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5 10:12: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科技创新的想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激励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56-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高等院校获得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满足社会和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与时俱进,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改进。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有非常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较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因此,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就在于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其实践水平,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锻炼、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
一、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体制、组织指导、培训体系、激励机制等方面都不够完善,加之学生本身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强等因素,制约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远发展。综合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层面:思想认识不统一,缺乏相应指导,制度建设不完善。①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各大高校都在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型校园寻找最优的途径,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倚重。虽然学校也成立了相关指导和领导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的机构,如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管理委员会等,但是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制度保证,导致各学院在科技创新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认识不统一。虽然现在盛行的如国家或者市级“挑战杯”竞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节能减排大赛、亚太机器人大赛等比赛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起到了带动作用,但也有很多的高校在组织学生参加这些比赛时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只是纯粹地为了参加比赛而去做准备,没有具体的指导思想及实施方案。②缺乏专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是学生在科技创新中遇到最普遍的问题。在学校,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都需要至少一名指导教师,有的还要求是正高级以上职称的老师才能担任指导教师,这就使得学生在找指导教师的时候形成扎堆的现象。而老师为了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一般都会答应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但在项目实际实施过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解答每一位学生的所有问题。同时,由于部分学校的学科专业的局限性,学生所做科技创新的部分内容也不是指导教师所熟知的领域,使得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项目很难开展。由于没有非常专业的老师作指导,逐渐导致了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失去信心。③高校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不完善,无法保证其持续性和长久性,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和实践活动的良性机制也没有完全形成。遇到重大比赛或者活动的时候便向各个学院通知,有些活动还会强制学生参加。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缺少常规性的训练过程,没有完备的激励和制约措施,只注重参赛作品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这样一来学生就对科技创新活动产生了逆反心理,效果可想而知。
2.学生个人层面:科技创新意识薄弱,意志不坚定,能力不强。①对于学生来说从小学到大学,所获得的知识基本都是来于书本知识,很少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机会,因此对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意识仍然很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创新的欲望。许多大学生虽然对科学研究抱着远大的理想,但对科技创新的现状不了解,更多的只是抱怨学校没有提供锻炼自己的平台,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寻问题的根源,缺乏行动的信心和决心。二是缺乏创新的思维。部分高校学生也想创新,有进行创造发明的愿望,希望在大学生活中获得一些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三是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会畏缩不前,随着年龄和环境的变化意志也越来越不坚定,从而主动放弃了对创新想法和行动的坚持。②大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也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对学术科研兴趣不浓厚,缺乏主动意识、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只有想法却不去付诸实践,动手和实践能力较差。多数学生觉得科技创新活动离自己还比较远,自己本身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有的学生想参加却不会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手足无措,不知道怎样下手,最终放弃了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很少有学生去尝试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写一些学术论文,更不用说发明创造和申请专利了。可见,大学生对科学的崇尚意识与参与行为之间存在很大反差,这种知行反差极不利于国家整体创新水平的提高,这将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普遍存在的现象,需要进一步深入而有效的工作才能得以改善和转变。人非完人,并不是每个人一出生就具备所有能力,而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培养和学习得来的,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这个充满活力的群体,更是有许多潜能可以挖掘。
二、思考与对策
1.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的指导,设立专门的指导教师。教师是大学在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和开展过程中的重要推手,他们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从立意、申报、调研、实践、结题等各环节的指导和关注是促使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高立项起点、提升成果水平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创新活动一旦脱离教师的把关就容易出现进度不稳定、成果质量低的问题。因此,学院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吸纳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并对学生进行不定期指导。也可以由老师对学生实行聘任,招聘对科研或者科技创新活动有兴趣的学生担任科研助手,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可以作为教师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对象。学院要通过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来提高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作为评优和晋升的依据,也可以将教师课外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计入教学工作量。
2.搭建学科建设平台,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烘托科技创新气氛。普通高校的科技活动相对较少,学生参与率低,这是目前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的特点,因此搭建学科建设平台、建立固定的科技创新基地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和有力保证。学校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社会提供的科技资源,增进校企合作共建,拓展学生科技创新与实践空间,建立稳定的校外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同时,将学校的各类重点实验室向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免费开放,为他们提供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3.构建完整的科技竞赛体系,完善学生科技创新考核体系。完善的培训系统和完整的科技竞赛体系与考核体系是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与科技创新人才涌现和交流的有效载体。形成校级竞赛、省级竞赛、全国大赛的阶梯式竞赛体系,如以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节能减排大赛、机器人大赛、程序设计竞赛等国家级竞赛为最终目标,通过校内选拔赛推荐优秀作品参加省级比赛,再有省级比赛晋级至国赛。与此同时,高校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把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本科阶段学习的必修课程,使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科技创新活动。在各阶段考核过程中,高校可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定量化作为奖学金、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申请科技创新奖学金评选的重要参考。
4.建立较为完善的学生创新激励机制。任何活动要保持长期持久的生命力,都不可忽视激励机制的作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也一样。学校和学院应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坚持以创新成果的质量为评价核心,对大学生科研成果予以物质上的奖励和一定的荣誉,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科研创新的热情;制定相应政策,积极鼓励学生从事科技开发与推广工作,可将创新激励机制与课程改革、加分制度、学分设置、综合测评制度等密切挂钩,实施创新学分制,对参加校级及以上各类创新竞赛并获奖、科技作品获得校级以上奖励、创新成果获得专利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的奖励。一系列措施的采用将有效激励和引导学生把创新的愿望和想法投入到实践和科研活动中,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还可从指导教师入手完善创新激励机制,通过将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科技创新课题和提高学生实践成果水平纳入到教师考核中去来从侧面激励学生的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时后续保障措施不完善,不能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目前有些大学生想进行一些科技创新活动或是得不到经费及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或是由于教学计划的安排导致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很少,或是虽有想法但得不到老师指导而不知如何下手,或是传统的大学生评价体系和奖学金评定标准过分看重考试成绩,而科技创新活动的考核标准难以制订等,从而影响了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的热情大减,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进程。
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
学校的育人目标总体上是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两个课堂”来体现和落实的。教学环节是主渠道,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业务素质,也培养学生的非业务素质;“第二课堂”——课外实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是教学主渠道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他们提出的更高要求。
1.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品格
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不断遇到问题和挫折,需要他们去解决和接受挑战,将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锻炼,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吃苦耐劳、严谨求实、团队协作及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品格。这将会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也为日后进一步的科研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将会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在活动中又会发现新问题和很多不了解的知识,进一步激发他们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实现学习与成长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得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提升。
3.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将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他们开动脑筋思考,调动所有知识并想出新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使得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挥、展示和锻炼,为以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4.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和社会提出的更高要求
近些年,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吃苦耐劳能力等。在学生参加的科技创新活动中,他们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这些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从而使他们在人才市场上增强了竞争力,在就业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也为未来国家发展培养了出色的创新人才。
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探讨
由目前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及意义可知,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发展还很不乐观,社会和国家对这种能力的需求缺口也很大,因而有必要探讨较为有效的措施来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措施:
1.学校和院系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动员力度要加大
据调查发现,在制约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六大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到3%,其余都是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信、缺乏开拓精神、不能自觉创造科技创新机会等。大部分大学生或是不知道有科技创新活动,觉得很陌生;或是觉得太难,离自己太遥远,没信心参加。因而学校、院系要发挥宣传和动员作用,积极利用校内的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介积极宣传科技创新活动。并对科技创新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进行通报奖励,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人心;通过召开表彰大会、举办优秀学生论文报告会等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和辐射功能,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2.学校和院系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后续保障工作要到位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学校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支持措施和对教师的激励考核上。(1)提供资金支持,开展多个创新平台。没有资金支持,再好的想法也不能较好地得到实现。因此,为了发展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可以在多个方面提供资金的支持。如:可以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允许他们申报各级创新性项目,学校组织评审并相应批准觉得可行的项目,尚有问题的项目可继续修改。在完成这种项目的过程中将锻炼他们的文献综述能力、[5]创新思维、创新设计及团队协作能力,将使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提升。还可以建立并利用好一些科技创新团体。这些团体通过参与科技竞赛、申报创新性实验项目、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各类学术讲座、大学生课外学术和科技成果展吸引大学生到各类科技创新的活动中,学校在这些活动中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扩大科技创新交流广度和提高科技创新素养。另外,为各种级别的科技创新竞赛或比赛提供资金支持。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校级或院级的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等。通过这些竞赛让大家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2)为学生设立科技创新学分要求及相应的奖励制度。为学生设立科技创新相关课时和要求,并健全创新的激励机制。每周设定几节课的创新课程编入课表,以便使学生有时间保证。对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可调动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对于创新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作为评优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各年级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掌握知识的层次水平和知识经验情况实行有层次、分阶段的科技创新活动安排。(3)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教师提出一定的指导学生要求。在对学生科技创新进行指导时要针对教师种类(如理论科研型、工程实践型教师)提出不同要求,明确指导老师的资格、职责、考核办法等相关要求。对指导老师给予合理的创新工作量和创新指导奖励,可使教师的工作和付出得到认可、激励。(4)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各种讲座,并及时通知学生。每年举行数次院士、专家、教授及企业家的讲座,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锻炼学生的勇气,激发积极思考的动力。设立覆盖多学科的博士讲坛、创业论坛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营造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冲动,消除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神秘感,吸引广大学生加入到科技创新的行列中来。
3.校企联合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
学校与企业可联合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金。每年学校花费的科技创新资金由企业全额或部分出资,每年举行的科技创新比赛可以为企业冠名,扩大企业影响力,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大学生可以到企业实习锻炼科技创新能力,以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赢的目的。
4.建立并利用好科技创新基地
科技创新基地可有效实现科技创新活动普及化的目标,发掘和培养骨干学生,发挥优秀创新人才的旗帜作用。根据兴趣爱好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团队,进行分组重点培养,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以期提高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产生品牌效应,赢得社会声誉,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长沙理工大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正在逐步得到提高,科技创新也越来越受到学校重视。以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学院的大学生经常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比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湖南省“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院里举办的“华自杯”长沙理工大学校园电子设计大赛等。我院学子数次在这些比赛中获奖,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创新型大学生。学院还于2005年建成了长沙理工大学电子创新训练中心。它将原来分散单一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辅导转化为集中系统化的训练模式,每年吸引近300名大学生进入中心展开培训,为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此外,学院目前已经与多个公司和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拥有2个校内实习基地、16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湖南省电力公司为湖南省优秀校外实习教学基地。这些资源也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上尚有较大欠缺,取得较大进步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这就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宣传和动员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尤其是后续保障制度的制订和实施要做好;还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与企业深度合作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国家也在进步。各种各样的进步,“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也逐步深入到中小学的教育课程中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为目标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
科技创新要重视科学,联系实际。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十分激烈。其竞争的焦点除了科学的发现,更多的集中在科学技术的竞争的领域里。而科学技术的竞争核心又是人才的竞争,而衡量人才的标准是看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才能。因此,建设创新国家,建设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核心就是培养创新性人才。比如,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要从小培养,要在中小学的教学中推广。在学校教学中,科技创新活动应联系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利用学到的文化知识,进行科技创新的各种活动,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明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努力学习,认真学习。同时科技创新离不开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及应用,科学创新活动让学生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学习也就有了目的,有了兴趣。更为解决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自己亲手解决付诸行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一次孩子打开冰箱拿鸡蛋,准备煎一个荷包蛋。猛地一拉,发现横卧的几只鸡蛋经不住猛烈的摇晃,流出了鲜艳的蛋黄和透明的蛋液。而竖卧的鸡蛋却完好无损。这是为什么呢?” 他来问我。我说:“你自己做个实验不就知道了吗”?
