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边坡技术规范

建筑边坡技术规范

时间:2023-11-06 11:03: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边坡技术规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筑边坡技术规范

第1篇

【关键词】建筑边坡 边坡检测 检测方法 检测结论 建议

1.工程概况

某新建边坡工程长约151.18m,开挖完成后最大高度约69.99m的岩质逆向边坡,边坡岩体较破碎,受节理、裂隙切割影响,坡面可能产生崩塌破坏。

拟建场区所处地貌单元为贵阳岩溶盆地风化溶蚀中低山地貌,贵阳市头桥西面五里关-头桥溶蚀丘陵斜坡南东侧中上部;为孤立小山体,走向呈南西~北东约45度,边坡均为岩质逆向边坡,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边坡破坏后果很严重。该边坡为永久性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使用年限为拟建物使用年限。

拟建场地出露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d)一段泥灰岩,场地内无断层通过,场地岩石呈单斜构造产出,岩体产状:124°~132°∠32°~40°。场地岩体较破碎,岩体中节理发育~较发育,以隐节理为特征。根据拟建场地开挖出露岩体,观察岩层结构面均为岩屑夹泥质充填,结合程度很差,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表4.5.1,结构面内摩擦角Φ=16°粘聚力C=40kPa。实测节理产状有二组,J1:6°~26°∠60°~68°,线密度5~6条/m,延伸长度1.5~3m,J2:279°~339°∠69°~78°,线密度3~5条/m,延伸长度2~4m。

2.检测目的

为检验该边坡工程的质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依据GB 50330-2013等的相关规定,对该边坡支护工程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和检测。

3.检测内容

锚头外观检查,格构梁、肋柱混凝土强度检测,格构梁、肋柱表层钢筋直径、间距检测,喷射混凝土厚度检测,喷射混凝土区钢筋网钢筋间距检测,锚索、锚杆拉拔试验,坡率测量。

4.检测方法

4.1 资料收集

收集该边坡工程相关设计、施工图纸及竣工资料等;

收集该边坡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了解该边坡工程实际使用条件和内外环境。

4.2 锚头外观检查

通过现场观测并记录锚头钢垫板与格构梁、肋柱混凝土面接触情况、锚头工作状况等。

4.3 格构梁、肋柱混凝土强度检测

使用混凝土回弹仪及碳化深度仪对格构梁、肋柱进行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

4.4喷射混凝土厚度检测

通过局部破损的方法检测喷射混凝土的厚度。

4.5 喷射混凝土区钢筋网钢筋间距检测

使用钢筋位置检测仪对喷射混凝土区钢筋网钢筋间距进行检测。

4.6锚杆拉拔试验

(1)试验要点

①本次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检验工程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②根据该边坡工程设计文件提供的参数,依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的规定确定各试验锚索、锚杆的试验荷载,然后进行加载方案的设计及试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③验收试验的锚杆随机抽取;

④本次预应力锚杆试验,前三级荷载可按试验荷载值的20%施加,以后每级按10%施加,达到检验荷载后观测10min,在10min持荷时间内锚杆的位移量应小于1.0mm。当不能满足持荷至60min时,锚杆位移量应小于2.0mm。卸荷到试验荷载的0.10倍并测出锚头位移。

(2)试验荷载的确定

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中附录C.3.4中的要求,针对永久性锚索其试验荷载Q为锚杆轴向拉力Nak的1.5倍, ,计算得出杆试验荷载分别为:

每根锚杆的预应力张拉值为Q2=80.3kN×1.5=120.5kN。

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中附录C.3.4中的要求,针对永久性锚杆其试验荷载为Q=1.1ξ2Asfy,计算得出锚杆试验荷载分别为:

每根锚杆的预应力张拉值为Q2=1.1×0.69×490.9×360=134.1kN。

综上所述,试验荷载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相关规定计算得出的结果比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相关规定计算的结果更不利,且鉴于本项目边坡设计是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进行设计,因此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的相关规定进行锚杆拉拔试验[3]。

(3)终止试验标准:

①锚头位移不收敛,锚固体从岩土层中拔出或锚杆从锚固体中拔出;

②锚头总位移量超过设计允许值;

③土层锚杆试验中后一级荷载产生的锚头位移增量,超过上一级位移增量的2倍。

达到上述情况之一即可终止试验。

4.7坡率测量

使用悬吊吊线锤的方法对边坡坡率进行测量。

5.检测情况综述

5.1 锚头外观检查

对该边坡工程所抽检的1-20#锚头进行外观质量检查。通过现场检查,所检20个锚头工作状况良好,钢垫板和格构梁、肋柱混凝土面接触良好。

5.2 格构梁、肋柱混凝土强度检测

经查阅委托方提供的相关资料得知该边坡工程格构梁、肋柱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30,混凝土浇筑时间为2014年10月至11月27日。

根据相关规范要求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B南区11-13#楼东侧边坡格构梁、肋柱选取了10个构件进行混凝土强度测定,各构件均匀选取10个测区,每个测区选取16个测点测定混凝土强度,并使用碳化深度仪测试测区混凝土碳化深度值。

检测结果显示,所检该边坡工程10个格构梁、肋柱混凝土强度介于30.1MPa~35.7MPa之间,均大于30MPa,满足设计要求[1]。

5.3 喷射混凝土厚度检测

经查阅委托方提供的相关资料得知该边坡工程喷锚部分喷射混凝土厚度为150mm,实际喷射混凝土厚度同设计厚度之差控制在

±5mm内。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该边坡工程选取了1-10#喷射混凝土区(每个测区3个测点)采用凿孔法测定了喷射混凝土厚度值。

检测结果显示,所检1-10#喷锚区喷射混凝土厚度实测值介于147mm~

155mm之间,满足设计要求。

5.4 喷射混凝土区钢筋网钢筋间距检测

经查阅委托方提供的相关资料得知该边坡工程喷射混凝区钢筋网钢筋间距为200mm。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该边坡工程选取了1-10#喷射混凝土区采用钢筋位置检测仪对喷射混凝土区钢筋网钢筋间距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所检1-10#喷射混凝土区钢筋网钢筋间距实测值介于197mm~205mm之间,满足设计要求。

5.5锚杆拉拔试验

根据现场情况及相关规范要求,对B南区11-13#楼选取5-7、5-8、6-3、6-4、7-9、8-8、8-9、9-10、10-17、10-19、10-25锚杆共11根锚杆进行锚杆拉拔试验。

(1)锚杆拉拔试验荷载分级

根据现场试验条件,对抽检锚杆共计4束32根,依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中附录C.3条进行拉拔试验[2]。

5.6坡率测量

经现场检测知该边坡工程坡率值为1:0.2~1:0.3,满足设计要求。

6.总结

对现场检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某建筑边坡工程检测结论如下:

(1)所检该边坡工程20个锚头工作状况良好,钢垫板和格构梁、肋柱混凝土面接触良好;

(2)所检该边坡工程10个格构梁、肋柱混凝土强度推定值介于30.1MPa~35.7MPa之间,均大于30MPa,满足设计要求;

(3)所检该边坡工程10个格构梁、肋柱表层钢筋直径实测值为20mm,满足设计要求,所检该边坡工程10个格构梁、肋柱钢筋间距实测值介于165mm~169mm之间,满足设计要求;

(4)所检该边坡工程1-10#喷锚区喷射混凝土厚度实测值介于147mm~155mm之间,满足设计要求;

(5)所检该边坡工程1-10#喷射混凝土区钢筋网钢筋间距实测值介于197mm~205mm之间,满足设计要求;

第2篇

【关健词】土质高陡边坡;稳定性;加固处治

1、引言

河北涉县某不稳定边坡为一土体边坡,位于坡洪积倾斜地小区前缘,2000年场区由于修建住宅小区,在小区东侧开挖形成高陡切坡,坡高14~16m。自居民入住2年后,该边坡有多处产生坍塌。2011年8月17日~19日连降小~中雨,造成斜坡中南部(2#、3#楼间)局部发生坍塌,滑塌体积约20m3,最远距离7.2m。造成坡角下方的一部小汽车被掩埋,幸未造成人员伤亡;在雨季,斜坡体上也常有土块掉落,严重影响小区内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2014年,坡顶政府规划修建小区住宅楼,主要建筑物为3栋18层高层住宅、2栋11层高层住宅、6栋7层多层住宅、地下车库及规划道路,建筑物采用桩基础。其中31#楼(12层)、19#楼(11层)、24#楼(18层)和规划道路距离斜坡较近。(见图1),受坡顶建筑物传递的垂直荷载、水平荷载和弯距的影响,进一步减少了边坡的稳定性。为确保小区建筑物、道路及坡顶拟建建筑物的安全,须对该边坡进行加固支护。

图1 不稳定斜坡工程地质平面图

2、边坡地形地貌及形态特征

该边坡处于坡洪积倾斜地小区,地势东高西低,斜坡坡向295°,平面呈北东向折线型,坡度一般75°~90°,高度14~16m,长176.9m。坡体顶部为原为耕地,现规划修建小区住宅楼;坡体中上部自然生长各类灌木;坡脚修建有一高2.5m的护脚墙,坡体前缘5~7m为住宅小区1~5号楼。该边坡按其所处的位置、斜坡上下两处住宅小区及相关配套设施的距离,可划分为三段。其特征如表1。

坡体顶部岩性以第四纪黄土状粉质粘土、黄土状粉土为主,该层土湿陷性为中等~强烈;中下部以粉土及卵石层为主。目前坡体上发育多条垂直于坡面的柱状裂隙,发育深度0.2~0.5m,形成的体积约3000m3的不稳定土体,规模为小型。遇有较大的降雨坍塌现象时有发生。

表1 坡体特征与建筑物关系表

位置 长度

(m) 坡高

(°) 坡度

(m) 与建筑物间距(m)

前缘建筑物 坡顶建筑物

南段 108.6 14~16 70~90 距1~3#楼5.5~6.5m 距31#居民楼17.0~18.5m、道路8.0~10.0m

中段 30.0 13~13.6 80~90 距4#楼5.0m 距19#楼10.0m、道路2.2m

北段 37.3 11.3~13.1 75~90 距物业办公室2.0~4.5m 距24#楼16.8m、道路6.2m

3、边坡破坏成因机制分析

不稳定斜坡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是其形成的物质基础;降雨、植被、风化作用、人类活动对不稳定斜坡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该不稳定斜坡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人工切坡)而形成,高陡的斜坡和柱状裂隙是不稳定边坡产生的物质基础。坡体岩性主要为黄土状粉质粘土、黄土状粉土,表层土体经常年累月的风吹日晒,表面物质结构较松散,柱状节理较发育,而斜坡上植物的根劈作用使土体裂缝不断张开,有利于雨水的下渗。进而导致边坡进一步失稳。

