胞)的药物,如卵磷脂(包含磷脂酰胆碱、脑磷脂、鞘磷脂等),供给脑组织修复再生所需的各种氨基酸,调节脑神经活动的药物;同时服用维生素E和维生素B族类等药物辅助治疗,改善肌张力,促进脑发育。

2.4 语言训练的护理:在进行语言训练时需用听,视,感觉,味觉等护理人员及父母多应该提供各种对语言和感觉有刺激性的东西。如利用一些图片、录音机、玩具等对患儿进行教、说、听训练,使脑瘫患儿在欢乐生活环境中得到充足的语言训练,以提高患儿语言发育的能力。

2.5 心理护理:了解患儿的基本病情变化,性格、爱好以及心理状况。在通过对患儿的日常接触了解病情,护士及家长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给予他们母亲般的,仔细观察每一名患儿的哭声,并在细微的心理变化中发现问题。护士在空闲时应与患儿多接触,给他们喂饭,讲故事,做游戏等。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他们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小儿自制力欠缺,没有持久性和耐性,更多的是执拗性与冲动性,这样反而加重了他们的恐惧感和抗拒心理。因此,在对待每一名患儿时态度要和蔼可亲,主要给予患儿更多的关心和爱心。在沟通方面,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与患儿进行交谈,交流时要耐心、细心、语调轻柔、语速放慢、使用简单明确的语言、仔细倾听患儿说的每一句话,尽量解答患儿提出的问题。并且鼓励患儿多与他人交往,在生活上给予患儿极大的帮助,树立患儿的自信心,消除戒备心理。

2.6 饮食护理:脑瘫患儿多存在因吞咽功能和肌肉协调性存在着障碍障碍。因此,在母乳喂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发生呛奶,尤其纯人工喂养的患儿,要强调少量多次喂水,呛咳明显的患儿更应多注意。添加辅食要由稀到稠,由简单到复杂,一样到多样。喂养时应保持正确的坐姿,可借助坐姿椅固定患儿的躯干,并注意饮食卫生,防止患儿发生肠道感染。

2.7 对家长的康复指导:对家长进行其康复教育相关的健康指导,多与其沟通,以增强家长的患儿康复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在对患儿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要具备一个良好的心态,对于有明显焦虑的患儿,要进行心理辅导的治疗,给他们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本组90例患儿中,经6个月至一年的随访,完全恢复20例;明显好转30例;基本好转36例;无改善4 例

3 讨论

3.1 小儿心理障碍:是以心为主导而引起的神经机能失调,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行为异常,和认识的损害,并且在不良的环境和强烈的精神刺激下出现的一些特殊表现,对小儿的康复有着严重的影响。

3.2 家庭教育缺陷:因患儿自身的缺陷从小受到父母过度的照顾和袒护,或者从小失去父母的关爱,再加上受到周围人的歧视,心理上比较敏感和脆弱,但自尊心比较强。一点挫折和委屈也受不了,别人稍有不顺从他的意愿大发脾气,哭闹不止。

3.3 过重的心理负担:社会上对脑瘫患者的歧视和偏见越来越多,使患儿紧张、焦虑、恐惧并且担心被人讥笑,感到处处低人一等。沉重的心里负担使患儿感到孤独、不幸、悲观,甚至有严重的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及羞耻感。

3.4 不良的社会环境:由于家长不懂得如何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遇到挫折时不能正确引导,往往误入歧途,心灰意冷。所以父母及周围人应给予脑瘫患儿更多的关心,树立信心,减少自卑感。因此,我们应及时消除社会不良环境因素影响。

参考文献

[1] 魏国荣. 小儿脑瘫运动治疗过程中引导式教育的实施[J] 现代复,2001,5(5上):5-7

[2] 赵蒙,魏艳.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J] 现代康复,2001,5(3上):101

[3] 杨丽梅.脑性瘫痪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J]中国临床康复,2002,2:440-441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脑卒中失语患者60例,均符合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伴语言障碍,均意识清楚。按住院号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0~75岁,平均65岁;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54~76岁,平均67岁。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进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入院后3d~5d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用自制康复训练视听光盘进行语言功能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康复师及接受过相关语言康复训练方法的护士指导下,进行如下训练,让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掌握训练方法及要领。然后根据光盘进行自我训练。

1.2.1.1 口型训练 患者照镜子看自己的口腔动作是否与训练者做的各种动作一致,让患者反复做唇的张开、闭合,舌的伸缩、卷舌及舌左右运动,并模仿训练者的发音,从简单的数字、拼音开始, 每天5次~10次,每次5min~10min。

1.2.1.2口语训练 要求患者从最简单的数字、单词、短语开始,进行复述,如“1、2、3”,“你好”,“吃饭”等,让患者听常用句的前半句,嘱其说后半句,反复练习,逐步增加语句的长度。

