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0 11:08: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简单的画画教学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教育事业的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成长越来越有利,但是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用画画的手段不断探索教学的新途径、新方式。是对原有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进行的一次人性化改革,充分体现了出尊重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根本的教学原则。
二、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经过几十年的经验积累,是很多教师智慧的结晶。很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思想具有经典性,可拓展的空间有限,但是随着近年来,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数学的教师不得不在教学的人性化方面下功夫,这种用画画的手段不断尝试教学方式变化就是一种人性化改革的过程。随着以画促思教学方式应用的不断深入,一些教育这方面的问题凸显出来,下面就该方面进行深入的探析:
(1)教学方式过于机械呆板。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能利用到数学知识。我们在做一些小学数学的运算时,常常引用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例如,我们在开展小学数学中倍数运算的时候,经常引用说:“小明有20个苹果,小强有5个苹果,问小明手里的苹果是小强手中的几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经常就是口述这样的问题,然后提问小学生,由于孩子的抽象思维发育的还不够完善,对于一些口述的问题,思考不够全面,学习的效果不够明显,久而由此就形成了厌学情绪。有些教师也知道应用画画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但是方法过于简单,手段过于呆板。
(2)很多时候小学数学教育的以画促思只有其表,没有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任何教师都是很赞成这种教学方式,因为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喊得多,做的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正真实现以画促思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很高的,需要教师利用大量的时间运用在绘画上,课下不仅要备好课程,还要进一步学会各式各项东西的绘画技巧,例如简单的苹果,有的教师画的很像,但有效教师的苹果就不怎么直观形象,甚至是一些抽象派。开展以画促思改革尝试。实际情况下,教师观察生活中实物,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不能上课就说我们用一个圆形表示苹果,用一个方形表示房子之类的言语。这就说明这个教师没有在课下苦练绘画技巧,只是以画促思教学方法的表面,没有深入的学习其中的实质,其实这种以画促思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在于将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用绘画的手段形象化、具体化,使得孩子接受起来更加的直观、形象。画的像不像也是孩子们接受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3)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由于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不是很高,很难有高层次人才进入这种行业,从事小学教学的教学过程。加之教学编制的影响,事业单位人事劳资改革,对生活化的教学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导致教师长期处在职业倦怠,没有什么积极主动的开展以画促思教学方法的教育活动。这是一些小学教师不能安心工作的主要因素,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好,开展有益的教学改革尝试,很多只是浮在表面,教学要求怎么做,自己就怎么作,主动思考,沉下身子来回思考的时间几乎没有,上班就是八小时,下班就是自己的时间,没有任何奉献精神。这是小学教育改革尝试人为的因素。
三、改进手段及反思
(1)进一步加强教师绘画技巧的学习。教师在生活中不断观察教学中可能需要的一些苹果、糖果、桔子、梨的形状特征,不断提高自己绘画的形象性,例如,还是刚才那个苹果的问题,有些教师就在黑板上画出20个苹果是小明手中的苹果,再画出5个苹果表示是小强的苹果,然后让小学生数一数两者之间的几倍关系。这种以画促思的教学方法将有效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尊重孩子思维发育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理解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2)教师要主动沉下身子,主动研究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教师是课程教学的设计师,如果把一门课程比作一部电影的话,那么教师就是这部电影的导演,他们直接影响这个课程整体的教学效果,教师只有沉下身子,不断研究这部门内容适合怎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的效果才能出来,小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被激发。
(3)用画画的手段,不断促进抽些问题具体化,难理解的问题简单化,不断促进孩子数学思维的形成。将一些可以应用画画的手段解决的问题,尽可能的使用画画,这样有助于孩子的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数学知识点,例如小学数学中经常遇到种树的问题,在一条乡村公路的一侧开展种树活动,总共100米,每隔20米种一棵,问可以种多少棵树,这种问题不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用画图的形式完成做题,还要交给孩子们怎么画这样的图形。这样将有助于难理解的问题简单化,使得孩子的数学思维不断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育 美术兴趣 创新能力
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也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
一、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
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初一人物线造型的美术课上,当有老师要求作业画女同学头像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男同学,有的还要画自己的爸爸,有的甚至要画只小熊猫。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要求画男同学的,可能觉得自己能画得更好;要求画自己爸爸的是因为他最熟悉,能画像;要求画熊猫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不自信,怕自己画不好人头像而要画自己拿手的。如果这时教师大怒,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的话,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因为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农村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
过去,有些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以至学生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
