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意设计美术作品

创意设计美术作品

时间:2023-11-09 10:44: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意设计美术作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意设计美术作品

第1篇

一、图形与美术作品的区别

两者都受时代美学的影响,然而不断的受社会各界的影响而形成新的美学思想,两者又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地成长和壮大。两者的不同之处,美术作品是原作最值钱,然而图形是需要经过大量的复制传播才会越来越具有价值,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宣泄画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甚至不用在意观众的感受,是否能接受。图形,它就不一样了,它主要是向人们传递信息的,所以一定会让观者能看懂、读懂,考虑观众的接受心理等,简而言之,图形就是信息媒介。更准确地说,图形是介于文字和美术作品两者之间的一种视觉符号。

二、图形创意的表达过程

图形创意实际上是一门综合了文化、设计、创新等诸多要素的学科,是从创新思维到形象设计的这么一个过程。总说创意,创意到底从哪而来呢,我们不否认,很多的伟大创意,都是设计者突发的想法,就在那一刹那间产生,那么,创意和灵感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是否需要灵感的存在呢?我个人认为,灵感也是需要我们知识的大量积累的,倘若没有见过的东西,又何以谈到绘制出来,又何以谈到灵感的迸发呢,所以,进行图形创意设计时,需要我们多看书、多观察周围的环境、多动手去画、多动脑去想,总之是需要长期累积的,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需要我们结合广告设计的主题,我们认真研究主题,深挖它的真正含义,最终找到一个最适合传达广告主题的创意点子,最后利用图形成功的表述广告主题,所以说,好的创意,一定是深思熟虑的,也是需要好的思维方式才能获得到的。

三、平面广告中的设计要素及图形特点

平面广告设计中包括图形要素、文字要素和色彩要素等三大设计要素,其中作用最为重要的要数图形要素。它在整个画面中具有活跃画面,让设计充满活力和生动性,能将广告中的内容直观的传递给观者。利用图形的创意吸引观者,从而达到广告的作用。在平面广告设计中,文字和图形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字具有直接述说性,一般应用在广告的标题中和正文处,起到表白图形的作用,让观者可以明白广告的主旨意思,文字加上图形,胜过长篇大论的文字述说,让人们看后乏味,起到了以少胜多的点睛作用。色彩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选用色彩时也要结合广告设计的主题,以及观者看后的心理感受,只有这样,才会让色彩发挥它的作用,起到迅速抓住观者眼球,达到广而告之的作用。

四、平面广告中图形创意的设计原则

图形创意作为现代平面广告的主要表达手段之一,它不是图形的胡乱堆砌和凭空想象,它是人们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是人们生活的经历,是从人们生活的环境和所处的文化背景中得来的,并且有一定的原则可以遵循:第一,关联性,关联性就是找到与人们能够产生共鸣的地方,图形创意不是设计师随便在纸上一勾一画出来的简单视觉图形,它的主体形象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它可以是生活中某种事物的变形写照,这样让观者看到会产生一种亲和力,产生设计共鸣,这种关联性,实质就是“挖掘一些不为人说的潜在的心理共性”。第二,原创性,对于平面广告设计而言,原创性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当今的社会竞争力很大,无论什么行业,都需要不断创新,力争最好,超凡脱俗,一定不要给人一种好像某某广告一样的感觉,所以就需要设计者在创意过程中的努力思考,可以借助某种事物,挖掘它和广告主题的相似性,进行一些人为的改变,以获得最好的创意。第三,美感性,每个人都有爱美之心,美的事物,人们都喜欢去欣赏和去接受它,也就是说美的事物,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一个没有美感的平面广告设计是很难被观者接受的,更别说让观者接受广告信息了,所以这样的平面广告设计是无法完成其传递信息使命的,所以,图形创意的美感设计,是很重要的。图形创意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它是一种以视觉形象为载体,不受地域、文化、民族、种族限制的世界性语言,对于广告信息的传播是非常有利的。我们在设计图形时,除了要遵守形式美法则以外,我们还应该让我们设计的图形具有一定的创意性、幽默性,这样会很容易让人们接受,会让图形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很普通和大众常见的图形,已经很难引起观者的兴趣了,图形创意一定要打破常规,形象上要有新的突破,可以在原有事物的造型上,进行一下改变,可以加一些素材,也可以减掉一些素材,还可以将两种形象或者是两种以上的形象进行刻意的结合和改变,这样便会产生一种新的形象,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掌握一种即可,最终设计出一种具有独特创意的图形,具有一定视觉冲击力的形象,这一点也是平面广告设计的主旨。

五、结语

总之,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将图形、文字、色彩等诸多的设计要素,以一定的视觉规律,遵循形式美的设计法则,经过表现与组合,形成有效的设计语言,然后将广告中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观者,这样的平面广告设计是成功的,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作者:李晓宁单位:鞍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第2篇

当全体公民共同暴露在雾霾天中,当全体公民被迫呼吸着PM2.5严重超标的空气时,“同呼吸,共命运”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会演变成真正的全民环保运动,因为当艺术自下而上为民所用时,全世界都会来帮助你。

设计为社会,用作品发声!

连续两年秋冬雾霾围城,偶尔在SNS吐槽已无济于事,于是一群设计师尝试用视觉的语言去召唤正能量,去向雾霾说不。“首届中国雾霾主题公益海报作品征集活动”在环保与艺术的跨界合作中诞生了,活动发起于2014年年初,缘于当看到有设计师用海报调侃发泄雾霾之苦,徐长新、张子建、顾鹏等几位著名设计师在想,是否可以把“吐槽”引向专业,大家探讨可否做一次雾霾主题海报征集扩大声量,想法提出后他们一拍即可,并用CDS中国设计师沙龙的名义在微博上发起活动,引起众多设计师网友的强烈反应,于是一场视觉系雾霾环保公益活动正式发起。活动分为两个部分:面向全球发出号召的“拒绝雾霾全民行动”,以及面向设计师和创意人士征集“首届中国雾霾主题公益海报作品”。

牛一力先生是一位跨界创意人士,五年来坚持用创意视觉把社会问题带入公众视野,他发起的意益传播将4A公司的方法论和工作标准带入了公益传播领域,之前他是知名4A公司的创意总监。这次创意设计行业的总动员,他接棒成为北京“拒绝雾霾全民创意行动周”策展人。据牛一力介绍,活动征集时间从2014年1月10日开始,截止至5月10日,共征集海报作品3500余份,其中作品分为专家组和学生组,海报作品各种不拘一格,大家各种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向霾宣战,有创意,有责任担当,我们对蓝天渴望的呼声呐喊,原来可以这么任性表达!

活动方邀请了包括德国著名设计师Klaus Hesse在内的多位知名设计师对活动作品进行逐一甄选,从中评选出300多份获奖作品,构建了“拒绝雾霾全民创意行动周”的基础。“拒绝雾霾全民创意行动周”首发站是2014年12月15日在北京银河SOHO。牛一力作为北京创意行动周策展人,对展览空间的选择,他有着自己的定位:“定位公共空间,而非传统美术馆,需要引发社会相关方的介入、公众的互动,这才是策展目的。我们希望作品出现在商业中心,有别于围墙包起的美术馆、艺术中心。我们重视公共性,就是离公民近些。我们重视社会性,就是将它置入生活。希望在这里美术保持逼格的同时,能够展现设计师的社会责任。”牛一力介绍,场地寻找大费周折,从最初东直门公益艺术空间到SOHO银河,组委会成员先后接洽过不少于十个地方,当遇到交互北京团队,悬而未决的问题终于落地,他们恰好有一个改善雾霾的互动装置展示项目,跟场地方已有初步意向,大家目标一致把内容合并一起就好,至此,“拒绝雾霾全民创意行动周”大体成形,只用了十二天,就在SOHO银河如期开幕,期间打破了许多记录,其效率令大型公关活动公司都咋舌不已,这要感谢执行团队尤其是付阳、张子建、于歌、佟小左、王靖泽等人最后一周的不眠不休。它是史上第一个纯民间创意行动周,它是史上第一个以雾霾为主题的创意行动周,12月15日开幕当天,CCTVNEWS、凤凰卫视、新华社、南方周末等三十多家媒体来到现场,而在五天前重量媒体依然为零,堪称奇迹。

下一站接力棒在哪里?

