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护理研究重点知识归纳

护理研究重点知识归纳

时间:2023-11-08 11:04: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护理研究重点知识归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护理研究重点知识归纳

第1篇

【关键词】住院患儿护理常规说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143-02

说课就是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运用教育教学理论,面对同行或其他听众,就教学课题全面讲述自己对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及其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是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说课作为当今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教学研究工作的新形式,不仅为教学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理论及实践水平,成为推动教师职业发展的动力。当前,说课日益受到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的重视并得到推广,南宁市卫生学校也曾多次举行说课活动。本文以儿科护理学中“住院患儿护理常规”一节的说课设计为例,从“32说”程序对说课进行探讨。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次课选用的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叶春香教授主编的中专教材《儿科护理》(第二版)中第五章“住院患儿的护理”第二节,教学内容通俗易懂,实际、实用,紧密联系工作岗位需要和执业资格考试,符合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生源的特点和就业的需求。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次课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授课内容为住院患儿护理常规,课程安排在第五章“住院患儿的护理”第二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住院患儿护理常规包括入院护理常规、住院护理常规及出院护理常规等,是儿科护士在患儿住院期间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的重要护理内容。通过本次课学习,学生掌握住院患儿的护理常规,为今后学习各系统疾病息儿的常规护理打下基础。

(三)教材的重组

为了便于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患儿住院护理常规,加深印象,掌握知识点,笔者将教材进行了重组,将医生开具的人、出院医嘱单与本教材进行了重组,以入、出院的医嘱单作为主线,通过模拟临床情境让学生执行医嘱并动手练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临床护理工作。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新课程理念,笔者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其一,知识目标:掌握患儿入院、住院、出院护理常规;其二,技能目标:掌握患儿住院护理常规的各项操作流程,并能把责任制整体护理的理念贯穿到各项护理操作中;其三,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热心接、耐心讲、细心观、诚心帮、温馨送、爱心访”的优质护理服务思想。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是患儿住院护理常规的各项操作流程;难点是如何与患儿进行沟通。

二、说教法

(一)儿科护理教学中常遇到的难题及解决方法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由于教材内容多,时间紧,实践能力锻炼少等,导致对理论知识掌握不牢,理论与实践脱节。为解决这些难题,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学的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本次课除了采用启发式讲授法外,还使用了目标教学法、问题讨论法、对比法、多媒体辅助、仿真情境教学法等四种创新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第一,目标教学法:确立好教学目标,避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

第二,问题讨论法:把对案例及问题的讨论穿插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总结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综合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第三,对比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护理学基础中“住院护理常规”的知识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找出专科(儿科)住院护理常规的特点,便于学生掌握新的专科知识。

第四,多媒体辅助: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操作流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住院护理常规流程,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五,仿真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临床相一致的情景,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角色扮演,检验学习效果。

(二)使用这些教学方法所起到的作用

教学中使用启发式讲授法、目标教学法、问题讨论法、多媒体辅助、仿真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课前动脑、课中动手、课后能手脑结合,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形成良性循环。

三、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三年制护理专业学生(初中毕业起点),她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在学习中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学生在一年级已学习了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及动手能力,并对护理操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劣势是中职学校扩招后,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缺乏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法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为了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本次课的学法具体如下: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归纳法、任务驱动法。

第一,讨论法及自主探究法:把学习主动权让给学生,培养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显以学生为主体。

第二,总结归纳法:将一些易错、易混的难点知识讲给学生,使她们不仅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的要点,而且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第三,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动手操作,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增强动手能力,将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学程序按课前准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教学过程等4个环节完成教学。本次课用时3个学时。

(一)课前准备

1.分组:将全班学生分成6组,各组选出一名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学生完成任务。

2.案例准备:提前一周将案例交给学生,内容为一住院患儿的临床病例及医生开具的医嘱,并提出问题:(1)说出医嘱中属于住院护理常规的内容;(2)结合基础护理学的知识,制定该患儿住院护理常规操作流程图。

3.物品准备:给每组准备病历一份、入院登记本、诊断卡、床头卡、体温计、血压计、时钟、体重秤等。

4.评分表:包括自评、互评及教师总评,目的是通过评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成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

5.精心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2篇

1.1对象

将我校2012级三年制中专护理1班49名学生设为实验组,2班50名学生设为对照组。两组均为女生,实验组年龄(16.67±0.87)岁,对照组年龄(16.01±0.76)岁。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以及基础课考试成绩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两组均在第三学期开设基础护理学课程,教材选用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王静芬主编的《基础护理学》,共18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84学时,实践教学96学时。两组由相同教师授课,教学内容及课后实训室练习时间均相同。

