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区医疗现状

社区医疗现状

时间:2023-11-17 09:50: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医疗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区医疗现状

第1篇

【关键词】 社区医疗卫生;人群;家庭病床;全科医生

近几年来,发展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成为中国农村医疗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即墨市在21个乡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共成立了863个医疗工作站,而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不仅要有政策的引导,而且需要大量的符合社区需要的医学人才,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从一个方面影射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趋势,它要求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内容的综合性连续性的服务。我们通过对即墨市21个乡镇和4 个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基本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作者单位:266200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1.1 进行随机抽样,用自行设计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调查问卷入户调查,由被调查者自行如实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

1.2 按以上方法抽取501名社区居民,其中男298名,占 59.5%;女203名,占40.5%。全部样本中50岁,占15.8%。

1.3 数据处理是按问卷内容用FO×BASE+建立数据库,将调查所得资料录入后,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社区居民的医疗常识和自我保健意识,见表1。

表1显示,由38.7%的人常有健康方面的问题,得不到满意的答案。

表2显示,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比较淡薄,仅有8.2的人很经常进行健康保健,而有 20.8%的人选择从不进行保健活动。

2.2 社区居民对慢性病治疗的意向

表3显示,对慢性病的治疗,85.8%的人选择家庭治疗,而仅有13.8%的人选择住院治疗(P

2.3 社区居民对医学人才的学历要求

表5显示,有85.6%的人认为社区医生学历应达到本科或专科水平,反映出群众对社区医生的素质要求较高。

3 讨论

3.1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当前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较多和保健意识较差说明他们所具备的医学常识较少,独立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疾病和健康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对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尚未充分意识到。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人们接触医疗方面常识的途径机会不多,特别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容易忽视对一些医疗常识的学习和积累,并且一直存在进行某些体力劳动就是锻炼活动的错误认识;二是可以反映出当前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站的纵深发展还不深入,尤其是医疗知识的普及和健康教育方面做得还不够,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3.2 对慢性病的治疗,绝大多数选择家庭治疗和家庭护理的方式,大部分人愿意接受家庭医生有以下几种原因:

其一,经济负担问题,慢性病因其病程较长,少则几日,多则几年,若长期住院势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在家治疗则花费要少得多,可免去住院费、家属陪护造成的误工费等。

其二,慢性病的治疗手段和急性病不完全相同,它的治疗往往是需要普通疗法和心理疗法以及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结合的过程,医院的环境(如气味、声音)对患者是一种刺激,而家庭环境下治疗将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3.3 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期望值较高反映出现今的社区医疗服务尚有不足。在即墨市,大部分农村地区已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整个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站已经形成,但人才缺乏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的基层医疗工作者,大部分是过去的赤脚医生,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业务水平不高,接受正规训练较少,很难保证医疗活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全科医生的培养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瓶颈”。

4 对策和建议

4.1 在政策上,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卫生服务结构内涵的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加大政府对社区基本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积极引导和刺激社区服务向纵深发展,以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特别是健康教育方面,应通过各种渠道,利用适当的机会向社区居民传播医学知识,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形成科学的健康观。根据WTO在21世纪的长久健康战略,在新世纪的工作的重点和奋斗目标是“使人人尽可能活的最佳的健康水平。”要达到此目标,就必须关注健康人群,使他们懂得自我保健,学会健康的生活。

4.2 在形式上,应大力推广家庭病床,入户服务,双向专诊等方式,按大病去医院,小病在社区,保健在家中的原则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家庭病床和入户服务更容易被一些慢性患者所接受,根据即墨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对家庭病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功能意向认知研究的调查结果,家庭病床的优点在于方便患者,方便家属,患者心情舒畅,避免院内感染和符合医学模式需要,并且方便患者项与医院治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3 为了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我们医疗卫生教育系统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医生要有过硬的基本功,有较完善的知识框架,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了解一些关于行为医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等学科的知识。

二是教育制度应作出相应的调整,转变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医生进行系统培训,培养社区中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型高级医学人才,适应社区对卫生人才新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社区护理现状;应对措施

1 我国社区护理的意义

社区护理作为我国社区居民福利水平提高的一大关键性方面, 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政府的工作重心。广大社区设施距离人民生活近, 对传染性或者其他类型疾病的及时发现控制, 维护社会稳定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广大社区护理人员以社区人群作为主要的护理对象, 以优良的专业知识来促进和维护社区内家庭人群的健康。其通过实行家庭护理、康复指导、患者及健康日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和心理咨询等形式达到提高全体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这对于我国社区居民的生活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1]。

2 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及不足

相比较国外基础设施社区医疗护理工作, 我国社区护理工作起步较晚, 受到我国社会经济的限制, 本身存在着一系列的先天不足, 因此我国当前阶段社区护理工作现状不容乐观, 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我国社区护理工作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 1 我国社区护理工作不够全面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于健康的定义也不再是传统的身体健康, 更包含了心理行为等多方面健康, 需要的治疗手段也从最初的简单门诊部医疗设备发展到现代生物治疗设备等现代化设备。相比我国传统的简单医疗设施, 现阶段的医疗设施更先进也更昂贵, 我国很多社区护理工作中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医疗设备也导致了我国医疗护理工作中面对某些疾病无法解决。

2. 2 我国社区护理工作者缺乏对自己职业应有的职业重视感 根据管理学中工作定义, 要做好一份工作必须要从内心重视这份工作, 由于我国社区医疗护理工作起步较晚, 导致了我国大多数医疗工作者都是从医院或者其他医疗部门转职而来, 从而缺乏足够系统的社区护理教育。因而我国社区护理工作人员在进行日常社区护理工作中往往抱着之前的工作态度, 认为社区护理工作只是一份简单的工作, 没有重视或者很少重视, 没有意识到社区广告对于国家人民的重要性, 这是对于自己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 也是对国家和人民不负责任的表现。

2. 3 我国社区护理工作者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社区护理工作者多是从医疗医院等部门转职而来, 并没有系统的接受过社区护理教育, 在进行护理工作的同时针对新的医疗对象, 难免产生专业知识技能上的不足, 甚至部分社区医疗护理工作者存在着知识观念陈旧、不思进取、素质偏低的问题, 这都极大程度地降低了我国社区医疗护理工作的工作有效性, 是亟需改变的问题。

3 我国现阶段社区护理工问题的应对策略

社区医疗护理工作开展晚, 导致了我国社区护理工作与国外同期社区护理工作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现阶段通过对我国社区护理工作根源的探究, 从而得到以下几条应对策略。

3. 1 加强社区护理宣传, 提高社区护理工作人员技能知识水平 针对我国社区护理工作人员并非本身社区护理专业人员的现状, 可以通过全科医学教学“充电”的形式, 在广大社区医疗护理人员当中进行全范围基础常见医学知识的培训, 加强其学习公共卫生有关的社会医学、心理学、预防医学等方面的知识, 并开展定期对社区医疗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考核考试, 在加强“充电”的过程中, 真实地提高广大社区医疗护理工作人员的业务工作水平, 从而更好地保障社区居民的健康福利。