其实在环保宣传领域一直不乏创意,美术作品展览,环保创意征集,纪录片跟踪,微电影拍摄,艺术演出……在传统宣教形式的基础上,创造有诚意有跨度有深度的传播内容,由此促成跨界影响力,才是更具价值的路径。如何吸引媒体、吸引机构扩大持续影响力,牛一力有着自己的看法:首先内容足够优质,优质的内容创意是核心和资本;其次高效的宣传渠道,确保扩散宣传范围;此外,宣传成果延续转化,也是落地生根、进一步转化成可操作方案的继续。

对于首届中国雾霾主题公益海报作品展,组委会想要做的事情也不仅仅是银河SOHO这里。在更多的城市可复制巡回展览,吸引公众关注,促成当地设计师、环保机构媒体和关注低碳环保的企业形成资源对接,与北京形成呼应。目前,活动已经在石家庄接力传递,其他地区的展览正在酝酿中。

由此“拒绝雾霾全民创意行动2.0”的概念自然引出。牛一力先生认为,后继成果转化需要政府、企业、媒体等社会各界通力合作。策展项目组模拟了这样的幕后延展计划:如成立公益设计基金,包括启动环保设计季赛、总决赛形成创意设计界的创客计划,有奖金有媒体有企业、有里有面;启动公益创意无墙学院(大师工作室&问题现场工作坊)规定时间内完成环保项目设计,具备商业化和政府买单基础,既出成果,又达到薪火相传的效果;另外把展览产品化,将海报形成衍生品的开发,为基金造血——创意口罩、雾霾图案明信片、创意扑克、笔记本、创意雨伞,或许都将是超赞的礼物!另外将展览变成商业地产的产品,在消费场景里建立互动的环保创意传播渠道,也是值得尝试的出口。用艺术视觉告别说教,尊重人性,创造趣味互动是创意周有别于传统环保传播项目的价值基础。

在“拒绝雾霾全民创意行动周”最后一个单元“设计为社会ACTION NOW”沙龙中,设计师代表和SEE基金会、绿色和平的项目官员、南方周末绿版记者以及著名公益环保自媒体形成了很多共识,2015年的跨界合作值得期待。采访的最后,牛一力说创意周1.0任务是提出问题形成跨界动员,2.0更注重解决问题如何“重现蓝天”,创意周2.0需要更多猛人参与设计,他希望通过媒体释放这个声音,让奇迹继续发生。

在一个市场尚未形成,生态不够完善,链条依然断裂的中国环保背景中,非盈利项目的成长空间无限,但生存环境依然逼仄,祝愿所有的努力都有收获,因为“我们”在行动。

本期图文故事中仅选取部分作品刊登,相对3500多份各种奇思妙想的雾霾主题公益海报仅仅是冰山一角。

牛一力邮箱:niuyili@cfccn.org

第3篇

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生现状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对教材中的绘画、雕刻、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等美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美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学好本册教材打好了一定的基础。但初三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不够,参与获得的主动性较差。对美术知识的系统不够明确,知识结构层次不是很健全。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拟定十六课时的课程。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基本点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在继承美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社会的近步与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突出时代感和地方特色。在结构上,以美术形式语言集中划分单元,淡化不同课业之间的区别,在传授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习得两方面的需求。

三、教材中重点、难点:

重点内容涉及到绘画创作和设计的内容,绘画包括版画和抽象艺术的创作等绘画创作知识。设计主要是以设计的分类和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平面设计和立体构成等方面的设计知识。

工作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产生的不同类型的美术术作品,认识、评书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作品相同于不同的呈现方式。通过欣赏、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家对艺术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语言、表现方式方面的不同特点,认识、评书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家在类似内容的表现方面呈现的不同文化特色和艺术语言。

2、了解物质材料在平面、半立体和立体造型艺术创作中所起的作用,认识各种常用材料的质感、特性和在参与艺术造型种不同的效果,体验用自己双手所创作的美与生命。羊城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留心身边各种美的因素并利用其进行美的创作的习惯和意识。

3、了解环境设计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社区环境美化的基本原则、设计规划、包括的内容以及美化的方法。初步学会以易得的材料设计制作沙盘模型学会调查

研究、搜索获取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感受自主探究学习对自己成长的意义,体验成长的快乐。认识社区环境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环境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培养热爱家乡,投身家乡发展的态度和情感。

4、了解本地美术文化的种类、特点及与当地社会发展的联系,初步掌握当地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种的艺术特征、表现手法等,并尝试进行继承和发展的创意设计。通过收集、调查等方式对当地美术文化进行考察,体验美术学习的考察方法和手段,提高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当地美术文化的分析与认识,及进一步开发利用,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意识。通过对当地美术文化的考察和继承发展的设计活动,增进对自己的家乡的认识和热爱,形成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尊重、共同工作的合作意识。

5、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现代工业设计作品,认识现代工业设计的范围和特点,体会现代工业设计的实用性和美感。

主要工作及措施

1、根据对初三学生的情况分析再加上初三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2、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要学会判断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在教学中,我以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公民必备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为基础,注意贴近学生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力图做到富有情趣和启发性。

4、学生了解了有关美术的基本情况后,紧紧把握住教材重点、难点,面向全体学生抓好教学管理,全面开展教学活动。

初三美术教师工作计划2一、学生现状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对教材中的绘画、雕刻、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等美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美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学好本册教材打好了一定的基础。但初三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不够,参与获得的主动性较差。对美术知识的系统不够明确,知识结构层次不是很健全。

二、教学内容分析:

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基本点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在继承美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突出时代感和地方特色。在结构上,以美术形式语言集中划分单元,淡化不同课业之间的区别,在传授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习得两方面的需求。

三、教材中重点、难点:

重点内容涉及到绘画创作和设计的内容,绘画包括版画和抽象艺术的创作等绘画创作知识。设计主要是以设计的分类和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平面设计和立体构成等方面的设计知识。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欣赏、评述能初步了解外国美术发展的历史面貌及其回环成就,初步认识了解外国美术的艺术性和艺术魅力,初步了解他们的社会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2、通过欣赏讨论与读书相关的社会活动及其创造的美术作品,感受其文化内涵,使个人素质得到提升及长远发展。

3、通过赏析生活中各种富有文化品位的用品和环境,体会认识生活格调。确立对高雅生活品位的向往和高雅的生活情调,学会自己美化生活和充实调节精神世界。

4、让学生们了解相关的造型艺术知识,认识造型艺术的不同表现语言、不同表现形式。

5、通过欣赏中国,民间美术作品,认识中国民间美术独特的美感和表现特点,感受民间美术作品和谐的艺术与实用价值,体会各民族劳动人民在美的创造上的智慧。

五、教法及措施

1、根据对初三学生的情况分析再加上初三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2、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要学会判断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学生了解了有关美术的基本情况后,紧紧把握住教材重点、难点,面向全体学生抓好教学管理,全面开展教学活动。

六、教学进度

第4篇

1社会发展的需要

1.1“文化消费”与“视觉享受”

现代中国社会进入“消费时代”,“文化消费”指在现代传媒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众对文化这种特殊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和接受方式。富有意味的是,消费信息的传播途径或方式,主要是官能感觉,尤以视觉为最。视觉是以图形、文字与色彩等基础元素为视觉认知语言而进行艺术化的表现。在某种意义上,消费时代也是个“一味迷恋视觉享受的时代”。其范围涉及文字、图形、图表、摄影、动画、商业广告、展示空间及视频影像等。

1.2“计算机文化”与“视觉文化”

这个时代也是计算机飞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已然成为了一种大众消费品。计算机文化中的视觉文化占了绝对重要的比例。计算机产业的操作员或设计员也应该对视觉的消费观念和视觉艺术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更赏心悦目的作品。只有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具备了全面的文化素质,我们才能在专业上走得更远,设计出更符合大众审美的计算机语言。

2学科间的交叉性

在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信息化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产生了学科间的交叉性。这种交叉性面向未来,强调信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学科交叉的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艺术方面的整合、策划、创意设计的能力,以数字内容、人机交互方式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创建简洁优美的信息界面、信息产品和信息环境,为观众和消费者创造和谐美观的交互方式和体验。计算机美术是跨越艺术和计算机科学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3学科间的共通性

3.1计算机产业需要创新人才

众所周知,计算机产业从早期大型电脑演变到今天的个人电脑,从硬件配置到软件开发和应用,无一不经历一个创新的过程。如果你问盖茨:你宁可要公司全部的科技,还是要公司全部的人才?他会告诉你人才比科技更重要。在今天是最新的科技5年以后就过时了,但是人才却可以永远继续创新。

3.2美术课程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

第5篇

关键词: PhotoShop基础及应用 平面设计课程 教学模式

PhotoShop(以下简称PS)基础及应用是美术平面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它可以把摄影图片、绘画、图案等现有的美术作品结合在一起,处理后产生绚丽甚至超越预想水平的艺术效果。中专生文化基础较弱,主要体现在数学、英语等课程较差,美术基础几乎为零。总理指出,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从而能够就业,能够生存,能够服务社会。针对中职学生学科水平参差不齐,个人兴趣、审美能力各异的现状,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充满兴趣地完成学习任务,掌握专业所必备的就业技能,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思考的问题。我现就PS的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谈几点做法。

一、时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要时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上好PS第一堂课十分重要。上第一节课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老师和历届学生的各类平面设计作品,如海报、广告、婚纱后期制作等,让他们了解各类平面设计作品的特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为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展示往届作品,能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还能使学生感到学完这门课后有能力做出如此优秀的作品,增强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另外,展示历届优秀学生就业情况,能让新生感受到只要自己努力,也会成为同学学习的榜样。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重教育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的兴趣上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学会学习,掌握新知。

二、精心设计教学案例,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

PS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将需讲授的内容化解到具体独立的实例制作中,对制作的实例进行剖析,不仅能使学生认知和掌握PS的各种功能,避免呆板的灌鸭式教授,而且能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独特风格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我应教学的需要从网上下载了80G13类别的案例库,弥补了教材中教学案例和图片库的不足,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同时我加大实训课程的比例,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以31的比值进行。

三、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随着数码家电产品的普及,许多家庭拥有了数码相机和拍照功能的手机。我围绕如何用PS更好地处理数码照片这一主题设计教学内容,如数码图片后期处理,个人写真、数码婚纱、艺术照片的后期制作,等等。从实践过程来看,学生觉得课程能帮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体验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同时掌握数码艺术设计这一平面设计的专业方向的技能和技巧。PS图像处理结合生活是比较成功的课程设计,它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四、采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我根据PhotoShop平面设计人才在社会上的需求情况,以及广阔的就业前景,引导他们把知识点分类整理,设计项目如数码图片后期处理、个人写真、数码婚纱后期制作、DM宣传单设计、POP广告设计、海报设计、出版物广告设计、包装和装帧设计等进行专项训练。我让学生熟悉艺术作品的设计全过程,解决学生将来在实际就业中可能存在的经验不足的问题,达到深化学习内容、提高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我运用激励、监督、评价机制进行实战训练,适用于实际的工作环境,练中学、学中练,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该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分阶段达标,逐步提高学生就业技能

