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班级文化的建设

班级文化的建设

时间:2023-11-15 10:12: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班级文化的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班级文化的建设

第1篇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班级管理的最优途径是从文化建设的高度来促进班级的发展,变“管理”为“发展”,变“被动”为“主动”,变“教师管理班级”为“班级共同发展”。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有教师提升策略、文化引领策略、资源整合策略、心理管理策略和制度建设策略。

关键词:

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策略;发展共同体

班级文化是班集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是班级制度和班级氛围的集合。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是班主任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建设班级特色的过程,是让学生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感的过程。班级文化的建设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班主任要从事务性管理发展为班级文化的管理,即从班级文化建设的角度管理班级,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教师、家长、学生为主体,从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进行科学的、民主的管理。我们认为,班级文化建设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要以提升教师管理水平为基础,以大家认同的班级文化理念为核心,以各方资源的整合为依托,以学生心理管理为特色,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体,以树立班级独特形象为目标。因此,班级文化的建设策略包括:教师提升策略、文化引领策略、资源整合策略、心理管理策略和制度建设策略。

一、教师提升策略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引导者,不仅关系着学校各项活动的顺利展开,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需要教师转变管理理念,提升专业技能。

(一)转变班级管理观念传统的班级管理,教师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和约束较大。班级文化建设强调教师要有文化治班的理念。文化治班的理念是将学生作为管理者,由他们自己通过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同伴的支持实现文化自治。“学生是自己的管理者”,这一理念有助于学生自立、自制、自控、自主等品质的发展。所以班级文化管理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班级文化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1]。

(二)参加培训学习提升班级管理能力,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升、建设自我,定期参加校内、校外的培训,提高教育教学及综合管理能力。同时,学校应组织教师研修,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做到因材、因地、因人施教。此外,参观学习也是教师获取管理班级经验的有效方式。教师的成长需要向优秀学校、优秀班级以及优秀教师不断借鉴学习,感受其他优秀学校班级管理的氛围,与优秀教师交流班级管理的方法和心得,在经验借鉴中结合自身的实际,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

(三)教师自我反思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理念,另一方面要在工作中及时进行反思。教师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班主任通过对自己管理工作、教育活动的自我反思,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积极的自我反思和经验总结。在班主任的自我反思中,除了静思外还要特别注意用文字进行总结提炼,尤其要重视记录教学日志或反思日记,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班级管理的水平。

二、文化引领策略

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班级文化蕴含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和共同奋斗的愿景,使班级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通过内在的精神引领和外显的环境创设体现独特的班级风貌,有着强大的凝聚力。

(一)形成班级特色文化班级文化建设要求各个班级形成自己的特色。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确立班级的精神文化。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核心,是一个班集体共同的追求,也是班级特色的最高体现。班级精神应该符合班级成员的共同特征,体现班级的共识。班级精神的确立可以在班主任的引导下,由学生统一制定班级的名称、格言、守则等。(2)确立班级奋斗目标。班级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建设的发展规划,可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长期目标是班级的终极目标,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动力,每个小目标的实现都服务于长期目标。同时,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考虑师生的共同需求。班级奋斗目标是班级精神的具体化,师生共同努力,通过目标的达成实现精神的追求。(3)开展班级特色活动。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结合班级实际,依照班级特色文化主题,分阶段、有目的地开展丰富多彩、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2]。

(二)打造班级文化载体对于小学生来说,班级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因此需要打造班级文化的载体使班级文化具象化。这些载体包括教室布置、板报设计、墙体布置、班级名称、班级口号、班级公约、班徽班歌、班级全家福等。(1)教室布置。教室的布置要体现班级的特色,考虑摆设哪些物品、如何摆放,要设计怎样的班级象征物、象征物的摆放或者粘贴位置,班级各个部分的颜色设置等。(2)班级板报的设计。班级板报是班级文化特色的宣传阵地,要通过对班级板报的形式、板块、内容等进行设计来体现班级的特点,每周可由一个小组的学生负责更换。(3)班级墙体布置。墙体的空白部分,集中体现和展示学生的风采和班级的荣誉。根据各个班的情况,可设置“班级之星”、“生活风采”、“特色活动”等板块。

三、资源整合策略

班级文化仅靠教师、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整合学校、家庭、社区资源的力量,形成共同体,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助力。

(一)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家庭是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单元,是学生教育的第一场所。将家庭因素纳入班级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积极性,既能增进亲子关系,也可以与班级文化建设相互配合、补充,共同为儿童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家长的参与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完成:(1)成立家委会。家委会是学校与家长建立联系的桥梁。家长可通过家委会了解孩子所在班级状况,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与精神风貌,与教师、学生共同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这不仅密切了亲子间的关系,也增进了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沟通与理解。(2)开发家长资源。家庭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隐性资源,学生家长所拥有的资源可以为学生建设班级文化拓展空间。班级文化建设不仅仅限于班级内的自我建设,也需要学生走出来,与大的社会文化氛围进行融合。与家长建立联系,让学生走出校园,如参观孤儿院、敬老院、派出所等机构,增加社会经验,体验人文关怀。同时也可以让家长走进校园,如邀请有心理学背景的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科普讲座,邀请懂医学的家长进行健康知识宣传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关爱的意识与能力,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激励。

(二)整合社区资源社区同样作为学生成长的微观系统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的行为在不同的环境中可能存在差异,如有的学生在学校非常有礼貌,但在校外可能表现得冷漠。家庭、学校、社区是小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也都是培养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只有学校、家庭、社区文化氛围相统一,才能形成三方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社区纳入班级文化建设,具体可做的工作如下:(1)社区为学校活动提供活动场所,学生将班级较大型活动迁移到社区,与社区群众一起感受活动魅力。(2)社区向学生开放教育资源,如图书馆、学习室、展览室、活动室等,让学生的学习视野走出班级,走出学校,走入社区[3]。(3)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生参与到社区的安全宣传、卫生宣传、制定社区服务的项目、为社区老人上门服务等活动中,可以提高实践技能、增长心智及提升人文素养。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考虑成立包括家长代表、学校教师代表、社区代表和关心学校发展的社会人士等在内的学校—家长—社区共同体,通过共同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共同遵守,以儿童健康发展为宗旨,为班级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四、心理管理策略

