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知识

呼吸系统疾病知识

时间:2023-11-16 11:02: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呼吸系统疾病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呼吸系统疾病知识

第1篇

    在呼吸内科轮要二个月了,现把二个月的工作总结如下:

    从临床表现上来看,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我发现,大多数呼吸系统疾病都有咳嗽、咯痰、咯血、胸痛、哮鸣、发热、气急等表现,这些表现往往缺乏特异性,它们有可能是感冒、支气管炎等轻症的表现,也可能是重症肺炎、肺癌等致命疾病的早期临床症状,如果不进一步检查确诊,很可能就会导致延误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对待呼吸系统的疾病,不能仅凭病人的某一临床症状或体征而想当然地作出临床诊断,而应进一步地进行必要的检查,取得确实可靠的临床资料,通过严谨正确的临床思维,慎重地作出诊断。事实上,呼吸系统疾病病种繁多,但归纳起来可分为感染、肿瘤及结核三类。感染疾病按病原学分又可分为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等,肿瘤主要是肺癌,其它类疾病往往是目前原因不明或目前尝无明确归属的疾病,这些疾病往往都是少见病或是只需了解的疾病。

    在询问病史方面,除了需要掌握问病史的一般方法外,还应该注意学习呼吸系统疾病在问病史方面的特点。呼吸器官强大的代偿功能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之一,如果不对本身缺乏特异性的症状进行详细的了解,就很难对进一步的临床检查及诊断提供有用的资料,所以在问病史时往往满足于病人有什么症状,而忽视了对这些症状的进一步了解,使得临床资料缺乏应有的价值,例如,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大多都有咳嗽这一临床表现,如果仅仅满足于病人有咳嗽这一症状,而不进一步的深究,这种临床资料对于疾病的诊断的作用显然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对咳嗽这一症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弄清咳嗽的时间长短;咳嗽的性质是干咳还是有痰;咳嗽的规律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是偶发性还是反复发作;其程度是轻还是重;声音的大小、频率的高低;与气候及气节的关系;是否有昼夜节律性;与、运动的关系等问题,通过如此的细致的了解后,就会发现,尽管许多疾病都有咳嗽,但各种疾病的咳嗽仍然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发现和认识这些差别,将会为疾病的诊断及进一步检查提供有效的临床资料。

    在治疗方面,由于呼吸系统感染在呼吸科十分常见,因此在呼吸科抗生素的应用十分广泛,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关键,因此,熟悉和了解常用抗生素的适应症、体内代谢途径、毒副作用,以及联合应用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配伍禁忌的有关知识也是很重要的。

第2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呼吸内科;肺部感染;因素分析;预防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13-02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空气质量的下降是导致呼吸内科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正处于退化阶段,免疫力逐渐降低,其自身抵御病毒侵害的能力也在逐渐降低,这就导致老年人群体成为了呼吸内科疾病的易感染人群。同时也是由于老年群体身体素质的原因,老年人在呼吸内科疾病的感染部位较比于青少年人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预防和治疗呼吸内科疾病的时候要给予老年人群体以格外的重视和关注。关于导致老年人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对诱发老年人呼吸内科感染的几种因素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对各项诱发因素做出应对措施的探析。

1老年人群体内科易感染部位分析

长期的临床研究表明,老年人群体内科容易发生感染的部位主要有三个部位,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泌尿系统,而在这三个主要的系统中又以呼吸系统的感染发病率最高。从我院多年来收治的老年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看,呼吸系统感染患者中老年人的数量是最多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老年群体是呼吸内科较为容易感染的群体,在笔者临床治疗的老年患者中,普遍患者患病的时间很长,并且患者的病情不是很稳定,反复性很强。同时在这些患者当中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患者通过光谱抗菌药等药物来控制和减缓呼吸系统的疾病,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患者呼吸系统的病痛,但是也在极大的降低了患者呼吸系统的自我防御能力,不仅患者对药物产生了依赖性,而且也使得呼吸系统成为了内科易感染的部位。除了患者自身的因素之外还有院方管理方面的因素,例如医护人员对于病房的管理并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很多患者的实际情况并没有被及时的了解到,这就导致医生对于患者的实际病情了解不够深刻,这也会成为患者再度感染的潜在风险因素。

2老年人群体呼吸内科感染发病具体原因分析

2.1老年人群体肺部真菌感染根据实际的临床调查表明,在众多的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约有1/5的患者呼吸道内带有致病的真菌,这主要是由于老年群体的呼吸系统疾病多为慢性疾病,发病周期很长,同时由于老年患者在身体机能以及免疫力方面较比于青壮年患者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很多老年患者都是长期在药物的辅助之下抵抗病毒的侵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老年患者体内自身的免疫系统,降低了免疫能力,所以当外用药物一旦停止,则患者的呼吸系统就会面临着真菌侵入的可能。除此以外,在治疗和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时候,医护人员会给患者使用大量的广谱抗生素,这些抗生素在消除患者病痛的同时也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抗生素对于抑制和消灭病菌有着非常良好的作用,但是在抑制和消灭作用发挥的同时,真菌也会在抗生素的刺激之下生长和繁殖,这就给老年患者呼吸系统出现真菌感染留下了隐患。另外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诊治的过程中,不当的医源性诊治也是导致患者呼吸系统丧失真菌抵抗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2.2老年人群体不良心理因素诱发的呼吸系统感染经过长期的治疗和观察,笔者发现,很多老年人患者忍受呼吸系统疾病已经很多年,采取了很多的治疗方法都不是很见成效,因此很多老年患者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信心明显不足,并且长期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折磨之下很多老年人患者经常伴有咳嗽、痰多、胸闷、气短等呼吸系统疾病症状,这些症状反反复复,经常折磨的患者出现紧张、焦躁以及失眠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也给治疗过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很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消极对待治疗措施,对于医护人员的关心和帮助漠然对待,甚至有很多患者不愿配合治疗,这给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及时了解患者情况,做出准确施治判断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在对老年人群体呼吸内科感染问题的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心和治疗也是我们做好治疗和预防工作的重点,对于老年患者的心理进行及时的疏导是提高我们治疗效果,改善老年人身体现状的有效途径之一。

3预防与治疗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有效措施

3.1加强医院病房管理工作呼吸系统疾病很容易受到外界空气的影响,在患者住院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亲朋好友会经常入院探访,在这个过程中,病房内的空气会受到外界空气一定的影响,另外患者与探访人员在交谈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飞沫,这些都是导致患者呼吸系统疾病出现反复的原因,而对于这种人之常情的探访院方并不能够拒绝和阻止,这就给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行控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院方应该在呼吸疾病的病房之外加强对探访人员的医学基础知识普及,提高探访人员的医疗意识,另外还要进一步的加强病房管理工作,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作出有针对性的管理工作,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消毒隔离治疗,制定严格的陪护制度,杜绝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反复感染,并且要对病房进行定期的通风和消毒。

