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

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

时间:2023-11-14 11:24: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提问 教学质量

而课堂提问的方式作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爱好培养和学习成绩提升的重要措施,对英语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尤其是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提问就更显示出其重要性。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如何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质量,措施如下。

一、提高对英语课堂提问质量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小学英语课堂作为提高小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领域,其提问方式的有效与否对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提问质量的具体前提下,应该对英语课堂提问的重要性给予重视。具体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常邀请一些其他英语老师、家长及学校领导参与到英语课堂中听课,充分听取听众的意见;(2)以民主生活会的方式,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每月召开一次教师民主生活会,就小学英语提问方式和效果作为生活会的一个模块,充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3)将课题提问效果纳入教师季度考核体系当中,同时也作为评优选优教师的重要指标,进一步提升广大英语教师对英语课堂提问重要性的认识。

二、提升英语老师的专业素质,加强英语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是小学英语课堂提问质量高低的直接影响因素,因此,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综合素质非常必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虚心请教,自主学习

小学英语老师在英语教学岗位适应中应该虚心请教,学会自主学习,让其他辅导员观摩自己的管理方式并评述,注意收集素材,写典型案例,然后与其他教师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措施,这也是共同提升理论和实践管理水平的好办法。

2.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自己

小学英语老师要自己为自己制订专业成长规划和学习计划,并严格落实到每学期的英语教学工作计划中,做成计划安排表,让小学英语老师结合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分阶段实现专业成长目标,实施专业规划计划引领。

3.运用“送出去”和“引进来”的教学方式,提升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学校可以通过将优秀的英语教师以“送出去”的激励方式,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会到自己的工作业绩,从而激发自己提升专业技能的积极性,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加强课堂提问的设计,提升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不管是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还是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四、加强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启发性

1.加强小学课堂提问的科学性

提问要言简意明,精练扼要,忌过于空泛,不着边际,也不能进行频繁的提问。实践表明,提问过多,从教的角度看,势必面面俱到,喧宾夺主,教学的重点、难点难以突出;从学的角度看,势必造成忙于应付,为答而答。

2.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所提问题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影响学生智力发展的决定因素。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不好的提问。只有设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提问,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水平。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

小学英语课堂提问方式的好坏是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主要内容。英语课堂的提问方式已经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小学关注的重点,通过提高对该门课程课堂中提问方式的重视程度,提升教师的整体质量改进教学课堂中的提问方式,相信对促进我国英语教学质量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学习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把教材上死板的历史知识,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参与,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二、指导学生角色表演,感受学习乐趣

初中学生表现欲强,好胜心强,感性思维丰富。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可以使枯燥、遥远的历史再现在眼前。如果教师指导有方,教学效果就很明显,学生兴趣也很浓厚。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我指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秦孝公”“甘龙”“商鞅”等历史人物穿越时空,聚集在教室,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唇枪舌剑,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的场景。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和精心策划,学生们演得有板有眼,既加深了对秦孝公和商鞅的认识,领会了变法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秦孝公知人善任的品格和商鞅无惧无畏的胆识和决心。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自古变法之路、改革之旅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充满曲折和挫折,进而联想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从而升华了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三、科学设计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维

所谓科学设计,就是设计的问题要为学生留有质疑、解疑的思考空间,以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为此,历史问题的设计语言应富有启发性。如“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改为“为什么会必然发生呢?”前者属于复习性提问,缺乏启发性;后者则能诱导学生思维,带有启发性。当然,最重要的是所设计的问题内容本身应带有启发性。

怎样做到科学引导呢?与问题本身应有启发性相对应,常采用的方法有:1.温故知新。在历史教学中,有关史实之间或史论之间联系的问题启发性很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先引领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2.联系现实。现实生活是师生对话的最好平台、最佳“共振”点,由近及远,由今及古,极易从感性到理性引出历史问题,找到切入口。这也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相连,从而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激发兴趣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教学领域,这些技术有效地辅助了学生的学习,打破了单纯依靠语言平白讲述的局限,打破了课堂的沉闷气氛。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先进的教学设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图像、声音、视频的世界里真实地感受到历史事件发生的惊心动魄,利用这项技术为学生带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样学生就能在视觉与听觉的刺激下,集中注意力,认真跟随教师的讲课进度,努力学习。

例如,在学习抗战时期这一段历史时,为了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活情境,以及在战争背景下,人们生活的动荡不安,以及一些革命人士奋不顾身的英勇牺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战争题材的电影,如《太行山上》和《》等。而且教师要善于将书本知识贯穿在电影播放中,让学生一边观看电影一边自然掌握一些需要学会的知识,这样就达到了对所学知识的自然习得。

总之,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的灯塔。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的学习历史,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积极培养学生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兴趣之树就会常青,历史教学的春天就会常在。

参考文献:

[1]张积金,黄兆刚.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27:91.