1.2.1实验组教学方法

实验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为主、微课为辅的教学方法。(1)微课教学内容准备。授课内容选择《基础护理学》重点章节: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患者饮食的护理、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排泄护理、药物疗法、静脉输液与输血法、标本采集。针对难点和重点内容,如排泄护理章节中“男、女导尿术的两次消毒方法”“男性导尿管的插管方法”“留置导尿管的注意事项”“比较各种灌肠法的异同”等较难理解及操作的问题,可以结合当前此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也可以充分利用大量护理操作视频和现有各类丰富教学资源,经过创作与整合,制作成不同类型且具有针对性的微课视频来辅助课堂教学,视频时间一般限制在10min以内。(2)建立微课学习平台。任课教师建立QQ群,上传制作的微课视频,让学生随时浏览观看;学生也可将微课视频下载至电脑与手机上,随时观看,自主学习。同时,教师每周在固定时间利用QQ群进行在线交流、反思、答疑、测试和评价。

1.2.2对照组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首先通过讲授法进行理论教学,然后进入实验室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练习—教师再指导”三段式传统实验教学法,课后学生自主练习各项护理操作。

1.3评价方法包括

(1)理论及操作考核。两组理论考试内容、方式、时间均相同,总分100分,其中使用微课授课的相关章节共占45分;操作考核采用我校自编的《基础护理学技能考核项目及评分标准》,总分100分,其中使用微课授课的相关章节共占45分,两组考核项目相同,由相同教师评分。(2)学生对微课教学效果的评价: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在学期末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调查,内容包括7方面。共发放问卷49份,回收4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

2结果

两组学生期末成绩比较实验组学生期末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及相关章节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传统教学法是学生在固定的时间、特定的实验环境内,通过讲授、示教、练习等方法进行学习,尽管具有直观、操作性强等优点,但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资源浪费较大。微课延伸了教学时间,拓展了教学空间,使教学的实现更简单易行且节约资源。在教学中,微课里包含的内容以点状分布,可以是一种题型的精讲、单元知识的归纳,也可以是教材的全新解读,既可以传授一种方法,也可以对教学经验等技能进行展示。微课对传统教学法进行有效补充,不仅适合移动学习时代,也适合学生个人特点。

3.1微课优化教学效果的体现

3.1.1提高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进入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是初中毕业生,起点低、基础薄弱,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自学方法,缺乏学习自主性。基础护理学引入微课教学,特别是在一些侵入性、实践性操作项目(如动静脉穿刺、鼻饲术、导尿术、吸痰术等)的学习中,更能体现其优势,如在学习“男性导尿管的插管方法”时,采用栩栩如生的动画设计微课视频,使男性泌尿系统的解剖和生理特点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微课将给学生的移动学习带来新的学习契机,以及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基础护理学教学质量。

3.1.2增强学生理解能力,拓宽知识面

由于微课短小精悍,课程设计是针对一个个小题目,突破重点、难点,切合学生实际,解决实际困难。如:在输液反应理论教学中,教师可就每节的重点、难点知识制作微课视频,上传到网上,学生随时点播学习,加深理解,将新知识纳入现有知识体系。学生可以课后去听微课,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根据知识掌握程度寻找更多拓展内容,从而深刻理解课本知识,突破学习难点,达到查缺补漏的作用。

3.1.3增强师生交流合作

微课学习对象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打开多媒体终端设备连接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选择相应内容来学习,也可以将微课视频下载至电脑与手机上,并可对课程内容发表及时的评价和反馈。教师可以通过总结学生对自己课程的评价来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不足之处

第3篇

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 说课设计 教学实践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服务意识也在不断提高。护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与就业岗位要求相符合,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要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就要求有一支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职业教师队伍。近些年来,各职业院校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定期举办说课比赛。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即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是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说课比赛,不仅可以检验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有效调动了教师钻研教材和反思教学的热情以及深入思考课程目标与教学大纲的意识,促进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是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操作技能之一,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学生为主体,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本节内容说课设计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融合了护理概论和护理技能,《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法》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护理学基础》的第十六章第一节。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是临床病人疾病治疗与抢救常用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于护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将来的临床实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中专护理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其特点如下:

1.该阶段学生贪玩,注意力不集中,听课积极性不高,但是又有好奇心大,可塑性强的特点,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关键。