3. 2 提高社区护理配给资金, 实现社区护理医疗设施的现代化 我国现阶段提高广大社区医疗护理工作, 除了要求工作人员本身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外, 还需要社区医疗护理上级单位领导加大对社区护理配给工作的资金分配, 尽量地提高社区医疗工作者的医疗设施水平, 从而建立坚实的医疗后盾, 切实的保障社区居民的医疗健康福利。

3. 3 我国社区医疗护理工作者要培养出自己专业的工作特色 社区医疗护理工作同医院医疗诊断工作不同, 它有着比医院更方便、优惠、快捷的优势, 但是目前很多社区医疗护理工作却呈现出疲于应付的局面, 没有做到大病重病专业护理, 小病轻病宽泛护理。很多对待社区患者大小病采取一视同仁的医诊, 造成了无法形成社区医疗护理工作独有的特色, 要在现阶段下建设具有特色的社区医疗护理工作就需要广大护理人员, 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 开展适宜的服务模式, 例如:家庭式服务、专科特色服务、程序化健康教育、心理治疗等等, 以此来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医疗护理工作者的工作水平, 更好的服务社区居民群众。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社区护理;现状;问题;对策

1 社区护理概述

1.1 社区护理的含义与作用

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理论综合而成,用以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以居民健康为中心是当今社区护理工作的主要精髓。作为一种能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需要的新型护理模式,它增添了新的护理工作内容,扩大了护理工作职责,实现以护理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群整体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它使服务从医院走向社会、走向家庭,变封闭式服务为开放式服务。社区护理在我国目前不断发展完善的医疗卫生事业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2 社区护理现状

我国现阶段的社区护理主要以预防为主。在农村主要的预防系统是县医院、乡卫生院、村卫生所三级网,其中少数护士直接参与儿童的预防免疫工作。在城市主要依靠市医院、区医院、街道卫生所三级网展开,医院设有预防保健科,具体负责辖区内的预防保健工作。有的医院开设通过电话、电视、网络等热线咨询和诊治,服务形式多种多样。还有的医院定期在街头义务为人群进行咨询和诊治、举办知识讲座、成立病友俱乐部等。尽管如此,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医疗费用的大幅度增长、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等,简、便、廉的社区卫生服务大受欢迎。当前的社区护理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于人们的需求,社区护理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2 社区护理中的问题

2.1 社区护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的社区护理大多由医院的护理部在医院门诊或防保科或康复科设立一个点,安排几名护士做社区护理工作,尚无专门的机构,政府也没有专门的拨款。然而,社区护理是融预防、保健、医疗、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和连续,社区护理服务对象层次多、服务内容广泛、工作形式多样,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社区护理机构和管理体制,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2.2 护理人员缺乏社区护理的理念

我国的护理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护理人员观念还未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以院内护理向社区家庭护理方向转变。护理专业价值和专业信念的熟悉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缺乏自觉性、责任心和紧迫感。

2.3 资金缺乏、资源配备不足

由于缺乏经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补偿不足的问题。限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护理工作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缺少必要的医疗设备,缺乏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等,这些都是影响社区护理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国家近几年也提出要发展社区护理,但却很少将社区护理的发展纳入经费预算。同时由于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定点医院的限制,居民不愿自费接受社区护理,而在农村,农民由于收入低,更不愿支付这笔费用,大部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

2.4 社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高级专业人才缺乏

社区护理是对个人和家庭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它涉及相关的多学科的医疗、护理、保健知识,社区居民需要的是懂社区护理专业知识的全科护理人员。而目前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护士学历较低,以中专学历为主,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提高社区护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引进高级专业人才,亟待解决。

3 采取的措施

3.1 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管力度

要完善社区护理的运行体制及管理体制,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管。建立相对独立的社区护理服务机构和管理机构,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及措施,使社区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同时注意改善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提高社区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不断完善社区护士的职业资格准入、社区护士行为规范、操作标准及社区护理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制度和法规。加大政府对社区预防保健(如预防接种)、疾病防治(如强烈性传染病预防)、老人、妇女及儿童保健、职业病和地方病的预防等方面的经济资助。

3.2 转变观念

更新观念,做到服务功能从医疗护理服务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和身心康复转变,服务对象从为患者服务向为群体(家庭、社区)服务转变以及才培养、岗位培训从临床护理向社会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等边缘新兴学科转变和工作方式从院内护理向院外、社区、家庭服务转变。

3.3 完善补偿机制,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要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为护理工作走进家庭奠定坚实的基础。将社区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衔接,是社区卫生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应该加大资金投入,辅以政策扶持,在医疗保险体制改革中注意制定相应的社会福利制度及社区服务费用负担政策,来保证社区护理工作正常运行。

3.4 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要加强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社区医学知识、社区护理学知识,不断提高社区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大力培养有综合性知识的全科医护人员,鼓励高校毕业生来社区工作,积极推动医院与社区、社区与社区之间人才交流,发挥退休医护人员的余热,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区护理与服务中去。充分调动各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积极引进高级人才,组织服务中心的人员参观学习其它地区医院和社区的管理模式,制定社区护理岗位培训大纲,通过短期培训班和成人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提高护士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服务社区居民。

4 总结

社区护理是新世纪护理发展的方向。随着社区护理的深入开展,社区护理工作人员要总结经验,在社区护理的内容、方法、技术、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让社区居民认可,更好地为社区服务,推动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全科医疗社区急救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36-01

全科医疗概念下的社区急救即是指在社区发生某类特别紧急的医疗事件时,在医院专业医疗救护人员赶到现场之前,由社区全科医生对患者采取的现场紧急救护措施。

1当前社区急救的现状分析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有83%的院外急救事件都发生于社区。针对这些发生在社区的危重疾病,一方面由于城市社区较为分散,增加了大型综合医院急救中心全面覆盖的难度,尤其在道路拥挤、共存多个急救需求以及对社区缺乏了解等情况下,更会显得鞭长莫及,救护要求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当前社区的医疗基础相对薄弱,医疗资源在配置、体制和行为标准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规范,与此同时,以全科医师为主的多数社区医护人员几乎未接受过专业的急救医疗教育,基础理论和对危重疾病的认识水平有限,有待进一步加强培训。综合以上两方面的情况,再从医院急救医生和社区医师的协同来看,由于疏于沟通,时常导致单方面独自应对复杂的社区救护事件,难以实现将社区和医院双方面的医疗资源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医疗救援[1]。

2社区急救的全科医疗特点

社区急救属于全科医疗的范畴,在社区突发危及重症的时候,社区全科医生采取的紧急救护需遵循全科医疗的基本理念,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最佳利益为准则,让患者及其家属感受到温馨亲切的医疗服务。同时,社区的全科医疗救护需充分体现出综合性、协调性和连续性,应在多使用合理安慰语言和心理疏导的基础上积极调动现场人员,让他们积极地有序地配合救护行为,防止家属因情绪过于激动而引发更多意外状况的发生。在医院的急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的时候,需将患者的病史和之前的救护过程简明扼要地对他们讲述出来,同时配合他们做好剩余的必要院前急救工作。事后可适时对患者的住院治疗情况和出院后的康复情况进行随访,以此将全科医疗的双向转诊工作合理的融入社区急救工作当中去[2]。