第3篇

关键词: 院前急救 猝死 无缝隙连接

本文依照叶任高主编的第七版《内科学》诊断标准,临床死亡判定标准依照陈主初主编《病理生理学》诊断标准,对赤峰市1035院前死亡病例进行了分析。

1.资料和方法

对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赤峰市急救中心在院前急救中确诊死亡的病例,通过呼救信息系统和病例资料统计,将所有病例按死亡原因、不同季节、日时段、分为青年、中年、老年和大于80岁以上四个年龄组八个病种,比较分析死亡相关因素,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软件P×C卡方进行检验。

1.1一般资料:本组1035例,男性687例,女性348例;男:女=1.974:1;年龄2~98岁,平均年龄69±2.035岁。

1.2死亡病因:见表一。

2.结果

2.1死因顺位:院前急救前4位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猝死和急性创伤、肿瘤、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损伤和中毒。

2.2不同年龄死因情况:青年组的死因主要为急性创伤,中年组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组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2.3原发病:本组死亡病例中病史明确的患者:高血压158例,冠心病109例,心梗(AMI)13例,肺心病合并慢性心功不全28例,脑出血后遗症41例,哮喘17例,糖尿病49例,风心病7例,先心病3例。

表一 死亡原因分析表

(其他包括电击伤7例,自缢5例,死因不明4例,溺水2例。疾病终末期指消化、内分泌、癌症等疾病的弥留期。)

2.4死亡与季节变化:猝死、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均与季节性相关,10~12月份死亡263例(25.41%),1~2月份死亡341例(32.95%)。明显高于其他月份。

2.5死亡与日时段变化:猝死、心脑血管疾病院前的死亡病例496例,有明显死亡高峰时段,晨5点至9点为最高峰(225例);次高峰为晚餐后19点至23点(166例);低峰时段为23点至次晨5点(36例)。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高峰时段为晚20点至24点(108例)。

3.讨论

3.1死因顺位:从表1可以看出,院前急救中死亡者的前4位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猝死和急性损伤,心脑血管疾病致病主要因素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缺少运动有关。近几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是危害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死因中以有循环、呼吸系统疾病基础的突然死亡为主,有统计显示,心源性猝死占全部猝死的80%[1],旁观者现场尽早给予CPR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2],因此,应普及民众急救知识和技术,强化民众参与现场急救的意识。所以,应大力提倡对高危人群及家属普及防治知识及现场急救知识,掌握现场心肺复苏技能,一旦病人发生心脏骤停,10分钟内抢救为最佳时机,称为抢救的“白金十分钟”[3],现场人员应尽早给予CPR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4]。急性损伤和中毒也是不容忽视的死因,交通事故,建筑和高空作业意外跌伤、斗殴及凶器伤等是造成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5],因此,加强交通管理,改进工作条件,强化社会治安增强全民素质也是降低院前死亡的必要措施。

3.2年龄性别构成:死亡1035例,男性687例,女性348例,男∶女=1.974:1;男性死亡人数明显高于女性,这与男性从事的行业、来自各方面的生活压力较大、生活习惯不健康等有很大关系。因此,关注男性健康,改善工作环境,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调节心理压力等有助于降低男性病死率。表二显示,从41岁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人数逐渐增多,男性与女性相比死亡年龄提前。重视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做好老年人的卫生保健,加强老年病防治研究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表二 性别构成:男性死亡年龄比女性提前

3.3季节,日时段与死亡相关分析:院前死亡季节高峰在1~2月份,时间为晨5~9时,这与赤峰地区冬季气候寒冷有关,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病冬季高发。

目前急诊医学得到迅猛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对挽救病人生命、降低死亡率、延长人类寿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急诊医学包括3个环节,即院前、院内急救及ICU,其中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首要的一环,亦是降低急诊死亡率之关键。快速而准确的病情判断是抢救成功的前提和关键,病情的估计与抢救应同时进行。因患者存活与死亡之间的宽限度极小,极易失去抢救时机,故急救原则是从根本上阻断威胁生命保障系统的病理生理过程[6]。在5min内得到基础生命支持(BLS),8~10min或更短时间内得到进一步生命支持(ACLS)。绝大多数死亡患者在我们医护人员赶到现场时呼吸及心跳已停止10min以上,这是复苏失败的主要原因。虽然部分患者在我们到达之前得到抢救和治疗,但多数抢救措施不规范,如只有胸外按压而没有人工呼吸,患者放置姿势不正确,止血、包扎方法不正规等原因以致错过最佳抢救时间。我们呼吁应加快普及公民的急救知识,增强急救意识,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同时尽快建立基层与城市之间的急救网络,缩小急救半径,争取最佳抢救时机。提高各种急危重症抢救水平,树立“大急救”的概念,尽可能降低院前死亡率。加强高危人群及家属医学知识教育,在发病前后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早呼救”,并保持院前院内的“无缝隙”连接,使院前急救的成果得以延伸和维持,在呼吸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的病例中,无缝隙连接效果显而易见,从而使EMSS真正体现并发挥重大作用,院前急救的环境和条件差,病情复杂,医生以所面对的几乎覆盖了所有专科化的急危重症患者,这就要求急救工作者具有集医护技于一体的全面技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反应敏捷,应变能力强,不但要熟练掌握各种便携式急救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还要掌握各种急救技能(胸外按压,气管插管,除颤术,气管切开术,各种穿刺技术,ECG阅读,呼吸机使用等技术),做到准确无误,确保急救效果。

院前死亡的发生有明显的性别、年龄、季节、时间等分布差异,这就要求:院前急救、急诊科、ICU等危重症急救部门,针对不同季节、时间合理配置各种急救资源,确保急危重症患者的全方位抢救。

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社会流动性的增加,急性创伤导致死亡率上升,创伤病人死亡原因多为颅脑损伤、胸或腹内血管或实质性脏器破裂、严重多发伤、严重骨折等引起的大量失血。危重多发伤后第一个小时称为“黄金1小时”这一小时的头10分钟又是决定性的时间,此被称为“白金10分钟”,比黄金更贵重,这段时间内如果出血被控制,不发生窒息,即可避免很多创伤病人死亡。[7]“白金10分钟”内及时止血,妥善包扎,有效固定,休克的防治等院前急救是否及时有效正确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决定性意义。呼吁全社会加强公民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也是降低急性创伤死亡率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志敏.院外猝死93例临床分析[J].内科急重症杂志,2001,7(2):84.

[2]王佩燕.关注非心源性猝死.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6):1568-1569.

[3]何忠杰.白金10分钟――急救新概念的定义和意义[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5,12(3):3-5.

[4]蒲朝煜.心若在,梦就在――浅谈心源性猝死的救与防[J].公众理解科学杂志,2007,2(4):254-256.

[5]柏金喜,普洁雁.2219例住院死亡病例死因分析.中国病案,2005;6:42.

