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武术教学常用的方法

武术教学常用的方法

时间:2023-11-12 15:17: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武术教学常用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武术教学常用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多媒体;CAI课件;裁判培训

由于武术套路项目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裁判员对竞赛规则的理解、掌握,对运动员的技术评分尺度的掌握靠短暂培训难以实现,需大量的实际裁判经验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积累。而对于年轻裁判员参与各种比赛的机会相对较少,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裁判员的业务水平,这就需要给他们多创造模拟现场比赛的实践机会。

裁判员通过CAI课件学习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有利于裁判水平的快速提高。

1 课件研制的依据

全国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多媒体CAI课件根据最新制定的《全国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进行研制。脚本将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根据教学需要而设计不同的教学流程。脚本包含了对单元教学内容、交互控制方式、声音及屏幕美术设计等方面的详细描述。

2 课件素材的制作

全国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多媒体CAI课件中所用的素材有文字、图形、图像、声音、音乐等,可将它们分别在相应的制作软件中制成Authorware可以调用的文件格式,然后由Author-Ware在合成素材时分别调用。

2.1 文本文件的制作 在Word2000brWindows里输入文字,然后通过剪贴板粘贴到课件中;也可以在编辑合成时,在Au-thorware里直接输入文字。

2.2 图形、图像文件的制作 课件所用的图形、图像是利用PhotoshoP6.0加工、绘制,编辑合成时通过剪贴板调入Author-Ware中。

2.3 声音文件的制作 CAI课件中的声音主要用于取代或部分取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讲内容的解说,课件演示时贯穿于图形、图像、动画的播放过程中,内容为制图教师经过精心组织的解说词。这些声音经录音机、麦克风、声卡最终形成了声音文件(*.wav)供课件调用。另外,为了增加CAI课件的播放效果,在课件适当位置加入一些背景音乐以烘托气氛,这些背景音乐采用Windows下现有的MIDI音乐文件。

2.4 视频文件的制作 课件中的视频信息直接利用数码摄像采集。

3 课件总体结构设计

本课件总体设计原则:首先要确定课件内容的层次结构其次要选择合适的开发工具中确立使用此工具中何种方式,统一建立课程与主题之间,主题与步骤之间,甚至课程与步骤之间的关系;最后要制定好总体设计的标准步骤,按总体设计方案自顶向下逐一分模块编程。力求正做到课件功能“智能化”、课件使用“傻瓜化”,为课件的广泛推广使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多媒体软件的系统结构实质上是多媒体信息的组织结构,它将反映软件的主要框架和其他教学、学习功能。课件的总体设计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交互方式来决定。《全国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多媒体CAI课件的总体结构分为三大模块,即全国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图像库及试题库。全国武术套路规则模块是建立在新制定的《全国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内容的基础上;图像模块是从全国武术套路比赛录像中精选编辑而成;为便于学生复习、自测,特研制了试题库模块。

3.1 总体结构设计图

3.2各模块功能

3.2.1 竞赛规则模块 详尽介绍了全国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它划分为五个子模块,涵盖规则中五章的内容,即全国武术套路竞赛组织结构、竞赛通则、评分标准及方法、主要动作要求及比赛常用表格、服装、器械标准。此模块的设立便于学生对规则的学习、掌握。

3.2.1.1 竞赛组织结构子模块 包括竞赛委员会、竞赛监督委员会、仲裁委员会、裁判人员的组成、执行裁判人员的职责、辅助工作人员的职责六个组成部分。

3.2.1.2 竞赛通则子模块 包括竞赛性质、竞赛项目、竞赛年龄分组、申诉、比赛顺序的确定、检录、礼仪、及时、示分、弃权、兴奋剂检测、名次评定、创新难度动作的申报十三个部分。

3.2.1.3 评分标准及方法子模块 包括自选项目(长拳、太极拳、南拳、剑、刀、枪、棍)的评分方法与标准;其他拳术、器械及对练、集体项目的评分方法与标准;裁判长、副裁判长的评分与扣分、裁判员的座位安排四个子模块。用户通过菜单驱动去方式即可每一模块内容浏览。

3.2.1.4 主要动作要求子模块 包括难度动作的要求、一般动作的要求、其他选用动作三部分。

3.2.1.5 附件子模块 包括武术套路竞赛的礼仪、常用表格、比赛服装标准、比赛器材标准四部分。其中常用表格包含了16种比赛用表格。每一表格各自独立,用户通过超链接即可访问,使用方便。

3.2.2 影像库模块 包括动作质量评分及难度评分两子模块,每一子模块下设长拳、太极拳、南拳、剑、刀、枪、棍七部分。通过看影像资料,填写武术套路动作质量评分表及难度评分表方式检查学生对规则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一段资料设置的评分表均设有答案,便于学生自我检测。

3.2.3 试题库模块 为便于学生复习、教师及时了解规则掌握的情况,特设此模块。它包括笔试和口试两部分。其中,笔试部分包括五种题型,即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4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多媒体CAI课件的特点

1)武术竞赛规则CAI课件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各模块结构独立,便于扩充、修改,可移植性强。

2)系统具备良好的人机界面。整个系统全部由菜单驱动,操作简便,使用者无需培训即可使用。

3)检索方便。武术竞赛规则CAI课件遵循了人们习惯了的章、节目录检索方式,便于检索。

4)内容全面、应用广泛。武术竞赛规则CAI课件涵盖了武术套路的最新竞赛规则。教师可以用于辅助教学,同时也可用于裁判员、学生自学的教材,便于学生学习。另外也可用于教学资料查询。

5 运行环境

1)硬件环境:13586/166以上多媒体微机,内存>16M,硬盘可使用空间>1G。

2)软件环境:操作系统为~1N98以上版本。

6 结 论

第2篇

1.1熟悉动作,抓住重难点

首先,必须要熟悉武术教材,有扎实的基本功,套路要演练熟练;初级长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动作的名称就是该动作的做法,手型、步型的结合。比如:格挡弓步冲拳、蹬腿冲拳。了解这些特点,教起来就不会搞错动作。另外,要把基本功要求高的动作或者是比较复杂的作为难点、重点来突破它。例如:转身提步搂压、大跃步前穿、、腾空飞脚等做出来比较难掌握,这些在教学中应作为重点来学习。

1.2分析套路结构教学法

武术套路的构成是由几个完整动作构成的,其中一个动作叫动,要求“动动清、动动连”即每个动作要弄清楚然后再把它们连接起来。这些动作连接起来就成为一个小节,同理,小节也要“节节清、节节连”,例如:振脚砸拳跳转马步架冲拳这个动作加上下一个动作上步弓步冲拳就是一个小节,这两个动作就要连起来练,这就是“节节清、节节连”。节再往下就是段,连环拳一路就分为两段,也要做到“段段清、段段连”。那么,几个动作组成小节,几个小节又组成小段,几个小段加上起势和收势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套路。这就是套路的结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采用“动动清、动动连;节节清、节节连;段段清、段段连”,这是一种分析套路结构的教学方法。

1.3不同方向的领做和示范法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会一套拳,老师领做和示范动作非常重要。其次,武术套路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方向变换特别多,一会儿转体360度,一会儿又是180度,忽左忽右。这就要求老师在领做和示范时要特别注意,领做的方法很多,但是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定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看到你;武术套路一般是从右往左打,再打回来,这要求老师在领做的时候尽量站在队伍将要前进的前方,让所有学生都能看到;对于要变换方向的动作,比如:并步振脚砸拳、跳转马步架冲拳等,学生背对老师,这就要求老师在转身这个动作的前一个动作一边口头指导学生动作,一边穿过队伍站到相对应的位置,再领做并步振脚砸拳这个动作,然后让学生重复做几次这个动作,做完后打下一个动作时又一边指导一边回到队伍的前方;让学生了解套路运行的方向有助于动作的学习。

1.4难度动作先教先练法

每个套路里都有相对比较难的动作,例如连环拳一路有两个比较难的动作,第一个是转身提步搂压,第二个是跃步分手;这两个动作相对这套拳的其他动作是比较难的,可以把这两个难的动作提出来先教,可以分解的教,也可以完整的教。例如转身提步搂压,可以先说手(手的动作是搂、压),脚(抬脚、震脚);然后连起来练习,这就是用分解法教完整的动作。跃步分手也是一样的,先学手上动作,“一架二分三推”,手上学会了配合脚,左脚起跳,上下肢分解,然后完整的练习。这就是难度动作先教先练法,或者叫做难点动作先教先练法。

