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0 10:18: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催生想象;丰富想象;内容绘图;开拓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02-01
小学生由于其生理特征,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想象力,看到天边的星星,他们会想到天际的遥远和银河系里无穷的秘密,一花、一草、一木,在他们的思维中,都有意想不到的想象。想象是一种创造力,创造就是源于想象,没有想象,创造就是空谈,古今中外的大科学家,在他们的科学创造中,都不乏想象。小学语文充满人文性和趣味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得天独厚!
一、借助课文插图,催生想象
学生的想象鲜明生动,随着年级的升高,想象的概括性与逻辑性成分逐渐增强,甚至出现了创造性成分。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插图能把抽象的字词以形象的图画表现出来。观看插图能增强感性认识。教学看图课文,可以出示挂图,结合课文,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初步的审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欣赏《荷花》之前,先让学生看图,提问:1、先看见怎样的景象?(池中荷花茂盛,美丽的景色)2、再看什么?(茶叶)3、再仔细看什么?(白荷花)白荷花有哪几种不同的样子?你觉得它们各象什么?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自己想象出的不同事物,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二、在理解课文中丰富想象
在分析、理解课文后,课文表达的意境、故事情节会历历在目。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词语和句子联系起来,再联系现实生活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从中观察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小语第五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反复诵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精读诗歌,体会意境。提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想象自己就是诗人,说一说。”“你最喜欢诗的那一句?”“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这时候,学生可能会说:诗的第一句“日暮苍山远”让我们看到了天色渐黑时的一幅风景图,青色的山峦在暮色中显得更远了。第四句“风雪夜归人”写得很有意境,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大雪飘飞之时,夜间回来的人姗姗而至,这样,提高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使学生想象出诗歌表现的意境,从而丰富其想象能力。又如《游子吟》一诗的教学,我借助课件指导学生反复吟咏,边读边想象诗人准备外出前,看到慈母借着微弱的灯光为自己缝制衣服的情景,通过影象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震撼,体会伟大的母爱,最后发出由衷的赞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课后练笔,描写母子依依惜别的情景就不困难了。再如《泊船瓜洲》一诗,我引导学生抓住“绿”字,想象春姑娘有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绿装,让学生仿佛进入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此再三诵读,就不难体会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喜爱了。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思乡。
三、根据课文内容绘图,催生想象的能力
布莱克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进步诗人和画家。他从小喜欢想象,六岁那年放学路过一座公园,在夕阳的余辉里,树木花草呈现出一片迷离的五彩斑斓的颜色。这情景让小布莱克目荡神迷,顿生奇想,眼前出现了一片美妙的梦幻:许多漂亮的仙女身穿彩衣,生着翅膀,在公园里嬉笑游戏。这就是孩子眼里的世界,奇妙的想象世界。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能为学生插上遐想的翅膀,丰富学生的想象。如教学古诗《登鹳鹊楼》时,先介绍鹳鹊楼,然后逐句理解。上联就登楼所见,以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把黄昏时的一片雄浑开阔景象熔铸在十个字里。下联:诗人由眼前壮丽景色,又想到了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于是又吟唱出极富哲理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不仅倾注着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且富哲理意味,给读者提供了联想的广阔田地。在学习了这首诗后,学生思维活跃,脑海中出现了壮观的景象。这时,让学生把诗意绘成图,能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记忆,更加体会其真实内涵。不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输入的信息在大脑中形成了特别强烈的优势兴奋中心,此时,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汇成一幅图,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四、续写课文,开拓想象
关键词:遣词造句 写法手法 修辞手法 作文想象力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183
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想象力的培养是一个繁复的工程,需要我们教育者认真思考研究。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关键的词语句子来培养学生的作文想象力,从修辞书法的运用来培养学生的作文想象力,从作文的结构出发来培养学生的作文想象力,从作文的写作方法训练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作文想象力,还可以从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来培养学生的作文想象力,等等。这些途径是培养学生作文想象力的最佳途径,是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教学成果。
一、从赏析课文入手培养学生的作文想象力
作文教学在于一个读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此理。在学生作文想象力的培养上,我们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语句进行训练。如古诗词的教学,这方面的语句就特别的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是什么样的一个的潭,能引起大诗人李白如此的雅兴呢?桃花潭的美景又是如何的呢?是不是桃花开的非常的多,满山遍野都是桃花呢?教学中,我们就要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想象。然后,再让学生想,水是什么样的水,真的就那么深吗?也许真的就那么深,也许是作者的夸张,为的是下文的抒情。潭水是永远流不尽的,那么汪伦和李白的感情也是和流水一样,源远流长的。这样既分析了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作文想象力,可以说是一石三鸟的教学效果。还有李白的诗句,“手可摘星辰”。人的手有那么长吗?不可能啊!天上的星星有那么低吗?也不是啊!那么李白是怎么摘到星星的呢?学生自然可以想到“危楼高百尺”。是楼高啊!这个楼有多高呢?作者没有直接写楼怎么怎么高,而是通过人站在楼上一伸手可以摸见星星来写的,这是侧面描写。教师分析到这里,学生就会在脑子里构建一个高楼的形象,可以顶到天上的高楼。这种大胆夸张的艺术手法,正是李白作文想象力丰富的表现。所以,我们随手拈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生作文想象力的培养就能水到渠成,毫不费力。
