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专题片配音技巧

专题片配音技巧

时间:2023-11-12 15:17: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专题片配音技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专题片配音技巧

第1篇

【关键词】电视专题 纪录片 配音技巧

电视专题、纪录片大部分是以深度展现为主的节目形式,其配音尤其“纪录片”题材的播音类型,不同于广播播音,也不同于电视时政新闻的播音,它比广播新闻播音的语言更加灵活、更赋予变化,比电视新闻片的配音更加具有艺术的美感,语言处理的技巧性强,表达的语态形式更加的多样丰富。那么在从事电视播音的工作中,面对经常要碰到的专题片和纪录片播音时,我们该如何应对把控从新闻播音向纪录片播音转变的技巧和方式呢?笔者通过亲身实践感受来谈几点方法,以供参考。

一、用画面承托情感

电视与广播的语言工作者,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在其运用语言时的自我位置的差异。相较于电视而言,广播类的有声演播叫做播音,而电视的纪录片等专题片叫配音解说,因其更多的受制于画面的内容和画面人物的情感状态,所以服务于画面为其第一要务。但是,对于媒体主持人而言在日常工作中很难单一从事某一样播音形式,甚至有时跨界于广播和电视两个岗位工作,往往很难转换调整。

最容易出现两个极端的问题是:一是感情的平直寡淡,见字发声。二是情感主观的判断错位,导致浓情满溢却脱离于片子之外。平直寡淡,见字发声,虽能完整的播完整个片子的文本,但其主要是“以我为主在处理片子的稿子”而不是“以片子为主,来处理我的播音状态”。浓烈的情感状态在人物类纪录片中比较常见,和平淡的见字发声不同的是,播音者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沉静在稿件所营造的氛围中,在近乎朗诵般的动情中感动着自己,却无法感动别人。曾经有一期节目报道的是一位单亲母亲如何做三份工,独自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在拿到稿子的时候按照往常的分析应该是一个悲苦的故事,所以一开始,配音员用了很低沉悲戚的基调处理,但片子合成后,同期声画面上这位单亲母亲却是一位开朗乐观,看不出丝毫愁容的人,结果导致配音需要重配。所以,电视片配音者不但要做到眼中有稿,还要做到脑中有像,要根据画面和同期人物的表现,调动自己的感情,才能切合整体感。

二、亲近表达真情实感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真实记录客观事实,直接表现客观事物的节目形式,节目往往是以见证者,探寻者的角度展现开来,因此,对感情、感觉、氛围等的掌握在配音解说中很重要。任何不发自内心的情绪都可能造成与观众的隔膜。在大量的配音解说中,大家一致的主张是,尽量以平民语态淡化“主观自我”的端腔拿调,换以平实朴素自然的语气来“解说”内容事实,和以往相比这种风格对于画面的情节和内容叙事性都有着很好的表现力。所以在实践中,某些时候需要用到采访记者自己的引述性配音,以此更好地再现记者采访当时的感受、感觉、感情,以此做到真情实感的记录。用专业的播音眼光来看,这些配音甚至语音不准,音色不美,但是在和画面配合时,它的粘合度却是那么强,与画面的情感和节奏浑然一体!

因此,主持人和播音员在解说的时候就要向记者学习,尽可能的贴近画面内容,将大量的图像素材闪存进自己的脑海,做到心中有像,口有其声!所以配音员要做到两点:第一,要尽可能的在前期随摄像记者进入现场,获取现场刺激,最好是参与拍摄采访。第二,在无法达成到达现场的情况下,就要在拿到稿子前反复浏览素材画面,通过画面原有的同期声了解大致的内容和人物个性化的形象。然后再通过解说的稿件,反复备稿,使心中的前期形象感受与稿件相融合,再造当时真实的情感和景象!这里要注意的是,配音员并不需要死扣配音稿件的字字句句,要懂得通过口头修改,使之更加符合现实语态。

三、二度创作不唯稿是瞻

电视较广播而言更具有集体创作的属性,一个片子,配音只是其中的一环,稿件的撰写、修改、审定都是不同的环节进行,那么是不是文字稿内容就和配音员没有关系了呢?难道配音就是完整配稿?不是的。播音员通过自己的发声器官,把文字变成声音,其中包含着播音创作,而不是简单的传声筒。配音者不但要敢于改文字,还要善于改“感情”,改文字,很好理解,就是要改一改那些文绉绉的晦涩词语,改一改那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同音词,改一改那些不必要的拖沓的缀词,使之更适合口语传播,更易于听者明白。如:“某某表示”可以改为“谁谁说”,用“全不同意”就不如“都不同意”听起来更加明白。“这就是莫言先生的故居”就没有“这就是莫言曾经的家”那样更能塑造一位朴质无华的文学大师的亲民形象。

实际上,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很容易遇到一些在“画面配音”口语表达中不必要的文字和堆砌的辞藻。如《九华天池》电视解说词中“库区三面环山,水色翠绿,碧水蓝天,清翠山林,竹海连片,野花芬芳,空气清新,景色十分迷人。”撰稿者似乎要把所有的美丽的辞藻全部拿来堆砌,其实电视画面中已然显示了,水色,蓝天,山林,野花,然们已然感受到美丽的景色,再去配上大量的词语就显得破坏意境。倒不如改为“同期画面自然声+库区景色十分迷人”这一句话的点题扼要。文字少了,意境多了,整体感就强了。

四、运用情景再现带“我”入画图

在播音创作中,“情景再现”是至关重要的内容,而在电视纪录片解说中能够正确运用,不但能使纪录片解说有声语言准确到位,还能给解说语言增添许多生气,使其变得有声有色,不再枯燥。在解说电视纪录片时,如果只注重播读的字词是否规范而忽略了感情和技巧细节的运用,就造成观众只记得播音员的声音而使播读作品变得空洞而无力量,配音的声音似乎是一个转述者、旁观者而不是在现场的声音。

旁观感的配音状态究其原因是播音员的主观自我存在感太强,不能使自己设身处地,内化进文稿的事物意境之中。要消除主观的我,就要仔细留心稿件中哪里是“特写镜头”,哪里是远景、全景?是由远及近,还是又近及远?都要胸有成竹,走向明确,主次得当。这时,文字稿件背后的客观世界正展现在我们面前,活跃的形象、发展的事件、场面的气势、景物的色彩、情绪的变化都涌现出来,可以触摸到感受到。稿件中的情景在播音员心中连续的、不断的再现出来,又表露在有声语言中,这就是情景再现的“动于衷”和“形于外”的过程。

总之,电视纪录片解说时一定要注意声画结合,在进行解说时不仅仅是进行声音上的塑造,还要和画面结合起来,声随情动,情随影动。成功的做好一部电视专题片或者纪录片的配音工作,对于每个播音原来说都是孜孜追求的目标。首先要增长知识,平时多读书看报,面对历史题材稿件的解说要增长历史方面的知识。其次丰富自身阅历也很重要,平时多实践、多思考,多积累一些经验,这样在应对不同的稿件时就会得心应手。还有,对于自己录制完成的作品,一定不能一丢了之,而是要拿过制作好的片子,自己看一遍,往往能发现配音的问题所在,然后按照自我新的理解,再去配一遍,找到最佳的效果。只有不嫌麻烦,钻研揣摩才能最终到达配音解说完美的境界。

第2篇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表现手法;多元化

电视专题片,是我国电视节目类型中比较有非凡特色的一类节目,既不同于新闻,也不同于电视纪录片,是我国电视节目类型的一种突破。它突破了电视纪录片固化的拍摄模式和情景表达,又结合了新闻真实性表达的优点,将趣味性、丰富性与教育性融为一体,通过画面语言、音效语言、环境渲染等多重表现手法的搭配与堆叠,力图将专题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核心感染到每一个受众[1],实现教育的启示意义,这也是每一部电视专题片策划创作主题的基础和前提。大多数电视专题片一般来说,都是以挖掘具有艺术价值和保护意义的传统风俗为主题,也有一部分是以历史事件为主题进行专题片的制作。“舞火狗”作为瑶族的传统舞蹈,是已经濒临失传的极具民族艺术价值的舞蹈形式,是瑶族少女进行成年礼时的必备形式之一,现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火狗:正在老去的瑶寨少女成年礼》,是为了宣传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精心策划拍摄的专题片。在片中,作品摒弃了传统、冗长的纪实片的表现手法,以独特的视角和多角度、多层次的视觉画面,将这一历史悠久的文化习俗,仅用不足17分钟的片长完整的诠释出来,并指出当前“舞火狗”濒临消亡的原因与困境。

