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5 11:19: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困境;解决策略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语文教学内容,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解决语文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一种活动。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把研究性学习列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范畴后,研究性学习也随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了推广,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许多的改革成果。然而,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当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一、当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所面临的困境
由于受到一些初中学校的办学理念、传统教育观念、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评价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重形式的倾向
一些学校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形同虚设。一是重表面文章,忽视了学校在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没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语文学习的实际需要开发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只追求表面上热热闹闹。二是重书面材料,为了能够让检查者看得到成套的文字和图片材料,专门组织人员在材料上下功夫。三是急功近利,选择一些持续时间短,转换频率快,能够迅速取得影响的选题让语文教师和学生去做。四是轻实际效果,照搬别人的做法,机械地模仿,不考虑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能得到什么。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缺失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缺失体现在如下方面。1.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具体的目标和任务,让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难以捉摸,直接影响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效果。2.教材没有设计相对应的活动内容,初中语文教材还是按照过去的传统体例编排,很少有明确而又具体的可供语文研究性学习选择的课题或方法指导等方面的内容。3.学校教学计划中没有明确的校本课程方案,一些初中学校的领导、语文教师在研究和制订学期或学年语文教学计划时,仍以中考、统考、语文教材的要求为依据,语文研究性学习一直被边缘化。
(三)缺乏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配套措施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配套措施缺乏体现在如下方面。1.评价措施不配套。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检查、评估、督导、视导等活动的评价指标中,很少明确地涉及语文研究性学习。学校组织的评价对于学校语文研究性学习基本没有考核标准。语文教师则持应付态度,在形式上走走过场,至于实际效果怎样、学生表现如何,则基本不做评价。2.保障机制不健全。活动经费没有保障,使得不少设计好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流产。
(四)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的力量明显不足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的力量明显不足体现在如下方面。1.指导教师缺乏统一调配。一个班级的若干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若干个课题,常常只有一个语文教师在唱独角戏,没有什么合理的机制鼓励其他教师参与。2.全校相关学科教师缺少互相支持。虽然语文研究性学习有许多方面是要与其他学科发生关联,学校领导没能坚持全校一盘棋的方针倡导相关学科教师参与。3.校外指导力量使用不足。语文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话题有许多与社会相关单位、部门发生关联,但这些单位和人员不在学校和语文教师的支配范围,无法保证能得到有效帮助。
(五)缺少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
缺少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体现在如下方面。1.学校缺乏统一组织。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出现了一些问题,学校领导只是满足于一般的要求,很少考虑到让语文教研组或语文教师针对这一话题展开专门的研讨。2.教研组没能有作为。初中学校的语文教研组存在不作为的现象,曾有一所初中的语文教研组对于语文研究性学习如何开展、遇到过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等,压根就没有讨论过,更谈不到问题的解决。3.语文教师研究的动力不足。有些教师担心开展这种出力不讨好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容易在统考或中考中出问题,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结果有些得不偿失。上述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质量的提高。
二、摆脱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困境的策略探索
(一)进一步强化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
经过课改的洗礼,人们已经对于什么是语文研究性学习、为什么要开展、怎么设计和开展等问题,基本有了共识。解决现实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必须进一步突出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1.期待教育科研部门和教材编写者增加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虽然也有一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但远不能适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希望教材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的研究性学习选题,像超市一样让学生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时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而且能够提供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案例,对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参考和借鉴。2.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初中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督查。教育行政部门所组织的检查、考核、视导、督导,就像中高考一样具有指挥棒作用。要发挥好这种指挥棒的作用,一是要把语文研究性学习列入初中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在检查、考核时作为必查的项目,以提高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关注度;二是组织视导、督导时要抽调一些对于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所了解并能实施有效指导的人员,在发现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关的问题后能够帮助一线语文教师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三是对初中学校和校长考核时,要把语文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目标,并设计出相应的评分指标。3.初中学校领导要明确制定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具体任务。学校要坚持对初中学生的发展全面负责的原则,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推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措施,把它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手段,并采取配套措施,如考核教师设计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技能、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观摩活动等;还要组织专门的力量对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列入教师教学实绩的考核范围,努力形成一种有效的推动力。4.初中语文教师要把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要突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地位,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要确立正确的课程意识,准确把握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特点,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指导方式和实践程序;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重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此外,语文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思想,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给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实践、表现、思考、创造、成功的机会,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有效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努力提高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能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质量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初中学校领导、语文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缺失,而这种指导能力的提高,又需要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1.教育科研部门要适时研究辖区内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掌握区域内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然后组织专门的力量进行集中攻关,着力研究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组织好初中语文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提高初中语文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水平。2.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应开设以语文研究性学习辅导为专题的教育科研和培训。有些初中语文教师对于研究性学习认识模糊,缺乏组织指导能力。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初中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中,应开设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相关的课程或专题,组织研究性学习专题辅导,讲授有关的知识,进行案例研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帮助初中教师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素养,比如帮助研究和解决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资源问题,帮助研究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引导初中语文教师主动介入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深入了解学生在网络状态下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等。3.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必须体现初中语文特点。一是重视培养初中学生主人翁意识,指导教师要利用初中学生的心理,尽量让初中学生自己学习操作、实践,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学习、体验、总结、提高,而不是去当初中学生的“保姆”;要宽容他们的过失,容忍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或不足,多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二是必须重视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语文特点,以语文教材文本为依托,经过改造形成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与写作能力培养相结合,把培养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研究选题的论证、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报告的写作等,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语文课外实践相结合,像一些与初中学生生活相关的优秀影视作品、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设计精巧的广告、生活中出现的谚语、俗语、歇后语以及读书活动等,均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很好资源。4.研究新媒体背景下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路径。虽然初中学生对于网络的熟悉和应用程度没有高中和高校的学生那么普遍和深入,但是也已经渗透到初中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初中语文教师应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媒体就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带领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相关信息,研究具体问题,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视野,也利于师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中互动。