二、从文章结构入手培养学生的作文想象力
现在教材中六年级作文《穷人》这一课,内容结构比较繁复,对小学生而言要把它完全理解掌握尚需一定的时日。但是,我们就其中的某个方面,不妨探讨一下,来培养学生的作文想象力。课文的结尾就很独特,丈夫最终决定收留下两个孤儿,桑娜拉开帐篷,当丈夫看到并排的四个孩子时,他会说什么呢?他是赞美妻子还是埋怨妻子事先不跟他商量呢?文章没有写。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来分析课文,托尔斯泰为什么不写呢?那么写出来好呢还是不写出来好呢?教师这么一问,肯定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探讨的积极性。这是写作手法的探讨,也是对文章主题的探讨。主人公美好的心灵作者不发一言,让读者自己去评断,这比作者写出来的艺术效果要好得多。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不同,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来。这种言尽而意未尽的艺术效果,正是我们学习掌握的技巧。
三、从写作手法入手培养学生的作文想象力
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想象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他们的作文教学就停留在抄袭作文的层面上,压制学生背一些例文。这种背例文的方法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最后把学生的作文想象力给毁了,学生除了抄在就没有任何办法可想了。这点我在刚接手新生的时候体验的非常多。一听说写作文,学生马上翻课桌抽屉,看看作文选带来了没有,如果带了就欢呼雀跃,如果没带就灰心丧气。离开作文选就真的死路一条吗?后来,我通过调查才知道是填鸭式教学的恶果。怎么办呢?慢慢来吧。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学生知道了作文离开作文选也能写出好文章来。这其中的秘诀就是培养学生作文的作文想象力。每当分析课文内容或者是写作方法时,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一点一滴培养学生作文的情感要素。具体怎么操作,每课有每课的重点,我就不一一举例了,大家在具体的教学之中慢慢实施吧。
四、从修辞手法入手培养学生的作文想象力
几乎所有的课文都有修辞手法的,比喻、拟人等几乎每天都能见到。人往往犯的错误就是熟视无睹。很多教师觉得这个有什么好讲的,所以就忽视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在发育阶段,说他们想象丰富可真丰富,说不丰富也真的不丰富。简单的一个比喻,他们在用的时候就漏洞百出错误连篇,细一想,关键是我们教师没有培养好他们的作文想象力。比喻需要事物和事物之间进行联想比较,找他们的相似点,如果作文想象力不好你就找不出他们的相似点,也写不出通顺的语句来。比如现在的节令是秋季,身在农村的我们,每天看见地上成熟的高粱、稻谷、玉米、葵花等,树上成熟的大红枣、苹果、葡萄、梨等,天空中的云卷云舒、大雁南飞、天高云淡等,难道你的脑海中就只剩下一个“美”字?别人在看到成熟的稻谷时想到“笑弯了腰”,看到成熟的玉米时想到“金灿灿的牙齿”,你的脑海想到什么呢?真的无动于衷吗?不是的,是我们没有开动我们想象的武器,把这大千世界描绘一番。直接描写可能有点困难,也不能写出好的语句来,这时就调动想象了,运用修辞来描绘神奇的大自然。这样,我想一定能写精彩的文章来的,关键是我们在描绘大自然的时候作文想象力有没有。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培养; 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90-01
近几年,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已展现出它蓬勃的生命力,赢得了很多人的喝彩,但是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毕竟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对于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的规律,还有待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的进一步探索。在本文中,笔者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就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教师的规定阅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借助学生个性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使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阅读;要让学生的视线收缩到老师制定的体裁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学生参差不齐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于统一。
在上语文课时,教师不仅要讲解课文,还有教会学生运用想象和理解阅读。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是无表象的单调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2 运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补充画面内容的不足。有的课文插图不够生动、形象,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课文插图又不能很好的将课文内容囊括起来,如《小池》的课文插图。它只是很单一的画了树、水、荷、蜻蜓,缺乏生动性。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把图画补起来,加以泉水外涌、树在水中的倩影等等,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深入领悟“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美景。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同时,使画面人物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
3 利用课文朗读,留下一片想象的天空
韩愈说过:“文以载道”。写文章是通过文字这个载体,彰显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方法等等。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通过这个静止的文字,领悟文本中蕴涵的“道”;对于教师来说,在语文课堂上,就要真正激活文本,让静止的文字变成活的生命,充满生命的律动。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能够诱发主体的想象,产生超出语言文字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朗读。朗读,也是阅读教学中运用得最多的方法。
4抓住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抓住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去启发学生的想象,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内容。其次,抓住结尾空白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材中有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叙述到事情发展的时突然收笔,让其意尽在不言之中,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此时,抓住这个空白,指点学生循着事情发展的规律,把握人物的特点进行合理想象,然后填补那份空白,有利于发散他们的想象潜能。例,《搭石》这篇课文,故事写到老人看到搭石松动了,他马上放下所带东西放好搭石,老人将搭石完成之后,课文只写了满意的回去,他在搭石时会想些什么,完成之后又是怎样想的,课文都没有写出来,但学生想知道老人在搭石过程中都发生了什么,于是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把他们想说的话写下来。从学生的习作中,我发现他们都能遵循事情的发展,把握人物的特点大胆想象。