为了探个究竟,他做了一个小实验:拿一大团橡皮泥,分成四小团。上面竖直放上四只鸡蛋和一块木板,再放上《新华字典》和《小学生作文》两本书。惊讶的发现,结果鸡蛋毫发未损!想如果鸡蛋是横放又是什么结果呢?动脑不如动手,在橡皮泥上横放了四只鸡蛋。哎!没想到的是:刚放上一本《新华字典》,鸡蛋就四分五裂了!是不是这几只鸡蛋的壳刚好是薄的呢?不如换别的蛋试试看!但结果还是一样。再想:一边放竖的蛋,一边放横的蛋,在横放的鸡蛋下垫点橡皮泥,让这两只鸡蛋一样高,结果又是怎么样呢?再做了个小实验,结果放上一只铅笔盒,原封不动,又放上一只瓷盘,横放的鸡蛋“啪”地一声就碎了。
这是为什么呢?经过仔细思考:这蛋是不是都是两端壳硬,中间壳软呢?这想法是对还是错呢?如果是对的,为什么是两端壳硬、中间壳软呢……他一下子想出了好多问题。后来,翻翻科学书,查了查资料,又问了问老师,得出了一个结论:他的想法是错的。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把鸡蛋横放,一压就破了,如果把它竖起来,就不易破,这说明同样的材料的强度大小,决定于形状的不同。这就像拱桥和平桥,两者所能承受的重量就不同,拱桥能承受更大的重量。
经过做这个实验,他养成了遇见问题就要仔细思考,争取弄懂的好习惯。
科技创新要不断地实践,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随着“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成为大家的共识。并成为了是人才培养的的一种发展趋势。而这种趋势如何形成呢?那么就要在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来培养。比如:通过举办的各种各样的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比赛活动,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自己的平台。用我们有限的科学知识,生活阅历,制作工具和制作材料。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不可思议成果。然后在全市全省全国范围内进行交流、比赛。
科技创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路。青少年通过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不同视觉,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的特点和进步,而且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了各种思路的优缺点,逐步树立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青少年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技创新应该不断吸取先进的理念,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科学方法与科学技能,科学世界观等方面有独特的意义。
【关键词】创新竞赛;组织形式;改进性建议
0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客观认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深刻分析当前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诸种因素,对于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等教育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探究
1.1 某高校科技创新竞赛的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某高校科技创新竞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在管理方式和组织力度上,还存在一些不科学之处,需要着力改进;其次,在积极开展赛事宣传,营造浓厚的竞赛氛围方面,还需要大力改进;另外,理论教育与实践环节脱节、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特别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已经成为影响科技创新竞赛发展的“瓶颈”。
1.2 学生的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的程度和动机
总体来说,学生对科技创新竞赛的了解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总的发展趋势较好。
调查显示:61%的同学对科技创新竞赛项目表示了解,同时,86%的同学想在大学里参加各类各学科的科技创新竞赛,展现自己的实力。在问及,你为什么想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时,同学们纷纷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调查时,表示自己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主要原因; “获得评优评奖的”占82%,“获得保研资格的”占55%,“完成辅导员安排任务的”占40%,“获得相关的科技创新知识的”占78%,“提升个人综合实力的”占84%,“为以后的就业增加砝码,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的”占84%,“自己浓厚的兴趣的”占85%。以上调查表明,同学们对大学生科技竞赛的积极性比较好,参与的兴趣较高,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同学们的关注度还不够高,实际参与的效果不太理想,宣传激励还不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1.3 学校的组织管理和举办内容
1.3.1 学科竞赛的组织与管理
1)学校成立学科竞赛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校长任组长,由教务处、二级学院、团委、财务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统一领导和协调各类各级学科竞赛。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实施各类各级竞赛;审核工作量、确定获奖名单及奖励标准;审批竞赛结果及颁奖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实验实习管理科。
2)根据学科竞赛类型确认学科竞赛委员会,原则上由一至两个二级学院承担,具体负责学科竞赛实施的各项工作。
3)竞赛的规则、规模、时间、方式和评奖方式,由相应学科竞赛组委会确定,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报竞赛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4)竞赛开展时间:学校级学科竞赛,原则上每年3-4月和10-11月进行;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按组委会安排,组织开展。
5)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决赛,原则上学校应进行初(复)赛,以选拔出参加上级竞赛的人员(队),经过选拔的参赛人员(队),学校可以一定形式组织集训,以提高竞赛质量和水平。
1.3.2 竞赛承办单位
2 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影响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的因素分析
对于影响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项目的因素,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影响自己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的的现实因素很多。调查显示,75%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是阻碍自己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因素之一;78%的同学认为阻碍自己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的因素之一是“缺乏良好的创意和想法”;而72%的同学认为学校“缺乏一个良好的竞争和激励机制”,阻碍自己参与了科技竞赛;另外,74%的同学认为“缺乏老师的指导”是阻碍自己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的因素之一。
调查报告显示,79%的同学认为“信息不通畅,没有获得比赛的信息”导致自己没有参加科技创新竞赛;77%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对参加此类活动知识储备不够”是自己不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原因之一;此外,表示“对此类活动没有兴趣”是自己不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原因之一的同学也占67%;调查过程中,75%的同学认为自己平时学业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这些活动,因此就没有参加科技创新竞赛;80%的同学认为学校“没有提供足够的条件参加这些活动”,是没有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原因之一。
从这些影响因素中,我们可以看出:某高校的科技创新竞赛的制度、机制、条件保障等方面还不够健全,还需进一步进行有益的探索。
2.2 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整体效果和质量因素分析
2.2.1 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
必要的资金、场地和实验设备等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当前,对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人、才、物投入不足问题,主要表现为忽视科技竞赛活动的组织管理队伍和指导教师队伍业务培训和素质提高,学生科技活动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行政拨款的方式,学生科技活动阵地少,专门用于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设施设备数量极其有限,有的高校甚至是空白。这些物质保障条件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层次与质量的同步提高,是影响大学生科技活动的重要物质因素。
2.2.2 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应与课程改革、学分设置、学生评价制度、物质精神奖励等因素相互之间的联动密切相关。但一方面,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起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动关系,仅重视传统的物质精神奖励,而忽视了课程、学分以及学生评价制度的革新,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由于以、获奖、申请专利、转化效益等固定标准来衡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虽然形成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但是,这种激励太过于苛求、标准高,让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参与面,形成不了科技创新的校园氛围。
2.2.3 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改进性建议
经过调查分析,影响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因素主要涉及管理、宣传以及激励三个方面,鉴于此,提出建议如下:
在管理方面,细化学科竞赛级别,学校应通过学科竞赛建设使科研训练课程群、科研训练项目与活动平台有机融合,充分考虑学校的特色与优势、学科与专业特点并逐步形成公共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三个层次和国家级、省部级、校级三个级别的学科竞赛,构建覆盖全校主要学科专业的学科竞赛平台;形成各年级、各专业、各层次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分层选拔的运作模式。
在宣传教育方面,要明确规定积极开展赛事宣传,营造浓厚的竞赛氛围,可以利用海报、校报、校电视台、教学管理系统、学校网站、学院下发通知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吸引有兴趣的同学踊跃参加,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跨院系组队参赛,并且加强对竞赛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跟踪报道,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同时,可以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来我校开展有关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形成科学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了解科技创新的意义和内涵。这对科技创新竞赛的开展有重大的铺垫作用。
此外,竞赛所在学院还应该设立竞赛委员会,负责竞赛宣传,组织报名,筛选参赛队员,开展赛前培训,组织竞赛及评审,上报竞赛成绩,完成竞赛总结等。校内竞赛还须完成竞赛规则、竞赛题目设计。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让学生了解大学生学科竞赛,可以让更多的想参加的学生及时了解到信息,避免因宣传不到位而影响到大家参与进来。
在激励方面,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校对参赛获奖学生的奖励根据学生参与的程度和获奖情况,对相关学生以及指导教师进行额外奖励,不仅能很好地激励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提高竞赛的效果和质量。
综上所述,首先,学校应积极重视各项科技创新竞赛,通过各种宣传途径下发通知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并积极的为学生提供便利的条件和设施,并组织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导。
其次,设置相应的学分要求(比如创新学分),并落到实处,此外,可根据学科竞赛级别设置学分,参与奖学金以及各种综合素质奖励评比。
最后,在管理方面,加大组织力度,避免理论教育与实践环节脱节、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硬伤,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科竞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游正林.社会统计学―对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9-1.
关键词 激励理论 辅导员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Counselors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Technology
Innovation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ANG Jia, ZHANG Juan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context and issues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clearly the important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counselor for college students. Analyze the incentive theory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Conclud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a variety of incentive theory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act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from the engineering colleges, extensive colle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tform.
