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8 10:25: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精神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对外交流也愈来愈密切。不管是在商业洽谈,或是朋友的聚会中,我们都意识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我们至关重要。其中,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则是一个门槛,它是我们交流与合作的前提和试金石。
第一,从邀请的提前与赴宴的守时中看差异。
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像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另外,如果宴会时间是7点,你最好是6点55就要到。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时间,这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从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礼仪的差异。
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关于中国人的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不学礼,无以立,礼的核心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中国民众已经习惯和风俗化了的社会性行为准则、道德尺度与各种礼节。
我国传统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
尽管在排列座次时,国内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在涉外场合排列座次时,一般均应遵守国际惯例。
第三,从餐具的摆放中看差异。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它的摆放就相对比较简单。餐具的摆放是这样的:大盘是离身体最近的,正对领带;餐布一角压在大盘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盘叠在大盘之上;大盘左侧放手巾;左前侧放小碗,小瓷汤勺放在碗内;右前侧放置酒杯;右侧放筷子。
西餐中的餐具,它的用餐顺序是有外向内的,所以,他的摆放也是有外向内的。它是根据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顺序精心排列起来的。座位最前面放食盘(或汤盘),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汤匙也放在食盘右边。食盘上方,放着吃甜食用的匙和叉、咖啡匙,再往前略靠右放酒杯。右起依次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水杯)。而餐巾叠放啤酒杯(水杯)里或放在食盘里。面包盘放在左手,上面的黄油刀横摆在盘里,刀刃一面要向着自已。正餐的刀叉数目要和菜的道数相等,按上菜顺序由外到里排列,刀口向内,用餐时按顺序由外向中间排着用,依次是吃开胃菜用的、吃鱼用的、吃肉用的 比较正式的餐会中,餐巾是布做的。另外,要注意高档的餐厅餐巾往往叠得很漂亮,有的还系上小缎带。注意,别拿餐巾擦鼻子或擦脸。
这样看来,西餐中的餐具摆放是很有讲究的,所以我们用餐的时候绝对不能失礼。要严格按照餐具的摆放进行用餐。
第四,从进餐时的礼节看差异。
一般中国人吃饭也很有讲究。
首先在进餐时,要先请客人,若站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
其次,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另外,如果你口里在嚼着东西,切记,不要说话,以免喷出饭粒,造成尴尬。
相反,西方人,一般是每个人一个盘子,就不存在夹菜的问题,但是他们一般不喜欢,吃东西的时候说话,所以吃东西时尽量的不说话的,只有在吃甜点的时候,可以聊一些,轻松地话题。
只是,一般西餐的餐具很复杂,如果弄错了餐具也是件很丢人的事情。一般的餐具使用是这样的:菜盘两边如摆放了几副刀叉,应先用最外边的。第一道菜吃完,侍者会将菜盘 与刀叉一同撤去,再用第二套刀叉。如果有几把不同大小的刀叉匙,则用途不同。
谨记整齐、清洁和保持安静三项原则便可无往而不利。
这里,总结一点小经验,如果你不是很懂的西餐的礼仪,最实际的办法就是别人做一步,你跟着学,看着别人怎么做,这样至少不会出差错。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随着近年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气,它通过文体、图像、动画、声音等方式,创设情影、激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静为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特别是计算机在辅助英语教学方面,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运用中的过程中也会暴露一些弊端,本人就浅谈一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和弊端。
一、在英语教学中的优点
(一)生动、形象。易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密不可分的,黑板和粉笔虽然在教学中仍起重要的作用,但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教学设备,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把有些学生不易记忆的单词、句型和发音通过生动形象的图形、动画、文字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使其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重点的内容而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动静结合,前景和背景的色彩起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二)增强记忆。文字、图形、动画、视听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学到地道的单词发音。对于难记忆、难背诵的语句可以通过图片的展示和动画的表现,再配以地道的英美录音同时带给学生,这样会带来生动有趣、直观易解的良好教学效果,比如在我们学习第一册Unit6 good manners的Reading部分是介绍西方餐桌礼仪的说明文,这时作为中国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中国餐桌上的礼仪,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中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这时为了让中国学生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特别是餐桌上的文化差异,就可以通过一些图片、动画和文字的结合分别从对餐具的摆放、餐前礼仪、餐中礼仪、餐桌上的谈话礼仪、饮酒礼仪、餐桌礼仪变迁等几方面来介绍,充分了解中西方的餐饮文化,并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一些词汇。在播放文字、图形、动画的同时配有录音,这些录音基本都是选自英美国家的著名人士的发音,发音纯正、地道,在学生看的同时,也能听到地道的英美发音,有助于中国学生更准确地了解一些单词的发音,学到一口纯正的英美发音,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外语交际能力,而不像有些人说起来是满口中国式的英语,和外国人交谈起来,让人家感到莫名其妙、难以理解、难以交际。有时候适当的旁白、音乐,也会产生更加逼真的效果,易于学生接受。