第3篇

[关键词]化学课堂 有效提问 策略

一、提问的常见误区和有效提问的含义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释疑的过程。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曾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充分说明提问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在课堂上了解学生、反馈教与学信息、增进师生交流、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一环,更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

1.提问的常见误区

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各类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为56%,化学教师的有些课堂提问不是很有效,常见误区为:有些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要么追求热闹,提问过多,走向“满堂灌”的另一个极端“满堂问”;有些提问具有片面性,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不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

2.有效提问的含义

顾名思义,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通过有计划地、带启发性的针对性提问,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效提问能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提问能较好地处理教与学两者之间的关系,让课堂教学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是目前倡导的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问题化教学中认为,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增强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问题提出后,适当地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停数秒,往往又可以引出该生或他人更完整确切的补充。课堂提问,重在“启发诱导”,要启发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促使其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有效提问的策略

1.课堂教学的提问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提问是一种最原始,却又是最有效的提问方法。教师精心设计的有目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问题的提出要促进学生思维的过程,提高思维水平和能力,养成积极正面的思维习惯。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犹如盲人手中的引路棍,能顺利地将学生导向学海之路。

2.课堂教学的提问要掌握时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时机的重要性。选取最佳提问时机,既要教师敏于捕捉,善于把握,也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

新旧知识衔接处一般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学习内容的迁移点。教育心理学对“迁移”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有利于认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所谓“温故而知新”,那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从而自主探究。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针对新旧知识点提问,往往能使学生对新旧学习内容的比较强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顺利迁移的目的。

3.课堂教学的提问要有趣味性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课堂提问的趣味性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自尊心强。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提高化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

三、有效应答的策略

1.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

提问后留有合适的思考时间,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之中,特别是对一些“学困生”将更有帮助,如果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很容易导致无法有效回答,而且可能使一部分学生会因此而失去信心,不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样,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将大量增加,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也大幅度提高。

2.教师要及时处理学生的回答

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以温和的态度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老师要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导或暗示,从而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要以不同的方式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矫正其认识缺陷。对于教师的提问,尤其是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不要立刻表态“对”或是“不对”,可以让别的同学补充、纠正,或提出不同的答案、提出更佳的解答方案等。随着不同意见的发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问题的交往越充分,提问的效果越好。

3.学生回答问题后,要给予及时、客观的激励性评价

第4篇

一、 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heuristic principle)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而言,启发性原则是“三性”原则中最具挑战性、也是最能体现教师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具体而言,能够充分理解并运用启发性原则的老师往往都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1.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承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英语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

在英语教学史上,我们可以细心地去追溯过去的直接法、翻译法、听说法、功能法、全身反应法、情境教学法甚至到现在极为流行的任务型教学法,在这么多名目繁多、说法新颖的教学法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三个基本因素:教师、学生和融于两者之间、凌于两者之上的共同的教学内容。尽管这么多种教学法的侧重点略有不同、操作层面甚至相差甚远,但每一种教学法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了学生应该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之下、积极主动地、反复不倦地运用不同的手段、采取不一定要一致的步骤来实现“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一共同的学习目标。冷静下来观察就可以发现这一系列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都强调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充分肯定了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有效性。

2.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英语的教与学是枯燥无味的,尤其是规则性极强、训练反复度高的语法教学。在这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如若老师不能挖掘教者自身的深层潜力、充分利用自己的综合素养和技能来吸引、甚至是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能用自己通过不断学习所汲取的“新”“潮”的知识时时扣牢学生的兴趣所在,那么想要紧扣学生的学习兴趣简直是纸上谈兵,绝非容易。

3. 大力弘扬民主氛围下的英语教学

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中的教学中是根本不提及“民主”这一概念的,因为在过去几千年的灿烂的中华文化发展中传承的是禁锢的文化体系,接受的是不可挑战的知识权威。纵使在为数不少的人认为已经够开明开放的韩愈的《师说》中强调的“师者,可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还是强调的“传”、“授”、“解”, 仍然是站在教师的独脚戏的角度来诠解的“师道尊严”,几乎毫无民主可言。当西方的教学理念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到中国的大众教育中时,慢慢地在教育方式的“侵蚀”中,中国的青年学开始觉醒,在不断地大声疾呼教育的民主。在教师的在教学中、尤其是中国的外语教学中,鉴于教学内容的客观民主化及教师的年轻化和思维体系中不可避免的“西化”,英语教师理当是中国首批推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先驱,要勇于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因此可以推知、且事实也证明在中国英语教学中民主的教学氛围不仅缩短了师生之间本来存在的一短正常的距离,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学好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二、 挑战性原则