第4篇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某院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及变化趋势,为医院合理地配置卫生资源,完善医院管理方式,满足人民群众防病治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比分析2006-2008年某院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及顺位变化。结果前l0位疾病占住院疾病的90%左右,分别为: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眼和附器疾病,其中呼吸系统疾病位次逐年上升。结论根据某院疾病构成情况,加强重点科室建设,提高医院医疗诊断、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院竟争力。

了解某院的住院病人疾病构成状况及变化,有针对性的合理安排科室床位、人员、设备,加强科室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吸引患者来院就诊,增强医院竞争力,为医院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对某院2006-2008年住院病人疾病构成进行统计分析。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某院2006-2008年住院病人分类报表,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 ) ,3年数据都是通过电子病案自动收集、汇总,资料完整,准确可靠。

2结果与分析

3年来,该院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构成与顺位见表to

2.1疾病构成比

从表1可见,2006-2008年该院出院人数逐年增加,依次为14 230人次,16 653人次和17 672人次。3年共计48 455人次,其中前10位疾病43 604例,占出院病人数的90%。关注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应成为民院峡疗卫生工作的重点。

2.2住院疾病顺位

从3年共计顺位看:损伤和中毒排在第1位、呼吸系统疾病第2位、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第3位,3年中顺位有变化,但3病种不变,其中,呼吸系统疾病顺位的变化应引起高度重视。

3讨论

3.1损伤和中毒处于疾病首位。其中又以骨折、颅脑损伤占大多数。其主要原因:一是私家车增多、驾驶员素质低、交通管理水平滞后等引起交通事故频发。二是意外跌伤。三是由于生存压力大,心理不平衡造成的自杀、自伤、他杀、他伤。四是社会暴力增多。医院管理者应加大对骨科、神经外科的投人,合理安排医疗、护理人员及床位,防止人员过度疲劳,床位超负荷运转。相关部门应加强各种车辆的管理和培训考核驾驶员,对驾驶员进行急救知识、技术的培训,宜传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防范保护意识。

3.2呼吸系统疾病顺位由2006年的第3位升至2008年第1位,这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究其原因:一方面2006年万户居民搬人经济适用房,家庭豪华装修造成家庭空气污染。另一方面我市经济发展,外来人口增多,污染企业增多,私家车增多,致使我市空气质量下降。为此应采取措施减少空气污染。一是装修材料要使用合格的名牌产品,晾晒一段时间后,有环境专业机构检测家庭空气质量,达标后才人住。二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关停污染企业,减少私家车驾驶天数,增强居民环保意识。三是注重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3. 3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排第3位。该院坐落在黄河三角洲新生土地上,年轻人较多,生育率高。同时,医院宽敞明亮的新病房,温馨热情的医疗服务,先进的医疗技术,吸引了患者来院就诊。管理者也应在软件、硬件上支持妇产科。

3.4循环系统疾病呈增长趋势。其中以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为多。近几年,医院领导敢视人才建设,引进心血管博士并成为学科带头人,开展了心脏体外搭桥等新技术、新项目,诊断、治疗水平大大提高,方便患者治疗疾病,使医院工作量年年增加。

3. 5消化系统疾病顺位由第5位降至第6位。可见,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了,重视科学的饮食方式,不良的生活习惯有所改变。

第5篇

[关键词] 死亡病例统计分析; 住院死亡病例; 门诊及院外死亡病例; 疾病顺位; 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 R339.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164-01

搜集我院2007-2011年127例住院及门诊死亡病案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死因顺位、年龄构成,性别等病死率情况,以提高人们防病治病的意识。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搜集了我院自2007年1月1日到2011年12月31日死亡病例登记、统计报表及死亡患者的病例127例。

1.2 方法 死亡患者的疾病种类按照ICD-10国际疾病分类法归类统计。如诊断中有多种疾病,按国际疾病分类死亡编码规则确定死因[1]。以第一诊断来确定死亡原因。

2 结果

2.1 死亡人数、病死率及性别 在这5年中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例40189例,经治疗抢救无效死亡及来我院时已死亡病例共127例,病死率为0.32%,其中男性死亡87例,死亡率0.22,女性死亡40例,死亡率0.1,各年度病死率情况见表1。

表1 各年度病死率情况

2.2 年龄结构 死亡患者中年龄最大为91岁,最小仅为11岁,各年龄段死亡人数及年龄构成情况见表2。

表2 死亡病例年龄结构

2.3 死因顺位 在127例死亡患者中,循环系统疾和恶性肿瘤病构成了死亡患者的主要致死疾病,分别占第一和第二位。疾病种类及疾病顺位见表3。

表3 疾病种类及疾病顺位

3 讨论 2007-2011年中,我院患者病死率呈下降总趋势,提示我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从各年龄段死亡人数及构成情况看,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人数104人,占81.88%,是主要年龄构成。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且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人群的4.2倍[2-3]。因此积极开展老年人的卫生保健,加强老年疾病的防治和动态研究,是医疗卫生工作今后的工作任务。

死因顺位显示在全部死亡疾病中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分别占前三位,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构成的44.09%,为死因顺位的第一位。提示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10月份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2],因此应做好老年人在秋冬季节转换时的的自我保健,加强宣传和普及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恶性肿瘤死亡人数占全部死因构成的34.65%,与文献报道相当。恶性肿瘤成为威胁人类的又一大杀手,人类经常暴露于环境污染、滥用化学药品、夫妻关系紧张、缺乏体育锻炼等危险因素中,若长期影响身心健康就易发病。专家指出:癌症本身并不会传染,但诱发癌症的某些因素却有明显的传播特征[4]。呼吸系统疾病呈上升趋势,这提示我们的有关管理部门在发展生产、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整治并防止大气污染和恶化,同时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培养市民的良好卫生和生活习惯,抑制呼吸系统疾病的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提高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编译.ICD-10[S].第二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2-23.

[2] 李菲洪,陈明凤.4601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住院病案分析[J].中国病案,2005,6(7):41-42.

第6篇

【关键词】 疾病谱;急救措施;急病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25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16-01

院前急救是指在现场发现伤员到医院期间对于患者的抢救、监护并运送到医院的过程,包括现场抢救和运送过程中的救治。这段时间对于患者至关重要,而急救120的急救措施、应急手段则是这其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如果能够使急救120的救治更加快速、准确、合理,不仅能够减小患者的死亡率,也能提高院前急救的社会认知度和诚信度。所以,本次回顾香坊分中心从2012年至2013年这一年内共急救处置的8251名患者,其中内科患者5665人次,外科患者2443人次,妇科及儿科患者143人次,综合各种信息分析在内科急病中排名相对靠前的病种,为今后的院前急救培训及出诊准备提供建议和意见,更加高效地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分析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省级急救中心,本次调研共抽取从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中,香坊分中心急救运送的急诊患者共8251名,不包括期间接诊的大型突发事故患者或患者未接治死亡的记录出诊。

12 方法 查找所有的急救记录病例,按性别、年龄、呼救原因、疾病种类分别进行汇总,输入电脑Excel数据库。对疾病种类、患者性别及年龄构成等情况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5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分类变量使用χ表示。

2 结 果

21 急救人数总量 这一年内香坊分中心共接到市区求助电话接诊分配10226次,出诊8251次,有效出诊率达8069%,比前一年同期增长364%。

22 病种与性别分布 车祸伤1013例(1228%),事故创伤1226例(1485%),泌尿204例(247%),妇科92例(112%),儿科51例(062),心血管病1491例(1807%),高血压病267例(324%),脑血管病1488(1803%),呼吸系统529例(641%),酒精中毒448例(543%),消化系统501例(607%),药物中毒302例(366%),内分泌系统206例(250%),恶性肿瘤300例(364%),CO中毒64例(078%),传染病10例(012%),精神类37例(045%),食物中毒18例(022%),血液病4例(005%)。内科疾病中,接诊病人按病种多少顺序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酒精中毒、药物中毒、恶性肿瘤、高血压病、内分泌系统、CO中毒、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血液系统疾病。男性患者中,除食物中毒低于女性外,其他病种同序。而女性按病种多少顺序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高血压病、消化系统、药物中毒、恶性肿瘤、酒精中毒、内分泌系统、CO中毒、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血液系统疾病。