Key words motivation theory; counselor; scientific innovation
科技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首要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党的十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竞争,在社会的新形势下,高校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办学目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①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是学生的领路人,肩负着思想引导、日常服务和管理学生等的多重责任,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从而对新时期高校科技创新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新时期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1.1 科技创新教育促进当代大学生学以致用,不再“纸上谈兵”
高校的本科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能力教育。大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比赛,能够促进大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更好地用于实践当中。大学生有着足够的激情,有着积极探索的热情,众多大学生小时候都曾经有着当“科学家”的梦想,而大学里的科技创新教育,便为这样梦想的实现提供了无限可能。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每年的挑战杯、科技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都为大学生科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各方面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挥平台。
1.2 科技创新教育有效促进高校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要想创新,必须先将基础打好,学好本专业的知识,掌握基本的业务本领,否则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科技创新活动应基于良好的专业基础、实验技能。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风,能帮助学生正确地协调和处理好课内学业和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1.3 科技创新教育促使当代大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
当今国际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国科技的发展。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往往有着引导学生关注新生事物,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创新能力的作用。纵观世界,虽然目前没有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但局部小战乱不断,科技的发展对综合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教育促使更多的当代大学生能够关心社会发展,关注民生,切实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4 科技创新教育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
科技创新活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还包括对大学生意志力的磨练,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等,促使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收获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促进其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始终是社会前进,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所以,保证高校的科技创新教育的先进性和新鲜感,在一定程度上,对科技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辅导员在以往高校科技创新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1 辅导员在科技创新教育中常走入“服务”的误区
由于辅导员的工作集管理、服务和教育三者一体,但事务性的工作,往往使辅导员在科技创新教育中,常常只能发挥“服务”的作用。比如科技活动的通知、帮忙联系场地和器械甚至指导教师。然而,很多辅导员都是具有一定知识背景的本科生或硕士生,知识量和理解力均比大学生要更胜一筹,仅仅停留在“服务”性的工作,其实是以一种对有用资源的浪费。
2.2 辅导员在科技创新教育中常忽视自身对科技创新的学习和探索
虽然事务性工作常令辅导员的工作陷入只“服务”的误区,但是由于忽视自身对科技创新的学习和探索,从而造成了恶性循环的形成。因此,辅导员自身应该掌握一定的科技创新的知识,诸如科技比赛的规则和流程、某些科技比赛的原理等,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
2.3 辅导员在科技创新教育中没有建立良好的运作机制
现在高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往往出现参加该类活动的人员范围逐渐集中和固定,而很多高校的激励机制也没有起到应有的影响力。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学校通过认定创新学分并加入总评成绩、相关的保研宽松政策以及设立“突出贡献奖学金”和“科技创新奖学金”等方式激励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但是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成果和高额的学习类奖学金评定没有太紧密的关系,并且科技类奖学金数额低,吸引力不大,同时保研政策也不够明确,各学院实际实施情况也各异。总体来说,学校对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认定和升学择业等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同时某些科技竞赛的“专业化”要求参赛学生配备指导教师,但很多高校没有完善的学校层面的“指导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没有对老师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工作量的统一的认定标准,大多数老师更多的是根据学院和专业实际,靠责任和兴趣来指导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尚显不够。此外,学校场地和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活动开展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不够等等。
3 辅导员在新时期高校科技创新教育中的工作方法途径探析
3.1 辅导员在新时期高校科技创新教育工作中的“角色转变”
新形势下,社会各界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时代赋予的科技创新的厚望,促使辅导员的工作也不能仅仅从“服务”着手,辅导员作为一个全方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在思想上积极引导,其次,自身也要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知识,在学生提出疑问时,能够做到良性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坚持科技创新的信心。完成从“服务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3.2 辅导员须提高自身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探索
高校独特的学术氛围,不仅给学生良好的求知氛围,而且也帮助高校中的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如果能在工作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陪伴学生成长,这对工作的开展,和大学生的成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3 建立起良好的运作机制
上文曾提出,当今科技创新活动面临的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作为辅导员的工作,应当在自己的权责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成功。如建立一定的激励方法,如设定一定的奖学金、在评优、入党等优秀学生的界定中,能够凸显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占有一定的比例;成立科技小组,将本已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同学集中起来,鼓励他们在团队中互相合作,勇于挑战和开拓,并号召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小组的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如发明创造类的,奇思妙想的,以及学习软件后的设计类的比赛等等。
3.4 做好心理健康辅导
由于科技创新活动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很多大学生是开始具有一定的激情,但时间一长,激情慢慢退去,容易出现“打退堂鼓”的想法,这时,作为辅导员老师,应当及时发现问题,并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积极开导他们,鼓励其坚持下去,让其明白成功并非最终目的,过程更重要。积极健康的心理引导,会帮助大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处理并平衡学习和科技创新的关系,并积极解决所面临的各类问题,从而使其更全面地发展。
4 激励理论在科技创新教育中的应用
4.1 激励理论简介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常见的激励理论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
4.2 几种激励理论相结合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应用
针对科技创新活动没有良好的机制这一现状,高校辅导员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应用激励理论。
如上述在奖学金评定、保研、评优、入党等情况时,考虑一定的科技方面的因素,这一措施,即是反映了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惟有学生真正关心的,才能激励刺激到学生积极争取。这也反映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顶层”需求,即“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当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同学在活动中努力达到了自我实现的要求,同时,又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再开展类似科技创新活动时,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这属于正强化,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因此,激励理论可以单一应用,也可以多种理论相结合一起应用,在多方面刺激高年级学生,鼓励帮扶并引导低年级学生,帮助其塑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活动氛围。
5 结语
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既是对高水平教育工作者的需求,尤其是与学生密切接触的辅导员的作用不容忽视。教育是百年大计,辅导员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更好地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科技创新 拔尖人才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6-0053-02
拔尖创新人才虽然只是人才金字塔顶上的一小部分人,但他们能释放巨大的能量、作出巨大的贡献。采用科技创新模式培养本科阶段的拔尖人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何能将科技创新恰当地应用于拔尖人才的培养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通过大力营造有益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社会氛围和环境,培育创新文化,建立创新体系,推进制度创新,消除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形成宽容的校园创新风气;实施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教学管理改革,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加强教学环境的现代化建设,深化教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实施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新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发展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维;加强实践环节教育,实现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强化教学实践,积极开展社会实践。
1 应用大学生科技创新机制实施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王兵等人早在2005年就结合当时世界的时代特征,论述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现实性和重大意义,对影响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传统思维方式、现行大学教育的局限、缺乏积极的心理取向等问题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成功经验,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需更新教育思想观念、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提高教师创新教育素质、构建科技创新素质培养体系等。同年周琳等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提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应从6个方面入手: 要着重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大学生的科技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科技创新的自信心;开拓教师的教学思路;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营造科技创新教育环境。张继德等人2008年对教学型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教学型高校教育特征的界定,分析了教学型高校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因素,构建了以“六个体系”为主体的教学型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框架。孙航等人2010年立足于大学生创新型精英人才的培养,针对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以发掘更具有现实意义的科技创新和实践载体为目标,以创新为核心,建立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载体设计为中心的与时俱进的教学组织模式。韦玉芳等人2010年研究了多学科交叉渗透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作用,研究表明采用多学科交叉渗透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提高科创活动的质量与效率。
2 借助大学生科技创新机制拉动拔尖人才培养
2.1 制定具有学习促进和人才选拔双重功能的模块化科创实践项目
研究大学科技创新项目的类型,针对学生的爱好及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宜的科创项目,对于低年级的或基础较差的学生主要以验证型科创项目为主,对于基础相对较好的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创新竞技型的科创项目,根据学生执行情况,可适当增加科创项目的难度和集成度。另外,还可将科创项目分解成难度不一的若干模块,并将其量化成不同分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一完成各模块,获得相应分值,不但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促进课堂基础教学,还能作为遴选拔尖队员的依据。
2.2 制定科学、公开、公正的晋级、遴选机制,促进拔尖人才成长
难度适当的小型科创项目,不但有利于攻克教学难点,而且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还能建立攻克难题的自信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在此过程中表现卓越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关竞赛的参赛资格,另外为避免学生将全部精力用于科创项目而忽视对基础课程学习,可引入一票否决机制,如当学生出现不及格科目,或班级排名下滑,或英语四级未能通过等问题时,可以限制甚至取消相关队员的参赛资格。
以多次组织和指导大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经验为基础,分析各类参赛学生的特点,结合组织参赛和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制定了基于“海选方法”和“逐级淘汰”机制的科创型拔尖人才的遴选办法。
2.3 研究与课程进度相适应的“实践、竞技型”培养模式
课堂教学是科创活动的基础,而科创活动又能促进课堂教学的良好实施。由于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不能紧密结合,导致学生不知所学的知识有何用,更不知如何用,于是课堂教学就变成了应试教学。制定与课程进度同步的小型科创项目,将所学的课堂知识马上应用的科创实践,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学生带着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听课,可以将注意力重新拉回课堂教学中。此外,对于基本内容掌握得比较好的拔尖学生,可以利用竞赛要求及增加科创项目的难度,促使其深化对课堂内容的学习。
