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市精细化管理培训

城市精细化管理培训

时间:2023-11-15 10:12: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精细化管理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市精细化管理培训

第1篇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系列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一个高水平建成、六个显著”发展目标,从群众需求出发,通过规划布局合理化、设施建设标准化、长效管理精细化、改造投入常态化等措施,补齐短板、完善功能、强化管理、提升品质,实现农贸市场硬件设施和精细化长效管理同步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消费需求。

(一)基本原则

1.以民为本,体现公益。把农贸市场提档升级、精细化长效管理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落实公益性保障机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使农贸市场提档升级、精细化长效管理工作成为关注民情、回应民心、满足民需的民生工程。

2.属地负责,部门配合。负责制定本区域“行动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切实履行组织协调、统筹实施、督查督办的职责,及时解决辖区内农贸市场提档升级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市各有关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协同做好项目推进工作。

3.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以农贸市场主办者建设和管理为主,市、区两级政府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社会各投资主体主动参与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工作,建立农贸市场滚动改造机制。

4.建管结合,全面提升。坚持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和长效管理并举,通过建章立制实现管理的精细化、长效化,破解农贸市场“脏乱差”管理难题。加大对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投入力度,推动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检测工作顺利开展,全面提升农贸市场管理专业化水平。

(二)工作安排

1.在全面梳理农贸市场现状的基础上,按照“完善类、改造达标类、新建类”三类,分三年对全市农贸市场进行提档升级,建立健全农贸市场管理和资金投入长效机制,打造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秩序井然、内外整洁、制度健全、管理到位的农贸市场。

2.2017—2019年完成230家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工作任务。其中,2017年进行调研评估、试点建设,制定“行动计划”,完成81家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工作;2018年全面推进,完成101家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工作;2019年完成48家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工作,并对整体工作进行终期评估,总结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工作经验,全面落实农贸市场精细化长效管理机制。

3.完善农产品零售终端网点布局规划,探索农产品零售终端建设新模式,建设农贸市场和生鲜连锁超市为主,O2O和其他农副产品零售终端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产品零售终端市场体系,推进农产品销售进超市、进社区,确保在2018年底每个行政社区平均建有4个以上“菜篮子”产品零售网点。

二、重点任务

(一)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建设改造

1.落实规划建设。根据《市商业网点规划(2016—2030年)》和《市商业网点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落实农贸市场规划建设。新建地区必须按照建设标准明确农贸市场的位置和面积;建成区农贸市场未达标准的,应按照规划标准组织改造、扩建;因城市建设发展需要拆除的农贸市场,应就近选址复建。同时,加强对各类“菜篮子”产品零售网点的合理布点及建设。(责任单位:市商务局、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2.加快提档升级。制定《市农贸市场提档升级规范》,明确农贸市场提档升级类别和建设标准。鼓励农贸市场实行信息化管理、统一电子结算,促进转型升级。加快商品交易市场远程信用管理系统应用及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提高农贸市场信息化管理水平。(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工商局、食药监局、城管局、财政局、发改委、国土局、建委、卫计委、农委、环保局、公安局、安监局,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二)推进生鲜超市换代升级及其他农副产品零售终端建设

3.推进商超换代。引导大型连锁超市巩固生鲜经营优势,扩大生鲜经营面积,加快门店升级改造,推进生鲜仓储物流基地建设。推进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延伸服务,在新建小区、离农贸市场相对较远的居民区开办连锁生鲜超市或生鲜农产品直供店(点),便利居民购买生鲜农产品。(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工商局、农委、公安局,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4.强化电商应用。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市场主体应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技术,建立或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交易,通过开设网上商城、实体经营门店等方式,扩大本地农产品销售范围。支持连锁超市、生鲜电商企业、农贸市场等采取网上订购、短距离送货上门、门店取货、自动提货柜等方式发展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实现实体与网络深度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工商局、农委,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5.发展社区商业。鼓励和引导农贸市场、新型商超增强服务功能,实现一店多能,积极拓展代缴代购、代收、家政家居、早餐快餐等服务功能,打造社区生活广场、社区邻里中心等模式,为周边居民提供便利服务,实现社区商业集聚发展,满足社区多元消费需求。(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工商局、规划局,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6.加快品牌建设。引导企业提高品牌化发展意识,强化经营主体品牌建设的主体作用,积极培育1—2家大型生鲜农副产品经营龙头企业。支持农贸市场加快转型发展,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和核心竞争力,增强连锁经营能力,培育农贸市场品牌管理公司,塑造农贸市场品牌形象。引导品牌农产品经销企业入驻农贸市场及超市,推进产销对接,提高猪肉、熟食、半成品、豆制品等主副食品品牌企业经营比重,推进产品标准化、包装化、冷链化、品牌化,满足高品质消费需求。(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农委、工商局,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7.创新流通渠道。着力提升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减少流通环节,提升流通效率。鼓励和支持生鲜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大对集货集配、统购分销、冷链物流等新模式和新技术的应用,完善农产品采购和物流配送功能,引导物流企业建立标准,推动形成行业规范。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的产销对接,注重新模式的农副产品零售终端布点,进一步推动市场业态的丰富和升级,实现服务优质化、个性化、便捷化。(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农委、供销社,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三)提升农贸市场精细化长效管理水平

8.健全管理规范。以巩固“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等活动为契机,以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为抓手,对标找差、争先进位。按照农贸市场提档升级与管理提升相统一的要求,抓好农贸市场标准化、制度化、精细化长效管理,建立农贸市场日常管理和年度综合考核相结合的等级评定制度,推行星级化管理。试点引进、培育有经验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化农贸市场管理团队参与农贸市场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形成一套符合实际的科学管理标准,落实“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工作要求。(责任单位:市工商局、食药监局、城管局、质监局、卫计委,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9.构建食安保障体系。农贸市场要按照《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快检室建设实施要求与规范》,建设食品安全快检室,对规定品种、批次进行快速检测,公示检测结果,发现不合格农产品及时进行销毁或退市处理。推广使用智能追溯秤,完善肉菜追溯体系建设,健全食品安全可追溯机制。(责任单位:市食药监局、商务局,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10.增强经营管理能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各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由市农贸市场协会对农贸市场开办者、管理人员及经营摊主开展精细化管理培训,提升市场管理人员岗位履职能力和经营摊主规范经营水平。充分发挥农贸市场协会桥梁作用,建立健全行业自律准则,开展行业信息统计工作,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为农贸市场经营决策提供服务,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责任单位:市工商局、食药监局、城管局、质监局、农委、商务局,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11.提升信息化水平。强化信息化手段在生鲜超市、农贸市场等农副产品销售终端的应用,提升农副产品经营主体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创新市场监管模式,通过网络实时掌握市场菜价行情、安全检测、追溯管理、内部管理、商户信誉等信息。推进智慧农贸市场建设,城区农贸市场基本实现场内WiFi全覆盖,推广O2O销售技术和方法。(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工商局、食药监局,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市“菜篮子”工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设立两个专项工作小组:一是提档升级改造组,由市商务局牵头,主要负责“行动计划”的组织协调和任务推进工作。二是精细化长效管理组,由市工商局牵头,主要负责指导各区农贸市场提高农贸市场专业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市各相关部门要指定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落实专项工作小组交办的事项,建立部门挂钩联系制度。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要成立农贸市场提档升级、精细化长效管理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发改委、建委、公安局、财政局、国土局、环保局、物价局、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安监局、规划局、城管局、农委、卫计委、国税局、地税局、供销社、盐务局,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二)提高思想认识。农贸市场是城乡“菜篮子”商品供应的主渠道和农产品消费的重要场所,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和精细化长效管理提升工作是集公益性和市场性于一体的民生工程。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和市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对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强富美高”新的重要意义,切实履行好工作职能,攻坚克难、加快推进,真正把这一民生工程办实、办好。(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建委、公安局、财政局、国土局、环保局、物价局、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安监局、规划局、城管局、农委、卫计委、国税局、地税局、供销社、盐务局,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三)强化舆论引导。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要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研究制订专项宣传策划方案,突出重点,抓住亮点,把握节奏,针对性开展正面舆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农贸市场新景观、新变化,汇聚正能量,营造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局、工商局、食药监局、城管局,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第2篇

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属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悠久的历史传承,孕育了浓厚的重教兴学传统。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而学校布局点多线长、资源难以有效集中、办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广大群众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与城乡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矛盾日趋凸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集约化发展成为当下不可避免的“课题”。

思源实验学校及一大批标准化学校的建成招生,正是环县加速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

科学规划,打造“优质教育城”

环县全县辖21个乡镇(办)、251个行政村,土地面积9236平方公里,总人口35.23万人。干旱少雨、地广人稀,环境严酷、民贫县穷,是环县的基本县情,学校规模小、布局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均衡,是环县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困难。

为此,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城乡学校进行专题调研,在谋划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发展大计的同时,统筹考虑教育事业发展,在充分肯定过去工作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切实解决城乡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的问题,针对环县教育布局的现状,提出了“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总体思路,确立“围绕学校迁移民,围绕移民办学校”的原则,合理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快布局结构调整,实施集中规模办学,逐步形成“以县城为龙头、国道六乡镇为主线、东西四川浅山区为两翼”的教育发展格局。

按照这一思路,全县共完成21个乡镇的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调整撤并中小学501所,使中小学数量由805所减少到304所,新建、扩建城市中小学291所,相继在城区建成思源实验学校、环县五中等一大批高标准寄宿制学校,实现了高中(职中)全部集中在城区、初级中学基本集中在城镇、乡镇举办完全小学(一乡一校)的办学格局。

为满足群众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愿望,县委、县政府以打造“优质教育城”为目标,先后筹措、整合项目资金3.58亿元,无偿划拨土地285亩,实施了薄弱学校改造、食堂建设、校安工程、危房改造、幼儿园建设等项目工程,新建、改扩校舍面积9.5万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6.2万平方米。在县城新建学校4所(九年制1所,幼儿园3所),县城学校达到13所,学生规模达到2.8万人,教育规模化、集约化效益逐步凸显,有效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难”和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

