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维能力与教学

思维能力与教学

时间:2023-11-13 10:01: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维能力与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维能力与教学

第1篇

阅读是理解和探寻作品的主旨和内容,即作品所传达出的所有信息,阅读的全过程是一个主体经客体(作品)达至另一个主体的过程。我们不难把阅读分为两个层面:1.理解过程。文字是一个符号系统,理解过程就是通过眼睛对文字的注视,输入大脑,再经过大脑对文字这一符号系统进行解码,还原为意义系统的过程。2.内化过程。理解不等于被阅读者所内化,即“建构”,这涉及作者对其所理解的内容的认同程度、感知程度等。

阅读时时刻刻离不开思维,科学研究也证明了思维在阅读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美国人M.A.汀克尔在他的研究成果中说:“在极大多数情况下,阅读时用于眼睛移动的时间仅有5%,其余的时间都用于思维。”不难理解,思维本身便是伴随着人类语言的出现和发展而出现和发展的,因为文字的出现,更需要人类进行识记、想象和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而文字要达到它所承载的功用,只能通过阅读来实现。于是,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涉及思维的每一个层面。

思维是一个认知过程,其目的是把握客观事物,并实现不同程度的内化。思维根据所达到的不同深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步骤:感觉、知觉、表象、想象、推理、归纳、理解和情感。在具体思维过程中,这些步骤并不都是相互衔接的,甚至不是每个步骤都会出现,有些步骤是伴随着另外一些步骤同时出现的。例如情感过程就可以伴随着思维的整个过程;形象思维自始至终伴随着表象等等。可以看出,思维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而阅读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涉及各种思维方式,与思维相关的过程也都与阅读有关,同时,个体的思维品质也决定着阅读能力的高低。现以阅读过程的进展为序分析一下阅读与思维的关系:

一、对文字及其内容的感知

文字是阅读的对象,对文字的感知是阅读行为和过程的开始。“阅读时,随着视点的游移,从字到词,从词到句,文字符号被感知而变为语言的信息输入大脑。经过大脑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机制的辨识、翻译和读解,便获得了对语言文字表层意义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主体对文字的认识仅仅是感性的,甚至是片面的和残缺的。主体与文字接触,通过大脑,将文字进行“解密”,“解密”的过程就是与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和形象相对应的过程。不难看出,对文字感知的过程对阅读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一过程的完成水平也将决定整个阅读过程效率的高低。如果这一过程完成得出色,就不仅仅是对文字及其内容的感知,而已经伴随着理性思维的展开。

二、对文字内容的理解

阅读的目的不在于对文字及其内容的感性认识,而在于内化。要达到内化,首先要做到对文字及其内容的理解,理解的过程便是一个完整和典型意义上的思维过程。要达到理解,通常情况下会经过概括、推理、分析、反应等步骤,理解过程中的这几个步骤并非线性呈现的,阅读能力强、具有丰富阅读经验的阅读者,有时可能会省略概括过程;有的阅读者在阅读文字时,其推理和分析,甚至反应过程都是同步进行的。

三、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性理解

语文教学的独特性和艰巨性就体现在它所承载的大量教学任务,例如具体到文学作品的阅读上便表现为,不仅要对学生的一般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还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思维能力的培养。审美功能是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功能,对文学作品的美感把握程度体现了阅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审美过程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判断。而审美判断的任务是针对作品的美感分析,这是审美活动中较为高级的过程。

阅读教学中包含了任务繁重的思维训练,面对如此繁重的任务,教育者往往不知所措,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教育者必须在理念上高度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阅读与思维的关系

教育者只有在明确了思维在阅读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才能重视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最为重视的往往是知识的传输,包括语言学知识及与阅读内容相关的知识。当然这在语文教学中是必要的,但如果阅读教学只剩下这些,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教育的一个功能就在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如果将某一具有多种发展倾向的领域演变为某种单一模式,教育就起了反作用,这是相当危险的,对于学生来说更是灾难。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另一个倾向是对文本的模式化分析,例如过分重视段落的划分、中心思想的归纳等。表面上看,这是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归纳能力),事实上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观意识。因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复杂的,不是机械的,模式化的思维训练方法只能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极其危险的陷阱。因而,只有教育者正确认识思维与阅读的关系,才会在阅读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到一个准确的高度。

二、全面理解阅读中的思维过程

教育者必须全面而深刻地理解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不能将培养思维能力仅仅理解为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简化为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仅要着眼于思维能力培养的操作过程,还必须着眼于与思维相关的心理过程,例如学生专注的品质及其培养等等。只有教育者对阅读中的思维达到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没有偏废,抵达阅读的最佳状态。

三、心系学生个体

教育者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时,要考虑不同的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从而做到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发展机遇。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例如在小学高年级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男生大都善于逻辑思维,而女生相对善于形象思维。因而在阅读中教育者要尽量考虑到这种个体差异,不善形象思维者多让他们作描述性叙述,不善理性思维者多引导他们将问题引向深入。同样,不同的学生在思维发展水平上也是有差异的,教育者要根据不同个体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潜力,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四、把握能力培养重点

教育者必须通过梳理学生整体的思维水平,明确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点。由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惯性,阅读教学中早已承担了过多的理性思维培养的目标。因而,在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将学生的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审美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资料:

