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资源获取途径

教学资源获取途径

时间:2023-11-16 11:02: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资源获取途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资源获取途径

第1篇

教学资源是指形成课程以及运用课程组织教学活动的要素和必要的实施条件。地理课的教学资源从广义上讲,包括整个宇宙世界,即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全部成果,纵横时空、包罗万象;从狭义上讲,涵盖天文学、气象学 、生物学、土壤学、水文、城乡、经济、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环境伦理学等方面。另外,从时间上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从区域上可分为社区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三类,从性质上这些资源包括天、地、人(物)三大资源,从形态上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类。可见,地理课教学资源的获取和整合背靠的是整个宇宙世界,面对的是全社会,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宽广无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教师对地理教学资源获取与整合的能力与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活动依然存在一些弊端。如习惯“ 以本为本”“以知识为中心”,把教学活动困于教室里、学生束缚在座位上;对教学资源的获取与整合渠道单一,不善于涉猎课堂以外的丰富、生动、鲜活的教学资源。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教学资源的获取和整合是一个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获取教学资源,包括发现教学资源、判断教学资源的重要程度和采集有效教学资源等过程。整合教学资源,就是要运用判断、推理、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对教 学资源进行筛选、调动、分配和运用,使之成为新的整体。就地理课教学而言,获取和整合教学资源就是要在教科书的基础上,大量引进课本外的材料,如文学作品、图表数据、影视片段等等,创设教学新情境,编写教学新案例,设立教学新课题。

对硬件性教学资源的获取和整合,大多采用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依确定对象、实践考察、制定教学方案三步进行。例如开展《小冶炼的污染危害调查》的课题研究,首先确定对象,即小冶炼的地点和相关的小企业,然后带领学生实地进行参观、访问、考察,最后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制定具体的教学步骤。对软件性的教学资源的获取和整合,一般大多采用引用、重组等方法、分确定内容、采集和利用以及“装潢成品”三步进行。例如,“可持续发展”一课,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先去多媒体教室、图书馆、资料室查找有关内容,然后将教学步骤制成多媒体课件。

对教学资源的获取与整合,并不意味着可以将教科书束之高阁。实际上,教科书始终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因为教科书给我们确定了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处在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地位。因此,获取和整合教学资源首先要认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认真阅读理解教科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和教学方式方法,最大程度地利用教科书这一最有效最现成的教学资源。当然,地理教科书中的学习资源有限,需要教师进行补充,必要时也可以对教科书进行取舍、修正。如“人类认识的宇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首先向学生解释,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指对大尺度的时间和空间中物质存在形式的认识;而后罗列讲解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发展过程时增加两点:中国古代张衡等的“天地观”,公元2世纪托勒密的“地心说”。又如,“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教学中,比较世界和中国宇宙探测时及时引进“神舟五号”(2003年10月)、“神舟六号”(2005年10月)和“神舟七号”(2008年9月)发射与返回知识到课堂,受到学生的欢迎。

地理教科书有一个弱点――滞后性。因此,在对教科书整合的基础上,教师还需根据时代的要求,对教科书这外在的教学资源进行第二次获取和整合。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是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课程资源,为及时吸取鲜活的材料去填补教材的空缺,教师应把网络资源当作课程资源的一座“金矿”来挖掘。例如,在教学“农业生产活动”一课时,向学生介绍“自动管理的蔬菜、花卉工厂和无土栽培”,提高了学生对科技在农业中作用的认识。又如,我们平时从网上下载的“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机遇”、“未来的铁路――磁悬浮列车”、“苏黎士人脚下有黄金”等资料制成小卡片的形式,发给学生阅读,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兴趣与能力。

学校图书馆或资料室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地之一。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知识比较广泛。因此,地理教学要注重知识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联系,通过学习主题设计教学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搜集、运用新材料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能力。但现在许多学校的图书报刊等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有些教师和学生把翻阅它们仅仅当作消遣休闲的方式。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阅读学校图书报刊,应该成为获取与整合教学资源研究中的一个课题。获取和整合图书报刊资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确定不同的课题,以利学生搜集、筛选资源并进行思考、探究;同时,组织学生建立地理兴趣小组、阅读小组,这也是师生共同获取和整合教学资源的一种生动活泼、切实可行的好途径

地理课程资源的获取和整合不仅限于上述几个途径,作为一种新型的探究式学习,教师要努力开辟多种渠道,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诸如民间文化、乡土材料均可用作课程资源,应该不断利用与挖掘。学生是教学资源获取和整合的首要的关键的要素,在地理课教学资源获取中,应把学生置于一个突出的地位上,使学生实现由过去的旁观者、使用者、学习者向主人翁、获取者和创造者转变。应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终生学习和探究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地理课教学内容繁多,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切实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才会使地理教学资源获取和整合返本归真,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第2篇

语文无处不在,语文课程资源亦用之不竭。

资源,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课程资源,是指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资源,即一切可以被师生开发和利用的在教与学中使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包括各种学习材料、媒体设备、教学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等。具体表现为教科书、练习册、活动手册和作业本,也包括实验和课堂演示时所使用的实物,还包括录像、软件、网站、电子邮件、图书馆、电教室、教师等大量可利用的资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材料、网络课程和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

课程资源从何而来?一是靠教师自己亲自动手制作,二是通过各种渠道购买、收集或加工别人的教学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所用。在获取和使用他人素材资源的时候,一定要遵纪守法,健康使用。我认为,积累资源除了自己制作外,还可从以下方法和途径兼收获取。

一、从网络中获取

网络是一个资源大仓库。常见的文字素材、图形素材、动画素材、音视频素材等大多都可以从网上获取,平时在上网过程中看到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就及时下载。