(三)构建科学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评价既是对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质量的检测,也是初中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组织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推动力。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初中学校办学、教育教学、学生发展都有积极意义。1.坚持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我们要强调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目标的激励性,认识到对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不是为了对学生做出鉴定,是为了促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活动能力服务的,在对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应尽可能地给以肯定性的评价,让初中学生在参加语文研究学习实践之后,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培养他们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2.要注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差异性。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不仅受到初中、语文两个方面特点的制约,而且还会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初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在评价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时,必须坚持差异性原则。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价所辖区域内的初中学校所开展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时,要考虑辖区内各学校间的差距,在对某一具体学校的学生进行评价时,还要考虑该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年龄、特点,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评价不同学校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的学生个体。3.要实现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初中的语文教师或语文教研组,可以是初中学生或语文研究性学习小组,可以是学生家长,可以是与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相关的社区或有关部门的人员,还要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只有坚持评价的多元化,才能兼顾来自各个方面的评价意见,使得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的评价结果更有说服力。4.要强调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过程性。一方面,运用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从明确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设计研究课题、选择研究课题,到组建学习小组、制订学习方案、开展研究活动、形成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展示等环节,不同的学生表现是不一样的,受到的锻炼也不一样,得到的体验和收获更是不一样。这些情况只能通过过程性的动态评价,才能给当事的初中学生以恰如其分的评价;另一方面,为了实施对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全程调控,每一个阶段都要进行适时评价,评价者应坚持评价标准。5.要构建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效评价机制。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的评价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仅是初中学校领导组织和实施的考核评价体系,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力量通过学期或年终考核和视导、督导的方式进行评价。学校要组建学校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监控体系,成立一个由分管校长、教务处、年级组、语文教研组组成的领导系统,明确各自的职责,制定具体的考核评价内容和指标,强化语文教研组对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设计、组织、调控、考核的责任。教师要采取具体评价策略,实施前看学生是否可以有效地利用学校、社会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实施中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做了些什么,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什么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实施后评价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情况、课题研究中的体验、语文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的质量、研究成果的展示方式等方面。
(四)建立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保障机制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条件,而且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这种机制不仅有领导、考核、评价的因素,还涉及资金、物资等方面。1.教育行政部门在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帮助学校研究和解决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在经费和物资上满足初中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为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物质支援,还要帮助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为初中学校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2.初中学校要建立起有力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领导保障机制。教务处、督导室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检查、考核方案。科研处要定期调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年级组要把检查班级语文研究性学习计划落实情况作为重要的任务,并将教师指导情况作为对教师考评的一项内容。语文教研组要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中的问题研讨,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案。3.注意发挥校外力量在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适时地聘请校外专家做指导教师,发动和鼓励学生请父母、亲属当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为了培养初中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社会交往能力,学校可聘请专业人员对初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进行培养。此外,还需要动员家长支持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动力。
(五)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校本教研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分层指导;探索措施
为了培养出符合国家教育部提出的核心教育目标,以“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背景的教学实践,研究性学习在新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成为了一个有机部分。由于含有大量的新内容,导致了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教师必须用未曾用过的教学方式去教学。经过近些年的实践以及观察总结,笔者认为只有充分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才有可能设计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及课后反馈与评估。
1研究性学习分层指导的概念
目前,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或问题为载体,设计一些与科学研究情景类似的课题,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分析以及处理信息,来进行体验和认知知识的产生和实际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在实际的高中数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研究性学习主要突显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产生疑惑,进而进行有效的探索,再收集资料进行合适的分析。此外,学习的目的是让不同阶段、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达到学有所成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对分层教学理念的引进便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设计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从而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的课题设计。例如,对于同一课题,不同基础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则认为此课题过于简单,没有实际的研究价值;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认为此课题有难度,不能很好的进行深入了解。因此,设置不同的课题时,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题,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2研究性学习分层指导的模式
所谓研究性学习分层指导,就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其经验、能力以及兴趣等,进行适当的分区,然后对课题的设计、研究方向进行确定,从而达到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2.1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设计:研究性学习的课提设计是一个具有研究意义的过程,包括对课题的材料收集、讨论、筛选等。教师必须先要有个总体的课题框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的课题设计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最终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
2.2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一般情况下是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包括四到六个人,其中,组员的选择既要保证学生的选择权利,教师也要有适当的宏观调控能力,使分组均匀恰当。通常先将学生分为三大类:A类,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成绩优秀、思维活跃;B类,学习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中等、成绩优秀;C类,成绩不理想、思维不够活跃。然后根据三类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课题的选定,保障设计意图明确和难度适当。2.3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分层: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针对问题的提出从而提出解决办法,但是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办法与学生的能力和指导教师的信息提供有一定的关联。所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的层次为:第一层次(C类)、第二层次(B类)、第三层次(A类)。第一层次的研究课题及学习过程只涉及到教材和基础的知识。由于这类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理解能力不够以及掌握的额学习方式不多,经常也有厌学的情绪。因此,在给这类学生设计课题时,尽量带有趣味性,问题设计相对简单一点。此外,教师提供更多的资料。第二层次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和掌握基本技能与方法。在教师的带领下,指导学生进行不断的探索、条件变化以及分析研究。第三层次则是引导学生不断地对课题进行变换与拓展。对于这类学生,知道教师必须进行精心地进行课题设计,难度中上,主要是对课题或课题中的问题或条件或结论进行变换和拓展,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全面思维和能力。
3研究性学习分层指导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分层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不是为了分层为分层,不是为了将学生两极分化,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让他们达到一个最终的目的,即让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得到最好的发展。认识到学生的差异的存在,从而进行分层指导学习,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以及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不同层度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分层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首先要遵循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准则,即评价主体的多样化以及评价内容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其次是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针对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收获以及贡献等,作出个人评价,然后对小组的研究性成果进行评价,最后结合两者进行综合评价。第二,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通常以定性评价为主,适当选用指导用语,辅导定量评价。第三,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对于课题的选择、设计、实施、结果以及实际意义进行各环节的诊断,最终得出终结性的评价。结束语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仅仅是一个载体,其作用就是使学生尽量展示他们对数学的理解,从而展示他们对自然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在成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给出适当的指导,包括课题是否有价值、是否方便交流、选题切入是否合理等。此外,比较有意义的课题还可以请这方面的专家进行评估,给出合适的意见,从而让学生更有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其信心,这将对他们的成长非常有利。另外一方面,当然,完成课题后还可检讨以及反馈,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一些成功的经验与挫折的教训,让研究性学习更具生命力和意义。
作者:侯峰庆 单位:山东省淄博第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鲁鹤鸣.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以“杭州市空气质量和汽车尾气排放现状关系分析”数列模型研究性学习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12-16.
[2]陈国军.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的设计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5:103-104.