第2篇

一、认识创造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反映。创造思维就是合理地、协调地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及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使有关信息有序化,以产生积极的效果或成果。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方法、获得新成果、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但是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二、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热情高涨,才能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有所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

教育创新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创造因素,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使课堂教学有创造教育的内容。

三、指导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

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

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四、引导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

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第三、要会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五、鼓励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第3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和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形式的能力。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都必须要有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对作品的主题、语言风格、作者的情感特征的把握,要运用感知、分析、判断推理的抽象逻辑思维来实施。阅读需要指向理解意义所具备的抽象思维。正确和深刻地理解所读文章意义是读者面对的第一要求。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和思路,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和结构这些都要有理解分析的能力。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但理解能力从本质上说还是一种思维能力。所谓理解,就是弄清事物与事物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表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不通过判断、推理、分析、概括综合就无法进行。思维混乱,整个阅读就无法有序地开展,无法获得阅读印象和阅读结果。

二、发展学生分析能力。分析能力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如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进行分析,理解词语的本义以及在课文中的语境;分析作者写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这个词语、这句话对内容起了什么作用;分析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是如何支撑观点;分析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和作者情感等,这些过程都是思维的活动。分析过程也是推理、判断的过程。

三、发展学生概括能力。这也是培养中学生阅读和思维最主要和最基本的能力。中学生每天接触到大量的书本知识,接触到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把这大量的语言材料,加以消化、概括才能形成阅读结果。不能准确地概括,就不能掌握阅读过的材料。概括不准确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片面性,只注意到材料一部分内容,而忽视了另一部分内容,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概括出来的内容不能包涵和覆盖全部意思。二是主观性,没有认真阅读文本,或者是看不清内容,抓不住重点,理不清头绪,主观地改变和歪曲原材料的内容。三是表面性,看到过程现象,没有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人物特征、写作手法多作训练,对相关的内容要用字数限定进行概括。概括能力很重要,它关系到阅读的质量。

四、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想象祥林嫂、阿Q、陈奂生等人的形象,要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类似原形,从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感,进行求同求异的比较。祥林嫂、刘兰芝、崔莺莺、杜丽娘、李香君,她们作为女子,形态、眼神该是怎样?说话的样子该是怎样?引导学生朝这些方面想象,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读诗歌,也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感。读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们要学生想象秋叶凋零之景,但杜甫又写出盛景与动景的奔腾之水,浩浩荡荡向东不息,给人一种永不穷尽的亮色。比如说,我们读李白的诗歌《将进酒》,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们就应该有形象感,想到长江滚滚奔流的气势。读“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就应该想到一个孩子赤脚在河边挑拣贝壳,想到老渔翁在撒网,时光很快,人一下子就变老了。还要想到长河里流淌的不仅是水,而且是时光,是历史,是逝去的岁月。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很好的形象感了。

五、提倡学生探究性阅读,敢于质疑和批判,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深刻性思维。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善于从发现问题入手。思维起于疑问,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我们要善于用问题来组织教学,问题可以打破课堂沉闷的局面,可以激发思维,拨亮学生智慧的火花。一堂精彩的课必须由若干有价值的问题组成。我们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来组织,这些问题要尽可能地体现文章的思路、教者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这些问题可能要涉及到或者从这些问题应该看到你的教学过程和步骤。看到你的问题,就能了解到学生的思维轨迹,每个问题都应该成为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的关键之处的路标。

六、注重探究阅读,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究与质疑,在质疑中发展创造性思维。例如高中第五册课文《宝玉挨打》,教者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宝玉为什么挨打,要学生从课文中筛选必要的信息,然后概括原因:一是会见贾雨村无精打采,二是金钏投井与宝玉有些牵连,三是贾环中伤,四是忠顺王府登门索要戏子琪官。再往深处探究分析宝玉该不该打,要言之成理。这是一个很好的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导火线,而且学生有话可说。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多种思维能力是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思维能力发展了,阅读水平就自然提高了。

罗灿辉,左均华,教师,现居江西临川。

第4篇

一、重视猜想教学,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方法,让学生猜想解题的方法和思路。猜想是否正确,可以通过运算或证明最终确定,这样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就得到了有效地锻炼。

例1在平面几何里,有勾股定理:设ABC的两边AB,AC互相垂直,则AB2+AC2=BC2。拓展到空间,类比平面几何的勾股定理,设三棱锥A-BCD的三个侧面ABC、ACD、ADB两两垂直 ,提出的猜想有四个:

猜想①:AB2+AC2+AD2=BC2+CD2+BD2;

猜想②:S2ABC×S2ACD×S2ADB=S2BCD;

猜想③:S2ABC+S2ACD+S2ADB=S2BCD;

猜想④:AB2×AC2×AD2=BC2×CD2×BD2.

教师:请同学们看看哪个猜想是正确的,并说说你的理由。

(大约三分钟后,笔者在教室巡视时发现大多数同学已经想好了。)

教师:想好了吗?

学生1:(迫不及待)第一个答案(很多同学点点头,表示赞同学生1的观点)。

教师:(微笑,决不能急把答案说出来)为什么?

学生1:平面几何的勾股定理类比到空间几何。

教师:很好,把你的猜想与平面几何的勾股定理的特征对比一下,你发现问题了吗?

