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0 10:18: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外阅读的心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基于教学内容,推荐课外读物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之前,首先应当从课标着手,将阅读教学目标进行深化、拓展,再结合语文教材内容,根据相应的目标与标准为学生们推荐合适的优秀课外读物。
例如,在教学《香菱学诗》这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们粗略地阅读了一下教材课文,待学生大概了解文章内容之后,笔者便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其中的相关细节内容。如文章中对香菱作诗时的神情、动作等的描写部分,如此便引导学生们精读文章,品位文笔的妙处,最后,笔者再讲了李纨开诗社的部分内容,引发学生们阅读《红楼梦》的兴趣与欲望,并推荐学生们在课后阅读《红楼梦》的其他精彩章节。如此一来,课外阅读便与教材教学相关联,并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们的课外阅读能力。
二、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培养阅读习惯
有效的课外阅读计划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学生稳步提升自身阅读能力,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结合阅读目标,帮助学生制订层次化、差异化的阅读计划,并通过一定方式,让学生稳定、不打一丝折扣的落实计划内容。另一方面,在计划定制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渗透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在课文阅读中实现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双重发展。
例如,在教学初中语文时,教师便给学生制订了这样一个阅读计划:每天至少阅读两篇《青年文摘》中的文章,并写出相应的阅读感悟;每个月至少阅读一本名著。如此一来,学生们的课外阅读量便得以提升,同时,定期、定量的阅读计划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定期的阅读习惯,长此以往,学生们不仅能够拓展自身的语文阅读面,还能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并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三、指导学生掌握技巧,提高阅读质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学生才能在课外阅读中开展有质量的阅读。这需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重点关注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按某一固定思维方式来进行阅读讲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阅读分析方式,以此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例如,在讲解现代文时,先讲文章结构,再思考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内涵,然后概括文章主旨,最后再对文章精彩例句或要点进行分析。通过先整体后部分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阅读文本内涵,如此一来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阅读技巧,更丰富了学生阅读思维,有利于课外阅读质量提高。
四、 引导学生阅读分享与交流
通过分享阅读心得,学生能够观摩他人优秀的阅读方式、阅读技巧,了解他人对阅读文本的内涵看法,通过交流阅读见解,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学生在分享中交流自己的课外阅读,提高自身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促进了良好学风形成,从而促进课外阅读教学发展。
例如,在指导初中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让学生在每次阅读之后便将阅读体会、心得以及阅读文本中的精彩段落等都及时记录下来,并整理成读后感,然后再将读后感上交给教师检查,并评选出优秀的读后感粘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之中。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定期召开学生阅读交流会,让学生们分享心得。比如有一位学生在交流会上分享了自己阅读《简爱》的一些心得与感悟:“我觉得简?爱是一位坚强而自尊自爱的女生,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从不向苦难低头,她身上的这些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同时,这位学生还朗读了《简爱》书中的精彩部分。
五、重阅读内容的输出
知识的输出能够巩固和活化知识,从而产生知识的内化效应。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接收和理解了大量的知识,如果不进行知识的输出,那么这些知识大部分会很快被遗忘,导致阅读的知识转化率很低。阅读知识的输出可以通过黑板报、读书笔记、读书分享活动等。
譬如,在推荐学生阅读《茶花女》后,我要求学生在阅读后每个人做一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以是对内容的简要介绍,也可以是对这部小说的评价,或者对里面人物形象的评价。然后综合优秀的读书笔记,做一份以《茶花女》为主题的班级报纸。里面涵盖了内容简介,优秀的读后感,其中还有一个女生从玛格丽特(《茶花女》女主人公)角度写的自传,带领大家从另一个角度看《茶花女》。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有益的课外阅读活动,其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能开阔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科学的热爱,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素质,及心理品质的成长。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实际工作中我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我的做法如下: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我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要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切实提高阅读效率。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1.用迁移法
指导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流连忘返”这个关键词语,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细细体味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学生们理解了人们流连其中不忍离去的原因,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们推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片美文,学生们运用迁移法抓住关键词语品读课文,很快就体会到了桂林的山“奇”“秀”“险”,桂林的水“静”“清”“绿”的特点。
2.“三读法”
(1)浏览性的泛读法。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2)进行速读训练。方法有二:一是“遮盖速读法”。准备好一张白纸和书页差不多大小,放在书的上端,读完一行就把纸往下拉,盖住读过的一行,使眼睛不能来回重复,同时减少眼睛的左右移动,增强眼的视觉广度。随着训练,把遮盖挡用的纸往下拉的速度加快,即可逐渐提高速度;二是“限量速读法”,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
(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 ,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好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需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3.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1)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如用“……”“?”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