3全科医疗概念下社区急救存在的问题

3.1思想问题。某些社区全科医生的思想太过保守,害怕担当责任,所以每每遇到危急重症的时候,几乎仅是坐等来自医院的救护,主动采取的救护措施极其有限。另一种误区就是过重看重利益得失,在明知自身救护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让患者转院。以上两方面的思想问题都可能延误患者的最佳抢救时机。

3.2协作问题。很多时候,良好的社区医疗救护都需要临近全科医疗站的全科医生以及院方医疗救护人员进行多方的协作,在患者病情危及的时候,若不能保持各方良好的联系和沟通,不能随时接收专业人员的远程指导,单凭某一位社区全科医生的一己之力很难取得高成功率的救护效果。

3.3技术问题。社区急救能否取得较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科医生现场急救技术的高度。当前,多数全科医生的学历并不高,也未曾接受过专业的全科培训,难以胜任某些高难度的社区急救事件的救护处理。因此全科医生还需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社区院前救护水平。

3.4硬件问题。硬件问题主要反映在设备和药品两个方面。当前很多社区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都存在不完善的情况,配备不齐全、陈旧单一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也严重制约了全科医生在实施社区急救的时候本来可以发挥的功效。

4全科医疗概念下社区急救的发展策略

社区急救之于全科医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大力发展社区急救医学、积极培养技术全面和具备优秀应急能力的全科医生是完善院前急救方案和全科医疗体系的必由之路[3]。

4.1建立网络化的社区全科医疗救护站。把现有的社区全科医疗救护站与医院急救中心有机地结合起来,由医院提供统一的人员调配和后勤保障管理,建立起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医疗应急信息管理系统,由全科医生负责信息的动态搜集和医疗初发事故巡查,并将所得信息与医院和临近救护站共享,以此实现对各种急症危险因素的实时监测和急救资源的合理调配。

4.2提高社区群众的基础救护知识。社区全科医生在进行日常工作的同时,需大力加强对社区群众基础救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他们对正规的救护方法比如初级心肺复苏等产生普遍的认知,以此确保社区的普通居民在紧急时刻具备一定自救、互救和他救的能力。该方法只要将工作落到实处,就一定能成为社区急救力量的有力补充和全科医生的有力助手。

4.3树立预防为主和以人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理念。全科医生应高度重视社会和心理等诸多因素对诱发重大社区医疗事故的影响,更新急救观念,增强紧急心理干预能力,从维护患者根本利益和满足社区卫生需要的角度出发,不断增强社区急救水平和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祝墡珠.全科医疗服务模式认识与发展[J].中国施用内科杂志,2012,32(4):245-253

第5篇

1城市住宅区基本公共卫生缺失需要加紧解决

现状一:据不完全统计,黄山市中心城区及辖区内的各区县近十年来,建成了大大小小商业住宅区大约在317个,还有拆迁安置区和单位企业自建住宅区等,这些区建成后,形成了新的人群居住群体,并打破了原有行政区划范围,营造了新的居住环境,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现行的住宅区比原来的行政村规模、居住户数和人口都要大,在第一轮基层医改中,所有行政村都建有村卫生室,但现在的新建住宅区,数量之多、规模增大,而基本的医疗卫生设施却没有纳入总体规划之中,致使在新环境中生活的居民,缺少最基本的,最便捷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往往一有病痛或是一些中老年人的慢病患者,只能往大医院跑,进而造成综合性医院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状况,这样就形成了新的就医难问题。现状二:截止2013年底,黄山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有26万,占全市总人口17%,而城市老年人口占全市老年人27%。这些老年人绝大部分都居住在社区或新建小区,这部分老年人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人与慢性病或老年病相随,平时就需要医疗卫生保健;此外,还有15%左右儿童,他们需要日常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而现在的新建住宅区里没有为他们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他们期盼能建立区域内的医疗卫生保健网络,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现状三:据统计,黄山市2013年心脑血管病死亡人数为719人,肿瘤死亡1337人,高血压死亡474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568人,此外还有大量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等慢性病患者,而这些人群又是当前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的重点对象,每年都需要进行跟踪服务,建立完整的健康和疾病监测档案。由于现行的城市人口聚集,大量的新建住宅区投入使用,原有的居民进行了一轮大迁徙,给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工作带来了困难,老年人、慢病患者和居民健康档案建档不全,档案完整性差,有些档案成摆设或死档,不能为现住居民提供有效的基础健康资料,这也预示着新居民区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建立城市住宅区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网络的基础

2.1黄山市经过十多年的基层医改,已经积累了一整套的管理经验,制定了一系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政策,特别是建立了惠顾群众的医疗卫生保健保障机制建立。解决了广大群众基本医疗卫生保健需求。

2.2国家和各级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保障。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及实施方案》国发[2012]11号中指出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实践,是建设现代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贯穿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综合改革”。加快新建住宅区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建设是遵循“保基本、强基层、建制度”基本原则,为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真正使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发挥作用。2.3黄山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立,并培养了一大批社区医疗卫生保健的专业人员-全科医生,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就可以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作用,即可解决目前新建社区卫生保健网络缺乏问题,又可最大限度发挥全科医生的作用。

3建议

各级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要探索、调整现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将公共卫生服务网点延伸到新建的城市住宅区。制定符合现行城市基层卫生服务政策,满足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提高城市基层卫生服务网底覆盖面。由政府牵头,组织城建、房管、卫生、街道居委会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城市住宅区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管理政策和措施。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任务,以便合理、科学地建设好、管理好、服务好城市住宅区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多头并举,解决城市社区医疗卫生保健网点卫生专业人员缺乏问题。由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伸委派专业人员进驻小区开展工作;由小区物业管理公司聘请有资质的卫生专业人员,开展卫生保健业务;由社会力量举办社区诊室,开展业务等。总之在新建的住宅区基本医疗保健网络建设中,可以形式多样,但必须由政府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设备,房地产商免费提供不少于60m2的卫生用房,卫生部门负责日常业务管理,共同做好住宅区居民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工作。

作者:王海波

第6篇

关键词:公办基层医疗机构;现况调查

2012年9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同年11月30日,广州市政府公布将番禺区的三镇(东涌、大岗、榄核)划入南沙新区,南沙区的版图扩充至800多平方公里,人口增加两倍至70万。为了解全区公办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机构的管理现状,落实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监管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区卫生监督所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实地普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南沙新区范围内的公办基层医疗机构130家(其中:6家社区中心、124家村站)。

1.2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按照《基层医疗机构专项监督检查表》进行打分,对全区公办基层医疗该机构进行普查。

1.3研究内容 2013年7月~11月南沙区卫生监督所组织卫生监督员对本辖区内的公办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检查,按照《基层医疗机构专项监督检查表》打分,进行统一汇总后,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执业许可情况 全区医疗机构均取得有效《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均能按照核准的项目开展诊疗活动,合格率为100%。

2.2医护人员执业情况 5家(83.33%)社区中心医护人员能出示有效证件;110家(88.71%)村站医护人员能出示有效证件。

2.3消毒灭菌工作 6家(100%)社区中心和108家(87.01%)村站安装紫外线消毒灯,每天消毒并登记。6家(100%)社区中心和62家(50%)村站配备洗手消毒液。5家(83.33%)社区中心和95家(76.61%)村站每天对诊室、诊台进行消毒并登记。