(大多数的学生再次陷入思考)

学生2:应该是第三个答案。

教师:为什么?

学生2:通过关于空间问题与平面问题的类比,

多面体?圳多边形,

面?圳边,

体积?圳面积,

面积?圳线段长

由此,可类比猜想本题的答案:S2ABC+S2ACD+S2ADB=S2BCD .

教师:掌声鼓励(掌声热烈响起),同时掌声鼓励学生1(掌声再次热烈响起)。

点评:猜想课堂教学是双边性的,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只有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方可给予指导。教师在猜想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创新,做到有的放矢,注重对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训练。

二、 重视猜想教学,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信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不局限于既定的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

例2 设{an}是首项为1的正项数列,且(n+1)・ a2n+1-na2n+an+1an=0(n=1,2,3…),则它的通项公式是 。

分析: 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但同学们从特殊入手,发现了问题的奥秘,从而提出了科学的猜想,并用数学归纳法严格地证明了猜想的正确性。以简驭繁,用特殊化思想求解,解题迅速、准确。由于an与an+1的关系是一次函数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降次或从方程的角度解题。

点评: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证)等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究,从而不断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使他们既开阔了视野,增添了兴趣,也感受到数学的美妙与情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三、重视猜想教学,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教师要帮助学生多方位观察,积极思考,展现出新颖独特的思维风格和纵横驰聘的思想态势,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独特性。

例3 求值:sin210°+sin250°+sin210° sin250°.

分析:从客观上进行整体分析,抓住数学问题的整体结构和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从思维策略的角度作出猜测,能否构造对偶式,利用sin2x+cos2x=1进行化简。

解:令x=sin210°+sin250°+sin210° sin250°

y=cos210°+cos250°+cos210° cos250°

点评:在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意境,鼓励他们提出富有个性的见解,激发他们猜想更好的方法,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思维独创的能力。

四、重视猜想教学,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思维的批判性,在教学中表现为学生善于根据客观标准,从实际出发,对解题各环节、各方面的调整、纠正,检查解决问题的方向或方法是否正确。思维的深刻性,在教学中表现为对问题的猜想过程的抽象程度及对事物本质、规律的理解水平。思维的深刻性常常伴随思维的批判性的发展而增强。

例4某交通岗共有3人,从周一到周日的七天中,每天安排一人值班,每人至少值2天班,有多少种排法?

分析: 解决排列、组合的综合问题一般先组合后排列,本题要注意分组中“均匀分组问题”。

学生猜想结果是否正确,经过一番争论,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在全排列的过程中分组不均匀,重复计算了。

点评:在数学解题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争议的问题,应引导学生进行判别,对隐蔽的错误进行辨析,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五、重视猜想教学,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在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敏锐的感知解题的方向或方法,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迅速地接触问题的本质,从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数学解题中,善于根据问题的变化及时调整思路,改变原有的思维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有助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的培养。

例5 方程sinx=lgx的解有( )个。

A.1 B.2 C.3 D.4

解析:学生习惯于通过解方程求解,而此方程无法求解常令学生无从下手。若能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思维换一个角度思考,猜想能否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为求函数图象交点的问题,作出图形,观察图形,从而很快得出结果。

第5篇

一、设计设疑,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课堂上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催化剂。特别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疑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再通过释疑、解决问题等环节,使学生实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和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一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猴王分桃的故事:今天花果山上特别热闹,因为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分桃节。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树下坐着一群猴子,它们等猴王来分桃子。大家都希望能多分到一些桃子。猴王准时来到。猴王对小猴子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吧。”小猴子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说:“那就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猴子,怎么样?”小猴子挠挠头皮说:“大王,请你开恩,再多给点吧。”猴王一拍胸脯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猴子,这下总该满意了吧?!”可小猴还是一个劲地嚷着:“不够!不够!”这时,我就问学生:为什么猴王把桃子数增加了那么多,小猴子还是说不够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学生一听这是学习的新内容,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于是我将小猴三次分桃的过程用三个算式表示成:6÷3=2,60÷30=2,600÷300=2,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从而得出了“商不变性质”这一结论。学生就在如此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弄清楚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结果。

二、通过猜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可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猜想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进行探索,进行积极思维的认识活动。

1.通过猜想,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现代教学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传输信息的过程,因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激发他们猜想更好的方法。

例如,计算8+98+998+9998+99998=?若采用逐项累加法,结果非常繁琐。若引导学生猜想将8分解成2+2+2+2,然后利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即原式=2+2+2+2+98+998+9998+99998=(2+98)+(2+998)+(2+9998)+(2+99998)=100+1000+10000+100000=111100,很快就能得出计算结果,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样,通过充分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2.通过猜想,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可采用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和锻炼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李军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1020米,李军3分钟走255米,照这样计算,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探解。)

解法1:求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就是求余下的路程所需的时间。“从3分钟行255米”,可求出李军速度为(255÷3),而余下的路程是(1020-255),然后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得出:(1020-255)÷(255÷3)=9(分)。

解法2:求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也可先求李军走完全程的时间,然后减去已行路程的时间,即得到余下路程的时间1020÷(255÷3)-3=9(分)。

