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艺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艺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时间:2023-11-06 10:11: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艺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第1篇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内容价值观;园长;假定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17(2012)11-0002-05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该教什么?”即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是幼儿园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核心话题。教育内容选择是从现有的人类知识(文化)出发按照一定社会条件以及学生要求进行筛选,确定一定数量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的过程。学前教育研究界曾经在十余年前从幼儿园教育内容的特点、内容选择的策略、教育内容与幼儿认知的关系等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讨论。然而现今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的名目却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内容非但有增无减,甚至不断膨胀和超载。

有研究者认为社会导向、家长压力和教师的观念和技能是造成幼儿园教育内容超载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幼教工作者(包括家长在内)对儿童在幼儿阶段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不清晰或者不正确所致。家长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心理的驱动下,希望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习的东西越多越好;发展得越早越好、越快越好。同时在我国幼儿园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绝大多数幼儿园都被推向了市场,园所间形成了激烈竞争态势。幼儿园为赢得自己的市场份额,不遗余力地创建自己的特色以吸引家长,追求特色课程、新奇课程以满足各类家长的需求,从而导致了教育内容的超载。

对家长的研究发现,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虽然表现为“多而全”的实用主义态度,希望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各个方面都获得发展。但这种实用主义的教育内容价值观又是如何影响幼儿园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呢?同时研究发现家长并没有表现出对学业技能和艺术技能的偏爱。然而学业技能和艺术技能方面的内容诸如识字、读经、算术、写字、钢琴、美术等等却是现今幼儿园教育内容中超载最多的部分。

幼儿园教育内容选择的过程中,幼儿园的管理者、经营者(统称园长)和幼儿家长是两个重要主体。作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直接选择者,园长对幼儿园教育内容的价值有着自己的看法,同时幼儿园园长也会对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间接决定者――家长的观念进行揣测和假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家长最重视幼儿园教什么;希望幼儿园教什么……在“生源”的压力下,园长更可能根据自己对家长观念的假定来选择本园的教育内容。因此幼儿园园长对家长观念的假定所形成的恶性循环可能是造成现今幼儿园教育内容超载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结合以往幼儿家长的教育内容价值观研究,研究园长对幼儿家长教育内容价值观的假定,同时分析在教育内容选择的过程中,园长自身教育内容价值观的状况,从而揭示当前导致幼儿园教育内容膨胀和超载的症结。

二、研究过程

研究采用重新修订后的《幼儿园教育内容价值观调查》问卷,该问卷经修订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采取方便的原则进行抽样的方法,在重庆市和广东省中山市对幼儿园园长进行调查。在《园长对幼儿家长教育内容价值观的假定》调查中,请幼儿园园长对问卷所列项目中“您认为家长对以下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重视程度”进行1级~5级评分,评分越高表示幼儿园园长认为家长越重视幼儿园在这些内容上的教学,共发放问卷132份,回收128份,有效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90.9%。间隔两个星期后,对幼儿园园长自身的教育内容价值观进行调查,请幼儿园园长对问卷所列项目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1级~5级的评分,评分越高,表示幼儿园园长认为这些内容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越高,共发放问卷132分,回收124份,有效问卷116份,有效回收率87.8%。研究对象的构成如表1。调查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因长对幼儿家长教育内容价值观的假定

1 园长对幼儿家长教育内容价值观假定的差异分析

园长对幼儿家长幼儿园教育内容价值观的假定状况见表2,园长假定幼儿家长对幼儿园中教育内容的重视程度在3.26分~3.55分之间,评分都不高,介于“一般”和“比较重视”程度之间。园长假定幼儿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重视程度从高到底依次为:艺术技能>日常生活能力>思维品质>学业技能>道德品质>个性品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幼儿园园长对家长的幼儿园教育内容价值观的假定评分在各维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F=2.274,P

2 影响园长对幼儿家长教育观念假定的因素分析

以园长学历、园长年龄、幼儿园级别、幼儿园所在地、幼儿园类型为自变量,以幼儿园园长对家长教育内容价值观各维度假定的评分为因变量做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结果如表3,由于篇幅所限,表3仅列出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

进一步分析学历对园长在个性品质上对家长观念假定的影响,结果发现中专学历的园长在评分上显著高于大专及本科学历的园长,表明中专学历的幼儿园园长比大专和本科学历的幼儿园园长更认为家长重视个性品质的培养,其中大专学历幼儿园园长的假定评分最低。

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所在地的幼儿园园长在对家长在日常生活能力的假定在评分上分歧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城市幼儿园园长在这个维度上对家长观念的假定在评分上显著高于农村和乡镇的园长,乡镇幼儿园园长在日常生活维度上对家长假定的评分最低。

研究还发现幼儿园的类型和级别的交互效应在日常生活能力维度的评分影响显著,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单位办园中的二级园的园长对家长在日常生活能力上的假定评分显著高于其他二级园园长在的假定评分。

(二)幼儿园园长自身教育内容价值观分析

1 幼儿园园长自身教育内容价值观的差异分析

幼儿园园长对不同教育内容在幼儿园教育中重要性的评分见表2,从高到低依次为:道德品质>日常生活能力>个性品质>思维品质>艺术技能>学业技能。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表明,幼儿园园长在不同维度上的评分有极其显著的差异(F(5,690)=150.819,P

2 影响幼儿园园长教育内容价值观的因素分析

以园长学历、园长年龄、幼儿园类型、幼儿园所在地及幼儿园级别为自变量,以幼儿园园长对各个维度的教育内容在幼儿园教育中重要性的评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结果表明,主效应不显著,只有极少的三阶交互效应显著,因为这些极少数的交互效应对本研究的价值不大,故本文不做分析。这表明幼儿园园长的观念并没有因为时代、地区、幼儿园类型的不同而有差异。

(三)园长对家长观念的假定与园长、家长的教育内容价值观三者的比较分析

本文引入以往研究中所得的幼儿家长教育内容价值观的数据,见表2。比较园长对幼儿家长教育内容价值观的假定、园长自身教育内容价值观和幼儿家长的教育内容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差异。三者的描述性结果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2和下图。

比较园长对家长教育内容价值内容观的假定和家长自身的教育内容价值观可以发现,园长对家长教育内容价值观的假定在所有维度上都显著低于家长的教育内容价值观。

比较园长自身的幼儿园教育内容价值观和家长真实的幼儿园教育内容价值观,可以发现在日常生活能力、道德品质、个性品质、艺术技能四个维度上园长自身的教育内容价值观和家长的教育内容价值观没有显著差异。在思维品质和学业技能上,园长自身的教育内容价值观显著低于家长的教育内容价值观。

比较园长对家长教育内容价值观的假定和园长真实的教育内容价值观可以发现,除学业技能维度外,园长对家长教育内容价值观的假定在评分上都显著低于园长自身对这些内容重要性的评分。在学业技能维度上,园长对家长观念假定的评分显著高于自身对学业技能重要性的评分。

在不同教育内容的重要性上,家长和园长都认为道德品质的培养在幼儿园中的重要性程度最高,而园长假定家长更看重幼儿园对幼儿艺术技能的培养。家长和园长都认为学业技能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程度最低,但家长认为其重要程度介于“一般”和“比较重要”之间,而园长认为其重要程度介于“比较不重要”和“一般”之间,家长和园长在学业技能在幼儿园中重要性的态度差异很大。园长假定家长最不重视幼儿园教育中道德品质和个性品质的内容。

四、讨论和启示

(一)园长对幼儿家长教育内容价值观的假定

在园长对幼儿家长教育内容价值观的假定中,园长认为幼儿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内容各个维度的重视程度介于“一般”和“比较重视”之间,各个维度的重要性程度差异不大。这反映出园长认为家长希望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要全,什么内容都要教,但也认为家长其实并不重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结合家长的幼儿园教育内容观可以发现,园长对幼儿家长教育内容价值观的假定评分全都显著低于家长报告的教育内容价值观的得分,说明园长低估了幼儿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重视程度。

在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园长认为家长更重视外显的艺术技能和学业技能方面的内容,而对内隐的、养成教育方面的内容如个性品质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并不重视。但事实上在幼儿家长的幼儿园教育内容价值观中,家长重视幼儿学业技能和艺术技能,但家长也是非常重视幼儿园中的养成教育,与养成教育中的日常生活能力、个性品质等相比,学业技能和艺术技能的得分远远低于养成教育维度的得分。

(二)幼儿园园长自身的教育内容价值观

在园长自身的教育内容价值观中,园长最重视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日常生活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培养,重视幼儿园中的养成教育。认为学业技能的教学在幼儿园中的重要性最低,处于“不太重要”和“一般”之间。这与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和要求相符,并与主流学前教育研究者的看法是相近的。这说明幼儿园园长在专业培训和专业成长中,通过对幼儿园教育任务和目标的了解,认识到幼儿园教育应以养成教育为主,强调对幼儿在日常生活能力、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形成了与主流的学前教育观念相一致的教育内容价值观。这些思想逐渐内化为她们自身的教育内容价值观,并没有因为对家长教育内容价值观的假定而改变,也没有因为当前幼儿园所面临的“生源”压力而改变。