挑战性原则(challenge principle)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体系,把握学生知识系统中客观存在或可能存在的瑕疵,结合学生知识拓展方面的“最近发展区”来提出或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近似于“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伸手可及的知识目标和思维目标。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通常能够在把握挑战性原则时注意以下三个分寸:

1. 踩稳挑战的基石,杜绝鸣放空炮

挑战学生是一种极为复杂的项目,稍不留神就会走向两个极端:不是希望值过高、没有切合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的实际情况,就是可能会设问偏于肤浅,激不起学生的思维兴趣。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往往能够把握学生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上的现有水平,在巩固基础、刺激提高上着手做点文章。

2. 把握挑战的要害,力求百发百中

英语教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在把握了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的前提下,教师还得要用心设计挑战学生的问题,力求做到所设之问既不偏离学生已有知识,又要确保所设之问能够启发、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打造既设思维,达成既定目标。

3. 控制挑战的高度,谨防欲速不达

古人云:“欲速则不达”,该观点之所以能够流传如此之久是因为它蕴藏了无限的哲理:凡事要遵循规则,按部就班地逐步前进。在外语教学中,成熟的外语老师基本能够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学生已经牢牢掌握的知识,试探性地推进学生在阅读中或交际中可能已经碰到过的知识或可能已经生成的能力,通过鼓励性的语言及激励性的无意更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培养必要的语言能力。外语教学的跨度过大则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畏难”情绪,进而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

三、 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Interest principle)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激情、灵活的教学技巧等来最大限度地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趣味性原则同样是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如若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则往往能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原则的探讨和研究,通常能使学生会学、好学、乐学,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语法教学成为英语教学的理论支撑的最终目标。在探究趣味性原则的应用中,教师应该注意到以下两个方面:

1. 深入探究教学,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对而言,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兴趣还是容易激发的,诸如选择紧扣时代步伐的趣味性强的阅读文章、挑选有趣味的或很入时的例句、选听时文报道等都是运用大家能够“信手拈来”的材料,老师稍加留心的教学备课内容往往都能够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第5篇

【关键词】质疑 难易适度 梯度 重难点 启发性 平等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52-01

一、质疑要难易适度

在数学教学中之初教师要设计好问题的难易度。首先问题的难易度,决定着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难易程度设置必须考虑学生群体及个体之间的差异;其次问题的难易设置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不同年龄段小学生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性,而且学生受家庭环境及家长素质影响思维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第三,问题难以设置要接近学生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数学课堂知识衔接逻辑性较强,所以问题设置必须充分考虑新旧知识的链接;第四,提出的问题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跳一跳,摘下那个桃”,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享受自身成功的快乐,达到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设问要有梯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引疑、释疑,把学生的兴趣牢牢吸引住,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纵深推进。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实际和思维特点实际,课堂设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让学生通过设疑达到思维目标的确立,通过引疑让学生朝着既定目标方向进行思考,最后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完成释疑的思考目标,让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质疑要问在有疑之处

数学课堂中教师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让学生感受这个问题必须在此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本课时教学任务,也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从而会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果教师没能把问题问在学生的有疑之处,而是满堂问或随意问,这样的问题都会引起学生的厌倦,也影响探究教学的效果。

四、质疑要问在知识的重难点处

重点设计,举一反三。教师提问的效果与提问的策略有必然联系,教师在本课时教学重点处提问,根据教学重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提出深浅难易适度、具有启发性代表性的问题,通过在知识的重点处提问,把难点的解决设置在恰当的课堂气氛中,在课堂气氛高涨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完成难点突破,让学生们不仅理解了知识的内容,可达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目的,极大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质量,驱动本课时教学目标的完美展示,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质疑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完善培养能力的育人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很多时候我们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或浮光掠影,或针对性不强。正如问的太直白,太简单,学生不用想能答出来,像“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却无实际价值。问得太过于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重点还弄不明白,就像猜谜语。问题太笼统,不着边际,学生可以随便回答两句,很难说他对或不对,像这样缺乏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大忌,他不能使学生思维与教学产生共鸣,相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问题的启发效果设置尤为重要,既要考虑学生特点,又要结合内容实际,同时还有重视启发的方法和有效手段,更重要的是考虑启发质疑对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长效性和认识观、以及对问题思考方法的培养。达到树人效果。

六、质疑要坚持平等性

第6篇

关键词:中职会计教学案例教学法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按照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将工作中的课程情境进行典型化的处理后,将其进行模拟成让广大学生分析思考与判断的典型案例,并采用让广大学生独立研讨与互相讨论的方式,来提升广大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成为当前重大社会课题。