(三)知识容量大。多媒体教学内容容量大,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并有助于了解英美国家的一些风土人情及其时尚文化,例如在学习第一册的Unit21 Boy language时可以运用文字、图形、动画展现很多国家不同的身体语言所表达的含义,也可以了解一种身体语言在不同国家所表达的具体含义。还有在我们学习高一第一册Unit8 sports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各种不同的体育项目。通过世界体育图片展让学生了解各国的体育项目,并可以把前面举行的几届奥运会的盛况及有关比赛项目展示给学生们,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层的理解“奥运”在世界人民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奥运”精神。
(四)更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在实际教学中能辅助教师创设一定的环境,增加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二、在教学中的弊端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固然有其优越性,但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也感到它也有一些弊端,浅谈如下:
(一)流于形式,屏幕代替黑板。有时学校强行规定每节课必须全部使用计算机教学,不允许使用粉笔和黑板,整节课教师都得点鼠标,一些内容的讲解变成了计算器的播放,众所周知,无论是多么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它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作为教师应该对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内容加以精选,又针对性地使用,教学中用黑板能讲清楚地问题,最好不要去搬弄计算机,过多过滥的电子板书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过于渲染。图形、动画太多太滥、教师参与太少,整个过程又配有悦耳的乐声,一节课堂简直像看一场电影,课堂变成了电影院,没有实际内容,学生不能掌握重点内容,学习效果甚微,浪费学生的重要学习时间。
(三)展现速度太快。计算机容量太大,又时播放太快,对于重点内容学生无法记录下来,这时学生的思维,记忆的“慢”适应不了计算机的“快”,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诚然,作为一名21世纪的教师,要想成为一名教研型、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应该多实践,多摸索,多总结,掌握创新教育的方法,充分发挥和利用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辅助运用,真正发挥多媒体在英语课堂中的优势,扬长避短,创新教学,使师生的教学双边活动都是愉快的、积极的,让学生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活动中,掌握更多、更丰富的英语知识。
1.1新型教学模式需要网络资源为支撑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中只是进行了简单的语言和文字的传递,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信息来源渠道有限,教学模式单调.而网络技术则突破了这一界限,除了具备一般信息资源的属性外还具有其独特的广泛性、共享性和即时性.在信息化社会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形式多样的信息输入,才能通过各感官的不断刺激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各类交流和互动,提供一切可能条件使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并熟练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性思维得到锻炼和拓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信息的时效性和多样性是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而及时便捷地获取信息能够搭起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桥梁.网络资源所拥有的独特性,为英语阅读和写作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也为师生间的互动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1.2网络为高效的互动式英语教学提供了可能
网络为教学提供了便捷、实用、高效的教学平台.网络是一个汇集了丰富多彩信息资源的海洋,它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涵盖面广,且具有其独特的开放性,结合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为师生双方都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学生通过网络所提供的大量的数据、图像、动画、音频等多媒体形式,提供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实现高效的学习.教师、学生可以通过使用E-mai(l电子邮件)、BBS(电子布告栏)、Blog(博客)等网络工具,进行相互间的讨论与交流,教师也可以同时进行网上辅导及答疑;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所需要的资源,下载和上传文件,利用数据库统计数据,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将网络资源运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改善了传统教学媒体的单一性,使其多样化,使课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在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得到全面提升,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网络英语教学将传统的学习地点--教室转移到了互联网上,通过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学习英语,从而真正实现开放性英语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教师在实际情况中思考和探究.下面笔者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二单元为例进行分析,探讨怎样在实际教学中实施这种新型教学模式.
