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3 10:01: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纺织服装市场需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纺织服装进入英国
中国加入WTO后,中英贸易是两国关系中最为广阔的合作项目。英国有比较好的投资环境,基础设施非常先进,商业法律法规也十分完善。英国又是欧盟中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市场之一。英国市场统计显示,市场年销售规模在300亿~310亿英镑。2002年英国成衣销售增长约3.4%。国外进口服装约占英国服装市场的54%[1]。而且英国的经济以私有企业为主体,而制造业仅占五分之一,近年来英国纺织服装业发展速度减缓,而进口则逐年递增。因此,与英国在纺织品服装方面发展稳固长久合作关系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大有好处。
一、英国纺织服装市场现状分析
1.英国国内纺织业概况
纺织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减少劳动成本,英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将该行业的生产向劳动力低廉的第三世界国家转移或转产,国内多为100的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致使国内纺织业就业人数减少。到20世界末基本上只保留了一些国内的名优产品,这些大企业如:伟业拉成衣(COATS VIYELLA)、考托尔兹纺织(COURTAULDS TEXTILES)、达威森国际(DAWSON INTERNATIONAL)。现在英国已经由一个纺织品服装生产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
2.英国纺织服装市场需求
英国人平时喜欢穿的整整齐齐,西装革履,周末才换上休闲服装。所以英国人大多数时间里穿得是正装,名牌高档服装(如AUSTIN REED,JAEGER,EPISODE,BURBERY等)仍有广阔市场,同时也可以看出英国人对服装品质要求很高。英国地处岛国,常年多雨水,所以新产品(如涂层防雨服装)仍有广阔市场,休闲服也很受欢迎。低档服装主要靠进口,这正是我国服装出口的强项。从纺织产业看,英国毛料质量较好,销量较大,生产毛料的工厂效益也比较好;但用于生产中低档服装的布料(棉坯布或涤纶布)需求较大。
3.纺织服装产品进口状况
进口对英国的织服装工业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为制造业输送原材料;第二,为加工业提供成品。国外进口服装约占英国服装市场的54%,英国主要进口服装有:套衫、T恤衫、各种裤子、女外衣、衬衫和滑雪服等;纺织品有:棉线、棉布、地毯、天然纤维、针织布料、化学长丝等。进口量增加较多的有:女内衣(166.4%)、套头衫(25.1%)、针织布(34.3%)、地毯(12.6%)。英国很受欢迎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
二、走进英国市场的对策研究
英国经济发展对外有很高依赖性,所以特别重视和倡导一个完全自由的贸易体系。虽然对外贸易法规,采取欧盟共同政策,但是总体上英国政府对企业从欧盟以外国家进口或者出口无限制,这为顺利进行国际贸易创立了良好市场环境。
综上所述,英国国内有广阔的纺织服装市场,而且英国政府也为外贸企业提供了良好市场环境,那么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如何走出去?将是我国服装企业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笔者针对制约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内在因素以及对英国的民族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为我国纺织服装产品顺利进入英国市场提出一些对策:
1.提高产品的品质
英国人很注重产品的品质,所以对于服装产品品质要求也很高。我国的纺织服装业以劳动密集为特征,多年来在国际纺织服装舞台上,中国主要扮演着加工者的角色。所以我国企业一定要注重服装产品的质量,因为英国人对于低档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很严格。在英国高档品牌服装很受欢迎,而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很多,但是都是贴牌,没有自己的品牌。所以我们的企业要努力打造自己得品牌,争取做到世界级品牌。
2.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
加入WTO后,中英合作更加密切,而且英政府也为外国企业在国内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所以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应该在提高质量和创立自己品牌的基础上,到英国建立我们中国品牌的专卖店。只有创立自己的销售网络才不会一次次在国际贸易中受制于人。同时力争进入英国纺织服装销售主营渠道,与英国较大的商业集团,进口商建立联系,通过主营渠道在英国分销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
3.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我国纺织服装业以数量增长模式已经不可行了,已没有竞争力。要求企业结构优化,结构要调整,向高附加值方向努力。并且英国的纺织服装行业现在成为了英国的再生行业,重视商展与科研开发相结合,努力学习并掌握经营产品的生产管理技术和品质控制技术,都是我国值得借鉴的。另一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途径就是拓展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国际竞争力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因为服装行业的核心不再是制造业,欧美很多国家把它更多的变成了服务行业,真正的缝合和制造加工过程,在整个纺织服装价格成本的比例越来越低。
4.了解英国的技术法规和标准
1903年英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标准,时至今日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英国标准体系是世界上最为古老和健全的标准体系。英国标准协会(British Standard Institution)为全球首家发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BS 5750的机构。但是纵观2005年欧盟贸易磨擦可知技术贸易壁垒将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的又一大障碍。因此学习英国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一方面,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减少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标准体系。
毫无疑问,专业市场的每一次转变都可谓是一次进步的体现,都在演绎着先进与落后的交替。在管理层面上,原本作为商场消费有益补充的专业市场在某些地方因为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偏大,开始国进民退,国有化趋势抬头,这种依托政府的优势发展市场的趋势,注定翻开中国纺织服装市场发展的新篇章。中国纺织服装市场正在不断创新中走向下一站。
可以说,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始于自发,成于政府统一管理和规划,发展于政府的强力支持和产业的发达。这也可以说是中国纺织服装市场的三大阶段,有人把其分的更为细化,可以说每一个阶段的形成都是一次进步。需求决定存在
早期的专业市场是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特别是早期的地摊式市场,那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他影Ⅱ自了一代人,给人们匮乏的物质生活带来了补充,百姓是市场的受益者,人们并没有因为市场的存在感觉到丝毫的不方便,就象现在很多二三线城市还存在的夜市一样,对于人们的吸引大于对它的不适。
专业市场的批发功能形成也源于物流的不便,还有货品的匮乏和相对资源的稀缺。过去那种按照城市规模逐级分发货品的模式符合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市场的需求,也只有经过“二道贩子”“三道贩子”货品才能够到达最基层。这种分发模式,就像金字塔一样,注定了处于金宇塔顶端的批发业态专业市场处在货品垄断地位,那时财富的匮乏让想涉足的人望而却步,因此在一定时间里,尽管形成了市场的集聚,但是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还属于供不应求阶段。特别是计划经济商业网络的残留,让人们在意识里还对之心存依赖。转向专业市场购物的消费者还不会成为社会纺织服装的主体消费者。
就在这种不断膨胀的需求中,随着经济的发展,车辆和城市人口的增多,让处于批发业态的地摊市场成为城市发展的“牛皮癣”,专业市场从地摊进入棚室再进入室内,这种逐次的升级开始纳入政府的规划,有规划的发展取代了无序自发的商贩聚集。随着经营者实力的增强,专业市场脸面更好看,可以和商场比肩。90年代末这种符合批发功能的商厦式专业市场在全国各地相继开建,展现了专业市场的新形象。
多元来自财富效应
市场繁荣带来了改革开放后先宫者的加入,特别是一些在专业市场起家的经营户开始发展成为专业市场的老板。这个时候专业市场的经营者还多半是在专业市场打拼的人,熟悉的行业,参悟其中的财富效应,在无声中把专业市场发展壮大。
新建市场的增多带来的是竞争,早期的纯批发业态被打破,同时专业市场的集聚效应,在一些重要的物流中转城市或是产业基地也自发的形成了市场集群,杭州四季青、广州白马、株洲芦淞等成为有影响的市场集群,特别是90年代后期国有企业改革深入,一批下岗职工加入到专业市场的大军,给这种集群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同时一些多年批发的经营户也在思谋做大做强,特别是随着服装品牌化的倡导,品牌区域总这种模式成为专业市场的招牌。更带动了市场经营户自身的壮大,很多经营户在数个专业市场里面都拥有自己的铺面。
90年代末21世纪头几年,市场的发展让市场的发展出现严重同质化倾向,聪明的经营者就开始思索开辟新的定位思路,找到经营中的一片蓝海,于是专业市场开始细分,男装,女装,精品服装等等市场划分的出现,让同质化的恶劣竞争趋于和缓。
有竞争就有新突破
2005年后,地产业的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政府开始宏观调控,城市的商业地块功能划分,让地产商开始涉足专业市场建设,商业地产模式影响了专业市场。地产商大手笔的投入,一个比一个有魄力,一个比一个上规模,在一片片惊呼声中,专业市场中的巨无霸开始出现,并且记录频频被破。
每次专业市场项目的上马,都会让附近的专业市场经营者心惊肉跳。软硬件的挑战,经营者和采购者的分流,让财富效应开始变得不那么乐观。坐等收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专业市场的升级改造在老市场中开始被频频提及。由管理到服务的市场经营也开始变成了先服务再管理。商户培训,招商隆市成为了市场的重要工作,市场经营者和市场商户捆绑到一起。
专业市场新模式不断涌现,市场的功能开始扩展。目前,孵化品牌成为市场作为贸易平台的一个重要功能,和产业开始互动,并且息息相关。公司化运作模式,大铺面经营,商场式陈列成为竞争中不断变换的结果。当然,背后支撑的是整体社会消费层次的提升。
在这种相互比宝,看谁做的最精,做的最高档之时,中国纺织服装信息商务中心开辟一条新的市场模式,那就是以产业为依托,扩展市场的功能,集信息、商贸、展示、交流为一体的新业态,这对于专业市场来说,进入了新的高端。我们也看到,和过去专业市场的每次升级不同,这次的升级具有不易复制或者是不可复制的特点。可以预言,这会成为一种新的市场发展趋势,但是在发展中一定会各有特点,不会再是原来的简单复制。
“国进民退”还是自由发展
摘要:纺织服装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要而且多变的市场。每年服装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这是因为我国从国情出发,适应了国际市场的需求,满足了国际市场对中低档服装的需求。但是,该市场受国际影响很大,行业效益对国际市场竞争影响也很大。所以,中国服装业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许多困境。本文系统,我国服装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装贸易的行业特征,产业关联度,行业外向度和市场需求,指出我国服装贸易的不足之处,得出我国服装行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国际竞争策略。
关键词:服装主要困境品牌经营
一、我国服装经济运行现状
(一)发挥产业集群地区优势,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特点
服装产业集群区具有极强的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并以特有的高产业效率,低成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客户和订单。同时,产业集群地区较好的服装产业基础,快捷的信息,世界一流的生产厂房设备和政府的支持,也是这些地区成为海外投资的热点,产业集群地区服装生产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二)适应市场国际化,产业升级的需要,骨干企业的经营方式正在调整
为了适应市场国际化和产业升级,一些大企业将生产经营,资本运营结合起来,开始在国际投资上加大资本融资,逐步实现资本国际化,并聘请发达国家设计师,工艺师,专业技术人员,营销专家,管理专家来工厂认职。
(三)“休闲风”推动了市场细分和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系列化趋势
正装休闲化已经成为我国服装的一个主流,同时,“品牌多元化”在近年来的服装行业内也.哨然成风,这是我国国内大众衣着消费向高品质,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产品差异化的需求,有利于改变我国服装也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的局面,不仅给大企业创造品牌,提高竞争力带来了有利的时机,同时市场细分也给众多小企业争了一席之地。
(四)设计队伍的成长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时装业的发展
服装企业在竞争中成长的大批优秀青年设计师逐步走向成熟,如今已成为中国时装业发展的骨干。这对摘掉以往中国服装只是“加工好”的帽子,从而提高附加值,将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五)服装行业的团队意识有所增强
在集群区内体现了企业间的内在联系和对团队意识到需求,已初步形成企业间的密切关系,组织意识和合力作用。同时,在大行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有较强的大局观念,能形成统一意识。不少企业既珍惜自己的竞争力,又珍惜来自群体的无形资产,团队意识是服装产业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
二.我国服装出口的困境
