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课外阅读汇报

小学课外阅读汇报

时间:2023-11-08 11:04: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课外阅读汇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课外阅读汇报

第1篇

内容摘要: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对此,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以课外阅读为核心,探究基于课外阅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外阅读 学生 语文素养 途径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可以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丰富语文知识储备,同时可以陶冶学生情操,进而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实际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不断优化和完善学生语文学生氛围,构建课外课内教学的体系,发挥出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教学目标。对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拓展课外阅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引入现代化技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进行课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入现代化技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上下五千年》课外阅读指导中,先利用旧知进行课前导入,提出: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一学期学习的朝代歌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吗?语言过渡:就是这样的五千年,演绎出了多少幕激动人心的故事,出现了多少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有这些历史故事吗?你能回顾这些故事内容,给我们简单讲讲吗?进而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向学生介绍《上下五千年》的主要内容,并简单介绍作者,激l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读书方法进行归纳,提出:“你打算怎样读这本书中呢?”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所学的读书方法,并提出“序中自有华章在,劝君读书先读序”的读书建议,根据学生汇报的读书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指导学生共同阅读,指导学生选做读书笔记,学生结合所做的读书笔记汇报读书所得。这种方式可以使得学生在实际阅读活动中,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使学生学会精读文章集中表现思想情感的语句,培养学生自主鉴赏人物形象和赏析表达方式的能力,初步让学生领悟读书笔记的写法,进而实现本节课课外阅读指导的目的。

二、重视教学反思,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之外,还要重视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在实际阅读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使得学生在反思中优化思维结构,以课外阅读为重要依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进而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伊索寓言集》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分析学情,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制定本节课课外阅读指导目标,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二是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是通过过导读,让学生学会读整本的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首先,教师请同学介绍《伊索寓言集》和伊索其人,并讲伊索寓言故事,转化课堂教学角色,让学生参与到“教”中,激发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要明确读书要求,制订读书计划,对于自己的书,学生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对于借来的书,要在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自抽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言的语句,采用各种方式随时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并鼓励学生做到每天必看,根据自己的情况大体的、规定一个时间表,一般可在一个月左右完成,进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教学指导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心得交流,并联系具体故事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有哪些心得,获得怎样的思想启迪,做好学习反思,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营造阅读环境,搭建课外阅读交流平台

为了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教师要给予课外阅读教学充分的重视,并结合现有教学资源和教学渠道,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在班级中设置阅读角,鼓励和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课外阅读存放在阅读角,以实现阅读资源的共享;定期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完善学生课外阅读条件设施,改善图书馆环境,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阅读库,进而实现学生阅读环境的维护。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级学情,向学生进行读物推荐,借用名人评价、讲述创作故事、设悬念等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进而发挥出课外阅读的价值,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研究,提出引入现代化技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重视教学反思,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营造阅读环境,搭建课外阅读交流平台等有效措施,不断优化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体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第2篇

摘 要:课外阅读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全市中小学推广开设阅读指导课,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就中小学阅读指导的重要性及阅读指导课的几种课型进行简单总结并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中小学阅读指导课

课外阅读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全市中小学推广开设阅读指导课,各中小学图书馆通过采取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正确引导学生开展有益的课外阅读,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就中小学阅读指导课的几点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儿童阅读差距还很大。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的未成年人儿童读物拥有量在全世界排名第68位,是以色列的五十分之一,是日本的四十分之一,是美国的三十分之一。据有关部门的《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儿童阅读现状令人忧虑,西方发达国家儿童在6-9个月时就开始阅读,而中国儿童则普遍要到2-3岁才开始阅读活动;美国儿童4岁后进入独立的、自主的大量阅读阶段,究其原因,有应试教育的影响、有可供学生独立支配的时间太少的原因、有电脑、电视等媒体的冲击,我认为其实更重要的问题是理念问题、是意识问题,是习惯培养的问题。

在不断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课外阅读是一种好的习惯和兴趣,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经验最好的和最直接的办法。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绩有密切关联。学生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阅读越早越有利。只有善于学习并终身学习的人,才不会被淘汰。而这种学习能力的形成,首先应该是从小培养阅读习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

二、课外阅读指导课的课型

1、读物推荐课。这种课型就是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从内容上,一般可让阅读语文课本中节选的原文,或教材中的文章的作家的其它作品,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使之读起来感到亲切,而且也有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内容。

2、读书指导课。即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跟踪分析和实践,我们提出面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有效指导他们阅读方法。学校图书馆定期举办一些读书方法的讲座,通过演示、培训、练习等措施,使他们学会浏览、精读、选读、速读、摘录、批注等各种读书方法,切实掌握常用的阅读技巧。正所谓:“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

3、读物欣赏课。这类课型就是让学生把阅读的书籍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部分通过表情朗读,配乐朗诵,背诵片断、格言及表演等方式表达出来,使大家在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读物分析(讲评)课。这类课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领会全书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整理知识,掌握不同体裁的作品的阅读方法。在作品分析(讲评)课上,让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读物,采用不同的讲评方式,说感想、谈体会、议写法、抒己见、析内容、评含义。以记人写事的读物为例,引导学生按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先理清事件的主要情节,然后根据章的主要内容,再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分析人与事件的关系,进而启发学生分析(讲评)书中人物的思想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5、读书汇报课。这类课型是通过学生汇报,教师来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形式可多种多样泼。汇报的方法有:(1)举办讲演会。(2)开展故事比赛或朗读比赛或成语连赛的活动。(3)读书笔记展览。(4)读物插图设计赛。(5)书面作业练习。

6、专题阅读课。这种课型指导目标集中,阅读侧重于一种阅读内容。指导方式要灵活多样。如:(1)绘本阅读——看图读文,与心灵品质共提升。(2)阅读历史——了解历史,与古今人物共攀谈。(3)科学探究——走进科学,探天地万物之妙理。科学类文本的阅读包括两类,一类是涉及科学的文学文本如课文《轮椅上的霍金》等;一类是应用领域的科学文本,如《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纯科学文本。因此,“走进科学,究天地万物之妙理”的阅读目标就内在地包含了对科学世界的整体理解。(4)接触媒体——接轨生活,与时代脚步同呼吸。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多方面扩展儿童的阅读视野,除历史文化经典之外,还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关注当代媒体,在报刊乃至网络媒体的阅读中,感受时代文化的发展,与生活接轨。(5)同步阅读——甚解文本,拓展专题阅读。冀教版教材突出的特点是围绕单元文化主题整合教材内容,每个单元一个主题,与之配套的《同步阅读》为拓展专题阅读提供了平台,是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素材,在带领学生学习教材的同时,都会链接到《同步阅读》,指导他们读好里面的文章。(6)诵读经典,夯实文化底蕴。近年来在全市中小学组织开展 “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与经典同行,和圣贤为友”等系列诵读活动。