因为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很多课程不能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了,我们应该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初三的雕塑课,农村学生是不可能有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来上,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直观教学
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美术课时,总不能天天“游戏”,长了也呆板,使美术课单一枯燥。要搞好课堂教学,我们还要利用现有设备,培养学生兴趣,上好美术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的让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初二美术国画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 VCD通过电视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有的学校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我们还可以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十分有利。
3.课堂教学内容适中,训练有层次
关键词:美术;兴趣;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42-01
一、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外因素,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忽略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尚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2.学校内部因素: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在前几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现在虽然有很大转变,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
二、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兴趣
(一)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学习兴趣
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认识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初一人物线造型的美术课上,当有老师要求作业画女同学头像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男同学,有的还要画自己的爸爸,有的甚至要画只小熊猫.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要求画男同学的可能觉得自己能画的更好;要求画自己爸爸的是因为他最熟悉,能画象;要求画熊猫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不自信,怕自己画不好人头像而要画自己拿手的。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乘胜进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因为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农村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创新能力
(一)改革教学方法
过去有些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以至学生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
(二)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直观教学
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美术课时,总不能天天“游戏”,多了也呆板,使美术课单一枯燥。要搞好课堂教学,我们还要利用现有设备,培养学生兴趣,上好美术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的让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
总之,只有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从自身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工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不增加他们的负担,培养他们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笔者对所在农村小学、初中的部分学生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对农村学生对美术的爱好,认识、理解,以及家庭态度、学校课程开设情况、教师的师资教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总结出的数据是惊人的:从孩子会用笔到幼儿园期间,孩子喜欢画画的占调查人数的99%;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下降到90%;再到五年级下降到70%;到了初中出现严重的分化,对美术有兴趣的只能达到60%。几年的义务教育,怎么使我们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下降到了如此地步呢?
经过调查分析,作者认为有如下因素:一、学校外因素,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地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了。二、学校内部因素: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在前几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现在虽然有很大转变,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初中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呢?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
一、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
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初一人物线造型的美术课上,当有老师要求作业画女同学头像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男同学,有的还要画自己的爸爸,有的甚至要画只小熊猫。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要求画男同学的可能觉得自己能画得更好;要求画自己爸爸的是因为他最熟悉,能画像;要求画熊猫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不自信,怕自己画不好人头像而要画自己拿手的。如果这时教师大怒,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的话,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
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的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乘胜进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地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过去有些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以致学生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比如在初一人物头像的课程中,就可以用古老的“贴鼻子”游戏教学,再贴眼睛、贴眉毛等,使他们在轻松愉快在游戏中了解了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掌握了五官的“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