学生学习PS需要经过三个基本阶段:一是入门阶段:认知软件;二是提高阶段:模仿创作;三是创意设计阶段:融通运用。

在入门阶段,我首先教会学生操作软件的基本方法,其中包括各种工具的使用、菜单命令的使用,图层、通道、路径、滤镜的使用等。本阶段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软件的具体用法,不过度要求复杂的综合案例的制作。

学生经过入门阶段后,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已经掌握了软件的使用方法,但就是做不出作品来。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创作思路,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模仿创作。在模仿学习初期,搜集经典的案例并辅以详细的步骤和参数说明让学生练习;此后继续让学生进行案例模仿,但只给出最终的效果图,提示主要工具和命令而不再有步骤和参数说明;当模仿学习达到一定的程度,学生看到广告、海报等,脑海中会自然地想到要完成这个作品的制作需要使用哪些工具、命令,应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并能够用PS将其模仿实现,进而能以多种不同的方法实现它。

模仿学习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的变化,这时就进入了第三阶段,即创意设计阶段。学生通过模仿来学习、借鉴别人方法与思路,但最终还是要能自己设计作品,这是PS教学的最终目的。在该阶段,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分小组参加各种设计赛事,设计广告、海报、插画、LOGO等。这有三个好处:一是学生可以学习完整的设计制作流程,二是学生可以增进团队精神,三是学生可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阶段,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研究,尽可能地减少定向思维,鼓励学生既要有团队协作精神又要能单独思考,调整自己、提高创作水平,为他们毕业后找工作寻找经验和机会。

PS软件是世界上一流的图像设计与制作软件,是一个实践性、艺术性很强的图像处理软件,其功能强大,内容丰富,工具繁多,图片效果丰富多彩。学生要熟悉PS的各种功能。利用这些功能做出有创意的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学生自己多学、多练、多想、多用,才能真正掌握好PS图像处理的各种技能。

参考文献:

[1]王丽.分阶段分层次教学方法在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高师理科学刊,2007.

[2]严树林.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综述.严树林博客,2007.

第6篇

一、发现美的校园

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正如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具有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的功能,有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学校整体规划校园环境,赋予其丰富的美学元素,大到学校的整体布局、楼宇设计、绿化美化,小到教室桌椅的选配、雕塑标牌的制作、活动园地、展示场所的设计等,无不透出美的内涵,以此营建校园“美术场”,让校园环境发挥以美育人的功能。

静态“美术场”,让每一个细节都说话

校园环境的整体色调和造型搭配具有强烈的审美意味,发挥着审美陶冶功能。学校地处西湖风景区,具有丰富的天然美育资源。学校注重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一致,以审美为核心,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精心设计和规划校园。从主体建筑物和不同功能性场地,到每一种植物的色彩;从大环境的造型变化到小环境的匠心独运,营造优美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感觉、感知、感受中,形成对美的构图、色彩、节奏、造型的认识。

校园的主体建筑——教学楼采用了杭州市的主色调——灰色,再添加黄色、红色、橙色、绿色等鲜艳明快的色彩,赋予校园儿童气息;教学楼和教室内外的墙壁、操场周围的墙体,都成为审美教育的场所,墙体的材料选用和色彩搭配等追求活泼明快,并由师生精选主题和内容,共同完成了墙体彩绘,还布置上学生作品。

普通课室的桌椅等环境布置,考虑教学需要,统一配备,窗户和墙面则成为师生发挥美的创意的平台。在保证透光的基础上,各班采用绘画、粘贴、喷刷等多种形式,将窗户装点得美丽多姿;专用教室则根据不同学科的需要,赋予不同的审美趣味。音乐教室的凳子采用多种色彩上漆,体现音乐的无限律动之美;美术教室则采用鲜艳的色彩并设计成多功能桌椅,电脑房的桌子印上学校标志;操场上的羊角球更是五颜六色。校园整体色调体现出和谐性和趣味性,这些设计细节活泼、生动,深受学生喜爱。

对于校园内的小物件,如垃圾房、垃圾桶,校园里的凳子、椅子,教室的窗帘等,学校发动学生结合美术课学习进行创意设计,选定后由学校进行加工和制作。如此,赋予这些小物件童趣和生动的美感。

营造校园“美术场”,除了墙体以外,还要考虑到地面资源的利用,这是学校开展审美教育的又一个创意点。在方便使用的基础上,学校采用彩绘、地贴等形式装点地面,让孩子走在校园便格外开心。

数字技术,让“美术场”静中有动

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如电子屏、电子相框、课室内的电视机等,为校园文化带来了更多的呈现方式。其生动的视觉效果和强大的容量,带给学生直观的美学冲击。

例如,电子屏作为一种功耗低,大型实时动态展示信息的工具,可以显示计算机生成的动态图文和画面。学校在校门口安装了电子屏,作为学校的欢迎牌和对外宣传窗。根据电脑设定文字和图片内容,并循环播放。每天,学生一走进校门,便可看到学校的欢迎辞,阅读到学校的最新信息。

而电子相框,又称数码相框,是一款能够不借助电脑即可在LED面板上显示数码照片的电子产品。可用电脑将需要的图片、照片导入电子相框进行播放,同时配以声音,具有良好的视听效果。学校在每个班级的门口都配有一个电子相框,利用设备的功能,或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或配合美术欣赏课展示作品。每个班级可根据本班实际需要,自主安排播放内容。

电视机更是视听效果俱佳的播放器,配以电脑操作的电视屏,还具有互动功能,学生可以自主点击操作,寻找喜欢的内容进行观看和学习。

美是教育的重要精神元素,美育的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塑造人,提升人的境界。校园是学生生活与成长的空间,以审美为核心的校园环境创设,注重审美教育与生活环境的融合,为学生营建了富有儿童气息的“美术场”。校园“美术场”吸引着学生以“美”的视角来关注校园,享受美的校园环境,学生在不断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开始孕育美的品质与人生。

二、享受美的校园生活

校园环境的建设,可谓让学生的审美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美术场”为学校提供了审美教育的良好场域。而审美教育离不开美的体验与实践,学生只有在美的感受、体验与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为创造美的生活奠定基础。为此,学校创设多种活动载体,以美的活动为学生搭建体验与实践美的平台,将“美术场”变为学生美的“实践场”,引领学生享受美好的校园生活。

美术“主场”:放大学科美

美术学科教学是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如果把课堂比作是美术学习的小环境的话,那么校园就是美术学习的大环境。学生身处优美的校园,不仅会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并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美术课的热情。校园美的营造,为美术学科教学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持。

例如,美术科组以100位画家的生平与作品为主题,展开教学。教师收集中外美术史上及现代100位著名画家,将其生平及代表作品制作成PPT,在校园电视机上循环播放。学生可以通过点击触屏上的链接,展开学习;课堂教学中,不同年级则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年龄特点,有选择性地介绍和讲解;教师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查找自己感兴趣的画家的事迹。

美丽如画的校园本身就是一部立体教科书。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或从校园大环境的造型和色彩中理解构图之美,或从小环境中小物件的精致构图中体会细节之美;或在走廊上欣赏同学的作品,实现同伴学习,从中获得创作灵感。而美术教室本身的色彩运用和功能设计就富于美的元素,学生身处满溢美的环境中,专心学习,不断感受美的熏陶。

美术学科教学与校园环境的自然融合,有效提高了学科教学效果,更促进了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艺术“专场”:催生活动美

美与生活息息相关,沸腾的校园生活蕴涵着无限美的能量。学校开辟了艺术“专场”,搭建多种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美、体验美、创造美,不断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主题展示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展示。主题内容丰富,如民族服装、生活用品等,也可是学生围绕一个主题的创作展览,如宣传画、绘本、美术作品等。例如,中秋节后,月饼盒一般都会被丢弃,这些月饼盒大多制作精美,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和设计理念。学校倡议学生以自己的眼光搜集月饼盒,拿回学校经学生评选后进行展示。这样,既能让学生从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和美术设计之精巧,又能教育学生懂得废物利用,学会勤俭节约。

学校利用校园场地开辟了美术长廊,并做了场地规划,包括绘画作品展示区、画家介绍区、工艺制作陈列区等。长廊定期更换展示作品,或是学生的获奖作品和优秀美术作业,或是学生外出旅行的摄影作品,充分展示学生对美的理解和阐释;教师更是美的创造者,长廊中美术课教师的个人作品,或是教学中的示范作品,或是教师的教学成果等,吸引了不少学生驻足欣赏和点评。

学校定期为学生开画展。个人画展为一些坚持美术创作,并小有成就的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学校将作者介绍,特长内容及其成果形成文字和图片,制作成展板,并根据作品内容和呈现方式精心布局。风格各异、创意新颖的作品吸引了学生纷至沓来,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美的感受,还带动了更多的学生参与美术学习和创作。

在美的环境中,学生获得了审美愉悦。学校进一步鼓励学生把看到的,接触到的,学习到的美,通过评议表达出来。如作品为什么优秀,哪些作品存在不足,哪些作品值得学习,哪些地方尚需改进,等等。让学生轻松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交流与评议,提高学生欣赏和鉴赏美的水平。