为夯实农村学校发展基础,环县在整村推进项目、新农村建设中优先规划和建设标准化学校,将卫生所、农家书屋、农资代销店、村镇文化广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地等农村公共服务项目优先规划建设在村级学校和教学点周围,乡村“三通”工程建设优先考虑学校,从布局上吸引学生向农村学校集中。并通过实施学前教育项目、中小学食堂建设、薄弱校改造项目等,努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最大限度盘活农村教育资源。

县级财政还先后筹资1069万元,新建、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食堂16238平方米,为所有供餐学校添置了冰箱、保洁柜等必要设备;每年下拨近千万元,用于解决学校食堂水电煤费用、488名炊事人员工资及3718名农村小学中午留校学生免费午餐问题,实现了“六个一”供餐标准和“以校为主,食堂供餐”的供餐模式。在全县有需求的村小学实施了午休宿舍改造项目,为2879名中午不能回家的学生提供了午休条件。

统筹城乡,提升办学效益

经济发展,教育先行。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崭新教学楼、一所所漂亮美观的标准化学校,成为环县大地上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环县教育的发展方式也由整体分散型向适度集约型转变,走出了一条以推进城镇化带动劳动力转移、以劳动力转移带动学生呈规模性转移、以学生呈规模性转移带动学校布局调整的路子。

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势必会带动教育资源向县城集中。那么,如何彻底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效益低的问题,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成为摆在环县教育面前最难迈过的“坎儿”。

为此,环县实施了以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以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突破口,以高效课堂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的教育提升工程。

近三年,先后投资2040万元,实施了50所乡镇学校供暖工程;投资1881.66万元,为59所学校安装“班班通”设备924套,配备教学数字设备64套,新购置电脑900多台,建成县级教育信息中心和乡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点22个;分层次为所有学校购置配发了图书、教具、音体美器材、实验室短缺药品及仪器。目前,全县生均图书基本达到省定标准。

环县按照“质量数量并举,内育外引结合,管理培训齐抓”的思路,大力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在教师配备上,认真落实教职工编制标准,坚持“凡进必考”,及时补充教师400多名,优先保证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师资配置;在教师培训上,为名师工作室安排办公经费,落实教师培训经费,对教师培训实行学分制管理,使教师培训主题化、组织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在教师调配上,新招录教师全部安排下基层任教,逆向分流教师近百名,组织结对帮扶教师近千名;在教师激励上,坚持每年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定期开展首席教师等名师评选,对达到一定年龄教师职称评定实行先聘后评,提高农村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10个百分点,实施名校名师助教工程,设立教师奖励基金等;在教师待遇上,启动实施了周转房建设工程,制定出台了代课教师月增资400元及加入社保政策,全面落实了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等,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在抓好教育常规工作的同时,环县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因地制宜,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节庆活动、专题讲座、社会实践、文艺汇演、歌咏比赛、体育竞技、知识竞赛、书画展评等活动,并把大课间体育活动、经典诵读、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建设、感恩教育、养成教育、法制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活动有机融合,构建了以校本活动为切入点,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主线,以其他活动为补充的“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立体式活动格局,活跃了校园文化,丰富了教育内涵,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积极指导各校创新办学特色,提振教育正能量。挂牌成立中小学名师工作室5个,创立了环县五中等课改示范校13所。近三年,全县先后有18所学校被命名为“省级德育示范校”、“省级快乐校园示范校”、“市级课改示范校”、 “市级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全县四所高中学校全部晋升为“市级示范性高中”。仅2014年,全县共接待周边市县、兄弟学校学习观摩团151个共2269人次,小学的红色社团活动、环城小学的素质教育、五中的新课改、四中的精细化管理提升了全县教育的内涵和品位,赢得了观摩同行的一致好评。

积极探索,多措并举春满园

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学前教育一直是制约全县教育发展的“短板”。 近年来,环县依托国家和省市支持,按照“补短板,抓均衡,调结构,创特色”的工作思路,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规划,县政府建立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规划。近两年来,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46所(公办27所、民办19所),充分利用闲置校舍,在村级学校附设幼儿班,配套完善了内配设施,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了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目前,全县幼儿园总数达到46所,全县新增幼儿学位5000个,在园幼儿达到9368名,学前一年、二年、三年毛入园率分别达到88%、70%、62.7%,补齐了教育发展短板,为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让学生沐浴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义务教育,一直是环县县委、县政府关注的重点。随着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政策的不断完善,又相应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并把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在师资、设备、图书、校舍等方面城乡统筹配置。同时,印发了《环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重抓“三个转变”(即在发展方式上由安全优先向质量安全并重转变,在工作重点上由“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在管理方式上由粗放型传统管理向精细化科学管理转变),在片区校际交流、中心小学托管村级小学、大学区管理、小升初划片招生、县城学校限班额、初中与小学五四学制分流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实践,谋求实效,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差距,积极破解资源短缺造成的“上学难、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有效促进了乡域教育均衡发展。

高中教育实行精细化管理是环县教育事业的一大突破,县上制定下发了《环县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依托高中新课程改革,加强高中教师培训,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不断提升教学水平,高考质量稳中有升,在扩大招生规模和特长生培养方面迈开了坚实步伐。

第3篇

关键词:调度计划 措施

1 调度计划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国民经济和电力工业的飞速发展,信阳电网也在飞速发展,由5年前7座220KV变电站,30座110KV变电站,发展成为今天的1座500KV变电站,11座220KV变电站,44座110KV变电站,整个电网规模变化很大。44座110KV变电站中有电铁牵引站5座,6座用户站,20座县局站。电网的扩大,使电网调度运行管理部门所承担的检修计划安排任务日益繁重。近几年,信阳电网调度设备技改、大修、基建投产量一年比一年多,全年基建工程项目较多,2011年比较大的基建工程有220KV彭庄变扩建新上彭2号主变间隔设备及220KV北母,220KV弦城变新上弦2号主变间隔设备,220KV葵花变、映山红变投运及其110KV间隔设备配出等;随着城市的扩建,配网改造工程也在日益庞大;加上每年多达200多项的技改、大修、预试定检的工作,调度计划管理工作日益繁重。

对于大量繁重的检修工作,需要有先进合理的工作流程,大家均按规定的流程工作,就会减少很多麻烦,少走很多弯路,既减少调度计划人员的工作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各个申报单位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2 信阳地调与各县局及大用户变电站的调度管理范围

信阳电网涵盖八县两区,京广、京九及新建石武高铁三条铁路大动脉贯穿信阳电网南北,信阳电网中的20座县局110KV变电站和5座电铁牵引站、6座用户110KV变电站中的110KV设备,包括母线及母线附属设备均属地调调度管理范围,这些设备的基建、技改及大修、预试定检的工作均需信阳地调计划管理来安排,批准。

3 细化调度计划工作流程的必要性

各县局属变电站、用户变及铁路牵引站占信阳电网很大比例,各县局的技改、扩建项目也越来越多,因各县局大多数变电站为八、九十年代所建,站内接线方式简单,设备老化,供电线路线径及CT变比较小,已不适应现在的供电要求,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各大用户变电站也在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在不断地扩建、发展、整改。

由于单位不同,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县局及各大用户申报检修流程又不规范,错报、漏报工作时有发生。县局及大用户申报设备检修计划随意性比较强,各自为政,对于两个县局之间有联络线路的检修,两个县局之间缺乏联系,检修工作没有一点计划性,线路与开关的检修工作不知道结合起来,开关有工作报开关检修计划,线路有工作报线路检修计划,从不优化检修计划,也不知道提前申报月度计划,马上需要检修了才想起来向地调报停电检修申请,使地调计划管理工作很被动,往往会造成同一个设备有多次停电的现象,即影响供电可靠率,又会对电网造成不必要的风险,也给地调调度计划管理工作带来很多不便,为了提升各县局及各大用户的检修计划管理水平,必须使调度计划管理工作规范化、精细化,要规范、明晰计划管理的各个环节,使各县局及大用户计划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才能使我们调度计划管理者更合理地安排检修计划,更可靠的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面对繁重的检修任务,鉴于上述情况,我中心针对调度计划管理工作,健全机制,细化工作流程,采取多项措施,通过提高各生产单位,特别是提高县局及各用户的计划管理水平,科学高效安排检修工作,减少设备重复停电,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4 调度计划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所采取的措施

4.1 举办调度计划培训班 2009年8月,信阳地调针对县局及大用户计划管理不规范,申报检修工作无序性举办了为期6天的调度计划管理培训班,主要针对公司下发《信阳供电公司新设备试运行管理规定》《信阳供电公司生产安装、检修现场“三措”、“施工方案”管理办法》、《重要线路检修护线规定》、《规范临时停电计划申报流程规定》等规定进行学习、讨论,对公司月检修计划、周检修计划、日检修计划的申报流程规定进行培训。

4.2 坚持执行月度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工作申报制度 根据规定各大用户及县局每月20日之前向公司生产技术部申报下月检修计划,对于比较重大的检修,需申报详细的施工方案,并附图说明,对于重要线路的检修还必须报相关的其他线路的护线方案。每月信阳地调定期与生技部共同召集变检、变运、配电、安装公司、各县局及大用户单位,对本月汇总的检修项目,制定出月度计划初稿,然后组织调度、运方、计划、保护、自动化、通信等专业人员,从网架安全、潮流平衡和工作配合等方面对每项停电计划进行讨论、分析和调整,并根据讨论内容落实各项要求和任务,在安排检修计划时,大力推广输变电设备综合集中检修,严格按照二次设备跟随一次设备、大修项目跟随技改项目、定检、预试、清扫等内容跟随技改和大修的综合集中检修原则。对复杂的检修工作,还要求申报单位和施工负责人到调度进行说明、讲解,对计划的必要性和安排的合理性进行充分沟通,最后由生技部主任、主管生产副经理签字,下发全公司。对于月度计划安排的工作,每周三各生产单位及各县调、大用户依据批准的月检修计划申报下周检修计划,并报送详细的按规定批准的“施工方案”及“三措”,对于不按时申报的,周计划不予安排。对于日计划的安排,调度一贯坚持执行日计划申报制度,要求前1天10时以前由设备管理单位申报次日的检修申请,对于重要线路的检修,造成变电站单电源供电的,必须报送单电源供电线路的护线措施,否则,不予安排。周六、周日及星期一的工作,周五必须提前申报。对于重要用户的重要检修工作,对电网构成一定影响的,需用户压限负荷或停产的工作,周计划确定后,调度所还组织施工单位和大用户及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与施工单位及用户充分沟通,让用户了解信阳电网结构及特点,了解用户变电站在电网所处的地位,更好地、更合理地完成检修或施工内容。