心理影响人的意识和行为。班级文化是学生共同创设、共同营造的,只有学生心理健康才能保证班级文化积极向上。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应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设立心理交流平台装饰班级墙面的一角作为心理墙,可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心理的一片园地。心理墙可分为心情释放墙和心情回应墙。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情感体验、烦恼、困惑等写在心情释放墙上,回应墙可用来讨论舒缓烦恼的方法、交流经验等。心理墙不只是学生使用,班主任、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将自己的心情与学生分享,同时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与帮助。随着年龄增长,学生会有不愿意让大家知道的心事,但又需要帮助。班级内可以设立心理信箱,学生写信向班主任寻求帮助。此时,班主任要充当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严格遵守保密、尊重原则,以平等的身份解答学生心理上的困惑,为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开展心理班会课心理班会课是对班集体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心理班会课上,教师要着重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通过开展团体活动,借助心理学方法,选择学生共同表现出的心理问题或者困惑进行讨论,或者细致地解答,帮助学生心理过渡。

(三)关注表现异常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表现,并及时疏导: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心理感受,帮助其建立学习自信;关注在班级中是否有被孤立的学生、是否有故意扰乱班级秩序的学生等等,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班级生活[4]。

五、制度建设策略

班级文化建设强调制度文化的建设,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具有引导、警示、约束等多项教育功能。班级制度建设应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班级管理中去。

(一)自主制定班级制度班级的规章制度是班级建设的保障,其制定要由学生讨论并一致通过,以确保民主性和执行力。通过班级制度的制定,使班级主人的意识深入学生心中,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信心[5]。教师在班级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应起到引导和协助的角色,不能强加干涉。

(二)设置多岗位,实行岗位轮换制岗位轮换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管理班级的机会。低年级的岗位设置可由教师协助完成,中高年级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共同商讨班级管理中需要的各种职位,明确岗位的职责,并保证共同履行,如板报更换、班级图书的管理、教室卫生等,都安排特定岗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竞选岗位,并定期进行岗位的轮换,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和建设中。

(三)建立班级监督委员会班级监督委员会可以监督和评估各个岗位的同学是否尽责。委员会的成员要由班级同学选举产生,不可由班主任指派,这样才能得到班级成员的认同和信任。另外,监督委员会要与全体班级成员共同制定奖惩措施,公平公正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奖励与惩罚。综上,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由班主任教师、家庭、社区积极配合的过程。整个班级文化的建设要突出针对性,符合班级现状,彰显班级特色;强化科学性,内容科学合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体现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长远发展;扩大开放性,有效地整合家庭、社会以及学校内部、班级内部等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之密切合作、相互补充,形成班级管理合力,达到班级最佳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琼.再议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导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6,(8):48.

[2]李元峰.怎样注重教室文化建设提高班级管理效率[D].学知报,2010.6(D06).

[3]张超.中学班级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12.

[4]潘丽珊.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10.

第2篇

一、班级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目前人们使用频率较高而又颇有争议的一个概念。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给文化提出了一百六十多个定义。根据马克思的文化哲学理论,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便产生了物质文化;人类活动作用于社会,便产生了制度文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本身,便产生了精神文化。

据此,我们认为,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一个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精神层,如班级目标、班级道德、班级舆论、人际关系和班级风气等;制度层,如一日常规、课堂常规以及各种奖惩制度等;物质层,如张贴名人名言、悬挂国旗及班训、出板报等教室内环境的布置。

二、班级文化的功能

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也是区别于其它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它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动力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级文化的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2.凝聚功能。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又会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实践表明,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

3.制约功能。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班级文化对成员的这种制约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氛围制约(环境、关系、风气等);制度制约(规章、纪律、守则等);观念制约(理念、道德、舆论等)。

4.激励功能。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三、班级文化的建设

1.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还要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班主任应注意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2.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指令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是非标准等在班级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二是要抓好制度的实施。

(1)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制订得好坏,是否科学、合理,是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反映了一个班主任文化水平的高低,更反映了其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制订班级规章制度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为依据,必须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制度本身应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情况的具体变化,规章制度也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现状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规章制度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时进行修改、完善,从而确保规章制度永远充满活力。

(2)抓好制度的实施。班级规章制度虽然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班级制度的制订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如何,要看班级制度能否被班级成员所接受。在抓好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对学生加强宣传,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明确遵守规章制度的作用,以使制度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二要积极创设条件,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地实施。

3.精神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抓住班级精神文化,就是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是在一定群体中,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而又持久的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

第3篇

一、班级文化的意义与内涵。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台湾著名学者龙应台

这句关于文化的精辟描述或许可以用于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就是能够把散落的师生个体串成一个整体的那一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 它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

二、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 1、明确适当的班级精神 2、向上向善的班级风气 3、积极文明的班级舆论 4、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5、丰富有益的班级活动 6、清晰具体的班级制度 7、高效可行的运行机制 8、富有特色的教室文化 9、温馨整洁的教室环境 三者之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内容,是灵魂和统帅,它既可以以班风班貌直接呈现,也可以通过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间接呈现。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精神文化。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 结合班级文化建设的三个层面、九项内容,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带领同学开展了以“班级在我心中”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并系统地将其归纳为:班训、班名、班徽、班歌、班网、班报、班貌、班规等八个方面的创建。在一系列的创建活动中,师生们群策群力,成果显著。更为可喜的是“班级”的种子被播种在了每个同学的心中,相信不久就会生根、发芽!1、班训的创建。 成功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同学们都是为了这一共同的目标而走到了一起,因此我们班的口号与理念被定为: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爱因斯坦曾对成功的秘诀做了概括:A=X+Y+Z,成功=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我与我的学生们把它修改成我们班级的成功公式:成功=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健康的身心。 成功公式确立后,我们把它具体概括成:勤奋+思考+激情=成功!这个公式成为我们做事成功的指南,也成为了我们班训的一部分。考虑到做人的准则,我们最终把真诚也写进了班训。这样我们的班训实际上就成了我们班同学做人与做事的方法与准则。 班训确立后,我们又搜集细化出许多名言警句,诸如:“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勤奋和智慧是双胞胎,懒惰和愚蠢是亲兄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天道酬勤不酬怨;我思故我在”;“学而不思则惘”;“所有的激情都是有益的,只要我们是它们的主人,所有的激情都是有害的,如果我们成为它们的奴隶”;“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点燃激情,成就梦想”;“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诚实的人必须对自己守信,他的最后靠山就是真诚”;“真诚到永远”……对于这些精辟的名言警句,我们利用班报、板报、墙报、班会等进行张贴与宣传,让班训真正走进每一位同学的头脑并自觉地去指导自己的做人与做事。