服装加工属于看样下订单的行业,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必然造成订单分散,竞争加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出口产品数量上升,价格下跌。我国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虽然初见成效,但出口市场的集中度问题依然存在,加之部分企业因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致使某‘类产品大量涌入进口国,不仅大大增加了进口国反倾销的概率,同时也导致我国出口服装产品价格无法上场。
(一)缺乏品牌优势
一个成功的企业要从品牌上去获取利润,而不是只赚取低廉的生产加工费。是缺乏品牌优势,我国服装产品价格卖不上去的重要原因,是生产企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营销策略不得当,单纯依赖大路货,低价位战略等打入国际市场。
(二)新的对华限制
目前,中国服装业的国际依存度高达50%以上。据测算,中国服装出口每下降1个百分点,全国服装生产就要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就会有3万多人失业。服装行业不仅要从外贸出口的金额,更要从考虑就业因素来评价美欧设限带来的影响,通过提升质量,技术,品牌等综合优势,确保国际竞争力,保持稳定的国际市场份额。
欧美国家正在通过一定的方式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随着中国人世和纺织品配额的逐渐取消,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制定一些针对中国纺织服装进口的政策。
1.市场保护措施
为了应对中国入世,欧洲委员会实施了一项只针对中国产品的新规则,包括设立过渡性的市场保护机制。根据我国人世协定书“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的规定,假如中国对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国出口的产品数量增加,并扰乱或将要扰乱市场,有关成员国有权激活市场保护机制。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大,价低,很容易被认为是扰乱市场秩序,或从数量上占有太大的市场份额被认为是对其他成员国的产业产生实质性的损害。
2.服装出口附加值太低且面临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
在出口中,中国服装业一直以自己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为主,而科技含量高,利润高的纺织品服装较少。近些年来,又面临来自自由贸易区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挑战的严峻性。目前,欧盟自由贸易区内有52%是内部贸易,北美自由贸易区内有38%是内部贸易。
三.解决我国服装出口的对策
l、实施品牌化战略,强化品牌保护意识。
品牌最能体现民族工业的特点,不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且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驰名品牌既是出口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也是守住国内市场的护身符。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们应增强品牌保护意识,特别要保护国有名牌。加强品牌在境外的注册工作,使名牌产品获得法律保护,这是保护国产品牌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国内,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特别是市场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好的名牌决不能在与外商的合资过程中轻易放弃。
2、充分发挥营销中的政府职能
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关系到国家形象的改善和知名度的提高。因此,在企业对外贸易的品牌营销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有明确的观念和政策导向,为企业创建国际名牌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l、把发展出口名牌产品纳入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扶持有市场、有前途的民族品牌产品。
2、加大实施名牌战略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名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有关法规和政策,阻止外商以合资等手段吞食我国品牌,督导我国品牌境外注册,保护国有无形资产。
3、加强对洋品牌的“反倾销”调查的步伐,保护民族品牌。
4、协助企业在国外开展营销工作,鼓励名牌参与国际竞争。
5、按国际惯例,组织国内企业应诉西方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调查,维护国有品牌的利益。
6、加大对假冒伪劣和走私活动的打击力度,保护真正的名牌,维护国有品牌的声誉。
四.我国国际纺织服装市场未来走势
1.纺织服装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纺织服装业正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占有较大的优势,但要实现从产业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升级,关键在于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优势,实现从产品单一、类型单一向多品种多类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跨越。有些经营户不惜重金,相继赴美、日、法、韩等国参加纺织品服装展销会。在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一些外商也纷至沓来,日本、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我国还设立了办事处。
2.加强环保和绿色营销意识
在世界性崇尚自然、绿色消费的浪潮下,各国都在积极开发、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产品,同时纺织品的功能性也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希望。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服装功能要求的提高,各种各样的功能性纺织品不断推出,如防紫外线、抗菌、免熨抗皱、阻燃、防静电、防水、防电磁波等纺织品。纺织服装业要求生产商、销售商树立环保和绿色营销意识,积极开发和生产生态纺织品和绿色环保服装,以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3.实施工商联动,组织强有力的市场攻势
产品的竞争,一定意义上是企业市场化运作水平、能力、机制、体制的竞争。通过联合协作,把纺织服装的工业生产和商业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以全国性中心市场为枢纽、区域性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纺织服装市场体系,实现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同时,通过建设一批跨地区经营的社会化大型专业物流中心和规模化、规范化的制及连锁经营企业,使产品尽快走向国内、国外市场。
关键词:服装;内销;外贸
一、引言
2013年从我国服装市场工厂的分布情况来看,产业繁荣地区仍然是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同时内陆的中西部地区服装市场也开始逐步发展,具体分析,前者地区因为拥有沿海的地理优势,因此产业优势比较明显,而后者地区与前者相比在劳动力和材料产地方面相对具有优势,成为许多发单企业的首选;从服装行业的类型分布来看,占据主导位置的仍然是中小型的服装加工企业,其生产的主要内容是为国外的一些服装品牌作贴牌加工,因此比较依赖于外贸活动,这也使得我国的服装业不得不随着外贸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从订单的组成来看,占据服装产业半壁江山的广东、浙江、江苏三个省的订单仍然以外销为主,这说明国内服装产业的加工优势对国内和国外的服装品牌吸引力未减。
二、中国服装行业贸易情况
根据2012年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2012年的前11个月,全国消费市场的零售额度达到了1.87万亿元,在扣除了价格的增长因素之后,相比2011年同期仍然保持了14%的增长速度。其中服装市场的零售总额突破了0.86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8%。由此可以看出,服装市场同期的增长速度比全国消费市场的增长速度要高出4个百分点。但这个数额相比2011年同期有所下降,降幅达到6%。
同时按照中国商业信息管理中心的数据统计,2012年的前11个月,全国大型重点的零售企业中服装行业的销售额度达到了0.1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2个百分点,但比2011年同期下跌,跌幅达到7%,同时这一数据也低于2008年和2009年的增长速度。
另外根据商务部的有关数据,在统计范围之内的3000家零售企业,其2012年11月份的零售总额同比涨幅超过8%,这其中服装行业的额度增幅达到7%,相比2011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
三、中国服装行业存在的问题
1.价格变动影响明显
我国的服装市场自2011年之后价格上涨速度加快,这对于服装内销市场的总体额度增加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价格的变动同时对服装行业销售数量的涨幅产生了比较明显的降低影响。
根据中国商业信息管理中心的统计数据,2012年1月份,全国统计范围内的大型零售企业,其服装销售价格平均增长了12%,服装销售金额总体增长15%,但服装的销售数量相比前两者增长不大,仅仅达到2.5%左右,而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中,服装销售数量的增长幅度一直没有实现大的变动,基本在2%左右徘徊。到2012年年末,全国服装市场开始复苏,无论是服装的平均价格,还是销售总额和销售数量,都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涨幅分别为4.8%,16%和11%。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因为年底将至,服装零售企业的活动促销力度较大,各种打折和优惠的信息,使得服装价格下降,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进行购买,其次这也是2012年之后服装价格开始逐步回落的一个趋势。
2.库存严重
2012年由于我国的服装市场开始在品牌建设和营销模式上不断创新,因此2012年服装内销市场涨幅明显,这固然使得我国的服装销售市场总额增加,但出现的另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库存大量增加。2011和2012两年,之所以服装行业出现比较严重的库存问题,是因为市场的实际消费能力和预期能力存在误差,这属于一种短期的市场调整行为,当然库存问题的存在会使企业在新的销售周期中面临一些困难,但随着经济整体的逐步复苏和企业市场政策的不断调整,到2012年年末,库存问题已经相对减轻。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2012年的前11个月,服装企业的收入总额、产品数量和存货量均有增加,更深入的分析,存货量和产品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回落,至11月存货量的增长速度已经低于收入总额的增长速度。
四、中国服装行业趋势分析
2013年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回升,中国的服装产业经济也会逐步提升,总体来看预计会呈现以下几种形势:
1.国内的经济状况逐步好转,会带动服装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服装市场有可能延续2012年年末的良好势头,涨幅趋于稳定。但经济形势最终体现到消费市场上,将有一段比较长的反应周期,而根据之前中国服装协会的相关新闻,2013年中国上半年的订货情况并不理想,由于市场需求下降,因此客户的订单量较低。
2.从国际形势来看,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市场会逐步好转,从而会使得中国服装向美、日的出口份额增大;欧盟方面虽然整体经济变化不大,但随着其服装市场消费速度由降低转为增长,中国对欧盟的服装出口降幅或许会减少;其他国际新兴市场尽管在服装出口的总体额度中比例较小,但增幅较大,必将对2013年的中国服装出口市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全球经济复苏会带动服装行业稳步回升,但是制约服装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同样存在,因此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压力仍然较大,服装市场必须对转型问题作出针对性的举措。
参考文献:
关键词:转型;中小型企业;服装外贸
中图分类号:TS941.15;F062.9 文献标志码:B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in Jiangsu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ation
Abstract: With the mounting of global economic downward pressure on China’s clothing and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has become a major issue needs to be overcom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lothing trade.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environment and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of clothing enterprises constitute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such as demand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enterprise’s production costs as well as trade policies and barrier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olutions such as transform the production mode, cultivate independent brands and expand marketing with new media, aiming at exploring the feasible path and 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foreign trade clothing enterprises.
