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和经验

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和经验

时间:2023-11-06 10:11: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和经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和经验

第1篇

【关键词】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幼儿园对小班幼儿来说是一个新的环境,幼儿在这里缺乏极为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他们自己不会洗手、穿衣、吃饭,更不愿意独自午睡,有的也许连大小便都不会向老师表述,这些基本的生活自理问题,让幼儿们无法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现在的大部分家庭是两老二青一小模式,孩子是这个家庭的关注中心,父母和家人对孩子过于溺爱,致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步退化。

1.欢快游戏,指导幼儿生活技能融合

有些幼儿专家认为良好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为幼儿以后的人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经实践研究表明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仅对自己将来的学习生活各方面有好处,还令幼儿更具自信心和责任感去处理事情。小孩子的双手是十分灵巧的,我们要在实践中教会孩子生活的技能和方法,让孩子勇敢的迈出自主生存的第一步。

小班幼儿的思维比较形象,也很具体,他们对那些描述具体事务和生活现象的语言接受能力较强,所以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将幼儿对劳动技能的愿望和兴趣积极地调动起来。比如老师可以编一些儿歌,将简单的生活技能穿插在儿歌中,儿歌的形态较为简短押韵,便于幼儿记忆,像《穿衣歌》、《叠衣歌》等。除了简单的儿歌之外,还可以将生活技能以拟人化的语言向幼儿提出,例如:如果提醒孩子们洗手之前要将袖子挽起,我们可以这样讲:“爬山、爬山、爬大山,娃娃爬到山顶上,袖子不能滚下来。”教育幼儿洗手时,我们特意为他们编了顺口溜,以便于幼儿更快、更好的掌握正确的方法。

众所周知,小孩子的天性十分顽皮,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引导的方式,让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学习生活技能。像我们经常带领小朋友玩的一个游戏叫做“给小动物喂食”,幼儿们自己给小动物喂食,目的是让幼儿学会使用勺子;还有“芭比时装秀”,让孩子们给芭比娃娃穿衣服、换衣服的过程中,学会扣扣子、穿衣服的方法;有一个叫“给宝宝找朋友”的小游戏,主要的目的是帮幼儿们区分鞋子的左右;我们还设计了许多亲子游戏,像“为爸爸妈妈系围巾”,在游戏中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还让孩子们在和父母玩耍的过程中学会了系围巾的方法。总而言之,这些小游戏不仅增加了幼儿们的生活体验,还提高了幼儿们自己动手的自理能力。

2.创造条件,进行幼儿生活技能练习

小班幼儿的情感十分脆弱,对事情充满畏惧感,他们的年纪太小,做事情的能力也就差了很多,如果他们有了一点小小的进步,我们都应该报以鼓励的态度,激励他们的独立意识。如果幼儿自己主动扣扣子,即便扣子的位置错位了。我们要先对幼儿的独立意识给予肯定,并且对其进行表扬,接下来才是对扣子位置进行纠正,这样会令幼儿的自信心增加,也拥有了良好的自理情绪。当然,老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自理能力掌握情况定期进行项目评比,将穿衣、穿鞋袜、洗手、吃点心、搬椅子等小事,用图形画出来,做到这些事情的幼儿会在相应图片的地方得到一朵小红花,谁的小红花数量多,说明谁是自理小达人。通过激励评比的方式,刺激幼儿努力地学习生活技能。

在小孩子的心目中,帮大人做事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心理特点,让幼儿帮我们做一些简单的任务,为孩子们提供一项锻炼自己的机会。比如帮老师分发餐具,安排值日生打扫卫生,给小花小树浇水,帮老师整理玩具模型等等,这些活动对幼儿的吸引力非常之大,每次幼儿都会争先恐后的帮忙做事。还有就是让幼儿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自己的物品自己摆放整理、喝牛奶时自己插吸管、吃饭时自己动手等等,这些环节都会增强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

小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形成需要反复重复,不断地进行强化才会提高,所以老师要更需在生活中抓住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机会。例如:进入校园、吃饭、上厕所、午睡等环节,这些过程中幼儿可以自理的事情有很多,幼儿园因此也成为培训幼儿自理能力的最佳场所。教师要注重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自我服务技能的锻炼,并且不断地巩固练习。老师要对幼儿的自理能力加以指导,什么事都要做到有前有后,对孩子们的生活习惯进行检查督促并将好的习惯不断加强,逐步形成一种自觉地自理行为。

3.家园合作,优化幼儿生活技能培养

幼儿园要和家庭达成一致的教育共识,家园要做到及时沟通幼儿的生活信息,互相交流看法和经验,从而制定正确的教育策略,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教育。我们要经常召开家长会,和家长商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过程中家长应当注意的事项以及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当的条件,让他们做一些自己可以自理的事情。另外,家长要对一些亲子活动的意义十分明确,在家一面对幼儿进行督导,一面也要教导幼儿一些生活技巧。家长千万不要剥夺幼儿自己动手做事的权利,还要为孩子积极创造自己动手的机会。许多幼儿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不仅仅是幼儿在园内得到了锻炼,还因为在家中得到了家长的教育和指导,有了家长的配合,我们对幼儿的教育工作才会取得成效。

综上所述,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些事不能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幼儿年纪小,就不敢让他们去做自己的事,家长和老师要为幼儿创造锻炼的机会,让他们放手去做,鼓励孩子们坚定地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相信他们的能力。由此可见,这些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幼儿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十分有益。

第2篇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最显著的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笔者从教学实践来谈谈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行之效的方法。

一、鼓励质疑,培养多向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在教学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也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陶行知先生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如我教《小壁虎借尾巴》时出示课题,指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学生提出:“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它的尾巴为什么会断呢?它向谁借尾巴?借到了没有?这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启发学生寻找答案,在看书时发现疑难问题可以讨论,学生读课文后,又问“小壁虎为什么爬在墙上不会掉下来?”小壁虎的尾巴断了,痛吗?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掌握了一些课外知识,培养了学生多向思维能力。

二、发散教学,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采用发散教学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不人云亦云,敢于想它人之未想,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升华挖掘出新的答案,有价值的答案出现的概率就愈来愈大,使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方面发展,例如:回答一些灵活题目或给课文分段,讲段意,只要学生思路正确,答案必然百花齐放,如教《乌鸦喝水》这一课,我这样问:“乌鸦真聪明,会想出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我们小学生更聪明,大家齐动脑筋想一想,还有哪些办法可以使乌鸦喝到水?”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并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有的说:“我有更好的办法,乌鸦可以找来一根空心的管子就可以象我们喝可乐一样喝到水”。有的学生说:“乌鸦可以把瓶子斜着放,就可以喝到水了”……学生想出了一系列办法。引导结合当时情况,选择可行的办法,通过分析比较,推理,进行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

三、展开想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依赖于想象力的提高,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引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教学《狼和小羊》后,引导想象,问:“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给故事加个结尾。”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大开,同学们跃跃欲试,大多数学生都想象小羊急中生智,想出了种种逃脱的办法,没被狼吃掉,或把狼打死,也有的学生设想小羊不停啼哭,喊妈妈,唤起了母狼的爱子之情,狼不但未吃小羊,还给小羊奶吃。总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尾在学生的脑子里诞生了,教师相机点评,总结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训练和发展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营造气氛,激发思维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还学生以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辩论的气氛,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就会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思维,诱发创新,使学生远离课本设置的提问,能够潜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发现,在语文学习上真正实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的期望。解放了孩子们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我在教学《灰雀》一课时,学生的提问既新颖又深刻,讨论的水平也令人耳目一新,如学生问:“列宁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讲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教师不急于回答,而因势利导,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啊?我也弄不明白,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一个学生说:“列宁怕小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孩。”另一个学生说:“列宁表面上是对灰雀讲话,实际是跟小孩子说话。”一位历史巨人像一个普通百姓一样跟小男孩交朋友,跟灰雀交朋友,列宁爱小孩,爱雀之情尽在不言中。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意识,并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被激活,创造性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

第3篇

【案例二】当中学体育老师的轩轩爸爸组织了大二班健康活“勇敢的我”。在一系列准备活后,面对微笑着的轩轩爸爸,孩子们“放开”了手脚,活处于失控状态,轩轩爸爸则急得满头大汗。

【案例三】小一班正在开展健康活“医生本领大”,做医生的玲玲妈妈将孩子们分成了6组,打算发给每组一个听诊器让各组开展听诊游戏,但当玲玲妈妈从自带的工具箱里取听诊器时,她发现自己只带了5个听诊器。顿时,玲玲妈妈不知所措。

家长助教,就是家长直接进课堂参与教育教学活,协助教师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但从上述三个案例来看,无论是洋洋爸爸、轩轩爸爸还是玲玲妈妈,都未能有效地完成助教任务。那么,家长怎样才能做好助教呢?