2.4门诊日志及登记 各公办基层医疗机构均配备门诊日志,4家(66.67%)社区中心和62家(50%)村站登记完整。

2.5医疗废物处置 各医疗机构均了解国家相关医疗废物管理内容,均做到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但主要进行感染性和损伤性的分类。收集了6家(100%)社区中心和61家(49.19%)村站配备专用塑料袋、锐器盒。6家(100%)社区中心和32家(25.81%)村站配备医疗废物暂存柜。6家(100%)社区中心和89家(71.78%)村站能对医疗废物进行规范登记。各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全部由广东生活环境无害化处理中心实行集中处理。4家(66.67%)社区中心和89家(71.77%)村站的医疗废物做到2d收集1次(见表1)。

3 讨论与分析

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和基层设施配备严重不足,尤其是村站。70.97%的村站由乡村医生执业或助理医师执业,49.19%的村站配备医疗废物专用收纳容器;医疗废物处置的费用均由医疗机构承担,基层医疗机构大多业务量小、分布散、路途远,基于经济利益和现有条件的制约,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回收网络不健全[1],势必导致硬件条件不能完全符合国家相关规范标准要求[2],有可能造成医疗废物的流失及危害。

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不严,特别是患者就诊的登记情况和消毒灭菌工作需要常抓不懈。仅有76.61%的村站每天对诊室、诊台进行消毒;50%的村站门诊日志登记完整。

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地理位置较偏,经济状况一般,如果政府补贴不能及时到位等,都无疑为基层医疗机构真正落实各项管理规范造成障碍。建议政府:逐步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重点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切实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

基层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做好诊室消毒灭菌和传染病疫情监测、统计、追踪等工作,有效防控传染病的发生。

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理,并非仅有焚烧一种方法[3],如果仅对输液器进行焚烧处理,不但浪费资源,而且也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并且没有做到能源和资源的合理利用[4]。建议政府引导有资质企业介入输液器、注射器等的回收利用,制作利器盒、包装袋和周转箱等物品。

参考文献:

[1]杨璐,王欲圣,徐庆华,等.安徽省各级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情况调查[J].安徽医药,2010,14(9):1082-1084.

[2]高春玉,王善雨,杨元平,等.36所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中 华 医 院 感 染 学 杂 志,2009,19(7):817-819.

第7篇

笔者2007~2010年从事单位健康教育工作,几乎参与了所有本街道及上级部门举办的各种健康教育活动,对杭州市区社区健康教育的现状有所了解,并通过在社区基层的实践工作、思考、总结,对杭州市市区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全科医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宗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这种照顾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病人的服务涵盖了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等多种方面。因此,全科医疗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最经济、最适宜”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模式。目前随着我国医疗模式的转换,全科医学越来越受重视和推广,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开展全科医疗服务,而在这一全科医疗模式中,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从事社区医疗工作5年,担任健康教育工作3年,碰到了不少的问题,在工作中产生了自己的一些想法,现将这些问题和思考提出来,以对健康教育和社区全科医疗工作的完善有所帮助。

目前城市社区健康教育模式有:①政府主责模式;②卫生部门主责模式;③社会协调模式;④市场发展模式;⑤FLEAH模式;⑥综合干预模式;⑦以家庭为基础的健康家庭模式;⑧俱乐部模式。

杭州市区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具体方式为:①各类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活动。对妇女、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以及食品、公共场所等各类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②各类纪念日、活动日及季节特点的健康教育活动。利用重大卫生纪念日、活动日(周、月)及当地重要卫生活动,疾病流行季节等时节,在社区或街头人群集中处开展大型健康教育活动,以制造舆论和声势,传播卫生保健知识,激发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③对正在发生的传染病等,运用黑板报、宣传画册、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举办健康讲座、利用媒体和电子科技进行紧急相关宣传,上门进行宣讲的方式进行。④针对本社区的疾病谱开展相应的疾病健康知识宣讲。

讨 论

这样的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时间一长,这种以政府和医疗部门主导的模式未免太没有新意了,慢慢地,群众参与的热情就下降了,从而使健康教育工作成了没有对象的单方面工作。因此,根据调查和统计,认为以下办法值得参考。

社区组织与动员,实行行政干预:社区健康教育是从整体上对社区群众的健康相关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干预。范围和内容极其广泛,涉及个人、家庭、群体身心健康,贯穿于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多部门合作的综合体现。搞好社区健康教育的关键是取得社区决策者的重视和支持,而从事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多为兼职工作,这就造成很多工作无法落实,无法做到位。

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健全网络:动员社区各单位协同参加,由社区领导牵头,教育、卫生、新闻、财政、环保、社区群众团体等共同组成的社区健康教育横向网络。网络实行双轨管理:一靠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组织和业务指导;二靠各级政府部门的协调和干预。两条渠道,对口管理。建立健康教育目标岗位责任制,纳入有关工作的考核内容。要真正地加强各单位的联系,共同开展健康活动。利用一切手段,以形成人人关心社区健康,个个参与健康教育的风气。

不断开发利用社区资源:发展居民中自愿无偿参与社区健康教育行动的志愿人员,或能够积极配合社区健康教育干预活动的社区居民,而不是现在的单方面由卫生机构和社区工作人员组织开展活动;通过健康教育,希望能够引导正确消费而挖掘出的潜在资金用于健康教育工作上,而不是完全依赖国家的投入。

实施工作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主要是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来完成。包括对健康教育工作的进度、活动内容、活动情况进行监测;对目标人群的知、信、行及有关行为危险因素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对活动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测。

培训健康教育人员: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优秀的工作团队,因此政府一定要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目前,社区健康教育最缺的就是专业的健康教育人才,要做好人员优化,工作优化、科学化,而不是完成指标、任务。

第8篇

关键词老年护理; 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而由于经济不发达,老年福利体系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我国的老年护理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老年护理体系,提高老年人的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已成为我国老年护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1老龄化社会

1.1定义

WHO 对老年人的定义为:发达国家年龄>65岁者 ,发展中国家年龄>60岁者为老年人。老龄化社会是指65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数的7%或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数的10%[1]。

1.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

1.2.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统计,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982年的4.9%上升到2003年的7.5% [2]。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到1.3亿 ,占总人口的10.6%,按国际标准己进入老龄化社会。200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 11%。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增至2.84亿,占总人口数的19.3 %。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增加到3.7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4.48 % ,进入老龄化高峰期[3]。国际上通常用65岁以上人口从占全人口7 %增长到14 %的时间 ,来衡量一个国家老龄化的进程。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日本也用了25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4]。

1.2.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高龄、高速、数量大的特点[ 5 ],即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点:①发展速度快,来势猛;②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③人口未富先老,给经济带来的压力大;④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全国31个省份中已有13个省份达到了老年型人口结构 ,接近一半。 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更为严重 ,如北京、 上海等城市老年人口比例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6]。

2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

目前我国存在3种基本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家庭养老也称共助养老,主要由家庭成员或邻里提供帮助。在我国 ,照顾老年人被看作是家庭首要和最基本的责任。家庭成员是给予老年人身体的、心理的、情感的、社会的和经济方面的支持的主要来源。自我养老亦自助养老,通过老年人自己的努力来维持正常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在过去,自我照顾养老并没有被认为是中国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方式。社会养老即公助养老,在我国养老机构包括养老院、医院、 托老所、疗养院和临终关怀院等[7]。