[3]鲍建仁,班运利,王培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14,01:222+264.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新手教师;教学设计
进入21世纪,新型劳动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这个 “新”正体现在创新能力上。在这样的时代要求下,以培养未来劳动力为己任的学校,越发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正是为培养创新性人才而提出的课程形式。要帮助新手教师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我们必须首先对核心概念――研究性学习进行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为新手教师开展好研究性学习课程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依然意见不统一,有观点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有观点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模式。但不管哪一种定义,都对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有统一的认识,学者们都认为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自主性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是要帮助学生改变原先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使他们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逐渐建立,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逐渐提升,学生才能更好地得到全面发展。
在《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稿)》中提到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和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并列。并且,研究性学习活动被视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因此,本文选择将研究性学习视为一种课程模式来进行相关内容的探讨。
二、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1.转变固有的教学观点,确立新的教学观、课程观
研究性学习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力的重要使命,新手教师当首先转变自己的思想,认清研究性学习的独特性。
(1)教学观的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不再只让学生被动接受课本中的间接经验,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生成意义,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分析、判断、反思和应用能力。
(2)课程观的改变。原先课程的开展往往严格遵循课程计划或教学指南,学生学习的是静态的课本。而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实际的课堂中不断生成知识的一个情景化的社会过程。学习者被置于课程的中心,除了建构知识,还学会了与他人的交往。另外,也正是因为研究性学习强调在过程中的生成,所以研究性学习的起点、过程和结果均表现出不确定性。在评价方式上,研究性学习也因人而异。
2.调整原先的课程教学设计,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在任何课程开始前,教学设计工作都是很重要的,它甚至可能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成败。
(1)确定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为了使学习不落于泛泛之谈,教师也要对研究性学习这样的自主学习活动设定目标。同时确定目标也是帮助教师选择学习材料、安排学习进程并且最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重要的指标和依据。另外,在确定目标时,我们除了设定总目标之外,还要注意设定出大致的分目标,当然分目标不是僵死不动的,它会随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不断开展而发生改变。
(2)确定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的学习基础主要是指学生的初始行为和学习特征。学生最终要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自身能力,所以,明确好学生的初始行为很重要,这也是为了确定不同学生的不同起点,便于教师在后期的研究性学习工作中对学生提出个性化要求。另外,不同学生他们的学习特征不同,我们应当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征,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不同的教学引导方式,从而真正帮助每位学生提高自我。
(3)学习环境的选择和设计。知识是有情境性的。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问题的探讨,因此对教学环境的设计,教师应当设置真实化的情景。在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这个实现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可以采用互动模式,包括学生与学生间的、教师与学生间的,也包括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学习共同体无形中发展起来。教师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不必对学习共同体介入过多,以免影响学习共同体中不同角色学生能力的锻炼,但也不能放任不管,当从宏观上进行指导。因为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会更加明确、外显,教师更易掌握学生现有的基础情况,从而便于教师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要求。
(4)学习成果的评价。在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中,评价设计要从三方面来开展,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根据评价结果对学习过程予以修正。我们当根据操作性目标,制定出测验项目的评价标准,并开展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事件进行修正,重新确定学生的初始行为特征。
[关键词]医学影像物理学 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021-03
目前,研究性教学理念在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研究性教学在国外起步早,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欧美研究型大学普遍开展的研讨课[1],在美国医学院校开展的项目教学[2],在日本东京大学开展的演习课等。[3]这些按照研究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课程,是不同学校根据学科发展和各自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在课程体系层面上开发的研究性课程。而我国多数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主要是针对传统学科体系中的课程所进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4] [5]如何在现有教育教学体制下,借鉴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在传统课程教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开展研究性教学实践,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医学影像物理学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根据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和医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在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中提出了将讲授与研究性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6],开展研究性教学。
一、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的研究性教学的实施
研究性教学的对象是2011级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通过充分研究课程教学大纲,确定“X射线投影成像”、“窗口技术和螺旋CT”以及“磁共振快速成像”三个专题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研究性教学。下面介绍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准备
1.分组
教师向学生说明研究性教学实施的流程,确定将全班分为9个小组,每组7人,学生自由组队。每组推选一名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学习任务分配、课前小组协作学习的组织。
2.明确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和要求
教师课前在网络课程上针对某个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案。方案由引言、研究内容及具体要求三部分组成。主要通过挖掘知识结构内部的逻辑关系,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热情,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能够从全局的视角把握该专题研究的方向,清楚为什么要研究、怎样研究。
以“X射线投影成像研究性学习”为例,引言部分要求学生根据X射线投影影像形成的物理原理,围绕最终得到高质量医学图像这个目标,开展对“X射线投影成像”的研究性学习。从图1可以看出,X射线影像的质量与X射线源、受检体、接收转换显示系统有关。只有研究X射线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以及接收、转换、显示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才能充分了解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在保证受检者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改善图像质量。
确定“X射线投影成像”专题的研究内容为:(1)医学图像质量的评价。(2)采用不同的接收、转换、显示系统,构成了X射线透视、X射线摄影、CR及DR,研究各种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3)研究各种成像系统中影响图像对比度、图像分辨率的因素,以及图像中的噪声、伪影和畸变,采取什么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图像质量。
对每项研究内容设置问题,明确具体要求。对X射线摄影,提出如下问题:(1)胶片的哪些特性会影响X射线照片的对比度?(2)为什么在X射线摄影系统中要使用滤过板、前准直器、滤线栅、增感屏?它们对X射线图像的质量有哪些影响?(3)在对受检者的不同部位进行X射线检查时,可通过控制摄影条件(如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或采用其他方法,得到对比度好的X射线图像。对软组织拍片,如检查,血管、消化道检查时,具体采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较高对比度的清晰图像?
