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积极心理学教育案例

积极心理学教育案例

时间:2023-11-10 11:08: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积极心理学教育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积极心理学教育案例

第1篇

近几年,生命教育在大陆兴起,随着理念的普及和人们对其人文性的认可,很多人发现生命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当年开展素质教育时流行一句描述,“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似乎生命教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安全教育、禁毒教育、提高体质的教育、美育等,什么都是生命教育。然而我们在这样例数生命教育的时候,也发现:什么不算生命教育呢?一种存在如果什么都是,那也有什么都不是的嫌疑,容易导致人们不再深刻思考和挖掘其更有价值的人文内涵。

一、积极心理学在生命教育中的践行

积极心理学承载着诸多美好理念,对它的宣传和普及令人愉悦。但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对其运用多停留在口头灌输中。如何深入去学习和领悟其研究成果,使其更加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唤醒内心的正念与觉察,并促使教师以“唤醒”而非“灌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笔者努力探索并尝试将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师教育工作中。

积极心理学经常用到隐喻故事去帮助人们。笔者创设了一个“微语者”身份,以微小情境的心理描述“唤醒”教师对积极品质的深入理解,当教师被“唤醒”的同时,也必将以同样的方式改变教育工作的“灌输”行为。

微语者,是一个教育的主体,它直接是我们的学习者。有时候,“他”似乎在建构一个故事,一个情境,把教条式的“灌输”变作一种“唤醒”。

案例1 积极心理品质的第一项:好奇心与生命教育

【案例背景】

积极心理品质的第一项:好奇心。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好奇心”是一项美好的品质,是积极的人格。它的基本内涵:你对世界的好奇和情趣,你对任何事都感到好奇;你经常发问,对所有话题和题目都感到着迷;你喜欢探索和发掘新事物。

这会让我们思考――它说的到底是什么?似乎和我们的教育目标表述风格不一致。为此,在教学中,笔者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微小情境,唤起大家对此项品质的理解。

【案例实践――微语者】

虚拟一个主体――微语者,对自己童年经历进行描述,期望唤醒教师重新理解儿童的世界,理解好奇心。?

心 灵

小时候,我总爱忘记事情。祖母说,你的心一定在后花园里,被埋掉了。

其实她不知道我找到了一棵大树,整个下午,我坐在树冠中央,看着我的心在阳光里,静静游动。

祖母啊,你看不见风吹了、草动了吗?我的心就在快乐的草丛里,来回奔跑呢。

你总能够听到屋檐下,伊伊呜呜的声音吧,这个时候我脑中的事情全都消失了。

我总想把这种声音变成歌儿,让寂寞变成眼泪,慢慢流下来,让游荡的风改变方向,让云朵安静地留恋婴儿的襁褓。

我想把人们看不见的东西,涂上颜色,配上舞步,请人们仔细琢磨,让心慢慢变软。

你就站在我的身边,重新摸摸这个世界吧,不能让它们随着流水就这样走远了,消――失――了。

回忆一下,小时候,你沉浸在对于你来说新鲜事物里,全然不理会外在一切的情景。

写出这个美妙的情景。

【案例反思】儿童经常会突破大人既定的规则“流放”自己,形成儿童和成人世界的冲突。如果成人了解儿童那些不为人知的“当下时刻”呢?如果成人假设,当愤怒不已之时,儿童沉浸在一种对世界的触摸和建构中呢?我们教育过程中的冲突必定会化解。以上案例可以帮助老师们领悟这个问题。

案例2 积极心理品质的第五项“智慧和知识”与生命教育

【案例背景】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智慧和知识”是一项美好的品质,是积极的人格。它的基本内涵:包括社会智慧、个人智慧、情绪智慧;你明白别人的动机和感受;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你知道该做什么,也知道要做些什么,才能使其他人感到自在。

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所指的“智慧与知识”是比较宽泛的,在此,我们只讨论生命智慧中的那种――你要同理别人的动机与感受。人与人是平等的,如果认为不平等,这就是智慧的缺角。记得小时候,我曾经尾随一个聋哑人,和小伙伴们在她的背后嘲笑她,甚至朝她身上扔石子……在上学的路上,那被我们嘲笑的聋哑人,突然大怒,用嘶哑的声音吼叫着,声音震撼了我!我突然感觉到自己对她的伤害竟然那样深。而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多么无知,以为残疾人和我是完全不同的种类,我常常怀有一种愚蠢的优越感,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

显然,“你明白别人的动机和感受”需要加工我们的经历,需要我们描述。

【案例实践――微语者】

虚拟一个主体――微语者,以文字构建一个童年故事,期望教师以此唤醒学生“同理别人”。

阿柳的岸

阿柳,

你在春天追逐我们这群快乐的孩子。

你傻傻地笑着,

躲避我们投给你的土块和石子。

你恐怕永远也追不上我们,

蹩脚的阿柳,

生下来就被判定哑哑的阿柳,

你和我们之间隔着一条岸。

面对嘲笑,

你终于停止脚步,

一个人躺在草地上,

仰望天空。

谁知道你想什么呢?

你一个字都不会说。

我们从四面八方伏击和包围你。

蓦然,我们手中石块悄悄落地,

我看见了你和我们之间隔着那条岸!

你寂寞而孤独地行走在岸上。

阿柳,让我牵着你的手吧,

你生命的锁就会打开,

你的快乐和我的快乐就会流淌在一起。

趁着天还未黑,我们一起游戏吧。

让阳光有多爱我们就有多爱你。

让阳光有多爱我们就有多爱你。

结合上例中的文字,分享积极心理学所指的“明白别人的动机和感受”给你带来的生命启示是什么。

【案例反思】

“同理心”的智慧,“理解别人的动机和感受”一直是教育的难点,实践证明口头的灌输和道理的讲解已经使我们的教育走入困境。教师在教育中要突破难点,势必要改变方式引用一些生动的素材,“唤醒”孩子的“同理”智慧。以上案例可以帮着老师们领悟这个问题,并尝试去描述一些生动的情景,进行教育,打破灌输,实现另外一种“唤醒”形式。

二、践行积极心理学开展生命教育的价值展望

微小情境的心理描述“唤醒”教师对积极品质的深入理解,当教师被“唤醒”的同时,也必将以同样的方式改变教育中的“灌输”行为。

这种情境的建构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刻板的定义、精确的诠释或者是严谨的逻辑并不能打动老师,老师们喜欢这种建构情境的方式,这种建构,直接把教条式的“灌输”变作一种“唤醒”,给我们探索积极心理品质教育,践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方式和经验。