第3篇

一、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置存在的不足

1.抄写过多,阅读过少

小学语文所承载的识字、写字的任务是比较大的。课标要求小学六年累计认识常用字约3000个,会写约2500个。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适当的抄写是必要的,应该说,到目前为止,抄写依然是小学生识字写字的重要手段。如果抄写过多,甚至中低年级课外作业反复布置整篇整篇地抄写课文,虽然达到了识字、写字的目的,但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学生无趣的心理。单就语文课外学习而言,同时还减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削弱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再加上缺乏必要的评价手段,小学生课外阅读过少,甚至于被忽略就不难理解了,哪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完成课外阅读任务可言呢?

2.忽视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置,忽视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任务,其原因上述已经阐明。在此我想赘述的是,小学阶段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是课标规定的,我们暂且不说它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但它至少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吧。可能很多教师没能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没能意识到,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做出过明确的要求,更没有出台相关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机制,促使他们去完成任务,被忽视就自然而然了。当务之急是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要求,出台评价手段和评价机制。否则,其将依然被忽视。比完成小学阶段课外阅读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习惯,这将是终身受益的事,不能留给初中或更后阶段的教师去做。

3.忽视了学生生活的规律性

小学生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与生活规律是密切联系的,这一点是我多年教学实践的感悟。过去,我多年从事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可能和其他毕业班教师的心理是一样的:总认为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多布置点作业,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汲取,结果适得其反,不仅作业完成率低,而且质量也比较低下,弄得教师、学生、家长手忙脚乱。因为面比较大,需要分门别类地处置:能力强的同学既补又罚,很快就完成了;能力弱的同学仅补,一周下来,有时还造成旧账压新账,无奈,再找家长配合。这一漫长的过程,耗费了教师、学生、家长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此,我历经多年的深刻反思,认为其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忽视了学生的生活规律。细细一想便会明白,双休日、节假日,父母的生活都没有了规律,再让孩子有规律地吃饭、学习、睡觉,能做到吗?寒、暑假本意就是让孩子休息的,何谈学习规律而言?如果再布置过多的作业,他们怎能按时完成呢?相对而言,学生比较有规律的生活是每周一到周五:吃饭—上学—吃饭—上学—吃饭—做家庭作业—睡觉。

4.不足够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小学低年级学生不留家庭作业,中年级一般为半个小时,高年级不超过一个小时。这是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但往往人们会狭隘地认为,这里的家庭作业仅仅指的是课堂教学的巩固与延伸,不包括课外阅读。我是这么理解这么做的,其他教师可能也不例外。

二、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置的实与虚

1.何为实与虚

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置的实与虚,只是我个人的实践与定义,不一定准确,因为在此之前我没有阅读到类似的东西。如果将来阅读到了,或经过有关人士的指点,即予以更正。所谓“实”,即为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置所承载的课堂教学的巩固与延伸;所谓“虚”,就是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置所承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完成课标规定的小学阶段课外阅读的任务,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此看来,实与虚形同文章的主副线,虽或明或暗,但都担当着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内容精彩纷呈的任务。

2.如何合理设置

(1)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置实与虚的作业量,并做到动态变化。如低年级课堂教学巩固与延伸的作业少一些,课外阅读作业可以多一些;中年级课堂教学巩固与延伸的作业和课外阅读作业可以适当持平;而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巩固与延伸的作业可以适量偏重一点。

(2)遵循小学生的生活规律,合理设置实与虚的作业量,做到动态变化。无论城里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只要上学期间,生活便有了一定的规律:如周一至周五基本上是早晨上学,中午放学,下午上学,晚上放学,课外作业,休息。双休日和节假日便打破了这种规律。过去,我和大多数教师有同样的心理,认为双休日和节假日学生的时间比较多,就多布置点实的作业,结果不仅完成率低,而且完成的质量也不尽如人意。仔细想想就会明白,双休日和节假日,父母的生活都没了规律,孩子的生活哪来的规律?如过年期间,父母去串门走亲戚,把孩子留在家中写作业。试想想,孩子能安心做作业吗?所以,依据小学生的时间规律,周一至周五实的作业略多一些,虚的作业予以辅助,可以调节身心,有益睡眠。双休日和节假日实的作业略少一些,虚的作业略多一些,有益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作业完成率和质量。

(3)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小学生课外作业实虚并存、实虚量交替之中,虚的作业设置还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低年级只要求学生读一读适合自己读的儿童读物,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中年级要求学生在读的同时注意自己喜爱的好词佳句以及段的积累;高年级则在上述基础上还应写一写自己的感受,逐步实现读书的目的。切忌一开始就设置读的难度,造成学生的畏惧心理,会适得其反。

(4)遵循适时评价原则。实的作业我们会及时评价,在此不再赘述。而虚的作业如果不做出适时的评价,就有可能会流于形式。因为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必须有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出适时的评价,是对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养成的不断矫正与督促。这种适时评价必须建立在课内,置于老师、学生的监督之下,否则,会事与愿违。

第4篇

1.纳入校本课程计划,强化阅读指导开发校本课程,每两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语文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中外名着,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严格控制作业量,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半小时自由阅读时间。教师不断地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思路,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如:阅读指导课:这种课型主要是教给小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小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会做简单的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学会上网查找资料;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想象能力等;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

一、二年级写填空式读书笔记,

三、四年级写摘录式读书笔记,

五、六年级采用摘录好词佳句和感想相结合的形式。读物推荐课: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我们要上好读物推荐课,可以通过讲解主要内容、朗诵精彩片段、讲故事等各种形式向学生推荐读物,也可以同学之间、小组之间互相介绍自己喜爱的书籍。阅读欣赏课:这种课型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阅读材料,可以通过配乐朗诵、角色表演等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审美能力。读书汇报课:这种课型是在学生课前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汇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主要形式有:①读后叙述: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书籍的内容。②开展辩论赛:对读物中所提到的相关论点开展辩论,促进阅读效果的提高。③交流评论:交流自己阅读的方法,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④表演展示:让学生把看过的内容,自编成小品、课本剧等形式,在汇报课上进行表演。