1.2.1.3 听力练习 将日常生活用语,制作成光盘让患者跟读,并配上轻音乐,在患者每天训练使播放,使患者在轻松地寓教于乐方式中得到愉悦的训练。

1.2.1.4 强化读写训练 给患者看一些色彩比较醒目的儿童看图识物读本,并鼓励患者说出其名称,让患者书写阅读平时熟悉的人名、食物、植物、日常生活的东西,促进记忆力恢复及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1.2.2 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在出院时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法进行评定。显效:患者语言功能基本恢复,能进行日常交流;有效:能进行简单交流;无效:仍不能交流。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第10篇

《护理实践与研究》是由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河北省儿童医院主办的护理学术综合性期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遴选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同时被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本刊以从事临床护理实践、护理科学研究、护理管理及护理教学的广大护理工作者为读者对象,以报道护理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临床实践经验以及新技术、新理论为主要内容。

 

栏目

辟有护理论著、临床研究、综述与讲座、专科护理、调查研究、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基础护理、心理卫生、中医护理、门诊护理、社区护理、康复护理、护理与法律、个案报道等栏目。

 

出版

月刊,158页,国际标准大16开版本,每月5日出版发行。邮发代号:18-112。

 

第11篇

 为深入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开展中医医院或康复医院的康复服务和研究能力建设,加强中医康复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丰富中医康复临床服务技术和方法,加强中医康复服务流程优化和质量管理,推进中医康复医疗服务信息化及规范化建设。根据《海南省财政厅关于提前下达2017年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预算指标的通知》(琼财社[2016]2155号)和《海南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7年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预算指标的通知》(琼财社[2017]31号)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目标

通过项目的实施,在原有康复科建设基础上,通过改造或扩建的方式,整合资源,建设中医康复单元,以中风病为重点病种,并拓展其他疾病的综合康复治疗。配置一批中医康复设备,提高中医康复技术水平,建设一支康复人才队伍,加强中医康复服务流程优化和质量管理,建设中医康复数据库,提高我院中医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项目承担单位和内容

(一)项目承担单位。

三亚市中医院。

(二)项目内容。

 1.建设中医康复单元:三亚市中医院康复科成立于2011年,有独立的门诊和病房,病房面积1600平米,床位46张,功能用房面积紧张,康复治疗大厅150平米,其他功能用房不足50平米,病房空间拥挤,远没有达到《康复科建设标准》要求,门诊面积40平米,所有开诊内容都集中在一个房间,没有单独的康复咨询室。通过呼吁医院改建、扩建等方式,促进中医康复场所规范改造、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和流程改进,整合多学科资源,集中设置相关中医康复技术和人员形成中医康复单元,以中风病为重点病种,并拓展脊髓损伤、项痹、腰腿痛、儿童脑瘫、中风病亚病种、骨折术后、心脏病、肿瘤等疾病的综合康复治疗。提供便利的综合性、一体化中医康复服务。坚持中医理论辩证论治的特点,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以改善和促进患者功能障碍恢复为开展工作的归宿点,重点着手于长期优化康复治疗和防治方案、拓展康复使用范围的临床研究。在建设过程中,以建立康复科重点病种辩证论治规范、临床疗效评价、医疗质量控制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扩展康复科疾病谱,开展康复新技术,提高康复服务水平和能力。

 2.配置中医康复设备:康复科目前部分陈旧、老化的医疗设备,我们将按照《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和《三级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配备齐全的中医康复设备,为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中医药康复服务。目前康复治疗的开展主要是以一对一的这种粗放的形式开展,现代科技下诞生的高端康复医疗设备在康复治疗过程中确实起到很大作用,但在我们科室并没有得到体现。为了紧跟时展步伐,逐渐缩小我们与省内、国内大型康复机构的差距,在“填平补齐”中医康复设备的同时,也需要购进部分现代康复设备。

 3.提高中医康复技术水平: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实现专科可持续发展,力争建立多病种一体化治疗中心。完善康复护理队伍建设,开展中医特色的康复护理服务。完善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康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以改善和促进人的功能,维护和提升人的健康状态为目标,充分发挥中医康复技术优势,走“中西医结合康复之路”,开展康复医疗、康复护理、康复咨询等领域的康复服务。实现基于传统康复和现代康复有效结合的分层级、分阶段康复,促使中医康复技术与服务向社区与基层的覆盖与辐射,形成完整的康复医学网络。

 4.开展人才规范化培训:通过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形成一支梯队合理的康复团队,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培养专业的康复人才,促进业务水平的提升。积极承担系统的中西医康复专业人员培训任务,培训三亚市辖区内中医康复专业技术人才,构建中医康复人才队伍,向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输送人才,能够达到辖区内全覆盖,并促进中医康复技术与服务的推广应用与成果转化。