这样续编故事,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5利用课文结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在学生智力因素中极具创造性。因此,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如果善于想象、勤于想象、勇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会提高,因为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造的不竭的源泉。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回归本体----尊重文本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策略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素质教育也不断深化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任务。高中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开拓创新,增强逻辑能力,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基础人才是学科的内在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通过思维创新、整合知识运用,开拓新的知识领域,探索新的认知成果,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1]。高中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前人的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满足当下经济发展具备高文化水平,强综合能力,以及富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高中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和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是全面发展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2.1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是人类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必要途径,只有通过细致观察才能发现问题,探索新的知识。因此,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应当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入手,使学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及洞察力,才能透过表面看本质。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及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发现问题能力;其次,教师应当给予及时引导,发散学生思维,树立学生信心;最后,教师应当做回顾性的总结,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比如,在求数列1,3/2,1/2,2/5,…的一个通项公式,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数列的分式结构,思考数列是否能经过处理成1/1,2/3,3/6,4/10,…让学生深入思考数列的分母有何特点[2]。这样通过层层深入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处理问题。
2.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的力量是无穷尽的,是人类探索知识奥秘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类创造的内在推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比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第一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现几个不一样的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几何图形的立体形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图形在实际三维空间的具体实物形状及图形虚实线的作图方式,并让学生练习简单三维图形的制图,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助于教学有效进行。想象力是基于现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造的能力,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具体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创设富有创造力的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过程中提高想象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2.3诱发学生独特思维灵感
灵感是人们无意识中产生的突发奇妙的思维状态,是基于丰富的实践知识上形成富有创造力的思路,通常伴随着现有水平的创新、突破和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灵感,并对其进行诱发、引导、整合、创新,及时肯定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模式。同时教师还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数形结合、逆向思维、角度变换、类比方法等诱发学生数学灵感,促使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多方面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模式。
2.4教学中发散学生思维
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发散思维具有很强的变通性、灵活性、流畅性和创造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3]。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刻意识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具有多样性,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教会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无需刻意墨守成规、循规蹈矩,应当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审视问题的本质,利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比如,三棱锥D-ABC中,DA平面ABC,∠ACB=90°,∠ABD=30°,AC=BC,求异面直线AB与CD所成的角的余弦值。采用常规解题方法进行解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关于“成角”的知识,让学生思考能否通过建立坐标求直线的方程,或者通过向量法进行求解等,多途径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结语
培养具备高素质能力和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是当前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必要举措。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善于发现学生独特的思维灵感并及时引导,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形成富有逻辑性、独特新颖性、灵活创造性的思维,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林锦霞.创新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8(03):45-46.