于地表的土层在风化、雨蚀等作用下逐步流失,使部分岩体出现悬空现象,在持续降雨条件下会一方面增加坡体重量,另一方面雨水渗入裂隙,降低土体的摩擦力,并在坡体后缘聚集高孔隙水压力,后缘拉裂逐步加宽边深,最终导至坡体发生变形、滑塌。

4、边坡破坏稳定性分析

根据斜坡的实际情况,分别选取剖面斜坡稳定性进行计算。选取纵剖面作为稳定性计算剖面(见下图2)。

图2 斜坡工程地质剖面图

稳定性计算公式:采用圆弧滑动法时,边坡稳定性系数可按下式计算(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02):

图3 瑞典条分法计算模型

经计算;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

工况1(天然状态):安全系数为1.13,为基本稳定状态;

工况2(天然状态+暴雨):安全系数为1.01,为欠稳定状态;

5、边坡加固处治方法

由于边坡处于两住宅小区之间,如进行大规模的清方减载,一方面受场地条件限制,另一方面会对小区内的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在充分分析边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和工程实际情况,本着安全可靠、适用简单、施工方便、经济合理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工程部位采用综合治理方案对边坡进行加固,图4和图5分别为处治的立面图和平面图。

图4 边坡加固处治立面图

图5 边坡加固处治典型断面图

5.1坡顶减载(降低标高)+截水沟

在不影响坡顶建筑物安全及道路通行前提下,将斜坡顶部地面标高由北至南降至464.80~470.40m,比原地面低1.39~5.50m。坡体后缘设置截水沟,为防止降雨时,地表水灌入坡体中而影响坡体的稳定性。

5.2坡率法+锚固加固

边坡南北两段边坡边坡放坡坡率采用1∶0.6~1∶0.7,以减轻锚固结构的侧向土压力,但坡面安全系数不足。需结合锚杆、钢筋网和混凝土面层加固防护。采用组合法进行加固,综合利用坡率法降低挡土结构压力和锚杆对坡面的锚固作用,有效控制边坡占地和土方开挖量。

锚固加固法是靠锚杆、钢筋网和混凝土面层共同作用提高边坡岩土的结构强度和抗变形刚度,减少土体侧向变形而增强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其基本原理是在土体内放置一定长度和分布密度的锚杆与同作用,弥补土体自身强度的不足。以有效地提高了土体的整体刚度,弥补了土体抗拉、抗剪强度低的弱点。具有施工快捷、成本较低的优点。

5.3预应力锚索桩板墙+锚固加固

该边坡中段斜坡坡长约30m,坡脚与居民楼间距为5.0m。坡顶与19#住宅楼和小区道路距离分别为10.0m和2.2m。放坡空间不充足,故采用预应力锚索桩板墙+锚固加固综合治理方案。

预应力锚索桩板墙是近年来滑坡(边坡)最常采用的方法,具有抗滑能力强、效果好、施工方便、作业安全和设备简单等优点,但也具有工程量大、施工速度慢、工程造价高等缺点。针对该边坡特点,在斜坡坡角布置11根桩,桩间距为3m,桩长16.0m,挡土段10m,锚固段6m。桩顶设置冠梁,将所有桩基连续到一起,其一防止边坡顶部产生坍塌,其二通过牛腿承担钢筋混凝土支撑的水平挤靠力和坚向剪力;在冠梁上布置预应力锚索,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BG/T5224-2003)》标准钢绞线,锚索长14m,锚固长度9m。桩间挡土板采用预制混凝土板,混凝土等级C30,板厚200~250mm。

6、结语

由于城镇建设规划用尽可能的利用有限的地地资源,不可避免的出现自然或人工切坡形成的高陡边坡,此类边坡的主要特点是:垂直高度大,坡度较陡、坡体前缘及坡顶常有重要建(构)筑物,边坡失稳后造成的后果严重,边坡的加固处置要求较高,对其稳定性、安全性有特殊的要求,处置技术必须合理、可靠。

根据对该边坡的调查,在充分分析边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和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工程部位采用不同的方案对边坡进行加固,可以有效的提高边坡稳定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鉴定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843-2013)[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第3篇

关键词:抗浮锚杆,地下室,抗浮设计

中图分类号: U45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水位较浅的地区,如果高层建筑物有突出主楼的地下室,或者单层、多层建筑设有地下室时,很多时候会存在建筑物抗浮的问题。

地下室抗浮设计经常采用的方法有:配重、盲沟排水(人工降低水位减少水浮力);锚杆抗浮。由于配重覆土会增加结构自重及影响建筑层高,盲沟排水是一个长期过程且操作复杂,而锚杆抗浮工艺成熟、施工简单、造价低廉,且不影响建筑使用,是当前抗浮设计采用最广泛的的方法。

进行抗浮锚杆设计之前需要具备的相关资料:

1.场地地层结构:应由地质勘察部门提供,并确定地层中有适合设置锚杆的土(岩)层。永久性锚杆的锚固段不应设置在以下地层中:(1)有机质土、淤泥质土;(2)液限WL>50%的土层;(3)相对密实度Dr

2.抗浮水位:应由地质勘察部门提供,最高抗浮水位应与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一致。

3. 锚固段注浆体与地层间的粘结强度标准值fmg:应由地质勘察部门提供,初步设计时可参照《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表7.5.1-1、7.5.1-2中的推荐值。

4.锚固段注浆体与筋体间的粘结强度标准值fms:应通过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可参照《规程》表7.5.1-3中的推荐值。

5.相关系数:其他相关参数的选取可参照《规程》相应条款。

二、抗浮锚杆的设计内容:

1. 锚杆的布置:抗浮锚杆的布置可分为基础下集中布置、基础下满布和止水筏板下满布。如果基础形式采用柱(墙)下独立基础、柱(墙)下条形基础、梁筏时,可把锚杆集中布置到扩展基础或基础梁下,这样可以利用结构自重消除一部分水浮力,但止水筏板配筋较大;基础下满布适用于各种基础形式,水浮力全部由抗浮锚杆承担,形式简单,施工方便,但没有有效利用结构自重,锚杆较多;止水筏板下满布适用于条形基础+止水笩板、梁筏等基础形式,要求上部自重能够消除一部分水浮力,而锚杆仅与筏板共同工作,此种布置方式经济简单,受力明确,但受基础形式限制较大。

2.确定单根锚杆承担的水浮力,即锚杆的轴向拉力设计值(Nt);

3.确定锚杆的截面面积,即计算杆体的钢筋面积;

4.确定锚杆的长度,应根据锚固段注浆体与地层间的粘结强度、锚固段注浆体与筋体间的粘结强度分别确定锚杆的长度,并取大值;

5.抗浮锚杆设计中还应考虑基础底板的裂缝情况。

三、工程实例:

郑州郑东新区某综合科研楼,主楼17层,裙房6层,北边、西边有两跨突出主楼的单层地下车库,地下室基底标高-7.500m,室内外高差300,单层地下室柱网为6350×8000,工程抗浮水位埋深1m。

基底土层为:③层粉土,平均厚度1.00m;④层粘土,平均厚度7.00m,土体与锚杆粘结强度特征值20kPa;⑤层细砂,平均厚度11.00m,土体与锚杆粘结强度特征值80kPa。

主楼基础采用CFG桩+1200厚筏板基础,裙房基础采用800厚筏板基础,单层地下室基础采用独立基础+止水笩板。经验算,主楼和裙房均能满足抗浮要求,仅对单层地下车库设置抗浮锚杆,设计过程如下:

1.计算水浮力:

=1.05×10×(7.5-1.3)=65.1KN/㎡。

2.锚杆截面面积:选用直径150全长粘结型锚杆,单层地下室下按间距2.0m满布。

=2.0×2.0×65.1=260KN

=(1.6×260×1000)/400=1040㎜,

选用322,截面积1140㎜2;

3.锚固段长度:

=1.5×3.14×0.15×(20×7+80×8)

=551KN

=3×3.14×0.022×0.8×2500×15×1.5

=9326KN

KNt=2.0×147=294KN,因此选择锚杆的锚固长度可取15m满足要求,锚杆总长为16m。

四、重点问题:

抗浮锚杆没有对应的国家规范,主要参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和《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而这两本规范是主要针对边坡工程的,与抗浮设计还有一定差异,所以相对于规范,当地经验、施工工艺和实验结果更重要,因此在施工图中应注明单根锚杆抗拔承载力应由现场试验确定。在锚杆的选取上,可参照《规程》附录C,但不能过于局限,相对边坡工程中水平向或斜向锚杆而言,竖直向的抗浮锚杆施工更方便,锚杆质量更有保证,因此个人认为锚杆长度可适当放宽、锚固长度对粘结强度的影响系数可取大值。

参考文献:

[1]CECS22:2005 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

第4篇

关键词:建筑边坡;质量事故;工程技术

中图分类号:TU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7-0147-02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边坡支护工程投入实际项目中。边坡工程所保护的对象,比如建筑物、隧道、道路、桥梁,对社会以及人民的利益关系密切。所以保护作为构筑物的建筑边坡,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筑边坡在使用期间出现很多质量安全问题,甚至在施工期间就有坍塌事故发生。尤其是在山地比较多的区域,建筑边坡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对这些地区边坡工程的支护技术和质量控制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面临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在一些复杂场地建造相应的建筑满足人们生活的迫切需求。边坡支护不断发展,出现一些结构复杂的支护方式以及新颖的护坡类型。现有的一些规范已经不能满足复杂边坡的支护要求,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加快边坡理论的研究和完善建筑边坡工程相关的规范。

1 建筑边坡工程质量事故的原因

经过分析一些出现问题的边坡工程,发现建筑边坡工程在勘察设计、工程施工、使用过程都存在一些相应的问题。鉴于这些不合格的边坡工程,要求我们充分重视边坡工程的各个环节,避免再次出现质量安全不能保证的工程。

1.1 勘察设计方面的问题

①在边破工程地质勘查的过程中,选择的勘查点之间距离过大,未能准确的反应场地条件。勘察的不够深入,软弱夹层或者不利组合结构面都不能查清。防护边坡有几种破坏模式:平面滑动、圆弧滑动、折线滑动,勘查过程中未确定具体的破坏模式,对边坡的设计会造成相应影响。

②勘查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没有认真地对待,造成很多数据的模糊性。甚至会给出与现场相差很大的一些数据,计算的结果和实际状态不吻合。另外勘查报告粗糙,不能准确详细的表达现场条件,导致设计上的错误。