(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谴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3)写读书笔记。一是眉批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二是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三是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四是写心得体会,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并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使学生在多次的反复、强化中逐步把课外阅读当成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去进行阅读。在形成和保持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1)在语文课堂上,我告诉孩子们,会带着问题,带着思考、想象读书的孩子是最聪明的。课堂中,我鼓励孩子大胆地质疑、思考、想象,养成读中悟,悟后再读的习惯。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孩子们理解课文后,组成阅读小组教他们带着动作朗读以及表演课本剧。
(2)鼓励孩子们大量积累课外的好词句。在每个单元学习后,我总会尽量抽出时间让孩子在笔记本上积累本单元的好词句。同时收集课外阅读中的好词句。
(3)我们每天有半小时的阅读时间,主要围绕《同步作文》让孩子多读、多积累。让孩子养成积累课文内外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并学会写下自己收获的习惯。我先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说说想法,然后由词展开联想,通过联系自己的经历谈感受,应该说,部分学生还是有所启发的,也初步学会了怎样去阅读,怎样去理解。
(4)利用早读的时间,让孩子进行国学经典的背诵,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背下《三字经》《弟子规》和唐诗三百首中的部分古诗。我相信,通过这些传统中国文化的滋润,对孩子们的写作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
《课标》建议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魏书生老师说:“我一学期用三分之二的时间教完教材,其余用来阅读教材外的内容。”我们小学教师也应在时间上多支持学生,给予一定的时间保证。
(1)避免机械重复的作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每天的语文作业只要能掌握所学的基本知识作业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做读书小卡片,可以进行人物短评,可以摘录名言警句,可以撰写读书心得等等。不过作业量方面,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做了些限制,以小学中年级为例,每天的语文作业字数不应高于四百字。
(2)我还安排一定的课堂时间,给学生以读书方法方面的引导。教师不应把所有的“课外阅读”任务都放到课外,可以增设“自由阅读课”,也可以每天抽出二十分钟的时间,与学生一起在教室内进行“课外阅读”,摘录精彩语句,做好圈点批注,交流读书心得……这样既保证了阅读时间,又在阅读方法上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多读几本书,其更深远的意义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不但具备学习能力还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都应充分领悟《课标》的精神,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应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阅读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汲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因此,加强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加强阅读指导
教给阅读的方法。在推荐好书的同时,应加强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朗读,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的时间指导朗读;默读,是大脑对文字的反应,只运用眼睛和大脑两个器官,从而理解文字的意义,整个活动在人脑内部默默进行,省去了口的发声和耳朵的监听,因而速度就快得多;精读,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略读,着眼于关键段和重点句,往往采取跳读的方式,由段首扫视段尾,以求迅速把握段落的中心句,进而把握全文主旨,这种阅读的目的,是为通览全篇,取其精华;浏览,浏览就是对全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做一个大致的浏览,了解全书梗概,以便确定是读全书,还是选择部分章节学习;跳读,在阅读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或自己的兴趣,把不想读的内容跳过去;速读,速读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阅读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摘记,对好词好句可摘记在卡片上,过一个阶段再作归类整理;旁注,如果是自己买的书.可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注在书上,可以就词句、段落作批注,也可以在文末就全书的心得作批注。人们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如果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学会了阅读,就不再是“苦作舟”,而是“乐作舟”,就会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就会孜孜以求、不辞劳苦地奋力攀登巍巍书山,如痴如醉地徜徉于知识的海洋之中。
在课堂上加强阅读指导。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阅读,让语文阅读课成为名副其实的读书课。例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阶段,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再读课文,质疑问难阶段,学贵有疑,问题是思维的钥匙,因此,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筛选问题,重点研读阶段,重在指导学生自能读懂课文,自能通过阅读解决问题;整体回顾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领悟思想、升华感情、感情朗读课文。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了文中的情感,感受了文章的美妙之处后,他们会主动地投入学习,激发起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时需要的就是尽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充分地吟诵、品味。各个阶段,都要以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情感为宗旨。总之,多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给他们发现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提倡在质疑中“标新立异”,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更重要的还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在感知语言材料基础上进行的,没有语言就不能够进行思维,所以思维训练总是和语言训练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要善于发掘课文中潜在的智能因素,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品评,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感受阅读的乐趣。