3.掌握与研究专题相关的基础知识,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
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才有能力在设定的学习情境中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对某个专题进行研究性教学前,要求学生掌握与专题研究相关的基础知识。例如在进行“X射线投影成像”专题的研究性教学前,学生必须具备X射线物理、模拟图像及数字图像的基础知识。可以通过网络课程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二)实施
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总课时数为80学时,其中理论60学时、实验20学时。由于理论课学时有限,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的研究性教学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按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实施。课前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教学的基础。课中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充分交流,形成对知识多层次的理解,以培养学生能力。课后通过归纳总结,完成对个体知识体系的构建。
1.课前
要求学生按照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要求,以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组长负责分配学习任务,确定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时间。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或通过其他途径查找的资料进行自学,撰写学习笔记。组长及时收集小组成员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通报全组。小组讨论由组长负责主持,主要围绕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每个小组以PPT的方式呈现研究性学习成果,并在上课前发给教师。
2.课中
上课时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每组进行研究性成果汇报的内容,教师临时指定小组研究性成果汇报的主讲学生。主讲学生汇报结束后,小组其他成员有针对性地对汇报内容进行补充并参与答疑。每项内容汇报结束后,进行全班交流和讨论,教师及时给予点评。课堂讨论以学生置疑、提问,学生答疑为主,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适时参与和引导学生讨论,拓展讨论的广度和深度,拓宽学生视野。对有争议的问题或学生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课后
每位学生依据从课堂讨论中得到的启发和对问题新的认识,补充、修正、完善原来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完成本专题的作业。
二、研究性学习评价
研究性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一个相对完善合理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我国现行的学生成绩评价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即主要依据一次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这种成绩评价方式不能适应研究性教学的需要。研究性教学的目标不再是单一追求对知识结论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研究性教学对学生而言就是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把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纳入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研究性学习。[7] [8]
研究性学习评价将学生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学生在小组协作学习中的贡献度、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及学习成果是否达到知识体系建构要求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采取组内互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组内互评与小组互评在研究性学习评价中的权重为0.3,教师评价的权重为0.7。
(一)组内互评
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要求每位学生对同组其他成员进行评价,填写组内互评表。组内互评主要对学生在自学和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态度及研究性学习能力进行评价。为了增加评价的可操作性,结合组织课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在兼顾评价内容全面性的基础上尽量减少评分指标。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参加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及参加小组讨论的积极性三个方面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态度。从提出问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三个方面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详细制定各项评价指标的具体考查内容,为学生进行组内互评提供依据。学生通过参与学习过程评价,了解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不断规范和修正学习行为,完善学习态度。
(二)小组互评
课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课堂讨论时,要求每个小组对其他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过程进行评价,填写小组互评表。小组互评主要对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过程及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评价。从主讲表达能力、组员补充发言能力及展示成果质量三方面评价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过程。从小组成员参与汇报及答疑的积极性、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两方面评价团队协作。由于小组互评以小组为评价对象,有利于激励小组成员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完成课前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
(三)教师评价
教师除了要对每个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进行评价外,还要对每组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从学生参与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提出问题的相关性及解决问题能力三方面评价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的过程。由于每个小组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的内容由抽签决定,并不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全部,教师还要对每个小组提供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整体验收和评价。
三、研究性教学效果及思考
课程教学结束后,对参加研究性教学的2011级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适应情况、课前小组协作学习及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调查共发放问卷62份,收回问卷58份,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
调查问卷中包含15项单选题,采用了Likert量表的5级等距分级设置,分别用1、2、3、4、5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无所谓、同意和非常同意。表1调查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态度是积极的,充分肯定了研究性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表2调查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适应性及课前小组协作学习,其中一些项目均值偏低,这反映出学生在这些选项上的态度偏消极,值得总结和反思。
大多数学生认为研究性教学能比传统教学更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更具优势,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小组协作式的研究性教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习惯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将自己置于教学的被动地位,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想办法转变学生观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是研究性教学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造成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他们参与课前小组协作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进一步严格规范研究性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在研究性教学实施前,加大对学生的培训力度,明确每一个人的职责、小组协作学习的组织流程、研究性学习评价指标和具体评价内容,使课前学生自学和小组协作学习能有序开展。教师要严格把握开展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时机,确保在实施研究性教学前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的知识基础,控制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难度,及时公布对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结果,发挥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改进、完善和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课前学习是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研究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直接影响课中和课后阶段研究性教学的效果。在师资有限、大班授课的情况下,教师如何介入、了解和管理学生课前的研究性学习,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利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组织和管理课前小组协作学习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教师利用BlackBoard平台在课程内建立学生小组,授予每个小组组长管理小组论坛的权限。学生分组在小组讨论区进行学习资料和成果的交流,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开展协作学习。教师通过讨论区的收集功能,收集了解小组的讨论情况,有针对性地介入小组讨论,及时对小组讨论进行必要的引导。
四、结语
研究性教学在培养创新性人才上具有独特优势,规范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的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流程,制定一套完整的方案和要求,是保证研究性教学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前提。
[ 注 释 ]
[1] 赵莉,马骁,James W.Holsinger.研讨课的准备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13(1):94-96.
[2] 于双成,王庭槐,吴运涛,等.培养医学生的科研能力――解析美国医学院校的项目教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6):8-9.
[3] 李光贞.东京大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及启发[J].山东外语教学,2012(1):71-74.
[4] 单晶.大学物理课堂研究性教学的探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65-68.
[5] 吴冬梅.融入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S2):160-162.
[6] 许建梅,王瑞军,林卿,等.医学影像物理教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的探索[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3(4):4331-4334.
北京教育学院 赵玉如
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文件的课程设置表中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具体的安排:研究性学习每周平均3课时,高中三年间总授课时数为288节。从去年9月起,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在高中开设。那么,研究性学习与我们的学科课程、课外活动有什么关系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一)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区别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评价、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实施范围以及教师指导等方面。
1.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在课程目标上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态度、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
在知识方面,学科课程强调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它侧重于学生对于分科知识的掌握,而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综合知识的掌握。在能力方面,学科课程注重语言表达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更注重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的培养。在态度方面,学科课程更多地强调态度中的认知因素,而研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2.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在评价目标、方法和评价主体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在评价目标方面,研究性学习把学生在态度、多种基本能力以及兴趣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在每一方面变化的水平作为其主要的评价目标。它更注重学生个体在上述方面是否比自己以前有所进步,即更强调的是自我之间的纵向的比较。而学科课程的评价目标强调全体学生在各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发展。它侧重的是学生整体在上述方面的发展,即更强调不同学生之间进行的横向的比较。在评价方法方面,研究性学习既强调定量评价,更强调定性评价,且定量评价的种类也是比较多的。而学科课程的评价更多的是重视定量的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不仅学校的教师、其他学生以及被评价者等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而且校外的专家、学生家长等也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此外,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比较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如上海七宝中学的课题小组成绩的评价指标中,结题的权重仅为0.3,而过程的权重为0.5,开题的权重为0.2。
3.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在采用的基本组织形式上存在着差异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以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班级只是它们的辅助形式,而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主要是班级,小组活动和个别辅导是班级的辅助形式。
4.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在所采用的基本的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差异
研究性学习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访谈、观察法等,学习方法主要由学生小组和个人来选择和决定,而学科课程更强调讲授法,大多数时间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方法主要由教师来决定。