同时园长自身的教育内容价值观并没有因为学历、所在地等的不同而有差异,这说明主流的教育内容价值观在我国幼儿园园长的培养和培训过程中具有一贯性和统一性。

(三)造成当今幼儿园教育内容超载的原因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幼儿家长的教育内容价值观和园长的教育内容价值观在许多维度上都相近,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幼儿家长和园长的幼儿园教育内容价值观较为一致,都重视幼儿园中的养成教育的内容。但为什么现今的幼儿园中教育内容的超载却如此严重呢?对比园长对幼儿家长教育内容价值观的假定、园长自身的教育内容价值观和幼儿家长真实的教育内容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园长对家长观念的假定与园长自身的观念、家长真实的观念之间出现了严重背离,幼儿园教育内容的超载正是这种背离带来的一系列恶性循环所导致的。

首先,园长对家长观念的错误假定导致了幼儿园教育内容的超载。这些假定包括:假定家长希望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越多越好;认为家长不太重视幼儿园中的教育内容;假定幼儿家长更重视的是艺术技能等外显的教育内容。正是由于这种错误假定,在生存和生源的重压下,幼儿园园长对自身所持教育理念不自信,担心家长不认可自己的教育内容价值观,因此宁愿选择顺应自己假定的家长观念。为了争夺生源,许多幼儿园园长从家长教育内容价值观的假定出发,在招生中着重宣传本园教育内容(课程)的“丰富”;宣传本园幼儿在学业技能的进步;宣传本园幼儿在艺术技能上的获奖;用许多与学业技能或艺术技能有关的特色教育内容(特色课程)来吸引家长……对家长幼儿园教育内容观的错误假定让很多幼儿园园长在选择幼儿园教育内容的时候放弃了自身的教育内容价值观,顺从了自己对家长观念的假定,导致了在幼儿园教育内容选择过程中园长自身观念和自身行为的背离。

其次,幼儿园之间的竞争助长了幼儿园教育内容的超载。生源问题在民办幼教机构中显得尤为突出,随着我国幼儿园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我国,民办幼教机构在许多地方成为了我国幼儿教育机构的主体,在一些地方,公办幼儿教育机构的数量仅占当地幼教机构数量的20%不到。许多民办园由于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公办园差距较大,因此生源问题更为迫切。因此许多民办园希望通过在教育内容上尤其是在学业技能和艺术技能等方面的“深、繁、特、新”来吸引家长的注意,确保幼儿园的生源。民办机构的宣传攻势,也导致了公办园在生源方面的担忧,许多公办园也因此加强本园在某些超载内容上的宣传,这种竞争助长了幼儿园在教育内容选择中的恶性循环。

再次,家长的担忧加剧了幼儿园教育内容的超载。幼儿园和一些幼教机构不断在学业技能和艺术技能方面的宣传上进行竞争,这种竞争通过墙报展示、幼儿园的汇报演出、电视节目的才艺展示、社会上的经典诵读比赛等也传递给了家长。导致家长看到的幼儿园教育内容似乎主要就是学业技能和艺术技能,加之某些商家和一些所谓“专家”的推波助澜,从而形成了不恰当的社会舆论导向。同时学业技能和艺术技能又较能直观看到孩子的发展和进步,许多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害怕直接就表现为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学业技能和艺术技能的起跑线上,因此家长也会表现出对这些教育内容的重视。结果幼儿家长对学业技能和艺术技能方面的重视进一步确证了幼儿园园长的错误假定,加剧了幼儿园在教育内容选择中的恶性循环。

幼儿园园长对家长教育内容价值观的错误假定,会导致幼儿园之间在教育内容选择上的恶性竞争,这种恶性竞争导致家长的恐慌,而家长的恐慌形成社会舆论又确证了园长对幼儿家长观念的错误假定,进而形成了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园长观念和行为的背离、园长假定和家长真实观念的背离、并最终导致了现今幼儿园教育内容不断超载和膨胀。

(四)合理假定,促进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平衡和整合

平衡的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幼儿发展的载体,超载必然导致儿童发展的停滞和困境,解决现今幼儿园中教育内容的超载难题,构建和谐、均衡的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当前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首先,幼儿园园长应对家长观念形成合理的假定。幼儿园园长在选择幼儿园教育内容时要考虑家长的教育内容价值观,但不是错误的假定。幼儿园园长要注意通过主流的学前教育研究者、主流的学前教育媒介准确、全面地了解家长的教育内容价值观,发现家长到底重视什么、希望幼儿园教什么?同时作为一名专业人士,园长还应坚守自己的职业信念,坚定自己的教育内容价值观,并且努力在全园形成科学的价值理念,通过专题讲座、家园联系栏和园刊等各种形式介绍不同教育内容对儿童发展的利弊,澄清家长对诸如关键期等概念的认识。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幼儿园课程的审议和实施中来,进而影响、引领家长教育内容价值观的转变和发展。

第2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艺术教育;教育能力

近年来,我们利用承担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研究的机会,深入全省多家幼儿教育机构展开调研。在随堂听艺术教育活动并同时对教师的活动方案进行评析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更着重对幼儿艺术技能的培养,较忽略教育性。即,更偏重艺术技能的艺术活动,较忽略教育性的艺术活动。其结果是幼儿的技能水平提升了,但审美能力却没有得到提升,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如何把幼儿表面的艺术技能转化为幼儿内在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呢?我们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升教师的艺术教育能力。那么,幼儿园教师艺术教育能力具体是怎样的呢?2013年以来,我们在江苏省先后对60所幼儿园200余名教师展开了艺术教育能力的调研。调研结果主要呈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艺术教育活动中普遍偏重技能的传授

很多老师认为自身的艺术技能越高越好,大多数教师把艺术知识技能放在了教育能力的首位,而且普遍认为艺术学科间较少横向联系,或难以横向联系。在教师的艺术教学论文中,教师对艺术学科知识和技能研究的论文占了所有论文内容的七成以上。论文内容显粗略,极少提及教育学知识,所有艺术教育论文中,提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艺术目标要求的仅不足三成。论文中着重研讨艺术技能的讲解与传授,详尽剖析“怎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却鲜有提及。在教学评价中,也更侧重于“唱的好听”、“画的好看”等纯技能方面的评价,评价维度单一,造成评价效度的缺失。

二、教师艺术技能中也普遍存在偏科现象

在音乐和美术两个艺术领域中,教师普遍存在偏科现象。如,有的老师歌唱能力强就偏爱歌唱的教学研究;有的老师律动能力强就偏爱律动游戏等教学研究;有的老师绘画能力强就偏爱绘画的教学研究;有的老师手工能力强就偏爱手工的教学研究;等等。如此一来,被偏爱的方面由于加大了教学研究的力度,艺术技能越来越强;而本身存在的技能弱项被不断忽视,艺术技能越来越弱,最终造成较为严重的偏科现象。另外,幼儿园学科组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这一现象的发生,虽然学科组的宗旨是为了促进学科教学活动的发展,但很多参与的教师却借此发展自己的单项艺术特长,片面追求某一技能的突出发展,从而淡化了其他艺术技能的整体提升,这本身也违背了学科组活动的初衷。针对幼儿园教师普遍存在的艺术教育能力的问题,研究认为,要提高教师教育能力,除自身具备的艺术技能外,必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学习,并融会贯通加以应用,才能真正促进教育发展,促进自身艺术教育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由“唯技能”向重教育理念倾斜

艺术教育大致有两种价值取向的教育,一种是艺术技能取向的艺术教育,另一种是教育价值取向的艺术教育。艺术技能取向的艺术教育主要是适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如,培养歌唱家、演奏家、画家等专门人才。很显然,这种教育观不适合幼儿,因为幼儿作为人生的起始阶段,重在体、智、德、美全方面发展的全面教育与启蒙教育,其中艺术教育领域也明确了幼儿感受、欣赏、理解、创造的审美价值观,立足感受与欣赏,培养幼儿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的心灵体验。因此,教育价值取向的艺术教育才是真正适合幼儿的,这也是所有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价值取向不同,也决定着教育理念的不同。幼儿教师要深入学习与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并以《纲要》中的教育建议为指导,把教育理念和艺术技能有机融合,形成教育的集合体,合力解决幼儿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四、拓展学习空间,实现多项艺术技能的全面发展

幼儿需要多项艺术的熏陶,作为幼儿教师,则更应该具有广博的艺术知识和技能。教师提升自身的艺术技能,除了自学或参加网络学习以外,还应积极主动的参加如声乐、器乐、舞蹈、手工、简笔画、国画、书法、普通话、戏剧表演等相关的教学与学术团体。每周定时学习和参加活动,积极参加技能展示和作品交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应力所能及的多选多报此类教学与学术团体,避免偏科现象的发生,促进自身艺术技能的全面提升。教师在努力学习各项艺术技能的同时,亦要及时做好总结工作。如,记录学习过程,分析学习问题,提炼学习心得等。同时,要积极参加艺术技能的学术交流,吸收好学习经验,找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加以纠正、改进与完善。