1.打破刻板的定义和概念,使积极心理学的量表生动起来

积极心理学通过元分析研究,结合了心理学、哲学、文化和宗教等各方面的成果,总结出6大类24项积极人格,并认为这些积极人格是人类共通的。24项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品质量表。在诸多译本中,这种量表的表述和诠释基本一致。毋庸回避,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关于积极品性的诠释带有文化的距离,它表现出局限性。

笔者用生动的笔触建构一些诠释的意境,以此描述每项积极心理品质或人格,在生命教育角度,使其与生命价值世界生动接轨,促进亲近性、加深理解性、丰富体验性――把积极心理品质的刻板量表变成一张生动的生命教育画卷。

2.开发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资源,使积极心理学的成果得以广泛运用

这种形式仿佛开凿了一个泉眼,把教师和学生过往生活中的宝贵资源挖掘出来,成为一种优势教育资源。生活经验和经历的故事化改写只要用心,是很容易做到的,所以一旦学会和运用这种方式,这种资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撰写和分享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生命教育,师生经历生命的觉察和反思

在教育生活中,师生都需要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并形成优秀人格,对品质的诠释有些是从教师角度,有些是从儿童角度,它们都围绕着教育生活和人的生命成长。这种方式本身就伴随着生命教育和生命成长。

总之,品质的教育需要打破给予定义和要求的方式,而要以“唤醒”方式进行探索。而这种从心灵感受出发的建构和意境的描述,好像一个人站在星空下思考生命。这些资源直接触摸心底最柔软且智慧的地方。这种特别的方式让我们从脚下出发,对生命保持眺望敬畏,让我们领悟:教育不是把人引路到一个竞技场或荒漠中,是要人回归到他的故乡。

第2篇

一、实践导向的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

1加强理论学习与思考我们针对实地调查访谈获得的关于学生对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反馈信息,如“理论与实际脱节,学后用处不大”“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等,思索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通过与其他院校同行的相互交流、学习,确定将案例教学引入到我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中;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研究,初步提出了实践导向的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构想。2探索案例教学的操作程序教学程序指教学模式在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和步骤。案例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一般包括三个步骤:一是准备阶段,编写案例;二是实施阶段,呈现案例、分析讨论;三是结束阶段,总结评述。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结合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紧密、适用的教学案例较为缺乏的实际,我们把实践导向的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确定为三个阶段:案例开发、案例研讨、案例评价与训练。1案例开发阶段案例开发实际上是一个用一定的理论透镜审视实践的过程,要求师生公共参与,这可以帮助师生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参与案例开发的具体过程:1)教师向学生介绍案例选编的基本原则。一是实践性原则,案例要符合生活实际,不是主观臆造脱离实际的教学案例;二是针对性原则,案例应能用某一个心理学的知识点来说明或解释;三是启发性原则,案例要能够引人深思,启迪思路,有助于深化理解教学内容;四是典型性原则,案例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对学生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2)学生编写和开发案例。可以采用两种途径:一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文献查阅等方式寻找到相关的适当案例,并根据上述原则,对案例进行一定的修改和润饰使其符合要求。二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根据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自行编撰案例,案例必须要能够反应某个心理学原理。3)进行案例分析。学生根据所学的心理学理论,对自己设计或编写的案例进行独立思考和认真分析,撰写出相应的分析报告。2案例研讨阶段要求学生对老师所提供或呈现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教师要在班级中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以案例为中心展开讨论,并通过讨论获得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注意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讨论可以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两个阶段。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小组讨论也可安排在课外进行,然后由各小组长在班级进行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案例的性质和特点,充分利用演讲、辩论、情景模拟实验、社会调查和课堂表演等多种方式推动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案例评价与训练阶段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评价。案例评价包括对案例分析报告的评价和案例研讨情况的评价。对案例分析报告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关键问题的把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对案例研讨情况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参与度的评估,包括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集体讨论的参与度,主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是否上传分析报告等;二是总结案例的讨论情况,包括评价讨论的优缺点,进行补充与提高性的讲授等,并从中指出案例中的重点、难点及理论依据。评价也可以发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锻炼。评价结束以后,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迁移训练。比如给出几个其他情景下的类似案例,让学生通过思考,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情景中用来处理类似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总之,通过“案例开发—案例研讨—案例评价与训练”几个环节的实施,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导向的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

1建立案例资源库案例库是案例教学模式运行的基础,没有一定数量、一定容量和较高质量的案例库,案例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公共心理学案例库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自己收集、选编的案例;二是由学生开发的案例。在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针对教学内容,通过文献查阅的方式或者基于本人的真实生活经历,设计和编写相关的心理学教学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然后老师对学生编写的案例进行筛选、提炼、分类。其中,优秀的案例可以正式纳入到课堂案例教学内容中,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案例库进行扩充和完善,实现案例库的动态更新。目前,公共心理学案例库中的案例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①有关心理过程方面的案例;②有关学生个性发展方面的案例;③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案例;④有关学生学习方面的案例;⑤有关教师心理、教师素质方面的案例;⑥偶发(突发)事件处理方面的案例;⑦班级人际交往方面的案例。共收集案例300多个,基本上解决了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案例资源不足的问题。2选择试验班级,进行案例教学实践根据理论研究学习建立起来的案例教学模型,在2011年上半年,我们在全校开设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的班级中,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二个教学班作为试点班,按照“案例开发—案例研讨—案例评价与训练”的操作程序,进行了心理学案例教学的试验。在案例教学实践中,我们比较重视以下几个问题。1确立课程教学的新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现成知识传承与获得为目标,而案例教学模式主要以在知识的探究、迁移、运用基础上发展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实践导向的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公共心理学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2设计案例教学的新模式传统的案例教学一般是按照“教师呈现案例、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的模式进行的,在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案例开发—案例研讨—案例评价与训练”的模式进行,将案例的开发纳入到案例教学模型之中,将案例开发作为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并且尝试着将学生的经验引入课堂,作为心理学课程中案例教学的重要“案例”素材。3创设案例教学的实施条件1)构建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前提,是调动教学双方积极性的强大驱动力。它既可以促使教师满腔热情、专心致志地从事教育工作,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教好;也可以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影响,并对教师所任课程产生兴趣以至爱好,从而使得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最终实现教学目的。2)创设投入与关注的课堂气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必须积极关注教学中学生的一切。既要关注学生学习努力程度等方面的表现并进行积极的评价、认可和激励,也要关注学生是否学到了知识,关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质量,还要关注学生求知的需要,情感、性格和发展的需要等。而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必须积极关注自身的学习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学业的成败进行积极的归因,以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4改变课程学习的评价方式公共心理学课程学习的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形成性评价的内容,除了通常有的作业、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之外,增加了学生案例开发成果、案例研讨的参与态度与表现等方面的评价内容;在终结性评价中,改变过去的试卷结构和题型,加大了“案例分析”的比重(50%左右),考查的重点不再是学生对心理学概念、理论掌握的多少,而在于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所发展提高。通过试验实践过程,我们发现在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心理学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强化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课程教学的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作者:张春英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教育学院