二、注重语文拓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积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的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最重要的是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所以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盎然,如痴如醉,充分享受着阅读的自由、阅读的快乐。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也应该给予指导。
指导选择,注重推荐。开卷未必就有益,读书要有所选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扩大知识面。所以教师要向学生推荐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文质兼美的书籍刊物。中外的名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安徒生童话故事》、《童年》等;报纸杂志如《语文报》、《读书》、《课外阅读》、《儿童文学》、《少年文学》等。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笔记不但可以加强记忆,而且使人精明”(培根语)。所以应该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养成读书时摘抄好词佳句、记录读书心得的习惯。而且做读书笔记还可以督促自己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把握阅读内容,指导写读书心得。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闻强记,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厚积”自然就“薄发”了,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或三言两语的评论,或感受最深的人、事、段及其写法等点评,或写写读后的感想体会。点点滴滴都是学生的收获,应该写下来,久而久之,有助于习作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更让学生感受到与文本对话的乐趣。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才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阅读的快乐,再创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贵州省遵义县永乐中学(56310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042-01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重要补充,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完善人格。当前,学生由于课业繁重,学习压力大,不太重视课外阅读,对课外阅读渐渐失去了兴趣,而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造成学生课外阅读量偏少,课外阅读质量不高。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引导对策。
一、把握课堂时间,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不只是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教师需要重点把握课堂时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发挥学生主动性为主,避免照本宣科,在讲解课本内容的同时将学生的兴趣引向课外,引导学生自觉阅读课外读物。
例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这一课时,笔者准备了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时运用情境重现、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带动学生融入课堂,感受故事的情节。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笔者抛出了问题:“吴用等人得到生辰纲后被官府抓住了吗?被判刑了吗?”学生纷纷猜测、讨论吴用的结局。笔者抓住时机,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延伸阅读,在下一堂课开始前以讲故事、提问等方式进行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很好地把握了课堂的时间,把课文讲活了,而且留下了悬念,引起了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二、精选优秀书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初中生课业繁重,课外阅读时间、精力有限,在阅读书目的选择方面,也欠缺鉴别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书目,让学生阅读有益的书籍。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挑选与课文有关、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品,并在课堂上选择适当的时机对作品进行引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自主阅读、查阅工具书、合作交流等方式,对作品进行初步阅读,在下一次授课时,教师再对作品进行详细解说,激发学生对作品进行更深层次阅读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出师表》(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时,笔者这样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师:同学们能想得起关于诸葛亮的哪几个故事呢?
生A:草船借箭。
生B:还有三顾茅庐。
师:不错,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故事,那么同学们对于诸葛亮有多少了解呢?
生C:我还记得一句话是“既生瑜,何生亮”,是说周瑜跟诸葛亮的。
师:这是《三国演义》里周瑜说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为什么世上已有了他,老天还要生出一个诸葛亮呢,表明了他嫉妒诸葛亮的才华。周瑜和诸葛亮之间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同学们可以在课后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来了解。
通过以上方式,笔者将我国优秀文学作品引入课堂,为学生课外阅读指明方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
三、教给阅读方法,让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
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会事倍功半。阅读方法有泛读、速读、精读等,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应选择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学生感到难以理解的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参考课内阅读的方式,进行反复的精读;对于学生易于理解的读物,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泛读。在学生阅读完作品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写读书笔记与心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笔记的形式记下来。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前,笔者先给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对那些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标注,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帮助理解,对于阅读过程中觉得特别欣赏的部分,可以抄在笔记中。同时,笔者引导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注重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写作目的,并注重融会贯通,将在课外阅读中收获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笔者还注意监督学生完成读书笔记和心得,以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只有具备科学的阅读方法,才能使课外阅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通过这样的方式,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自主阅读,并且在阅读中真正地有所收益。