一、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法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会计学要求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并且能展开创新。在当前的中等职业院校中,对会计方面的理论讲解的比较多,但是对实践方面的应用却关注的比较少。这样做的后果是会计理论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对于如何才能将会计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去更好的指导实际的工作,去处理实际的问题等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案例教学法”切实有效的解决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互脱节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对实际工作的场景展开现场模拟,让学生在模拟操作的过程中有了实战的经验,再加上老师悉心的点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所以。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对会计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案例设计做到启发性与实践性

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需要在课前对案例进行精心设计,并且考虑多个学科的知识,充实会计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案例的设计要注意做到启发性与实践性。启发性指的是在案例当中蕴含问题,而问题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且能够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也就是给学生能留下思考的空间。另外,还要注意案例的答案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才得到的,在课本上并不存在现成的答案。例如在讲授“现金流量表”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下面的案例:某企业产品的销售额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并且查看其利润表发现其利润也一直处于上升期,但是该企业没有支撑多久就破产了,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要想让学生了解“现金流量”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则需要经过思考、讨论与分析的过程,并且将这一过程能内化为学生的潜力。通过案例讨论能够让学生对会计工作产生足够的兴趣,还能够为今后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另外,案例的设计还要注意做到实践性。教师设计的案例要符合当前的工作实际,这也是由中专会计教学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案例选取应该将会计实务作为基础,对实务方面的资料进行整理与概括,来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认知能力。比如在讲到有关“采购实务”方面的东西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企业之中进行参观考察,对企业材料的采购、人员的参与、采购的基本环节、所需要的票据等,由教师进行案例设计,然后交给学生去模拟,由不同的学生扮演采购员、保管员、会计等,简单的场景模拟,就能够让学生指导采购业务的具体流程,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

(二)创建学习小组,展开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需要创建不同的学习小组,而学习小组内的成员需要按照实际情况来进行确定,一般情况下是10人左右,让小组可以自由运作。包括上课前各个小组内的协商、在课堂上展开的课堂讨论、观点的阐发以及课后的归纳总结等。案例教学中的学习小组,是案例教学确保成功的关键,也是锻炼团队之间的协作能力,有效培养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例如在讲解有关的“结算方式”等相关的内容时,如果是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需要教师逐条进行见讲解,但到了实践操作阶段,学生可能还是不会操作。如果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让不同的学习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扮演收款单位、有的扮演付款单位、有的扮演收款单位开户行、有的扮演付款单位开户行,让学生对整个过程进行模拟,在模拟的时候,注意不通过的角色进行互换,让学生更熟悉具体的操作程序,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具体的结算方式,也提升了课堂教学效能。

(三)授课结束后分析总结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的结晶,是学生对案例进行综合的思考分析之后的一个总结,更是学生在授课结束以后,对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总结,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所以,在每次开展案例教学之后,教师都需要鼓励学生课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进一步理解传授的知识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适当的总结与点评,重点是讲解分析问题的基本的思路,并充分结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表现,给予客观的评定成绩,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总之,案例教学法对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来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推动当前中职会计专业教学重要推动力,在具体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还需要从案例设计做到启发性与实践性,创建学习小组,展开案例讨论,授课结束后分析总结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等措施,提升案例教学效能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会计素养,为其今后更好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继红.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教育(下旬),2010(Z1)

第7篇

一、牵引学生注意力,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启发式教学方法中。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我国教育界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起源于二千多年前的孔子时代,时至今日,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其主要原因是它代表着一种科学、民主的教育思想,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是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全面发展。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其关键环节是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内部矛盾运动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是实现启发式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语言具有启发性,除语言精练、准确、清晰、音量适度、逻辑性强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语言要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通过音量、语速的不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牵制学生注意力,使学生适应对知识信息的接受,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2.语言要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一些谚语、诗词、歌赋、顺口溜等,可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感染,有所收获。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引导性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任何效益高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统一的结果,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学内容远离生活实际,成人化、政治化的倾向明显,有些学生有逆反心理。

其次,在考试中存在考题过难、内容过多、范围过大等问题,造成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云”等。

再次,很多学生对政治课提出的问题带有一种偏见,总认为能“编”能“凑”就行了,似乎没什么严格的是非界限,缺乏对教材难点、重点的分析和理解,对问题大概知道就行了,根本谈不上准确性。鉴于此,政治教师的引导就显得更为必要。

教师必须明确指导学生怎样去挖掘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如何运用教材内容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教师的导向进行思维,避免出现偏差。只有这样,学生对教材内容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准确掌握重点,成功地攻克难点,自觉地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三、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具有连贯性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孟子主张教学遵循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一步一步地进行。他说:“流水的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的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他以流水比喻,指出流水在行进中必须流满经过的洼地才能继续前进;君子有志于学问道德,没有达到一定的成就也不能通达。说明学习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打基础,循序渐进,决不能侥幸从事,否则“其进锐者,其退速”。“揠苗助长”,急于求成,是违背学习规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以课、节、框的知识点孤立存在,但形孤神不孤,如哲学生活中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经济生活中生产、分配、消费的关系等,且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较多的过程,所以教师的教学用语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过渡衔接,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分析问题的层层深入,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循序渐进,融会贯通。