一、课前热身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因此,我经常利用上课之前的两三分钟让学生做些热身运动,活跃气氛,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波浪线,问学生:“看到这条波浪线,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谓是多种多样、应有尽有:可口的方便面、起伏的高山、欢快的浪花、弯弯的山路、爬动的虫子、衣服上的拉链……真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是这么的丰富。正如鲁迅先生赞叹的:“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
二、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哲学家康德认为:“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世界。”汉字中表意字不少,了解字义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学习“沙”字时,我启发学生这样记忆:“沙漠里水少。”通过一个阶段的示范,学生便能举一反三了。如:学“甜”,学生能联想到“舌头舔着甘蔗真甜”;学“梦”字,能想象到“林下晚上好做梦”……这种根据汉字特点合理联想的方法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字义,又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三、在词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一年级识字时,我让同学们朗读全文词串,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与这些词相关联的事物。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读完后,我问他们:“读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让人惊喜的是,每个孩子都能滔滔不绝地说。有的说,他仿佛在一个盛夏,躲在树下听着知了唱歌、闻着茉莉花的香味,美美地睡着觉。有的说,自己躲在家里,看着窗外倾盆大雨、刮着大风、打着雷、闪着电、轰隆隆……这样,孩子们的想象力在朗读中,在教师的点拨下,在词串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四、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游子吟》一诗的教学,我借助课件指导学生反复吟咏,边读边想象诗人准备外出前,看到慈母借着微弱的灯光为自己缝制衣服的情景,通过影象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震撼,体会伟大的母爱,最后发出由衷的赞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课后练笔,描写母子依依惜别的情景就不困难了。又如《泊船瓜洲》一诗,我引导学生抓住“绿”字,想象春姑娘有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绿装,让学生仿佛进入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此再三诵读,就不难体会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喜爱了。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思乡。
五、立足文本,在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理解意境。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画面越清晰,形象越具体,对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越深,比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是,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到夺桥的“难”,的“勇”。在“抢时间”和“攻天险”的过程中,可启发想象:在白天一边赶路一边与阻击的敌人打仗,到了夜晚还得冒雨行路,饥饿、困乏,同时山路陡窄、路滑难走,伸手不见五指,是怎样的情景?英雄们拿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又是怎样的情景?通过这些想象,同学们很容易从战士的英雄形象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在想象训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随之产生、发展。
六、延伸文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想象是发明的雏形。”在教学中,应尽量唤起学生脑中储备的有关知觉表象,加以加工、组合;再引导学生或延伸故事情节,或补充课文内容,或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从而加速他们的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的转化。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课文结尾的空白。例如,教学《凡卡》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凡卡满怀希望把信寄出后,做了一个美梦。是什么美梦?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呢?要是凡卡不写错地址,爷爷收到信后将会怎样?又如《穷人》一文,文章结尾写渔夫叫桑娜快去抱回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妻子桑娜却坐在那儿一动不动,这是为什么?当桑娜告诉他孩子已经抱回来时,他会有什么表情?会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渔夫一家今后的日子将怎么过?渔夫能否把西蒙的两个孩子养大成人呢?
七、在说话、写话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想象;创新作文;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70-01
想象是作文创新的不竭动力,是学生开拓思路的重要途径,是作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作文教学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是一种严格的思维训练。学生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到产生感情,产生思想,直至构思文章,写成文章,是一个完整的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取材、构思,都要突出一个“新”字。而想象就是创新的来源,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至关重要。
1.认识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人的大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改造加工,产生某种新形象,就称为想象。想象力是构成智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智力活动的翅膀。波兰儿童心理学家加林娜・菲利普立克说:“想象力的发育与思维和记忆的开发,以及孩子的情绪和心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在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善于想象有助于儿童的发育,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孩子在学习上也不会困难。想象力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有了想象,科学发明就有了契机;有了想象,文艺创作就有了冲动。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而每一次创造,都促进社会的发展。
2.作文中想象力的运用
写作活动有益于锻炼、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
运用想象,一是要合情合理,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和知识基础,二是要善于联系自然,联系社会。想象力是促使人的心理活动丰富和深化的重要因素,想象与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活动紧密联系,有助于人们更广阔、更深刻地认识世界。对写作能力的要求有这样一项:“联想恰当,想象合理”。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想象未来的生活情景,带有很浓的想象色彩。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理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想象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意义,是作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3.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如何进行想象力的培养