4.3 坚持执行设备变更管理规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电气设备性能愈加完善、提高,旧有的电气设备的更新改造工作日显突出。在设备变更单管理规定实施前,新投、改建,扩建输变电设备往往不能按期投运,由于职责不清相关单位缺乏统一的协调组织,或投运后的设备调度还没有一整套图纸和设备参数,会给调度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坚持执行设备变更管理规定后,调度计划对新投、改建、扩建工程直接通知施工单位一律使用设备变更单,由设备管理单位验收后签字并经部门领导批准,进行设备变更单统一管理登记并发施有关单位,使各单位清楚设备变更情况,保证了检修任务的完成和对用户的早日供电。

4.4 坚持执行办理临时停电申请单工作流程 近几年,随着同业对标管理体系的建立,公司各项工作已经规范化和标准化。对于电网设备的检修,严格按年度、季度、月度检修计划的精心编制和刚性执行。对于某些因素造成设备检修没有在计划中申报或需要推迟执行的情况,我们坚持执行临时停电申请管理制度。要求设备管理部门按照统一规定的格式填写临时停电申请单,注明临停范围、工作内容、停电时间等具体信息,并对此工作的必要性、安全性负责,然后送设备管辖单位、调度、公司生产调度有关单位把关会签后,经公司领导审核批准后,调度计划安排在日运行方式中。由此避免了随机增加检修任务、私自扩大检修范围,从而造成安全失控的现象。

4.5 坚持下现场制度

对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尤其是对正在运行的输变电设备进行改造性施工,施工内容繁琐、复杂,存在安全隐患多,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来说,不可避免地会对正常运行的局部电网和周围的相邻运行设备造成一定的安全负面影响。各县局及大用户的设备检修、改造,因资质或其他原因,往往将工程转包给别的单位施工,检修计划由设备管理单位申报,这种情况往往会在申报流程或内容上出现纰漏,不到现场往往不能了解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电话往往又描述不够清楚,安排方式时就会考虑不够周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对于这种施工,调度计划坚持下现场制度,在安排检修计划前到要施工的地方亲自核对检修内容及施工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措施,有力地保证了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用户设备送电的圆满成功。

第4篇

如今,距离齐舰首次提出“蓝海战略”已经历经了半年的时间,在这半年里,联想网御通过业务调整,渠道拓展和新品研发,不仅实现了年初的既定目标,在公司文化建设和队伍建设上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蓝海战略”在上半年初显成效,以及公司上半年良好的业绩表现,使所有联想网御人对于公司的未来前景更加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以“蓝海”为核心凭创新赢市场

在联想网御的蓝海战略中,“价值创新”是格外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支撑整体战略的一大基石。联想网御希望通过“价值创新”把企业自身发展和客户价值创新统而为一,从而在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的同时,加速企业成长,并从根本上拉开同竞争对手的差距,实现企业的飞跃。

基于“蓝海”战略,联想网御确定了未来在市场方面的“三大发展节奏”,以及一系列的具体举措,以进一步巩固联想网御在中国信息安全市场的领军地位。这三大发展节奏具体指:

1.进一步耕耘原有客户,以现有产品为基础占领市场。

一方面,联想网御脚踏实地地将现有产品做深做细,利用新技术和新硬件平台、重点加强产品工程与产品测试环节,通过持续努力,创造一流的产品品质,并于2006年6月对全线产品进行了升级。同时提升服务水平,建立规范的技术培训、热线咨询、现场服务体系,以优秀的产品和服务捍卫广大客户的利益。另一方面,稳步提升业绩,连续完成季度目标,使蓝海战略得到更好的落实。

2.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及时的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基于UTM技术的下一代高精尖拳头产品。

实际上,早在2001年联想网御就认识到传统安全设备的局限性,并认为UTM统一威胁管理(或称多功能安全网关)将成为网关安全的终极解决方案,多年来在技术上一直针对多安全功能整合、并行处理等方面进行软件体系结构的创新和优化,并寻找合适的高性能硬件平台,同时,还和多家顶级安全软硬件厂商展开深入合作。目前,联想网御已经拥有提供业界最优秀UTM产品的能力,产品线覆盖百兆、千兆以及万兆UTM。该系列产品已于6月份推向市场,并成为联想网御全国巡礼上的热点之一,相信新一代高精尖UTM安全产品的推出,不仅能为不同的用户群在网络应用、安全应用等方面提供新的价值,也将为今年下半年的国内信息安全市场带来新的活力和市场契机。

3.调整业务结构,通过安全的增值服务、安全业务模型的改变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联想网御跟随国家信息安全的需要,制定“高端战略”,开拓出新的业务模式。设立了专门的联想网御信息安全服务事业部、等级评估培训中心。当然,这也是实现“蓝海”战略的其中一步。

另外,利用联想集团和亚信集团的品牌和资金支持,联想网御和具有国际一流技术的厂家合作发展联盟产品,将自研产品业务、联盟产品业务与安全服务相结合,为多种业务运营支撑系统提供安全增值,为需要加强和限制的多种网络应用控制提供安全增值,为新的网络接入服务提供应用增值,从而实质性进入信息安全的蓝海。

联想网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CEO兼总裁齐舰先生说过,公司要想发展,不仅要有一流的思路,一流的品牌,更要有一流的人。随着一大批精英人士的加入,联想网御这个队伍更加充满活力,充满朝气和充满干劲。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蓝海”战略,今年联想网御加大了人才引进方面的力度,一方面公司自己培养干部,另一方面,大量引进、吸纳和培训各类人才并建立以业内院士、专家等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借用总裁齐舰的话说,人才的“蓝海”更具有前瞻性。依靠一流的技术人才,今年联想网御在研发上的投入占到整个公司总投入的28%以上,在“建设中国信息安全的新长城”的目标指导下,公司明年在这方面的投入将更大,以实现“成就公司,经营自我”的经营理念。

可见,在“蓝海”战略的指导下,重新定位、调整后的联想网御年初制定的“三步走”计划已经初见成效。

以贴近客户为纲 打造客户型销售体系

1.加大区域开拓力度,实现扁平化管理,深耕细作。

在加大区域开拓力度的原则指导下,联想网御逐步调整营销模式,实行扁平化管理,与合作伙伴一道将工作阵地向前推进,进一步贴近和锁定用户,缩短从产品研发到最终用户的距离,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目前,联想网御在全国31个省都加大了业务部署力度。同时更加注重于二三级,甚至三四级市场的开发,脱离出原来由渠道来做大部分市场的模式,转为帮助渠道推动市场的模式,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发展,从而推动“蓝海”战略的实现。今年6月底,联想网御正式启动了主题为“蓝海”的“2006年联想网御全国技术巡礼”,覆盖了全国上百个城市,是目前业界覆盖范围最大的一次信息安全技术巡礼,可见联想网御在区域市场的决心。

2.精细化渠道管理。

联想网御在发挥原有渠道优势的基础上,开创客户型渠道模式,使渠道管理精细化。针对未来渠道市场的发展,在2006年的全国合作伙伴大会上,联想网御出台了渠道助长计划,包括优化渠道模式、提高渠道伙伴的赢利能力,与核心合作伙伴共同制定市场开拓计划,通过经验共享、管理培训等提升渠道伙伴的专业化能力,提升渠道方案应用和售后服务能力,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等,实现厂商、合作伙伴以及客户之间的无缝链接。

3.大客户销售模式见成效。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红海”竞争,今年,联想网御更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非政府行业上。利用联想品牌的资源优势,大力开拓军工类行业、电信运营商以及能源行业。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厂商都将目光集中在政府这个传统市场上,因此竞争异常激烈。今年,依据“蓝海”战略,联想网御在原来的基础上,对市场做了非常大的调整,积极开拓新的市场,成为今年业务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在电信运营商方面,从今年开始联想网御实实在在地利用起亚信在运营商方面的巨大合作优势,同时和联想的品牌优势结合起来,将安全产品融入电信级市场需求,加大市场份额。目前,联想网御在电信行业的项目上节节开花,用户主要包括黑龙江联通、甘肃移动、河南移动和贵州移动等。同时在公安、保险、电力、军队、政府等行业也连续斩获多个大单。这些可喜成绩的取得,成功促使今年上半年公司业绩超过预定目标。

配合国家安全建设以成就彰显实力

联想网御作为国内信息安全领域的领军厂商,作为国家等级保护制度的参与者、宣传者和建设者之一,一直积极配合国家安全建设,大力协助和推动国家层面信息安全试点工作的开展,并于2005年率先将“等级化安全体系”作为公司的发展策略之一,从而为协助国家等级保护工作的推广和落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联想网御作为民族信息安全企业的代表参与了等级保护相关政策和标准的起草编制工作,承担了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四个试点项目,为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广东省民政厅、江门市政府、佛山市政府、南海区政府等提供了等级保护安全体系的咨询、设计和规划工作,在国家推广电子政务等级保护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典型意义,其成功经验也将会在全国试点工作中被推广和借鉴。

在“2006年联想网御全国技术巡礼”期间,联想网御还推出“等级化安全体系综合支撑平台”解决方案,在总结实施国家电子政务等级保护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融合公司在电信、金融、电力等行业进行等级化安全体系咨询服务的经验,构建基于知识库的等级化安全体系软件支撑平台,使等级保护真正做到可实施、可操作。

小结

第5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信用发展;长效机制

随着信用经济时代的到来,信用交易占有越来越高的比重,信用管理凸显期重要性。全社会对信用工作高度重视,信用开展进程迅速,但农村信用却是社会信用建设工作中的短板,实施进度与成效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农村地区间经济差异较大,发展农村经济需要深入各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统筹各区域特色,延续各区域特长,做出信用工作部署并长效执行。

