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

时间:2023-11-15 10:13: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

第1篇

汉语言文学 应用性 探究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培养我国未来创新人才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前瞻性,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的应用型专业。在具体学习中,要构建相对完整的学习体系,培养自己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不仅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同时还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的根本体现。而作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各科知识的过程中,除了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学习其中的精神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健全自己的人格体系,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当前,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用人单位的“刁难”。面对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也逐渐趋向于复合型人才。而这些则使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进行有效的学习,将学习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成为我们大学生的首要难题。此外,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应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价值,即它的社会效益,即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国思想和社会公德,还要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价值及应用价值。

二、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首先,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既是美学指导,美学是理解汉语言文学的基础,也是理解世界万物的基础,只要适合美的标准的事物,其即可存在,如果不适合美的标准,其不可存在,美是维持世界存在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来说,理解文学的前提,就是要理解美学,美学给汉语言文学提供了内在的规律,是汉语言文学存在的根本保证。所以,汉语言文学的首要运用性就是美学指导。其次,文学理解是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一种运用性,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显现的一种运用性。美学可以解构文学作品,在解构的基础上,即可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文学理解,既是理解文学作品。汉语文学专业,通过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并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很高层次的文学理解性。在其运用性上,不仅可以对已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也可对没有学过,没有看过,甚至刚刚出版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文学理解,是一个高的层次,不是一般没有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可以做到的,文学理解不同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只是理解文学作品文本字面意思,对于文本反映的深层次上的含义是不能作理解的,文学理解既是要解构文本深层次上的含义,这就需要相关理论专业知识作为基础。第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就有写作的训练,也有相关的理论专业课,《写作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学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以及格式规范,《文学概论》则为其提供了深层次上规律总结,这两门课时写作运用的基础,也是写作运用的以进行的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即同于其它专业的写作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因其文科性质比较强,其写作追求的层面也“以文弄墨”,不过归之于个人,可能也会相应的转弱,写作的运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要求,也是其专业性质的一种体现。第四,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有关语言的专业,其对语言文字的修养及其能力也是相对较高的。其对语言文字规律的总结是综合实用的,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对比较实用的部分,语言规律的运用,变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身语言规律的运用,因为我国幅员大,语言情况比较复杂,国家规定现在官方通用的语言是:普通话,但是实行到个人,不是每个人都很好的掌握了普通话,以区域来看:南方人对f和h以及卷舌音分不清,也用不好,东三省则对卷舌敏感度不高。通过语言规律的运用,可以让所学者知道语言规律的来源以及正确状态,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相关联,其运用性大多是其学科的基本要求。对语言音韵的要求,对文学理解的要求,对美学的理论的理会等,都对其运用性作出了要求和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的运用性,是其学科自身的延伸,是其理论的实际应用,其运用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其自身理论的掌握程度。

三、结语汉语言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代表,是我国长达5000年的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国人修养形态的客观沉淀,对国人的修养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重视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尤其在现在异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规范自己的修养,美化自己的修养,使文学和修养有机的联系起来,因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但培养我们大学生掌握知识、分析事物和认知世界的能力,还能对我们的听、说能力进行加强,能够使我们掌握发音、变调、儿音等方面的能力,可以使我们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掌握不同形式的应用文的写作,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语言文学基础。

参考文献:

[1]段轩如.写作学教程

[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第2篇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人文社科性很强的学科本文由LWlm.cOm收集整理,它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同时它还承担着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任,有着丰富的中外优秀文化经验和遗产,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类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国家、民族、自身以及他人的一种认识和社会责任感。汉语言文学专业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不像医学、建筑、会计等专业有一个准确的职业定位,它的经济效益无法直接定量,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面临一定的压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自己专业的实用性迫在眉睫。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的必要性

    首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社会发展的需求。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对于用人单位选拔人才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所以也比较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是要注重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另外,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可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参加就业创造条件。《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上公布汉语言文学就业的方向主要是教师、编辑、文案、文秘等职业,但实际上,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还有许多在机关事业单位、新闻出版、教育科研、公司企业等单位,还有一部分在律师、房地产、金融银行等方面工作,这充分说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职业适应性很强,因此,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者,要在提高本专业应用性方面为学生多加考虑。

    三、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策略

    1.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社会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但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中,陈旧、老套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新就要求教师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不受专业的限制,强化学生对某个方面专业的理解认识,为自己将来走向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比如,新闻、文秘等专业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分支,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兴趣,就可以着重针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上的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学会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才不至于束手无策,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

    2.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增减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要想提高其专业的实用性,根据社会发展及时增减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精简课文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目前学科发展的现状来设计课程内容,通过课程的合理设置,不断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择方式,进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不断改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主渠道,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断改善教学的方式方法,及时学习和引进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先进的理论经验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且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4.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能力

    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能力,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就业水平,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结合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它的就业方向离不开“读、写、说”三个方面,由此可见,教师在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强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模拟一些招聘过程中的常见情境,通过自我介绍、面试问答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才,因为口才并不是简单的能说会道,他是一个学生“德、才、学、识”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可以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提高、完善,只有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强化,才可以学以致用,对学生走向社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5.汉语言文学应用性要和德育教育相结合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一味地强调应用性,就

第3篇

论文摘要:从教育学理论的观点来看,学科体制是否构建完善与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该学科的应用性,应用性也是衡量学科的一个重要标准。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专门的汉语言学科人才。其学科的性质与相对于应用性比较强的理工科专业而言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上所体现出来的应用性一直不甚明显。现代社会对高素质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决定了汉语言文学应该尽快地增强其自身的应用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基本特点,将其发展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相结合,对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究竟要怎么样的改革其教学体制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应用性问题提出了思考。

