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9 10:44: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灵活性
目前,有许多学生进入高中之后,不能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在思维要求上有较大差距,成绩显下降趋势。究其原因:由于初中数学教学受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思维品质的培养。几年来,所教学生在经过有目的的培养后,思维品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应的,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许多学生进入大学、甚至走上工作岗位后,常常来信谈及虽然数学知识有许多已经遗忘,但老师教的数学思维方式却常令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得益不少。
现代教育强调“知识结构”与“学习过程”,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把知识作为思维过程的材料和媒介。只有把掌握知识、技能作为中介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数学知识可能在将来会遗忘,但思维品质的培养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理想途径。
高中学生一般年龄为15―18岁,处于青年初期。他们的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学习的内容更加复杂、深刻,生活更加丰富多采。这种巨大的变化对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逐步趋向成熟。作为高中教学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利用成熟期前可塑性大的特点,做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工作,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开发高中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供、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几个方面。思维的灵活性是建立在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基础上,并为思维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提供保证的良好品质。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照章办事易,开拓创新难,难就难在缺乏灵活的思维。所以,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地用新的观点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方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于:(1)思维起点的灵活: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根据新的条件迅速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2)思维过程的灵活:能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公理、定理、规律、公式等从一种解题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3)思维迁移的灵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何使更多的学生思维具有灵活特点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思维灵活性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提出的“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的培养就是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发散思维”指“从给定义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比较重视集中思维的训练,而相对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所必须的,也是迎接信息时代、适应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能力。
1、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
对结论的发散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现成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探究寻找有关结论,并进行求解。
开放型题目的引入,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不仅仅思考条件本身,而且要思考条件之间的关系。要根据条件运用各种综合变换手段来处理信息、探索结论,有利于思维起点灵活性的培养,也有利于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2、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
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是指问题的结构确定以后,尽可能变化已知条件,进而从不同角度和用不同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以思维灵活性的提高带动思维其他品质的提高,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来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由于思维的各种品质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处于有机的统一体中,所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能有力地促进思维灵活性的提高。
1、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过程的抽象程度,指是否善于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是否善于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揭示规律。
2、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要求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调动和选择与之相应的知识,寻找解答关键。
3、思维的敏捷性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的指标有二个:一是速度,二是正确率。具有这一品质的学生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思维灵活性对于思维速度和准确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
4、思维的独创性指思维活动的独创程度,具有新颖善于应变的特点。思维的灵活性为思维的独创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解题“灵感”的闪现提供了燃料。
5、思维的批判性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的程度,是否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仔细地检查思维过程。我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甚至怀疑的意见,注意引导和启发,提倡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三、灵活新颖的教法探求和灵活扎实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的学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富有新意的学法指导能及时为学生注人灵活思维的活力。
“导入出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教学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创设情境”,“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错解剖析”――提供给学生题解过程,但其中有错误的地方。让学生反串角色,扮演教师批改作业。换一个角度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以求更好的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例题变式”――从例题入手,变换条件寻求结论的不同之处;变换结论寻求条件的不同之处;变换提出问题的背景,寻求多题一解;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寻求一题多解;……以变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编制试卷”――列出考查知识点、考点、试题类型,让学生自己编制一份测验试卷.并给出解答。使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体验出题心理,更好的掌握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1 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基础。它表现在对化学问题的深入思维,要求学生用扎实的双基、透彻的概念以及化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去认真分析和深刻理解题意,灵活、准确地解决具体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化学思维的深刻性往往受到思维具有离散性所影响,从而在化学概念与原理、化学性质与变化、实验操作与手段的本质理解呈孤立、间断的状态或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上,影响了思维能力的提高。离散性还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只满足于形式上的理解,忽视其来龙去脉,或只注重内涵而忽视其外延,对化学知识理解应用起到不良的影响。