五、强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第3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剪纸 学前教育 启蒙教育

作为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民间剪纸浓缩了中华民族浓郁的民族精神,具有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我国传统哲学、美学、民俗学等方面的“活化石”[1],是我国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典型代表。民间剪纸具有教育、审美、认知、娱乐等多种功能,开展以民间剪纸为主要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是幼儿园发挥文化传递功能的有效途径,将幼儿教育导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之域,从教育的视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问题,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一、民间剪纸启蒙教育的教育学理论价值

美国近代教育思想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的教育理论,他认为儿童应该“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应该符合儿童的生命本性,应当尊重儿童的生活本质,应该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2]从杜威的经验论课程观中可以看出,课程应该是从儿童现有的经验和生活出发,教师传递给幼儿的知识不应该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必须尊重儿童的发展和认知规律,尊重儿童的兴趣。在学前艺术教育过程中,开展民间剪纸启蒙教育则正好符合了幼儿的生活实际,是能够满足幼儿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是能够促进幼儿对美的感受、艺术表现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的。

二、民间剪纸启蒙教育的心理学理论价值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是有不同的认知发展规律的,而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是主题和客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而学前艺术教育资源中对民间剪纸的开发和利用,是符合幼儿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的,是幼儿能够看得到、听得到、摸得到的。开发民间剪纸艺术资源将主要从探索幼儿学习动机、好奇心、兴趣点着手,通过欣赏、游戏、操作、娱乐、交流等形式,摸索有益于幼儿学会思考、想象、创造、探究等个性综合心理素质的有效策略。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3]。日本医学专家也指出:“如果要培育出智力开阔、头脑聪明的孩子,那就必须经常使他锻炼手指的活动,由于手指的活动能刺激大脑皮层中的手指运动中枢,从而促进全部智能的提高。”民间剪纸艺术需要各种折、剪、刻等组合动作,都是精微细致的指尖活动,因而是锻炼手指、开发智力的良好途径。

三、民间剪纸启蒙教育的民俗学理论价值

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及生活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它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它具以下几种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和维系功能[4]。民间剪纸作为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其本身所蕴涵的社会文化含义恰恰是具有的民俗“共性”和“完整性”特征的。作为一项民间民俗文化,民间剪纸具备的民俗学这些功能都是能在学前教育领域中得到具体实现的,同时所有这些功能及相关理论也都为民间剪纸在学前艺术教育资源中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四、民间剪纸启蒙教育的生态学理论价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国问题学前儿童启蒙计划创始人布朗芬布伦纳在《人类发展生态学》中提出了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会受到其所联系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理论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得到广泛运用,朱家雄教授提出:“人的发展是与其生存的生态环境不可分割的,特别是与文化不可分割。”[5]。民间剪纸启蒙教育正是基于幼儿当前所处的“生态环境”,是能够找得到民间剪纸与幼儿艺术教育之间的切合点的,也是能够让幼儿接触到最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注重民间剪纸与幼儿教学互动、主题环境的紧密联系,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准确把握民间剪纸艺术与学前艺术教育的生成课程目标,将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置身于这种“生态系统”中,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总之,民间剪纸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质朴的民俗气息和深厚的艺术底蕴在学前艺术课程资源探索中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开发价值。民间剪纸作为幼儿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和传承与幼儿启蒙教育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从教育的视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问题,既充分利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里所蕴含的各种教育价值,又利用了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促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吴锐.浅谈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对平面设计的启示[J],美与时代(中),2012(05):107-109.

[2]朱家雄. 中国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10-11.

[3]苏霍姆林斯基.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J].新课程(综合版),2009(9):1.

[4]陶立. 民俗学[M].学苑出版社,2003(9):235.

[5]薛烨,朱家雄等. 生态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17.

第4篇

当下的幼儿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幼儿教育要回归教育的本源的重要性,当前来说,有不少幼儿参与的是超前式的教育过程,都是提前给幼儿灌输了大量的知识点,在我看来,我们的教育要尊重教育的科学规律,将人性化的教育渗透于教学之中,就比如很多的民间艺术文化在整个幼儿教育中不容忽视,对于传承当地的优秀文化,对于全面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生活在农村,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和丰富的活动材料。孩子们有更多机会融入大自然中去,从而获得大自然的丰富经验,去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增加幼儿自己的创造才能。

纲要提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在这多项领域之间是相互渗透的关系,民间艺术活动融合了这多个方面的领域内容,对于幼儿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来说,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结合我园的地理位置和教育特色,加上民间艺术特色活动一直以来都深受幼儿的普遍喜爱,所以可以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民间艺术特色活动,这样既提升了幼儿的综合素养又可以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热爱。

一、注重环境创设:教学从“理论”到“实践”

民间艺术活动的融入渗透,要注重环境创设。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这个时期的幼儿渴望自主,渴望自己扮演各类游戏中的角色,针对幼儿来说,给予他们游戏的自主性权利有助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纲要》中提出了幼儿时期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目标,其中一点就明确提到:“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莎士比亚曾说:“智慧是命运的一部分,一个人所遭遇的外界环境是会影响他的头脑的。”由此可见,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开展幼儿园民间艺术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学习环境的营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幼儿来说,起着潜移默化的刺激、暗示等作用,这个教育环境的创设,会成为幼儿参与学习的“诱因”,力促幼儿积极参与学习并能形成学习、探索的自主性,虽然说幼儿的行为能力有限,但是我们教师也不要忽视其行为能力的迁移,应该放开手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参与实践。

依托乡土资源,创设了特色活动,如我们班的“最炫民族风”。“最炫民族风”里开展了民间剪纸、布贴画、扎染、青花瓷等具有传统特色工艺的手工活动。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到剪纸的快乐,了解了扎染工艺,还能用旧布条粘出一个个好看的汉字。计算区里孩子们用花生、玉米芯、豆子等材料来进行排序、比较、测量、称重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操作技能。

二、注重潜移默化:教学从“刻板”到“渗透”

教育是一个慢的艺术,所以教师在教育引导过程中,不必操之过急,而是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渗透,注重潜移默化之中带来的效果和影响,从之前刻板的教育方式中走出来。在当前幼儿教育教学中,伴随着外界对于幼儿教学的重视程度的全面提升。近年来我国国内学前教育的理念正在不断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成效也产生了质的飞跃。然而教育终究是教育,国内的教育在这个时代依旧带着比较强烈的功利化的色彩,很多教育教学理念都披上了“高大上”的外衣,更有甚者,对幼儿开展了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披上了很多开发脑力智力、开发潜能的看似很美好的说法,在我看来,童年是一个人最珍贵的记忆,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单纯美好的时光,作为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给孩子们营建一个快乐的童年,为孩子奠定幸福人生的扎实基础。所以我提出了关于“爱的教育”的终极追求,认为在这场“爱的教育”的探索和追求之中,教师要努力给孩子们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幼儿能够做回“真正的孩子”。民间艺术活动,有助于幼儿接触生活,接触民俗,对于民间文化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民俗文化。

三、注重评价导向:创设“评坛”喜获“蹊径”

我认为,幼儿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对于幼儿的评价应该以积极引导为主,通过积极性评价,达到更加尊重幼儿、关爱幼儿、保护幼儿的目的。评价导向的注重也正是迎合了幼儿教育实现人性化教育的自身特点,教师可以为幼儿积极创设“评坛”,以收获评价带来的积极效应。比如在游戏中,有的幼儿会出现元宵节的唱歌走调引起别人的嘲笑,而我反而表扬了这名幼儿的自信大胆。

在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民间艺术活动的前景是广阔的,民间艺术活动对我们幼儿教育的价值是重大的,我认为在这块领域中的研究是永远不会有句号。总而言之,通过将本土资源与民间艺术文化活动相结合,实现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教学目标。

【 作者单位:崇明县竖新幼儿园 上海】

第5篇

关键词:打击乐活动;节奏感;教育价值;教育策略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所以音乐又叫做情感艺术。声音与人的感情活动是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的,音乐不仅能抒发、激励、表达人的喜怒哀乐和各种情感,还能表达情感的发展变化。人类生活中需要音乐,而幼儿更需要音乐。因此,我尝试探索打击乐活动中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教育价值与教育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打击乐活动中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教育价值

1.打击乐中培养幼儿节奏感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认识能力

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对声音具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打击乐就很适合幼儿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在活动中,幼儿手、眼、脑、心并用,使大脑建立复杂的神经联系,让头脑变得灵敏、聪慧,促进了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首先,打击乐活动有助于促进幼儿观察力的发展。因为打击乐活动中需要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打击乐器,还需要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节奏型、休止符号等音乐知识。而这些知识的获得必须以幼儿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作为基础,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又需要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因此,打击乐活动有助于幼儿观察力的发展。其次,打击乐活动有助于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因为打击乐活动中需要幼儿识别音符、听辨节奏,并要创造性地演奏打击乐乐曲,这些活动中都需要思维能力的参与,因此,打击乐活动中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再次,打击乐活动中也有助于促进幼儿注意力的发展。因为打击乐活动中教师往往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而运用图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这样更有利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防止幼儿出现倦怠情绪,进而出现注意力分散现象,因此,打击乐活动有助于幼儿注意力的发展。最后,打击乐活动有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因为在打击乐活动中往往为了让幼儿有感情地演奏,教师就会要求幼儿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乐曲或者歌曲的内容,这种做法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再造性想象能力的发展。