1.5攻防启发法

攻防启发法,也叫攻防含义启发法。就是把每个动作具体的攻防含义通过你的演示、对练或者口头的讲解示范使学生明白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有助于学生去掌握这个动作的技术和要领。例如连环拳一路的最后一个动作弓步撩掌虚步架冲拳,很多同学在虚步架这个地方,他的拳不是往前方架过来的,而是亮出来的,就可以口头讲解让学生想象前面有人用拳进攻你,你要用拳去架开别人的拳,类似格挡动作,用方法启发学生,进而学会这个动作,这就是攻防含义启发法。

2长拳教学过程中几种常用的练习形式

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练习形式有:集体练习、分组练习、分组轮流练习。其中,集体练习是指以整个班集体为单位的练习,由老师集中讲解示范,并带领全体学生练习;而分组练习是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由老师分开讲解示范或者老师在各组挑选一名技术动作学得好的同学作为小组长,由各组的小组长带领大家练习,老师从旁指导;最后一种分组轮流练习就是让分好的各小组轮流练习,一组学习演练时,其他组在旁边观摩学习轮流上场。

3长拳教学过程中几种常用的练习方法

3.1严格要求动作规范与动作质量,上下肢动作分开练习

在学会动作后要着重提高学生的动作技术,首先就要提高学生的动作规范,包括运动路线、手型、身型等都要按正规的要求练习。可以上下肢动作分开练习,先练习上肢动作,下肢动作不做要求。但是上肢动作一定严格、规范,比如手在什么位置、掌指齐什么位置、拳打在什么位置都要严格要求,重点练习上肢动作,练得差不多了就开始练习下肢动作,比如弓步的腿要与地面平行,前腿弓后腿绷,脚掌不能离地等。

3.2动作固定保持几秒钟,培养学生的肌肉感

一个动作定势后保持几秒钟,可以停3S、5S、10S等,让学生们自己的肌肉去感觉,并用语言刺激提示,比如说“胸挺出来、腰拧起来、肩膀张开”等,不断的用语言来引导学生,让他们的肌肉用正确的动作去感知体会,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动作技术的规范和质量水平。

3.3节奏感练习

在动作练习规范、标准后,要练习动作的节奏感,简单讲,武术套路的节奏就是突出几对矛盾,例如长拳的“十二型”: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其中动和静、起和落、快和慢等这些就是矛盾,而把这些矛盾突出得越明显,节奏感就越强,对比也就越强烈。如快和慢是一对矛盾,没有慢就没有快;是相比较而言的,这就是武术的节奏。所以以前用“慢起动,快速动,突然停”来形容武术的节奏感。

3.4口令指挥学生练习

口令指挥学生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还可以锻炼学生动作的节奏感。但是武术套路练习中的口令指挥有别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口令指挥,例如体操中的口令一般大都是匀速、语调较平稳,这是体操的节奏,它要求很均匀;而武术的口令声音洪亮、刚猛有劲、抑扬顿挫,和武术的节奏一样,有快有慢,有连有段,有停有顿,这样就能充分将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根据老师口令的轻重快慢,慢慢养成这种节奏感。

4结语

第3篇

[关键词]武术专项;教学问题;优势互补;动作示范;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245-01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直作为教化社会成员的重要手段,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着独特的价值和功能。无论是作为强壮身体保家卫国的手段,还是作为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的方式,中国武术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始终在我们华夏民族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1]

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2]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项学生的武术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武术的传承和发展,然而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项学生的武术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如:教学方法不当,教师水平较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良等。

1.优势互补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不同的技术动作和技术方法可以组合出形式各异的动作构成,千变万化的构成可以衍生风格迥异的拳术风格与特点,这种表现形式上的差异自然就形成中国武术纷繁浩翰的拳种和拳系。[3]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武术器械,使武术的教学范围更为广博。然而正是武术的博大使武术的教学更加困难。武术教师很难在:刀术、枪术、剑术、棍术、长拳、南拳、太极拳等各方面都有较好的掌握,而通常一个班的武术教学仅由一位武术教师负责。

比如一位武术教师在枪术、剑术、太极拳方面掌握较好,在棍术和长拳方面掌握一般,而在刀术和南拳方面掌握较差,那么这位教师将很难教好刀术和南拳方面的内容,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以西南大学12级武术专选班为例,该班总共8名学生,一位武术教师,这位教师在长拳、南拳、刀术方面的掌握较差,那么就可以采用优势互补的方法,请一位或多位在这些方面掌握较好的教师来教长拳、南拳、刀术方面的课程,而自己去教其它班有关自己掌握较好的武术套路课程。这样由两个或多个教师的优势互补后对一个班进行教学能够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为教师减轻教学压力。

2.动作示范

示范法教学是武术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法。它是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示范,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所学习动作的表象,以了解所学动作的结构、要领和方法。因此,武术教学中正确的动作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观感受,以提高学生掌握动作要领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所以,示范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4]

然而武术教学的现状是在上武术专项课时教师往往很少做示范动作,而进行一套完整的武术套路演示则更少。以西南大学12级武术专选班为例,该班在大学二年级期间学习了:第二套国际竞赛套路――枪术、第二套国际竞赛套路――剑术、第二套国际竞赛套路――南拳、第二套国际竞赛套路――刀术、二十四式太极拳和四十二式太极拳这六个武术套路,这些套路的学习全部都是由老师规定让学生在课外自学后,在课上教给其它同学,然后老师在改正错误动作,这样虽然减小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但由一个才自学这个套路几天的学生去教另外的学生,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有时轮到负责进行教学的学生由于课前没有做好教学准备,令那次课无法进行下去。在进行枪术、剑术、刀术、南拳这些武术套路的教学时,教师从未进行过一次完整一套教学示范,也很少做动作的分解示范。在进行太极拳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自身对太极拳的喜爱和对太极拳技术掌握较好,所以较多的进行教学示范。

这类现象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教师自身对技术的掌握不良,由于武术竞赛套路的更新换代,使教师掌握的武术竞赛套路不再适合武术教学。而进行新的武术套路教学时,教学教师由于没有学过新的武术套路而导至教学效果不佳。为解决这类现象,教师因该积极、主动的去学好新的竞赛套路,且积极、主动的进行动作示范。

3.师生关系

我们在武术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武术学习较果最差的学生往往不是基本功最差的学生,而是于教师关系最不好的学生。这类学生通常存在着学习动机不高,练习较少等问题。

以西南大学12级武术专选班为例,有两位同学于教师关系紧张,上课期间这两位同学有时会远离同学和老师,自己到一旁自练自学。这类学生的产生于教师的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关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平第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上课时不能针对那些学习好或于自己关系好的学生进行“重点教育”。看到学生的进步时要及时表扬,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你对他的关爱。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应用期忘效应多给学生传递积极的期望,给学生设立合理目标,提高对武术的兴趣。

4.结语

学校武术发展形势危机重重,存在诸多问题。武术教学基本出于一种“瘫痪”状态,很多学校开设了武术课程,但基本无法进行正常系统的教学。武术处于“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 [5]的尴尬局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项教师在专项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利用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及时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新的武术套路,进行知识更新。在教学中多用、善用示范动作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所学习动作的表象,以了解所学动作的结构、要领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善于应用期忘效应鼓励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世宏,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5).

[2] 王俊璞. 武术新定义融入中华文化内涵 新定义着重突出文化性[EB/OL]. http://.cn/o/2009-07-11/21504477185.shtml,2009-07-20.

[3] 王岗,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之诠释[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2).