一、农村经济特点与信用现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全局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保障,信用管理是提高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分析农村经济特点与信用管理现状,研究提高农村经济新路径———构建与该经济特点相适应的信用体系,保证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我国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作物、林木、畜禽种类繁多,农产品数量居世界前列。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农村经济特点与信用管理情况为调研内容,农户和金融机构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509份。针对农户发放的问卷中,涉及农户基本情况、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了解参与度、意愿情况、目前农村信用现状、效果、建议等16个问题;针对金融机构发放的问卷中,涉及现有政策制度情况、宣传教育情况、信用系统建设情况、评估体系实施情况、农村参与主体信用情况、信用保障措施等方面,共20个问题。依据问卷返回结果,发现农村经济特点和信用管理现状如下所述。

1、劳动力离乡人数高,信用意识缺乏

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特别大,一方面原因是城市的生活设施、就业机会、教育条件、劳动收入等远高于农村,农村人口为了追逐更优越的生活条件、更合适的就业岗位外出打工。另一方面是城市化进程必然会引起大规模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在调研对象中,89.3%的农户家庭中仅剩老人、小孩,农村呈现劳动力及其短缺的态势,当农村劳动人口明显达不到劳动需要量时,农村经济必然呈现乏力状态。在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中,失信现象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是缺乏信用意识,很多农民并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失信,没有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和失信带来的危害,为了某些目的出现失信行为,例如:为了找到工作隐瞒实际年龄、夸大个人能力、谎报家庭真实情况等。

2、现代化农业发展迅速,信用建设基础具备

农村大量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农村产业结构必然需要调整,从以往的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化农业,播种、耕作、灌溉、收割等工作由精细化机械完成,定量化、科学的农业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农户接受并使用,现代化农业可以减少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弥补劳动力离乡数量大的人力短缺。由此可见,农村现代化趋势发展明显,信息化应用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坏节,具备开展信用工作的基础条件。

3、工业企业数量上升趋势明显,信用监管薄弱

随着城市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很多工业企业被要求搬迁,搬迁到人口数量偏少、地理位置偏远的农村。农村为了带动该地区就业,提高地区经济往往对企业采取比较宽松的审批政策,工业企业数量逐年上升幅度迅速。工业企业进入农村的门槛偏低导致一部分工业企业环境测评不达标,排放污染物超标,对当地农耕产生破坏性影响;有些企业过多占用耕地,企业间地理位置分散、产业不集中,工业的分散布局不利于企业间的协作和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信用平台,既可以方便相关部门对工业企业全过程监控,又可以促进企业间通过该平台协作,最大限度的弥补工业企业数量飞速上升给农村造成的负面影响。

4、优质农业产品需求逐渐加大,缺乏全程信用管理

目前,农户农业生产产品除自给部分外主要通过各种销售渠道面向市场,商品农产品的生产随着市场需求而调整。根据课题组调查结果,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最受青睐,很多信用高、评价好的农户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最早的要提前一年预订。信用的评价主要表现在用户口碑、购物平台评级、客户现场体验感受等,目前没有客观统一的评级标准,缺乏长效发展机制。用户口碑、购物平台评级、客户现场体验感受这样的信用评估很容易造假,并且评价缺乏全面性,不能对农产品进行全程评估、监控,有些农户打着无公害的旗号获取高额利润,其实为了提高产能采用大量化学试剂,添加大量添加剂。可见,建立全程全面信用管理当务之急。

二、农村信用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通过对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和农户的调研,发现目前农村信用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信用体系和城市信用体系的区分不大

目前农村信用体系没有体现出农村的经济特点,构建思路与城市信用体系建设几乎一致,征信没有针对于农户特点采用灵活的征信方式,还是以社保、工资卡、银行卡等固有形式获得农户的信息,这样获得的信息及其不准确,因为有很大一部分农户没有对于城市来说每个人都有的社保、工资、银行卡等资料。这种信息不全甚至有误的征信行为必然会影响后续授信的客观性。然而目前金融机构对农户的授信标准也是采用城市的评价体系,众所周知,农户与城市人群具有不同的特征,采取同样的评价标准无疑会降低农户信用评价的准确性。

2、农户主动参与度不高

随着信用的大力宣传,农户也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与意义,但并未意识到信用能够为农户自身带来的切实好处,往往对于信用问卷、电话问询等信息的收集采取回避或者散漫对待的态度,因此,农村信用信息的采集工作对于金融机构、信用评估机构来说是一个难题,此问题得不到解决,后续的信用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3、信用评价指标设置不全面

只有评价客观,才能长效发展,目前农村信用评价指标存在评价过于笼统,没有对地区、农户性质、涉农企业类型进行区分测评。农业受季节、区域影响很大,有必要按照区域季节差异对农村进行分类后评价。例如,南方四季都适宜农作物生长,北方四季分明,但冬天农作物不易生长,可见,如此气候的区别,如果有产量、交易量等衡量指标,评价结果将有失公平。另外,涉农企业也需要区分是工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分别针对不同的企业设置信用评价体系,指标更确切,评价更客观。

4、缺少专门针对于农村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

在信用工作中,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机构与政府信用工作部署相衔接,与信用工作相关机构相衔接,助推信用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对信用主体服务:包括宣传信用、指导信用主体信用工作的开展,后续信息异议的解释处理等。但目前由于农村信用市场开展滞后,没有专门针对于农村信用服务的中介机构,对于农村信用都是由城市的信用中介机构兼做。地理位置远、专业服务对口程度低等因素都会影响信用工作开展的效率效果。

三、构建与农村经济特点相适宜的信用发展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基于农村经济特点和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为农村信用长效发展提出建议。

1、多途径征信

农村面临劳动力离乡人数多的现状,采用目前手段无法获得全面的征信数据,需要多渠道分情况收集基础资料。例如:目前农户主要分为二类,第一类为常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作不稳定,流动性较大。针对这部分农民征信,可以采用从金融机构、社保中心获取,外出打工者必然会办理银行卡收取工资,办理社保,因此可以从相关机构获得农民基础信息。第二类为纯务农户,这类农户大多没有银行卡、社保等信息,因此需要现场采集或者通过于其交易过的机构间接采集农户信息。整个信用信息采集过程需要注意信息的及时更正、更新,尽可能以最准确的信息开展后期信用工作。

2、完善农村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授信是征信工作的下一步内容,准确授信的前提是具有完善的信用评价指标。针对农村经济现状,在制定信用评价指标时需要考虑地理位置、农户情况,设置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农户信用信息指标体系来保证农户信用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正如前所述,目前农村农户分为二类,不同类型农户特征有所不同;不同区域的农村经济状况存在明显差别,因此,针对不同类型、地区应该采取有差异的信用评价体系。

3、信用管理应用在现代化农业中

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运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将农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农业经济紧跟市场经济的节奏与时俱进。目前的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以信用交易占主导地位,那么,现代化农业需要与信用建设紧密联系,将信用管理应用于现代化农业生产中,保障农产品的绿色安全,提升农户的信用效益,树立农户的信用意识。信用管理与农村日常作业的紧密结合是加强农户信用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4、明确信用服务机构职责

政府对于信用服务机构的职责需要进一步明确,调研中有农户反映:对于农户提出的一些问题,有些信用服务回复———这个不归我们负责。责权不清容易产生论功争抢,论责推诿的现象。信用服务机构是连接政府与信用主体的桥梁,主要提供信息咨询和征信服务,具体包括信用信息收集、信用报告、信用调查、信用评级评估、信用咨询服务和信用管理培训等。

5、建立信用制度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

完善的制度是长效发展的保障,目前信用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但制度体系建设尚不完善,没有形成文件规范,很多的信用细节还是靠自觉,失信行为主要是舆论指责,对于失信行为没有惩罚依据。这种指责对于有些农户或者企业来说无关痛痒,起不到抑制作用。因此,需要政府各部门制定相应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及惩罚措施,并且惩罚名单与一些部门、企业相联系。例如:如果出现失信行为,不仅当即接受相关单位处罚,而且该处罚会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影响失信者的一系列行为:禁止从事该行业、禁止贷款、禁止申请政府补助、甚至禁止购买火车票等,惩罚可与日常生活联系,增加信用的威慑力。综上所述,构建与农村经济特点相适宜的信用管理体系,才能积极推进信用工作的开展,找到农村与经济现状的契合点,使农村经济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张军:基于效益理念加强江苏省企业信用管理建设[J].商业经济,2015(03).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二次、三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保增长、促转型、重民生、创和谐”的要求,认真履行好质监职能,进一步优化服务,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二、目标任务

深入推进名牌战略,积极争创中国名牌,新增浙江名牌20只,新增××名牌50只;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帮助和指导行业、企业标准创新,新增标准创新型企业10家,力争规模以上企业重点产品采标率达到85%以上;大力加强质量标准创新项目建设力度,新增质量赶超项目4个,省级块状产业质量提升重点项目7个;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服务节能减排,淘汰改造锅炉70只以上;充分运用好各种政策,积极为企业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和奖励资金;开展清费减负工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深化技术机构质量帮扶活动,为100家企业开展质量帮扶工作。

三、服务内容

(一)大力开展名牌战略服务,着力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大对我市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扶持力度,重点加强企业申报中国名牌、浙江名牌、××名牌支持力度,引导企业走名牌强企之路,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在我市区域内形成以中国名牌企业为龙头,以浙江名牌企业为重点,以××名牌企业为基础的三级名牌梯度发展格局。

1、调整名牌评价政策方向。名牌评价工作向优势企业(产业)、重点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装备制造业等企业倾斜,对符合中国名牌、浙江名牌申报条件的企业优先予以推荐,符合××名牌申报条件的企业优先予以认定。

2、制订名牌培育规划。根据各级名牌评价目录和条件,全面摸清符合要求的企业情况,制订各级名牌培育规划,明确目标,分步实施。同时对列入各级名牌培育的企业根据各级名牌评价条件,帮助企业对照检查,分析存在问题,指导解决,逐步完善企业申报条件。