网络虽然能带给我们大量的信息,但有的网站内容低劣,一定要选择健康、正规的网站,并且学会健康使用,资源共享。

网站内容丰富。可以说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网站所有内容都是老师们上传的自己的作品,你上传了自己原创的各种资源,网站会依据质量给你相应的点数,你就可以用点数下载他人的资源,真正达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

我常把自己制作的课件、教案、理论文章、经验所得等上传给网站,从中获益匪浅,获得了很多宝贵的资源,也从他人处受到了很大启发,对自己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所以健康地利用网络,养成一个习惯,对教学会有很大帮助。

二、从书报杂志中获取

优秀的书报杂志是资料的精华,并且紧跟时代。我每年都订阅一些书报杂志,《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是业务方面的;《读者》是文学方面的;《特别关注》是实事和社会各个层面的,等等,这些对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文学修养的增强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从教学研讨中获取

各人方法不同,所以教学研讨是获得教学方法这一资源的很好途径,“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只要发现别人一个闪光点,就要想办法化为自己的,使自己多一点能力,多一些技巧。个人的力量的有限的,群体智慧才是无穷的,它能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成效,少走很多弯路。因此我们要经常开展和参加教研活动,要重视和大家一起探讨文本的解读和教学方法以及心得体会,有些自己根本考虑不到的角落,互相切磋后会挖掘得很到位,这里有非常难得的教学资源。

四、从学生中获取

学生身上有很多无形的资源,如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思路,对某些话题的兴趣程度,对某些做法的好恶,等等。要用心积累下来,最好的方法是做教学反思或心得体会笔记,这有利于以后的工作。

课堂教学的效果与对学生的管理密不可分,所以管理方法也可以作为资源积累,更好的服务于以后的教学,工作笔记要做好。 另外,学生的一些习作、某方面突出的成绩也是资源,用身边人、身边事进行教育管理,比谈名人伟人的效果要好得多。

五、从生活中获取

叶圣陶老先生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语文资料是宽泛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获取,街上的牌匾、广告、吆喝等等,都要留意观察。在电视中也能获取,特别是新闻、《百家讲坛》等一类节目,不仅自己要看,还要鼓励学生看,和学生常常交流所看心得体会,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生活是宽广的,生活的资源自然也是广阔的,从生活中搜集教学资源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资源积累越来越多,必须要有一套自己的整理方法,分门别类的储存起来,或按资源类型,或按教材目录,或按课内课外,等等,随用随取,得心应手。如果只是一味地收集,而不进行甄别,就会形成资源泛滥,到用时还得在已收集的资源中进行筛选,相当于重新收集资源,既费时又费力,所以平时就应根据使用的目的经常进行整理,这样,在需要它时才能尽快的取出加以应用。资料不论多少,经认真整理后,要使资料有条有理、井然有序。

第3篇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本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内涵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的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整合的三个基本点是:⑴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⑵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⑶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了传统课程的资源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都给课程资源带来了变化。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还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进、提高自己对课程资源的获取、筛选、开发和整合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一切是为了学生的学、以信息技术为辅助工具、以研究性学习为途径;以各学科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信息技术下的课程资源获取

信息技术下教学资源的获取途经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利用原有的各种教学资源,远程教育资源、自主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或购买商品化教育资源。原有的各种教学资源可在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乡土资源等方面获取。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可在综合性门户网站、专业性门户网站、个人或机构的教育网等网站获取。

大量的网络资源,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可以很方便地收集大量包含有教育信息的资源。例如,教学中需要的多媒体资料、多媒体课件、学科教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各种问题的解答等等。

四、学科整合与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幻灯、投影、录音、广播、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媒体;特别是当代多媒体,网络等教育技术的应用,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应用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创景导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

创景导学模式是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观、听、记、思考、记忆记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具有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学科需要,充分发挥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媒体的工具,使其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学科整合的误区

现实中,有的教师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特别是公开课,简直成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天下,也不管课堂内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是否在恰当的时机,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效应,结果事与愿违。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重在其实用价值,并非其技术含量的高低。如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中,使用简单软件即可完成的课件就没有必要采用其他更高级的软件,只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即可。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使资源共享。但在实际应用中,有的教师制作课件,特别是一些课件的评比,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认为软件越高级,会的人越少越好。把教学课件搞成信息技术成果展览,其实,这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

做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辅助工具,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性,

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很多学生不记笔记,问其原因,比较一致的回答是来不及,因为信息的转化非常快,不少学生记了笔记就耽误了听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为了扩大课堂的容量,把本来准备板书的内容、重要的结论、方法等都事先输在了微机里,上课时直接投影显示出来,这样看似节省了时间,但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和记录,其效果事与愿违。

六、重视整合的具体实施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认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结合,是为了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

第4篇

在PYP教学中,教学资源是保证探究式学习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如何选择资源,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将从资源的界定、选择原则、获取途径和利用几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一、教学资源的界定及选择标准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如何合理配置、和谐调控,以及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这对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教学资源的界定,有专家认为,广义的教学资源是指教学系统的基本因素,是教学系统中支持整个教学过程达到一定目的、实现一定功能的各种资源,包括以具体物质作为支撑的物化资源和以无形物质为依托的非物化资源,如学校设施、图书资源、教师的师德等。狭义的教学资源则主要指教学过程中的物化资源。我们认为,教学资源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趋丰富,因为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活动系统,可供教学活动利用的一切事物,物质的、精神的、校内的、校外的、有形的、无形的均可说是教学资源。但是,面对繁杂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应该如何进行筛选呢?有学者认为,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教学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宗旨,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进步方向;从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二、选择原则