第4篇

关键词 散打 打练结合 武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在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中,武术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武术在培育和弘扬学生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是非常主要的手段和内容, 散打就是把武术中当中的一些最直接、最简单的招法和技法挑选出来,达到最快速地击中击倒对手为目的,它是中国武术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散打运动员在散打必备的一些条件取得了很大的提高,包括技术水平、体能以及抗击打能力方面,但是从实战效果来看,我国散打的特点是太过于“文弱”,在攻击力上略显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传统的散打教学中,存在着打练分离的问题。即练武术套路的不能打,练散打的不能练套路。

1 打练结合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1.1 传统的教学训练方式存在诸多问题

散打的一些攻防方法显得比较零碎和单一、存在典型的身体与四肢分家状况,身体的协调性不好。与此同时,其内在的精气神与与外在的身法、手法等攻防方法存在分离现象,这就造成了散打的技击效果与拳击相比拳法不足,与跆拳道和泰拳相比腿法又落于下风,与摔跤相比摔法更是有差距,综合起来看就是缺乏优势,没有自己的特色。

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散打运动的教学和训练的认识存在不足,在平常的散打教学与训练当中,大部分的练习者没有将传统武术技法中的精髓内容如:法、术、功的练习内容加到自身的训练当中,在传统的拳术修炼和运用中,如攻防招法、变化运用等是比较常用但却容易被我们忽视。另外散打运动员往往缺乏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的指导,有一部分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并没有经过系统长期的训练,而大部分只是经过短期训练,一旦运动员参与到比赛中,其技战术运用必然会不合理,故场面会显得比较消极,而且运动伤害时有发生。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与训练中打练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散打模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1.2 有利于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从教学层面看,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主要是技术和用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教学的首要目标;从运动层面看,武术当中的功法、套路以及传统技击组合渗透到散打训练中,组成一种新的训练模式和方法,将两者进行结合,运动员进行的综合训练,可以做到做到兼容并举,两者更好地相互促进,做到既能打又能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素质的目的;打练结合还能促进学生武术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主动去研究招式与方法的内涵及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典型的代表,它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如“天人合一”,“尚武崇德”等,另外还具有内外兼修的运动特点,在当前社会里,这些与西方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别,都是散打的练习者在武术这一大概念下需要领悟和修习的。

2 散打教学训练中实施打练结合的途径

2.1 传统武术功力练习法与散打训练的结合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传统武术具有其不同地训练和理论方法。散打练习的时间与传统武术的练习时间相比要短得多,而且实用性也更强,但传统武术的文化以及自身健康的重视上就显示出明显的不足和缺失。散打练习采用的是超负荷的训练法,这是散打运动员的身体经常损伤的原因。而传统武术讲究的是方法的巧妙,倡导利用巧力而不提倡用拙力,训练时更是以“体悟”的方式提高技击能力,注重武术的内在理解。传统武术具有独特的文化思维上,更具文化魅力,而散打运动却很少能看到文化的修养。因而,传统武术功力训练的成效慢,但是时间上持续得更长,更不容易消退,影响更广泛。

因此,在散打的教学训练中,要加强散打队员在特定的功法环节的练习,具体方法可以从如下的几个方面进行:抗击打能力的锻炼可以通过排打功、金钟罩、铁布衫等;提高打击对手的能力可以通过铁沙掌、木人功、踢桩功等方式;另外武术的内功练习可以让练习者有足够的内在气力,还可以激发人体潜能达到更高的水平。但是在教学和训练中,我们应该科学合理地选择练习项目,在练习的过程中,练习者更应循序渐进并长久地坚持。现代散打速度、力量、灵敏等训练也不能缺少,相互配合起来进行训练,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传统武术功力练习法与现代散打的结合更能体现武术的本质,现代散打训练与传统功法练习完美结合,相辅相成,提高散打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2 散打教学训练中进行组合练习

传统拳术中,简单实用并与散打技术贴近的招术进行拆解组合增加到日常的练习中,就是所谓的组合练习。这方面已经被实践者证明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徐州的一部分传统武术习练者把从形意拳、八极拳等拳法中提取编排的动作进行组合,然后不断进行演练, 定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因此,在散打教学的实践中,教练应该指导运动员及练习者将传统拳术中适合散打的招数进行组合练习。但是进行动作组合编排还要体现出机动灵活的特点,不能太死板,发挥不出它的特点。从实践的组合效果来衡量,组合后的拳脚动作应该简单灵活,组合练习的方法可变化多样,与现代散打动作相接近并相互融合,这些都是在散打训练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标准。

2.3 散打教学训练中进行套路练习

传统武术套路中,攻防技击特点内容丰富、变化多样,套路都是传统的武术高人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并把从套路动作拆解开来的一些动作在实践进行运用。现在套路所追求的是“高、难、新、美”的表演效果,但其套路动作编排遵循的则是攻防技击等属性,因此它具有丰富的攻防技击特点。另外,武术套路还能提高练习者的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演练者的情操在练习过程中得到陶冶、高雅的气质得以培养、还可以增强吃苦耐劳的精神等,综上,武术套路对练习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在散打教学的实践中,对散打运动员进行一些基本套路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它对散打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套路练习来提高散打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代表人物有散打名将柳海龙、郑伦等,都是套路的运动员。

3 总结

现代散打体现不出中国传统武术技击的精华,在当前的散打教学中,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即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的实战技法。传统武术应该运用在现代散打中,应当从思想上重视传统,在散打中体现传统武术文化。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技法的基础上,进而将散打技术与传统武术进行有效的糅合,实施打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打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实施途径包括在教学训练中将传统武术功力训练的一些方法与现代散打训练相结合,并且在训练中,进行组合练习和套路的练习。传统武术与散打完美地融合,能够体现出散打的武术特质,促进散打教学训练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永光.继承传统武术技法,构建打练结合的散打实践体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1:84-87.

[2] 王维.泰拳中国散打技术特点比较[J].体育学刊,2002.5:52-54.

第5篇

论文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普通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文献分析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深刻反思传统武术教学模式的缺陷,总结出了问题探究、情境陶冶、自主学习三种武术教学模式,并进一步阐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启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我国传统武术教学模式的博弈

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神内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倡导者是美国学者杰夫里·舒尔曼,他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的生成过程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这一学习过程具有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的特点川。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对话、意义建构等现实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建构所学知识的目的。

我们倡导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武术教学模式的重构,是因为武术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宗教学、兵学、医学、艺术等多种知识门类,内容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彩,运动器械种类多,运动套路数量多,动作路线变化多,动作蕴涵的人文精神因素多,具有健身、防身、娱乐、观赏、交流等多种功能和价值。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正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情境设计、尝试协作、会话交流、意义构建等理想教学情境的设置,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对武术教学模式的重构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价值。

1.2高等学校传统武术教学模式的缺陷分析

1.2.1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武术教师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都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体现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经验性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但却容易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在教师主导下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失去了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不可能达到武术教学所要求的各种教育目标。同时,这种片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思想,也会使部分教师养成不思创新,不求进取,自我感觉良好的不良习惯。

1.2.2注重技术学习,忽略良好习惯的养成

高校武术教学往往以技术学习为主,常常是一套拳、一套器械、加上理论成绩就可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极易造成学生盲目追求考核项目的成绩,而忽略应该根据自身发育特点进行体育运动和锻炼。学生只知道自己某个项目的成绩,并不知道自己身体健康总体状况如何,以至造成被动、消极参与武术的学习与训练,不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1.2.3注重统一标准,忽略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单一的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施教,使所有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执行老师的安排,而不能针对自身条件和兴趣特长制定锻炼计划和进行自主学习,无法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武术教学模式重构

教学模式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依据教学规律,创造教学环境,为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所采用的教学范型或过程。通过领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髓,并结合武术学科的特殊性,以科学的态度加以总结,形成了如下三种行之有效的武术教学模式。

2.1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模式是依据武术技能的形成,需要学生不断练习、反复体验的特点,在教师科学指导下,通过学生能动的创造性学习和练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的基本程序是:自主探索—研究讨论—练习反馈—体验成功。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讲解和示范基本技术动作后,学生在动眼、动脑中获取丰富的运动表象,为进行意义构建和自主探索提供必不可少的素材。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小组合作交流、组际间的交流与竞争,对武术技术动作进行思维加工,以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过的基本动作进行重新组合,使学生在协作中准确掌握和熟练运用,学生不仅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增强了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自信,更能从中体验运动的快乐和成功的自豪,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愿望,造就出高素质的自主学习者。

2.2问题探究模式

问题探究模式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武术学科的特点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探究主题,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通过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验证假设,去获取知识、技能,不断提高思维能力、运动技能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形成假设—互动探究—促进发展。在武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与教学训练有关的问题,并形成假设。学生根据假设和猜想而进行具体练习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唤醒学生探究的内驱力,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同时,促进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领域的发展,使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得到自由拓展、重组和升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达到自主进行意义建构的目的。

2.3情境陶冶模式

情境陶冶模式是指在武术教学中,教师依循教材内容的内在关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通过创设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类似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领悟,不断激发起新的学习动机,从而以高涨的情绪投人学习,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竞争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组织会话—明确结论—扩展推理。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各种自然情境,帮助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促使学生学习的正向迁移。从各种情境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拓宽分析、解决问题的渠道,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整合、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明确、具体、深化。武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会”的基础上,而应达到对该知识和技能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启示

3.1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前提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重构武术教学模式具有许多优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武术教学方式方法的彻底摒弃。对武术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构建时,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仅要吸纳众家之长,更要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契合,考虑到本学校实际教学条件和现有设施,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优势,准确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对武术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选择、组合、优化和超越,使武术教学永远充满着活力。