四、有理有据,语感传情,具有可信性

由于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质,该课程不但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使学生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这就要求政治老师要具有一定的威信。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重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具备了这种力量,就能获得学生的敬重和爱戴,学生也乐于接受教育,对思想政治课就会感兴趣甚至热爱。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学内容一起当作认识和评价的对象,如果政治老师对自己所授的内容本来就持怀疑态度,还照本宣科讲下去,学生就会既反感教师虚伪,也反感内容的空洞枯燥。因此,教师能否客观、准确、有说服力地说明教学内容,是政治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对书中内容分析要热情洋溢,有理有据,语言要声情并茂,语调要抑扬顿挫,举手投足之间真情涌现,激起学生对教师言语内容的关注,充分显示语言的魅力。

五、观点明确,主次分明,具有归纳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探索活动,调动挖掘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但是政治课教学内容是一些抽象的东西,理论性强,要真正地理解它、掌握它,就必须把它还原为具体,然后再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这样才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才有利于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印象,加深理解。学生通过学习对知识点有了零散的具体的感性认识,但对一些重要概念和原理的关节点,对于易混淆、易发生错误的地方尚不能澄清,对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还难以搞清楚,所以教师在学生自己学习的基础上必须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关节点,易混易错的地方加以分析归纳,明确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给学生运用知识点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有归纳性,抓住问题的本质关键所在,严谨规范,系统归纳,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使之观点明确,主次分明,达到新的认识高度。

第8篇

【关键词】 替代性 明确 直观 可靠 启发性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实验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的内容选择、构思设计、演示过程等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有重要意义。要使演示实验真正达到演示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目的明确,忌随心所欲

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新课导入的重要方法之一。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新奇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如能充分发挥实验的趣味性、奇异性、多变性,就能创造出生动的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例如,在讲授"平抛运动"这一节的内容时,我们可以选择的演示实验比较多。如抛出的粉笔头、桌上滚落的玻璃球、水流的喷射、平抛运动演示仪、闪光照相等。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这一规律。我们利用演示实验都应清楚地显示出演示内容的本质特征。当然实验时要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演示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演示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

2.要明显直观,忌模糊不清

可以说演示实验的一切功能都不能离开观察,观察者只能在演示者所给现象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因此,演示实验的直观是最起码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物理过程的变化要显著。为了使现象明显,仪器的尺寸要比较大,尤其是观察部分的尺寸要大、刻度线条要粗,要使教室内最远的同学也能看清。这样做演示的精密度虽有所降低,但可以用感受效果来弥补。必要时可以借助投影、机械放大、光杠杆、放大电路等手段增强现象的明显性,提高观察效果。

其次,仪器简单,过程明了。演示之所以要直观,就是为了能从实验中直接观察到物理过程,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而不需要过多地拐弯抹角,受其它无关因素的干扰。特别是一些为建立、巩固物理概念的定性演示中,没有必要选择精密复杂的实验装置。

第三,要多种感官并用。有资料表明"在接受知识方面,单靠听觉一般只能记住15%左右;单靠视觉,从图象获得知识,只能记住45%左右;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可记住65%"。因此,调动学生各部分感官的协调并用,比单一渠道要好。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各种感官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以强化有效刺激,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新规律的理解。例如,讲加速度时,学生视觉感受到加速度影响速度的变化可能不很明显,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演示时,速度的变化可以用音高变化来表示。使学生听觉、视觉共同作用可能比单纯用视觉更直接。因而对变化率的概念比较容易建立。

演示实验切忌模糊不清。学生看不到清晰的实验过程和明显的实验结果,搞不清实验所演示的规律、原理,无助于物理教学。与其浪费时间,不如不做。

3.要安全可靠,忌弄虚作假

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极其宝贵的,如果教师在演示中出现失误和差错,不仅会殆误时间,而且会引起对所得结论的怀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必须确保成功。

成功的演示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首要条件是掌握实验原理,它是设计和改进实验的依据。只有掌握了原理,才能准确的抓住关键,成功的进行演示。

其次,要注意环境条件。有些实验的成败与环境等外界条件很有关系。例如,空气的湿度对静电实验很有影响,某些电学实验跟电源电压的稳定性有关。因此,教师在课前要选择好所需的仪器和材料,仔细地进行检查,熟悉仪器的使用性能,了解实验的精确程度,估计实验时间,观察教室里即将演示的环境等。