2.学生已掌握一定的药理学知识,是学习输液常用溶液的基础。

3.学生已掌握解剖学基础知识,对人体静脉的解剖学位置和特点有了一定的理解,是掌握输液常用穿刺部位的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静脉输液的目的与常用的溶液,掌握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技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媒体展示静脉穿刺部位图片,带学生回顾机体的解剖学特点,了解密闭式静脉输液常用的穿刺部位。运用示范教学、情景教学、分组练习、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理论联系实践,进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一体化情境式教学激发学生对静脉输液的兴趣,培养学生工作中的爱心和责任心,并切身体会“爱伤观念”。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的操作步骤,教学难点是静脉穿刺的具体操作方法。

四、说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可更加直观的出示一些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减少板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讨论,练习,突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2.示范教学法。直观地向同学示范具体操作步骤,能启发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使学到的知识易于巩固。

3.情景教学法。在模拟病房进行一体化教学,理论结合实践,给同学模拟临床操作情景,在学习中体验工作的责任和经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加快实现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4.分组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老师分组指导,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又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增加教学互动,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5.问题探究法。让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交流、讨论找出答案。

五、说学法

1.模仿学习法。学生观看老师示教,分组模仿、练习操作步骤。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学生有机会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并意识到合作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

3.发现学习法。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老师鼓励同学自己发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如穿刺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归纳总结法。学生总结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写出学习心得。

六、说教学程序

(一)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需要准备多媒体、模拟病房及相关设施,静脉输液所需的用物(注射盘、止血带、小垫枕、治疗巾、输液帖、启瓶器、砂轮、瓶套、输液卡、药液、输液器、输液架、需要时备夹板及绷带)。因为要采用真人模拟,所以用物要符合临床操作要求,无菌物品均在有效期内。

(二)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渐入佳境(3分钟)。导入新课是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为了在课的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老师通过多媒体出示静脉输液的临床操作情景视频,提问图片中的护士在做什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示范教学,专业规范(20分钟)。示范教学前,采用多媒体出示静脉输液操作流程,共15个步骤:核对检查准备药液核对解释初步排气皮肤消毒核对排气静脉穿刺固定针头调节滴速记录挂卡整理嘱咐更换液体巡视观察拔针按压整理记录。在模拟病房内运用相关教具讲授并示教每个步骤,让同学更加直观的学习操作技术,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其中,以初步排气和静脉穿刺为重点步骤进行详细讲解、示教。

3.分组练习,师生互动(35分钟)。在模拟病房内,学生分组进行真人模拟练习,教师负责分组指导,在练习中有疑问及时提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4.学生回示,查缺补漏(15分钟)。找一组同学演示操作步骤,师生集体观看,检查训练效果,纠正操作中的不足之处。

5.提出问题,分组讨论(10分钟)。回示完毕以后,给学生以下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1)引起初步排气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如何使排气一次成功?(2)引起穿刺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提高穿刺成功率?学生讨论完毕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答案。

6.归纳总结,回顾重点(5分钟)。再次强调本节课内容梗概,提示重点知识,使学生加深印象,条理清楚。

7.布置作业,巩固新知(2分钟)。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有目的、有重点的布置作业,巩固记忆。

(三)板书设计

为节省时间,本节课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板书的设计以简明扼要为原则,列出内容梗概和重要知识点即可。

七、说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活动的审视和分析,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1.密闭式静脉输液操作步骤比较复杂,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更加合理有效的运用,另外多媒体可以提供直观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向学生进行密闭式静脉输液的演示时,最好结合角色扮演,让同学更能亲身体会“爱伤”观念的内涵。演示穿刺过程时,要采用近距离真人模拟,使学生更好地观看进针手法和角度。

第4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中美合作护理班2013级学生作为实验组,共59人。以中美合作护理班2012级学生作为对照组,共60人。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前期成绩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授课内容和学时数均相同。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课堂讲授,辅以提问、讨论的形式。实验组则采用自主参与式的教学模式,由课程组教师在开课前按照统一模板编制理论和实践的自主学习手册,在理论、实验、见习教学的全程中应用该手册组织教学。理论方面共设计了6个疾病的学习指导,包括课前预习指南(预习目标、预习任务、参考资料等)、课堂学习指南(学习目标、教学任务)、课后复习指南(复习目标、复习任务)。实践方面共设计了3个实验项目和2个见习项目的学习指导,包括课前准备(预习任务、参考资料)、课堂组织形式、课后总结。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2.1.1课前准备:课前一周布置学生根据预习指南,进行自主预习或与同伴互助学习。①理论:结合教材和参考资料(书籍、网站、微视频),对新知识进行梳理,对旧知识进行复习,根据设定的临床短案例完成相关问题分析。如心律失常的识图内容之前在健康评估中已经学过,课前指南就会提供几种异常心电图条图让学生自行判读;高血压的课前指南则会设计一些短案例给学生分析(例如:患者,男性,56岁。因“高血压病、冠心病”收住心内科病房,医嘱予内护二级,低盐低脂饮食。入院当天17︰00,患者将饭菜往护士站一扔,很生气的说:“这菜是给人吃的吗?没油没盐的……”如果你是中班护士,你该怎么处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对该疾病的初步认知,记录预习中不明白的疑难问题,完成预习情况的总结。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通过查阅学生的课前预习笔记,事先了解学生的学情,为指导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依据。②实验或见习:复习相关理论知识,结合教材、视频等,预习实验或见习内容,自学护理相关操作技术,记录尚存在的疑难问题。如冠脉介入术护理和心电监护仪操作实验课,课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中冠脉介入术的内容,对冠脉介入术案例的相关问题进行准备,自学冠脉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手术(动画)、桡动脉止器操作(视频)、心电监护仪使用(视频),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对操作流程进行梳理。