2、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直观教学。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美术课时,总不能天天“游戏”,长了也呆板,使美术课单一枯燥。要搞好课堂教学,我们还要利用现有设备,培养学生兴趣,上好美术课。例如:在初二美术国画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 VCD通过电视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本学期我们美术组以新《纲要》理念指导美术教学实践活动,深入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并将新思想、新理念有效地运用到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使我园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组织并开展好幼儿园兴趣小组活动并落实到实处,使幼儿、教师的绘画、手工等各项技能都有所提高。
二、主要工作
1、贯彻新《纲要》精神,以幼儿为本,重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幼儿评价的改革。强调学法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形成、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幼儿在"看看、想想、画画、玩玩"中轻松掌握知识技能,激发幼儿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和能力。
2、为了提高全园教师的绘画专业水平,发挥美术特色小组的积极带头作用。组织教师进行简笔画的练习,使我园教师的绘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3、为了提高幼儿教师硬笔书写水平,积极组织教师进行钢笔字的练习,使我园文案书写方面有很大提高。
4、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制定美术特色目标,使幼儿在掌握基本绘画的同时,掌握一项特色,如下:
小班(绘画):熟悉使用简单的绘画工具,提供不同的材料,让幼儿在撕撕贴贴、捏捏折折,画画涂涂等各种活动中,提高孩子手腕动作的灵活性和画画的兴趣。
中班(泥工):感受国画的美,理解国画的表现手法,乐意表达表现。
大班(中国画):感受剪纸的美,学习剪纸的表现手法。
5、加强学习,坚持每两周举行一次集体教研活动。学习绘画、泥工、中国画的基本技法。积极发现总结优秀案例,在小组内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
6、积极组织幼儿参加展板的布置(绘画、手工作品)
7、定期做好园内环境布置更换工作。
三、具体安排
2、3月份1、制定学科组教研计划2、学习各年龄组幼儿的学期发展目标3、学习中国画、剪纸的基本技法4、学习《幼儿美术教育中想象力的培养》
4月份1、学习中国画、剪纸的基本技法2、学习《幼儿美术教育中想象力的培养》
摘 要: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示范教学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堂知识内容,通过视觉观看美术课堂教学内容,使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快速提高。示范教学也成为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详细论述了优化示范教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示范教学;初中美术课堂;优化策略
随着新课改不断地推行,美术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方面的学科逐渐得到教育界广泛的重视。美术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审美以及内在修养等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实现美术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利用美术最大的特点――直观性,示范教学方法应运而生,成为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美术教学内容的方式之一。下面将详细探讨不断优化示范教学、发挥示范教学作用最大化,进而实现美术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具体措施意见。
一、强调学生主动性的同时加强老师的主导作用
示范教学的过程中,要伴随着对学生的启发。也就是说,示范教育应该具有启发作用,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美术教师的示范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例如,在学习简笔画内容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画的始终笔,让学生知道哪些是重点学习的内容,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绘画技巧。教师要设计别具一格的示范设计内容,通过精心的演绎示范过程,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对学生来说弥足珍贵。
二、示范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实际的学习效果
美术示范教学要结合实际需求,不能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兴趣爱好等,科学、合理地设计示范内容。教师要懂得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千万不要束缚学生的创新力。为此,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象思维,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于每一位学生给予独特的示范,不能实施一刀切的做法。例如,在学画苹果的时候,观察角度的不同,由于阳光照射程度的不同致使看到的苹果还会有不同的视觉感受。教师要培养学生掌握更多的画画技巧,结合生活实际,不要存在应付任务的想法。
综上所述,初中美术教师要不断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探索创新教学理念的同时,不断优化课堂示范教学。教师要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示范教学的重要性,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做出应有的一份努力。
参考文献:
郝国彦.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优化策略探讨[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29).
关键词:小学低段;数学教学;游戏法
游戏教学法是指通过有趣生动的游戏,赋予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形象的内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活泼、灵动是低年级小学生的共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游戏教学法的应用,不仅能将他们的好奇心与灵动性有效利用起来,而且还能够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一、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游戏法的类型
1.唱歌游戏
儿歌相对简单,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记忆,把儿歌和数学教学融合,能够使枯燥、生硬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起来,小学生可以通过唱歌的方式,来掌握并巩固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奇偶数”时,可以在课堂上齐唱《数鸭歌》。需要注意的是,儿歌必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合适的儿歌,也可由教师自行编写,通过唱歌游戏的方法,进行课前复习,能够起到良好的巩固效果。
2.比赛游戏