23 病种与年龄分布 近一年内院前急救患者内科为5665例次,其中男性3012例次(占5317%),女性2653例次(占4683%)。发病年龄小于19岁以下845例次(占1492%),20-40岁1486例次(占2623%),41-60岁1702例次(占3004%),60岁以上1632例次(占2881%)。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高血压病随年龄增长而接诊例数增多;而酒精中毒、消化系统疾病随着年龄增长而接诊例数减少;构成比也随之而变化。肿瘤、内分泌、其他疾病就诊例数变化不明显,构成比变化不显著。

3 讨论分析与结论

31 综合分析院前急救疾病谱 从香坊分中心一年来接治的急救病历来看,心、脑血管疾病一直占据着急诊急救的首要位置,其次为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占到总接诊病人的48%以上。所以,根据此项疾病谱揭示了院前急救上的重要方法和手段:①心脑血管疾病为院前急救的高发病情,为了提高急诊接治的高效率和针对性,应该首要对在职医生加强对此方面医学的操作手法,多配备一些相关的急救药物及仪器,对相关人员进行强化训练,侧重点应放在心脑血管病的识别、心电图读图分析、徒手心肺复苏等常用急救方法,提高全中心的急救水平。②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在院前救治中也不容小窥,所以,我中心急救人员同时也应加强对呼吸、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掌握气道开放、气管插管、除颤、控制心律失常、特殊毒物中毒救治等方面的救治手法,认真全面体检,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病情变化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处理。

32 高效院前急救处理方式方法 突发性急病的救治最重要的就是为患者争分夺秒。如果能在第一时间为患者进行诊疗和医治,其生还率就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必须要提高对患者的急救治疗能力,增强各类急救装备及器械,缩短急救反应半径,防颠簸、防窒息、防出血、防惊厥、防损伤,避免在运送过程中造成二次受伤,提高院前急救的高效率。院前急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针对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特点,做好院前急救预案,增强急救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以及可预测性。

33 提高公民急病自救意识 通过本次调查不难发现,在急病诊治中,男性的发病率明显多于女性,主要原因可能是男性所承担的社会职务较为繁重,生活压力大,导致病情的突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男性生命安全的防范工作,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愈加不注意对于烟酒以及高胆固醇等食品的摄入,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在日常生活中应更注意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多学习一些突发性疾病的自救方法,进行急救医学知识普及及教育,注重第一时间的救治,为患者争取更多的生还希望。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治疗效果

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童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由于儿童免疫力较弱,尚未形成全面的免疫系统,所以在天气突变或换季时都很容易出现呼吸系统感染的情况。反复性呼吸系统感染不仅给患儿家长带来了苦恼,同时还可能影响儿童的正常发育及身心健康。此时,医院及儿童家长必须充分重视呼吸系统感染疾病的危害,对患者采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期减少反复感染给儿童带来的影响,并逐渐探索出提高儿童免疫力的有效途径。

1、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治疗情况概述

每年冬春之交、秋冬之交都是儿科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时期,也是医院儿科工作的高峰期。自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前往我院儿科就诊的患者共有720名,其中因呼吸系统反复感染而入院的患者共有102名。这些患儿在入院接受治疗之前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呼吸困难、气短、喘息等现象,在肺部检查中出现阴影或纹理增强。从统计数据上看,这102名患者的年龄从8个月到9岁不等,平均年龄仅为4.2岁,患者中男性患儿为52人,女性患儿为50人。患者病程在4个月到18个月不等,平均病程为11个月,在此期间,每位患儿都出现了不同次数的呼吸道反复感染现象,平均感染次数为6次。

根据患儿的身体精神状态及病情发展阶段,医院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呼吸道反复感染的常规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吸氧、雾化等,由专业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随时监控护理,对出现病情反复或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需要给予其平缓、间断式的吸氧治疗,以此来缓解他们的症状。对观察组的患儿,除了采用必要的治疗方式外还加用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用药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的身体情况及病情发展对用药量及用药周期进行调整,并随时观察患儿是否出现不良治疗反应。

2、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观察

从治疗方法上看,针对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病情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以缓解病情,帮助患儿度过发病周期的临床型治疗,其二是以提高患者免疫力为主的治疗方案。在药敏实验过程中,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状况及实验结果进行治疗方案调整,将一些抗生素类药物加入到雾化治疗环节中,以此实现控制感染症状,缓解患儿痛苦,提高患者免疫力。

在治疗工作开展期间,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肺部的听诊情况及其肺部拍片的情况来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向及用药选择情况。在治疗效果的评判方面,医护人员可以在患儿肺部听诊声音转为正常,呼吸困难、气短等症状消失,精神状态及血液检查恢复正常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停药。在用药疗程结束后,若患儿在半年时间内没有再次出现呼吸道感染等情况,则可以判定这阶段的治疗收到了显著效果,若患儿在停药后的半年时间内呼吸系统感染情况明显减少,免疫力有所改善和提高,但有偶发性呼吸道问题出现,则可以判定治疗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还需要长期持续用药及定期复查检查,以此来保证患者的身心恢复情况正常。

在治疗效果观察期内,医院医护人员必须充分考虑季节及时间方面的因素,在儿童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及易感期加强对患儿的监控及患儿家属的协调。对于实验组的患儿,医生还要综合考虑他们的用药情况及药物效果,观察药物使用可能造成的不良反应及耐药性问题,尽量采用间断性用药与小剂量用药,因为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药物可能给年龄太小的患儿造成的影响,同时也能让治疗的结果更加明显,对比性更突出。

3、治疗效果讨论

引发呼吸道疾病的因素较为复杂多样,结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及身体发展情况,医院可以将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类疾病的成因归为儿童呼吸道相对狭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多数细菌病毒缺乏抗体与抵抗力、体内微量元素不足或身体素质较差等原因。

在治疗和观察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充分重视呼吸系统反复感染可能造成的危害,向患儿家长普及一些疾病的常识性知识,引导他们学会关注患儿疾病发展,及时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与应急措施,缓解患儿可能出现的呼吸困难等症状。另外,医护人员还要充分考虑疾病给患者造成的身心影响及其反复发作给患儿造成的免疫力损害与身体健康隐患。对于那些患病原因不明,出现反复感染等情况的患儿,医生在临床治疗活动中应采用针对性治疗方案,尽量采用相对温和且效果明显的方案进行治疗,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避免患儿产生耐药性或产生用药不良反应。

在对比治疗实验中,我们还能发现,虽然患儿呼吸系统感染的反复出现与外界环境及细菌病毒感染有密切联系,但究其根因却是与儿童免疫力不高有关。因此,治疗活动应从单一性用药向免疫力调节方向进行调整,逐步减少抗生素在疾病治疗环节中的比重,给予幼儿以恢复自身免疫力和提高抵抗力的可能。此时,匹多莫德颗粒在辅助治疗中收获了较好的效果,其对控制感染的发展与蔓延,缓解感染症状,缩短患儿入院治疗周期都有明显疗效。这种情况下,医生可以让患儿在出院后继续适量服用该药物,以此来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与正常发育。

4、小结

减少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反复感染出现的概率,缓解患儿的发病症状,使其获得较好的免疫力及环境适应力是儿科医生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当下,必须适时改变现有的治疗方案,将提升免疫力放在相对重要的位置上,减少抗生素在治疗环节中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呼吸系统疾病频发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张丽琴. 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34例治疗体会[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9):711-712.