3、积极培育和发展区域名牌。认真分析研究我市块状经济的特点,帮助和指导块状产业行业协会(商会)按照《浙江区域名牌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培育计划和方案,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争创区域名牌。对基本符合条件,已申请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注册并由相关部门受理的块状产业,优先作为浙江区域名牌重点培育对象。

4、加强名牌宣传和保护。建立名牌企业定期宣传机制,通过报纸、电台、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名牌,叫响名牌,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提振大众消费信心。

(二)大力开展标准化战略服务,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1、帮助和指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化活动。帮助企业积极申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研制项目,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通过产学研有机结合和政策激励,促进关键技术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及时转化为标准,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水平。

2、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现代物流、连锁经营、旅游等服务行业标准化工作。积极帮助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制订城市建设、社会服务、旅游景点、现代物流、商业行业服务标准,并积极推广实施。

3、帮助企业提高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能力。强化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工作的意识,逐步建立健全应对工作预警体系和工作机制,提升tbt预警能力;组织企业积极参与tbt评议工作,及时提出合理建议,避免或减少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三)开展企业质量管理基础服务,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整体水平。

1、帮助企业完善质量管理工作。加大《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宣贯力度,引导和帮助企业采用六西格玛、5s、iso9000、iso14000、iso18000等国际先进管理方法,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工作,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2、帮助企业完善标准化基础工作。引导企业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相配套的企业标准体系,50%市级以上名牌产品企业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

3、帮助企业完善计量基础工作。指导企业加快计量检测体系建设,100%市级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通过计量检测体系或计量检测能力确认;帮助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大力开展“双百一千”工程,重点引导年耗5000吨以上标煤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并开展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至2009年底力争全部按《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的要求配备计量器具,建立能耗监测计量基础设施,促进能源使用精细化管理。

4、开展企业培训活动。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采取课堂讲解、实地操作、实习观摩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等多种形式,全面开展质监法律法规、质量管理、标准计量和检验检测技术培训,提高企业法律意识、质量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质量法律法规宣贯1000人次,标准、计量及检测人员培训1000人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培训1000人次。

(四)开展重点项目服务,加大质量标准创新项目建设力度。

1、加强质量赶超项目服务力度。帮助和指导企业赶超国外质量先进水平,提高企业质量竞争能力,全年力争有4个以上项目列入省级质量赶超项目。

2、加强标准创新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块状产业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作的服务力度,指导企业高质量完成列入省块状产业质量提升项目的工作目标,确保更多的产业列入当地质量提升工作计划,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通过项目的提升,带动整个行业质量水平的提高。

(五)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1、先行服务行政审批事项。加大对生产许可证企业(包括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3c产品企业、特种设备制造企业以及代码证办证企业的服务力度,帮助企业进一步完善生产条件。对所有需要进行行政许可审批的企业,做到履行职能、服务先行,在进入正常审查程序之前,对相关企业进行免费的先行服务;缩短办理许可证时限,提高申报材料审查效率,实行一次性告知补正材料,市级以上发证的,帮助做好与发证部门衔接,方便企业办事。

2、开展证后服务。对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采取定期回访、信息通报等方式,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国家标准、实施细则的动态信息。

3、优化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完善并落实服务承诺制,推行“一站式”服务、限时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工作制度。提高办事窗口的服务水平和能力,进一步缩短组织机构代码证办证时间。

(六)全面开展技术服务,着力解决企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1、拓宽技术服务领域。充分利用质检部门技术机构优势,为企业在产品质量检验、计量检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节能减排、工艺改进、技术培训等方面提供技术服务。

2、建立技术服务队,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组建相应的技术服务队深入企业开展节能降耗、产品质量提高、工艺改进以及标准制修订等方面服务,为企业提供计量管理评定、质量管理、认证、综合测试等服务,推广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为企业免费提供节能减排技术咨询。

3、加强技术机构能力建设。根据我市产业特点,建立相应的检测项目,提升技术机构服务主导产业和优势企业的能力,为我市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保障。积极为企业提供便捷有效的计量和特种设备在线检测服务,面向中小企业开放实验室。

(七)开展清费减负服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1、进一步落实清费减负政策。暂停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计量标准考核以及省级发证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等收费项目;降低检验检测收费标准,对企业的计量器具检定、校准以及部分特种设备检验收费给予10%—30%的优惠,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2、转变理念,提升行政执法有效性。对企业存在违反质监法律、法规行为的,有符合法律法规可从轻、减轻或免于行政处罚的,一律依法从轻、减轻或免于处罚;对违规违法情节轻微的,实行“首次告知整改”制度。建立“联手打假,扶优护牌”协作网,力求我市名优企业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为名优产品构建良发的发展环境。

3、改进和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方式方法。减少质量稳定产品的监督抽查频次,对产品质量抽查连续3年以上合格企业减少1次抽检。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建立组织。

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是质监部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做好质监工作的有效途径,是提升质监部门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市局将成立服务企业年活动领导小组,指导、协调服务企业年活动的开展、实施工作,各单位、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结合全年目标责任制和当地实际,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

(二)落实责任,确保实效。

各单位、部门要围绕实施方案中确定的目标和服务措施,认真落实,要将各项服务目标、任务和措施分解到具体责任部门,分解到人,确保服务活动不走过场,狠抓落实,抓出成效。开展领导干部联系企业活动,将重点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作为服务重点,市局确定30家企业作为重点联系帮扶对象,局领导每人重点联系帮扶2家企业,局机关各处室分别重点联系帮扶2家企业,各县(市、区)局(分局)领导干部对辖区内重点企业实行对口联系。组织百名领导干部深入企业,保持与企业的联系沟通,及时了解企业服务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服务措施,切实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第7篇

物流产业和循环经济是社会经济两大重要的组成部分,物流产业以其专业优势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高效的资源、产品、废旧物的运输、储存、搬运、装卸、回收、集散、加工和可利用资源的再投入生产及信息处理,大大降低了“循环经济企业”的经营成本,使企业获得了竞争上的优势,由此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物流即以此辅助循环经济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同时,循环经济的高效运行和蓬勃发展,会促使更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进入这项产业,带来循环经济产业的飞跃式发展,更多市场需求会促进物流产业的繁荣,并使其服务更加的专业、优质和高效。于此,现代物流与循环经济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亦达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资源最优配置的社会效益,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2现代物流产业对循环经济的贡献分析

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延伸和拓宽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对循环经济有着深刻的时间效应、空间效应、社会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①在时间上,现代物流产业以其专业化、精细化的运作加速了资源和废弃物在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的各企业之间的流通速度,使得废弃物的回收、加工和再利用能更高效的服务于循环经济企业的生产。②在空间上,现代物流产业以其高度信息化系统和广泛的运输网络,极大地缩短了循环经济产业供需双方在空间上的距离,同时,现代物流产业通过其高效广泛的物流网络连接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的各企业,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一个“大循环经济区”,打破单个企业、各区域孤身应战的局限,使企业层次的小循环、区域层次的中循环与社会层次的大循环有机地协同起来。③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现代物流的高效运作大大提高了能源和物质在三次产业之间的流通速度,同时,具备广泛、高效、准确的信息网络和运输网络的现代物流产业大大拓展了不同产业层次之间的物质能源循环。现代物流的高效运作打破三次产业之间循环的隔断,使三次产业之间的循环畅通,加快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④在社会效应方面,首先,逆向物流的加入,使得从消费者终端产生的废旧物与废弃物以更清洁更高效的方式输送回回收企业,更进一步地拓宽了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可降低资源、产品供给和废弃物回收再利用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有着很大的现实环保意义[2]。其次,现代物流发展开辟了新的劳动力就业领域,创造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就业岗位,对促进就业,社会稳定有着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这些经济效应的共同作用,必然有力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

3加快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强政策支持,完善人员管理培训制度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刚刚起步,还处于起始阶段,物流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管理模式落后,多为中小型企业,还缺乏较大资金投入的全国性的大型企业,使得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物流服务还不到位。因此应出台鼓励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行业法规和市场经营规则,以引导鼓励物流企业发展,保证物流业沿着法制化轨道健康发展。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对加快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提出了目标设想和具体措施,随后各省也分别制定了适宜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例如陕西省政府分别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陕西省现代物流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等文件,就陕西省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与措施,“对有关物流的文件进一步清理,凡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带有地区封锁、行业垄断、市场分割的规定要一律予以废除。加强对物流企业收费的规范和管理,全面清理面向货运车辆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等项目,取消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各种收费项目,凡违规向货运车辆及物流企业乱收费的,要依法严处。”[3]这些政策极大地保护了物流企业的利益,对促进物流产业发展快速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应加强人员管理和培训,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和现代化教育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发展多层次的学历教育体系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建立物流从业人员资质认证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并对现有人员进行定期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物流服务质量,以保证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3.2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物流模式,加大促进逆向物流业发展我国循环经济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因地而异,物流产业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发展模式也较粗放单一,较大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应鼓励包括企业自营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在内的多种形式的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在运作成本,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以及规模经济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物流专业化程度高,物流外包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可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此外,自营性物流应逐渐向第三方物流过度,第三方物流具有信息和专业化方面的优势,是未来物流发展的主流趋势。同时应加大促进逆向物流产业发展,逆向物流是对那些已经废弃的产品再制造、再生以及物料回收的过程,能达到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目标。逆向物流能够弥补传统正向物流无法达到物质、能量闭环流动要求的缺陷,更符合循环经济物质和能量闭环流动形式的要求,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3.3加大信息网络建设投入,构建完善物流体系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全国集中、统一、有效的流通网络信息系统,致使信息不畅、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大,废弃物的流通只能接受市场的自发性调节或随意排放,使得废弃资源的再利用率不高。因此,必须抓紧建设物流通网络信息体系;整合已有的信息网络资源,构建全国集中统一的物流通讯网络平台。此外,要实现物流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则必须使物流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作,因此,我们还需要从整体上规划设计物流系统,加强物流各子系统之间的紧密协作,实现各物流环节的无间式连接,加快物流电子数据交换(EDI)的普及和应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现有的交通和物流企业,提升企业物流网络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公共信息网络与企业物流网络的有效结合,以共同目标引导其实现整体效率最优和资源节约。