(一)灵活、多样性

PYP探究过程中,为使探究更有成效,教师必须注重资源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结合主题任务及学生的实际特点,我们试图寻找不同类型的资源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不同的主题,我们广泛搜集资料并开发资源,尽量不拘泥于某一类型,避免呆板模式。如在“我们如何表达自己”中,选取了音乐、电影、戏剧视频等促进学生对艺术形式的了解;在做关于水的主题时,我们带领学生走进北京节水馆亲身体验;在做关于社区的主题时,我们和学校部门进行沟通,鼓励学生进行调查采访;在探究“我们是谁”中,我们则主要通过小故事这一形式使学生建立对榜样信念和价值观的理解。这些灵活多样的资源和形式使得探究过程变得更为有效和生动有趣。挖掘校内校外、图书网络、教师家长的资源,灵活运用到PYP探究课堂中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二)趣味性

教学资源必须具有趣味性,能吸引学生主动探究。保证资源的趣味性需要考虑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兴趣点不一样,适合他们的资源也不一样。例如低年级学生倾向于以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因此可触摸的、图文并茂的资源类型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高年级渴望更加丰富的知识,就需要提供给他们更有深度和挑战性的资源,才能引起他们的探究兴趣。

(三)相关性

资源的相关性在这里有两个方面。一是要与主题相关,PYP的主题探究模式要求各科知识之间在主题中融合,那么所选取的教学资源就应该尽量与主题相关,并能从中获取各领域的知识。二是要与学生的生活相关。学生所学的知识应该是真实的,是为他们走入真实世界作准备,因此我们所用的教学资源也应该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例如我们在学习关于“社区中的系统”这个主题时,就可以走进真实的社区,去了解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各种系统。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能应用于生活。

三、资源的获取途径和利用

从空间分布上看,教学资源有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从功能特点上看,教学资源又可分为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本文着重从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家长资源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校内资源

学校,作为教育和学习的发生地,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进行提供了多种可利用资源。下文将从图书馆、网络资源、校园环境、教师资源三个方面介绍。

1. 图书馆、网络资源

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是学生拓宽知识面、汲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依托。学生每隔一个星期可以去图书馆或计算机房借阅书籍、查找相关资料。例如,在进行 “我们如何表达自己”(关于艺术)这一主题探究时,学生们不仅可以在图书馆查阅到与艺术表达相关的书籍,而且能够通过网络了解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的信息,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出PPT。在主题“我们是谁”(关于榜样)的探究学习中,学生们通过阅读人物传记或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榜样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并通过网络查找到自己榜样的信息。

2. 校园环境

整个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的社区,拥有各种职能部门分工协作,这就构成了学生们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例如后勤、食堂、商店等都能为学生进行生活技能、组织架构、职业特点、社区运作、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探究提供宝贵的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的机会。

3. 教师资源

在进行PYP探究过程中,各学科融合是比较重要的环节,所以PYP要求超学科备课,各科老师根据主题教学任务和目标,集思广益,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相关材料。例如,二年级在进行“我们身处什么时空”的主题探究时,主要围绕中国地理、人文展开,舞蹈老师带领学生欣赏了各民族的舞蹈视频,并练习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白族等主要民族的典型舞蹈动作。

在进行与艺术表达相关的主题探究时,英语老师从艺术创作过程的角度查找了不同艺术表达方式的图片,并配上英语名称为学生打印出来。另外,舞蹈、音乐、绘画等老师也为学生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艺术方式进行自我表达。

(二)社区资源

社区是孩子生活、成长的地方,也是教育不可缺少的资源。社区的各种物质和资源都是孩子生活学习的教材。在主题探究过程中,我们注重把探究活动开展到户外,把孩子带入社区,带向大环境,让孩子在社会情景中去感知、学习,并且获得快乐的体验。因此,对社区丰富教育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充分利用在探究中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社区中蕴含着相当宝贵、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正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中来,它为我们进一步开展主题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我们应该继续深入挖掘社区中可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教育教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家长资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在教育资源中,家长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PYP教育理念中也强调充分发挥家长资源,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来,家校密不可分。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在书包里填满一些特别的工具,以协助孩子达到更高的境界。铅笔和橡皮擦当然很重要,但是真正必要的工具是在他们的智力书包里所携带的知识产品。

此外,每一主题家长都会配合学校,跟学生一起完成自主探究任务,搜集资料,提供主题相关书籍,丰富学生的智力书包。例如,在“我们身处什么时空”这一主题时,家长利用假期带学生回自己的故乡了解当地的建筑、饮食等风俗文化特点,给学生讲述故乡的发展历史。在动物主题中,家长跟孩子一起整理成长照片,为孩子讲述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让孩子了解生物的成长变化过程,进而对生命有了深层的了解,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

综上所述,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教师,不仅要熟练地认识和掌握现实中广泛存在的课程资源,还要在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之间进行选择,多渠道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戴双翔. 走出教学资源观的误区. 广东教育,2003(10).

[2]尚慧. 浅析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8(1).

第5篇

【关键字】数字化教学,信息技术,深化发展,教学模式

当今教育正在和数字化教学有机的集合在一起。随着全国示范校建设的推进,数字化教学正在有条不紊的覆盖到教学的各个学科中。资源共享技术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资源共享必须以网络作为实现的基础平台,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资源共享技术的不断演进,使资源共享得以更快捷更充分的实现。

互联网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庞大信息飞速增长,信息化改变了方方面面的面貌。当代学校教育也受到这种“信息分裂”的影响,一方面教学资源再也不像先前那样单调和受制于教师个体知识视野的局限,呈现出指数增长和形态丰富多样的局面,极大地促进了一种可称之为“ 信息化教学”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兴起, 促进了教学的现代化转型;另外,面对互联网等各类媒体的“ 指数” 的教学信息资源,如何构建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模式,使得包含后进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 便成为现阶段教学改革引人关注的焦点问题。