解法3:用倍比法解,将已行的路程255米看作“1”倍数,全程1020米是已行的255米的4倍,行255米用3分钟,那么行完全程1020米就得用12分钟,然后减去已行的时间,即得出:3×(1020÷255)-3=9(分)。

通过上述的练习,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增强思维发散性的辐射力。此外,一题多变、一空多填等训练,同样也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

3.通过猜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好动、好想、好奇”是学生共同具备的心理特征。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自觉地沟通数学知识的纵横联系,挖掘隐含条件;巧妙地构造某个数学对象,迂回转化;灵活地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方式,找出解题的各种途径。

例如,求下图的周长(单位:cm)。

若此题仅会运用周长定义把每条边长相加:6+12+10+8+(10-6)+(12-8)=44(cm),这就显得思维呆板了。若能猜想到将原多边形添上辅助线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如图:

原线段a和b的长度就是两条辅助线的长度,这时只需采用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进行运算,就能得到本题的结果,即(12+10)×2=44(cm)。

三、新旧贯穿,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在此类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我先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然后根据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相似,进而采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来推导梯形面积的公式:先将图形转化成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然后通过探索研究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又把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使前后知识得到有机衔接,融会贯通,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第6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74-01

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由于数学思维能力受到局限而导致的,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较大的影响,学生大多是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形成的条件反射,但是这种方法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为这种方法还会降低学生的解题速度,遇到难度较大的题目而学生无法解答的情况。因为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仅仅是通过大量的练习来使得学生获得相应的能力,并没有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使得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难题或者对没有见过的题型无从下手,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改变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对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过程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1.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与化学、物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才能够在化学和物理课程中取得优秀的成绩。另外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物理以及化学中的运算将会有较大的帮助,使其在物理化学的解题过程中更加快捷准确,下面将详述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1素质教育的需要。我国在未进行课程改革之前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在进行课程改革之后素质教育颇受欢迎,素质教育的普及将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高中数学作为关键的学科之一,当然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高中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高中数学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是通过题海战术来使得学生具备相应的思维定式,学生的思维在长期的题海战术训练中虽然对这类题型的题目能够进行快速的解答,但是对于其他的题型解答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为学生在题海战术的训练过程中可能没有涉及全部的题型,如果出卷人创新题型,那么题海战术就会失去作用,那么只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够面对各种数学题型,使其更快更准的解答相关的题目。

1.2社会现实的需要。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数学的运用使人们的生活得到更大限度的丰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学生在进行数学题目解答时有较大的作用,而且对于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有着较大的帮助,数学思维能力所强调的就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即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通过逆向思维或者发散思维来使得学生更快的解题,那么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对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是非常有椭的,逆向思维以及发散思维将会使得学生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并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2.1提倡新型的学习方法。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填鸭式教学或者是题海战术,这种学习方法学生都习以为常,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只是简单的重复同样的模式,这无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那么就应该倡导全新的学习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这样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就会少一些,而且使得学生各抒已见,同样的题目可以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同时也使得学生明白同样的题目解题方法也会有多种,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题。

2.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高中数学本身就涉及到非常复杂的问题,学生如果没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在解题中受到较大的困难,通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使得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目中时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这样就利于学生的快速解题。同时还可以利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来促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加,使得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目的过程中更加快速准确。

3.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3.1在解题思路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教导学生的解题方法,而是要引领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就要对学生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学习,那么学生就逐渐掌握了正确的思维能力。

第7篇

近几年来,我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为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实现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整体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现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悟简述如下:

一、导入要奇――兴趣性。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课堂教学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决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设计几个非常有趣的实验:(1)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热水中,烧杯外壁变热,甚至会使水沸腾起来,这是为什么呢?(2)向盛氢氧化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观察显示的颜色,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这一阶段,从教育教学目标上,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讲,这一阶段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多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精讲点拨――科学性。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结构上,该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结构的模糊概况。学生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通过精要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那么,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参和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即重视学生学情和课堂反应)的教学思路。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容,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容,而且要着重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设定使用的多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上课的工作量。

三、巧设疑问――思维性。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调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比如: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这已成为日本教育家集中研究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未来不断开发新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在教学结构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又可以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这一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灵魂,教师要尽可能地有意识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立论,故意误导等,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获取知识。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小结精简――逻辑性。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急于验证自己的探索结果心理。这一过程带有总结的性质,但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的分段讲述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识结果,推导出结论。这是学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迈进。由于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贯穿和渗透,其教学结构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启发式教学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在目标、内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变革,但它并非是一种机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有机融合,必将会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充实和丰满。这种教学模式将会使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以学生的主体探究活动为主线,以教师引导、启发为辅线的动态高效课堂教学形式。 实践证明,探究式教学可以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巨大成效。

第8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长久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都是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与我国相反的国外一些国家则是力在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然而这两种都有各自的不足之处。如果将两种方法的优势结合到一起,那么这种教育方法会起到不同的效果。在学习过程中,数学是最基础的学科,它广泛地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它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学是抽象的,在学习的时候,学生要思维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多元智能地培养学生。加德纳曾经强调说:“每个个体都以不同的方式学习,表现不同的智能特点和智能组合,毫无疑问,如果我们忽略这些差异,坚持要所有的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相同的内容,就破坏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全部基础。”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多元智能理论:

一、深入了解书中内容来培养语言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其实我们对于语言能力都不会陌生,每个人从小到大一直都有接触,但是我们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掌握的程度就会不一样,所以教师就得从基础开始培养,对于初中数学书当中的定义概念、定理、各种符号、公式和图形,这些都能够起到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作用。比如说,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这一节的内容中最重要的定义、公式、符号等统统写到黑板上,留给学生一段时间思考,然后教师开始进行提问环节,学生切记不可以原封不动地引用书上的文字回答问题,他们必须得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的不够好,不够准确时,教师应该适当地提示一下学生,通过一些实例启发他们,让学生深入了解清楚每一个知识点。学生们经过长时期地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会逐渐提高。在数学领域里,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数学逻辑思维其实是一支潜力股,它是在学生不断地思考和摸索过程逐渐形成。然而需要教师高度重视的是,教师要从最基础开始培养学生们这种逻辑思维能力,要不然就会得到反效果。一方面,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方法。教师提出的问题的简单程度和顺序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逻辑。在课堂上,一旦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就会立马进入思考状态,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随着长时间地思考和探讨,逻辑思维在不停地运转,如此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不断提高。比如,教师和学生们在课堂上研究一道很难的题目,学生都捕捉不到任何的思路,此时,教师就应该提问,要巧妙地把一个大问题分开好几个小的问题,有序地进行提问,一环接一环,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走向光明大道。教师要趁热打铁,再出题给学生,使学生举一反三,最后给学生一点时间好好总结,以便牢牢地掌握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在选择题目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只求提高能力却没有结合实际,挑选一些特别难的题,最终只能得到一种结果,学生都不会收获任何知识。人们常说什么事情都得讲究脚踏实地,从基础开始。题海战术虽然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学生们根本没有理解到本质,他们只是当时理解了而已,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便会遗忘的一干二净,这样,逻辑思维能力非但没有提高,而且学生还没有明白基本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几周进行一次,刚开始可以给予他们一些提示,然后可以让学生独自思考和研究,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以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二、边玩边学习,培养运动智能和通过分成小组进行比赛,培养人际能力

人们都说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学生长时间学习就会有厌烦的心理,再加上学生爱玩的习惯,他们就会不以学业为主。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习,这样效率也会提高不少。比如,教师在讲立体几何的时候,可以采取玩耍的方法,让几个同学在教室里寻找几何体,然后教师提问学生,学生开始回答关于他们找到的立体几何的特征,再接着他们能自由地在教室里感受空间感,最后教师给他们出题练习。这样,他们在这个轻松的氛围里能很好地吸收知识。当今社会,如果处理不好人际关系,那么这个人的一生都不会走向成功。最严重的就是独生子女,现在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个个是家中的宝,常常被父母惯着,通常会以自我为中心,从不来都不会尊重其他人,不懂得团队精神,更不懂得怎样和其他人好好地沟通。教师可以慢慢改变他们。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每位学生都会把小组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小组为重心,集中全部精力去完成自己的任务,他们共同面对一切阻碍,并且相互沟通交流去解决问题,团结协作完成小组任务,慢慢地他们就会学会理解、包容他人,这样他们能很好地和任何人相处,由此人际交往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件难事。之后他们就会渴望和人交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人际关系能力。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态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时刻关心爱护着学生,让他们独特的个性能够很好地发展。

三、利用多媒体培养立体空间视觉能力以及听音乐培养音乐律感的能力

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技术越来越先进,多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人们能够直观地认识事物。比如,教师在讲授函数的奇偶性的内容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媒体,将函数曲线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动态的函数曲线图深入了解到函数的精髓。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空间视觉能力会超越从前,而且,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巩固之前的学习的知识。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很好的记忆力,记忆很多的知识点,其实不只是学生,教师也是那样,讲课时也要将知识点熟练地背出来。众所周知,数学的东西不好记忆,太多太杂,偶尔还会让人感到十分烦躁,不想继续地学习。教师为了消除这种消极影响,课堂上分不同时段放松他们的心情,适当地给学生们放放音乐,减小压力,让学生和教师处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当中,这样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科学表明精力集中大脑会分泌一种物质刺激大脑皮层,此时学生的记忆力最好,学生便可以轻松记忆数学,更好地学习这一学科。

四、章末小结,自我反思,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数学是抽象的,复杂的。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再加上课下及时地复习也不会学好,因为缺少总结反思这个环节。所以,学完一个章节的内容,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挑选重要内容罗列出来。在此过程学生可以重新复习一遍,并且还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哪里,需要自己如何去改进,反复不断地自我反思。再加上教师给予每一位学生的高度评价和建议,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总之,多元智能理论实际上是在积极地推行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就是在每个人最开始的教育时期,就得大力培养他们,让他们从多方面全面发展自己,不管是脑力,还是口力,都得去学习,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得在他们步入现实社会磨炼之前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现在由于大力推广多元智能理论,大多数的学生都开始接受,它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所以,当今社会践行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自己的这种风尚已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冯秀琪,李海红.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启示[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

[2]李志彦.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能力培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第9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结构;培养;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121-02