学校还邀请专家来校讲座或教学,使学生通过看与听、展与学等方式,进一步感受美、理解美,提高审美素养。

多姿多彩的活动,在校园中形成了宽松的审美环境。活动不仅让学生不断感受美,更激发了学生创造美的激情与动力。更重要的是,体验活动促进学生实现了从“被动”变为“主动”,从“我来学校”到“我爱学校”,从“喜欢校园”到“喜欢学习”,从“愿意学习”到“我愿努力”的转变。学生在校园里愉悦成长,有效提高了审美感知和道德认知能力。

三、共创美的生活乐园

校园“美术场”为学生营建了美好的校园环境,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勇于实践,在活动中不断展示美、创造美,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审美教育的开展,将校园中的你、我、他号召在一起,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我”与校园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师生传递“和美”关系

美的校园环境影响着学生对美的感受,与校园环境融合的美术学习,教给学生创造美的方法,艺术活动更赋予学生丰富的情感。师生以作品来传情达意,在校园中不断传递“和美”关系。

“我们用相机记录着您的每一个瞬间,因为您的每一个瞬间在我们心中永远是那么美丽,愿您永远幸福、美丽。”

——西湖小学大队委

这是在教师节“留住美丽的瞬间”活动中,老师们收获的一个惊喜。学校大队委发动队员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偷偷拍摄了老师们工作时的一个个美丽瞬间。教师节这天,拍摄的照片被布置在横幅上,展示在校园内。学生们还开展了“最美好的祝福”活动,自己设计并制作了幸福卡,同学们一起用心写下最美好的祝愿,在教师节时送给老师。这种情感的交流,不仅让学生表达了对老师的尊敬和喜爱,也让学生感受到完成美术创作的成就感。

老师们也用心记录下孩子们的成长足迹。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到了美术知识,也创作了不少作品。学期末,美术老师将平时积累的孩子们的作品制作成月历送给学生,内容有同学们平时课堂上的照片,还有美术作品。开学时,班主任则会为每位同学制作一张爱心卡,写下新学期的祝愿;一年级新生入校,老师和同学们还一起印小手印,制作成卡片,表达“手手相连”的美好愿景。

诸如此类的活动,让师生产生了融洽相处、心心相通的愉悦感,更激励了师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断发现美、积累美的印记,传递“和美”师生关系,共享美好的校园生活。

你我共创最美校园

为了了解学生眼中的学校,也为了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喜好来建设校园,学校开展了“理想校园设计”活动。学校4-6年级的524名同学参加了此次意见征集活动。其中,有192位同学对学校现有的色彩、设计表示满意,332位同学对部分场所的色彩和内容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例如,学生提出可以增加教学楼墙壁的色彩,用彩绘的画法,描绘同学们喜欢的画面;在二楼、三楼、四楼的走廊地面上,增加既能看又能玩的绘图;可以在校园里增加设计美观的凳子或椅子,方便大家休息;变换走廊灯的式样,配合走廊顶的图案等。这些建议从儿童自己的视角出发,体现了孩子的意愿。学校根据这些建议重新做了调整,使校园更加人性化,赋予校园更多儿童(下转第69页)(上接第33页)气息。

学生的踊跃建言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也提升了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审美能力。这样的活动,实现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融合。学生的建言献策,表达了希望校园更加美好的愿景,这正是学生将校园视为生活家园的最好表达。

第7篇

1本土意识在包装中的运用

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并非只是为人们留下些纹样和图案,更重要的是包含着一种可以被凝练、升华的精神内涵。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切艺术的沃土,但是不能盲目地认为“拿来”或者随意的拷贝某个民族图案就是对民族文化的体现,这样的设计是肤浅的,因此,在设计创作时,必须首先对图案的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其背后所蕴涵的精神实质,然后看是否与所要表现的商品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最后将传统的图形进行提炼和创新,以全新的创意来诠释传统文化与现代包装艺术的融合,强调民俗与传统在包装设计中的内涵,这样才会使商品具有一定的文化根源[3]。

1.1传统艺术手法的运用

书法、水墨等作为一种传统艺术表现手法,所形成的风格除了本身的美学性外,还带有一定的地域和人文特点。在具体的设计中,设计师运用水墨画的风格,从画面中提取出对设计有用的元素,赋予其现代设计新语汇,通过再创造,取得新突破,构成新的视觉效果[4]。“奇华”品牌包装上的字体采用了中国的书法艺术,包装上插画的表现形式采用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技巧,设计师对品牌主题的塑造并不是从基本的造型观念着手,而是以书法、水墨为素材重新布局构成,运用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生活”和“文化”两个意象,使品牌包装更具设计感[4]。更为重要的是,“水墨—书法—文化”构成了独特的视觉语言,反映出香港对本土传统文化、本土意识的眷恋,迎合了大众对本土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奇华”礼品包装见图1。

1.2传统色彩的运用

具有不同地域文化的人们对色彩的喜好也不同,合理地运用传统色彩,恰当地表现色彩的文化内涵,可以使作品散发本民族的艺术魅力[5]。中国民间色彩结构是一个精神性的视觉结构,它所体现的文化意识是美好的、祝福性的。中华民族是个衣着尚蓝、喜庆尚红的民族,大量的美术作品都反映了红火热闹、图个吉利的色彩气氛和心理意愿,因此在一些传统产品的包装上,都采用了红、黄两种色系,即使中间偶有复色的出现,其整个色彩效果也是鲜艳、热烈、明快的。如图1中礼盒采用了浓郁的中国传统色彩,以红、黄为基本色调,并配以传统文字的纹样,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1.3传统图形的运用

用吉祥图形和汉字来寄托良好的愿望,渲染气氛,已成为中国人热爱生活,努力祈求幸福美满的心理外在表现。设计师通过图形本身的寓意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与商品有关的文化内涵,从而使设计更具有一定的艺术特征和人情味。对传统图形的传承不是僵化地保存,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赋予其新鲜的生命力。“囍”是一个被赋予太多美好色彩的汉字,从古至今,它一直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和感情中。“奇华”老婆饼包装的创意设计是将汉字“囍”和老婆饼的形状特征相结合,使包装具有传统神韵又不失现代的设计意味,见图2。

2结语

“奇华”设计以中国本土文化为根基,发挥出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与美学经验,抒发了对本土文化生活与本土感情的一种归属感,同时也形成了创新个性和开放独特的特点。另一方面,设计符合消费者情感需求为原则,在中西交融的商业环境中寻求沟通与认同,达到商业、艺术、文化的平衡。包装应有“本土意识”,不单是一种意境,更是一种文化的情怀。在今后的包装设计中,怎样让中国文化“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发展,使设计少一点商业气息,多一点文化寓意和民族亲和力,打动观众,启怀是设计师重点关注的课题。毕竟中国设计离不开世界的眼光,世界亦离不开中国设计。建立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现代设计是时代的要求同样也是每个设计师的心声。

作者:傅小龙 金益川 杨熙 单位:南昌大学

第8篇

青岛大学是国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是山东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坐落在黄海之滨、浮山之麓,依山傍海,风景秀丽。

目前,在校学生达到42000余人,其中研究生近8000人,本科生32000余人,留学生1300余人。学校设置了文、艺、史、哲、理、工、医、经、管、法、教等11个学科门类,开设了100个本科专业,拥有4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240余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包括学术学位类型和专业学位类型);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5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0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特色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13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41门,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与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7个。

学校实施特聘教授人才工程,拥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1000余人,院士2人、外聘院士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7人。

学校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所院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设立了交流学生、交流学者、学术合作、联合办学、留学生教育以及海外孔子学院等118个交流项目。

音乐学院现有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学四个专业,下设音乐学、音乐教育、舞蹈、声乐、键盘、作曲、西洋管弦和民乐八个系科。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硕士学位和艺术硕士(MFA)专业类型学位授予点。学院拥有100间教学琴房,两个舞蹈厅、一个大排练厅和一座1200座席的剧场音乐厅,教学设施国内一流。学院坚持规范化的专业教学管理,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一批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国外留学归来的专家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各个系科的主任和教学骨干,把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教学经验引入音乐学院,聘请国内外的艺术家、演奏家担任兼职教师,聘请小提琴家吕思清担任名誉院长,舞蹈家李春华、唢呐演奏家左继承、长号演奏家赵瑞林、圆号演奏家朱昆强担任我院兼职教授,作曲家徐沛东先生担任客座教授。学院与美国密苏里大学音乐学院、德国陶森根音乐学院、俄罗斯国立艺术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互派留学生和教师进修互访关系。学院现有双管制的交响乐团、合唱团、舞蹈团、民乐团等音乐实践演出组织,大学生交响乐团连续三年承担“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高校巡回演出活动。学院教师与学生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比赛并荣获奖项,在科研立项和科研评奖方面也获得有多个奖项。

美术学院是山东省最早的美术院系之一,现由全国中青年画家王绍波教授担任院长,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精良。学院以培养新型高素质艺术人才为宗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和艺术创新。学院学科门类齐全,在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及绘画三个本科专业中含十个专业研究方向,其中环境设计专业有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装饰雕塑与陶艺三个专业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有平面艺术设计、数码媒体艺术设计、纺织艺术与装饰设计三个专业研究方向;绘画专业有水彩、油画、版画、国画四个专业研究方向。学院拥有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设计艺术学、美术学两个学术类型硕士点,以及艺术硕士(MFA)和工程硕士(艺术设计)两个专业类型学位点。美术学为山东省重点学科,水彩画为山东省特色专业。水彩教学成果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设有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青岛学术研究中心。学院坚持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成果卓著,教师已在学术展览中获大奖、金奖7项,其他奖项80余项,学生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和艺术设计展,并获多种奖项,院长王绍波教授的水彩作品《渔歌》在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荣获金奖。