一、唯美视角解读传统习俗,多元化表达拓宽专题内容

任何一部专题片从策划到制作,其中的整个过程都是费尽心思和心力的,是去粗取精、火炼真金的过程。《舞火狗》尤为如此,从确定“舞火狗”这一传统习俗开始,围绕主题而开展的资料搜集、走访研究、现场考察便从未中断,继而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整个剧本结构、风格影调、画面音效的构思,最终呈现出这一部特色鲜明、形式独到、内涵丰富的电视专题片。作为一部挖掘瑶族传统习俗内在精神的专题片,《舞火狗》并未以艺术展现的形式来进行专题片的制作,而是通过树立典型人物的手法与故事化的表达,来进行全片的结构铺排。在片中,作者给“舞火狗”赋予了三个不同的意义,“舞”以谭松娣为代表,象征老一代瑶族女性代表,是舞的极致与艺术的代言人;“火”以林何娣为代表,象征中年瑶族女性代表,是火的传承与精神的向导;“狗”以杨秀娣为代表,象征青年瑶族女性代表,是“狗”的继承者与传承的希望。通过这三条明线,作者再以她们三人与“舞火狗”的故事为暗线,来进行整部片子的表达。除此之外,本片在传统的解说词加画面表现的表现手法上,又通过环境对比、语调节奏的安排与变化,增强了整部片子的可欣赏性,使全片好看而有深度。以片中某片段举例:在专题片中,分别呈现了瑶族不同时期的生活住所,一个呈现的是原始而纯朴的“围屋”式的大家庭村落生活方式;一个呈现的是因为公路的修建,而把“围屋”的形式破坏而产生的“自立门户”的洋楼生活方式。通过这两种形式的对比,作者旗帜鲜明的表明自身对于“围屋”这种体现“水土交融、自然圆满”的生活方式的向往,从而通过这种主观情感的代入,引发观众思考。不难发现,解说词以这种略带遗憾的语调,将“舞火狗”的发展轨迹与兴衰原因浓缩其中,并通过前后对比的方式,让受众自发地陷入深思,感受专题片所要表达的深意。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种通过画面对比而引发受众思考的方式,对于解说词与配音解说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一般而言,专题片打动观看受众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画面语言、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解说词便是文字语言的一部分,在专题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舞火狗》中,便是通过散文一般的解说词,给全片带来一股诗一般的韵律和哲学的思辨色彩,将片中所要展现的人文情怀极富节奏型的展现出来。需要指出的是,专题片的三种语言之间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客体,往往一种语言的展现需要三者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否则效果将大打折扣。以一部分解说词为例:(解说词)以前瑶族女性在参加舞火狗仪式时,天空中的满月,是纪念其生命中最美好时刻的象征,仰望天空的那一刻满眼都是家乡的美丽;如今身处“钢铁森林”的城市,仰望天空,不知道一眼望到的,是眼中的摩天大楼亦或霓虹灯光,还是心中的那一轮满月?注:瑶族舞火狗仪式举行时的月景。通过满月以及周边乌云的镜头,暗示着“舞火狗”正在遭受外部环境的威胁而濒临失传,同时以仰望的视角引人深思以反问结尾,片中最后再以极富总结性的字幕加以概括:(字幕)蓝田瑶族乡境内有流洞水、倒流水这两条河顺流?倒流?民俗文化正在拔河……通过这一系列的阅读,一股感慨历史传统文化受现展冲击,而濒临消亡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但仅从字幕上的排列无法打动观众内心。为充分的发挥专题片的文字效果,一方面我们通过邀请国家级配音老师进行文字配音,确保将解说词的感情与节奏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大量的后期时间花费,对整个画面语言及字幕设计进行非线性设计,并加入特效、色彩处理等技巧,希望能以赏心悦目的画面语言加上细腻动人的文字语言,有效激发观众的欣赏情趣,增强专题片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从内容本质上来讲,专题片的功能也侧重于文化教育与历史纪录功能,同一般的电视纪录片的目的并无太大区别,但从表现形式来讲,电视专题片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耐看元素更多,《舞火狗》尤为如此。虽然《舞火狗》创作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瑶族这一传统习俗,但《舞火狗》突破了一般的电视专题片的拍摄手法,通过采用类似电影叙事蒙太奇的手法,进行了电视专题片一次拍摄手法与构思上的创新突破,加强了电视专题片的情节冲突,由此吸引观众可以从始至终带着浓厚饱满的兴趣进行观看,便于观众更容易感受和理解专题片中所蕴含的主题思想。

二、画面语言的多样化以及镜头细节描写对表达深度的影响

法国著名剧作家马赛尔•马尔丹说过:“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它是电影的原材料”[3]。为了成功地实现画面语言在《舞火狗》中的构建,节目制作成员参照对比了大量的节目素材,并对瑶族地区色彩构成强烈的景点进行取景,力图将瑶族地区的原始风貌,与达成节目效果所需的画面语言成功构造出来。以此部电视专题片的片头为例:注:参加舞火狗仪式的瑶族少女。通过斗笠、燃香、瑶族少女这三者的结合构成镜头,营造出“舞火狗”仪式的庄严感与肃穆感,暗示“舞火狗”仪式对瑶族少女的重要性月圆———配上笛音,短暂性尖厉,以达吸引之效黑夜,一瑶族少女出场,头戴斗笠,无面部镜头,开始点香阿婆类似歌谣的呢喃声响起篝火腾空———伴随鼓声响起脚步特写,由慢到快,越来越快,快到光影效果产生———鼓点开始强而有力舞火狗舞蹈中的特色部分特写———鼓点依旧强而有力舞火狗的少女歌谣开始伴随场景出现老-谭松娣、中-林何娣、青-杨秀娣———三代瑶妹依次进行面部特写(出字幕)跳过火狗舞蓝田阿妹才配谈婚论嫁(推出片名)舞火狗正在老去的瑶寨少女成年礼……通过镜头画面的描写,不难发现,在镜头画面中最能引起和带动观众情感的,不是画面的整体构造,而是某一局部的细节描写,这是镜头画面的点睛之笔,也是神来之作。“细节表现是电视专题片表现手法的共性与创新基本理念。”[4]基于这一电视专题片的理论基础,在进行《舞火狗》的拍摄过程中,尤为注重镜头的细节描写,但也没有过分抓取过多的镜头,仅对人物的面貌神态以及舞动动作等进行了细节渲染,例如“老一代瑶族女性的眼神”、“满月与残月的镜头特写”、“舞火狗时三代女性不同的面部神态”等。通过这些特写,希望能将“舞火狗”这一传统习俗的兴衰轨迹,以及不同年代的瑶族女性对“舞火狗”的看法表现出来,通过观众解读引起反思。同时,也注重镜头细节描写的创新性表达,希望能使得《舞火狗》这部作品,充满人文情怀与电视美感。事实证明,细节表现的成功运用,将使得电视专题片的可看性与耐看性大大提高,也更容易使观众接收到专题片中所隐藏的节目主旨与精神宣扬,达成电视专题片的创作目的,实现社会价值。

三、主题思想多样表达,专题力度逐步推进

电视纪录片更多的是一种客观上的描述与介绍,而电视专题片作为与纪录片有所区别的电视题材,它允许在片中呈现作者的主观情感与价值取向,倡导纪实的同时也呼吁“情景”的呈现,一部专题片的价值呼吁与宣传意义,也正是藉由这种主观情感而产生的[5]。《舞火狗》中并没有对片中人或事做主观的是非判断,而是将作者的主观情感隐含在解说词与旁白语言当中,供有相同感受的读者共鸣,这类可以产生共鸣的观看者便是专题片的受众群体,也是专题片主要的教育人群和宣传对象。以“商演”一节为例:(解说)从村寨跃上舞台,歌声动听多了,舞步也华丽多了,但是,您是不是觉得少了点儿什么?背弃了与大地的亲密契约,高攀上了三尺舞台;放弃了一年一度的月圆之约,让时间像糍粑一样随意捏来捏去;抛弃了对于责任和感恩的表达,让仪式成为一场让外人猎奇的民俗秀。解说词中,蕴含的对于追求商演,而忽略了传统文化与精神的继承的观点随处可见,道出了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人们越来越多的看重的是利益的那一部分,而忽略了文化艺术与责任的部分,使传统文化艺术陷入濒临失传的困境。由此我们也只能无奈的喟叹:(字幕)惠在眼前谁耕蓝田竞跳龙门谁舞火狗但我们仍要发出自己微弱的呼吁:(解说)注:舞火狗片头字幕。用红色艺术字体来展现“舞火狗”,是一种警醒,也暗含“舞火狗”仪式如今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同时字体的“舞蹈性”也是在展现“舞火狗”这一传统仪式的艺术价值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如今的“舞火狗”传承更多的只是将舞蹈的形式继承下来,“舞火狗”习俗中内在的那种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思想深度,并未被传承者所理解和感受。但是越来越光鲜亮丽的舞蹈服装和舞台背景,到底同传统简单的舞蹈形式相比,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现代的迷惑?这只能交给每个人的内心去拷问了。通过这整整16分钟余的专题片制作,叙事与对话的双重结合,画面语言的多极化表达,文艺语言的情感渲染,使得《舞火狗》这部电视专题片所要表现的主题情感一览无余,让观众在欣赏专题片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惊奇、喜悦、遗憾、惋惜、反省等多重心理感受,由此更加加深对于专题片的印象,加深与主题共鸣的程度,进而在实现作品艺术价值的同时,实现作品对于文化、对于传统习俗的社会价值。