5.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在实施的范围上存在着差异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空间是较为广阔的。它可以在校内,如教室(但这不是主要形式,只是一种形式)、实验室、图书馆,也可以在校外的各个场所,如在街道,学生们可以在行人中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等。
6.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主要是针对学生整个实践活动的指导,如对开题报告的指导、某一研究方法的指导、结题的指导等。教师的指导更是一种个性化的指导,往往根据小组或个人提出的不同问题而给予个别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不是一种系统的指导,而是简要的指导,往往只是提供一种方向和原则。有时也提供一种具体的指导,如老师发现学生们在运用某一研究方法时出现了一些问题,会利用一二节课的时间来讲授这一方法的使用。而学科课程中,教师的指导是系统的(即教师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系统的各学科的基础知识)、统一的(面向全班学生,至少也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指导),而且主要是对学生认识活动的指导。此外,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门学科,因此需要几位老师共同来对课题进行指导,而学科课程中,指导教师往往是负责本学科教学的老师。
(二)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的出现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适应世界课程改革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在进行课程改革时,都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了自己的课程体系之中;二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的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是以学科课程为主,从前面对学科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比较中可以看出,学科课程只是强调了人的某些基本素质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则强调的是另外一些被学科课程所忽略的,且又是当代社会需要的一些基本素质,如人的交往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能力等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课程与研究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是强调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一方面强调人的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人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提高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结合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加Maker教授把问题划分为5种类型。
类型1——教师和学生都知道这一问题及其解法,只有教师知道问题的正确答案。类型2——问题已为师生所知,但问题的解法及其答案只有教师知道,而且答案只有一个。类型3——师生都知道这一问题,但方法和答案只有教师知道。类型4——问题为师生所知,但方法和答案师生都不知道。类型5——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答案对师生来说都是未知的。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可从多方面来确定。
从Maker教授的5种问题类型,我们可以看出上述的一类、二类和三类的一部分问题是属于传统的学科课程中常见的问题,而且解决的方法往往只需要运用某一学科的知识就能够解决,如108÷9=?这是一个我们常见的问题。它属于第一类问题。教师和学生都知道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而且他们也都知道解决这一问题依靠我们在数学课上学过的除法知识就能够解决。而第三类的一部分、第四类和第五类问题恰恰是研究性学习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从第四类问题开始,我们看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经超出了教师所了解的范围。实际上,它开始体现了一种开放性,向学生的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到第五类问题,就更加开放了,连问题都不确定了。然而,问题大多是一种真正的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由于它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很难只用某一门学科知识就把问题解决。从第一类问题到第五类问题,我们发现:无论在问题的确定,还是在方法的选择以及结论上,都在由确定方向向不确定方向发展,由静态的课堂走向学生动态的生活。确切地说,书本上的知识更需靠学科课程来帮助学生掌握,而生活中的问题更需要研究性学习来帮助学生们解决。书本知识是学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基础。因此,我们既需要学科课程,同时也不能忽视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不能划等号。它们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
课外活动多以扩展、加深学生的某些学科知识战培养学生的体育、文艺特长为目标,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它面向的是一部分学生。研究性学习则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素质为目标。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
2.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在选择范围上存在差异
课外活动的可选性大。首先,学生参加与否,选择的权力在于学生;其次,课外活动允许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爱好来选择不同的兴趣小组。比较而言,研究性学习的可选性是有限的:第一,它要求全员参加;第二,每组活动的小主题是根据本组的情况,由小组成员共同来制定的。
3.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存在差异
研究性学习强调活动内容的综合性,强调活动内容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而课外活动的内容要比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更为广泛,除上述内容以外,它还包括某些学科课程的内容,如语文课外活动小组、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它们的活动内容主要是围绕着不同学科课程的内容来进行的。
4.两者的实施规范有显著差别
关键词:数学 研究性学习 探索 实践
如今初中数学新教材,原有的知识体系已被打破,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自然地延伸到了社会、生产、生活和科技等现实领域。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引人入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教育理念展现其间,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了条件,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研究性课题为我们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起到 了一定的启发作用,然而,数学研究性学习应该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其课程目标和发挥其课程功能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一些观点和做法。广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即探索性学习。但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狭义理解,因此两者不能等同起来,要看到它们的区别: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索性学习基本上局限于课堂之内,并体现于课程教学的某个环节,而研究性学习则远远超出了课堂之外,并且探究的因素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的始终。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狭义的理解。人们谈论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两种指向:一是指研究性学习课程,二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它是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作为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也就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便有利于学生从事“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 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1、课题的选择是数学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关键。
研究性课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数学新教材中虽然提供了“课题 ”,但这并不完全是学生做的“题目”,适合于学生“研究”的题目,不仅要“可能”、“力所能及”,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亦即通过学生的“研究”,真正能实现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并将研究性学习中能获得的知识技能运用于数学学习,使之拓展和加深。而现在我们的学生提出问 题的意识普遍较为淡薄,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甚至我们的老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觉得数学研究性学习很难开展,这里要特别注意,切不可简单地将新教材中提供的课题作为全体学生的研究课题,或者在一些资料中找几道或编几道“应用题”,让学生做做就算完成了任务,错误地将“研究性学习”简单地理解为在教室里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几道“实际应用题”。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采用“长课题”和“短课题”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长课题”每学期安排2到3个为宜(视备课组教师的人数而定),课题研究的时间长度为一个学期,主要以小组研究的形式进行,课题尽可能在数学学习生活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交汇点上产生。而“短课题”可理解为专题研究活动课题,也就是在数学教学中,每一单元 或每一阶段都确定一个研究专题,“短课题”研究的时间长度一般较短,比较适合个人独立研究。
采用“长课题”和“短课题”相结合的方式,使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但运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本身,而且运用于数学学习中,研究性学习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与数学课程所获得的间接经验,交互作用、相辅相成,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与数学学科的应用功能的发挥。
2、 研究的过程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重点。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的实践 与体验,学生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使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因此,研究的过程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重点。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给学 生保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设者,给学生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管理上,要做到外松内紧,督促、指导每位同学填写好每一次活动情况记录、活动体会等等,每项工作落实到位,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理解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采用有效的评价策略是数学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的保障
关键词:制药工程;研究性学习;教学考核;评价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33-02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已成为我国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1]。在大学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开展了相应大量的研究与探索,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根据不同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框架结构的研究性教学方案,但其效果如何,以及研究性教学开展对培养人才的作用,仍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性教学评价方案及体系的构建。尤其对于工科教学来讲,(制药)工程师的教育收益低于同等情况的全国平均教育收益率[2]。如何培养制药工程师等工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自我发展的基本原则,结合制药工程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探讨研究性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一、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考核评价的基本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能够使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学会团队合作与交流。研究性学习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教学中心思想,注重在制药工程课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制药工程技术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建立相应的教学考核评价方法,有助于培养创新型的制药工程人才,满足中医药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二、更重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感受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情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通过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成长机会,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以及情感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更重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评价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是对知识体验、总结的过程,要积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引导其具有合理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归纳与总结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进而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指导调整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使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在制药工程研究性学习中,要重视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研究性学习环境中,通过研究具体制药工程项目,主动获取相关专业知识,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自己个性化整体、全面发展。
四、更重视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提升的评价