小学生个性很强,他们都希望被关注,而比赛游戏就为他们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通过比赛游戏,可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以“认识图形”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先由教师对一些简单的图形作介绍,让学生们认识这些图形,再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教室里自由地寻找各种图形,包括长方体、球形、正方体和圆锥等,找到图形最多的一个小组获胜,再从每一小组中选出表现最优秀的学生,谁为小组找到的图形最多,谁的贡献就最大,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表扬和物质上的奖励。
3.画画游戏
小学生对于画画涂鸦非常热衷,通过画画游戏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面积”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每一组派一个代表,到黑板上画几何图形,由教师给出面积的概念,即物体的表象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并让大家对两组图形的面积大小作比较。用眼睛去看,学生很难比较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集思广益,由教师来引导学生比较面积要按照统一的方法进行测量,不仅能让学生正确认识“面积”,也能引导他们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
4. 扮演游戏
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缺乏自制力,普遍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而游戏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堂学习的兴趣,缓解他们的疲倦感,通过动静结合的教学形式,来让课堂教学变得生活起来。例如,在讲授“花边有多长”这一内容时,可进行扮演游戏,由一位学生自愿扮演“墙”,然后由三名学生手拉手将“墙”围起来,再一字排开,看看大家的手臂加在一起的长度。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使其形成团队合作意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游戏法的应用建议
在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法,其目的在于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如果应用不当,就很有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而,教师要合理地安排游戏教学。
1.选择恰当的游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选择各种小游戏,游戏教学法虽然有诸多优势,但是,如果选用的游戏并不适合教学内容,或者关联度不强,那就失去了游戏教学法的意义,不仅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反而可能会导致学生贪玩,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应该选择恰当的游戏,尽可能地使之贴近生活又富有趣味。
2.合理安排游戏时间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很强,如果在课堂上游戏的时间过长,那么就会对教学造成负面的影响,也不利于教师引入正式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好游戏的时间,以免学生只顾着做游戏,忘了学习。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应该进行引导,将学生从游戏中顺利过渡到课程学习中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规范游戏规则
适合教学内容的游戏,还应该满足一定的规则条件,即适应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游戏规则要严谨、全面,不可存在争议;游戏规则应该简单明了,不能流于形式,也不可敷衍应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有所得。此外,还应该强调全员参与,让他们通过游戏获得知识、体验情感。
三、Y语
游戏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又能够让学习氛围变得轻松愉悦,让学生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数学,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最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彩平.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低段数学中的应用初探[J].才智,2015(10):50.
一、形式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要新颖、多样。课堂上,除了固定的Daily talk,教师还可根据教材内容,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法——可从“对话表演”“图片猜谜”“游戏”等入手。多种形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北京仁爱版教材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学习“购物”这一课题时,我先准备一些学习用具、衣物放在讲台上,分别对下列对话作示范演讲。
(1)T:What’s this? S:It’s a ruler.
T:How much is it ? S:It’s one yuan.
T:Oh,that’s too cheap .
(2)T:What’re these? S:They’re shoes.
T:How much are they? S:They’re seventy yuan.
T:Oh,that’too expensive.
在老师作了示范演讲后,接着问学生谁愿意上台做这个“商店”的“小老板”。学生都非常踊跃,再叫学生前去购物,问“老板”:“How much is/are...?”“老板”把价格抬得很高时,“顾客”说:“Oh,that’s too expensive.”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整堂课轻松、愉快。这种“对话表演”的教学方法,可让英语的词汇、句型生动地跃入学生脑海。同样,“图片猜谜”和“游戏”等方法,也都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强化他们的记忆力。
形式多样化中除教学方法要多样性,还要求学生在操练形式上也要不断变换。课堂上,让多种感官参与听、说、读、写能力活动,学生才不会厌倦。
例如:教现在进行时,我先让几位学生自告奋勇到前面表演哑剧动作,请大家猜,他们正在干什么?表演的人和猜哑谜的人都兴趣十足,很快理解和学会了现在进行时。为了进一步巩固语法,再叫全班同学将表演哑剧动作的句子写在本子上。同时叫几个同学把句子写在黑板上,这样可以比较主语人称与to be 的变化。What is LiHai doing?He is playing basketball. What are they doing?They are flying a kite. 笔头练习后,我再教自编的“现在进行时态”的顺口溜:“1.现在进行时很好记,构造be+动词ing,be由主语来决议,句中常用标记词now、look、listen。2.进行时、抓动词,动词前面是助动词(be),动词的后面是ing,三位一体别忘记。”顺口溜主要是帮助学生记忆。学生会读后,继续猜谜和书写,进一步巩固此语法点。
就这样,一堂课上运用多种感受器官,采用整体记忆、比较记忆、形象记忆等形式混合法,把新旧知识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这样,就好似一个大拼盘,既能学到各种东西,同时又不感到腻味。
二、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课堂上,教师仅仅是导演,启发学生模拟实际生活进行表演,最重要的还是学生本身积极参加。学生先听完老师讲解后,再根据课文内容,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上台兴致勃勃地表演。由于学生知道老师授课前要表演,所以事先在家都预习过新课的内容,他们头脑里有了一定的印象;又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所决定,喜欢显示自己,所以对表演的要求听得特别认真。老师示范后,他们都争先恐后,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要求上台表演,扮演不同的角色。