根据各年级学生所学基础课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软件培训方案,对基础要求不高的软件可以在课程讲授之前学习,有利于对相关课程产生感性认识,再通过课程教学填补理论空缺,能够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完成相关软件与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可以通过一些小型科创项目“练兵”。
2.4 课堂基础教学与企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
课堂教学注重基础理论的讲解,而企业培训注重学员对工程技能的掌握,将二者有机结合对于科创型拔尖人才的培养大有益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主要关注基础理论,投入实践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学生即便产生了创新想法,也不具备实现构想的技能,于是创新想法变成了空想,而企业式技能培训有助于将理论创新变成现实,便于学生自由穿行于理论与实践之间。在掌握一定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可以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及相关视频教程,对学生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如软件技能培训、机加技能培训、控制电路搭建培训等,甚至还可以邀请一些企业的工程师对学生进行培训。
2.5 “项目负责制”与“课题轮换制”相结合的拔尖人才管理办法
按照科研项目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对科创队员进行分组管理,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项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感;定期的课题组轮换制,有利于学生涉猎多学科知识、拓展知识面、增进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同时尝试不同的角色,还有利于学生定位各自的发展方向。经过初期培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科创知识,此时可根据每位拔尖人才候选对象的特点及兴趣实施分组管理(包括:机械设计组、自动控制组、人工智能组),并共同实施一个综合性项目,每组内部推选出一位德才兼备的子项目负责人,各子项目负责人直接对项目总负责人(指导教师)负责,各组完成了各自项目内容后,实施课题轮换,将所有队员打乱重新编组,再次实施另一科创项目,通过执行不同类型的科创任务,与不同队员合作共事,有利于确定队员的归属组别及合作者。
2.6 拔尖人才类型的评价方法
在对学生进行科创培训的过程中,注意对表现突出的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对于理论型、实践型、组织型拔尖人才实施分类针对式培养,并对相关人才表现出的特质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拔尖人才的识别与评价方法,以便更为有效地挖掘优质人才资源。在培训队员的过程中为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记录队员自加入团队到独立承担项目的整个过程,并量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从中确定最能衡量队员成长情况的基本特质,进而建立不同时期的队员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队员对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表现及进步状态,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 结论
中国在进步,科技更新速度非常的快,大力提倡国民综合素质,这离不开社会科技的发展。想要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就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提高国民的素质是很有必要的,民族的素质离不开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教育,青少年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国家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创新也要从青少年培养开始,培养孩子们的开阔思想和创新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对青少年良好的教育和创新决定着国家的命运,科技馆作为为大家服务的一个平台起到了不可取代的社会意义。
1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意义
青少年肩负着国家未来建设的重任,我国目前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教育。在一些大城市科技创新教育模式已经很健全,在教育设施方面和教育内容方面随着国家对青少年的重视都已经逐步完善,这些对国家和国民有利的因素吸引了很多青少年参加到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中来,很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想教育并且提高了青少年自身的科技素质,这些对青少年来讲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现实意义,比如,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就有全国性的科技竞赛。青少年培养对科技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思维能力的掌握对自己来说是一项很好的事情,而且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 科技馆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在发展科技馆事业上已经有很多年的历程了,最近的几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青少年科技馆也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青少年创新教育的科技馆开始走向全面发展的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科技馆对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非常的重要,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这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唯一途径。青少年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法宝就是教育和经济,青少年要想成为前辈的接班人,从小就要培养出探索、创新的能力。青少年正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最好阶段,需要对科学知识的掌握,青少年科技馆满足了青少年的这一愿望,科技馆可以让青少年在学习创新教育的阶段起到引导和增长知识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认识到科技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性。
3 科技馆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社会形成了一个大经济体,传统的思想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的步伐,在青少年从小的学习中引导他们学习创新教育,引导他们参加科技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科技馆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青少年的个性和兴趣,利用科普活动在青少年中普及和传播科普知识和科学创新精神。还可以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弥补了黑板教育模式的不足,让青少年在教室外可以学到教室内学不到的知识,激发出他们对科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3.1 科技馆在科技教育中的作用
我国得以发展靠的是科技,一个国家想要科技兴国,就要从青少年开始抓起,科技馆是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部分,在青少年创新教育中,实施科学发展,让科技在实践发挥作用,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的创新人才,为国家的创新技术带来更大的突破做贡献。
3.2 科技馆在教育中的启迪作用
科学创新就是求知答案的过程,是求知欲的动力。要培养青少年问为什么的习惯,我国教育喜欢让学生回答一些有唯一明确答案的问题,对于那些发散思维的问题很少。科技馆通过灵活的方式,让学生做出一些根据他们内心真实想法的题目,这样可以更好启发学生散发自己的思维,培养创新的能力。科技馆更好的在启发教育方面帮助孩子,科技馆在启发教育上为青少年做出了很做的努力和贡献。
3.3 科技馆培养竞争意识的作用
科技馆在开展的一些科普活动中,有青少年科技竞赛,它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这样可以更好的培养孩子对科技创新的主动性,通过一些实验参加实践活动丰富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模式。通过比赛的方式,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在这个竞争的环境中做到了对科学知识实践普及的效果,让他们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具有竞争的意识。
3.4 科技馆起到了青少年创新的作用
科技馆培养了很多教育科技人才,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是一件很大的教育工程,它是帮助青少年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的环境条件。科技馆是否能不断的培养创造型的人才,这关系到科技馆能否继续下去的因素,直接关系到科技馆的前途。利用可行的有限资源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具有创新能力,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
3.5 科技馆起到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作用
科技馆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科技馆以学习对象为中心,对学习者建立了责任和义务,学习中主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意识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来强化教育恩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强了学生的团结意识。科技馆教育除了科技知识教育以外,还有专题的科普讲座,有人文关怀主体,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自己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青少年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有一个很好的素养。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器;发展
一、引言
技术创新是提高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环节,企业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已然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引擎。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已成为我国促进经济全面转型发展的核心。为此,国务院在2015年先后《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旨在强调科技、创新、创业的紧迫性和必然性,通过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众创空间,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共享平台优势,激发企业创新主体的活力和潜力。同时,由于不同行业在不同发展周期需求创业资源有所不同,《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二五”发展规划》强调,为满足创新企业差异化需求,要努力向全链条孵化体系(即“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转变。近几年,温州市政府高度关注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先后出台许多创业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平台发展,全力打造浙南科技城、特色小镇、众创空间等“双创”平台,积极培养创新型企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浓厚,使温州孵化器数量呈现井喷式发展,全市87家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实现市域全覆盖,民间资本投资孵化平台热情高涨,温州正成为创新要素聚集、创业激情涌动的“双创”高地。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宗旨,在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前提下,打造三个平台,提供线上及线下交流沟通和信息共享服务。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通过建设众创服务机构库、众创人才库,打造移动互联网、技术众创综合信息共享、技术众创信息交互等优质平台,构建科技创业服务体系和辐射网络,解决好创新创业者和初创企业创新过程中信息不对称、资源共享不足、协同互动不通畅,创新内容与市场需求不适应,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不匹配,创新合作不对位,创新成本高等问题。不断建设成以政府引导为主,兼有综合化、专业化孵化特色的发展格局,使其分布更加合理、服务更加完善、主题类型更加多元化[1]。但是由于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温州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普遍存在服务不到位、低端化、创业团队紧缺等问题,结合温州市创业孵化整体情况,剖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便促进温州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更好的发展,就成为需要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2]。
二、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必要性
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作用可简化地比作“筑巢、引凤、助凤腾飞”,其低成本性、便利性、全要素性、开放性等服务特点,为各种类型的企业、项目、理念、想法的孕育和快速成长提供优质生长的阳光和水源,对创客和创业团队成长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第一,集聚创新,发现并认可创业者、企业的价值。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各行各业精英、创新人才、创业团队的集聚提供交流平台,利于新思维碰撞、创意交流和行业协同互助。第二,提供共享平台和创业氛围。在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不同创客和创业团队可共享相同办公环境,更好地促进彼此间交流,互帮互助的同时也会激发许多新想法和新观点。另外,通过定期创意沙龙、训练营、培训大赛等活动进一步促进创业者之间的交流和圈子的建立,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创业热情。第三,链接外部资源,降低创业成本和风险。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入驻门槛低,创业者在这里可以享受低成本办公、互联网、交流等空间服务,大大降低了创新创业者的风险。第四,在市场、信息、资金、运营、服务等方面给以支持。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通过各种方式,向创业者提供辅导培训、投融资对接、政策申请、工商注册、法律财务、媒体资讯等多功能创业服务,个别创客空间还自身设立基金,对初创企业进行补贴,提供便利化融资渠道,等等。
三、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发展情况
(一)众创空间(孵化器)数量呈现井喷式发展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驱动下,近几年温州市众创平台发展呈现燎原之势。众创空间顾名思义,众指大众参与;创指创新、创业;空间就是提供的场地和硬件设施。众创空间功能多样性更强,包含办公、社交、娱乐,将人与资源合二为一,是社区和孵化的集合体。到2016年底,温州市已有87家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主要以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两种类型为主)兴办完成并启用[3],包括市级以上孵化平台共有61家,省级孵化平台1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各一半),国家级孵化平台有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众创空间6家)。入驻创业团队已至少有2400家,与2015年仅有24家孵化平台相比,在一年左右时间内,全市孵化平台以平均每个月5.7家的速度快速增长。
(二)空间分布由中心城区向全市域化发展演进
由于本土资源禀赋,初创型企业往往喜欢中心城区,因此中心城区率先试点。而随着众创空间(孵化器)数量的不断增多,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空间分布正不断从中心城区向全市发展演进。据数据统计,目前全市87家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实现市域全覆盖,主要分布在鹿城、瓯海、龙湾、瑞安、乐清、经开等四区两市,平台数量占到全市的87.5%,平均每个孵化平台集聚创客团队29个以上,年开展各类创业辅导活动约500场次,已经成为温州市发展众创经济、建设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成为创新创业孵化链中的关键环节。
(三)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孵化平台的热情高涨
目前,温州参与众创空间建设的主体单位主要有政府创办、高校创办、民企创办。“以点带面、以政府带动民间”,随着孵化器的宣传推广及示范效应的增强,民间资本投资孵化器建设,正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浪潮[4]。数据显示,在温州参与众创建设单位中,以民企创办为主(占比71.25%),政府(占比18.75%)、高校次之(占比10%)。特别是近一年来,新增的63家孵化平台中有81.8%为民资兴办,如温州永宏科技孵化有限公司、文成山哥哥科技创业孵化园等等。