Key words: transformatio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clothing foreign trade
据江苏省中小企业局统计,截至2015年底,江苏省中小企业总数已突破177万家,其中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中小工业企业4.5万多家。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对我国服装外贸企业的影响日益加深,生产过剩、利润空间缩小、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贸易贸摩擦不断发生,倒逼服装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产业转型从宏观上特指产业结构水平和效益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过程;从微观上特指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产业链升级的过程。企业转型是一种伴随企业战略、运行模式、企业结构改变的变革,是国家制造业全面升级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国际贸易环境下,中小型服装外贸企业要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把握转型过程中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获得转型发展成功的可行性路径和策略,达到趋利避害,拓宽发展空间的目的。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小型服装外贸企业转型影响因素,提出了中小服装企业转型的路径与措施,以期为中小型服装外贸企业转型发展探索具有可行性的路径和措施。
一、中小型服装外贸企业转型影响因素
1. 服装外贸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1)国际市场需求疲软
在美国债务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贸易环境动荡后,一方面欧洲债务危机和日本信用评级下调等原因导致国际市场需求疲乏,对外服装订单量减少;另一方面影响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国家对进口的需求,导致进口服装贸易不断下降。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波及到不同的市场和主要的供应商,包括美国在内的关键区域供应商的服装进出口量已大幅降低,欧盟的服装市场交易量有所下降。
(2)成本优势逐步丧失
服装行业贸易的天然优势在于较为容易获取廉价劳动力,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正使得这一优势愈发不明显,外商寻找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是生产加工基地流失大量订单和客户的最大诱因之一。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等宏观经济形势,以及生活成本、用工成本和最低工资标准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小服装企业贸易的涨价行为导致一部分外商加大了在越南、印度等国的采购力度。同时,银行不愿承担这些信用风险导致企业融资困难,暴露出中小服装企业存在信用基础差、信用程度低等问题,使得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中承担的风险和获得的收益不能平衡。
(3)贸易壁垒政策频出
近年来欧盟和美国等供应商对来自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要求更加严格,反倾销调查、歧视性贸易政策在媒体上经常报道。政府需加大对纺织服装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多参与发达国家或国际地区组织的纺织服装贸易产品安全卫生标准、劳工标准等方面的交流。欧盟在贸易保护主义方面,要求中国企业执行SA8000社会标准,对企业带来10% ~ 30%的生产成本刚性增长,导致企业必须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品牌含量来要消化该成本的增长。
通过以上 3 个方面对江苏省中小型服装外贸企业出口现状、形势、政策的分析,得出服装外贸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 3 点:①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受损使得欧洲、美国和日本市场消费低迷,国际市场需求呈现疲乏态势;②国内企业运行成本的上升导致大多数企业成本优势不再明显,产品订单正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小服装企业贸易无法单纯地依靠劳动力的低廉成本持续发展;③国际贸易壁垒政策,包括欧美等发达国家政府出台的原产地标签新法规、绿色贸易壁垒等政策措施都对出口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2.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内在问题
当前,江苏省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内在问题主要包括:由于生产技术更新换代迟缓导致的效率低、利润低;服装处在价值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经营自主品牌的意识,没有产品定价权,抗风险能力差;企业管理模式不当导致转型受阻;企业文化无法使员工达到共鸣、人才流失;等。
在服装行业,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高品牌力,品牌效应是服装贸易企业提高产品议价能力的有力手段,我国服装企业重视利润和市场竞争而忽略品牌效应的发展方式会在未来产业发展中被逐渐淘汰。时尚产品通过品牌影响力和垄断地位占据大量的市场份额,产品强大的卖点产生垄断利润;时尚企业的定位不能仅仅局限于生产制造者,而应该是时尚创新者、时尚领导者、时尚沟通者和潮流追随者;企业通过消费者不断购买更新的产品来向竞争者展示其品牌的核心价值。
二、服装企业转型的路径与措施
纺织服装业是我国改革开放最先发展起来的产业,历经30年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传统优势产业。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进入萧条期,导致国际贸易订单减少和订单转移,同时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服装行业的价值链中前端的品牌和设计、尾端的营销是行业价值链中实现增值最大的环节,均被国际跨国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业掌握,以生产加工为主营业务的大多数服装中小型外贸企业处在中间生产环节,获得的利润最低。因此在内外部环境的促使下,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我国纺织中小型服装外贸企业生存的必然选择。
1. 中小型企业转型路径研究
企业转型升级是为了适应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根据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已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涵盖模式变革、企业再定位、资源整合和资本运作等多种方式。根据国内企业转型升级经验,企业转型研究重点集中在转型升级战略、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商业模式、文化力与制度等方面。完整的企业转型升级研究体系应当包括转型升级战略、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商业模式、文化力提升与制度升级等内容。现有中小型企业按照发展定位分为谋生型企业、成长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谋生型企业最佳的转型路径是工艺升级;成长型企业需选择功能升级或产业链条升级;创新型企业可选产品升级途径。这个分类方式代表企业发展的 3 个不同阶段,被归为谋生型的企业,其建立目标并非仅仅为谋生,在发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跨越至其他类型。针对纺织服装外贸企业转型中存在的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包括产业政策支持、技术革新改造、出口产品升级、品牌国际营销、人才创新培养在内的五大企业转型发展的路径。资源整合、资本运作是企业经营到一定规模必经的升级过程,包括纺织服装在内的品牌企业确立产业链整合能力、产业资源配置能力等,是决定品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2. 新媒体营销对中小型服装外贸企业转型的积极作用
从2007年开始,服装电子商务步入成熟期,服装服饰类成为网购第一大商品,中小型服装企业需要抓住机遇,通过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开展业务,并充分利用中小型企业成本、价格和经营方式灵活等优势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服装业传统的营销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需通过新的营销手段获得新的增长点。提出微信营销对服装企业的 3 个积极作用:宣传成本低,信息覆盖消费范围大;企业形象较佳,形成良好的宣传效果;能增加与消费者的互动,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引导购买行为。
O2O营销模式中用户扫描产品或商家提供的二维码,链接到线上商城,享受商家服务。F2F模式,即通过与目标群体面对面的沟通,为客户定制个性化服务,运用此模式的中小型企业通过微信平台可以直接获取并管理用户的信息,及时了解用户的想法与需求。微博时代的新型营销理念,要求商品营销有合理的微博内容和恰当的频率,并且内容中销售、广告、活动等直接营销元素与趣味、情感等间接营销元素的比例要恰当,其次应构建多中心的链式系统,发挥不同消费群体的影响力;微博营销应当大胆进行创新实践,占领新营销方式的制高点。
三、展望
江苏省纺织服装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是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典型,服装企业发展中的国际市场需求、企业生产成本和贸易政策壁垒等影响因素使得中小型服装外贸企业贴牌加工生产收取低廉加工费用的模式势必通过转型途径来谋求发展,但是没有转型经验,不善于利用模式和资源等原因使外贸企业的转型不成功或者转型规划搁置。生产模式转变、培养自主品牌和拓展新媒体营销等方法为中小型服装外贸企业转型发展探索具有可行性的路径和措施。客观上转型实践应该包括更多内容,实际的企业转型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转型手段应该更加多样与灵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江苏省中小企业突破177万家[EB/OL]. http:///article/resume/n/201504/20150400946296. shtml.
[2] 李雅梅.中小型服装外贸企业转型发展实例研究――以上海X企业为例[D].上海:东华大学,2015.
[3] 李璜.我国服装外贸企业出口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11,30(23):152-153.
[4] 朱薇婷.金融危机后发展中国纺织服装外贸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15):172-173.
[5] Louise Curran Soledad Zignago.The financial crisis: impact on key clothing markets and suppliers[J].Journal of Fashion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2010,4(14) :530-545.
[6] 简柳明.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的出口现状及对策探析[J].产业观察,2012,11(6):186-188.
[7] 董宁波.中国出口加工型企业的现状及未来走势[J].企业导报,2009(9):78-80.
[8] 李毓.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与策略[J].社会科学家,2009(9):54-56.
[9] 杜薇.浅析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现状和前景[J].科技广场,2012(6):217-220.
[10] 姜子伊,李洪梅,张海楠,等.浅析影响中国服装出口的内在因素及解决措施[J].现代商业,2014(2):91-92.
[11] 许栋梁,任珊.中国服装OEM企业现状及转型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纺织导报,2013(5):78-81.
[12] 蔡景红.浅谈中国服装企业现状与未来趋势[J].企业导报,2011,(13):99-101.
[13] Li Yan.Value Creation Model of Fashion Firms Based on Characteristic Analysis[J].Computer Society,2011(09):367-369.
[14] 王玉燕,林汉川,王建秀,等.中国企业转型升级获取竞争优势研究:一个文献综述[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2013-11-08:9.
[15] 杨思东.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研究[J].商业经济,2012(21):93-94.
[16] 谢少安,汪生金,柯宗俊.我国入世以来纺织服装出口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2013(23):160-161.
[17] 车艳妮.微信营销的问题与对策――以服装业为例[J].企业研究,2014(10):18-19.