一般教学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理解中的应用情况,而研究性学习不仅是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尤其强调在此基础上,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提高科学研究应用能力。因此,研究性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制药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需要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性学习,要重视制药工程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
五、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
考核评价是总结本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监控作用。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主要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来构建该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
六、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贯穿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多元性评价,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结合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原则,在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开展全方面、多层次、多元的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主要通过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听课教师或专家评价四种评价形式展开,包括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态度、成果展示、项目解决的深度与水平、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与学习方法等,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构建对学生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分析该制药工程项目提出的内涵和实质,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目的性地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合理设计研究方案,开展方案比较,认真做好笔记,积累研究过程动态的、真实的和完整的记录,深入分析数据,撰写学结、心得体会等。这些资源是研究性学习评价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也是学生自我评价和积极反思的重要依据。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以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技能和应用能力全面提高的目标,因此需要开展对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对课程的总结性评价。在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考核评价我们采用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比例分别为40%和60%。平时考查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平时作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态度与探索精神,团队协作与交流,归纳与总结等。让学生真正地领会本课程的学习意义和用途,对其以后的职业生涯起着关键性作用。
七、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具体实施的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为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同样需要一定的评价体系,以评估在制药工程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成效,具体实施步骤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以及教师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方法是否得当。
首先在工作量上成倍增加,研究性学习的含义也即是要将学习和科研联系起来,从目前的制药工业发展实际中选取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3]。研究性项目方案的设计需要教师具有较好的制药工程实践经验和水平,较为扎实的制药工程理论基础,能够准确把握当今中医药工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具有综合整合和拓展能力,以及能够根据项目内容设计新颖的研究性教学方案。
而在评价教学效果上,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由于个体差异比较大,学生发展不均衡,而制药工程是一门实践性特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目前考核评价的内容、体系还不能全面体现学生能力的提升程度,尤其是在制药工程工科能力的体现上,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寻找如何在现有的条件、基础上,运用合理的评价方法,构建较为合理的评价体系。因此针对具体课程来说,制药工程是中医药工业发展的基础内容和基石,可以通过学生对课程理论的掌握、工程技术方法及其与实验方法区别的理解,建立制药工程的理念,在整个形成过程中,建立分阶段的评价内容:首先全面调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对制药工程的理解程度,中期测验对基础理论和制药工程技术方法的掌握程度,最后评估制药工程的理念效果。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开展双向评价的方法,学生对教学方案的接受程度进行评价,反馈给教师;教师对学生掌握的程度和深度进行评估,反馈学生调整项目方案。
开展研究性教学也需要学校有一定的保障体系。作为制药工程等工程类课程教师,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积极掌握中医药工业最新发展动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灵活运用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研究性教学。这需要学校给予大力的政策和环境支持、保障,同时需要辅助、支持教师建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共享平台,进一步提高研究性教学的教学效果,将制药工程的理念深入学生的知识框架中。
教学评价是一种手段,通过教学评价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质量。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与传统的评价体系相比,更为复杂,涉及到学生的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等评价标准、评价指数的较大改变[4]。从学生评价体系来看,要考虑不同学生的表现,学生独立的、开放性的思考、分析和综合思路,这对于教师如何合理评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从教师评价体系来看,教师前期需要的基础、背景以及教学方案的设计等工作量很大,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学科综合素质,同时需要相应的掌握、灵活运用教学发展规律的能力,以及在具体实施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驾驭能力和水平,因此如何客观地评价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就显得比较复杂。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有新的教学理念的全面转变和更新。在不断提高工科教育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开展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可促进教师自身制药工程素质的大幅提升,完善研究性教学方案设计,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工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翔,张丽梅.“研究性学习”的历史沿革概述[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217-218.
[2]董增文,邓晓华,张华.研究性教学在工科教育中的实践与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64-167.
一、走出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性质认识上的误区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是高中生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他们关注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在实践过程中综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并非地理科学研究。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可以说是借鉴于地理科学研究,但是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对于地理科学研究而言,研究是目的,对于研究性学习而言,研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变成地理专业人才,而是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应用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地理问题。例如,学生做《某某地水土流失现状调查》这个课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调查取证,收集信息,分析出一定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建设性方案,而是通过研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
2.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不是地理课外活动。
地理课外活动与地理研究性学习有许多共通之处:二者都强调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在功能上都能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但是,二者有着实质上的差异:地理课外活动实质上仍是地理教学活动,但它是学生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外,可自由选择参加并无什么课业任务的活动。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是指向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其立足于地理学科,又可以超越地理学科。既然,作为一门课程,就有法定的课时安排和相应的任务要求。
二、走出离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价值认识上的误区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表现出选题范围广、资料来源渠道多,处理资料能力要求高,结论的实用性强等特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l.不能将其功能“神话”。地理研究性学习如果能够有效实行,其作用和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不少地理教师会走向极端,认为这个“好东西”应该时时、处处、生生都用。其实,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相对于“接受式学习”而言的。就人的发展而言,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结伴而行。在新课程中强调“研究性学习”,只是要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地位,使两种方式相得益彰,各尽其能,否则,我们将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学习方式的又一次失衡。
2.其价值取向与高考是和谐的。
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上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尚有困难,还要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肯定会浪费不少时间,这样必定会影响备考,高考质量肯定下滑。近几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下的地理试题已经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题目逐渐走向综合性、开放性与实践性。所以,高中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不仅不会给备考带来负面影响,反而会有利于广大师生在新的高考形式下赢得先机和主动。 转贴于
三、走出教师角色认识上的误区
1.地理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
有些地理教师摆脱不了传统教学的角色定势,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仍处处以“权威”自居,要求学生按照他指定的课题、设计的方案执行,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处处干涉,一切由他说了算。地理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并且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所以要放手让学生去经历。其实,学生选择的课题有可能涉及地理范畴的任一分支,甚至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这对于地理教师来说是无准备甚至不熟悉的。教师应当放下架子,平等的与学生共同学习、讨论,教学相长,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2.地理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
有些地理教师认为,地理研究性学习既然强调自主探究、亲身实践,那么,就可以对学生放任自流。这又走人另一个极端。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有特定规律的学习方式,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学生常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常见的有几个方面:第一,很多学生会面临选题不当的问题。
四、走出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评价上的误区
对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实现地理课程目标,发挥教育导向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和方法,若评价不恰当会导致地理研究性学习偏离正确轨道,从而违背活动的初衷。
1.评价要同时重视过程与结论。
地理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运用,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因此,必须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如建立学习档案袋等,记录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当然,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学习,应当重视学习的结果,因为追求成功是人的本能,在成就需要的驱使下,使学生表现出追求较高的目标,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竞争并超过别人这样一种积极的状态。
2.评价要客观公正全面。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选材特点;数学应用意识;研究性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71-1
研究性学习与通常的学科课程的学习有着显著的差异,它不再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置的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是一个由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这对高中数学教师来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是值得我们共同研究、探讨的。
一、研究性学习的选材要符合社会性、实践性的特点
1.综合性。即围绕某个专题组织多方面或跨学科的知识内容,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2.社会性。即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如注意开发社区资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等。
3.实践性。即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
