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6 11:03: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企业 调研 岗位领域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170-02
截止到2020年,我国的营业铁路里程将能够达到十万公里,比较繁忙的主要干线对客货进行分线,复线率与电化率都能够达到百分之五十,铁路的世纪运输能力能够很好地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关的技术装备都能够实现与国际水平的基本契合。在确定了这样的蓝图后,人们获得了奋进的力量。在2010年,在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做出了更加详细的部署:要将职工的整体素养全面提高,这样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我国铁路事业的现代化进程。如今,铁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步伐越来越快,对高素养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工作的落实已经是迫在眉睫。
一、城市轨道交通人才的重要性
党曾经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打造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而作为铁路承认高等教育来说,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科学理念,也就是人自身的发展、完善人格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随着新兴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应用与更新,要想推进铁路的大发展、大跨越,就必须要有专业的人才去操作和应用。因此,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乘风破浪、开拓创新的勇气和实践,创新的发展铁路成人教育事业。要改变固有的传统观念,重视人才在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人才培训工作,鼓励和支持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学习和培训,充分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竞争机制,鼓励职工积极学习、自主学习。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经费支持要到位,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面对这些之前未曾遇到过的问题和矛盾,我们没有已经积累好的经验,没有可以参考的现成答案,更没有固定的解决模式。因此,这些问题若想得到良好的解决,改革创新精神是很重要的。要对当今时代人才资源进行准确的定位,认识到它的重要作用,将视野放在实现中国铁路事业的现代化的高度上,对铁路承认教育的发展方向做出准确的把握,不仅要对现在已经取得的成绩做出及时而充分的肯定,更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保持清醒的认识。
为了能够与当今企业改革的步伐相吻合,并适应如今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就不能仅仅满足对当前状况的认识,而应该具备不断追求的精神,杜绝墨守成规的现象,将原有的条条框框打破。如今,铁路部门实现了六次调图提速、改造既有线电气化、对电气化铁路进行重新建造、投入大量的动车组并开始运营以及促进了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全新的设备、技术、理念、以及交路、模式等被运用,在安全运输实践过程中广泛地运用了目前来说比较先进的工务工程技术、高速铁路技术、运输调度技术、重载运输技术、机车车辆技术、牵引供电技术以及通信信号技术。通常来说,在铁路局、基层站段和车间都会设有作用等同于职工教育委员会这样类似的机构,但客观来讲,他们很难真正有效地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最后变成形同虚设。虽然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若要发展,就必须依靠人才支撑,而人才的获取又依赖于教育。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能力分析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一)行车管理岗位群
行车设备的监督与操作;行车报表记录;日常运营情况监控与调整;非运营期间行车业务作业;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
(二)客运管理岗位群
客流组织;客运设备操作与维护;乘客服务;车站环境管理。
(三)票务管理岗位群
AFC设备操作与维护;AFC设备故障应急处置;票务台账及报表填记;车站票卡管理;票款及备用金管理。
(四)机电设备管理岗位群
车站消防报警系统管理;车站BAS系统管理;气体灭火系统管理;车站通风设备管理;车站给排水系统管理;车站低压电器设备管理;其他辅助系统设备管理。
(五)安全运行监督岗位群
工程车故障和处理;调度中心紧急疏散处理;行车设备故障的处理;自然灾害类事件的处理;供电类故障的处理;火灾类事件的处理;大客流疏散;AFC设备故障的处理;治安事件的配合处理。
(六)车站综合管理岗位群
综合治理台账记录;车站重点部位的管理;车站治安,消防管理;相关单位(部门)的组织协调;车站附属区域的管理。
三、专业能力与课程设置分析
1.在对铁路成人教育进行定位,不能脱离铁路运输服务。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将更大的生机与活力赋予到铁路承认教育工作中。在对相关职业学校建设时,应当以多功能、综合性和集团化作为办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作为铁路成人教育系统,要对铁路运输的实际运输生产以及人才需求的状况进行仔细地调研,将培训前与培训后进行有机地结合,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进行有机地结合,同时,对一些不适合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制度、政策,该废除的废除,该整改的整改。要紧跟时展的步伐,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铁路发展需要的铁路成人教育的模式,探索建立高效、便捷的人才教育的体制机制。具体对应关系如表(1~3)所示。
2.通过以上的分析与研究,明确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从而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与此同时,搭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实训基地平台,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奠定了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1]慕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分析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1:39-40、42.
[2]甘勇.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专业与相关专业配合的思考[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2,01:52-53、56.
[3]徐虎,刘奇.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策略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3:167.
[4]李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英语培养目标与授课的优化[J].教书育人,2011,21:100-101.
[5]朱宛平,吴静.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05:13-14、50.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战略
前言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的重要手段。轨道交通建设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涉及建筑业、制造业及管理的所有领域,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的发展,不仅可推动我国建筑业、制造业的发展,更可带动城市的发展。以新的战略发展观探讨今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在技术层面上,可提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整体技术水平,完成本行业的技术跨越,促进产业发展;在宏观方面,更可引导城市布局的合理发展,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但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症结有:规划体系不健全;系统标准不统一;建设周期长,造价高;装备技术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交通设施运营管理缺乏系统整合,管理手段落后;交通安全保障系统不健全等。健康有序地发展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促进技术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本文即通过我国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分析,得出技术发展趋势及技术发展特点,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技术发展目标,并制定出相应的技术策略。
1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1.1建设现状
综观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史,从1965年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开工,到目前全国多个城市多条线的同步建设,风雨四十年,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长春、大连六城市10条线,线路总长共计约318公里,除北京地铁一号线和环线近40公里外,其余都是九十年代后修建的。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态势更为迅猛,全国48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已有30多个城市开展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前期工作,在建线路有8个城市,17条线,线路总长约360公里,共需总投资近1100亿元,运营初期所需车辆就达1582辆。而近期报批的几个城市的建设规划,更是报出了惊人的数字。
分析这些城市的特点,可以看出,我国2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是我国今后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重点。大致有四种情况:
第一种,具有建设和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的经验,进一步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城市内形成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中发挥骨架作用;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第二种,具有建成一条线或正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开始进行第二条城市轨道交通的前期工作,尽快形成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走廊的作用,如:深圳、南京、武汉、长春、大连等城市;
第三种,比较多的城市正在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前期工作,例如:杭州、成都、沈阳、西安、哈尔滨、苏州、青岛、鞍山等城市;
第四种,在经济发达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塘地区,正在酝酿建设城市间的轨道交通建设的前期工作,广州至佛山,广州至珠海的轨道交通已开始启动。