克服思维的离散性,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必须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思维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化学复杂运动形式,抓住关键形成思维中心,以逐步达到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在初中教学中,还应把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并挖掘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对立统一关系,使学生形成“多则择优,优则达快”的思维方式。
2 思维逻辑性的培养
这是思维的重要品质,它表现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造成他们在认识问题过程中存在混乱现象,即思维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还反映在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化学概念及知识间的因果关系,造成多步推理的困难。
作为描述性为主的初中化学,很有必要以理论为指导,以反应规律为线索,加强推理教学,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规律性。同时,教师要时刻注意正确引导,进行归纳总结,做到触类旁通。在“无序”变“有序”的过程中,督促学生复习和理解重点知识,记忆有关结论,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按类型精选有关习题进行有目的练习,使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由“会”到“活”,由“活”到“用”。
3 思维精密性的培养
这是思维特殊的品质,化学思维的精密性(或精确性)表现在从量的角度来理解或研究化学概念理论、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它是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的需要,也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但是,初中教学毕竟是以描述性为主的化学定量研究与化学计算,必须恰当地建立在所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不能脱离初中化学原理与化学事实去搞偏而怪的空洞的化学计算。教师在精选题型、题量上要使学生在思维的精密上得到训练与加强。
为了使思维的精密性得以提高,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知识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种训练由教师给学生输入一个信息,然后,学生根据这个信息和已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输出许多新的信息,逐步减少思维的片面性,从而提高思维的精密性。
4 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它反映了思维的锐敏程度和迅速程度。敏捷性应以正确性为前提,它是上述几种思维品质的集中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因思维定势缘故,思考问题方法总受某种“模式”的束缚,而极大影响了思维的敏捷性。如,我们讲到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时,学生容易接受“原子分子物质”这种模式,而对于原子、离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却认识不足,由于知识面掌握不全,就谈不上敏捷性。
在高三的地理综合训练中,很多学生在地理综合题解答中存在这样的问题:(1)语言不准确、表达不透彻;(2)概念不清晰、因果颠倒、主次不分;(3)答案要点不全面、不完整、支离破碎;(4)综合分析能力差,读图能力不强。笔者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与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关。所谓的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人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在地理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依照目前地理教学的改革方向,必须重视培养这些思维品质。而这些思维品质的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从概念入手,创设思维情境
创设思维情境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地理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理论,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创设思维情境”作为切入点,创造良好的思维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内在求知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对这些概念可以通过创设思维情境进行讲解。如,在进行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中讲解褶皱与断层的概念时用多媒体视屏展示褶皱中背斜和向斜的形成过程。再如,在讲授第三章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中,用播放桂林地区“山清、水秀、洞奇、石美”“山水甲天下”和漓江地区“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的录像资料导入。然后提出问题:该地区是什么样的地貌景观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如何造化出如此神奇的山山水水?再由录像导入,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观,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对喀斯特的含义有了初步的理解,为下面的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的教学做了铺垫。
地理教学中可以创设思维情境导入的非常多,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内容。如地球自转和公转;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等。创设思维情境时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中要让学生相互讨论,这样不但课堂气氛热烈,而且思维容量大,在教师指导和调控下,使整堂课一直处于生动有序的讨论气氛中。在这样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对重点知识进行推理,培养思维能力
在教材中重点知识的介绍多是以结论的形式直接表达出来的,省去了很多推理过程和详细讲解的过程。在讲解这些知识时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鲁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二节“地理环境整体性”一节时,教材用“厄尔尼诺”现象来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表现,在教学中应进行推理:东南信风异常-南太平洋的海水运动异常―海水温度异常―周围环境的变化―气候异常―导致部分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这样,步步推导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进而分析出地理环境整体性三个方面的表现。高中地理教学中自然地理部分用推理的方法进行重点知识教学的较多,人文部分地理教学中也可以进行推理: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世界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世界各地典型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形成的区位因素―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启示和影响。
三、利用语言表达训练培养思维的品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越严谨,语言表达就越准确。所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就尤为重要。自然地理部分教学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部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部分等章节可让学生逐字逐句仔细阅读。读完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然后和书本对照。教师讲解之后,要求学生能够复述一遍,重点的知识要求学生进行讲述。例如,学生自己讲述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形成、移动的规律。学生语言表达之后,进而用笔书写和记录。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复述、讲述时,有的思路混乱、条理不清,有的思路阻塞或狭窄,本来心里明白,但是用语言表达出来时就发生了障碍,这就是思维活动没有条理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说失去兴趣,产生畏惧感。所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大有必要。