第3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积极心理学倡导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更要发现学生自身的正能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对环境的控制感。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

目前,辽宁各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从16学时到32学时不等,以合班大课教学为主。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绝大多数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一些体验式活动由于时间有限,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开展,大部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没有得到挖掘和提升。

2.问题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分关注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即使对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适合。学生有对号入座的可能,特别关注自己的消极行为,忽视自己的优势,夸大自己的症状,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忌讳。

二、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1.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将心理健康内容与积极心理学内容有机融合,分为4个模块、12个子项目。

(1)模块一: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人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为高职院校实施积极人际关系的教育提供了范式,可细分为4个子项目。项目1:人际交往原则和技巧;项目2: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项目3:网络中的交往;项目4:异往。

(2)模块二:积极自我。

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核心。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自我的理论为提升学生积极的自我形象提供了依据和可实践的模式,可细分为4个子项目。项目1:接纳自我;项目2:增强自信;项目3:感悟幸福;项目4:生命的意义。

(3)模块三:积极情绪。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关于情绪能力的学习必不可少,可将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的理念教给学生,对培养其识别、转化、调整情绪能力十分重要,可细分为2个子项目。项目1:积极情绪;项目2:乐观和希望。

(4)模块四:积极应对。

积极应对既是一种理论倡导,也是一种训练。培养学生积极应对的心理品质既是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工作能力的积累与形成所不可缺少的,可细分为2个子项目。项目1:意志的力量;项目2:感恩磨难——逆风飞扬。

2.优化教学设计

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体验、领悟成长的幸福。四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可分为12个子项目,其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一致的。通过暖身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即贴近的,不受学生人数、空间限制的体验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分享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心理情景剧等手段传授心理学知识,引领学生提升;再次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成长。

3.开展以团体辅导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

根据教学计划撰写团体活动讲义,团体活动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团体辅导师。团体活动的内容根据教学主题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在团体中成长,另一方面为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服务。

4.依托心理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社团是笔者学院人数最多的社团,定期开展活动,例如,“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心理沙龙、心理剧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5.创新考核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心理健康课的成绩评定应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

参考文献:

[1]林晓桂.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

[2]戴吉,戴嘉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3]吴佩杰,宋凤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第4篇

一、理论背景: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内容与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与主要内容

2000年,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理论的创始人塞里格曼(Seligman)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一文,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利用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补充和完善,其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积极心理学研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认为心理学研究是为了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更加充实有意义。积极心理学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促进个人、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第二,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能决定自我的多种基本需要,都重视自我发展,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动机、能力和潜能等。第三,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认为应该致力于培养可以抵御心理问题和疾病的力量,而不是仅仅修正心理缺陷或治疗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社会环境、积极情绪与健康等多个方面。从个体层面而言,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塞里格曼和彼得森通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和分类,将人类的性格力量划分为6种核心美德和24种性格力量。6种核心美德是智慧和知识的力量(包括创造性、好奇心、热爱学习、思想开放和洞察力)、性格力量(包括诚实、勇敢、坚持和热情)、人道主义的力量(包括善良、爱和社交智慧)、公正的力量(包括正直、领导力和忠实)、节制的力量(包括原谅、谦虚、审慎和自制)以及卓越的力量(对美和优点的欣赏、感激、希望、幽默和虔诚)。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并非全盘否定传统心理学,关注积极人格也不是完全回避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更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向功能,主张发挥学生优势、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给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诉求。首先,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青春期心理问题、危机进行干预,它也应对学生的积极人格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强化。其次,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心理缺陷、伤害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学生自身所拥有的力量、能力和潜能的发掘,要相信学生的许多积极心理潜质是可以通过学习、生活实践而得以开发和培养的。再次,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关于学生心理问题或疾病的研究,也是关于学生学习、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健康、快乐和爱的研究。

二、实践探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中心理课教学内容优化

心理课是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是心理课的主要阵地。从优化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如何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领下,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特点和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对心理课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优化,从而提高心理课教学的有效性,让心理课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发挥积极优势和潜能,促进学生积极人格培养的“幸福课”,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和探索的过程。笔者从事过三年初中心理课教学和四年高中心理课教学实践,一直立足课堂,思考如何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渗透到高中心理课教学内容和实践中。四年来,笔者边教学、边研究、边总结、边改进,逐步探索如何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质,最终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力量和优秀品质。

(一)建构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中心理课教学内容框架

目前上海高中心理课程没有完全统一的教材,大部分教材的内容结构主要是根据学生存在的心理发展问题进行架构,具体涉及认识自我、学习辅导、情绪辅导、人际交往辅导和职业生涯辅导等单元内容。借鉴积极心理学对积极人格品质的研究,结合高一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身心特点,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现有心理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重组与更新。按照“主题单元学习专题课时”的逻辑层级架构,初步将心理课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主题单元。具体包括积极的个人优势(发现并利用个人特长)、积极的情绪体验(打开快乐之门)、积极的社会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生命成长(激发内在动机,锲而不舍实现目标)。在此基础上,分解主题单元,形成若干学习专题,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1.积极的个人优势本主题单元关注如何发现及利用个人优势。专题1为“培育发挥个人优势”,其主要目标及内容是理解和欣赏24种性格优势,认识每个人都独一无二并具有潜能;积极参与个人优势实践的活动,有意识地尝试积极自我认同的方法。专题2为“开发创造力”,其主要目标及内容是理解创新特质,掌握发散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创新思维训练活动,在创新思维训练活动中体验到愉悦感和成就感。专题3为“聪明学习”,主要目标及内容是认识自己的学习习惯与风格,尝试时间管理方法;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改善自己的学习效果。2.积极的情绪体验本主题单元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更快乐,满意地体会过去、快乐地感受现在和满怀希望地面对未来,从而帮助自己更加幸福地生活。专题1为“主观幸福感”,主要目标及内容是了解自己的幸福感受,学会适当表达个人情绪;分享积极情绪,提升情绪洞察和调节能力,学习运用多种方法保持愉悦心境。专题2为“学习乐观”,主要目标及内容是了解乐观的含义、主要特征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意义,体验积极归因的方法;使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转向乐观,从而激发成功的动力和行为。专题3为“希望和梦想”,主要目标及内容是理解希望的涵义和意义,体验个体对未来预期的积极情感;学会运用梦想分类和转换期待对象的方法,促进自己行为的积极改变。专题4为“探索人生意义”,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和分享心流体验,珍惜生活中所拥有的美好;善于发掘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意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3.积极的社会关系本主题单元关注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习者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主观幸福感。专题1为“改善亲子关系”,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父母的爱,表达对父母的爱,激发家庭责任感;学习运用积极对话的双赢技巧,与父母协商解决问题。专题2为“发展和谐的伙伴交往”,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体验和谐的同伴交往氛围;学会沟通与合作。专题3为“感恩与宽容”,主要目标及内容是体验感恩与宽容,学会表达感激之情和宽容之心;学会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对待误解,发展宽容有度的交往能力。专题4为“青春期情感”,主要目标及内容是了解两性差异,认识异往应遵循的原则;感受纯真的“青春情感”,学习适当地表达情感和学会等待,尝试应对情感困扰。4.积极的生命成长本主题单元关注个人内心成长,帮助学习者激发内在动机、掌握目标的抉择和执行以及在逆境中反弹。专题1为“在逆境中反弹”,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面对逆境时,永远不放弃希望的态度。尝试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行为去面对逆境、心向未来。专题2为“提高自决能力”,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心理需要获得满足的积极情绪体验;学会遵从内心,面对人生做出积极的选择和改变,从而提高自决能力。专题3为“促进行动能力”,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目标承诺的积极体验,愿意为目标付诸努力与行动;尝试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制定合适的目标和可行的行动计划。