3.4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构建综合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现代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要建立在相关的道路交通建设、信息通讯网络建设、仓储建设等现代化配套设施的高度发达与快速链接的基础上,因此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快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运输、水路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国形成无缝链接的运输网、区域之间便捷的运输网络,更要加大城市一公里内的投递建设,大大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服务的效率。随着物流产业的深入发展,更要重视县级以下、广大农村市场的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以不断延伸和扩大物流产业的发展市场。例如,陕西省在已有公路交通、航运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在“十一五”期间,将建设“十大”铁路工程,新建铁路约1000公里,增建第二线铁路1460公里,形成“两纵五横四个枢纽”铁路骨架网;全面建成“米”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一纵三横两环”次骨架,基本实现通县公路二级化、通乡公路油路化、通村公路晴雨畅通化;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我国重要的国内干线机场、国际定期航班机场和区域性中心机场,将重点构建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主,榆林、延安、汉中和安康四个机场相辅的“一主四辅”的航空运输格局。可以预料,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必将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3.5加大物流技术设备投入,加强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加大物流产业技术与设备更新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大多采用传统的运作方式,技术装备水平普遍落后,尚未采用一些现代先进的物流技术方法,大大降低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准确性,也不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因此应加大对物流产业的资金投入,加大技术设备投入,加快技术更新,鼓励企业采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条码印刷等专用物流技术装备,提升物流装备技术水平。积极利用和开发新的物流技术,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大力推广集装箱技术和单元装载技术,发展条码(BC)、电子标签(EL)、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自动识别技术。发展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和货物快速分拣技术,积极利用和开发道路交通信息通讯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电子车牌和智能交通系统(ITS)等公路运输领域新技术。

4结语

第8篇

    一、规范化培养质量考核

    作为就业前景好、薪酬高的热门专业,我国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院校不断增加,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学人才培养层次。2010年数据显示,我国分别有341家、112家和28家院校具有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2012年,全国具有培养金融专业硕士有85家。我国金融学人才培养的数量逐年增长,但是结构性矛盾仍然非常严峻,各地纷纷将高端金融人才列为紧缺人才。当前,仍然有一些地区将学历作为衡量高端人才的依据,例如《广西“十二五”人才开发目录》提出重点引进本科以上层次的人才。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一直是重视科研水平,数量是最重要的指标,这一评价标准导致了激励导向与社会需求严重偏离。金融业相对发达地区更加重视人才的从业能力,具有相关从业资格或权威的职业能力水平资质的人才更受青睐。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国际公认的注册金融分析师不足10名①。《重庆市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将金融分析师、保险精算师、资产评估师、证券分析师等专业人才列为最紧缺人才,预计到2015年需求人数将达到近5000人。新兴服务业虽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以高技术服务业为例,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服务等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行业在发达国家主要依赖直接融资,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科技类企业比重达到17%。我国创业板市场设立目的也是便于新兴产业融资需求,但是运作过程出现了过高风险和非理性投资等问题。因此,需要更多具有合格资质金融分析师担任投资顾问、财务顾问。针对这一需求,我国金融专业硕士培养质量考核需要规范化,实现高层次人才能够真正适应高层次需求。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应该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接轨,按照广泛公认的评价标准为导向培养人才。国外已经广泛采用这一模式,英国很多大学金融专业学生需要参加注册金融分析师考试。黄方亮(2009)研究显示:美国金融硕士的培养遵循市场原则,执业资格认证对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提供了一个外在约束。通过专业硕士培养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对接,可以进一步提升社会认可程度,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前景。

    二、优化课程知识体系

    随着经济理论和数学等分析工具的发展,金融学的知识体系不断更新,为解决金融业创新与风险并存的矛盾不断提供有力的支持。从金融学理论研究前沿来看,已经融入了物理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行为金融等新理论已经进入主流金融学教材。当前,金融学学术型硕士的课程主要集中于金融理论和金融机构管理,包括了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证券投资等。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形成了金融机构运作机制与操作的问题的知识储备,从较为宏观的层面阐释了投融资和风险管理原理。在当前知识体系中培养的金融人才,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但是金融产品和交易设计、产品定价的教学相对欠缺。周德才(2012)研究显示:我国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复杂化提高了人才需求的层次,资产证券化和金融结构化等创新扩大了人才缺口。当前,掌握现代金融技术与方法的人才成为社会紧缺人才,需要针对这一趋势完善金融专业硕士的知识体系。以《福建省紧缺急需人才引进目录》为例,产品研发已经超越业务管理成为最急需的人才,金融产品开发、信托、基金、设计都是以掌握先进金融技术和方法为基础。以文化创业产业为例,缺乏固定资产作为合格抵押品制约了银行信贷融资,以版权、着作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当前金融创新的重要思路,对此类资产进行评估和产品开发的人才成为紧缺人才。因此,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应该增加金融产品设计的内容,增加金融市场和公司金融的知识比重,例如固定收益证券,金融产品定价,金融工程等等,从产品的开发、定价、模拟交易等多个环节提高金融投资工具的应用能力。

    三、调整专业方向设置

    为了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突出办学特色,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的方向在不断调整,向由原来单一货币银行专业方向转变为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保险学等多个专业。同时,一些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例如北京大学金融学专业已经进行了理论、应用和数理金融的划分。随着产业结构不断的高端化、高新化和高质化,服务业呈现了服务形式多样化和服务层次精细化的趋势。作为生产业的重要组织部分,金融业不但要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金融工具的创新;还要适应产业链组织形式的变化,进行服务模式创新。因此,原有按照银行、证券、保险和衍生工具等金融业务类型划分的专业需要进行调整。按照原有划分标准,一些新兴的金融业务类型需要补充,例如融资租赁、理财规划等等。有报道显示:2012年前4个月,证券行业从业人员离职人数约为1万人左右,去向主要是第三方理财等新兴金融行业②。同时,理财规划又是很多新兴消费业的重要支撑,教育服务业、社区服务业都与家庭消费和储蓄计划密切相关。因此,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增设一些专业或专业方向。同时,原有的划分标准需要调整。当前,金融业服务外包日趋增多,这一趋势与金融产业链的细分存在密切关系,对人才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达到323.9亿美元,占据全球的23.2%。据国际咨询机构麦肯锡预测,未来5年,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尤其是离岸服务外包将面临34万合格人才的缺口。造成人才缺口的原因是金融产业链细分,而人才培养的专业方面没有按照产业链进行细分,从而无法达到对某一产业环节高度专业化的要求。曹俊杰(2011)研究认为:发达国家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的特点,专业设置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从而培养了综合技术素养专业应用人才。因此,有必要与其他相关专业重构新的专业方向。例如,数据处理、支付结算、信用卡业务等与应用统计、市场营销等学科密切相关。新专业方向设置不但有利于适应产业融合和细分的需求,还有利于结合业务环节整合相关专业教学资源。

    四、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现代金融业集高创造、高技术、高风险、知识密集的特点,需要适应市场环境和业务开展多方面能力的人才。金融学属于应用经济学下属的二级学科,实践能力是对接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为了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需要在人才培养环节重视实践能力的提升。当前,很多新兴服务业都位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市场不确定性非常显着,更加需要综合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上海市是新兴服务业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对金融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加重视实践能力。《上海市金融领域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将“知识、能力、业绩”作为人才评价的导向,具有扎实较强的专业技能、较强的执行能力和熟练掌握相关政策都是基本要求。以医疗服务业为例,2009年以来,共有24家企业获得VC/PE融资,累计融资金额将超过14.81亿元,平均单家企业融资0.99亿元③。风险投资相对信贷融资而言需要更强的实践能力,不但要有投资机会的项目筛选能力,还要有实现价值的管理能力。因此,需要进一步在金融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实践能力需要从多方面推动,实现“产学研”多方的衔接、配合。建立实训基地是当前普遍采用的模式,通过高校与金融机构建立稳定合作机制,提供实际参与金融业务的机会。同时,还应进一步多元化实践渠道和方式。从国外经验来看,作为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更多的发挥了主导作用。外资金融机构普遍采取“管理培训生”的模式培养后备人才,可以将一些培训项目引入实践教学,加快与金融机构需求的对接。我国的政府政策导向作用也非常重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新增生均拨款优先投入实践育人工作,新增教学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学。教育投入除了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还应进一步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资助,鼓励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金融服务,为金融机构发现、筛选有潜力的项目提供广泛的基础。综上所述,金融专业硕士培养需要以科技和金融创新为导向,研究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方法,对金融专业硕士的未来发展是前瞻性的理论探索;通过研究,构建“系统、开放和灵活”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人才。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更好的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有利于为金融机构有针对性的扩展新业务。

第9篇

近年来,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先进的科技、环保等优势,不断强化技术性贸易壁垒,大大影响了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农业大省安徽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安徽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的问题,提出增强安徽农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技术性贸易壁垒;农产品;国际贸易;安徽省

加入WTO以后,我国全面削减农产品关税,对小麦、稻米、棉花等农产品实施“关税比例配额制”,以开放农产品市场,使完全竞争体制逐渐形成。我国农产品价格、质量在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本来就不明显,加上近年来,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先进的科技、环保等优势,对进口农产品贸易制定严格的法规和标准,不断增强技术性贸易壁垒,更使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受到极大的影响,农业大省安徽也不例外。安徽地处中国华东腹地,近海邻江,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品种多,是传统的农业大省,主要依靠初级的、数量型的粗放式发展占领农产品出口市场,农产品出口集群和大型出口龙头企业数量有限,规模化、标准化的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也较少[1],在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品牌、差异性、精深加工等方面都缺少集约增长。所以,着力提升农产品出口能力,进一步提高安徽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加快安徽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