3.2把握武术教学的特点是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关键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最具有民族代表性的项目,它集中反映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所有体育项目都具备的强身健体的特点,还具有注重内外兼修、道德教化的功能。古谚讲“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在武术教学中不仅仅要学生学会几个套路、几种拳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武术的内涵,如武术伦理、武术哲理、武术文艺、武术医学等,使武术情结深深扎根在学生心中。因此,在重构武术教学模式时,更应充分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设计、协作教学、尝试完成、会话交流等形式,不断总结出科学实效的武术教学模式。

3.3提高运用网络技术的水平是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保障

第6篇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教学特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特点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优秀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在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华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具有民族特的传统体育项目。其教学不仅遵循了世界体育教学的普遍特点,同时,作为我国独有的具有自身民族风格的民族传统体育又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的教学特点与教学模式。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各种手段和策略向学生传授民族传统体育各种技术、技能、使学生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相结合,从而掌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术与技能,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根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的实质与内涵,其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1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运用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种多样,每一个项目由其自身的特点,要根据项目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也要注意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与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课堂中,只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才可能达到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

1.2重视直观,以演示领做为主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涉及的问题很多,首先是民族传统体育类别繁多,结构多元;其次是动作复杂、方向多变、左右不对称、动作难以记忆;此外,动作之间的衔接变化比较复杂,每个动作所包含的因素也比较多,不仅在外形上有手、眼、身、步的配合,并且内在有精神、气、意、劲的统一;还有动作的节奏变化、技法特点、演练风格等等,都给学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除采取常规示范外,应特别注重直观教学法。直观教学法除教师示范,还应借助录像、图片等现代工具辅助教学。

1.3保证动作质量的同时,突出不同项目风格与特色

动作的规范性应作为学生学习体育项目的首要条件。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来自于不同的民族,种族和文化因素的差异使得各个项目各具特点。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除了要保证动作质量的基础上,也要突出各个民族体育项目所具有的特色。

1.4集体或多人项目的教学,应注重互相配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来源于各个民族的生活中,除了少数是单人项目之外,多数体育项目皆以民族为纽带,以自身民族为特色形成了集体或多人项目。如具有我国深厚文化基础的典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舞龙,此项目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名学生的集体配合和共同协作才能完成高质量的舞龙动作。因此,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基础动作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互相配合的团队精神,强调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团结协作中进一步学习、理解和领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涵。

1.5技术动作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相结合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多元文化整体性特点,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哲学思想和汲取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融合道家哲学思想的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也有在中医理论体系下形成的导引养生功理论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传授学生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动作,同时也要对动作背后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动作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讲解,并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同时,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1.6身体教育与人格教育共注重

我国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世界体育项目普遍所具有的共性特点,即运动员在从事体育运动的同时,磨炼了个人意志与品格。如我国传统武术项目,运动员在习练该项目时,需要运动员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敢于吃苦耐劳的精神。此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运动特点又有别于西方体育,甚至背道而驰。如太极拳,其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相和谐,运动风格柔和缓慢,运动员在长期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向上的品格及平和的心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传授动作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格特性的培养。

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方法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通常指的是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学内容所采用的途径、手段和策略。它既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在学习中学的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向教师反馈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达到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1语言教学法

语言教学法是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基本方法之一。主要形式有讲解、口令、语言提示等。讲解是体育教学中运用言语法的一种最主要、最普遍的形式。它主要指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任务、动作名称及其作用,完成动作的要领、方法和要求,以及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动作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并通过语言使学生获得民族传统体育知识和民族文化,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使其受到启发和教育。常用的讲解方法有粗略讲述法、精细讲述法、鼓励法、复述法等。

口令是指教师以简洁的语言,用口令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当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动作方向和路线后,教师可用口令指挥学生练习,如舞狮课上,在教授转动狮头动作时,教师就要结合动作,发出左转,右转等口令,以提示学生正确练习。口令是指导学生练习的重要手段,在实施口令时,要注意口令的长短、音节的高低以及严肃性和及时性。

语言提示是指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提示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体会动作的要领和内涵。如在练习太极拳时,教师通过提示 “沉肩坠肘”、“敛臀收腹”等的动作要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及时地改正错误动作。

2.2示范教学法

示范教学法是指教师以自身完成的动作作为教学的动作范例,用以指导学生进行学练的方法。根据教学动作的复杂程度,进行动作示范时,可以选择分解示范和完整示范两种。分解示范主要运用于动作比较复杂,协调性要求高,方向线路变化较多的技术动作,分解示范法便于学生弄清动作的方向、路线和上、下肢的配合,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完整示范动作结构一般比较简单,协调性要求较低,方向线路较少,或虽然动作比较复杂,但学生的运动技能储备较多,运动学习能力强时采用。教师在传授武术动作时,应运用完整的动作示范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以便建立完整的运动表象和动作概念。因此,教师的完整示范必须正确、协调、优美,以便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完整示范和分解示范在教学中应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才可以达到改进教学效果的目的。完整示范可以使整套、整段或某个动作的轮廓展现给学生, 而分解示范法可以使整套动作中的一段,也可使某一段动作的一部分或一个动作的部分示范给学生。因此,两者的运用均必须以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和接受能力为前提。此外,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各个项目的技术动作也比较复杂,因此直观的动作示范,可以使学生了解所学动作的总体形象、结构、技术要领和完成方法,便于学生建立动作的表象。同时,高质量的动作示范,不仅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中了解正确的动作全貌,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建立学练的兴趣。

动作示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体育教学方法,因此,为了突出示范的目的、取得更好的效果,进行示范时应注意示范位置的选择、示范与讲解和启发的有机结合、示范面的运用和领做示范等。

2.3预防和纠正动作错误法

预防和纠正动作错误法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动作的重要手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输出并非简单的理想设定,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因不同情况出现不同的错误。因此,及时地预防和纠正动作错误是学生正确掌握技术动作的保证。另外,教师还应及时分析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纠错手段,并在纠正错误动作时,给予热情和耐心的指导。一般常用的纠错方法有指导法、静耗体验、语言提示、对比分析等。

2.4游戏娱乐教学方法

民族传统体育大多来源于生活节庆,因此,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身就是一种游戏。游戏法既有竞争性,又有娱乐性,并能使参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练习。群体性的游戏练习,还可以培养队、组合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目前,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是游戏法。

游戏法是以游戏的方式,以增加娱乐为目的而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如老鹰捉小鸡、踢毽子、抢花炮、珍珠球等。游戏法具有一定的情节和思想性,通过游戏法的练习,能使学生了解与游戏相关的民族文化和风格特色,达到陶冶情操和促进和谐健康的心理状态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在游戏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个人与集体的才智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体力与智力的同步发展。

2.5多媒体演示法

多媒体演示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求进行改革或创新之后的现代教学方法,是以现代媒介为手段,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知和提高积极性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多媒体和网络等手段与途径的辅助教学已经应用于体育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接受信息的模式,特别是以校园网络平台而做成的网站型课件,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通过多媒体教学,能较好地解决以往教授复杂技术动作的难题,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促进作用。

3小结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地域分布较广,形成了以地域和民族为标志不同的文化特点,民族传统体育随着这一特性,也体现出了项目的多样性,项目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这就要求在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中,一定要在充分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灵活多变,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同时,不仅要掌握传统的教学方法,还要吸收现代体育新型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参考文献

[1] 赵立.体育教学模式群结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

[2] 周争蔚.散打教学与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3] 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袁凤生等.学校体育教育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5] 邹师.体育教学模式分类及其应用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3).

[6] 全国武术训练教材编写组.全国武术训练教材[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1.