初步预测到2010年,将要建设1500公里,需要投资5400多亿元,初步估算新建线路运营初期所需车辆就达6800辆。这样大的需求,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健康有序地发展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促进技术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1.2技术水平
我国地铁与轨道交通的发展虽然只有38年的,与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历史相比较,设计、施工的许多方面并不落后,如明挖法、盖挖法、沉埋法、盾构法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跨度暗挖法和平顶直墙暗挖法我国属国际领先水平。但在综合交通规划与设计及一些关键技术设备和运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尚有较大差距。
城市轨道交通的机械施工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地铁用的盾构机目前多靠进口。发达国家的暗挖有了新的进展,其中有大跨度的预制块法、预切槽法、微气压法等,在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已有。
城市轨道交通用的设备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研制更新,尤其是通信及信号控制系统仍有差距。建设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存在差距,系统集成能力不强,缺乏具有对工程项目管理、设计咨询、施工、运行管理全过程管理的国际型工程公司。
运营管理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人工较多,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较低,国外先进国家每公里地铁管理人员在50人以下,而我国则要使用100-300人。
受大铁路检修工艺思路的,使车辆段与检修工艺设计落后,车辆段工艺流程不合理、确定的工艺、设备往往不能满足要求,造成浪费。
在新型交通系统方面,世界各国根据城市特点已开发了轮轨系统、直线电机系统、跨座式单轨系统、无人驾驶新交通、磁悬浮系统、空中客车等制式,并在城市交通中占有一定比例,而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制式仍以大运量的轮轨交通为主,需要开展相关新技术的研发。
1.3经济水平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承担了大量的客流,在城市的公共交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城市随着运营里程的增加与延续,轨道交通网已初具规模,公共交通运量的比重大幅增加。另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拉动了内需,使土地增值,促进了沿线的开发,加快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有两个途径,其一为降低造价;其二为提高经济和效益水平。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规模大、造价高、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投资动辄几十个已甚至上百个亿。据统计资料显示,在总投资的工程费(包括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预备费等)、车辆购置费、其他费用、借款利息中,工程费约占工程总投资的60%-70%,车辆购置费约占工程总投资的10%-18%,其他费用约占工程总投资的10%-18%,借款利息约占工程总投资的4%-8%。降低工程费是降低地铁造价的主要手段,通过合理规模的确定、结构形式及施工的优化等措施降低土建费用,通过设备国产化降低设备费用。轨道交通的投资控制由于各有关单位较为重视,已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另外,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所带有的很强的社会公益性,巨额的投资多由政府负担或筹措,在市场化等方面还应进行探索。
1.4技术交流及技术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引起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的重视。有相当多的设计、施工、车辆、设备制造和科研单位、院校积极参与地铁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已有国外的咨询公司和一些设计施工企业开始参与和关注我国的地铁、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大量国内外交流和国外技术考察推动我国地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国外先进的车辆设备和设计施工技术的引进推动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的不断提高。
到目前为止,建设部组织编写了《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地铁设计规范》、《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测量规范》已批准实施,使我国地铁、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施工、勘察测量纳入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轨道。
2技术发展趋势
2.1技术发展特点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突出显示以下特点:
1)由最初的一个城市发展成20多个城市同时建设,引发出对统一建设标准的需求;
2)由一个城市的一条线发展成网络的多条线,引发网络化带来的规划、客流预测、综合经济评价、枢纽换乘等技术问题;
3)由单一的传统轮轨模式发展成多种制式并存,目前已在建和准备实施的制式已达6种:大运量地铁、中运量轻轨、跨座式单轨、城际快速铁路、磁悬浮、直线电机系统等,引发出对新型交通方式的成套技术研究需求。
2.2大运量、中运量、市郊线多种形式并存,轨道交通发展呈多样化
从上节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已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尤其是城际轨道交通线和市郊线的建设越来越多。
我国首条城际轨道交通线为广州到佛山的广佛线,线路总长约34公里,贯穿佛山、南海及广州市区的中腹地带,速度超过120公里/小时。它的建设是综合考虑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和整个路网的协调性与匹配性的基础上进行的功能定位,即解决佛山组团中心与广州的交通需求为重点,并兼顾各组团内的交通,以城际交通功能为主,城市轨道交通为辅。广佛线预期实现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启动和完善区域立体化交通体系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广佛都市区协调发展战略;增加区域性城市集聚效应,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广佛城际轨道交通线在某种程度上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由于它在珠三角区域城际快速轨道交通路网中的核心作用,作为国内第一条城际轨道交通线,其规划与建设的经验,对后续城际轨道网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线路长度将达一千多公里。
目前长江三角洲区域、大京津地区等也正在筹划城际轨道交通线。
除城际轨道交通线外,市郊铁路系统也逐步开始建设。如北京正在构建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包括连接市区与郊区的(l线)昌平线、良乡线、顺义线、亦庄线等将达160公里。
2.3新型城市轨道系统开展研发
1)直线电机系统
2003年,随着广州地铁4号线及北京首都机场线方案的论证,直线电机系统逐渐引起各方的关注。根据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其中4号线、5号线、6号线、7号线将采用直线电机系统,至2010年,总长将达到107公里。
2)跨座式单轨系统
跨座式单轨系统最多于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美国也有应用。在我国首次引进的跨座式单轨交通方式是重庆市。具有占地面积小、爬坡能力强(60‰)、转弯半径小(r=100),可以因地制宜,穿遂道、爬高坡、沿着江岸翻山越岭运行,非常适应山城的特殊地形。单轨系统采用低噪声和低振动设备,车轮为充气体橡胶轮胎,运行时噪声远远低于城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声级75.8分贝。
直线电机系统和跨座式单轨系统都属于中运量系统(单向高峰小时2万人),因其具有曲线半径小、爬坡大、噪音小、造价低的特点,在国内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3)快速轮轨系统
因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塘地区区域快速交通网正在筹划建设,则速度大于120公里/小时的快速轮轨系统的研发势在必行。
3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策略
3.1加强宏观领导和管理,构建城市轨道交通产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市场,已初步形成了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加强宏观的领导和管理,促进和引导其健康高速地发展,势在必行。在产业发展方面,建议成立国家级的协调机构,重点解决:
1)制定我国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及实施计划;
2)制定我国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战略的相关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建设标准。
3)制定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相关产业投融资政策,指导建设资金的筹措、管理和使用。
4)制定相关的法规,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事业的快速、有序、健康的发展。
5)依法规范业主行为,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标准和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6)负责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的工作及监督、检查。
7)协调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中的重大。
8)加强产业服务,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3.2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实施规划
1)建立城市综合交通一体化规划体系,建设市郊铁路、地铁、轻轨及小运量的有轨电车网络组成的轨道客运系统,改善城市中心区的交通服务,同时为市区边缘集团和郊区新城的开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持,并同步实施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方便快捷的衔接换乘。
2)规划应考虑地下、地上、长途、短途、高速、低速、汽车、火车等多种交通工具的立体接驳、平行换乘以及加强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工作。城市交通网络规划和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形成一个地上、地下统一规划建设的城市发展模式,最有效的利用资源,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建设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3.3促进技术研发,提高产业水平
开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及新型交通系统成套技术的,提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整体技术水平,完成本行业的技术跨越,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促进产业发展。