[关键词] 贸易保护主义;纺织服装业;出口
[中图分类号] F752.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6-0015-02
一、引言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使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遭受巨大打击,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的贸易保护已日趋常态化。
截至2011年,我国已连续17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平均每年涉及调查的出口商品金额达400亿~500亿元,其中,尤以对纺织服装产品的调查最为密集。据商务部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纺织服装产品遭遇40起反倾销调查、30多项技术性贸易壁垒,发起者主要为美国、欧盟、印度、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儿童服装及用品的安全及检测是遭遇调查的重点。
正确认识并分析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对我国有效应对国际贸易保护措施和合理采取应对措施具有积极且深远的意义。
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1.手段多样、隐蔽、复杂
各国贸易保护的措施越来越复杂,手段也越来越多样,从传统的高关税、进口配额过渡到新的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特别保护措施,到目前最新的劳工标准等,其保护手段层出不穷。由于贸易保护的方式、领域、服务流动均呈现多样化、隐蔽化、复杂化的趋势,且纷繁复杂的措施不断变化,使得应对难度加大。
2.范围扩大、区域化抬头
随着全球经济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与地区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两国间相互的贸易保护措施发展成为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区域性经济组织对外高筑贸易保护壁垒,对内则对成员国实行自由贸易,以提高其整体竞争力,成员国对非成员国的差别待遇加深,其贸易保护程度也得到强化。
3.政治目标逐渐渗透至经济活动中
近年来,发达国家不遗余力地将劳工标准纳入国际贸易体制中来,希望利用本国自身经济立法加强贸易保护,向发展中国家灌输人权理念和价值标准。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经常遭遇发达国家国别政策的差别待遇,以达到其对外政策的政治目的。
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
1.抑制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
各国实行国际贸易保护政策,主要目的在于抑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因此各国对纺织品服装行业实行的国际贸易保护措施导致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量下降,对纺织服装行业产生冲击,使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遭受巨大损失。根据世贸组织规定,2008年全球纺织品出口配额被取消,国际纺织品市场的平衡格局被打破,不仅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对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实行严苛的贸易保护措施,且频率越来越高,力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同样将纺织服装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土耳其、墨西哥和印度等纺织服装生产国也加入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大军中。
2.抬高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成本
欧美是对纺织服装产品实施贸易保护时间最早、数量最多、要求最严的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势必抬高我国纺织品服装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成本。我国纺织品服装现阶段的出口优势多是基于低廉的生产成本上的价格优势。我国产品要想满足欧美各国制定的一系列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卫生检疫制度,企业必须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加大技术改造投入,这将直接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在劳工标准方面,“社会责任标准”资格认证后,最低工资标准一项就足以使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度攀升。
3.容易产生连带效应
国际贸易保护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具有连带效应。一方面,在遭遇贸易保护措施或制裁后,企业要适应新标准、改善新工艺,若制裁的时效过长,企业原本的客户将会重新寻找合作伙伴;在丧失老客户后,企业要重新进入市场将会非常困难,且销售成本会相对提高。另一方面,当一国实行贸易保护措施大见成效后,其他国家会纷纷效仿,同时保护措施也将扩散到越来越多的行业,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整体发展,极易陷入恶性循环。
4.阻碍纺织服装行业的良性发展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纺织服装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对海外市场而言,短期内将降低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对国内市场而言,一旦我国纺织服装产品遭遇贸易保护,“出口转内销”将成为大量出口企业的最终解决方案,大量的订单将与我国内销产品抢夺市场,打破原有的市场平衡,势必造成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导致纺织品服装价格下跌,阻碍我国纺织服装业良性发展。此外,我国纺织品服装业整体发展水平下降,将极大地降低外商来华投资的信心,对我国利用外资造成不良影响。
四、我国的应对措施
1.大力拓展新兴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美国、欧盟、日本、香港一直是我国纺织服装的传统出口市场,份额占总出口的60%左右,市场过于单一使我国企业常常遭遇贸易摩擦,尤其是欧美这些贸易保护主义情结极重的市场。因此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应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寻求多元化发展,大力开拓印度、东盟、巴西等人口基数高、服装消费能力增长迅速的新兴市场,从而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另外,庞大的内销市场也不容忽视,我国国内市场需求的增速超过了纺织品出口需求的增速。因此出口企业可以适当扩大内销比例,做到内外销并举,逐步实现市场多元化。
2.创立自主品牌,提升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提升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有效措施。一方面,企业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不断追踪国外先进标准和技术成果,及时研究、学习借鉴以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企业自主研发的支持力度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服装市场是品牌竞争的市场,培育、创立、扩大自主品牌服装出口是我国从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转变为纺织服装生产、出口强国的必由之路。企业要培育自有技术,创立自主品牌,提高商品档次,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并努力构建自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依法保护创新成果,全面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树立中国品牌的良好国际形象。
3.规范管理,提高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话语权
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职能,设立专门部门负责信息收集工作,为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做好咨询、培训、指导工作,加强对纺织品检测技术的研究,制定并完善纺织品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加快我国标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另一方面,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要适时改变经营策略,整合内部资源,规范内部管理,加快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将知识产权保护等发达国家感兴趣的问题与纺织服装贸易紧密联系起来,实行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政策,提高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话语权,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4.合理运用国际法规,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企业应认真研究各国贸易保护措施,合理运用国际法规,政府应建立健全预警机制,高度关注重点出口市场贸易保护手段新动向,保持信息通畅,定期,有效提醒出口企业及时进行价格自律,实现贸易保护前置化。同时,我国具有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经验的人才严重匮乏,因此应加大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借鉴WTO成员应诉工作的成熟经验。
5.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差异化竞争之路
由于产品结构趋同,我国产品在主要纺织服装消费市场多因价格优势取胜,而这正是我国频频遭受国际贸易保护措施的原因所在。因此,实施“以质取胜、以技取胜”战略,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不断地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实施产品差别化战略,走差异化竞争之路,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来稳定国外的市场份额,并趁机提高“中国制造”的口碑,降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影响,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兆斌,左正强.国际贸易自由化背景下贸易保护的新趋势及动因分析[J].商业研究,2005(21).
[2]白英姿,冯凯.新一轮国际贸易保护与我国外贸战略调整[J].经济纵横,2008(3).
[3] 李莲花,王艳秀.经济波动下的美国贸易保护及中国的对策[J].中国商贸,2011(12).
[4] 薛荣久.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危害与遏制[J].国际贸易,2009(3).
关键词:SPA模式;服装企业;虚拟经营;全供应链
一、供应链环境下宁波市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新挑战和问题
宁波市纺织服装企业面对一个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为了提高竞争力,采取了许多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出口数量和金额的连年增长,纺织品与服装出口增强了竞争优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的管理体制与运作模式下,缺少恰当的供应链模式,使得企业存在许多的问题。
第一,庞大的库存拖垮了纺织服装企业。纺织服装市场在向买方市场转移后,纺织服装行业的市场特点开始表现出来,市场需求跟着季节和时尚的变化迅速变化,服装行业传统的看样订货是先由下游的特许加盟店或直营店订货,总部才能去生产,从备料、生产到配送,一个流程下来往往要70天以上,这时候旺季已经过去了。而纺织服装行业传统的物流模式是:加工厂生产出来的货物发送到公司的物料中心,然后再向全国的各个配送中心或分公司配发。而在每个仓库或物流中心都会有周转库存,也就是说如果只有一件货,可能为了这一件货要备5件货品。
第二,生产系统设计没有考虑供应链的影响。除了雅戈尔、太平鸟等供应链特色较明显外,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只考虑生产过程本身,而没有考虑生产过程以外的因素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供、产、销系统没有形成“链”,供、产、销等企业的基本活动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下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相互脱节;部门主义思想使激励机制以部门目标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业绩,造成企业内部各部门片面追求部门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扭曲、变形。
