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时间:2023-11-18 10:25: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第1篇

根据学校安排,近年来我主管学校“打造名师工程”工作。因此。我经常到课堂听课,指导青年教师上课。在评课活动中,不少教师听了我的点评和建议后,总爱问我是怎么掌握课改方向,把握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怎么提高教研能力、专业水平的。我总是诙谐地回答:“我有一个吹枕边风的老师――《江西教育》(B)!”阅读《江西教育》(B)中的案例与分析的文章,特别是看到自己将要上的课文的案例时,或是刚刚听过的青年教师公开课的内容时,我就特别用心去关注,并联系课堂教学实际,看看想想,揣摩体会,往往生发出不少感悟,获益匪浅。通过“名师导航”,我从各地名师身上汲取新理念和新思想。正是这些学习的体会感悟。才让我在评课中能够作出精到的分析。提出中肯的建议。正是经常研读各个栏目的文章,才让我丰富了教学经验,提升了专业水平。

近日学校举行了一次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比赛项目分为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和写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有的教师赛前就问我怎样备好课,怎样写教学反思。我没有说教什么,就是告诉他们多看看《江西教育》上的案例分析,自己学习揣摩,融会贯通。赛后,有一位获奖的教师对我说:“是《江西教育》上的教学设计启发了我,让我加深了对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目标的认识。以往我比较侧重语文的‘工具性’教学,课堂上字词教学、句段分析用时多,忽略了基本的‘读’的教学。这次比武活动中。我才真正体会到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感’的动人。‘悟’的精妙。”《江西教育》紧扣新课程改革脉搏,贴近课堂,贴近教师,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师。是帮助教研员开展活动的益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日益得到重视。一些英语教师建议,应增加英语教学案例分析和英语教学设计类的文章。同时还应兼顾音乐、体育、美术、思品、社会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使刊物能全面涵盖不同学科,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

家乡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已经成了新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直接关乎学校教育品牌、教育特色的树立。怎样开展地方课程教学?怎样挖掘编写校本课程?怎样进行校本小课题研究?这些都是学校和教师需要面对、需要思考、需要探究的问题。建议《江西教育》增设相关栏目。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校教师学习和开展校本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愿《江西教育》(B)如清澈的源头活水一样,涓涓滋养学校教学发展。潺潺润泽教师专业成长!

第2篇

本学期三年级语文教研组坚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南,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工作计划和教科室工作计划,围绕学校教研专题“体验教育”和教研组专题“个性培养”开展教研活动,落实好语文教研教学工作。

一、加强学习,教学理念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新一轮课改带来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巨大变化。面对扑面而来的变革,我们三年级的全体语文教师都深深懂得: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不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很容易在改革的浪潮中迷失方向,在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手足无措。组内教师已把这种认识化作了自觉行动,自觉阅读理论专著、教学杂志、研读《新课程标准》、《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开学一周内,按时保质地制定出教学、教研组活动计划。认真按照校、大组、教研计划开展教研活动,积极探索教改新路,提高教学水平。每两周还集中一次开展教研活动,每次教研活动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以教研教材、教法、教学理论为主,努力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与相关的理论的问题,并进行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的新理论,新课标、教改新动向。大家带着问题学,结合教学实际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所掌握的新理念、新方法转化为平时的教学行为,充分发挥出专业理论在新课改中的导航、护航作用。在充分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当前的教学,努力在教学中贴近新课程所提出的要求。除此之外,教师还将自己在学习中得到的感悟、体验,以及教学实践中的反思,写成论文、随笔、案例分析等。

二、落实科研,教育科研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教育科研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动力,学科的繁荣借助于教育科研,教师的生命力来自教育科研。教研组教师围绕学校《体验教育》和教研组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的研究专题,根据各自的子课题,进行深入研讨。在认真总结得失的基础上,针对课改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阶段计划,并将计划落实到实处。通过深入、广泛地交流、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老师们撰写《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让学生的习作充分体现个性》等论文在县级获奖和交流。最喜人的是,教科研活动的蓬勃开展,不仅让教师迅速成长,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学生良好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三、深化教改,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教研组的活动,能有效地激活学科的教学研究,营造互动式对话的氛围,引起教师个体之间的反思与共鸣,帮助教师实现理念的更新,观念的变革,行为的转变。本学期教研组本着活动宜精不宜滥的原则,精心组织了“阅读教学”的研究,教研组进行了“教学设计、说课评点、课堂实践、评课研讨、案例分析”教学系列研讨活动。继续推行和完善“公开课,人人上,人人评”的教研常规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们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在《葡萄沟》一课教学活动中,以教研组为单位,发挥集体的智慧,对选定的教材精心策划、反复推敲,将教学思想、教学设计在教研组内交流。课后,结合教者的教学反思,和其它教师的意见,在教研组内进行评点,分析,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水平上有新的提高。