技术研发的总体目标是:提升轨道交通的整体建造及技术装备水平;形成标准化、模块化的系统模式体系及标准体系;实现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信息化及无人驾驶卫星定位控制;建立一整套高度智能化的事故防范预警系统和应急疏散系统;建立多数据源的城市轨道交通三维数据库;建立便捷、安全、环保、节能、低维护的新型交通体系,使城市轨道交通成为城市交通的骨干方式,并带动相关及产业的发展。
其主要研究包括:
1、大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与运营重大技术研究
1)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研究;
2)标准化、模块化系统及标准体系研究。如车站的标准化和模块化研究的内容集中在车站的组成内容、车站设计理念、车站合理规模、新型施工建造技术研究等;
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及乘客信息管理技术;
2、新型轨道交通制式及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环保、安全、节能、经济的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研究,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的整体技术水平,建立成套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重点研究:
1)直线电机成套技术系统;
2)导向式轨道交通新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车辆、轨道结构、电机、感应轨、供电轨、供电和配电、列车自动控制、通信、自动检票系统、站台屏蔽门、运营、养护维修等内容的匹配与系统集成及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
3、轨道交通重大装备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施工装备技术和运营装备技术。包括新型车辆制造技术;列车自动化控制技术;先进的施工及装备研究;新型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装备研究等。
4、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综合研究具有高度智能化、集成化的快速反应事故防范预警系统和安全疏散、救援系统,保证轨道交通乘客安全。并能对突发的事故,尤其是恐怖性事故提供紧急疏散预案。
5、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控制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必须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相互协调,甚至提升当地环境的品位,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控制研究主要包括地下车站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高架及地面线景观、环境及控制对策等。
6、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体制研究
构建多元化投资主体,拓宽多种投资渠道,研究探索多样化的融资方式,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跨越式发展提供可靠的财力支持。
3.4发展多层次的城市轨道交通
根据功能、运量、经济实力、城市环境特点,确定线路的功能定位,选择不同的城市轨道交通制式,发展多层次的城市轨道交通。
3.5进一步实施设备和国产化政策,提升技术装备水平
【关键词】轨道交通 大客流 APP Floyd算法 换乘
【中图分类号】U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12-01
一、研究背景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量大,在超大客流情况下,车站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安全运营受到极大挑战:乘客的极度拥挤使得各类紧急事故的发生概率增大。基于上述背景,本课题根据客流发展趋势,提出了“互联网+城市轨道交通换乘客流诱导反馈系y”此APP。
二、基本原理与技术路线
通过本系统可以通过改进的Floyd算法为广大乘客提供有效避开故障点的最优路径。通过乘客端反馈的数据,及时反馈给地铁运营方,由地铁运营方组织、疏导乘客有序乘降,及时疏散积压客流,加快事故处理进程,以达到快速恢复地铁安全准点运行的目的。
三、Floyd-Warshall算法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中的改进
首先拿上海轨道交通网络中以龙阳路站为中心的一小部分作为案例来介绍对Floyd算法在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系统中的改进。
这部分由2号线世纪公园站、张江高科站,7号线芳华路站、花木路站、16号线华夏西路站以及三线换乘车站龙阳路站所组成。
根据上海地铁官方数据,可以得到邻接矩阵A:
A=
观察邻接矩阵A,发现乘客在龙阳路站换乘时不需要换乘时间,这在实际应用中是极为不合理的。因此对现有的Floyd算法中的邻接矩阵进行了改造。
根据调查得龙阳路站的换乘时间(见矩阵B):
把邻接矩阵A中龙阳路所在的行和列拆成3行和3列,分别为“龙阳路2”表示龙阳路2号线站台、“龙阳路7”表示龙阳路7号线站台、“龙阳路16”表示龙阳路16号线站台。得到新的邻接矩阵B:
由于上海轨道交通系统高峰期的大客流对换乘时间的影响较为明显,所以框内换乘子阵T可以与路阻函数相结合:换乘阵T中的元素(即为换乘时间)用路阻函数代替,当客流较大或站点发生故障时,可以人为或自动地调整路阻函数中的参数,将换乘时间放大,甚至可以将换乘时间放大至无穷,表示为此换乘路径不通。
四、系统界面介绍及使用说明
图1查询界面
如图1所示,可通过PickerView选择器来选择起点站或终点站所在线路及具体车站,之后单击确认按钮,即可获得从起点站至终点站所需时间与换乘路径。
此外,在APP的下方还提供了大客流延误信息,当乘客看到时,将能动性地回避大客流延误点,用户还可以点击大客流延误信息栏右上角的分享按钮将大客流延误信息分享至微博,告知亲朋好友当前轨道交通网络的拥堵点或故障点。达到疏散大客流,有利客运组织,防止安全隐患的目的。
五、前景与展望
由于受种种客观因素限制,其中最大的约束力就是缺少服务器的支持,因而系统在交互性上比较欠缺,APP用户端与后台系统终端通过网络数据传输,方能实现交互,完成数据互通与数据处理功能。相信在今后客观科研环境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在服务器设备与网络通信知识的支持下,能够实现城市轨道交通换乘客流诱导反馈系统的全部完备的“互联网+”功能。 参考文献:
[1]张朝峰,段进宇,地铁换乘站行人换成时间模型研究[R]. 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3.
[2]张国生,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社,2015.
学校是全国唯一在校生全部为高中毕业生的技工院校,也是合作地铁公司最多、输送毕业生最多的职业院校,还是全国职业院校中委托培养比例最高的学校。学校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湖北省特色技工院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第十届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被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2014年,学校被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扶贫办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紧贴市场需求,打造特色专业
学校在认真学习研究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认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的同时,积极开展产业发展前景、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并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和发展定位,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做到了“专业开发瞄准产业、专业建设紧贴产业、专业拓展跟踪产业、专业服务适应产业”。
以服务双轨行业为宗旨,学院紧贴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升级转型,确立整体布局、骨干带动、梯次展开的专业建设机制。坚持以岗位需求定专业、完善专业,增设淘汰机制,坚持开发新专业与调整传统专业并举,发挥专业集群化优势,坚持以示范院校项目重点专业为引领,带动所有专业实现持续均衡发展,形成了以城市轨道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为特色,以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重点,以有轨电车司机专业和通信信号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为补充的专业体系。
其中,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被评为湖北省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品牌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被列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
加强师资建设,增强发展活力
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除加大师资队伍引进力度外,还通过送培、深造,教研活动、示范讲座、竞赛评比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学校与西南交大联合举办了在职研究生班,共有近30名教师将系统接受3年的硕士课程学习,每人2.5万元学费由学校承担。
与此同时,学校每学期安排30多名教学和学生管理骨干利用寒暑假到相关铁路和地铁企业现场学习,并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了校外专家库。目前,学院已初步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体、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双师型”比例达到80%,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比例达25%,高级讲师(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比例达25%,多名教师被评为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师、名教师。
强化实训环节,突出技能特色
学校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形式,把企业的生产模式引入教学,把课堂搬进实训车间,使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技术更新相结合。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建设思路,多渠道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了“城市轨道车辆模拟驾驶实训中心”“城市轨道车辆检修实训中心”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中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训中心”等实习实训中心,充实完善了一大批技术含量高、贴近现场实际的实习实训设备。
同时,与有关单位合作研发地铁车辆构造与检修仿真实训软件,在全国率先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驾驶员和车辆检修员等岗位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建设走在全国同类学校前列,得到合作企业的充分认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训练要求,学校在广州、武汉、南京等地铁公司建立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铁路、地铁企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争取企业参与,实现深度合作