2.打击乐中培养幼儿节奏感有助于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

合作性是在个体社会交往中,与他人分担共享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协同活动能力以及集体主义的价值倾向。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作为未来儿童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获得发展。但是现在我国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他们心目中只有自我,缺乏合作精神。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有助于儿童协作意识的树立和协作能力的形成,在幼儿园的打击乐中要想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必须通过集体的努力,才能合奏出优美的节奏。所以节奏感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幼儿协作意识与协作技能的发展。

二、打击乐活动中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教育策略

1.有力激发幼儿参与打击乐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不同的打击乐器有着不同的外形和音响效果。幼儿最初对打击乐产生兴趣来源于对打击乐本身的兴趣。有趣的外观造型,尤其是打击乐器奇特的音响效果深深地吸引着孩子。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们拿着小乐器叮叮当当地敲着,尽管由于方法不对音响效果不好,可幼儿却十分投入,十分满足。由于幼儿产生了积极的学习兴趣,才能在参与打击乐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节奏感。

2.综合运用多感官活动培养幼儿节奏感

孩子刚一入园,音乐欣赏的水平大不一样。音乐是听觉艺术,幼儿在音乐节奏能力与他们听觉发展有密切关系,因而,在教学中,我为幼儿提供各种发展听觉的物质条件,开展各种训练听觉的游戏,使幼儿掌握听觉的技巧,了解声音的属性,熟悉音乐的各种基本要素。在音乐教学中,我经常穿插一些小故事,把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具体形象了。如,在进行节奏练习时,穿插一些游戏活动,不仅使幼儿学到了最基本的节奏知识,而且也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和音乐感受力。另外,我还让幼儿听许多节奏明快的进行曲和一些表现动物形象的小乐曲等。通过实践研究我发现,从现实生活出发来寻找节奏是让幼儿感知、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志.哈佛多元智能:婴幼儿音乐智能开发训练[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01.

第6篇

一、音乐游戏的两种主要类型

音乐舞蹈游戏可以让幼儿笑逐颜开、喜形于色,让幼儿感知音乐舞蹈的乐趣,同时音乐舞蹈游戏对幼儿动作的表现能力以及想象能力都有一定的培养,提高幼儿的身体协调性,为幼儿将来养成良好的艺术气质做好铺垫。在幼儿音乐舞蹈游戏中需要注意几个重点,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对动作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还比较重视表情动作,这可以使幼儿尽快地掌握一些肢体语言和面部语言,对幼儿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幼儿音乐游戏设计中的重点

音乐游戏活动教学往往是音乐活动设计的核心,在对幼儿实行音乐游戏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科学地将音乐内容进行游戏化,发挥音乐游戏活动的优势,做好幼儿的学前教育工作,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下面这两种方法是我们必须掌握的。

1.在纯游戏活动中要适当地加一些教育内容

幼儿时期的一些游戏都是幼儿自发的,这种游戏属于纯游戏,游戏的特点就是趣味性极强,很适合幼儿,而且这种游戏流传的时间也是比较长的,在纯游戏的过程中适当地加一些教育的内容,是对幼儿进行间接的教育,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幼儿的发展。

2.在音乐游戏的设计中要适当地加一些故事情节

虚拟的动作或其他的一些角色也是相当好的这不仅能丰富幼儿的思想,发散幼儿的思维,而且在游戏的过程中,能提高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这种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也是近几年比较火的,运用的范围也是相对广的,对幼儿未来的发展确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音乐游戏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审美观

在音乐游戏的教学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幼儿的音乐审美感。当幼儿初步懂得欣赏艺术品的时候就会在基本感情上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艺术作品中所渗透出来的美学,由此也可以从艺术之外的事物中有效的辨别美丑。在音乐作品的教学中,教师会联系到艺术作品的美学,包括其旋律性以及演奏性等,这些通常不存在于其他类别的美学知识就需要幼儿在体会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深刻的摸索,运用音乐知识去理解其美学价值,充分发挥艺术作品中的教育价值,体现其艺术教育内涵。音乐艺术作品从根本上还能促进幼儿的审美观,当幼儿在接受音乐艺术教育时,可以从其中有效接受到音乐教育的高尚情感教育价值,这样的教学是不可替代的。在学前阶段幼儿对于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如果不能透过直觉和感官来影响幼儿的理解,就可能产生不了太大的教育作用,而音乐艺术教育正是从根本上弥补了这样的问题。学前阶段幼儿的教育教学重在全方位的发展教育,不能片面地追求成绩,本文通过幼儿音乐游戏,简单分析了音乐艺术教育的不足和优势,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努力地开辟音乐教学的发展道路。

作者:李月 单位:镇江市实验幼儿园香江分园

第7篇

一、民族文化艺术课程:儿童存在价值的精神依托

(一)关注儿童的人文精神需求人是物质性存在和精神性存在的共同体,物质性存在使人得以生存,而精神性的存在则使人得以有意义的生活。物质性存在对个体的成长固然重要,但人作为精神性存在的需求也必须得到满足才能成长为完整人格的人,而这必须依赖于文化,离开了文化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幼儿园民族文化艺术课程不仅应该关注幼儿作为物质性存在的工具性需求,还必须满足幼儿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人文精神需求。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且内容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本民族儿童珍贵的文化资本,节奏丰富的板凳舞、婉转动听的八音坐唱、朗朗上口的敬酒歌以及内容丰富的节日都是布依族、苗族儿童表现自我、增强自信心的重要途径。而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丰富的民族艺术只有在民族节日一些特殊的场合儿童才能有所接触和感受,幼儿园民族文化艺术课程的开展无疑给予了儿童一个展示自我、彰显个性的绝佳机会。因此,在开展幼儿园民族文化艺术课程的过程中在注意到儿童艺术特长培养,给予儿童生存教育的同时必须凸显民族文化艺术课程对儿童存在的价值,以实现其对儿童个性培养的重要价值。我们知道,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关注维度就是个性彰显,强调人之存在的自由和个性的彰显,因此在幼儿园民族文化艺术课程中注重对幼儿进行存在教育就在于把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作为目的,激励儿童形成不同的情感体验,启发和鼓励儿童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创造、自我超越,从而实现对儿童人文精神需求的关注。

(二)唤醒儿童的民族文化精神诉求人是文化的人,人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必然把自我塑造成为“文化的人”。可以说这就是人的真正本质,人的唯一本性。由此,个体一旦离开文化,离开塑造自我的文化将会面临着一种文化上的失语,没有了自己的文化权,这样的人将会是一个没有精神存在的空壳躯体。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对本民族文化的诉求是强烈的但较为深沉且内隐,从而导致人们对儿童的民族文化精神诉求的忽视。甚至于身处其中的民族个体都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自我对本民族文化的精神诉求,而这种精神诉求对个体自我精神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很多人不得不承认自己对本民族的服饰有着一种特殊的、深刻的情感,而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情感在现实生活中被人们忽略了,但我们不能否认在个体内心深处这样一种情感的存在。而这就需要我们创造机会,唤醒儿童的民族文化精神诉求,并使个体这样的一种精神诉求在与民族文化不断的接触中得到满足。人类学家兰德曼告诉我们:“由于人有漫长的童年期,所以文化的掌握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他在漫长的、必要的时间中,不仅必须及早接触文化,而且需要不断地接触文化。单纯认识文化制度和习惯本身是不够的,可以说,不仅必须熟悉文化的词汇,而且也必须熟悉文化的句法,要花大量努力去看透这个复杂的装置,并且有意义地运用它。如果靠本能而没有自己的贡献,就不能实现文化的移入。因此,幼儿园民族文化艺术课程中存在教育的开展是非常有必要且有价值的,它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工具层面上,更为重要的是它让儿童及早地接触了本民族文化,而且提供机会让儿童不断地接触文化,从而时刻唤醒民族文化中个体的民族文化精神诉求,并给予满足。

(三)塑造儿童完整的精神人格完整的精神人格是教育培养个体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更是具有高包容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等基本属性的普惠性学前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完整的精神人格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所需的生理性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二是作为群体的存在所需的被理解、被需要等精神上的追求。普惠性学前教育追求的不仅是群体之间的高包容性与非排他性,其实也包括其培养对象即儿童个性人格中的高包容性与非排他性。而这样完整的人格塑造不是强调工具性的课程所能培育出来的,必须依靠人文课程特别是艺术课程的逐步熏染,而幼儿园民族文化艺术课程中的存在教育无疑能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个体的生命本身,只有在与外界他人的交流对话中,才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同时,在个体生命的历程中,各个人生阶段的角色及其与之相连的价值担当活动,能够给个体更好地诠释生命意义所在。因此,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起点更应该努力引导儿童在人生伊始就建构自己的完整的精神人格。幼儿园的民族文化艺术课程把儿童从本民族文化这个自我封闭的世界中释放出来,既满足了儿童对自我民族文化的一个精神寄托,更促进儿童学会在与他人共同生活中超越自我的存在,从而避免因为片面的、孤独的个体存在而感知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