职专学生要学好物理需具备各种能力,如实验能力、阅读能力及计算能力。但最关键的,在于他们有没有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统领其他能力的能力。“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思考的王国”(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训练、培养职专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命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激发职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逐渐流畅、灵活、求异、深刻,并能最终形成创新性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物理教学中常涉及的思维分两个层次:一是基础性的逻辑思维,如归纳与演绎思维、分析与综合思维、比较与鉴别思维、形象与抽象思维等;其二是高层次的具有创新性的思维,即非逻辑思维,如发散与集中思维、逆向思维、想象与直觉思维等。

职专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可以在课堂、实训以及实习环境下训练培养,但课堂教学是训练与培养职专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本文谈的是如何从优化物理教学结构这个角度来训练与培养职专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系统中,一定的教学目标、任务、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等,形成一定的结构,即教学结构。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使教学是优化,就必须以辩证的系统观点来对待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都看成是相互联系的东西,仔细考虑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并自觉地从中选择出在当前条件下,有关教学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最好方案。”

具体来说,课堂教学结构不必拘束于传统的几个环节。课堂教学是职专学生学习、思维的过程,不能由教师只按自己意愿设定的几个教学环节一步一步地讲下去,不能把职专学生当成只接收信号的执行器。而应根据教材内容和职专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结构方案。构成教学结构的基本要素为:自学(课前或课内有教师指导的学生学习);精讲(教师答疑、解疑、讲解重点和难点);质疑(师生交替地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应用(学生运用知识去实践、解题、实验、创造);探究(教师组织、点拨,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总结(师生共同参与概括、归纳、深化、升华)。

自学要有尺度

自学是体现职专学生主体性的基本要素。通常,无论是课前、课中、课后,自学都要有一个自学提纲,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教材知识尺度,使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自学提纲反映教材知识掌握的程度,总结规律,并引出新认识。这就是说,对学生的物理思维训练也应有一个尺度,自学提纲才能成为学生主动积极思维的桥梁。

例如,在“单摆”一节教学中,就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提出如下自学提纲:影响周期T的变化有哪些实际情况?学生围绕自学提纲,应用发散、集中、分析、归纳等思维,分别罗列摆长变化或重力加速度变化对周期影响的多种情况。如当g一定时,T ∝L,那么摆长变化有哪些具体情况?通常,温度变化会使金属摆长变化;摆长的人为变化;砂筒摆漏沙过程中摆长先增后减的变化;还有双线摆的等效摆长。这样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对周期公式的理解自然地变活了。

精讲要有梯度

根据认知结构,教师需要有层次地精讲,抓住重点少而精地剖析,扣住难点、对症下药地点拨,帮助学生的思维朝着课题目标的方向前进。

分清主次 教材有其系统性和规律性,教师必须首先通览教材,整节、整章甚至整本地通览,从中找出教材的重点内容。例如,在力的分析中,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平衡条件都是重点。要知道这些重点内容中,哪些只是某一节的重点,而哪些是整章的重点。教材中每一节的重点围绕着章的重点而构成全章教材的系统。例如,“功和能”一章,功、功率、动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定量计算都是各节的重点,而功能关系、动能定理是全章的重点,是重点中的重点。教材中,除了重点内容,还有为重点内容学习起桥梁和铺路石作用的一般知识,这一部分内容是次要的。对教材中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应区别对待,绝不平均使用力量。只有抓往了主要的重点内容,才能实现“精讲”有梯度的要求。

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教材的重点应明确地加以突出。例如,动能和重力势能都要突出它的物理意义,并画龙点睛地点出:“动能看速度,势能看高度。”教材中那些学起来困难的部分,是掌握重点的绊脚石,是难点。有些重点同时就是难点,需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攻克它。例如,在处理一般物体的平衡条件问题时,学生往往感到困难的是转轴的选择及力矩的计量。故教师在课上除了有图示外还可准备几个实验,用于配合讲解。比如,先用硬纸板与木条粘合成一个活动篮球架模型,上课时用电风扇吹风,分别从篮球板前后两个不同方向吹,再请学生观察球架的平衡变动情况。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实验就能说明问题,学生学起来觉得显而易懂,这就达到了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的目的。

质疑要有力度

质疑是双向互动的,学生质疑的质量反映学生思维程度,这又与教师质疑的力度成正比。教师的质疑应当恰到好处、发人深思。

质疑能否激起学生的思维呢?这就要看质疑是否有恰当的力度。

第10篇

摘要:利用小学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决于思维能力,联系教学实际探讨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思维力培养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应用题的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决于思维能力。因此,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应如何在应用题的直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

1.我在教学中善于为学生提供一个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在认识中产生问题。有时可以从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时提出,有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提出,有时可以在练习中产生矛盾后提出。

2.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凡是能通过学生动脑,动手解决的,我尽量放手。课堂的设问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有适宜的难度,让学生想一下才能回答出来。学生思维受阻时,我给适当的点拨,达到更完善。

3.正确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生正确的回答应当给以鼓励表扬,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补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回答有错误的学生,首先肯定他勇于活动问题的积极性,同时要指出错误,鼓励他继续努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在愉快的气氛中研究和学习。

4.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和广泛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内容生动有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应用中增强思维的乐趣。