通过此次《舞火狗》专题片的拍摄,我充分地体会到一部专题片要想取得成功,除了选材的重要性之外,掌握多样化的表达方法也是重中之重。唯有掌握多样化的表达方法,才能增强专题片的吸引力,吸引受众进行观看;同时通过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专题片的内容才能变得更有欣赏价值,也才能引起受众的推荐。也只有成功的实现了这第一步,专题片的意义和目的才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4][5]李若愚,张艺馨.对电视专题片表现手法的探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3).

[2]董浩.电视专题片创作浅谈[J].大众文艺(理论),2009(19).

[3]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第一章“电影画面的基本特征”[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

第3篇

我们可以列举出这样一些电视片:《唐之韵》《江南》《徽州》《晋商》乃至引起轰动的《故宫》。这些电视片,既不同于原本意义上的电视风光片和宣传片,也不同于《望长城》式的纪实性纪录片。它们旨在推介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用电视媒介来展示传统文化的精美,阐释精品文化的真谛。

这些片子在创作方法上同纪录片和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纪实风格都有所不同,他们采用了更为中国化的,更加被中国观众接受的手法。在制作方法上,也更加靠近市场,走出了传统文化电视传播的新路。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漫情怀

这主要表现在解说词的文本方面。它们首先用精美的解说词征服了观众。这几部专题片多为非职业电视人撰稿,甚至还有解说词先于摄制的可能。对于这几部文化专题片来说,这种艺术性的选择恰恰有助于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漫情怀和突出精品文化的精美。

《唐之韵》的撰稿人是著名学者樊修章。依靠深厚的文化素养,撰稿人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唐诗深入浅出地展示出来。也许有些语言是非电视化、非解说词化的,但对于表现精美的唐诗传统文化来说,却是最恰当和具有表现力的。诗化的语言才更有助于展示唐诗的气象和意蕴。这种创作方式是大胆的,也是真正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江南》的撰稿人是诗人杨晓民。他用细腻的诗的语言活现出江南的文化和风情。片中时常引入第一人称的视角,让观众随“我”的脚步去踏遍千山万水,听“我”讲述江南的故事。这部文化专题片着力发掘江南湖光山色的人文底蕴,表现江南山水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沧桑使现实与历史,写意与思辨、自然与人文,相互融合、交相辉映,从而形成了它浓重的写意风格。

精美、空灵是这几部文化专题片的解说词共同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不同,在写实之外,它更重视写意。重视由声、画和文字传达出来的意境。在《故宫》中,这种浪漫情怀增加了理性和学养的成分。厚实的文化顾问班子带来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使这部电视片显得厚重和大气。

在纪实传统中,《故宫》着力体现了浪漫主义精神。它回归到传统的中华民族大气度精神,重抒情、重想象、重创造力、重文化意蕴,使它们获得了观众的欣喜和认同。

二、精美的制作

这几部文化专题片无论从画面、配音、配乐和形式创新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力求精美的意识,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画面精美,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唐之韵》聘请了各地的优秀电视人,把唐诗涉及到的各地风光、地理用非常精美的画面表现。精美的画面配上精美的叙述,才更能展现出唐诗的精华。在展现唐诗壮观雄浑的气魄时,电视片用了大量广阔的画面,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如仰拍的龙门石窟、长安古城,俯拍的长江、黄河,还有山峦、大海、冰川。同时对于阴柔细腻的唐诗,也配以枫叶、流水等画面意象,达到良好的效果。《江南》则极尽细腻精致之能事,突出展现江南风情。小巷、民居、油菜花、小桥、流水、凉亭、渔人、轻轻波动的湖水,这一切都营造了一种精致美丽的江南风情。精美意象的组合让观众感受到了恬静淡雅的气氛。《故宫》更加重视画面的讲究。在展现宏大和精致,选用各种角度之外,这部纪录片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延时摄影和定点摄影的手法,于是我们看到了宫殿上空云层的移动,宫墙上光影的变幻,看到了同时展现的故宫角楼的四季变化和故宫断虹桥畔从枯枝到绿叶再到白雪纷飞的景象。它使得故宫这个凝固的建筑群“活”了起来,显得更有生命力和历史感,也给观众一种不同凡响的视觉体验,让人震撼和赞叹。朱羽君教授认为《故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视觉冲击力创造上最下功夫的一部作品。由于光影的运用、摄影的角度、技巧的发挥,凝固的建筑在真实的基础上,被演绎成浪漫的形象,把故宫的浪漫精神传达开来。该片的总导演周兵说:“视觉上的追求是永远要给人带来惊喜的。”这种“画(面)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正是这几部文化专题片达到高质量的关键。

在声音方面,这几部文化专题片也非常精致。《唐之韵》中高峰的配音雄浑而有底蕴,透着对唐诗的深入理解。《江南》中任志宏和肖玉的配音则充满感情,创造出江南恬淡优雅的意蕴,使整部片子像是娓娓的倾诉。在音乐方面,这几部专题片的创作者也颇下功夫。《唐之韵》的慷慨有力、《江南》的水乡风韵、《故宫》的历史沧桑和精致美丽,都与其整体风格浑然一体。音乐是专题片的魂,这几部文化专题片应该是魂与肉结合完美的典范。

更重要的是,几部文化专题片都有了艺术上的创新。《唐之韵》制作了精美雄壮的片头片尾。古建筑和自然风光的叠加组成的美丽片头,由童声朗诵《渭城曲》作背景和大漠流沙、兵马俑、纺车、耕牛、诗书的画面叠加而成的精美片尾,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江南》则在叙述中添加了漫画作为辅助手段,给人新鲜的感受。比如计得《兰亭序》的故事。特别是它灵活自如地调动了象征、比喻、比拟等多种电视艺术手段,创造了一种典雅蕴藉、婉约灵动的诗性语言,捕捉了富于意味的细节,表现出富含神韵的写意风格,是整体观照江南文化的一次有益的尝试。《故宫》则在多方面进行了突破性的尝试,电脑动画的运用就获得了成功。开篇运用3D技术,从空中鸟瞰大地,画面不断变化出北京城不同时代的城垣位置,从春秋战国跨越汉唐宋元,直至明清,一个画面展示了这座城市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这不平凡的开篇表现了紫禁城蕴含着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此外,上万人运送大石、顺治进京、登基典礼等场景运用动画制作和实景拍摄相结合的方法,增加了《故宫》的视觉感染力。尤其片中以很多古代绘画为蓝本制作成二维动画,这是一种独创。像《燕京八景图》《康熙南巡图》《平安春信图》和《万国来朝图》。这种方法使画面中的人物、云彩、流水活动起来出现了独特的视觉效果,使这些画面具有显著的中国传统绘画气质和典型的宫廷特征。

三、成功的运作方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文化专题片经历了从宣传品到作品,再到产品的转化。如今,经历了多年精品意识的磨练,加之电视人市场意识的逐渐增强,中国电视界已经开始出现了一批精美的产品,并正在走向市场。在产品的创造上,电视人也越来越与国际接轨,与市场接轨,渐渐摸索出更成熟的运作方式。从这几部电视文化专题片的运作方式上,我们也可以受到很多启发。