③边坡设计过程中,结构的受力分析与实际情况不符合,比如圆弧滑动法适用于规模比较大且有可能破碎的边坡、平面滑动法适用于平面可能会发生滑动的边坡。还有数值分析法和有限元分析法,这些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工程情况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很重要,但往往设计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完成这项重要工作。边坡的支护方案也不能合理选择,设计人员不能根据填方图的规模与高低程度应合理选择相应的挡土方式。

④设计人员不尊重实际情况,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进行设计,不能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改进。往往忽视一些构造措施,不能满足工程的一些细部要求。边坡的稳定性也没有按照要来验算。

1.2 施工方面的问题

①边坡施工的过程中,一些工艺不合适。比如混凝土的浇筑不合理、挡土墙的砌筑不合理,造成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面状、墙体出现缝隙。施工的先后顺序不同,也会影响工程的质量。模板的拆除时间、锚杆的施工工艺、抗滑桩的设计与施工,基本上在实际施工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都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

②施工的质量不能保证,首先施工材料的选择,比如石块的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水泥的强度等级不合格、钢筋的质量不能保证、砂浆的强度不能满足。另外护坡需要的锚杆、灌注桩以及锚喷技术,都不能达到设计需要的指标。

③施工组织存在问题,现场的技术人员不能很好地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管理工作,由于自身理论知识的局限性,不能合理的指导工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岩土地质有关的理论知识、挡土墙的稳定理论,不能很好地掌握。只能按照设计的样式照着做,不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1.3 使用方面的问题

①建筑边坡的使用过程中,未能按照设计时的要求使用。比如设计时的边坡强度是承受100 MPa,而在实际中却承受150 MPa的强度,边坡支护失效就变得很正常。有时,一些防护措施的失效,比如说防水层失效会导致地表水的渗入,进一步造成边坡的毁坏。

②由于之前的设计没有考虑到后期的发展,随着时展,发现目前已支护的土地不能满足实际要求,于是便直接在挡土墙的基础上再次开挖,是的边坡的高度增加,土层的侧向力会急剧增大,造成边坡的失效和破坏。

在已有挡墙的墙脚开挖施工,会增加边坡的高

2 建筑边坡工程设计理论分析

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又由于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增加,在特殊场地修建的建筑物使得边坡工程也趋向多样化和复杂化。现有的许多有关边坡的一些基础理论不能满足现有的护坡工程需求,所以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接下来从一些理论上进行分析,希望对规范的修编有参考意义。

2.1 耐久性理论分析

建筑结构的功能要求包括安全、适用、耐久三个方面,耐久性是保证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有关建筑工程的耐久性有了很长时间的研究,但边坡工程的耐久性进来才开始有所发展。关于建筑边坡工程耐久性的研究发展不快,是因为它存在很多不确定的条件,边坡的周围环境条件、埋置深度、地下水位情况等很多方面都比较复杂。

对于处在表面的护坡结构,可以参考建筑结构的耐久性结论来满足设计需求。但对于没有与外界接触的护坡,因为地下复杂的地质条件,使得耐久性理论的发展有很大难度。结合实际的质量事故案例,可以发现很多都是由于护坡的耐久性不足亲戚的破坏。所以在以后的边坡工程研究中,关于耐久性的研究会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2.2 稳定性理论分析

关于土体稳定性的理论,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由于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研究一直不能有很大的突破。部分学者也提出很多分析方法来研究稳定性,但都是在一些特定的假设条件下,所以有其局限性。我国相关规范也没有明确指出边坡稳定理论相应的适用条件,所以选择合理的理论分析比较困难。这样就有可能选择一个不恰当的理论进行分析,结果达到一个误差较大的结果。

汶川地震以及雅安地震,都在启示我们地震作用的破坏程度不容忽视。由于地震作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更加强烈,对地震动的研究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要课题。边坡在地震动作用下的稳定性,是困扰很多学者的难题,但又不可拒绝研究这个问题。稳定性的理论分析需要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一起来克服稳定性理论中存在的诸项问题。

2.3 变形理论分析

建筑工程中关于变形理论的研究,非线性的分析过程存在很大的困难。边坡工程的变形分析需要考虑到很多因素,比如边坡的支护类型、护坡所承受的荷载情况、护坡的类型、护坡的高度等。目前变形理论的不成熟,所以实际工程中都是借助经验来实现设计。经验有时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因为不同的地质条件下的情况有很大差异。所以关于变形理论的研究和稳定性的研究一样,都是重要但存在很大困难的课题。

2.4 边坡与建筑物的相互作用

建筑边坡工程主要作用是保证相邻建筑物的安全,这与社会人民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边坡遭遇破坏,相应的建筑物就会面临重大的损失。尤其是一些重要建筑物的支护工作,边坡与建筑的修建顺序、位置关系以及所承受的荷载问题,都需要去研究和解决。虽然在目前的一些规范中,有一些原则性的设定,更多的还是需要设计者和施工者结合实际工程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 建筑边坡工程应用措施

3.1 加强边坡工程监测

建筑边坡在运营期间会发生质量问题,甚至施工期间就会发生坍塌事故,所以对建筑边坡进行检测十分必要。进行检测可以很好的观察工程的动态,根据观察的结果,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此确保工程的安全。根据边坡出现的质量事故时间不同,应该分阶段进行监测。首先是边坡施工过程中的监测,然后是边坡运营过程中的监测。在检测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阶段作出不同的处理,对应的技术也不尽相同。

对建筑边坡的检测,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可以根据检测得到的数据为边坡工程的研究和设计提供帮助,可以优化边坡设计,可以及时发现隐患避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3.2 预防灾害和健康评估

建筑边坡的预防灾害和健康评估是保证边坡耐久性和稳定性的两个重要方面,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相辅相成的。灾害的预防是在边坡的整个周期内存在,贯穿始终。健康评价则是在工程投入使用之后进行的,使用过程中灾害问题不一定存在,但工程健康指标的评价存在。

边坡灾害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引起,比如地震作用、暴风雨、新边坡建设、爆破施工等。根据不同的灾害因素影响,可以建立相应的预防体系。很多边坡破坏的原因是因为边坡运营的时间过长,而在此期间又没有加固修补。所以对边坡进行健康评估,对减少工程质量事故有着重要意义。

4 结 语

近年来,建筑边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运用了大量的新技术,也促进一些理论的发展。但是边坡内在因素的未知性和复杂性的限制,使得现有技术和理论不能满足要求。建筑边坡工程的发展,需要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去研究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GB 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2] GB 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S].

[3] 方玉树.边坡稳定性分析的一种新条分法[J].工程勘察,2007,(6).

[4] 刘兴远.边坡工程设计、监测、鉴定与加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第5篇

关键词:换填垫层压实填土压实系数

建筑结构基础设计过程中,由于工程地质条件的多样性,地基土抗剪强度的不同,常常需要对地基持力层或主要受力层进行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换填垫层法;另外,在山区地基或者丘陵地带,由于地形地貌的原因,建设场地起伏较大,这时,也需要对地基进行处理,常用的方法有压实填土法。对于这两种方法,在填料选择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类似,工程人员在设计时对一些参数的选取存在混淆,本文着重从适用范围、质量控制、填土厚度、承载力修正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两者的区别。

1 适用范围

换填垫层法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如淤泥、淤泥质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及不均匀地基(局部沟、坑、古井、古墓、局部过软、过硬土层)的处理,其着重点在“换”,通过置换软弱土层或局部不均匀土层,将承载力较低或压缩性较高的土挖除,换填为承载力较高或压缩性较低的土,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降低地基土的沉降变形或不均匀变形;压实填土法适用于山区地基,其着重点在“填”,主要是因建筑场地的限制,需要在地势较低的天然土层上分层压实或分层夯实填土,平整场地,符合质量要求后,作为建筑工程的地基持力层。

2 质量控制标准

压实系数λC作为判断压实标准的主要指标,在两种方法中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换填垫层法,主要

与换填材料类别有关,见表一;对于压实填土地基则主要跟结构类型和填土部位有关,见表二。通过对比可知,二者在质量控制标准上有很大不同,显然,压实填土的质量控制更为严格。

表一换填垫层法

表二压实填土法

3 填土厚度

填土厚度直接影响工程的施工难度和工程造价,对于换填垫层法,如果基坑开挖过深,常因地下水位高,需要采取降水措施,而且容易引起临近地面、道路与建筑的沉降变形破坏;而且施工土方量大,会使处理费用增加、工期延长。因此,换填垫层法的处理深度通常控制在3m以内较为经济。《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规定,换填垫层厚度不宜大于3m,也不宜小于0.5m。

对于压实填土地基,填土的厚度根据平整场地的要求来定,规范并没有规定厚度限值,但一般不大于20m,只是压实填土的边坡高宽比与填土的厚度有很大的关系,见表三,这一点与换填垫层法有很大的区别。表三 压实填土的边坡允许值

填料类别 压实系数λC 边坡允许值(高宽比)

注:A表示碎石、卵石;

B表示砂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30%~50%)

C表示土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30%~50%)

D表示粉质粘土、粘粒含量ρC≥10%的粉土

4 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

经过处理后的地基,从载荷试验或其它原位测试、经验值等方法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一般不再进行基础宽度修正,但可以进行基础埋深修正,两种方法的埋深修正系数取值不同。

对于换填垫层法,《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3.0.4条规定,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1.0。对于压实填土地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表5.2.4规定,压实系数大于0.95、粘粒含量ρC≥10%的粉土,基础埋深修正系数可取1.5;最大干密度大于2.1t/m3的级配砂石,可取2.0。

5 结语

作为地基处理常用方法,“换填垫层法”和“压实填土法”在填料选择和施工方法上基本相同,正因如此,技术人员容易混用两者的设计参数,本文着重在适用范围、质量控制、填土厚度、承载力修正等方面分析了两者的不同,可供工程设计人员选取地基处理方案、定义控制参数时参考,从而保证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参考文献

[1] 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陈希哲.土力学地基基础(第三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第6篇

关键词:污水池深基坑;土钉墙支护;施工技术;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 TV55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多层次立体化的空间利用将成为未来工业和民用建筑前进的主要方向,不管是往高处发展的高层建筑还是往深处发展地下建筑,都离不开深基坑的施工。作为深基坑施工过程中一个最关键也是最难的控制点,支护技术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而污水池的施工程序复杂、施工受季节性影响大,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的风险,所以在施工过程中掌握技术要点、控制施工质量至关重要。深基坑支护是保证污水池建筑施工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在施工过程中充分掌握并正确运用深基坑支护技术是施工单位面临的一项更重要的课题。