第三,管理信息处理手段落后。宁波市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仍采用手工处理方式,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数据处理技术落后,没有充分利用EDI、Internet等先进技术,致使信息处理不及时、不准确,不同地域的数据库没有集成起来;没有市场响应、用户服务、供应链管理方面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在各供应商之间没有协调一致的计划,每个部门都各搞一套,只顾安排自己的活动。
第四,设计制造技术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国际上几乎所有花布织机和其他重要机器都是通过电子控制,并普遍采用CAD(电脑辅助设计)系统以及无水加工技术,无制版印刷技术和低温等离子处理。而宁波市部分纺织企业的技术离,很多企业的技术和环保要求没有和国际标准接轨,生产的产品不符合出口国的要求,无法出口,遭遇退货甚至不得不接受处罚。据CQC宁波评审中心2009年的数字统计,在宁波市20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中,仅有“雅戈尔”、“杉杉”、“溢达”、“培罗成”、“申洲”、“金海”等不到十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所占比例仅为5%。
第五,制造商、供应商和经销商都缺乏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且往往从短期效益出发,相互之间失去了信任与合作,供应链运行不畅。
二、纺织服装企业供应链SPA运营模式的优势
SPA即英文SpecianyStoreRetailerofPrivateLabelApparel的缩写,是当前服装品牌通过将生产与零售直接连接,使产品直接面对顾客,节约时间与成本,把握商机与确保利润的新型商业模式。也译为自有品牌服装专业零售商,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服装零售业巨头GAP服装公司创立的,这种模式是当前服装品牌通过将生产与零售直接对接,使产品直接面对顾客,节约时间与成本,把握商机与确保利润的最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内也有不少服装企业已经开始不断探索并改造着SPA模式,其中UNIQLO可说是一个代表:“少款式,大批量,不断货”的传统流水线生产方式,通过大量翻单生产、销售限定品种的好销款式来追求规模效益;品牌定位不强调时尚性,基本上是中低档的基本休闲风格。这样的SPA模式,在消费者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的今天,已经渐显颓势。而适应市场需求、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SPA模式,则有着强大的优势:强大的设计团队,是创建和保持品牌系列化款式开发的人才优势;生死时速的生产周期,是节约时间成本的效率优势;高效的物流,是创造更强的空间效用优势;有效的货品管理,是品牌定位紧跟流行的优势;零级渠道的模式,是顾客导向的策略优势。
纺织服装企业供应链系统包涵的内容相当广泛,从零售终端订单下达,经历了订单合并、计划排产、原料购买、生产、出厂、各层级网络分销、储运、门店上架、服务等诸多环节。这些过程的运营管理,最终体现为供应链反映周期(各环节所需时间的叠加)和服务成本,这两者是供应链运营的重要KPI,是供应链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SPA模式的精髓之一就是对供应链各个环节进行高度的整合,以零渠道为基础,以自营店铺为桥梁,以消费者为中心,利用社会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按照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原则,把库存成本、运输成本、运营成本及其损益控制在比较理想的范围内,从而提高了整个供应链效率。当然,这也不难看出,SPA模式对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协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宁波市纺织服装企业的代表性的SPA模式探索
面对全新的SPA运营模式,宁波的纺织服装企业根据自己的企业情况,尝试了改革和创新,并进行有效的移植。下面就太平鸟和雅戈尔的SPA模式策略进行分析:
(一)太平鸟的SPA模式――虚拟经营策略
早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市场急剧萎缩、订单大量流失、银行抽走资金……当时的太平鸟和其他服装企业一样,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传统模式,一年销售额不到1000万。而那时的宁波,服装企业强手如林。面对危机,弱小的太平鸟做出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战略决策:砍掉制造环节。没有了工厂,太平鸟在男装一统天下的宁波服装界,高举休闲女装品牌,迅速集合起一批代工企业。在没有工厂、看不到核心竞争力在哪里的一片争议中,太平鸟在宁波最早实现了以生产为核心到以品牌为核心的转型,迈出了从传统服装业向时尚创意产业转型的第一步。具体策略如下:
1、借鉴日韩设计风格。太平鸟与中国纺织大学合作,成立了太平鸟时尚女装设计开发中心,拥有了国内理论扎实、富有激情的设计师队伍。虽然同是款多量少的“快时尚”模式,但是模仿欧式为主的设计风格不一定适合中国主流的年轻时尚消费者,而所谓“日韩风格”追本溯源还是“日本风格”(日本东京作为世界时尚服装设计中心之一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影响力是中国很多消费者所不了解的);“日本风格”的特点是更加修身、符合亚洲人的身材特点,而且在流行趋势上也与世界同步,这更符合中国年轻时尚消费者青睐的“日韩风格”。
2、选择符合自身实力的供应链策略。太平鸟选择了以二、三线城市为根据地,逐步扩张到一线城市的渠道策略;在二、三线城市开设专卖店和旗舰店,在这些市场建立高端时尚的品牌形象,在一、二线城市进入百货商场设立专柜和少量专卖店,根据发展情况逐步占据一线大城市的“快时尚”服装市场份额。这样的渠道策略反映了太平鸟隐藏的品牌战略规划意图,即符合太平鸟发展初期的稳健需求。
3、以系统化品牌管理为核心。宁波作为中国最大的服装加工基地和品牌基地之一,其整个城市的产业链模式也许就是一个“天然”的供应链系统。太平鸟很早就放弃了自己生产为主的供应链模式,就是脱离了传统服装行业的思维局限,把自己升级为“时尚创意中心”和“品牌管理中心”。利用宁波的产业链作为太平鸟“快时尚”的“天然供应链”,当绝大多数服装企业依然为规模化效益而苦苦追求产品成本的降低时,太平鸟则开始了追求“快时尚”而带来的产品附加值和消费者消费体验的变化,以及全新商业模式所带来的资源配置的变化。这种全新的变化其本质就是从以“生产加工”、“销售执行”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向以“系统化品牌管理(分为五个步骤:品牌定位、品牌规划、品牌运营、品牌推广、品牌维护升级)”为核心的一次巨变。这种巨变将导致企业在管理和盈利能力上的跨越,所以也将导致对管理人才的全新认识和需求。
4、以结实的“虚拟经营”供应链为依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原先就是服装制造商,在业界和诸多面料提供商和服装生产商有着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产品生产环节也足够了解。同时,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让供应商实时查看自己提供的商品的销售情况,与其一同分享市场信息,观察市场需求,更快更好地提供太平鸟想要的商品。
(二)雅戈尔的SPA模式――全供应链策略
雅戈尔集团是中国服装行业的龙头企业,经过3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品牌服装为龙头的纺织服装垂直产业链。目前雅戈尔在全国拥有100余家分公司,500多家自营专卖店,共2000余家商业网点。拥有衬衫、西服、西裤、茄克、领带和T恤六个中国名牌产品,主打产品衬衫为全国衬衫行业第一个国家出口免验产品,连续15年获得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位,西服连续10年保持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位。由于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实力雄厚,它采取的,是“全供应链策略”。
1、产业链上下游大举扩张。在产业链下游,雅戈尔要在各大城市斥巨资买地买楼投资70亿左右建立500家自营专卖店。在上游,雅戈尔与日本(株)晃立合资建立主要经营服装印染的水洗厂,因为看好面料前景,雅戈尔还和日本的依藤忠(株)式会社和日清纺等几家商社合作投资1亿美元成立了纺织工业城。就这样从面料、成衣到销售,雅戈尔把服装行业战线越拉越长,越做越大。成了一个有5万多员工,100多个分公司,涉足服装、纺织、分销、金融、房地产、外贸、公共设施建设等多个产业的服装巨人。全国最大的营销渠道已经成为雅戈尔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全国最大规模2200家专卖店已经形成了效益,这个营销网络不但可以销售雅戈尔自己的西服,而且已经有外国品牌希望利用这些渠道进入中国市场。
2、细心培育供应链。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一批优质供应商签订协议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而一批拥有资质的供应商也出现在雅戈尔的合作名单中。随着产品细分和新品牌的创建,雅戈尔开始了从生产企业向品牌企业的转型,对供应商进行全方位整合,进一步培育、优化供应链。各品牌工作室越来越丰富的产品需求也是企业培育供应链战略启动的内在动力之一。近年间,雅戈尔全力打造了一条上至棉田下至营销网络的完整产业链,这也是雅戈尔安然渡过金融危机逆市上扬的重要保障,即便面临随着棉花等原材料的大幅提价的局面,垂直产业链规避风险、降低成本的作用再次彰显。
3、借等级管理优化资源。雅戈尔服饰公司推出了等级评定制度,为了给老的供应商重新评价,同时也为了在选择新的供应商方面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标准。雅戈尔的供应商遍布全国各地,有100多家,在雅戈尔众多的供应商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加之多年的老商户也在发展中历经起伏,呈现出不同的势头。等级的评定针对产品开发能力、产品品质、产品的价格和交货期及产品发销率做出自己的评价。在此基础上为供应企业评分分级。根据得分情况,雅戈尔服饰公司把供应商分为ABC三个等级,按等级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如为A级供应商提供一定的有利条件,尽力保证其常年有较大批量的稳定订单,而A级供应商则以准时的交货期和优质的产品质量作为交换。
4、共赢从交流做起。雅戈尔经常对各类企业进行综合考察,综合品牌工作室、采购部、质检部、物流部的建议,以书面形式反馈给生产企业,生产企业也随即把自己的建议反馈给雅戈尔服饰公司。通过这样的方式,雅戈尔与供应商之间达成了相互促进的协议。一般而言,国际品牌每年会利用订货会的时间,让生产企业去参观及交流,这种交流大会在国际品牌中是惯例,所不同的只是形式。关于与供应商的交流形式,雅戈尔也在进行着自己的探索,并积极筹划着首次供应商联谊会的召开。
5、“可持续性”是选择供应商的立足点。在对新供应商的选择方面,雅戈尔服饰公司的标准是:一定规模的产量,在行业内具有良好的口碑,一般为行业领头羊,以保证产品品质和品牌美誉度。对新供应商的选择方面非常慎重,并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首先是工作室或其他部门倡议某符合要求的工厂,然后由工作室,采购部和质检部共同到实地考察,写好考察报告,最后决定下一步的发展意向。
(三)SPA模式殊途同归:反应迅速的信息系统才是成功管理供应链的关键
1、以计算机系统为中心,建立环形响应系统,这是太平鸟的核心做法。因为特许加盟店“不连锁”信息不畅带来的库存问题,一度让太平鸟的特许加盟模式经受了最痛苦的考验。之所以会形成库存,就是因为总公司和特许加盟店之间的信息不畅和反应过慢,公司很快在全国300多个加盟店建立建立环形响应系统,每个店的都在这套连锁信息管理系统之下,制造工厂根据市场及时调整生产计划。这样太平鸟的信息系统包括了三部分:加工厂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内部的管理系统和专卖店的信息系统,这三个系统的互联互通,奠定了太平鸟虚拟运营的基础。
改变传统的线型供应链形态,变原订单式的“推动”生产为无订单式的“拉动”生产,面料生产、成衣生产、分销中心、零售店面的库存、资金、信息实现透明,信息流则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中心向各个门店辐射。每天顾客的销售信息都集中到计算机信息系统,同时,信息系统也对各个门店的剩余拿捏得清清楚楚。信息系统对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后,又反馈回门店,各个门店再依据指令补货。从终端、配送到零售的资金流也实现全国的网上银行交易,所有终端一经销售马上进入到银行账户,立即回到公司总部,信息系统将资金流全部都集中在一起,用资金流衡量物流和信息流的准确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就在这样一个以信息系统为中心的供应链中实现统一。
2、用信息网络打通服装供应链上的每一环节,做到信息的全程透明是雅戈尔的经验。雅戈尔在用资本整合上下游之后,却因为过长的供应链信息不畅给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雅戈尔有亚州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却没有最大的利润空间,因为生产不能跟上变化迅速的市场,每一次换季,积压在雅戈尔全国各地卖场里的西服、衬衫就要打折压价出售,有时仅衬衣一项就累计积压上亿元资金,每年损失超过亿元。反应迟缓的供应链带来的巨大损失,让雅戈尔和中科院合资成立了中雅软件公司,雅戈尔拿出了上亿元的资金,双方合作的愿景就是为用信息化推动雅戈尔集团整条供应链的整合。雅戈尔通过网络掌握专卖店的西服究竟销售出了多少,再决定是否继续供货,供多少货。从面料、生产、配送到销售,雅戈尔的总部能看见每一件西服的生产和销售情况,每一家卖场的销售情况和每一批西服的配送情况。
四、结束语
太平鸟和雅戈尔分别选择了两条不同的道路――虚拟经营和全供应链,这也是宁波纺织服装业界具有代表性的两种供应链模式,其终极目标都是让供应链拥有加速度,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尽管模式迥异,但是信息化却殊途同归地成为其打通供应链各环节的利器。面对SPA这种已经给先行企业带来了成功的模式,宁波市纺织服装企业应该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内外因素,多渠道,多策略地创新演绎、借鉴移植。使企业从规模化效益而苦苦追求产品成本降低的竞争局面中脱颖而出,发展壮大和跨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1、坂口昌章.纵论日本服装零售业的SPA模式和精品店[J].中国制衣,2009(8).
2、李骞.“奇正:2009中国服装逆势崛起策”系列报道戒多元、拓内需、压成本、信息化――服装企业化“危”四招[J].中国服饰,2009(4).