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提高演示的成功率,但不能保证课堂上一定不出问题。出了问题怎么办?一是要镇定,切忌手忙脚乱,应认真思考和分析,尽可能及时找出原因,迅速排除故障;二是要实事求是,实验失败不可简单地用"仪器不行"来搪塞过去,更不能编造数据,弄虚作假。应当向学生如实说明实验失败的原因,申明下次再做。这种负责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必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4.要有启发性,忌难易不分

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形象。但它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观察启发思维,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因此,在设计和编制演示程序时,必须在启发性上下功夫。

演示中的启发性,首先在于以趣激疑。当生动的演示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认知的矛盾将上升为思维的动力。例如,静电植绒实验中,当启动手摇感应起电机时,下极板上的小纸屑不断地飞舞,粘附在涂有胶水的上极板上,形成了美丽的图案。运用演示引发问题,只是启发思维的起点,虽然它是学生开展积极思维的突破口,但要推进思维的展开,仍需有教师不断的引导。在学生不断的探讨、思索中,逐步掌握物理知识,了解物理规律,这样的实验就成为了推进思维的向导。

第9篇

在如今的教育中,喊得最多要数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就不会有创造性的行动。为此,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在科学课中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地方。我以为,在进行《科学》的教学时,应当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按照"问题D假设D探究D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1.培养学生大胆问题的习惯

"好奇心总使我们不停地提出问题,并谋略找出答案。"《科学》教材导语:"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进步"。人类认识科学和掌握科学的规律,决定了《科学》这门学科的教学,必须从问题入手,这也是科学教学的一大特色。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让学生思考;也可以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某些现象产生的疑问。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儿童在对事物进行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创新思维的开端。

质疑问题本身就是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大胆提出问题。

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提出问题。如《寻访小动物》一课,在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质疑,学生会提出:什么是寻访,对小动物的观察为什么叫访,为什么要访,到什么地方去访等一系例问题。也可以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质疑,如对《大树的观察》中,学生会说为什么树皮会裂开来,树中有白色的是什么东西,怎样来形容树的形状呢等等许多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质疑。如在学习《我的观察》后,有学生会提:我们的骨头是怎样生长的?心脏为什么会跳动?问题多得让你会不知所措。……这些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探究科学的真谛增加了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合能力,我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了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法独立地操作、记录和分析。

3.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教学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自己去获取知识。这就是说虽然是教育的对象,但他们更是教育的主体,他们应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求的自我的发展。鉴于此,教师必须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我在教《我的大树》一课时,我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课外探究。我拟定了探究题目:"让你去研究一棵树,你准备怎么实施您的研究?"之后,我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制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整个过程,学生自己去完成。研究结束后,我要求学生对原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然后写出探究报告。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们既增长了知识和才干,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深刻理解科学的真谛和本质。

4.联系实际学习,结合实际应用,提高探究能力

科学课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当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DD猜想假设DD实验求证",得到科学结论后,这时就应该在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应用验证"。我在教《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提供给学生一些实物,如:塑料块、木块、铁片、厚纸片、橡皮泥、土豆、水果等等,之后,我要求学生猜想,那些物体是沉浮于水的,那些是沉于水的?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列表作出预测后,我又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加以验证。之后,我进一步提问:"怎样让沉的物体浮起来?"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教材,进行合作探讨。在合作探究中,他们发现:(1)借助浮物;(2)改变物体形状;(3)改变水质,均能使沉的物体浮起来。显然,学生联系实际学习,结合实际应用,较大地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5.加强实验教学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不少内容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如"热胀冷缩""淀粉的踪迹"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因此,有目的地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启发性,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对学生感知、理解实验现象无疑是有帮助的。做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极大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因此在强化实验启发性的同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在降低思维难度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6.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在科学真理探索过程中,并对科学本质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孕育起来的,且凝结为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心理取向。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的本质不是证实真理,而是不断发现以前真理的错误,不断更新真理。现代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科学合作的重要性,现代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明,往往是很多科学家集体合作的结果,而且是科学家们的科学精神所凝集的结晶。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优化;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教学又称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所教内容,把问题作为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促使学生在疑惑和解惑的过程中产生学习动机和培养自学意识的一种教学手段,对体现学生主体性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呢?

一、设计针对性问题,突破学习的难点

教材难点一直是影响学生深入学习的拦路虎,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教材难点处设置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找到难点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因此,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应当紧紧围绕教学大纲,设置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谏太宗十思疏》时,我们发现这篇文章的教学重难点是“领会‘十思’的含义”及“理解‘直谏’和‘讽谏’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文中说的‘十思’是什么?”“你从中能学到什么?”“你对‘直谏’和‘讽谏’是如何理解的?”“魏征与优孟等人之谏的不同之处在哪里?”这样,学生会积极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这篇文章的重难点,更深刻地认识到借鉴和反省的重要性。设置针对性问题,既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直接向学生讲解本节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模式,又可以把学生的思维牵引到有价值的问题上来,有助于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辅助手段。