土钉墙支护技术概况

1.1土钉墙简介

土钉墙是由天然土体通过土层锚杆就地加固并与喷射砼面板相结合,形成一个类似重力挡墙,能抵抗墙后的土压力,并保持开挖面的稳定的土挡墙称为土钉墙。土钉墙是通过钻孔、插筋、注浆来设置的,也可以直接打入角钢、粗钢筋形成土钉,一般称砂浆锚杆。由于土钉墙的做法与矿山加固坑道用的喷锚网加固岩体的做法类似,故也称为喷锚网加固边坡或喷锚网挡墙,建筑基坑与护坡技术规程JGJ120-99正式定名为土钉墙。

1.2土钉墙支护的适用范围

土钉墙属于逐层向下开挖,在施工土钉杆、面层喷射砼期间,其坡段处处于无支撑状态,此时坡段自身保持自立稳定,因此土钉墙支护技术主要适用于:

(1)有一定粘结性的杂填土、粘性土、粉土、黄土与弱胶结的砂土边坡。

(2)地下水位低于开挖层或经过降水使地下水位低于开挖标高。

(3)对于含水丰富的粉细砂层,砂卵石层土钉法是不可采用。

(4)不适用于没有临时自稳能力的淤泥土层,流朔状态的软粘土保持成孔时的孔壁的稳定比较困难且界面摩阻力很低,技术经济效益不理想,不宜采用。

(5)土钉不适宜在腐蚀性土如煤渣、煤灰、炉渣、酸性矿物废料等土质作永久性支挡结构。

根据地勘报告以及现场试挖条件,污水池开挖土层属于粉质粘土,地下水位低于开挖深度,无砂层、卵石层、淤泥土层等,周边无特殊极端荷载,所以土钉墙支护技术适用于污水池深基坑的支护施工。

1.3土钉墙支护技术特点

土钉墙应用于污水池深基坑开挖支护时能使开挖坡面形成土钉复合体,显著提高边坡整体稳定性和承受边坡超载的能力,同时土钉墙的施工设备简单,可以随污水池深基坑两级放坡开挖逐层分段开挖作业,不占或少占单独作业时间,施工效率高,占用周期短。此外土钉墙成本费较其他支护结构(如钢板桩、地下连续墙等)显著降低,施工噪音、振动小,本身变形也很小,不会影响污水池周边附近的石油化工管线,有利的提高了污水池施工对周边的影响,将风险降低到最低。

土钉墙支护的施工要点

由于污水池基坑四周场地空间较大,在保证结构施工需要的前提下,沿基坑自上而下设置7排锚杆,锚杆长度分别为3m。锚杆水平间距为1.5m,竖向间距为1.5m,呈梅花形布置,具体布置见下图基坑边坡支护剖面所示。

2.1施工顺序

污水池基坑土体应分层开挖,开挖一层支护一层具体施工顺序如下:

开挖修坡锚杆施工坡面施工开挖......坡面施工

2.2施工要点

2.2.1开挖

根据要求,污水池基坑开挖作业应与土钉墙喷锚作业同时进行,即根据每一层土钉墙喷锚施工的宽度,沿开挖基槽四周一边开挖,一边喷锚,不同区域内的施工应在同一时间进行,同时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开挖作业,防止应超挖发生边坡垮塌事故,对土钉墙施工造成影响。对于地下水及雨水应及时设置集水井或排水槽,防止地下水或雨水在边坡根部堆积造成垮塌。

2.2.2修坡

机械开挖施工后,会在坡面的表层留下疏松土壤和不平整的土沟,所以必须进行人工修坡作业,将坡面表层松散的土壤和石渣等清除,将不平整的坡面铲平,用石块等修补空洞,加固不稳定的部位,根据相应的地下水及雨水情况设置相应数量的排水沟和集水坑,减少地下水或雨水对边坡的侵蚀和侧压力。

2.2.3锚杆及注浆作业

土钉钻孔施工是整个支护技术的重点所在,该工程支护锚杆采用普通砂浆锚杆:锚杆主体为Φ18钢筋,外锚头用井字形,锚杆端部设置排气管,排气管内径不小于4mm,锚杆连接采用双面搭焊连接,焊缝长度为5d,焊缝高度为6mm。锚杆水平和竖向间距均为1.5m,呈梅花形布置。钻孔时,孔径约为100mm,钻孔方向与水平的安放角为10°左右,以便于注浆。钻孔时钻机的速度要迎合钻机的正常操作速度,不能强力冲钻,避免影响边坡的稳固性,成孔后将锚杆放入孔内。注浆采用孔底注浆法,将注浆管插入孔底,边注边向外拔注浆管,保证注浆管底深入浆面以下,注浆至浆液流出孔口时,孔口放置止浆阀,采用压力注浆,注浆压力为0.2MPa。需注意砂浆配比为:水泥:砂=1:0.3,外加剂采用NF-6高效减水剂,掺量为水泥用量的1~2%。

2.2.4喷射混凝土面层作业

污水池的土钉墙支护中混凝土作业分两块,一个是喷底,其作业与混凝土垫层作用类似,主要是稳定土面,并为挂网施工创造条件;另一个就是锚杆和钢筋编网施工完成后进行的面层喷射,此层应喷射至设计要求。

喷射前应将钢丝网绑扎完成并验收合格,钢丝网间距为200mm,人工将钢丝网铺设在坡面上,坡顶上翻1.0m,坡面钢筋搭接长度为300mm。混凝土喷射作业时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包括空压机、喷射机、搅拌机和输送管。进行实际的施工之前,应对相应设备和管道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运转试验,确定无任何异常后再进行施工,防止施工过程中出现机械故障或者管道堵塞,影响喷射质量和进程。同时面层施工前应处理好坡面的浮土和障碍物,按照设计的距离和厚度进行精准的混凝土喷射作业。喷射前应充分掌握配合比,即按水泥:水泥:砂:石子=1:2:2的比例将混凝土拌和均匀,石子粒径为5~15mm,砂为中砂。喷射混凝土2h后,采取连续喷水养护5~7d。同时监测坡顶水平位移,及时掌握边坡的稳定状态,遇特殊情况及时处理。

土钉墙支护施工时的注意事项

(1)一定按设计要求及规定控制挖土深度,否则可能会出现塌方、滑坡等不安全的情况。(2)根据具体情况,为使挖好的坡面不产生垮塌,对于破碎、滑移的土体应立即进行初喷,以使表层固结,确保安全。(3)在基坑顶部宜设置宽度为1~2m的喷射混凝土护顶。(4)支护的喷射混凝土面层宜插入基坑底部以下,插入深度不少于0.2m。(5)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泄水孔,如果土体内的积水排不出去,土体会变软或冻融,造成土体膨胀变形,直接影响基坑的安全。(6)冬季施工应做好保温,以免混凝土面层和土体受冻造成不安全隐患,施工中可以采用彩条雨布、棉毡覆盖后电热毯内部加热的方法进行保温,彩条雨布、棉毡的层数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7)注意基坑的实时监测,即对支护结构的内力、位移、侧向土压、土体变形、孔隙水压及周围环境的变形等参数进行监测及时反馈结果,调整设计参数和施工措施,以确保支护结构的安全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8)土钉墙支护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监测宜统一由支护工程的施工单位负责,以便于及时根据现场测试与监控结果进行反馈设计。

结束语

由于土钉墙施工用机具简单,可以随基坑开挖分层分段进行交叉施工,占用场地少、施工周期较短、工程造价低、安全性较高,因此土钉墙支护将会以其独特的性能,在如污水池等大型石化行业工业建筑的基坑支护工程中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GB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S].

[2]GB50086-2011,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S].

[3]G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S].

[4]JGJ120-20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

[5]YB9258-97,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S].

[6]YBJ226-91,喷射混凝土施工技术规范[S].

第7篇

关键词:锚杆 基本试验 验收试验 弹性伸长量 位移相对稳定标准

引 言

锚杆是将拉力传递到稳定的岩层或土层的锚固体系,一般采用钢绞线、钢筋、特制钢管等钢材做杆体材料,当杆体材料采用高强钢丝束、钢绞线时,也称为锚索。它是岩土锚固技术的主要构件,依赖与周围岩土层的抗剪强度传递拉力或使地层本身得到加固[1]。在锚杆的设计施工过程中,锚杆的试验非常重要,也是有关锚杆规程规范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为确定锚杆的极限承载力、验证锚杆设计参数及施工工艺的合理性,检验锚杆的工作质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等,需要对锚杆进行相应的试验。锚杆试验主要有基本试验、验收试验及蠕变试验,其中基本试验和验收试验是工程中较常遇到的两种试验,本文主要探讨上述两种试验在基坑及边坡工程土层锚杆中的应用。

1 锚杆抗拔试验的规范技术要求

涉及到锚杆抗拔试验规定的相关规范众多,按规范施行时间先后顺序列举若干:①《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②《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③《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④《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⑤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⑥《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72-2004)、⑦《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根据各规范规定上述规范中适用于基坑工程的有(以下按序号简称各规范)①、②、④,适用于边坡工程的有③、⑤,规范⑥适用于结构的抗浮工程,而规范⑦适用于所有岩土工程锚固,其中规范④、⑥仅有基本试验规定。从这些规范对试验的要求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基本试验还是验收试验,各规范在试验方法、试验最大荷载、加荷分级、变形观测时间、稳定标准、承载力取值等规定上均有所不同。但仔细对照也不难发现对于基本试验,①、④、⑦规范的试验要求基本相同,②、③的规定也大体一致,而对于验收试验各规范的细节要求多有不同。相关的规范要求对比见表1、表2。

1.1 基本试验

锚杆基本试验主要是确定锚杆的极限抗拔力和锚杆参数的合理性,掌握锚杆抵抗破坏的安全程度。为了达到区分锚杆在不同等级荷载作用下的弹性位移和塑性位移,以判断锚杆参数合理性和确定锚杆极限拉力的目的,锚杆抗拔基本试验采用循环加、卸荷法。从表1中可以看出,最大试验荷载一般取杆体强度标准值的0.8(或0.9)倍,或取设计预估的破坏荷载值;加载增量及循环次数略有不同,但均采用等量对称加卸荷,初始荷载及最后卸荷等级均为0.1倍试验最大荷载;位移观测时间稍有不同,但每级加荷稳定标准均一样。另外各规范对试验锚杆的破坏标准一致,即后一级荷载产生的锚头位移增量达到或超过前一级荷载产生的位移增量的2倍;某级荷载下锚头总位移不收敛;锚杆杆体被拉断或锚头总位移超过设计允许位移值。锚杆极限承载力规定取破坏荷载的前一级荷载值。