1.2.1.2课堂组织:课中以老师重点讲解、师生间互动及学生间讨论为主要形式。①理论:老师就重难点知识进行重点讲解;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组织同学讨论或给予答疑解惑;通过提问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就重要知识点进行适当扩展和总结;围绕重要知识点,采用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BL)等教学方法,针对相对复杂案例组织学生讨论。②实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点拨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讨论。若为操作性项目,则直接由学生来进行示范,再组织自评和互评。③见习:在学生全程观摩临床护理工作的同时,创设机会让其主动参与学习,如采集病史、体格检查、疾病宣教、案例分析等。

1.2.1.3课后巩固:课后1周布置学生按照复习指南完成以下任务:①理论:学生采用思维导图归纳所学疾病的知识体系,并进行小组成果展示和交流;老师结合重要知识点设计数个较难的问题或相对复杂的案例题,布置学生完成相关作业;布置学生查找临床护理新进展方面的文献资料;由学生自主设计题目,同伴间互测互改,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②实验和见习:学生就学习收获、存在不足和进一步学习的方向进行反思。根据护理程序,对临床见习中收集的案例进行书面总结和口头汇报,并将其所见、所闻、所感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

1.2.2考核方法  改革学业评价体系,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强调多维度的成绩构成,尤其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从课前作业、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验考核及期末考试等多种途径进行综合考评。

1.2.3评价方法  ①针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采用张喜琰编制[5]的“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该量表从学习动机、自我管理能力、学习合作能力、信息素质四个维度对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测评,采用Likert五级评分,正向题目的分值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反向题目则反向计分。总量表的Crohnbach’s a系数为0.8223,各维度的Crohnbach’s a系数在0.7355~0.8632之间,具有较好的内在一致性。分别对两组在课程前、后进行调查,比较实验组自身前后和两组在课程后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性。②针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自行设计一份试卷,其内容涵盖内、外科护理学所学知识点,题量50题,题型为病例型最佳选择题(A2、A3或A4型题)。分别在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测试,比较两组成绩的差异性。③针对护理综合实践能力的评价:通过外科相关实验项目(引流管更换、造口护理)考核、案例讨论课堂表现、综合模拟实验课堂表现、见习汇报得分,比较两组在综合实践能力方面的差异性。

1.2.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描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计量资料均值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结果显示,实验组课后的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高于课前,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课后的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课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3 实验组和对照组自主学习能力的得分情况(x(-)±s)

组别

学习动机

自我管理

学习合作

信息素质

总分

实验组(n=59)

课前

27.47±4.19

38.14±4.75

16.14±2.11

20.12±3.36

101.86±8.14

课后

29.19±3.361)3)

40.76±4.552)4)

17.41±2.112)4)

21.69±2.552)4)

109.05±7.222)4)

对照组(n=60)

课前

27.55±4.24

38.25±4.87

15.98±1.90

20.08±3.32

101.95±8.06

课后

27.73±4.10

38.35±4.94

16.38±2.151)

20.27±3.30

102.73±8.262)

注:与本组课前比较1)P<0.05,2)P<0.01;与对照组课后比较3)P<0.05,4)P<0.01

2.2两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比较  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完成病例型最佳选择题方面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理论知识得分的比较(x(-)±s)

组别

理论知识得分

t

P

实验组(n=59)

38.85±4.22

-2.179

0.031

对照组(n=60)

37.10±4.52

2.3两组学生护理综合实践能力的比较  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护理综合实践能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实验组和对照组操作考核成绩的比较(x(-)±s)

组别

综合实践能力得分

t

P

实验组(n=59)

91.24±2.18

-2.248

0.026

对照组(n=60)