2、加强图书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学校要着力做好图书室装备工作,丰富师生的阅读资源。学生报刊读物种类多,数量足,不少于5种,班级各类报刊累计不少3份;每学期向师生提供不少于3本的必读书目。学校要有专用阅览室,力求面积足、采光好、布置美。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专、兼职图书管理员,各班级配有学生兼职图书联络员,建立健全图书借阅制度,有计划的开展借阅活动,保证学生每学期平均借阅3-5本书。开辟“跳蚤”书市,鼓励学生将家中的藏书变为“行走的书”,以书为媒介,广交书友。要利用校园空间,合理地设置阅读文化环境,让师生主动亲近阅读。定期推荐一些可读的优秀书目,以供教师和家长选择引导孩子读书。

3、倡导师生同读,实现师生共进。书籍记载

着人类成长的历程,把文明代代相传,绵延至今。无论是严谨雄辩的哲学思想,还是奥妙无穷的科学知识;无论是精美绝伦的唐诗宋词,还是神奇有趣的神话传说……无不以书的形式传承至今,书籍是人类历史的见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从促进师生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引领教师和学生,形成“与书为伴”、“与书为友”的良好读书风尚,实现‘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文明”目标。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教师,引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形成学习、思考、教学、提高的良性循环。在教师间开展读书笔记交流、读书知识竞赛、经典诗文诵读、读书故事讲述、读书成果展览等活动,激发教师读书热情。教师每人每年购置2本图书,订阅1份报刊(必是教育杂志)。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每学期都要举办“语文课外阅读名着讲座”,每位语文教师每学期上一节课外阅读公开课,要有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跟踪检查记录。通过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同写一幅字的“三同”活动,达到师生共同成长。

4、开展多种活动,培养阅读兴趣有计划地举办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看报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辩论赛、读书笔记展评等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组织“书香班级”、“班级阅读之星”、“诗词诵读大王”、“小书法家”评比,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提升学生读书质量。

5、强化考核评比,促进共同发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我校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把学生的课外阅读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之中。各部门要狠抓计划落实工作,以检查促开展,以活动促提高,以评比促提升。尝试采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

6、加强课内外结合,拓展阅读时空以阅读课为主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自觉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四、具体安排:

(一)前期准备

1、创设浓郁的校园阅读氛围。利用校园空间,合理设置阅读文化环境(如廊道文化、阅读墙、标语牌、宣传栏、校园花木文化、班级图书角等)

2、建立健全班图书管理体系,每班配有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借阅和收发工作,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图书和同学们交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3、配齐班级的报刊,建立健全报刊管理制度。

(二)常规性过程管理

1、每学年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目,引导学生学会选择读物,倡议家长与学生共读。

2、使用学校的图书室和阅览室,引导学生博览群书,积累知识。

3、定期开设“语文名着阅读讲座”或“名着欣赏讲座”。

4、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读书卡片展、阅读手抄报。

5、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读书沙龙活动、赛诗会、文学人物评论会。

6、定期组织“书香班级”、“班级阅读之星”、“诗词诵读大王”、“最佳读后感奖”、“最佳读书小报”等评比活动,激励学生自主读书。五、活动阶段:

(一)宣传发动,制定计划。

1、每位学生制定个人的读书计划,使他们充分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

来读书。如:安排中午的时间,晚上完成家庭作业后的时间,周

六、周日的休息时间。每天读书不得少于半小时。

2、做好家长的宣传工作。提倡在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选择合适的读物,慢慢引导孩子扩大阅读范围。

(二)实施行动。

1、开辟三大阅读时空:

(1)充分利用《阅读与写字》这门新课程,在比较正规的时间段,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阅读指导方式,例如:开启词句百宝箱、美文美段赏析、读书故事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享受到读书的快乐。

(2)充分利用早读、午间、课前五分钟、放学十分钟等零散的阅读时间段,培养语文值日生,开设晨曦书简,带领学生欣赏优美词句段或古诗词,使阅读时时在、处处有,使学生天天采到果实,寻到宝藏,及至打开知识的大门。

(3)发动学生把好书带回家,和家长共读一本好书,开辟出家庭这块阅读的馨香乐园,使阅读成为家庭的一种习惯,使阅读更好地促进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2、开展交流活动。例如,学生选取一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让大家一起分享。老师和学生一起共读一本书,谈谈读书心得。

3、老师做好导读工作,引导学生阅读方法。提倡个性阅读,初步教给学生读书做记号,读书做笔记的简单读书方法。要求学生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摘录在“采蜜本“中,鼓励学生多写读后感日记。同时,定期进行读书笔记展评供大家欣赏。

4、运用教材进行拓展阅读,从教材扩展延伸。在用好教材以外,安排一些相关的读物。例如,学习课文《开天辟地》后,引导学生阅读神话故事。这样,既可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又将课外知识融入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对自己的帮助。

5、利用板报和每天诵读《日有所诵》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通过做书签、古诗文诵读、绘制读书小报、讲故事比赛、读书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六、具体安排3月份:

1.充分利用语文课堂主阵地,广泛宣传读书活动的意义,让学生懂得“我的眼睛因好书而明亮,心灵因好书而澄清,品德因好书而高尚,灵魂因好书而纯洁。”

第5篇

一、注重阅读方法的选择和安排

阅读方法可以分为默读和朗读两种。默读是指不出声地、在心里读阅读的材料。默读的方法速度快,花费的时间较少,且学生在默读时更利于思考,可以加速自己对于所学知识的内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因此,在刚接触阅读材料时,可以让学生采用默读的方法熟悉阅读材料的内容。朗读是指出声地、有感情地阅读所学英语材料。朗读的方法花费的时间较长,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可以在学生对阅读材料默读熟练的基础上使用朗读的方法,进一步巩固阅读成果。同时,要使学生在熟练朗读的同时产生成就感,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注意阅读速度的强调和提高

阅读速度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阅读速度过慢不仅不利于学生及时完成阅读任务,降低阅读效率,而且会大大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给学生提升阅读速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据有关方面的研究数据,正常的默读方法的阅读速度为每分钟500-600字左右,正常的朗读方法的速度为每分钟125个字左右。恰当的默读速度可以提高阅读效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而恰当的朗读速度则可以使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得到增强。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达成正常的阅读速度呢?可以在阅读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一些读的技巧。