四大供应国拉锯战依然持续
在国际纺织服装领域,印度与中国一直扮演着传统纺织服装大国的角色,是全球服装业采购的主要地点。大国之间对于服装生产订单的激烈争夺,自然成为了近年来国际服装领域普遍关注的焦点。
亚洲,印度、中国、越南三个国家依然在国家服装供应市场中占有最大份额,土耳其虽具潜力,但在中国的巨大竞争力面前依然显得非常吃力。而在北美,由于美国和欧盟在2007年把部分订单给了价廉物美的中国和越南,墨西哥销售额曾快速下跌了7%。
然而,2008年,国际买家开始心存疑虑:中国和印度是否都进入了竞争力减退的阶段?2007年,印度开始出现纺织服装行业罢工;而中国更是声称2008年是“最为艰难的一年”。在2008年后半年,当美国取消对中国服装某些品类的进口限制之后,中国的出口应该有一个短暂的增长,但是欧美纺织服装行业人士预测,这两个最大的境外采购源在将来五年内都会呈现发展减缓的态势,而越南和孟加拉则会如冉冉升起的新星一样,作为供应商新贵而获得快速发展。更有业内人士大胆断言,2010年之后,中国和印度的位置将会永久地被越南和孟加拉国家所代替。
更让人烦心的是,非洲也加入了纺织品供应商的拉锯大战。根据美国所颁布的非洲成长机遇法(AGOA) 2008年最新优惠贸易协议,非洲国家将被允许使用境外生产的面料来制作服装,这将促进非洲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几个非洲国家正在利用这一有利条款,来增长他们对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出口额。
看来,纺织品出口大国要想进一步在出口上获得发展,会面临着比以往更艰难的挑战。他们除了要应对本国内部发生的种种问题(比如加工成本和运输费用的上涨),还要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困扰。
拉锯战的持续时间会不会更长,何时见分晓?有专家表示:未来2年内,可以看到“放缓”后的供应商新格局,至于欧美经济复苏后,失宠的供应商能否东山再起,那也要看寒冬过后各国产业链的发展情况而定。
开始追求市场速度与价值
买家和卖家越来越认识到,面对市场的时候价值和速度甚至比成本更为关键。
所谓应对市场的速度,并不仅仅指快速生产、快速运输,而是指企业要快速应对市场变化。时尚产业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变化快。目前,时尚产业虽然在个别情况下确实存在着短短一两周运作这样的高速,但普遍的订货周期还是以月为单位。不过,旧时那种长达半年甚至一年的订货周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知道,即便是最好的卖家,也不敢百分之百断定6~12个月之后什么东西卖得最好。特别是目前的市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减少风险的唯一方法就是快速应对市场需求,努力缩短产品生产与产品上市之间的时间,而不是在市场预测方面下功夫。因此可以预见的是,五年内我们将迎来越来越短的生产周期。当然,服装款式更新周期的缩短以及服装必须更快速地进入市场这两个要求,将会进一步给供应链施压。
我们已经看到,在努力提高产品单位价值方面,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纺织服装业都会继续在提高产品附加值方面进行不懈地努力。自1997年以来,美国服装生产每年都在衰退,2008年上半年达到了196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然而美国的服装产品平均价格增长了25%,可见其服装产品组合已经开始向比较高价的产品过渡。
在中国,尽管在多种服装类产品上被配额限制,2007年服装出口量还是增长了16%,出口货值增长了20%,在欧盟进口服装总量中,中国制造占据了34.3%,而日本零售店中的服装,有83.9%来自中国制造。
2008年上半年,由于制造逐渐转移到中国大陆,香港服装出口比2007年下跌了8%,但是香港服装业也成功地实现了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服装产品单位价格越来越高。
全球采购蔚然成风
近年来,全球采购已经成为了服装企业在国际服装市场上生存和实现增长的关键策略之一。当今服装企业的供应链系统已经突破了国籍的限制,原料来自各种不同的产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供应商彼此之间开始打交道。采购领域所遇到的挑战主要涉及:供应链系统能否着眼全球,运输成本不断上涨,生产成本不断增加,汇率的波动,零售商迈过中间商直接从制造商采购等。
幸运的是,科技的飞速发展正在帮助服装企业缩短生产进度表、协调日趋复杂的管理供应链系统,还成功地调和了不同国家和地方的贸易规定、文化因素、货币因素等带来的各种矛盾。在过去的几年间,很多采购方开始在供应方所在地就近开设了地方采购中心,这从而更加紧密地控制采购过程。当然,除了科技手段之外,要想将全球采购链条运作成功,争取低成本和合理管理现金流转是另一个关键要素。
全球采购也带来更多的来自低成本国家的市场竞争,服装行业内的企业合并必将加剧。
必须提供准确的服装版型
The European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y faces unprecedented competition from abroad, plus rising production costs. There is a strong need for innovation in all three areas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y. The European Technology Platform for the future of textiles and clothing was set up to define the innovation targets and research topics needed to address Europe's textile problems. There are also many other projects for the benefit of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are under construction.
在欧洲,纺织和服装业以年营业额2150亿英镑、雇用270万劳动力的有力数据在整个欧洲工业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欧盟南部和东部成员国中,如葡萄牙和立陶宛等国,纺织服装行业大约雇用了当地25%~30%劳动力,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
然而,目前的欧洲纺织服装行业却进入了发展的艰难阶段:对外面临来自他国的竞争――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前所未有,对内则面临生产成本上涨等难题。具体来说,近年来欧洲纺织行业已经遇到了多次挑战。2005年1月,WTO关于纺织服装方面的协议终止,取消了对欧盟纺织进口的配额限制,这就带来了来自亚洲生产方的竞争压力。另外,本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欧盟供应商只能把劳动密集的生产过程都转移到生产力成本较低的新欧盟成员国家,比如波兰和罗马尼亚。欧盟的供应市场还包括北非国家突尼斯,摩洛哥和土耳其。这些供应市场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再加上地理上的便利,能够帮助欧盟采购方快速应对国际市场需求,但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市场形势,这种转移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面对逐渐艰难的局面,除了在可能的情况下降低生产成本之外,欧盟更注重促进纺织服装企业不断的“创新”。欧洲纺织服装业大部分由专业性很强的众多小规模公司组成,需要不断更新生产方式以加速供应链运转。因此,“创新”这一课题,正是行业内所有中小型企业普遍面临的首要任务。
但是,对于欧盟纺织服装行业来说,创新也面临一系列难题。欧盟纺织服装行业共拥有17万个公司实体,公司雇员的平均数量为15个。而实际上,大量公司的规模比这一平均值要小,许多公司里的管理者要把采购、营销以及设计工作一人担当。针对这样大量分散的小规模个体,要进行整个行业范围内的调研和改革,势必难以进行统一的操作。
创新型高科技纺织品最具成长空间
在欧洲,通常把纺织服装行业划分为服装用、家纺用以及高科技纺织品三大部分。在占比重最大的服装部分中,欧洲制造商早已因流行和原创方面的优势而占据世界领先地位,但是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涨,目前却在走下坡路。家纺产品的生产现在已经实现高度自动化和资本密集型,劳动力成本因素相对影响较小,这一部分的生产则更加稳定。
在这三大部分之中,近年来获得最大成长的当属高科技纺织品。来自相关行业如汽车、房屋制造、环境科技以及运动的各种新科技,催生着高科技纺织品行业的新专业市场。尽管目前高科技纺织品仅占有欧盟25国纺织品总产量不到25%,但是这一数据却在持续增长中。而且,有些传统纺织基础的国家都纷纷转型生产新型高科技产品,在北欧的一些国家中,高科技纺织品已经占其纺织品总产量的80%之多;而在欧洲中部的德国,这类产品已占全国纺织品总产量的50%。
来自欧洲成衣和纺织品组织以及欧洲纤维产业联盟的Lutz Walter认为,这主要的纺织服装三大产业都需要创新。“在服装领域,创新绝对是保持行业竞争力的必需因素。在科技纺织领域,来自欧洲内部激烈的竞争以及来自客户日益苛刻的要求,使得创新也成为商家必须做的功课。比如一个新汽车或者新飞机的问世,经常引来高科技纺织品供应商作出一系列相关的新发明产物,这就是高科技纺织品领域的创新所在。”
创新已成为行业自身寻求变化的内在要求
在科技纺织领域,逾千计的小公司正在面临资金、人力、员工培训等方面的缺乏,并且缺少有效的市场决策来指导创新。但是,其中不乏一些公司在试图自行解决这些问题,继续寻找创新之路。Walter解释道:“由于是政府指令,许多公司是出于被迫才投资创新。但是也有一些公司主动意识到了旧的方式无力继续参与竞争,他们在积极寻求新的创新方法。这说明,创新不再仅仅是来自政府的指令,而是来自行业自身的一种寻求变化的内在要求。”
企业自行以创新来突破窘境的例子,最典型的莫过于西班牙Zara为代表的一系列服装品牌。这些品牌的流水线生产和供应链分销系统都以“快速时尚”为理念,能够实现快速应对顾客需求。“如果欧洲的时尚生产流程能够有足够高的速度,那么亚洲在生产成本上的许多优势就会消失。”Walter如此断言。另外一个创新的案例就是3D人体扫描仪的启用,以及零售商与制造商之间实现了网络数据交流的先进沟通方式。在这些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的辅助下,企业能够实现为顾客量身定做,并成功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定制服装与大批量生产的服装产品价格相近,从而增强了产品竞争力。另外还有许多新科技在不断涌现。如虚拟设计系统,先进机器人,光电纤维,球面缝制等。正是这些新科技新产品提供着硬件支持,企业才不断的在创新上有所成就。
欧盟政府不懈努力地搭建创新平台
在欧洲纺织服装行业中,诸多中小企业有着自下而上的创新需求,而欧盟政府也在自上而下的对企业进行着创新方面的有效引导和帮助。
早在2004年,为了纺织和服装能有更好的发展,在欧盟纺织与服装高阶小组的建议下,成立了欧洲科技平台,专门来制定未来欧洲纺织品服装领域内的具体创新举措,以及针对行业内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来确定相应的战略研究项目。这一技术平台把行业内的专家召集在一起,来开发专项研究课题和创新项目,这些课题和项目主要有三个方向:新的纺织品应用,把纺织服装产品从大众生产转变到客户定制,以及从一般商品转变到专业化产品。
在建立科技平台的同时,欧盟纺织品及成衣高阶小组还建议在行业内推行其他一系列举措。这其中包括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加入到目前欧盟面对全行业的第六个框架计划(FP6)。FP6于2005年开始实施,目的在于帮助欧盟各行业中小型企业利用新兴技术来进行企业创新。另外,高阶小组将着手研究企业如何筹措相关运作资金,以进行革新举措、非技术性创新、和行业联合等等。他们同时也在研究在纺织服装行业内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关于企业创新,高阶小组最根本的意见是:服装科技在当下已经迎来了一个真正要破冰的时机。服装生产线的劳动密集性特征,以及随之而来的高成本,加上高次品率(甚至有经验的生产商也会出现高达20%的次品率),这些综合在一起对服装消费构成了负面影响。对比其他日用消费品,消费者如今在服装上的花费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据专业人士分析,在服装科技这一领域中,最能为行业发展带来帮助的研究项目也许就是旗舰店的相关研究。这一研究课题目标为旗舰店的效益提高――通过3D视觉服装设计提高60%时间利用率,减少复杂服装加工时间的80%,把瑕疵或者错误从15%~20%减少到零。
特殊关注时尚领域的中小企业
欧盟第六框架计划下的时尚网络项目(FP6 Fashion Net Project)协作员Silvia Grandi说,在许多欧洲国家
中,大约高达30%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已经在过去的两年间倒闭。“但是那些快关门的中小企业都是那些不太会创新的企业。”她说,“面对来自亚洲的不断升级的竞争,我们需要新科技的诞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高速的供应链,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更好的管理系统,当然还需要快速反应能力。有些中小企业现在发展状态不错,那是因为他们早已高瞻远瞩,找到了最好的发展策略。”
许多公司都在努力开发新产品以及新的运营方法,以提高纺织产品附加值。如果说企业采取节约时间和成本的生产方式只能算是锦上添花,那么增加产品附加值这一做法则对中小型企业来说是性命攸关的。通常来说,关于生产过程以及增加产品附加值方面的研究课题,并不是由中小型企业自己来开展的,而是由当地指定的研究中心或者大学来承担。Grandi谈到,迫于生存的压力,欧洲时尚领域的中小型企业对创新机会更加感兴趣,并急切地想知道如何不用巨大资本就能利用这些创新机会。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小型企业还处于谋求生存的阶段,不能负担较大的投资。“但是他们在不断利用合作带来的机会来进行企业的创新。法国纺织协会IFTH已经推出了自己的平台,参与其中的中小型企业数量比预料的要多一倍。来自欧洲科技平台以及法国科技平台的许多中小型公司对合作项目都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中小企业与第六框架计划共进退
中小型企业是增强欧盟行业竞争力和就业率的关键所在,并且在开拓新市场上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基于此,欧洲联盟的第六框架计划(FP6)特别着眼于参与课题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专设〈经济与科技智能解决办法〉(ETI)为中小型企业服务,对纺织服装行业中的时尚领域进行了特别关注。时尚网络(Fashion Net)就是ETI方案之一,还有关于鞋类产品“Shoes 5000”方案以及关于智能纺织环境的“ITE方案”作为补充。
时尚网络的目标是鼓励时尚领域里的中小型企业更多地参加到FP6子项目研究课题中去。它努力扩展联系网络,促进行业内建立协作企业链,从而实现企业间关于专业技能、经营方法以及实务经验等方面的沟通。由于纺织服装行业中的生产过程和供应链本身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这一项目所涉及的范围也是非常细致和广泛的。
通过与8个国家的16个中间组织进行沟通,时尚网络将会促进欧洲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创新与科技转让。时尚网络项目将会开设一系列相关活动,鼓励中小企业的参与,这其中包括两个大型会议,以及在参与国举办专题讨论会和培训项目等。这些活动旨在帮助在创新要求相类似的地区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还会建立一个科技资源数据库,而参与时尚网络项目的4500家中小型企业都会有机会享受到这些服务。
纺织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略有回升,但国内外棉花差价仍在扩大,国际市场依然低迷,行业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