一、安徽农产品出口现状

据安徽省商务厅对外贸易管理处公布的数据,2013年安徽省农产品出口10.5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比重3.73%,高于全省出口平均增长幅度11.4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农产品出口增幅10个百分点[2];2014年全省农产品出口累计11.37亿美元,同比增长7.91%[3]。截至2014年底,安徽全省农产品出口企业近200家,但年出口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只有34家,年出口金额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只有11家,年出口金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只有3家,年出口金额在6000万美元以上的更是只有安粮实业一家[4]。可见,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虽然增长幅度大,但缺少大型农产品出口的龙头企业。具体来看,目前安徽农产品出口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从出口主体看,农产品出口前20强企业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比重高2013年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前20家企业累计出口4.4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比重41.71%,同比增长19.21%[2];2014年全省农产品出口前20家企业累计出口4.6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比重40.45%,同比增长21.99%,高于全省农产品平均增长率32.54个百分点[3]。从全省排名靠前企业的农产品出口额及增长速度来看,安徽省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茶叶、羽绒羽毛、食品等行业。

(二)从出口商品看,茶叶、羽绒羽毛等保持较高增长2013年安徽省茶叶出口1.36亿美元,增长36.34%;羽绒羽毛出口1.15亿美元,增长60.96%;芝麻出口1.18亿美元,增长19.86%;中药饮片出口6949万美元,增长37.35%[2]。而2014年安徽省茶叶出口1.95亿美元,增长35.16%;羽绒羽毛出口1.22亿美元,增长6.37%;蛋白质出口5150万美元,增长38.93%等[3]。

(三)从所属市看,合肥、亳州、黄山、六安位居前列2013年,合肥市出口1.97亿美元,增长3.08%,居全省首位;亳州市出口1.79亿美元,增长17.00%;黄山市出口1.18亿美元,增长39.21%;六安市出口1.02亿美元,增长35.67%[2]。而2014年合肥市出口1.81亿美元,下降7.08%,亳州市出口1.79亿美元,下降0.16%;黄山市出口1.46亿美元,增长24.52%;六安市出口1.39亿美元,增长36.30%[3]。2013年,4个市共出口5.96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份额56.49%,增长幅度达18.24%。2014年,4个市共出口6.45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份额56.69%,平均增长率达8.71%。

(四)从出口地区看,亚洲、欧洲市场体量大,大洋洲体量最小2013年安徽农产品出口,亚洲市场体量最大,且平稳增长,欧洲市场增势强劲,非洲市场继续回升,大洋洲市场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拉美和北美市场增长乏力。2014年,亚洲市场增长下滑,欧洲和非洲市场增长迅猛,北美和大洋洲市场增长平稳;拉美市场增长下滑。详细出口金额和增长率可见下表。

二、安徽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的问题

安徽农业资源和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产品比重大,近几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虽在小步快跑,但出口企业体量不大,与山东、江苏等农产品出口强省相比,不在同一量级,而且农产品出口的结构低端,以茶叶为例,安徽省茶叶企业绝大多数只能向国际市场输出散装的、贴牌的、低附加值的大宗茶,企业利润微薄。具体来说,安徽农产品出口贸易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断强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当前,在农产品出口领域,技术性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壁垒限制进口的情况不断增加,美国限制性技术法规和标准有2万多种,欧盟有1.5万种,日本有1.2万种,并且对敏感商品检测的指标越来越多,标准也越来越高[5]。一些国家还借助其先进的科技、环保等优势,对进口贸易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形成绿色技术壁垒。如对安徽出口的农产品,由抽检变成普查,这些歧视性做法直接导致茶叶、蜂蜜等大宗农产品出口严重受阻[4]。而安徽企业对进口国的农产品标准信息、风险预警动态获取不够及时,信息掌握滞后,无法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农产品贸易促进机制不完善,出口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目前安徽省农产品出口批量小、品种多,出口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不长、营销成本高,农产品出口亟需加强宣传推广、交流培训、信息收集、政策咨询等公共服务,再加上省内农产品生产成本逐年攀升,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正遭受空前挑战:针对国际农产品进口市场的信息资源分散,安徽省也缺乏权威信息机制,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监测预警、咨询培训、市场开拓等服务机制尚未形成。另外,农产品出口风险高,容易受自然条件、农产品自身属性影响,国际市场也存在粮食危机、价格波动、跨国公司垄断等风险,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弱,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农业保险等制度都有待健全。

(三)出口农产品附加值低,产品价格、品牌、质量竞争力不强目前,安徽省农产品生产、加工仍沿袭传统方式,规模小、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例如蔬菜,目前出口主要类型为保鲜类、冷冻类、腌制类蔬菜产品,而高附加值的蔬菜汁、蔬菜酱、罐装类蔬菜产品出口较少。热风干燥蔬菜产品加工厂过多,产能过剩,而国际市场需求较旺的低温真空干燥产品很少[6]。另外,农产品出口企业体量不大,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有限,安徽全省农产品出口企业所承接的订单约四分之三都是上海、江浙等地的转手订单,如作为安徽省主要出口农产品的茶叶,2014年安徽茶叶出口企业年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只有7家,大部分茶叶出口企业年出口额在500-1000万美元之间,还有部分茶叶出口企业年出口额不到500万美元[4]。由于茶叶出口企业普遍体量较小,近百家取得自营出口权的茶叶企业,发生实际出口业务的只有20多家,大部分茶叶加工企业虽有自营出口权,但很难接到订单,有的即便能接到订单,因加工能力有限,一份订单也需要数家企业共同承接。

(四)专业生产人员缺乏,农业生产加工专业化程度低安徽省农业人口众多,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劳动力密集程度高,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人口数量锐减,留守农村的多是老人和儿童,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资源供给不足,特别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人员紧缺,十分不利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和经营。此外,安徽省农业生产加工专业化程度低,一些企业往往按照客户提供的产品要求而非依据进口国检验检疫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导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遭遇通报退货的风险较大,茶叶、芝麻、花生、罐头、水产品、中药材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工厂化农业、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深加工、高端养殖业等新型农业形式都有亟待提高之处。

三、提升安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农业贸易促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贸易促进,推动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安徽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外向型农业工作,建立农委、质检、经贸、海关等多部门组成的农产品出口领导小组,及时沟通信息,协调解决出口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7]。农业贸易促进工作在解决农产品国际贸易纠纷、维护行业利益、减少农产品贸易成本、增强农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应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实施认证制度,帮助企业通过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质量注册,建立科学的安全危害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获得国际市场准入通行证,突破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

(二)积极推行农产品价格、质量、品牌稳定上升的辅助制度由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和质量不稳定,土地密集型的谷物、棉花等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仍没有发展壮大起来。而安徽省的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都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尤其是蔬菜、茶叶、蜂蜜、羽绒、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安徽省先后建立了10类农产品出口基地。因此,要积极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出口导向型农产品生产、深加工基地建设,在农产品价格稳定、质量保证、品牌建设等方面保障出口贸易的稳步健康发展[8]。对优质高端的农产品应建立质量、品牌保障机制,以适当方式对农产品价格予以战略调控,避免丰产减收、谷贱伤农。安排农产品出口企业优先享受国家的“免、抵、退”税政策,既可以保障农业从业人员收入提高,又可以推动农产品结构向精细化方向发展[9]。

(三)着力打造农产品贸易相关产业生态链标准化要从根本上破解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必须从产地源头抓起,坚定走农业标准化、现代化之路,围绕农业主导产品和重点产业,大力扶植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从农田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管理标准化到农产品品质、储存、加工、包装、贮运等,逐一制定标准,完善农产品贸易生态链[10]。此外,还要大力支持与农产品贸易相关的涉农产业,依托安徽省农业特点,重点发展农机制造、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并通过整合农工商、科技、财税、金融、交通等部门中涉农行业资源,将农业生产的资料、资金供应,产后的加工、贮运、销售、信息服务等密切联结起来,构建新型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体系[11]。

(四)积极鼓励农场、涉农企业开展农业生产人员职业教育培训加强对涉农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是适应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的需要。要依托专业化农场、涉农的工厂、基地等开展就业人员职业教育培训,培养专业化的农业技术工人,提升涉农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农业合作社进行常态化、标准化技术指导和管理培训,切实推进生产技术的标准化,提高生产过程的劳动生产率,使农产品在每个环节都能保证质量。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各种专业农业协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在生产、加工、存储、流通领域全面执行国际标准和技术规范,规避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安徽省还可以借助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增加农村中小学涉农培训教学、教具等投入,加强对农村务农人员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巫建海.安徽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9.

[2]安徽省商务厅.2013年全省农产品出口情况[EB/OL].(2014-01-30)[2015-09-21].

[3]安徽省商务厅.2014年全省农产品出口情况[EB/OL].(2015-01-30)[2015-09-21].

[4]中国农业网.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困”在哪[EB/OL].(2015-05-19)[2015-09-21].

第10篇

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多一点赏识与鼓励。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竭力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培训的个人总结,方便大家学习。

培训的个人总结1经过这次分析化学培训、安全培训、质量管理培训和班组建设管理等一系列系统化的培训,我觉得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操作技术上,都得到了很明显的提高,受益匪浅。

在对分析化学理论培训中,最大的感触就是好像回到了学校课堂里,主讲刘工和蔼可亲,她就像一位老师一样给我们传授着知识,有时还会穿插一些实验室趣闻或脑筋急转弯,使原本枯燥的培训很是生动。她主要讲解了分析化学的定义,数据处理,溶液的配制和一些基本常识。虽然以前学过,但时间长了,还是有一点淡忘了。例如数据处理的问题,像9以上数字的.有效数字保留,5后面无数据或是0时的进位,运算法则加减乘除的有效数字的保留等等数据的细节问题,经过这次的深入练习,我能够很好的掌握了。同时也接触了以前没有学过的东西,像用4d法对可疑数据的取舍,还有铬酸洗液的循环利用处理等。

后来田健也做了相关方面的培训,不过他的侧重点是滴定分析,给我们讲解了对基准物的要求,标准溶液的配制,滴定度和滴定分析的计算等。最后系统的讲解了酸碱滴定法,从溶剂合质子,酸碱的强度,酸碱指示剂到滴定曲线的突跃问题,再到酸碱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等等,很是深入化,不过有些太理论化的东西,我觉得略知一二就行。

接下来是对仪器分析的培训,蒋工给我们讲解了关于气相色谱再农药分析中的应用。说到了基流问题,载气、担体和固定液溶剂等的选择,进样种类,歧视效应和尾吹等等。我一直有个问题,就是色谱柱是不是每天都需要老化?在这次培训中,我找到了答案,就是应视仪器走的基线情况而定。