一、现阶段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现阶段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情况并不乐观。课外阅读作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阅读活动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自发性,还缺少必要的具体的指导;甚至有的学生还没有走进课外阅读的领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小学生的阅读习惯还没有养成。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要他们静下心来看书,确非易事。由于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不够密切,大部分学生只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去读,还有一部分学生即使老师要求也不会去读。一些家长又不了解课外阅读的要求,从而也无从指导督促,因而造成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涣散。
2.小学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短,阅读量少。一方面,由于有些学校实行任教学段小循环制度,导致一些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在乎教学成绩,而把课外阅读这一块广阔的领域丢给学生自己,使得学生的阅读处于混乱无目的的状态。另一方面,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开设专门的阅读课,教师也没有机会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得学生的阅读活动无法由课内逐步向课外过渡。
3.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不会选择,范围窄小。在课外阅读这一方面,教师总是任由学生自由选择课外读物,缺乏实际引导,而我们的家长们也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能为孩子买习题,舍得为孩子的吃、穿、玩花钱,却很少有主动为孩子买课外读物的,更不会为孩子的课外阅读进行选择和指导。
4.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差。一方面,很多学生并不爱看书,他们读课外书籍,也是因为老师和父母的规定而不得不读,即使捧起书本,也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种没有兴趣的阅读何谈效果。另一方面,一些孩子虽然喜欢阅读,也是为了看“热闹”即消遣性阅读,不记笔记、不摘录,极少数学生有读书笔记也只能写到摘抄好词佳句,很少有写心得体会的。再次,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还不能迁移到课外阅读中,有的该精读的不知如何精读,草草读过,不求甚解;只需略读的却又抓着不放,浪费了不少时间。
二、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对策
当代教育工作者陈谦在《学生课外阅读误区的矫正》报告中提出,课外阅读要预防“功利性阅读”,坚持一个“博”字;控制“休闲性阅读”突出一个“悟”字;改变“一次性阅读”,讲究一个“熟”字。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因此今后我们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管理和指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议学校开设阅读课。给学生创造阅读的机会和时间,多举办几次阅读交流会,写心得体会或读书笔记等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现在各学校开展的“书香校园”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动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希望能够持之以恒,发扬光大。
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进行阅读。如:勾画法、摘录法、剪辑法、写体会等,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家校互动。学生的课外阅读一般都在家中进行。因此,一定要争取家长配合,帮助学生选择有益的阅读书籍并能督促、检查和孩子交流阅读的内容。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张表格,请家长每周填报一次,配合拓展学生课外阅读,效果很明显。
这样老师和家长共同对学生进行监督、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就落到了实处,时间长了孩子的读书习惯自然也就养成了。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下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高中语文教学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也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出新要求。其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重视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有助于完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下就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学生的阅读水平作出分析,并提出若干意见,以期能给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一般来说,在阅读方式中可以分为略读、跳读及精读等。其中略读是指快速阅读,并以此获得对文章的初步感知;跳读是指对文章进行选择性地阅读,避开无关紧要的段落以及重点阅读关键的段落;精读是指深刻理解文章字句之间的意思。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可向学生仔细讲解这三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学会根据阅读目的来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
例如,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一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以上三种阅读方式向学生展开阅读。然后指导学生按照文章具体情况进行阅读活动,同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根据阅读方式划分文章阅读结构。通过三种阅读方式的交叉进行,以及结合阅读与思考,能够促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印象,并且在阅读中实际感受作者的内心独白,从而获得更多的阅读感受和独特见解,帮助学生从内心理解阅读方式,有效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水平。
二、利用课余时间,强化学生的阅读活动
在高中语文阅读实际教学中,不断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可有助于其真正领悟阅读方法以及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除了帮助学生培养阅读兴趣以外,还能增强学生班级荣誉感,以及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展开读书交流会以及课前3分钟的口语训练。其中读书交流会,主要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召集学生们举办读书报告会,让学生像平常聊天一样的进行交谈,并且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以此为紧张的高中生活带来较大的乐趣,进而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使得学生从学习中感受无穷的喜悦。又或者展开诗歌朗诵比赛,来调剂学生的紧张学习状态。另一方面,课前3分钟口语训练,通过上课开始的前几分钟展开口语训练。主要内容可以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我的阅读心得,或者将自己平时觉得比较有阅读价值的文章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在这样的阅读教学形式下,有利于学生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并且还能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在这一环节中,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可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以及肯定学生的阅读成果,从而强化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文字的魅力