积极主做助教

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也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家长要发挥自己的能力优势为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积极主地支持幼儿园开展的家长助教活。比如,欣然接受老师发出的“助教”邀请,或者根据自己的特长、工作特点毛遂自荐。

“两个了解”很重要

1 了解助教班级幼儿的特点和能力。家长要学习有关幼儿教育知识,了解所助教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比如,中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洋洋爸爸在讲解有关交警方面的专业知识时,不妨结合图画、视频以及自身作等化抽象为具体,从而调孩子们的积极主性。

2 了解幼儿园组织活的特点。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家长在组织活时应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以紧紧抓住幼儿参与活的“心”。比如,轩轩爸爸不妨以游戏化的语言导入活:“我是小头爸爸,你们是大头儿子,今天小头爸爸要带你们去探险了。”在探险游戏的吸引下,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活之中。

“三项准备”要做好

1 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有的家长对做助教有一定的顾虑:组织活时说什么?孩子会听自己的话吗?万一组织得一团糟,那多丢人啊!其实,家长大可不必担心,只要你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和组织活,并灵活运用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定能紧紧抓住孩子的眼球,让孩子围绕着你的“指挥棒”行:。

2 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家长要事先储备所助教的教学活涉及的有关知识,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执教前要设计好活方案,并考虑方案在执行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想好应对之策。最好提前把活组织过程讲给班级老师听,征求老师的建议,熟悉并完善活。

3 做好物质上的准备。家长要打有准备之仗,在做好自身准备的同时做好物质材料的准备,将教活中所需的材料事先准备充分,以免需要时找不到而手忙脚乱。为此,家长要了解班级孩子人数,活中若需分组则要考虑每组所需材料份数,从而避免出现案例三中的情形。

多途径丰富助教经验

一方面,家长可以借助班级的家长园地、班级论坛、网络等途径,了解别人做助教的收获,特别是其中一些活组织中应注意的问题,为自己做助教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家长要多参加幼儿园开展的各种家园活,以此了解新的教育观念,学习幼儿园活的组织特点以及其他家长“助教”方面的成功方法和经验。

及时反思自己的助教活

第4篇

(1)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容易被调动。

(2)综合能力及素质有待提高,因为学生的家庭环境影响,所以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形成。

在管理这个班集体时我常通过许多活动的方式调动学生们的学习自觉性,提高他们对学校的热爱,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及人格品质。

一、把学生位置摆正。

书上说: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一点不错,学生好比一个铁盒子,不是要你去一拳砸扁它,而是要你细细地去找到那把对号的钥匙,去开启他们的心扉。你先得把学生研究透,各个年龄段,各个层次的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都不一样,你要知道他做些啥、想些啥,怎么让他接受你的教导。军法有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身处地的以他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启发引导。其实,学生到学校来,谁都想成为好学生,他们对老师充满了尊敬和依赖。

只不过因为智力的差异和自制力水平的不同,导致学生良莠不齐,我们就要区别对待,好比有的人,他是种田能手,你非要让他去钻研高尖新技术,怎么可能呢?不要高尖新技术没研究成,搞成个心理不健康就麻烦了,所以要因材施教,教师的心态要放宽一些,任意拔高要求无异于拔苗助长,得不偿失。小孩子小,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尽量多鼓励他们,多表扬他们,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批评和表扬的时候掌握好火候,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爱到赞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形成良性循环。

有一个学生在英语这学科的学习一方面基础比较薄弱,一方面学习习惯也不太好,上课有时会容易走神,打盹,曾经批评过他几次,但好像都没什么成效,我想,看这样子油盐不进了,不能做小炒,我给他加把糖吧。我就在每次的作业测验批改中,在下面批示:有进步,继续努力等等话,以此鼓励他。每次周会课时,我都对他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这一下子,他觉得自己是有进步空间的。我再在班上一表扬,同学们一羡慕,他就天天乐滋滋地像换了一个人。

二、通过多方面的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改变工作方式方法。

本学期我们学校接受了许多各种各样的活动考验,通过形式各样的大小活动不仅发展了学生全面素质,我们老师也获得了锻炼机会。在接手这个班级前我对学生的心理并不是很了解,在几次工作实际操作过程的误差和经验教训总结中,通过其他老教师的帮助以及给予明确指导,我调整了自己的教育手段:

首先,重视每次活动的动员工作,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及慷慨激昂的情感去感动学生,牵动着学生的情绪。让他们觉得“不做不行”,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是我每次动员工作的目标,虽然实际与目标还有距离,但是我会努力不断总结经验朝目标挺进!其次,我给学生的要求尽可能做到简洁、有力、明确。

然后,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落实。严格检查学生是否按要求做到,并树立榜样进行大力表扬。

最后,活动结束及时进行反馈,肯定学生做得好和进步的地方。同时提出不足及下次的期望。

第5篇

关键词: 科学区 活动材料 有效投放 幼儿教育

随着幼教事业的不断发展,区角活动已逐渐在幼儿园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科学区角活动以一种特有的学习模式吸引孩子,通过自由探索、自主操作,能更好地满足孩子的兴趣爱好,同时能很好地照顾到个体差异,教师参与科技的指导,有利于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班级科学区角以宽松的活动氛围、多样的活动形式、丰富的活动材料,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科技角中找到创造发挥的空间。教师如何更有效地投放科学区的活动材料,让幼儿更好地投入到科技区角活动中呢?

一、活动材料难度递增,迎合幼儿科学区探索的兴趣

如果说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的话,那么活动区域及活动材料就是游戏的载体,儿童正是在对这些材料进行摆弄、创造和交流中实现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强化的。这些科学区活动的材料不是随便一堆就能达到相应的目的的,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动态地“收”与“放”,不一定要更换游戏内容,但是可以改变游戏玩法,提高游戏难度,更好地提高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硬币的储水游戏”中,幼儿刚开始对简单地滴几滴水不以为意,可是当滴了之后就小心翼翼,有的小朋友担心水会提前破裂,特别关照同伴别晃动桌子,可见小朋友的耐心提高了,方法改进了。当他一边滴一边数几滴,就对注意力进行了适当的分配。对于大班孩子来说,几次玩下来后,硬币储水量可以越来越多,最多储存四十多滴水,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然后在此基础上自然导出问题:“为什么平平的硬币能储存这么多水呢?”引出了这个游戏的科学原理:水的表面张力。

经过了一段时间,在数量上没有突破,孩子的探索兴趣渐渐淡了。我们又提供了洗洁精水、糖水、肥皂水和对应的表格,将活动再次延伸,在对比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它们的储水量,分析原因,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二、投放丰富多样的资源库,满足幼儿科学探索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认为“小孩子有创造力”,只要给小朋友提供空间,他们的创造力就是无穷的。大班小朋友有了进一步的想法和创造力,为了让每位幼儿有更大的探索创造空间,我们在科学区设置了资源库,资源库里分类摆放老师和小朋友收集的各种材料,提供的材料来源于日常的生活,涉及的层面很广。如一些废旧物品:纸盒、吸管、不同的塑料积木,各种不同质地的纸、布、毛线等,一些探索工具:放大镜。

如在探索静电的实验中,老师先用塑料尺摩擦后能吸起一些小纸屑之类的材料,引导孩子发现静电的奇妙现象,在一次次尝试中,大家从资源库中寻找到了其他材料在摩擦之后能够被吸起的。如不同材质的纸屑,另外还有铅笔上卷下来的屑、细小的布块等。这样,孩子在丰富多样的资源库里找到了探索的乐趣,也为孩子提供了进一步探究的空间。孩子在与操作材料对话的过程中,有了敢想敢动的机会,减少了教师的直接介入,幼儿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展示清晰明了示意图,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热情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我们充分借助科学区的墙面布置,做成可活动、可探索性的墙饰,更好地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热情。大班幼儿的学习能力已达到一定的水平,特别是自主学习的欲望较强烈。

大班幼儿有能力自己看图理解图意,并尝试自主探索。在游戏中,总是存在水平发展不一、兴趣导向不一的孩子,我们会根据孩子能力和兴趣的差异进行分层游戏。如:科学小游戏《摩擦起电》,分成两种图示展示,一种是提供同一摩擦工具,尝试不同的材料,并进行相应记录。另一种是提供不同的摩擦材料,在已有的经验上,进行概括总结,得出塑料制品在摩擦之后容易吸起物体的结论。

第6篇

    从教训中学做一个好妈妈

    女儿菲菲5岁时,每晚临睡前她都要我给她讲五个故事,否则她就不睡觉。我把故事讲完后,她便会心满意足地说:“妈妈,晚安,你真是我的好妈妈。”然后便甜甜地睡去了。

    女儿入睡后,我陷入了深思。是呀,我到底算不算一个好妈妈?一个好妈妈到底应该具备些什么素质?我其实并不完全清楚。 很多时候,我只是凭着一腔母爱,想尽力对孩子照顾得好些罢了。可仔细想来,单有母爱未必就是一个好妈妈。想想自己做妈妈的经历,尽管不乏母爱,却仍然犯过年轻母亲常犯的错误。正是这些错误给了我的教训,使我渐渐明白要做一个好母亲,仅有母爱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很多东西,比如要努力掌握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要注意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的生活习惯,要积极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如今,孩子上中学了,她一天天长大,如何做一个好妈妈,确实非常迫切。根据以往教育孩子的经历,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在总结教育孩子的经验教训中才能找到有效的教育方法。 我的第一个教训是不可对孩子过分溺爱。有一次我的一个同事家里办喜事,我带着女儿去出席婚宴,女儿长的可爱,谁见了谁喜欢。到了餐桌边,孩子一看桌上有那么多好吃的,眼睛一亮,一下子爬到椅子上,身上往前一扑,两只胳膊那么一拢,大声向众人宣布:“这统统都是我的,谁也不让吃!”

    大家一听,看孩子那个贪婪劲,都愣了一下,然后才笑着说:“这孩子真有意思,哈哈……”说这话的人不见得真有什么恶意,可发生这种情况,真是让我做妈妈的脸上有些挂不住了:“这孩子怎么这么没出息?”我尴尬极了,实在是忍无可忍,当着人的面,高高地扬起巴掌,狠狠地朝孩子的小屁股上揍去,孩子哇哇大哭!“小孩子不懂事,你打他干什么?”同事劝了半天,事情才平息下来。事后想想这能怪孩子吗?这与我平时对孩子骄惯有直接关系。 平时买回吃的东西,总是这样说:“这好吃的东西全是我们宝贝的,谁也不让吃。”每次做饭总爱为孩子单独准备一道菜……这种教养方式,能不给孩子养成“独吞”的毛病吗?这一巴掌不该打在孩子身上,反倒应该打在我自己身上,如果没有我错误的教养方式,孩子也不会有这样的毛病。当我认识到溺爱的危害之后,我便更新了对女儿的培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给女儿讲一些浅显易懂的做人道理,并注意自己一言一行的影响,当女儿又有不合理要求时,我总是耐心地说服,对女儿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女儿渐渐变得懂事了。

    我的第二个教训是应根据孩子的需要,有选择地看电视。一天下午在幼儿园菲菲与比她大半岁的洁洁发生了争执。老师刚把她劝开,菲菲就连珠炮似地说:“把爸爸的眼睛挖掉、耳朵拉掉、鼻子抠掉、嘴巴撕掉、小手砍掉、小脚剁掉!”老师听后大吃一惊。放学接孩子时,老师向我反映,我听后也非常惊讶,说菲菲在家从没说过类似的话。那么小小的菲菲怎么会这样“出口成章”的呢?