[7] 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第7篇

关键词:散打;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85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71-03

散打经过28年的探索与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既富于时代性又保持了一定的民族特色。但竞技散打发展至今,其普及程度多仅限于省(市)散打队、武术馆校、体育院系武术专业等,学校普及率相对极低。而学校从来就是武术活动和发展的重要场所,特别是高等院校。然而,散打要真正进入高校,就必然面临课程目标的设置问题,这也是散打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起点,是指导高校散打教学的重要依据。

本研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学校体育的基本理论出发,对高校散打的课程目标构建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体现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教育价值,更好地推动散打在高校的普及和发展,也为进一步向中小学推广提供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参考。由于国内目前在武术课程方面研究较少,散打课程研究基本空白,因此,本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对从事高校散打教学的教师、专家矣学生的调查,全面了解高校散打教学的现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系统检索与查阅等有关高校武术教学、散打和体育课程方面的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在查阅文献资料、调查目前高校散打开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访谈意见,本课题设计了《高校散打课程目标调查问卷》。该问卷共19个题目,均采用5级记分制。效度检验通过发放“内容效度专家调查表”的形式进行,信度检验采用了“克隆巴赫系数”,经检验,本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3数理统计法在对散打课程目标的问卷的调查结果中,在SPSS软件包上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其它采用常规数理统计。

1.2.4逻辑分析法本课题在研究中运用了演绎、分析和综合等逻辑方法,对武术散打课程目标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论与分析

2.1高校散打课程目标构建依据

2.1.1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高校在制定体育课程目标时应当遵守的纲领性文件,同样也是构建高校散打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首先,《纲要》明确了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在构建散打课程目标时,同样要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要注重学生健康体魄的培养、注重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的促进和完善,同时加强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其次,《纲要》根据高校体育的实际情况,设立了比较系统的体育课程目标即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并进一步把课程目标具体分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里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五个领域,并对每个领域的课程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高校散打课程目标的制定同样应该包括五个方面:1) 培养从事散打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散打锻炼的习惯;2) 掌握和应用基本的散打技能;3) 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4) 促进身体健康;5) 发展社会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2.1.2依据散打项目特点对抗性是散打的本质特点,攻防矛盾是散打运动的内在矛盾,这就决定了它以相互对抗的形式来表现。这种对抗活动首先表现在运动员在运用一定的手段方法进攻对手时,必须以对方动作的转移为转移。为此,在制定课程目标也应从本质特点出发,尤其在技能目标构建上要尽可能体现散打的对抗性特点。其次,民族性是散打的又一特点。作为一项民族体育,散在技术上既和国际上其他搏击术有共同的地方,也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具有“远踢、近打、贴身摔”的鲜明特色。我们在制定目标时,就要充分考虑民族性,如武德目标的构建、规则的构建等。最后,散打寓技击术于体育之中,体育性是散打的又一特点。目前,散打运动不仅在国内, 而且在世界五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开展和普及,这显然与它体育性的特点和作用密不可分。散打的体育性特点较好地符合了时代的要求,也是制定课程目标时的重要依据之一。

2.1.3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当今的大学生的身心除了青年中期的许多共同特点,大学生也有他们自己的一些独特性。在体育上,他们不仅关注体育的健身作用,而且更注重体育在娱乐、休闲、交往、竞技、体育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功能。在大学阶段,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已基本完成,身体机能水平较好,具备了从事各项运动的条件,也是全面发展体能、强健体格的阶段。就心理而言,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也趋向成熟,同时他们对体育的心理需求也趋向多元化和理性化,但同时在心理上也有一定缺陷,如缺乏一定自制力、意志等。学生是学校体育课程的主体,课程的直接对象,因此,课程目标的制定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课程目标。

2.1.4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当今世界,素质教育早已是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体育教育也不例外,高校体育更应在体育素质教育中起到领头兵的作用。散打课程目标的制定理所当然地把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作为重要目标。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健康早己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大学体育理所当然应为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多做工作。显然,“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毫无疑问应当是大学散打课程目标制定的指导思想。不仅如此,社会的发展已使体育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终生体育又是当今世界体育发展的一大趋势,高校散打课程目标的制定同样要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服务。

2.1.5依据大学生学习动机

调查表明,大学生选择散打的首要动机是“强身健体”。对于大学生而言,繁重的学习任务和较差的身体素质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对比,良好的身体是保证有效学习的有效保证,强身健体也自然是大学生学习散打的第一选择。因此,无论在制定教学目标或是选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上都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排在其次的是“防身自卫”,这也可能是很多人的最初学习的动机。因此,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项目特点,仍然是教学的首要问题。其他选择则相对较少,娱乐休闲、弘扬武术等虽有不同程度的选择,但比例不高。但从另外角度看,散打不仅技法丰富,且训练过程对人的毅力、品德等各方面都有较高的培养价值。但学生对于散打的这些教育功能和作用却不太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引导。

2.2高校散打课程目标构建

2.2.1散打课程目标的因子分析依据对散打课程目标调查问卷的记分结果,对其中19个变量进行R型因子分析, 5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72.490,基本上可以反映总体的信息量(表1)。

在确定主因子的基础上,根据因子分析理论,对19个原始变量进行归类,为了使各列因子尽可能地向两级转化,采用了“极大正交旋转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取因子载荷量大于0.55平以上的进行归类,把19个原始变量归类在5个主因子上(表1)。按各主因子中载荷量较高的变量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可以进行主因子命名(表2)。

值得说明的是,旋转后的5个主因子与预先设计的5个水平目标基本是一致的,也符合《纲要》课程目标中的五个水平目标,同时,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纲要》对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分类是科学合理的。但预先设定的不同领域目标的具体内容有轻微变动。条目“知道并掌握散打基本礼仪规范”原来设想归技能目标,旋转后归心理目标,这可能与专家对此条目的理解存在一定分歧有关,同时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礼仪规范与心理目标有一定程度的接近。条目“了解科学进行散打锻炼的基本原理”原来设计归技能中的基本知识目标,旋转后归入身体健康。这可能与对该条目的理解不同有关,条目本身既有身体健康的含义,同时也有技能知识的含义。

2.2.2散打课程目标问卷内容的重要行排序

表3可以看出,所有专家把“不断培养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放到首要,这不仅符合项目特点,也符合当今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培养自觉参与散打锻炼的良好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较强的竞争意识”和 “培养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并列第二位。可见,在运动参与上,应该重视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养成,注意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在社会适应上要注重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在心理健康上注意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接下来分别为“熟练掌握散打中常用的基本技术”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可见,运动技能上强调基本技术的运用能力,同时注意突出特色,突出民族性。

2.2.3散打课程目标构建1) 运动参与目标――培养学生自觉参与散打锻炼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基本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2) 运动技能目标――知道并遵守武术(散打)礼仪规范,掌握散打常用基本技术。

3) 身体健康目标――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

4) 心理健康目标――发展自尊自信的良好个性品质,培养顽强、勇敢、果断的心理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感。

5) 社会适应目标――培养较强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明礼、谦恭的良好品德。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 高校散打课程目标制定应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课程目标、散打项目特征、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学习动机。

2) 普通高校散打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散打课程的兴趣,基本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在掌握散打基本礼仪规范和散打常用基本技术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促进身体健康,培养竞争及尊师重道的良好意识和明礼、谦恭的良好品德。

3.2建议各高校在进行散打教学时应结合本校师资、场馆等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同时,应结合时

代特点把武德教育放到首要位置,切实做到对人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亚飞,金程. 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构建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1097-1098.

[2] 徐传银,周学荣,谭明义.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构建研究[J]. 四川体育科学,2002(4):42-44.

[3] .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与终身体育[J].体育科学研究,1997,16(6):444-446.

[4] 周学荣,谭明义.新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比较[J].体育与科学,2003,24(1):77-78.

[5] 周登嵩,主编.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6月第二次印刷.

[6] 周学荣,谭明义.试论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目标构建[J].体育学院学报,2002,21(3):107-109.

[7] 陆作生,伍少利.体育课程的编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514-516.

第8篇

首先,要了解情况,教师在预计课的密度前,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学生情况,是准确预计课的练习密度的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在了解情况中还要了解同时上课的班级教学内容和所需的场地、器材情况,体育课前后课程性质及其他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制订合理的练习密度,提高预计课练习密度的准确性。

其次,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认真钻研教材,是教师预计课的练习密度工作的基本环节。钻研课的项目具体教材,首先要明确教材的目的意义,分析教材的特点,再进一步认真研究教材的关键和难点,注意前后课教材之间的联系和本次课不同教材之间的关系。然后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考虑教学重点、任务、内容、要求、步骤、教学条件以及所需要采取的组织教法等措施。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和潜力,提高课的组织水平,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措施,调动队伍迅速合理,场地布置便于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讲课精炼,突出重点,示范正确,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善于运用练习法的竞赛因素,加大密度,力求增加学生的练习次数,以便科学地安排课的练习密度。

再次,教师要有第一手教材,就是说,教师制定教学练习密度时根据自己钻研时所制定的组织教法,针对每项具体教法措施,要逐个亲自体验(或指定的中等水平学生),同时记下时间,然后结合对象特点和场地器材条件,决定每项练习次数,将一次练习时间乘以该项教材总的练习次数,就得出该项教材的练习时间,最后将全部练习时间相加除总时间,所得的商是该次课的练习密度。