市场化运作是它们的共同特点,而且运作方法也越来越规范和成熟。《唐之韵》由宁夏电视台、山西电视台和北京三多堂影视广告公司联合摄制,实际上它整合了央视和很多省市的优秀电视人才,也吸收了各地的很多精美的影像资料,高峰、康健宁、高国栋等人的加盟为电视片的高质量提供了保证。三多堂公司积极运作播出,并着力进行后期开发,也使这部纪录片产生了最广泛的传播效果。《江南》一片则与苏州电视台、安徽电视台和南京电视台合作,加大了摄制的效率,也使电视片“散点透视”一般地展示出江南文化的特点。《故宫》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制作”。在中央电视台和故宫博物院的有力支持下,故宫节目组聚集了国际一流的创作人员。从学术顾问到摄像、编辑、动画制作和音乐创作,都是一流人才。他们也定下了世界一流品质的创作目标,三年磨一剑,才有了这部精品的问世。

上个世纪末以来,一些文化专题片的陆续出现成为电视界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创作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走向成熟,这些纪录片从艺术上和运作机制上都给同行带来了新的启发。长久以来,文化界贬斥电视节目“没文化”、“缺少文化内涵”、“浮躁浅薄”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一些电视人始终在探索和寻找对于传统文化的恰当表现方式。在几部成功的文化专题片上,我们看到了他们走向成熟。一方面,他们尊重中国文化留下的传统基因,深度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在形式上尽量“中国化”,用中国的方式来展示中国的精品文化,既利于表达,又与中国观众的文化心理相契合。另一方面,在制作方式和运作方式上,他们又摆脱固有模式,尽量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以现代化的运作方式来制作和发行精美的产品,既保证了商业上的成功,也保证了节目的总体质量。

事实上,这些文化专题片更容易让人想起“市场”这个概念,市场其实很大。传统文化积淀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已经很久了。而一些优秀的文化节目,会勾起人们心中的深层记忆,产生强烈共鸣。只要我们认真吸取传统文化的滋养,制作出精美的文化产品,就一定会有更为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赵曦:《经典文化的经典传播》[J],《现代传播》,2006年1月

[2]周兵:《创新、实验、传承》[J],《现代传播》,2006年1月

第4篇

主持人晓晏,就是拥有这种美丽的魅力女人。

晓晏的名字,很久以前就在我耳边回旋了,朋友总对我说,如果我不走近晓晏,作为记者的我就是失职。

午夜,用心交流一种感动

晓晏现在主持北京新闻广播《星空下的女人》,这是一档夜间情感谈话节目,深受听众喜爱。每晚,人们都被她充满磁性的声音引领着,在星空下直面情感人生。

《星空下的女人》定位准确,从英语的节目前奏曲可以看出,这个节目是针对都市白领女性的。《星空下的女人》坚持那么多年不容易,有些话题很有趣、有意义。今年,这个节目由午夜提到“黄金段”,是对晓晏工作的肯定。占据了很好的时段,相信晓晏会让《星空下的女人》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启迪。

为了做好节目,晓晏用心和听众交流自己的感动,除了在午夜的电台,她还通过各种渠道倾听听众的心声,比如,她在网上这样留言:

作为电台节目主持人,我更喜欢您通过网上留言,告诉我更多的属于您自己的话题和充满个性的社会关注点,这样我们之间的沟通和对话就会通过我在新闻广播所主持的节目有不尽的亮点。

我时刻等着您的到来。

感谢这个充满个性的网站,感谢信息爆炸的天空,感谢你,我不曾见面的相识。

我问晓晏:“《星空下的女人》播出那么多年了,你有没有感到话题有枯竭的时候?” 晓晏回答说:“只要心中充满激情,就会在交流中感动,在感动中交流,就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话题也就不会枯竭。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采访晓晏的当晚,我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星空下的女人》的直播,另外两名嘉宾分别是“齐家亲子成长训练机构”的成长顾问魏敏女士、性学专家王志,讨论的话题是“真爱需要支撑吗?”直播间的气氛非常热烈,在晓晏近乎完美的主持艺术的感染下,嘉宾都畅所欲言,听众们也参与进来讨论,互动短信差点挤爆短信平台。

“抗非”,空中连线解疑释惑

在《晓晏温馨俱乐部》这个节目中,晓晏和嘉宾探讨感情与心理健康的问题,给人以生存的力量,这个节目曾持续播出三年,并赢得众多的听众朋友。

2003年,晓晏和苏京平主持的《和你在一起》 特别节目通过电话连接、手机短信、现场访谈、多边连接等方式,深入“非典”患者的病房、疑似患者的住所、隔离人员的家庭、白衣战士的岗位、科研尖兵的攻关前沿等各种抗击“非典”的现场,利用广播的优势沟通抗击“非典”前方与后方的联系,讲述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故事,倾听生命寻呼、真情互动的心声,探访生死考验中的人生感悟,为听众解疑释惑,排解孤独、焦虑、恐惧和无奈。

配音,美丽的幕后英雄

晏积是晓晏的学名,比晓晏这个播音名的名气小多了,但在影视剧的配音领域里,她的贡献却不小,她配音的影视剧高达几千部(集)。不仅在国外大片《黑客帝国》、《特洛伊》、《终结者2》、《龙旋风》等中有精彩的诠释,而且在《康熙王朝》、《东边日出西边雨》等国产影视剧中也有上佳的表现。晓晏的配音适宜不同年龄,她能赋予动画片中的小唐老鸭鲜活的生命,也能把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表现得是模是样。同是女人,她能把含蓄、贤淑、尖刻、疯狂等种种类型刻画得各具特色。“我对声音有一种天然的敏感,四岁开始朗诵就喜欢声音创作了,从部队文工团调到八一厂后便开始了配音生涯,现在做北京电台的主持人还依然难舍这一爱好。”

晓晏经常会被耳边传来的不同声音所吸引:在风中,晓晏聆听着风的倾诉;在水边,晓晏感动着浆声灯影里的浪漫;在山谷间,晓晏捕捉着乌啼猿嚎的空灵;在舞台下,晓晏醉心于话剧中那些精彩的对白。关注别人的声音特色已然成了她的“职业病”,对声音的迷恋,使得她养成了看话剧的习惯。她非常注意多听、多观察人们在不同环境状态下用什么声音、语调说话。

“有人常常问我,你配了那么多的艺术形象,但你却并不为人所知,你不觉得寂寞吗?其实,我挺喜欢这种幕后感觉的。画家完成一个特有灵性的画作后独自喜悦的感受我也有,配一个好角色,刹那间的爆发和释放,会让你觉得特享受,那一刻你忘记了自己是谁。” 晓晏的眼中闪着神韵的光彩。

晓晏说:“同是孝庄,斯琴高娃和潘虹塑造的截然不同,高娃可能更具一些野性,潘虹更文静一些,年龄段也不一样。对我而言,去接近潘虹的语音气质比较容易,我们的年龄、经历都差不多,基本上用本色外加一点京腔。但配高娃演的孝庄就比较费劲,那段日子很辛苦,琢磨一段配一段,我常常看着她的影像拿着台词一次次地找着最佳的感觉,直到我认为可以了,才让录音师开机。配音演员是一个具有特殊技能的语言艺术创造者,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捕捉到演员和这个角色的特点,然后调动自己的表演技巧。”

晓晏配音的部分影视剧:

30集电视连续剧《武则天》:为武则天的扮演者刘晓庆配音;

50集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为孝庄太后的扮演者斯琴高娃同时为惠妃的扮演者李建群配音;

40集电视连续剧《少年天子》:为著名女演员潘虹扮演的孝庄配音;

40集电视连续剧《水浒》:为王婆的扮演者李明启配音;

20集电视连续剧《东边日出西边雨》:为陈丹尼的扮演者伍宇娟配音;

美国进口大片《将军的女儿》:配将军的女儿;

美国进口大片《龙旋风》:为刘玉玲配音;

美国进口大片《公主日记》:为母亲配音;

美国进口大片《星战前传之二》:为主要角色配音;

美国进口大片《骇客帝国之一、之二》:为女主角配音;

第5篇

(一)体制、机制上的不足

目前,有些高校的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数码影视、动画等专业分别归属不同的学院,师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设施也散落于各个学院。使设备、师资等教学资源分散。

(二)资金有限,实验设备不足

由于资金有限,实验设备数量有限,学生实验时要4-5人组,而有的一节课只能有一个小组上课。因此,实验教学目标难以达到地。

(三)重复投入,资源浪费,共享度低

有影视制作类课程的相关专业散落于不同的学院,各个学院都要新建或扩建自己的实验室,造成重复投入,资金分散,各自为阵,不能共享;即使是将相关实验室建在其中一个学院,仍存在共享度低的现象。