    原来,我们夫妇俩平时工作比较忙,下班后不是忙于家务就是钻研业务,菲菲就经常坐在电视机前看《神龙斗士》、《圣斗士星矢》等外国武打格斗动画片。菲菲年龄小,好模仿。这样,我们一疏忽,一些不良现象就在菲菲身上表现出来了。

    从这件事上,我们认识到孩子看电视,我们成人应起到“过滤器”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采取诱导的方式,根据当时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内容,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普及生活和科学常识的动画片、儿童片;要严格把好频道关,给孩子看有益的教育片,当孩子看有打斗内容的娱乐片时,我们家长应陪同孩子看,及时向孩子提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能学的,让孩子在电视里学到有益的东西,懂得道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尽可能避免一些消极影响产生,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的第三个教训是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妈妈、老师说今天上课时要请大家讲老师讲过的故事《香蕉船》。我真害怕。我怕我讲不好,我怕小朋友会笑话我。妈妈,今天我不上幼儿园好吗?”“那怎么行”我说。“我怕……”女儿吞吞吐吐地说:“在家里,妈妈会帮我做。我不愿干或不敢干的事,像穿衣服、倒水呀,可幼儿园老师总要我自己干。我不行呀,我会干坏的,老师又不肯帮。妈妈我还是不去上幼儿园,好吗?” 听了孩子一番话,反省一下,我发现根源还是在我们身上,认为把孩子生活中任何事情都包下来,让孩子在生活中没有挫折,没有困难,才能使孩子快活。所我们经常这样说:“想喝水吗?妈妈给你倒,你自己会倒翻的。”“宝宝穿衣穿不好,穿得慢,妈妈帮你穿。”

    孩子在我的“保护”下变得软弱无能,变得没有了自信心,觉得自己离开妈妈就什么都不行了。这是多么令人担忧的事呀!意识到问题所在,我们便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一旦孩子有了进步,我们就及时表扬。如今孩子的能力明显提高了,成了我做家务的得力助手。

    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各种锻炼,尝试做各种家务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在不断取得成功中树立自信。当然孩子在尝试会有失败,这并不奇怪,这是孩子发展中的正常现象,我们做家长的要正确对待,而不应该去事事代劳。否则,孩子将永远不能获得自信。

    我想起培根的一句名言:“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是啊,家庭教育的作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现在我很欣慰:在学校老师的辛勤耕耘下,在我们家庭积极配合下,女儿长大了,学习自觉性提高了,学习成绩有很大进步;生活上逐渐形成规律,变得懂事多了,变得越来越可爱了,我们为女儿烦恼的事也就越来越少了。

第7篇

幼儿园实习心得与体会一 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来到了xx幼儿园,随着时间飞逝,实习生活的结束,让我真正的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幼师的不易。这次实习也让我收益颇丰、受益匪浅。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进园实习初期,我感到了很大困难,毫无工作经验的我,面对新工作,面对性格各异的孩子,的确很难。我觉得毫无头绪,不知道到底该从哪里下手,看着师姐们轻轻松松的带着宝宝开展各种活动,做着一个又一个的游戏,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兴奋、热情高涨的小脸,我深深地被感染着,我努力地去学习,尝试独立带孩子,经过几次之后,我的紧张心理才逐步退去,慢慢的融入这个小集体当中。

在实习过程中,让我懂得了要因人施教,面对不同的幼儿要用不同的方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差异,有自己独立的内心小世界,而作为他们老师,要想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小世界,不用心去了解去发现捕捉他们的闪光点是不行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爱之处以及不足之处,要想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不仅要关心和照顾幼儿,和幼儿家长的沟通也非常的重要,在实习期间我试着与家长打交道,与他们交流幼儿在园以及在家的各种表现,实习让我获得了很宝贵的东西。

在教工幼儿园的每个教室都有幼儿一日生活常规时间表及主班配班老师的工作分工,在实习期间我严格按照时间表,配合所在班老师认真做好一日生活常规工作。

最初,保教工作时,我虚心请教老教师和师姐们,积极配合他们工作。户外活动提醒幼儿注意安全,热时:提醒幼儿减衣服,喝水时不拥挤,不说话,以免被水呛到。吃饭时小心被烫,安静进餐,不挑食。洗手时用肥皂,消毒杀菌,睡觉时要盖好被子,我们都要检查一下幼儿是否盖好被子,以免受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照顾好每一个幼儿。细心、耐心的帮助每一个幼儿并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生活小常识、小窍门,帮助幼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在幼儿园感受到更多的温暖,让每个幼儿真正爱上幼儿园,喜欢幼儿园。充满爱心与童趣的氛围,在玩乐中找到真正乐趣、不断的增长知识。

要成为一名合共的幼儿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教学经验外,最重要的是随机应变幼儿各种怪异的提问,我吸取周围教师的先进经验,提高自己的水平。不能对此疏忽!知识和经验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只有不断的吸取、提高!家长才会放心把孩子完全交给你。完全信赖于你。充分信任你。并且做到不怕苦,不怕脏,像母亲一样关心和爱护他们,经过这次实习,三个月里:让我真正的了解幼儿老师是那么的不容易。真是:哎,做什么都不容易啊~曾经以为带幼儿是什么人都能上任的。可做起来是如此之难!回顾与孩子们一起走过的日子,和孩子们一起的喜怒哀乐,想想要分开。实习也落幕尾声。

幼教工作是一个繁琐而又辛苦的事情,需要幼教工作者耐心、细心、爱心、责任心并重,缺一不可,总之,教师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职业,要当一名好幼教不容易啊~在此次实习中,我也看到了我自己不足之处,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我愿意用我的所有热情与爱心,换取孩子们的开心以及家长的诚心,实习间:让我增长了见识,做老师难,做个幼儿老师难上加难,我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充实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未来的幼儿教育事业。这就是我这几个月的实习过曾,想要当一名好教师不容易。总之为了以后努力吧!加油!

幼儿园实习心得与体会二 时间过的真快,一转眼我在幼儿园的实习生活就快结束了。这段实习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幼儿园的实践动手操作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能为我以后的工作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还记得刚到幼儿园实习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理论知识完全没办法运用到实践中去。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我只能一切都重新开始。我一向性格开朗,有亲和力而且特别喜欢小孩子,所以和孩子们沟通起来完全没有障碍,每个孩子都很喜欢我让我很自豪。每天上课前我就会在教室门口等待孩子们的到来,和他们亲切的打招呼,让孩子们对我有很好的印象,课间的时候我就会和他们一起游戏,总之我就把自己也当作一个小孩子了。这样更容易让孩子们亲近我,终于我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渐渐的孩子们会主动和我交流了,每次见面也主动和我打招呼,看着他们那么天真的笑脸,让我很开心。和他们慢慢熟悉起来,对我以后展开教学工作能提供很大的方便。

等我熟悉了幼儿园的环境,和孩子们也很熟悉了之后,指导老师便安排我开始真正展开教学工作,每天上课前我都会把教案写好,准备好教具,上课的时候我会抓住小朋友有兴趣的事情作为出发点,从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优点,让孩子们自由自在的接受新知识,给他们畅所欲言的环境,不让他们感觉自己受到了约束,这样才能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当然在幼儿园除了教学工作外还有保育工作,我积极配合保育老师的安排,孩子们吃饭前会要他们洗手,喝水的时候不要说话等等,有时候还要喂孩子们吃饭,午睡的时候做好巡查工作,为孩子盖好被子,让孩子们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因人施教,促进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我觉得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除了关心照顾孩子之外还要与孩子的家长有一个很好的沟通,从家庭学校方面给孩子来个全面发展。幼儿天生就好奇,对什么新鲜的事物都爱模仿,但是他们自身经验和知识经验都有局限性,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对他们悉心引导和提供帮助,所以我们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还要喜欢思考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们全面发展。

这次的幼儿园教师实习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懂得了更好的和孩子们沟通,丰富了我的社会经历。总之,就是受益匪浅。

幼儿园实习心得与体会三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之间,幼儿园的实习即将结束。回顾这些日子,我学到了许多幼儿园的实际操作经验,这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我珍视的宝贵财富。在这段时间里,我尝试了许多人生的不同际遇,它教会了我执着,坚持,奋斗,理解和珍惜。这是我在学校里学不到的。这几周的实习生活,是苦中有甜,累中有乐,回味无穷。

在准备实习的前几周,我很矛盾。矛盾在于,很想去实习,很想去感受一下幼儿园的生活和幼儿教师的生活;在校期间曾俩次到学校所在地的幼儿园见习,感受了不同的氛围,尤其是在市幼儿园见习那一周,和谐的氛围让我特别憧憬幼儿园的生活,可是真正到了这个时候又特别害怕去实习,因为总感觉自己还没有能力去做一名幼儿教师。我们现在是大三,专业学习了两年,但是我们并没有完全掌握好所学的知识,何况理论与实践根本是两回事,怕自己胜任不了。怀着这样矛盾的心情去找实习的地方,刚开始由于对自己的不自信,找实习地的时候,没有勇气去那种公立园,只是去了一些私立园,我们走了很多的幼儿园,虽然我们去的那些幼儿园都希望我们可以留下来,但是一些大一点的幼儿园我们去了只能从保育员干起,小的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直接代课了,所以,经过再三考虑我还是选择了一个比较小的幼儿园,先锻炼一下自己吧!