90.30±2.37

3、讨论

3.2自主参与式教学法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

Little[6]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者能够独立自主进行批判性反思和决策制定的能力。但是,“自主学习”并不同于“自己学习”、“自由学习”或“自愿学习”,庞维国[7]指出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不是绝对的,应该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黄婷婷[8]发现,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在英语学习时,常缺乏学习策略,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对于课外自主学习资料没有甄别选择的能力。这一问题在本研究中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在本研究之初通过访谈学生了解其对自主学习的看法,结果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有预习、复习动机的,但是却因为不清楚“如何学”才忽略了课前和课后的两个学习过程,仅仅保留了课堂学习环节,并且通常是抱着被动接受知识的心态,因此容易导致思维方式固化,学习成果收效甚微。本研究除了强调在理论教学各环节中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外,同时也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实时引导和启发。如预习阶段,通过让学生观看微视频或分析短案例,起到一定的课前“热身”作用,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课堂教学阶段,通过增加师生交流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开展CBL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同伴互助预习、开展TBL教学、课后自主设计题目并进行互测互改、小组合作式见习模式等,有助于提高学习合作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应用思维导图对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可加强其对复杂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借助信息化的强大优势,精选优质网络资源供学生课前自学,布置查阅文献等课后拓展任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学生在知识建构的主动意识,挖掘其学习潜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从总体上看,该教学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3.1自主参与式教学法对提高理论水平和护理综合实践能力的作用 

通过优化教学设计,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发挥教师在课前导学、课堂助学、课后促学等方面的作用,并融入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课前到课后设计难度逐级递增的案例,促进其对知识的内化能力,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邓月仙等[9]认为案例教学有利于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深层直觉,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形式。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自主参与式教学法,不仅有利于知识点的识记,而且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分析能力的提高。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就《内外科护理》这门课程来说,实验和临床见习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加深理论知识理解、巩固护理临床技能、促进临床思维发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但本研究的前期访谈结果却显示,较多学生的学习是没有延续性的,从理论课结束后至实验或见习前从不进行任何复习和预习,导致在实验课上或临床见习时,无法灵活地对知识进行迁移和应用,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本研究通过设计课前-课中-课后的“导学”单,推动学生保持一定的学习连贯性。指导学生在实验和见习前对理论知识进行复习,对实验内容或相关操作先提前预习,使其明确后续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并能带着问题有目的性地进入课堂学习;课堂内由学生来“唱主角”,做“小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10];实验和见习后指导学生及时反思、总结不足、交流心得、分享成果,该过程既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主探究、自我矫正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5篇

【摘要】 本文就案例式教学法在内科学中的应用作了初步的探讨。对比了案例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缺点,介绍了案例式教学应用于内科学教学的具体方法、初浅的体会,以及案例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 案例式教学;内科学;互动式教学;教学效果

Casebased method in Internal Medicine teaching

ZHANG Lei,WANG Shaoqing,ZHOU Peng,CAI Guocai,YANG Zhen,WANG Qiulin,LI Lu

(Internal Medicine Section,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Medical College,Chengdu 610500,China)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we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asebased method to Internal Medicine teaching.Firstly,we compar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etween casebased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and then introduced the specific method for casebased teaching as well as our preliminary experience.Eventually,we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casebased teaching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Key words】 casebased teaching;internal medicine;interactive teaching;teaching effectiveness

在医学教育中,内科学是医学生进入临床前的重要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医学生的质量。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单向的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二手知识,不能做到互动,必然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案例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临床诊治疾病能力的重要方法。为了培养实用型全科人才,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相继开展了案例教学,编印案例教材,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批判精神,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优势逐渐得到认可,值得在医学教学中推广应用。

1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采用最多的是讲授法,而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单纯的讲授在教学中就显示出不可避免的问题[14]。①讲授法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无法影响所传递知识的性质、速率和供给量,如果过多使用,必然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5]。②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到所学知识。③讲授对记忆的影响较差,学生常忘记教师所讲的许多内容,较长课时的课程尤其明显。

2 案例式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式教学法是通过模拟真实的事例,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分析、决策,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该方法多年来一直被广泛用于商业和法律课程的教学。20世纪80年代末,案例式教学法传入我国,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接受并广泛运用。案例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如同其他基于问题的方法一样,目的在于发展学生运用与课程相关的知识、观念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脱离有意义的背景情况而进行的学习相比,案例提供了融入背景的学习。