2、班名、班徽、班歌、班报、班网的创建。

让每一位同学感觉到班级的存在,感觉到自己的班级与众不同,这是热爱班级的第一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先后策划、组织了班名、班徽、班歌、班报、班网的创建。如果把程式化的班级命名成有特色、有寓意的个性化班级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于是,我发动全班同学,从探索交流自己的名字是如何命名的开始,每个人给班级起几个富有寓意的名字,然后由小组进行讨论、筛选、推荐出10个候选班名,最终由全班同学投票确定了“飞越班”这个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的名字。 飞越班的名字确定之后,我们就结合假期、美术课、音乐课发动全班的师生甚至家长开动脑筋,发挥特长,创作飞越班班徽与班歌。经过一轮一轮的展示、讨论、筛选,在美术老师与音乐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在班级“班徽、班歌创作小组”的努力下,我们飞越班的原创班徽与班歌最终面世了!看到那动感十足、色彩丰富的班徽,听到那积极向上、激情四射的班歌,同学们与我都为我们是飞越班的一员而骄傲!接下来,我班成立了由6名文字记者与4名摄影记者组成的“班报小组”,筹划飞越班的班报创建。与此同时,我利用班主任远程研修网给提供的平台,创建了飞越班班级网络,里面包含:班级互动(班级论坛、今日作业、每周小结、班级书架、节日生日、荣誉墙)、班级相册、班级日历、班级网盘、班级公告等栏目。班级网络为每一位班级成员提供了撰写日志、发帖、跟帖、上传资料与图片的空间,非常实用。利用这个平台,家长、老师与同学们就可以进行更多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班级宣传、资料共享、交流互动,可以说班网把我们的班级文化创建延伸到了家中,成为了我们班级文化创建的主阵地!

3、班貌的创建。窗明净几、文明高雅、实用简洁、富有特色是我班班容班貌创建的总原则。班训、班歌、班徽、黑板报、学习园地、名言警句、才艺展示、班务公开、评比栏等都成为了我们班貌的组成。飞越班的每位同学都在为拥有一个良好的班貌而努力!

4、班规的创建与实施。班级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而班规是班级制度文化的一种体现。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一日常规要求,我们制定了本班的班规,其中包括文明礼仪、学习常规、纪律常规、活动常规、卫生值日、奖惩制度等多个方面。同时,在班级中建立有效的班干部队伍,对班规进行实施。我们班目前实行“量化管理制度”、“值日班长单双周值日制度”和“小组组长负责制”。每日总结,点评优劣;每周评比,奖优罚劣。班级在班规中还针对班干部制定了“班干部工作监督评价制度”和“课代表工作监督评价制度”,由候选班干部组成的监督小组每月进行统计评比,优胜劣汰。目前,班规指导下的班级同学自我管理成为了我班的特色。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当我们从有意无意的班级管理走向具有内涵发展的班级文化建设时,我们感到任重而道远,我与我的学生们将继续努力探索并付诸更多的实践!

第4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 职高 班级文化 融合 职业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要面向企业,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职高学生毕业后直接服务于社会,在学校阶段就应作好校企衔接工作。

1.目前职高班级文化建设实际情况的局限性

目前职高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个误区,各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以文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其目的是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企业文化缺少联系与沟通,不注重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应具备的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职高班级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脱节之处。

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与企业用人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长都希望职高学生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诚信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好的动手操作技能和主动学习精神,能吃苦耐劳,关注个人的职业发展。这也代表了企业的共同心声,也是企业文化中职业道德规范对职工的要求。

2.吸收企业优秀文化进行职高班级文化建设是双赢的

为了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学生顺利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学校应当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使培养的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符合企业的需要。在精神文化上,吸收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把企业所崇尚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至上理念及创业、敬业精神渗透到班训、班风等核心理念中去,从而使班级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产生共鸣。在制度文化上,吸取企业文化中所倡导的优秀职业道德、严明职业纪律等制度和规范,在实习、实训环节中把企业生产、管理的各环节规章也融入到学校、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之中。

因此, 企业文化与职高班级文化的融合并实现无缝对接,对于职高教育,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文化”视阈下中职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通过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塑造“职业化”学生,促进学生专业化发展

1.融入优秀企业文化,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我市最大的两企业都以“发展”为经营理念:如富通集团以“永续经营、永续发展”为经营理念;富春江集团的企业理念是“永续创新发展,通力回报社会”。班主任应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加以引导,做他们职业生涯设计的引领者。如:高一为试探期,高二为初步定向期,高三为分化期。可利用心理辅导活动课《十年以后的我》,进行十年、五年、三年、当年的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学生树立平等的职业观念,正确认识客观存在的职业差异现象。不管自己的具体职业如何,只要自己有专业特长、有敬业精神,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做出相应的贡献,都会受到社会的尊敬,得到你应有的价值。职高学生应以发展的眼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今后做好本职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锤炼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

据我校对学生家庭情况的统计,学生中约有10%左右为“留守孩子”。他们在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存有明显的不足,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就业时,不少学生只盯着待遇高、条件好的岗位,不愿意下基层;干工作讲条件、图实惠,不讲实干和奉献。因此,要让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真实地了解企业运作过程,体会劳动的艰辛与价值,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具有严格的纪律观念

现代企业生产组织严密,有严格的纪律,并且在操作时很规范。而学校的规章制度在操作时往往有一定的弹性,强调以关爱为主,下次能改就是好的,造成很多毕业生在刚毕业时适应不了企业的纪律要求。因此,每位学生在学校都必须养成良好的职业纪律素养,这是现代企业的基本要求。尽管每个人的职业岗位不同,但其基本原则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求从业人员遵纪守法、忠于职守、诚信守时、认真负责。