二、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向要抓住学科特点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向,可以从这几方面参考:(1)从教材中选择内容;(2)从拓宽知识面选择内容;(3)从数学应用中选择内容;(4)以学生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题材。“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切身体验和对科学的领悟与概括。研究性课题从学生中来,可以揭开研究性学习的神秘面纱,从而增强学生的研究热情。因此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确定选材,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确定“曲线划分平面的部分数”、“我看数学发展史”、“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彩票问题”、“高层建筑与阳关照射”和“计算器在数学中的应用”等课题。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应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大致有三种模式:用信息技术展示问题发生、发展过程的演示模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探究模式和以学生使用计算机软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在第一种模式下,在引入概念、陈述定理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向学生展示难以用语言或一般教具阐述的事实,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表象,理解新知识。如对于一些轨迹问题,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图形计算器的轨迹功能,制作一些动画,演示轨迹形成过程。
在第二种模式下,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演示功能,而且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做“数学实验”,利用信息技术的测量、绘图、变换、运动等特殊功能,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来处理数据,发现规律。例如,在指数函数的教学中,可以给出某城市十年期间燃料的消耗量,让学生利用图形计算器,给出这些数据的回归方程,画出方程的图象,并预测若干年后的燃料消耗量。通过图形计算器,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描点、画图,并根据图形猜测方程为指数函数,还可直接利用其提供的功能直接求消耗量。
在第三种模式下,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小组合作的研究性学习。例如,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出的研究性课题,如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函数y=Asin(x+φ)的图象、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事件发生的概率等,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事件的发生过程,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小组合作探索获得问题的解答。
四、研究性学习要注重学生过程的评价
数学研究性学习评价重在考查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水平。所以,成绩记录除设基本分外,对有创意的研究性学习论文或设计方案给予加分,等级一般为优秀、良好、及格,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时,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要启发学生能够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和钻研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评价方法可分为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两个方面,个人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和所在集体对该学生的评价;集体评价可用课题小组之间的互评和老师的评价方式进行。
研究性学习评价就是对参与活动的全体学生作出价值判断,就是鉴定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在活动中反映出来的综合素质。评价从本质特性来说是一种价值判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追求。因此,在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更加重过程、重创新精神、重体验、重合作、重参与。
五、研究性学习要突出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228-01
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无疑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应该说,目前中学对数学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体现在推动了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学校、社会、家庭间的相互配合,从整体上推进了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加快了教学设备的更新,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充分尊重与满足师生及学校环境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有助于学校形成支持和激励的氛围,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数学研究性学习没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因而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审视和深入思考,并在实施前就要加以注意。
一、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展开要学会因校制宜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选择研究专题,同时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种教育资源。学校内部资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数学教师,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校园等设施设备和场地。也包括反映学校文化的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等部门的数学人才和数学电子信息资源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困难的地区和学校,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需求越迫切。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转换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数学教师观念转变是前提,同时要求数学教师也要进行角色的转换。首先,数学教师应是学习者。因为“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人本思想的体现,因此数学教师要摸清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特点,以学习者的身份去体验数学研究,以学习者的立场参与其中,去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进而引发学生学会向数学提问,学会向数学问题解决提问。
其次,数学教师应充当指导者.
再有,数学教师应充当评价者。这里的评价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多注重过程,注意激励与导向的结合。注意多元化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方面已达到的程度水平,更要关注学生行为、情感、态度的生成和变化,一些中学开展的数学研究性学习论文答辩会和成长纪录袋的评价形式值得借鉴;二是数学教师对自身的评价。数学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对任何学习活动都要有反思与体验,对研究性学习也是如此。从这一点来讲,数学教师应当去反思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强化评价意识。只有知道什么样的选题是好的选题,自己才能帮助学生把好关、选好题,只有知道什么样的指导最到位,才会引领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三、研究性学习的定位及其与数学教学的关系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不是只针对少数优秀学生的,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追求目标,鼓励学生介入数学学科前沿的研究,要求学生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并不强求每个学生的最后研究结果都必须独一无二.。强调这样的定位,有助于预防数学研究性学习变为新的数学学科竞赛。
四、应着眼于使学生认识数学文化的魅力,将知识融入到生活实际
数学研究性学习应首先着眼于让学生融入生活实践,所研究的数学问题不要求很大,只要能有一定的生活实践意义和价值,不管多么小的问题,都不失为一个好问题。在以往的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中,也己体现了这一着眼点。如某中学同学研究的“学校食堂窗口的设置问题”就是从生活实践的角度出发,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找到了学生到达窗口与厨师盛饭时间的大致规律,从而让同学们更加融入了身边的生活实际,也增强了服务于生活实践的意识。学校和教师作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真正的管理者和执行者,一定注意不要贪大舍小。要首先从观念上教会学生融入生活实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数学是生活世界的财产,在实践中应用数学财产,而且这种应用与感兴趣的日常实际密切结合,就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实践、提高生存能力,从而使生活变得轻松,因而会让学生们感到学习数学的轻松愉快。
总之,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无疑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研究性学习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但究其实施过程,也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作为载体。从而,现行的中学各学科教学也都应该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宋益大.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之关系的思考与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2] 熊有胜,李建辉.合作探索学习的指导:原则与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论文摘要:为解决基础教育领域严重缺乏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问题,本文以河北民族师范学校为例结合地方高师院校及学生的特点,对在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理论的探索和初步的实践。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的重视。然而,在研究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缺乏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师。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普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构建起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育学》是高师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选择该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影响到更大范围内的师范生,促使各学科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积累经验、掌握方法、培养能力,为将来任教奠定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界定
一般人们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广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狭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是为充分展开“研究性学习方式”所提供的有计划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机会。
本研究中,笔者将高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来理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学科领域和社会及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去建构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
(一)研究性学习前期准备
学生们由于长期处于接受式学习的思维定式中,所以在首次接触研究性学习时,很可能会表现出困惑、茫然和无所适从。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教师需要通过讲座等形式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作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实施过程和方法
第一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职责分工。
课题研究组人数一般以4~8人为宜,便于合作与集中。组员在小组中根据自身爱好和特长负责不同的研究任务,此外还要有不同的职责分工,例如,负责记录研究进展和活动情况的“记录员”、负责小组与教师以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的“联络员”等等。
第二阶段: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指导学生要注意选择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这是学生选择既有价值又适合自己的课题的必要条件。
第三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制订的是否合理决定了课题研究效率的高低。研究方案应包括课题的名称、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实施步骤与进度、成果的表达形式、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在制订课题研究方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根据课题内容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研究方法。
第四阶段:进行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组成评审小组,所有课题小组参加。第一步由小组汇报:课题的由来、课题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方法、计划进度及人员安排;第二步由评审小组和全班学生对其开题报告提出质疑,小组成员针对问题进行答辩;第三步是评审小组评议,综合各方意见,决定能否开题;第四步是向各组提供修改意见,组织学生丰富和完善其研究方案。
第五阶段:小组实施课题研究。
在本阶段,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开展研究,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方案,使课题得以完成。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进行分工合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开展调查、走访专家和有经验的实际工作者等方法收集相关方面的教育信息。之后对信息进行处理--判断信息的真伪,识别信息的价值;将资料整理、归纳,使其条理化、逻辑化;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第六阶段:成果交流,结题报告。
学生将本组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课题研究报告发表在网上,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审,同时,各组可以在对别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质疑和评论中进行充分交流。
在成果交流之后,召开结题报告会。由每组汇报人员在限定的时间内简要汇报开题后课题的具体实施过程、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取得哪些研究成果以及在研究中的体验与收获。
(三)总结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关系到研究性学习意图能否实现。对高师院校学生实施教育学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应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多视角化、评价全程性、评价激励性原则,在研究性学习的前、中、后期进行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9.