一学期来,本教研组的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一定的实效。但由于缺少与外县区的交流,缺少外出学习的机会,整体教研水平尚待于提高。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与学校领导和广大学生家长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使我们的语文园地万紫千红。

第3篇

关键词:预设;生成;语文课堂

一、预设是进行译文教学的必要条件

教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总要千方百计地备好课,设计许多精彩的环节,甚至查阅很多教学资料,这正是我们所说的预设。不言而喻,做好预设对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都是非常重要的,预设也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做好预设,一是要深入理解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以教材为基点,预设成教材中使用的教案。一是要教师在自己的头脑中,预设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再设想怎样围绕教学计划去处理、解决这些问题和情况。

以下是预设《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计划。

l.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2.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沟通的技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丈内容,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先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交流初步感受,并提出问题和困惑。再深入研究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最后整体感知课文,进行课外延展,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生成是语文课堂的一道美丽风景

从以上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完全是在教师的设想中完成的。诚然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因素,但仍然显得过于严谨而周密,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一点是预设的优点,也正是预设的不足之处。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阅读不仅仅是一种阅读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阅读后再创造的过程。学生作为读者,是具有巨大认识能力和主机能动性的,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客体,而且都有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决不能完全按照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要时刻注意课文中发生的情况,也就是我们的预设与学生实际情况产生的偏差。这种偏差往往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使我们的课堂成为一种动态的课堂,千万不能对这种资源视而不见,按部就班地完成我们预设的教学计划,要根据课堂的“突发事件”,对我们的预设做出具有创意的调整,使课堂成为情感流动的课堂。

在执教《羚羊木雕》一课时,我曾做好自己的事先预设,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结尾“我”满腹委屈地想:这能全怪“我”吗?请同学们帮“我”想一想事情该怎样处理才算妥当?学生们各抒己见,想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案。我准备适时转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这时,一个同学又站了起来,他说:“这件事谁都不怪,得怪‘我’的奶奶,是她没将‘我’的父亲教育好,才导致父亲怕媳妇。”于是师生趁机讨论家庭中婆媳关系的问题,现场讨论的气氛异常热烈,许多同学还对如何处理婆媳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很有些独到的见解。

三、预设与生成要做到和谐统一

不难发现,预设是教师对文章的理解,体现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展示了教师与作者思想的交流,融入了教师对文本情感的升华,可以说预设闪烁着教师智慧的光芒。我们决不能误解了新课标的内涵,因为过分强调生成,从而忽视了预设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甚至对教师的课前预设全盘的否定。这样就会将语文教学引入另一个极端,完全由学生主体代替了教师的指导。但是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为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决不能仅仅依靠预设,要审时度势,预设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把预设与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艺术。

总之,只有教师对课堂上这些生成性因素进行巧妙把握,才能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价值,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才能让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释放。

参考文献:

[1]陆志平,顾小白.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师研修教材.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第4篇

关键词:口语训练;写作;课堂语言;课堂练笔;仿写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积极踊跃,语句流畅,赏析语言时,妙语连珠,然而作文语言和他们平时的课堂语言表现完全不同。甚至是课后与之相关联的随笔的语言,较之课堂语言也相距甚远。因而如何将课堂口语交际与写作联系在一起,为作文教学服务,让学生把课堂语言运用于写作中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语文教学要实现学生达到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的目的。教学实践中却发现有些怪现象:说得好的学生未必写得一手好文章,写得好的学生课堂也未必是能说会道;课堂上说得好的作文未必好,课堂不发言的学生作文也不见得不好。如何让学生的说与写能力同步提高,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课堂语言拾零的习惯

课堂上,每当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时,我都要在他们说毕停下教学任务,让他们拿出课堂随笔本将灵感的火花捡拾起来,或一句或一小段,对于全班学生觉得说得很美的句子都可以记下来。这样,说的学生有了极大的成就感,其他同学也能从同学身上得到激励,身边榜样的教育力量会更大。这些课堂的精美语句在课后的课堂随笔和作文中就成了同学们作文语言的素材,长久坚持,课堂口语交际教学就能有效落实到作文教学中去,同时也养成了学生课堂语言拾零的好习惯。