(4)强化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让学生多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多了解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使之从内心产生一种从事本专业、本职业的自豪感,把职业当成自己的事业而不是谋生的手段,从而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成为企业和社会有用之才。笔者利用了富春江集团的企业精神“刻苦励志、实干创新”对学生进行熏陶。学习他们企业作风:“敬业奉献、艰苦创业”。这些正体现了我们需要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利用暑假,配合学校社会实践的要求,笔者都与家长联系,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一部分,要求每位必须下企业务工或勤工俭学,体会工人的艰辛,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

2.借鉴企业文化,培养良好的班风和团队精神

第5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 班级文化建设 途径 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内涵

班级文化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因素。班级是学生在校期间最根本的归属地,是推进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组织。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中传递的力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班级文化内涵的表达有多种。有学者认为:“班级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可以反射出班级的价值与形象。它主要是以班级的实践为主体,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中心进行的群体文化。”有的学者则认为:“班级文化就是班级组织活动等行为,通过班级表达出的价值取向、意志品质和实践能力等。”总的来说,班级文化应该包含班风、学风、班集体学生品德等。笔者认为,班级文化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班级的一种形象,是班级教师在教育纲领下的成果。在班级建设中,良好的班级文化对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都起到了约束与规范作用。“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建设思想,关系着每个学生的自身利益,真真切切地以学生利益为中心,把每个学生都纳入班级建设中,促使每个学生都能为班级建设尽一分力量,成为建设班级的贡献者。加强对班级文化的建设,有利于班级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进步,将更好地推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

二、“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建设途径

班级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基层组织,学生是班级建设的中心。班级建设的重要思想是“以人为本”,主要是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来开展的。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真真切切地促进学生工作,为创建和谐班级而努力。班级文化建设不仅仅代表着班级形象,而且关系到学校的形象。推动班级文化建设是不可忽视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推进班级先进理念建设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把理念放在首要地位,巧妙运用先进理念可以使班级文化建设工作锦上添花。班主任可以从培养学生自立的观念、主动学习的观念、集体观念、真诚守约的观念等方面入手推进班级先进理念建设。

(二)发展良好的班级风气

良好的班风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班风建设。1.利用奖学金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激发学生兴趣。3.通过创新实践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5.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可以在科技活动中广泛交友,提高自身表达能力。

(三)建立完善的班级制度

班级文化的核心是建立完善的“以人为本”的班级制度。在班级管理中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这样的班级制度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维护班级学生的利益,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三、“以人为本”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全班所有同学的配合和参与。班级文化不仅仅是一个班级对外展示的标志,也是塑造良好班级形象的前提。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首先,“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建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体现。

其次,“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促进班级所有学生的整体教育,而且能够创造良好的班级形象,有利于班级工作的顺利进行。文化建设的本质在于培养优良的品德。班级文化的进步与班级活动有着重要作用,班级活动代表着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从而推动班级整体的和谐发展。

再次,“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塑造良好的班级形象,为创造文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奠定基础。在这种文化建设环境下,促进班级的和谐与团结,引导学生安分守己,积极维护校园的公平公正,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形成爱国守法、团结互助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最后,“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是带动班级积极向上的重要力量。班级文化建设要始终围绕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中心思想来进行。班级活动要从全体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实践中发掘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形成独特的文化,这是班级发展的主要目的。要在方方面面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让优秀的班级文化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在组织建设班级文化过程中,班主任要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与品德修养,扮演班级文化建设“领头羊”的角色,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以人为本”为视角,从班级文化内涵、建设途径、意义三个方面对班级文化建设进行了探讨,希望对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海兆,左杨.“以人为本”视阈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初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02):26-29.

[2]钟淑洁.“以人为本”视阈下的文化强国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2014(01):73-76.

第6篇

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6―0030―01

优秀民族的背后是优秀的教育,而优秀教育的根本支撑在于文化。班级作为教育的构成因素,是学生彰显个性、实现发展的重要基地,是培育学生成长的一方沃土,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就毋庸置疑。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现状分析

1.认识片面,缺乏内涵。由于一些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内涵缺少系统的认识,因而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把更多的目光放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上,诸如教室的布置,在墙壁上张贴班规制度、文明公约,制作量化评比台,把墙壁搞得花花绿绿,却没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导致了班级文化的“营养不良”,而且学校进行评比的内容大多局限于班级的专栏设计和教室布置情况,认为教室的设计好了、氛围浓了,这个班级就有好的班级文化。不可否认,教室的布置和氛围也是班级文化的一部分,但这只是一种表象,更为深层的班级文化的内在本质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形成。所以,这样的片面认识和错误评比产生了一个错误的导向,使得一些班主任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室布置上,而把精神建设放到次要的位置上,以致本末倒置。

2.注重形式,缺乏载体。在现实教学中,单靠学生自发地形成一种优秀的班级文化是不切实际的,班级只有经常性地开展富有班级特色的活动,班级制度才能够得到执行,团队精神建设以及班风、学风建设才能够深化,班级的凝聚力、团队的战斗力和个性的活力才能够形成。所以,除了正常的课内教学活动外,还需要更多的课外活动作为载体来助推班级文化的形成。然而正视现实,大多数学校的班级活动从数量和质量上来讲都还很欠缺,主要表现为:计划不充分;内容贫乏,覆盖面窄;活动形式陈旧、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开展活动少而且落实不到位。这些原因导致学生无法从中获得预期的价值提升和素质锻炼,也使班级文化的形成成了纸上谈兵。

3.立竿见影,急于求成。每一位班主任都想创建先进的班级文化,但这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俗话说“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没有一段漫长岁月的积累,是无法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的。但是,只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实施正确的方法和手段,那么实施起来还是会有成效的。反之,急于求成,只会“拔苗助长”,因为教育不是朝夕见效的事业,它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恒心的过程,学习不可能一招见功,一种精神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培养。

4.参与不足,个性缺失。在班级工作实际中,科任老师的参与缺乏积极性,往往是班主任孤身作战,难以得到其他科任老师的配合和协作。一些学生也由于各种原因,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热情不高,甚至袖手旁观。同时,很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采取的只重集体忽视个体,只重共性忽视个性,只重理智忽视情感的做法,也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得班级文化建设缺少了个性化的色彩。