2网络化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操作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重视课堂的互动性.提倡在课堂上丰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或解决问题,提倡小组成员间的交互学习.教师要提倡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网络及各类信息资源,建议学生充分利用教材配套的光盘、磁带等材料,为学生创设一种信息资源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自主建构学习.一方面,教师是设计者.每节课前教师自身必须要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主题是什么,然后创设相关的情境进行教学;应指导学生如何在网络上获取相关信息、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各种学习资料,合理组织教学过程,包括组织小组辩论或演讲、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引导学生发展其学习和研究,包括提高学生阅读、口语和写作能力,形成跨文化意识.另一方面,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不能一味地放弃,要吸收其精华和优秀的部分,如要要求学生对每篇课文熟练朗读,教师在课堂上对文章进行解释翻译以及概括课文的主题大意等.该次课(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搜索并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并利用手头资源和各种网络技术,提高他们概括分析文章的能力,让学生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逐步形成跨文化意识.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2.1通过小组集体合作,培养筛选信息和口语表达能力
安排学生以自由组合的形式自愿分组,每组5-6人,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并浏览配套光盘的内容,上网搜索有关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内容,并制作成PPT.幻灯片的内容可以包括图片,声音,动画等信息,说明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语言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也要传授各国文化常识.老师应鼓励学生多浏览英语国家的网站,包括各国电视台和网页,将定期浏览网页信息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将学习英语形成潜移默化的过程.这样也能使学生增强对其他国家国情文化的了解,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加深对跨文化的理解.学生在活动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预习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并制作PPT,体现了集体合作的精神,并且在上台展示作品的同时也锻炼了口语.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并完成所要求作业的过程是发现知识、深化知识构建的过程,学会了如何利用网络查找所需资料,也学会了和同学彼此间的沟通和协作.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模式,突破了集体教学中“一刀切”,不能因材施教的缺点,也为个别化教学中缺乏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提供了补充.
2.2开展网络化英语写作,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一般是由老师给出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教师批阅后再在课堂上集体进行讲评,指出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这种写作模式存在以下缺点:第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在点评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笼统的指出大部分学生的问题,却没有针对性;第二,学生的作文缺乏广泛的读者群,而英语教师成了其唯一的读者.另外,教师的关注点在于学生是否按时上交了作业和作业完成的结果,却缺乏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跟踪和对学生出现疑难问题的指导.因此,学生可能认为写作文就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写作文就是一个人独立思考并完成的过程.目的就是写完文章给老师批改,然后看看分数等.这种写作教学模式,违背了其作为思想交流的初衷.下面是笔者利用E-mail等网络媒介在学生中进行英语写作教学的方法介绍.构建主义就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同时也通过这个过程形成学生的新技能,也在运用中逐步提高技能.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能够利用的所有网络资源,如公告栏、网络聊天室、电子邮件、博客等,借用学生对网络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网络的应用并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鼓励学生在网上写作.在结束第二单元课文教学后,可以要求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和中心思想,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大意.学生也可以就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利用网络上收集到的材料形成作文;教师可以对学生写作过程进行跟踪,了解写作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这些可以为教师的作文讲评提供依据.学生还可以通过BBS发表作文,教师可以开通自己的博客,不定期地让学生将自己的随感或所见所闻形成文章发表在教师的博客上,教师可以在文章下方加以点评,同时学生也可以浏览到其他同学的作文,可以对其他同学的作文进行点评.课堂上,教师也可以挑选出几篇典型作文引导学生进行评议,包括如何修改句子或结构并说明理由,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展开小组讨论.教师将自己的电子邮箱地址、QQ号告诉学生,鼓励学生课后如果有问题可以自由提问,也可以将不同的见解或课后习作发给老师.另外,教师可以在博客上分享部分教学内容,或转载一些优秀文章供学生浏览.在利用网络进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他们主动探索、自主思考、彼此间共同合作,熟练运用网络资源搜索并获取有用信息,主动建构知识意义.