四、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思维全面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教师本身要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在适当时机传授给学生。新的高考强调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将课本知识适当延伸,教会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以拓宽课本知识。当然,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光靠课堂是不够的。必须课内课外相结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中学教学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不仅要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好问,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一、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基础。它表现在对化学问题的深入思维,要求学生用扎实的双基、透彻的概念以及化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去认真分析和深刻理解题意,灵活、准确地解决具体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化学思维的深刻性往往受到思维具有离散性所影响,从而在化学概念与原理、化学性质与变化、实验操作与手段的本质理解呈孤立、间断的状态或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上,影响了思维能力的提高。离散性还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只满足于形式上的理解,忽视其来龙去脉,或只注重内涵而忽视其外延,对化学知识理解应用起到不良的影响。
克服思维的离散性,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必须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思维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化学复杂运动形式,抓住关键形成思维中心,以逐步达到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在初中教学中,还应把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并挖掘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对立统一关系,使学生形成“多则择优,优则达快”的思维方式。
二、思维逻辑性的培养
这是思维的重要品质,它表现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造成他们在认识问题过程中存在混乱现象,即思维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还反映在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化学概念及知识间的因果关系,造成多步推理的困难。
作为描述性为主的初中化学,很有必要以理论为指导,以反应规律为线索,加强推理教学,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规律性。同时,教师要时刻注意正确引导,进行归纳总结,做到触类旁通。在“无序”变“有序”的过程中,督促学生复习和理解重点知识,记忆有关结论,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按类型精选有关习题进行有目的练习,使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由“会”到“活”,由“活”到“用”。
三、思维精密性的培养
这是思维特殊的品质,化学思维的精密性(或精确性)表现在从量的角度来理解或研究化学概念理论、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它是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的需要,也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但是,初中教学毕竟是以描述性为主的化学定量研究与化学计算,必须恰当地建立在所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不能脱离初中化学原理与化学事实去搞偏而怪的空洞的化学计算。教师在精选题型、题量上要使学生在思维的精密上得到训练与加强。
为了使思维的精密性得以提高,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知识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种训练由教师给学生输入一个信息,然后,学生根据这个信息和已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输出许多新的信息,逐步减少思维的片面性,从而提高思维的精密性。
四、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它反映了思维的锐敏程度和迅速程度。敏捷性应以正确性为前提,它是上述几种思维品质的集中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因思维定势缘故,思考问题方法总受某种“模式”的束缚,而极大影响了思维的敏捷性。如,我们讲到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时,学生容易接受“原子分子物质”这种模式,而对于原子、离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却认识不足,由于知识面掌握不全,就谈不上敏捷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零碎的化学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使他们学会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克服思维定势的一个方法。同时,配合增加足够数量的习题,经过一定的解题技能的训练,对于提高思维敏捷性有着明显的帮助。
如何搞好这方面的训练呢?我们总结以下几点:
(l)变化练习,深化双基;
(2)定时练习,训练速度;
(3)一题多解,训练思路;
(4)多题一解,掌握规律;
(5)设计新情景,培养迁移能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力度加大,在去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失业率也有所上升,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师范生作为大学生群体里具有职业色彩的特殊人群,曾经是制度的宠儿,现在随着教育市场的开放和深化,师范生创业也不再是一件新鲜事。如何培养师范生的创业能力?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笔者认为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同时强调所?^的个体发展。首先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喜好,对事物的热情程度不同,因此个性特征即是尊重个体的最好表现,也是培养师范生优秀创业品质的最佳切入点。良好的创业品质塑造优秀人格,也是支撑创业人生的保证。
1 我们眼中的积极心理学
首先,人们对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晰,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其目的是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与创造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积极心理学的力量就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并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心理学研究者针对不同的文化及地域特点,归纳总结出积极心理的品质中的6种品质,如下: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和精神卓越。另外,积极心理学中还有24种优秀的品质,如下:好奇心、喜好学习、创造力、放开的思想、智慧和知识、独特视角、勇敢、坚持不懈、真实性、人次善良慷慨、爱与被爱的能力、精神、公平、领导能力、自我控制、谨慎小心、适度和谦虚、欣赏美和完美、感激感恩、希望乐观、心灵上的有目标和信仰、宽恕和怜悯、风趣和幽默,最后一点就是热情;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和美德,这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也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最终使人类走向幸福。
2 师范生创业的背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应多管齐下,除了国家出台宏观政策予以支持以外,还应大力鼓励大学生创业。
师范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带有鲜明职业色彩的群体,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包分配制度,到21世纪后的考编入岗,再到近年来全国教师资格证的国家统一考试,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同台竞技,打破了以往只有师范生可以自然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天然优势。师范生面临着教师资格证,地方教师招聘考试的双重考核,就业压力巨大,就业形势严峻。在这种情形下,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不如独辟蹊径开创广大的教育市场,走师范生创新创业的路径。然而目前,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普遍存在浮躁心态,心理问题较为突出,比如对创业期望值过高、眼光不够长远、急功近利、期待短期回报、盲目乐观、抗压能力差等问题屡见不鲜,大大阻碍了师范生的创业质量和创业前景。大学生创业光有热情不够,创业心理的成熟决定了创业路途的方向,一定程度上来看创业成功与否是一场心理素质的比拼和较量。如果能在大学生在学期间,就重视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塑造,创业心理的养成,这将使大学生终生受益,支撑创业人生的持续发展。