二、民族文化艺术课程的儿童存在价值构建

正如石中英所言:“现代的教育归根到底就是‘生存的教育’,而不是‘存在的教育’。这种教育给予了人们赖以生存的意识和能力,却没有给予人们生存的理由和根据。其结果是,在现代教育的作用下,现代人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生存能力,但是却越来越对生存的必要性发生怀疑。这种怀疑使得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无聊、空虚、寂寞和无意义感,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生的幸福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教育特别是作为人生基石的学前教育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就不能只考虑作为“工具的人”,而更应该关注作为“目的的人”,即幼儿园民族文化艺术课程的实施不仅要考虑如何提高人的生存能力,而更应该关注如何增加人的存在意义。

(一)重视“人类的儿童”儿童不仅是作为“儿童的儿童”,而且是作为“人类的儿童”,儿童既分享着人类的尊严,又遭遇着人作为人的存在问题。教育儿童不仅意味着要帮助他们提高生存能力,而且要帮助他们提高存在的智慧;教育者不能仅以功利的眼光来看待教育,还应该以存在的眼光来打量教育。在民族文化艺术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把儿童看成是作为“儿童的儿童”,设置课程必须时刻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儿童还是作为“人类的儿童”,即儿童遭遇着其作为人的存在问题,诸如死亡问题、孤独的问题、自我认同的问题、自我归属问题以及自我价值问题等。民族文化对个体的内在价值是无限的,我们只有在一种生于斯长于斯的自我民族文化中得到滋养,实现自身文化建构和精神升华,人的心灵才会找到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人的自我存在感才会贮存在我们的生命血液里,伴随着我们走出有意义的生命之路。幼儿园的民族文化艺术课程于儿童的价值也深刻地蕴含其中,而当我们把极具个体存在价值的民族文化仅仅作为一种工具渗透在幼儿园的艺术课程中时,这其实是一种捡其皮毛丢其内在的做法,民族文化艺术课程的深刻价值没有更好地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民族文化艺术课程的对象观,不仅把儿童看成是“儿童的儿童”,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教与儿童认知方面的知识,我们更要把儿童当成“人类的儿童”,教予儿童关于自我存在的知识。

(二)重构“人类的教师”教师是教育的引领者,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从来都是无可替代的。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发生什么样的作用,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学生观,即上文提到的对象观,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自我意识。在现代教育中,整个社会,包括家长、学生以及教师本人在意识中都习惯地把教师进行“神圣化”、“功能化”,比如社会上盛行的一句话是:“为人师表,你应该怎么样”。也就是说因为你是教师,你就必须给其他人做一个良好表率,你就必须是完美无缺的、纯洁的、大公无私的等等。可人们却忘了教师也是“人”,作为“人”而存在着,而人自然是人无完人,有着所有人所具有的自然需求和本真状态。因此,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问题,教师本人必须要撕破“教师”这个“面具”,回到他本来的和丰富的人性状态,树立最为“人类的教师”的新意识。在幼儿园民族文化艺术课程中的教师也应该如此,尊重自我与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需求,敢于承认本民族文化中的糟粕,自信于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勇于接受他族文化的优秀部分。只有这样的教师才会意识到民族文化艺术课程对幼儿存在教育的重要价值,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会塑造出具有强烈自我存在感的社会新一代。

(三)重塑“双主体”的师幼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园民族文化艺术课程最终要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师生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受“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堂的主导者,是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为教育活动的客体和附庸。因此,在幼儿园民族文化艺术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始终持着这样的一种师生关系观,往往会直接导致民族文化艺术课程的儿童存在价值的丧失。另外,在市场经济社会的影响下,师生关系功利化倾向突出,部分缺乏责任心与义务心的教师往往会以经济利益为传授知识的标准,原本纯洁的师生关系受到了侵害,师生之间交往的实用主义功利性和庸俗的商业化色彩越来越明显。例如,幼儿园开设的艺术特长班是和教师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收入直接挂钩的,为了提高幼儿的艺术技能以吸引更多的家长和幼儿,教师自然就会把民族文化艺术课程的工具性价值抬高。因此,我们必须重塑幼儿园民族文化艺术课程中的师幼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这种新型的师幼关系首先要认识到教师和幼儿的关系是两个主体、两个自由人的关系,反对幼儿教师的专制和控制,提倡师幼间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我”和“你”平等的对话,确立师幼在自由选择关系中的责任感,从而使得教育不会因为不良的师幼关系受到负面的影响。而要实现这样的师幼关系,显然要在幼儿园民族文化艺术课程中强调存在教育,因为只有存在教育才能高度重视人、人的存在,将主体的人作为一切的出发点,充分强调人的自由。

作者:梁小丽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第8篇

幼儿时期的艺术教育能够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不能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多的培养幼儿的情感以及自我表达的能力,让他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并且成长为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人。

一、为什么要提高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素质

文化艺术类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能够为孩子一生的艺术修养及情感、价值观奠定基础。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的素质显得非常重要,如果教师的艺术素养较高,那么就能够通过唱歌和跳舞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并且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相反,如果幼儿教师的素质达不到要求,或者本身的能力不够,就会导致教学气氛变得很沉闷,不能够引起孩子对艺术的兴趣,甚至会打击到孩子的积极性,所以幼儿教师需要切实提高自己的艺术教育素质。

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素质涵盖了很多方面,包括了知识素养、教学技巧、能力等,也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理念、情感、价值观等等。教师只有切实的提高了自己的艺术教育素质,并且把艺术教育落到了实处,才能够胜任幼儿教师这个重要的责任,并且真正的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二、目前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素质现状

(一)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很低

很多的幼儿教师基础知识很差,综合素质达不到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对孩子进行引导,还有的幼儿园聘请来的幼儿教师根本没有任何的艺术特长,甚至还有幼儿教师是根本不是专业出身,缺乏一定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水平,影响了当前幼儿教师艺术素养的整体水平。

(二)教师的经验不够

如今,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和目标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甚至对幼儿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有一定的素质、本文由收集整理能力和经验,但很多幼儿教师都很年轻,显得经验不足,不知道如何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艺术教育环境,甚至不知道幼儿艺术教育该怎样进行。

(三)教学方法模式化

一些幼儿教师没有全面的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不但艺术综合素质偏低,教学的方法也是模式化,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进。很多幼儿教师都把艺术教育当成了机械式的技能训练,忽略了培养孩子对艺术的积极体验和基本的艺术鉴赏力。作为教师,应当更加注重课程发展和实施的多元化与自主性。

三、幼儿教师怎样提高自身的艺术教育素质

(一)练好基本功

幼儿教师的基本功包括了唱、奏、跳等几项,只有掌握了这几项基本功,才能够提升教育的效果,因为教师在课堂上教孩子唱歌、跳舞,所以唱歌时要自然、朴实、优美,跳舞时动作要准确,要能把握住音乐的主要特征和结构,演奏乐器时要熟练,富有感染力。另外,教师还要多多注重伴奏能力的训练,写好一手粉笔字,讲好一口普通话、做好教学前的准备,等等。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孩子的身心特点,这样才能够更好进行教学。

(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良好的艺术欣赏能力是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它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以及文化修养,幼儿教师既需要了解美术和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背景等,又需要把握艺术作品的内在结构。另外,幼儿教师还必须对音乐和美术作品有一定的赏析和鉴别能力,对艺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儿童选择合适的艺术作品,再利用艺术作品来教育儿童,以便感染孩子,并且对他们进行熏陶和培养。也因此,幼儿教师要随时的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三)提高自己的音乐教学能力

幼儿教师不单要有唱、跳、弹的能力,还有有真挚的情感和艺术感染力,这样才能够感染孩子。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需要教师要提高自己的音乐教学能力,因为这会直接的影响到幼儿音乐教育的质量,比如在音乐鉴赏这方面,教师如果具备比较良好的音乐素养及艺术鉴别能力,就能够将艺术作品里的教育潜力转化为孩子发展的动力,让孩子在好的音乐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幼儿教师如果不及时的充电学习,就不能够跟上教育的步伐。因此,教师要参加培训和学习,积极的拓展音乐教学渠道,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还要多与其它的教师交流、探讨、互相学习。另外,教师个人也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来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从而不断的完善自己、充实自己。

(五)树立正确的幼儿艺术教育理念

幼儿教师应当树立起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的目的及意义。幼儿艺术教育不是传递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孩子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并且为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幼儿艺术教育也应该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他们对艺术表现出一种热情和兴趣,教师应该加以培养,让孩子们勇于展现自己。

第9篇

关键词:布袋戏;美术教育;幼儿教育

布袋戏作为柘荣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将其融入幼儿教育中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就布袋戏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这一本地教育资源,作以下探讨与分析:

一、柘荣布袋戏的历史渊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代表之一,布袋戏是闽东、闽南、台湾地区常看到的民间戏曲表演之一。柘荣布袋戏亦称大拇指戏,在我国历史上明朝洪武帝朱元平日(1644年)时发展的到巅峰。布袋戏由一人一戏台组成,集吹、拉、弹、唱表演于一身。音乐曲调和唱念对白的声腔与平讲戏相同,因此非常大众化,深得群众欢迎。2002年被福建省博物院收藏并展示,有着出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二、柘荣布袋戏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应用价值的认识

1.布袋戏有助于幼儿形成对传统艺术文化的认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总是根植于民间,幼儿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是通过一定的事物来提高他们的直觉感受和体验的。柘荣布袋戏富有浓厚的民族民间气息,是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代表。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融入布袋戏内容,一方面,对幼儿来说,这是他们熟悉的事物,对这一内容的学习往往容易被接受,符合幼儿教育教学规律;另一方面,布袋戏作为柘荣地方特色文化,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幼儿们对布袋戏的了解,可以加深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2.布袋戏为幼儿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了物质媒介。幼儿阶段开展美术教育,在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才能得以实现。柘荣布袋戏偶艺术造型艺术方面,夸张而又不乏特色,富有动感的造型追求,体与面组成的形体。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融入布袋戏的内容,无疑为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形象的、实物化的媒介。他们可以通过对戏偶表现出来的形象的观察,形成直接的的情感体验,使布袋戏偶造型成为富有文化底蕴与主观创造的美术教育的载体。

3.布袋戏在发展幼儿审美能力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柘荣布袋戏偶从偶头、角色、身上的服饰造型到图案纹路等,经过上千年的传承,无不体现出极高的美学价值。以布袋戏偶头为例:脸部造型通常和人脸差不多的造型,有双眼、两鼻孔、嘴巴、眉骨、额骨、下颚骨,运用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法,将每个戏偶的忠、奸、善、恶与喜怒哀乐都体现出来。综合了设计、雕塑、美术、油彩等各种学科的知识,蕴含了很深的文化底蕴。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对布袋戏偶既形象又兼备美感的观察与了解,描述布袋戏偶的美术史意义,对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方面有着挥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三、运用布袋戏提升幼儿美术教育质量的对策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融入布袋戏的内容是对幼儿美术教育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而如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1.带领幼儿走入民间创作环境,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创造力。将布袋戏融入幼儿美术教育过程,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出教室,走入民间布袋戏偶创作环境。在柘荣,布袋戏偶的制作已形成了良好的氛围,也具有一定的产业化规模。因此,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到实地去参观,可以请当地艺人对布袋戏偶的制作过程进行演示,让幼儿了解柘荣本地的布袋戏偶制作。也可以让幼儿参与到布袋戏的表演中来,以加深他们对戏偶角色的认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

2.选择合适的布袋戏素材,让它成为美术教育的载体。选择合适的布袋戏素材开展美术教学尤为重要。在布袋戏素材的选择方面,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素材的内容应符合幼儿的年龄水平以及兴趣。幼儿阶段的幼儿,往往对布袋戏素材的感知是简单的、形象的、直观的,比如对布袋戏偶头的观察,会从其色彩、形象上进行感知,而难以对其神韵进行理解,教师应注意到幼儿的心智发展水平和兴趣点所在。

第二,素材的美术表现手法符合幼儿美术教育的水平。布袋戏偶的造型的表现往往是夸张而生动的,教师在运用素材的过程中,就应注意到幼儿阶段美术教育的特点,他们的思想境界还处在涂鸦阶段,学习美术的过程在于享受这种乐趣,而难以认识到进行创造层面来。

第三,了解布袋戏素材的创作背景和美学价值。比如哪些素材适合讲述,哪些素材会在故事情节上吸引幼儿。

3.利用布袋戏的娱乐性,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布袋戏的表演,其娱乐性特征为开展幼儿美术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教师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幼儿在获得审美愉悦的过程中起到益智启蒙的作用。也可以带领幼儿们欣赏布袋戏的表演,通过布袋戏表演中展现的民族意韵,民俗风情,让幼儿感受到传统文化美的意境和对形式美的感知与体验。

总的来说,布袋戏是柘荣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在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幼儿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有利条件,将其融入到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来。让幼儿对布袋戏偶摸一摸、试一试、看一看,从而感知布袋戏的特征与造型,提高其对美的感知能力,拓展其想象力,使美术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统一,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论文摘要:幼儿舞蹈教育是幼教内容中的重要一部分,幼儿舞蹈教育就是通过舞蹈获得不断的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儿童的情操和品德。但是,目前我国在幼儿舞蹈教育中存在着重视舞蹈技能训练,而忽略了幼儿成长的错误教学。文章对我国目前幼儿舞蹈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幼儿舞蹈教育在幼教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幼儿舞蹈教育的意义。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启蒙教育的时期,有很强的教导性。儿童在这个时期受启蒙教育的影响会较深,对儿童以后的成长影响也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重视,幼儿舞蹈教育作为幼儿教育内容的一部分被不断的提上日程。幼儿舞蹈教育就是通过舞蹈的活动培养儿童对艺术的情趣,用艺术的气息不断的影响和培养儿童的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儿童的个性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幼儿舞蹈教育是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有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为根本,通过舞蹈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培养。儿童在幼儿教育这个时期刚刚接受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会接受很多的实物、通过幼儿舞蹈的教育,可以不断培养儿童的智力、创造力、审美能力,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此外,在幼儿舞蹈教育过程中可以不断的发现和挖掘儿童的爱好、特长、个性、不断的培养他们的爱好、特长、发挥儿童的个性价值。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幼儿舞蹈一般是不同感官的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的舞蹈对培养孩子多种角度的审美观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目前幼儿舞蹈教育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舞蹈教育不断的受到社会的重视,在幼儿教育中幼儿舞蹈教育不断的被提上了日程。幼儿舞蹈具有舞蹈艺术的特性,它主要是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幼儿天真、活泼的特点,幼儿舞蹈一般舞蹈时间短,内容结构简单,活泼有趣。幼儿舞蹈教育就是指通过舞蹈的活动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欣赏,培养儿童对艺术的情趣,用艺术的气息不断的影响和培养儿童的价值观、世界观,不断的发现儿童的潜质,促进儿童的个性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但是,幼儿舞蹈教育的长期发展以来,在幼儿教育中幼儿舞蹈教育一直没有一个科学系统的幼儿舞蹈教学理论,幼儿舞蹈教育往往是放在幼儿音乐课中作为课堂的点缀,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幼儿舞蹈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真正的发挥幼儿舞蹈教育的意义,幼儿舞蹈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舞蹈活动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的高尚品德。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幼儿舞蹈教学重技能训练,忽略了儿童成长发展的培养,与幼儿舞蹈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幼儿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培养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所以,幼儿舞蹈教育必须根据幼儿成长的需要,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不断的改造和创新幼儿舞蹈教学,以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

二、幼儿舞蹈教育在幼教中的意义

幼儿舞蹈教育是通过舞蹈、舞蹈教学的氛围不断的培养幼儿审美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幼儿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幼儿舞蹈教育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启蒙性的培养,来树立孩子的审美修养,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挖掘他们的个性,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儿童。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体育、游戏等活动使孩子在接触、学习舞蹈的同时,了解和体验一定的艺术基本知识与技能,从小培养他们对美的感觉,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幼儿舞蹈教育由于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儿童进行大量的运动,这有利于儿童身体的成长,并不断锻炼他们的毅力,持之以恒的信心,从而促进他们体力、智力的发展。此外,幼儿舞蹈教育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创造的空间,让儿童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己去表现,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幼儿舞蹈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幼儿舞蹈教育对儿童智力、创造力、审美观等的不断培养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起点,在起点就应做好素质教育。

(二)幼儿舞蹈教育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价值的培养

幼教是一个儿童接受教育的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用根据幼儿的成长特点,为幼儿设计一些教育课程,促进他们的成长,幼儿舞蹈教育就是很好的选择。幼儿舞蹈教育首先是一种舞蹈运动,通过科学、协调、适宜的舞蹈游戏、舞蹈活动的训练,可以锻炼儿童的身体,提高儿童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他们生理机能的发展,增强体质的同时,培养他们对舞蹈艺术的热爱,不断的发掘他们的个性,培养综合能力高的儿童。其次,幼儿舞蹈教育是一种艺术的教育,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创造一种优美的气氛,不断的熏陶儿童,适宜的舞蹈动作,帮助儿童不断的锻炼自己,表现自己,从而不断的培养儿童对艺术的美感,培养他们内在的气质,提高他们对自己欣赏和自信心,不仅儿童心理健康的成长。  (三)幼儿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智力、创造力的培养