纺织学院(服装学院)专业教学历史悠久,纺织、服装学科独具特色。学院现拥有全国一流的服装CAD实验室、服装工艺实验室和装备优良的表演厅,设有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含服装设计、服装表演两个专业方向),并有设计艺术学(服装设计方向)硕士点和工程硕士(工业设计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点。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方向)培养掌握服装设计理论与实践、服装材料性能和服装加工工艺的基本理论,能从事服装艺术设计、服装品牌运作、服装生产管理与营销、纺织品艺术设计、成衣工艺研究和技术改造的高级专门人才。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表演方向)培养掌握服装艺术设计、服装表演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可从事服装表演、服装表演编导与组织、服装设计、公关礼仪等工作,并能担任高级服装模特、服装表演师资或教练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文学院设有广播电视编导、动画两个艺术类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及艺术文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他单位从事广播电视策划、编导、编剧、电视节目创作的复合型应用电视学高级专门人才,注重电视编导(导演)、电视摄影、电视动画、电视美术设计等方向的培养。动画专业培养二维、三维动画创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及理论,能在视觉传达媒体领域内,从事动画原画、动画创意设计和编导及三维电脑动画创作理论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以及电视台、动画、游戏公司、教育等行业及有关单位从事虚拟现实动画创作、教育研究和其他工作,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美术类专业招生计划(山东省)

学 院

专业名称(方向)

层次

招生

科类

学制

招生

计划

联系电话

纺织学院

(服装学院)

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

本科

艺术文

四年

26

0532-85953038

环境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装饰雕塑与陶艺)

本科

艺术文

四年

59

0532-85953828

视觉传达设计(平面艺术设计、数码媒体艺术设计、纺织艺术与装饰设计)

本科

艺术文

四年

59

绘画(水彩、油画、版画、国画)

本科

艺术文

四年

26

文学院

动  画

本科

艺术文

四年

20

第9篇

【关键词】版式设计 创意表达 能力培养

在大众信息频繁更新的当下,版式设计课程在高校设计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到广告路牌,小到一枚邮票、一张名片,都体现了版式设计对视觉美感表现的重要性。这门仅有十来年教学历程的课程,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待完善。版式设计理论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理论,单纯地向学生讲解视觉传达设计技法、形式规律和视觉元素的构成关系,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版式设计创意的最终目的,即具备社会性、应用性、市场性和审美性。设计教学的根本应在于培养学生创意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设计创意就是将一个创意构思通过视觉传达方式形成新的视觉语境,从而在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传达作用和视觉引导作用。

初学设计的学生,大多无法领悟版式设计的真谛。虽然在设计的过程中附加了操作技巧,在视觉形式上也进行了美化,但对设计的理解仍停留在对视觉元素的拼凑上。教师应培养学生设计创意能力,因为真正的设计师最需要重视的是作为创意动力的情感和设计技巧相联系的实践经验。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对设计的要求最终要取决于以人的情感需要为基础,切合时代脉搏的设计思维方式,才是设计师最应掌握的基本内容。广义的版式设计的创意不仅指创新的“点子”,也是指完成设计创意思维过程的一系列思考活动,是对设计者的思想境界、艺术修养、审美能力、技术知识的全面检验。对学生版式设计创意能力的培养,应具有教学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具体从以下四方面来讲。

一、对版式设计要求的理解能力

初学者在版式设计创意中往往容易忽略对主题内容的深入分析和理解,仅把版式设计作为单纯的自我表达的平台,忽视了版式设计具有针对性这一客观要求。在版式设计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向学生阐明深入理解版面设计内容的重要性。版式设计要在准确传达主题的基础上提高整体内容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以增强信息传播的效率,这是实现版式设计价值的唯一途径。思路简单、立意肤浅的版式设计作品无法满足视觉信息传达的要求,也无法提升学生自身的设计水平。优秀的设计作品需要更加复杂的思维过程,需要对设计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归纳提高。学生在进行版式设计创意之前,应深入思考以下几点:

首先,要具备明确的设计目标。要充分了解设计项目委托方的重点需求——如商品信息、企业信息、活动策略等,明确设计传播信息的出发点、内容,确定设计将要达到的最终效果。版式设计的应用范围不同,所需要传播的信息也随之不同。在整个创作设计的过程中,都要以实现设计目标作为最高标准及时刻检验设计行为的重要依据。

其次,了解设计项目的需求。根据设计目标来定位读者群体,通过调研、分析明确委托方与目标受众之间的关系,从而针对版面主题内容深入地把握并传递受众最深层次的需要,借助版式编排手段将信息通过大众认可的设计形式展现出来,这样不仅使其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使理念得到全面提升并起到推介客户的作用,满足委托方的基本利益。

再次,了解所处的设计环境。制约版式创意的因素很多,设计师必须清晰地了解设计目标存在的背景。例如:在进行包装设计的版式编排时,要参照商品的功能、品质、价格、市场认可以及市场定位、销售服务和委托方计划投入设计环节中的资金预算等诸多方面进行构思,找到一个让受众接纳的突破口,此时,版式设计创作的前提条件便应运而生。

最后,了解媒介的特征。承载和传播视觉信息的载体,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更加多元化。在影像、印刷、户外、网络、移动媒体中都体现着版式设计艺术的直观魅力,媒介的不同特征对版式设计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掌握媒介的特征,进行区别对待才能做到物有所需且事半功倍。同时,还要考虑版式设计的实现工艺,也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参考对象。

二、将主观意识与客观功能相结合的能力

版式设计不同于美术作品,因为版式设计是为特定的受众群体创作的,肩负着客户信息传播的主要任务。这一任务包括传播功能、促销功能、强化记忆功能和教化功能。因此,客观功能是版式设计的首要原则。一个成功的版式设计,既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又能使读者通过版面的阅读产生美的遐想与共鸣。主观意识与客观功能的脱离,往往成为设计平庸和失败的主要原因。设计者需要明确版式设计的目的在于解决现实需求,而非主观随意地创造自认为潇洒的视觉画面。版式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等多学科的高度统一体,形式因有内容而生魅力,内容因有形式而增活力,在版式设计的创作中需要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并加以思考,明确客户的需求,深入了解、观察、研究与设计有关的方方面面,最大程度地实现作品功能的要求,让设计师的观点与理念渗入读者的心灵。

三、想象创造能力

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人们的视觉习惯在不断发生改变,设计师需要不断地为版式设计注入新的形式特质。优秀的版式设计来自创意的闪现和凝聚,设计师需要具备按设计要求而积极有效地形成设计意象的创新能力。设计教育家伊顿曾说:“首先应解放和加强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注重技术的自由发挥。”结合一般版式设计创作的行为规律,可归纳出以下三个影响想象创造能力的因素。

(一)设计师的知识结构与修养

为了创造更加合乎情理的版式艺术语言,达到最佳效果,缜密的创意构思过程成为版式设计艺术的核心。想要设计出意新、形美、变化而又统一,并具有审美情趣的版面,就要不断丰富和提高设计者的知识层面与文化素养。在版式设计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重要的环节之一,创意设计思维来自于自身知识结构的拓展。在学习中需要放开眼界,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仅要涉及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还包括必要的自然科学,例如艺术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语言学、数学、物理学、信息科学等。切合实际地对以上门类进行一定程度的学习和研究,才能设计出真正被社会认可的创意性设计作品。在想象创造的过程中,影响设计者的还有本身的设计素养,作为版式设计创造的主体,创意构思的前提必须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无关设计经验的丰富,而在于设计的职业道德精神。尊崇“适度设计”“健康设计”“美的设计”的原则,进行版式设计的创意构思,增强学生的设计修养,是高校设计理论教学最根本的前提条件。

(二)灵感、联想与想象

创意产生的基础在于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需要引导学生在版式设计的学习中主动地、独立地进行创造性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开放思想,帮助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从中提炼出创意的源泉——灵感。灵感是创造力高度发挥时出现的一种突发性心理过程,它是创造者进行长期知识储备后,在某一瞬间调动自己全部智力集中利用的结果。因此,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文化知识是设计所需的灵感来源的前提。此外,对设计的执著与热情也为灵感闪现创造了温床。只有从心底热爱设计,对元素的选择与组合、色彩的调整与搭配、文字的推敲及整体版面内容的情节设定乐此不疲地研究,面对设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勇往直前,灵感才能源源不断。

联想与想象是灵感升华的产物,是想象创造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版式设计的创意在于创造出别人没有创造出的视觉语言,抑或在人们都熟悉、麻木的视觉语言基础上找到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些创造性的表达归根结底是要通过对视觉元素和图文配置完成的。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起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活动,掌握思考方法,通过联想的迁发、扩散、引申,拓展出局部受限的观念超出常规,为视觉信息赋予新奇的个性思想。由于设计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性,这也有助于联想在版式创意构思中起到托物言志、类比的表现效果。联想是一种创意阶段的思维方式,而想象往往是酝酿表现形式阶段的思想过程。它是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以后得到的一种形象思维,是一种创新的心理活动。广义的想象包含着联想,狭义的想象则包含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表述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在设计构思中很少用到,一般的想象均为创造性想象,即根据一定目的,不依靠现成材料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来的新形象。创造想象能够摆脱原有的表象的制约,能够对旧的表象进行分解组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形象,更好地服务于版式创意设计。

灵感、联想与想象仅仅是对思维形式的简单归纳和简要提炼,版式设计的创意思维往往是联想与想象相互关联组成的复合产物。同时,它又不完全等同平面设计中作品主题思想的创意,既相对独立,又必须服务于主题思想。提高学生对版面的编排创意能力需要鼓励学生广泛发动这种创意思维,扩大相关范围,根据设计要求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联想与想象,增大与主体相关的意象容量,使大脑中构思的意象更为成熟,从而更好地为版式设计服务。