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就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班深入铁路、地铁等“铁”字号用人单位,及时掌握用工信息,宣传学校办学优势,多方争取企业认可。经过不懈努力,在巩固铁路培训市场的基础上,先后与武汉地铁、广州地铁、南京地铁、成都地铁、苏州高新有轨电车等26个城市的28家轨道交通企业和10多家铁路运输及工程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以华中武汉为中心,华南、华东地区为主干,辐射全国地铁城市的就业市场网络,成为全国铁路和地铁行业较有口碑的运营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积极争取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管理,与企业共同负责订单班的组建、教学、管理、实习和综合评价,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大大缩短了从“学生”到“员工”的距离,实现了学校教育教学和用人单位岗位标准与员工管理零对接,基本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在招生工作上,实现招生即招工,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标准、共同组织面试、共同确定录取名单;在教学上,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研究课程设置、共同选定培养教材、共同组织生产实习;在学生管理上,实行企业兼职辅导员制度,引进企业员工管理准则;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与企业采取“教师深入企业、企业专家进校园”的办法,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在培养质量评估上,共同制定标准,共同参与验收,并共同负责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跟踪管理。
严把进出关口,突破招就瓶颈
学校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订单培养为抓手,较好地解决了招生就业难题,形成了“招生旺、就业畅”的良好局面。招生过程中,学校严格按照用人单位对生源文化基础、身体条件、综合素质的要求设定招生标准,并通过一对一的面试程序,全面考查学生气质形象、语言表达、纪律意识等综合素质。严格执行审批报告制度,按照规范流程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录取工作,确保了生源质量。
学校加大市场开发力度,紧紧围绕学生所学专业和就业意向来选择推荐就业单位。与企业完善了优胜劣汰机制,共同负责订单班学生的考核和检查,学校每学期将学生的学习成绩、现实表现、个性特点反馈给企业,企业采取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抽查等形式,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从而保证学生的就业质量。同时加强就业指导,使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不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提高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
近五年,学校年均招生2000人以上,全部为应届高中毕业生,绝大部分学生高考成绩在高职高专一批线以上,且男生身高170cm以上、女生身高160cm以上,视力等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较好。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90%的学生在入校第一年就落实了毕业后的工作单位,而且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稳定、工作环境优良、工资待遇较高,订单班验收通过率普遍在98%以上。当前,全国大部分地铁公司的首批驾驶和检修人员都由该校培养,绝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各地铁公司的业务骨干,上百人经过自身努力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2003届毕业生葛绍平凭着在校期间养成的良好习惯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在武汉地铁忠于职守、勇挑重担、乐于奉献,连续两年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现任武汉地铁集团运营公司团委副书记。
创新教管模式,提升培养质量
学校坚持“教学过程一体化、技能训练职业化、校园文化企业化、班级文化班组化、学生思想员工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合作企业共同负责订单班的组建、教学、管理、实习和综合评价,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大大缩短从“学生”到“员工”的距离,得到了合作企业充分肯定。
在教学上坚持专业设置与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对接,大力推行模块化、一体化、情景化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专业课教学严格遵循课堂理论讲授、仿真软件演示、仿真模拟操作、现场实际训练“四步骤”。 同时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出版专业教材36册,自编培训教材和讲义150余册,制作一体化教学课件150余个,自主开发10多套仿真模拟操作软件。文化课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纪律意识、安全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应急处理能力。
在学生管理上严格实行专职辅导员制度,突出德育特色,营造“全员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以企业文化灌输为重点,引进企业管理理念和员工标准,强化“学生思想员工化、班级文化企业化”教育理念的灌输和渗透,逐步进行职业意识和素养的教育和提升。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积极组建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加强第二课堂、寝室文化、班级文化、校园文化、业余党校建设,积极搭建丰富多样的学生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铁路春运和抗震救灾等社会公益活动。在抗击冰雪灾害和抗震救灾建国六十周年、建党九十周年等重大活动中,广大学生经受了磨练,接受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良好教育,受到铁道部、人力资源保障部和省直机关工委的好评。
适应企业需求,积极服务社会
学校坚持“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职前与职后培训相衔接”的培训方针,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职业培训,包括铁路企业培训、人力资源培训、安全生产培训等,近三年累计培训达1万5千多人次,为区域经济创新驱动、铁路行业转型发展培养了紧缺人才。
学校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行的教育模式,将鉴定培训融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复合型、实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近三年累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5594人次,毕业生“双证率”为100%。
关键词:昆明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公交车;城市轨道交通;环城快速系统;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570 文献标识码:A
1 昆明城市公共交通状况
1.1 概述
针对城市公共交通拥堵的现状,政府相继出台了“禁左”、“交通微循环”、“特殊车辆限行”等一系列城市解堵方案,虽然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但并没有达到解堵的效果。
城市公交车是昆明多年以来最主要的公共出行方式,昆明公交车高峰时段难等,等来又挤不上去是近几年昆明市民对于昆明公交最多的评价。主要原因并非来自公交车数量不够,而是因为交通拥堵。2009年昆明开始修建了环城快速系统,昆明市二环快速系统是昆明主城区快速交通系统中重要的枢纽环线,承担着主城区域快速迂回交通和过境交通功能。自2008年开始,昆明开工建设城市地铁系统。
那么,重点发展哪一种方式更能缓解昆明今后的城市拥堵状况呢?
1.2 方案介绍
昆明将采用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公交车、环城快速系统三种方式来缓解城市公共交通问题。
2 昆明城市公共交通解决方案的分析比较
2.1 层次分析法的改进及评价指标
2.1.1 层次分析法的改进
2.1.2 评价指标
对于考察城市公共交通解决方案的优劣性,通常会采用以下几个评价指标:公共交通分担率、投资成本、运营成本及盈利、市民满意度、发展前景。三种主要交通方式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2.2 方案分析
2.2.1 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对昆明三种公共交通方案的比较介绍,建立如图1所示的层次结构模型。
2.2.2 指标层权数
由于指标层各个指标权数的确定没有具体数据作为构造判断矩阵的支持依据,传统的AHP存在很大的主观性,为了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个问题,这里采用改进的AHP。
通过计算,指标层B1~B5五个指标的权数依次为0.364、0.041、0.086、0.141、0.386。
2.2.3 方案层权数
据表1,指标B1、B2、B3、B4下,三种方案的比较都有明确的数据说明,在构造判断矩阵时,主观因素影响不是很大;再者,一致性检验也很大程度规避了主观评价的影响。因此,此四个指标下方案比较直接使用AHP。
据表1,指标B5下三种方案的比较只有文字说明,没有具体数据作为参考,判断矩阵受主观因素影响。因此,该指标下方案比较使用改进的AHP。
(1)指标B1下三种方案的权数
根据比例标度以及表1中不同指标下三种方案的比较结果,确定指标B1下三种方案的相对重要性。
通过计算,指标B1下三种方案的权数依次为0.732、0.084、0.184。
(2)指标B2下三种方案的权数
根据比例标度以及表1中不同指标下三种方案的比较结果,确定指标B2下三种方案的相对重要性。
通过计算,指标B2下三种方案的权数依次为0.193、0.723、0.084。
(3)指标B3下三种方案的权数
根据比例标度以及表1中不同指标下三种方案的比较结果,确定指标B3下三种方案的相对重要性。
通过计算,指标B3下三种方案的权数依次为0.723、0.216、0.061。
(4)指标B4下三种方案的权数
根据比例标度以及表1中不同指标下三种方案的比较结果,确定指标B4下三种方案的相对重要性。
通过计算,指标B4下三种方案的权数依次为0.723、0.193、0.084。
(5)指标B5下三种方案的权数
根据比例标度以及表1中不同指标下三种方案的比较结果,确定指标B5下三种方案的相对重要性。
通过计算,指标B5下三种方案的权数依次为0.219、0.085、0.696。
2.2.4 层次总排序
根据得出的指标层B1~B5五个指标的权数以及不同指标下三种方案的权数。汇总成为如表2所示的层次总排序表。
2.2.5 分析总结
根据2.2.4中三种方案的得分的计算结果,C1>C3>C2,可以看出,对于昆明而言,发展城市公交车作为公共交通出行方案最有利于缓解昆明市区的交通拥堵状况,城市轨道交通居中,环城快速系统次之。
3 展 望
3.1 快速公交系统
今后的昆明公交将迎来BRT时代,利用现代化公交技术配合智能交通和运营管理,开辟公交专用道路和建造新式公交车站,实现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达到轻轨服务水准的一种独特的城市客运系统。
3.2 公交卡优惠政策
(1)效仿电信类充值促销活动,推行公交卡充值回馈活动,让市民实惠到家。
(2)随着昆明地铁的建成,推出公交一卡通,方便市民换乘。
(3)公交卡网络化。昆明有望年内实现手机刷卡坐公交,手机刷卡、IC卡网络充值、手机充值等工作也在推进中,以此吸引、方便年轻乘客。
3.3 公交附属设施
昆明公交将设电子站牌,能显示候车时间。昆明公交公司将在金碧路、滇池路、广福路做电子站牌的试点。站台上大LED屏幕动态显示所有停靠该站点的公交线路到站信息,可通过线路牌上的“红灯”来判断,所等的那一路车距离你还有几个站。
3.4 公交车辆
昆明市不断倡导“节能减排,绿色出行”,所以今后的昆明公交将会变得更“绿色”,传统的汽油车将会被LNG车、电车、混合动力车等新型车辆所取代。
参考文献:
[1] 马国伍.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 中国交通年鉴社. 中国交通年鉴[M]. 北京:中国交通年鉴社,2010.