二、对策

1.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打好“持久战”。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结合,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会产生梯次激励效应,进而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加之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由于班级中的学生性格各异,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思维方式不一,要在一个集体中和谐学习与生活,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这就要求一步一个脚印,按照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循序渐进地进行,先把表层文化建好,再考虑深层文化。

2.突出重点,切忌肤浅,打造“多元化”。针对班级的实际,作为班主任要有目的、有计划、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集体性活动,运用多种途径,选择适当的方法,或加以强化,或加以引导,为学生搭建各种舞台,创设张扬个性的天地,让每个学生置身于适合自身发展的氛围之中,尽显风采,从中不断显现特定的文化价值,同时使班级成员在参与活动中受到陶冶和熏染,增强协作精神,促使其在认识、情感和行动上逐渐趋同于班级文化的预定文化价值,让教育目标得到灌输和实现。

第7篇

【关键词】班级文化 意义 作用 建设

Some thoughts on how to build the elementary class cultures

Mu Chunliang

【Abstract】The class culture, as the second kind of culture, is one recessive education power and can show us the special spirit, style and features of a class. The class culture is the soul of a class and has a function for leading the direction, edifying the sentiment and inspiriting pupil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lass culture should obey a certain principle. The go-aheadism of students, who is the people building and sharing the class culture, which is to say, the main body of the class culture, must be respected and incarnated. The main construction body of the good class culture is the student, so teachers should start from developing pupils’ body and mind healthily and construct it from the martial, system and spirit.

【Keywords】Class culture Significance Function Construction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一个班级独特的精神风貌。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所在,对小学生的发展有导向、规范、陶冶、激励等作用。班级文化建设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学生作为班级文化的建设者与享用者,即作为班级文化的主体,其主动性必需得到尊重与体现。良好班级文化的建设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着眼点,从物质、制度、精神等方面进行建设。

1.建设良好班级文化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班级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整齐光洁的教室环境,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1.2 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班级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2.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小学生发展的作用。

2.1 导向作用。进入学校,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等都主要以班级这一小型的社会组织为依托,总会受到这一组织所形成的文化的影响,朝着班级文化所认同的目标发展。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导向作用具体表现为:

班级文化对小学生发展的目标和举措有积极的宣传、解释和实施作用。小学生发展的目标在于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心理发展水平。这一目标的达成,不能靠机械的说教或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教与学。班级文化通过各种活动,宣传身心发展的目标,并将所设定的各项举措付诸实施,在活动过程中把小学生的发展引导到班级奋斗目标所确定的方向上去。如,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可以具体的宣传心理发展的目标,班级的各种文娱活动,可切实锻炼小学生的心理素质等。

2.2 规范作用。由于小学生发展的不成熟,是非判断能力较弱,所以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必要的规章制度的规范与约束。班级制度文化所确立的各项制度、守则等,都有很强的约束力。班级制度文化以其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告诉小学生什么是好的,该做的,什么是不好的,不能做的。规范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制度制约(规章、纪律、守则等);观念制约(理念、道德、舆论等);氛围制约(环境、关系、风气等)。班级制度的制约主要是指《学生考核细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班规、细则对学生的约束力。观念的规范作用是制度规则等被内化后,学生形成的价值判断的外显。如班级对某件事所形成的舆论。如果某些人违反了班级规范,就会受到集体舆论的谴责,严重的还可能会被集体孤立起来甚至受到一定的惩罚。氛围制约主要是指班风、学风等对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等。

2.3 陶冶作用。班级文化的陶冶作用是班级的物质文化,如教室环境等对小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班风、学风等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熏陶与感染。班级文化的陶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陶冶美的情操。优美的班级物态文化,如干净整洁的教室,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不仅可以使生活其中的小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养成他们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培养他们求真尚美的情趣。也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二是丰富知识,开拓视野。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可以使参与其中的小学生了解广博的人类文化,受到人类科学文化的熏陶,从各种角度和层次去汲取人类文化的精神食粮,获得的丰富的知识,并开阔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不会仅仅局限于某种狭窄的生活与认识空间,以至于心胸都变得狭窄。三是发展良好的人格。班级的班风、学风,各种规范以及组织系统等,可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学会与人交往等,更重要的是在良好班风、规章制度等的熏染与规范下,小学生的人格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良好班级文化的建设。

3.1 班级文化建设的总原则。

3.1.1 增强意识,总体设计。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优化小学班级文化,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正确认识小学班级文化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巨大作用,增强积极组织并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良好意识。在增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意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总体设计,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系统的分析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找准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保证班级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前瞻性。班级文化建设的总体设计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出发,既要考虑文化的物态建设,即硬件建设,又要着重考虑精神观念形态建设。特别要注意班风建设,良好的班风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求实进取的健康心理。

3.1.2 在开展活动中建设班级文化。班级的各种活动是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重要渠道。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开展小学班级文化活动,我们要作到: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②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力求每次活动都能发挥教育人,团结人,培养人的作用,在安排上要科学合理不脱离实际,力求结合年级、班级、特长和节日等,穿插安排各种活动。③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多出主意,提供条件,尽量让学生自编自导。自娱自乐,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在活动开展中,我们还应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组织活动。

3.2 良好班级文化的构建。

3.2.1 美化班级的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教室的环境布置等。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阵地。教室环境作为班级文化中的物质组成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整洁、美观、优雅的室内环境,犹如细雨润物,容易给人营造良好的心境,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与生活空间,可以催人奋进,可以影响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提高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文化”品位。要在学校给班级提供的教育设备基础上,对教室进行精心“包装”,让教室的每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意义。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的远大目标。”具体而言,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3.2.2 开发班级的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的文化环境,为他们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使每一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班级的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3.2.3 强化班级的精神文化。班级精神文化也可以称为观念文化,它是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班级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班级精神文化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时时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学生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班级精神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它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一种无形力量和高尚精神的存在,有意或无意地影响、支配着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创造一个团结、文明、勤奋、向上的浓厚精神文化氛围,对提高全班学生素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建设上进、和谐、自觉的精神文化呢?