(三)创造个性及形式个性

创造个性是指具有创造意向、创造情感、创造意志以及创造性格等独特的心理品质,是支撑设计者在版式设计中进行想象的精神要素。具备创造个性是展开想象创造能力的必备条件,也是在创造活动中逐渐形成且发展起来的。进行打破思维定式的设计活动。例如:联想训练,有助于创造个性的培养,使初学者的创作思考过程由盲目到明确,由被动发展到主动发展。只有激发创造思维模式的个性,学生才可发现自己的潜力和所长,从而培养出自身的形式风格。初学者常常将“时髦”与“个性”混淆,导致心态轻浮、思路简单的通病,教师应让学生明确“个性”是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有别于其他设计师的独特审美表现,是自我观念的传达,应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学习已有的多样风格化视觉表现语言,为日后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打下坚实的基础。版式设计的优与劣从根本上说是从设计创意上拉开距离的,而是否带有鲜明个性的设计构思则是决定创意好坏的主要因素,可见其个性思维在版式设计中的重要性。

四、创意表达能力

版式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设计表达和操作过程是完成版式创意设计的最终途径。脑中的意象能否清晰、快捷地转化为纸上或计算机屏幕上可见的视觉形象,是检验一个设计师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版式设计最终要传达的不是单纯的文字信息,还有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视觉感受,由于传播的视觉信息不同,感觉也五味杂陈,听觉、味觉、触觉等常常囊括其中。设计师必须要将这种感觉完整地落实到视觉元素和整体版式编排上,唤起受众心中同样的感觉。许多学生在设计时往往创意不错,但形式总是不及“感觉”,这时不仅要提高手绘表现的基本功,还需要了解点、线、面的视觉元素在版式设计中的空间构架作用以及视觉形式特征,并掌握版式设计的审美需要。即便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来表达设计构思,上述能力仍然是完成版式创意的重要方面。多观察生活中美的事物,提高对形式感的感悟能力,看经典的版式设计作品,解析并用心体会其中的构图特点和意境表现,尝试多种形式的版式设计练习,都是提高学生形式驾驭能力的方法。此外,还要掌握电脑设计软件的使用技能。计算机不仅是现代设计工具,还是扩大设计师设计观念、设计思维方式以及设计知识结构的重要工具,帮助设计师挖掘新的表现技巧,为脑海中的创意构思设计出更多的形式,使版式设计作品更具有延展性。

结语

版式设计不仅是形象思维,对其创意能力的设计教学研究更是一种抽象思辨。教师作为这种设计现象的深度解析者和传播者,必须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将其内涵揭示出来,在实践中从多种角度拓展思维模式,从不同角度寻找版式设计思维的创造性表达。这既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对创新意识的呼唤。

(注:本文系黑龙江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版式设计语言在设计艺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2B017)

参考文献:

[1]常樱.平面设计——观念、规律、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伊延波.广告创意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第10篇

关键词: 苏州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教学策略

随着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培养学生对本土艺术的热爱,传承地方文化等教育目的的实际要求,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指出: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高度重视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体现当地美术教育的特色。苏州地区的地方美术资源优厚而独特,我们不但有着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还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吴文化资源。如何有效地加以开发利用,形成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从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开发利用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基本策略。

一、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界定与分类

首先,这里的“课程资源”是指狭义的课程资源,即“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地方美术”一般被理解为“在地方产生和延续的具有本地艺术特色风格的美术创造和历史遗存”。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就是指具有苏州本地美术特征的教学内容的来源。其特点是:种类丰富、内容庞杂、特色鲜明、积淀深厚。针对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特点,本文进行了梳理分类,以更好地服务于美术教学。总的来说,可以将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划分为以下四类。

1.具有苏州本地美术传统的经典性资源。

传统的苏州美术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有一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优秀美术遗存,堪称经典,包括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吴门画派,闻名世界的苏州园林,“四大名绣”中的苏绣,被誉为“南桃北柳”之“南桃”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等等。这些优秀的美术资源作为美术学习的经典,时常出现在各级各类美术教材当中,使当地的学生了解并熟悉她们。

2.具有苏州地域特色的自然与社会资源。

苏州地处江南,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著名的“水上都市”。苏州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市布局,呈现出“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独特风貌。其自然优美的水乡风光、风格古朴的民居和古建筑遗迹,无不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芒。可以说,苏州就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我们要引导学生挖掘身边的艺术宝藏,在美术课程中体现苏州的地域之美。

3.具有吴文化特色的民俗与民间资源。

在底蕴深厚的吴文化滋养下,苏州民俗与民间艺术大量涌现。尤其在民间手工技艺方面,以精、细、秀、雅而蜚声中外:丝绸、刺绣精美绝伦,木石雕刻技艺精湛,苏灯苏扇华美精巧。还有剪纸(窗花、礼花、刺绣花样)、编织(草编、竹编、棕编、麦秆编)、食品(面花造型、糕点模、糖果造型)等,多姿多彩的吴地美术,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此外,在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作为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美术技艺,了解本地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的重要方式。《美术课程标准》认为,通过美术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地方文化传承和交流活动,是美术课程的核心价值之一。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苏州民间美术,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吴文化,这是美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

4.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文与网络资源。

苏州是一座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充满创新与活力的现代化文明城市。古韵今风和谐交融。因此催生出了新的文化和艺术式样。近几年,“苏州印象”专题海报文化展、“情调苏州”全国创意设计与摄影大赛等文化艺术活动影响越来越大。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以网站、邮件、博客、论坛等形式,相互传递地方美术信息,交流与合作,扩展了苏州地方美术的人文资源。这些资源因其新颖有趣而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在信息技术与网络教学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形式。

二、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

根据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不同种类与特征,美术教师可灵活选择不同的开发策略,以多种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加以利用。

1.以苏州经典美术资源为主体,组织“欣赏与评述”。

经典的苏州地方美术资源是美术学习的主体资源,它们经常出现在美术教材“欣赏与评述”的学习领域中。在日常美术欣赏教学中,美术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安排和扩展地方美术那些具有经典性和优秀传统的学习内容。

例如,在欣赏“中国园林艺术”时,苏州园林就是重点。我们特别安排了两节课,专题欣赏“苏州园林”。利用平时拍摄的园林照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寻找园林中的假山、花窗、门洞等雅致的小景,体验苏州园林的精致典雅之美;欣赏文艺纪录片《苏园六记》片段,品味园林中蕴涵的文人情怀、隐逸文化。学生用图文形式评述园林艺术,不少同学在欣赏与分析作品时,附上了收集的图片,用PPT展示自己拍摄的园林美景照片,生动表述了对苏州园林的热爱和赞美。

此外,我们应尽量以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接触地方美术的精品。我校组织参观苏州博物馆,那里藏着不少苏州本土艺术的精品、极品。学生浏览“明四家”的墨宝,欣赏经典的明式家具、瓷器、古玩,参观清代画家徐扬的《姑苏繁华图》……参观结束后,学生写了不少“观后感”来表达他们对地方美术精品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对地方美术经典的学习,学生掌握了那些对他们来说不可或缺的苏州地方美术的常识,对苏州地方美术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增强了对本土艺术的热爱之情。

2.以苏州地方自然资源为素材,进行“造型与表现”。

在苏州的地方资源中,自然资源及基于自然的人造景观(建筑、遗迹等),是最直观,也是最贴近学生的美术素材。对于苏州的孩子来说,这里的芦荡荷塘、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等景物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也常常因为熟视无睹,未能发现其中蕴涵的地域之美。美术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身边常见的美术素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苏州、表现苏州”。

比如,组织学生去最具苏州水乡特色的平江路采风,对校园内的控保古建筑――王鏊故居进行调查和写生,利用集体春游和秋游的时间拍摄地方美景,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轻松愉快地学习,认认真真地创作,对苏州的水乡之美、建筑之美有了更深的体验,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我们还开展了手工制作和景观仿造的活动。学生利用瓦楞纸等废旧材料,手工制作苏式民居,仿造古建筑。有同学建造出了粉墙黛瓦的“江南人家”和“水乡风光”,还有的同学建造出了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园林景观……学生通过他们灵巧的双手,学会了表现苏州的地域之美。

3.以苏州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为依托,参与“设计与应用”。

苏州的吴文化是民间美术的依托和生存土壤。在传统民间文化日渐式微的今天,苏州的民间艺人迫切希望能把自己掌握的美术技艺传授给下一代。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的老艺人王祖德先生,就希望美术教师能为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发展做些事。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苏州民间艺术,我校开展了“民间美术进课堂”系列活动。聘请知名民间艺人传授棕编、剪纸、面塑等民间手工艺。民间棕编艺人徐荣兴老师教会了学生利用粽子叶编织各种小动物;章维伟老师的剪纸手艺让学生们钦佩不已;叶长林老师的面塑栩栩如生,富有江南特色……学生们受到了文化与艺术的极大感染,兴致很高,设计出的作品充满了苏州地方的审美情趣。

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近距离欣赏年画作品。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了桃花坞木刻年画不仅具有装饰效果浓郁、构图丰富及造型夸张等艺术特点,更有着深刻的寓意和内涵,了解和体验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设计过程、制作方法,学习创作技巧。这些洋溢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作品,生动翔实地展现了苏州地方美术精细、典雅的风格,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这次活动之后,在“藏书票设计”活动中,学生仿照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制作步骤,创造了许多木刻版画作品,获益良多。