二、共享实验平台建设

(一)管理体制

探索建设资源共享实验大平台的影视制作实验中心(校级实验教学中心),挂靠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兼任实验中心主任,统筹协调相关学院、专业影视动画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和教学改革,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及相关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另设常务副主任一名,负责实验中心的日常运行管理和实验教学计划的安排、实施。

学校将相关学院所有涉及影视、新媒体类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全部下达给实验中心,涉及影视、新媒体类课程实验室的建设资金也全部投向实验中心,实验教学经费也由学校统一划拨,作为面向多学院、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实验平台,实验中心的建设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集中起来,实现共建共享,克服了分头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现象,形成了规模效应,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提升了实验室工作的整体水平。

实验中心专职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统一管理,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实践带教、学校影视服务等岗位之间定期轮岗,使教师能在实践岗位得到锻炼,继而把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案例传授给学生。

中心建立了一系列的实验教学、实验室开放和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度执行良好。中心制定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流程》等实验室开放的管理措施和开放方案,实行实验场所全部开放、实验时间全时开放、实验内容全项开放,使用效益好,资源共享度高。

(二)教学理念

确立以学生为本、强调自主学习与实践促进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验教学理念。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现有实验教学条件主动学习与开展研究。它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广播电视新闻类课程,以媒介调查的结果和业界反馈的意见作为参考来进行自主学习设计,制作网络课程或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创设网上学习讨论区,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构建当前所学知识的目的。

实践促进则是一方面通过讲座和实地考察的方式,让经验丰富的传媒工作者到中心来举办讲座,传经送宝,或组织学生到传媒单位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以传媒工作者为师,感受媒体一线的动态,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找出自己的差距;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媒实践,积极向媒体投稿,参与媒体的节目制作,参与各项传媒技能竞赛,如校园数字媒体大赛、参与学校有关重要活动的新闻报道工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获得经验,实现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高。

践行“开放式教学”的教学理念,建立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促进实验中心与实习基地的有机对接,使校内的媒体实验教学与校外的媒体实践锻炼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操作能力。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与地方主要媒体、广告公司等传媒机构合作,共建媒体实习基地,作为实验中心的有机延伸。实验中心和媒体实习基地一内一外,形成互补的平台,为全面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中心面向教育科学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杏林学院和各专业师范类本科生开设了摄影、新闻摄影、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电视摄像、电视画面编辑、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节目包装、专题片策划与制作、影视动画后期制作等17门实验课程,实验教学项目共计96项,年实验人时数达3万。

(四)实验教学体系

中心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打破过去单纯以课程设置实验的做法,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学生进行梯级实验课程建设,建立了基础验证实验与综合应用实验相结合、规定性实验与自主性实验相结合、传统性实验与开放性实验相结合的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1.第一层次:基础型实验-- 操作训练平台

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最基本要求设置,以个人为实验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基本实验。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巩固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术和基本实践技能。其实验特点是按认知规律、实际工作流程循序渐进地安排实验教学,以各种仪器设备的技术操作和使用技能的训练为主。如摄影、电视摄像、电视画面编辑、影视动画后期制作和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等。

2.第二层次:提高型实验―能力培养平台

提高型实验建立于基础型实验基础上,综合了基础型实验的操作技术和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以促进各课程和各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为创新性与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奠定基础,其实验特点是以小组为实验单位,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开放式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自选题材,自拟稿本、自行拍摄编辑、独立完成制作与包装。如新闻摄影、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节目包装、专题片策划与制作等。

3.第三层次:研究型实验―社会创新平台

这一层次的实验是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利用面向学校工作或社会的指导性任务,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其实验特点是以社会需求作为任务驱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如为企业制作宣传专题片、广告,为学校制作电视教材、多媒体课件,为电视台制作综艺片等。

三个层次的实验虽然有不同要求,但又互相融通、渗透和促进,体现了在实验教学中既重视基本技术的掌握,又注重能力的培养,还积极服务地方、产生综合效益。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力求把“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融于一体,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式,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由基础到应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五)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1.案例分析法

在实验之前播放一个电视成品给学生观看,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向学生演示编辑过程,分析编辑技巧。再将编辑素材提供给学生,进行练习。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来进行操作,模仿练习,在听课的同时能够得到及时强化,而且在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演示示范,及时解决问题。通过细致入微的制作过程演示和高屋建瓴的技巧点拨,将学生引入专业制作的领域,进一步掌握技术的运用。

2.任务驱动教学法

如在《电视节目制作》课程实施之初,就将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制作小组,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独立完成一个电视新闻报道,每个摄制小组独立完成一部电视专题片,并从选题、文字稿本、分镜头稿本、拍摄计划、拍摄提纲、拍摄、编辑、后期制作等环节进行监控、辅导,作品作为课程考核的内容之一。这样,学生在整门课程学习中就有了目标。优秀作品上传到中心网站供大家欣赏,又激励学生将作品做成精品,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任务驱动”教学,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3.项目教学法

指导学生参与一个真实的传媒实务项目操作,在实战中总结经验、教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这样的真实任务有:学校或学院介绍专题片,学校的专业教学电视片,承接的校外制作项目如企业宣传片、公益广告、企业广告,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直播、转播和采访等。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实际社会工作,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为学生顺利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4.小组协作学习

电视传媒类实验有其独特的组织特点,即它的协作性。一部综合性的电视节目制作,必须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才能完成,在这个小组中,编导、摄像、编辑、主持、配音等工种有相对明确的分工,成员之间必须相互配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制作小组,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意识。

5.互动式教学

在多个层面上进行互动:一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提供资源、设计任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作。通过媒体创作活动建立互动,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进行交流。二是学生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团队实验项目的设计,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和研讨,并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三是实验中心与媒体机构互动,通过与新闻媒体和广告公司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或合办培训班等方式进行积极互动,引领学生走进传媒业界,实验教学与社会接轨。

6.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演示功能,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源,演示各种案例,使实验教学更加直观生动。运用实习拍摄节目、教学软件、教学影片等多种材料的观摩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观摩中学习传媒实务的经验教训。

7.网络化教学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制作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源,学生通过网上提交开放性试验申请等。中心网络平台上设置教学资源的专门栏目,提供实验课程大纲、实验讲义、指导书等实验教学开展的必备资料,方便学生认识实验课程和实践活动,做好实验准备。在网络课程、专题学习资源、辅助教学平台资源方面,中心开发了“电视摄像与画面编辑”、“现代教育技术”、“平面设计”等多门网络课程和专题学习网站,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实验教学的辅教学材料和教师个性化的课外实验学习辅导。

(六)实验室开放管理

实现实验室在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和实验设备上的全方位开放,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利用寒暑假、双休日或业余时间面向学生开放。实验中心提供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学生可自带课题,中心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建设好实验中心网站,及时更新、丰富网络实验教学资源,为全国、全省网络共享平台提供优质资源。利用中心网站、构建网络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课程网络辅助教学。利用网站学生可完成实验预习、资料查询、课程视频点播、提交预习报告、实验报告等工作,为校内实验教学和远程实验教学服务。

第6篇

[关键词]电视节目;后期制作;处理;技巧

中图分类号:TN94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317-01

1.电视节目后期制作概述

后期制作主要指的是根据电视节目制作要求,将已经采集到的图片、音乐视频以及声音等素材进行剪辑或者是合并,再从中添加一些特效、字幕以及场景,从而更好的满足电视制作的要求。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的过程需要对素材画面以及声音引进编辑,还要选择合适的配用音乐,需要搜集或者是制作音响效果以及制作现场背景音乐,需要对片头片尾进行剪辑,还需要制作字幕业绩音乐等。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能够为节目增加很多亮点,尤其是在计算技术应用得到发展与普及的新形势下,视频以及声音编辑的软件逐步更新,为电视的后期制作带来了很大的便捷。

2.1 制作电视节目片头、广告及专题片、纪录片片头的时候,最好选用非线性编辑

在影视节目片头和广告片中,需要大量使用画面的运动、相互叠加、透明与半透明,图像的快、慢动作,三维动画、各种颜色的特殊处理,字幕的特殊处理等效果。在专题片和纪录片中,除了应用这些效果以外,还大量的使用长镜头,这些要求只有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才能实现。