1.2 验收试验

验收试验的目的是检验施工质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锚杆抗拔验收试验采用分级加荷方法,主要需确定最大试验荷载、加载分级、观测时间及方法。从表2中可以看出,最大试验荷载取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的(1.0~1.5)倍,分级荷载增量取最大试验荷载的(0.1~0.25)倍不等,每级荷载观测5~15min。虽然各规范试验方法要求有不同,但验收标准一致,即在最大试验荷载作用下锚头位移相对稳定;试验测得的弹性位移应大于自由段长度理论弹性伸长量的80%,且小于自由段长度与1/2锚固段长度之和的理论弹性伸长量。

2 分析与探讨

2.1 锚杆理论弹性伸长量及其计算

对拉力型锚杆的基本试验或验收试验,规范对试验测得的弹性位移量均作出了规定,即应大于相同荷载下杆体自由段长度理论弹性伸长量的80%,且小于自由段长度与1/2锚固段长度之和的理论弹性伸长量。锚杆抗拔试验中为保证试验设备的对中,一般卸荷时荷载没有降低到零,而是回到初始荷载(0.1倍最大试验荷载),因此弹性位移量为测得的总位移量减去荷载卸至初始荷载时测得的位移量(即塑性位移)。

(1)杆体弹性伸长量的理论计算

L:锚杆的弹性伸长量计算长度,可根据计算对象不同分别取L=Lf(自由段长度)或L=Lf+La/2(锚固段长度一半)。

E: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

A: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

由于对实测弹性位移量大小作出规定的目的是通过与杆体的理论弹性伸长量的对比,分析杆体自由段长度和锚固段长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因此在计算理论伸长量时,即使是锚固段部分,公式中的E、A 仍应当取杆体的参数值。

(2)锚杆试验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根据现场试验得出的荷载~位移值,锚杆试验应绘制荷载~位移(P~S)曲线,基本试验尚应提供荷载~弹性位移(P~Se)曲线和荷载~塑性位移(P~Sp)曲线。 图1~图3为广州某基坑工程锚杆抗拔基本试验与验收试验曲线。锚杆设计参数为孔径Φ150mm,锚杆长度32m,锚固段长26m,杆体采用4×7Φ5钢绞线。

(3)锚杆杆体弹性位移量规定的意义

试验测得的弹性位移量应大于杆体自由段理论弹性伸长量的80%,小于杆体自由段与1/2锚固段之和的理论弹性伸长量,规范规定的意义在于验证锚杆自由段和锚固段长度是否与设计基本相符,为基本试验或验收试验是否真实反映设计意图作出判断。对于基本试验,当杆体弹性伸长量不满足规定要求时,说明试验锚杆的自由段或锚固段长度与设计值有较大误差,试验不能真实反映设计锚杆的质量和承载力储备,影响到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失去了基本试验作为检验锚杆性能全面试验的意义。对于验收试验,当不满足规定要求时,或者说明自由段长度小于设计值,使用中当出现锚杆位移时将增加锚杆的预应力损失,或者表明在相当长范围内,锚固段注浆体与杆体间的粘结作用已被破坏,锚杆的承载力已严重不足。均应判为不合格锚杆。

2.2 锚头位移相对稳定的规定

锚杆验收试验中规范规定合格锚杆必须满足在最大试验荷载作用下,锚头位移相对稳定。但锚头位移相对稳定标准的规定却相当不明确。《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对此无明确规定。《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2]与《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3]规定明确。前者规定试验中“最后一级试验荷载应维持10min,如在1~10min内锚头位移增量超过1.0mm,则该级荷载应再维持50min,并在15,20,30,45和60min时记录锚头位移增量”。当“在最后一级荷载作用下1~10min锚杆蠕变量不大于1.0mm,如超过,则6~60min内锚杆蠕变量不大于2.0mm”时则试验锚杆验收合格。后者也有类似规定,且属该规范强制性条文。规定“最后一级试验荷载应维持10min。如果在1~10min内位移量超过1.0mm,则该级荷载应再维持50min并在15,20,25,30,45和60min时记录其位移量”。当满足“最后一级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观测期内,锚头位移稳定或2h蠕变量不大于2.0mm。”则试验锚杆合格。对比规范的前后规定,可以发现一些不协调的地方,如(CECS22:2005)中由于试验阶段并末明确规定在第6min测读位移,而判定标准中采用了6~60min的锚杆蠕变量。同样(GB50086-2001)中最后一级试验荷载最长观测时间规定为60min,但在判别标准中采用了最后一级2h的蠕变量作为判别依据,均显前后不一致。此外前述各规范中对验收试验的最大试验荷载的规定也不尽相同,从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的1.0~1.5倍均有。由于锚杆抗拔验收试验本质上是对锚杆施加大于设计轴向拉力值的短期荷载以验证其在超过设计拉力并接近极限拉力条件下的工作性能进而确定其是否合格的一种判定性试验,因此对试验的最大荷载,永久性锚杆采用轴向拉设计值的1.5倍,临时性锚杆采用1.2倍进行试验比较合适。在明确最大试验荷载情况下,再统一规定最大试验荷载作用下锚头位移相对稳定标准,如1~10min内锚头位移增量不大于1.0mm,若超过则2h蠕变量不大于2.0min作为判定稳定标准,这与目前国内外多数规范的位移稳定标准的规定比较一致。

3 结语

文献[4] [5] 在论及我国规范现状时对岩土工程技术规范标准方面的高度不一致表示了看法。我国不同规范之间,对同一技术问题作出相互不协调的技术规定,已经是一种常态。由于岩土锚固技术应用范围很广,目前已大量在基坑、边坡、隧洞工程及地下结构抗浮工程中使用,因此对于工程中锚杆抗拔试验的规范选用,应基于如下原则:首先应明确锚杆使用的工程类型,再按使用年限根据其是临时性还是永久性锚杆来确定适用规范,同时尽量与工程设计采用同一规范,以保持荷载、抗力及其他技术要求的统一性。

参考文献

[1]程良奎,范景伦,韩军.岩土锚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CECS22:2005,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S].

[3]GB50086―2001,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S].

第8篇

关键词: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必要性;建设标准;成效

中图分类号:TU991.64 文献标识码:A

1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在水源日趋匮乏的情况下,对石津灌区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灌区水源工程岗黄水库为年调节水库,近年来蓄水量呈明显减少趋势,而工业用水、城市生活用水及环境用水却逐年增加,大量挤占了农业用水,造成农业灌溉水源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灌区土质渠道渗漏损失严重,水的利用率低,又加重了水资源的紧缺形势。因此,灌区要在当前形势下求得发展,只能大力推行节水改造技术。在灌区内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通过节水扩大灌溉面积,提高保浇程度,实现增产、增收、增效,是现阶段缓解水资源紧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和有效途径。

目前中国农业正处于由产量型向效益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时期,这种转变已经对灌区原有的灌溉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缩短灌水周期,提高灌溉保证率以实现农作物的适时、适量灌溉,在水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必须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发展节水灌溉也是石津灌区农业发展的长远大计和基本战略。

2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标准

根据规范要求,结合灌区所处地理位置和水资源状况,灌溉工程渠灌设计灌溉保证率采用50%;实施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措施,75%年仍可维持灌区灌溉面积13.3万hm2。根据《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20040)、《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确定总干渠为Ⅱ等工程,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干渠确定为Ⅲ等工程,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分干渠确定为Ⅳ等工程,主要建筑物级别为5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支渠确定为Ⅴ等工程,主要建筑物级别为5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排水工程的除涝标准采用5a一遇。建筑物工程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抗震设计烈度为7度。

2.1 渠道设计

梯形断面渠道施工方便、边坡稳定,一般用于分干渠以上级渠道。根据《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总干渠、干渠边坡系数采用1:2,分干渠为1:1.5~1:2。在支渠断面的选取上,仍然以梯形断面为主,配以部分抛物线型断面,支渠边坡系数采用1:1~1:1.5。对于现有渠道满足设计过流能力的前提下,保持原断面型式不变,对于局部冲、淤渠段,进行削、填处理。各渠段纵坡拟定主要以现状自然纵坡为主。

2.2 渠道衬砌设计

2.2.1 渠道防渗型式

渠道防渗型式有:土料或水泥土防渗,优点为施工简便,造价低,缺点是抗冻性、耐久性较差;石料防渗,优点为抗冻、抗冲、抗磨和耐久性好,施工简便,缺点是防渗效果一般不易保证;埋铺式膜料,优点为防渗效果好,重量轻,运输量小,缺点是当采用土料保护层时,占地多,允许流速小,采用刚性保护层时,造价较高;沥青混凝土或混凝土防渗,优点为防渗效果、抗冲性和耐久性好。可用于各类地区和各种运用条件下的各级渠道衬砌。

第1种型式耐久性较差,第2种型式防渗效果不宜保证且需要石料量大,不适合本渠段的防渗设计。根据防渗效果要求,土工膜防渗或混凝土防渗更适合灌区节水改造的要求。采用土工膜防渗加土料保护层型式,防渗效果好、投资少,但灌溉期水流流速较大,会对土料保护层造成冲刷破坏。所以,推荐防渗方案为混凝土防渗。

2.2.2 衬砌混凝土等级设计

根据《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渠道属寒冷气候区,总干渠、干渠衬砌混凝土采用强度等级C20,抗冻等级F150,抗渗等级W6。分干渠衬砌混凝土采用强度等级C20,抗冻等级F50,抗渗等级W6。支渠衬砌混凝土采用强度等级C20,抗冻等级F50,抗渗等级W4。

2.2.3 衬砌结构尺寸

为减少造价和衬砌施工方便,渠道采用等厚矩形混凝土板衬砌。根据《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板厚采取总干渠12cm,干渠10cm,分干渠8cm,支渠6cm。总干渠伸缩缝间距采用3m,其他渠道采用4m。总干渠采用闭孔泡沫板,外封聚硫密封胶,渠道伸缩缝采用树脂油膏伸缩缝,树脂油膏伸缩缝填料为树脂油膏,保护层为M10水泥砂浆。

2.2.4 防冻胀保温设计

衬砌渠道的地基冻胀量大于允许位移值时,主要从适应冻胀、回避冻胀、削减或消除冻胀等3个方面采取措施使衬砌渠道的冻胀位移值满足抗冻胀要求。常采用在渠道衬砌板下铺设聚苯乙烯泡沫保温板,该方案施工简单,工期较短,便于操作。