中职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无外乎具有实用性,先进性,理论性。

1.实用性

对于绝大多数中职学生来讲,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服务,计算机将是他们今后工作中所用的一种现代化工具,因此面向中职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带有较强的实用性。

2.实践性

熟练使用工具的途径是不断上机实践,在教学中,计算机基础必须是以应用为出发点,加强实践教学,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有关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维护、计算机安全、网络拓扑结构、搜索引擎的使用等计算机理论知识也需要实践操作或演示,很多计算机知识都是从手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和提高的。在实践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我们采取一些配套方案来使之更加紧密结合。例如,探究计算机数据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及搜寻其他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图片处理组:搜寻与分析手工绘制图的相关资料, 探究手工绘制数据统计图与ps处理图的基本流程, 并与计算机制图进行对比分析。每一个小组将利用多种多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来探究有关信息,如通过网络搜索、电子资料的阅读以及其他方式获得信息。小组每个成员都必须在他们特定的任务中,认真负责地收集有关资料,以写实验记录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摘要,每一个小组都必须完成有关的研究报告。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学生通过网络、数字图书馆以及其他媒体,了解并学习ps图片处理制作的相关知识。知识点包括:遮罩,图层,渐变,交互滤镜。注意提醒学生,在网络浏览时请随时记录。学生搜寻、收集信息的途径有学校数字图书馆和互联网(网页地址链接)。学生搜寻、收集信息的种类:有关图片的类型;有关图层的设置;有关处理图片的课件;与ps配套的一些软件。整理和分析资料:把通过计算机网络收集到的图片进行大小,像素的对比,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角度来比较两种图效率的差距。

3.先进性

计算机技术发展极端迅猛,而且综合性又高,知识更新的速度之快让人目不暇接,新技术、新理论、新软件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师生必须不断地给自己充电,特别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 必须先行于学生,多途径、多角度,充分利用、获取各项教学资源,站在高于学生的位置帮助学生学习。

运用及深化发展,书本教材已不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工具,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等,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和教学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从而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为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的普遍推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推进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深化中职教学改革、提高中职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我国各地的中职院校也意识到缺少规范、高效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是制约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各校纷纷加大投入力度进行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数量逐渐增多,资源门类日益丰富。然而仔细分析,我国相当数量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建设资源平台,是为了服务用户。唯有明了用户的真正需求,平台建设才不会是脱离实际应用的向壁虚造。基于此,我们以教师(包括普通教师、校长、教研主任等)与学生为对象,在江苏省内职业院校进行了实地深入调研。

信息化教学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尤其是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教学媒体数字化的产物。数字化教学资源一般具有处理数字化、存储光盘化、显示多媒体化、传输网络化等特征,同时还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智能性和协作性等特点。数字化资源进入教育非数字化教学资源等等。本文选择了其中一种形态的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这是信息化教学中普遍应用的。信息化教学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尤其是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教学媒体数字化的产物。数字化教学资源一般具有处理数字化、存储光盘化、显示多媒体化、传输网络化等特征, 同时还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智能性和协作性等特点。数字化资源进入教育教学过程后,教学策略发生了一定的调整和变化, 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学习者对具体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更重要的是要面对每一个学习者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是否能够使学习者获得在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世界里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发展能力,才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和教学策略选择正确与否、有效与否的判断依据。

随着新技术、新手段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种类和应用范围逐渐增多,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有意识地强调或倡导某些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模式,以期对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提供客观标准。

幻灯、投影、录音、广播、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媒体;特别是当代多媒体,网络等教育技术的应用,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应用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创景导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

“创景导学模式”是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观、听、记、思考、记忆记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具有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了传统课程的资源观。信息技术与课程数字化都给课程资源带来了变化。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还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将更加丰富;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与专家、教师等交流。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进、提高自己对课程资源的获取、筛选、开发和整合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一切是为了学生的学、以信息技术为辅助工具、以研究性学习为途径;以各学科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如:课前,教师整合本课教学内容,语言知识、辅助习题、相关课件制作成多个页,链接在一起,并把加入因特网上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源链接,然后到局域网或相关的教学软件上,学生可自由点击网页或链接。进行自主学习,并可以通过教学软件与教师进行交流,提出问题或看法。

参考文献:

[1]丁革建,魏雄鹰,王基一.新课程教师培训对课程资源建设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7,(1):67-69.

[2]陈向东.信息技术课程任务驱动教学中模板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4,(3):34-36.

第6篇

【论文摘 要】本文阐述现代教育中的校园网络教育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阐述校园网的教学服务的基本功能,教学资源建设的必要性;从信息技术原理入手,论述广大教师参与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对教学资源的内容与来源的分析,探讨如何建立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的方法。  

 

 在21世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很多学校在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很多学校都已经或正开始建设计算机教室和校园网,并且与之配套各类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也都提上了一个重要日程,使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进入崭新的时代。 

 

 一、从目前校园网络教育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许多学校在硬件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了目前较为先进网络硬件环境,但在软件建设、人员培训与教育资源建设上却投入很少,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网络优势功能难于发挥,设备浪费和闲置,成为参观的展品。 

 2.校园网虽然建成,但教师的观念没有及时转变,不能充分体验和感受到网络对教育教学的深远影响,加上缺乏教学资源库与合适的应用软件,因此,就谈不上进行网络教学和进行基于网络的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及研究性学习;大部分的教师还只是局限于基本的网络应用,比如通讯,邮件等。 

 3.关键的教学资源建设常被片面地认为是计算机教师的工作,没有得到广大师生的参与,计算机教师既要教学和培训教师,又要维护网络及开发软件,有的还要参与课件的制作,因此,校园网站的建设大多都停留在制作学校新闻、学校介绍、相关制度等信息相对变化不大的静态网页上,根本谈不上教学资源的建设。 

 