学生不热衷于阅读的原因很多时候体现在文章文字较为简单,以及讲述过程较为平实。所以,教师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现语文文字的生动和优美,进而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文字的魅力。并且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图片及舒适的音乐将文章更加直观、立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沁园春·长沙》这一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及图片,针对该诗歌的每一句文字进行详细阐述,并配上相关的文字和音乐,让学生体会每一句诗歌蕴藏的魅力。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一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雄鹰遨游天际、鱼儿在清澈的水底浅游等图片,使得抽象的文字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探究文字的兴趣,并让学生产生阅读动机,进而有效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提高其阅读能力。
四、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
课堂45分钟的学习时间往往不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坚持“课外求发展”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展开更多的课外阅读活动。由于课外时间较为充裕,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建立更大的阅读空间。
[关键词]课外阅读;初中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坚持不懈地进行课外阅读,能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他们的智力都有着重大意义。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它是学习动机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正如捷克教育专家夸美纽斯所说:“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所以,教师应从多方面来培养学生兴趣。如:教师在授课时,可适当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外知识,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课外知识给自己带来的愉悦感;还可以在教室里张贴“课外书,你永远的朋友”“你想成为知识渊博的人吗?请参加课外阅读”等语句,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正确推荐读物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一些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学生上进、语言规范、适合初中生心理特征和日常生活的读物。推荐的读物应尽可能与课文相联系,如学习鲁迅的《故乡》,就向学生推荐《呐喊》,学习了《出师表》后引导学生读一些有关诸葛亮的故事。教师还可给学生列举一些具体的书名,如探索自然的,军事题材的,优美的散文,古典小说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个性特点和阅读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
三、教给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的阅读方法,学生将终身受益。课外阅读方法通常有:泛读、速读、精读。泛读是一种浏览式阅读,拿到读物后,先看序文、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了解全文的大致内容,然后阅读全文章节标题,最后浏览全文,综观大意,这种方法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速读这种阅读方法是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必要信息,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知识等。精读这种阅读方法目的在于理解,获取个别的认识,主要体会作者的主意构思,斟酌谋篇布局,欣赏妙词佳句,必要时还得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仔细揣摩,细嚼慢咽,充分吸收书本中的精华。阅读时还要做读书笔记,可以摘录句子,概括主要内容,写眉批,写书评,写心得体会。教师还可帮助学生建立阅读成长卡,内容包括个人档案、课外资料、读书体会等。读书体会则包括:最精彩的内容,最感动的人或事及原因,我的感想。
四、做好检查与评价
摘 要: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强化可以说方法是多样化的,从不同方面都可以入手,可以通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从学校硬件建设方面,建设良好的阅读环境,鼓励同学之间开展丰富的阅读交流活动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加强语文课外阅读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也可以扩展小学生的眼界与学识。国家教育部确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那么,如何强化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呢?教学实践证明,从下面几方面着手可以有效提高课外阅读质量。
一、强化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一切活力的源泉。”学生感觉读书是一种乐趣,心甘情愿去读,将课外阅读视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才能使课外阅读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好策略。为了让学生对读感兴趣,老师要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不自觉地融入到读书环境中。让学生迷于读书,主动去读书,老师要最大化让学生参与到读书活动中。为此在实际中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形式;1.以故事为导语。教师可以把篇幅较大的读物压成一个小故事讲出来,或提出一个和原故事相关的问题做引导语,挖掘学生的爱好,进一步研析原著。引导学生读《老人与海》,提出问题:“老人是如何一个人呢?读完后告诉老师。”学生读完后,让学生自己总结。 2.通过课文激发学生求知欲。《武松打虎》一文讲后,问学生们:“还想知道武松更多的故事吗?请看《三水浒传》。” 3.不断开展课外阅读相互交流。让学生说课外阅读对自己的影响,比较谁的知识多,谁知道的故事多,谁知晓的人物多,并进行文学知识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4.支持学生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早读时间让学生上台讲故事。老师要注重把握度,俗话说得好“过犹不及”,让学生认识到不可贪多,做到精读细读,慢慢体会,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喜欢阅读课外读物,并乐在其中不能自拔。
二、学校建立阅读基地,塑造轻松阅读的氛围