3结束语
[关键词]酒店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策略
7年7月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文化舞台上赢得一席之地,并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与期待。党的十号召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塑造文化大国形象,这使我国各行各业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尤其是作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形象窗口的酒店业,更应与国际接轨,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游客主体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在此背景之下,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星级酒店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着力为酒店输送一大批具有大国情怀,拥有国际视野,既精通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跨文化交际能力概述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特定场景),交际者得体(符合目的文化的社会规范、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有效(实现交际目的)的交际行为。得体性和有效性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元素,它强调个体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愿意尊重对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熟悉并遵守国际通行的社交礼仪,主动进行换位思考,并能运用有效的交际策略克服各种交际障碍,使交际得以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顺利进行。文秋芳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两部分组成。其中,交际能力包含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则包含跨文化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包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三部分。
2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常见错误
受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制约,涉外语境中的酒店对客服务工作难度颇大,不少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因缺乏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常常在与进入异文化语境的客人进行沟通时闹出各种笑话甚至遭到外宾投诉。
2.1词汇理解不当,产生语用语言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是指说话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套用在所使用的目的语中却无法表达自己的用意而造成的语用失误,通常表现为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源于交际双方的误解,一是说话人话语表达不当导致听话人的误解,二是听话人对说话人的正确表达做出错误的理解。例如:一位英国绅士到一家五星级酒店西餐厅用餐,在点完蜜汁牛排之后,对西餐厅女服务生说:Couldyouservethesteakundressed?女服务生听完客人的要求后顿时大惊失色,连声拒绝说:No,Ican’t.(不,我做不到。)客人非常不解,继续追问:Whynot?(为什么?)此时,女服务生非常气愤地呵斥道:Sir,pleasewatchyourbehavior,don’tyouknowyouareinChina!(先生,请注意你的言行!难道你不知道你是在中国吗?)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是因为女服务生片面理解了undress这个词汇的含义,将它一贯理解为“不穿衣服”,而忽略了在特定的语境中这个单词的另外一层含义。原来客人是想在用餐时自己将蜜汁浇在牛排上,所以事先提醒她上菜时先不要浇。这样的例子在酒店客房送餐服务中也会涉及到,如英式早餐中通常用黄油、蜂蜜和果酱来搭配吐司,如果客人在电话点餐时这样表达:I’dlikebutteredtoast,please!那送餐服务员就应当事先帮客人将黄油涂抹在吐司上,再送至客人的房间。如果服务生没有理解butter做动词的意思是“将某物抹上黄油”,就很可能因为送餐服务的不到位而引起客人的不悦和投诉,也会影响客人对整个酒店服务质量的评判。
2.2话题选择不当,导致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往时,由于对交际双方的文化习俗、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社会规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缺乏了解,习惯性地将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使用习惯带入跨文化语境中,从而导致交际失败。社交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随处可见,而酒店对客服务过程中的社交语用失误更是屡见不鲜。酒店员工在接待外宾时,常常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试图通过对客人表达无微不至的关心来拉近宾客关系。然而,由于忽视了彼此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差异,单纯按照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来进行交流,非常容易产生交际障碍,影响交流的正常进行。例如,傍晚时分,一位英国女士来到酒店前台咨询重庆夜景的观赏地,服务生非常热情地向她推荐了一棵树观景台,并详细告知了乘车路线,最后,服务生满脸关切地向客人叮嘱到:Lady,Ithinkyou’dbettergotherewithyourboyfriendorhusband,itwouldbemuchsafertogooutwithagentlemanatnight.(女士,你最好叫你的男朋友或丈夫陪你去那儿,夜晚出去有男士相伴会更安全。)外国客人听后十分不悦。酒店员工原本是善意的提醒客人注意安全,在中国人看来,此举完全是出于关心对方;但对外宾而言,这无疑干涉了客人的生活,甚至触犯了客人的隐私,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非常容易引起客人的反感,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
3高职酒店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酒店工作岗位必备的职业核心能力之一,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酒店英语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多种策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文化敏感性与灵活性,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3.1运用精加工策略,夯实学生的酒店专业词汇基础