 二、校园网的功能决定建设教学资源的必要性 

 

 目前由于微机的价格的下跌使校园网络渐渐进入大型化现代化,校园网作为一个信息服务系统,其基本功能有:教学、管理、通讯、教育信息资源等,教学功能无疑是校园网的核心与主体。网络仅仅是信息化的形式,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才是信息化的内容与实质,因此,校园网发展的关键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它的建设必须发动广大师生共同参与,根据网络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搜集和整理学习资源,共同完成校园网教学资源的建设。 

 

 三、教学资源建设的方法 

 

 我们可对教学资源的内容及获得的途径进行分类分析,从中找出建设教学资源的可行方法。 

1.在目前情况下,按照教学资源的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用于教师进行备课的优秀教案、教学参考、练习、试题及及相关的辅导材料; 

②用于制作教学课件的各种图片图像、音效、视频、动画片段等素材; 

③用于课堂教学或网络教学的课件等; 

④用于学生课外学习以拓展知识面的学科知识博览和第二课堂活动的科普知识。 

2.在目前情况下,按教学资源获得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由专门商业机构进行开发的,作为商品进行销售,学校通过购买获得。这类产品很多,如k12教育资源库就是一个较实用的优秀资源库。 

②通过在学术会研讨会或评比会等各类会议上的交流获得,也有的是校际间和教师间的交往获得的,这类资源多数是较为成功课件、课例、试题、教育教学经验与论文等,但比较零散,难成系列。 

③从因特网上下载获得,这类资源多为练习试题、教育教学经验与论文等,课件由于受到版权或容量过大的限制,经常下载到的课件是功能不全的演示版或简易版,零散不全。 

④本校原有的教学资源,这类资源有的是在购买不到合适的cai软件,教师用多媒体编著软件自行制作的用于课堂教学的课件,更多的是教师在长期教学过程中积累下来的试题、练习、教案等教学资料、教学心得及其他相关资料,经过数字化,存入电脑,成为校园网的教学资源。 

 综合以上的分析,一般学校可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分步骤进行的方法,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制定详细的计划,共同建设校园网教学资源。针对目前地方的教育水平差异,学校可以是适当增大教育素材的购买资金预算,随着国家教育部统一组织、统筹规划、联合攻关加快各级各类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今后这类资源会越来越丰富,买到后通过一定方法整合到校园网站中,共享大家使用,这样可以有效的缩小地域教学水平的差异。 

其次,以年段备课组为单位,在前面制作的多媒体交互教学资源基础上,结合对教材的具体章节的教学过程设计,为这章节或这节课制作教学资源型课件。该课件要能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以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能通过留言或讨论组等网页上的交互功能,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与交流,进行协作学习;能通过链接方式,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网站、网页的地址以及它们的主要内容、特点等,收集、整理在该课件的网页中,便于学生在学习时能快速获取,减少盲目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教研组将每个年段备课组制作的这类教学资源,整理集中到校园网中,加于维护与更新。通过若干个循环的教学,后一个年段的教师对前一个年段教师制作的课件进行修改、补充与完善,逐步建成了这一学科的教学资源库。 

 总之,教育资源的建设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要更多地依靠学校教师的参与。教育资源在支持教学方面的潜力是巨大的,但这种潜力往往要靠教师在实践中自己去发掘,换句话说,就是进行教学应用开发,并在教学应用中不断发展丰富、探索出新。 

参考文献: 

[1]于鹏,丁喜纲.计算机网络技术项目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 

第7篇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学资源;资源建设;资源利用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293-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日参加了一个“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课题中期汇报展示交流会议,课题集全区的教师力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小学的语文、数学、外语学科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学资源。会议期间同与会的同仁就资源建设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谈到教学资源建设,大家都感到非常必要,也是广大教师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然而,问题是从2000年以来各区在资源建设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资源利用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利用率很低。如有的区从2002年至今已经进行了3轮的教学资源建设,其内容包括:教案、课件、教学录像、基本素材。前两轮为直接购买成品资源库,第3轮为委托软件公司开发资源管理软件,并将原有资源进行重新归类管理,兼有教师开发后上传的资源。该区为此组织电教人员下到学校进行了教学资源的专门介绍与使用培训,但说起使用效果,利用率依然很低,很少有教师光顾。

二、校本教研的现状

“校本教研”作为“校本”家族中的一员,已经成为推动新课程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郑金洲教授在比较中西“校本”不同涵义的基础上,提出“校本”,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余文森教授对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基本理念、基本类型、基本方法以及基本过程做过详细的阐述。他指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既是学校的一种研究制度,也是教师的一种研究方式。其中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教学研究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是当今教学研究的共同趋势。校本教研强调的是对学校现实存在的真实问题的解决,同时研究结果直接作用于教学实际。

三、教师专业发展呼唤有深度的校本教研

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教研形式仍有不足之处,其以问题为开始,以展示课为结束,好像圆满结束,实则丢失了宝贵的升华机会,在深度上欠缺了一个环节,即展示课后的评议、反思与交流,实现成果的再提升。如能够如此步步深入,集中力量彻底辨明、解决一个问题,对其它问题的解决具有示范效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我们针对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了“一题,一课,一议”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即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开展以科研引领教研的实践研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师以学科组或年级学科组为单位,以小课题的形式进行阶段性的专项研究,取得成果后,以展示课的形式在学校教研活动中进行展示,并在展示课后开展专项研讨,撰写反思总结文章,使研讨的过程既是推广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总结、反思、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正确认识课题成果,有效消化吸收,开始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对教学问题的及时深入的研究与总结、及时推广,短、平、快,见实效。教师普遍反映,要想让教师通过校本教研获得专业发展,需要这样有深度的校本教研活动。