汉语言文学有着十分悠久的教学历史和良好的教学传统,是一门专门培养汉语专业人才的学科。我国近代教育刚刚起步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雏形——中文学专业。长期的发展和变革使得这门学科积累下了丰厚的学科教学经验,教学体制与教学内容相对而言也比较固定,长时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校招生人数中占有比例最大,就业率也最高的专业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步入了一个转型期。依照教育学理论而言,学科能否发挥其应用性是衡量该学科的学科体制健全与否、发展水平是高是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其学科特有的性质以及传统教学为其的定位,在社会发展中这门学科的应用性一直不明显,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逐年下滑,社会对其的认可率一直在降低。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已经成为广大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且需要进行解决的一个问题。学科的应用性指的是学科所涉及到的只是在实践过程中转变成为实践能力或者是指导实践进行发展的能力,同时也包括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依笔者看来,要想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首先就要了解这门学科。认识这门学科专业的教育基本特点。

一、简述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教育基本特点

1.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正如上文所述一样,北京大学作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端地,早在建校初时期就设立了中文学专业,这个专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教学方法已经固定下来。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2003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之中,对中文学专业规定开设的课程几乎没有发生改变,数量上一直都是十三门基础课程,教育界内几句全部认同,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在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也是最为稳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2.汉语言文学将以培养专业性文学人才为主要目标

多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其前身中文学专业已经成为作家、文学知识分子的培养基地。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意义上来说,这些职业都不能成为社会职业类型,而其应用性也就没有多大的发挥特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许多高等教育学校中开设了关于中文专业中的文秘学、新闻传播学、国际汉语等相关专业,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输送相关专业的应用性人才。但就近几年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来看并不容乐观,就业率持续下滑,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该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不强,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也不高。

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关于实践性的内容比较少

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汉语语言的分析运用能力以及水平,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而相对而言,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比较少,一般都集中在文学写作这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学科的实际应用性较差是有据可循的。

二、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及其现实意义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

就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的提高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无疑是重要的环节,因此来说,汉语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提高符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其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满足素质教育的本质需求。我国的素质教育推行已经遍及全国各院校,而现在正是高校实行素质教教育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在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而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是要将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成为具有推动性作用的理论体系,这正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再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也是学科本质发展规律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汉语言文字研究为主要对象,基于语言本身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也就决定了它自身所具有的易用性的特点。

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可行性分析

以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不仅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备很强的可行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汉语言文学学科其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理论指出,科学的理论是指导实践的科学武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理论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以及语言学理论都可以成为其理论依据;再一方面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优厚的现实条件,如前文所述,我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基础,这些对于提高学科的应用性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除此之外,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也做过这样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几点思考

1.加强改革学科教学体制的建设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各大高校应该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制的建设,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扩充教学科目,注重语言实践能力以及和社会发展相关能力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的设置,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定方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以此来提高该学科专业的应用性提高。

2.提高语言教学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课堂教学方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知识和技能传输的主要方式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者应该侧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时的改善教学方法,尽量避开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及时的将教学科研成果引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质量。

3.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高校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改变以往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核方式,不再将写作能力作为评判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是应该综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全面进行测评。以促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赖敏,蓝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探析,社科纵横,2010,(01)[2]宋玉朝,孙春青,汉语言文学,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第4篇

1.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正如上文所述一样,北京大学作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端地,早在建校初时期就设立了中文学专业,这个专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教学方法已经固定下来。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2003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之中,对中文学专业规定开设的课程几乎没有发生改变,数量上一直都是十三门基础课程,教育界内几句全部认同,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在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也是最为稳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2.汉语言文学将以培养专业性文学人才为主要目标

多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其前身中文学专业已经成为作家、文学知识分子的培养基地,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意义上来说,这些职业都不能成为社会职业类型,而其应用性也就没有多大的发挥特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许多高等教育学校中开设了关于中文专业中的文秘学、新闻传播学、国际汉语等相关专业,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输送相关专业的应用性人才。但就近几年干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来看并不容乐观,就业率持续下滑,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该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不强,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也不高。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关于实践性的内容比较少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汉语语言的分析运用能力以及水平,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而相对而言,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比较少,一般都集中在文学写作这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学科的实际应用性较差是有据可循的。

二、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及其现实意义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

就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的提高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无疑是重要的环节,因此来说,汉语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提高符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其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满足素质教育的本质需求。我国的素质教育推行已经遍及全国各院校,而现在正是高校实行素质教教育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在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而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是要将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成为具有推动性作用的理论体系,这正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再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也是学科本质发展规律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汉语言文字研究为主要对象,基于语言本身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也就决定了它自身所具有的易用性的特点。

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可行性分析

以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不仅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备很强的可行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汉语言文学学科其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理论指出,科学的理论是指导实践的科学武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理论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以及语言学理论都可以成为其理论依据;再一方面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优厚的现实条件,如前文所述,我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基础,这些对于提高学科的应用性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除此之外,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也做过这样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几点思考

1.加强改革学科教学体制的建设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各大高校应该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制的建设,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扩充教学科目,注重语言实践能力以及和社会发展相关能力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的设置,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定方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以此来提高该学科专业的应用性提高。

2.提高语言教学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课堂教学方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知识和技能传输的主要方式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者应该侧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时的改善教学方法,尽量避开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及时的将教学科研成果引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质量。