常用的教材我们可以分为(确定练习时间):田径运动,走跑项目从预备姿势开始(起跑的各种姿势),到终点缓冲结束,我们看作是练习时间,而从终点归队时的走或跑交替或慢跑也应视为练习时间。跳、投项目:以开始姿势到离开沙坑,到投出器械后身体恢复正常姿势为练习时间,两项练习出入队也应为练习时间,在平地上做跳跃(无沙坑)或不持器械的徒手练习以及收拾器械要求跑步也均为练习时间。

体操运动:基本体操徒手或轻器械运动,做动作算练习时间,要是讲做结合的过程算练习时间,而其他如跳绳、踢键、攀爬,负重搬运从动作开始到结束算练习时间,技巧,支撑跳跃、单杠、双杠等从开始姿势到结束姿势算练习时间。

球类中的单个动作教学由开始到结束算练习时间,而教学比赛整个过程为练习时间。

游戏、冰雪活动,整个过程都算做练习时间(冰雪包括堆雪人)、打雪仗、各种雪地游戏、雪地对抗、雪爬犁),速度滑冰、冰球、滑雪也是同其他一样,由开始到结束算练习时间。

武术、单个或成套动作从开始到全套过程都算做练习时间。

素质练习,各种静止用力的动作练习均算作练习时间,如单杠的屈臂悬垂、倒立、双杠支撑、燕式平衡、武术中的静止用力动作等。

重复或循环练习时,整个过程算练习时间,但中间停顿或中断应不算练习时间。

体育教材很多,以上是主要的内容,每一项根据教材的性质、内容、技术、学生特点及教学条件来合理地安排各项活动时间与分量。使一堂体育课更加合理和充分的利用。

第9篇

首先,要了解情况

教师在预计课的密度前,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学生情况,是准确预计课的练习密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在了解情况中还要了解同时上课的班级的教学内容和所需的场地、器材情况,以及体育课前后课程和性质。只有这样才能制订合理的练习密度,提高预计课练习密度的准确性。

其次,钻研教材。

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认真钻研教材,是教师预计课的练习密度工作的基本环节。钻研课的项目的具体教材,首先要明确教材的目的意义,分析教材的特点,再进一步认真研究教材的关键和难点,注意前后课教材之间的联系和本次课不同教材之间的关系,然后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考虑教学重点、任务、内容、要求、步骤、教学条件以及所需要采取的组织教法等措施。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和潜力,提高课的组织水平,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措施,调动队伍迅速合理,场地布置便于教学。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讲课精练,突出重点,正确示范,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善于运用练习法的竞赛因素,加大密度,力求增加学生的练习次数,以便科学地安排课的练习密度。

再次,教师要有第一手教材。

就是说,教师制定教学练习密度时要根据自己钻研时所制定的组织教法,针对每项具体教法措施,逐个亲自体验(或指定中等水平学生),同时记下时间,然后结合对象特点和场地器材条件,决定每项练习次数,将一次练习时间乘以该项教材总的练习次数,就得出该项教材的练习时间,最后将全部练习时间相加除总时间,所得的商就是该次课的练习密度。

例如我们制定的一次教材内容——快速跑(初三年级),在基本部分占去10分钟,学生人数为男、女各25人,教法措施:1.站立加速跑20米;2.车轮跑30米;3.跨步跑30米;4.30米加速跑。

采用6组轮换,预计方法如下:教师本人(或指定中等水平学生),按照教法措施逐项试跑一次或几次,同时记下试跑时间。测定一次时间为:20米加速跑为7秒,30米车轮跑为8秒,30米跨步跑为8秒,30米快速跑为6秒。

决定练习次数:所有学生分成6组轮换,假如每项跑3次,则用去8分7秒,加上归队时间,即学生练习次数可定为2——3次。

得出了预计的练习密度,将试跑的3次时间相加除以该项教材在基本部分所占的时间10分钟,然后乘以10%,即为4.8%。

以上第一手材料的获得可准确预计体育一堂课的练习密度,对我们上好课、制定好教案是一个重要环节。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对一堂体育课预计练习密度要把握计算尺度,凡是课中有目的用于身体练习的时间,均应算做练习时间。而把握练习密度的计算尺度是准确预计课的练习密度的关键,我们可以认为:组织实施所用的时间不应计算在内。在多重的教材内容中,凡是在课中有目的地用于学习、复习、巩固、提高技术技能、强健身体、增强体质的练习时间,均应看作练习时间。

常用的教材中,对于田径运动,走跑项目:从预备姿势开始(起跑的各种姿势),到终点缓冲结束,我们看作是练习时间,而从终点归队时的走或跑交替或慢跑也应视为练习时间。跳、投项目:以开始姿势到离开沙坑、到投出器械后身体恢复正常姿势为练习时间,两项练习出入队也应为练习时间,在平地上做跳跃(无沙坑)或不持器械的徒手练习以及收拾器械要求跑步也均为练习时间。

体操运动:基本体操徒手或轻器械运动,做动作算练习时间,讲做结合的过程算练习时间,而其它如跳绳、踢毽、攀爬、负重搬运从动作开始到结束算练习时间,技巧、支撑跳跃、单杠、双杠等从开始姿势到结束姿势算练习时间。

球类中的单个动作教学由开始到结束算练习时间,而教学比赛整个过程为练习时间。

游戏、冰雪活动,整个过程都算做练习时间(冰雪活动包括堆雪人、打雪仗、各种雪地游戏、雪地对抗、雪爬犁);速度滑冰、冰球、滑雪也是同其它一样,由开始到结束算练习时间。

武术、单个或成套动作从开始到全套过程都算做练习时间。

素质练习,各种静止用力的动作练习均算作练习时间,如单杠的屈臂悬垂、倒立、双杠支撑、燕式平衡、武术中的静止用力动作等。

重复或循环练习时,整个过程算练习时间,但中间停顿或中断应不算练习时间。

第10篇

关键词:山西省 女子散打运动员 腿法技术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42-03

1 前言

散打腿法技术是女子散打运动员在散打比赛中最常用的技术方法之一,腿法的特点是:速度快、力量大、灵活性强、多变,很受女子散打运动员的喜好。所谓脚法高中低,长短劲俱齐。在腿法技术中每一种腿法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与技巧性,在比赛时就看女子散打运动员如何掌握时机,迅速做出决定采用哪种腿法更有效的得分。在比赛时运动员通常使用主动进攻,和防守反击。“既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至”的方法进行散打比赛。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2012年山西省武术锦标赛女子散打比赛(52kg.60kg.+60kg)三个级别,35名运动员,26场52局的比赛(包含弃权人数)。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文库CNRI学术期刊数据库及网站收集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书籍及2010年山西省武术锦标赛录像,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2录像观查法

将2012年山西省武术锦标赛女子散打比赛制作成DVD,进行快进慢放,正常等形式对运动员腿法技术的运用情况进行观看与统计。

2.2.3数理统计法

运用Mieosoft ExeI通过录像对运动员的腿法技术运用情况进行分析统计与处理。

2.2.4逻辑分析法

对运动员技术运用的数据运用逻辑的方法进行分析与整理,并得出相关结果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运动员腿法技术运用情况分析

通过对2010年山西省武术锦标赛散打比赛女子腿法的观看分析来看边腿以使用次数作最多为本届锦标赛所有腿法中使用次数最多的腿法,边腿是女子散打比赛运动员在比赛中主要的进攻技术,反击技术和得分的关键技术,且适合各个级别的女子散打运动员。蹬腿的使用次数仅次于鞭腿,蹬腿在山西省女子散打比赛中通常都是以进攻方式出现,是女子散打运动员比较多用的进攻技术。侧踹腿是散打比赛中使用成功率最高的腿法,侧踹腿的整体技术比较难掌握,但在比赛中运用起来很灵活,可以灵活进攻,灵活反击,是很好的自我保护动作和得分技术,具有强烈的杀伤力,其它腿法只出现过一次。