(二)形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中心理课的专题教学案例设计

在开展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一心理课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已有实践进行反思。根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一心理课“主题单元学习专题课时”的内容框架,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形成教学内容优化后的《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一心理课专题教学案例》。在主题单元和专题的框架下细化专题,每个专题根据教师和学生需要灵活设计课时,具体课时内容示例见表2。课堂上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团体游戏和活动、心理测验、情景剧、影视欣赏、拓展阅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思考和分享,让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积极优势和力量,不断发挥这些优势和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进一步的实践方向和思考

第5篇

关键词:《心理学与自我成长》 案例分析法 问题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24

从大量的研究中得知,尽管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日益多发且多样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了困扰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有些是属于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有些则是与健康相关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日益成为了一门防治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课程。

在课堂教学中,案例分析法已得到广泛运用。结合案例分析对所授知识进行讲解成为了广大教师加强学生知识记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而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教学中,案例分析法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

1 什么是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研究法,于1880年由哈佛大学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并广泛运用于社会的各领域,逐渐发展为了今天的“案例分析法”。[1]在教育教学中,案例分析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评论,使学生接受教育的方法。[2]简言之,即是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

2 为什么需要在《心理学与自我成长》中运用案例分析法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的目的是为了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而学生的自我成长则要涉及到“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等问题,学生需要从自主学习、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压力应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等方面提高认识,从而使个人心理迅速走向成熟,适应大学生活。从中可以看出,前者偏重于理论,后者则偏重于实际。

《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的落脚点应该是放在应用教学上,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来指导个人的大学生活,促进自身全面成长。该课程需要摆脱单纯死板的理论教学,培养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在了解理论的基础上,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

因此,案例分析法有必要运用在该课程中。通过运用该方法,学生可以从课堂学习走入实际生活,将心理学的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如何在课堂上运用案例分析法

3.1 通过案例将学生引入所学课程

上课前,学生往往对所学内容存在陌生感和畏难情绪,如何将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入课程是教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中,选择的案例往往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或是在此基础上虚构的情节。尽管学生对这些案例背后所蕴含的专业理论或心理知识缺少了解,但是他们对案例本身却能够较为轻松地认识。因此,教师不妨通过一些恰当的案例来引出今天所要讲授的知识,并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案例逐步展开学习内容。

3.2 案例要贴近教学知识要点,并结合案例分析来展开教学

选择的案例首先要适用于课程教学知识点,它的存在是为了服务教学。如 “情绪与心理健康”章节中的“大学生小米一天的情绪日记”这一案例。[3]从教学角度考虑,这一案例与教学知识点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很容易引起师生共鸣。

随后,教师需要结合案例和分析娓娓道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展开联想思考,并逐步引出课程的知识重点。如上述事例中,当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到了负向情绪的普遍性以及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后,还需要结合案例来进一步分析情绪表达方式的合理性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地表达负向情绪,积极表达正向情绪等等,从而将课程的相关内容不断引出。这样,教师用案例来引出所讲课程,并结合分析扩展所授内容,案例的教学价值才会得到最大发挥。

3.3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将学生加入到案例分析的过程中

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如果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于案例的了解程度势必会十分有限,当置于与案例相似的现实情境时,做出的反映以及应对措施难免机械。因此,教师要带动学生加入到对案例的分析过程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3.4 不要过多涉及到学生隐私

在运用案例分析法时,隐私性是一个必须注意的因素,这一点适用于任何课程教学。大学生十分看重个人隐私,他们正处于自我成长与发展的阶段,心理上也具有敏感性特点。在《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中,许多教学内容是基于对学生现实生活的考虑来设置的,而拿来分析的一些教学案例和问题也会来源于学生生活。如果教师在运用这些教学材料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当事人或类似学生的感受,难免会在不经意间伤到学生,甚至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运用案例分析时选材一定要仔细斟酌,在案例中不要过多地涉及到学生的个人隐私,或委婉表达案例意思即可。

总之,对于《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这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来说,案例分析法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在具体应用该方法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教学的切入和展开、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以及保证学生的隐私性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案例分析法[DB/OL].http:///linkurl=

mqrn-Ghk5IghP7-mGmWEDK-mEyuHJ3gvCV6Tyd049bwUNPpnSV4FyNiWhYIRNDpXJ8VSGJAzmXyzK.