3 师范生创业心理品质的组成要素
创业心理品质就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意识特征,是一种综合心理素质。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也应从这三个维度重点着手,结合积极心理学实现美德的优势,判断力、乐观、毅力和创造性都应是创业心理品质的重要构成。
(1)判断力品质――在认知上给予创业的方向。判断力,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将普遍规律和范畴用于个别事物的决定判断力,第二种是反省判断力。决定判断力具有构成性,而反省判断力则具有调节性功能,即调节人类心灵的诸种能力。判断力是通过选择和抉择的形式将其价值观付诸在事件上的性格体现能力。市场商机风云万变,具有良好的市场判断力是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判断力强的大学生能够发挥出巨大的创业潜力。判断力决定投资的方向与努力的目标,判断力的成熟是一个创业者心理品质的重要维度。研究表明,在充满风险和不确定的创业环境中,判断力强的人容易抓住最佳时机,果断做出决定。反之,判断力差的人表现出焦虑、依赖、犹豫不决,容易错失时机,或者盲目草率造成损失。因此,良好的判断力是经验的累积同时也是积极心理品质的一种表现。
(2)乐观品质――在情绪情感上给予创业的激励。乐观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进化的重要特征,是个体在应对未来时形成的一种能力;乐观的人相信事情总是会有好转的时候,具有生存下来的强烈信念;悲观则是把挫折和失败的原因归因为内在的稳定的因素从而带来内心自卑无能的消极体验 [2]。在无论什么情况下,即使再差也保持良好心态,如果在创业过程中,身处逆境,甚至在生活中遭受种种挫折,保持积极心态,保持积极正面的情绪状态,显得尤为重要。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可以化解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把它们转化为动力,避免因悲观失望而带来的更多不良后果。创业过程充满失败的风险,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就是一把一把的利剑,披荆斩棘才能勇敢前行。
(3)毅力品质――在意志上给予创业的坚韧性。毅力就是有明确的目标,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以随意活动为基础的一种品质。离开了大学,踏入了社会,一切都显得陌生,无从下手,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很多都是不可预期的,甚至是极具挑战的。意志力是特指人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调动各种力量达到目标的品质。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离不开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抗挫折能力。具有坚强意志力的大学生,能够自觉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对目标的执着追求是成功的重要品质。然而意志力薄弱的大学生,容易放弃和妥协,遇到困难就躲避,直到创业成本的流失和创业机会的丧失。大学生所追求的并不是创业成功,而是学习创业的精神,了解创业过程的艰难,积累各种各样的关系,培养坚毅的品质将十分重要。
(4)创造性品质――在人格特质上做好创业的准备。创造性品质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故也称为创造力。创造性品质是创业主体对待创业活动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它经常表现为积极、进取、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等特点。创造性是大学生创业过程得以顺利开展和提升的基础,更是创造优良绩效的前提条件。具有创造性的创业项目,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不断革新,不断开拓新的局面。
4 师范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
4.1 判断力的培养与增强
??业过程中良好的判断力是前提,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创业判断能力,为创业初期做好铺垫。创业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到大学四年。大学一年级应注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业观,学会设立适合自己的创业目标和期望值;大学二年级应着重加强校园的创业氛围营造上,促使大学生争相创业、互相学习创业经验;大三或者大四的大学生重点在于把创业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校的产学研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点拓展大学生创业生根落地,让大学生真正在创业大海中练游泳,求生存,积累自己创业的宝贵经验,为今后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4.2 乐观品质的培养
乐观心态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帮助学生正确归因。遇到困难和挫折之后,教师应尽量帮助学生归因到努力维度上,这次做得不够好下次就可以更努力。但是如果学生自主归因到自己的能力或者运气维度上,容易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或者投机取巧的心理。因此树立正确的归因观念是培养大学生乐观品质的重要一环。第二,学校和家庭氛围的营造也十分重要,我们难以想象悲观的家长和老师如何教育出乐观的孩子和学生。因此学校和家庭的乐观品质具有传导作用,要在氛围上营造乐观向上,积极有为的精神力量。另外,学校应密切创业成功者尤其本校毕业的创业者与后来者之间的联系,传帮带的形式鼓励创业大学生树立榜样,树立信心,这种替代性强化的效果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励自己努力和奋进。
4.3 毅力品质的培养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以预测的困难和挫折,这些都会使大学生的创业意志力面临很大的挑战。所以,对毅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引导学生确定目标与愿望,明确创业动机并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其次,要为学生创造一切有利的创业资源,人力资源、政策支持、经济援助等都会在必要的时候帮助大学生渡过暂时的创业难关。同时,在校期间的创业训练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校园中经历的创业困境将为今后真正的创业积累宝贵的经验。
目前,网络已经普及,网络的普及与应用不仅对小学的学科教育带来了机遇,重要的是对其它学科,特别是德育教育,也带来了机遇,主要表现在它的教育实效性与师生的融合关系上,体现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同步进行,为小学生的成才与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网络的仿现实性给德育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契机
计算机网络时代,经济和社会都有了质的改变,人们的思维意识和社会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势必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契机。这是因为,网络的先进性和知识性迫使人们重新认识陈旧的知识、陈旧的思维方式及至陈旧的思想品质,寻找新的、带有前沿性的知识,更新和提升个性思维品质,优化道德意识,树立良好的形象。第二,计算机的普及性,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接受新知识和新生事物的周期大大缩短,学习和交流的空间逐步扩大,学者和学习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更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第三,网络的趣味性,信息水平的迅速提高,改变了以往那种师道尊严的“老面孔”,创造了更加灵活、和谐的学习平台。第四,网络的创新性,信息化的灵活性,迫使师生共同进行学习和提高,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创新教育和创新才能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给每一位学习者创造了机遇。所以说,要应对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教师必须树立新的形象,要求教师要带头学习和钻研先进的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最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共同参与到德育学习生活中去,以交互为纽带,创设灵活的德育教学气氛,促进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二、网络空间的自主性为学生道德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计算机网络时代,由于知识更新周期加快,学生接受知识与以往的知识在结构层次、理论体系、思维方式方法等诸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教学的主体性也应相应地发生改变。以往哪种以教师教为“主体”、学生“被动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教育的需要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教育教学方法不仅不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重要的是阻碍了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和道德水平的发挥。因此,信息化的德育教育课堂必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遵循教育的主体性、创新性和和谐性的学习规则。教师要掌握网络教育的最新技术,不仅学会使用、熟练使用,重要的是能对网络内容进行科学处理,不断增强自我欣赏水平和分辨能力,将好的作品、艺术水平高且具有高品位的内容交给学生,启发学生自己进行欣赏、分辨和接受。要通过信息化的特点,通过课堂教学去教育学生,开发学生的大脑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才能。