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让学生全面发展,起到“行不言之教”的作用。老师要给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心无杂念融入到读书氛围中。如何去打造一个好的读书氛围呢,这就需要学校有足够的书报,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谈阅读基地建设。针对阅读基地的建设可从三个方面同时入手。第一以学校为中心。使学校的图书室与阅览室合为一体,应当有丰富的书籍,以供在校生阅读。第二,建立以年级为中心的读书室。这个读书室以服务不同年级阅读为宗旨,将其作为培养学生阅读的主打阵地,可以摆放各种书目供不同爱好学生阅读,当然老师也可以将其推荐书目组成一个推荐书目架以使一些学生可以有重点阅读。针对阅览室里的书,老师可以依据所教内容与教学进度适当对其内容进行调整。学习《父亲》一课时,教师挑选一批关于作者的故事书,组织学生课前课后阅读;学习陶渊明、朱自清作品的时候,就让学生“读点陶渊明”“读点朱自清”。第三,班级图书架。这个图书架的书可以由学校提供一部分,学生提供一部分,相互交流阅读心得。三级阅读基地的建立,可以营造很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创造宁静的读书氛围,使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领略知识的力量,改变以往任务阅读带来的不良影响。少年儿童时期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期,老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通过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让学生互谈读书体会,展示阅读成果
“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要进行正确的评价,尤其是表扬与鼓励,可以加强学生内心的自豪感,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进行读书交流与读书竞赛。具体从以下入手:1.对那些喜欢读书的学生可以进行鼓励与表扬。更多了解学生课外阅读,可以在班级公布学生的阅读篇数与书名,对喜欢读书的学生进行表扬、激励。2.组织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比赛,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热情,加深其对课外阅读理解。3.让学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交流读书体会,同时也向同学了解一些好书。4.进行读书比赛。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语文知识能力竞赛,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老师还应将推荐给学生的好书作为竞赛内容的一部分,考察学生的阅读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养成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要求老师勇于探索,大胆求新,去努力建设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环境。
通过以上对如何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谈论,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我有了更多的认识,将拓展小学生课外阅读彻底融入小学生日常生活,使他们在感受与学习知识的同时,进行一定研究,使阅读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课外阅读应把握以下两点:如何有效地提高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引导学生巩固阅读成果。
一、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心智未成熟,缺乏思考、行动有着理性的成分,排除外在的因素影响,兴趣是维系他们不间断从事某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决定学生能否养成阅读习惯、进而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
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来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选择合适的图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选择合适他们而他们亦感兴趣的图书。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现在刊物较多,混杂乱象丛生,所以正确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因此,要对拟推介予学生的图书加以甄别,内容适中不能简单肤浅,语言优美,符合小学生年龄阶层且令学生读之有益。总体而言,应把握以下几方面原则:1、思想健康;2、充分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差异;3、有趣味性;4、注意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其次,从一切为了学生的角度出发,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在美国,邀请明星与学生一起读书,利用学生的崇拜心理去提高其阅读兴趣。至此,我们可以通过学校组织针对阅读的集体活动,如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也让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比较与竞争提高阅读的兴趣;另外,也可以采取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的方式,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并能提高其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二、及时给予学生合理的辅导
学生的课外阅读形式以个体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读物,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但是,如何令学生从这种个体的、自由的阅读提炼为有益的知识,进而提升语文能力,则需要老师合理的引导。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师不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加强对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
了解小学生的特性,有效针对小学生进行指导,小学生的意志、毅力、水平与定型的成年人有区别,要克服小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冒进的心理,所以要讲究阅读的先后,阅读要有计划地进行。因此,在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今是信息经济社会,高度开放,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发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令语文学习通过文字阅读的形式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我们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进行各种形式地处理与表达。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了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2、老师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阅读计划。首先,从体裁上,低年级安排儿歌等浅显的儿童读物,中年级安排易懂的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其次从时间上,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读物;最后,要注意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阅读计划。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指导学生指定阅读计划,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及其个性、兴趣、知识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令其能阅读与学生相得益彰。