二、形式多样进行口语交际、课堂练笔、仿写等写作训练

为了学生口语和作文同步发展,教学中我通常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

1.课前演说。七年级时让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说。说的内容可以是“我看名人名言”“成语典故讲解”。八年级时让学生讲解时事新闻,进行简短评价等多种形式的口语交际训练。说之前学生都会查阅资料,写好内容,听的学生做好积累,这样大家都既积累了作文素材,丰富了见识,又养成了好习惯。

2.课堂进行与课本相关的口语训练。笔者常常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课堂仿写,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口语和写作训练。例如,初中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关于“爱”的,编者在编入这些教材时,可能更多的是对学生感受爱、体会爱,懂得爱、理解爱等的要求。这类课文我设计这样的仿写:老师(父亲,母亲……)/让我怎样感谢您?/当我走向您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您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这句仿写内容,“索取的少”与“给予的多”的关系,是要学生理解父母,老师对我们的爱与恩情。学生在仿写中不乏美的句子,(如:我原想收获一滴雨露,你却给了我一泓清泉。我原想收获一朵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将他们课堂的仿写积累成诗,一点也不亚于汪国真的原诗。感恩(爱)祖国的仿写可以这样设计:“祖国啊!您是浩瀚的大海,我愿做大海中的一粒水珠/祖国啊!您是无垠的天空,我愿做天空中一朵洁白的云朵”。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写并说出很多精美的句子。

3.文本的语言赏析。学生赏析语言的课堂行为正是作文语言积累的过程,用诗般的语言来赏析文本,就能为自己的作文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4.进行多样的综合性学习、课本剧的编排等语文活动,训练口头表达和写作技能技巧。每个学期,我都会挑出教学中的一个单元,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排成课本剧、或排成小视频、或用演讲朗诵等多种样式展示,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或编写剧本,或组织语言,在排练中不断修改和演练,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语文能力。

当然,口语和写作相结合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它还需要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观察和思考生活,提高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等综合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老师要有教学机智,善于在课堂上抓住时机。例如,笔者所处地的冬季,大雪常不期而至,有时候,发生在语文课上,同学们都被窗外的雪花吸引,这时,我索性停下来,让学生欣赏几分钟,然后就雪或学生表现进行一段口头描写,在课堂交流,学生兴趣很浓厚,且内容也与语文教学有关。其次,在教学中我们也无需篇篇皆是大作文,可以利用课间时间,让学生将自己课堂已经构思好的口语交际的内容,或者已经进行的口语交际的内容重新整理,进行再加工,形成片段作文,由片段到整篇,积少成多,进行作文积累。

学生平时口语和写作训练的内容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少说少写或不写假、大、空的作文。写人作文从身边人说起写起,写事作文从身边事说起写起,写情感作文就从爱身边人、爱家、爱学校、爱生活着的这片小地方说起写起。让学生在说中学会写,写中体现说。

参考文献:

第5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县农村小学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的角色正逐步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走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但是要想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真正让素质教育占领高地,就必须努力与时俱进,强化对“教学过程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能针对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适时、科学地给学生以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县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从教师的课堂教学看

1、老师设计的环节多,许多环节值得深入推敲,使其更精湛。教学中老师浅的痕迹比较重,问的问题也多,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不够充裕。

2、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还不是很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够。课堂上,教师唯恐讲得不全,讲得不透,所以,讲得还是多。学生自己动脑想、动手做、动嘴说的机会少。

3、重思想艺术挖掘,少写作思路剖析。

(二)从教师的教学理念看

农村语文教师,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由于长时间在农村,信息闭塞,教师走不出去,新的教学理念引不进来,从而导致了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部分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识字,就是基础知识训练,缺乏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没有站在课标的高度,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学的重点。

(三)从教学管理层面看

1、学区中心教研组管理有待加强,教研活动实效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创新。

2、农村边远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学科教师年龄、知识结构分配不合理,不利于开展教学研究。

3、网络教研工作进展缓慢。

面对我县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研究工作情况与成果

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我县小学语文教研工作,紧紧围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提高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结合实际,务实创新,服务教学,服务师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近年来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强化学习,促进教学理念不断更新。