(四)众创社区(特色小镇)蓄势待发
众创社区(特色小镇)是具备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和社区特征的发展空间平台,是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切合的特定区域,不同于行政区划单位,也不同于物流园区、科技园区、生态农业园区等产业园区[5]。发展集中式众创社区(特色小镇),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前温州市有1家众创社区,即文昌众创社区,同时规划建设一批众创社区和特色小镇,实现小面积大资源、小平台大项目、小介质大创新[6]。众创社区(特色小镇)提供项目平台有助于温州市汇聚各类优质资源,促进产业创新与升级,为温州市乃至国家整体经济发现新的增长点。
(五)众创空间主要建设模式
温州市旨在加快推进低成本、便利性、全要素及开放式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由此各种众创空间不断出现。整体来看,温州市创客空间主要有五种模式:1.政府主导模式。此种模式主要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一段时间内,企业孵化器可免费享用场所和服务。由政府主导,可以为许多创业者提供一定程度无压力、全要素扶持平台。2.民非组织模式。该模式是一种非盈利性社会组织模式,主要依靠政府补助、经费众筹、志愿服务等方式举办创业活动。例如浙江省第一家社区重创空间主要扶持那些没有资金、土地、办公场所,但有能力、创新、上进的创业者。3.运营商模式。运营服务商对创业团队提供场地和创业指导,从而对其进行孵化并提供增值服务。4.企业平台模式。通过企业这个平台,对内部员工提供“开放技术平台+产业资源”服务。5.院校模式。充分借助高等院校优质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大学生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温州大学创业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企业孵化存活率至少80%[7]。
四、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作为温州市一个“朝阳产业”,发展速度飞快,数量也呈迅猛之势,然而作为新兴产业,发展还处在一个初期阶段。目前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整体存在服务不完善、低端化、创客团队紧缺等不足,怎样实现转型升级,如何提高平台质量迫在眉睫。
(一)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温州市已投入使用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总体来看其运营程度和服务水平还比较低[8]。一是维持运营压力大。温州市多数孵化平台主要通过场地租金(至少占收入80%)及部分管理费用来运转,本身并没有对应的投资基金,所以整体运营成本较高[9]。多样化的创客空间形成了一个资本集聚区,但实际上能获益的并不多,创客活跃地已进入高成本时期,随着创业热潮逼近,仅仅依靠政府直接投资远远不足。二是持续盈利能力差。因为短期内,创业计划项目效益无法预测,同时存在地区间转移风险,导致创业孵化平台发展面临很大压力。如何提高平台盈利能力,使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稳步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三是配套功能不到位。众创空间相比于传统孵化器,其配套服务更加多元,但在温州市大部分尚未形成一个全孵化产业链,因此不能保障多元化创新创业服务,比如为创业团队提供齐全的办公设备、科技信息服务支持,另外,创客知识培训、老师辅导、资金融通等服务也相当缺乏[10]。四是专业服务水平低。温州市大部分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缺少专业化的管理、运营和服务团队,尤其平台由中心城区不断向全城市域化扩展,其管理服务能力和方法受到一定程度限制[11]。
(二)产业对接有待进一步紧密
从总体产业发展趋势来说,已建设的孵化平台中,国家支持的(尤其以温州市产业发展需求为主的)重点产业板块,通过龙头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主导完成的很少;在“互联网+”“文化创新”的背景下,很多创业团队(以个体创业者为主)的项目以这两大方向为主题,缺少与实体经济密切联系和面向行业共性技术、分支领域开拓创新,以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性项目,同质化、低端化的情况较为突出,在温州市市域内尚没有建成完整的创新创业体系[12]。其次,从全链条孵化视角来看,“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间协调度欠佳,创业苗圃内育成的“苗”存在转移风险,并不必然进入创业苗圃所在的孵化器进行创业孵化,孵化器缺乏激励机制去引导高成长性企业进入加速器,甚至存在孵化器与加速器为争夺高成长性企业而产生恶性竞争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导致创业团队针对性减弱、成长期加长、成功率降低、带动性变差,对科技企业的成长壮大不利,对提高实体经济水平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效果不明显。
(三)创新创业团队有待进一步集聚
通过“创客”的集聚效应,形成了温州市许多氛围独特的创客空间,然而温州市目前由于众创生态体系不够完善,不但没有很好地汇聚外来优秀团队来温创业,本地有能力、有想法的创客和团队也不断前往上海、杭州等地,变成了创业人才“空巢”。调查数据显示,最近几年,在外地高等学府读书的温州学生,毕业后能够回到家乡工作的比例大约为63%,而且温州某些IT类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基本不留温工作,致使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创客队伍结构不太合理,本地高校毕业的学生至少占70%[13]。另外,创业项目质量水平普遍不高,高质量项目少之又少,许多平台出现“有店无客”的现象,永嘉科技企业孵化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平台的孵化地域有36883.94方,但创业团队才10支,平均每支团队孵化面积达3688多方。
(四)创客教育有待进一步提高
诚然,温州是创业者的集聚地,但是在创业的教育和发展过程中仍然有不少问题。一是尖子多,但根基不稳。创客教育讲究课程、空间、活动三位一体,但很多县区学校目前还处于观望状态,非常缺乏。二是学科范围狭窄。虽然教师数量很多,但是教师的专业面比较狭窄,其中信息科学技术占绝大部分,而中小学文艺类、科技类相关专业的老师参与很少。三是除教育部门参与外,缺少其他相关部门(如科技局)等的加入。当前情况下,温州市除了教育局以外,有关创客的教育培训没有其他部门参与。目前最让人忧虑的问题是,除了由市电教管引导市教育局外,像科协等部门参与意愿不大。四是高校的创客空间更多地将重心放在了创业上,对教育很少,但从根本看,教育是创业的基础,因此温州市的高等学府应在培养专业化的创客教育工作上做好准备不断完善。
五、促进温州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利用现有平台资源,抓好“政策落实”
针对温州市推进企业孵化平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低端化、运转不良等问题,应从以下三方面完善。一是借助传统型孵化器像创业园、创业中心等,将传统孵化器与新型创业孵化器(如创新工场、宇泰思科等)紧密结合,在配套设备及专业化服务方面进行优势互补,促进两者的深层合作,联合建立“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为中心的产业链,为新的创业者提供专业化服务,提高项目的成功转化率和新企业存活率。二是积极探索众创社区建设,在浙南科技城、温州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资源较为集聚的区域,建立创客小镇等社区型众创空间,引进浙江大学、中科院等高等学府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借助知名院校优质的专业、智力、成果等优势,使得外地有才之人、有创新的项目来温州落地,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引导国内外创客来温创新创业。三是大力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以主营业务为方向建设高端化、专业性强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二)储备人才,汇集高端创客,培养“创客群体”
一是以举办各类大型创新创业活动为契机,为温州地区汇集更多创客人才,特别是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复合型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以此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二是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创客人才跟踪、扶持机制,增强各类创客大赛项目在温落地的成功率,提升创客人才创业的成功率,确保创客人才的发展空间。三是完善创客人才统计的开发体系,强化创客人才可以发挥作用机制的研究,及时掌握各类创客人才的开发动态。四是要充分发挥本土创新人才资源的优势,特别是回归本土的创客人才,加大扶持力度,将创新人才转变成创业人才。五是要充分挖掘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培养的创客人才,对有市场、开发前景广阔的项目和拥有高新技术含量的技术带头人创业人才,政府给予创业启动经费资助等,同时,也要对从国内其他城市引进的高层次创客人才,享受海外人才引进的同等待遇。
(三)提升效能营造浓厚氛围,优化“众创生态”
打造温州市各众创空间联盟体系,以不同行业间自我规范的机制形式,实现各众创空间资源共享,为创客平台主体创建一个集全要素、多方位服务、优质氛围的良好创业生态体系。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要加强对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进行整体宣传推介,通过“温州众创空间地图”、“温州创客指数”,鼓励创业者参加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活动,比如创业讲堂、训练营等等,为“温州系”众创空间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吸引有想法、有能力的人加入到创新创业大潮,同时集聚国内及海外优秀的创客和创业团队。二是出台持续性、切实可行的支持政策,鼓励竞赛优胜者留温州创业,扩大温州在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创业创新影响力。三是加强政策解读,邀请省级乃至国家级专家来温做好政策解读和宣讲工作。进一步引导温州市平台从业人员走出去,通过培训、实地访问、交谈等途径,在市域内各大孵化平台中普及众创空间(孵化器)相关专业知识。
(四)完善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切实“保驾护航”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质上是高校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在这项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开展学习与创新的实践活动,它是提升大学生自身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要。人类的今天有赖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动力。
二、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的特点,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大学扩招后,相当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欠缺学习主动性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笔者在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时发现,学生开始都挺茫然,有热情,有想法,却不知从何下手,怎样去获取更多的资料。而创新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高端的专业技术,必然经历大量的新知识学习、构思设想和实践三个基本过程。在经过科技创新活动锻炼之后,学生们在查阅文献资料和专业书籍,分析、整理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方面大大提高了,这是学习前沿科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整个创新科技活动过程中,就选题与开题、项目分析、实践动手操作、撰写科技文章以及申报专利等多方面都得到相应的锻炼,为日后增强其创新实践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2.培养大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现在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一定程度上会出现团队意识不足、合作精神不够的问题。科技创新活动的选题、申报、立项,都会与校外、校内多个部门与人事进行沟通,凭一己之力做好这些工作是不可能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既应尊重并激发学生的个人创新意识,又需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把科技活动做实做好。如何处理个人与创新团队的关系是每个课题组成员都要面对的问题。现在社会用人单位,不仅仅看重学生个人知识是否全面、技能水平是高还是低,还特别看重该学生有没有团队合作精神,能不能与人良好沟通。经过科技活动的锻炼,将大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与合作精神。
3.科技创新活动有力提升了大学生的科研、实践动手能力。
高校科技创新最好能接地气,就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将学校发展及当地的企业、市场结合起来,力求选题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当前,国家设立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竞赛等,以及各省市及高校为层层选拔参加国家级比赛而设立的各种科技活动平台。这些活动在社会上、在校园内,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必须有设计作品才可以参赛。这就要求学生想尽一切办法,亲自动手做出模型或实体来。这促使学生去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经常到企业、到市场寻求解决办法。学生在反反复复地研究、制作过程中,动手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4.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
首先,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学生逐渐培养正确的思考方法。其次,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科研精神,在科技活动中,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自然规律,学生学习、积累经验,追求创新活动的实用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第三,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科技创新活动中,学习、研究、动手操作等等,这些过程都是很辛苦的,甚至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会非常苦恼,且一般会经历多次失败,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应对。第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创新活动是群体的活动,研究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出去交流或比赛,学生为了维护集体荣誉感而顶住巨大的压力,发挥自身应有的水平,为集体争得荣誉。我校在每年的省级大赛中屡屡获奖,学生们都特别自豪。
三、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良好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准确定位,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
各高校办学条件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同。在科研型的高校和教学型的高校,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及参加人数不可相比,实验室的开放与利用,科技活动经费的支持,都不相同。通过宣传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如竞赛、讲座,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了解和认识科技创新活动对学生自身完善和对学风建设的积极影响,激发学生和老师的兴趣,吸引他们积极加入创新团队。高校应根据实际条件,结合当地发展需要,合理选题立项,最好能使科技创新活动的立项具有延续性。创新团队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指导,为科技创新团队配备德才兼备的老师,不断提升创新的科技含量,使学生体会到课本上得来的知识终是浅,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发挥效用。学生团队应有梯队建设发展的意识,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施行分层教育培养,如一年级学生尚未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可以进行兴趣培养,加以引导;二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逐步介入课题活动,从认知、有兴趣开始进入有思想、有目的的实质性实践活动;三、四年级在专业知识较为完善的基础上,开始进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开发,由此形成一个不断更替、良性循环的创新团队。
2.在现有实验室条件下,建设科技创新基地。