在指导学生默读时,要让学生注意以下几点:一要一目一行不回头。即默读时尽量不要回车,而是读一行是一行,一气呵成。有些学生在阅读时会出现读了后面的内容就忘了前面的内容,或者读了后面的内容又放不下前面的内容,不自觉地回头看,结果来回颠倒,大大降低了阅读效率。对此,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用自己的手或笔来遮挡读过的内容,读一行,遮一行,进行强迫性的训练,自然阅读速度就提高了。二要注意抓中心词理解意群。即指导学生默读时不必胡子眉毛一把抓、词词关注,而是抓一些中心词并上下联系理解整个意群。三是连猜带估解决拦路虎。即在阅读中遇到生词不必挨个去查词典,而要善于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这样,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

在默读时采用以上的默读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而朗读时要想提高学生的速度,则要告诉学生可以采取先点后面、逐个突破的方式,先把阅读材料中一些较难的词、句找出来读熟、练熟,然后再通篇朗读,这样就不会出现结巴、回车现象了。朗读流利了,语速也自然就提高了。

三、注意阅读资源的利用

1.抓紧课本上的阅读资源。以苏教版的《小学牛津英语》为例,课本上的阅读材料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A部分往往是阅读的重点,师生一般都很重视,完成的阅读质量都很高。而E、F、G、H部分的小幽默故事、小诗等内容则往往容易被忽视,许多老师在教学时对此一带而过。而这样做恰恰使学生失去了一些锻炼阅读能力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起这些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认真地去阅读。这样,这些轻松幽默的阅读材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成为高年级紧张的英语课堂气氛的调节剂,使原本枯燥的高年级英语课堂充满了活力。

2、适当挖掘课外阅读资源。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课外阅读资源的利用是相当必要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去挖掘利用一些课外阅读资源。大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鼓励学生订阅或借阅一些课外英语读物,寻找一些英语幽默小故事、小短文去阅读。

(2)鼓励学生到互联网上去寻找一些阅读材料,范围可以涉及故事、散文、儿歌等等。

(3)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课外阅读材料,扩大课外阅读资源的利用率。

四、注重阅读成果的反馈

相对于阅读任务的布置,就必然要建立相应的阅读成果反馈机制。及时地让学生进行阅读成果的反馈,不仅能督促学生认真、及时地完成阅读任务,而且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空间,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成果,对于促进学生语言词汇的积累、语言理解内化能力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阅读成果的反馈可以通过举办班级阅读沙龙、班级阅读成果汇报会、小组课外阅读交流展示派对等活动形式进行,并采用复述阅读材料、表演阅读材料、总结阅读中积累的词汇句型等方式具体展开。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教学 影响因素

虽然现在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来传递知识和重点,但是使用各种教具来完成各式活动的同时,却很少会有空余的时间来进行字、词、句、归纳大意等训练和指导。此情形会让学生只有理解表象的涵义,形成空有广度而深度不足[1]。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语文是一种范围广泛的学习,且需综合听、说、读、写的能力。国语文的能力对小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时期应该培养国语文能力,需要让学生拥有解读、逻辑推理、思考和写作的能力,因为它能让学生自在操作语言的能力。过去的课堂上,看见的是讲述教学,“教师讲,学生听,造成学生对国语文的兴趣大大减低,测验方式局限于分数,让学生在生活上不能综合应用所学到的语文能力[2]。因此教学方式如果能与生活经验连结、游戏化教学、结合资讯科技并统整课程,应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应用于生活上。

1.传播媒体的不当示范

媒体虽然提供多元信息的管道,但是现今的媒体为了收视率,多以最直接、快速、追求吸引人的耸动标题与娱乐新闻来播放,因此让语文的学习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发音不正确、成语的滥用与误用、跳跃思考、粗俗或不礼貌等,都会造成观看电视的学生,有不良的影响[3]。

2.考试效应

国内语文测验方式,一直是以纸笔的方式为主。因此教师与学生为了应付考,反而让教学过于重视读与写,而忽视听与说的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时自然会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此情形容易产生僵化的情况,学生的国语文素养非但没有提升,甚至连国语文的学习兴趣也被抹煞了。

3.以教师为主

受限于教学上的种种压力,例如教学进度、时数或学生的学习成效等,为了让教师能在时限内完成课程进度,因此都采用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偏向于学生听,教师讲,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器,学习成了知识的堆积,造成学生在进行思考和表达能力时不能充分表现出来,甚至是大幅的下降。

4.学生语文热忱减少

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应为增强自我听、说、读、写的能力,让思想和人格能受到语文的陶冶。但是从过去到现在的考制度,让教师渐渐模糊语文学习的焦点,大部份的学生只是以升学为目的来学习国语文,往往会成为填鸭式学习。只注重如何让知识快速填入脑中,使学习的效果仅停留在字音意的理解上。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的对策与实践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能快乐、自主并感受不到压力情况下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挑选语文教材时不能选择太困难、有深度、份量多的教材,这种情形让文言文、过去的历史和文学背景的故事被现代的教材所取代。变成学生只是在练习语言和文字,缺少了传统文化的素养,人文气息也相对的缺乏[4]。

1.为孩子课外阅读创造优越的外部环境

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进一步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端正办学思想,从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出发,建立一定的法规,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习负担,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给孩子学习生活和课外阅读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

1.1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给孩子的课外阅读留下充裕的时间。由学校行政领导把关,各科教师协同,合理安排学生课外作业量,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外阅读。

1.2建立各种层次的课外阅读资源库。为了确保学生课外有书可读,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的余地,应想方设法建立学生阅读的图书资源库,包括学生个人书柜、班级图书室、学校图书馆。

2.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在课外阅读中,为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最关键的是要激发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同课内的阅读相比较,课外阅读的最大特点是学生阅读的自主性能得到更有效的保障和充分的体现。一般说来,在课外阅读中,读还是不读、读什么、读多少、什么时候读,都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自由选择,一句话,全由学生自己说了算。这样,真正促成学生读的动力来源集中到一点就是学生的兴趣。

3.开设阅读汇报课

在这种课上,教师需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当然这是基于一定的规则之上的。汇报的方式可以是演讲,由学生自主选取一本已阅读书目,选取一个阅读体验点,自行撰稿,表达一个观点或一个想法,意在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可以是辩论会,由教师选取一个话题,学生自行组合,大量搜集资料,准备材料,这种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较强的逻辑能力。可以是讲故事比赛,学生将自己的阅读内容讲给大家听,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当然也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品质。

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揭示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过程中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关系,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这些积极意义无疑应当继承下来。

参考文献:

[1]刘梅. 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探讨[J]. 文学教育(中),2014,01:126.