第8篇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2000人拥有一名全科医生才能满足新世纪的健康需求。我国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全科医生,以满足《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提出的“到2020年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的要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是目前最有效的培养方式之一[1]。本院是国家认定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基地之一,于2012年正式启动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呼吸内科专业是内科学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是全科医生应该重点掌握的基础课程。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要求,本科临床带教医生对转岗全科医生进行针对性培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1 体现全科医学理念与特色,明确呼吸系统专业培训的要求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主要是针对符合条件的基层在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按需进行1~2年的转岗培训,以提升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主。全科医生的服务范围主要是社区和家庭,主要职能是为居民和家庭提供初级医疗保健,包括基本医疗、预防、康复及公共卫生服务。根据全科医师的工作特性,要求他们对医疗专业掌握应该是广,而不是专。所以作为培训老师,应该充分贯彻全科医学的理念与特色,明确教学目的,结合实际需要,因材施教,以掌握临床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2]。就呼吸内科专业而言,体现的就更为明显。因为呼吸道系统疾病涉及的病种多,常见易发病也多。根据全科医生“宽、浅“的原则[3],对培训内容作了统一要求。①培训内容应紧扣《大纲》要求:对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带教老师对其内容要讲透、讲清,要求学生对此内容要融会贯通,并能运用于实践。对要求熟悉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要求学生对此内容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对要求学会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熟练其操作方法、步骤,并指导学生进行操作。通过呼吸内科的培训,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掌握吸痰术、胸腔穿刺术等操作的适应证;熟悉呼吸系统常见病的处理流程;了解胸部X线、肺功能、血气分析等检查的适应证;通过对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掌握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的方法,胸部X线、常用临床检验及辅助检查结果的判读;具有正确评估及处理重症呼吸系统疾病的能力,识别疾病的不稳定状态及高危状态,掌握转诊指征,并能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给予及时、正确的急救与转诊[4]。②对培训的内容进行扩展和延伸:转岗培训时间短,涉及内容多,转岗全科医生基础水平差异较大,对不同地区服务需求不完全一样,大纲培训内容很难进行针对性的考虑,与实际工作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采用一对一的“导师制”,一个指导老师只带教一名学生,根据全科医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不相同的教学计划,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进行针对性教学[5]。如全科医生来自的地区肺癌发病率很高,带教老师即在肺癌的发病、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及预防方面给予重点培训,增加肺癌诊治的新进展尤其介入诊治、靶向治疗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如果来自矿区的全科医生,带教老师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尘肺等与粉尘关系较密切的呼吸道疾病方面进行重点培训,让学生了解以上疾病的最新进展,尤其是预防和治疗方面,指导学生进行简易肺功能的操作、吸入装置的使用、呼吸操的锻炼等,以便以后工作中对患者及有高危因素人群的筛选、预防和指导。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帮老百姓看好常见病、多发病,做好预防保健工作,真正发挥全科医生的职能。

2 多种教学方式灵活结合

转岗培训的全科医师多来自城市社区和乡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知识不够全面,经验不够丰富,社区服务技能缺乏,服务意识淡薄,存在学历低、职称低和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6]。据统计[7],来本院培训的全科医生的学历和基础参差不齐,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为73.6%,中专学历为26.4%,工作3年以上约为52.1%,3年以下为47.9%。为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全科医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灵活结合,具体方式如下。

2.1 临床具体病例讲解

全科医生参与病房病例管理,选取合适病例,实行负责制,参与讨论,带教老师对每个病例进行诊治要点、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的讲解,包括该种疾病临床注意事项、风险及预后评估,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员对疾病有较明确的认识,并且与其他系统疾病相联系,分清异同,不过分强调专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体现出全科医学的理念及思维模式[8]。如胸腔积液的病因,要让学员了解多种系统的疾病均可能导致胸腔积液,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结合胸腔积液的性质、辅助检查,初步判断最可能的病因,作相应的处理。

2.2 多媒体教学

通过多媒体视频,能更直观地了解呼吸系统专业的有关内容,除了呼吸系统体格检查、胸腔穿刺、血气分析、肺功能等基本操作的视频外,还包括胸腔镜、纤维支气管镜等更专业的学习[9]。另外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如胸片、胸部CT等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学习和比较。让他们掌握检查和操作的适应证、禁忌证,了解患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检查。对呼吸系统基本操作,多次看视频,熟悉操作程序,在标准模型上进行反复练习,最后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实际操作。

2.3 门诊教学

全科医学的本质和宗旨决定了门诊服务是其医疗重点,转岗全科医生将来主要面临的是门诊患者,所以门诊教学也相应成为全科教学的重中之重[10]。在培训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全科医师的门诊轮转时间。每周2~3个半天,主要以观摩学习的形式,适当病例可以简单问诊和查体,最后和带教老师共同诊治。学员主要学习老师的诊治方法和诊断思维,学习如何与患者沟通交流。

2.4 其他培训方式

如每月1次的疑难病例讨论,每周1次的业务学习,定期的社区实践、义诊、健康宣教等,都是学习的好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学员的理论知识、技能操作、临床诊断思维都得到很大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学体制

第9篇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在各大医院急诊室留院观察的患者中,老年患者占绝大多数,现有的护理模式、服务意识、专科知识水平及护士人力资源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为了了解急诊留观患者的现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笔者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2月10日-3月2日本院急诊抢救室留观3d以上患者的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2月10日-3月2日本院急诊抢救室留观患者共971例,其中留观3d以上的患者54例。男25例,女29例,年龄50-94岁,平均(74.80±19.38)岁,其中50-60岁5例(9.26%),61-70岁10例(18.52%),71-80岁20例(37.04%),81岁以上19例(35.19%);留观时间3.04-19.08d,中位留观时间4.54d;疾病类型:呼吸系统17例(31.48%),心血管系统16例(29.63%),神经系统13例(24.07%),其他8例(14.81%);并发症:压疮2例(3.70%),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例(1.85%),继发肺部感染2例(3.70%);工作模式:功能制护理模式;人力资源:每天共有19名护士上班,平均每班6.33名,日均累计抢救观察危重患者35.90例,每名护士需要负责5.67例患者的抢救及观察护理工作。

1.2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10日-3月2日本院抢救室留观3d以上患者的情况,分析急诊护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结果

本院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护理存在问题如下:功能制护理模式不能满足老年危重患者护理需求;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疾病类型多样;留观老年危重患者易于出现并发症;护士人力不足。