创新团队活动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持,所以很有必要建立、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基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掘学生创新的潜能,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创新基地既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实践学分等形式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也可以组织各种科技竞赛活动以逐步发展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科技开发中心。全校实验室都可以作为创新活动的一部分向学生开放。在创新基地,成立以相关主管领导组成的基地管理组织,负责对外联系和宣传工作,制定基地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评审专家队伍、指导教师队伍和创新学生团队。基地还应配备日常管理的专职人员。加大基地的硬件投入,争取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建设,同时也对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给予经费上的支持。我校领导高度重视,针对专业学生的需要,分别建有两个科技活动中心,分别由相关的两个二级学院单独管理,如果将来条件成熟,希望学校考虑整合两个中心,形成一个综合性质的科技创新基地,集中建设。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激发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对各类不同级别的创新设计和竞赛设立一套规范、科学,行之有效的奖励机制。如学生课程成绩加分与减免、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等采用不同的加权加分形式,以及综合考虑指导教师如评职定岗各方面的考核方式方法等。奖励机制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有助于创新科技动的良性发展,利用得不好、不合理,势必打击创新团队的积极性,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将科技创新活动与学生学业成绩与毕业就业联系起来,是学校对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一种鼓励和认可,对学校学风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可以看到科技创新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学习效益,将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对后续的学生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现我校对在竞赛中取得成绩的团队中的成员采取的是物质奖励和减免一门课程的考试的办法,笔者认为后一条的合理性有待考量。对免试课程的性质是否有规定,是全部课程范围内任选还是有条件的选择?因为免试很可能会使学生学习免试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影响,现学生挑选免试的课程往往不是其学得好的那门课程,而是专业知识难度较大的课程,这不利于学生自身知识系统性学习的完善需求,对学生个人反而是不利的,在同学中更没有起到其应有的榜样示范作用,更有可能产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享有特权的负面影响。而对参加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希望学校在工作成绩考核、工作量核算及评职定岗时给予适当地考虑,以此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四、结论
文献综述
科技创新环境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必须的社会文化环境,它是地方行为主体(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等机构及其个人)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好的创新环境要有企业家群体、新产品不断开发和新一代企业不断出现、企业在竞争中相互作用和合作、创新主体相互依存的集体学习环境。科技创新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由物质环境和刚性的管理体制及人员组成)和软环境(由人文环境、弹性的研究方向和评价体系组成)两大类,其中物质环境的要素是校园房舍、仪器设备、经费薪给等组成,人文环境主要由科学和人文精神、国家政策制度、学术传统、学风和治学氛围组成。“创新”的概念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1883-1950)于1912年引入经济和科技领域。作为创新理论的开创者,熊彼特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使创新理论体系框架得以初步建立,为后继者研究技术创新理论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包括引入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新的原料供应来源,实现新的工业组织。后来,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把技术创新界定为“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强调技术创新是产品和工艺引入市场或应用于生产。国外研究技术创新环境问题的学者较少,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要有政府的支持,要有政府的投入和激励等。国内学者自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着手对技术创新问题进行研究,国内最早开始系统研究技术创新理论问题的学者是清华大学的傅家骥教授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邓寿鹏教授,他们对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理论体系框架。傅家骥等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掌握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沈倩岭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采用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把产品从设想推到应用的全过程。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功能和技术创新过程进行了研究。国内对科技创新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科技创新外部环境的研究,特别是政策法律环境等。栾玉广(2000)对科技创新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透彻说明了创新环境对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方旋等(2000)探讨了区域科技创新理论的来源、内涵和特征,并从区域科技创新的结构、作用和能力等方面对区域科技创新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李婷(2005)界定了科技创新环境的内涵,再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评价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的指标体系并提出科技创新环境减少的发展方向。刘玲(2005)指出我国现行科研体制的弊端、传统思想的束缚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形成崇尚科学的良好环境,增大科研投入力度、优化科研资金投向,加强科学道德观念、优化科技队伍等措施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孙健敏等(2007)根据全国科技工作者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目前影响我国科技工作者创新的主要环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国内还有不少学者从区域的视角对科技创新环境进行了研究,盖文启(2002)认为,区域创新环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促进区内企业等行为主体不断创新的区域创新环境(静态的环境);二是为进一步促进区域内创新活动的发生和创新绩效的提高,区域环境自身不断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自我创新和改善,以形成自我调节功能的区域创新系统(动态的创新环境)。蔡秀玲(2004)认为,创新环境是国家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是指为创新提供规则和机会的体制和结构因素。创新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仅包括经济要素(资金、劳动力等),还包括各种非经济因素(社会文化)。以上国内外关于创新环境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进行科技创新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但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对创新环境的研究,主要都是基于外部环境这一视角。本文通过了解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调查,了解、分析科技创新主体对创新环境的一些看法和希望,从内部环境的角度对科技创新进行探索,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和新颖之处。
创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的意义
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欲望,是提升上海整体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进入21世纪后,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凸现,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实力。创新是一种复杂的知识学习和创造实践活动,其活力来自于创新要素及其相互协调能力;而这些要素能力的发挥需要在一定的“空气”中进行,这种空气就是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只有在一定的创新环境中才能有效地培育和展现出创新活力。科技创新环境则是科技创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理空间,它影响和制约着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1.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宽松的科研创新氛围,有利于他们最大限度发挥创新潜能。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提供宽松的科研创新氛围,对科技创新具有巨大的激发作用,允许失败的宽容的创新氛围,可以极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科技创新的成功率。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StevenChu)在他的诺贝尔奖讲演中说:“贝尔实验室是研究的乐园”,“乐园”指的就是科技创新的优良环境,这是科技人员为了获得重要科技成果所极其渴求的,朱棣文认为那时的贝尔实验室具有这样好的治学人文环境。贝尔实验室第一任总裁、二战时期为美国战时科技大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尤厄特(FrankB.Jewett),对于科学研究的氛围说过这样的话:“所有丰产的科学是人的头脑工作的结果,是在极其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十分繁荣起来的。事先没有任何人或群体能预言别人的头脑里会产生出什么思想,也不能制约人们产生新的想法,他们能做的最大事情只能是为创造性的努力提供有利的环境。如果必要的话,只能在后来对那些创造物的用途施加控制,以便它们将会有益于社会,而不是对社会有所损害”。由此可见,在硬环境基本具备的情况下,科技创新最需要的是科技工作者在学术上能独立自由思考,知识底蕴要广博而丰富,充分交流,以及能激发新颖的创新思想的人文环境,也就是我们说的宽松、活跃的软环境。科研管理者最不应该做的是挫伤和限制这种环境,而应为这种良好的创新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做出竭诚的努力。2.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为科技工作者提供科研创新支持,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科研创新积极性。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关系到科技创新项目的多少以及创新的成败,而创新积极性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良好的创新环境给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越的科研条件,首先从科研硬件措施上提供保证,在科研设备、仪器、实验室、科研信息平台等方面保证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能够顺利进行;其次从软环境方面给予支持,比如在技术专利的申请和保护、科研成果的转化、科技中介的培育和规范、对科研创新的社会认同等方面给予支持,以及对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收入,形成良好的创新软环境。当创新硬环境和软环境都形成后,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创新成功率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成果的转化和专利的申请以及创新的回报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会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促进全社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3.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高端科技人才云集上海,有利于提升上海的自主创新能力。上海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供科技工作者宽松的创新氛围,允许失败,减轻科技工作者创新的压力。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创新经济性和创新的效率。因此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对全国其他地区的科技工作者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让更多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尖端科技人才来到上海。甚至可以利用上海进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契机,吸引大量的海外科技人才来到上海从事科研工作。当大量优秀科技人才来到上海后,自然会提高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大量的自主创新品牌,给上海的经济提供新的增长潜力。
上海科技工作者创新环境存在的问题
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在逐年得到提升,科技创新环境也在逐步改善,但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培育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对上海今后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尽管有关部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进行规范,如教育部在2004年了以来第一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用以规范学术道德行为,科技部也于2006年11月7日《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该办法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但要建立良好的学术风气,依然需要长期的、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上海的科技创新环境依然不容乐观,在科技工作者队伍中,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仍比较突出。经过对问卷的梳理以及对部分科技工作者的访谈,归纳出上海科技创新环境面临以下六个问题。1.科研项目申报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审批程序不透明。科研项目的申报直接关系到科研经费分配的公平性,利用职权、关系、学术地位影响科研项目的申报结果,严重影响到科研项目中标的结果,从而扭曲科研资源的分配,降低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最终会导致科技工作者创新的积极性,创新的动力,影响科技创新的成功率。上海科技工作者在项目申报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从调查的数据来看,313位科技工作者中有43.13%的人认为审批程序不透明,拉关系/走后门严重、申报手续复杂、基础研究不受重视、申报周期过长、招标信息不公开的比例分别为38.98%、24.92%、21.73%、19.17%、17.57%。313位科技工作者中有45.37%人目前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基本上合理;27.48%的人认为经费管理太紧,不利于工作;12.14%的人认为经费管理太松,容易造成浪费和滥用。2.上海科技工作者创新环境中缺乏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导致产学研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产学研紧密结合是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和科技创新回报率的重要环节,紧密结合的产学研,从市场需求、企业生产、大学科研机构的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合理的平衡与衔接。保证随着消费者的对产品功能的变化和不断升级的需求,企业从市场的变化中发现对产品的新的需求,然后把市场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大学科研机构或者企业自身建立的科研部门,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科技创新。或者是企业将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科研成功中的有市场需求的部分进行生产转化,满足市场的需要。其中需要科技中介机构的牵线搭桥作用,让双方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沟通。上海在开展产学研合作上存在不少困难,供需信息不畅通、找不到合作对象,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和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脱离实际是三大主要的困难。在我们调查中有642位科技工作者对产学研合作的困难或障碍做出了评价,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供需信息不畅通、找不到合作对象,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和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脱离实际,所占比例分别为32.09%、26.32%和25.39%。各方互不信任和企业不愿意出钱所占比例都为17.13%。可以看出,要想提高产学研的结合程度,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让科研更好地为企业生产服务,必须建立为科技工作者于企业沟通合作的信息平台,确保科研项目为企业所需要,不至于偏离市场实际需求太远。3.