[2]徐美华. 课外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探讨[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03:591-592.

第7篇

关键词:城郊小学;班级读书会;基本模式

一、第二学段班级读书会的基本课型

班级读书会是有效指导课外阅读的主阵地,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目前,城郊小学虽已开展班级读书会,但往往流于形式,实效性不高。针对此现象,笔者以班级读书会为平台,来阐述“城郊小学第二学段‘班级读书会’的基本课型”。

1.导读型――读前的读物推荐课

“读物推荐课”指教师结合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和教育教学需要,认真选择,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书籍,供学生选择的一种课型。主要方法有:书刊、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笔者就以《大林和小林》阅读导读课为例,谈其课堂结构。

(1)激趣导入,阅读期待

教师的导入是学生亲近课外阅读的前奏,是诱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催化剂。某教师在《大林和小林》的导读课上,与学生谈话:“小朋友们,你们都是爱读书的好孩子,那么谁来说说你最近都读过哪些书呀?我也带来了一本书,想和你们一起读一读。”这样用激励、赞许的语气与孩子交流,不仅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而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当然激趣时间不宜过长,激趣的内容力求精而少。

(2)戏说书名,观察封面

一般而言,图书的封面是取自书里面的某一幅画,而这幅画往往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封面同时也透露出这本书的某些重要信息,甚至是这本书品味的一种象征。封面的阅读,可以进行两项阅读活动:其一,猜测大意,产生期待。如在这节课,学生观察封面,猜故事,这有益于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把握书的主旨。其二,激发兴趣,乐于阅读。这是阅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3)观看目录,假想情节

文章目录的小标题就是对该章节内容的概括,目录能帮助学生大致了解书的内容。课堂上,教师出示目录,让学生阅读,“你知道了什么?你对哪个章节很感兴趣?”让学生来假想故事情节,了解内容。

(4)选读片段,设置悬念

指围绕故事的内容,提出令人疑惑的问题,或叙述离奇精彩的情节片段,或叙述内容至处戛然而止,在悬念处打住,吊起学生的胃口。如,阅读《大林和小林》时,陈老师就精心选择描述怪物模样的片段,问“这只怪物瞪着眼,伸着手要干什么?接下来你想知道些什么?”陈老师在处戛然而止,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起学生更大的阅读期待。

(5)激发欲望,推荐阅读

这个环节主要是针对导读课或读后的赏析汇报课进行的。教师应注意推荐目的,可从以下方面来考虑:迎合学生兴趣;配合思想教育;结合语文教学。

2.指导型――读中的阅读指导课

“阅读指导课”指教师确定指导内容,在课堂上边带领学生阅读,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切实掌握阅读方法的一种课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习惯,最终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1)名句导入,创设氛围

教师采用名人、名句导入,给学生创设自由交流的氛围,营造一个无话不敢说、无题不敢辩的轻松、和谐、愉悦的对话心理场,引起学生表达的欲望。注意激发交流的意识与愿望,可把学生围成一圈,自己坐在圈中,引导学生交流,有时走出圈外,也可按交流的需要分成小组或书友队的形式引导学生交流。

(2)借助目录,梳理内容

文章目录的小标题就是对该章节内容的概括,同时也是学生回顾书本内容、梳理故事内容的好帮手。

(3)质疑讨论,教给方法

班级读书会鼓励学生质疑,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有时候就是围绕一两个问题,展开一两次讨论。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甚至有争论更好。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品味性的精读法。如品味性的阅读可以分为词句的品味、段的品味、篇的品味等。指导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读书实践,谈做法、谈体会。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生总结出方法:可以学生先阅读尝试,然后自己总结方法――浏览法;也可以由教师运用实例进行引导――精读法。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使学生真正认识某种阅读方法的精髓,并通过阅读实践,切实掌握,以提高读书的品味和质量。

(4)心灵对话,摘记名言

在阅读教学中,一个人发表了看法,就是说出了一种独特的见解,若干见解的交流,就能使个性化阅读对话走向全面、深刻、成熟。教师要多采用延时评价策略,在学生的自由交流对话中,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好的创新灵感,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每本书总有一张精美的扉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摘录的座右铭或自己的感受写在上面,作为读书笔记。】

3.交流型――读后的赏析汇报课

读后的赏析汇报课是在学生读完一本书后,组织大家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让学生畅谈阅读收获和体会的一种课型。有利于巩固和提高阅读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说写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相互启迪,共同提高。以某教师执教的《精灵鼠小弟》阅读导读课为例来谈课堂结构。

(1)直面导入

因为学生都阅读过书本,有些知识都知道了,不需要再花时间作铺垫了。教师开门见山:“今天的班级读书会,我们一起来分享《精灵鼠小弟》”,就直接导入新课。

(2)了解梗概

故事梗概是整本书籍的内容。它能唤起学生的回忆,使其快速进入阅读情境。学生看了这本书,尤其是中高年级,应该对书梗概有所了解。教师就让学生关注目录,用简单的一段话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3)精彩回放

儿童文学,意义是其次的,意味和形象才是最重要的。孩子们喜欢儿童文学,是因为他们可以从中看到多姿多彩的风景,认识形形的人,经历许许多多的事……在班级读书会中,孩子们要交流的要说的,就是书中具体的一件件事,一个个他们感兴趣的人等。如,阅读交流《精灵鼠小弟》时,看了这些目录,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故事?指名说一说。大家是否想起了更多的内容?从这些内容当中你觉得斯图尔特是怎样的一个人?