3.1.1各级别运动员腿法技术运用情况分析

注:其它腿法包括:下劈、扫腿、转摆等

从表1各级别运动员腿法使用情况来看,52kg的女子运动员鞭腿以400次的使用次数占据腿法使用次数的前列,60kg的运动员鞭腿使用了362次,+60kg的运动员鞭腿使用了89次,表明鞭腿技术是各级别女子运动员在比赛中最常用的进攻方法和得分武器,其使用次数远超过其它腿法使用次数,这与鞭腿技术击打速度快,得分性强,在比赛中是主要的进攻和反击技术,有着重要的关联,并且与其它腿法相比较更容易掌握。蹬腿技术在本次比赛中一共使用了161次,其中52kg的运动员使用109次,60kg的运动员使用23次+60kg的运动员使用29次,其中52kg的运动员与60kg的运动员使用次数有明显的差距,可能因52kg的运动员比较多或者是级别小,更灵活等原因造成的,蹬腿的使用次数仅次于鞭腿。但中外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腿法技术运用的整体特征与比较分析:“蹬腿不具有普遍性,这表明正蹬腿技术并不是女子散打运动员的主要进攻方法好得分手段”。以上数据表明,正蹬腿技术只是山西省女子运动员比较常用的进攻技术,运动技术较好的女子散打运动员一般很少采用蹬腿技术,因蹬腿技术使用时躯干部位暴露在外很容易给对手进行防守反击的机会。侧踹腿技术在本届比赛中52kg的运动员使用了43次,60kg的运动员使用次数是34次,+60kg的运动员的使用次数是17次,但从场次和局数来比较因为60kg的运动员9场18局,而52kg的运动员有14场27局,表明60kg的运动员侧踹腿的使用次数是最多的。侧踹腿是所有腿法中最难掌握的一种技术动作,在比赛中具有非常好的实用性。劈腿等其它技术动作因其难度大风险性强,一旦失误很容易给对手提供反击时机,且运用不当会造成自身身体失衡,在比赛中女子运动员很少敢出此动作,本次比赛劈腿只有52kg的运动员使用过1次,但没有使用成功。

3.1.2各级别运动员腿法技术员运用效果分析

在表2各级别女子运动员腿法技术成功次数来看,60kg的女子运动员腿法使用成功率总体最高,为26.5%这和60kg运动员的整体水平比其它级别运动员整体水平要高有关系。从单个腿法的成功次数来看,鞭腿技术成功使用的次数最高达242次,这表明鞭腿技术动作简单,有易于进攻和反击的特点,在散打规则下所具有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受到很多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重视,使鞭腿技术的发展更迅速。紧随其后的是侧踹腿,侧踹腿的使用次数是94次成功次数是21次,成功率为23.0%,从表2发现虽然侧踹腿技术比较难掌握在运用次数上也不是很多但其成功次数还是很乐观的,建议女子散打运动员在今后训练中加强侧踹退的技术训练。蹬腿技术的使用次数是161次成功次数24次成功率只有14.9%,蹬腿技术一般用在进攻中,不适合反击对手,击打面积局限在躯干和大腿部位,劈腿和扫腿在本届比赛中的成功率为O%。以上除去劈扫腿以外,其它三种腿法的成功率都比中外女子运动员成功率要高出很多,但这并不能说明山西省女子散打运动员的水平要高于中外女子运动员,相比中外运动员反应出更多的问题是山西省女子运动员的整体技术水平运用得还不是很灵活,运动员在躲闪等方面有所欠佳。

3.2运动员腿法技术得出情况分析

3.2.1各级别运动员腿法技术得分情况分析

根据散打规则规定头部指除了脑以外的面部和头两侧的部位,得2分。躯干,是指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得2分。击中在腰部与臀部的连接部位得1分,击中大腿与小腿的连接部位不得分。通过对表3女子运动员个级别腿法技术得分情况分析52kg的运动员局得分为9.5分,60kg的运动员局得分为10.4分+60kg的运动员局得分数为7.3分,其中60kg的女子散打运动员以每局平均10.4次的得分最高,可能与女子中量级别的运动员有着小级别的灵活和大级别运动员的稳重,在本届散打比赛中是一个整体水平较高的级别,+60kg的女子运动员应级别较大,动作连接和反应都比较缓慢等因素使其得分总数和每局得分的平均数都相对落后于其它级别。9,3级别得1分和2分情况来比较小级别运动员应其较好的灵活性和柔韧性得2分的腿法技术动作比得1分的腿法技术动作明显多很多,而大级别的女子运动员1分和2分之间的差别最少这也与她们的身体综合素质相关联。

3.2.2各级别运动员腿法技术得分部位分析

如表4所示,三个级别的女子运动员只有52kg和60kg的女子运动员分别使用3次和2次腿法击打头部,其中只有60kg的运动员成功使用一次,成功率是20%这主要因为击打头部的难度要求是最高的,它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加上柔韧性,胆量与时机。使用次数和成功率最高的部位都在躯干部位,其中52kg的运动员使用次数是380次,成功次数是112次成功率为29.5%,60kg的运动员使用次数是226次,76次的成功次数和33.6%的成功率。+60kg的运动员使用次数为79次,成功次数为20次,成功率为25.3%,三个级别中成功率最高的级别是60kg的运动员,这些数据表明躯干部位是女子运动员最常击打和反击的部位,也因躯干与大腿部位相对比较来说躯干部位的面积较大,且躲闪速度不是太灵活,是运动员习惯性攻击的击打部位。大腿部位与其它部位比较来看成功率是最低的一个部位,52kg的运动员使用次数是169次,成功次数是33次成功率是19.5%,60kg的运动员使用次数是191次,成功次数是34次,成功率为17.8,+60kg的运动员使用次数是56次,成功次数是11次,成功率为19.6%,成功率最高的级别是+60kg运动员,可能与大级别运动员击打力量大得分明显有关系。大腿部位在使用次数上仅次于躯干部位,从观看的录像上来看,运动员在对手攻击大腿时躲闪的速度比较及时,因此给成功击打大腿的成功率带来一定的影响,还有散打规则明确规定,击中大腿与小腿的连接部位不得分。这些原因都可能是影响大腿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各级别的女子散打运动员在腿法的使用次数上相差太大,都普遍的使用鞭腿技术,其中其它腿法的使用次数太少,整体腿法使用次数相比较来看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女子运动员腿法技术整体成功次数比较显示她们之间的相差不大,但从单个腿法成功次数来比较它们的成功率差距很明显。

女子散打运动员在腿法得分上,得2分都比得1分的次数多出很多,个级别的运动员在得1分上没有多少差别,但是小级别的运动员比大级别运动员得2分的次数要高。三个级别的女子运动员的腿法得分部位都集中在躯干和大腿部位,其中躯干部位成功率最高,其次是大腿,头部得分较少,但是成功率很高。

4.2建议

第11篇

关键词:课课练;身体素质;体能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3-0033-02

新课程实施后,课课练逐渐淡出了体育课堂,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伴随学生体能素质的下降,“课课练”又不得不回归体育课堂,学生的身体迫切需要“课课练”的推陈出新。笔者认为:在结合教材内容整体规划课课练,课课练的变化更新激发学生身体内驱力。

一、模块课课练

笔者翻阅江苏省编课程标准实验教学丛书《科学的预设,艺术的生成》各年段各项目单元教学计划,以水平二(三年级)教材为例,对照五项身体素质简单梳理:速度素质——跑和跳;耐力素质——跑;灵敏素质——跑、体操、小足球、武术、韵律活动;力量素质——跑、跳、投掷、武术;柔韧素质——各项目均有涉及但不全面(表1)。

从表面上看,教材的内容之间相互补充,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然而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水平一降再降。这两者的矛盾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教学的落脚点主要放在掌握技能、激发兴趣、培养意识和习惯上,虽然掌握技能的过程中身体得到锻炼而发展了相应的身体素质,但是并没有针对这些身体素质作出提升和强化,因此身体素质发展不够明显,反而下降,针对这一现象必须借助课课练这一有效手段作为补充练习,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但是实际安排课课练内容的过程中,又存在杂乱而重复的现象,笔者认为要想课课练的功效落到实处,必须视教材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将课课练进行模块划分,为此,笔者进一步分析教材内容发现,按强度大小和身体素质发展与否可将课课练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内容为跑、跳跃、小足球,此模块内容强度大,主要欠缺上肢力量和柔韧素质的发展;第二模块内容为体操、武术、韵律活动,此模块内容强度小,主要欠缺速度、耐力和力量素质的发展;第三大模块为投掷,此模块内容强度小,除上肢得到发展外,其他身体素质均无改善。

综上所述,在设计课课练时,可以根据模块特点设置序列化的活动内容。将模块内的教学内容进行穿插教学,每项教材内容进行1课时教学为一个大循环,个别教材内容多余课时教学为小循环,第一模块可进行5个大循环和3个小循环,每个大循环安排2次上肢柔韧练习和1次上肢力量练习,每个小循环柔韧和上肢力量练习间隔进行;第二模块可进行5个大循环和1个小循环,每个大循环实行速度、耐力、力量素质练习间隔进行,小循环进行耐力素质练习(本模块强度小,加练一次耐力);第三模块为单独一项内容,依次将提升下肢力量、下肢柔韧、速度、耐力、灵敏各素质的练习安排一次,因为本模块强度也小,加练一次提升耐力素质的练习。如此安排,课课练内容突现整体性、针对性、多样性,真正发挥其作用。