二、运用直观教学,进行结构训练

应用题是由条件和问题两部分构成的,这是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二者缺一不可。 小学生年纪幼稚,缺乏生活经验,对应用题中有关题材概念、术语、理解很有困难。在教学中,可采用直观、教具演示、学具操作来帮助学生概念的理解,表象的形成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为了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提高解题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运用直观教学,联系实际,用浅显的实例揭示应用题的实质,对学生进行结构训练。

例如:(1).通过直观演示,理解应用题。如讲相遇问题应用题,我让学生到前面走一走,使学生理解了相对“同时”“相遇”“同向”“异向”等数学概念。又如学生对长方体“框架”这一概念不清,为讲清这一概念,我将身边的文具盒、教室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动手指、动口讲、再场观察说出长方体的边、顶点,进一步将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正方体框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表象,这样学生的解题正确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次数学应用题中常用的线段图也是一种直观的手段,它使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显露出来,易于理清思路,正确解答。在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用它来作为解答应用题的辅助手段,缩短了认识的过程。

例(2)教学倍数关系的应用题,我们是这样进行的。要求“长春小学有学生460人,其中男生226人,女生有多少人?”在教学中,可让本班的男生站起来,请大家看一看还有多少人没有站起来。这样,让学生了解全班人数是由男生和女生组成的。通过现场活动,学生即可得出:总生数=男生数+女生数,男生数=总生数-女生数,女生数=总生数-男生数。这三个相关的数量关系。学生有了对题意形成的具体表象,也对“其中”一词的含义得以领悟,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通过分析说理、掌握方法、把握规律的训练

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说理能力,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对新学应用题理解、掌握的程度,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更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公共空间设计 教学 能力培养

对于公共空间环境,人们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时,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许多院校不仅改革了课程设置,而且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但对于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略显呆板,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公共空间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本科四年学习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课程内容丰富繁杂,主要包括:办公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娱乐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等。相关学科宽泛,涉及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领域。这就要求学生更好的对这门课程体系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发现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针对发现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际软件操作拟出解决方案,因此,公共设计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案例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并且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发挥。因此,在公共空间设计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运用联想方法培养学生艺术抽象思维能力

公共空间设计的教学应追求对设计创新的系统方法和思想的应用,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认识公共空间设计并进行创造,可以通过联想、模拟等方法,让学生打开思路,解决具体问题。

1. 相似与相反联想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相似联想的方法,将设计灵感的来源从大自然中提取或从自己熟识的事物中提取出设计元素,从而将设计元素运用到公共空间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中。如:设计一个现代绿色的小户型居住空间,那么我们首先要着手于现代绿色,如何体现绿色设计,我们可以从大自然中提取树或梯田的样式,把树干与树枝的连接方式比作为公共空间的建筑构件,公共空间的错层、功能性陈设物、装饰性陈设品等则由梯田提取的元素进行造型,让整体的公共空间充满自然气息,体现绿色空间。

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引进与它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的感知和回忆。[1]学生在对公共空间设计时,更多的是采用“加法”,而现代公共空间设计更多的需要采用“减法”进行空间设计。如:对于空间的分隔,学生更多会想到运用隔断墙或室内陈设品进行分隔,但有时也可以用一步不能够跨过去的水池来进行空间分隔,水池可以位于地平面以下,而对于地平面以上的隔断墙和公共陈设品来说,就是一种“加法”,在地平面以下所挖出来的水池就是一种“减法”。

2. 自由联想

是头脑中储存的记忆,由于某种契机而使另外一些表象与之自然而然发生联结的过程。[2]在公共空间设计构思的过程中,运用联想的方法可以打开思路,由此学生运用模拟的方法,产生系列、新颖、独特的造型,如由计算机想到游戏,从游戏想到儿童,由儿童想到未来,由未来想到未来建筑,由建筑延伸到公共空间。设计师小沙里宁的肯尼迪机场环球航空公司航站楼、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都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创造具有多重含义的空间形象。柯布西耶在朗香教堂的设计中,熟练的利用了混凝土的塑性、人们朝拜时的心理感受、地中海文化的诠释赋予朗香教堂多重含义以及模糊性、不确定性。[2]这些含义的产生就是通过联想获得的,参观者也是通过联想获得这方面信息的。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联想解决公共设计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更新设计方案。

二、运用模拟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思维

1. 形态模拟

形态模拟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应用的例子很多,可以通过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模拟,启发学生灵感和开拓思路。自然界中的形概括起来可以分为有机形和几何形。几何形具有一定的数理规则,容易分类、整理和确定,像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球形等,这些图形都可以用固定的数学公式反映出来,而且可以通过作图画出来,是一种非常理性的形;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还是有机形,有机形不具有数理规则性,不易界定,像自然界中的河流的曲线、花瓣的形状、山脉的轮廓线等等。[2]在以往的家具、机械、公共空间设计中,几何形用的较多,随着人们对复杂形态的认识和计算机辅助绘图的出现,有机形在设计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最早的人类居所――巢居,就是模仿自然界中的鸟巢形态创造出来的。古罗马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记载了古希腊柱式的由来。通过测量一个男人的脚印,把它同他的身高作比较,希腊人发现他的身高是脚印长度的六倍,于是,就把珠子的高度同底部直径之比定为六比一,这就是多立克柱式。由此看来,运用模拟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创作灵感。除了对事物的形状,还可以对事物的颜色、肌理等进行模拟,达到创新的效果。如地中海风格的公共空间,可以通过蓝色和白色相结合展现海洋的意境,使人身处其中,感到人工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 功能模拟