3讨论

3.1存在问题分析

3.1.1功能制护理工作模式不能满足老年危重患者护理需求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及人们生活、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老年患者逐渐增多,老年急救护理服务需求在稳步上升。据资料统计显示,85岁以上的患者,每年要在急诊室就诊2次以上,老年患者在急诊抢救室内比例高,并且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北京宣武医院的统计资料显示[1],近3年抢救室老年患者比例由59.51%逐渐增长至62.36%。本研究54例患者年龄最大94岁,最小50岁,平均年龄(74.80±19.38)岁;其中60岁以上患者49例,占留观危重患者的90.74%。由于抢救室功能定位的改变,急救患者的护理服务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一直沿袭的抢救室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工作模式注重危重患者的抢救,忽视了患者的整体性和个体需求,不能满足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服务需求。

3.1.2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疾病类型多样老年患者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均发生退化,应激反应能力下降,抵抗力降低,对疾病和药物的耐受能力均不同于青年患者;资料显示,急诊老年患者60-70岁的发病例数最多,首位高发疾病为神经系统疾病;71-80岁的发病患者次之,首位高发疾病也是神经系统疾病;81-90岁的发病患者位居第3,首位高发疾病仍为神经系统疾病,可见神经系统疾病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病率十分突出[2]。在本研究中,神经系统疾病患者13例,占24.07%,同时兼顾其他系统的疾病。老年患者体质较弱,病情发展迅速,症状不典型,病史复杂,对急性病的反应也存在个体的差异[1],因此对医护人员要求很高,需要掌握各系统疾病的理论知识及专科抢救技能,且老年患者在急诊室的抢救监护时间长,病死率较高,疾病谱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对护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老龄人口慢性病患病率为53.88%,这将大大增加老年护理和与老年有关的慢性疾病护理的需求[3]。因此,提高急诊室护士对老年患者疾病特点认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1.3留观老年危重患者易于出现并发症一直以来,由于抢救室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护士重急救轻基础护理,工作主要以抢救为主。面对抢救室留观的老年危重患者,护士的工作理念、工作意识仍处于固有的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急诊抢救室工作模式中,对于危重患者的基础护理服务意识欠缺。而老年危重患者患病时间长,病种多,多为反复发作,抵抗力低下,营养差,反应能力低下等因素都对基础护理要求高,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护理不到位引发出的后续护理问题如压疮、继发呼吸道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等,都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带来难度。许春燕的报道显示[4],老年患者院内感染与住院天数成正比,且以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在本研究中,54例留观3d以上患者出现压疮2例(3.70%);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例(1.85%);继发肺部感染2例(3.70%)。

3.1.4护士人力不足笔者经过对多家不同等级医院走访显示,各医院抢救室的工作模式基本上是“齐抓共管”,即抢救室当班护士共同接诊新患者,共同护理留观患者。在某种程度上,患者处于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状态,尤其是抢救室患者较多时,留观患者的基础护理问题难以顾及更加突出。在走访中还了解到,各医院抢救室每班次每名护士要负责5-12例危重患者的急救和观察护理工作。本研究中,本院每班次每名急诊护士平均需要护理5.67例患者,人员的不足严重影响着留观危重患者护理服务质量。

3.2对策

3.2.1实施责任制护理的工作模式为了提高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自2009年5月起本院将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制护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双轨制管理方法运用于抢救室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对危重患者施行无缝隙护理:按照病情的轻重、患者的数量分为4个区域,每名低年资护士负责1个区域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包括基础护理工作)和新入抢救室患者的急救工作,每名高年资护士负责2个区域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和新入抢救室患者的急救工作,并负责所管辖区域内低年资护士工作的指导与质控,尤其加强对脆弱人群—老年危重患者护理工作的落实。建立各岗位交班本,对有特殊护理问题的患者进行重点交接,以确保患者护理工作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经过近2年工作实践证明,这种责任制护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可将患者的护理工作责任到人,对落实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提高基础护理服务质量起到明显作用。

3.2.2加强老年护理知识的培训老年患者反应性降低,自觉症状轻微,即使病情危重,临床表现也常常不典型,且老年患者病情发展快,容易延误治疗。因此,医护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和自身伦理道德建设的培养,掌握老年患者的病理、生理、心理特点[5]。急救护理在整体医疗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质量老年患者的护理培训便于急诊护士在实践中与其他专业人员密切合作,在改善老年患者留院观察、治疗和出院方面将起到较好的作用。根据张俊梅、霍霞关于老年患者心肺复苏的临床特点分析调查显示[6],老年心肺复苏患者的病因以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所以,抢救室护士对老年危重患者疾病特点相关知识的培训尤为重要。为此,在2009-2010年年度培训中,培训内容上我们安排了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中急性疾病的理论知识及相关抢救技能的培训;同时细化基础护理技能方面的内容,针对抢救室老年患者的护理特点和护理需求组织学习了轴线翻身,以避免因蛮力翻身而造成骨折;由于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动静脉穿刺后针眼出血时间较长,易引起皮下瘀血,因此要求护士拔针后按压5min以上,对于凝血功能异常者延长按压时间。

3.2.3强化基础护理意识的提高与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强化的过程,不仅需要培训、强化,更需要落实,只有通过落实才能将意识变为行动,也才能使护士认识到老年危重患者基础护理对于提高患者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为了提高护士的服务意识,我们提倡主动服务,不要等到患者或家属提要求才去做,并发症的预防做在前,不要等到出现并发症再去弥补;提倡换位思考,“如果你是1位从事护士工作的家属,你将如何护理自己的家人”;针对出现压疮患者造成的后果进行现身说法,使护士体会到基础护理工作欠缺引发后果的利害关系。经过近2年的实践证明,护士对老年危重患者基础护理认识的提高、意识的改变,可以明显提高护士基础护理的主动性。而且,护士在落实基础护理服务行动后所感受到的患者护理服务质量的改善,更有助于工作意识的强化,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由于抢救室患者多,人员流动性大,护理工作量大,而老年危重患者多已丧失自理能力,既怕麻烦别人又不愿主动提出护理要求,护士必须仔细观察,认真倾听;在接诊时认真查看患者、仔细交接班,及时发现老年危重患者因反应迟缓而掩盖的症状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在护理过程中做到及时发现,主动服务。

3.2.4合理安排人力资源急诊抢救室是一个抢救的场所,对生命受到威胁的急、危、重症患者或伤员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7]。患者在这里经过紧急救治后,一旦生命体征稳定,就应转出治疗,实际上目前各大医院均没有办到,使急诊抢救室成为抢救病房或简易ICU[8]。抢救室功能定位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单纯的抢救功能拓展到危重症护理[9]。抢救室的医护人员不仅要负责新就诊患者的抢救工作,还要负责抢救室留观危重患者的观察护理工作。本次调查中,抢救室每天共有19名护士上班,平均每班6.33名,抢救室日均接诊及留观患者35.90例,每名护士要负责5.67例危重患者的抢救及观察护理工作。护士人力的不足严重影响着留观危重患者护理服务质量。在现有的人力资源下,本院实施抢救室区域化的责任制管理和分级管理的双轨制管理方法,即每例患者有1名低年资护士负责其具体的治疗护理工作,又有1名高年资护士对患者的各项治疗护理工作的落实和特殊问题给予指导和检查,同时实行副护士长24h待班制,24h均有护士长在岗。既保证了对抢救室危重患者基础护理工作的指导,又加强了基础护理工作落实情况的检查,此种方法还可减少因工作繁忙造成对基础护理工作的疏漏。