3、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养分,积累与训练是学会积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古人哲言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读书的积极态度,令其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 要求学生学会做笔记。课外阅读就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4、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创新精神,阅读能让学生积累知识,并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可鼓励学生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或者解决书中或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以谦虚的心态从书本中探求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所选择地扬弃。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过滤”阅读,对他们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允许孩子在品评、质疑时的这种超“文本”的现象。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看法才得到真切地表达,感悟得到真实地提高,思维得到真正地发散,才真正得到阅读的最终目的。
一、引导学生区别文体,树立分类阅读的意识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意义上的读有相同之处,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一般意义上的读主要目的是理解文章的内容,学生只要能够读懂课文的内容就可以了,但是课外阅读中的阅读,肩负着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任务,也就要求在阅读中对文章的理解又多了一层意义,不仅要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意义,而且还要了解有关语言的知识和表现形式。如作者是如何炼字、遣词、造句的,是如何安排篇章结构、布局谋篇的;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以及文章的审美价值以及对文章的形式和语言形式的理解。
课外阅读材料随意性大,个体性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各种各类材料都可能涉及,而对不同的阅读材料可能要用到不同的阅读方法,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区分不同的阅读材料,有些只要理解一下文章意义的,比如故事性的文章,就没有必要花时间去精读、品读,浪费宝贵的时间而得不到效果;有些文章如文学性较强的,不仅要了解意思,还要理解文中的表现形式,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品读文中意义,达到语言积累和运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识别各种文体的区别、各种文体表现形式和结构,帮助学生树立针对各种文体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的意识,从而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效率。
二、选择运用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学生未必会“牺牲”玩游戏的时间来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是因为他认为玩游戏很有趣,能给他带来更多的快乐,如果让他们体会到阅读同样能给他带来快乐甚至比玩游戏还有趣的话,他们的课余时间自然会用来阅读。所以兴趣驱动是任何学科的最大动力,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笔者认为调动学生好奇心和满足其成就感两方面最为重要。
好奇心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应在课堂上创设情景,调动学生好奇心,激发他们寻求答案的欲望,让好奇心牵引他们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向同学们推荐读物时先讲一个书中惊奇的故事,然后留下悬念,吊吊学生们的胃口,告诉他们故事来自于哪本读物,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或者从学生具体写作时无从下手的问题开始,引用读物中作者精彩的作品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调动他们去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
老师教到成绩好的班级便会很喜欢,是因为老师从这个班级优秀成绩中得到了满足感和成就感。学生如果能从阅读中得到成就感,让他们从内心感觉到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在班上或同学之间寻求到成就感,内心得到满足,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同样也就提高了。教师要做的就是在课堂上为他们创造表现、展示课外阅读成就的机会,满足其成就感,比如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上台演讲自己课外阅读的收获、展示自己课外阅读中摘抄的经典句段或者是展示自己剪贴的各类报刊杂志上的语言和图片,使学生利于把自己的所得表现出来,教师加以激励的评价及对课外阅读积极的同学加以表扬,这样既能满足积极参与阅读者的成就感,促使其以更大的兴趣去阅读,也有利于激发其他同学阅读的进取心,争取下次也能有精彩的表现。
三、反馈效果、交流经验,逐步营造阅读风气
课外阅读随意性大,个体性强,受控因素小,效果反馈和经验交流也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能收到实效。因此,利用各种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既能有效地检查课外阅读情况、展示、巩固学生所得成果,又能起到交流阅读经验和心得、激励其他同学的作用,并能逐步营造出一种良好的阅读风气。
语文课外阅读如此重要,现状如何呢?据笔者调查,由于初中生学习科目多,课业负担过重,能让自己支配的时间太少;大部分初中生基本不进行语文课外阅读,也没有购买、阅读语文课外书籍的习惯,即使有,也只是一些与初中语文考试相关的练习册、试题汇编与参考书之类的书。偶尔有空,大部分学生倾向于玩手机、电脑,看电视,看些玄幻小说、言情小说、卡通漫画等消遣书刊,缺乏明确的课外阅读目标与方向,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达不到提高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预期效果。如何激发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呢?笔者据多年教学实践,认为激发初中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耐心和信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技巧入手。
1.课前诱导法
学生之所以不爱课外阅读,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籍缺少了解。语文老师不必也不能每节课都把40分钟排得满满的,完全可以开展课前5分钟汇报活动。学生按班级座号顺序,一次2至3个,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如“读书故事”、“好书推荐”、“书海拾贝”等,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课外新书、好书,或自己课外阅读的心得体会。老师自己也可以在课前,把一本书中最精彩的情节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兴趣,再明确地告诉学生,这就是书里的故事,建议大家课后回去好好阅读。你也可以在给学生讲到一半的时候,说本节课内容较多,不能继续讲下去了,建议大家课后自己找书继续看。利用课前诱导的方式,学生由原先的不知所措、应付了事,慢慢地喜欢上语文课外阅读。学生一次次地被书里的内容吸引,一次次地被老师和同学鼓掌喝彩,就会不顾一切地自己找书看。初中三年来,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110人,每月到图书馆借阅图书由最开始的25人次,到最后223人次,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当然这还不包括班级图书角互相借阅的图书。
2.活动刺激法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学生喜欢做富有挑战性的事。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进行课前诱导,学生没多久就会产生精神疲软感。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比如可以开展读书实践活动,利用作文课时间,每月一次,内容可以有名著欣赏、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比如可以评选每月“班级读书明星”,依据学生平时在语文课堂内外的表现,对阅读实践活动的参与度,等等,由学生投票,每个月评出5名“班级读书明星”;比如可以举办读书笔记展、读书手抄报展、创办班刊等,或邀请当地一些较有名气的语文专家学者进行各类学术讲座,提高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了,知识面扩大了,能力提高了,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浓厚了。与此同时,参加各类比赛的信心足了,笔者任教的班级学生每年均有多人次在国家、省、市、县各类比赛获奖,这与他们勇于参加班级开展的读阅实践活动有很大关系。