3.1帮助学生打开信息宝库的大门,积累思维的表象,以培育想象。想象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以存在于头脑中的信息资料为源泉。我们的第一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打开这一座座信息宝库的大门,帮助学生积累思维的表象,使想象力的培养具备物质的基础。现在的学生信息来源的渠道十分广泛,可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智慧的宝库,他们的头脑中贮存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如何在写作时激活这些信息,是训练想象思维的第一步。
3.2不妨采用“描写+想象”的作文训练方法,学生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去发掘写作材料,经过自己的想加工,润色成文。毕竟每个学生能想到的内容不一,这样至少避免了“多胞胎作文”“拼凑作文”的出,处理得好还可以重新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笔者就经尝试着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作文,第一次非常高兴看到:学生作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创造性被大大激;想象力异常丰富。练“眼”,这是联想的基础学生想要写出精彩、生动的内容就必须留心观察活,这是联想的基础,也是描写的依托。所谓观察就“看”,一般来说,就是对周围的客观事物要仔细看,反复地看,再认真思考,推敲琢磨。茅盾曾说:“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观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源泉。不经过细心观察,就难以写出高水平的作文。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观的习惯,多留心身边的事情,多积累生活素材。笔者规定学生坚持每天都写观察日记。这样学生会积累大量的想象素,为下一步的训练提供坚实的基础。
3.3观察生活,丰富素材为使学生有东西可写,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现实生活和自然中去,通过做有心人,仔细观察,丰富表象储备。观察并不能盲目地无层次的进行,观察一种现象、一个事物、一处风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注意在不同的时间观察到的景物会有所不同。中学课本中文章《醉翁亭记》,其中有记载琅山朝暮晨昏、春夏秋冬景色变化的精彩文字,极为条理的记叙了因时间不同而变化的景色,非常优美,值得学习。二要注意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事物会有所个同。苏轼看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三要注意观察者的心情不同,则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不同。同样是写秋天,在的笔下洋溢着雄健之气,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在欧阳修的笔下却是一派萧瑟景象,抒发了徒然忧劳的喟叹。在观察景物时,提醒学生自己创设一种情绪。
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力。用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指导学生运用想象力云观察生活、积累材料。如见到了“水”你会联想到什么?有的同学说:“水,汹涌奔泻,如箭(飞驰),如马(奔腾),如虎(下山),威力无比,势不可挡。”有的同学说:“水如一面明镜,清流澈见底,如我们的心灵,洁净无瑕。”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笔者根据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几点体会。
一、读前预测法
课文的标题往往体现了文章的主旨,课文中的插图一般能对课文内容提供直观的线索。因此,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标题和插图等,结合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的推断或预测,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可用下列内容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预测课文中可能谈到的内容:
1.What do you think this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according to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
2.What would you like to know about from this passage?
3.What questions could you raise according to the title?
4.What would you write about this title if you were the writer?
二、读中巧问法
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巧设开放性问题使学生进入所学情境之中,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众说纷纭,异彩纷呈。
如教学高一Unit 9《Computers》Lesson 34时,可问:With the help of computers 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in our future life?
教高二Unit 5《Charlie Chaplin(2)》Lesson 19时,可问: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California at that time?Why?
教高二Unit 9《Saving the Earth》Lesson 33时,可问:What will happen if we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of population and pollution?
三、课文复述法
在学生把握原文主旨的基础上,可通过变换人称、改变文体或充当不同角色等方式,使学生置身于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大胆的、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而且训练了语言组织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如教学高一Unit 19《Jobs》Lesson 74-75“The Secret is Out”可以不断更换人称让学生复述:
①Suppose you are Mr.Pattis\Mr.Little,try to tell the story about Ms King.
②Suppose you are Ms King,try to tell the story about yourself.还可以要求学生将其改为四个短剧,然后进行表演。
教高一Unit 22 Lesson 86-87“Britain and Ireland”,教高二Unit 1 Lesson 1“Disneyland”Unit 7《Canada》Lesson 26等课文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导游,为游客作介绍 :Suppose you are a guide.Please make an introduction of Britain\Ireland\Disneyland\Canada to a group of visitors.
四、读后续论法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熟悉了课文所述的故事、剧情或事情之后,可引导学生预测能“自圆其说”的故事结局、续编剧本,或者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力。
如教学高一Unit 18《The Necklace》Lesson 69―70时,可提出:How was Mathilde when she heard the necklace was made of glass?What would she do?What could you do if you were Jeanne?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和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结局。课后还要求学生续写剧本的 结局篇。
教学高一Unit 19《Jobs》Lesson 74-75“The Secret is Out”时,可提出:Would Ms King stay at Mr.Little`s company?Why or why not?Please imaging the end of the story.