我们对苏州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了民间美术的趣味性和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学生设计和创造的美术作品“苏味”很浓,也为苏州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4.以苏州民俗文化活动资源为契机,开展“综合与探索”。

苏州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各种民俗节日、庙会及社区文化活动等,是开展地方美术学习的契机,也是学生参与地方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途径。

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是现代美术学习的主题之一。2009年,“苏州端午习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借此机会,向同学们介绍苏州端午习俗,带领学生开展端午彩粽制作和龙舟设计活动,用彩粽装点教室,营造节日气氛,组织学生观看苏州胥门的划龙舟比赛,开展龙舟造型设计评比,让学生参与到民俗活动中来。通过这次综合性的活动,学生了解了苏州端午习俗的特色,加深了对民俗节日的喜爱。

此外,我们结合平江社区的文化活动,策划了一次美术制作与展示活动。“苏州・桥”是社区开展的“吴风古韵伴我成长”系列活动的主题之一。从中小学生的视角,目光聚焦水乡苏州的桥,开展赏桥、做桥及展示的交流活动。在我们的引导下,学生考察了苏州桥的特点:多而密、小而精、古而秀;收集桥的相关资料,又运用各种不同材料,手工制作了各式各样的“小桥”。这些“小桥”是学生创造的,很多作品风格古朴,设计独特,有鲜明的苏州特色。完成制作后,同学们看到自己的作品陈列在社区展示,都非常开心,收获不少。此外,元宵节制作苏灯的传统活动,也成为学生了解苏州民俗文化的“窗口”。

5.以电脑网络资源为媒介,探索地方美术教学新形式。

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一方面,地方美术资源逐渐信息化、网络化,另一方面,美术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整合,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利用新的教学形式,开发电脑网络资源,为地方美术课程教学开辟了新领域。

网络《姑苏行》一课,是美术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合作,共同完成的一节网页设计制作和地方美术(人文)展示活动。学生通过电脑美术创作资源库和互联网收集苏州地方美术的相关资料,进行网页设计,教师指导学生美化网页、完善设计。教师扮演来苏州游玩的“游客”,每组学生都作为“导游”,将本组制作的网页通过网络广播介绍给“游客”,有的展示苏州园林,有的介绍姑苏美食,有的推介水乡风情……在虚拟情境中,师生共同完成了网络“姑苏行”。课后,师生通过邮件收发美术作品,利用博客发表美术评论,开展网络评价,等等。

这些基于网络的美术教学活动,通过教学互动的过程,促成了美术教学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展示和评价,具有强烈人文性的活动特征,昭示着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正由技术层面向美术文化层面转化。

总之,发掘苏州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掌握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本地美术教师充分利用地方美术资源,促进学生美术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有效地推进美术课程改革。对于合理地改进美术课程结构,以及培养学生热爱本土艺术,弘扬优秀民族和民间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教育部制订.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1篇

关键词: 初等教育学院 美术教育 实践技能 策略

教育改革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国家教育水平及改革发展无疑与培养准教师的师范院校有着直接的关系。初等教育学院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新生事物,它的出现有历史原因和时代的需求。“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不断增长的新形势,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以培养大学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为主要任务的初等教育学院(系)。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应运而生。该专业的设立是我国初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我国小学教师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1]

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学科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中等师范学校的重要科目,这可以说是中等师范教育的一大特色――培养的学生除掌握扎实的文化知识外还能歌善舞、能书善画。所以相对于培养目标为中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升级转型后的初等教育学院对于学生的美术素养与知识技能的重视程度更甚。学生掌握相关的美术知识技能在辅助优化教学、美化校园环境、渲染活动气氛、宣传教育师生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所以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一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造型能力,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完满发展,以艺术的思维认识世界,以艺术的方式愉悦生活;二方面则适应新时代小学教育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与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知识技能,不断提高完善职业技能,增强未来职业意识。

教师技能训练是世界教育师资建设的焦点,发达国家早已把教师技能培训作为教育教改的重心并形成一定体系。在倡导素质教育,推广综合教育、跨学科教学的新课程的今天,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不断推陈出新的当下,从中等师范走向初等教育学院的美术教育该如何应对、适应并推动时代的变革、教育的发展?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指导成为重。中之重。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给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给学生反思学习过程的机会,给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同时提倡创意教学,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应当重建教材知识体系,在准教师的技能训练中体现时代性和实践性。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定位恰当,教学要适应学生。教师要实施实践教学的科学策划与准教师共同实践研究,于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作为初等教育学院的美术教师群体应该加快步伐,主动完善建构教学体系,讨论编写适应时代要求、学生需求的适应性强、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教学大纲;应该研究分析新时期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愿望;钻研新的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美术教材,立足教材结合校本课程,挖掘符合时代特征和学生个性特点、专业特点的课程内容,运用体现时代性的教学手段方法,使学生“勤于学,乐于学”,并且能够“学以致用”。

1.明确目标,内外结合强化实践训练

实践技能训练首先应有明确的目标,在加强“内功”――提高学生美术基本功的同时,对外增进联系交流,通过与社会及实习、见习学校广泛协同配合,通过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观察、指导、监督、评估,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巩固与提高。

1.1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突出强化训练重点。

在一年必修一年选修的课程中提取筛选出与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最密切相关的内容,概括为“一字、一画、两报”,而其他的课程内容如图案设计绘制、色彩配置方法、造型构图常识等均为上述内容服务。确立“一字、一画、两报”的教学目标如下:

美术字方面提出的要求是理解美术字的含义、发展、分类及特点,基本掌握汉字美术字中黑体、宋体、变体的写法及外文美术字、数字美术字的常用写法;能够在海报、黑板报或宣传标语中灵活恰当地设计书写美术字。

简笔画部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熟记器物、植物、动物、景物五大类的常见造型,达到准确流畅熟练默写的程度;能够灵活恰当地将形象进行组合,在形象、数量、方向、特征等要素的综合合理组织中准确清晰地表达说明教学内容,起到图示概念、关系、结构等示意说明功能和描绘情节情境功能,使教学内容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能够主动灵活合理地运用简笔画技能设计制作教学挂图、识字卡片等教具。

对于海报、黑板报的学习要求是理解海报、黑板报的特点、用途及组成部分,体会认识两者在宣传教育、美化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掌握设计制作海报、黑板报的方法步骤,能够有创意地表现主题内容。

1.2与实践密切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运用能力。

学生对美术字、简笔画、海报、黑板报等实践技能综合运用能力较薄弱,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不能较好地灵活运用。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加强基本功训练,使学生熟能生巧的基础上,加强了与学生工作生活联系紧密的作业设计,展开比赛评比。例如: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题设计制作黑板报、海报小样;以2008年奥运口号为内容进行美术字书写;为小学课本教学内容设计绘制简笔画教学挂图等。并引导鼓励学生在见习、实习中积极参与各项相关活动,要求学生短期见习期间至少“办一次黑板报,绘一张公益海报”;在一个月的较长实习期内,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要至少“做一套识字(单词)卡片,绘一张教学挂图,制一套橡皮图章(用可爱的简笔画形象代替分数表示表扬或批评)”,还可与现代教育技术学科联系起来,“做一张教学投影片,编写制作一个课件”。将上述要求与学生的见习、实习考评结合起来,从运用技能制作作品的数量、质量、呈现方式、效果等方面分项测评统计,得出学生的美术实践技能总分,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完善自己。

2.与时俱进,突出个性,诱发创造

艺术教育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创造素质特别是艺术创造素质的培养,包括创造动力和制作才能的培养。当今社会是创意生产财富、创造推动发展的时代,学生实践技能的综合运用离不开创造能力,而通过实践技能的训练又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实践技能运用中所表现出的创造力,正是学生个人的生活感悟、情感体验、个性特征、个人风格的体现。在技能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还能使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审视自我,同时理解悦纳他人。

不少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停留在摹写阶段,认为画得像、摹仿得像就是好的美术作品。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懂得“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而创造可以表达情感、观念,交流对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的思想与感悟。笔者在创作练习中提出“半创作”的概念,半创作是独立创作的过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为独立创作搭桥铺路。半创作是在他人的优秀作品、教材范例的基础上,从众多的色彩、线条、明暗、构图、肌理等要素中采用或选择其中一部分构成因素,加以发挥,通过添加、变化、打散、重组成为学生自己的作品。其中更多的是学生个人的审美素养、生活经验、造型手段的体现。

创作需要积累沉淀,从而提炼个性化的符号表达。学生的美术资料及信息来源相对较单一,于是笔者介绍相关杂志书籍引导他们学习阅读吸收,提高其鉴赏能力,引导他们用艺术的视角去品味分析美术的各个构成因素、细节及传达的情感观念。笔者通过学生互评作品促进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促进优秀创意的交流。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另一个同学的作品写下感受与评价。这样,一个学生的作品可能会被好几个同学选择,这种评价是独立的、开放的、多义的,对话在反对与赞同、碰撞与融合中展开。评价写好后,再将相对应的评价与作品放置于一处,供学生观看交流,作品被再次解读、阐释。文本与师生之间的对话使文本意义丰富化、不断超越文本自身意义,同时学生也完成了对自身的理解与反思、对意义追求与超越。