 5.建设中医康复数据库:争取5年内将我院康复科建设成为“设施设备先进、技术服务一流、中医特色突出”的康复中心。该中心集临床、教学、科研、培训于一体,服务于本市60万人口并向外辐射周边县市,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康复基地。建立优化康复治疗、中药防治中风病等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案,建立和完善康复亚专业-周围神经损伤、骨折术后等康复的康复治疗方案,完善信息来源,建立康复治疗辩证论治规律,建立康复疗效评价标准和康复质量控制标准,建立康复防治本专科重点疾病的资料库,确定疗效确切、经济实惠的方案,以便推广应用。

三、项目组织实施和资金安排

(一)组织实施。

省中医药管理局和省卫生计生委负责项目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三亚市中医院按有关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合理制定采购品目、规格和数量,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招标采购工作。

第12篇

【关键词】 脑瘫患儿;整体护理;引导式教育;护理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201

脑瘫疾病在小儿脑功能障碍性疾病中较为常见, 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等。脑瘫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干预也尤为重要。引导式教育是以提高患儿自主运动能力的护理干预模式, 整体护理是根据患儿具体需求而实施的全面护理干预模式[1-3]。本文选择本院收治的脑瘫患儿, 观察脑瘫患儿中实施引导式教育和整体护理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入选的80例脑瘫患儿均为本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 均符合脑瘫诊标准, 且均无其他严重合并疾病, 能够完全执行医护操作, 能够顺利完成实验。同时排除不愿意参与本实验或不能够完成本实验过程的患儿。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观察组中男21例, 女19例;年龄:1岁以下20例, 1~2岁11例, >3岁9例;其中痉挛型23例、低张力型8例、不随意运动型5例、混合型4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8例;年龄:1岁以下19例, 1~2岁10例, >3岁11例;其中痉挛型22例、低张力型8例、不随意运动型6例、混合型4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脑瘫患儿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整体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引导式教育干预:在引导式教育护理过程中, 采用相关护理措施对患儿心理、运动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语言功能等方面进行引导式护理干预, 目的是激发患儿的学习动机, 在引导式教育过程中培养患儿主动思考的能力, 培养患儿向往目标以及向往成功的愿望。在引导式护理过程中, 充分利用康复环境和康复设施, 患儿的学习及实施实践机会对患儿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愿望进行诱发, 通过各种护理手段调动患儿自主运动的潜力, 让患儿能够主动迎接训练中面临的问题, 培养患儿能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患儿的学习动力, 促进相关功能改善和提高[4, 5]。

1. 3 疗效评定标准[6] 采用运动障碍积分及生活活动障碍积分方法对患儿干预前后运动功能障碍和生活活动障碍改善情况进行评分, 干预有效值=(干预后评分-干预前评分)/干预前评分×100%, 干预有效值50%, 为显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观察指标 自设问卷调查表调查患儿家属对护理干预措施的满意程度(包括满意和不满意)、调查患儿家属对治疗是否有信心、调查患儿家属是否积极配合治疗。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25例, 有效13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显效17例, 有效13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儿家属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观察组中患儿家属护理满意38例, 不满意2例;对患儿治疗有信心36例, 无信心4例;能够积极配合治疗37例, 不能积极配合治疗3例。观察组中护理满意度为95.0%、有信心治疗为90.0%、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为92.5%。对照组中患儿家属护理满意30例, 不满意10例;对患儿治疗有信心29例, 无信心11例;能够积极配合治疗28例, 不能积极配合治疗12例。观察组中护理满意度为75.0%、有信心治疗为72.5%、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为70.0%。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有信心治疗、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瘫护理干预在脑瘫患儿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护理模式对患儿康复效果有着直接影响。本文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是在整体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引导式教育。护理干预后, 对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障碍和日常活动能力障碍情况进行评分, 并进行疗效评定。观察组干预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儿家属在护理满意度、有信心治疗及积极配合治疗方面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整体护理和引导式教育能够显著改善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障碍, 护理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郭韶华. 综合性护理对策在小儿脑瘫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6(22):136.

[2] 刘大凤. 早期干预用于伤残患儿的康复护理.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3, 4(19):32-33.

[3] 曾元香. 应用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对脑瘫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 中外医疗, 2012, 3(16):16-17.

[4] 历虹, 孔祥颖, 陈雨, 等. 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的初步研究. 中国伤残医学, 2013, 3(2):130-131.

[5] 骆雪英. 延续护理对脑瘫患儿出院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护士进修杂志, 2013, 3(8):707-708.

[6] 王桂平, 林坚, 庞伟茂. 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中国现代医生, 2015, 4(17):14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