日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了对当前纺织经济运行与走势的分析,2012年,受外需不振、内需趋缓、国内外棉花价差不断拉大、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纺织工业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减速态势,生产、出口、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较上年同期放缓,效益明显下滑。2012年9月以来,随着内需的稳定增长,企业商业库存的调整以及上年同期基数的降低,纺织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略有回升,但国内外棉花差价仍在扩大,国际市场依然低迷,行业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
当前纺织工业经济运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生产增速较上年放缓,但增幅的下降程度有所收窄。1-10月,全国3.7万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6812.9亿元,同比增长11.3%,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较今年一季度下降3.4个百分点,较1-9月上升0.4个百分点。主要大类产品产量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1-10月,规模以上企业化纤、布、服装产量分别为3162.9万吨、523.5亿米、219.1亿件,分别同比增长11.8%、9.9%、6.4%,增幅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3.7、3.5、3.0个百分点。根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对重点企业的调查,1-10月纱产量同比下降2.3%。
二是内销增速基本平稳。1-10月,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7.9%,增速低于上年同期6.2个百分点,较今年一季度提高3.3个百分点,较上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衣着类商品零售实际增速为14.1%,低于上年同期5.6个百分点,较今年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提高3.5和1.0个百分点。10月,全国百家大型零售百货服装销售同比增长14.2%,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
三是出口压力仍然较大。1-10月,我国共出口纺织品服装2161.4亿美元,同比增长2.5%。9月、10月连续两个月累计出口同比实现正增长,扭转了1-8月出口负增长的态势。但出口压力仍然较大,扣除价格上涨因素,1-10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数量同比下降0.9%。1-9月,我国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与上年同期相比略有增长,但在欧盟和日本的市场份额则分别下降了0.8和2.0个百分点。四是效益逐步企稳。今年以来行业劳动效率逐步提升,带动行业赢利状况逐步企稳。1-9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劳动生产率57.3万元/人,同比提高13.8%。实现利润总额1812.2亿元,同比增长0.4%,增速尽管低于上年同期32.1个百分点,但为今年以来月度累计利润首次正增长,较一季度提高2.2个百分点,较上半年提高2.4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4.5%,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从今年纺织工业运行情况看,当前纺织行业内需较年初实现了基本平稳的增长,预计随着国内经济环境逐步企稳,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国际经济环境虽不确定,但继续大幅恶化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国际市场需求有望进入筑底的过程。总体来看,纺织行业整体处在趋稳的过程。但行业趋稳的基础还非常不牢固,国内外经济环境稍有变动,都可能使行业面临严峻的环境。主要原因:一是目前行业经济指标的回升很大程度是受基数效应及商业企业补库存影响;二是国内外棉价差持续拉大是影响今年纺织行业运行的主要因素之一,但该问题目前仍然缺乏解决的具体办法,预计棉价差仍将困扰纺织企业;三是服装业经销商保持观望,服装是全行业规模最大的终端行业,如果服装行业缺乏回升动力,全行业实现回升难度明显;四是统计数据主要反映规模以上企业的情况,但规模以下企业在我国纺织行业占较大比例,调查显示,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目前仍然比较困难。
针对当前纺织行业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建议,一是应切实解决棉价差问题,尽快解决国内外棉价差的问题既是加快纺织行业趋稳回升的重要措施,也是避免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下降的有效手段。建议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缩小国内外棉价差,避免棉价差继续拉大,减轻棉纺织企业负担。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纺织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建议继续落实国家各项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随时关注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及时为中小微企业排忧解难,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三是继续支持行业转型升级。继续支持纺织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行业产品附加值,从根本上提升行业竞争力。
随着内需的稳定增长,企业商业库存的调整以及上年同期基数的降低,纺织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略有回升,但国内外棉花差价仍在扩大,国际市场依然低迷,行业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
预计随着国内经济环境逐步企稳,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国际经济环境虽不确定,但继续大幅恶化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国际市场需求有望进入筑底的过程。总体来看,纺织行业整体处在趋稳的过程。但行业趋稳的基础还非常不牢固,国内外经济环境稍有变动,都可能使行业面临严峻的环境。
关键词:服装工厂;技术;发展;竞争
1中国服装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服装业有四大基本特征:规模大、产量大、水平低、结构差。然而我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但是在我国国服装产业整体的发展却很不平衡。在我国,各个服装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停留在价格和款式等方面的竞争,绝大多数的服装生厂商的产品销售还是以批发为主。虽然近年来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不断的加强,但中国服装行业目前还只有几个有限的中国驰名商标,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服装品牌。
1.1服装产业结构停留在传统设计模式我国服装企业结构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设计管理模式上,由于设计手段大多停留在纸面放样的落后阶段,设计周期长,试制成本高,造成新产品创新能力弱,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长,进而造成服装库存的积压,影响资金周转。服装的新产品周期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是相当明显的。
1.2服装产业仍然摆脱不了典型的加工型企业我国许多大规模的服装企业,实际上仍然是典型的加工型企业。其生产能力相对较强,设计能力和营销能力相对较弱。这些企业对生产管理和成本的核算相对重视,但由于市场营销能力比较薄弱,难以承受较大的市场波动。同时,由于设计能力的不足,也限制了这类企业的在市场的发展战略。因此,服装企业要想由被动市场型结构升级为主动市场型的结构,必须得到相应信息技术的全方位支持。
1.3关税减免和市场准入的限制我国服装业在加入WTO后,面临关税减免和市场准入,如果只依靠依赖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的价格优势,增长空间将越来越小。因此,服装行业要想在今后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加快技术进步,用信息技术武装自己,实现产业升级。信息化成为服装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2中国服装工厂的发展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并根据当前服装市场发展情况,服装专家预测,今后服装发展趋势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2.1消费的理性化当前服装市场的消费形态已由原来的“金字塔”型结构转变为“橄榄”型。主要表现在中高档消费阶层异军突起,低档消费趋于萎缩。究其原因,首先是百姓收入增加,服装行业的比较效益和服装的比较价格降低。其次,信息传播的便捷,使大众文化素养不同程度地提高,人们购买服装的意识已不拘泥于实惠的宗旨,而是更多地关心服装的款式、流行程度、品牌知名度及衣着个性。这些恰恰是大部分中高档服装所具备的。所以,中国的服装工厂应更加注重产品的款式和流行度,不能仅仅拘泥于大批量的生产。
2.2市场的层次化人们对衣着的消费行为超越了从众、模仿的阶段,正逐步向个性化的发展阶段,根据场合、环境讲究不同的着装,以体现自己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及品位。这种消费行为下的服装市场就出现了“市场细分”现象,以不同的品牌、不同的价格、不同的市场、不同的购物环境来区分各自的目标消费群体,几乎成为服装企业进入市场的“敲门砖”。我们可以看到:地摊市场吸引的是喜欢买便宜货的顾客,而专卖店则是吸引那些讲究品味、风格、穿着与众不同的消费者。即便是在同一家商店购物,品牌的价位、内涵不同,吸引的消费群体也是不一样的。这充分说明,服装工厂要想在今后更好的发展,要科学理性的分析市场的消费人群,要按照市场的层次化来完善经营。
2.3产销的智能化由于信息自动化等技术广泛运用于服装的设计、生产、销售领域,使服装的设计手段、生产工艺、技术装备迅速更新换代,服装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越来越短。因此,服装市场竞争的焦点是快速反应。服装工厂要紧跟时代步伐,设计一套科学的生产理念,将信息自动化成功的运用到生产上来,从而达到产销的智能化。
2.4经营的集约化我国的服装业形成了一批以资产规模经营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依靠科技进步和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发展,拥有世界一流的服装生产设备和技术的大型企业集团。构成了我国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的服装产业群,初步具备了集约化经营的优势。那么,其他服装工厂的发展趋势也是向着集约化的方向迈进。
2.5产品的高档化国家信息中心公布的六大类服装产品的不同档次零售情况也可见服装结构的变化。其中,我国高档服装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同,那么,服装工厂在生产产品时不仅仅是流水线作业,更要打造自己的高档品牌,让消费者接受自己的产品。
3中国服装工厂的技术经济发展分析
首先,中国的服装工厂要弱化劳动力成本要素,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水平。按美国国际咨询公司提供数据国际服装业每小时工资水平报告中国的每小时工资水平远远低于美国、日本、韩国,应该说中国的劳动力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什么是综合竞争力?综合竞争力由五个要素组成:产业内部竞争状态、要素供给条件、市场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及替代品的发展、新进入者的威胁。从发达国家服装工业发展经历来看,劳动力成本要素在竞争中已处于次要的地位。但是我国虽然是服装加工的大国,但仅仅是在低水平上与世界强国竞争,劳动力优势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巨大财源,只有提升综合竞争力才是真正出路。在提升综合竞争力方面,以产业内部竞争为例,单纯依靠产品成本、产品价格进行激烈竞争是中国服装业的弱点,这些弊病是导致企业重硬件轻软件、重生产轻研发、重仿制轻独创、重利润轻品牌,这种观念不纠正将严重阻碍服装业的长远发展。
其次,实施“大虚拟经营”的战略。从狭义上讲,“虚拟经营”即“网络经营”,从广义上讲是指包括不以物化运作的所有经营方式,我们称之为“大虚拟经营”。如商标品牌、信誉、技术、网络发展等知识经济新概念模式。美国杜邦公司即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它的专卖店遍布全球,但它却很少自己掏钱、专人来经营,而是把产品权交给那些劳动力生产成本更低、原材料有相对优势,便于运输、销售的国外企业来制造和分销,自己则把精力放在品牌运作、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这样的做法值得规模服装企业参考。
再次,后配额时代不是一切利好。2005年1月1日WTO开始外纺织品服装实行无配额限制。后配额时代的到来,对中国这样长期受不平等贸易待遇的纺织大国来讲,首先是件好事,然而,这必然会冲击到某些国家的经济利益,今年初,美、土等一些国家的纺织行业协会已联合发表《纺织品服装公平贸易伊斯坦布尔宣言》,要求延长纺织品服装一体化进程,将纺织品取消配额限制推迟,为世界市场增加了不确定因素。即使进入后配额时代,一部分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纺织服装业的利益,也会利用制造一些技术、生态、贸易壁垒,来制限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为此,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熟悉和应用国际通用法则,对内加强行业自律和产品的绿色、环保标准,要提高产品品牌知名度,在附加值上多下功夫,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
最后,OEM合作向高层次的发展。OEM只是指承接方公司根据委托方公司要求进行产品开发和制造,使用委托方公司的商标,由委托方销售的经营生产方式。该模式在国际上很多行业中已运行多年,它的特点是综合利用双方资源,减少经营运作成本,发挥承接方的生产能力,提高委托方的市场反应速度。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的服装工厂要想更好的发展,不仅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还要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来变化生产方式,同时还要打造自己的品牌,让消费者认可。我国的服装工厂还有很多的缺陷和不足,只有在变化中应对机遇和挑战,才能更好的发展。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成月华.服装生产过程管理及优化问题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2).