[3] 罗仁坚. 打造桥头堡昆明区域性国际交通运输枢纽[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4] 宋瑞. 快速公交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 杨芳. 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研究[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6] 张吉军. 区间数多指标决策问题的模糊层次分析法[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6):20-23.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结构 专业群
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才需求瞬息万变,高职院校如何通过优化专业结构来保证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适应产业需要,促进学校由扩张型发展向内涵型发展转型,成了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阐述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中的一些思路。
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形成,与欧美国家不同。由于历史的原因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职业教育陷入停顿状态,到1978 年,为适应改革开放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特色职业大学诞生,到1980年全国共有7所高职院校。从1985年到1998年,我国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形成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普通本科院校二级职业技术学院、部分重点中专、成人高等学校等六类高校共同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格局。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从2004年起,高等职业教育先后开展精品课程、人才培养评估、示范校建设工程。到2007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共有118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以上,在校生人数超过860万。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从规模发展转向提升质量发展的阶段。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由“现有职业大学、部分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的改革和少数中专“举办高职班或转制等方式作为补充”(简称“三改一补”)的形式发展起来的,基础薄弱。面对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专业设置不够合理的问题,需要深入分析专业建设及管理的问题,探索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实施策略,不断调整与完善专业结构布局,从而实现面向区域经济需求设置专业的转型,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我院经历了企业办学和政府办学两个阶段,在深厚的行业办职业教育的历史积淀中,面向社会办学的服务宗旨及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获得认同。短短三年时间,我院的专业数从15个发展到28个,按照国家专业目录划分,我院28个专业分布在9个大类、17个二级类中,涵盖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四大产业门类。我院在专业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专业分布相对较为分散,一个教学系部承担多个大类专业建设。其二专业设置针对性不强。其三,专业建设及管理的模式尚未形成,管理缺少计划性。
二、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依据与思路
1.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依据。第一,教育部的两个文件。《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可持续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支撑的专业群……”
以上两个文件表达了四层意思:一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调整与设置必须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调整与设置必须科学合理,有针对性;三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调整与设置必须根据各院校的办学条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四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调整与设置必须思考建立龙头专业和支撑专业的专业群。
第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建设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同时,还指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为区域高等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需要大量轨道交通类专业人才;二是急需现代制造业的专业人才;三是重视培育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四是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专业人才。
2.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思路。作为珠三角区域以培养工业、交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体的高等工科性职业院校,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的不断调整,我院亟须主动适应我国特别是广东省新时期产业结构、就业市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紧紧抓住广州市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战略机遇,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按照“做优轨道交通类专业,做强制造业类专业,做实服务业类专业”的专业发展策略,做优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化铁道技术等轨道交通类特色专业;积极发展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先进制造业支撑专业;依托轨道类特色专业和支撑专业,前伸后延发展电子信息、财经和管理类等电子信息与服务类专业,逐步形成涵盖交通运输、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四大专业类,构建与区域现代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相一致的专业体系。同时,随着我院规模的迅速扩大,我院在管理上需要进一步科学规范,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课程安排等方面迫切需要与《纲要》接轨,稳步提高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专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按照《纲要》的要求,根据我院各个专业现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当前行业调整的重点,针对我院交通运输、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四大类专业,按照整合、拓宽、开发、组建四种措施实施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增强我院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专业结构体系。
1.整合相关专业,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我院从2009年开始,依据市场需要,规划将主干课程相似、就业方向基本一致的专业进行了调整与合并,构建符合宽口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课程体系,使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我院各专业一次就业率及第一志愿录取率三年平均值,涉及14个专业为本次两个阶段整合专业对象,占专业总数的50%。第一阶段2009~2010年完成8个专业整合,将供用电技术整合到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将电子工艺与管理应用、法律事务两专业分别整合到应用电子技术及文秘专业,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整合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第二阶段规划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类的6个专业进行归类再整合,实现专业群的聚集效应。在专业整合过程中,被整合专业的教学资源转入相应专业,既有利于优势专业的建设,也有利于将专业结构调整与系、院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相关专业的整合使教学团队与实训基地共享,既符合广州市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也有利于教学单位集中力量做好特色专业。
2.拓宽相关专业方向,面向区域经济。坚持少专业多方向,即对现有专业已达到相当规模,但尚有较大市场前景和生命力,在相当时期内仍适合广东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采取加大专业改造的力度,拓展专业方向,拓宽专业面,使其向宽口径的专业办学模式发展,以增强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院现有文秘专业主要是培养涉外文秘,毕业生只能从事国家事业机关、国有企业、独资、合资企业等公关、文秘工作。为了突出该专业的特色、我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及时跟进市场、企业对文秘专业的新要求和文秘专业的发展趋势,在本专业原有的培养方向上再增加法律文秘、会展文秘两个方向,以增强该专业在招生和就业方面的竞争力。
为适应目前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我院2009年适时调整优化现有专业,增强为行业服务的优势,拓展涉外旅游专业培养的方向,在涉外旅游专业下增设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管理、旅游乘务方向。
针对珠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发达、进出口贸易频繁、外向型和开放型经济等特点,根据对市场、企业和兄弟院校的调研,我们发现商务英语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两大就业岗位群,即涉外文员和外贸从业人员,因此我院在商务英语专业下增设了商务英语国际贸易方向。本次拓宽8个专业,拓展方向19个。
3.开发工业交通类新专业,突出特色。我院根据自身条件和专业结构的现状,立足于现有专业的办学优势,从优势专业出发,集中人力、物力和其他办学资源,进一步突出我院专业优势,结合我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同时根据各大城市迅猛发展轨道交通的机遇,大力开发轨道交通类新专业,计划新增市场需求旺盛或潜力巨大,技术培养难度较高,对支持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的为社会急需、具有竞争优势、能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轨道交通运输管理与服务类专业,满足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和工程施工企业的用人需求。