3 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

①将2006级临床班的50名学生分为5组,每组确定1名组长,负责督促学生自学教材、学习病例、查阅资料、组织分组讨论等。②选择有一定临床和教学经验的教师主持课堂讨论。③根据大纲对某个专题或章节的要求、教材中重点和难点知识等因素编写和选择案例[6]。我们的自编教材包含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大纲及重点要求、重点知识介绍、临床常见错误、强化知识题、病案、设问等部分。力求使学生通过以上几个环节能掌握重点、突破难点。④在上课前3~5 d下发病例,提出问题。教师必要时要督促学生的自学和课前讨论。⑤课堂教学。教师利用较少的时间进行重点知识串讲,然后各小组以病例问题为基础进行讨论并选派发言代表。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见解,教师根据发言情况,如语言表达、分析思路、结论的准确性等进行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控制讨论的节奏,协调各组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对本次课所提的病例进行总结,对一些共同性的问题和争议大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归纳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复习疾病的基本概念、临床特征、介绍最新进展,同时对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今后改进的要求。

4 案例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置于医生的位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责任感。例如在高血压病的教学中,老师提出以下病例:患者34岁男性,3 d前跑步过程中出现了喘憋症状,当时休息约5 min后缓解,后在次日夜间再次出现上述症状,持续数分钟后好转。在住院前9 h,患者在上网时(凌晨1点多)突然再次出现明显喘憋,不能平卧,持续不缓解,遂来急诊,在急诊监护示血压230/130 mmHg,心率110次/min,左肺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左室高电压。既往史:2003年体检时发现高血压。自幼体重超重,3年前体重最高130 kg.入院查体:血压210/110 mmHg,心率115次/min,左下肺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腹饱满,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K 3.17 mmol/L;肌酐、尿素氮正常;尿常规尿蛋白++;甲状腺功正常;血皮质醇升高未超过正常1倍,立卧位变化也未超过1倍;心脏彩超:左房前后径5 cm,左室舒张末内径6.4 cm,室间隔及左室壁增厚,左室射血分数29%.在讨论中,有的小组认为是原发性高血压,有的小组认为是嗜铬细胞瘤,学生在鉴别诊断上进行了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常见继发性高血压的种类、主要的鉴别要点、鉴别目的(治疗原则不同)等知识。其中也不可避免地涉及了解剖、生理、病理、病生、药理等知识。无形中在学生的大脑中对该章节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案例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交流观点、交换意见、反复讨论,实现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的注意力从漫不经心地听讲转移到积极地思考;从欣赏漂亮的PPT转移到讲授和讨论的主题上。案例式教学力求在得出合适答案的同时,更加注重得出结论的思维和推理过程。

5 案例式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 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

与传统课堂讲授式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将传统教学中的单向输出改变为多向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由单一的授课人变成了医生、护士、患者[7]。这种角色转变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理论要求,而且对教师的互动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有的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一时难以适应,在幻灯讲解上花费时间过多、病例讲解不够透彻等。随着案例式教学的长期、广泛开展,教师的经验逐步增加,这一问题也会得到有效的解决。案例式教学要求教师课前要布置预习内容,提前下发病例以供学生讨论准备。学生根据老师要求进行新课预习,准备讨论发言稿,查阅文献等。这样才可能真正把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

5.2 缺乏适用、规范的教学案例

教师在教学案例的选取和设计上还存在案例取材不够精当、代表性不强,借鉴意义不大等问题。学生反映,有的教学案例典型性、代表性和针对性不够突出,有的案例面太窄、太专业,有的案例大而空,有的案例过于肤浅,希望选择的案例应具有借鉴意义和比较特征。

案例是实施教学的基础,案例的选择主要依据有3个方面[8]:一是大纲的要求;二是教材的要求,即要依据教材的知识点、重点、难点来确定;三是培训对象,即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实践经验等。教师在编写案例时,要针对教学对象实际情况,着眼提高学生对核心问题的理解和把握,进行细研精编。

5.3 相对于课堂教学,案例式教学显得时间不足

该班共5组,每次课(3学时)常常不能保证每组选派的代表作充分的发言,其他学生的发言机会更少。这样,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发言机会,在以后课程的自学中部分学生就会出现偷懒的情况[9]。预习和自学不够认真,课前的病例讨论材料准备不充分,较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我们尝试采用以下方法提高本环节的学习效果:一是加强教师的督导作用,在布置完任务后要进行课前辅导。二是课堂讨论随机点名发言,其发言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样也可以对学生的预习起到督促作用。

6 经验及体会

案例式教学注重的是案例,在课堂上串讲的时间要严格控制,否则会造成学生讨论发言时间紧张,表达不充分。在主要讨论的病例基础上,可以再穿插一些小病例,常用于鉴别诊断部分。在下发病例后,教师对学生的督导十分重要。许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显得比较茫然;另有部分学生对预习抓得不紧。这些现象将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改革的初期,教师仍然处于一种主导地位。随着案例式教学的不断深入开展,培养出一批有经验的师资人员,在教学中必将从以教师为主体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于美方.大学教学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471.