第5篇

1.1现代教育思想的结构

本文是基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讨论,所以我们要先理解什么事现代教育思想,首先这是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思想而言的。一般认为现代教育思想起源于改革开放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理论型的教育思想,主要是指由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的教育思想,这是我国教育界的一大特点,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没有系统的教育理论指导,我国的教育工作根本就无从开展,不知从何下手。这也是现代教育思想区别于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政策型的教育思想,这主要是指我国在宪法大纲以及教育法律法规上确定教育必要性和对教育的具体规范,从中体现出教育思想,政策型教育思想是体现一个国家的教育大纲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国民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践型的教育思想,这主要由广大第一线坚持在教育工作岗位的老师通过实际的教学,经过理论思考而形成的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思想。实践型的教育思想是教育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用于解决当前教学工作中碰到的具体问题的理论指导。

1.2 现代教育思想的功能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由以下功能组成:认识功能,对现代教育产生最基本的认识,启发人们的思考,从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遇见功能,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前瞻性,让人们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教育思想是对教育活动的规律性的总结,因此,掌握了教育思想就等于认识了教育规律从而实现其预见功能;导向功能,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调整功能,通过认识教育思想进而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可以使人们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育活动和行为;评价功能,为教育评价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尺度;反思功能,教育思想课促进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进行自我观照、自我分析、总结等,使教育工作者能客观理性的分析评判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效果,有利于提高教育工作和的素质。

2现代教育思想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其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所以教学工作不但要重视理论性的讲解,更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技能的运用,特别是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主张学生不但要学习好理论知识,更加要懂得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际技能的运用。另外作为汉语言文学在系统的学习上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而且由于其理论性的东西多,导致在课堂上会让学生有枯燥之感,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设计上应有所改变。

2.1 以学生为本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一切以老师为中心,“名师才能出高徒”就是最好的体现。“师本位”观念下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是围绕老师来进行的,老师是知识的支配者和掌控者,学生知识被动的接受知识【2】。这种观念在现代来说必须加以改变,“师本位”的观念已不符合时代的潮流,按照现代的观念,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按照的观点,事物的内部因素才导致事物变化发展的主力,而学习是需要学生肯学,教学效果才能有效体现,老师只是客观的推动因素。因此在课堂设计上,我们要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去学习。

2.2 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十分地广泛。因此,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并加强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性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提高学生对古代和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实际阅读水平并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普通话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还要大胆地运用各种多媒体等新型教学辅助工具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教学效率。最后,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做到了如指掌,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地调整,尽量丰富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内容。

2.3创设相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情境

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的就业领域较为复杂,例如文秘岗位和新闻工作岗位以及广告策划等等。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这些工作岗位的特点和优势,创设相关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新闻会的情境,启发学生作为一个新闻发言人的角色该如何运用自身的语言艺术来提高整个新闻会的效果。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记者的形式进行提问,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际的工作当中的魅力和作用【3】。同时,学生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而且还培养了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情境教学的设置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教学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3.对未来的展望

现代教育思想对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单是理论型的人才,还能理论联系实际。在当前,对高素质人才,要求不但要有知识的广度,还要有相关专业的深度;理论知识要扎实,实际技能的应用也要过硬。汉语言文学作为时下的“冷门”专业之一,在目前的高考志愿填报表上并不受待见,但是墙内开花墙外香,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的设立和创建,汉语跟随着孔子的影响已逐渐的被广大国外人民所熟知,并在国外掀起了一阵阵汉语学习的浪潮,因此,未来汉语言文学一定会成为热门专业,这样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但要有系统的理论学习,还要有实际技能的应用。

第6篇

    1.1现代教育思想的结构

    本文是基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讨论,所以我们要先理解什么事现代教育思想,首先这是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思想而言的。一般认为现代教育思想起源于改革开放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理论型的教育思想,主要是指由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的教育思想,这是我国教育界的一大特点,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没有系统的教育理论指导,我国的教育工作根本就无从开展,不知从何下手。这也是现代教育思想区别于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政策型的教育思想,这主要是指我国在宪法大纲以及教育法律法规上确定教育必要性和对教育的具体规范,从中体现出教育思想,政策型教育思想是体现一个国家的教育大纲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国民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践型的教育思想,这主要由广大第一线坚持在教育工作岗位的老师通过实际的教学,经过理论思考而形成的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思想。实践型的教育思想是教育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用于解决当前教学工作中碰到的具体问题的理论指导。

    1.2 现代教育思想的功能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由以下功能组成:认识功能,对现代教育产生最基本的认识,启发人们的思考,从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遇见功能,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前瞻性,让人们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教育思想是对教育活动的规律性的总结,因此,掌握了教育思想就等于认识了教育规律从而实现其预见功能;导向功能,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调整功能,通过认识教育思想进而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可以使人们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育活动和行为;评价功能,为教育评价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尺度;反思功能,教育思想课促进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进行自我观照、自我分析、总结等,使教育工作者能客观理性的分析评判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效果,有利于提高教育工作和的素质。

    2现代教育思想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其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所以教学工作不但要重视理论性的讲解,更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技能的运用,特别是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主张学生不但要学习好理论知识,更加要懂得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际技能的运用。另外作为汉语言文学在系统的学习上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而且由于其理论性的东西多,导致在课堂上会让学生有枯燥之感,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设计上应有所改变。

    2.1 以学生为本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一切以老师为中心,“名师才能出高徒”就是最好的体现。“师本位”观念下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是围绕老师来进行的,老师是知识的支配者和掌控者,学生知识被动的接受知识【2】。这种观念在现代来说必须加以改变,“师本位”的观念已不符合时代的潮流,按照现代的观念,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按照的观点,事物的内部因素才导致事物变化发展的主力,而学习是需要学生肯学,教学效果才能有效体现,老师只是客观的推动因素。因此在课堂设计上,我们要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去学习。