3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成效显著

在部、省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石津灌区自1997年开始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截止到目前,共实施建设1997~2011年度18期(含2008年度新增投资项目、2010年度第2批项目、2011年度第3批项目)。项目的实施完成,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灌区工程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一批骨干渠道的安全输水能力明显提高,轮灌周期缩短,为农田适时灌溉提供了保障。同时极大改善了工程环境,促进灌区内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推动灌区可持续性发展。

目前,已实施完成的1997~2011年度第3批续建配套项目,灌区分干渠以上骨干渠道完成防渗197.607km,防渗面积2832568m2,骨干渠道混凝土防渗率由1998年的5.2%提高到目前的25.0%;骨干渠道建筑物的配套率和完好率分别由1988年的75.9%、36.9%提高到目前的87.4%、54%;灌区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8提高到了0.55,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38提高到0.48;年节水量5942万m3。共恢复灌溉面积1.5002万hm2,改善灌溉面积9.53万hm2,粮食单产从1998年的767kg增加到2010年的962kg,粮食生产能力由1998年的84700万kg增加到2010年的151185万kg。经济效益99727万元,水利分摊效益37890万元(水利分摊系数0.4)。

4 结语

第9篇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降水、设计、施工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工程概况

拟建某销售中心工程场地位于某市农业路与东三街丁字路口的西北角,农业路27号院内;建筑物南边线离农业路北边线最近距离为6.0米,西边线离原某市第一看守所距离为21.8米,北边线离已有6层住宅楼最近距离为28.9米,东边线离农产品检测中心大楼距离为15.0米。基坑开挖深度11.1米,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一级。

二、设计依据

1、《黄泛区农场农产品销售中心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079-2009);6 《加筋水泥土桩锚支护技术规程》(CECS147:2004)。

三、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1、工程地质条件 在基坑影响深度范围内的地层主要由粉质黏土组成,具体情况如下:

第(1)层 填土,厚2米,成分主要为粉土,含碎砖、碎石、水泥块及植物根系等。第(2)层,新近沉积粉质粘土。厚6米。第(3)层,粉质粘土,含少量有机质、蜗牛壳碎片等,层间夹有淤泥质粉质粘土。厚10米,第(4)层, 粉砂,厚度未揭穿。

2、水文地质情况:

根据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和水理特征,场地内勘探深度范围内地下水类型为潜水。主要赋存在约4.5-5.2m深度范围内的粉质粘土中,根据附近场地近年来水位资料了解,本场地近期内年最高水位约为现地面下1.5米。

四、工程特点、难点及支护方案中边坡性质

本基坑坑深自然地面下11.10米,一级基坑,由于基坑周边建筑物较多,基坑南侧为主干道农业路,道路离基坑较近,地下管线埋设复杂,地下水水位较浅,基坑开挖范围内主要为粘土,土体含水率较大,难成孔。综合上述情况,周边环境对基坑的变形要求较高。根据现场情况,本工程东侧采用灌注桩+锚索支护方案,布置∅800的钻孔灌注桩一排,局部2排,桩间距1.5米,砼C35,上部3.05米采用1:0.3土钉墙支护方案,冠梁尺寸900*800,砼C35;东北侧采用∅800@1400灌注桩,桩间。其余地方施工双排咬合15cm,∅600@400旋喷搅拌桩截水,朝基坑一侧每个5m插15mH型钢(250*175)。由于本工程水位在4.5-5.2米之间,因此本基坑需要降水。

五、降水方案的选择

降水方案 ,根据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和水理特征,地下水类型为潜水,勘察期间测得场地静止水位埋深在现地表下4.5-5.2m左右。所以本基坑应采取降水措施。因基坑上部主要以粉质粘土为主,地下管线、建筑物较多,结合地区经验,该工程适合采用管井降水可行、经济。本基坑采用封闭式降水,即基坑1-1剖面采用桩后施工旋喷搅拌桩。旋喷搅拌桩∅500@350,双排双向咬合150mm;5-5剖面由于场地有限,采用桩间施工∅600@400旋喷搅拌桩,在现场旋喷搅拌桩施工作业前,选择地质条件具有代表性的地段,水灰比控制在0.8-1.0,现场进行旋喷搅拌试验,以选定孔距、排距和孔深以及喷射流量、压力、旋速和提升速度等工艺参数。

a. 采用止水帷幕+管井+自渗井的方法降水。

b. 成井后立即用大泵量冲洗泥浆,滤料用量不少于计算量的95%,滤料采用砂砾石,也可采用粗砂;自渗井∅600@6000,井深25.0米,滤料采用砂砾石或粗砂,自渗井可兼做降水应急备用井。

c. 管井布置:基坑内布设管井13眼,井深24m,直径为350mm;观测井8眼,井深18m。

d.排水:在基坑周边设置排水管道,排水管道可用∅300的钢管连接,并设置沉淀井。管井的水通过管接头流入排水沟,将水排入城市下水管道内。

六、土方开挖注意事项

1、基坑开挖要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做到分层分段开挖,先支后挖,严禁超挖的原则;

2、基坑开挖过程中,严禁机械碰撞支护结构,并应严格实行分层分段,留土护壁,及时护壁;

3、土方开挖应编制土方开挖方案,并通报支护设计单位。要配合土钉、锚杆等施工,避免基坑 边坡暴露时间过长;

4、锚杆施工后,砼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及地下水未疏干的情况下严禁开挖下层土。

5、土方开挖应严格按照设计坡度开挖,不得出现上凸下凹的现象。土方开挖应围绕支护施工进行,土方开挖与支护在施工期间应做好配合工作。

6、土方开挖应编制详细的土方开挖施工方案,严格按照支护设计的工况进行。

7、基坑3米之内严禁超载,施工超载应控制在20KPa以内。

七、土钉施工工艺要点

1、土钉直径为100mm,土钉倾角为15°,采用人工洛阳铲成孔;

2、土钉杆体选用18螺纹钢筋,沿杆体轴线方向每隔2m设置一个居中支架,钉杆长度偏差±30mm,注浆应确保饱满,钉杆用加强筋连接成一体,钉杆头应以加强筋焊接牢固;

3、土钉、锚杆孔注浆采用P.O 42.5级水泥,采用纯水泥浆,强度不小于M10;

4、锚索采用高压旋喷一次成型施工工艺,成型直径400mm,杆体选用3束∅s15.2mm 1860级钢绞线,张拉锁定值120-150KN;

5、面层采用250*250钢筋网片,加强钢筋选用12,加强钢筋安装在网片之外,焊接在土钉上;

6、喷射混凝土强度C20,喷射厚度100mm,喷射作业时空压机风量不小于13M3/min,喷射距离控制在1.5-2.0m。

7、施工具体要求略。

八、灌注桩设计与施工

1、灌注桩桩径800mm,间距1500mm(5-5剖面间距1400mm),采用正循环泥浆护壁成孔施工顺序应采用跳打方式施工,孔底沉渣厚度不大于100mm;

2、设计及施工具体要求略。

九、锚索的设计与施工

1、锚索施工应严格按照设计长度进行施工;。

2、因土体含水量较大,人工成孔困难,锚索施工采用LXK工法施工。

3、锚索成孔采用XL-50型旋喷钻机成孔,水灰比控制在0.7-1.0,水泥采用P.O 42.5级水泥。

4、锚索成孔钻进过程中不能用清水冲洗,并保证喷浆前喷浆管内水排净,

喷射成孔过程中根据地层软硬程度选用合适的喷射压力,一般为5-30MPa,且成孔速度不大于300mm/min,确保喷射连续、均匀。施工深度须满足设计要求。

5、锚索施工时在锚固段增加扩大头作为安全储备,扩大头长度1.0米,直径500mm。

6、水泥用量:自由段100Kg/m,锚固段150Kg/m;注浆压力:根据地质情况,压力控制在25-28MPa。

7、成锚后应进行封孔处理,防止水泥浆外流,对于孔口流水现象,可以设置引流管。

十、施工监测及边坡稳定性分析及要求

1、依据规范规定,基坑工程施工前,应由建设方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对基坑

工程实施现场监测,监测单位应编制监测方案,监测方案需经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等认可。

2、基坑支护工程是动态信息工程,施工过程中认真做好基坑变形观测;

十一、结语

本深基坑支护工程已施工完毕,大楼已出正负零,施工及使用期间未出任何事故,并受到业主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某销售中心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第10篇

【关键词】工程概况;措施;边坡;措施

1. 工程概况

某市政工程为双向六车道城市一级次干道,道路红线宽度70m,其中机动车道的设计行车速度为40Km/min,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本工程道路高边坡地下水高且水量较丰富、土体黏聚力差、土岩面为潜在滑移面, 容易产生滑坡和边坡失稳,为不良地质路段高边坡。

2. 设计措施

由于本工程道路为城市一级次干道,交通较为繁忙,最大边坡高度将近50m,一旦发生边坡事故,极有可能造成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而且也会给抢险抢修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本路段边坡按安全等级一级的边坡进行勘察设计。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要求,岩质边坡30m以上、土质边坡15m以上应采用动态设计法进行特殊设计,应提出对施工方案的特殊要求和监测要求,应掌握施工现场的地质状况、施工情况和变形、应力监测的反馈信息,必要时对原设计做校核、修改和补充。按照规范要求,结合本工程的特点,实施阶段按设计单位要求增加勘探点,并根据补充勘探的结果对边坡重新进行了计算。在进行边坡稳定性验算时,按圆弧滑动法计算发现部分边坡达不到《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中一级标坡稳定安全系数应不小于1.30的标准。为此,设计单位进行了设计变更,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1)对于稳定安全系数小于1.0的边坡, 采取深层锚杆加格构梁进行加固。

(2)对于稳定安全系数小于1.30但大于1.0的边坡,采取普通锚杆结合挂网喷射混凝土进行加固。

(3)对于稳定安全系数大于1.30的边坡,采取浆砌块石肋式骨架护坡。

(4)为防止地表水和地下水对边坡造成危害,在边坡潜在塌滑区后缘设置截水沟,在边坡表面设置地表排水系统,在坡脚、分级平台和支护结构前设置排水沟,在裂隙发育渗水严重的部位增设泄水孔;对于坡脚位置地下水量较大、坡脚土体易被浸泡且坡脚为软弱地基的边坡,采用搅拌桩对坡脚土体进行加固。

(5)明确提出了边坡施工过程中监测点布置和检测要求,以确保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并采取对策。对地质勘探、设计和施工的有关数据及时相互校核、修正,整个过程处于一个动态的良性循环中。