第10篇

关键词:住院病人 死亡分析 疾病发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诊疗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日趋改善。以及生活环境日渐破坏,死因谱也相应地发生变化。我们调查本地住院病人死因情况,旨在探索威胁市民生命的主要疾病及影响其寿命的主要因素,是制定卫生保健措施,确定当地卫生工作重点,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主要依据。

一、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4-2009全部住院病例,共89421例,其中死亡病例1663例。死因分类根据《国家疾病分类》ICD-10分类原则

二、结果分析

1、2004-2009年该院住院死亡病人死因及顺位(见表1)

表1 2004-2009年该院住院死亡病人原因构成及顺位

由表1可见,死亡顺位前五位的疾病依次是;循环系统、肿瘤、呼吸系统、损伤中毒、消化系统、前五位死因累计构成86.46%

2、具体疾病死因构成(见表2)

由表2可见,死亡病例排在前五位的具体疾病依次是:脑出血(占所有死亡病例的12.27%)、冠心病(8.84%)、气管支气管和肺恶性肿瘤(8.18%)、颅内、体内损伤(4.15%)、胃恶性肿瘤(3.49%)。

三、讨论

1、我院2004-2009年住院病人89421人次,其中死亡病例为1663例。2004-2009年病死率依次为2.4%、2.29%、2.44%、1.75%、1.70%、1.38%呈逐年下降趋势,一方面反映了我院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医疗、保健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是病死亡率下降的原因。男女死亡性别比为1.87:1,男性死亡人数多于女性死亡人数,这可能与男性病人的职业种类、劳动强度、工作压力有关,同时也可能与男性的生活习惯、对待疾病的态度有较大关系。死亡病例存在的性别差异,给了男性以警醒,男性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调安全生产、健康体检,并注重健康教育和自我调节。

2、本院死亡病例的年龄分布中,60岁以上年龄段的构成比最大,高达66.48%。其病死率为3.12%,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该年龄的病死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国际上规定一般认为60岁以上为老年人口,我国已于是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建议从以下两方面降低老年人的病死率,一方面充分发挥社区服务中心的作用,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关注老年人健康;另一方面医疗机构要加强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研究,增强医疗资源向该领域倾斜力度。

3、循环系统疾病居死因顺位的第一位,其中脑血管疾病是该系统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因素,其原因与遗传因素、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与生活压力的增大、运动量的减少等有关。所以要加强健康教育,学习保健知识,合理改变饮食结构,适当增加运动量等,有利于减少循环系统的发病率,从而降低循环系统的病死率。面对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应加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

4、肿瘤居死因顺位第二位。主要是气管支气管和肺恶性肿瘤。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的另一主要因素。我们无法改变肿瘤的细胞形态,但可以防止肿瘤的发生,要注意饮食习惯,杜绝家庭装修污染,加强体育锻炼,自查与定期体检相结合,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第11篇

【关键词】 专职护士 少数民族地区 呼吸系统病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联系健康实践的桥梁,通过健康知识的传播,强化人们的健康意识,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1〕。阿克苏地区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我科住院患者以维吾尔族为主,并且有老年患者多的特点,而护士多为汉族,维语水平差,与患者沟通存在障碍,实施健康教育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且患者满意度难以提高。2010年2月开始,我科选拔懂双语的护理骨干担任专职健康教育护士,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实施系统健康教育,并辅以解释答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从2010年2月至2010年11月我科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300人作为专职组,其中男186例,女114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2岁;从2009年2月至2009年11月我科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300人作为非专职组,其中男170例,女130例,年龄16岁-78岁,平均年龄46岁。

2.方法 (1)我们从护士中选拔懂双语的优秀护理骨干担任专职健康教育护士。选拔的主要条件有:懂双语,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护患关系,熟练掌握呼吸系统疾病专科知识。

(2)专职护士职责:(1)以患者及其家属为对象,实施有计划以呼吸操为特色服务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疾病知识,帮助患者掌握基本疾病预防知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2)评估患者的健康需求,建立教育目标,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执行教育计划,及时进行效果评价。(3)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完成规定的健康教育项目,记录“健康教育登记表”。(4)协助病区护士长每月一次公休座谈会的健康教育,并随时征求患者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护士长和相关护士反馈。

(3)健康教育的质量控制方法。一是护士长每周不定时抽查,二是根据住院患者出院前填写的意见表,对专职护士每月综合考评一次,考评成绩与考核和奖惩挂钩。

结果

1.我们设立了“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意见表”,每位患者出院前填写。两组患者接受接受健康教育的情况比较见表1,两组住院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见表2。

内容 非专职组 专职组

入院宣教 291(97) 300(100)

疾病知识 128(43.6) 284(94.7)

呼吸指导 16(5) 267(89)

用药指导 273(91) 299(99.7)

检查治疗的目的、方法 214(71) 231(77)

休息与饮食指导 208(69) 288(96)

出院指导 184(61) 300(100)

表1 2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情况 例 (%)

表2 2组住院患者满意度

组别 例数 满意例数 满意率(%)

专职组 300 296 98.7

非专职组 300 264 88

讨论

1.专职护士开展健康教育满足了患者的需求。我科住院患者以少数民族居多,并且患者多来自基层,汉语水平较差或者几乎不懂汉语,而汉族护士维语会话水平差。虽然我们坚持有计划的组织汉族护士进行维语学习,但短时间内不能满足与患者交流沟通需要,经常出现患者向护士诉说不适症状或是反映工作中某些问题,而护士听不懂或理解错误等情况,导致护理工作偏差,甚至引起患者不满,由此引发的纠纷或投诉屡有发生。现代护理学赋于护士的根本任务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并帮助健康人提高健康水平。这一根本任务指出了护理活动包括帮助患者获得健康知识以及预防疾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建立健康行为的健康教育活动〔2〕。而实施健康教育涉及到出入院宣教,疾病相关知识、呼吸操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如果由责任护士实施,与民族患者语言沟通障碍,难以达到效果。专职健康教育护士懂双语的优势恰好弥补这一不足,有利于健康教育的实施开展,得到了患者的普遍认同。

2.专职护士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程度。实施专职护士开展健康教育前,由于护理人员忙于大量治疗操作,无暇顾及与患者沟通及对患者的身心护理,影响健康教育的实施和整体护理的开展〔3〕。本研究非专职组沿用传统的责任护理模式,因为每一位执业护士都能担任,由于双语会话水平、工作年限与专科理论知识掌握不同,对患者所做的健康教育在深度上是不同的。同时责任护士主要负责患者所有的治疗和护理,又要完成健康教育,工作量大时难免出现由于时间的原因尽快完成治疗护理工作,不能很好的与患者沟通或者不能按要求全面的实施健康教育。专职组根据患者的需求及护理人员的特点,设立专职护士,明确职责即为病区住院患者实施全面的健康教育。由于拥有语言优势,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扎实的专科理论知识,使健康教育更加全面。健康教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职责而非“软任务”,护士教育意识增强,健康教育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更好地保证了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权利〔4〕。