3我国老年护理的现状

现在我国许多医院都开展了某种形式的社区老年人护理。如家庭护理、护理专家门诊、社区卫生服务等[8]。其中老年人社区护理内容有:为老年人义诊,系统治疗各种疾病 ,重点对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病情监测,用药指导,饮食调节和心理疏导等社区护理干预;对需要上门服务的老年人进行个案护理和健康教育等。另外,某些城市还开设了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及农村成立的敬老院等。社区医疗服务的开展帮助老年人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和保健意识,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9]。但社区老年护理工作的现状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距较远,目前我国的老年卫生工作的特点主要有:①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忽视了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②以大中医院为中心,忽视了基层老年卫生保健工作。表现在社区老年卫生服务方面,则是没有健全的卫生服务体系,存在大量的欠缺。另有超过20%的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而目前实际能提供的服务与老年人的需求相差4-5倍。50%的老年人愿意在所居住的街道卫生服务站接受一般疾病的防治和一般医疗护理服务,但还有接近半数的老年人因为这些医疗服务设施在医疗条件、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而表示不愿接受这种机构提供的服务[10]。

4我国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

4.1老年护理的理念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将老年护理与老年病护理相提并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老年护理是针对老年人的某种疾病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11]。

4.2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面临的挑战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目前这3种传统的养老方式越来越遇到很大的问题。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4-2-1”金字塔型家庭结构的出现;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照顾者主体--妇女的就业率增高;另外人口迁移和流动(如子女外出工作),这些都使得家庭不能满足养老需求。“空巢”家庭的出现更加弱化了家庭养老模式。慢性病的高发使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大大减低,中国的退休体制使老年人自我表现照顾能力更加减弱,影响了老年人的自我养老;同时医疗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加深了卫生保健的不平等性 ,那些失业的、下岗的、自谋职业的以及没受过很好教育的老年人不能享受很好的卫生保健,也是对社会养老的冲击[7]。

4.3老年护理需求的增加

在老年人口增长迅速、呈现高龄化的趋势下,老龄化社会进展迅速,人口老龄化伴随着老年性疾病的增多,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质量,并衍生出一系列医疗保障、 生活照料等问题,给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传统的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老龄化的需求,整个社会对老年护理的需求必然会增加。吕探云等[12]的研究显示:老人慢性病发病率高、认知功能减退,社会独立生活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相当一部分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和自尊低下,社会支持减少,老人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在身体、心理、社会支持等各方面的长期护理需要量增加。宋伟利等[9]的研究也显示:老年人的社区护理需求日益增多,一半以上的老人院老人的移动和排便需要依靠他人; 在社区65~74岁的老年人中,13.5%日常生活活动需要协助;而85岁以上老年人依赖他人的比率是65~74 岁的3倍。肖功莲等[13 ]在对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高龄老人10年健康及护理需求的追踪调查中发现 随着年龄的增加, 高龄老人对护理人员家庭访视、上门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希望家庭访视和电话咨询分别由1996年的23%、32% ( 1996年)变为95%、26% ( 2006年),对康复指导和上门护理的需求由11%、16%( 1996年)分别上升到68%、79% ( 2006年)。王春梅等[14]对山东聊城区780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19.4% (151例 )的老年人认为身体不佳,慢性病患病率68.5% (534例 ),他们中的大部分迫切希望社区护理人员走进他们的家庭。田国栋等[15]对上海上海市老年居民护理需要量及供给量状况的调查显示: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的总体规模仍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要 ,老年护理医院的供给量只占了需要量的 20%左右。

4.4老年护理控制评估体系

目前,老年人需要接受何种医疗或护理服务,没有严格明确的标准。造成不能根据老年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级分流,以至综合医院、康复院、护理院、敬老院、社区护理界限不清、职责不明,造成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中资源的浪费[10]。

4.5我国老年护理教育现状

4.5.1老年护理学科的发展

20世纪我国老年护理学科发展几乎是一个空白,1999年中华护理学会成立《老年专业委员会》,我国老年护理尚处于萌芽阶段,起步晚、发展滞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1985年我国天津市才成立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1996年5月,中华护理学会才倡导要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区老年护理;1997年上海市成立了老人护理院,随后深圳、天津等地成立了社区护理服务机构[16]。老年护理学课程才在几所高等护理学院开设,且尚未在全国普及,《老年护理学》的本科教材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目前我国尚无一所护理院校专门开设老年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教育严重滞后。虽然卫生部对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老年护理的内容,但只占其总课程的5%左右[17]。

4.5.2我国老年护理人员的现状

我国几乎没有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从事老年护理的护士大都学历低、人数少,且没有接受过老年护理的系统教育,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且只能从事一般的生活和医疗护理,缺乏专业性,因此也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由于我国护理硕士、博士教育中专门从事老年护理专业研究的人员也不足,因此老年护理的高级专业人才更是缺乏[16]。

4.6老年护理的资金保障

老年护理的特殊性和费用的不确定性,使得整个社会有必要在老年医疗之外,建立独立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而从我国目前的保险现状来看,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的仅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医疗保险改革还未完全成熟,且存在许多局限性,还无法覆盖所有老年人,它仅提供给工薪阶层,而无法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完善[18]。

5关于如何发展我国老年护理的思考

5.1树立正确的老年护理理念

树立老年护理理念是我们发展老年护理事业的根本和当务之急。我们在护理老年人时,要树立注重老年人功能健康、预防残疾、致病的护理理念,更应重视功能的状态,重视能力的发挥,要重视保持和增进老年人自己胜任日常生活的基本管理,尽可能延长老年人的生活自理期,让老年人病而不残、伤而不残、残而不废。同时,注意从老年人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他们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尽可能维护个体的独立与尊严[11]。

5.2 建立老年护理控制评估体系

建立一套独立的考核监督指标体系。目前可以建立一个各级综合医院、康复医院、护理医院的老年患者的出入院的相应的标准,界定老年保健、医疗、康复、护理各项服务之间的界限[10]。

5.3 合理设置并利用卫生资源

在医院、社区、家庭之间应构筑无缝隙的护理模式,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护理服务[11]。逐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和完善医疗护理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和服务内容,建立一支服务人员队伍,把老年人的大部分基本医疗保健需求解决在基层,解决在社区。根据不同年龄老年人群的需要,有计划地发展家庭护理、日间老年护理中心、托老所、短期住院的老年护理等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护理服务网点,以及教育老年人群如何利用社区已有的护理服务是提高社区服务利用率,满足社区低收入老年群体长期护理需要。我们应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遵从老年护理伦理、法律和道德要求,建立和完善系统的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预防保健护理模式,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

5.4健全卫生保健设施

需要建立创造性的、 形式多样的老年护理机构以满足各层次中国老年人的需求。

5.5加强老年护理教育,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

建立老年护理教育的“基层普及、高层突破”战略。应在全国中等、高等护理院校中普及老年护理学和社区护理学,增设康复医学、家庭护理学、临终关怀等课程,有条件的院校开办老年护理专业,培养老年护理的专业护士。培养我国的老年护理专家,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增设老年护理的硕士、博士授予,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19]。在我国建立老年护理资格证书的考试,对这一资格证书的考试将有助于通过要求老年护理的教学内容而快速发展中国老年护理[7]。对于老年照料者(护工、志愿人员、家庭照料者等) 也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如对护工可采取岗前教育、岗中带教、岗后考核的方法[10]。

5.6完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确保老有所医

老年医疗保健的法律化、制度化是老年护理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必要前提。因此,应该制定我国的老年福利法和老年医疗保健法,大力发展老年医疗保险事业,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力量,确保老有所医[20]。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明显“未富先老”的特点,老龄化速度较发达国家快得多,老年护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发展老年护理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服务应成为发展老年护理事业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2] 刘腊梅、吕伟波、周兰姝.美国老年家庭护理现状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护理杂志,2007,24(1):39.