要教育学生学会识别信息作品,树立良好的思维意识,以先进人物的高尚品德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学习先进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方法、别具一格的解决问题的形式和与众不同的灵感。要教育学生牢固树立为党、为人民、为祖国事业而奋斗学习的精神,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网络进一步拓展了德育教育的内容
要适应网络时代教育的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加快德育教材和德育教育形式的改革,积极研究和编写适应网络技术要求的新型高职德育教材,制作适合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的教育软件。大量的实践证明,网络时代的教育已不再适应以教师个体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这是因为个体教学的知识结构过于狭窄,内容不够丰富,知识的横向联系太少,动手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学生难以通过个体的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强知识、培养动手和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德育教材应由原来的以学科本位为中心发展为树状结构与板块结构,以新知识、新科技、新人物为龙头,最大限度地将现有高职德育教材进行整合。这样一方面通过知识结构的改变,扩大学生德育学习的知识面,与计算机网络教育接轨;另一方面通过教材结构模式的改革,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扩大知识面,刺激大脑产生灵感,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以适应网络时代对知识更新、发散、联系、比较和发展的需要。
四、网络开放性、交互式的特点,拓宽了学校德育教育的途径
由于网络时代教育的特点,个性化教育在教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自我进行学习、交流、考试和讨论,也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各种技能的提高,大大扩大了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个性化思维品质也日趋成熟。这时,教育工作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突出集体主义与个别教育的比重,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课堂教育中,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可以是个别谈话、个别交流,也可以整体辅导、群体交互、共同讨论,总之,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要经常地组织学生参加集体劳动、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锻炼其内在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解决学生由于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化带来的各种错误想法和不正确的思想;要增强学生意志与能力的提高,如独立解决一至两个问题、排除一定的困难等,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要增加讨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逐渐锻炼勇气与胆量等等。课堂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性教学,由于它的教育方式过于集中,学生整体效应高,比较适合于信息化、高密度、多知识点的德育教学。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教师要结合专业教育特点,穿插对学生的敬业教育。小学生的思维、品质、个性、兴趣、爱好与追求与高年级有本质的不同,他们学习的欲望比较高但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差,所以说,必须研究好教育的方法、环境、策略和基本的要求,赋予小学班主任工作特别是德育工作以新的内涵。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学生个性品质;影响
0.引言
当前,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重视“教”的方面,而对学生主体地位,尤其是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较为忽视。然而,作为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同时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涵,其在培育健全人格的创新型人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充分重视高中数学教育与学生个性品质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1.高中数学教育对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影响
1.1促进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数学理论一般都具备客观真理性,具有高度的严密性与精确性。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将数学的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便可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为有效促进学生凡事求真思想的形成,教师可让学生对数学命题进行研究与推敲,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念,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一旦证实自己的错误,便要做到勇于改正[1]。
1.2 促进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形成
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具有数学建模课及探究性学习等活动课程,学生在参与这些课程时,便可进行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实践,去充分感受发现与创造数学的过程。此外,高中数学教师通常会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其创新型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
1.3促进学生勤、勇、诚个性品质的形成
数学课程具有求真、精确等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清楚意识到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具备锲而不舍、艰苦耐劳的精神,方可获得成功;此外,数学教学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与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在具备较高在合理水平的同时,还应具备勇于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与敢于挑战的勇气,才能正确解出题目;其三,数学为一门反映客观世界中真实、准确知识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可以对物质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将隐藏在客观现象背后的真正规律找出,而不受到伪科学的误导,进而形成“诚”的个性品质。
2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对数学教育产生的影响
2.1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动力
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可起到帮助确定学习目标,以及主动完成数学学习任务的作用。作为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意志与性格在数学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行为起着控制与调节的作用。学生个性品质这一非智力因素,使其在数学学习中维持着恒心与耐心,并不断朝着已经确定的目标展开数学学习活动,在促进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及技能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强劲动力。
2.2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过程本质上即为知识、情感与意志三者相统一的过程,学生道德的形成以及体力与智力的发展均离不开对知识的掌握。学生意识及情感过程的外在表现形式即为个性品质。倘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未能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与情感,那么就难以对数学知识、技能与思维方法等进行良好掌握。学生只有对数学感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才会对数学展开探索与研究;只有具备刻苦钻研与毅力等良好精神,才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确立主体性地位。由此可知,学生具有的良好个性品质为其参与数学活动的内驱力,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2]。