[2]金建生.研究性学习理论及实施模式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 研究性学习 调研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1-0022-02
2007年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保障基础教育师资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状况及存在问题、教学能力等开展调研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但很少涉及对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调研。研究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也应是免费师范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很有必要对免费师范生研究性学习的状况进行调研,为进一步指导和改善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采取整群抽样方法,自编“免费师范生研究性学习调查问卷”,抽取陕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75份,回收问卷355份,其中有效问卷345份,有效回收率为92.0 %。有效收回的调查样本涉及8个专业(数学、化学、生物、物理、中文、思政、历史和英语),其中理科185名,占总数的53.6 %,文科160名,占总数的46.4 %。男生 152名,占总数的44.1 %;女生 193名,占总数的55.9 %。2008级学生192名,占总数的55.7 %,2009级学生153 名,占总数的44.3 %。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研究数据运用SPSS19.0和Excel 2007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免费师范生学习相关理论的自主性不强
在对“了解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问题的回答中,77%的学生选择听教育学教师讲解,有12%的学生选择听讲座、报告会,有8%的学生选择互联网学习,另有3%的学生选择查阅相关书籍。这一方面说明学校开设了相应课程,举行了相关内容的知识讲座,为学生学习理论提供了资源,另一方面也显示大部分学生是按照学校的课程要求去学习相关理论,只有少部分学生能主动去学习相关知识。研究性学习本身就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但由于应试教育长期以来一直禁锢学生的思想,这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仍习惯于灌输式学习, 被动学习知识成了思维定式。
(二)免费师范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特征认识存在误区
在回答“研究性学习适合针对哪些学生开展”时,虽有76.7 %的学生认为“全体学生参与”,但仍有16.0 %的学生选择“大部分学生(不含差生)”,7.3%的学生选择“少数优等生”。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全员参与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认识不足。[1]针对如何评价研究性学习,7.8%的学生认为应由教师来评价,19.0%的学生认为应由学习小组进行评价,73.2%的学生则认为应由教师与小组结合评价,这说明免费师范生对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有自己正确的认识,但对于评价方式,有17.5%的学生选择只注重结果,这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很看重研究性学习的结果。
(三)免费师范生对待研究性学习态度积极
学生在回答“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动机(多选题)”时,有296人选择“兴趣爱好”,285人选择“提高能力”,68人选择“拓展视野”,15人选择“完成学习任务”。可见,大部分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是因为兴趣爱好,目的是为了拓展知识、提高能力,学习态度积极向上。
(四)教育实习对提高学生认识有促进作用
对2008级(已完成教育实习)和2009级(未经历教育实习)免费师范生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经历教育实习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认知程度更高(见表1),收获也高于低年级学生(五)免费师范生对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掌握有待提高
在“常见科学研究方法掌握”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只有1.2%的学生“完全掌握”(选项得分为4),14.7%的学生“基本掌握”(选项得分为3),78.8%的学生“知道一点”(选项得分为2),5.3%的学生“一无所知”(选项得分为1),这说明多数免费师范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还需进一步提高。2008级与2009级学生对此题的均值分别为2.785和1.456,从中可以看出,高年级免费师范生对常用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优于低年级,差异显著(x2=0.043,P
三、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知识不仅可以引导研究者的思维方式,还能规范研究者的研究行为。免费师范生对研究性学习理论知识掌握还有欠缺,对研究性学习的特征认识有些模糊,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搞清楚其相关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学习的途径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设置的相关课程,还应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报告会、讲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二)积极参加大学生科研课题,训练科学的研究方法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选题,可以通过申请学校大学生科研项目得到锻炼,科研课题的申请与立项研究本身就是研究性学习。高校每学期都有针对学生的各类课题申请,仅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有多种国家级、省级、校级课题申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课题进行申请,成员有序分工,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最大发挥;从课题的提出,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等的确定,整个过程都渗透着研究性学习。通过课题研究,可以系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因果分析法等,[2]每个成员都能得到收获和进步。
(三)珍惜教育实习机会,强化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操作
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理论联系实践,更能加深免费师范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利于自身教学能力与所教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教育实习中利用人教版生物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专题,设计《果酒的制作》研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收获知识,体验研究性学习过程,领悟全新的思维方式,而且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不同版本的高中教材都有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章节,以生物教材为例,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选修二《生物科学与社会》第四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中图版和北师大版的教材中的探究实验等,都非常适合应用研究性学习开展教学。
(四)重视学习方法,及时有效地和教师沟通
研究性学习不是简单地学会具体的、直接的学习内容,也不是单纯体验每次学习过程,是要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在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有所创造。调研表明,免费师范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掌握这种有效学习方法的学生还偏少,需要在今后研究性学习中进一步加强与提升。此外,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选题的深度、可行性程度、设计方案是否合适、学习中能不能持之以恒等,这都需要教师必要的指导。由于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所以学生要学会主动地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主动解决研究性学习中的困惑。
(五)学校完善相应政策,调动师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提升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学校应完善相应的政策,充分调动学生以及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给予研究性学习充足的经费支持,增加各类大学生科研课题数量,促进更多的免费师范生积极参与课题。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更新教育观念,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完善学生的评价标准,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让学生主动走进研究性学习,强化教师指导,这样效果会更加显著。
[ 参 考 文 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