例如:在教北京仁爱版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二个课题,主要学习What does he/she do?Where does he/she work?我事先准备好一些道具,如书包、课本、白色帽子、锄头、勺子、公平秤等,让学生分别演student、teacher、doctor、nurse、farmer、assistant,一个同学上讲台,拿起课本模仿老师给学生上课,Teacher:What does he/she do?Student:He/She is a teacher. Teacher:Where does he/she work?Student:He/She works in a school.也可分组,分男女生问答。这种逼真的语言交际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很有帮助,最明显的就是在课余生活中经常能听到学生彼此用学过的英语进行简单的对话。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每个经验丰富的教师都不会忽略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都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发挥其各自的特长,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和创造性。这是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学生一旦得到老师的信任,他们就会感到温暖,尤其是那些“后进生”。他们不喜欢哪位老师,往往就会对他所教的学科也厌倦。教师掌握这一点,就应该在课堂上千方百计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233-01
农村中小学美术课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智力和才能为核心。其任务是注重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塑造,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人才。由此可见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比较偏僻的农村,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仍然存在诸多不合理性因素: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培养。这种现状与我国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相悖。
几年的义务教育,怎么使我们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下降到如此地步呢?我认为有如下因素。其一、是学校外部因素,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孩子原有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只要求孩子文化课出“分数”,忽视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其二、学校内部因素:在我们这儿,比较偏远的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在多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至使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
一、了解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应该清楚学生的心理需求。应该多了解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体验的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如果老师一味要求学生按书上要求去做,按书上的表现方法临摹书本上提供的范画,肯定会有一些学生对此不感兴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绘画积极性受到挫伤。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美术课一直深受学生欢迎是因为美术课轻松、有趣。作为基层美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让他们更喜欢上美术课,乐于学习美术知识,接受美的熏陶。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呢?比如:在上一节制作装饰画课时,我要求学生利用生活中平常的东西制作装饰画,我没有讲述装饰画的原理、色彩搭配等,而是将闲暇时从网上收集的一些精美的装饰画,展示给学生,那生动的造型、漂亮的色彩、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受此感染,学生也跃跃欲试,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构思、讨论制作的内容,需要的材料,然后分头行动。通过这节课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不仅具有启发的作用,而且是一种促使学习美术的催化剂。
三、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要在教学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标准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四、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首先,要改变课堂教学方法。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我们应该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上泥塑课,农村学生是没有条件用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自然条件,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学习泥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我们农村教材资料缺乏。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幻灯片、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等,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比如水墨画教学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不方便,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术的内涵。
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多写生绘画,少临摹,要分层次训练,按高低年级不同的要求进行,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如:七年级的线造型练习,我们可以从简单的造型画起,有的甚至要从简笔画开始,不能从难度大的要求学生,那样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困难而退缩,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
总之,在我们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效的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真正把课堂教学开展好,让农村的孩子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和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实现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培养德志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许诺.对基础美术教育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6,(5).