四、学校资源建设需要物化的校本教研成果

前述谈及教学资源中的质量问题,那么,如何获取深受教师喜爱而又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呢?校本教研成果的物化是学校教学资源供给的一个极好途径。校本教研成果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质量有保障,并具有四项特点:一是解决的问题为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广大教师所关注;二是依托专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有效,三是展示课现身说法具有示范效应;四是伴随问题背景、教学反思、专题研究报告等相关资料,便于教师从多角度去深入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这样好的教学资源正是广大教师所急需的,也是学校资教学源建设中获取优质资源的主要渠道之一。

五、校本教研的成果需要物化为教学资源以提高其实效性

一些好的校本教研活动,对参与其中的教师来说确实是收益匪浅,对其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活动的结束,成果资料尘封入库,成果的效益到此为止,未免有些惋惜。如何进一步扩大校本教研成果的实效性与长效性,延伸其影响,将校本教研的成果进行物化处理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实践中,我们尽量保留校本教研的电子文稿资料,将展示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研究报告以专题资源的形式上传到校园网,一为愿做更为深入的研究者提供基础平台,二为广大教师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提供可供借鉴的系列资料。这样对是否参加这一校本教研活动的教师都有一个后续研究与学习借鉴的作用,较好地提高了校本教研成果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六、校本教研成果的物化需要纳入学校教学管理机制以保障其持续发展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自主性;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6-0151-02

Brief Analysis about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of Informatiz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XU Rui

(Shenyang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School, Shenyang 110026, China)

Abstract: Informatiz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can promote teaching efficiency, improve its quality, now it is spread and applied.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characters and present state of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lassroom teaching , attempts to analyses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and methods of how to better informatiz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 teaching,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optimization

1 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含义

所谓信息化课堂教学,就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信息化课堂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 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特性

2.1 信息资源丰富,知识容量大

信息技术的参与使得课堂上信息来源渠道增多,多种媒体的运用不仅扩大知识的容量,还增强感观刺激,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2.2 教学的直观性增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手段的融入,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具直接性,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获得教学信息,对知识构建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2.3 便于分层次教学的展开,体现个别化教学

信息技术参与给学生提供个别化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媒体和网络技术呈现学习的学习内容,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的难易、进度,便于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2.4 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便于协作式学习

在网络的帮助下,学生通过互相协同、竞争或角色扮演等不同形式进行学习。这对于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运用很有好处,对学生的认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5 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技术辅助,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反之,信息素养的提高便于学生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平台,这是一个双向的共同促进。

3 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3.1 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认识不够

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有一定认识,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开展仍然受到一定的思想束缚。许多老师还没能意识到“信息技术”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工具。大部分教师对信息化课堂教学还处在尝试阶段,多数只出现在公开课或观摩课当中,实践的形式大于效果。

3.2 部分学校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基础设备薄弱

在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些学校达不到实施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硬件条件,信息化课堂教学所需的校园网络、数字化教室等设施所占比例严重不足。

3.3 教学资源建设不能满足信息化课堂教学的要求

有些学校在建设投资中只注重“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的开发利用。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严重缺乏,教学资源的开发存在着不完善、不系统、无序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优劣。

3.4 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匮乏,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有限,无法完成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的融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对信息化课堂教学感到无能为力。

4 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4.1 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

在信息化手段参与的课堂教学中,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已经从已有知识的传授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的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获得,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教师不能把自己仅仅看成是"传道、授业、解惑"授业者,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作者,怎么样让学生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去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才是信息化课堂教学中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力求完成的任务。

4.2 加强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化课堂教学开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在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及网络设备,但设备的开通率和使用率还有待评估。有些形式的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开展不能只靠教室中的一台教师机的支持,类似网络教室的多媒体教室才是首选。因此,学校内网络教室的多少、校园网开通与否决定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另外,教师办公设备充足与否决定了教学资源获的获取,因此,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建设是信息化课堂教学开展的必要条件。

4.3 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为信息化课堂教学提供丰富资源

要实现信息化堂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利用信息技术的参与来优化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与管理。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一定要正确理解教学资源库的内涵,充分了解教学资源的多种表现形式、存在形式。在资源库的建设中,教学资源的采集要全面,不仅要注重数量和质量,更要重视所收集的资源是否适合教学内容。

其次,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对教学资源的建设一定要有规划,成体系。在教学资源库的设计过程中,有目的地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队伍,发挥各方面优势,注重整体上的协作与共享。资源库除了要有专职人员管理与维护外,还要注重广大一线教师的参与与建设,逐渐形成以学科为体系的教学资源库。

4.4 增强教师队伍与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师与学生自身的素养关系到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成败。信息化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更要掌握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与网络操作与应用能力,能有效地获取教学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同时具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和开发能力,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等。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信息化课堂教学实施的一个先觉条件是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基于信息技术来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会使用信息技术,反过来,信息化课堂教学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4.5 以信息技术为媒介,开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研究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必将带来教学结构上的变化。因此,开展与信息化课堂教学相适应的新型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一个重要举措。

在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强调以问题或任务的解决为核心,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过程由原来的知识归纳型或逻辑演绎型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会话商讨等教学过程,这必将导致能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教学模式的出现。因此,要对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有组织、有规划地引导专业教师、相关技术人员对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研究,为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5 结束语

以上是对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的几点建议。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研究传统课堂教学与信息化课堂教学的优势与劣势,要扬长避短,各取其长,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互补,有效完善信息化课堂教学,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小山,严先元.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2] 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第9篇

1认识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到的辅教学素材、媒体、微课、课件等资源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到的各种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资源从内容数量、媒体种类到其存储、传递和提取信息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对现行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随着教学资源概念进一步扩充,其所包含的媒体种类也在增加,成为更加易于获取、易于传播、易于学习的资源。