    2.2 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十分地广泛。因此,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并加强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性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提高学生对古代和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实际阅读水平并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普通话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还要大胆地运用各种多媒体等新型教学辅助工具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教学效率。最后,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做到了如指掌,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地调整,尽量丰富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内容。

    2.3创设相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情境

    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的就业领域较为复杂,例如文秘岗位和新闻工作岗位以及广告策划等等。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这些工作岗位的特点和优势,创设相关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新闻会的情境,启发学生作为一个新闻发言人的角色该如何运用自身的语言艺术来提高整个新闻会的效果。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记者的形式进行提问,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际的工作当中的魅力和作用【3】。同时,学生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而且还培养了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情境教学的设置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教学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3.对未来的展望

    现代教育思想对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单是理论型的人才,还能理论联系实际。在当前,对高素质人才,要求不但要有知识的广度,还要有相关专业的深度;理论知识要扎实,实际技能的应用也要过硬。汉语言文学作为时下的“冷门”专业之一,在目前的高考志愿填报表上并不受待见,但是墙内开花墙外香,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的设立和创建,汉语跟随着孔子的影响已逐渐的被广大国外人民所熟知,并在国外掀起了一阵阵汉语学习的浪潮,因此,未来汉语言文学一定会成为热门专业,这样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但要有系统的理论学习,还要有实际技能的应用。

第7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开设较早的一个传统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这也成为近年来教育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试图从以下三方面出发,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这也是笔者多年来从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的一个总结。

一当前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的困境

第一,由原来的热门专业变为冷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传统专业,在精英教育背景下,曾经受到广大师生的追捧,有着辉煌的历史。以前,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大多进入学校、文化、新闻传播和政府机关等单位,工作条件优越,社会地位受人尊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迅速上升,同时我国高等院校开始迅猛扩招,由此中国高等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各个专业开始全面扩大招生规模,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特别是像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文类毕业生,就业异常困难。导致学生不愿报考汉语言文字专业。汉语言文字专业在高校中面临被边缘化的压力,这使得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必须的选择。

第二,师资队伍知识结构陈旧,不能有效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我们知道,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是教师能否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这一切的基础依靠于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自身存在知识结构与教育理念等方面的落伍问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在传统的专业与学科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形成了强烈的甚至是固执的学科意识,固守原有的专业思想。缺乏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清晰判断和认识。导致学生所学的课程很大一部分没有实际价值,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第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也在不断分流出新的专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直接影响了高等教育专业的设置。同时,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也越来越多,学科交叉更为明显,学科融通更加频繁。现在,我国高等院校开始设置了文秘专业、新闻学专业等原本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新的学科的不断出现。这就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着巨大而困难的转型。这是社会发展,学科发展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否成功转型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学科建设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文化素质教育问题,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第四,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特点与当前社会环境不相适应。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外部环境来看,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利益驱动性的经济形态,而人文学科的社会价值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是难以被承认的,轻视、忽视人文类人才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现象。市场经济更多的青睐于自然科学类人才,使得汉语言专业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环境,面临生存的危机。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新定位

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的困境,我们需要认真的进行反思,使这以悠久的专业重新焕发生机。因此,我们首先应该重新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只有正确的定位,才有正确的实施方案可寻。

第一,既立足汉语言文学专业又超越其局限。汉语言文学专业担负着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文修养的重任。大学教育应该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席之地,因为大学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传授知识、传授为人之道,注重学生精神成人的培养。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必不可少,培养人的修养更为重要。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使人的灵魂变得优美、高尚、博大,感染整个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繁荣。同时,从社会各行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出发,也应该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超越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局限,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功底与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社会应用能力,构建以人文为基础、综合性、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汉语言文学的比较优势,创建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汉语言文学专业。

第二,既要尊重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又要遵循专业学科的本质属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培养市场用得上的人才。同时,我们又要遵循专业学科的科学性,不能一味的迎合市场而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科学性抛掷脑后,其主要专业能力还是汉语言专业的能力,要进行调整的也只是剔除一些陈旧的、过时的内容,通过科学论证,增加新的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学科专业的时代特色。

第三,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具有现实性,又要具有前瞻性。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形态越来越复杂,各部门各领域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性愈来愈多,复合型人才开始取代单一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上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既要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对专业进行方向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又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教育前瞻性,使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能够紧跟时代要求,而且还能引领市场方向,而不被社会淘汰出局。

第四,各类高等院校应该办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模式,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不同类型的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来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同时也可为高校自身发展寻求新的出路,拓展办学空间。例如:国家重点文科院校拥有较为雄厚的师资队伍,科研实力较强,对此,其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应主要将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培养具有科研能力的高级汉语专业人才。对于综合性大学、重点师范大学应基本定位在理论加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既能从事汉语教学与训练,具有文字编辑和新闻采编能力,同时也应该兼有社会文化工作的指导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地方性高校应以基本专业能力为中心,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第一,制订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一般是直接照搬研究型大学的模式,其特点是围绕学生学习专业学术理论为中心,强调学术性、系统性。当然,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但是,与此同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该加强实际应用性课程的开设。注重学生对口头表达、书面写作、鉴赏等专业能力培养,充分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即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广博专业知识,还应具有写作、评论、鉴赏等掌握运用能力。其中,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就凸显为汉语言文学最重要的文学素质。当然,不能将书面写作能力简单的理解为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的写作能力,还应包括学生掌握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的写作,要有文学的实际应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单纯指口头表达流畅,而是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有见解,既能凸现说话人的人格魅力,又能切中要害,深入事物的实质,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第二,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建设,使其能够培养、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才。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学生的自身素质问题,而是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问题。高校应该对现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进行改革,鼓励教师学习新知识,调整专业知识结构,尽快实现现有教师的知识转型和知识更新。对于新进教师应该放宽专业限制,鼓励各类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以此焕发汉语言文学专业新活力,提高团队合作、团队科研、团队教学等能力。