(4)点击人物

每个孩子对故事人物有着自己的阅读体验,教师在认同他们情感的基础上,对于他们喜欢的、不喜欢的,适当地进行话题设计,展开一个你说我说的环节,让他们拿理由来说话,以理服人。此时,他们在脑子中就会回想书中有关这个人物的故事情节,这样有利于学生相互讨论和分享。如,阅读《精灵鼠小弟》时,这本书除了主人公斯图尔特以外,作者还刻画了其他重要的人物。下面,请你根据教师的描述,来猜猜是哪个人物?课件出示若干人物特征,猜一猜。

(5)真情对对碰

此环节一般采用小组交流方式。小组交流以4人为宜,交流时间约为5~8分钟。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交流情况。全班交流时,学生可自由发言。对少数不善发言的学生,教师也要指名发言。此环节,教师要做适当的调控和升华。所谓“调控”,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内容,确立汇报内容的先后顺序。所谓“升华”,即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用三言两语进行指点,或指点迷津,或概括总结,依据情况,灵活发挥。

4.其他类型

班级读书会除了上述的三大课型,还有“读书展示课”“读书唱游课”“精品鉴赏课”等课型。“读书展示课”以展示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为主,指导学生阅读为辅,形式不拘一格,达到目的即可。“读书唱游课”即把课外阅读和游戏、音乐等形式结合起来。“精品鉴赏课”指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文学精品,教师先引导学生品读体味,重在通过朗读揣摩推敲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力,感悟其表现方式,并积累优美词语,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其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第二学段班级读书会的教学策略

1.调动感官――全息阅读

中段的学生更需要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用具体方法引导阅读。教师常常给学生温馨提示:“孩子们,读书时,要善于用发现的眼睛关注细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用心感受精美的语言: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用手写……”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再次徜徉书海时一定比以往多了一份思考。

2.多方渗透――积淀读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快乐阅读的同时,不断地教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与阅读速度。以每天一次的晚读指导课为主要阵地,指导学生阅读,巧妙渗透着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等阅读方法,为学生独立阅读打下基础。

3.脱口而出――由静变动

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与语言“亲密接触”,变静态的作业为动态的作业,让文静的文字通过孩子的嘴巴变成活跃、充满生机的言语。在校内给学生交流读书感受的时间,在校外让学生把读书感受说给家长听,让语言首先在他们的嘴上活起来,继而在他们的脑中活起来,然后在他们的心中活起来,最后嵌入他们生命的历程,使他们成为有着言语智慧的血肉丰满的“人”。

4.鼓励深读――自能内化

(1)剪辑法。就是把读过的好文章或片段剪下来,贴在自己准备的剪贴本上。注意分门别类粘贴,最好在本子前面加上目录、封

面,作为写作的资料库。

(2)文摘卡片法。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自己制作的卡片上。制卡片时要注意持久性和易于保存,还要做好归类,以便日后查找,此举贵在持之以恒。

(3)列表法。这种方法可避免读书只追求故事情节而不深入思考的不良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翻书”的习惯,对提高写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4)批注法。当学生读到感受最深处就写上自己的评语或者眉批或者旁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

力,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收获。

5.多彩活动――提高能力

中年级,正是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转变的关键阶段,所以,赏读形式既不能过于幼稚,又不宜沉闷,多种形式的“读书会”就比较适合中段学生交流赏读:“好书推荐会”“模仿秀”“童话演出场”“观点对对碰”……在交际情境中,在交流合作中,在探讨辩论中,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逐渐加强。

三、构建第二学段的班级读书会评价机制

1.课外阅读评价内容多维

对阅读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其结果,而且还要关注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整个过程,把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

节。因此,教师可从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爱好、课外阅读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构建一个活动和考核相结合的课外阅读评价体系。

2.课外阅读评价方法多样

为了使我们的评价更有针对性,我们不仅要对评价内容指标进行分年级的细化,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城郊第二学段小学生的发展特点,确定各自评价的重点。三年级上学期的评价内容主要是读书的兴趣与习惯,教师要通过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年级下学期―四年级上学期阅读评价应该侧重于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习惯,通过评价来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从而使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收到最大化的效益。

3.课外阅读评价主体多元

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查评、教师点评等。实施有效的课外阅读评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意志,全面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水平。

城郊小学生在班级读书会活动中,阅读兴趣、阅读热情高涨,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日益增强,学习成绩也得到提升。在开展班级读书会时,笔者体会到课外阅读所带来的欣喜,同时也看到了不少问题。例如,教师怎样做到在轻松热烈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讨论话题,如何把握动态中课堂生成的机会,实际有效教学等。教师要不断探索,提高认识,磨砺技艺。愿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做孩子童年阅读的点灯人!点亮孩子的智慧人生!

参考文献:

[1]王林.班级读书会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小学语文教学,2006(12).

[2]李志明.班级读书会的开展策略.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0(09).

[3]张英臣,段京梅.课外阅读指导课浅谈.语文报:教师版(初中),2008(122).

[4]朱永新.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小学语文教师,2006(7/8).

第8篇

一、路子在读“经”活动中走出

一个主题:把人文素养之根,植于经典文学之壤

2003年,新课改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在新形势下,学校提出了“把人文素养之根,植于古典文学之壤”的主题,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等,让学生从优秀的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通过读、背、写、画、演等多种读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塑造学生个性品质。随着读书活动的不断深入,学校发现,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在选读中外古今经典文学作品,因此,2005年起,学校把读书主题改为“把人文素养之根,植于经典文学之壤”,要求“读书计划围绕主题制定,读书活动围绕主题展开,各科教学围绕主题渗透,课题研究围绕主题开展”,保证特色学校创建活动依主题、可持续发展。

两条渠道:课堂教学,课题研究

1.课堂教学——习方法,重积累。学校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为主阵地,扎实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一是全校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诵读课,用于学生经典诵读(阅读)的指导与交流。内容上,以新课标指定背诵75首古诗词为主。方法上,按年级分层要求。低年级只要求背古诗(词)知诗人;中年级增加据注释读懂诗意;高年级还要求悟诗情。交流汇报则不做硬性要求,以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每个年级每学期向全校上一节经典诵读指导课、一节汇报课,以总结经验,推广成果。二是开展“晨诵、午读、暮吟、晚省”活动。“晨诵”是每天晨会课前三分钟,低年级诵读《三字经》,中年级诵读《弟子规》,高年级诵读《论语》;“午读”是每天中午学生到校后自己复习“晨诵”的内容;“暮吟”是傍晚放学前,把“晨诵”内容背下来;“晚省”是想想我今天通过读背明白了什么。从诵到读至吟至省每天三句,一学年下来,积累下三五百句,明白了好些道理。“诵读吟省”,为经典诵读从口诵到心维到明理开辟了新途径。