2.2 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一般是使用传统的线性编辑

当制作电视新闻时,它要求每个镜头的长度一般都小于3秒,这样才能增加信息量,并且在电视新闻中很少使用一些特技效果,大部分的镜头都是直接组接。然后再把同期声、播音员的配音穿插在一起。因此,传统的线性编辑大多都采用分量连接,才能相对减少信号传输过程中的损失,以确保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

2.3 制作现场直播、现场录制的娱乐性节目、访谈类节目、直播教学课堂时,经常使用以线性编辑为主,非线性编辑为辅

现场直播、录制的特点要求录制设备响应速度必须实时,特别是电视直播,一旦开始了就不能中间停下来,必须一次成功。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线性编辑相对合适。但是,体育比赛直播由于经常会涉及回放、特写镜头,所以应该以线性设备为主,再配合使用非线性设备,这样才能很好地满足观众的特殊需求。

3.镜头处理

镜头处理是电视节目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镜头的处理能够使整个电视节目富有节奏,才能够更好的吸引以及感染观众。镜头处理要能够突出主题,迎合人们的心理思维。制作电视节目主要为了让观众收看,只有电视节目能够满足观众的心理思维需求,才能够吸引观众的的眼球。而要吸引观众眼球就需要突出主题,并要保证内容与主题的统一,才能被更多的观众接受与喜爱。另外,镜头景别的处理能够有效表达出不同的镜头语言,比如说:近景、远景、中景、全景以及特写等不同方式的景物处需要具有针对性,根据时间、情绪等的变化对某一局部进行突出表现,从而给观众的视觉带来冲击,带动观众的情绪。同时在对景别的切换过程中要表现的自然舒缓,避免出现突兀或者是生硬的情况,从而更好地保障电视节目制作的质量。

4.画面处理

4.1 把握观众审美规律

在制作电视节目过程中对对画面的编辑要与保证与观众视觉审美规律保持一致,人们在观察景物过程中是遵循一定规律的,通常情况下人们的观察规律是由远及近,先局部后整体。这就需要制作人员充分的根据人们的视觉审美规律制作电视画面,从而保证电视节目整体的流畅。

4.2 掌控画面节奏

要充分的把握画面时间的长短,画面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了电视节目的节奏,如果设计画面时间较长,可能会使观众厌烦,而时间过短有可能不能充分的更好的表达出主题,因此制作人员要合理掌控画面时间的长短,在画面的制作过程中可以与景别进行结合来确定镜头的长度,还可以根据要表达的内容来确定镜头的长度,以确保最终画面制作的美感。

5.剪辑

5.1 抠像

抠像技巧是将图层中的某些区域变得透明或半透明,而后将抠好的图形叠加在背景上,使图层和背景成为一个整体。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人员在进行抠像时,首先要将要抠像的素材导入抠像软件中,并新建合成窗口,然后通过对素材的分析,确定抠像方法,常见的抠像方法有按颜色、色相、饱和度进行的线性抠像法,用于蓝底颜色不均匀的抠像方法,利用素材路径自动对前景抠像的方法等,选择抠像方法后,剪辑人员还要对素材的参数进行调整,以保证前景与背景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协调一致,调整过后,接下来需要检验抠像效果,剪辑人员可以利用黑白底色方法进行检验,最后剪辑人员通过对边缘的调整去除主体中多余的抠像底色,以完成抠像过程。

5.2 分剪插接

分剪插接,是指为了加强戏剧效果或弥补拍摄过程中的缺憾和不足,剪辑人员把表现某些动作内容的两个镜头,分别按照比例分割成两段、三段或更多小段,然后按故事发展顺序交替组接起来的一种剪辑技巧。分剪插接可以在剪辑过程中将原有素材作重新分切组合的处理,以改变原来的缓慢节奏,从而使电视节目变得紧凑、流畅、明快。除此之外,分剪插接还可以把原有素材中已经用过,但又符合情景要求的某些镜头的剪余部分,根据需要分割成两段或数段,和与之有关的其他蒙太奇因素穿插在一起,反复交替使用,借以渲染某种情绪和气氛,揭示某种涵义或借以较强某一戏剧。

5.3 特效制作

特效制作是利用数字技术处理影像,以获得某种特殊效果的后期制作方法,它可以将某些特殊的效果添加到视频中来,用以改变素材的样式或外观。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中可以使用视频滤镜进行特效制作,添加滤镜后的视频,其效果会应用到视频的每一帧上,而制作人员可以通过调整滤镜的属性,控制起始帧到结束帧之间的滤镜强度、效果和速度。此外,制作人员还可以利用转场效果来制作特效,与视频滤镜添加到所选素材上的方式不同,转场效果通常添加到视频轨上两个视频之间,从而使素材完成平滑而有创意的效果剪切。

6.字幕制作

字幕虽然在电视节目中仅是起着修饰作用,但是随着观众的审美需求不断提高,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原有的制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随着社会以及时代的发展,制作人员不仅要注重字幕的内容,而且要注重节目的包装。在电视节目中添加字幕主要是为了让观众更加明确节目的内容。同时字幕又能够对画面进行补充,在电视字幕的制作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为题,首先,在制作字幕时要注重电视字体的颜色、大小以及字体,观众对于字幕存在不同的喜好,在字幕设置时要把握好电视节目的主要受众的喜好。其次要把握好字幕出入时间以及方式,从而促使字母与画面能够高度统一,为电视节目增加亮点。最后,在制作字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辅助字幕造型的选择,从而使画面得到更好的装饰,增加电视节目的特色。

结束语

电视节目后期制作对电视节目整体品质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必须重视后期制作工作,不断探索新技术,采用新方法,以制作出优秀的节目作品,提高收视率。

参考文献

[1] 包呼生.电视节目后期制作应注意的问题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7):87-87,228.

[2] 邱安平.数字化时代下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中的非线性编辑制作分析[J].科技传播,2015,(9):88-89.

第7篇

【关键词】课程整合;创新空间;创造能力;实践教学

摄录编技术课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培养创造性人才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上和实践能力上,更有英雄用武之地,因此培养创造型人才成为我们时代教育的主旋律。

1.摄录编技术课程的整合

摄录编技术课的整合,是结合黑龙江东方学院结合独具内涵特色的“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思想,将摄像技术、录播技术和非线性编辑技术这三门课程经过理论总结实践验证进行了合理分配,降低理论学习的重心,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专业应用能力指标培养体系,由知识系统化向能力系统化转变,开出了一门更适合培养我院学生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理论基础够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课管用的原则,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加强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专业创造能力,培养能力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同时为开设这门课程的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为将来从事影视艺术的学生打下坚实基础,进而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2.创设创新空间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在教学过程中截取了大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影视素材,让学生分析其创作的优劣,畅所欲言,以人为本,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沉寂局面,同时留出作业的题目,以大学生为主题拍摄不少于3分钟的微电影或影视短片,题材可分为故事短片、情节短片、纪录片、专题片等类型,创作出震撼人心的视听作品。如“我的大学”、“绽放的青春”、“歌舞青春”、“我和学生谈恋爱”、“启程”等题目,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主、主动发展的场地,发挥创造思维的能力,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用激励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使他们在课堂中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3.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力是以已知信息或知识为基础,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重新组合,其中包含着多种认识能力,特别是运用想象力和思维的加工能力。摄录编技术课中的摄像技术部分,包括认识摄像机、摄像机的基本操作和电视摄像要领与摄像艺术三个实验,学生将通过该部分的学习掌握电视节目前期拍摄所需的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了体现,如在拍摄过程中如何运用美学知识进行构图,怎样运用拍摄技巧,在这些原理之上怎样进行突破等内容的练习。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广泛的邻近科学知识,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新的科学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探索未知的能力,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合摄录编技术激发当代大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视频短片或微电影,以组为创作团体进行合理分工,让创作团体成为从草根走向专业的一种尝试,是一种个性化的自我展示,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题材选择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首先是爱情题材成为大学生创作的首选。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更是大学生所追捧的爱情主题,旨在感动年轻的观众,传达“乐观、积极、时尚”的现代爱情观。其次是怀旧题材的创作。“怀旧”是人类的一种原初情感,从人类诞生之日起,渴望肉体和精神的美好、舒适、幸福与自由,是人类最根本最原始的天性。现实生活中80后面临着结婚、买房、就业等压力,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人往往留恋过去美好的回忆,充满浓郁怀旧色彩的创作正巧击中了80后的心结,让他们的创作有了广阔的空间。再次是网络上的热点话题也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创作主题。这些主题内容的选择,充分培养了大学生在创作能力。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应用性大学和科技性大学培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养大学生创造能力的一项举措。根据培养创造型人才对教学提出的要求,必须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跟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需求,加强教学中各个实践环节的训练内容。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摄录编技术课注重的就是实践性教学,着眼学生创造性实验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加强实验课教学。如在后期编辑部分,非线性编辑就是实践性较强的实验环节,包括软件间的相互使用、视频素材的剪辑,软件间的素材的转换等部分的实践操作内容。在实验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不要受已有知识的束缚,要敢于突破已有“知识网”,敢于创造性地进行实验。从实验设计方案,实验操作,分析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直到完成实验操作、都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把实验过程变成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过程。

其次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原创视听影片的创作。学生时代的思想最活跃,及其富有想象力,创造的内容更加新颖。通过参加创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后期合成部分中,包括电视特技与电视字幕制作、录音、编辑与电视配音等实验,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求学生综合使用本实验课程所学的电视节目编制技能,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最后的电视短片创作实验,为毕业后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学校要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此外,还要加强第二课堂和其它教学实践环节的学习和研究,广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创造条件。

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尽管我们作了一些努力,但认识是肤浅的,面对新的世纪,创新教育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将以更大的热情,为新世纪培养更加优秀的创造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创造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1.