来到幼儿园见到以前的老师,她们的年纪也比我们大不了多少,有的甚至都是同龄,可看上去比我们成熟多了,我们还像个小孩,这些应该都源于社会的磨练吧。像我们这些一直在学校待着的人缺乏的就是这样的机会。说他们比我们成熟,不仅是外貌,更多的在于思想,在于社会交往方面。经过这次实习,我在这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真正体会到了社会的复杂。

刚刚进入幼儿园的时候,才真切地发现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性的东西,在实际操作起来根本没法运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在前辈的指点下我终于不再是那个拿到教材就发蒙无从下手的新手了,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我和其他代课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想动作,想尽一切办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事实证明这个方法特别有效,因为刚开始我的教学是特别的死板,我发现孩子们都不时特别愿意学,尤其我代的是小班小朋友,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最大的喜好就是玩,但是我总觉得我把他们的天性都给泯灭了,怎样做才能让他们既能学到东西还能感觉到学习的快乐,那就是将教学内容贯穿到幼儿喜欢玩的游戏中。

园长告诉我们想要得到孩子与家长的认可首先要记住他们的名字。刚开始我以为这个一点都不重要,但是一次试验后我才发现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太重要了,一次,我想让我班的一个小孩回答问题,但我就是想不起来他叫什么名字,无奈只好说:这个宝宝可是让我失望的是那个小孩不但不理我,还哭了起来,当时我特别的纳闷他为什么会哭,事后我才知道是因为我不记得他的名字,从那以后,我特别注意,我带的班级总共只有16个孩子,孩子少,所以我用最快的速度记住全班了孩子的名字,原因很简单;孩子们的想法特别简单,他们就认为你能记住他的名字就是喜欢他,记不住就是不喜欢了。

还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特别深刻,在一次的家长意见回馈表上,有一个家长很直接的写着这么一条意见;教师不负责任,推卸责任,幼儿有不适不尽快向家长反映。当时我看完就被气懵了,我去找园长问了一下,园长告诉我可能就是因为上次小孩吃完药吐的那个事吧,其实那个事发生的当天我们就和家长说了,当时他也没说什么,但是他和园长说了,园长也认为没事就没和我们说,因为孩子在幼儿园吐什么的都是很平常的事,小孩的胃比较浅,有时可能因为水喝多了,不想吃什么东西了都会吐。当时感觉特别委屈,还很气愤,我总感觉我已经做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后来园长的一番话让我有所领悟。她告诉我:没那个必要,这只是刚开始,以后的路还长着呢,如果你就因为这个就生这么大的气,还想放弃,那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也许我们确实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要不然家长也不会说,如果我们做得非常好的话,家长是不会这么说的,不管做什么事不能只想别人的过错,要先想想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以后注意就是了。

园长的一番话让我感觉不那么难受了。事后我也想了想,确实是我做得不够到位吧,园长还告诉我千万不要因为这个事就对那个小孩区别对待,我想我不会,作为一个老师,而且是一个幼儿老师,我深深地知道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而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得,当时生气的时候我想过我以后再也不管她了,可是事后我没有那样做。

还有一件事让我感觉特别的高兴,就是有一个离异家庭的小孩,跟爷爷一起生活,总之他就是和别的小孩不一样,也许是小的时候受到过什么伤害或是惊吓吧,他就不懂得自己去小便,刚去的那几天,天天裤子都得让他尿湿好几次,换都换不过来,后来经过我们的努力他终于在一个星期后不再尿裤子了,再后来我改变了他很多很多。

在保育这方面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提前体验了做妈妈的感觉,而且还是这么多孩子的妈妈,我还开玩笑说:我以后不想做个好妈妈都不行了,这功劳应全都归功于他们呀。

第8篇

在幼儿教育中,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每个老师应尽的教育职责。舞蹈作为一门深受小朋友喜爱的课程,它通过人体的动作来展现舞蹈所表现出的一种美。儿童虽然对此感兴趣,但是由于音乐细胞不足,知识受限,会导致问题重重,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了。

关键词:

舞蹈教学;指导方法;艺术教育

舞蹈不仅仅是大人喜欢,小孩子也甚是喜爱。幼儿在进行游戏、散步或学习时,他们的本能就是唱歌,然后通过肢体动作将内心的情绪表达出来,这就构成了所说的舞蹈。对于这些表现,需要家长朋友们认真观察孩子的每一个细节。

一、感受、理解舞蹈作品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儿童在学习舞蹈的时候从感性认识和经验开始,通过一些直观的舞蹈动作、生动的形象,激发幼儿自主学习舞蹈的兴趣。不是所有的舞蹈都那么容易简单地让人能看懂。比如《采茶》,这个舞蹈没有歌词,只有一个题目,幼儿无法深入了解舞蹈的内涵以及舞蹈意境,只能重复动作,将动作零散地记忆在大脑中,但是这样的学习方法根本无法使儿童快速的记忆和学习。我们在进行幼儿教育的时候,可以通过音乐来刺激儿童的大脑,通过视觉听觉让幼儿的大脑活跃起来,便于幼儿对舞蹈的学习,有利于舞蹈学习的进行。

二、幼儿舞蹈教学方法

1.兴趣教学法。幼儿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要依靠兴趣主导,如果幼儿对事情有足够的兴趣就会主动的去做,而不是被动的去做,并且会有不同的收获。对于学习也是一样,学生只有对舞蹈感兴趣了,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因为幼儿的能控意识比较差,兴趣会支配幼儿进行学习的方向,老师在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在学习舞蹈时,如果幼儿的学习兴趣在舞蹈方面,那么学习舞蹈的速度是不可超越的,对于学习舞蹈也是十分有利的。学校在进行舞蹈教材选择的时候,应该依据幼儿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理解能力,来选择舞蹈教材的内容,这样可以根据学习的能力,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老师在进行舞蹈编排时,应该选择简单、易动的舞蹈动作来进行演练,如果舞蹈动作过于复杂,学生有可能很难理解,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时产生逆反心理,导致舞蹈学习能力下降。

2.生活化教学。幼儿的年龄比较小,他们经历的也比较少,一些充满了成人思想的舞蹈,这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教学感悟只有成人才能理解的感悟,让幼儿来进行消化,这恐怕是难上加难。因此必须想个办法来对幼儿进行舞蹈教学。老师可以采用接近生活化的舞蹈动作进行教学,这样便于幼儿理解舞蹈动作。比如流行一时的《小苹果》,如果老师只是将舞蹈动作一一地亮在幼儿的面前,恐怕幼儿不会理解里边的任何一个动作,更别提让他们硬生生地记住每一个动作并连贯地将这个舞蹈跳出来。如果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将舞蹈动作分解开来,联系生活,用生活中的表达讲解给幼儿听,相信他们肯定能够理解并且记住每一个舞蹈动作,并将它们连贯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3.情感性教学。课堂上教师示范动作,学生刻意模仿,这样的上课教学方式,恐怕很难达到很好的教学水平。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学来对幼儿进行舞蹈教学。比如师生关系要搞好,幼儿有了问题可以问老师,老师认真的讲解,师生关系融洽,使幼儿学习的进步速度加快,增强幼儿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如果幼儿没有取得很好的舞蹈成绩,也不应该进行批评教育,应该对此进行鼓励,鼓励他下次肯定能做得更好。这样幼儿也不至于产生低落的情绪,不会使他的舞蹈兴趣降低,这样的情感教学方法对于老师的舞蹈教学模式,非常适用。

4.游戏化教学。在幼儿这个年龄阶段,对于舞蹈的兴趣是十分强大的。舞蹈是幼儿最爱的游戏活动之一,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舞蹈教学。舞蹈本身就具有游戏性,这样的特性更能激发幼儿对舞蹈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舞蹈中小碎步的动作,老师可以说,来同学们我们接下来学习的舞蹈动作小碎步,我们可以借用小鸡走路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小鸡走路的样子肯定很可爱啊,通过形象的描述,让幼儿通过想象的方式来进行模仿,也可以选出一个模仿能力超强的孩子,进行表扬,这样可以让其他孩子进行模仿,这样的游戏方式,既可以生动形象地对幼儿进行教育,也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发挥,并且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原本简单乏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起来。做到玩中学,学中玩的步调,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优秀的教学方法,自然会提高幼儿的舞蹈成绩。幼儿在进行舞蹈学习的时候,他们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索能力、想象能力等得到了全方面的提高。幼儿舞蹈虽然是一种艺术性教学,但是它也有益于幼儿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发展。幼儿通过对舞蹈的学习,能够健康、幸福、快乐的成长。

作者:陈莹 单位:浙江省湖州市长兴电大教师进修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贞.浅谈幼儿舞蹈教学的指导方法[J].青年时代.2015.(12):193-193

第9篇

论文摘要: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心理,生理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塑造人的个性、品质的重要阶段。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否得到正确的鼓励、得到正确的疏导和矫正决定了其心理是否能健康成长,最终决定其思想、行为的表现是否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行为规范。积极的行为习惯当然需要鼓励其发展;而不良的行为习惯需要教育者去认真矫正,更需要家庭的正确教育,然而家庭教育的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家庭教育,因此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最终会导致不良思想的产生,成为影响个人、家庭、社会的潜在诱因,是广大教育者所关心、研究和探索的心理学问题。 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子课题、实验区校申报的通知的相关要求,我校承担了《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子课题“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成因与教育对策的研究”,本课题从2007年10月开始到2010年1月结题,用了两年有余的时间进行研究,我们获得了一些成果,更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学生心理健康扭曲的成因和有效对策。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情况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关于成因方面有多种因素: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本次主要谈一下家庭教育的问题。 

1 中学生目前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学习类心理问题 

1.2 情感类问题 

1.3 社会适应问题 

1.4 人际关系心理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 

典型个案1:某某,男,初二,父母不和,对母亲不满,经常和母亲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了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 

典型个案2:某某,女,初三,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有一次母亲出差时,父亲竟带了一个女人回来过夜。自此以后再也不愿呆在那个家里了,恨死了父亲,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 

分析: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人性的丑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 

2 如何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疏导 

及时疏导、消除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需要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然而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大部分来自家庭不良环境与不良教育的影响。“可怜天下父母心”,说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可是怎样的爱才是正确的,才是有益于孩子的成长的呢?爱的目的是要给孩子一个成长的良好环境,让孩子身体和心理两方面都能健康全面的发展。有的父母唯孩子的命令是从,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是在物质上没有亏待孩子,可是在思想和精神上却是亏待了孩子。等孩子长大了,想改正都困难了。 

古语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其中方法很重要,家长们如果有意识地教给孩子方法,并由此让他们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比灌输孩子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更加重要的是,“渔”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并在未来带给孩子更多的“鱼”。如何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呢? 