二、“变形”课课练

模块课课练只是针对教材补充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可以将课课练的功效发挥到最大,但是如果设计的练习内容不受学生喜爱,那么课课练依然会回到课改前,并将再次失去“市场”。因此,课课练的内容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1.课课练结合游戏创编体现趣味性

过去式的课课练内容比较简单死板,例如:快速高抬腿、纵叉横叉、“8”字跑、立卧撑等,内容本身缺乏趣味性和机动性,而且与教材内容缺乏延续性。如今的课课练应当多以游戏的形式回归课堂,带有机动性和可变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笔者翻阅教材发现,小学阶段除了主教材内容外,还要进行一个游戏教材学习,游戏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为主教材服务,以游戏的形式促进学生巩固提高,于是课课练融合游戏的想法孕育而生,不但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而且也能使教学连贯流畅。

例1:跑教材:将游戏《绕物往返接力》改编为《拉车往返接力》,从一人变至两人一组,模仿拉黄包车的姿势,前一人拉着后一人的双手向前跑,返回交换角色进行接力。此课课练不但能巩固跑的练习,而且发展了上肢力量素质。

例2:体操、武术、韵律活动教材:第二模块教材的游戏有“印刷机”、拉绳角力、“炸油条”等,可以将此类原地性的游戏结合在一起,分别作为一个个“训练营”,运用耐久跑的形式完成训练任务,此课课练不但巩固了主教材技术,而且发展了耐力素质。

例3:投掷教材:这类教材常用游戏为《比谁投得远》,可以改编为《你投我追》,从一人投掷变成两人比拼,一人投一人追投出去的球,此课课练用游戏发展了学生的速度素质。亦可以改编成《你投我接》,一人投一人接住来球,此课课练又发展了灵敏素质。

2.课课练利用场地或“骰子教具”体现选择性

根据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准绳,课课练也应当与时俱进,不再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喜好选择课课练的内容。但是,学生人数过多成为这一措施实施的最大难题。笔者就这一难题归纳总结两条实施方法:

方法一:划分区域选择练习。可以将上课场地划分设置多个活动点,并在每个活动点布置相应的练习内容,学生可以以“旅游”的形式参与练习。教师要预先培养一些学习骨干,无论这些骨干身在何处,都要起到组织其他学生练习的作用,教师加强巡视管理。这样,学生既能参与多个练习,又能找到自己喜爱的活动。

方法二:投掷骰子选定练习。教师预先用纸、泡沫块等工具自制一个正方体,可将可选择的课课练内容写在骰子的六个面上,进行练习时,利用投骰子来选定练习的内容。开始先由教师自己投,观察表现好的学生可以奖励投掷机会,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

3.课课练渗透师生交流体现互动性

设计再完美的课堂教学若没有互动就是一滩死水,内容再丰富的课课练没有互动也会失去功效,因此,师生互动也是课课练重要的催化剂。摒弃过去式简单的指挥者和被练习者的关系,教师应当学会如何引导和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方法一:问答式。你问我答这种形式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例如使用比较多的“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我们将其改编为“春天春天桃花开”用于课课练柔韧素质练习中——师说:“春天春天桃花开。”生问:“桃花桃花几人开?”师答:“N人。”学生迅速找到伙伴拉手成圈后仰成花状发展腰腹柔韧素质。此类问答既能不断创编,又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积极参与其中。

方法二:接龙式。朗朗上口的接龙语言能调动每个学生的热情,并结合动作反复练习。例如投掷教材课课练发展下肢力量时,组织学生进行蹲起练习,简单的蹲起学生做几次就不想再做了,达不到预期效果。那么我们将学生分成“香蕉组、草莓组、苹果组、橘子组”,教师带头指挥“香蕉蹲”,香蕉组的学生立即做蹲起练习并呼号“香蕉蹲香蕉蹲香蕉蹲完苹果蹲”,以此接龙练习,学生不但不会厌烦,反而会积极投入练习。

方法三:比赛式。学生最喜欢的比赛对象就是老师,课课练正好可以借助这一优势展开练习。例如体操教材课课练发展腰腹力量时,学生早已厌倦了仰卧起坐,而且需要准备大量的垫子,既不经济也不实效。那么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席地而坐,双手向后撑地,把双脚抬起来进行“石头、剪刀、布”的比赛。如此,学生全身心投入在激烈的比赛中并发展了腰腹的力量素质。

三、小结

在新时代的课堂教学背景下,面对学生的体质滑坡,课课练的实行正面对强大的挑战,让课课练更科学、更有效地受益于学生,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师的责任。本文立足于实践和实效,主要通过对三年级教材内容的研究,提出课课练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的思想,从整体上针对教材规划课课练安排,并简单阐述如何在模块形式下实行课课练的一些手段和方法,两部分内容的浅谈旨在把杂乱繁多的课课练进行有机整合,以学生感兴趣的新形态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参与热情,激发练习兴趣,让课课练真正走进孩子的身体里,从而最终达到促进学生体质全面发展的重要目的。上述均为笔者的思考,在此与体育同行交流探讨,希望能为学生体能和素质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吕朝远(整理).体育教学“课课练”之我见[J].中国学校体育,2011,5.

第12篇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主要地运用语言法、直观法等对学生进行指导,语言法与直观法是互相渗透使用的。语言法又主要以讲解实施,讲解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语言向学生明确教学任务、动作名称、方法、要领和要求等,以指导学生掌握动作的基本技术、技能和进行练习的一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准确、完整地了解所学技术动作的全过程。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示范是教师把整个技术动作完整地向学生示范一遍,让学生感性认识上升的为理性认识,了解动作的结构、顺序、形象以及要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进行模仿,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教师的示范是最形象生动的,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手段。

1)示范目的要明确

示范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某种动作的形象,它告诉学生这种技能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示范,如初学教材,为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应先做完整技术动作示范,再根据教学要求讲解示范,对关键技术动作要重复示范,示范前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观察示范的方向、部位和时间,使学生尽快地明白如何根据自己完成动作的情况观察教师的示范,达到抓住重点,突出难点的目的。例如:在“单杆后摆下”这个动作的教学时,教师应重点突出示范后摆、制动、推杠等动作要领,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教师示范时后摆制动、推离器械的动作,这有利于学生直观效仿,便于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另外,教师的示范动作要务求规范、连贯、完整、优美。实践证明,教师准确、熟练、轻快优美的示范可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促进学生建立正确动作要领十分重要。

2)示范的位置、方向要正确

示范的目的是要给学生作范例,这就得让全体学生都听得见,看得到。因此,教师的示范不仅要规范,还要特别注重示范的位置和方向。示范的位置要根据学生队形、动作性质以及安全的要求来选择最佳位置进行示范及带领学生练习。如在武术教学中,教授基本动作时,采用横队队形,教师就应站在横队的等边三角顶点方位示范,如果是复习套路,采用横队集体练习,教师就应站在队伍的左前方带领学生练习。又如短跑的“起跑”教学,就应让学生站在起跑线的两侧观察教师示范,这能使学生的视线始终随教师的示范动作移动。实践证明,这几种位置的示范方法最能让学生便于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

示范的方向,应根据动作的结构和要求、学生观察动作的部位而定。教师应尽量把示范动作的方向、路线与学生跟做的方向、路线相致,可采用正面示范、背面示范、侧面示范和镜面示范等形式。如果教师示范的位置和方向选择不当,会影响部分学生因看不清完整、正确的动作连贯性而产生错觉,形成错误的技术概念,就失去示范的作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示范的形式要多样化。

示范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重点完整示范、分解示范以及正常速度和放慢速度的示范。如对新教材,教师就应先用正常速度示范一次完整的技术动作,使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完整技术结构,后再根据该次课内容用慢速度分解示范,使学生了解动作的要领、要求等,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例如:在初学武术少年拳第一套的教学中,应先用正常速度把整套动作示范一次给学生看,使学生初步了解少年拳第一套的技术动作结构,再根据该次课的任务,进行分解示范教学。另外,也可用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如录像、图解等,以弥补示范不足和增加讲解的实效性。还有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存在问题的具体情况,让掌握技术动作较好的同学进行示范练习,然后教师加以分析,必要时教师可模仿学生的错误动作加以对比,这样,正确的技术动作,会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更深亥的印象,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