[2]何丽坤,廖冬庭,王永方.论案例分析法在教育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73-174.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学创新 行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79-02

近年来,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1年5月,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四川省教育厅也于同年7月要求我省高校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并就该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一直开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选修课程,有一定教学基础。但由于是选修课,没有相对系统和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教师授课随意性很大,这与教育部的有关要求相差甚远。为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培养符合要求的民航合格人才,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工作,专业教师团队努力研究并实践出了一套适合民航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学习,准确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心理学原理固然重要,但如何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才是当务之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心理学原理与行业背景有机结合,是我们着力解决和突破的问题。本文对我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优缺点进行了凝练,对教学建设与实践进行了总结。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唱“主角”,忽视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在以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任课教师在唱“独角戏”,即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角,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机械的响应。《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程的一个特点是概念多,而对于广大大学新生而言是第一次接触心理学相关学科,难度较大。如果任课教师只是机械地传授书本上的内容而不是深入浅出地把枯燥的概念和定义转变成大学生容易接受和熟悉的案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一点也成为了任课教师的一大挑战。

(2)对学生启发教育不够。有些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方法等原因,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仅仅是生搬硬套地把知识点讲述给学生,所以课堂气氛死板,没有生气。而大多数学生只以拿到学分为目标,所以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仍保持在中学阶段死记硬背的“填鸭式”学习上,看似可以拿到不错的成绩,实际上对心理健康没有本质的帮助。而这和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初衷是不相符的。

(3)所学理论与专业及行业背景结合不够。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虽然也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但大多都拘泥于形式,特别是忽视了作为行业院校应注重的将所学心理学理论与民航相关背景的结合,这使大学生产生了所学知识与未来行业“断层”的感觉,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认识不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与所学专业没有关系,因为既不是专业课,也和民航业没有什么特别关联。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创新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根据教学情况的反馈,积极组织研讨和学习,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将这门课程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探究身边的心理学现象,锻炼学生应用所学心理学基本原理剖析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建立健康的心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目的是要求大学生学以致用,“学习心理学是为了通过对心理学原理的掌握和应用,增强自我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1]目前,大学校园里因心理问题而出现的惨剧时有发生,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和杜绝心理问题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是十分迫切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围绕教学大纲,结合当前与大学生心理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给学生提供案例,然后提出相关问题,请学生们尝试用所学心理学原理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是以辩论的形式就热点问题让学生们分成两个对立观点的阵营,自主搜集论据材料进行辩论,最后再由任课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每次上课,案例讨论或辩论环节都会让学生们兴致高涨,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才能力,也使大家对学习心理健康充满期待。这样一来,一方面杜绝了以往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学生死气沉沉听课的被动局面,教学效果理想;另一方面,也让同学们意识到心理学就在身边,与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极大地调动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大学生们自觉自主地融入到独立思考、积极讨论的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完成了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2)教学过程中加强了互动。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便于教师与学生更好的互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学习,我们整合了资源,尽可能的小班教学,保障了课堂的互动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方式也由原来的“教师主讲式”改为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加入了多媒体教学、辩论、课堂讨论、心理测试、心理游戏等多种活动,“教师只推动启发教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2]

(3)突出行业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学素养。作为行业院校,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加强了针对性,目的是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所学知识与未来从事的行业不但息息相关且非常有用。由此,如何让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民航的实际相结合,就成了我们任课教师的研究重点,也是我们试图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和贯彻的重要内容。比如,讲到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时,我们会加入飞行学院学生的特点,联系学生们熟悉的情节为他们讲述这一内容,让学生有真切的体会;讲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时,我们会向学生举例飞行中旅客的需求、机组人员的需求等,再比较各行业各阶层不同的需求,分析如何满足需求以达到利益最大化的效果。总之,我们力争通过联系行业院校自身情况,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学的同时,也对民航业有了一定认识。这样一来,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就变得鲜活起来,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思考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对实现教学目的、取得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1)教材选择要适当。教材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一环,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最直观的载体。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充分考虑了我校学生的特点,在市面上十几种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教材中,选择了浅显易懂并且案例和阅读材料丰富的教材。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们对教材比较满意,对课本中的扩展阅读很感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法宝。通过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课堂上收获快乐。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3]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乏味的理论与学生们身边的事例以及民航业中的案例相结合,使学生们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表面上看是一种管束和被管束的关系,但实质却是人际关系,即:要以情感的探索和交流为基础从而建立师生间良好而稳定的心理关系。我们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应做到的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其次是言传身教,用自己的知识与人格感染、引导学生,并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是实现和谐校园的保证。

4 结语

心理学是一门学以致用的学科,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课程。它在高校的开设,是为了能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正确的自我调适和寻求帮助,从而探索到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求广大授课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成为学生的“领航员”,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互动,多种方式相结合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终生受用;其次,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举身边的例子,多用大学生熟知的热点来分析,以培养他们用自己的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再次,作为行业院校,案例等教学资源的选择应具有行业特色,让心理学知识点与民航行业相结合,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欧晓霞,曲振国.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第7篇

关键词: 中职校 学前教育专业 幼儿心理学 有效课堂 教学策略

幼儿心理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为幼师专业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提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对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战场,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有效性越高,学生学习的收益性就越大,教学质量越高。然而,现实中中职校幼儿心理学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却不尽如人意,这必将影响学生将来在幼儿教师这一重要工作岗位上的胜任度。积极探索中职校幼儿心理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影响中职校幼儿心理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因素

(一)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保守

在中职校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观念的影响,常常以教定学,把教学过程看成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以本为本,忠实地执行教材,照本宣科现象依旧存在,教学没有创意;过于偏重知识目标,忽略情感态度目标;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大部分采用的是讲授法,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等等。

(二)中职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

随着普通高校扩招热持续升温,进入中职校的学生整体素质普遍下降,学习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差,学习效率低。由于缺乏对幼儿教育的感性认识,学生第一次接触幼儿心理学,总觉得心理学深奥又抽象,教材看不懂,普遍认为学习难度大,学习兴趣不浓厚,甚至还有抵触情绪。

(三)师生互动不强,课堂氛围不活跃

课堂上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教学方法单调乏味,教师“一堂言”,学生一堂无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强,课堂氛围较为沉闷,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中职校幼儿心理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起主导作用。特别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业务素质直接影响有效课堂教学的开展。因此,教师要认清新形势,与时俱进,转变旧观念,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者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学生角度出发,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性;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合作等态度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教师要不断为自己“充电”,提高教学素质,深厚教学基本功,努力使教学语言更富艺术性、教学方法更有灵活性、教学过程更有情感性、教育手段更具策略性,最终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运用事例法、案例分析法,“盘”活教材。幼儿心理学内容科学性、理论性较强,学生初次接触,觉得深奥又抽象,难懂难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讲解,通过具体的心理学教育教学案例把抽象的心理现象概念、原理等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实际教育教学情景之中,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心理学概念、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既“盘”活了教材,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运用游戏法、实验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游戏法,通过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相关心理现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心理小实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知识。通过游戏法和实验法,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还可以使抽象的幼儿心理理论知识内容更形象化,易于为学生理解、接受、掌握。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课程内容。为了更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材料,教师应充分整合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并运用于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中。这种手段的使用,一方面使幼儿心理学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笼统的内容具体化。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获取更深刻的求知探索体验。信息技术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4.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通过创设兴趣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创设激励情境,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进而有效提高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效率。

5.引导学生建立起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因学定教”,科学安排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帮助之下,充分发挥主体性、小组学习和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学习中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便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提高。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教学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在长期的教与学活动中,师生关系融洽,相互信任和理解为形成积极、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打下基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真诚主动地接触、关爱学生,采取情感投入、民主教学手段,对学生尊重信任,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实现积极的师生互动,为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打下牢固基础。

2.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欲望、情趣需要等,结合幼儿心理学的教学内容特点,恰当地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如上述提到的事例法、案例分析法、游戏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等等),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引起他们的学习,调动他们的积极情感,使他们想学、爱学、乐学。同时,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学习权利还给学生,把说的机会交给学生,把想和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做好引导者,引导学生乐学、活学、会学、善学,从而使学生积极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3.充分发挥教师的影响作用。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师德修养、知识层面的扩展、专业技术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切实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感染学生,使得学生“敬师乐学”。另一方面,教师要十分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对自身情绪的调控,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自身积极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从而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甘素冰.幼儿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广西教育,2010(06).