2.1 身教重于言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树立起好的榜样,不仅适用于年龄大的儿童,也适用于年幼的孩子。这里的榜样,可以是父母自身好的品质,也可以是父母做的一件小事,父母发表的某一点意见,或是一个好的思路,好的方案。 

2.2 激励与启发 

激励启发式教育与强制教育是对立的。激励是来自外界的令人兴奋的刺激。即对人的动机的激发,是对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的行为是人这个有机体对刺激做出的反映。人通过一连串的行为动作来实现其预期目的的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刺激或情境——人(有机体)——行为反应——行为结果(达到目的)。 

激励教育是在尊重孩子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有利的外部条件,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孩子积极主动的发展。 

启发教育不是强迫孩子去学和从事她们不感兴趣的事情。而是捕捉孩子身上将要显露出来的,或是孩子尚未意识到的对事物和学习的兴趣,通过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发挥她们的潜能,使孩子能在自身能力的发展中享受自己的成就和享受快乐的生活。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关于美国总统华盛顿小时侯的故事就是激励教育的典型例子。 

华盛顿小时侯用斧头砍掉了庭院中的苹果树,他的父亲看到后很生气。华盛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主动认错,父亲不但没有责备,反而赞许他的诚实。父亲的这种赞许对华盛顿来说是一种鼓励,他的诚实习惯因而逐渐养成。 

那么如果误用了这种方法会有什么后果呢?也有一个例子。 

有一个孩子,一次去商店,趁售货员不注意,偷拿东西并且塞在了嘴里。回到家里把嘴里的东西吐了出来,还告诉了妈妈他是怎么拿到的。母亲听了后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夸儿子聪明。母亲的这种鼓励让孩子很高兴,他不认为这是错的。以后小孩子经常动脑筋偷东西,后来这个孩子成了盗窃犯,并且判了死刑。 

2.3 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一种愉快教育。用“乐学”取代“苦学”,否定了教育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充满痛苦的、令人厌烦的、被动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产生逆反、逃避心理的过程。它主张的是减轻孩子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使孩子能够生动、自主的学习,可以快乐、活泼的发展。 

有这样一个例子:小明和小如从小都有阅读方面的困难。小明一直都喜欢拼凑模型和玩电脑游戏,她的父母也不断的在这些方面给她创造机会,在玩耍中教育她,最后她终于在加拿大学习电脑课程了。 

小如则是喜欢画画,父母就经常让她画图画、编织等等。她现在已经是香港一位非常著名的室内设计师了。 

2.4 注重沟通 

孩子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实际上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了。孩子的哭闹,孩子的微笑,都是与父母沟通的方式,传递给父母关于她们自身的信息。心理学一项追踪研究的结果表明,影响孩子以后成就最重要的早期因素是她们的父母是否真心地钟爱她们,在她们的生活早期是否生活在亲子间融洽的感情环境里,父母是否始终与孩子处在感情上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状态中,以及分享快乐与痛苦,分担忧愁与困难方面。 

良好的沟通方式是父母应该耐心地倾听孩子,并表示理解。对待孩子的不足以及给孩子的建议要向孩子说明理由。用赞美、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在孩子完成任务的时候,给予即时的反馈。让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也要去理解孩子。 

沟通不仅指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还包括父亲和母亲以及与家人的教养观念和经验的沟通,孩子父母间的沟通,和专业人士的沟通等等。通过这些渠道,父母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得当,更有助于解决教育中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比如从老师、从孩子的同学那里,看到孩子离开父母的另一面。 

2.5 挫折教育 

既然父母要创造一个快乐与充满爱的环境给孩子,既然现在物质条件有了巨大的提高,生活安定,父母又是如此的关注孩子的成长,孩子还能够遭遇挫折吗? 

答案是孩子不能够不经历挫折。如果父母总是尽量的避免孩子遭受失败和挫折,甚至帮孩子来承受。这样的过度保护只能使孩子在将来独立的人生路上缺乏对付艰难困苦的经验,容易被困难击倒,再也站不起来。 

近年来我们也会从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介获得这样的消息。某某中学的学生因为不堪考试的压力而自杀身亡。记得有一个年轻的初中女生,平常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只是因为一次中考的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父母平日里考试就要考第一的要求,觉得对不起自己和父母,就走上了自杀之路,轻易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终结了她和父母所有的希望。其实如果家庭教育得当,这样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 

中学生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必须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教师道德与心理健康》彭化杰主编 

[2] 《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冯忠良 著 

第10篇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的家庭教育,从1999年4月到2002年11月、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调研。我们先后给四川省六地市26所中小学家长学校的3.4万名家长作了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专题报告,也在此基础上作了部分问卷抽样调查。其中,对小学生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有436份,对初中生家长的调查问卷有467份,对高中生家长的调查问卷有275份。同时对31名中小学教师作了有关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的家庭教育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高。在城市中87%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67%的家长表示除住房外,孩子的教育是他们未来最大的投资,他们为此在所不惜。57%的家长表示自己未来生活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发展。这种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西方国家那种培养独立的人,亲子之间非依附而独立生存的理念是根本不同的。达也决定了中国的父母会付出更多。

二、在中国,父母普遍存在重学习轻个性的倾向。在调查中56%的小学生家长和61%的中学生家长承认他们主要关注孩子的健康和学习,较少关注孩子的心理、情感、个性和人际交往。而在随机的面对面的交流中,我们发现76%的小学生家长和81%的中学生家长都存在这个问题。(这也提示我们,在问卷调查中,选“好答案”的倾向会使数据失真)。

三、在对孩子学习的重视上、87%的家长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在班上的名次,而非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重学习结果,轻视学习过程,注重名次和分数,轻视对孩子学习活动的发表,忽视导致结果的过程性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普遍特点,这就导致家庭教育的简单化倾向。

四、在促进孩子学习的方法上。84%的中小学生家长认为,孩子的智商是差不多的,学习好坏取决于孩子的努力程度,而努力程度主要取决于学习压力以及父母是否“抓紧”孩子的学习。多数中国父母坚信孩子的天性是好玩,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没有快乐可言,要使其努力学习必须不断施加压力。这一教育理念导致普遍的教育高压,导致对孩子心理需要的普遍忽视,学习过程成了一个“苦其心智”的过程。

五、中国的家长十分看重孩子书本知识的学习。96%的家长都认为学习主要就是学好教材上的知识。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看电视、玩游戏、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都是玩乐而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同时,68%的小学生家长和57%的中学生家长都肯定“灌输”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他们看来“接受式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六、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45%的家长承认存在忽视孩子德育的现象,而事实上考虑到家长的保护性心理反应,忽视孩子道德教育的现象还要严重得多。在道德教育上,多数家长主要是教育孩子对父母要有孝心,对人有礼貌,为人处事做到“不吃亏”。但在诚信、友爱、尊重、平等、社会使命感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

我国家庭教育的这些特征及作法带来的好处是;家长重视教育投入,可以使大量的家庭资金进入投资不足的教育领域;家长成为孩子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孩子能够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应试技能强。所带来的问题:一是孩子发展片面。除了书本知识的掌握,应试技能的提高,孩子的体育、美育、人格发展、道德素养以及社会技能等发展不足。二是孩子知识掌握较多,但独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这就减弱了孩子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三是孩子的学习方式落后。中国的家长比较习惯于灌输式教育,孩子基本是在接受式学习模式下掌握知识。同时,孩子以掌握书本符号知识为主,知识的学习严重脱离孩子的生活,脱离孩子的个体经验,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加上饺重的学习负担,容易使孩子过早出现厌学情绪。四是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强烈的应试教育倾向。大多数学习活动都围绕着考试和升学而展开,学习的价值取决于它促进考试的程度。孩子不是“为掌握而学”而是“为考试而学”,这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这就模糊了学习的真正价值。显然,中国家庭教育的基本模式是背离素质教育目标的。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为己任,从心理学的视野来看,凡是能够使人的活动效能得到提高的所有心理品质都叫素质。素质的发展就意味着人的“一般本领”得到增强,人的心理加工机能得到提高,人能够进行更复杂的信息加工,能够表现出更有效的行为方式。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是不同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素质教育注重人的成长与发展。它不满足于习得知识,对付考试。它强调知识和经验的掌握要导致人的心理活动方式产生积极的“质变”,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发展。2.素质教育关注家庭小孩子全部潜能的开发。它与传统家庭教育那种只重知识掌握,只重智力开发的教育模式是不同的,它要关注孩子人格的发展,要积极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要关心孩子优良品德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和人与人之间合作能力的形成。因此,家庭中的素质教育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注重孩子操作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孩子不但知道,而且会操作;不但会说,而且会做;有理解问题的能力,也有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的家庭教育恰好是重前者,轻后者,这实际上是降低了孩子的行为活动的有效性。4.素质教育重视孩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不满足于学习上的继承与模仿,它要重视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它不仅重视一般性,还重视差异性;不仅重视保持一致,还重视标新立异。创新教育意味着人的最本质的潜能得到开发、意味着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层次的推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在实践模式上,家庭中的素质教育思想与传统的家庭教育相比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在认知发展方面。第一,它应该是基于孩子活动与经验的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看来,儿童的内部智力活动起源于儿童外部的实践操作活动。孩子只能根据自己的活动与经验来建构知识。从心理机制上讲,知识是不能“传授”的,更不可能被“灌输”。一切灌输与传授的知识都是苍白的、相对无效的。由于经验的缺乏,儿童的年龄越小,他们的学习就越是离不开他们自身的活动以及活动过程中习得的经验,这是建构知识最基本的素材,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活动。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个通病就是孩子的学习远离他们的个体活动,远离他们的生活实践。在成年人看来,“正规”的学习就是掌握成年人给他们设计好的书本知识,学习成了掌握符号系统的认知活动。由于脱离孩子的个体经验,孩子只好死记硬背那些成年人灌输给他们的知识。这是导致儿童知识巩固性差和容易厌倦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中的素质教育实践就意味着这种传统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二,学习不仅是满足成年人的需要,还必须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意味着学习要满足孩子的认知乐趣,激发孩子的认知积极性,把学习变成一个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这也意味着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更多的理解孩子的心理,必须更多地尊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反应。我国现在的家庭教育是在满足成年人的心理需要,是在按成人的“意图”设计孩子的学习,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成人强制儿童的过程。同西方国家的孩子相比,中国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内部学习动机、对知识的内在求知欲明显不足,但应付情境需要的外部动机又较强。