要着力于培养学生“人人都是班集体主人”的观念,帮助学生树立“人人都得为班集体负责、作贡献”的意识。例如在培养良好的学风过程中,班主任一方面利用革命前辈胸怀大志、刻苦学习的精神,现代青年自学成才的顽强毅力,身残志坚的优秀少先队员的感人事例,通过故事会、演讲会、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树立榜样,示范引路。包括一部分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及教师的示范作用。

第8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445-01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则,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及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班级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效。打造好班级文化这块阵地,在育人过程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研究班级文化,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对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那么,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呢?

(1)营造良好地育人环境,让班级文化建设成为育人的阵地。我们常说,一个好的班集体和良好地育人环境,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打造和利用好班级文化建设这块主阵地,发挥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潜在功效。使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感悟,产生学习凝聚力,产生蓬勃向上的力量,经过老师和同学们对教室的精心设计,使封闭冰冷的教室墙面赋予生命,让每个学生置身于具有个性的学习氛围中,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振奋,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以提升,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一个学生学习和受教育的基地――教室,其环境的优劣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对所在教室环境的布置,营造一个教育和学习的外部文化环境,能增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增强班级凝聚力,激发爱班爱校的热情。

(2)班级文化建设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班级文化建设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地品德,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美化教室环境,既树立了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所以说,班级文化建设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我们衡量一个班集体是否具良好的班风和良好地学习氛围就要看这个班的班级文化建设。走进教室,布局合理的黑板报、安全教育专栏、德育教育栏,有彰显个人才艺的书画苑……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在这样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学生都会被这强烈的文化氛围所感染,从而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和谐风气和催人奋进、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以及形成一种师生融洽相处、交流合作、共同进步的关系。教室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将教室打造成温馨的家园、美丽的花园、成长的乐园,到处都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氛围和学习气息。

总之,班级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在全班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从而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班级文化。它反过来会对班主任的管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使得全班同学在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思想作风的影响下,为实现班级目标而共同奋斗。

第9篇

关键词高校 班级文化 实践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班级文化有广义文化和狭义之分。广义班级文化是指全体班级成员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班级文化则指班级所表现出来的被所有成员认同并执行的目标、规范、信念、价值观等。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存在和取得进步的灵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根据亲身参与西南交通大学众多班级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并结合自身长期担任班长的切身感受,主要对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做了尝试性阐述。

2 班级文化建设的现有主要问题

2.1 班级制度简单化

高等教育班级管理采取辅导员制度和导师制并行的方式。但现行的辅导员一般而言均带班200人以上,按30人为一个班级来算,一个辅导员老师基本上带班数量为8个,很难顾及到每个班级的发展,在没有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设立和规范的时候,班级在进行制度建立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规范,最终导致班级制度建立的简单化以及可实施性差。

2.2 班级目标缺失化

班级文化重要的导向功能和教育功能都是以班级目标为重要建设内容,但是现在高等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班级建设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导向。高等学校虽然有先进、优秀班集体的评选,但依然是按照成绩为主导、活动为载体来判断一个班级的好坏。在21世纪,各类思潮如网络化、创业背景等影响下,一味的再强调班级的学习成绩或者文明寝室比率显然是行不通的。

2.3 班委分工模糊化

普遍意义上来看,现在高等教育班级中的班委设立一般为:班长、团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体委员等几类。但各类班委没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划分,一旦学校、学院有任何工作分配到班级时,基本都是由班长接收信息再往下分配,如果分配不得当或者时间紧急则导致班长将班级工作大包大揽的做完。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负责任的班长耽误了自己的时间和学习,而其它班委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班长与其它班委之间没有沟通协作,班级凝聚力不强,久而久之,班长则只做分内的事不再关心班级同学和建设。

3 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

3.1 班级精神文化

3.1.1 班级精神文化的基石——目标建设

班级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建设的整体发展规划,根据规划的时间可分为长期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季度目标等。确定班级奋斗目标的方法有许多种,但最重要的方法有两点。第一,发挥全班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召开研讨会共同商议根据学校及学院的本学年的工作重点和以往的经验将班级的学年目标制定出来,并与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协商后作出决议。这样做的好处是集思广益,由实施主体商议出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共商的过程可以增进个体之间的情谊,增进师生友谊和联系,提高个体的综合素养达到教育的目的。第二,由班主任或者辅导员根据班级情况直接制定出目标和决议。但是第二种方法具有较强的局限性,现有情况下,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所管辖的班级数目众多,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很难摸清每一个班级的情况因此制定出的目标可操作性较差。

3.1.2 班级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作为班级隐性文化之一的班级精神文化最重要的是班级核心价值观、信念的建立。班级核心价值观的建立目的是形成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从的统一价值观,这也是班级文化建设得以实施和发挥作用的原动力。统一的价值观得到认可程度越大,它所形成的班级文化氛围才能更好的化作无形的教育力量和精神力量,成为班级所有成员认可并主动维护的行为准则和思想原则。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在生存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归属和自我尊重成了最主要的需求。班集体只有建立起符合大多数成员需求的价值观才能达到获得尊崇和育人的目的,这些核心价值观包括如下一些方面:集体荣誉感的建立、毕业后去向的需求、有价值的大学生活范本、考试作弊的看法等。

3.1.3 班级精神文化的载体——班刊的建立

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许多理想之花在这里开放,成功之路在这里开启。每一个人成年后都渴望能不断回顾自己从前的时光,当作怀念也当作审视自己。大学四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难以忘怀并且不可磨灭的美好时光,通过班刊这样一种形式在记载每一位同学的大学生活可谓班级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班刊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对于班级文化建设有诸多好处:第一,能够记载班级成员每一个阶段的变化,增进同学之间的联系和友谊。第二,记载班级在这四年中的变化和成就,增强集体荣誉感,加强班级与个体之间的联系。第三,在创办班刊的过程中发挥个体的特长,如写作、摄影等,锻炼了个人能力,增强了个体的综合素养。第四,加强班级对外宣传效果,增加班级与外界的联系,可以将班刊广泛传播于学院内部甚至其它院系。第五,为班级个体成员留下珍贵的记忆,在毕业以后甚至很多年后成为加强彼此联系的纽带,让集体的光辉闪耀的更加长远。

3.2 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组织构架及成员分工如下:

(1)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弊端。传统班级管理下,班级分为两个委员会,一个为班长带领的班委会,一个为团支书带领的团委会,每个委员会下最多设置四名班委共10名班级管理者(见图1)。班委会负责班级总体事务,团委会则负责团支部相关事务,两个委员会相互协作。以笔者所在高等学校班级人数为例,大多数院系班级基本人数为30人,此类模式最多能发挥10个人的管理和创造能力,如果加上该班级有寝室长8名,则剩余12人完全没有参与班级事务的决策和执行的权利,只能听从指挥任人摆布。这部分同学的自我创造能力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则相对于其他同学来说落后许多,更别提被他人尊重和自尊了。然而大多数班级由于班委分工不明确,许多班级的班长将班级除了有明确管理者以外的事务大包大揽,或者权责不分明导致的赏罚不分明让其他班委对于分配的任务拖拖拉拉,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班长则成了这个班的“保姆”,长期按照这种模式管理,班级管理建设形同虚设,除了班长以外的大多数同学没有感受到班级存在,没有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更没有机会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

(2)人本主义理论下的新模式。以人为本的理论倡导班级每一个成员都是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因此必须尽可能的发挥班级每一个成员的作用,将班级成员设立在一定职位上,让每一位同学得到尊重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且将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理想状态是班级成员每一个人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班级文化建设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还是以一个30人的班级为例,笔者试着将班级划分为5个部门,每个部门下设事务小组,5个部门依照班级的各项事务共设12个小组(见图2),试图将班级建设成为一个组织健全,机构完善的集体,并将全班30名同学都安排在一个岗位上发挥其作用。

图2人本主义思想下的班级管理新模式

3.3 班级物质文化

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大部分学习生活都是在寝室度过。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收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数目,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由此可见,班级成员生活的环境对于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是多么的重要。

(1)寝室文化建设。各类高等教育学生管理中关于寝室卫生的管理层出不穷,大多数学校采取四人一间寝室为一个基本单位,出台了繁多的寝室规章制度,如晚归制度、不得使用违章电器等等。各类文明寝室的评选工作也进行的轰轰烈烈,但一个班级如果没能很好的理解寝室卫生、寝室文化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则很难对班级起到一个良性循环的促进作用。这就特别需要班级管理者针对寝室卫生、寝室文化出台一系列相关制度管理,加强寝室管理,营造多种多样的寝室文化氛围,使得大多数同学从寝室文化中受到关于个人的卫生和文化教育。

(2)走廊文化。走廊是班级建设最容易忽略的地方,走廊包括楼道的墙壁、寝室的门框、门头贴画和寝室命名等等。一个良好的班级管理者会运用多种手段来建立走廊文化,例如带领宣传委员对班级宣传栏进行设计和更新,带领生活委员为每个寝室门框上题上关于班级名称的特色对联等等。这些都是凸显走廊文化的意义所在,班级成员每一次路过这样的走廊自然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对于班级的认识和凝聚力自然增强不少。

参考文献

[1]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12.

[2]吴亮.浅谈高职院校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的建设.高教视窗,2010.3.

[3]冯磊,卢莎.以人为本的大学班级管理模式探索.科技信息.

第10篇

[关键词]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核心;班级文化认知;五常文化

一、通过主题班会铸造班级文化核心

(一)通过主题班会建设班训班训是一种文化符号,体现班级的核心精神,是班级精神的体现和具体化,是师生共同愿望的概括,是师生共同价值取向与精神内涵的体现。班训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由师生共同创造,也可由学生自己创作,内容一般简短,还要体现核心价值。

(二)通过主题班会引导班风、学风班风、学风的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它凸显了班级的凝聚力和正能量,利用主题班会可以营造优良的班风、学风,激发学生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烟台工贸技师学院曾进行以下的主题班会课设计:旨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的“我的价值在哪里”;营造班级和谐氛围的“做个温暖的人”;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我为自己负责”;激励学生励志成才的“我的青春不留遗憾”;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中华美德的“行孝道知感恩”;培养良好习惯、养成规范的“我的自我管理”;营造学习氛围、关注进步成长的“我进步了”。以上不同主题的班会在不同专业班级中实施,在围绕塑造优良班风、引导学风上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通过校内外活动提升班级文化认知

近年来,学院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胶东文化和国情教育三条主线,重视修身、立德、立志,夯实班级精神文化根基,先后组织了《中国人中国梦》讲座、国情知识竞赛、道德讲堂、《顺境与逆境》辩论赛、《励学笃志》经典诵读比赛、《点亮青春放飞梦想五四大合唱》等经典活动。既使广大学生走近传统文化,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得到了爱国、知国、报国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参与过程中极大地推动了班级品质的形成。

三、通过班级制度建设突出班级精神文化内涵

在班级制度中的班级总目标追求、学生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精神和文化方面的条款,给规章制度以灵魂,强调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和价值追求。如早读制度、一日班长制、班会制度、学生五常管理制度、学习上的互助制度等,这些制度为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目的搭好了平台。同时,这些制度无不渗透着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在实践中,落实好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评比工作,通过定期检查评比,营造鼓励学生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氛围,既可以强化制度的落实,又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班级文化的熏陶。

四、通过早读课提升文化素养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课是一天学习的黄金时间。它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益,更对学生提高品行修养有利。院校一直对早读时间和内容都有严格的计划和督导,早读课主要朗诵校本教材《素质教育读本》之《弟子规》篇、国情教育读本《爱国情中国梦》、职业道德自我教育读本《德润我心》等。自学生入校起到学生离校实习、毕业,有计划地安排不同的内容,通过早读课使学生得到文化熏陶,在传统文化、国情教育、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得到了提高。

五、通过环境建设营造班级文化氛围

在教室和宿舍通过设计班级或宿舍标志物(诸如:班徽、班旗、班歌、班级名片、舍星、宿舍名片)凝聚班级精神、营造文化氛围。班徽呈现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班旗展现班级的风采和风貌,班歌可以唱出学生的精气神。班级名片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名片内容可以有师生全家福、班主任寄语、班级口号、班级格言、班级誓言、班级荣誉、班徽、班级愿景等。