[2] 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吴疆,王润兰.21世纪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5] 李成良,顾美玲.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6] 周训伦.方剂讨论式课堂教学原则与方法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4):4647.

[7] 黄琼.病理学案例教学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8):1819.

第6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148-02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教学活动程序[1]。它源于教学实践,反过来又能指导教学实践。任何教学模式都有其内在的结构。教学模式的结构是由教学模式包括的诸因素有规律地构成的系统。完整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结构一般包括五个因素:主题、目标、条件(或称手段)、程序及评价。纵观国内教育教学现状,应该说教学模式的形式多种多样[2-6],各有特色,但没有一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模式。几年来,我们对五年制医学本科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与尝试,包括问题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模式等等,实践使我们认识到采取目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模式,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目标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呢?我们的做法是:将课程最终教学目标分解成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这样就把教学目标逐一落实到课堂上,使每一堂课都实行目标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以目标教学模式为主线,对几年来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的认识与体会作以总结。

一、目标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目标教学模式是一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及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机制,它的形成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目标教学的整体性原则要求在教学中对知识认知、学科能力及情感教育等三个方面有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交织、互为手段的整体要求。更明确地说,在目标教学实践中,制定目标、展示目标、实施目标和检测目标必须从认知、能力培养、情感教育和思想教育诸方面进行整体性思考和设计,必须考虑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达成,使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导向性原则

实施目标教学中,要求对大纲的教学要求细化为学科单元及课时的教学目标,对这类教学目标要求是:教学内容明朗化,学习水平层次化,能力要求外显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必须强化目标意识,要求各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都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对应,要把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向标。

(三)教学结构优化原则

目标教学系统要求课堂教学各要素的组织结构必须优化。包括:1. 知识结构优化:信息加工理论认为:知识是以“组块”的形式保存在人脑中,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对学生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训练:对知识“组块”的梳理;加强知识“组块”之间的联系;加强知识“组块”与学科“组块”之间的联系。通过上述训练,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纵、横关系的整理,归纳总结、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学时间及教学环境的优化:目标教学系统要求合理分配教学各个环节所需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并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节,尽力使教室环境优雅,教具实用,教学手段现代化。3.学生学习情感的优化:学习情感是指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情感范畴因素,主要指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目标教学体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交替发挥作用。同时教师还应通过多种多样、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目标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在目标教学实践中,必须完成四个环节:制定目标、展示目标、实施目标、检测目标。

制定目标:包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目标制定很重要,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制定的,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知识认知与掌握、学科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程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证顺利完成后续教学环节的前提。

展示目标:即针对课时教学目标,从重点知识认知、学科能力掌握和情感教育三方面展示目标。展标是目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对教师来讲,展标可以约束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醒教师按规定的教学目标去教,克服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对学生来讲,作用更为显著,通过展标让他们知道一节课中,哪些知识是必须掌握的、哪些知识是熟悉理解的、哪些知识是一般了解的,只有当学生做到了心中有数,他们才能把自己的思维情感集中到教学目标中去,由“被动去学”变成“主动去学”。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而教,学生依据教学目标而学,师生双方在强烈的目标意识作用下,为达成目标而共同努力,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十分有利的。

实施目标:即达成目标,这是目标教学的核心环节。要求教师根据知识认知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科能力掌握层次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根据情感教育深度层次确定渗透方式。这一环节能充分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体现教师在课堂外的教学功夫――备课,即课前是否真正做到明确教学目标、精通教材、熟悉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及了解学生动态等等。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很多,但是目的只有一个,优化教学过程,全面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检测目标:即反馈检测,教师可依据教学进程及时进行课堂检测。这一环节是优化课堂结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进行反馈检测的方式很多,如观察学生状态、师生互动、提问、课堂练习、小测验等等,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酌情而定。检测方式不定,但必须简便、快捷、准确,使教师能够根据检测结果快速评估达标情况。通过反馈检测,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矫正补教,对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以期达成目标。

三、目标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与策略

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性强、内容具体、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教学模式,易于教师掌握使用。下面以“血浆脂蛋白代谢”一节课为例,谈谈我们实施目标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与策略。

(一)准确制定目标

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要求,教研室经集体备课讨论确定血浆脂蛋白代谢一堂课(2学时)的教学目标:掌握血脂组成与来源、血浆脂蛋白分类、组成特点、结构与功能、载脂蛋白的功能及HDL逆向转运胆固醇的作用及其生理意义;熟悉理解CM、VLDL、LDL、HDL的代谢过程与特点;了解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血脂及血浆脂蛋白的变化,分析脂类代谢异常给机体带来的损害以及用所学的生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唤起学生对病人的同情和愿为其解除痛苦的热情,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二)适时展示目标