第三,学习必须顺应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必须尊重孩子的个别心理差异。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学龄前儿童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就是游戏,就是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就是观看动画节目,那种所谓超常的识字教育,运算学习对多数儿童来讲是不适当的,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比我们要冷静得多。即使是小学生,中学生我们也不能低估了他们认知的经验化程度、而过分地强调书本抽象知识的学习。儿童的认知活动既有一般规律,有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事实上家庭教育有了个别针对性,大多数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有很强的从众模仿倾向,人家的孩子学英语,自己的孩子也要学英语,人家的孩子上奥校,自己的孩子也要上奥校,人家的孩子练钢琴‘自己的孩子也跟着练钢琴而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学校教育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上有相当大的难度,但家庭教育完全可以在这个问题上作得好一些。家庭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考虑孩子的个别差异,家庭也有更多个别化的教育情景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方面家长需要得到更多的教育发表。

第四,家庭教育要树立起“大学习观”。从内容上看,学习不仅是书本知识的习得,还包括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发展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从方式上看,不仅有接受式学习,还有研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不仅有通过符号的学习,还有通过自身活动的学习;不仅有认知式的学习,还有情感体验式的学习。总之,凡是通过经验的习得而导致孩子行为持久变化的现象都叫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大学习观。中国的家庭教育过分执着于和考试有关的课本知识的学习,这是狭隘的学习观念,这恰好是在强化学校教育本身具有的先天缺陷。如果说中国的学校教育由于应试教育的特征而难以避免过分以书本知识为主的特征,那么家庭教育有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孩子回到家里后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多阅读一些他们发自内心感兴趣的课外知识,都是对学校教育缺陷的重要弥补,有助于孩子自身素质的提高。

第五,建立家庭创新教育观。中国的家庭教育历来具有浓厚的权威主义色彩,父母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真理的化身。在父母看来孩子是不懂事的,孩子的天性是逃避学习的,他们的行为是不合成人规范的,父母乐意用强制的态度实施教育。这种方式导致中国的孩子及成人缺乏创造性。家庭中的创新教育要求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他们的想法,允许他们表达不同于父母的观点和意见,给予他们自由探索的机会,尊重他们通过犯错误习得的经验,给他们留下展现自身想象力的空间。这是促进孩子创新精神和发展孩子创新能力所必须的文化心理氛围。做到这一点不需要家长有过多的专业训练,难是难在文化心理状态的改变。其实,中国的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很难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与创新教育的模式是不相容的。而家庭教育在自身微观环境中能够较好地做到这一点。

在人格发展方面,促进孩子健康人格是形成是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但中国的家庭教育一直有重认知、轻人格倾向,改革开放以来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近年来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却收效甚微。作为体现素质教育的家庭教育必须重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这些健康的人格品质包括:对自我的悦纳,对生活目标的热爱与执着,良好的行为自律性与独立性,坚强、坦然面对挫折,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行为反应适度等等。在家庭教育中,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素质教育观应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满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一个有自我价值感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人格健康的孩子。这意味着家长要看到孩子的长处,立足于孩子的优点来教育孩子,这样才能确立孩子的基本自信心以及对自己生命的接纳和热爱。一个悦纳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热爱生活,喜欢学习,也才有不断完善自己的动力。但中国的家长更喜欢立足于孩子的缺点来教育孩子,不断地指出孩子的过失,用别的孩子的优点来比较自己孩子的缺点,让孩子产生无能感以促进孩子进步。多数中国的家长相信只有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当他们感到自己不行时,他们才有进步的动力。这是对孩子天性的严重误解。其实,这恰好是很多孩子骨子里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最后安于现状的深层次原因。

第二,合理的学习负担。学习负担是否合适,是否适应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人格健康程度。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太大。他们不仅学习时间长,孩子学习时间一般都超过父母的工作时间,而且他们实际享受的节假日休息时间也远没有他们的父母多。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承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往往超出了一个孩子所能接受的程度。他们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考试和升学,从学前教育一直到高中,他们都要长时间地、高强度地承受这种压力。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不断地体验到紧张、焦虑、烦恼、抑郁、失望,这使他们长期处在负面情绪的困扰中,持久负面情绪所形成的不良心境是导致心理病态以及人格扭曲的重要原因。父母适当地调控孩子的心理压力,孩子学习负担适当,这就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是家庭中人格教育最基础性的工作。第三,满足孩子的多种心理需要。从人本主义心理观来看,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人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需要而展开,一个人的需要满足越充分,越多样化,他的潜能发挥就越充分,人格就越健康。中国的家庭教育注重孩子认知需要的满足而严重忽视孩子其他心理需要的满足。事实上,孩子除了认知需要以外,他们还有交往的需要、归属和友爱的需要、展现自我特长的需要、得到认同和尊重的需要、活动和探究的需要以及创造的需要等。孩子任何需要的满足都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都促进着他们的人格发展。由于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忽视孩子多种心理需要满足的问题,这就明显不利于他们人格的健康成长。

第四,理性的挫折教育。围绕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人们往往热衷于谈论挫折教育。多数人认为中国的独生子女缺乏挫折教育,是他们人格不健全的重要原因。这是一种是似而非的观点。事实上中国的孩子承受着极其病态的挫折教育,在城市家庭中,一方面孩子在生活上很少有挫沂体验,他们生活的“无忧无虑”,没有物质匮乏的困扰,甚至基本上不做家务事,在这方面挫折教育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在学习上,在心理上,他们太缺乏成就体验、他们饱受着来自学习,来自升名牌学校,来自成人各种要求所带来的各种挫折感,以致于孩子过多体验到焦虑、紧张与无助,甚至产生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在这方面他们承受了一个孩子不该承受的挫折。

中国的孩子一点不缺乏挫折教育,他们缺乏的是理性的挫沂教育。我们提倡在家庭教育中应增加孩子在生活方面的挫折教育,而在学习上应该更多地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教育的喜悦,这才是有利于孩子心理发展的挫折教育。

在品德教育方面,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也与传统的家庭教育不同。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家庭教育明显存在忽视孩子品德教育的倾向,只重学习而不重做人是我国家庭教育的通病。就是在苍白的品德教育中也存在教育者居高临下,强制武断的特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家庭中的德育应该有那些特征呢?

第一,道德的习得与知识的习得不同,它不能简单地用学习知识的方式来学习道德,它是一个更加重视行为实践的活动过程。从小事做起,从做中学、应该是道德学习更加鲜明的特征。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完成从道德行为向道德知识的转变,从而变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素质。在道德学习的过程中,我国的家庭教育更重视讲道理,更重视口头行为规范的传授,这对道德行为规范的习得是有限的。

第二,道德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它还应该是一个深刻的情感体验的过程。没有情感体验的纯认知性的道德是一种苍白的缺乏实践意义的道德。孩子在道德情景中产生感动、悲伤、同情、喜悦、激动、庄严、神圣等情感体验时,才能有效地形成道德行为。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活动就是一次最好的道德教育。当一个孩子庄严地站在国旗前参加升旗仪式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激动,神圣的情感实际上就是最深刻的道德教育,它甚至不需要语言的参与,仅仅是一种道德情景中的观看和体验就可以表现出全部道德教育的深刻内涵。

第三,家长的行为示范是重要的道德学习形式。模仿学习,榜样学习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通过观察过程中的“替代强化”可以促进人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孩子年龄越小,模仿学习的作用就越大。在家庭中,父母做山良好的行为示范是促进孩子优良品德形成的有效手段。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往往父母说的是高尚的道理,却做出平庸的甚至是低级的行为示范,事实上孩子更看重的是行为“榜样“,他们对“道理”是比较健忘的,当道理和榜样不一致是,孩子会更多受到实际行为的影响。因此,家庭中的道德教育应从父母的行为示范开始。通过榜样的作用来促进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

第11篇

根据蒙特梭利对婴幼儿敏感期的观察与研究,可以归纳出下列几种:

(一)语言敏感期(0至6岁)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牙牙学语声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工程,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正因为幼儿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至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

(二)秩序敏感期(2至4岁)孩予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特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戚力。 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特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三)感官敏感期(0至6岁) 孩予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遭事物;三~六岁则更能具体的透过感官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特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比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己产生智能。

(四)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至4岁)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遭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您培养孩子具有钜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

(五)动作敏感期(0至6岁)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特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亦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

(六)社会规范敏感期(2.5至6岁)两岁半的孩予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明显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七)书写敏感期(3.5至4.5岁)

(八)阅读敏感期(4.5至5.5岁)孩子的书写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足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便会自然产生。 

(九)文化敏感期(6至9岁)蒙特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三岁;但到了六~九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怀。 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内在的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动力才会消逝。因此,幼儿的大多知识多是在敏感期内获得的。

了解了幼儿学习的关键期再结合这一阶段的年龄特征,我们不难得出幼儿的主要认知特点:

(一)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和现象容易认识,对较复杂的空间、时间认识较.差。如老师画个圆圈,幼儿最先想到的是苹果、气球、太阳等,而不会是数字零。

(二)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根据这个特点,小班上课时间为十到十五分钟,中班上课时间为十五到二十分钟,大班上课时间为二十到二十五分钟。

(三)记忆带有很大的不随意和直观形象的特点。 根据以上三点,保护、培养幼儿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成为幼儿认知活动的前提。正因为如此,在《纲要》各领域教育内容与要求及指导要点中,特别注意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强调培养幼儿对各领域活动的兴趣,让幼儿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游戏中的学习是最适合幼儿的学习方法。在实际活动中,游戏便成了幼儿最喜欢、效果也最好的方式。