2.3有助于高素质人才的造就
数学知识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慢慢渗透并扩展至宇宙一切知识。数学具有极高的科学与社会作用,为人类与社会的进步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工具;此外,数学还可磨练人们的意志,加强人们的创新思维与理性思维。当前,加大高新科学技术已成为当前各个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而高科技核心技术的重要基础为数学技术。由此可知,高新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为数学人才之间的竞争。而高质量的数学人才在具备高水平的数学素养及文化底蕴的同时,还需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良好的个性品质可充分促进数学教育的实施,实现高素质、人性化创新型人才的造就。
3.结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个性品质为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素质,同时也是高中数学教学重要任务之一。高中数学教育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又可以促进高中数学教育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是数学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数学教育与学生个性品质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从而造就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供、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几个方面。思维的灵活性是建立在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基础上,并为思维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提供保证的良好品质。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照章办事易,开拓创新难,难就难在缺乏灵活的思维。所以,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并及时用新的观点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方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1)思维起点的灵活: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根据新的条件迅速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2)思维过程的灵活:能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公理、定理、规律、公式等从一种解题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3)思维迁移的灵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何使更多的学生思维具有灵活特点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现将体会总结如下,供参考。
一、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思维灵活性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发散思维”的培养就是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发散思维”指“从给定义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比较重视集中思维的训练,而相对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所必需的,也是迎接信息时代、适应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能力。
1.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发散。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一题多解可以拓宽思路,增强知识间联系,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2.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对结论的发散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现成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探究、寻找有关结论,并进行证明。
开放型题目的引入,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不仅仅思考条件本身,而且要思考条件之间的关系。要根据条件运用各种综合变换手段来处理信息、探索结论,有利于思维起点灵活性的培养,也有利于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3.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
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是指问题的结构确定以后,尽可能变化已知条件,进而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知识来解决问题。
对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显然,四个变量中知道三个即可求另一个(解方程)。如“{an}为等差数列,a1=1,d=-2,问-9为第几项”等等。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写题目,编题过程中,学生要对公式中变量的取值范围、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公式的适用范围等有全面的掌握。否则,信手拈来会闹出笑话。上题中,若将条件改为d=-3,则“-9”为数列的第几项,显然荒谬。如此,学生对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的掌握会比较全面,而且能站在较高层次来看待问题,提高思维迁移的灵活性。
二、以思维灵活性的提高带动思维其他品质的提高,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来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由于思维的各种品质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处于有机的统一体中,所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能有力地促进思维灵活性的提高。因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批判性。
三、灵活新颖的教法探求和灵活扎实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的学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富有新意的学法指导能及时为学生注入灵活思维的活力。
“导入出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教学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创设情境”,“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错解剖析”——提供给学生题解过程,但其中有错误的地方。让学生反串角色,扮演教师批改作业。换一个角度来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以求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例题变式”——从例题入手,变换条件寻求结论的不同之处;变换结论寻求条件的不同之处;变换提出问题的背景,寻求多题一解;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寻求一题多解……以便于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编制试卷”——列出考查知识点、考点、试题类型,让学生自己编制一份测验试卷,并给出解答,使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体验出题心理,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撰写小论文”——根据学习体会、解题经验、考试心得等,撰写学科研究性小论文。选择比较好的指导修改并编辑出版,激励学生善于进行总结,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1、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矗一方面,数学语言既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等无不是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述的。离开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另一方面,数学知识是数学语言的内涵,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质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掌握。一个对数学语言不能理解的人是绝对谈不上对数学知识有什么理解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语言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关键。