六、通过五常建设丰富班级文化内涵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学院创造性地制定了“五常文化活动”的相关制度、规范。要求对所在的教室、实训室、宿舍等学习生活场所进行全面的检查;对所有宿舍、教室、实训室中的物品分析现状、归类;对可供放的场所和物架画线定位;将物品在规划好的地方摆放整齐;标示所有的物品。宿舍、教室、实训室、外环境所有清扫和整理工作划定范围、分配到人;每天安排专人检查并留有记录;制定改善措施;建立整洁规则。日常管理实施“五常规范管理”。推进五常至习惯化,持之以恒,使五常法成为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新生入学的军训,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认识“五常文化”、接受“五常文化”、落实“五常文化”,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基础。在日常“五常”管理的基础上,每个学期都要开展“五常教室”“五常宿舍”的创建活动,要求在干净、整齐、有序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建,强化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形成集知识性、教育性、观赏性为一体的独具班级或宿舍特色的育人文化。创新的设计来自于学生,是让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取得了实效。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职业素养明显提升。

综上所述,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学生在班级文化活动中显现个人的才华,培养其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学会自我发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具体分析本班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育实践对症下药。再依靠校内外活动,制定出班级建设的特色目标,围绕班级文化特色,将师生共同制定的目标作为指导日后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使班级文化建设能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在相应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定能打造一个和谐、民主、富有特色的班集体。班级文化建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定能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晓静.浅谈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的严格管理[J].职业,2014(14).

第11篇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推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标准、课程结构的调整,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变革,尤其是建立在学生个性基础上选课制的实施,都给现行的班级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如何加强班级建设,应对新课改的挑战,成为广大一线班主任的现实难题,本文试从班级文化建设的角度来探讨班级建设。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为后人学习和传递下来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对广大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讲,班级文化建设对他们的影响尤为深刻、细致和恒久,甚至能够在这方面让他们终生受益,成为终生回味的心灵养料。因此,适应新课改要求,建设好班级文化,既是我们当前的必要工作,也是我们要长期肩负的重大任务。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铸造物质文化是基础

任何文化都是建立在一定物质条件之上,并且又通过具体物质文化展现出来,离开一定的物质文化,一切文化都无从谈起,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更需要坚实的物质条件为基础。新课改条件下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总体上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二、营造高尚而先进的精神文化是核心

班级精神文化是一个班级文化的灵魂和纽带,最具有持久力,主要包括班级学生的精神面貌、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班级的共同价值取向是班级文化的主旋律,要建设好班级文化,必须做到:确立班级正确的共同价值取向,整合班级结构,因此,以班主任及班干部为核心的班级骨干成员,根据班级特点,确定以社会主义荣誉观为基础的正确价值取向是必要的;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把传统文化寓于日常教育之中,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她不惧社会的剧烈变动,始终生生不息并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引为骄傲和自豪的,也是其他人类文明难以望其项背的主要原因。

三、建设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是保障

一切文化都是在人们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要广泛深入地被人们所接受,不仅要通过外在的教育灌输,而且也需要一定的硬性制度去加以规范和约束。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纪律可以美化集体。”班级制度文化作为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作为班级文化的表征,又是班级文化的有效保障,据此,以班主任为首的班级骨干成员,必须依据新课改“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具体的学校管理制度的指导下,制订出更加符合本班特色的、更具人性化的班纪班规。

四、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班级文化的催化剂

人际关系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是在一定群体中,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而又持久的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形成一种平等、互助、探究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有助于同学们找到班集体的归属感,不仅如此,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创新的重要条件,是实现新课改培养创新人才目的的重要保障。

(作者单位 山西省吕梁市岚县古城中学 山西省吕梁市岚县城关小学)

第12篇

一个班集体的成功关键要看两方面。第一,这个集体形成一个团队,具有凝聚力和活力;第二,每个学生道德得到完善,学业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张扬。要达到这两个目标,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二三”,即通过一种精神(团队精神)建设,形成两种良好风气(班风和学风),最后带动全班培养三种力量(即个性充满活力、班级凝聚力、团队具有战斗力)。

一、加强团队精神的建设,为班级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个班级若是没有很好的领导和抱成一团的精神,就会形如一盘散沙,任何活动都办不成。在这样一个不和谐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学生能感到开心吗?可见,团队精神是班级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团队精神应该包括团结、合作、进取和共赢这样几个方面。就班级建设而言,我认为应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1.建立一支能干的班干部队伍

一个成功的班集体,除了要有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外,还必须有一支能干的班干部队伍。开学伊始,通过看材料、找同学聊天、活动中观察等方式,我从中选出学习较好、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临时班委,并明确给他们交代任务,提出希望。选出班委后,我大胆放权给他们,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真正成为我的得力助手与班级的中坚,而不是成为我与学生之间的传话筒。当然,对一些必须由班主任解决的事情,班主任必须亲自解决,而不能将一切重担都一古脑儿地推给班干部。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会使班干部的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影响他们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2.师生全员参与,共同营造班级“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战胜一切困难、有效处理班级问题的一个法宝,班级文化建设的成功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需要大家的“团队精神”。只有当一个班上所有学生的心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时,班级建设才能较顺利地开展。全员参与班级管理,推行“干部能干的事,教师不做;普通同学能做的事,干部不做”的管理原则。有了好的班级团队精神,就为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奠定了基础。

二、抓好班级各项常规工作,形成良好班风、学风

班风是指班级的风气,是班级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和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为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我着重抓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对学习的责任感和自学、自理、自控的能力。建立以班干部为核心的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办好班级学习园地和黑板报,美化教室环境,等等,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有了强烈的团队精神,也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最终还要转化成班级的凝聚力、团队的战斗力和个性的活力。

三、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促进班级“三力”的形成

《学记》记载:“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要求学生学习与游憩相融合。这样才会使学生感到学习生活的愉快,进而亲其师,乐其友,达到信其道的目的。可见,精心组织必要的活动是多么的重要。

班级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教育活动、教学活动、文娱活动、体育活动、野外活动等。在班级活动中,我会首先确定一个整体的计划,然后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精心安排和设计活动,并且通过同学们的精心组织与准备,最后顺利开展活动。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提醒他们在注重知识的同时,也要发展多方面的才能,使得学生真正做到知能并重、一专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