依据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经过充分调研论证,重点鼓励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控制、铁道工程技术、高速动车组驾驶与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等10个带动能力强、服务轨道交通建设的新专业。
4.组建“4+4”特色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为加强专业建设的集约性,增强各专业间的相互支撑,根据我院的办学特色与专业建设定位,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化铁道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数控技术4个重点专业为龙头,其他专业为支撑,按照专业群链接产业群思路优先建成4个特色专业群。
经过不断探索,4个特色专业群在人才培养标准引入国际国内轨道交通职业资格标准,形成“产教一体、寓学于工”的人才培养模式,带动群内13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校内外实训基地、“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社会培训服务能力建设,形成4类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我院从自身实际和轨道交通产业链出发,不断调整服务方向,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老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到“十二五”末,再建轨道工程、电子信息、汽车维护及财经服务4个专业群,形成“4+4”专业群统领、带动我院各专业整体发展,全面提升我院专业建设的水平,从根本上增强我院的核心竞争力。
四、专业结构调整的长效机制
1.成立专业结构调整工作小组。我院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纲要》,深入推进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优化工作,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教学副院长任副组长,教务处、人事处、高职研究所以及各系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工作小组。
2.制定工作规划。专业调整优化工作分三个步骤完成,第一,各系部组织分专业开展广泛的调研工作;第二,我院分专业类别组织专业带头人、专业指导委员会、毕业生代表、用人单位代表、系部负责人等五类专题研讨会;第三,落实专业调整方案研讨会,确定专业群规划及相关保障制度。
3.开展专业结构调整调研。为掌握珠三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需求的第一手资料,我院领导带队、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专业人员参加,深入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合作企业共同就专业结构调整问题进行研讨,广泛征求相关企业与历届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按照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和综合交通体系的要求,将调研任务分解为多个子项目,制定了工作方案,并安排了专项调研经费以保证调研工作顺利开展。
4.建立专业调整运行机制。第一,建立专业群共享的优质课程资源,增加学生专业群内专业再选择机会。第二,建立老专业整合机制,实行招生、就业双考核,对招生报考第一志愿上线率连续两年处于末端专业停止招生,启动我院专业整合评估工作;对就业率处于末端专业限制其招生规模,促进加大专业建设力度。第三,建立新专业培育机制,对专业重点发展专业,优先安排专业申报及招生指标,给予一定专业建设启动经费,设置专业负责人提前介入专业建设。第四,建立优势专业强化机制,对获得省市示范性建设的专业,在招生规模、专业带头人评选、专业建设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
[关键词]城市公交 自动化 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123-0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公交监控系统是对社会越来越不可以少了。城市交通工具的数量逐日上升,公共交通状况日益严重,一个小小的意外事件就会引起一场严重的交通事故,特别是在大中城市,诸如上海、北京、广东等经常发生交通拥堵事件,加上公交车上频频发生盗窃和抢劫事件,引发各个城市在公交系统应用安防技术的强烈要求。
1公共交通具有个体交通无法比拟的强大优势,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解决大、中城市交通问题的最关键途径
近年来,城市公交系统的智能化已经成为公共交通研究领域主要方向。国内现有试运行的智能公交系统大部分都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定位,同时采用GPRS网络进行数据传输。车载GPS模块可以实时获取位置、方向、时间等导航定位数据,然后通过车载GPRS模块将数据传至监控中心,从而实现车辆的定位和监控。监控中心则可将车辆的实时信息或公告信息通过电子站牌的GPRS模块发送给电子站牌,以估算到站时间和距离,然后显示在电子站牌上。尽管现有试运行的智能公交系统定位覆盖面广、精度高,可以实现车辆的全范围定位和监控。
2当下使用的无线系统
2.1 基于WLAN的多媒体信息传输,基于802.11协议族
IEEE802.11a规定的频点为5 GHz,适合于室内及移动环境,传输速度为1~2 Mb/s。IEEE 802.11b工作于2.4 GHz频点,IEEE 802.11e及IEEE 802.11g是下一代无线LAN标准,被称为无线LAN标准方式IEEE 802.11的扩展标准,是在现有的802.11b及802.11a的MAC层追加了QoS功能及安全功能的标准。
当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都是使用WLAN的标准和使用WLAN的技术,如果想进一步接入更多的子系统,比如VoIP电话、CCTV等,WLAN的容量和性能就会受到限制。
2.2 基于WLAN的多媒体信息传输,基于802.11协议族。
IEEE802.11a规定的频点为5GHz,适合于室内和移动环境,传输速度为1~2 Mb/s。IEEE802.11b工作于2.4GHz频点,IEEE802.11e及IEEE802.11g是下一代无线LAN标准,被称为无线LAN标准方式IEEE 802.11的扩展标准,在现有的802.11b及802.11a的MAC层追加了QoS功能及安全功能的标准。
当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都是使用WLAN的标准和技术,如果想进一步接入更多的子系统,比如VoIP电话、CCTV等,WLAN的容量和性能就会受到严重的限制。
2.3 Wi-Fi全称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技术),和蓝牙技术一样,都属于短距离无线技术。
典型的CBTC是基于802.11b无线网络规范,该技术使用的是2.4 GHz附近的频段,最高带宽为11Mb/s,在信号较弱或有干扰的情况下,带宽可调整为5.5,2和1 Mb/s,带宽的自动调整有效地保障了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也与已有的各种802.11DSSS设备兼容。其主要特性为速度快,可靠性高,在开放性区域,通讯距离可达305 m,在封闭性区域,通讯距离为76~122 m,方便与现有的有线以太网络整合,组网成本更低。
3城市监控系统中的传输网络分析
3.1 有线传输网络
城市监控系统中的有线传输网络,其传输媒介主要是光纤,结合网络节点的光端机、路由器、交换机、Hub和前端的以太网线等设备和材料,组成有线传输网络,完成视频监控系统信号的传输。
有线传输网络的优点是带宽高、稳定性好。但在某些场合会受到布线本身的限制,如审批流程长、布改线工程量大、网络节点不可移动等;特别是当要把相距较远的节点连接起来时,铺设专用有线通信线路的施工难度大、费用高、耗时长,不能完全满足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的投资控制和建设速度的需求。
3.2 无线传输网络
城市监控系统中的无线传输网络是通过无线电技术,将数字化后的视频信号承载在无线电波上,从发射端传送到接收端的传输网络。无线传输网络与有线传输网络最大的不同在于传输媒介的不同,在无线传输网络中,无线电技术取代了传统的光纤。由于无线传输系统只需考虑网络节点的环境条件,从而大大地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了建设效率。
无线传输网络的优点是组网灵活、安装便捷、维护费用低,且可扩展性好。从组网模式上看,可分为点对点组网模式和点对多点组网模式。
4结束语
公交车与电子站牌通过ZigBee网络实现信息交互, 电子站牌与监控中心通过GPRS网络实现信息交互。随着3G、WiMAX、Wi-Fi等无线通信技术的成熟以及更加优化的卫星定位技术的出现, 定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智能公交系统方案, 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推动智能公交系统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时空;地铁;城市生活方式;社会变迁
Abstract:Metro as a technical synthesis of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ublic transport travel tools in modern cities, changing people's basic way of traveling, as well as integrating fully into urban life. Hence, influence of subway on city’s time, space and culture were investigated from the aspect of social relations between metro and urban social changes.
Key words:space-time metro ; city life style ; social changes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4-44(6)
导论
1863年,英国为了解决首都伦敦的交通拥堵问题,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它标志着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诞生,给城市居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通出行方式。截止2015年,全世界共有120多个城市开通了地铁,城市地铁通车里程公里数前二十名总和达到5500多公里,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莫斯科地铁担负了该市客运交通总量的44%,巴黎地铁日客运量超过1000万人次,纽约地铁营运线路总长居世界第五,日客运总量达到2000万人次,占该市各种交通工具运量的60%,香港地铁总长虽然只有43.2公里,但其日客运量高达220万人次,最高时达到280万人次。据《2014年-2020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模式与未来前景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中国累计有19个城市建成运营城轨线路87条,运营里程2539公里,其中地铁2074公里,占总里程的81.7%。
地铁为解决城市扩张所带来的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等问题而出现,它充分反映了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解决出行困难、满足出行诉求的渴望。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除了能避免城市地面的拥挤和充分利用空间外,还具有运量大、速度快、无污染、准时、方便、舒适等优点。对于这种交通方式,城市居民给予了极大的欢迎。因为它不仅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还改变了一座城市发展布局,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作为一种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相融合的技术综合体,地铁已经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出行紧密相连,除了改变人们基本的出行方式之外,所带来的社会性已经充分融入城市生活之中。仔细体味,较为显现的就是“时间”、“空间”在这种新的交通方式之下被重新建构,同时伴随地铁出现的文化元素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城市发展。因此,如果抛开地铁所带来的技术性贡献,从社会学视角进行审视,我们会发现地铁给城市社会带来的社会性改变更值得去思考。