二、设置启发性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课堂提问时,教师也应根据这一要求,采用启发性原则设置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分析来掌握所学知识,以此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教学质量。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第六部分的第一段不太理解,且由此影响了学生对全文整体的把握。这时,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现象,设置这样几个问题:“鲁迅赞同徒手请愿这一行为吗?”“鲁迅把煤的形成比喻成了什么?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徒手请愿可以被称为‘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的一部分吗?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样,学生在解决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打开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思路,从而会更好地把握住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对刘和珍君这样为国捐躯的勇士的哀悼和赞美之情。设置启发性的问题,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鲁迅的写作目的,体会鲁迅的思想感情,从而能够在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设置层次性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众所周知,事物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也是如此。一开始难度太大的问题不仅不会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还会让学生望而却步,对所学知识产生恐惧,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设置层次型问题,逐步加深学生的理解,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学《兰亭集序》时,我们发现,让学生直接思考王羲之的人生态度和写作目的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对问题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就可以设置这样一组问题:“你认为造成作者高兴和痛苦的因素分别是什么?”“作者面对美景先是快乐,后又因为“人总会死去”而感到悲伤,作者这种做法是否是消极的?”“王羲之的人生态度和他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这样,就能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王羲之的人生观和写作目的。这样,学生的思维方向会在一连串的问题中最终定格在探讨“王羲之执着的人生态度和作者批判、讽刺士大夫阶层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上,从而学生就会更深刻地把握这篇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等。设置层次型问题,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设定的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避免形式化教学的重要途径。

四、设置开放性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第11篇

一、注重科学的教学方法

1.注重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上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设计应针对不同学生设计方案。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既要备教材、备教法,又要备学生。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与学生的积极性。我明白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花费了较大的力气用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了解班级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安排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做到每一课都要有一定针对性。要做到注重全体、兼顾两头、因材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促使其更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加强个别指导,不要冷漠所谓的差生。

2.注重学法指导。

在中学阶段形成的物理概念,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得出来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分析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指导学生在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从而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二、注重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就是要求实验能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开启学生积极思维的大门。在讲“摩擦力”一节时,我告诉同学们上课前先做一个游戏,学生们立刻提高了精神头,专心致志等待游戏。我接着取出一根两端等大的圆木棒,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分别到讲台上各握木棒的一端,然后进行拔河比赛,显而易见最后男同学取胜。然后,我用事先准备好的油擦一下木棒的一端,把擦油的一端给男同学,再叫他们各握一端争夺,结果女同学获胜。顿时同学们哄堂大笑。

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地将思维和兴趣都集中到“摩擦”上来。所以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实验器材简单、实验效果明显的演示实验,应尽可能让学生上台做演示实验或协助教师做实验,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条件。而在教学“弹力的产生”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由学生上台进行操作、演示,而学生的学习用品可以用来作为道具模拟物理过程,创设物理情境。比如书、文具盒等可用来模拟物体的运动,分析物体的受力;铅笔、钢笔等可用来模拟通电直导线,笔尖指向表示为电流方向,用于分析磁场及安培力;橡皮、鞋带等可用来分析单摆、圆锥摆及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等等。

力争使实验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并使二者有机结合,就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学中设计实验时内容典型、立意明确、仪器简便、操作简单、现象鲜明。只有这样,才能在启发性和趣味性两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只要有条件,能做的实验应尽量让学生动手去做,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使学生在动手做实验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 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12篇

关键词:教学语言;语言艺术;人才培养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教学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教师也可以像艺术家一样,施展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创造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教学成为育人的平台。在教师素质中的诸多方面里,语言艺术尤其重要。它传递的信息量最大,产生作用、获得反馈最快,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所以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语言是传递知识的媒介。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等,在这些传统教学方法中,都需要教师用语言来表述、启发和解答。这样,就对教师的语言修养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条理清晰,有很强的逻辑性,教学犹如一场激情的演讲;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教学又恰如一出炫目的舞台剧。张驰有度的语言,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一、了解一下教学语言的特点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一个重要工具。教学语言是一种职业性的语言,教师要传道、受业、解惑,以教学语言为载体;师生在教学中的沟通和交流,通过教学语言来实现。教学语言把“严谨准确”和“声情并茂”相结合,既保证了知识的准确传授,又利于学生的轻松接受。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主导性。从教学目的上看,教学语言具有明显的主导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始终控制着课堂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进程和效果。教学语言要求目的明确、指向准确,能切中“要害”“关节点”。从心理角度上看,还有三种意识对教学语言的主导性起着辅助作用。

自信意识。教师本身充满自信,相信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是正确的,对学生的情况是了解的,哪里是重点、难点也是胸有成竹。因而在教学语言方面中,语气恳切,语义肯定。