精加工策略是指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记忆的一种策略。精加工策略的关键是将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与要学习的词汇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对待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加工,使其合理化、富有意义,进而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运用到高职酒店英语教学中,就是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对已掌握的词汇进行串联归类,并通过辩解分析,在大脑中建立纵横联系的知识网,从而增强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以酒店英语中“中餐点菜服务”这一教学项目为例,学生要顺利为外宾推荐中餐菜品,需掌握相关英语词汇,其中,有关刀工和用料形状的单词又是中餐菜名中的重头戏。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向学生提供表达用料形状的英语单词,如slice(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通过发散思维积极,主动地挖掘出与该单词有关的其它词汇,如cube(块),shred(丝),mince(沫),dice(丁)等。此外,学生还可继续探索这些词汇的其它含义。如,以上词汇还具有动词词性,cube(切块),shred(切丝),mince(切沫),dice(切丁)。最后,学生可将大脑中已构建的知识结构扩展成知识网络,形成知识图谱,由以上词汇引申出sweet(甜),spicy(辣),sour(酸),bitter(苦)等描述菜肴口感的餐饮词汇。学生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深挖同类术语,并以pre-sentation的形式在课堂上做陈述汇报,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中将相同类型的词汇术语群化,并将词汇学习和听力口语锻炼相结合,产生最佳习得效果。
3.2运用交际教学法,提升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及灵活性
交际教学法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欧洲,是伴随专门用途英语理论的产生而逐步形成的。交际学派将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有效沟通视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认为外语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他们在社会交流中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教学活动。交际教学法还主张将学习者置身于实际生活或工作情景当中,用正在学习的语言与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得体的交流,以此来培养其语言能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星级酒店前厅部、餐饮部以及客房部,因此,高职酒店英语的教学内容也应围绕这三大核心部门的对客服务工作展开。在运用交际教学法时,教师首先为学生创设在未来工作中所要经历的真实语境,如接待入住、退房结账、餐位预定、点菜、客房清扫、洗衣服务等。其次,教师可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知识融入在酒店英语标准工作流程的讲解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演示与各个服务环节紧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在酒店英语前厅教学模块中,可为学生介绍涉外接待礼仪方面的常识,包括称谓语、禁忌语等;在酒店英语餐饮教学模块中,通过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提前储备有关外宾的饮食偏好和禁忌方面的知识,从而在点菜、上菜以及结账等各个环节做到有的放矢;在酒店英语客房服务这一教学模块中,穿插东西方起居习惯差异,楼层、房间号码禁忌及颜色喜好等。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逼真的交际情景中运用英语模拟酒店对客服务。学生通过反复操练,既锻炼了酒店英语的应用能力,也进一步深化了对异质文化的理解。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角色表演将练习的成果展现出来,让学生相互评价,教师作最后点评,总结对客服务过程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现象及语用原则,在服务细节方面再次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敏感性及灵活性。
3.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
现代教育技术集图、文、声、像为一体,自进入英语教学领域以来,对优化教学环境、丰富教学内容和提升教学质量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高职酒店英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酒店英语的体裁特征,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为学生提供积累目的语文化感性知识的机会,拓宽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例如,在讲授TakingOrders(点菜)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有关中西方饮食文化习俗的视频,让学生对中外客人的饮食习惯、饮食禁忌、餐桌礼仪等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鼓励学生课后运用Facebook,MSN等社交软件与目的语文化亲密接触,切身体验中西方文化差异,并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阅读报刊、杂志和图书、观看英美影视作品等方式持续关注相关话题,将原本枯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寻文化之旅。
4结语
在高职酒店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英语语言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既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经之路,也是酒店英语教学顺应时代的潮流,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文化意识;文化缺失;文化教学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发展和开放,所需求的外语人才也日益增多。但我国所培养的外语人才大部分只是局限于阅读外文资料,而不能满足跨文化的需要。因为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但交际失败往往因文化误解而引起的,比语言误解还要可怕。因为其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言差错容易为人所容忍,而忽视社会文化差异的言辞不当就不让人接受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差异,正确地理解中西语言差异,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1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文化是形形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