第三,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教学创新。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一个关键。因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决不能忽视,应该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鼓励教师进行教学课堂创新,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可以通过在本专业内部设立各种科研项目,鼓励教师通过项目来支持自己的教学创新。同时,可以进行不定期或定期的教学研讨,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对突出者可以进行各种奖励,还可在职称评定中提供一定的优待和支持。

第四,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列入教学计划。建立大学四年的就业指导机制,指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各个学期开设一些相应的专题、讲座等教学活动,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促使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架起学生了解社会,学生了解市场的桥梁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成才。

第五,建设导师制度,体现人文关怀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所学专业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拓展性,相比其他学科专业学生更需要有人不断引导,延伸学习范围,开拓研究视野。通过导师制度,将学生的日常管理和专业指导常态化、动态化。这样既可以减少教辅人员的工作负担,又可增强学生与导师的感情交流,体现人文关怀;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导师的专业指导作用,解决学生日常学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培养新型人才。当前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仅仅通过一次考试、一张试卷来决定。这既不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使考试流于形式,学生作弊,教师漏题现象较为普遍。我们应强调“学在平时、考在平时”,把过程与结果放在同等地位。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应考试约束而放不开手脚,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在不同的时期均有大量的文学代表作品一直流传至今,弘扬了中华文化,是宝F的文化精神财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认识的转变,汉语言文学专业却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该专业在具体的应用以及就业发展方面产生了问题,有些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的迎合社会发展的各项要求,就业率较低的情况使各大院校面临着招生率低的情况。因此,各个高校要将对人才进行培养的方式进行转变,探寻出新的培养模式。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模式落后

在该专业的日常授课当中一直沿用着以往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为教师在讲台前面传授知识,学生盲目的做笔记,缺少自己思考以及探究问题的时间,没有自主性,教师是教学当中的主体,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授课手段和方式,导致了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没有积极性,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观念存在偏差

在该专业的授课当中,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偏差,大部分该专业的教师认为,对于该专业的学生应着重培养文采和写作能力[1]。注重将学生培养成作家以及文学方面的人才。这种教学观念上存在的偏差,导致了对该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全面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培养的效果。该专业的学生应具有文艺理论素养以及较强的文学常识,可以在一些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当中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和鉴赏,也可以从事文化宣传,汉语言科研等。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指导学生牢固地掌握汉语言文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并且在其他的相关领域也对学生进行培养,注重学生汉语言文学素质的养成,才能使学生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得该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策略

(一)增强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

在以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日常授课当中,有些过于注重学生对于一些文学作品阅读的书总量,忽略了学生对作品当中涵盖的深刻含义以及作品本身的魅力进行欣赏的能力,这便导致了许多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2]。所以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改变,对于该专业的教学要着重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着手,不断锻炼学生学习对作品的欣赏能力,以便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诗经》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对该作品进行欣赏,如其中的《关雎》等,反复朗读,直至成诵,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内涵,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并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表达出来。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可以以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文章是如何运用“兴”这一表现手法的,使学生对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进行探究。此外,还要让学生自由探究问题,如除了“兴”的手法的运用以外,文章大量的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等。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便提升学生自己对汉语言文学进行体会的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优化知识结构

对于该专业的教学,首先,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正确的思想观念,一定要能够良好地符合该专业制定的授课目标以及对该专业的定位理念,在这样的思想观念引导下才能制定出迎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方式。在该专业当中对学生进行培养,教师是非常关键的力量,有着指导学生、塑造学生、锻炼学生的作用[3]。所以,教师一定要将教学的观念以进行革新,优化汉语言文学的知识架构。例如:高校可以组织教师针对该专业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模式进行交流讨论,使教师彼此之间将教学观念以及教学的经验进行交流,创新教学模式,相互促进,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并且要开展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可以聘请一些教育专家以及汉语言文学领域拥有较高建树的学者对教师进行培训,不断强化教师队伍的相关建设,使教师的能力水平以及教学素养有所提升。

(三)革新课程设置

当前,一些高校对于该专业课程的设置依然应用以往的课程设置方式,对于这样的设置方式已经不能迎合当前时展的各项需求,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阻碍了对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要将对课程的相关设置进行革新,全新的设置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其一,对于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定要融入相关的实践活动,将学生的实践能力,整体进行提升;其二,对于该专业的设置一定要科学并且合理,要能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各大高校一定要将对人才进行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和关键,全力与相关的教学部门进行沟通,将课程进行改革,构建系统并且完整的课程标准化体系,将该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优化整合,让学生能够学到真证具有文学价值的相关知识,将对知识进行应用的能力进行提升。

(四)科研与教学相互结合

各大院校在对该专业进行发展和建设当中,一定要投入相应的科研资金,以便能够对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扶持,鼓励教师对国家级课题积极进行申请,实施高质量的汉语言文学研究,会对学生的培养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并且要将相关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具体的授课当中,与授课活动进行融合,用相关的科研成果对日常教学活动提供服务,以便该专业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汉语言文学人才。

三、结语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展的相关要求,高校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教学观念进行革新,合理优化课程等相关设置,将知识结构进行整合。同时,创建一些实践的机会,将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提升。只有不断的对该专业进行创新发展,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当下时代的要求。因此,对于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要积极进行探索,以便该专业能够为我国培养更多的汉语言文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薛梅.论背诵在高校汉语言文学学习中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76+81.