1 地铁与城市社会变迁的相互促进
地铁是城市社会变迁的产物之一,同时地铁也是城市社会变迁的催化剂之一。
城市社会变迁的动力很多,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特点,城市化是重要的动力因之一。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城市化的过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连续实现了温饱和整体小康以后,推进城市化成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进程。城市化之所以能够以特有的社会变迁带动社会发展,其本质是形成了一系列新机制,如生活压力竞争机制、文化积累进化机制、科学技术创新机制、分工深化创造机制、个体差异需求机制、交换互动依存机制,等等。这些机制就成了城市社会变迁的强大动力,同时也给城市创造许多创新事物。当然,地铁就是众多创新事物的其中之一。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城市化,城市面积不会扩张、城市居民交换关系不会愈加复杂、不会造成交通拥堵引发社会成本的浪费等,那么地铁就不会莫名的出现。因此,城市社会变迁是地铁诞生的宏观背景,而城市化是地铁这种快速交通发展的现实土壤。
技术因素一直是驱动社会时代变化的主要力量之一。丹尼尔・贝尔指出,“技术改变了社会关系和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我们可以随意列出技术促成这些变化的五种方式:一是通过较少成本生产较多商品,技术成为提高全世界生活水平的‘火车头’;二是技术产生新阶级,如工程师等;三是技术为合理性创造了新的定义;四是运输和通讯革命,对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产生新影响;五是技术使世界的时空发生了变化”。[1]丹尼尔・贝尔的观点表明了现代技术是城市社会变迁的催化剂。那么地铁作为改变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的典型技术,为人们交往互动提供了新的形式,使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创造性变迁。
那么,地铁究竟对城市社会变迁带来了哪些影响?不妨先认识一下社会变迁的主要范畴。结合中外学者对社会变迁研究视角,主流主要集中在对社会结构的变迁进行考察,譬如:默尔(Wilbert E. Moore)认为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的重要改变,包括社会规范、价值体系和文化产物等方面;劳尔(Rorbert H. Lauer)则把社会变迁看做各种层次上社会现象的改变;沃尔夫冈・查普夫认为社会变迁可借助社会结构的概念加以理解,社会变迁即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制度的变化。所谓社会结构,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的定义,就是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2]。因此,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我们可以狭义地将社会变迁理解为人口结构变迁、职业构成变迁、行为变迁、规范变迁、制度变迁、观念变迁等重要特征的集合。那么,地铁影响城市社会地域结构变迁的重要元素,包括了人口结构、职业构成、行为方式、规范制度、观念改变等方面。地铁的时间可控性影响了城市社会人口结构以及职业构成;而空间延伸性为城市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为行为、规范、观念变迁创造了条件。
2 地铁影响下的城市时间
人们谈到地铁,首先提及的就是时间,也就是出行所花费的时间是准时、精确、可控的。私人小汽车数量的迅速增长,给城市地面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交通拥堵成为城市居民不得不面对的头疼问题,堵车使人们的出行时间变得不可控制,这种情况下地铁的时间优势就充分的体现出来。准时、精确、可控的工业化时间形态的特点,对于地铁乘坐者而言,“可控”同时伴随着地铁对行进速度的大幅度提升,节省了人们花费在交通上的时间,这意味着自由时间的增加。自由时间的增加,则意味着有更多的业余生活时间,人们更愿意继续留在城市工作,支持城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地铁所带来时间上的精准可控为城市发展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交通上的先决条件。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多数城市特别是特大型城市的空间进入了结构、规模迅速变化的时期。以上海为例,上海作为长三角的经济中心城市,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中心的范围不断扩张,形成了中心城、卫星城、小城镇、集镇四级城市体系;传统的城市经济空间向城市郊区扩散,大量工厂企业外迁,中心城区成为发展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城市面积的日益扩大,经济活动的日益紧密带来了城市居民之间互动的日益频繁,导致交通出行的距离和频次迅速增加。设想一下,像上海这样总人口两千多万的特大城市来说,仅仅依靠普通地面交通工具是难以满足的,很大程度上地铁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时间保障。城市快速交通为工作、生活提供了便利,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涌入像上海这样的城市。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知识分子、工人、农民的比例正在改变,形成了精英阶层(高收入阶层)、中产阶级(中高收入阶层)、普通工薪阶层(中等收入阶层)、底层阶层(低收入、贫困阶层)、外来人口(流动人群)。我们不能说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是因为地铁的出现,但将地铁视是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的一个催化因素毫无夸张而言。
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第三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服务产业等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城市化和后都市化的直接动力[3]。这种变化意味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即农业和工业占有比例减少,而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占有比例增加。产业结构变化导致了城市职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人员比例逐渐减少,而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比例逐渐增多。地铁交通为应对城市这种职业结构的改变作出了贡献。还是以上海市为例,改革开放以后,上海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原来的“二、三、一”产业发展顺序调整为“三、二、一”发展顺序。即遵照“三、二、一”的产业发展顺序,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形成了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二、三、一”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的“三、二、一”产业结构的转型。这种产业结构转型导致了金融、商贸、交通、通讯、餐饮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这部分从业人员数量急剧增加,他们穿梭在城市当中,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排除薪资较高的高端管理人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经济条件不高,相当比例为来上海工作的外地人,他们为实现自己的城市梦努力拼搏着。在他们的收入中,允许花费在交通出行上的比例是有限的,相比于私人小汽车而言乘坐地铁会便宜很多。上海工作日平均客流量超过900万人次,大量从业人员将地铁作为出行的首选,可以说地铁为庞大的城市人口流动承担了主要责任,也为整个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工业化时代人们“准时”的时间意识逐步增强。地铁对于时间的要求尤为精确,随着人们对地铁出行方式依赖程度的增加,这种以定时、精确、可控为特点的交通时刻要求,逐步地在改变居民的时间意识。
2.1 居民对时间的要求更加精确
以南京地铁为例,南京地铁的每条线路都有对应的运行时刻表,运行时刻表上对时间的标注是以“分”作为时间单位的。以地铁1号线为例,线路北起迈皋桥站,沿南京主城区中轴线一路南下,于安德门站向东南转至东山新城,进入江宁大学城,南至中国药科大学站,途径栖霞区、鼓楼区、玄武区、秦淮区、雨花台区和江宁区。线路总长38.9千米,共设置27座车站,其中地下站16座,地面及高架站11座。首班车时间为上午5点42从迈皋桥出发,平均2-3分钟一站,6点40到达南京交院站,每条地铁线路的列车均有精确的运行间隔时间表,除去由于机器故障造成的延误之外,地铁可以真正做到准时、精确、可控。而在上海几十米深的地底下,每天有上千万人次,以精确的自动控制方式,在四面八方间大跨度穿梭流动,其繁华热闹程度,不亚于地面上的上海。它给城市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带动上海成为国际大都市的驱动力,如何估量都不过分。[4]地铁作为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将线性时间的细分切割做到了极致。人们可根据已制定好的以分为单位的时刻表来安排自己的行程,预约、守时逐步成为公认的准则和社会美德。
2.2 促使居民生活节奏逐步加快
当居民对时间的要求越来越精确时,社会生活的节奏也随之被加速。“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等观点不断地冲击着居民,这也是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类社会活动频率加快的产物。高节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十分明显的,居民在工作中分秒必争地去争取最大的价值,在闲暇时也生怕浪费掉一丝一毫的时间,人们更加注重时间的利用价值,从而促使经济产值的增长和消费的增加。资源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是当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之一。
地铁作为现代工业化产物,同时作为“快节奏”商业社会的必备工具,在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同时,将这种时间认识论纳入人们的思维与观念之中,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已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生活特点。
2.3 促进城市社会秩序的形成。
公共交通的实行一般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时间运行,并由象征国家的管理部门制定运行车次、停靠站点,是一种秩序体系。随着居民对地铁出行方式的依赖,地铁对时间的精确要求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地铁的固定班次,要求人们去等候,并精确按照时间出行。但是地铁的运营时刻表是政府制定的,民众的出行生活时间其实不能做到完全自由,也就说是处于一种安排与掌控之下。[5]居民想要运用地铁作为出行工具,则需要调整个人的生活时间表。例如,地铁部门通过节假日延长运营时间、高峰时间限流等措施,控制人们的出行时间与方式,保证社会秩序。因此,居民的出行计划将必定根据地铁的运行时刻表来安排,这从一定层面上促进了社会秩序的形成。
3 地铁影响下的城市空间
地铁是现代化技术的一种综合形态,它将城市空间从一维向二维进行延展,将城市地上交通与地下交通有机结合,丰富了人们活动的空间,弥补了地面交通的不足。因此,地铁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技术上的空间,这是我们最直观的感受。