幼儿舞蹈教育是培养孩子智力、创造力的重要课程之一,首先,由于幼儿舞蹈教程自身的特点,幼儿舞蹈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动作的练习,不断的锻炼身体柔韧度,这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十分辛苦的过程,这就需要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对儿童进行鼓励,培养他们吃苦的能力,锻炼他们的毅力,让他们明白苦尽甘来的道理,明白只有努力、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成功,从而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幼儿舞蹈非常符合孩子们爱动、爱跳的特点,也很符合少儿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特点,通过幼儿舞蹈教学让他们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心灵的感悟去表现舞蹈动作的内涵,激发、启迪儿童产生丰富的联想,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此外,舞蹈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幼儿舞蹈教育给幼儿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创造的空间,通过舞蹈动作,培养儿童对舞蹈的感觉,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己去表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四)幼儿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审美修养和道德培养

幼儿舞蹈是对儿童进行美育教育最广泛的形式之一,在幼儿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舞蹈课堂教学的方式,让儿童在优美的音乐中,伴随舞蹈的动作,不断的陶冶情操,培养儿童对艺术的美感。舞蹈通过调动人体动作、表情、姿态、情感、内心体验等多种心理和生理机能,为儿童提供了富于童心的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的空间。让儿童在音乐中激发感情,让儿童不断的感受音乐的美感,培养他们对音乐、舞蹈,乃至艺术美的感受,提高他们审美能力。幼儿舞蹈是让儿童不断的进行学习、表演的过程,舞蹈表演是对生活的再现,通过幼儿舞蹈教育,让儿童接受舞蹈艺术,不断的让他们理解生活中的某些故事和现象。不断培养儿童的理解生活蕴含的情感。幼儿舞蹈多数是整体的、简短的形式,并且常常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演出的,这种群体幼儿舞蹈长期可以不断的培养儿童团队精神,相互合作,相互理解和包容的品德。通过幼儿舞蹈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修养。

三、结语

总之,在幼儿教育中,舞蹈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幼儿舞蹈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幼儿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舞蹈教育不仅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地发展,有利于幼儿智力、创造力的发展,有利于幼儿审美修养和道德培养,而且幼儿舞蹈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幼儿舞蹈教育可以不断的发现、挖掘儿童的个性,发展儿童个性价值。所以,我国幼儿教育要根据儿童成长、发展的特点,以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为目的,进行幼儿舞蹈教育的改革,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菁.以幼儿为本:幼儿舞蹈教育的关键所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

[2] 王萍.浅谈幼儿舞蹈的学与教[J].池州师专学报,2000.

[3] 曾大地.幼儿舞蹈教育及意义浅析[J]大舞台,2010,(01).

[4] 邹丽阳.浅谈幼儿舞蹈[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第11篇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幼儿;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4-0017-04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幼儿园艺术教育领域的目标是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与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1〕艺术教育领域目标从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幼儿的学习状态、艺术学习与艺术表现的关系等方面明确了幼儿园艺术教育的追求。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多年来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经验,笔者拟详细谈谈幼儿园应该怎样开展美术教育活动。

一、幼儿园应该开展这样的美术教育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属于艺术教育范畴,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的艺术启蒙教育。它是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感染学前儿童,培养其美术审美能力与美术创作能力,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活动。〔2〕幼儿园美术教育虽包括技能教育,但不能被片面地归结为技能教育。确切地说,幼儿园美术教育应该为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融为一体,互相支持。或者说,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本质追求应该是使美术成为幼儿交流的一种方式,以促成幼儿创造性审美表现力、一般智慧〔3〕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为幼儿提供个性表现与情绪表达的机会。只有这样,幼儿园美术教育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幼儿能从美术的角度在情感和思想上与他人进行心灵沟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以审美的立场去创造环境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准备,以达成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社会性目的与幼儿个体发展目的的辩证统一。

二、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应该这样开展

在明确了要什么的前提下,幼儿园美术教育需要在教师、幼儿、学习内容、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重心、教学与评价策略以及环境创设等方面准确定位,以提高美术教育质量。

1.幼儿园美术教师

幼儿园美术教师首先是教师,而后才是美术教师,但不是专业美术教师。他们事实上是借助美术促进幼儿发展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目前,幼儿园一般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比较常见的是教师身兼2~3个领域的教学工作。表面上看,这样的分工便于教师将各领域的内容进行整合,但实际上教师学科本位的观念还是比较强的。在日常的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的学科特点往往是至高无上的,教学活动一般都以美术学科为中心进行组织。教师在设计与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普遍存在忽视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创造的主动性与差异性;教师讲解、示范,幼儿听从、模仿;教师评判作品优劣,幼儿服从评判;教师维持活动秩序,幼儿服从约束等问题。教师普遍将美术教学目标偏重甚至限定为传授美术学科知识,介绍美术学科的概念、方法,对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较少关注。

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重新审视幼儿园美术教师的角色身份,会发现教师有必要将规划教学与控制教学的主动权逐渐转移给幼儿。在实践中,教师必须让幼儿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活动中真正“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建构积极、有效的多向互动。〔4〕在多向互动式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在观念上转型,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不仅要把幼儿看作是对象、主体,还要把幼儿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生成者。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建构超越美术学科的生态性知识结构,〔5〕协调美术学科与学前教育一般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强调美术活动在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人文精神、审美能力、创新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对美术教学活动的研究力度,在设计活动时有鲜明的结构意识,能设计具有一定弹性的系统美术教学方案。作为幼儿园美术教师,其工作价值取向应该是致力于借助美术手段激活幼儿内在的表现与创作动机,促使幼儿从可能的主体转向现实的主体。

2.幼儿

开展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在活动中应受到充分的尊重。但在实际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情况并不让人乐观。目前幼儿园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依然是班级授课制,大多数时候美术教学活动是以整个班级为教学单位开展的,幼儿的个性特征难以得到全面尊重。由于个体的需要、兴趣、能力、期望以及生活环境不同,这种集体化的教学活动很多时候事实上是在弱化幼儿的个性表现和创造冲动,幼儿美术表现能力的发展可能会受到阻碍。

教师在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时要重视幼儿的起始能力、学习或表现风格以及年龄特征。这里所指的起始能力是指幼儿已有的美术表现技能和知识水平、参与美术活动的态度以及美术表现所需的生活体验。学习或表现风格是关于个体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和接受信息的一些特征。由于幼儿存在着心理与生理上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在获取信息的速度以及对刺激的感知与反应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分析幼儿在美术表现中的风格是设计个别化美术教学活动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年龄特征则是指幼儿在各个年龄段所表现出的认知、动作、社会性、能力、情绪与情感等方面的典型特征。在以往的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设计中,许多教师比较偏重考虑幼儿个体的审美表现,但对其他方面,特别是社会性与情感方面重视不够,结果导致对幼儿的主体性认识不全面,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这值得我们警惕。对年龄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教师在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时准确定位活动目标,在选择学习内容、设计评价方案等方面也更具有针对性,有助于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

强调幼儿的主体性,是对幼儿积极的内心状态的关注,积极的内心状态又是引发幼儿美术创作冲动的根本动因。关注幼儿的经验和体验,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这是促使幼儿产生和维持美术表现与创作的积极状态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组织美术教学活动时有必要关注师幼关系、幼幼关系、师幼与物之间的关系等细节内容,如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语是否开放、幼儿是否拥有话语权、师幼之间有没有双向互动、提供的材料是否有效等。

3.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又称教学信息。教师与幼儿之间正是通过教学信息以某种方式进行联系的。教学信息既包括幼儿在课堂上以显性方式习得的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等内容,也包括通过隐性方式受到的价值影响。

幼儿园美术学了包括幼儿需要知道的必要的美术知识、技巧外,还应包括美术活动的智力技能与相关的认知策略、生活经验与体验、美术学习的态度(即对美术活动本身、美术活动中的人、美术活动材料与工具等的认识、喜好及选择的可能性等)、美术活动中可以展现出来的交往与合作技巧等。幼儿园美术学习内容的多维性是与艺术教育目标相匹配的。这样的美术学习内容既关注了美术学科的美,也关注了环境、生活中的美。借助美术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能力、态度、认知、社会性、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

上述的幼儿园美术学习内容有以文本方式存在的,也有以非文本方式存在的。文本方式的美术学习内容主要以教学资料方式存在。在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中,幼儿可以获取文本中的显性与隐性信息,实现美术教学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教师要在活动主题的指引下,善于发现生活中适合幼儿学习、表现的和美术相关的学习内容,必要时可以将这些内容加工成便于幼儿理解的具象的文本,以便为幼儿的美术学习和表现提供方便。依据幼儿的学习能力和经验,将适合幼儿的非文本内容加工成文本,这是幼儿园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4.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重心

如何依据幼儿发展的可能与个体需要开展幼儿园美术教育,这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幼儿美术表现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他们的美术学习需要也有很大差异,需要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例如,2、3岁的幼儿对涂鸦感兴趣,但学与用的能力比较弱;4岁左右的幼儿对象征图形创造充满兴趣,但往往会出现表现冲动与表现技巧缺乏之间的矛盾;5、6岁的幼儿对情节画创作有兴趣,也具备较为丰富的经验与表现技巧作支持,等等。