英国语言学家多拉(R.Lado)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海母思(D.H.Hymes)指出,仅仅学习某种语言进行交际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使用那种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必须懂得什么时候使用何种得体的语言形式,怎样以适当的方式表示客气或是不客气,友好或是不友好等等。可以说,“语言的 使用规则实际上是基于这种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
因此,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更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文化内涵是语言交际的具体内容,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不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只是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2 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2.1 文化教学有助于避免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错误”
为什么西方的笑话,在中国笑不起来?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在西方则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在东方,更强调集体表现和集体主义精神,在西方,则强调个人表现和个性张扬,他们认为,不愿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和奇怪的。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到底是文化差异问题。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文化错误主要表现在称呼方面、问候语方面、对赞扬的反应方面、谈论的话题、词语以及文化内涵方面的差异等。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或Where,Where(哪里,哪里)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国人则说“Hello”。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可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 weight ,A代表age,R 代表religion,M代表 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2.2 文化教学有助于实施情感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英语知识的学习
美国教育家斯宾赛提倡“快乐教育”,要尽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快乐的情绪去学习知识变求知为一件快乐的事。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师生情感的融合,就能激励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获得情感的满足,从而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因此,适时适量渗透文化知识教育,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知识 ,恰是调动气氛的良好工具。
2.3 文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形成正确得体的交际,培养学生的世界文化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有关西方的文化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接受异国的文化,还可以在进行文化对比的同时,对本国文化有更深刻地理解,从而形成正确得体的交际,培养学生的世界文化意识,并能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是极其重要的,它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体验文化差异,有利于学生在综合应用英语时,能很好地体现在具体的语境下,使用语言的得体性。
3 全方位实施文化渗透教学
3.1 课堂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
毫无疑问,课堂教学是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师要通过课堂讲解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
3.1.1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教材授课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出精美的课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异国文化。通过制作一些相关的PPT /flash,或是观看一些英语原声电影,动画片或是科普短片,不但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的语言学习,提高对异国文化的认知与欣赏。
3.1.2 引导学生就同一主题进行中西比较
在教授教材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就同一主题进行比较,如食品、习俗、节日等,从而加深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大的主题如节日――春节和圣诞节,将这两个重大的节日进行比较,师生间的活动可以通过问答进行When's Christmas Day/Spring Festival?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on Christmas Day/ at Spring Festival? Which do you like better? Why?把西方的传统节日和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行比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另一方面能是他们体会不同的文化差异。
3.1.3 引导学生对校本教材内容的讨论
可以在课后进行对于教材内容的讨论环节,讨论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达成共识,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赞成或反对,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理解、尊重异国文化,并让他们在了解异国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汲取自己本国文化的精髓。
3.1.4 开展情景配音演练
开展情景配音演练,选择难度适中的英文一段电影或电视剧,在消除原音后,尝试由学生们充当剧中角色进行配音,通过感受剧中角色所处的背景文化,使学生们真正把跨文化意识融入到日常外语的交流当中。
3.2 组织丰富的课外文化教学活动
文化的学习不应只限于课内,课堂外的文化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和补充,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体方法为:
3.2.1 指导学生阅读有代表性的外国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传统文化的积累,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如《百万英镑》、《双城记》、《项链》等。
3.2.2 编写系统地介绍文化知识的阅读材料