一、转变教育观念,领悟新课标精神
1.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教育部教基[2000]35号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3.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培养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学是在一定课堂进行的,课堂是师生之间信息的输出、传递、接收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因素相互渗透的过程。正因为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和尊重学生,分析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营造一个让学生有安全感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支持者,不歧视差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鼓励。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由于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特长不一,可预先分组分工合作,比如在教学制定旅游线路的课程中,要求在一节课中完成选择路线、订票、订旅店,查找公交线路等任务,就需要多人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项任务,最后汇总。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认识、鼓励,来强化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行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
1.形象教学法:由于孩子们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尚未形成阶段,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内容,我就尽量使用身边的事例来打比方,把教学内容形象化,使学生能够简单的理解其步骤、方法,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如何“复制、粘贴”时,学生容易把它的步骤混淆,前后顺序分不清,我就利用身边的资源来做例子:上课时,我让学生选定要复制的内容,先用复印机复印(即复制),再把复印的纸贴在需要的位置上。把复杂的步骤形象化,使学生对这一方法有了一个形象化的记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整体感知,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成果展示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比如我在上画图时,发现学生的潜质较好,画画的想象力很丰富,于是我就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画自己想画的东西。然后,再把他们的作品一一在投影中展示出来,并从不同的方面分别给予肯定和赞扬,给学生这样一个认识:我的画是最好的、最棒的!从而调动了学生画画的积极性。
3.游戏教学法:孩子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4. 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多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基础学科,理论体系还不是很完善,知识与技术也更新得很快,我想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探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将逐步走向成熟、趋于完善。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程不再是简单的软件操作指导,而更多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最大的发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领悟新课标精神
1.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教育部教基[2000]35号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3.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培养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学是在一定课堂进行的,课堂是师生之间信息的输出、传递、接收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因素相互渗透的过程。正因为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和尊重学生,分析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营造一个让学生有安全感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支持者,不歧视差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鼓励。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由于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特长不一,可预先分组分工合作,比如在教学制定旅游线路的课程中,要求在一节课中完成选择路线、订票、订旅店,查找公交线路等任务,就需要多人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项任务,最后汇总。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认识、鼓励,来强化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行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
1.形象教学法:由于孩子们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尚未形成阶段,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内容,我就尽量使用身边的事例来打比方,把教学内容形象化,使学生能够简单的理解其步骤、方法,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如何“复制、粘贴”时,学生容易把它的步骤混淆,前后顺序分不清,我就利用身边的资源来做例子:上课时,我让学生选定要复制的内容,先用复印机复印(即复制),再把复印的纸贴在需要的位置上。把复杂的步骤形象化,使学生对这一方法有了一个形象化的记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整体感知,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成果展示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比如我在上画图时,发现学生的潜质较好,画画的想象力很丰富,于是我就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画自己想画的东西。然后,再把他们的作品一一在投影中展示出来,并从不同的方面分别给予肯定和赞扬,给学生这样一个认识:我的画是最好的、最棒的!从而调动了学生画画的积极性。
3.游戏教学法:孩子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4. 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多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一、农村初中美术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也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在广大农村,特别是在我们贫困山区农村,存在不少问题。据《人民日报》载:有关部门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对我省农村小学、初中的部分学生对美术的爱好,认识、理解,以及家庭态度、学校课程开设情况、教师的师资教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总结出的数据是惊人的:从孩子会用笔到幼儿园期间,孩子喜欢画画的占调查人数的99%;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下降到90%;再到五年级下降到70%;到了初中出现严重的分化,对美术有兴趣的只能达到60%。
二、农村初中美术课存在问题的原因
经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农村初中美术课存在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1、校外因素,家庭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沉重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识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尚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2、学校内部因素。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对于初中学生的美术课教学,学校领导往往带有一种偏见,在前几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他们表面上抓素质教育,但实质上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多注重学生成绩,重智育轻美育的思想和现象还依然存在,他们对美术课的教学得过且过,不关痛痒,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现在虽然有很大转变,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这种消极应付的态度严重地阻碍了美术课的进一步开拓,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更重要的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农村初中美术课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极不可轻视或歧视美术课,更不能让美术课穿小鞋,美术课应当有合适的地位。那么该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其兴趣,使学校成为美术的摇篮,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术课促进其它各科的综合提高,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与提高,为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气质文化素养作贡献。
1、运用农村特色,培养学生兴趣
我们可以根据农村特色,优化美术课程结构,可以让学生欣赏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可以开拓本地丰富的美术资源,利用树根、竹根、草杆等身边的教学材料雕塑小型的工艺美术品,通过一系列饶有趣味的活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审美能力打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而是要在学习过程中陶治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教师不能有偏科意识和美术是不重要的课堂等意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达到美育的目的。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新能力
(1)将音乐融入美术教学。音乐是人数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欣赏,能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之中的美和十分丰富的情感,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那么,如何将音乐融合到美术教学中呢?