五、作业开放法
尽管目前在各类英语测试中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出题,但在平时布置作业时,应当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开放型或半开放型题目,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让想象穿越时空, 得出多个合理的推测,而不是单一的答案。
1.每上一个课时,可要求学生用该课时新出现的词汇和句型造尽可能多的句子,并要求成绩较好的同学将这些词汇和句型写在自己编写的故事或对话中。
2.对于一些连词和句型,也可设计半开放型的题。如:Yesterday evening I was about to go out when_____。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主要是师生思维活动的相互交流。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力是多方面的,而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又分为传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在当今正在开展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对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创新能力的训练,必须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阶段思维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不断探索发展学生思维的科学途径和方法。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理论表明,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长时间的感知活动,包括视、听、尝、触、嗅等。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是一切思维活动的窗户,是人们识记、想象等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人对世界的认识,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获取,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观察力往往是他们发现奥妙,激发创新动机,寻求创新思维非常重要的品质。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需要思维材料的存储。思维材料从哪里来?思维材料的积累是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为基础的。观察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丰富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他们总是睁大眼睛看世界,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是新奇的,他们不仅用眼睛,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去感知周围的世界的。
二、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象又是拓宽学生思维空间的途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语)“想象力是发明创造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语)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想象力的培养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营造出不同的想象空间,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引导学生的想象,必须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向学生讲述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学生在家里做了一个小时的作业,对那些难题仍无法解答,他便跑到阳台上玩去了。然后是故事的结尾:突然,他好像想起什么,健步回到屋里,他拿起笔来心平气和地演算起来。中间的内容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他在阳台上看见了什么?学生借助已有的信息,答案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说是他看到了阳台上花盆中耐旱的仙人球而得到鼓舞;有的说他望到天面上的蜘蛛而受到启发;也有的说他望到阳台对面不远处,蓬勃兴起的开展区而获得力量……丰富了他的想象,激活了他的思维。
三、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传统教学是结构性教学,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是陈旧的、传统的教学常规。这种状况再不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无从谈起。只有教师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善于“设疑”,学生勇于“质疑”,语文课堂上的思维训练将卓有成效。利用疑问激发思维像钻井,思维发散的方向是深处开掘,是纵式训练。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正所谓“一石激起千重浪”,让学生产生思维的浪花,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体现思维训练的深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预先设计好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作为学生质疑的出发点,努力为他们的思考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另一方面,要很好地启迪学生思维,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疑问,而且要善于引发“质疑”,也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法中巧施良策。一是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表达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下的结论。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任务不是把整理好的、已包装的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带领学生去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鸡蛋”里面挑骨头的精神。
总之,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这将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更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更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更有利于塑造学生人格,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重要性;途径和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的思维活动。它既具有一般的思维基本性质,又具有自身的独创性、突破性和新颖性。
知识经济时代首先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要求学校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位置。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指出:“面向二十一世纪,这个挑战,那个挑战,这个需要,那个需要,怎么应付?我们只能从提高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用这样的办法才能应付时代不断发展、知识迅猛增长、行业工种经常变换的局面。”柳斌同志的这一讲话,为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育现代化的正确方法。
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造兴趣
情境导入得好,教师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速他们思维的运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情境就是提出问题的背景,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发生、发展过程所设计的学习环境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动力。在语文学习中,有了恰当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因此,在新课的导入中,教师若能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兴趣,就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生成提供了可能。
2.丰富想象,捕捉直觉
激发想象力,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萧伯纳说“想象力是创作的源头”;・阿里说“没有想象力的人就没有助其高飞的羽翼”。可见,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因为有想象力,我们才能创造发明,发现新的科学规律。如果没有想象力,人类将不会有任何发展与进步。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发现相对论,就是因为他能经常保持童真的想象力;牛顿能从苹果落地而想象到万有引力这一科学的重大发现,都是因为有了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事物本质及其规律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观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判断的思维过程”。它是构成高层次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必要因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不能忽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捕捉直觉呢?一是通过阅读,丰富想象;二是加强朗读,进行语感训练。