[3] 沈若玲、郑春芳、寻晶晶.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区护理现状.现代护理,2007,13(12):1117.

[4] 张英远.开展社区卫生服务,适应社会老龄化进程.江苏卫生保健,2007,9(3):39.

[5] 曾毅. 中国人口分析.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9-70.

[6] 季文琦、董 沛、米光明 等.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区健康护理.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23(1):79.

[7] 万宏伟、于 放.人口老龄化使中国老年护理面临巨大挑战.现代护理,2007,13(7):589-590.

[8] 郝春香、贺润莲.老年人健康及其护理进展.护理研究,2006,20(5):1331.

[9] 宋伟利、缪景霞、罗宇玲. 我国老年社区护理现状现代护理,2004,10(12):1161.

[10] 丁 俭、王 峥、白姣姣.老年护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护理杂志,2004,21(5):42-43.

[11] 孙 红、郭 红、蔡 虻.老年护理进展.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9):39-41.

[12] 吕探云、杨英华、曹育玲.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要.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565-568.

[13] 肖功莲、师清莲、刘瑞贞.虎门农村高龄老10年健康状况及护理需求变化趋势.护理学报,2006,13(7):7-9.

[14] 王春梅、李军.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齐鲁护理杂志,2007,13(7):45-46.

[15] 田国栋、熊建菁、张、胡海霞、吕旭飞. 上海市老年居民护理需要量及供给量状况.中国全科医学,2008,11(4):555-556.

[16] 王玲.我国老年护理学的发展与现状.中国护理管理,2007,7(4):13.

[17] 张娜、蒋银芬.我国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现代护理,2006,12(15):1404.

[18] 阮小玲、康又乐、石红妮.老年护理需求与护理教育改革的思考.护理研究, 2005, 19(10): 2057-2059.

[19] 王晖、戴红霞.我国老年护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构想.当代护士,2003.6:28-29.

[20] 姚海明.国外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现代经济探讨,2006,6:41-43.

第9篇

邱慧敏:女,大专,主管护师

基金项目:深圳市宝安区科技计划社会公益项目(2013244)

邱慧敏 黄文君 吴晓璇

摘要目的:调查社区卫生机构中护士对护士角色功能认知的现状,以便找出社区护士对其角色功能认知的局限与不足,为社区护理管理者更好地提高护士认知度和护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以本市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26名护士为研究对象,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护士对自身角色功能的认知及现阶段护士主要的工作内容。结果:调查发现社区护士绝大部分(83.33%)能够认识到自身承担的照顾者角色,对其他角色的认知度偏低,依次为教育者、代言者、管理者、合作者及研究者,且对角色功能的了解程度偏低。结论:社区卫生机构中护士对护士角色功能的认知严重缺乏全面性,对自身角色功能的发挥程度较低,需要加大投入对护士进行培训,提高护士对自身角色功能的认知度,以充分发挥护士在社区医疗中的角色功能,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字社区卫生机构;护士角色功能;认知现状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3.043

Investigation researoh of the nurses to nurse role function in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investigation of cognitive status quo

QIU Hui-min,HUANG Wen-jun,WU Xiao-xuan(Xi′xiang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Shenzhen518000)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the status quo of cognitive function, the role of the nurse for nurse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in nurses cognitive limitation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nurse role function, for the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in the nursing managers to better improve the level of awareness and nursing. Methods: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126 nur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nurse′s perception of its role function and at this stage the main job of the nurse.Results:For the most part the results found that community nurses 83.33%) can realize its own take care of the role, the awareness of the other characters on the low side, caregivers and educators, televsion, managers, partners,and the low degree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functions. Conclusion: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is a severe lack of nurses to the nurse role function of recognition in a comprehensive, the lower level of play to their role function need to invest more in training for nurses, improve the nurses awareness of their role function,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nurses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func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Key words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Nurse role function;Cognitive status quo

随着我国经济及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社区医疗成为人们日渐倚重的医疗方式,社区护士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充当着照顾者、教育者、代言者、管理者等多种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1]。因此,社区护士能否正确认识自己在护理工作中所充当的角色,使其充分发挥角色功能,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选择本市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对自身角色功能的认知现状,现总结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选取本市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26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3.5±2.5)岁。其中本科毕业护士9名,大专毕业护士117名。职称: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13名,护师36名,护士73名。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调查研究。

1.2调查方法翻阅

参考文献,设计调查问卷,对护士进行

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护士对自身在护理工作中的角色及其功能的认知、护士现阶段所从事的工作内容。问卷由研究对象自行填写,并统一回收,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护士对自身角色的认知情况(表1)

2.2护士对角色功能的认知情况(表2)

2.3护士现阶段从事的工作内容(表3)

3讨论

3.1社区卫生机构中护士对自身角色的认知现状社区卫生机构中,护士担任着多种重要的角色,对医疗工作顺利高效地完成有直接的影响。随着社区医疗的深入发展,护士已经开始涉足各种角色,完成其相应的职能[2]。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社区护士对其角色及功能的认知度还普遍偏低。在实际的医疗工作中,护士还是主要担任照顾者角色从事临床的治疗工作[3,4]。本调查结果显示,护士对护理人员充当照顾者和教育者的认知率相对较高(83.33%,63.49%),但护士对其他角色教育者、代言者、管理者、合作者及研究者的认知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对研究者的角色(15.87%)。主要是我国社区服务发展较晚,社区护理相对落后,社区护士目前只能承担最基本的角色功能,就是仍以照顾者和教育者为主,对于倡导者、研究者、管理者等其他角色功能涉及较少[5]。但也有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社区护理主要承担照顾者和管理者角色[6],而对重庆市社区护理人员的调查显示,受传统护理观念和社区护理常规治疗繁多带来的影响,护士依从性强、主动性差,平日只能被动重复一些基础或专科护理工作,综合能力欠缺,难以独立担负起咨询者、教育者、管理者、与研究者的角色[7]。由此可见,不同地区社区护士角色功能认识水平也不一致,因此应加强对社区护士角色的认知培训,让社区护士了解新时期应担当的多重角色,掌握各个角色在社区护理中所充当的功能,更好的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

3.2护士对角色功能及工作内容认知情况表2,表3显示,部分社区护士对自身角色功能及工作内容认识不全面。随着社区医疗工作的逐步深入,社区护士不仅应认识到护士不再是单纯的护理操作者、疾病宣传者,还应认识到自身有与其他部门交流病情,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指导患者调整生活习惯、与患者共同制订康复、治疗方案的任务。而对自身所承担的护理管理,药品、器械、病案、挂号收费的工作内容认知度较低,护理管理者更要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护士的疏导及培训,明确社区护士的工作职责,以便更好地服务社区病人。只有护士将所有角色的功能充分发挥,才能有效完整地发挥其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现阶段,社区卫生机构中护士对其角色及功能的认知还不够充分,对各种角色功能的发挥还有很大的空间。护理管理者应该重视社区护士角色认知情况,针对护士认知上的不足进行培训教育,培养护士正确的职业态度形成良好的角色认知,并合理的进行护理职位的安排,保证护士能够充分完整地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富君.社区护士发挥角色功能现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3):40-42.