(2)将电教手段引入美术课堂。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这就必须强化直观教学。传统的教堂方法常常使教学陷于枯燥乏味,如将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引入美术课堂,使教学媒体多样化,就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来参与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实施愉快教学,增强教学效果。这样,既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手段,又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学在张弛有致的和谐节奏中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情景。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又是一种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也可理解为“单刀直入法”或“黑箱方法”。“任务驱动”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来完成的,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要让高中学校的学生对全部的硬件知识和软件知识都理解透彻后才使用计算机是完全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复杂的计算机系统视为“黑箱”,将计算机的有关课程由表及里分成若干个层次。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特别是在学习某些应用软件时,可以先知其然,而暂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在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后,学生即可通过操作系统软件,用简单的命令和操作来使用计算机。然后,学会利用各种应用软件达到自己的操作目的就可以了。
二、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1、能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在给学生补充《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部分内容时,我以前总是先讲计算机的硬件基础知识、WindowsXP操作系统及有关软件。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硬件部分的理论性强、专业术语多,且晦涩难懂,这往往使得学生在几个星期的理论课讲完后,还不知道用计算机到底能做什么?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和吸引力转变为一种恐惧感,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丧失学好这门课的信心。
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学期开始时,先询问学生:你们想用电脑做什么?学生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想打字、想画画、想上网、想聊天……于是,利用学生的兴趣、围绕着一个个目标、逐个地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几周过后,学生已会使用电脑完成许多操作:打字、听音乐、画画、写信、上网、发E-mail、聊天等。这样,学生会觉得收获颇丰,计算机也没那么神秘、可怕了。于是 ,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就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了他们学好计算机的信心和勇气。至于那些枯燥的理论,我们可以在以后的讲课和实践中适时地穿插着进行讲解。
2、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能使我们的教学目的、学习目的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着某个目标,“单刀直入”地按照1、2、3、4几个步骤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其它的一些深奥的理论可以先不涉及,这样做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当然,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就会产生新的目标、新的任务。例如:在学习《数据库》这门选修课程时,先学会建库。建库时,库结构定义错了怎么办?多输少输或者输错记录后怎么办?建库后,如何对数据库进行排序、检索?基本命令学完后,如何将命令组织在一起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维护?又如:在用《WORD2003》学习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部分内容时,能在电脑上输入汉字了,接着就要提出新的问题:如何改变字体、字号、颜色、字间距、行间距?如何将文件存盘、打印输出?如何在文本中插入表格、图形等进行图文混排?如何插入艺术字?学生正是在这样的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一个个的知识点,直到学完整个计算机课程。
3、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中之所以会出现“散漫”、“意志薄弱”、“我不能”、“我不喜欢”等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达不到他们所期望的那种程度。由于“达不到”,也就感到学习枯燥无味,随之而来的便是懒惰和无能为力,最终导致丧失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计算机课程的上机课,有的学生只会对计算机发呆。因此,我主张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一个个知识点的掌握,一个个目标的实现,伴随着学生的是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一次次成功中找回自信、体味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再是传统的按步就班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的满头雾水和一脸茫然,而是始终让学生在光明和自信中前进。
三、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1、要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任务驱动”法有其自身的特定含义和应用方式,但并非只有“任务驱动”法才是优秀的教学方法,也并非所有优秀的教学方法都是“任务驱动”法。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因此,我们要根据计算机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任务驱动式、启发式、双向交流式等教学方法,一边演示、一边操作地讲解计算机的有关课程。
2、要明确任务,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教师应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课程、本阶段、本单元、本课时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说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课堂上,学生并不是对所有的问题都感兴趣,只有恰到好处的问题和适时的引导才会激发他们对问题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对于上机实践课更是如此,如果学生是盲目上机,则上机实践会仅仅流于形式。因此,上机之前,教师更应该精心设计出若干能激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的“问题”,明确本次上机实践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上机之前去研究、发挥、查阅资料,教师在学生的上机过程中给予关键性的操作指导,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