3.鼓励求异,意在创新
“求异”是指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鼓励求异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对于培养开拓型人才十分重要。首先,采用这种方法,教师要挖掘教材,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次,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批判性地思考,引导学生辩证地处理好求同和求异之间的关系,顺从性和不顺从性之间的矛盾关系。语文教学注意鼓励“求异”,改变学生只满足于教师的讲解,满足于现成的结论的“求同”现状,而突破原有的、前人的框架,这样就能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
4.多角度思考,意在求活
有创造性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没有采取过的新角度。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能够激活思维。
一是重视思维过程的多向的展示,以示范作文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作文总体的运思指导,使学生面对作文题,或所给作文的材料,能够总体把握,强调思维的积极性。如《由冰雪融化想到的》这个题目,如何围绕题目,进行思维过程多向训练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雪的自然形态(形、色)的美到雪的变化展开联想。
联想一:洁白无暇,晶莹可爱,象征美好,瑞雪兆丰年。
联想二:白雪茫茫,冷酷无情,掩盖了世间的丑恶,太阳出来就无法生存,象征丑恶。
联想三:冰雪变成雾,升腾为彩虹,联想到人的变化,为社会作出贡献;或变成水,流入阴沟,想到人的堕落。
这样,紧扣文题,给学生展示题目信息,引伸到由此而产生的感觉,联想到相关的人、事、物,对材料加以分析、判断和选择,从而形成思维发散和反馈双向机制的过程。
二是同题换角度,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同一题目,换多个角度分析写作的多种可能性和材料内容选择的广阔性。多角度思维,必须合乎客观规律,独辟蹊径,尽量避开常规思维。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和见解,从侧面、正面、反面,从横向、纵向或其他角度思考,激发学生敢于打破传统的、复制性的思维模式,写出富有时代感、有创新的作文来。
总之,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建立在掌握基本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一、充分感知、理解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想象越丰富,对教材的理解就越深刻,就越有创见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想象因素,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借助形象感知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的内涵,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丰富的想象力。如,教《狼》一文,讲到“屠户杀狼”这一情节时,我叫一名朗读最好的学生来读这段文字,要求其他同学根据教材中“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情景描绘,想象那鲜明的“狼亦黠矣”形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并体会狼的狡猾、贪婪,最后,说说自己由教材中寓言故事悟出来什么道理。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寓言道理的感悟,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再如,教《斑羚飞渡》一课时,运用边读课文边猜想的猜读法,激发、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所谓猜读法,就是在读课文时,到了一个新情节的开头,不要急于读下去,而是要学生把书和上,自己先试着想象新情节的情形。例如,读到“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可以想象一下这群生性温顺的斑羚进退维谷时的惊慌失措,当读到“镰刀头羊‘咩——咩’发出吼叫”时,可以想象一下,随着这几声吼叫会发生什么事?等等。这样猜读,调到了学生想象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加速、加深了学生对镰刀头羊的形象分析和文章主题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的想象力。
二、走进社会生活,增加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对初中学生来说,光靠教材积累知识,来发展想象力,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不断地扩大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储备。
1.鼓励学生走进自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大自然是丰富想象的一部好教材,里面有用之不竭的资源。让学生细心观察,认真领悟,努力捕捉景物的特征(形象、颜色、气味、质地等)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如在《寻觅春天的踪迹》中,我带领学生走进了大自然,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生命在春天里生长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加深了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同时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使学生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走进自然、尽情想象中得以提升。
2.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社会生活是丰富想象的另一部好教材。我经常叫学生注意家庭、学校、社会上发生的事,无论是看到的,还是听到的,都要细心,以增加知识和经验的储备量。如有关“家”的公益广告: “Family”一词,最终演绎为“father”“and”“mother”“I”“love”“you”,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3.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资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阅读课外资料是丰富想象的一个快捷有效的途径。我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读好书,好读书,努力使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增长知识,丰富想象的材料,同时又能在阅读中受到优美语言的熏陶,提高语言素养。如法布尔的《昆虫记》里,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昆虫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情感。总之,课外阅读会为想象力的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一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创造性想象,反过来,一切创造性的想象也同样离不开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所以,应多给学生创设创造性实践活动的时空,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
1.深入文本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如给课文安排一个不同的结局,或给课文写个续篇,或将课文略写的地方充实些细节内容,或改写神话故事、古诗等。如给《最后一课》续写结局,班上一位小男生竟然把韩麦尔先生想象成“五号特工组”中“马云飞”式的传奇人物 ,在他的改写中阿尔萨斯人们也过上了由被奴役到胜利解放的全新生活。
2.结合作文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例如,让学生写“假如……”,“二十年后的母校”;或给学生一定的材料来作文,等等,以激发、训练写生创造性想象力。同时也不可忽视学生的周记、日记,甚至“一天一句话”。
关键字 小学生习作想象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H19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00-01
心理学家认为:想象是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在语言的调节下,人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新表象的心理过程。习作想象力就是在大脑想象的基础上,运用文字符表达出来的能力。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总是伴随着想象,有创造性的想象才可能有创造的行动,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富有幻想,在习作中,鼓励他们合理想象、创造想象,对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是一条有效途径。那么,在习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1讲述前人的发明创造,激发学生习作发挥想象的兴趣