[2]易景娜,陈利群.社区全科团队中护士的角色和功能定位及其发展问题[J].护理学杂志,2011,26(24):81-83.

[3]吴亚君,王亚红,宋亚琴,等.社区团队式服务模式中社区护士角色功能的质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6):382-385.

[4]郭杰,李秋洁,武佩佩.护理管理者角色认知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3,27(5):1289-1291.

[5]叶弘,尹红,蔡博婧.护士角色认知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9,24(11):14-16.

[6]冯正仪主编.社区护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2-25.

[7]邓静,周颖清.重庆市社区护理人民综合素质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3)60-62.

第10篇

关键词:基本药物制度;社区卫生机构

Abstract:The national essential drug system is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drug policy,and is the key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Based on literature research,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asic drug system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asic drug system,and puts forward pertinent suggestions and suggestions,aiming at improving the level of rationaldrug use,and further improve the national basic drug system for reference.

Key words:Basic drug system;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1社区卫生机构治疗的相关行为

1.1用药行为 王云等[1]研究表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社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用药行为,结果显示单张处方药品品种数明显减少,联合用药5种以上处方比例明显下降;李天平[2]研究表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基层医疗机构使用抗生素和输液处方的百分比有明显的下降,使用二联及以上抗生素比例显著下降;邹容等[3]研究表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不规范处方、不合理处方及超常处方比例显著下降,反映了我国不合理用药情况的改善。

1.2医药费用 研究表明[4],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使社区居民的看病压力有所缓解。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后,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均处方费用已明显降低,药品价格也下降了近50%;覃正碧等[5]对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研究显示,2014年较2013年单张处方平均药品费用显著下降,半数以上患者认为药品价格也有了一些下降。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降低医药费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已初见成效。

2社区医疗机构用药中产生的问题

2.1中药饮片在基本药物制度与医疗保障制度中存在的矛盾 2009年,国务院了《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规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全部纳入医疗保险目录甲类部分,报销比例要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6]。同年,首次将中药饮片纳入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目录中的中药饮片国家标准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的饮片标准。但是张雪[7]等调查发现,时至今日现行的国家及各地《医保目录》均未对中药饮片部分作出相应调整,以致现行药典中多种中药饮片未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基本药物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衔接存在问题,以致于未能真正解决群众"看病贵、用药难"的问题。

2.2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有待完善 随着基本医疗改革和医学进步,国家基本用药目录在不断更新。我国2012年对国家基本目录进行了的调整与更新,次年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不断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于解决基层医疗卫生面临的问题的重要性。池春茗等[8]研究发现,许多慢性病患者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品种不足,不能满足患者需求,所以只能到大医院看病就诊,导致其患者数量明显下降,不能更好地落实"促进患者下社区医院就医,缓解大医院就诊压力"的政策;此外,因在大医院确诊后,所使用的药物许多不是基本药物,而回到社区卫生机构就诊时,往往缺乏患者所需的药物品种,再次导致患者选择大医院就诊,这些直接影响了社区卫生机构发挥其作用[9-12]。由此可见,基本药物目录有待进一步加更新完善,以满足现如今患者就医需求,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3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对社区卫生机构用药行为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还有待进一步更新完善。在药物遴选方面,严格制定入选标准,采取系统、科学、严格的审查和考核的手段,最终制定出满足广大群众需求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13-16];此外,明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地位,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与医疗保障制度间的衔接,达到相互协调和匹配,使整改制度系统发挥更大的效益,真正解决群众的民生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云.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其改进建议[J].中国药事,2014,23(1):43-55.

[2]邹容,罗红叶,黎燕宁,等.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贵州省医疗机构用药行为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5(13):1451-1453.

[3]李天平,于磊.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情况对比[J].中国药业,2015(1):1-4.

[4]张,侯艳,范菲菲,等.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4):262-263.

[5]覃正碧,汪志宏,程刚,等.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对策探讨[J].中国药房,2014,19(14):1041-1044.

[6]史波英,张明君,戴伟芬.基本药物制度对社区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4,21(12):70-71.

[7]池春茗,欧湘峰,潘柳婵.基层医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药房,2013,22(48):4600-4601.

[8]荆文华,赵伟宁,徐凌忠,等.社区门诊患者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认知态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7):1059-1060.

[9]江益娟.基本药物制度在社区医院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中国药房,2014,24(1):268-269.

[10]黄芳.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对社区居民用药行为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3.

[11]陈钟鸣.基本药物制度下山东省乡镇卫生院门诊用药情况研究[D].潍坊医学院,2014.

[12]孙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营状况和合理用药影响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13]常星.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方用药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

[14]李永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现状与成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第11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对治病的认识逐步向防病转化,医疗预防保健已经从个体向群体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正是为适应这种寻求群体防治疾病的措施和方法之需要而产生的。社区卫生服务是一个保健系统,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弱势群体为服务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功能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其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公益性质,

目前,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前身多数为基层卫生院。在以往的经营模式中,因为自负盈亏或者半自负盈亏的机制,在某种程度上督促了医院业务的开展,但是其预防保健的公益性质在一定时间内受到了制约。在我国大力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下,如何成功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转型尤为重要。现就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转型分析如下。

1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特点

1.1 思想意识的困惑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目前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工资问题依然靠本机构的业务收入来解决。因此无论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领导还是职工,依然在某种程度上在潜意识里把抓业务收入看的至关重要,在拓展治疗范围方面投入了主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预防保健因为其本身具有的公益性质,在资金不足、人员紧缺、设备落后的现状下举步维艰。

1.2 人力资源的匮乏人才匮乏是制约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由于全科医学教育的滞后,我国目前缺乏经过正规教育的全科医师。以往的重治疗注定了我们的人才培养趋向于专科。而在需要考虑经济收入的现状下,业务能力较强、学历及职称较高的医务人员依然工作在治疗一线,预防保健的科室因为其风险系数较低大多为基础比较薄弱的低学历、低职称业务人员甚至是非专业人员,这远远不能适应“六位一体”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工作需要。

1.3 基础设施的薄弱 以往的数年中,我市的基层卫生机构几乎处于与财政脱钩状态,然而我们的基层医务人员也需要生活。因此,在经济收入不乐观的情况下,解决了职工们的工资后,几乎没有购置先进医疗设备的能力。基础设施依然多数停留在十年之前甚至更久的状态。近年来,国家确实为基层卫生的设施投入很多,可是这些资金多数用于房屋建设及购置车辆等,让医院里的设备更新换代依然跟不上现实的需要。