第8篇

首先,建立稳定、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实验队伍。在岗位设置、人员编制、职称评定、实验技术立项和成果奖励等方面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和鼓励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技术人员应既会摄影、摄像、编辑,又能进行平面设计和课件制作,还要了解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知识。其次,提高实验队伍的学历层次,鼓励在职攻读学位、短期培训、参加学术交流,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4)改革体制,健全制度。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应在学校宏观管理的前提下,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首先,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应在学校实验中心一级统一管理下,院系二级管理应按照学科设立相应的分室,明确分工、责任与权利,发挥各实验室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其次,根据管理目标和任务健全一套全面、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这是管好用好实验室机器设备的保证。如《实验室安全制度》、《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开放登记制度》、《仪器设备管理责任制度》、《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办法》、《仪器设备报废和赔偿制度》、《实验室开放制度》、《实验仪器报损制度》、《实验室仪器共享管理办法》、《实验耗材申请制度》、《实验室仪器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危险品管理制度》等,做到有章可循。第三,建立完整的实验室档案管理,学生实验的时间、仪器设备使用记录、维修情况记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验改进的意见和建议都应该有明确的记录。(5)改革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建设思路,坚持“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实践与创新全面提高”的教学理念,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全面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首先,对实验教学整体优化,建立起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其次,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第三,采用分层次、多手段教学模式;第四,实行有序、开放的实验室管理新模式。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内容

笔者借鉴其他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经验,结合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特点,认为师范院校教育技术专业应建设以下六个主要专业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建设同时也可以为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提供实践场所。

1.现代教育媒体实验室

该实验室主要培养学生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能力,主要用来完成教育技术学导论、教育电声系统、教育媒体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一般配备的设备有幻灯机、投影器、电视机、影碟机、计算机设备、视频展示台、扫描仪、录音机、打印机、录像机、多媒体投影仪、电子白板、电声设备(话筒、调音台、均衡器、压限器、分频器、效果器、延时器、功率放大器、音响)等,以及相关软件编制所需要的材料,如投影片、幻灯片、磁带、光碟等。

2.电视节目制作实验室

该实验室主要培养学生电视节目制作、电视教材、电视教学专题片以及多媒体视音频的处理能力,主要用来完成教育电视系统、新闻采访学、电视节目制作实践、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电视音响与照明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具体包括:彩色摄像机的技能训练、录像机的操作使用技能训练、布光技巧训练、配音技巧训练、线性编辑系统的使用技能训练、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实用技能训练、光盘刻录、录像带复制等。该实验室一般应配备:彩色摄像机、录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线性编辑系统、调音台、字幕机、特技机、话筒、光盘复制机等设备,以及相关的软件系统,如3DMax动画软件、Premiere、EDUITS影视制作软件、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以及各种节目制作辅助软件。

3.多媒体技术实验室

该实验室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教育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能力。主要用来完成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与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和开发、平面设计、动画制作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具体包括:设计和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网上资源检索,采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局域网组建和使用,计算机辅助教育教学研究等。一般配备的设备有:网络服务器、视频展示台、调音台、话筒、打印机、扫描仪、投影机、微型计算机、网络交换机、数码相机、数字摄像机、刻录机等设备以及相关的各种软件系统,如办公系统软件of-fice,动画制作FLASH、3DMAX,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文字制作软件Cool3D,软件课件开发软件Authorware,音频处理软件SoundForge、Cooledit,视频处理软件Premiere,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Dreamweaver,网络教学管理软件,多媒体应用软件如音频格式转换软件GoldWave,视频格式转换软件WinAVIVideoConverter,压缩软件WinARA,暴风影音媒体播放软件以及其他相关的各种辅助软件等。

4.摄影实验室

该实验室主要培养学生摄影创作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主要完成摄影技术与艺术课程、艺术基础美术等课程的实验教学教学任务。具体包括:摄影器材的使用技能、拍摄技术、冲洗加工技术、图像的后期处理技术、摄影布光技巧等。该实验室一般配备:数码照相机、灯光、布景、打印机、扫描仪、计算机等设备以及相关的图像处理软件和摄影耗材。

5.微格教学实验室

该实验室主要是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场所之一。主要完成教学设计、教育学、学科教学法、微格教学与教研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也是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微格教学系统的使用训练、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改革、师范生教法课程改革等。该实验室一般由一个中心控制室和五个左右微格教室组成。该实验室一般配备:微格教室主要有摄像机、云台、录音机、录像机、投影机及控制台,控制室用一个计算机处理中心和多个计算机处理终端,通过系统接口电路把整个系统的外部设备连接起来。该系统具有测试功能及受训者资料管理功能,实现了评价者给受训者评分自动化及受训者在册、训练科目、训练内容、训练成绩、训练日程表等资料的管理,为评价者对受训者的教学评估提供了理论数据。

6.网络(远程)教育应用实验室

第9篇

编者按:在当今受众收视需求越来越高的环境下,除了节目本身要符合受众喜好外,对节目主持人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作为一名节目主持人,除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外,同时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独特的主持风格。睿智而富有幽默,沉稳而不失活泼,积极向上,主持别具一格是新时代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优点。当一个主持人的每次节目都能带给观众丰富的精神盛宴时,这时主持人的价值才能凸显出来。他英俊硬朗,幽默豁达、沉稳淡定,极具亲和力;独立、丰富,充满人格魅力;一口流利的英语,亲切的主持风格备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他始终秉承着凡事尽心、何必刻意的人生观,用审视的目光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及所主持的节目,不疾不徐地书写自己灿烂的主持人生,以随心自然的心态,闪耀在央视舞台上。他深知:把最好的节目呈现给广大的电视观众是他作为一名主持人的天职。他就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2012年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季小军。

季小军,男,浙江义乌人,中央电视台双语主持人,先后获北京语言大学学士学位、英国诺丁汉大学MBA学位,2000年加盟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曾先后主持《环球瞭望》(WORLD WIDE WATCH)、《央视新闻》(CCTV NEWS)、《体育新闻》(SPORTS SCENE)、《今日中国》(CHINA TODAY)、《海客谈》(Crossover)以及《文化快报》(Culture Express)等英语栏目,并主持《中华情》(2005年至今,CCTV4)及《绝对挑战》(2006-2007,CCTV2)等中文节目,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英语司仪。曾连续六年主持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元旦晚会,连续四年担任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主持人,出任奥运会、残奥会、世博会、亚运会、大运会、全运会等大型活动开闭幕式的司仪或主持。曾获得2006年度中央电视台“双十佳”主持人; 2010、2012年度中央电视台“名优主持人”;2012年度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等诸多奖项。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季小军老师,您好!很荣幸采访到您。首先祝贺您获得2012年度金话筒奖!获得金话筒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是责任、压力还是对您以后工作更好的激励,可否和读者分享一下您的感受。

季小军:谢谢。各种感觉都有。首先是自豪,金话筒奖是一个国家级大奖,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行业的最高奖,能得到这个奖的认可一直是主持人梦寐以求的目标,我也不例外。正式入行成为职业电视主持人十二年后获此殊荣,内心无比自豪,这是对我从业十二年来主持工作的认可,更是对我十二年来不敢放松不断努力的工作态度的认可。自豪之余还有紧张。获得金话筒意味着组委会和评委对我的认可,可金话筒奖的份量如此之重,我唯有继续努力才能对得起这份荣誉。

记者:您是北京语言大学毕业,后又赴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获得英国诺丁汉大学MBA学位,这些学业经历看似都和主持人这个职业不符,那么,之后您为什么会选择做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呢?