3. 边坡加固施工

3.1边坡开挖。

(1)原则:边坡开挖应遵循“自上而下、分级施工、跳槽开挖、及时支护”的逆施工法进行。开挖一级防护一级, 及时运走土方;边坡开挖过程中必须保证边坡的稳定性、平整度及坡率;对岩体破碎地段和岩层倾向与坡面呈小夹角地段,要隔断开挖。

(2)开挖方式:为保证施工过程中的边坡稳定和质量安全,本工程石方边坡的开挖采用预裂光面爆破施工,对土夹石等地质复杂地段, 采用小孔径手风钻钻孔、弱松动爆破方式整修成型,平台则采用浅孔爆破方法施工;对土质边坡则采用人工辅助、机械开挖。

(3)排水:边坡开挖前做好山坡截水沟,引走地面水。沿坡顶走向修筑排水沟疏导雨水,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滑坡。截水沟沟底纵坡陡于1:2时,沟底应增加耳墙,确保稳定。截水沟、排水沟、急流槽等排水设施要衔接顺畅,不能出现积水渗水现象。验收:边坡开挖后,要对边坡设计尺寸、坡度、平整度、半孔残留率等主要质量技术指标进行检查验收;对欠挖和超挖进行修正处理, 最终必须达到设计文件要求。

3.2锚杆施工。

施工工艺:土石方开挖测量、放线定位钻机就位接钻杆校正孔位调整角度钻孔提钻杆高压风清孔插钢筋压力灌浆养护。

(1)钻孔:钻孔前应先清除松土覆盖层,精确测定锚杆的位置,并设立牢固的角度支架;根据地质情况和设计要求合理选择钻孔设备;钻孔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孔渣变化,如发现与勘探地质不符应立即上报处理,同时要经常检查角度支架并及时纠偏;钻孔完成后,用高压水充分冲洗,然后注入压缩空气吹干孔内积水;钻完第一个孔后,需做压水试验,锚孔内水泥浆漏失应满足规范要求,试验若发现漏浆,可用较稀的水泥浆补充灌注,重新钻孔、做压水试验,直至满足设计要求为止。锚杆就位:锚杆就位前应对锚杆全面检查,质量大的长锚杆需起吊设备,也可以用专门支架使锚杆就位;插入锚杆时注意将注浆管与锚杆要同时放入孔中,锚杆有撑架的一面向下,注浆管距离孔底10cm左右。

(2)灌浆:用一根内径约30mm、外径不大于45mm的钢管或胶皮管作导管,将搅拌好的砂浆注入钻孔底部,自孔底向外灌注;随着砂浆的灌入,应逐步将灌浆管向外拨出至孔口;拨管的过程中应保证管口始终埋在砂浆内,以便将孔中的水和空气全部挤出孔外,确保灌浆质量。锚杆防锈:在锚固段锚杆的外露端、非锚固段锚杆等做好防锈施工,经检查合格后方可填土;填土时应注意不要碰撞防锈层,若碰坏应及时修补。

3.3挂网喷射混凝土。

施工工艺:

搭设脚手架整修边坡制作安装设置排水孔第一次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制作、挂网第二次喷射混凝土养护拆除脚手架。

(1)搭设脚手架:钢管支架立柱应置于平整坚实面层上并做好排水,脚手架跨度、步距、立柱间距必须同时满足设计和构造要求;钢管架与边坡壁面之间必须设置刚性拉结, 确保施工安全。

(2)坡面整修:清除浮石、岩碴,补砌空洞,用高压水冲洗受喷面,加固局部不稳定处,对较大的裂缝进行灌浆或勾缝处理,设置一定数量的泄水孔等。

(3)挂网:将钢筋网与锚杆交接处焊接,以保证喷射混凝土时钢筋不移位。

(4)喷射混凝土施工:第一,坡面的清理和检查。喷射混凝土之前,用清水将坡面冲刷干净,湿润岩层表面,找平。第二,喷射作业。在正式施工前进行试验确定出合理的参数,如水压、风压、喷嘴与受喷面间距离、一次喷射厚度等。喷射混凝土机械安装调试好后,先注水后通风,清通风路及管路,料斗上口设筛网,避免超径骨料进入机内。合理喷射混凝土顺序,喷射时喷头正对受喷面,均匀缓慢地按顺时针方向移动,应保证连续上料、连续喷射。

(5)养护:终凝后第一次喷水养护时,压力不宜过大,以防止冲坏喷射混凝土防护层表面; 在养护过程中如果发现剥落、外鼓、裂纹、局部潮湿、色泽不均等不良现象,应分析原因及时补救,避免留下质量安全隐患。

4. 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措施

本工程边坡高度较高,地质条件较为复杂,采用的支护方式多样,在实施过程中除严格遵守有关规范和操作规程外,还特别强调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本工程的边坡监测项目和指标由设计院提出,业主委托具备资质的第三方专业监测机构进行,主要监测项目有边坡水平位移、沉降、应力等,监测机构及时将有关数据反馈至设计院。为避免勘察资料准确性不足引起的边坡设计缺陷、错误,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了补充施工勘察。设计院根据补充勘察资料、试验监测数据对原设计不断地进行校核补充和完善,确保工程安全。

(2)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由于本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在实施中必须强化安全管理工作,否则极易产生重大的质量安全事故。本工程的爆破作业较多,施工现场应加强对炸药的管理和作业方案的审批、爆破实施的警戒监控等;由于脚手架倾角较大,沿水平方向产生较大的水平力,脚手架和边坡( 岩面)之间应设置可靠的刚性连接;因高空作业较多,各专业队组应明确划分安全责任范围,避免交叉作业,尽量避免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做好截排水和其他辅助措施,减少施工期间降水对边坡稳定的影响。

第11篇

[关键词] 绰勒水利枢纽工程 水电站 升压站平台 右岸山体 高边坡开挖 预裂爆破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1工程概况

绰勒水利枢纽工程为大Ⅱ型水利工程,水电站为河床式、灯泡贯流式机组,两台机组总装机容量10.5kw,因设计变更在右岸增设升压站平台,需要对右岸山体进行爆破开挖。根据现场实测,右岸山体边坡约1:1,底部为松散堆积物,实际岩石面较陡。开挖后在223.5m高程处形成35.5m×16.509m矩形平台,顺水流方向35.5m,山体岩石开挖深度约20m,边坡为1:0.35。根据原水电站开挖图,岩石情况为上层有约3m厚强风化岩石,其下为弱风化,岩性为花岗闪长岩,根据内蒙古水利勘测设计院提供的建议值,极限抗压强度取 σ=140Mpa,岩石节理裂隙极其发育。距爆破开挖区约80m为茂力格尔大桥,120m距离处有一收费站,除此之外无其它公用及民用建筑物需要防护。

2开挖方案的确定

由于右岸升压站平台山体开挖边坡达20m高,为永久边坡并靠近111国道,业主及设计单位要求边坡开挖必须保证稳定、平整和美观,质量要求很高。而山体岩石极其发育,工期又要求很严,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开挖完成,并保证永久边坡的稳定、平整,可以说当时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并没有充分的把握,业主单位对此也非常重视,专门组织了设计、监理、施工各方和外聘专家召开专题会,研究开挖方案,后来达成一致意见,在节理裂隙如此发育的地带,采取常规的预裂爆破或光面爆破是难以达到高标准的质量要求的,决定采取以预裂爆破控制开挖边线,前部岩石开挖采取小药量梯段松动爆破,最后由挖掘机开挖出渣。预裂爆破一次到底,深孔梯段爆破分两段进行自上而下分层爆破。在顶部首先将覆盖土清除,并在243m高程处创造钻爆平台,进行预裂爆破及深孔梯段爆破第一梯段钻孔,第一段爆破完成后清除掌子面,在上面进行第二段造孔爆破。爆破时预裂孔先引爆,然后引爆深孔梯段爆破,进行延时挤压爆破,利用天然临空面使破碎岩石向外抛掷,在底部出渣。爆破使用2#岩石销铵炸药,钻孔采用潜孔钻。

3预裂爆破设计

预裂孔钻孔位置距设计开挖边坡线0.3m,钻孔采用90型潜孔钻,钻孔直径D=9cm,钻孔间距a取100cm,根据以往施工经验,预裂爆破线装药量计算参考三峡工程公式。

3.1线装药量的计算,。

Q=3(D×a)1/2σ1/3g/m (预裂爆破线装药密度经验公式,三峡工程公式,参考《水电水利工程爆破施工技术规范》)

其中Q为线装药密度

D:钻孔直径D=9cm

a:钻孔间距 a=100cm

σ:岩石极限抗压强度,按内蒙古水利勘测设计院提供的建议值取 σ=140Mpa

经计算Q=467g/m

3.2装药结构设计

3.2.1底部增强装药,根据《水利工程施工》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手册》2,为克服岩石对孔底的夹制作用,孔底药包采用线装药密度的2~5倍,因预裂孔较深,故增大系数取5,即底部1.5m范围内装药467×1.5=3502g ,取整数装药24卷,每卷150g共计3600g。实际药卷长度18cm,底部1.5m范围内装8层药卷,每层3卷。自底层药卷顶部开始每30cm放一药卷,即药卷间隙为12cm

3.2.2预裂孔上部2.2~1.2米范围减弱装药,1卷/50cm,既药卷间距空隙为32cm

3.2.3预裂孔顶部1.2米范围不装药,进行堵塞。与药卷接触部分用软纸封堵10cm。

3.2.4药卷绑扎在竹杆上,竹杆位于开挖边坡一侧。

3.2.5每孔总装药量12kg,37个预裂孔共装药444kg。

4深孔梯段爆破设计

深孔梯段爆破分两梯段进行,第一梯段与预裂爆破同时进行,开挖至235.00米,第二梯段开挖至223.5米。

单孔装药量计算

Q=qHwa(参考《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手册》2深孔梯段爆破)

H、梯段高度,第一梯段8m, 第二梯段11.5m(经现场钻孔勘测,顶部2m厚范围内为强风化松散破碎岩石,故在计算爆破药量时不予考虑)

w、底脚抵抗线m按 0.4~0.8H控制,

a、孔距m a=0.75W

q、单耗,取q=0.2kg/m3,按常规爆破方式,该种岩石松动爆破应控制在0.4 kg/m3左右。

1)第一梯段单孔装药量及参数

Q1=0.2×8×5.6×4=35.8kg(w按0.7H控制,孔间距取4m)