2 发展社会卫生事业的对策与建议

2.1 争取财政投入转变思想意识 我市正处于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阶段,我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在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基础上,把思想理念快速转变过来。目前的任务是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预防、保健及医疗。让基层群众明白防病比治病更重要。让群众不出门就能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

2.2 着力引进及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完善人才梯队的建设,在新人的引进上,向全科医学人才有所倾斜,把高学历的技术人才更快安排到需要的岗位上来。同时也要加强在职教育,采取脱产培训或阶段性培训交流,培养优秀的全科医师及全科护士,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及综合素质,取得群众的信任与依赖。

第12篇

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会议召开后,已有79个城市作为流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并计划在近几年覆盖全体城镇非从业居民。这是建立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建立合作医疗制度之后又一重大举措,是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要充分发挥城市社区服务组织的作用。整合、提升、拓宽城市社区服务组织的功能。加强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做好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工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医保是社区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一、城镇居民医疗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社区卫生服务是随着现代医疗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卫生服务模式,在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的过程中

由于参保人员大多为老人、小孩、并轨转制企业的弱势群体、失业或无业人员,因此社区医疗服务便上升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眼下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仍然不能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呈现处“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场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较多的患者对社区医疗服务能力缺乏信心。胜利街道居委会的xx主任告诉我们,居民们普遍认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医生医术不高,设备简陋,生怕在社区就诊“小病拖成大病,感冒治成肺炎”。尤其对全科医生持怀疑态度。

第二,社区医院的硬件水平堪忧。其中有不少用药遭到患者非议。园林街道人大社区卫生服务站孟大夫称,虽然现在社区医院的医疗药品范围放开了许多,但还是没法满足患者要求,好多就诊的大爷、大婶们都要两头跑:在大医院就诊、看完病、拿着针剂药品到社区医院点滴。有些疾病需要作CT、彩超、X光片的。社区医院不具备这些设备、患者只能先在大医院就诊。这也是大多数岁数比较大的患者怕麻烦不来社区医院看病的重要原因。

第三,调研还发现,现在社区医疗卫生的定位非常笼统,大多是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没有对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疾病治疗和疾病防止加以区别,没有细致考虑各地医疗资源现状,发挥作用不够、机械地按统一标准划分社区卫生机构。

(二)社区医保管理平台建设滞后

职工的医疗保险平台是单位,城镇居民医保的组织实施网络则可以依赖社区。实际上,每一个街道、社区都已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站;但是省市一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不负责具体操作;社会保险部门又不能隔着锅台指导街道、社区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这一块业务,这样街道社区机构等于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虽然,国家召开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会议,也有规划。但是社会保险法规、医疗保障政策还不完善、需要细化,社会保险机构、医疗保障难以操作、街道社区无法律依据,对参加养老保险、登记缴费、审核、监察、责任的追究没有章程、缺乏措施、政策法律建设不健全,难以震慑和阻止违法行为、处罚乏力,难以维护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合法权益。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监察办案机构等等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保险、医疗保障的工作效益。街道社区医疗保障管理平台目前是硬件不硬、软件太软。

二、街道社区医疗保险工作的对策思考.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的推开,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迈向全民医保、完善目标关键性的一步。但勿庸讳言、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医疗保险制度,加紧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扩面专项行动,按照“低费率、保大病、保当期的构思、根据城镇居民的特点和医疗需求、以及街道社区的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在开展养老保险扩面的基础上,同步推进居民医疗保险扩面行动,避免城镇居民因大病造成的养老和健康风险,为城镇居民稳定构筑双保险机制。

(一)城镇居民医保试点基本原则

第一是低水平起步原则。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实际国情出发,根据各方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筹资水平,保障标准。重点保障城镇非从业居民的住院和门诊的大病医疗需求,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逐步试行医疗费用统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扩大医疗保险的受益面,确保医疗保险的长足发展。

第二是确保自愿原则。国务院决定2007年在有条件的省市、选定2—3个城市启动试点,明确确定地方进行试点的自愿性,充分尊重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城镇居民可自愿缴费、参加医疗保险,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和选择,政府作为后盾、建立财政辅助制度、引导和帮助居民参加医疗保险。

第三,属地化管理原则。明确国家、省、市、县的责任,国家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确定具体办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化管理。统筹层次原则上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以有利于发挥现有管理体系的优势。社会保险机构医疗保险的工作职能,贴近基层、和谐社会,从长远考虑要积极探索适合城镇居民特点的医疗保险办法,大力实施“低费率、保大病”的政策,鼓励居民参加医疗保险进而社会保险,将城镇居民完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

第四,统筹协调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医疗保障相关工作基本政策、基本标准和管理措施等的衔接,保证城镇居民保险试点的顺利进行和医疗保障各类制度的协调推进。

(二)构筑预警、监管、处理三大网络体系

1.建立欠费监控预警网络体系。建立居民参保缴费监控预警体系,由街道(镇)、村、社区、劳动或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机关对欠费居民实行直接监控,每月对辖区居民缴纳保费情况进排查,督促参保居民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或医疗保险费。

2.按经济情况对参保居民建立分类监管网络体系。对老、幼、转制、合并病残居民家庭的经济收入进行深入细致、客观的综合性等级排队评价;对经济收入比较稳定家庭居民的缴费情况进行重点监控,存在欠费的要限期补交、不按规定缴费的要降低其信用等级。

3.完善参保关系监察、争议调处网络体系。健全完善市、(县)镇、街道、社区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机构专兼职人员到位,实现定人、定岗、定责,条件好的可以聘请为社会保险联络员、成立街道(社区)调解组织,形成四级监控、争议调处网络,实行网络式管理,随时掌握辖区内的举报投诉、争议情况,维护参保居民合法权益,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及萌芽状态。对参保当事人及时、满意答复,确保不出现恶性有争议案件或群体性突发事件。

(三)建立执法、维权机制。

1.加强与工会、民政、工商、税务、公检法、银行等部门的互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形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特别是对恶意欠费群众,严重违反医疗保障法规的团体、机构,加大联合处罚力度,取消其信贷款、社保、民政,劳保优惠政策享受资格等,该强制执行的从速处理,该依法处理的决不手软,并在新闻媒体上、社区街道及时曝光,使一些违反医疗保障法规的机构或居民受到严重处罚。

2.建立突发性应急机制。专门编制医疗保障关系专项应急预案、有效应对因医疗保障关系、医患矛盾而引发的突发性,明确应急的工作组织体系、机构设置、人员分工预警机制、信息、应急保障等内容、全面提升事件处理的应急反应能力,将突发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3.完善医疗保障应急周转金机制。建立市、县、镇三级应急周转金制度,对短期内无法按正常途径解决医疗保险基金影响医疗保险声誉的,先由街道、社区专项资金垫付,当街道社区无力支付时,启动市、县级应急周转金,确保社会秩序持续稳定。

(四)强化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能力

1.全面推进基层平台建设。在基层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建设中,要有医疗保障工作责任,按照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制度、工作“六到位”要求,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障服务建设,在村(社区)建立医疗保障服务站;梳理医疗保障工作各项管理和服务职能,确保医疗保障管理与服务职能的下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