[2]罗三桂.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06).

[3]吴安琪.谈谈幼儿心理学教学策略的优化[J].现代教师与教,2011(02).

第8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聚焦于教育环境,探究教与学心理现场与基本规律的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是现阶段高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理论出发,提出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与对策,以期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大学新生心理现状

基于心理发展周期来分析,高校大学新生对社会问题认识上处于过渡状态,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热情激进、积极向上,敢于创新、挑战,但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稳定,需要高校采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其科学引导。

1.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

主要有三点:第一,步入大学后独立意识与成人感增强;第二,渴望自我能力与人格被认可;第三,自我意识较强。

2.大学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第一,对大学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的不适应;第二,情感与性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三,网络对大学新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3.大学生心理影响因素

主要表现为社会环境与高校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

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社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社会多元文化进入校园的速度超乎想象。在国内综合化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各个高校的充分重视。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开设心理理论课堂与实践教学课程,解决部分特殊群体心理问题;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开发其自身存在的潜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首先,解决高校特殊群体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提高这类群体的心理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长期的教学目标,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构建社会、高校与家庭三者联动的沟通网络,解决大学新生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视野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改善大学生心理教育课堂环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影响着学习的成效,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个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得到兼顾,同时通过开展各种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

在心理教学过程中,高校领导和教师要从本质上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心理健康问题,指导大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课堂教学过程应結合一定的案例分析,讲解大学新生面临的心理共性问题,理论与实践相配合,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强化大学新生教师队伍建设,分层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有效解决特殊群体心理问题、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基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由各个班级的辅导员展开。部分辅导员不具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背景,高校应当强化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辅导员等兼职教师为辅助的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教育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不能像某些理论性强的课程那样单纯由教师在讲台上教授知识,学生在下面记笔记。应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心理状况进行自我反思,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推动自身心理疏导,保持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冯桂梅,杨红,李英.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中国卫生产业,2015(36):59-61.

[2]包春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8-110.

第9篇

早于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专门就心理健康进行了界定,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健康或幸福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可以实现自我、能够应对日常的生活压力、工作负有成效和成果,以及有能力对所在社区做贡献”。一直以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众多研究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多呈现一种“问题导向”,即关注的多是大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方面的表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主要以如何预防、矫正大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上。即使高校以形式活泼的团体活动课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依然不明显。近几年频繁出现的高校学生宿舍杀人事件、自杀事件说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程度加深。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团体心理活动课的功效,将长受消极心理学影响的心理健康教育转变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强调人性积极的一面、关注人性的潜能上来,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首要任务。本文将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学校团体心理活动课的开展。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它强调关于人的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公众品质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处于健康状态的普通人,它要求人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积极心理学是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消极心理学的“扬弃”,在对消极心理学进行批判的同时,吸收了消极心理学的绝大多数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帮助人们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猫生活的方法与途径。

由上述对积极心理学的介绍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展示了一种新的理念,即积极心理理念。这种理念将心理学研究的重心放在人的积极品质和挖掘人的潜力上,无疑是心理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突破,势必会对心理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我们的心理教育也转向积极方面,进行积极心理教育。

二、团体活动课

团体辅导(group counseling)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开设团体活动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中创造幸福,获得快乐。目前,学校团体心理活动课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还在探讨和摸索之中。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支撑的团体心理活动课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新分支,将对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团体心理活动课的开展

(一)教学目标

在传统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对象为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目标侧重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少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消除并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Chris Peterson指出:积极心理学需要对人类优势构建生活中美好的事情,人类美好生活这些方面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现在对于弱小的人、修复被破坏的事情、治疗压力的伤害这些事情的关注一样多。预防和促进都是为了使个体保持心理健康,但促进健康的努力对个体的发展更为有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把工作重心落在解决心理问题和预防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团体心理活动课的开展,应该立足于积极心理学层面,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让学生生活得更有意义,更加快乐和幸福。

(二)教学内容

团体活动课应该从三个层面开展,关注师生的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积极组织这六个大主题,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

1.增加积极情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拓展学生的积极体验和积极情绪,可以在实现积极力量的发掘与培养过程中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增加积极体验也是塑造积极人格的必要途径和条件。

2.塑造积极人格。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积极人格不仅可以预防消极人格的破坏作用,还能促进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团体心理活动课应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为内容之一,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他人,能够正确地面对现实,保持乐观态度,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

3.构建积极环境。积极环境包括积极的个人环境、组织系统与社会环境。学校应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和良好的形象,营造积极良好的整体氛围尤其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心理环境。学生在和谐宽松、健康向上的群体心理氛围中心理素质会得到提升。

(三)评价方法

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团体心理活动课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团体心理活动课的评价应该从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及效果评估三方面进行。

1.教学方法。团体心理活动课教学方法上应以理论传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围绕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积极组织这六个大主题,增加讨论环节,使学生将积极理念内化到思想中,从而进行团体活动设计。

2.教学设计。在进行团体心理活动课教学设计时,必须遵循平等性、尊重性、参与性、娱乐性等原则,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从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入门,关注六大主题,运用团体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心理剧、敏感性训练及认知――行为改变的方法,遵循从易到难、示范性原则、及时强化的原则,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情景设计。团体心理活动课的设计程序应该为:情景的选择与描述――确定训练目标――团体讨论――提供示范――正式训练――总结与评价,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达到增加课堂操作性、加强课堂辅导效果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团体心理辅导课应突出对于幸福感的关注,通过设计团体活动,引导学生获得幸福感,并在这种积极情绪的影响下拓展其他积极情绪。

3.效果评估。团体心理活动课评价不能沿用一般学科制定的课程标准。有效的心理活动课不仅应符合有效教学的基本方向,目标在于增进学生社会适应,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效果的评估强调多维评价:

(1)活动目标评价:团体活动课目标在于以人格的健全发展总目标,在目标评价应遵循适应时代需要、整体协同发展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2)课程内容的评价: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团体心理活动课应基于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积极组织六个大主题进行,教师应根据各单元主题,运用生活中的资源和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设计相应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与动机。

(3)活动过程评价标准为:活动中是否有广泛良性的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活动是否具有安全、接纳、温暖、尊重的团体气氛;团体间是否建立了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

第10篇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积极转向,必须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改善教学关系等“积极设计”,不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7.002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经途径。近些年,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聚焦于预防和矫正大学生各类心理问题,忽略学生潜质的开发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一些误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乏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较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尽人意的现实,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从更宏观的视野、秉承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的理念,不断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切实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新引力和感染力。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是由“积极心理学之父”Seligman于1998年正式提出,作为一门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的积极学科,积极心理学主张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有三个明确的研究领域:积极的情绪体验(positive emotion),主要包括幸福感、愉悦感、感恩之心、成就感等;积极的人格特质(positive trait),主要包括天赋、毅力、兴趣、人际能力、价值观等;积极的社会关系(positive institutions),主要包括积极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关系带来良好的公众品质:助人为乐,文明礼貌,关爱弱势群体,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积极”二字的重要性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开放、平等的眼光同时关注教育个体存在的优点和缺点,无条件积极主动探寻教育个人的价值和意义,积极挖掘教育个体的潜质和优势,积极引导教育个体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心态。

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注入了鲜活的素材,将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等要素环节的积极转向,有助于最大程度实现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良性互动,最大限度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最大范围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打造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通识教育课程。

1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树立积极的育人导向

课程教学改革,理念先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优化,必须实现教学理念的“积极转变”,将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要凸显积极的育人导向,将“让每一位大学生积极全面发展”作为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将培育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激发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力量,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作为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而言,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多角度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以致用,以学促用,学用结合的过程中锤炼包括积极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动在内的优秀心理品质,掌握创造幸福生活的积极力量,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和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老师,必须遵循“他助、互助、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规律,通过积极的正面引导和教育,促进大学生个体身心积极健康成长,实现“助人自助,共同进步”的积极育人目标,从根本上满足大学生们的心理发展需求,关注每个学生的自我成长和潜能发挥,培养和造就具有积极品质、良好美德及感受幸福能力的人。

2充实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关注度,增强积极的育人效果

课程教学改革,内容为王。用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能够较好地扩大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增强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关注度。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重点围绕“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如何积极活着?”、“如何打造阳光心态”、“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怎么样的生活才更有意义和价值”这类终极命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生命的积极意义和价值,培育积极的心态和正向的思维,在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积极人格力量,在具体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上述宏大命题模块化,渗透到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交往、思维训练,生涯规划等主题讨论中。

研究表明,当前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处于正常范围的,但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仍然围绕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展开,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内容的窄化,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多数学生心理发展的积极诉求,因此应该注意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划分,坚持发展性、预防性和干预性相结合,体现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要求和规律。其中发展性课程注重培养和塑造大学的积极情绪和人格,注重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和提升心理品质;预防性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在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困扰和问题;干预性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面对重大心理问题或突发事件时,如何积极寻求专业的咨询和帮助,及时缓解心理压力,早日走出心理困境。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供积极的育人平台

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是关键。方法是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性、实效性和学生代入感、参与度的桥梁和纽带,当前,大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多以灌输教育为主,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不足,课堂氛围、课程效果普遍不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行动参与和心理感受,更加要求授课老师综合运用团体辅导、情景体验、角色扮演、工作坊等积极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是激励大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传递积极心理健康知识的最佳途径。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体验,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累积心理资本,增强心智能力,实现学生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验式教学方法运用方面,积极心理学家Seligman曾提供了很好的样本,如Seligman经常通过使用“每天记录3件好事情”、“新用署名的力量”、“感恩拜访”、“大笑练习”等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程度,促进学生积极的行为改变,通过对积极情绪的寻求与体验,在“积极”中受益和成长。此外,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可采用积极心理测量方法,引导学生填写《人格优势量表》、《自信量表》、《自我幸福感量表》、《乐观量表》等量表,让学生通过自我测量了解自身潜能和优势,从而形成对人性优点与缺点积极全面的认识。

4改善师生关系,提升学生的满意度,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课程教学优化,环境营造是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是在老师的主导下开展,总是要依靠学生主体性地位和作用的发挥,总是以学生的满意度为衡量标准,总离不开具体的育人环境。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求建立平等、民主、协作、共赢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具有足够的“积极力量”,向学生传递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学生有期望、有热情、有信心,通过发挥个人魅力,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教学,参与师生互动,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存在感和幸福感。此外,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多使用一些正向积极的案例,多运用一些积极向上的表达词语,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友好协作,不断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也要突出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在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打造积极、乐观、高雅、向上的校园环境,两一方面要营造温馨、信任、关爱的家庭环境,让学生们在积极的育人环境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不断提升自身心理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第11篇

关键词:快乐氛围;潜能;幸福感;方法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他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即如何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能、力量和美德,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赛林格曼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 。其英文的表达:H=S+C+V 。可见幸福是一种主观的东西。那么我们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科学证实:一部分来自遗传,大约占48%。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对人的体力、智力、气质、疾病是有一定影响的。

其次来自于模因(早期生活经历)。早期生活经历对个人性格、品格特征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这是第二种遗传,即父母以及环境的“模因”给你的“天赋”。家庭是个性形成的根源,“制造人格的工厂”,来源父母对子女的潜移默化。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指出:生命初期,儿童对世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理论。这些理论的形成无需经过正规教育――我们称之为自然或者“本能”的理论。这些理论中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显然是错误的,早期形成的理论、观念都抗拒改变。可见,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和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对一个人积极地心理品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个人的经验获得与成长是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得到体现的,良好的环境可以塑造人积极的个性。因此在后天环境的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重大,所以教师要努力创建积极快乐的氛围,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使其在课堂上充分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让积极的情绪占据主导,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调查显示: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身边的长者(老师和家长)。我们不会忘记:台湾作家三毛,人生那么成功,为什么却最后走向不归路?是少年时代深深印在脑海中的不快乐,给她的人生奠定了灰色的基调。那时因为她的数学功课不好,老师经常言行侮辱,画黑眼圈,罚站、罚跑等,使她的自尊心受到极大地伤害,反抗的结果是被教师赶出学校。后来是妈妈的家教,让她发挥出了自己的特长,感受到一些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可见教师的不慎,一旦给学生人生的底色涂上了灰暗的色彩,人生就会至此不再亮丽。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性格的养成。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关注积极心理学。树立这样一个理念: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积极的人格品质,具有自我管理、自我导向的能力。他们期待有积极的心理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等。教师在授课和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让学生充满正面的期待。例如同一门课,我会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提供合适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训等多种教学手段,展示个人和小组的智慧,教师积极恰当的教学评价,让学生在教师期待的眼神和行为中感受被重视、被赞许、被肯定,在积极的参与中获得主观幸福感、成就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形成积极的心理。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是一种需要不断被欣赏和认可的社会性动物,任何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认可。正面期待在心理学上也称为 “期待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它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不难看到,近几年高校扩招,视野开阔、思维和行为难控制的学生多了。我们经常目睹这样的场景:老师在台上口干舌躁,而学生或者酣然入眠,或谈笑风生,或津津有味地听随身听,或者心无旁骛地看闲书……