【关键词】 服装企业 库存 服装供应链
最近几年我国服装企业的库存压力巨大,森马、海澜之家等大部分服装企业正在遭遇一场庞大的“库存战”。库存的问题不仅仅触及到价格低廉的批发类休闲服装企业, 也包括曾经为人们所追求的班尼路、佐丹奴、以纯、美特斯邦威等国内著名服装品牌企业。我国服装市场的这种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服装企业管理深思。
1. 我国服装产业存在的问题
1.1行业管理落后。在我国,服装行业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管理仍沿用传统管理模式。从事服装行业的员工,普遍文化素质偏低,习惯于人工操作及经验管理方式,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有抵触心理。例如:大多数员工认为手写简便快捷,没有必要使用电脑进行管理。
1.2成本优势逐步消失,服装订单大量流向国外。2011 年以来,人工成本的上涨使得中国服装业的成本优势丧失殆尽。自2010年以来国内最低工资标准不断上调后,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而越南、巴基斯坦等的纺织服装劳动力价格仅为中国的1/3,部分纺织服装订单开始流向这些低成本的国家。很多国际品牌,例如H&M、ZARA 以及CHARMING 等,逐渐将订单转向越南、孟加拉国、柬埔寨、印尼及巴基斯坦等国家。
1.3服裝行业化的信息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我国的服装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自动化程度还比较低,这给服装行业信息化的实现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服装企业的业务流程非常复杂、繁琐,许多服装企业每天需要处理成百上千的库存单位,并要管理无数的款式、结构、客户标识甚至更多的数据。在这种复杂性极高的经营管理中,以精确预测、采购管理、生产计划和分销管理为特点的供应链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4我国服装营销不足。设计师作品简单模仿, 缺乏特色。纵观中国服装行业的竞争现状,人们不难发现抄袭与同质化已经成为中国服装行业的致命要害, 很多服装企业根本不具备创新的意识。缺乏从文化的角度来塑造品牌个性,服装企业的营销活动中,竟然出现了企业品牌的文化内涵与企业本身的理念不相符,企业在产品、管理、服务等方面与品牌固有的消费价值不能对接,这样就无法提升企业自身的品牌实力。
我国服装行业的这种现状,需要服装企业整合、调整和提升,进入更加复杂的经营竞争格局。21世纪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加强服装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企业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基于服装企业高库存的现状,就是要搞好服装企业的供应链的管理。
2. 我国服装供应链的现状
2.1服装供应链运作效率低下。服装供应链各单元内部不平衡,整个供应链流程很难达到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质量、数量运送产品到合适地点这样一个理想水平。
2.2信息资源缺少共享,信息反馈速度慢。供应链中的不同环节因信息的不对称与传递交流不及时,往往只能采用通过库存来保证供应链中各环节的物流需求,依赖库存缓冲来维持对消费需求的反应。这样不仅增加库存成本,也使得消费者不满意。
2.3服务供应链各节点未形成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某些节点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损害其他节点企业的利益,严重影响各节点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
3. 我国服装供应链管理落后的原因
我国服装企业的这些问题,总体而言是由于服装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我国服装供应链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服装供应链管理落后,供应周期太长。首先是分销商的经营模式带来的弊端,产品销售不能及时反馈给品牌。在中国服装行业,每卖出1件商品,生产商至少要准备2.5件商品进行库存周转,有时还会超出这个比例。 其次,订货会模式依赖分销商而不是消费者提供市场信息。各种服装品牌每年春夏、秋冬有两次订货会,企业通过订货会现场模特展示、导购解说引导客商订货,然后根据订货量,制订安排生产、销售计划。 这种模式下,真正的需求变成产品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国内大多数生产商从接单到成品上市平均需要90天时间,有的能达到120多天。这导致很多商店销售的都是上一季的流行款式。
3.2服装供应链的核心主体不明确。一个良好的供应链必须有一个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与相关企业协作,共享信息,交流与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建立一种纵横一体化的集成管理模式。根据供应链成员的相对市场影响力、财务实力和可获得性,制造商、批发商或零售商都有可能领导供应链,没有形成核心企业。
3.3服装企业定位不明确,没有核心业务,没有核心竞争力。服装企业没有通过市场定位,明确目标消费群体,不利于零售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特性,指导零售店制定正确的产品组合、价格组合、服务组合、促销组合等;不通过市场定位,不利于零售店了解竞争对手,避实就虚,扬长避短。
3.4“牛鞭效应”对服装供应链的影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具备世界上单一链条最长的供应链,从纺纱、织布、漂染、成批生产,到品牌营销管理、渠道管理,物流配送以及零售终端。在这长长的链条上,各企业在共同的市场上都追求利益最大化,造成竞争中的信息不对称,形成了牛鞭效应,实际造成了整个供应链利益最小化,制约了行业发展。
3.5供应链环节缺少信息化建设,使得供应链环节的资源共享及反应速度远远不足。服装企业没有构建先进的供应链信息系统,来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不能有效考虑自建软件研发部门来提高信息化进程。
4. 我国服装供应链的优化
进入21世纪,服装设计与产品已经成为企业成功的基本要素,如何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供应链管理成为重要因素,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制胜的核心价值。
4.1确定服装供应链核心主体。上世纪美国服装行业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建立供应链。其服装供应链的核心主题是服装零售商,这种供应链的建立在美国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我国,服装零售商庞杂,规模小,资金有限,经营能力有限,故不能成为我国服装供应链的核心主体。而我国服装制造商能在客户需要它的产品时,具有市场影响力。我国服装制造商掌握产品设计、研发,而且具有相当规模,生产管理也具有一定能力。我国服装供应链的主体应具有中国国情,其核心主体应是服装制造商。服装制造商可以采取后向一体化策略,甚至可以运作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供应商管理库存)控制零售商的库存,驱动整体供应链,起到主导者作用。
4.2服装企业必须确立自己的定位。在国内市场,中国服装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除了产品品质之外,重要的是风格和品位不突出,这就是定位不精确的表现。企业必须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市场的机会,进行明确的定位。(1)根据消费需求定位产品。产品的个性化消费是受人们的教育程度、收入、年龄、地域等诸多因素影响的,收入越低的群众消费就越大众化,收入越高消费就越讲求个性,因此品牌需要精确的定位,就必定要对消费群体进行取舍,快速定位好自己的目标群体,确定自己的品牌要走高端、中端还是低端的路线。(2)根据市场需求定位产品。 众所周知,服饰行业的市场广阔,服饰可分为很多不同的种类,例如商务服饰、休闲服饰、运动服饰、演出服饰等等。合理地估量市场需求的种类,迅速地定位好所要生产的产品。现在的行业竞争需要我们尽量的去做到专攻,例如看到“李宁”就联想到“运动服”,看到“柒牌”就想到“中华立领”。
4.3服装供应链管理的转变。我国纺织服装各部分发展不平衡,中间的生产加工环节优势较为明显,而两端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能力相对薄弱,链条上也存在“慢周期对快时尚”矛盾等。针对如何优化我国纺织服装供应链,让其相对健康、稳定地运行,供应链管理要解决问题。首先,品牌要从过去点对点(个体对个体)的竞争,转变为系统对系统(产业链对产业链)的竞争。其次,要从过去相对较封闭单纯的买和卖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一个相对较开放的平台,让整个供应链的利益方都能参与到产品的开发、价格的制定、集成创新等环节中去。再次,供应链管理应该关注从有形创新向无形创新的转变。最后,要从无序竞争向有序竞争转变。过去,行业强调的竞争过多集中在价格竞争上,恶性竞争的现象严重,这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影响了行业的发展。因此,有序竞争势在必行。
4.4 QR策略在服装供应链模式中的应用。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服装供应链的运作模式提供了技术基础,快速反应机制的实践更具现实意义:实现跨企业间的协作,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我国服装企业供应链运行模式,服装供应链的主要问题在于是否能实现快速反应(QR),实现供应链的管理目标。因而,参照其他行业供应链管理方法,将先进、适用的方法引入服装供应链各种模式中,并结合服装供应链的特色,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4.5建立服装供应链危机预警机制。服装企业应对供应链的各种危机进行分析和研究建立适合的危机预警机制。预警机制一方面可以帮助服装企业进行经营决策,避免因危机管理不足而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行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和服务,引导行业的健康发展。科学的供应链危机管理可以提高我国服装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总结
在现今服装产品必须快速反应市场的现状下 ,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来合理控制库存已是形势所趋 ,同时也是适应服装产品季节性、多样性、消费不确定性和短周期性特性 ,较好解决现今服装企业库存问题的优化管理策略。研究供应链管理对我国服装企业实现彻底打破“大而全”、“小而全”、迅速迈向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齐二石,方庆琯.《物流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
[2] 张成海,《供应链管理与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林勇,《供应链通用件库存管理》[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