第9篇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85-01

?h语言文学在我国高校所设定的专业是属于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项。在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汉语言文学在实际的教学中打破了传统的传播主体主要是教师,而接受知识的一方则主要是学生的教学方式,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汉语言文学的历史文化特征的独特性,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帮助学生了解以及掌握汉语言文学的意义。因此要基于后现代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的特征的同时将学习潜能激发出来,促使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时对其所表述的意义予以深度思考。

一、关于后现代教育思想的简要概述

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教学模式不再是传统的教授与被教授的模式,其主要提倡平等的观念,打破了以往教师将教学完全把握住,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控制学习行为方法。即以“去中心”作为教学理论,其教学模式以“对话”为要点,在教师的问题与学生的回答中交流互动,建立平等对话的教学。[1]平等交流“对话”教学模式的建立对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具有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理解以及尊重的和谐教学氛围被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被激发。同时,后现代教育思想下同样对于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视。该思想提倡将在教学中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且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将其引入,这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让学生爱上该专业,主动探究其深意。与此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创新,这不仅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想象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后现代教育思想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对其进行评价,而不是以传统的应试考试分数的高低对学生进行统一定义的评价。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且独特的,因此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以不同的评价方法以及不同的评价尺度对学生的特点予以总结,通过针对性的评价,让其感受平等性的关注。在这样的指导下,最大限度让学生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从全方位提高学生了解知识的能力,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明显、强烈。

二、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分析

(一)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并予以综合性考虑

从以往的教学模式来看,其教学法多半以教学计划为依据进行教学。此方法虽然明确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由于汉语言文学学习难度大,导致学生学习负担加大,且理解不够透彻。此外,其教学法灵活性存在较大程度的缺乏,且实用性也不高。[2]因为以教学计划为依据进行教学是老师对课堂节奏、内容等予以掌控,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下的被动学习,研究发现,这种形式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效果较差。众所周知,汉语言文学所涉及的知识十分多,而且内容也比较复杂、艺术性强,学生难以识记,从而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在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并予以综合性考虑,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在结合教学计划的同时,从汉语言文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辅助应用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在较好地增强学生吸收知识能力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以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中小说、诗词、散文以及曲赋等占多数,这类文学内容的专业性强,就传统的以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讲解无法对其内容予以深刻的解析。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将开放与互动作为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有效措施,其通过以“对话”为要点,在教师的问题与学生的回答中交流互动,建立平等对话的教学。因问答的形式,增加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发其说出对该类问题的看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以及教师总结补充,对问题进行深化。这样一问一答的开放性与互动性教学模式,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

三、结语

后现代教育思想是教改后新形成的教育思想,该教育思想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教育,以学生的人性化以及个性化作为中心思想,同时以对话式教育方式与提问式教育方式作为提倡点,主旨是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激发,以便学习质量的提高。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指导,突破传统型教学方式所带来的限制性,进而可以更好地把我国优秀的文学知识传递给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第10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也出现了更多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也是受到了下文因素的影响,才出现了一系列教育问题。

1.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教学内容缺乏明确性

多元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给文化的建设带来了更显著的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也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难度上无法进行有效把握,并且受到文化趋高性的影响比较显著,大学生很容易在发展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甚至还会出现崇洋媚外的情况,这对于本土文化的建设也将起到十分不利的负面影响。很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内容需要将传统文化作为主要载体,但是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却不够紧密,长时间在这种教学内容比较严肃和深刻的环境下学习,学生很容易在产生畏难情绪。甚至用简单虚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专业规范性进行挑战,这也使得专业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在专业厚度和社会发展需求上,课程深度和学生接受能力,更是给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的确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教学资源难以满足时代需求,缺乏先进的教学观念

在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主要将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课本知识教育上,但是在全新社会发展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要想让学生获取更大的发展,就需要对当前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调整,在对学生教授课本知识的环节中,还需要在教学资源和媒体创新环节中进行必要的创新,通过这种方式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的吸引力进行提升,通过这种方式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实效性进行提升。这也要求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中,要加强对课本知识和体系的构建,只有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才能在学习中寻找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故事,并将其融合到课本知识学习中,这种方式不仅能对课堂知识教学内容进行丰富,还能进一步提升课程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内,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当地著名的历史或是名胜古迹,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的实际观察和课本知识进行有效链接,这对于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也将起到显著积极影响。

3.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滞后性

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于文化建设和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手段、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文化更是呈现出显著的时代特点。但是在实践发展中,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和当前文化背景仍然存在明显的不协调性,这种情况必然难以实现有效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但是由于没有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所以也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在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也更为深刻,在此种背景下,教师更需要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问题改进的对策

通过上文的研究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我国社会文化水平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已经有了显著提升,但是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在今后教学工作中,要想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进行完善和改进,也可以加强对以下工作的开展。