对2、3岁的幼儿,应设计以涂鸦为主的美术游戏,“玩”应该是这个阶段美术教学活动的重心。在幼儿享受“玩”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教师可以逐步引导他们感受色彩、线条、图形等的美,再逐步发现、感受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美,激发幼儿的创作冲动与“学”的欲望。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涂鸦条件,鼓励幼儿涂鸦,倾听幼儿对涂鸦作品的解释,尊重幼儿的表达和创作成果。

对4、5岁的幼儿,教师应注重扩展他们象征符号的储存量并引导他们将象征符号与生活中具体的物象相联系,允许他们大胆命名自己创造的象征符号,为他们提供各种必要的美术表现技能支持等。“学”应该成为这个阶段美术教学活动的重心。

对6岁左右的幼儿,教师可以在幼儿学习情节画构思与构图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大胆进行美术表现等。“用”应该是这个阶段的重心。教师要鼓励幼儿用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来表达思想情感、美化生活、开展游戏,并通过自己对艺术活动的参与和创造,进一步体会艺术、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玩”“学”“用”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但彼此不是完全分离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在教学实践中它们往往是相伴相随的。

5.教学与评价策略

结合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现状,怎样教的问题需要着重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适应幼儿的发展阶段。美术教学如果与幼儿的需要和理解能力不匹配,很可能会导致教学低效,甚至会引起幼儿的反感。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认为,美术创作有三个阶段:创作者对社会、自然界的视觉获取阶段,创作者对视觉形象的转化阶段,创作者的创作阶段。创作者在不同的美术创作阶段有不同的需要。视觉获取阶段需要了解如何获取表现信息,如观察的技巧等。转化阶段需要了解如何转化,如象征符号的创造与联结的技巧等。创作阶段则需要了解如何创作,如美术表达的技巧等。因此,教师在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时要有过程概念,要清楚幼儿处于美术创作的哪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二是讲究美术教学的效率,追求教、学、用合一。在关系中学习造型、构图、用色等美术技巧,注重幼儿美术学习经验的迁移,这是提高美术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可以将具体的技能学习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以帮助幼儿提高技能运用能力。

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可以理解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不应仅仅是关于“好”或“差”的认定,而是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特性。幼儿园美术教育在审美认知、审美情感、审美创造以及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价值追求决定了评价的多维性。儿童年龄与个体间的差异、美术表现过程与结果的差异、美术表现形式与内容的差异等的存在决定了评价的复杂性。因此,形成统一的美术教育评价标准是不现实的。唯一有效的美术教育评价只能是依据幼儿的年龄、个体差异、经验背景等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幼儿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差异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世界。教师应该欣赏幼儿的这些差异,教师对这些差异的欣赏会对幼儿自我形象的建立产生积极影响。〔6〕因此,认可幼儿在美术创作中的差异存在,应该成为评价的重要原则。

在评价方面,教师可以借鉴松散型的有差异评价方式。这是一种以问题为指引的定性评价方式。教师可以向自己提出以下问题,如幼儿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还是教师帮助的结果;幼儿的作品是否更有创意了,对美术活动是否更有兴趣了,是否能接纳他人的作品;教师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效的帮助;课程计划是否符合不同年龄段美术教育的重心,等等。不同的问题可以考察幼儿不同层面的发展状态,也可以考察教师教育的有效程度。这种有差异评价方式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在知识、技能、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也可以了解阶段性教育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等,还可以为教学活动最终的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6.环境创设

美术教育的开展需要环境资源的支持,不同的环境会导致不同的美术教育结果。主题教育环境、墙面环境以及美工区域活动环境等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环境建构中需要考虑的三个重要元素。

在综合主题活动中考虑美术环境创设,有利于丰富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感受,帮助幼儿积累各种基本经验,也有利于教师纠正以往偏重于当前学科本身的知识和技能的弊端。

墙面环境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文化氛围建构的重要阵地。好的墙面环境应该能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审美刺激。功能区设置、色彩搭配、图案设计等都要考虑适应幼儿的特点和需要。幼儿园的墙面环境是幼儿的,幼儿应成为墙面文化建设的主体。

美工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延伸,是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教、学、用相结合的实践场地。基于美术技巧运用的高自由度,美工区域活动可以着重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精神,是艺术教育目标落实的重要领地。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设置美工区域活动环境,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材料、工具和场所,这应该是幼儿园环境建设的常态工作。

总之,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立足于各个元素的准确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真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5.

〔2〕屠美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

〔3〕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编写委员会.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美术资料手册〔M〕.杭州:新时代出版社,2004:2.

〔4〕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EB/OL〕.〔2009-05-09〕.mhedu.省略.

〔5〕陈卫和.美术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认识〔J〕.中国美术教育,2003,(7):12-14.

〔6〕鲁斯・斯特劳斯・盖纳.美术,另一种学习语言〔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49.

On Preschool Art Education

Lv Yaojian

(Hangzhou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第12篇

幼儿家庭艺术教育是指家长对3-6、7岁儿童进行的以音乐、美术等艺术方式和内容的审美教育。在中国,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迅速积累,人们开始进一步关注精神生活,注重对艺术的追求,幼儿家庭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为推动艺术事业的发展,各地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艺术特长加分政策,文化部门组织各种艺术活动,许多家长和孩子投身其中,成为一股推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发展的巨大动力。各种社会艺术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使家庭音乐教育短期得到迅速普及。此外,全国多家电视台相继推出了少儿才艺表演节目,媒体的参与,不仅为孩子提供了实践平台,更调动了家长对家庭艺术教育参与的积极性,刺激了幼儿家庭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家长所拥有的心态直接体现在幼儿的艺术教育中,根据实际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种:

1、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因为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艺术氛围等各异,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家长的从众行为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其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从众”,即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原无固定意向而随大流思想;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从众”,即碍于情面或者为使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只得如此,如“其他人的小孩都学,我的孩子不得不学”。这样的家长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为数不少,也是很大一部分家庭很难将家庭艺术教育长期坚持下去的原因。

2、功利心理。

功利主义是“一种以人们行为的功利效果作为道德价值之基础或基本评价标准,同时又强调行为实际效果的价值普遍性和最大现实的伦理学说。”中国家长都有传统“望子成龙”的情结,再加上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较单一的人才选拔制度,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走进了功利主义的误区。很多家长让孩子选择学艺术,就是为了使小孩有一技之长,将来更好的立足社会;有的直接就是希望孩子长大之后能进入到演艺圈,成为名演员、大歌星,或者升学时有特长加分等,带有非常明显的功利性目的。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会带有一些功利性因素,但绝对不能太强,否则就会偏离学习本身的目的,不利于学习的正常进行。幼儿艺术教育也是如此,一旦艺术成为一种谋生的技能,它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那我们的艺术教育培养的将是一个个艺术工匠,而不是一个有着较高艺术修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如果家长抱着急功近利的心理来对幼儿进行家庭艺术教育,这非常不利于幼儿的将来发展。

3、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在外或者忙,很少有时间来陪伴孩子,便应孩子的要求,甚至脱离自己的客观条件,给予孩子某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来对孩子进行补偿。有的家庭给孩子学声乐、器乐、美术,却因为家长自己小时候的考试焦虑等而放纵孩子在艺术教育中遇到困难就逃避,什么都学,什么都半途而废。这样的家长过分溺爱放纵孩子,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过分的溺爱和纵容会让孩子变得没有目标、没有责任感,独立自主能力难以得到必要的培养,成年后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处理事情,都会变得懒散、过分依赖他人,一旦遭遇挫折和失败则很容易变得灰心、失望、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4、心理投射。

心理投射,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直接体现为父母将自己小时候所渴望而没有得到的艺术教育强加在小孩身上,要求孩子去参加各种兴趣班等等,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他们决定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使孩子缺乏规划人生的动力和追求兴趣的勇气。在满足了父母的要求以后,孩子会由于失去目标而变得迷茫。由于通过孩子进行投射的过程几乎是一个自动化过程,常常不被父母意识到,有时即使意识到了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因此更值得为人父母者警醒。怀有“心理投射”的父母往往不考虑具体情况而去强迫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成长,这种做法实际上有悖因材施教的原则,不仅违背了幼儿家庭艺术教育的初衷,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敌视艺术教育,甚至会给孩子造成人格上的障碍,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家长应具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消除功利思想,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与理解幼儿,从而促进幼儿自身全面发展。

1、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客观的规律,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其选择的教育内容、方式和途径也各有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拔苗助长。同时,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由于幼儿家庭环境不一样,幼儿个体间也存在着差异,因此,要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材施教,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自身特点来进行家庭艺术教育。

2、尊重与理解幼儿。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理解和尊重儿童。首先家长要意识到,儿童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不一样,儿童有着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家长要对幼儿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及时的鼓励。幼儿的很多艺术作品无法用成人的眼光去解读,但是,要意识到幼儿有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可以倾听幼儿对自身创作的解读,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幼儿家庭艺术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

3、消除功利思想。

家长对幼儿艺术教育要有着明确的认识,学艺术是为促进幼儿自身全面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升学加分、为了赶时髦、为了不落后于别人家的孩子等等,从而不要盲目的“从众”“、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