上海科技中介体系尚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科技中介机构的管理体制不顺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改革开发以来,上海科技中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上海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上海科技创业中心和科技评估中心等单位为代表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科技信息传递和咨询、科技成果转化、对专利、技术、创新等评估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成绩,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但是随着改革开发的继续深化,大量的科技中介机构应运而生,对科技中介机构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没有及时跟上,过去的法律法规跟不上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导致科技中介机构的管理体制不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比如由于对技术交易场所技术交易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供需双方分散自由的场外交易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样既造成了宝贵的技术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也给地下的技术诈骗活动提供了可趁之机,使技术商品的潜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另外政府行政部门对科技中介机构存在多头管理和政企不分的问题,以及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落差大等种种因素造成中介机构自身的管理跟不上,导致了一些科技中介机构无论是在机构内部的管理还是外部的市场运作上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混乱。缺乏统一的科技中介机构地方性法规,仅靠相关部门颁布的规章制度难以确立科技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难以发挥它们对科技创新信息的传递、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科技资源流动的促进等方面的巨大作用。4.科技工作者所在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性,影响科技工作者创新积极性的发挥。科技工作者所在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对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的发挥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选拔聘用制度、职称评审制度、职务晋升制度、工资/薪酬制度、进修培训制度等方面。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有204人觉得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对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具有阻碍作用,所占比例为16.09%。在204人中,有66.67%的人认为人事制度的阻碍作用表现在工资/薪酬制度上。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收入差距太太,个人收入与能力业绩不成比例,收入分配过于平均化,缺乏激励等几个方面,所占比例分别为32.54%,27.00%和18.62%。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形成稳定和谐的科研团队,不利于科研创新的持续性,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的科技工作者在科研创新中所获得的分配过低,影响到年轻科技工作者的收入水平,从而影响到他们对科研工资的热情,阻碍他们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潜能的发挥,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后续发展。个人收入与业绩能力的不成比例和缺乏激励过于平均化的收入分配,会导致吃大锅饭的流行,对那些热情于创新并且取得了成绩的科技工作者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利于体现科研创新的价值。5.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端学术行为有一定的空间,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防止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被其他人剽窃,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的享受,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上海科技工作者存在知识产权被侵害的情况,从被调查的1300名科技工作者来看,有76人在知识产权上被侵害过,所占比例达到13.54%。知识产权受到侵害主要表现在成果被抄袭,所占比例为3.69%,文章未经许可被发表或者转载所占的比例为2.77%,技术秘密被盗用的比例为1.46%。被调查的科技工作者中有642人对学术界存在的不端学术行为发表了看法。16.04%人认为科技工作者在没有参与的科研成果上挂名的现象相当普遍;11.53%的人认为弄虚作假(如伪造数据)的现象相当普遍;10.59%的人认为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相当普遍;9.19%的人认为一稿多投、多发的现象相当普遍。科技工作者认为造成学术不端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者自律不够,现行评价制度驱使,监督机构不健全,处罚不严厉,学术规范教育不够,学术规范和规章制度不明确。1300名被调查的科技工作者中有3.54%的人对于科技工作者的弄虚作假行为非常同情,21.46%的人对科技工作者的弄虚作假行为有点同情。有0.77%的人觉得这类弄虚作假的行为可以完全原谅,10.77%的人认为这里弄虚作假行为基本上可以原谅。可见弄虚作假还存在一定的被容忍的空间,必须大力加强科技工作者的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有12.62%的人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了解比较多,56.62%人了解一些,23.15%的人了解很少。超过半数的科技工作者没有系统地学习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6.科技工作者普遍认为科技创新环境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特别是挑战学术权威的氛围很不理想。上海科技工作者对科技创新环境的很多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评价,总体来看,普遍认为上海科技创新环境需要进一步的改善,这样才有利于上海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的提高和创新潜能的挖掘。从被调查的1300名科技工作者的评价来看,有三个方面不太理想,挑战学术权威的氛围、学术独立不受行政干预和宽容失败的氛围是上海创新环境中比较严重的问题,认为上述三个方面一般的比例分别为37.38%,39.15%和43.54%;认为上述三个方面不理想的比例分别为42.00%,37.23%和34.85%。另外风险投资对创新的支持力度也不是很强,只有1.62%的人认为风险投资的可获得性非常好,11.85%的人认为很好,51.00%的人认为一般,19.38%的人认为不理想。知识产权的保护、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三个方面不理想的比例都在10%以上。
改善上海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建议
科技创新环境的建设关系到科技工作者创新积极性的发挥和科技创新潜能的挖掘,影响到整个上海自主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最终会影响到上海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增长。因此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建立良好创新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上海科技工作者创新环境。1.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力度,让更多的科技工作者能够得到创新经费的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经费不足是上海一部分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动重碰到的问题之一,调查样本中有43.01%的科技工作者遇到科技创新经费不足的困难。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是改善科技创新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美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对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上海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加大对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让科技工作者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一是增加科技创新活动经费投入占上海GDP的比重,保证每年的政府经费投入的增加比例不低于当年的GDP的增加比例;二是政府以大量商业合同的方式,向企业直接投入研发经费;三是采用税收激励政策,对所有商业性公司和机构以及个人,如果其从事研发活动的经费同以前相比有所增加的话,可获得相当于新增值的一定比例的退税;四是加强财政资金对基础科学创新的支持力度,提升上海科技工作者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重要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取得的科技成果数。通过上述措施可以增加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经费,提高科技工作者获得科技创新经费的资助比例,减少科研项目申报中审批的寻租行为,提高评审的透明程度和项目的易获得性。2.加强产学研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信息交流,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加强上海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加快推进科技工作从“科技系统内部小循环”进人“经济社会发展大循环”,把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全面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循环之中。把握创新规律,铺就创新通道,构建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利用创新的外部分工,弥补内部创新资源不足或资源结构缺陷,加强对产业界的共性关键技术和竞争前产品的前期开发。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战略联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此,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必须积极参与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去,主动瞄准企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科学问题,承担企业的重大项目,加强科研攻关,并积极促进科研成果向企业的转化,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通过产学研平台建设,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在企业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内部研发部门之间形成相互信赖、相互交流的合作机制,可以促使市场需求信息和研发机构的研发信息之间的整合,做到以需求为导向,同时又可以引导市场、培育市场,做到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的双赢,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自然会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例,反过来又可以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收入和创新经费,产生更多的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的科技创新成果。3.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鼓励科技创新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提高上海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选拔有的杰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让他们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形成一定的人才梯队,既有利于科研团队的合作,又可以避免科技人才资源的浪费。出台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通过“三配套”的特殊政策,即“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让从事科技创新的拔尖人才拥有良好的事业环境,创建“一站式”服务机制,为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开辟“绿色通道”。从参与科研创新项目、科研设备等硬件措施的配套和科研工作的收入和奖励等方面来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鼓励上海科技人才用更多的精力从事科技创新研究。对科技创新人才的科研奖励经费实现税收优惠,对一些引进的稿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学科带头人的高收入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让广大科技工作者能够根据自身的研究特长以及企业、研究机构的需求自由的流动。破除认为设置的限制科技人才流动的制度。让上海科技工作者能够在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之间合理有序流动。加强实施上海科技创新人才战略的力度,积极参与国内国际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争夺战,围绕重大项目的需求,加大对国内外顶尖人才包括高水准人才团队的引进力度,提供一切可能的保障条件,形成一个吸引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的技术创新人文环境;同时,改革人才激励机制,采用多种形式留住和使用好科技创新人才,并探索利用期权等各种激励机制提高技术创新人才的收入水平,充分体现技术创新人才的创新价值。4.规范完善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让科技中介机构为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以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上海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上海科技创业中心和科技评估中心等单位为代表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促进科技信息的交流和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方面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了一大批科技成果,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正在向生产领域扩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上海资产评估机构和项目评估机构在科技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科技咨询机构在上海科技和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参谋和信息传递的作用。上海技术交易所在对外技术交流活动中上海已从单向引进国外技术,发展到积极参与国际技术贸易。加强健全科技中介机构法律法规,让科技中介机构在法律制度下合理地运作,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规范的服务;理顺科技中介机构自身的管理体制,和改变政府多投管理的局面,促使科技中介机构公平有序竞争,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加强对三类科技中介机构扶持和发展:一是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应用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二是利用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三是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合理配置提供服务的机构。5.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升所有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在调查中有13.54%的科技工作者受到过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方面的侵害,这样会影响到被侵害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同时也造成了科技创新评价的不公正性,进一步扭曲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减少原创性的科技成果的产生。制定更加符合科技创新特点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强上海科技工作者对知识科技创新成果的专利申请、科技成果向产品的加速转化,让更多的科技工作者能够免受知识产权方面的侵害。加大对知识产权侵害的处罚力度,让一些剽窃他人专利成果的人受到一定的制裁,让周围的人不敢轻易侵犯他人的专利成果和学术成果。拓宽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相关知识的获得的渠道,从大学阶段和进入科研岗位后的继续教育中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减少对别人科技创新成果和专利的抄袭、剽窃行为。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学术规范的教育,以避免一些因为学术上的不规范行为而造成对别人科技创新成果的侵害。6.营造适宜创新的人文环境,激发上海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潜能。进一步优化人文环境,可以激发上海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潜能。适宜创新的人文环境是科技工作者创新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潜能、创新思维的关键之处。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在第一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期间,在回答记者提问中国何时获得诺贝尔奖时讲道:“我觉得我们的大学应该首先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先营造科技研究环境,人文环境,有了很好的环境、良好的土壤,诺贝尔奖获得者无论在哪个研究机构或在哪个实验室产生出来,就不觉得奇怪了”。沃森在获得诺贝尔奖的大会上致答词时说,“我们获得如此高的荣誉,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由于工作在一个博学而宽容的圈子中……”,“博学和宽容的圈子”就是他们适于进行科学原创的人文环境。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StevenChu)在他的诺贝尔奖讲演中说:“贝尔实验室是研究的乐园”,“乐园”指的就是科技创新的优良环境,这是科技人员为了获得重要科技成果所极其渴求的,朱棣文认为那时的贝尔实验室具有这样好的治学人文环境。上海要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人文环境,塑造一个宽松、包容的创新氛围,允许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自由发言、挑战学术权威。允许科技工作者创新失败,改变“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对科技工作者的评价方式,对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要以原创和思想为主,符合社会需要、时代进步的及创新活动就是失败了,也要对他们的失败表示理解,减少科技工作者对创新失败的压力。