学生的造型手法还不够丰富熟练,教者边示范演示边将自己的创作思路、创作过程用语言加以说明,并将创作中的反复修改、自我否定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会到创作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不断试错、自我否定、自我完善的过程。大多数教师习惯于直接展示作品或将课前深思熟虑、精心准备的创作形象演示出来,这意味着顺利平坦的创作道路和完美、无懈可击的创作成果。而真实的创作并非如此。创作要经历失败,并且要在创作中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正如《智慧之路――论迷宫》一书中所说:“学习需要经受考验,懂得迷路,随时准备冒险,猎获不期而遇之物,好奇地探究自己的错误。学习将首先是旅行。”[2]迷宫是曲线的、不透明的、复杂的、黑暗的、混乱的,代表着旋涡、复数、歧义、冗长。创作过程有如迷宫的旅程:以为接近目标时却发现距离目标最远,在螺旋状的迂回中摸索。在这样的创作之旅中需要一种智慧,沉着冷静,在体验失望的同时无视失望与消沉。“在黑暗中前行,但并不确定有所进展,内心的目光紧盯着一个看不见的目标,而怀揣的抱负则围绕着一个未来的明晰的精神形象”,“在艺术上,迷失是创作的条件”。[3]创作的知识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譬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拥有的知识”。波兰尼指出,“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达到对它的理智的控制的能力。[4]有关专家指出,这种隐性知识的学习有赖于一种“学徒式”的传授方式,往往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隐藏在动作、技法中的知识被学生感受捕捉到,从而内化为他们的知识。从这一角度来说,更需要教者将创作的试错过程展现出来,而不仅仅是一个创作的片段、一个完美的结果。

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欠缺,创意设计中体现出思维的定势,难以有新的突破,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创造能力的训练。教者在教学中通过创造技能的测试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创造力不足的方面,并通过创造力训练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教者准备了数张卡片,分别写有“蒙娜丽莎”、“电话”、“运动鞋”、“蛋炒饭”、“创可贴”、“痒痒挠”等词,让学生将“美术”一词与上述词语建立联系,解释说明“美术是……”的原因。不仅能从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能传达出学生对美术的功能、类型、特点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师生思想的交流、碰撞。教者还运用头脑风暴法训练学生,将生活的胶带、砖头等学生熟悉的物品列出,请学生讨论这些物品能做些什么。要求学生的思维打破常规、天马行空,但也需要对用途做一定的解释。学生的发言热烈有趣且新奇,教者肯定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并向他们介绍与上述物品有关的当代艺术品,如胶带艺术。这样的教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思维,也帮助学生认识到创作材料的多样性和无限的可塑性,材料不仅是造型的物质,而且可以是观念情感的载体,启发带动了学生对时展及当代艺术作品的关注。

加强学生的美术实践技能,使之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新课程对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是初等教育学院广大美术教师和学院领导长期关注重视和研究探索的课题。教育改革之路没有终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社会及教育界总是在寻找最佳的教育模式、方法策略。只要时代在发展,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地向前,教育的探索就永远不会停止。提炼历史经验,重视当下实践,才能展望未来。加强学生的美术实践技能就要立足于实践,通过实践中的研究、训练、评估,培养塑造21世纪的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大学本科毕业的合格小学教师。

参考文献:

[1]王其华主编.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大学美术[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12篇

项目概况

2011年7月1日,我校申报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被确定为黑龙江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黑教高办函[2011]27号)。

该项目在2011级艺术设计专业中开始全面实施。主要以课内创新创业教育计划、组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计划、扶植大学生创业示范团队计划“三个计划”为主线,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学校优势资源,互为基础互为促进,推进项目的开展与实施。 “三个计划”涵盖了8个具体的实施项目和多个教育教学环节。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根据国家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作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依据

(1)学习国家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重点学习党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结合教育部在2010年5月7日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办公厅 2012年8月1日颁布的教高厅[2012]4号 “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明确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

(2)社会发展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为是系统的社会工程。它涉及人、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对设计师的知识结构也存在着更高的要求。当今艺术设计类设计师不但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有对科学技术、社会学、管理、经济、计算机等相关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具有宽广的文化视野,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近些年来,设计艺术类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反馈信息表明:设计类本科生的设计能力弱,实习或就业后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等都有欠缺。特别是各企业对设计师情绪不稳定、不安于在一个企业长期从业,好高骛远,不善于合作等等倍感头痛,这已成为行业普遍的最常见特色,制约影响企业发展,使行业在广大市民中的影响也不好。所以,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更加重要。

所有这些,都使院校和学生在压力和危机感中进行反思。更促使我校明确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既要培养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也要引导他们作为一名设计师的社会责任与所存在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让他们在享受成果的同时,也做好可能随时面对挫折的能力。

2.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确定,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油田建设和艺术设计行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设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掌握现代艺术设计思维和艺术设计系统方法,能够在环境艺术装饰公司、广告公司、数码图文等相关艺术设计行业从事设计、管理和实践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该实施方案以2011级艺术设计专业做为“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的试点年级,采用“平台(平台课程)+模块(模块课程)”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创业及素质拓展环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一年多来完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点进行课内创新创业教育

a.增设创新创业类模块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创新创业模块,开设“创业基础”“商业计划”“现代企业管理”等课程,重点讲授市场营销、商业计划、经营管理、基础会计等创业知识。

b.增加课内创新内容:增加专业课程的创新训练内容,注重学思结合、创新思维、创意设计的内涵建设。在艺术设计部分课程中进行了课内创新训练的尝试,加强了部分专业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的建设力度,增加课时,明确实践学分,组织各种形式的参观实践环节,还增设网页设计、展示设计、数字多媒体设计等都在当今社会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意义。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增加艺术选修课程,与绘画专业进行课程的交叉,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如进行专业选修课的改革,如在设计专业开设书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外美术作品鉴赏、摄影等。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进行“超设计”的尝试,在设计基础构成、素描等训练中注重艺术思维、艺术感觉、艺术审美的提升,结合形态训练,启发学生关注社会、丰富联想,使学生的创意思维活跃、始终处在设计的前沿和兴奋点上。

(2)组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a.进行毕业论文改革:重新制定毕业设计的要求和质量管理等标准及模板,要求毕业设计来源于实习和设计实践,文案要围绕设计项目来源、行业发展、工程设计新知识、创新和创业思想观念和工程实践等进行论述,要体现真实的参与、真实的构思、真实的设计制作,学生答辩时必须结合毕业设计作品来回答阐述观点。

b.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在2009、2010级的“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创新学分实施细则”基础上,制定2011级“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创新学分实施细则”,创新实践活动包括学科竞赛、参加展览比赛获奖、参加艺术团体、参加企业实训锻炼、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讲座、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

c.增加创新创业训练平台:邀请企业设计师、设计主管、优秀毕业生,组织了多场有关创业经验、商业洽谈技巧、行业发展及市场需求预测等方面的讲座,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和创业意识。聘请设计师作设计和工程案例分析,指导学生参与设计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3)扶植大学生创业示范团队

a.依托我校“大庆油陶”项目基础支持学生组建创业团队、注册大学生创业公司。b.依托艺术实验教学中心成立数码图像大学生创意设计室,进行公司化实战模拟训练。有多名学生依托该项目模拟成立大学生艺术设计创业工作室,使学生把课堂知识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这也是我校为学生创业训练提供场地支持的尝试之一。继续指导学生组成创业团队,鼓励学生注册创业公司,加盟到全校的大学生创业群体。

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体会

1.培养能够承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

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必须通过全员参与,加大教改和艺术应用项目的研究力度,以教改科研项目带动创新创业教育。拓宽与社会企业交流的渠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选派教师到行业公司一线岗位进行实践锻炼。重视教学改革项目和学术项目带动创新创业水平的提升。不仅促使教师的教学科研层次的提升,更是教学理念与内涵的提高过程。

2.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有企业的支持

由实习基地―“学研产”合作―实训与项目案例―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深化“项目牵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2007年至今有70多名设计、绘画等专业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参与冰雪雕、壁画、雕塑、室内设计、广告设计、企业策划、油陶的设计制作等。2012年5月成立的龙江书刻艺术实验室吸收了艺术设计、绘画、生物、文学等学生20多学生参与实验创作;数字多媒体实验室依托动画机房和制作设备跨年级组织学生团队参与学科竞赛项目的设计制作。2012年6月“大庆油陶”创业实践、数码图文艺术创业实践被批准为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有3个大学生创新训练课题被确定为学校创新训练项目。

3.重视素质拓展环节增加创新实践活动:从2009级开始我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素质拓展环节增加创新实践活动学分,我们制定“艺术设计、动画、绘画本科专业创新学分实施细则”,学分设定在3-4学分包括12项内容。美术与设计学院从2007年至2011年组织学生参加省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主办“黑龙江省大学生冰雕艺术设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冰雕艺术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雪雕比赛”。累计荣获此类比赛项目的金奖、银奖、铜奖共计18项。从2008年至今组织学生参选“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多项比赛展览活动,至今累计组织学生参加省内外各类比赛和展览25次,有180多人次获奖 。2008-2012年在校园内举办主题艺术展、教师作品展、学生毕业创作和设计展等近30余场。

4.在校内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2008被确定为黑龙江省艺术实验教学中心,我校艺术教学、科研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我校重点建设的实验教学中心之一。实验室是学生实践实习的良好场所。学校的各类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活动,校园的规划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展室设计、学校标志设计、主楼和图书馆、运动场的壁画浮雕设计制作、无数次大型演出的舞台设计制作等都依托各实验场所训练制作,为参与的学生提供了创新训练的机会。

存在的问题

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全国都是在探索研究阶段,可供参考的模式有限,我们现在进行的研究和实践还需要经过完善的过程。

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培养双师型教师,能够胜任指导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教师数量有限。

3.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薄弱。现在我们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只是依托一些零散的培训、报告和一些活动来进行,尽管确立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但不一定科学合理。

4.为学生提供的创新创业实战的项目和场地有限。开辟大学生创业园区需要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合作支持,这方面的难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