交通运输领域的每一次进步都在增加人们的出行半径,交通工具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民用航空的出现使得一日千里成为可能,私家车的普及和高速公路的发展则拉近了城市间的距离。但是,乘坐火车、飞机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带有公务或私人旅行性质的出行,绝大多数人的此种出行频率并不会太高。普通市民在城市内部,往返于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日常通勤才是城市日常出行的主流。通常情况下,除去一部分驾驶私家车上下班的市民,绝大多数市民往往需要借助于大众交通工具,包括公交、地铁、轻轨、轮渡等。但是,由于城市区域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交通拥堵情况的日益严重,城市居民驾驶私家车、乘坐公交车在上下班通勤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城市现有的道路面积已难以承载越来越多的汽车数量,导致城市拥堵现象频发;同时,步行或骑自行车就可以到达的路途,许多人图省力选择开车,造成汽车可乘人数的的利用率极低,但却仍然占据道路空间。而且,一些没有私家车的家庭,或没有驾驶技术和能力的人,如老人和儿童、残疾者等,在城市轨道交通出现之前,都或多或少受到出行半径小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轨道交通的普及无疑大大提升了城市居民的出行半径。[6]
3.1 地铁的开通使得人们心理距离逾越了空间距离的相对遥远
乘坐地铁,人们在相同时间内的活动空间扩大了很多,市民可以通过所在地区的公共交通主体枢纽或轨道交通站点等重要交通设施之间实现“无缝换乘”,往来于相邻地区之间变得更加容易。以南京为例,从江宁区禄口镇到新街口,若选择公交车出行,要先乘坐709路公交车在安德门站转100路公交车到新街口,全程要3小时,而选择地铁出行,则需要先乘坐地铁S1号线到达南京南站转1号线抵达新街口,全程只需1.5小时。地铁的开通拉近了周边地区与市中心的心理(相对)距离,虽然绝对距离还是很远,但给市民的感觉相对距离并不遥远,这也使得出行者的路径选择更加灵活。
3.2 地铁改变城市居民的居住模式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选择地铁出行,较远的距离可以快速抵达,不仅没有障碍和拥堵,而且比地面交通更加安全。随着地铁优势的逐步显现,很多房地产开发商选择在城郊的地铁沿线附近兴建大型住宅区,不仅房价相对较低,而且环境宽敞、空气清新,居民在选择居住地时逐步倾向于城市郊区。所以,地铁的便利为从中心城区到郊区的扩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改变了传统的城市居住模式,使得居住区逐渐向城市边缘外移,城市规模逐步扩大。以南京为例,自地铁一号线开通以来,江宁地区的房价及居住率大幅提升。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地铁二号线、三号线等的开通,必将进一步改变城市居民的居住模式。
大城市人口的增长,市中心区域人口向郊区分流,卫星城发展的根本就是要解决市区和卫星城之间的公共交通问题,而轨道交通相比于普通道路交通优势十分明显,地铁将大大拓展人们生活的地域空间,从这个意义上看,城市地铁的延伸,对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也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城市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角度来看,地铁大大促进了相邻地区的地方交往。目前,在北京、上海、香港等轨道交通相对发达的城市,城市轨道交通与城际高速铁路逐渐对接,共同向公交化发展。江苏与浙江、上海等地的紧密联结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地铁的建设。地铁拉近的不仅仅是城市与城市的时空距离,还有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城市生活方式的共享,促进了城市群中各个城市共同发展。
3.3 地铁空间的存在,为城市居民互动提供了新的场所
在地铁空间当中,人们的语言、行为、意识、符号在这里相互汇聚、相互交融、相互矛盾、相互改变,于是形成了另一个空间――社会空间。社会空间可以理解为城市在社会与经济方面呈现的空间特征和状态。由于人类生产力的提高,空间成为物品和产品的集聚地,并具有一定工具性和功能性,服务于人们日常的交换活动。因为空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关,才具有了社会性。简・雅各布斯认为,“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城市空间正是通过承载公共生活和市民活动获得意义,这些活动是一种受到激发而集聚的过程[7]。因此,不同于技术性的空间研究,城市社会空间的应用不局限与对城市空间形态和特征的客观描述,而是发现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变化过程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动因,将空间生产过程和社会变迁过程结合起来[8]。地铁是城市社会变迁的产物之一,从技术空间向社会空间的转向是地铁这种技术性综合体社会化功能的体现,由于地铁空间是城市居民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所具有的公共属性使其担负着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其重要意义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与日俱增。作为一种存在于城市居民生活世界中的空间,对于活动于其中的人们的行为、规范、观念、符号等带来哪些影响与改变,将是研究城市地铁文化的重要范畴。
4 地铁影响下的城市文化
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不同的文化功能构成不同的文化布局,文化的意义依它在“人类活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所关联的思想,以及所有的价值而定”。[9]在其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思想下:文化是社会结构体系的工具,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各种社会结构层次的制约,文化体系不仅决定人的价值观念,也构成人的行为准则。广义的城市文化简单地说是人们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城市文化在演进过程中,常常以新的物质创造为载体不断发展变化,原有的文化特征在新的环境下调整和升华。城市地铁作为一种物质创造,不仅仅是实体空间的产生,而代表了城市文化范畴内新特征和新变化的处理。如今,城市地铁已经成为城市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乘坐地铁是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每天的出行习惯,地铁空间成为人们之间互动的新平台。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帕森斯认为,文化是人类互动系统的产物,而地体作为人们互动的一种媒介,给城市公开规范、城市观念、城市符号注入了新的内容。
公开规范是指群体、组织和社会公开宣布的规范,比如法律规范、道德规范、技术操作规范以及各种规章、规则、制度等,都属于公开规范的范畴。公开规范包括公开宣布的规范、规则、制度,那些虽然没有公开宣布但内化为人们行动指导标准的道德准则,以及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行为标准。地铁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在乘坐地铁的过程中,个人行为必须得服从公共行为。比如乘坐地铁应该按照“先下后上”的秩序乘坐,这一行为要求人们互相礼让、遵守通行秩序,虽然是一个很小的行为规范,但能培养人们相互协作、相互理解的精神风貌,也能反映出一座城市的文明素养。近几年,我国多个城市颁布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对不遵守城市公共秩序的行为做了明确禁止,例如:禁止在车厢内吸烟、吐痰、便溺、乱扔垃圾;禁止在车站、站台、站厅、出入口、通道停放车辆、堆放杂物;禁止强行上下列车;禁止携带宠物乘车等等,有的城市还禁止乘客在车厢内吃食物。地铁行为规范的产生本质上充分体现了个体行为服从公共行为准则的观念,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约束言行举止,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安全,懂得替别人考虑,尊重他人感受。这将使城市居民感受到城市文明进步带来的精神享受。
时间上的精确、可控是城市地铁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当地铁进入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范畴,成为日常通勤惯用出行方式的时候,人们的时间观念也随之转变。现代城市是社会财富的创造地,工业化的时间意识使得人们的时间观念由循环变为直线、模糊变为精确、忽视变为珍视。在城市地铁站内,我们经常看到匆匆行走的人们,他们计算着下一个活动的开始时间。地铁时间特征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反映了现代计时技术对人们时间意识的改变。人们普遍意识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种时间观念内化成一种城市观念,它代表着进步,意味着人们向前的目标不断前移。
地铁不仅仅是城市现代化交通运输系统,更是一组符号系统,展示了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内涵。城市符号具有无可替代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城市精神”是城市之魂,而“城市精神”就镌写在一个个城市符号上。城市符号作为一种符号经济,它的社会意义在于:展示和传送本民族、本地域的优秀传统和文化,扩大城市知名度,抬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等。[10]世界各国城市地铁空间都有这个国家、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历史气息。我们走进法国巴黎地铁站,感受到是法兰西民族追求自由和浪漫的天性;我们走进美国纽约地铁站,感受到的是美国多元性民族文化。我国的城市地铁空间也不例外,例如南京地铁站内的墙壁设计,都根据站台所处的地理位置选择壁画主题,南京站反映南京城区总貌;玄武湖站以水为主题;中华门站壁画则是有着厚重历史感的南京明城墙,在中华门站文化墙上,可以看到了“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诗词,鼓楼站文化墙上分别用甲骨文、小篆等6种字体写了“东吴、东晋、宋、齐、梁、陈”6个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朝代名称,南京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地铁地域特色文化,展示了南京这座古城特有的魅力。此外,在地铁空间内,我们可以看到商业宣传、公益宣传,它们传递着一座城市的信息,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实力、人们生活水平及现代化、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
结语
如果我们走进地铁,仔细观察,会发现地铁对城市带来的社会性改变就在我们周围。这个由人类生产力进步所创造的技术综合体,除了承担它应有的技术功能之外,对城市社会变迁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过它的技术价值。人们在地铁空间内互动,各种想法、行为、语言在这里汇聚,所产生的各种社会性现象将继续推动着城市社会的变迁。通过地铁这个物质载体,将有助于我们继续观察、继续思考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文明的进步、城市文化的特点,将有助于我们研究城市变迁的新的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美]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王宏周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11―212.
[2][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第10版).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4.
[3]张鸿雁.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解构”与“结构”――新城市社会学的视角[J].社会科学,2012,(10).
[4]朱国顺.上海地铁的风花雪月[J].新民周刊,2016,(4).
[5] 周奥扬.地铁影响下的时空生活变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论文,2013.
[6]周奥扬.地铁影响下的时空生活变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论文,2013.
[7][丹麦]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公共空间・公共生活[M].汤羽扬,王兵,戚军,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7.
[8]钟晓华.社会空间和社会变迁:转型期城市研究的“社会-空间”转向[J].国外社会科学,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