吸引意识。教师始终需要存在这样一种意识,即我怎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因而在教学语言中常会出现询问语、反问语,试探语、提醒语。

反馈意识。教师讲话时,始终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时注意学生的反应。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中获得反馈后,立即采取有效的应急语言措施。因而教学语言中常有加重语、提示语,激励语、警告语。

(2)科学性。从语言结构上看,教学语言具有严谨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真实、准确,规范、逻辑性等方面。另外,从教学内容上看,教学语言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要求讲授特定的专用名词、术语,不同学科的教学语言也有明显的差异。教学语言必须与教学内容协调一致,才便于学生接受各门专业知识,训练各项技能。

(3)启发性。从教学方法上看,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教学语言不仅要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且还要去推动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启发性语言主要是让学生展开联想和发散性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达到“言犹未尽”和“言近旨远”。

从教学对象上看,教学语言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说什么和怎么说,往往受对象、内容和场合的制约。教学对象不同,教学语言有别,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年龄层次、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运用不同语言形式。同时,教学语言的运用既要以学生现有语言水平为起点,又要促进学生的语言和智力向高一级水平发展。

二、看看教学语言的具体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常常贯穿其中。每位教师虽然教学内容相同,教学对象一样,但往往教学效果却迥然不同:有的教师教学,语言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窒息,学生昏昏欲睡;有的教师教学,语言幽默、富有情趣,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学生兴趣盎然。

教学语言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所以我们教师应不断加强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善于运用准确、生动、具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具体要求有:

(1)准确性。准确性是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教学语言如果既要准确又要生动,那么首先是准确,然后才是生动。失去准确的生动,是浮夸;失去生动的准确,是呆板。

所谓准确,不仅仅是指遣词造句,不念错字,结构合乎语法等。准确还表现在正确地讲清概念、原理等,阐述问题观点鲜明。

同时注意教学语言要干净利落,能一句话说清的,不说两句,语言尽可能精练、简洁。不能似是而非,易产生分歧,不能海阔天空,离题万里,否则容易造成学生认识和思维上的混乱。

(2)生动性。生动性是语言艺术的核心,是传授知识的“助跳板”。它能引起注意,感染情绪,启迪思维,激发想象。如果用书面语言或深奥难懂的语言去教学,是曲高和寡;而只有“下里巴人”蕴含的生活气息,才能让课堂生动活泼、有趣味。

所谓生动是指:形象逼真,饶有韵致,听来令人心旷神怡;贴切的比喻,风趣的事例;丰富的表情,高雅的笑话。这就要求教师自己的感情要投入,讲课才有激情,才可能做到语言生动、幽默、形象。

(3)启发性。启发性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学语言不可“嚼烂掰碎”,尽道其详,要有学生思考的余地,留下“空白”,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容不迫地接受知识,还有助于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入地思考。

所以,有时上课时可提出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展开积极的思维;有时在一段情感浓重的朗读之后,戛然而止,设置“悬念”。这是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天地。

三、探讨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教学语言艺术:既包括教育性语言技巧,也包括教学性语言技巧,教学语言不仅应准确、规范、严谨,而且应富有节奏感、幽默感。这样才能烘托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

(1)逻辑性。逻辑性是指语言表达要准确系统,内涵突出,外延明晰;是指叙事说理层次分明,剖析因果条理清晰;是指语言要衔接紧凑,前后呼应。这样,才能使学生顺着精辟、富有哲理性语言的指向进行逻辑思维。因此,教师每阐述一个问题,导出一个结论,都应巧妙安排,精心构思,引导学生追根溯源,达到脉络清楚,理解透彻的境地。

(2)幽默性。幽默性是运用各种奇巧的、出人意料的词语,或出语不凡,或比喻新奇,使学生会心微笑,印象深刻,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事实证明,幽默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激发联想,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使学生在发自内心的愉快情绪支配下,克服困难,努力思考。

(3)趣味性。趣味性主要是指善于运用和剖析事例,恰当地使用比喻、夸张等方法,把抽象枯燥的事物说得生动具体,使之具有意味和吸引力;是指善于讲解和描述,能穿插趣例,富有情趣和魅力。趣味性存在于科学性之中,否则趣味性会变得庸俗低级。

教师要使教学语言具有趣味性,不仅要博览群书,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深入生产实践,对现实社会各个领域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只有不断学习、思索、积累,教师才可能会文思泉涌,运用自如,妙趣横生。

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艺术的自然流露。让语言生动些、形象些、内涵丰富些,艺术感染力就要大得多,教学效果就要好得多。“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教学语言艺术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是相当广泛的,我们应从多方面来加强教学语言艺术的修养,努力将自己的教学语言提炼的更精美,让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具有永久的魅力,培养学生成为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甘治相.教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