2、掌握数学语言,有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在各种能力中,逻辑思维能力处于核心地位。
因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什么样的思维依赖于什么样的语言。具体形象语言有助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形成;严谨缜密、具有高度逻辑性的数学语言则是发展逻辑思维的“培养液”。
3、掌握数学语言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对一个问题能清楚地说一遍,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严密的推理和论证的过程,正确地理解题意,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寻找已知条件,分析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有关知识的映象,解题判断的形成,直至解答过程的表述等,处处离不开数学语言。
4、掌握数学语言,有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
数学语言的特点决定了数学语言对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严谨、准确是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与批判性的“良方”;清晰、精练对培养思维的独立性与深刻性有特效。
5、掌握数学语言,能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小学生在学校教学实践中,心理健康活动课有不同的称谓,有的称为“学校心理课程”,有的称为“心理辅导课程”,有的称为“心理教育活动课程”,有的则不愿称其为课程,代称为“心理素质培养”或“心理教育活动”,这些称谓很相似,但在实际运用中,不同的人对其赋予不同的内涵。在众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中,心理健康活动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心理健康活动课是有目的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形成心理技能,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课程,其总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它要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需要。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要紧紧地以活动为中心,开展一些适合小学生,又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的活动。结合理论及实践的一些经验,下面就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实施途径和方法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途径
1.利用童话、寓言故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童话、寓言故事通俗易懂,其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富有童趣,深受儿童喜爱。另外,童话、寓言故事能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和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用很有代表意义的形象(如灰姑娘、天线宝宝等)传递给儿童,可以使儿童开阔视野,丰富情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编培养学生同情心、毅力、乐观向上、诚实、独立等心理品质的国内外优秀童话、寓言故事,推荐给学生阅读,并鼓励学生每学期利用班队活动课和校园艺术节的机会,选取喜欢的童话故事自由组合进行编排和表演。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剧中的表演,来判断学生的心理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2.利用录音、录像、碟片等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由于小学生天真活泼,乐于接受鼓励,乐于参加活动,能大胆地与教师、同学交流,有的同学甚至还把心中的秘密告诉大家。
3.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
教师要善于观察,在生活中汲取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课程中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议论、思考,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二、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方法
1.角色扮演训练法
角色扮演训练法,就是由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来调节、变换自己的角色,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学会社交技巧。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通过扮演某一特定的角色,模仿现实生活情境,可以宣泄和释放压抑的情感,达到排除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目的。
2.游戏法
将游戏寓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娱乐中领悟心理体验,克服自卑、自私、嫉妒等不良心理,养成真诚、宽容、谦让、合作、自律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3.情境创设法
通过问题的创设,使学生置身其中,如身临其境,形成情感互动、感悟体验的氛围,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心理健康活动课就是要提供创设和模拟学生的生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去锻炼,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开发高中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如何使更多的学生思维具有灵活特点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思维灵活性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普遍比较重视集中思维的训练,而相对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所必须的,也是迎接信息时代、适应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能力。
1.一题多解可以拓宽思路,增强知识间的联系,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2.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
对结论的发散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现成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探究寻找有关结论,并进行求解。
3.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
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是指问题的结构确定以后,尽可能变化已知条件,进而从不同角度和用不同知识来解决问题。
例如,对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显然,四个变量中知道三个即可求另一个(解方程),如“{an}为等差数列,a1=1,d=-2,问-9为第几项”等等。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写题目。编题过程中.学生要对公式中变量的取值范围、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公式的适用范围等有全面的掌握,否则,信手拈来会闹出笑话。上题中,若改d=-3,则-9为第 项,显然荒谬。如此,学生对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的掌握会比较全面,而且能站在较高层次来看待问题,提高思维迁移的灵活性。
二、以思维灵活性的提高带动思维其他品质的提高,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来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由于思维的各种品质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处于有机的统一体中,所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能有力地促进思维灵活性的提高。
1.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过程的抽象程度,指是否善于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是否善于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揭示规律。如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为求函数图象交点问题,寻求几何性质与代数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知识串联、横向沟通牢牢抓住事物的本质,在思维深刻性的基础上,思维灵活性才有了用武之地。
2.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要求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调动和选择与之相应的知识,寻找解题关键。