1.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系进行优化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是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最为基础的环节,科学制定课程体系对于汉语言文学而言不仅能实现对时效性的提升,同时还能为人类发展提供有效帮助。在对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进行挨近的环节中,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性,除了要对大学生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进行培养和优化,同时还要确保学生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只有这样大学生各项能力和素质才能得到更显著的提升。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今后发展中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虽然大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并不一定都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应用,但是却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后续发展必然会起到十分显著的积极影响。基于此,在对汉语言文学课程进行设计的环节中,更应该彰显时代特色,针对当前社会对大学生发展的要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只有一边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育,一边进行实践能力提升,才能帮助学生对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进行稳定提升。也就是在对传统文化优秀知识继承的环节中,帮助学生构建起更为全面和科学的知识体系。

2.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进行提升

在当前我国教育工作开展中,虽然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将主体逐渐还给了学生,但是教师仍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指引者。作为一名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除了需要对大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进行指导和教育,还要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提升。同时,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还应该帮助大学生构建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在学习和发展中形成自身特殊的职业规划,才能为后续大学生发展提供更显著的积极影响。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并不能充分满足这一要求,所以为了改进现状,教师更需要在思想上进行行动,在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转变。也就是在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书籍的阅读建议,并且还需要为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和方案。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只有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为学生进步提供更显著的积极影响。

3.对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行关注

在当前全新社会发展背景下,社会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分数高、成绩好的学霸,而是更需要德智体美共同发展的高素质综合人才。不管是在社会发展还是企业建设工作中,都离不开实践能力更强的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来说,这些企业通常更需要口才表达能力好、专业基础知识牢靠和实践能力全面的综合性人才。高校在发展中之所以开展汉语言文学课程,主要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文学专业能力。换言之,这项教学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提升,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自身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进行全面提升,逐渐形成自身对社会发展的独特理解。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环节中,更需要对学生灌输文化知识,确保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融合。此外,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也可以选取一些创新意识较强的主题,这样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对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达。可以选择演讲也可以选择辩论,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发挥往往是根据其临场发挥决定的,因此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提升,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第11篇

笔者认为,财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不能走综合类大学和师范院校的路子,不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与从事中文教育人才为目标,而应以培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服务地方经济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结合院校自身的优势,调整培养目标,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需要重新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对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都要进行深入探讨,力求培养出高质量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笔者所在的西安财经学院中文系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创建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夯实学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功底与人文素养(“一体”)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相关专业的知识储备,重点培育学生的应用能力(“两翼”),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下文试就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 夯实专业基础强化人文素质

强化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的培育,是中文本科专业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基础化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承担着传承与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重任,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影响他们的社会观念与价值观念。学生将文化知识内化之后所养成的精神境界、意志品格与人文情怀,虽然在实际工作中不一定用得上,但却能使他们受益终生,有着实用性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语言学、中外文学史及基础写作等中文专业传统课程,对于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理论和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财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不能机械地以实用性专业的应用性作为衡量标准,应该在充分考虑本专业人文性的前提下来理解应用性的内涵,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有深厚的根基,才有发展的后劲。

西安财经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2001年6月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四年制本科专业,该专业方向定为高级秘书及宣传出版,主要为培养高级文秘方向的实用性人才,故在课程设置方面更多侧重于公文写作等实用技能的培训,从而相应地压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的课时。这样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素养不够,基础不扎实,没有底蕴,没有后劲。虽然一时上手易,但跟进时代难,缺乏持续竞争力。而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宽广的基础知识和厚实的专业理论,不能因为突出应用而缩窄专业知识面,削弱基础理论教学。因此,我系在培养规格上,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模式塑造人才,逐步加大基础理论课的份量。我们不断修订培养计划,遵从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与前瞻性等原则,在课程设置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要求,在借鉴其他同类院校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取消了一些与中文专业相容性不大的课程,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有机地衔接相关课程,并选用能够反映本学科最前沿理论的课程教材或部、省获奖等重点推荐教材。通过不断地调整培养计划,我系的培养特色愈加鲜明,培养质量愈加提高,收效也很明显。由于增加了汉语言专业基础理论课的课程与课时,使得我校学生在考研时与外校学生能同台竞争,大大提高了考研升学率,如2009年汉语言文学20人参加硕士生入学考试,上线16人,在学校及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二 增强知识储备适应社会需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既要有理论的修养作功底,又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应用性的基本定位。由于财经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不是研究型的而是应用型的,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期望不同,毕业生主要是走向市场融入社会,从人才定位上,还是从办学实力上,其建设发展方向应是应用型的,培养的人才应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学习好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需广泛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大胆突破学科体制的限制,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应用能力,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与社会的结合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代转型。

我系根据不同行业与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在夯实汉语言文学基础的前提下,对专业进行方向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开设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感。我们利用学院在经济学、法学、新闻学、外语与广告学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给广大学生开设了会计基础、财经写作、法律实务、新闻采访与写作、影视创作与欣赏、实用英语口语和广告设计等跨学科的选修课程,从而大大拓宽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文秘知识和办文、办事、办会的能力,新闻知识和文字宣传能力,法律知识和起草合同、协议等法律文书的能力,广告策划知识和广告文案创作能力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知识平台。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既有比较厚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功底,又有适应未来就业方向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从而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我系培养的学生除了考取公务员及中文专业的研究生之外,还有的考上了法学、新闻学与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有的甚至还考取了会计资格证,从事金融行业方面的工作。

三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技能

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文科人才培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财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体现以培养侧重实践应用能力、具有创新能力、有特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我们要想使自己培养的人才有市场竞争力、专业针对性和快速适应性,就必须在实践教学方面下工夫。

第一,突出课堂实践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上岗快、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还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实践训练。要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主要是加强实验课,开设技能课,并提高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我们按照“一体两翼”培养模式的要求,建设了投资180多万元的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实验室及语言实验室两个实训中心,从而使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迅速进入角色,胜任未来的工作。