(四)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正在发展,想象主题一变化,并常常有夸张性。如一幼儿看见别的小朋友的爸爸穿着警察衣服,就忙说:我爸爸也是警察!这不是幼儿在撒谎,而是幼儿的想象。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8-00578-05

1 焦点解决方法理论概述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图1 咨询阶段示意图是指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 ,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由Steve de Shazer和妻子Inn Berg Kim以及一群有多元训练背景 (包括心理、社工、教育、哲学、医学等 )的工作小组成员 ,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米华基(Milwaukee)的短期家庭治疗中心(Brief Family Therapy Center,BFTC)共同发展起来的[1]。目前焦点解决方法在实践的咨询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家庭服务、心理康复、公众社会服务、儿童福利、监狱、社区治疗中心、学校和医院等领域[2],都得到了积极的肯定。

由于短期解决方法并不像以往的咨询方法如此依赖完善和全面的理论基础,咨询的过程比较简单,因此对于比较复杂和长期的心理障碍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咨询对象的不断丰富和多层次化,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方法被越来越多的咨询师重视,特别是针对一般性适应问题,比如学习问题、短期心理焦虑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职业生涯问题和家庭纠纷问题等,焦点解决短期咨询能比较有效和快捷地给予处理。

焦点解决方法的精辟在于:利用来访者的个人正向经验,建立其行为目标,并加以改善,最终获得咨询效果。它是一种正向策略性、系统性、逻辑性、团队工作联盟性、创意性、多元时间向度相结合的一种咨询方法[3]。人生活在一个多元时间向度的空间,当前时刻就是“现在”;同时“现在”这个因素中又同时会包含有这个人的“过去”和“未来”,没有孤立的“现在”这个时刻,这个时刻发生的行为都会和“过去”或“未来”发生一定的联系。人过图2 正向经验汇总示意图去的正向经验可以作为现在问题解决的依据和对未来假设的基础和参考。这个观点是焦点解决具体实施的一个基本假设:在找寻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就是基于这样的一个时间轴观念去引导来访者建构解决之道。

2焦点解决方法的步骤

焦点解决一般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建立良好的关系介绍治疗过程确定目标行为标定和排序进一步聚焦目标行为正向建构寻找例外经验和发展假设性之解决方法暂停一段时间(让当事人反思,咨询员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整理,以获得下一段时间对当事人进行鼓励的资源)鼓励和信息传播安排家庭作业。一般来说针对一个目标的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的咨询次数在3-5次为宜。有的时候可以根据具体的问题多寡,难易程度适度减少或是加长。详细咨询阶段示意图见图1。

大致来看,焦点解决咨询方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2.1 预热阶段 了解当事人的目的,一般来说要明确来访者是做心理咨询还是生涯咨询,或者是职业咨询等等;征询是否可以录像、录音等事宜,取得同意协议书;注意开场白建立良好的关系。譬如今天很乐意和你共同探讨问题,我怎样称呼你呢?你来这里想改变什么呢?你的目的可以说说看吗?还可以引导当事人进行“美好新发现”等游戏活动;即使当事人真的没什么值得夸奖的,对于他能够来到这里也提出夸奖;最好让当事人准备一张纸可以随时记录;最好有个观察员可以和其共同讨论;咨询员的心理准备包括正向态度,积极接纳当事人,记住对于当事人而言再小的改变也是成功,不要急于求成,给予过高期望。

2.2 问题描述阶段 通过预热阶段的了解,咨询师在这个阶段主要关注来访者问题的一些具体细节,通过咨询师和来访者的进一步沟通,确定来访者的焦点问题。该阶段,咨询师一般开门见山地询问来访者来到咨询室的目的,引导来访者自己陈述自己的求助目标。一般来说,刚开始的时候来访者对自己来访的目标并不能很清晰、简洁地表达出来,只是把自己烦恼的事情讲出来而已。因此这个阶段咨询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引导来访者,将来访者混乱不清晰的烦恼清晰化、具体化。咨询师或者帮助来访者总结,或者提示来访者自己总结自己的问题,将问题逐步聚焦。最终咨询目标的确定可以遵循下面的三条原则:1.来访者最想解决的问题;2.来访者最容易发生改变但容易取得成就感的问题;3.来访者提到最多的问题。通常状况下,咨询师使用第1条原则的居多,往往在具体的咨询过程中来访者最后发现自己碰到的问题会不只一个,那么可以通过打分、排序的方法将各个问题标定,然后根据来访者自己的要求,将问题按照最想解决的先后顺序排序,制定出焦点解决的具体方案。另外有的时候考虑到综合的咨询效果,咨询师也可以遵从第2条原则,先从简单的容易改变的问题入手,让来访者建立信心。比如说一个以失眠主诉的来访者,他最想解决的是失眠问题,而通过咨询,咨询师了解到其实失眠的背后是婚姻纠纷问题,而根据咨询师的经验,解决失眠问题和解决婚姻中的冲突问题相比,后者可能更容易发生效果,那么此次焦点咨询的焦点问题可以确定为解决夫妻冲突问题。当前两条原则都不能很好的聚焦问题时,咨询师可以从来访者提得最多的问题入手,进行焦点咨询。无论怎样,最终确定的咨询目标都必须遵从来访者的意愿,征得来访者的同意。但遵循事出并非有因的原则,不去追究问题的成因,更多地关注问题症状的正向作用,在倾听个案诉说的同时,计划着如何使晤谈的对话往解决导向的方向前进,发展出设定良好的目标。同时针对焦点问题对来访者的影响程度,在咨询的最开始要求来访者标定一个分数,这个分数就作为来访者来求助时当下状态的分数,当最后短期焦点解决咨询结束时再一次标定,并比较先后的差异,作为正向鼓励的一个基础。一般来说,如果聚焦了若干个目标,那么焦点解决方法一般遵循一次解决一个问题的原则,将每一具体目标的解决作为一个焦点解决的完整单元,完成一个目标之后再进入下一个目标。

2.3 聚焦正向架构阶段 此阶段是焦点解决法最为关键的阶段,在本阶段集中寻找与深入探究个案生活的各种例外经验,并且追溯个案是怎样做到让这些例外经验发生的。可以引导来访者利用画图或是简短写下来的方式,帮助当事人和咨询员更加条理化。例如可以利用如图2的格式,帮助当事人理清思路。

如果确实没有正向经验,就假设解决架构,具体操作方法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式:

奇迹式提问(假设有一天醒来,你发现你今天面临的问题突然解决了,你会做什么?有什么变化?);

水晶球提问(如果在你的面前有一个水晶球,你仔细看,专心看这个水晶球,你从水晶球里面看到了10年后的你,你想象一下那时你的目标已经达到,那时你有哪些变化?);

拟人化提问(假设你是家里客厅房顶的一盏灯,能看到你目标达成后的变化,那你想象一下那时你的行为会是什么样的?);

结局式提问(假设今天是你最后一次来这里,你希望走出去之后的你是什么样子的?);

转化提问(下一次找我,你猜猜你会有什么小的变化?);

留作业(让他回去仔细观察记录,看自己的表现)。

咨询过程中积极正向鼓励信息的提供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需要咨询员经常使用赞美的话语,鼓励来访者用新角度、新心情提供信息;也可以用专家自身的观点、理论研究的成果给予当事人建议和引导,但不要太多。

2.4 晤谈结束前的回馈阶段 治疗(注:上图是在和来访者交谈整个正向建构过程中画下来的正向经验图表)师需回顾和整理个案在前面阶段所提到的有效解决的途径 ,然后以正向的方式回馈。这个阶段一般要给来访者布置一定的家庭作业,用于巩固本次咨询的效果。家庭作业的布置要注意可行性、具体性、由小变化出发、寻求自己的有利因素。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案例示例

3.1问题描述

来访者是一位8岁孩子的妈妈,职业是某信息咨询公司职员,生活经历简单,没有什么重大事件发生。据来访者自述,她总是不能控制地给自己孩子太多的关注,有时候孩子可能无意中说的一句话,她都会考虑半天,往往还会引发担心、忧虑。比如有一次,她的儿子问她:“妈妈,人为什么要死呢?”她听了这个话就非常担心,害怕自己的儿子过于早熟,虽然后来在和别人的聊天中获知别人的孩子也是这样,但还是担心孩子是否过多地背上了生活的负担,从而对这句话不能完全释怀。另外还自述,对孩子总是不能完全放心,事事都要操心,虽然自己也明白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应该培养他的自立能力,但还是无法抑制自己的过分关心和关注。这种情绪经常会引来自己无端责骂孩子,或是对孩子及家人发脾气,虽然丈夫也多次劝说过自己,但是仍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甚至有时还会因此影响睡眠,进而影响白天在工作中的表现,影响了工作效率和业绩,使自己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来访者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亲子关系中,母亲表现过于焦虑儿子的行为,过度担心儿子成长中面临的问题,虽然也有一定得自察,但是常常还是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表面症状看来,过于自察和强调反思,往往有自责倾向。

来访者是主动来咨询寻求帮助的,有非常强的改变动机。来访者自我觉察能力较强,善自我反思,有一定的总结和概括能力。利用短期咨询的原理,经过3次焦点解决法的咨询,来访者焦虑症状明显降低,基本能够做到比较适当的关注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找到与儿子相处的多项正向策略。自述求助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对自己关注孩子这个问题的评分大有提高。

3.2解决过程

本案例的具体目标比较清晰,容易聚焦,而且当事人非常配合,因此解决较为容易。咨询过程分为三次,三次咨询跨四周时间,第一次和第二次之间相隔一周,第三次和第二次相隔两周,每次咨询大概持续50分钟左右。

第一次咨询:收集资料,目标初步聚焦。在来访者自述的基础上,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聚焦咨询目标。本着焦点实务解决方法中强调良好目标行为的标准(以正向、具体的引导为主要方式;尽量使用个案自己的语言方式描述;从小步骤开始;将目标问题细化、缩小为具有较强操作性目标的原则)。确定了咨询的目标是解决两个问题:1.让小孩子独立 ; 2.来访者(母亲)能恰当的关注 。并在最后时间布置家庭作业,请来访者收集和孩子相处的细节,记录下来,下次咨询的时候与咨询师分享。

第二次咨询:正向架构,焦点解决。本次咨询安排在第一次咨询之后的一周。本次咨询从回顾目标开始,进一步明确上次咨询提出的问题,并询问这次还想到什么新的问题。之后用标定法给每个问题打分,依照焦点解决法一次解决一个问题的原则,进一步聚焦问题。确定问题之后,再对这个问题现有状态评分,为咨询结束后用于来访者自我评估和咨询效果的评定之用。

问题明确之后,就是针对问题,正向建构,焦点解决。

案例再现:因为焦点解决法最为关键的阶段是聚焦正向架构阶段,而且这个阶段的处理方法也是体现出了焦点解决法的特色。因此本部分节选的内容主要是咨询师引导来访者回忆过去的经验,进行正向建构的过程,通过案例再现,以期能够对正向架构的具体操作过程做以说明。

咨询员: 你刚才给自己对孩子的关注打了7分,那你想不想具体谈谈和孩子相处的具体事例。当发生什么情况的时候,你能够适切的关注,我会用图表来辅助你思考,好吗?