2.课题研究——拓途径,求深度。对于浩如烟海的经典来说,单有课堂阅读是远远不够的。为此,2004年,学校成功申报市级重点研究课题《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分三步走。第一步,研究现状,有的放矢。通过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我们发现,一是小学生课外时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二是小学生课外读物良莠不分,缺乏书源;三是阅读不得其法,收效不大。针对现状,全校围绕研究课题申报了六个子课题,如《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研究》《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等。第二步,开展实践,探究策略。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寻求支援,建成一座藏书6万多册的省级示范图书馆;利用学生家中书源,开设“存一本看千本”的“图书银行”;建立班级图书角;校园楼道拐弯处,休息台放置书报架,以解决书源问题。校园外有“书香画栏”;校园内,有“孔子”等塑像、文化长廊、古诗词欣赏、名人故事、好书伴你行、学习方法介绍、学生佳作欣赏、新芽壁画;班级内设置“每日一诗”“经典诵读” “名言警句”栏目。课程上,每周开设一节阅读方法指导课,从阅读书目的推荐到阅读方法的指导到经典佳作的鉴赏到读书心得的交流,教师根据班级实际,自由安排。第三步,内外结合,家校结合。各班级建立“班级读书会”“小组读书会”“亲子读书会”“周末读书会”等一系列校内外结合、家校结合的读书小组,开展广泛阅读,并把读书心得记在学校统一发放的“采蜜本”上。各读书小组每月以班级为单位交流一次;每学期以年段为单位,将每班推荐的优胜小组,集中交流汇报展示一次。课题研究探究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与策略,构建了班、校、家、社一体,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读书网络,开辟了诵读经典——记诵经典——践行经典的新路子,学生阅读能力显著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品质明显提升。

三个平台:读书节、达标星、文学社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读书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热情,搭建读书活动的展示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学校举办了读书节、达标星、文学社活动。

1.“读书节”每年三月份举行,目的是让师生们集中展示一年来的读书成果。三月份第一周的星期一,走进校门,迎面是一个大红拱门,上书“长汀县实验小学第×届读书节”,告诉人们读书节的来临。校门旁竖立着的读书节活动安排大海报,让你知道校级每周活动安排。校园内两侧的墙报栏内十几个栏目展示出一年来学校读书活动的优秀班级或组或个人。走进教学楼,楼道内,每个年段读书节比赛活动安排表赫然在目。读书节历时四周,每周安排一项比赛。学校环境的布置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气氛,以“班班有节目,人人都参与,周周有赛事”为宗旨安排的活动,着力打造了读书节师生的经典大餐、诗词盛宴。

2.所谓“达标星”,即把学校规定的学生小学阶段背诵古诗词300首(含课标规定的75首)和课外阅读量260万字(含课标规定的145万字)分成十个级别,每过一级,发给“长汀县实验小学学生背诵古诗词、阅读课外书过级册×级达标星”。过级册包含“背诵方法”“阅读方法”“写读书笔记方法”指点;课外读物推荐书目;课标规定必背古诗词75首;过级达标要求等。每级古诗词背诵规定篇数,已背诗目由学生在表中填写,并由家长检查,教师抽查。已阅读课外书目、作者、总字数由学生填写,家长签阅,教师抽查。学校每月按年级举行古诗词背诵擂台赛,读书心得展,读书心得演讲,读书达标星颁奖仪式,并邀请家长(或家长代表)参与。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背诵和阅读的兴趣,为他们积极阅读增添了动力。

3.如果说“读书节”“达标星”主要为学生读书提供口头表达的舞台,那么“文学社”的成立则为学生的写搭建了锻炼的平台。“文学社”下辖《小学生周报》小记者站,校报《百花园》、校刊《》编辑室。文学社社员、小记者站记者、校报校刊编辑全部由学生组成,每社(站、刊、报)配一到两位指导老师。小记者们活跃在校内外,采访师生和家长,采写读书活动中涌现的先进事迹;报刊编辑部则把这些先进事迹、读书心得等及时编发。到目前已编辑出版了《百花园》99期、《》9期。记者、社员、编辑换了一批又一批。“文学社”既培养了“小小文人”,又推出了无数读书先进典型,为特色学校创建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特色在读“经”活动中生成

1.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经典培德,书香育人”,教师一方面自己读书,《论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班主任工作漫谈》《做最好的老师》等,每学期学校送一本,同时,结合教学实践撰写心得体会,学校每学年编一本教师优秀读后感。并且积极参加各级比赛,王冬云等十几位教师的读后感获市一等奖。钻研经典诵读指导课、汇报展示课的教学方法,严淑珍老师的经典诵读指导课《渔歌子》等十多节课获县市一等奖。另一方面,精心指导学生读书、做笔记、参赛,师生同诵读、同台演出。在“读书——教研——指导”一体化进程中,丰厚了教师的文化底蕴,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严淑珍等五位教师获省教学评优课一等奖,涂虹英等十多位教师在县市教学评优中获一等奖。

2.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阅读是各种学习能力的基石。它可以净化灵魂,提升人格。“经典培德,书香育人”,激发了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养成了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掌握了读书方法,在“读——背——写——赛”系列活动中净化了心灵,提高了精神素养,培养了自己的综合能力。而“经典”的长期浸润,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品位。他们在与圣贤对话中明白了许多道理。通过读经,温文尔雅的学生多了,讲文明懂礼貌的学生多了,爱学习做家务的学生多了。

3.丰富了学校德育内涵。“经典培德,书香育人”活动不断深化,创新古诗词背诵、经典诵读活动,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发挥了经典的博学与培德功能。广大师生通过经典诵读中的“晨诵、午读、暮吟、晚省”,从每日的吸取精华、反省中丰厚文化知识素质,提高道德修养。从“读、背、写、赛”读书系列活动中,发展了智力,培养了能力。这些活动创新,丰富了学校德育内涵,形成了学校良好道德风尚。2011年,长汀县教育局授予长汀实小“经典培德,书香育人”特色学校称号。

第9篇

进;环境;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6―0043―01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写作的能力。阅读能力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学习兴趣的浓淡,以及自学能力的高低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必须增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一、循序渐进激发兴趣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其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选择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知识结构,深浅适度的认知发展的水平。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活动要循序渐进,强化学生阅读时学会、会学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介绍读物时,对低年级学生,应多介绍童话和通俗的寓言读物,并尽量提供直观感性材料;对中年级学生,应多介绍科普知识、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对高年级学生,应多介绍民间故事、短篇小说、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课型特点上,低年级多开阅读介绍课,中年级段多开阅读汇报课,高年级段多开阅读欣赏课、读书笔记指导课等,使学生“读有所用,读有所得”,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钥匙,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