2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大的交互性,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直观、形象、生动。信息化教学环境,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基于WEB的教辅平台,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教师和学生建立了一个互动的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学资源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教学资源使得人们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各个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如何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开发和建设,并能够有层次,有组织,科学地组织起来,发挥教学资源的长处,成为信息化教学活动服务的重点。

3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全面多样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途径获得大量信息资源。这样既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表达能力,又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克服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简陋狭隘的缺陷,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类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可以使现有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和管理,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得到显著地改善和提高。在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重在收集与本校专业相吻合、与教学任务相关的知识信息及各类资源;同时,要兼顾社会的需求,适时调整教学资源的建设和采集的方向,注意最新科学发现、最新科技成果方面的信息,形成具有本校专业特征的教学知识资源库。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3.1重视硬件环境建设的同时,要加强软件环境的建设

信息技术进入教学领域改变了传统教学手段,其先进性及教学优势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因此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资金投入,对硬件设备进行更新或添加,改善了教学环境。但硬件设备的作用只有在软件建设的支持下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加强硬件环境建设的同时,也要增加软件工作的投入。在进行硬件环境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到软件环境建设。

3.2加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确定相应发展规划

针对教学资源的建设,从实效性来讲,并非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一方面是因为各学科教师在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的不全面,另一方面原因是,如果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开发课件,将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反而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而,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上,应积极鼓励教师去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已有的资源或专业软件开发商已发行的一些教学软件,来组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讲,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上,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目前,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些教学资源相对较少,比如相关网站数量少;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教学软件缺乏等。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多以部分资金自筹方式办学,在一些现代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上较少,如校园网的建设等相对于普通高中滞后;二是由于软件开发商多着眼于普通初高中教育,面向中等职业教育的商业软件较少;三是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为适应社会需要,专业设置改变较快,不系统,较繁杂,因而导致相应的专业性教学资源建设跟不上专业变化。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资源建设中,可以在现有网络资源和购买一些商业软件的基础上,加强校与校之间的教学资源交流,打破各校独立建设,同时也要避免相同专业或相关专业的资源重复建设,节省人力物力上的花费。

3.3科学建设与管理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要使教学资源真正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关键在于对教学资源的科学建设与管理,包括试题、课件等素材类教学资源的建设。同时也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地组织、规划和管理,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学资源的长处。在各个中等职业学校中,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教学部门负责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类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和维护,要求教学资源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要根据专业地变动而做适当地调整和更新,以保证各专业教学的正常进行。

3.4教学资源的应用与发展

第10篇

一、师生对化学课程资源的认识

(一)教师对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的认识

以往的课程资源都是国家统一规范,包括教材、教学进度和考试的统一制度,教师在长时间的规范制度中已经习惯了资源的旧有性,并不需要教师对新资源进行开发。他们只需要做到对已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并传授。即使当前新课程要求的提出,很多教师仍然固步自封,将以前的教学经验作为教育教学基础,按照以往的模式和套路,仅仅是对固有教材做整合来进行教学。新课程对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意味着近几年课程资源需要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来进一步改善。

(二)学生的学习资源观

学生中一部分人认为化学学习资源是指只要有利于化学学习的科学资源都可以算作课程资源。有些人则认为化学资源不外乎课本以及参考书目,相关的辅导资料和习题练习等课堂学习中常用资源。而对于认为影响化学教学的人或物资资源,教学师德水平等也算作化学课程资源的学生则很少数。学生对相关化学参考书的选择上也多是侧重于知识辅导或者习题练习类,很少有学生选择课外科普类的知识做参考书。学生普遍认为化学课程资源就是指能够提高学科知识和提高学习成绩的学习类资源。虽说课程学习资源不外乎上述学生认为的几种类型,但是学生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全面,也非常狭隘,有些学生的观念甚至很落后,有的学生会认为题海战术是提高成绩的有效方法途径。学生只以课堂、课本和教师为中心来学习,学生形不成良好的学习资源观,甚至学习观念亦存在偏差,更不外乎学习方法的不足。

二、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

常见的资源按不同类型来划分有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而化学课程资源则是要充分开发这两种资源。

(一)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

课堂中教师讲授,以及习题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学生们互相交流都是绝大多数获取化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参考书选择上对于不同的学校和教师都有不同的选择,但都是一些课本教材辅导,习题精讲,重难点演练等等。以及相关的化学实验,学生也多是根据学校给出的实验教学课堂和要求来学习。在学习资源的利用方面,学生呈现出了对新奇内容,和对实验的动手操作的好奇心,例如,

例1学生甲和乙争执关于金属钠的颜色,甲说课本上分明说的是银白色。乙辩论到,他亲眼所见是暗灰色的,教师听到此争论,从实验室取出一小块钠来,用很简单的实验证明并解释了金属钠是银白色且呈现暗灰色的原因。

解析教师将小块金属钠放在玻璃板上,让学生甲和乙对其进行观察,发现金属钠果真呈现的是暗灰色,接着教师用小刀把钠切开,里面的却是呈现银白色。教师借此来解释,由于钠性质活泼,外表的一层已经被氧化,所以呈现暗灰色,而金属钠本身的颜色却是银白色。

多数学生喜欢学习丰富的知识,和在参考书的选择上偏重于灵活且不与课本的枯燥相同的类别,充分表明了学生对学习资源的获取中呈现的广泛性。例如,

例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对物理界曾经影响很大,学说中包含有三个论点:1、原子是不能再分的例子;2、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3、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这三个论点中用现代观点来看,你认为不确切的是哪几个?