按经验资料,考虑1.6m堵塞常长度,6.4米孔深,D=90mm的炮孔可装72kg炸药,计算所得的第一梯段装药量在实际施工中是可行的。

2)第二梯段装药量及参数

第二梯段深孔按两排梅花形布置 ,底部预留50cm保护层,钻孔深度11m,钻孔排距取3m,其它参数与第一梯段基本相同。

单孔装药量Q2=0.2×11×5.5×4.5= 54.5kg。 (w按0.5H控制,孔间距取4.5m)按经验值取堵塞长度4米,其余全部装药,单孔药量控制在60kg之内。

5钻孔施工及爆破

5.1顶部松散覆盖层清除形成钻爆平台

测量放线标出需开挖位置。先用反铲将顶部覆盖土及松散破碎岩石清除,形成一期钻孔平台,平台高程约为243m,在上面进行预裂爆破钻孔和深孔梯段爆破第一段钻孔,平台应超开 挖边线3m,以便于支立潜孔钻打预裂孔。开挖土直接弃至坡脚处,和爆破弃渣一起清除。

5.2钻孔

测量放线,在243m高程平台上开挖边坡线内侧0.3米处,放出开挖边线,并撒白灰线标注,沿开挖边坡造预裂孔,造孔方向与开挖边坡线平行。

预裂孔采用潜孔钻钻孔,孔径D=90mm,孔间距L=(7~12)D(《水利工程施工》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取1000mm,并在两端各多钻出1孔,但不装药。

预裂孔孔底标高控制在223.5m,造孔长度约20.0米,一次打到底。钻孔要与开挖边坡平行,且钻孔之间应平行。钻孔角度的控制如下图,按照开挖边坡角度制作木三角架,在潜孔钻机架上设垂球,令三角架一边平行垂线,并使钻杆与另一边平行,则钻孔方向即与设计开挖边坡平行。将潜孔钻固定,防止钻孔过程中,角度发生改变。

5.3起爆结构

5.3.1预裂爆破用导爆索起爆,为确保准确,药卷和导爆索必须紧密结合,导爆索引出预裂孔1m,然后将各孔外露的导爆索分别绑扎在主引爆索上,搭接长度不小于20cm,搭接方向一致,主导爆索与电雷管连接。

5.3.2梯段爆破对程分段起爆,采用毫秒微差点雷管引爆。

5.3.3为保证能够成功起爆,预裂爆破及梯段爆破各段都放两个相同的电雷管,减小因雷管质量问题而出现拒爆现象。

5.4起爆顺序和连接网络

5.4.1预裂爆破和第一梯段深孔爆破。

共分成5段,每段间隔25ms,预裂爆破为1段,梯段爆破由中间向两侧一次分成4段。所有雷管为串联。

5.4.2第二梯段爆破

由中间向两侧对程分成5段,所有电雷管为串联。

6质量与安全控制

6.1单响起爆药量控制

单响起爆药量最多一次在第二梯段,最多一次起爆5孔,药量300kg,满足规范对临近边坡和基础面的单响起爆药量的控制要求。

6.2对大桥和收费站的安全评价

距爆破地点最近的公用与民用建筑物为茂力格尔大桥最短距离约80m,其次距绰勒收费站约120m。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手册》2,“大中型桥梁和新的工业与民用砖瓦房”,质点振动速度V不能超过5.0cm/s。

V=K()a

V―爆破地震对建筑物(或构筑物)及地基产生的质点垂直振动速度(cm/s)

Q―炸药量kg,本次爆破一次最大起爆药量 Q=300kg。

R―从爆破地质点药量分布的几何中心至观测点或被保护对象的水平距离,R=80m。

K―与岩石性质、地形和爆破条件有关的系数,取150。

a―爆破地震随距离衰减系数,取1.8。

经计算V=1.74 cm/s远小于5.0cm/s,所以本次爆破不会对大桥及收费站造成危害。

6.3飞石安全距离

Rp=KA20n2W

W―最小抵抗线 5.6m。

KA―与地形、风向、风速和爆破类型有关的安全系数取1.5。

Rp=1.5×20×0.72×5.6=82.32m。

为安全起见,施爆警戒范围为方圆500m。

6.4对山顶高压线的保护

高压线位于爆破区上侧山顶,为了防止飞石对高压线造成破坏,在可能发生飞石的炮孔轴线上,用麻丝袋装细壤土遮盖,以阻挡可能发生的向上的飞石。

7经验总结及教训

预裂爆破及第一梯段爆破于2003年5月8日下午成功起爆,第二天由反铲挖掘机挖掘出渣后,发现对边坡保护效果非常好,预裂孔而且残存率竟然能达到90%以上,这确实是出人意料的收获。一般认为裂隙达到5%的岩体,就很难达到理想的预裂效果,规范对节理裂隙极发育的岩体,仅要求达到50%~10%。这说明采取方案和措施是成功的,裂爆破线装药密度与岩石的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关系不大,只需要考虑极限抗压强度就完全可以,关键一个是要造成不耦合间隔延长装药这种装药结构,另外必须要根据岩石的裂隙发育程度,控制前部岩体的松动爆破起爆药量,虽然会稍微增加出渣的难度,但也是值得的。

在出渣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个别梯段爆孔,上部没有完全起爆,即上部发现残存炸药,但却发现下部雷管已经引爆。这可能是因为炮孔深、孔径大、装药量大,再加上岩石破碎,而引爆炮体被放置底部,但下部起爆后,较大的炸药量,作用在比较松散的岩石中,产生比较大的破坏变形,从而使爆能不能集中,而不能继续引爆上部的炸药。另外一种可能是因为预裂爆破现行起爆,爆破产生的力量推动比较软弱的岩体,产生分层错动,使炮孔被错开,而当底部雷管起爆后,仅仅引爆了底部的炸药,上部因错开而无法继续起爆,因而出现了炮孔移位、发现未起爆炸药、检查处理时出现炸药下漏现象。所以在孔径较大的深孔梯段爆破中,必须要上部及下部都要放置炮体,或者采用导爆索效果将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内蒙古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地质勘测资料,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手册》2,

3、《水利工程施工》(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4、《水电水利工程爆破施工技术规范》,

第12篇

关键词: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软体技术;技术研究

Abstract: the mining damage to vegetation, causing a lot of secondary LuoDe and have a lot of soil and water loss, the imbalance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mining of environmental damage rely on natural strength to recovery will take a long tim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ine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the mine high and steep rock side slope ecological recovery software technology is to build ecological system function of synthetic evaluation system of great strategic needs.

Keywords: high and steep rock slope; Ecological recovery software technology; Technology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U213.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软体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露天矿山开采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导致出现大量的次生裸地及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衡,矿山开采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依靠自然力量来恢复将十分漫长,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尤为严重。随着生态恢复技术的进步,矿山开采遗留的岩面治理正从硬体工程解决方案转移到软体技术修复上来。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力,实施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研究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软体技术是构建生态系统功能综合评价体系的重大战略需求。

二、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软体技术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国内现有工作基础

边坡生态软体恢复技术最早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研究开发应用,后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创新,已经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并且形成了施工规范或指南,如日本的《坡面保护工程—设计·施工指南》。20世纪80年代以来此技术逐渐被引进国内,并在高速公路边坡绿化、矿山植被恢复、城市景观绿化、高尔夫球场等工程护坡和绿化中推广应用,该技术是集工程力学、生物学、土壤学、高分子学、园艺学、生态学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环境治理技术,其核心是通过各种物质的科学配置,在治理坡面上营造一个既能让植物生长发育,而种植基质又不被冲刷的多孔稳定结构,使建植层固、液、气三相物质基于平衡,从而达到生态景观的效果。

近十多年来,国内借鉴国外边坡建设、治理、绿化工程中的经验和最新发展技术,并结合中国本土的实际建设施工情况,开发出了多种既能起到良好边坡防护作用,又能改善工程环境、体现自然环境美的边坡植被防护新技术,与传统的坡面工程防护措施共同形成了生态袋柔性边坡防护体系,已在高速公路边坡绿化、矿山植被恢复、城市景观绿化、高尔夫球场等工程护坡和绿化中推广应用。

但总的来说,我国虽然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在矿山高陡岩石边坡恢复软体施工方面做得很少,各个领域的学者由于研究方向的不同对此都有局限性,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方法理论体系。生态袋的生产靠引进专利技术,国内还没有自己的产品,导致成本较高而且还要受制于人。我国国土面积幅原辽阔,东西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各地矿山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环境差异很大,设计、施工企业没有统一的依据和技术标准,很难保证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质量。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及相关技术规范的实施,如《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公路加筋土工程设计规范》等,这些都为矿山高陡岩石岩面的软体恢复施工技术和工艺研究提供了保障。

三、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软体技术关键点

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软体技术是针对我国矿山中的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难题而进行的一系列软体技术研究。首先必须建立高陡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边坡的稳定性,选择适宜的边坡植被和软体生态袋中基质材料配比。

四、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软体技术应用

我公司从事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程设计和施工十几年,不但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机械设备,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制定了自己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标准。

1、生态恢复软体技术所用主要材料:生态袋、专用绑扎带、生态袋标准扣、土工格栅、种植土、草种等。

2、施工工艺流程

a、施工准备;

b、测量放线及验线;

c、岩面削坡卸载;

d、基底清理和基础施工;

e、生态袋装基质土及砌筑;

f、土工格栅、生态袋标准扣放置;

g、排水孔的布设;

h、压顶施工;

i、挂网喷播;

j、挡水墙和排水沟;

k、养护;

生态袋砌筑

g、锚杆施工;

h、灰土夯实;

生态袋砌筑

喷播草种治理效果(50天)

我们施工的“济南某山体地质灾害治理绿化提升工程”就是比较典型的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软体技术的实例,该工程岩面高度达70~80m,坡度多为60~70度,下面即是水深30~40m的砚池,技术复杂,施工难度也相当大,通过公司的合理规划和科学组织,现在工程顺利完工。

该工程特殊之处就是为了对生态袋的自重进行合理的分担和传递,将整个工作面用混凝土格构进行了分区和分割。

济南市某山体地质灾害治理绿化提升工程平面示意图

五、技术应用重大经济、社会效益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基本建设(包括公路、铁路、电站等)总量不断增加,工程创伤形成大量山体,如不进行治理不但造成视觉污染,还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特别是矿山高陡岩石岩面,与土质岩面相比,这些石质岩面生态限制因子多,无土、缺水、少肥,复绿难度更大,是坡面生态治理的重点和难点。研究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软体技术可以规范和指导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解决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难题,美化矿山环境,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西南交通大学的周德培和张俊云等《植物护坡工程技术》

[2] 国家标准《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 502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