二、利用环境激发兴趣

环境激发兴趣就是按照校园的环境规划,精心设计每个空间,使整个校园、整个教室既有优美的环境,又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氛,让学生在和谐、优美的感受中得到启示、移情,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 充实并全面开放学校图书室。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必须保证充足的书源。学校每年要拨出足够的经费用于添置学生喜闻乐见的图书,广开添置图书渠道,努力争取上级下拨、社会捐赠、个人捐献等。加强图书馆的管理,创新管理模式,让图书馆常处于开放状态。

2. 组建班级“图书馆”,共享图书资源。将学生的图书集中起来, 组建一个班级“图书馆”, 发挥图书应有的价值, 让全体学生都来关心阅读, 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形成一种“群体阅读”的风气。

3. 让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普遍缺乏阅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只有培养了阅读的兴趣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够使学生对课外阅读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4. 充分利用走廊和墙壁做宣传。要求班级按规定的主题和内容定期出黑板报,并由校少先队大队部负责组织评比。组织开展这些活动,旨在充分利用学校的环境,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教育,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逐步把阅读兴趣转化为自觉的阅读实践。

三、通过扩展激发兴趣

第10篇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吕叔湘先生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

那么,怎样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语文课天天上,课文天天学,如果教师能开拓视野,以课内阅读链接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为课内阅读服务,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拓展,创造大语文的课堂教学,不仅会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逐渐养成阅读习惯。比如:课前链接,学习《少年闰土》之前,鼓励学生读读《故乡》,了解一下鲁迅,了解一下作品的时代背景 ,为更好的学习文本服务;课中链接,我们的《童年书架》是教材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学习文本过程中适当引进《童年书架》中相关文章的阅读,能很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扩大阅读收获;课后链接——课文是窗口,由这一扇窗可以让学生看到更宽广的世界;课文是引子,由一个课例激发学生产生广泛的兴趣,引发更多的课外阅读。比如学完《猴王出世》激励学生读《西游记》,学完《草船借箭》鼓励学生读《三国演义》,学完《五月的杏花》鼓励学生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同时,老师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揣摩学生的心理需求,推荐给学生课外阅读的书要具有可读性,让孩子喜欢,使课外的阅读,成为悦读,让孩子享受阅读的快乐。“开卷有益”,只要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再逐步规范阅读范围并不迟,千万不要在孩子还没有看书之前,先告诉学生要记多少读书笔记,看完后还要写读后感之类让孩子望而生畏、打消孩子阅读积极性的话。此外,我们要鼓励学生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和图书馆去走走,让书香熏陶着孩子;动员家长和孩子通读一本书,共同交流书中的故事和感受。

2、方法得当,事半功倍,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方法指导也很重要。

现在小学生手中的课外阅读资料并不缺乏,就我校而言,《童年书架》《小学生必读》《快乐作文》、相关的报刊杂志,加上平时家长给买的书,每个同学家里书架上的书都堆得满满的。怎样有效阅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挥课外阅读的最大效用是关键。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一要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二要通过个人阅读、小组阅读、交流与指导等形式,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三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有目的地读书,边读书,边讨论,边实践,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四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比如可组织一些读书活动:

3、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是需要及时反馈、总结、评价和再激励的。

课标中对课外阅读只有量的要求,没有质的提示。在检查和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要以课标为依据,侧重量,适当关注质;要以激励、调动兴趣、培养习惯为主,不要加重学生负担,消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比如,可定期召开读书汇报会,交流各自课外阅读成果,增强阅读的成就感;可以评选“读书星”、“读书小博士”等读书的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进一步调动大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可以统计读书字数,上不封顶,下一定要保底;举办《读书摘记》展览、好书推荐、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征文、作品人物介绍等等活动,切实把学生的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4、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使最简单最容易的事情,如果不能坚持,成功的大门也不会开启。阅读要养成习惯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它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反复训练才有可能形成习惯。作为语文教师要有计划地给学生创造时间,不断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把自己喜欢的名言,格言,俗语,片段,诗歌或摘抄,或做成卡片,把自己在阅读中深切的感悟写成日记,或读书心得体会。在阅读中练笔,用练笔促进阅读,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提高了写作能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一本有益的图书,就是与智者对话,就是打开一扇知识的大门。”鼓励、引领、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扎实、丰厚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

第11篇

一、改变观念,明确阅读意义

对于课外阅读的意义,林语堂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阅读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不仅如此,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格气质、审美修养和精神世界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外阅读总量也做了明确的规定: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首。在“教学建议”部分,再次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多种途径,营造书香氛围

1.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有效的课外阅读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教师应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意义。改变部分家长的陈旧观念,取得家长的帮助,保证课外读物有来源,课外阅读有监督。有条件的家庭,提倡亲子阅读,这对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

2.营造浓郁的教室读书氛围

教室内张贴读书名言,布置班级图书角,图书来源一是学校图书馆里教育局颁发的四配套图书,二是学生家中藏书。同学之间可交换阅读书籍,提高读物利用率,减轻家长经济负担。教师每周推荐一本好书,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精心选择,开启阅读之门

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现在的小学生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各种图书充斥着市场,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如果不加选择去读,不但会耗费学生大量精力,收效甚微,而且有时还有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了不少名家名篇,市教育局每学期都在各年级规定了必读书目。但仅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选择时要把握“趣”“广”“适”的原则。

四、教给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贝尔纳曾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读书亦如此。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去课外阅读,即“授人以渔”,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选读法

选读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对个别总为作文不会开头而发愁的学生,就引导他们选读所订的《小学生优秀作文》,从若干篇习作的开头语中,进行模仿和借鉴。

2.精读法

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深思熟虑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并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五、组织活动,搭建阅读平台

第12篇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基于这样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通过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下面就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 重视营造读书氛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首先,我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

其次是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再次,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由学生向家长汇报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请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经验。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打动了广大家长,他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如: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自己的小书架等,父母带头读书、读报,做孩子阅读的榜样,主动与孩子讨论书中的问题。

二、 重视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里,我主要是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三、 重视检查阅读效果

心理学告诉我们:“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我认为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则更能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动力。基于这种认识,我的做法是:首先在班级中展开读书比赛,定期在课外阅读登记栏上公布每个学生的阅读篇目、笔记篇数、摘抄的条目数。第二,抽取一些读书笔记,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览。第三,经常组织读书经验介绍。第四,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第五,注意发现优秀习作,积极组织向校内外刊物投稿。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查,让学生互相学习,看到别人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学生就会不甘落后,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使爱读书的氛围更浓,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镇野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