3.环境感染法
读书是需要氛围的,读书是会被感染的。一人喜欢读书影响不了什么,一群人喜欢读书,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就要善于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环境。近年来,全国上下提倡全民阅读,读书成了社会良好风气。语文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学校成立“语文阅读实验室”、评比“书香班级”这一大好机会,引导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就如笔者要求学生每人至少借出1本,一月一换,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风气,最终达到知识阅历提升和身心和谐发展的效果。同时,要想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外阅读,教师应鼓励学生经常去书店或者图书馆,学生在这样的读书环境中生活,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会喜欢上课外阅读,所谓书香门第多才子,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家庭读书氛围好。另外,“生活是个大课堂”,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和风景名胜,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投入社会大环境,览名胜遗迹,读文史名著,寻根源脉络,做社会调查,写游览心得,使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所以每到寒暑假,社会实践调查就备受班级学生喜爱。
4.以身示范法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学生爱语文课外阅读,教师自身要爱课外阅读。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只有热爱课外阅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课外阅读的学生。语文教师在班级里应起到示范表率作用,爱读书爱看报,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带动学生喜欢课外阅读。每到班级读书实践活动时,我都会积极参与,和学生一起阅读名著、一起畅谈感受、一起构思写作、一起参与活动、一起收获成果……以期通过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带动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课外阅读,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能力。老师的言传身教,带给学生的影响是明显的,他们像是找到了核心,课外阅读的劲头更足了,热情更高了,当然,班级的语文成绩也由原先的年级中游跃升为前茅。
5.榜样激励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谚语,引导学生赏析品读,为学生找到精神动力与支持,鼓励他们坚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朱熹、欧阳修、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为他们树立榜样,鼓励他们学习;有意识地观察学生中喜爱课外阅读且取得进步的同学,比如每月5名“班级读书明星”,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激励、表扬、喝彩,并请他们给其他同学谈谈进行课外阅读的收获与感受,鼓励他们赶超。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榜样,让学生感受到书海之浩瀚和读书之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对课外阅读的渴望与兴趣,并付诸行动,全面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一、激起阅读需要,形成阅读兴趣
需要是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通过课外阅读活动而逐渐形成的。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总是体现在具体的情境之中。如有学生获得了学校读书征文比赛的奖励,相关部门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表彰,就会使其他学生由好奇、向往而产生课外阅读兴趣和需要。
二、优化阅读环境,激发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我校在“橱窗”中展示学生的手抄报、读书心得,并进行评比。学生为了办好手抄报,写好读书心得,就要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极主动地去收集处理信息。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也开辟了佳作赏析节目,并向同学们推荐优秀的图书。这样,使学校有“书香”“墨味”,营造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文体底蕴的环境,激发了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三、加强阅读指导,培养阅读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阅历等实际情况,独立阅读常常会遇到不少困难,这会给阅读兴趣带来负面的影响。学生只有知道了读什么书,掌握了读书方法,消除了阅读障碍,才能对课外阅读有兴趣。我校的教师首先教会学生筛选读物,除了教师推荐一些好书外,也允许小学生自主选择不涉及原则性问题,不违法,不违反伦理道德的书来读,才能引发学生读书的直接兴趣。如: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教学生怎样精读和略读;教学生学会思维;教会学生边读边想的方法等。
四、开展课内外活动,巩固阅读兴趣
(一)“课本”导趣
“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把课内所学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活动之中,把方法转化为能力,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增长知识、见闻,从而形成一个阅读之网。
学生阅读得最多的就是课本,而课本的有些内容是从名著名篇中选出来的。如《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在教了这篇课文后,我向学生介绍了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历史,还介绍了一些突出人物的特点。课后不少学生争看《三国演义》。
有人曾把拘泥于课堂教学的做法比喻成“课内的芝麻弄成西瓜,课外的西瓜一个没有抓。”课内与课外阅读之间是相互补充的,教师应大胆引导学生抛开“芝麻”,去摸摸更诱人的“西瓜”,拓宽学习和阅读的范围。这样学生才能受益无穷,趣味无穷。
(二)故事引趣
有的小学生虽然不愿读书,但却愿听故事,反而能从讲者的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故事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或未讲完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教师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自己去看书,教师可以推荐书目,然后开故事会,可由教师讲故事,也可由学生来讲。教师利用学生愿意听故事,讲故事的心理,因势利导地把讲故事的活动转移到读书上,从而达到使学生对阅读间接生趣的目的。
(三)竞赛保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竞赛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使小学生获得并保持阅读的兴趣。如:开展分类收集成语的竞赛,收集春联的比赛,朗读比赛,办小报比赛,写读书笔记比赛,科技征文比赛等等。由于竞赛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去多读书。而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由于学以致用或读写结合,也就保持住了阅读的兴趣。
(四)表演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