想象在创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功的创造发明都离不开想象。爱因斯坦曾深有感触地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要培养学生习作想象力,首先要激发他们想象的兴趣。我经常向学生讲述前人的发明创造离不开想象的事,如:我用学生熟悉的鲁班发现有锯齿的草叶能把人的手划破,长有锯齿板牙的蝗虫能吃草叶,从而发挥想象,发明了锯;莱特兄弟通过鸟的翅膀的想象,创造发明了第一架飞机;瓦特受到开水壶盖的启发,通过想象,发明了蒸汽机。又如:古人曾幻想腾云驾雾、展翅高飞,这种幻想推动人们创造了现代飞行工具--飞机;古人想象有一天,人类会有孙悟空一样的本事:千里眼、顺风耳、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甚至下五洋捉鳖、上九天揽月。而今,这些都已变成了现实――射电望远镜、无线电话、潜艇飞船、登月科考……让学从这些事例中激发兴趣,发挥想象力。
2拓宽视野,博览群书,丰富表象储备
想象是在已有的表象上展开的,任何想象都不能离开已有的知识基础。一个人的感性知识越多,就越能产生丰富的想象。古人云:“厚积而薄发”,大量的阅读是培养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指导学生博览群书、欣赏优秀的影视作品,关心时事政治,《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安徒生童话选》……这样,学生从大量的阅读中,不断开拓视野,广取博收,获得丰富的营养,积累众多的知识,他们有了较为广阔的知识面,习作时进行想象就能驰骋,做到上下五千年,纵横八千里。记得我的一位学生参加完1999年高考后告诉我,他考的作文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由于他平时爱看科幻、童话等课外书,积累了丰富的记忆,而对想象作文,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写起来得心应手。可见,在习作中发展学生想象力,就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博览群书,丰富表象储备。
3热爱生活,留心观察,对生活中人、事、景、物展开想象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从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就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就必须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留心周围的人、事、景、物,获取写作素材,从而展开联想。如:从小草的顽强生命力,想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春雨想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从吃叶吐丝、呕心沥血的春蚕;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从洁白无暇、受尽磨难、培养后人的粉笔等去联想到那些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人。这样,学生就能不断活跃思维,大胆创新,就能不断丰富想象,发展想象,提高作文能力。
4充分利用教材的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4.1看图习作,激发想象。小学生认识事物主要是从感知开始的,图画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它内涵丰富,最容易引人想象,具有创新的潜在因素。但图画反映现实生活往往只能是平面的、静态的、无声的,要想把图画写“活”,就要借助想象演绎画面情节,变平面为主体、静态为动态,无声为有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看图作文,不但是文字的说明,且可以开拓学生的想象”。可以说,没有想象,看图作文就无法进行。课文插图是内容的图解,是形象化的语言,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揣摩图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图画这一形象思维的载体,进行再创造的思维活动。
4.2续写课文,扩展想象。续写课文,就是老师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或其中的某些情节,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按老师的提示和要求,发挥自己的想象,接着原文意思写下去。由于续写的内容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真人真事,这就要求续写时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将过去看到的听到的类似事件巧妙地糅合进去,或对自己熟悉的生活进行加工,不断创造情景,丰富续写内容。如:学了《白杨》,我就以《成长中的小白杨》为题,让学生想象孩子到了新疆后的学习、生活、成长情况;学了《穷人》,我就根据桑娜抱回西蒙孩子后的矛盾心情及渔夫善良的决定,让学生大胆想象,以《桑娜拉开帐子后》为题续写。续写时,我尽量要求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与结局,尽可能设想多种方案,然后比较,选择最佳角度。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进行创新,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基础做起。因此,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有效途径,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培养创新思维:一是预习存疑,诱导思维。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疑难问题,相互讨论、互相交流。他们对这些问题既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从而诱导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带着疑问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效果更佳。二是课题设疑,启发思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教学时教师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一步步设下悬念,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三是难点质疑,引导思维。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其认识能力。
二、让发表不同的见解。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了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在教学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让对不许错。有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常与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一次讲完《将相和》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部分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他的机智勇敢。也有几个学生说喜欢廉颇。正准备下课时,突然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的这一点。”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老师给予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会思维。”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心理十分高兴。老师的肯定评价,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了自信,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大家共同讨论的条件下,思维活动可以经过不断地评价和引导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尽可能找出许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的思路狭窄,严重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纠正学生思路狭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此我们说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一是通过作文教学培养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幻想性、假想性”的命题作文,例如“21世纪的我”,“假如我是一位老师”等,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开拓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二是通过指导观察培养想象力。培养观察力是发展想象力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使画面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告诉他们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启发他们观察主要的现象与环节,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展开创造性想象,具体合理地想象出与观察对象有关的内容。只有这样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 “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在教学实践中可采取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自然学习就会有了角大的提高。
五、强化学生的互动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