季小军:如果回头看,我可以说,最终让我成为主持人的是我的兴趣。而事实上从一开始到现在,是在各个阶段的不同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来到了今天所处的位置。可我们的生活中不经常有这样看似毫不相干却又内藏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事情么,正所谓看似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我们固然对自己的未来有千万种设计,可能叫理想,也可能叫职业规划,但生活终究不能一直按照我们的规划按部就班地发生。生活中我们最常做的是选择,每到关键之处,我们都要做出决定,不同的决定往往会影响我们未来的走向。所谓选择其实就是在当时我们能有的所有条件中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组合,而这些条件却不一定都指向我们心仪的方向。我们应该不断地努力,这是一定的,因为努力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选择条件。说完务虚的,再回到实际的问题。当年高考选择外语专业是因为兴趣,而媒体甚至做主持人播音员也是兴趣,但也只是兴趣而已,从没想到多年后这两个兴趣会合二为一出现在我的职业中。只是当年有这样的条件,也就做了这样的选择。同样的,当年留学选择专业也是众多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因为当时英国诺丁汉大学已经答应给我奖学金,而诺丁汉大学没有传媒方面的专业(传媒专业是兴趣),而MBA专业不需要有太多本科阶段相关专业基础,只需有工作经验即可,再加上当时的MBA正是热门,各种条件相加,选择MBA专业也就成了顺其自然的选择了。尽管MBA看上去更象一个商业学科,但它更是对我们思维方式的一个梳理,而这样的一种培训对我现在从事的职业有很大帮助。说到底,学英语也好,学MBA也好,只是当时的条件下做出的选择,而最终这些选择帮助我走上了主持之路。其实当初在留学的时候也没想着要当主持人,回国后倒是因为有留学的经历才促成了我到电视台工作的一次契机。

记者:您的自传《何必刻意》已出版发行,很受读者喜爱。从书名来看,好像在您生活和工作中,从未刻意追求过什么,事情也都是顺其自然的,其实大家都知道,要成为一位优秀的主持人,您一定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您能给我们讲讲您的从业经历吗?

季小军:首先我不太愿意把书当作“自传”,在我心目中“传”是一个很神圣的词语,我还远未达到符合这种神圣感的修为,因此我更愿意把它当作是和读者以及我的观众的一次沟通和交流,我只是在讲述我的故事,希望和大家分享,寻找共鸣。从业经历看似曲折,却又是水到渠成。大学学的是英语,但做主持人的兴趣一直在,所以在学校里就忙着“玩”广播站,后来还“玩”到了北京电台成了一名真正的主持人。但一直以来我只是把它当作兴趣,甚至到了电台以后都没想过要去做一个职业的主持人并以主持作为自己未来的事业。我只是把它当作纯粹的爱好,我只是在享受这种爱好带来的乐趣,但这并不妨碍我在这方面不断训练自己,而这些训练对我现在的工作大有裨益。

正因为如此,大学毕业我去了教育部工作,成为了一名国家公务员,看似与主持行业渐行渐远,但对兴趣的热爱使我又和主持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我甚至还在业余时间为专题片配音,为中文教学节目客串主持人角色。再到后来我去了英国留学,学的又是商业学科,看上去真的离媒体越来越远,却不知命运之手在我回国后开始施展魔法,重新将我拉回到我一直充满无限兴趣的媒体行业。回国后有一次机会,到还未正式成立的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担任一次节目嘉宾,结果获邀参加主持人面试并最终正式加盟英语频道。

在英语频道工作五年后,开始首次主持央视双语中秋晚会和元旦晚会,自此开始进入晚会主持领域,除连续六年主持中秋晚会和元旦晚会以及其它一系列主题晚会以外,还陆续参与一系列重大活动的主持或司仪工作,如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北京残奥会开闭幕式、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深圳亚运会开闭幕式、上海特奥会开幕式、全运会闭幕式等。另外,我还曾主持过CCTV2的中文职场节目《绝对挑战》和CCTV4的歌会节目《中华情》。

从最初的英语主持人到后来涉及不同类型不同风格节目的主持人,最深的感受是做好现在的工作会给你带来新的机会。可能有时我们不容易沉下心来,难免内心会产生一些焦虑,而不自觉地忘了我们应该做的其实是不断完善自己提高竞争力。努力了不一定有机会,但不努力一定没有机会。当然寻找机会的过程还需要有一些主动一些运气,如果机会一直不出现,我们就在现在的工作中寻找一些乐趣吧,人总不能被没有出现的东西给憋死。

记者:您曾主持多次重大事件的直播,如:伊拉克战事直播、非典危机直播、首届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北京2008年奥运会标志揭幕仪式直播、神舟5号飞船返回直播、杨利伟访港直播等等,请您谈谈记忆犹新或者说对自己特别有意义的几次直播。

季小军:从2004年开始我的工作重心从时政新闻的主播转为文化类节目的主持,包括主持《Culture Express》(文化快报)、采访文化界名人以及主持《Crossover》(海客谈)等。新闻事件的直播不是很多,但最近连续三年的除夕夜我都是和同事在演播室度过的,我们负责春晚的直播。文化节目的直播有其独特之处,很容易吸引眼球,因为外国观众会对中国的文艺表演方式很感兴趣。但同时,文化节目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比如说相声和小品节目的同传!严格来说幽默是不可能被准确翻译的,因为这不仅是语言的理解问题,更是文化背景的了解问题。但直播的特殊之处是我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准备,而实时同声传译又要求我们必须在几秒钟内将我们听到的中文实时在大脑中处理后再用我们能理解的外国观众可能可以明白的表达方式翻译出来,这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刚开始时我们还试图看着同事们准备的翻译稿念,随即就发现这根本就不现实,于是我就干脆将翻译稿扔到一边,塞好耳机,闭上眼睛,心无旁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听到什么马上输出什么。这样的方式直播春晚是不是最有效固然见仁见智,但至少那个晚上的工作对我们几个人来说都是充满挑战和乐趣。

另一件大事自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英文司仪的工作了,中国人百年奥运梦想得以实现的时候,我在现场。我不仅见证了,而且还参与了,我让我自己的声音在那个晚上让全球四十亿人都听到,尽管他们都不知道我是谁,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对我来说,有机会参与在中国举办的第一届奥运会,而且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参与,是我无上的荣耀。

记者:您除日常主持以外,还曾主持过很多大型的活动和晚会,比如中央电视台元旦、中秋双语晚会,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的英文司仪等。大型活动和晚会比演播室的节目更考验主持人的能力和技巧,您可否谈谈大型活动、晚会和演播室各自的主持技巧?请您给刚走上主持人工作岗位的新人提几点建议。

季小军:的确,到目前为止,我主持过很多不同类型的节目。固定主持同一类型的节目固然是一种主持状态,但对我来说根据不同的节目类型调整主持状态更是我的选择,也是我所理解的主持人应有的素养。从事主持工作以来,最大的感受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对主持人工作的理解问题,即首先我们要问自己的是主持人是做什么的。在我的理解中,不管对于刚入行的新人还是对从事主持工作多年的“老人儿”,主持人一定只是节目的一部分,而不是反过来。因此主持节目对主持人最大的考验是解读节目的能力,以及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如何观察并吸收现场的各种元素为达到节目诉求所用。有了“节目诉求第一”的定位和理解,我们就可以理解在每一个节目中的所有元素,包括灯光、舞美、服装、主持人的语态以及主持人推动节目流程的节奏等都是为节目服务的,而不是为突出主持人服务的,主持人的个人特色一定建立在实现节目诉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否则就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了。

记者:您曾说过:没有贵人的时候自己就是自己的贵人。您的话语中透出一种性格的坚强、刚毅和对工作的坚持、执着,您是如何看待电视节目主持人这项工作的?您对您以后的职业有何规划?

季小军:没有贵人的时候自己就是自己的贵人。有人帮助自然是好事,但没有贵人出现的时候,要帮自己寻找突破的人一定是自己,况且就算有贵人相助,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突破。把个人的梦想寄托在别人手中是不现实的,把个人的未来寄托在贵人的手中是不能长久的。贵人只能送你一程,自己的努力才能保证一生。但尽管这样说,我并不是要拒绝帮助,事实上,只要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就会发现贵人无处不在,一路上都有无数的人在有意无意间帮助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