本文作者:陈国政工作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1、科技创新人员与自我管理
(1)科技创新中的自我管理型学习者当前,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离不开知识的不断创新和积累,这些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知识不断的创新发展,经过长时间的沉积的爆发,才为我们社会及人类文明的提升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想要获取充足的理论知识,就要不断的学习。自我管理型学习者可以为科技创新者积累足够的理论知识,大家扎实的基础。一般自我管理型学习者具有以下特征。能明确自我价值观念,管理自己的长处,经营自己的优势;能确定最佳的表现方式、谋求最好的贡献;能对学习、工作任务实施有效的计划、分析、监控和修正;能对成功达到某种特定结果具有坚定的信念;能对目标和任务有强烈的主人翁感、责任意识和义务感;能尽力寻找和运用深度学习、研究策略来完成学习、工作任务,不浅尝辄止;能通过比较、日志能形式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实施有效调节。通过以上特征我们可以看到,科技创新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如果是一位成功的自我管理型学习者,创新人员不仅可以积累相应的理论知识,而且也可以对其他两个系统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对整个创新活动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不仅是从书本获取知识,更要向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学习,以及整个科研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2)科技创新中知识的应用如果不实践,知识反而等于零。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科技创新人员,切忌做马谡,当有了想法后立马付诸行动,要知道,任何科技成果的产生,都是在科技创新者的双手下产生的,而不是脑海中。自我管理能力对创新者知识结构的构建有着实质性的影响,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不仅决定了个人知识在输入与输出上的效率,而且决定了只是元素的组合能力及知识结构的再生能力。输入输出本身就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只有输入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才能输出到实践当中去,而在实践当中的经验与教训又变成了新的知识输入到创新者的大脑中,就是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使得一颗颗创造之星冉冉升起。
2、科技创新者知识的再生产和创新能力的再提高
(1)激发科研兴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兴趣是科研进步的推动力。很多科学家都是由于对某个方向有着浓厚的兴趣才有所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兴趣使科技创新者在总带着积极主动的状态和情绪进行创造性活动,乐其所为,不觉疲劳。而且促使创新者在创新时激发更多的灵感,获得触动,使他们的创新思想想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同时,广泛的兴趣有助于创新者建构广博的知识储量,扩大他们的创新视野。
(2)创新意志与坚持科技创新者在创新过程中应该不惧怕失败,因为有时候失败的经验比成功更有意义,同时要凭借坚强的意志力,勇敢地选择具有社会价值和一定风险性并且无人敢尝试的创新选题,并能屏蔽和抵制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干扰和困难。创新活动不仅需要创新能力,更基本的前提条件是需要有创新欲望。对于每一科技创新者来说,完成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除了需要资源配置系统的优化运行,还需要有动力发动系统的持续支持。而保证动力系统运转的主要动力源是个体的兴趣,外界压力虽然也能迫使个体形成一定的动力,但不仅爆发力有限,而且持续的时间也有限。动机系统的高能量则是创造力迸发的支撑。
3、结论
为了使科技创新人员自我管理系统良好运行,就必须处理好这三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任一系统来说,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简单相加。自我管理能力强的人,能将水平有限的单项能力组合为具有较高综合水平的整体能力;而自我管理水平低的人,即使有某些单项能力具有较高水平,经低水平组合后的结果也只能是低水平的整体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具有创新潜能的人能否产出创造性的产品,也决定着个体的各单项基本能力是正常发挥、低常发辉还是超常发挥。高水品的自我管理意味着对自身拥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合理安排、有效组合及最佳匹配,即对自身各种条件和资源的最佳利用,最终体现的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就实质而论,创造性活动是一种自我调控过程,创造性产品则是自我调控管理最佳化的产物。当自我管理系统在科技创新人员中发挥最大效用时,科研过程将会进行的更为顺利,创新成果的得到将会更为容易。
作者:崔秀娟 单位:河南省聚金实业有限公司
关键词:创新 科技 管理
引 言
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是企业稳定发展的主要命脉,是大中小型国营和民营企业发展经营的主要管理体制,是企业在现代社会经济大潮中展开竟争的有效地双刃剑。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提升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和决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推进创新资源的合成与发展,壮大企业自主创新核心竟争力,是推动企业又快又好发展的管理机制,它贯穿于一个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以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企业发展的规范、规程为标准,按照科技发展规化和要求,努力实现科技引进,技术攻关,技术创新的管理和人才培养、资金运用、科技市场运作等,只有提高了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才能使企业有更好的竟争优势和创造出更加先进科学的技术领域,才能使企业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活跃创新思维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首先要有活跃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形式和潜能的发挥,与企业文化有很大的关联度。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充分体现本企业的价值理念、总体目标、管理哲学和价值观的文化体系,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文化是动态的,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完善。能否充分激发组织员工的创新思维是现代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创新文化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发展核心理念相对应的创新文化,坚持以内部调整为基础,以创新绩效考核为手段,全面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技术市场运作;
(2)不断进行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建立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公平公正地评价科技人员的奉献,引导和推进全员创新,积极发挥政策优势、知识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市场优势、人才优势,开展多层次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活动;
(3)不断凝聚、锤炼先进的创新文化,始终坚持“在思想上重视创新、思路上围绕创新、工作上依靠创新、实践上落实创新”的指导方针,实施“两创新,两带动”主题战略,引领科技创新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催生出亮彩纷呈、魅力迸射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2.加强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想法
(1)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
(2)在制度建设中要重点强化廉洁自律制度。
(3)严格执行国家、省、地方政府和有关科研单位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
(4)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网络,科技杂志,科技信息等途径及时传播科技动态。
(5)建立科技创新监控制度,自觉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全体员工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努力使科技创新工作真正成为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阳光工程”。
3.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1)努力组建学习型团队,使全员成为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合格建设者,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做到自警、自省、自律,警钟长鸣,按制度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强化质量意识,控制技术创新项目造价,努力加快科技项目的进度。牢固树立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为迎接上级部门的技术评估,奠定了物质基础,努力促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4.坚持原则,努力达到“双优目标”
(1)依法规范原则。企业的科技创新建设必须坚持依法规范原则。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所确定的基本建设程序,对科技创新项目必须进行科学论证和决策,按规定的程序办理报批及其它各种手续。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责任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
(2)安全优质原则。企业的科技创新建设必须坚持安全优质原则。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新型的材料、节约能源及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提高科技含量,(包括修旧利废)降低原材料消耗,节约投资,而且能为企业创造清洁、优美的环境,有助于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助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3)资源节约原则。企业的科技创新建设工作必须坚持资源节约原则。全面贯彻“适用、经济、美观、实用”的科技方针,对科技资金要精打细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3]
(4)勤政廉洁原则。企业的科技创新建设工作必须坚持勤政廉洁原则。建立健全勤政廉洁和监督制约的制度措施,加强廉政建设,加强对科技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提高科技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科技管理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努力实现“技术优质、干部优秀”的双优目标。
(5)科学管理的原则。要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就要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学习其他企业的先进管理办法,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如“木桶原理”、“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霍桑试验”、“奥卡姆剃刀定律”、“团体力学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经典理论,并积极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6)以人为本的原则。企业的科技创新建设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有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倡导敢为人先、敢于创新、敢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努力营造崇尚科学、和谐共进的人文环境,以人为本宽松高效的工作环境;公平公正、协调有序的竞争环境;健康优美、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
5.明方向、定目标,积极培植企业科技腾飞新优势
(1)提高认识,坚定自主创新的信心。创新,本质在“新”,核心在“创”。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真正认清当前企业自主创新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切实把建设创新型企业提高到政治高度,真正增强自觉做好自主创新工作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珍惜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难得机遇和环境,在有限的岗位奉献期内、在崭新的起点上有力地迈出前进的步伐,伴随着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的发展历程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2)在自主创新方法上的不断创新。探索提高创新能力的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科学手段,让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得到充分涌动,全面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积极培植创新型企业科技腾飞的的新优势,为打造高标准、高水平、高层次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大力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之路。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有法律保障的技术创新合作关系,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保障科研与生产紧密衔接,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产业化;促进技术集成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4)着力提高自主创新的领航能力。面对国际新形势,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又好又快发展的各个方面去,迅速把自己培养成为自主创新的合格领航员。
(5)进一步加大科技政策资源配置力度。按照《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扩展科技基金规模;为基层单位科技经费运转提供专用通道,切实为基层科技工作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6)开展宽泛的科技培训。科技市场运作是宽泛性的,运作科技市场的人员也要具备诸如人文等方面的知识结构;搞科技研究不是只用单一的知识那么简单,要用全面的知识去宽泛的培养创新人才,以便解决技术人员层次低、技术差、水平不高的问题。
(7)强化管理创新方面协同创新。世界五百强企业办事效率高,抓市场、抓机遇的能力强,从这个角度讲,管理创新应该比技术创新更重要,管理创新比技术创新更能体现协同创新的特点,有时候一个思路一个点子就能解决大问题。因此,应该进一步推进协同式的管理创新工作,特别是对于基层。
(8)全面开展创新型团队、创新型班组建设。全面构建四级科技市场,激活并培育各个层次、各个层面的创新细胞,全面促进基层自主创新工作向纵深发展。
(9)进一步深化创新绩效累积积分制。通过扩展创新绩效累积积分制的累积外延,实行项目运作绩效累积积分制和成果推广绩效累积积分制,全面提升创新绩效累积积分制对创新活动、创新过程、创新成果的阶段跟踪、科学评价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