网络使他们获取信息轻松,且易接受新鲜事物,容易给教师造成教学的压力,再加上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厌学情绪、较差的学习成绩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都是教师每天要面对的难题。讲浅,不屑一顾;讲深,不可理喻。人在课堂,心已飞出很远。教师该怎么去做才能创造使学生积极向上、愿意合作学习、能够互相鼓励和互相肯定的课堂氛围呢?

1. 教师要具有积极而稳定的教育心境,积极地爱学生。因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是教育的幸运。教师要在积极的的状态中,在显示出对所有学生高期望的同时,也要相信自己是个好老师,而且以身为专业的教育者而自豪,把工作当作一种快乐。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2.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如敏锐的观察力,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的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能面对现实,勇于打破舒适圈,接纳新思想!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

3. 教师要掌控好自己的情绪与情感,营造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人的心理问题,首先是对所处环境人的适应,能正确处理与学生、同事、领导的关系,重要的是师生关系。试想,你把班级空气搞成了“毒气”,你怎么去呼吸?一个过分和学生较劲的老师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教师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性格的养成,其实反过来学生也影响教师的职业态度、身心健康。教师心理支撑的力量,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生,是你价值的体现,学生需要你,是老师内心莫大的安慰。教师要具备健全的人格,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多与消极态度。永远不要做气氛和情绪的污染者,让环境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4. 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教师传统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位尊而权威,师道尊严。知识的占有者,具有权威性、控制性、管理性和人格的优越性。课堂成了“教堂”而非“学堂”。

第12篇

笔者采用完全随机抽样法,于2015年10月份对华中地区5所高校的共计896名学生调查发现,学生对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期待值高,同时失望度也较高。在课程设置方面,80.91%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非常重要,87.72%的学生认为所有在校生都要掌握基础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在课程内容方面,大学生认为最应当学到的心理学内容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情绪管理(50.89%)、学习心理(46.65%)、人际关系(46.21%)自我认知(40.40%)、爱情心理(33.59%)和网络成瘾(27.34%);在课程教学方式方面,有80.47%的学生认为不应当设置试卷考试,84.6%的学生认为应当多种教学模式并用。

可见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确实存在问题,学生的满意度较低,传统教学方式传授心理学知识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贯彻情感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及课程的实用性。

情感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一系列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在情感方面的需求,从而达到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目的的过程。情感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并且充分考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提升教学效率。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学习行为中伴随着产生的情感与学习是互惠互利的关系,情感态度上对课程认可,就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特殊性,目的在于给学生减负,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因此只有学生情感上认可,态度上接受,才会把学习心理健康看成乐趣,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情感教学模式应用原则

要保证情感教学有效应用到实际,需要设置凸显人文关怀的教学目标,还需要富于情感和意志的教学过程,更需要贴近现实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成长。因此,教学中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因素。

情绪情感对学习的影响在很多方面是显著的,正面的、积极的情绪情感能有效提高学生注意力,提升学习效率。而传统传输式教学模式,将知识死记硬背式灌输给学生,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有违情感教学模式的初衷。另外,传统课堂环境严肃而生硬,学生的天性受到压制,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中,教师应当调动课堂内的有利因素,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正面情绪。

(二)建立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减少学生功利学习。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前传统课程考核模式如考试、论文反而加深学生学业负担。学生的学习具有强迫性和功利性,使学生对此产生排斥心理。因此,多样化、更轻松、更实用的课程考核体系应当被积极地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

(三)引导学生应用知识,体验知识获得的愉悦。

心理学知识在生活中各方各面都能得以应用,要突出这个特点才能使得学生内心真正接纳和喜爱这门课程。教师应当积极地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有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更倾向实用、高效、有趣的教学模式,喜欢积极主动地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笔者的调查证实了这一点,学生更喜欢情景模拟法(20.1%)、案例分析法(18.7%)、轻松教学氛围创设(15.1%)和角色扮演法(12.8%)等可以模拟实际应用的教学方法。

(四)转化教师角色,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负责传授教材上的知识。而心理学课程理论知识丰富,传授方法不当教师容易成为机械的灌输者,从心理上被学生排斥,引起消极的情绪。所以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转变,加强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做学生人生的导师及生活的朋友。

二、情感教学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具体操作建议

现有对情感教学应用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方面,都是一些概括的、笼统的而非具体操作性的研究,心理健康课程中的情感教学应用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要真正发挥情感教学的积极作用,将情感教学应用到实际中,贯穿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就必须将理论转化为操作,将操作量化,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情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巨大价值。笔者通过一个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初步尝试,总结出以下几种实际操作方法,旨在为后继研究提供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为案例引发讨论与思考。

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完成知识的讲解。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第四讲――情绪控制,以本校学生刘某某(化名)为例,介绍其面临的两难困境(学业压力与异地的女友),一天晚上终于爆发出情绪问题,提问引发思考“假如你是小刘,应当如何处理情绪问题”,“小刘的处理方法是否合理”。

问题情境讨论平均每两个课时一次,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钟,优点在于引发主动思考,学生积极性高。

(二)巧用课堂内外因素,调动学生积极情绪。

灵活多变地利用课堂内外因素引发学生积极情绪,例如:在绪论部分,介绍心理学之前提问学生是哪个星座,讲出这个星座的种种特性,再提问同学们相信不相信,最后将星座与科学做对比;第十一讲挫折应对中,引入肯德基创始人的案例,讲述挫折应对的重要性。平均每节课一次,课前充分准备,学生反应较明显。

(三)以教师自身为例,举出现实案例,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以教师自身为例举出案例,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积极情绪的效果更加明显。另外,以自身为例可以避免学生出现投射反应,清晰地认识到人格的界限。

(四)组织分组对抗,引发良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