解析道尔顿的三个观点从现代物质结构来看都是不确切的,对于1和2,现代科学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核,原子通过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引起化学反应,核反应中,原子核能够进行裂变和聚变。对于2,元素是存在同位素的,物理性质以及质量都是存在差异的。对于3,因为相对于原子来说,原子核的直径只是原子的万分之一,体积则是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核外电子做高速运动说明在较大的空间内电子离原子核有一定的距离。

目前,各类型和各级别的学校对学习资源的利用还是相对比较全面的。学校对相关方面的开发和利用也做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还是存在不少严重的问题。学生对于学习资源的认识程度不深,从而在有限的学习资源中限制了个性的成长和发挥,导致学习退步,得不到进展。学生本身对于学习资源的选择观念上也存在很大的偏差,严重影响了学生价值取向和身心的发展。其次,学生的学习资源除了对学科知识方面过多的选择外,不考虑学习方法类型学习资源的选择,这仍是应试教育的典型特征。

(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

第11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 优化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094-0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已成为现代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利用现代信息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已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以高中物理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设备有限,教学资源有限,条件不足,靠教师的一张嘴把纷繁复杂的、抽象的物理知识“灌输”给学生。面对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世界,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大量的信息,然后进行筛选、整理和加工,再应用于实际教学,这一过程就是“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优化整合的方法

简单的整合,只是将现有的资源应用于教学,想要做到“优化”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原则,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地给学生自学的空间。具体优化整合步骤如下。

首先,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即具备“开发”能力。这其中包括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即具备深厚的学科功底,只有对教材、教学大纲的深切领悟和把握,才能进一步去开发教材。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比如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课件制作的几种方法,基本教育手段的应用技术等,学习和掌握这些基本技能,教师便可以方便地运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以及网络上的大量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和科研,有助于教师进行专项技术培训。教师掌握一定的课件制作方法后,也可以自己制作教学课件。这些能力的获得,可以通过自学、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培训来完成。

其次,教师要努力钻研课本,寻找课本中可开发的知识点。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整合,并不是要把所有的物理课都上成“电教课”,其实大多数的物理教学还要依赖原始课堂教学来完成。而当课堂教学遇到难题时,比如对高中物理第二册中“电场和磁场”一章的教学,学生在理解电场和磁场时,总是对电场和磁场难以形象化认识,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观看相关的教学课件,播放录像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而这样的知识点并不是到处都有,这需要教师认真地“开发”教材中可塑造的知识点。

最后,将搜集的素材应用于开发的知识点中,完成整合,实现优化。资源的整合,并不是资源的堆砌,它需要教师合理设计教学,尽量把教学中的难点问题,通过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突破,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个人经验和能力了。

二、优化整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并在实践中注意解决,确保更好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其巨大优势。

(一)不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成实验的替代品

现在上公开课的老师都花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做了完美的课件,上课时学生的活动很丰富,看起来效果非常好。但有的人由于有了课件,实验没有了。而有的实验做起来很方便,现象也非常明显,可惜都被课件替代了。我们常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有时候还是先做实验再演示课件的好,新授课的实验是必须做的,其效果是课件所不能替代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成电子黑板

第12篇

(一)设计不合理,无法满足学习者需求

开放教育的教学资源设计,既要从教师的教学角度去开发建设,更要注重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开放教育的教学资源是学习者、课程知识模块与多媒体技术三者整合的系统化资源。教学资源的建设要以学习者为出发者,要切合学习者的需要。开放教育学习者基本上都是进入社会的上班族,他们不像全日制学生,不能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因此要结合学生特点与学生需求来设计教学资源。从目前的开放教育的教学资源平台来看,教学资源基本是文字教材的陈列或者是课堂教学的呈现。内容形式不够丰富,教学资源缺乏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既不能适应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要,也不能对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支持服务。

(二)资源更新滞后,搜索不方便

开放教育的教学资源建设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资源的滞后性。有些课程教材使用的教材版本还是20世纪90年代的,课程的教学活动使用的都是陈旧的教学资源,毫无更新。这样严重滞后的教学资源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有些课程如计算机、法学、经济学如果没有及时更新,产生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会误导学生的学习。除了教学资源的更新缓慢,要搜索与查找教学资源也较为不方便。从电大网上教学资源来看,它有多个平台的进入,如网络课程有专门的平台进入,普通的教学资源则是从电大在线进入,而历届试卷则需从图书馆界面进入,这就导致如果想查找某一方面的资源需要从不同的平台进入,不能实现统一的教学资源的检索与查找,不利于学习者学习的方便性,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整合教学资源的途径

(一)提高教学资源质量,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

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是要符合课程自身和学生学习特点,是适合不同区域、不同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的。那么,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需要丰富教学资源,加强动态资源的建设以及网络课程的开发。因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动态资源能够切合学习者学习需要,及时地跟踪学习者的学习困难。而网络课程则是数字化社会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它体现了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同时也是教学技术平台和网络支持平台的建构。在网络课程设计环节中,我们可以增加复习指导、检验测试等环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资源的实用性。这样就能有效促进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对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离不开师生的相互配合。对于教师而言,需要精通本专业知识并且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且能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在开放教育环境中,要强化自主学习的理念,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使教学资源合理利用。

(二)制定统一规范,指导资源建设

从学校层面来讲,需要制定统一的教学资源建设规范,明确目标,部署建设进程,规划指导工作。需要学资源管理规范和质量标准,规范资源开发与建设行为,保证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教学资源建设的规范要有统一的标准,要学资源的分类依据和组织方法,保证网络教学资源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学校要整合平台,将分散于网页上的多个教学资源平台统一整合到电大在线平台上,避免资源分散、多界面登录,达到登录平台的同一性来获取资源。另外,需要优化平台界面。以专业或学科分类,以课程为单位呈现教学资源,同时以专题资源和拓展资源为辅充实教学资源。最后,要不断完善与提升平台功能,满足学习者统一检索、BBS讨论、远程支持服务、在线测试等学习需求。

(三)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