尽可能搜集一些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艺术、习俗、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材料,力求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自己的文化含量。如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让学生正确理解big brother(地面塔台的跟踪雷达),brain drain(人才流失),rain check(雨票,即球赛因雨中断,留给下次继续使用的原票票根)等这些跨文化背景知识。
3.2.3 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文化实践活动
(1)创办英语角
可以在班级内,甚至是全校范围内创办以文化为主题的英语角,或定期开展一些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竞赛和游戏活动等。
(2)搜集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材料
通过开展探究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项目调研等方式来搜集一些反映英语国家或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材料。在教学中,结合所搜索的资料对教材中的相关话题进行延伸、拓展或讨论。如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的区别;中西餐桌礼仪对比;中西禁忌语之异同;中西节日对比;不同国家急救电话号码的对比等。
(3)制作手抄报
围绕某个主题,鼓励学生精心制作英语手抄报并开展评比展示活动,是培养学生获取、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扩大他们文化视野的好方法。从开展课题至今,学生们制作的手抄报涵盖了各类主题,如世界濒危动物、西方民俗风情、自然灾害、北京2008奥运会等。这项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增进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4)举行戏剧表演活动
戏剧表演在文化教学中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深受同学们的青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课本剧为依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力争能以目标语文化成员的身份来参与表演。
(5)面对面感受不同的文化
有条件的话,可借助摄像头,利用msn网上聊天,或是参加有外国人的聚会,直接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观察和接触,体验文化差异,增进对身势语的理解,培养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外族文化的敏感性与宽容性,从而改变他们对西方文化的一些错误定型,重新树立正确的观念。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中只注重语言方面的内容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只学语言,不学文化,语言学习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就永远无法真正掌握和运用好语言。英语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基本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引导他们理解目的语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因此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贯彻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步的原则,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文化教学,使我国的英语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J].文化教学与研究,1992(2.
[2]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文化教学与研究,1982(4).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 英语新课堂 教学模式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在当前的大专英语教学中,灌输式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高,无法满足新时代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实际上,由建构主义理论看,知识应该是学生依靠有关情境与材料,经过自主建构而得的,而不是单纯吸收教师灌输的知识。这与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所以,英语教师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由知识灌输者变成学生学习引领者,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提供思维空间与探究时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建构性,改善教学效果。
一、巧设情境,引发参与热情
情境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要素,对学生的意义构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不能脱离情境,学生需要在实际情境中激活已有经验与知识,经过顺应与同化等过程而实现意义建构。英语语言学习更是如此,需要真实语境,当教学内容与逼真情境融合时,可优化知识与任务的呈现方式,增强教学吸引力,还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意义建构。相反的,如若教师未给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真实的情境,使知识(任务)和情景处于分离状态,则会阻碍学生对新知的意义建构。因此,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英语新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情境纳入教学设计之中,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优化话题与教学手段,巧妙设置逼真、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热情,为后续的意义建构做好良好铺垫。
首先,借助现代电教手段巧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习欲望。在大专英语教学中,教师可紧扣单元话题,利用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辅助手段来设置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使枯燥而静态的语言知识变得更具体形象、活泼生动,给学生多重视听刺激,激发参与动机,产生探究欲望。如教学广告话题时,由欣赏广告语以及英文原版广告视频引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紧张情绪,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习猜词、说感受,为阅读学习做好准备。