(来访者沉默了较长时间,这是来访者在积极思考,因此咨询员没有打扰……)

来访者:当我的孩子下楼和同楼的孩子一起玩的时候,我会比较放心,不会过多的关注,只提醒他时间和注意安全就好了。

咨询员: 你在碰到孩子去玩的时候,一般要求多长时间呢?

来访者:1小时左右。

咨询员: 这时你会焦虑吗?

来访者:不会,只要不影响到吃饭的时间。

咨询员: 那这个时候你的关注适度吗?对小孩子的态度怎样?(来访者思考性沉默……)

来访者:比较平和。(边谈边充实图表)

咨询员: 你和小孩子的关系怎样?

来访者:亲密。比较亲密。(边谈边充实图表)

咨询员: 那你前面提到你过分关注,你怎么形容你的过分关注。

(来访者思考性沉默……)

来访者:前面提到孩子敏感,这时我会焦虑。

咨询员: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敏感?

来访者:对,孩子会说“妈妈你怎么知道?”

咨询员: 那这样孩子是不是觉得你很了解他?

来访者:大多时候是这样。

咨询员: 还有什么时候你觉得你表现了适度的关注呢?

(来访者面带疑惑,摇头表示不解……

咨询师进一步解释问题……)

咨询员:就是你感觉自己有效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但又不觉得过分。

(来访者点头,并且陷入思考……)

来访者:正向语言的使用(边谈边充实图表)。

咨询员: 能不能列举一下你使用正向语言的例子?

(来访者思考性沉默……)

来访者:比如说出去玩,他能按时回来,我就会表扬他。

咨询员:还有什么正向因素问题?

(来访者思考性沉默……)

来访者:还有看电视的时间问题。(边谈边充实图表)

咨询员:看来你和孩子的主要问题是在时间商量上了?

来访者:对。

咨询员:那你回头看看,自己原来对于关注问题给自己打7分,你觉得是因为哪些因素打7分呢?

来访者:我认为我能认识到我的过分关注,我会刻意注意。我对于自己不怎么关注的问题可以适切,对于关键问题就不能了。

咨询员:比如说呢?

来访者:情感问题、生死问题。比如说过年的时候,我们不上班他不上学,我们在家,他就会说真希望能过这么平静的日子。我也知道平时他要上学,寄宿,我们上班不能怎么陪他,所以就尽量多陪陪他。

(来访者已经逐渐放松,陈述起来也比较自然和流畅)

咨询员:那还涉及一个问题,和孩子相处的问题。(边谈边充实图表)

来访者:对。

咨询员:你刚才提到平静的日子,是怎么说呢?

来访者:春节很特殊,他不用写作业,我们会很好地玩,我也不催他作业。

咨询员:催作业,你经常催他才写完吗?

(来访者思考性沉默……)

来访者:大部分时候都要催才写完,只有一次没催写完了。

咨询员:那能说说那次是怎么写完的吗?

(来访者沉默,回忆中……)

咨询员: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境,你是怎么做的?

来访者:那天白天他没写完,我提醒他不写完老师就会批评,前天晚上他写了一会,说实在太困了,我就没有强迫他写,就睡了,第二天他很早就起来写完了。

咨询员:那这个过程中你做了什么?

来访者:提醒他,不是要求他。

咨询员:好,你做的真棒。那写了之后,你们做了什么?

来访者:没做什么,但是那天他上学迟到了,迟到了一点点。

咨询员:迟到?

来访者:我很担心,怕他养成拖拉的毛病,这样不好。

咨询员:所以你就要求他,他不听你就焦虑?

来访者:是。

(思考性沉默……)

来访者:所以有时候就跟他协议,如果写完作业就可以出去玩等等。

咨询员:有成功经验吗?(边谈边充实图表)

来访者:有,但不多。

(正向建构的时间也差不多了,也找到了不少的策略,来访者已经比较放松,对于图表中的正向策略,表示出肯定)

咨询员:那现在看看这些策略,你分别给这些策略打几分?你觉得自己最应该做的是哪些方面?(回头看那个表,经过打分,来访者给时间商量问题打的分最高,说明她最关注这个策略)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来访者:(打分过程)

咨询员:好,现在时间大概也过去了40分钟,我们先暂停一下,你也思考一下我们刚才说的那么多的东西。

……

在暂停之后,请来访者自我总结,咨询师帮助来访者进一步挖掘成功经验,包括:民主协商、制定协议、充分信任等方法和经验,并鼓励其应用到和孩子的相处中去。并且就对孩子适度关注这个问题,请来访者给自己再一次评分,发现对自己的评价已经提高。

咨询结束时,布置家庭作业,让来访者就自己认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回家后具体实施在咨询过程中找到的方法,下次来时分享经验。

第三次咨询:反馈结果,分享经验,咨询巩固。此次咨询在第二次咨询之后两周以后进行的。在上次结束的时候,咨询员要求来访者在基本建立成功经验之后,再约请咨询员进行一次巩固性咨询,因此这次的咨询时间是由来访者定下的。此次咨询来访者与咨询师分享自己成功的体验,孩子对家长的这种民主做法非常高兴,制定了协议,主动完成作业的状况大有改观,家长也不再过多的关注孩子的作业问题,并且也在尝试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看电视时间问题进行讨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也自述自己逐渐能够比较宽容地看待孩子,不再总是陷入一种自我担心和焦虑的状态中去了。

3.3案例评析

心理咨询强调助者自助,来访者自身就是自我问题解决的专家[4]。通过认知的挖掘,改变行为,一定要相信个人的成长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在最开始的时候,从来访者的言谈和举止中,感觉来访者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妈妈了,自我也具备了非常好的总结和分析能力,不知道是否还能找到突破口,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但随着谈话的深入,发现,来访者仍然还是能够从自我的进一步分析整理中获得自己需要的经验,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起到一个提示和引导的作用。

焦点解决法是从正向的角度来拟定治疗目标,强调做什么能够解决问题。Steve de Shazer夫妇主张发展取向,一改传统治疗从原因入手、努力减少黑(负向)的作法,而从解决入手、努力增加白(正向),白越来越多,黑自然越来越少[5]。引导来访者从正向意义出发,来访者往往喜欢说自己不足的地方,喜欢把问题提出来,希望咨询师能够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或指导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意正向意义的引导。强调来访者的正向力量,不去看他们的缺点,有的时候一种内容,正反两种表述,效果大不一样。具体操作上可以在交流过程中经常注意分析来访者“想要什么”,而不是关注“不要什么”。比如说,来访者说“我不想总是那么关注孩子,那么敏感地对待他的一言一行”,这时候咨询师并不顺着来访者思想说下去,而是转换成正向角度引导“哦,你是想能够适切地关注自己的孩子,能够让你和孩子都比较舒服,是吗?”通过正向转换,能够很好地引导来访者建立自信心。

总结本例能够达到顺利操作的经验,除了来访者本身有非常强的改变动机,同时又有较强的自我觉察能力,善自我反思,有一定的总结和概括能力之外,更主要的是应用了焦点咨询正向架构解决问题的思路,注重从正向角度引导来访者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学会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因而可以获得进展,不然可能需要转变咨询方法,或是将来访者转诊。因此焦点解决方法主要还是基于短期心理咨询的,适用于有一定思考力,面临问题相对比较简单的来访者,针对一般性适应问题,比如学习问题、短期心理焦虑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职场压力问题和家庭纠纷问题等,可以比较有效和快捷地给予处理。如果面对比较复杂和长期的心理障碍问题,焦点解决方法并不能十分有效地给予处理。在操作上,目标聚焦一定要遵循可操作化、正向表达、具体化以及量化的原则。短期治疗强调问题的可操作化,只有一个操作性强的目标,才能便于来访者寻找和建构正向经验。同时在咨询过程中还要遵循一次解决一个问题的要求。咨询师自我定位要清楚,不要给自己太高的定位和压力;来访者的问题通过来访者自我解决,专家的意见只能是参考,不能强迫当事人一定接受,要靠当事人自己认识到。

参考文献

1 De Shazer S,Inn Berg Kim.Doing therapy. A post -structural re-vision. J Marital Family Therapy, 1992,18:71-81.

2 Miller SD, Hubble MA, Duncan BL. Handbook of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anFranciso:Jossey-Bass. 1996.

3 许维素.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商.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4-10.

4 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57-202,223-251 .

5 Inn Berg Kim,Gallagher D. 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T.C.Todd, 1991.

6 Selekamn MD. Family therapy approaches. Needhan Heigh, MA:Allgn &Bacon,1991.

7 王登峰.主编. 变态心理学. 北京时代文化出版社, 1993.73-102.

8 戴 艳.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的理论述评 .心理科学, 2004,27(6):1442-1445.

2006-07-20收稿,2007-01-20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