然后就是梅杰给我们讲的液相色谱的使用,它是一种以液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分离方法,适用于高沸点、大分子、强极性和热稳定性差的物质。然后他对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的结构进行了比较。重点讲述了梯度洗脱和样品处理问题。

安全知识培训是由安消部的吴经理主讲。一开始就论述了化工单位安全的重要性,无危则安,无损则全。他主要围绕安全生产的管理、意义、目的、管理体系、原则等来展开讲解。印象最深的是他结合了_年我国各大城市重大火灾案情及我们公司和兄弟公司的爆炸事件,用一个个血的教训来深刻的阐释了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后来他又着重介绍了杜邦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要学习人家百年来的安全生产管理的经验,努力把意外降到最低,争取达到零失误。

蔡工对我们进行了环境管理相关问题的培训。我接触了环境因素、化学危险源、tqm等新鲜词汇。结合我们在化验室的日常行为,做了不少指正。像废弃的橡胶手套乱扔问题,应该统一收入指定的容器中,然后交予相关方进行处理。他主要对我们公司的易燃物和毒害腐蚀品做了详细的阐释,教我们认识并能够对突然发生的意外情况进行正确的处理。最后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史做了一定的讲解。

办公室的江孝伟对精细化管理做了简单的讲解,他主要是和我们进行了关于班组建设的沟通,对我们提出的一些关于早晚会、看板等的意见和看法给予了解释和处理方案。我感觉大家对看板的管理意见很多,好像是越来越没积极性去完善看板。难道就是要和绩效挂钩才会有动力?我觉得有兴趣,想做好才是最主要的吧。

有培训当然会有相关的考核。在分析化学的操作考核中,我对碱式滴定管的使用不太熟练,操作中出现了一些失误。然后是分组竞赛考核,我们班在旺相松的带领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最后是笔试考核,大家拿到试卷后好像都松了一口气,不是太难,但有一题好像我们全军覆没。以后会加强理论知识的充电,更要对分析操作狠下一番功夫,以求进步。

八天的培训结束了,但我们学习的劲头没有结束。落后就要挨打,要不断提高自己,努力加强专业性,精益求精。

培训的个人总结2随着新年脚步的临近,_年年的各项工作即将结束。_年年初,市场部根据公司的统一要求和销售市场情况的变化,制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销售培训计划,以“_年年是寿力培训年”为行动指南,精心组织,积极协调,通过一年的探索实践,顺利地完成了销售培训计划,有力地支持了我公司的销售工作,达到了年初制定的销售培训工作目标。商销售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技术行销”深入人心,初步实现了“关系型”销售向“专家型”销售的转变。

值此岁末,现将市场部一年的销售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对_年年的销售培训工作,市场部实行多地点、多层次、封闭式的培训办法,始终把握"技术行销"的宗旨,采用集中脱产培训形式进行,并与销售实践相结合,力争每一名参训学员成为合格的专家型销售顾问。

一、销售培训工作内容

根据销售培训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市场部特拟定了开卷考试题,以巩固培训效果,具体见下表:

寿力固定式空压机系统销售培训考试题

1.什么情况下使用冷冻式干燥机?什么情况下使用吸附式干燥机?

2.请简述寿力“十年保固“的含义。

3.请以图示形式给出空压机系统的典型配置,并简要说明使用场合。

4.请简要说明24kt的产品特点及对客户的益处。

5.哪些环境和使用因素会影响sullube的寿命及正常使用。

6.空压机排气管和供气母管连接方式。

7.进气量质量较差,会对空压机产生哪些影响?

8.计算机之间互相通讯所必需具备的两个条件是什吗?

9.用户要求供气管网最低供气压力为7bar,应该选用多大的空压机联网?

10.容灰量与使用寿命的计算。

11.过滤精度的表示方法。

12.简述寿力油气分离器的特点。

二、销售培训工作管理

市场部承担了销售培训所有组织工作,包括培训通知的下发,学员的召集,培训地点的选择,课程的安排,人员的食宿,培训效果调查等,销售部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大力协助,在此表示感谢。在具体培训过程中,我们积极主动地与培训学员沟通,对商、商学员提出的合理要求及时满足,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

培训的个人总结3我很荣幸,我如愿的被自己钟意的公司给录取了,在自己大三的时候就已经在关注自己专业方面的单位了,有哪些是在行业内非常出色的,哪些是非常适合我这种新人待的,我都心里有数,但是我现在所在的这家公司,却是我的首选。我在这里将开启自己人生新的旅途。由于我之前对这家公司做足了功课,所以我非常的清楚公司对待员工的要求有多高,无论是谁,在进入公司后都是需要进行培训的,培训结果如果没能让领导满意,那也只能说再见了,我很幸运,现如今我的培训期已经结束,我也顺利的通过了公司的考验,成为了公司的一个实习期员工,下面及时我对这段时间在公司的工作总结:

培训一共分为三个阶段,需要员工都以让领导满意的表现通过即可,这就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能力了,各方面的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等等,也难怪,正因为公司有这么严格的员工审核规定,公司才会一直居高不下,一直都是行业的领头人物。

第一阶段:熟悉岗位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熟悉公司的文化、思想、内部情况、以及成长历程等等方面,这都是对我们以后正式上岗后,更容易的进入工作状态,能立刻投入工作。然后就是熟悉自己如果能通过考验,成为实习员工,马上就要面临的岗位,我的工作岗位就是市场部的一位普通员工,为了能通过考验,我忙的跟在备战高考一样,把自己大学的书籍拿出来重新看了一遍。第一阶段的培训个人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最后是笔试,让我们写出公司三个重要的发展节点,以及对市场部工作模式的看法。

第二阶段:工作技能

既然我们就已经是一位准员工了,公司的培训人员也不会吝啬,把自己对各个岗位的工作经验,都会一五一十的分享出来,能学多少那就看我们自己了,比如我作为市场部员工,在制定推广方案的时候,那些什么是需要注意的,那些是非常容易出错的,这些都对我以后上岗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阶段:实践检验

到了第三阶段,就需要我们“正式”的开始工作了,检验我们在经过培训之后,是否已经真的符合了他们的要求,我的任务就是,给了我一款产品,需要我在一天之内,写一份宣传文案出来,不仅要把产品的亮点、特色展现出来,还有能让人能在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会被吸引住眼球。凭借着自己这几天的培训,以及自己在学校学的东西,我最后做出来的东西,还是深得领导满意的。

我相信我会在这个公司发展的很好,我有信心。

培训的个人总结4转眼间,20_年已悄然走来,20_年,综合办培训围绕公司经营目标,在公司的领导关心和帮助下,在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全年的培训任务。为了总结经验,寻找差距,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向如下:

一、培训工作情况:

_年综合办培训与其他部协作共举办了员工培训二十期以上,共四百多人人次参加,每届培训合格率达90%以上,基本达到了目标要求。

二、培训工作分析:

1、_年的培训工作比起20_年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无论是在培训课程还是培训质量上都有了一定的增长幅度。

一是:对一线操作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对管理人员进行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培训;

二是:全员培训,对所有员工进行安全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企业文化构建与团队协作教育与培训;

三是:脱产和半脱产培训,学校将参培人员送到其它培训机构或规模企业,接受创新思想和技术提高培训。

2、完整了培训计划:建立了制度性培训体系,比起以往的培训工作缺乏制度完善和系统化,培训管理幅度和力度较弱,员工培训意识差,培训工作开展起来较为困难的情形。

综合办建立了职工学校,利用职工学校平台,在总结了以往的培训经验基础上,优化了培训的重要性,重点加强了培训内容全面性,提升了培训工作的制度化管理。

3、不断改进培训方式,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20_年的培训工作,我们主要采取幻灯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培训工作,让新入职员工尽快掌握相关知识,在投入工作。

三、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培训工作考核少,造成培训“参加与不参加一个样,学好与学孬一个样”的消极局面,导致培训工作的被动性。

2、虽改变了培训制度但是培训形式缺乏创新,只是一味的采取“上面讲,下面听‘形式,呆板、枯燥,提不起员工的兴趣,导致员工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3、培训过于形式化:培训时间与课时的不长是导致形式化的主要体现,短短的1个小时不能完全将所要讲的课程融入到培训工作中来。

4、实施培训的针对性不好,后续效果评价不到位目前培训整体还是停留在推的阶段,培训计划更多地靠主管部门去督促和实施,相对缺乏对业务的支持,针对性不强。

5、内部授课老师技巧普遍不高,有待提高,制作课件水平不足,自主研发课程能力有所欠缺,所以,以上需要改善,进一步规范内部讲师管理,提升内部讲师授课水平,推行内部讲师认证,真正打造一支合格称职的讲师队伍。

以上是我对培训工作的总结,认真进行总结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只有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通过总结寻找工作中的规律,从而培养和提高工作效率及完成工作能力。

培训的个人总结5“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必修课,在信息化时代,只有坚持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而不致于落伍。通过一年来的学习,我进一步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新课标解读,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下面是我通过校本培训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加强以“爱”为中心的师德修养。

每学期学校教导处都要加强以爱为核心的师德修养教育。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比母爱更伟大的爱,因为它不带任何的前提条件,这种爱,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生活的关心、学业的帮助,也包括积极的鼓励,远大理想的引导,更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这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客观需要,也是教师个人品德的具体体现,更是维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保护学生基本人权的根本保证。

二、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主人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专家认为,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评价,且当好组织者

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多一点赏识与鼓励。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竭力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大量的实践证明,对学生的赏识与鼓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相信自己,积极向上的品格,充分体现了教学的人文性。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地开展教学活动。

四、开展软环境教育活动,提高建设软环境意识。

通过开展软环境教育活动,我认识到了“人人都是软环境”“软环境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质所在,思想上真切地感受到了软环境就在身边,在每个昆明人的一举一动当中。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找准自己的位置、服务对象,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差距。一切着眼于发展、一切服务于发展,用发展凝结人心、_难题,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关心弱势群体,增强创新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牢把握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同时,在不断学习中反思自己,把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全面贯彻执行到位,培养出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