3.专职护士实施健康教育提高患者遵医性和护理依从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由于文化水平差异和医疗知识欠缺或由于经济情况的制约,常常不能很好的遵从医嘱,例如慢性病的患者氧疗是常用的治疗措施之一,而呼吸操锻炼是慢性阻塞型肺疾病患者康复治疗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5〕。但患者常常错误的认为吸氧没有意义而不愿合理正确使用氧气,或者认为氧流量越大越好使用高流高浓度吸氧;认为呼吸操锻炼会加重缺氧、气喘而不愿意锻炼。非专职组由于护理工作繁忙,护士没有足够时间指导患者合理吸氧或者陪同患者进行呼吸操锻炼。通过专职护士实施健康教育,充分讲解合理氧疗、呼吸操锻炼的意义,指导患者如何进行正确合理的氧疗及呼吸操锻炼,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4.专职护士按照护理程序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较好地满足了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要,患者满意度大大提高,从非专职组的88%提高到98.7%。通过我们的调查,大部分患者认为专职护士热情、耐心、讲解细致,主动意识强,教育内容详细实用,民汉患者都能理解,能为民族患者与医护人员搭起沟通的桥梁,通过定期征求意见,把患者的需求反馈给医护人员,从而不断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治疗护理效果。

5.专职护士促进护士提高自身素质。护理人员要对每一位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指导,就需要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系统的专业知识〔6〕。护士的专业水平影响了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识,影响了对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质量。专业水平低的护士使健康教育实施的不够系统、全面,达不到患者的需求。故专职护士能主动学习专科理论知识,护患沟通技巧等,在工作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 考 文 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2001.8.

[2]严娟.多媒体课件在牙周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代临床护理,2008.8(8):49.

[3]段伟莉,吕元红,周雀云.层级全责护理在NICU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66—67.

[4]田芳,张静,李荣,周淑英.专职护士对心血管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尝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55—59.

第12篇

现代急救医学发展迅猛,它对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死亡率、延长人类寿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渴求在急危重病的发病初期就能得到及时的高质高效的救治,120急救正好满足这一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120急救疾病就诊规律,病谱构成梯次及特点也有所变化。现就这方面进行综述。

急救患者的性别、年龄:从近10年的各地区急救病普来看,仍是男性多于女性,但年龄趋于年轻化,以20~40岁为主。艾赛提、彭鹏等[1]对4 218例急救患者统计男女之比为1.05∶1,余玲、熊光华[2]对4 740例院前急救患者统计男女之比为1.29∶1,而徐惠梁对上海市1991-1995年4 676 741例急救病例统计为[3]1.346∶1。2001~2004年我县120急救3 284例中男2 267例,女1 017例,男女之比2.23∶1。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人口的老年化,急救患者的年龄构成也有所变化,20~40岁年龄组中,中毒和损伤所占的比例最大,60岁以上主要以心血管系统疾病为主,钟立光、陈小凡[4]对深圳市盐田区2001-2003年院前1 048例急救患者统计20~40岁,60岁以上为两个高峰分别占50.38%、23.47%。而我县对120从2001年10月至2004年10月急救患者3 284例进行分析,20~40岁占总数的47%,60岁以上占16%,而余玲、熊光华所报道的60岁以上为46.92%,20~40岁则占30.63%,这说明在大中城市和旅游城市交通繁忙、流动人口众多,以中青年为主,其文化素质参差不一,安全意识薄弱伤害事故增多有明显关系,而60岁以上年龄组则由于老年人年老体弱多病以及城市人口老年化,不健康饮食等有关。

在疾病谱中疾病构成演变没有多大改变,,内科系统疾病中仍以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各种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为主.东北地区急诊病谱排例中消化24.14%,呼吸18.32%,神经系统18.08%,心血管系统13.85 [5]。天津市急救中心2001-2003年院前救治病种分析脑血管疾病21.9%,心血管疾病18.7%,中毒8.45%,呼吸系统疾病6.97%。县级以下的地区排位稍有不同。燕庆功[6]分析905例内科急诊病例中各种中毒占37.6%,而其他疾患比例不超过20%,朱大磊[7]对120急救内科疾患514例分析中神经系统急症为10.6%,急性中毒占10.4%,说明中毒占有相当地位,且中毒多以安眠药、老鼠药、农药以及酗酒等,这和服务于农村基层有关。

近年来交通、建筑、暴力、工矿事故等不断发生,损伤占据急诊疾病谱相当比例,有的占甚至占据首位,损伤已成为“发达社会病”尤其交通意外伤可以说是“世界第一杀手”[8]。余玲、熊光华报道4 740急诊病例中,外伤占2 165例(45.68%),我县120急救从2001年10月至2004年10月急救患者3 284例,损伤1 773例(53.99%),珲春市120急救中心1997年7月至1998年6月间急救患者的病志2 017份意外损伤为683例,占急救患者的33.86%居首位[9]。

从疾病谱调查分析进展来看目前以外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多见,在20~40年龄阶段疾病谱中居第一位疾病为各种外伤,60岁以上的患者仍以心脑血管疾病占首位。急救疾病谱的分析说明120急诊医师既不是内科医师,也不是外科医师,因此在急救医师的配备和技术建设上,既要注重培养全科医师,又要参考本地区疾病构成梯次,确定专业方向,120急救培训应以创伤急救及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危重病现场急救作为重点,救护车装备、药械配备应与其相适应。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针对性的培养专业的急诊医护人员,提高正确处理和抢救能力,提高危重患者的生存和治愈率。另一方面,卫生行政部门应对日益增多的老年心脑血管病引起高度重视,加强老年疾病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普及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突发和复发应激措施,向社会普及急救知识,如心肺脑复苏(CPCR)知识。据报道,我国目前接受心肺脑复苏普及培训的对象主要为各个城市的医务人员,城市居民对徒手心肺复苏了解率为3%,而美国约有25%的人受过专项培训[10]。这与许多发达国家标比还有很大差距。受训人员包括急救车司机,交通及一些社区服务机构人员,他们在现场救护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向社会进行医学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健康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交通安全,提高心理素质,减少意外伤害。

参考文献

[1] 艾赛提,彭鹏,等.1989~1997年急救病人病种分析.新疆医学,2002,32(1):34.

[2] 余玲,熊光华,等.院前急救4740例病种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12):1823.

[3] 徐惠梁.上海市1991~1995年院前急救病种分析.急诊医学,1997,6(3):181-183.

[4] 钟立光,陈小凡.院前急救1048例回顾性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12):1424.

[5] 李继光,黄建群,吴广成,等.东北地区急诊疾病谱的研究.急诊医学,1997,10(5):282.

[6] 燕庆功.急救中心危重病人疾病分类调查报告.中国社区医学,2001,7(1):55.

[7] 朱大磊.洞口县120急救疾病谱的调查分析.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20):2934.

[8] 刘中明.改善急救模式,提高创伤救治水平.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