借鉴其他事物的功能特点来丰富和发展系统,在公共设计中可以得到创造性的设计思路。如:日本仙台运动馆的穹顶设计,就是模仿生物的呼吸功能,采用透光性良好的膜材覆盖,呈开闭式,可以随时通风换气,被设计者称为“有呼吸功能的穹顶”。 [2]

三、经典方法的应用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设计的合理性来自于对设计物从内容到形式的一系列推导和追究,充满了准备、确定和验证的思维活动,在落实公共空间造型阶段之前,学生要首先发现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然后运用以上所提到的思维模式进行分析,提出设计元素并探讨设计的可行性,最终得到可以实施的方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一开始鼓励学生和自己讨论方案的时候,就尽量用一个个小透视图来表达学生的设计意图,到后来要求学生必须养成一边讲解自己的方案,一边用徒手快速画透视小稿的习惯。这样,一来可以培养学生从整体空间来考虑方案这一正确设计方法,二来可以提高快速表现能力,在徒手快画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更多想不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于以往教师布置给学生的设计作业多为假设题,而非真实场地,导致学生在设计之前,无法到设计现场感受需要设计的空间大小。这就使原本缺乏空间概念的学生们在做设计时,更难建立空间尺度概念,也就无法从空间上考虑方案。众所周知,一流的设计师做的是空间,二流或三流的设计师才是做色彩和灯光。[3]当然,我们的学生才刚刚入门,要走的路还很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可以把一个整体空间分割成各个孤立的平面来考虑方案,而是一个空间设计方案最终成为一个个面的设计的拼凑。这同时也违背了方案设计应从整体出发,而非从局部入手考虑问题的设计原则。在学生刚入门的时候,就要一再强调从空间入手,考虑设计方案,这样对他们以后专业的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除此以外,可以经常给学生限定不同条件的课下练习,学生在最初阶段,不能够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可以由教师进行要求限定,引导学生去主动想出问题,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从空间布局、空间组织、内外空间的练习、色彩与材质等方面进行方案的深入。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进行综合分析、独立思考以及多项设计表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今后能独立承担公共空间设计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至禹.思维与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 罗玲玲.公共设计创造能力开发教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12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建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制订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方案,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其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其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转变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

以前多数学校和教师强调和重视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及考试能力,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有一点要求非常明确,即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初步的思维能力则是二者的基础。基于数学科目的特点,即数学有大量的数学术语、逻辑术语及相应的符号系统,有很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通过逻辑推理,一些理论生成新的理论,一些判断生成新的判断,数学就是由这些理论和判断组成的。虽然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的思维能力尚处于萌芽或者说起步阶段,教学内容也比较简单,不需要推理论证,但只要学习了数学科目,就离不开判断或推理。或者可以总结出,数学学习,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正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还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针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为其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途径

逻辑思维能力是多层次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此提出几点看法。

1.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灵活性。

数学有着“唯一性”的特点,即“一就是一”,但如果从思维方式看待数学,它在很多时候也具备“灵活性”的特点。这个认知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数学解题过程中,经常一题可以多解,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题目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自身思维的灵活性。数学教师可以在讲解前,让学生根据题型的不同,尝试着通过转变思路,寻求一种更适合、更简单的解题方法。如:200千克海水能够制盐2.5千克,那么50000千克的海水能够制盐多少千克?这属于一题多解,可以通过2.5÷200×50000;50000÷(200÷2.5);2.5×(50000÷200)几种方法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从表面现象寻找和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它是思维品质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习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引导和帮助学生尝试从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内在规律与内在联系,从而找出更多、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

3.打破常规,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具有独立创造的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寻找多种解题方法,不受到常规的解题模式的限制,找出解题最简单的方法。例如:把2、5、6三个数字卡片进行组数,如果按照常规的思维模式,组成的数就只有25.26.256.265.52.56……除了这些数外,学生还会发现“6”的特点,把“6”反过来是“9”,从而组成更多的数,也是思维创造性的一种表现,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培养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培养,对于其今后的学习及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结合实践,提出几种训练方法。

1.延展法。

延展法可分为单向延展法、多向延展法及反思延展法等。单向延展法应由易到难、由因导果,逐步延展;多向延展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及单元内知识点的联系等;反思延展法则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对整个审题过程和解题方法及解题所用知识的回顾与总结,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解题后会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2.破思维定势训练法。

所谓的破思维定势训练法,其实就是指教师呈现一组一组的题目,通过题组训练,打破思维定势的一种思维训练方式。打破思维定势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因此,教师可通过题组进行教学,选取的题型一般为基本题与变式题的结合。

3.常规求异法。

常规求异法对教师及学生提出的要求更高,需要学生改变常规的定向思维方式,不受固定思维支配,独辟蹊径,使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解决的思维训练方式。以12根火柴棒摆6个相等的正方形为例。按照学生惯有的思维方式,多数学生只是摆弄摆弄,这样显然无法达到题目的要求,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已学过的正方体的特征(12条棱的长度相等,六个面的面积相等)。学生的思路打开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摆出的正方体中找到了六个相等的正方形。

四、结语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讲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峰.浅谈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