教学目标的展示有许多种方法,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酌情而定。我们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1.课前展标:如果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比较单一、且非常突出,可在导入新课一开始就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以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2.分步展标:如果教学目标比较复杂,多数情况下是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步骤由浅入深分步展示,一般重点展示“掌握”和“熟悉理解”的知识点,使学生能根据知识展开的逻辑关系,逐一消化理解和记忆;3.课后总结展标:如果教学目标大而抽象,较合理的方法是在完成授课内容之后,把整节课的内容做一归纳总结,进而展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准确而快速地梳理并记忆抽象的知识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三种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也可根据课堂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实际上如果时间允许,课后总结展标的方法可经常配合使用,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血浆脂蛋白代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复杂而抽象,重点内容较多,难点不易理解,我们采用在教学过程中分步展标与课后归纳总结展标相结合的办法。前一方法可在教学过程中按知识展开的逻辑关系逐渐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至下课前达到最高,学生特别渴望知道高脂血症的原因和诊疗办法,这时老师利用短暂的时间把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给学生完整展示一下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对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精心实施目标

目标教学如何实施,关键在于如何规划教学步骤、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所以这是目标教学的核心环节。血浆脂蛋白代谢这节课的设计方案如下:

血脂的概念、组成与来源(10分钟,板书,来源提问)血浆脂蛋白的分类(10分钟,多媒体图示、比较启发)血浆脂蛋白的组成及特点(15分钟,板书,对比综合启发,师生互动,课堂练习)血浆脂蛋白的结构(5分钟,多媒体动画,设问观察)载脂蛋白的分类与功能(10分钟,板书,问题启发)四种血浆脂蛋白的代谢过程(40分钟,板书与多媒体动画配合,联系临床,激疑启发,师生互动)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5分钟,板书,个别提问)归纳总结(5分钟,多媒体完整展标,课后作业)。

(四)反馈检测目标

目标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及时进行课堂检测,是否达成目标。血浆脂蛋白代谢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多而复杂,我们根据教学内容不同采用了观察、个别提问、师生互动、多媒体练习四种形式进行反馈检测,90%以上学生掌握或理解了当堂课所学的知识,达到了预期目标。个别较差的学生经过课后补习,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目标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的联系

目标教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在实施目标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地渗入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做到以目标教学模式为导向,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辅相成,使每堂课都达成目标,收到最佳效果。

(一)采用问题教学模式达成目标

在实施目标教学过程中,有时我们根据教学内容自身的逻辑关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重新组织教材,把教学内容组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以“问题链”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并做出回答。通过对“问题链”的讨论,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知识,学得更清楚,更有深度。其次,联系过去和现在所学的内容进行承上启下式提问,能起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同样,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这种提问能自然过度,激发学习兴趣。第三,教学中的难点可使用分步教学法,层层设问,将知识由大化小,逐个突破,循序渐进,激发求知欲。几年的探索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上好一堂讨论课,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

2.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3.精心设计讨论点;

4.及时把握讨论时机;

5.合理调控讨论过程;

6.灵活运用讨论方式。

(二)采用案例教学模式达成目标

比如在讲到氨中毒生化机理时,老师便把一个肝昏迷的“病人”摆到同学们面前,让大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生化检验指标分析昏迷的原因,然后再根据所学的生化知识为病人开出正确治疗和护理的处方。这样的教学形式再与形象生动的多媒体画面结合起来,课堂就变成了“病房”,从而达到了教学互动、增加技能实践、培养临床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教学效果非常好,深受学生欢迎。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达成目标

启发式教学不同于其它具体的教学法,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在实际应用中还没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可寻,缺乏程序性和可操作性。因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总结了一套适合学科特点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包括比喻启发、比较启发、背景启发、激疑启发和综合启发,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将启发式教学贯穿整个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事实上启发式教学蕴藏在各种教学模式中,关键是如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意思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质疑、解疑中长知识、增智慧。这样,学生不仅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应力求使一节课沿着“无疑有疑无疑”这样一条波浪式的思维路线前进,从而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以上是我们几年来对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一点体会,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目标教学模式中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认识和改进,我们仍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之更加完善适应新时期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等,“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2):3-9.

[2]张楠楠、朱昌蒽、王国庆,关于新型教学模式PBL的思考与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8):1480-1483.

[3]杨庆媛,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07,(8):45-46.

[4]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44-46.

[5]肖敏、杨贤义、陈立东等,急诊医学程序化目标教学模式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1):195-196.

[6]周又萍,“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六课型》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