第二,强化论文写作训练。具备较强的写作功底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安身立命之本,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我系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在第一、二学期开没基础写作,第三、四学期开设公文写作,使学生熟悉各种文体的特点和语言风格,能够熟练撰拟各种公文和常用文书。此外,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及毕业论文的系统指导。我系每年专门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学生举办学年论文知识讲座,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很多学生还将学年论文进一步加工为毕业论文。我们每年从中精选一些优秀论文结集出版,激发了低年级学生的写作兴趣。许多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发表了相关的学术论文。近年来,我系已有8名学生在正式期刊上发表了10余篇学术论文,有3人还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

第12篇

摘要:汉语言文学作为文学教育的基础,在整个文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汉语言文学教育现状来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教育领域相关人士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已经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本文在充分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思路,希望能够有助于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加快推进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问题创新

引言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各行各业发展迅速,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一些大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会更倾向于那些应用型的学科,汉语言文学的吸引力在逐渐下降。在这种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受到忽视。事实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下,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巩固汉语言文学在国际教育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意义。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为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同时汉语言文学教育也面临挑战。加快推进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摆在了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汉语言文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文艺学优秀人才和语言学优秀人才起着基础性的教育作用。那么,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把这些问题归纳为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一)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缺乏互动,与中学教育不同的是,大学教育更具有学术氛围和人文气息,倡导灵活性、开放性,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与中学教育没有太大区别,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中学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多,导致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足,甚至一些大学教师并没有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汉语言文学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不够。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二)教学内容陈旧。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依然是沿袭传统的教材,几十年来,汉语言文学教材几乎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其中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成果缺乏一定的创新,对国际文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没有提及,很显然,这些陈旧的教材是与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相脱节的,已经赶不上时代的发展潮流。使用过于陈旧的汉语言文学教材不利于培养优秀的人才。另外,汉语言文学教育忽视了当前文学的发展,仅仅专注于研究历史,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是如此。大多数学校的文学史课程截至上个世纪末,导致一些大学生对当代国际文学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一些新的文学形式流行原因及形成机制缺乏理性的思考。例如,网络文学,即便是十分严肃的文学作家,在高校中文系中也缺乏知名度。中文专业的学生更专注于阅读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作品,例如,汪国真、席慕蓉的作品,教学内容陈旧,导致学生缺乏对当今文学流行趋势的了解与思考,始终找不到接触文学世界的窗口。(三)教学方法缺乏创新。阅读环节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教师讲究一定的教学方法。如果采用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式,大量的文字资料就会使得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很多汉语言文学教师在上课前要求学生们阅读名著,学生们往往一遍又一遍、反复地阅读,以致忽视了教师存在的必要性。不言而喻,这种教学方法存在诸多方面的弊端,只有在浓厚兴趣的引领下,学生才能日复一日地阅读。殊不知,语言学本是一门充满魅力、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善于挖掘文学的艺术魅力,吸引学生,令其产生探索欲望,才能够为汉语言文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这也是教师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的关键所在。但是,如果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依赖,缺乏教学方法的创新,就难以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不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水平。总之,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及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是主要的问题,需要教育领域的工作者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策略

上文主要分析了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策略:(一)创新教育理念。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需求,这就需要创新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背课文背知识点的教育方法的弊端,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当然,文学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在日积月累学习中慢慢沉淀形成,文学素养是区分接受过汉语言文学教育和未接受过汉语言文学教育人的重要方法。据相关资料表明,文学素养最初可通过家庭教育完成,当然,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不可能所有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接受到文学素养的基础性教育。对于绝大多数的文学专业学生而言,往往是在步入中学后,才开始接受正规的文学教育。因此,从总体上来看,这部分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时间比较短,因此,他们的文化底蕴相对薄弱。针对学生文学底蕴的差异性,还需要教师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因材施教,推荐给他们适合阅读的教学资源,尤其是推荐当前的流行作品和各类经典著作,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另外,教师要明确语言文学教学的目标,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在课程结束以后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技巧知识或者能力。依据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理念,其所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读写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开展中,要把教学理念牢记于心,以教学理念为指导展开教学活动。(二)创新教学手段。语言文学教学手段的创新过程中,优势与问题并存,由于汉语言文学本身就具有独特的魅力,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领略其魅力之后,就可以锻炼学生探究汉语言文学的内涵,这是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创新的优势。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创新的劣势在于学生在自行阅读大量文字材料的过程中,必须先把心沉静下来,这对学生的毅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对于缺乏毅力的学生而言,要想长时间完成文字阅读,难免太过枯燥。教学手段的创新要从脱离书本开始,尽量营造多面立体的教学氛围,而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通过尝试不同的教学手段,总结教学经验,打造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由于汉语言文学理论是抽象而难懂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加深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形成更深刻的记忆,例如,在讲解小说时,首先让学生们掌握作家创作小说的技巧,充分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在此基础上,进行小说阅读,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例如,对《零度故事》进行讲解,让学生们提前对作家的写作技巧有初步的掌握,了解作家的写作水平,对自己的文学素养有更加直观而清晰的认知,然后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小学生们各抒己见,提高课堂活力。总之,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手段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创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主要策略。今后,还需要相关专家学者们从更多层面展开进一步的深入分析与研究。

结语

目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教育领域相关人士给予足够的重视。今后,从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手段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等多个方面,提出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提供一定的助力,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思路。针对本文论述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还希望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在今后从更多层面展开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