其次,借助互动活动巧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热情。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交际与运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置形式多样的课堂互动活动,给学习者创造更多的真实交际情境,促其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表达,既巩固所学语言,也获取新的知识与能力。如新生第一节课,英语教师可以只介绍自己的名字,再鼓励同学们向老师提问,而后请一位学生尝试根据提问内容概括成文,向全班学生介绍英语老师。再如引导学生根据“面试”、“用餐”、“谈判”等场景,编写对话,模拟角色表演,促进全员参与、生生互动, 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沟通表达,改变“满堂灌”与“填鸭式”教学局面,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二、明确主体,实现意义建构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意义建构是最终目标,而意义建构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结合自身知识与经验,对学习材料或外部信息展开主动选取、灵活处理与加工,建构新的意义,完善知识结构,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由教师或他人代替建构。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突出的问题是教师霸占着课堂,学生变成了被灌输、被填充的“容器”,被动接收、机械记忆教师传授的知识,缺乏自学机会与建构过程,学习能力与思维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主体、认知主体、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指导者、促进者与帮助者,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的英语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等方面加以优化与改进,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其在自主探究、实践体验中实现意义建构、深化与升华。
如运用发现法、探索法、任务驱动法等方法,打破灌输教育,启发学生自主收集相关信息,探寻有关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知识;通过预习、讨论、归纳总结、质疑提问等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分析与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理解,加深认知,也把握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学习广告话题时,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以“情景交际教学法”为辅,围绕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精心设计任务与活动,将问答、交流、讨论、表演等有机结合起来,给提供学生参与体验与知识运用的机会,在实践与应用中自主学习,深刻理解知识,也提高交际能力。比如学习文中核心词汇与重点句型时,要求学生套用文中句式进行造句操练,更好地认识与把握语言用法。教学之后,再布置“制作产品广告”的任务,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共同设计产品推销广告,分配角色,模拟产品推销、展示与表演。教师则参与学生设计活动,予以引导与帮助,启发他们由产品特色、优势、款式等方面入手,用简洁的语言来阐述,得到新的意义建构。另外,在拓展环节,播放广告视频,畅谈观点,说明理由,再次运用语言,内化成技能。
三、协作交流,促进多向互动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往往是单向的信息传递与知识传授模式,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较少,而且学生必须沿预设轨道走,不敢提课本未涉及或教师未提及的问题,显得被动、缺乏活力。而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协作与交流是重要的要素,学生有着个人问题领域,可以自我协商、自主质疑与提问,再经过师生商榷、生生讨论或辩论等互动,群体共享多样思维与见解,生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在大专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将协作与交流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营造教学协商氛围,实现信息多向传递与反馈,推进意义建构。
首先,师生协商,优化目标与教学方式。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制定活动,协商明确教学目的,这样教师更能顾及学习者的不同认知能力与兴趣爱好,设计梯度性任务;在选择活动方式时,还可以让学生以投票或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协商某节课的活动形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协作学习,促进生生互动合作。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同桌讨论、小组竞赛等学习活动,营造协作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个体智慧与思维被整个群体共享,形成集体智慧,共同实现意义建构,促进学生整体发展,而不是个别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如学习“ 餐桌礼仪和习俗”有关内容后,引导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中国餐桌习俗和西方餐桌习俗的差异”的研究课题,进行课后调查,相互交流讨论,选取设计子课题,比如吃西餐要注意什么、中外餐桌礼仪的不同等等,再明确分工,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形成调查报告,课堂上通过幻灯片、小报、小品等不同方式展示本组的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展示后,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借助提问、提建议等方式进行相互评价与互动。而后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收集整理、分工协作、展示与汇报等情况展开自我反思与评价,发现不足,端正学习态度。最后,教师对参与活动的各成员展开多元化的总结评价、激励鼓舞。这样,通过研究性协作学习,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沟通了课堂内外,使学生多途径汲取信息,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升文化修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意识,更提升了应用英语进行交际表达的能力。
总之, 基于建构主义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打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不再是知识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情,创设灵活多变但真实自然的教学情境,设置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发挥学生主动性,促进师生协作互动,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丁邦平.建构主义与面向21世纪的科学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1(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