3.思维的敏捷性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的指标有两个:一是速度,二是正确率。具有这一品质的学生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思维的灵活性对于思维速度和准确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
4.思维的独创性指思维活动的独创程度,具有新颖、善于应变的特点。思维的灵活性为思维的独创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解题“灵感”的闪现提供了燃料。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解题思路的独特性、新颖性的肯定和提倡,充分给予尝试、探索的机会,以活跃思维、发展个性。
5.思维的批判性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的程度、是否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仔细地检查思维过程。我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甚至怀疑的意见,注意引导和启发,提倡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如,学生对结论的可靠程度进行怀疑,在独立分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来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取值范围,严密论证了三角函数值取值的可能性。
三、灵活新颖的教法探求和灵活扎实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的学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富有新意的学法指导能及时为学生注入灵活思维的活力。
“导入出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教学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应以“创设情境”,“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错解剖析”——提供给学生题解过程,但其中有错误的地方,让学生反串角色,扮演教师批改作业。换一个角度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以求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例题变式”——从例题入手,变换条件寻求结论的不同之处,变换结论寻求条件的不同之处,变换提出问题的背景寻求多题一解,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寻求一题多解……以变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思维训练,必须把语言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这是语文教学客观存在的一条基本规律,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要求。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遵循规律,开展思维训练呢?
一、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要把语言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语言训练,是指对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思维训练,是指对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的培养。语言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基本内涵是: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思维训练不是游离于语言训练之外,另搞一套,油水分离,变成“两张皮”,而是渗透其中,水融,即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强化、渗透思维训练,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以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加速获取新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质,增强语文能力。同时,语言又是对思维的加工,是思维结果的外化,语言的学习能够促进思维的传递交流,语言的发展对思维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能达到增强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双重目的。
上海市的著名语文教师于漪积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深感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学生要学好语文哦,提高语文能力,取得综合效应,应该进行扎扎实实地思维训练。如果忽视这一点,学生不认真进行思维训练,读,就有口无心;看,浮光掠影;说,不得要领;写,内容干瘪,词不达意;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思维方面往往有很大的弱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于老师总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恰当的“钥匙”抓住“激疑”、“辨疑”、“析疑”重点突破等基本环节,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爱思考的学生多思、深思、让不会思考的学生会思、爱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为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领航开道,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语文教学全过程中,要结合语言训练,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方法是认识的桥梁。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思维习惯,增强思维能力。因此,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要十分重视交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活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按照不同的标准,思维方法有多种分类。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一文中指出:“以三种思维的划分是为了科学研究的需要。实际上人的思维活动过程都不会是单纯的一种思维在起作用,往往是两种,甚至三种交错在起作用。”同样听说读写也是各种思维在起作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强化思维训练,不要拘泥于思维方法的名词术语,要重在引导学生把握思维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钥匙,同时,还要非常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是思维个性差异的表现,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条理性、创造性、逻辑性和敏捷性等。这些,反映了学生思维个性的差异,是区别智力高下的重要标志。正因为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表现,不同的思维品质必定表现不同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突破点,也是提高语文训练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还要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也是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之谈。
如上海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总结自己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指导思想,以“自读、教读、作业复读”为组织教学的基本程式的“语文导读法”。他认为:“听说读写必须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否则就可能变成一种教育价值不高的机械性训练。”教学中,他把语言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既要强化、渗透思维训练,又要充分发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结构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智力,又称智能或智慧,是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认识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结构,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诸方面。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因为它是信息加工的最高阶段,又在观察、注意、记忆、想象的基础上形成的。思维与智力的其他因素关系密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取得的知识又恰恰是思维的矿石和原料,是语言和思维互为羽翼的中介,这进一步表明智力结构的其他因素是发展思维的重要条件。
非智力因素又称后思维意识(是一种在个体思维形成后的、复杂的、属于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在调节人的认识活动,发展智力,充实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发展思维的内驱力,是形成思维品质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