教研员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教育改革的政策与文件,认真钻研《语文课程标准》,探索学科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动向,并认真撰写理论学习笔记,为指导全县小学语文教学积累资源,奠定理论基础。为初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我们通过网络及时传递新的教学信息,帮助各总校、县直小学及教师了解教育前沿动态,明确教学方向,以实现集思广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及时组织教师业务培训,转变观念提高专业水平

为使课改健康开展,使教师按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实施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近年来的培训工作仍以新课标、新教材、新策略为主,努力使新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1、组织全县语文教师参加教材教法培训活动

年3月,组织全县顶岗实习教师120名,对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进行培训,会上郝晓颖、王英华两位老师分别作示范课,内容是二年级《画风》和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年4月上旬,我们组织全县特岗教师和各学区中高年级语文教师,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培训,会上请薛丽娟、冀月宁两位老师做观摩课,通过教研员评课,教师说课,大家议课,最后达成共识。县级培训后,各学校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乡校级培训。

2、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

年8月,组织4名骨干教师到秦皇岛参加河北省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活动,并为教师购买了参赛教师课例光盘,由各学校组织学习。

年9月,我们组织语文骨干教师40余人参加了《语文周报》社组织的“小学语文名师优质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会上全国特级教师吉春亚现场作课《临死前的严监生》,课后与全场老师交流互动、解疑答惑。此次活动开展使教师们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发。

(三)、积极开展学科教研活动,不断改进学科教学。

为使全县小语教师深刻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用新理念指导教学,用新策略实施教学,逐步把新的课程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除抓好教师的各种培训外,还重点探索了“研训一体”、“研训结合”的教研思路。

1、制定教研例会制度,促进课改深入开展。

从年开始,我县教研室为促进学校教研工作顺利开展,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学校校长或主任参加的教研例会。汇报交流教研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围绕课改专题,如“如何备好一节课”、“如何上好一节课”等进行研讨,最后达成共识并以教研信息的形式下发。在此期间,我们还制定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促进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2、深入学校课堂,“研训一体”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每周三天深入学校,与一线老师一起摸爬滚打,备课、听课、说课、评课,指导教学。近三年来我们先后深入到全县10个乡镇总校两所县直小学共计60余所学校,深入课堂听课近200余节,同时组织听课后的互动研讨活动,培训学校教学领导、教师千余人次。

3、抓好研训基地建设,开展校本教研。

年我们继续抓了研训基地(校本教研试点校12个)建设。与他们建立组织、研究思路,一起开展活动,先后多次与基地校领导教师一起开展课标培训,课例评析、案例反思等活动。并且及时总结基地校校本教研工作的经验辐射全县各个学校。

4、组织学科教学评价,促进教学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评价越来越引起教师关注,成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继续深入研究教学评价。在各个年级尝试成长记录袋评价与期末书面测试评价,以及终结性、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等方法。由重点知识、能力向重视“三个维度”综合考察转变,以此促进课程的全面改革。

(四)、以赛促研,促进教师素质提高。

为激励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按照计划我们每两年组织全县青年骨干教师,参加语文学科教学标兵评选活动和教学设计现场答辩比赛活动。比赛活动既重结果更重过程,采取人人参与、层层选拔,由学校到乡镇选拔出优秀者参加县级活动。教学设计比赛采取现场方式进行,规定时间,统一阅卷。今年我们将于5月下旬举办县小学第五届教学标兵评选活动。

另外,我们每年12月,还组织全县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案例分析、反思)评选活动,征集论文百余篇,评出优秀论文,然后参加市级论文评选。

通过各种比赛活动,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研究,使大批教师得到了锻炼,有相当一部分骨干教师逐渐成长起来。

(五)、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促进城乡教学和谐发展

年4月,我们组织我县语文学科教学标兵,青年骨干教师齐英坤、鲍慧琴、薛丽娟等老师赴山区神南乡、河口乡送教。送教前教研员根据农村教学现状,指导做课教师认真备课,把新课改的理念、鲜活的范例,送给偏远山区农村教师。课后城乡教师相互交流、共同研讨,教研员坦诚评课,为城乡学校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互动平台。

第6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的提出顺应了现代社会知识爆炸的要求,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是竞争与合作的大背景的需要,也是个体实现可持续的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

课堂教育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对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从教师的角度上看,就是教学内容能顺利的传达到学生那里,知识信息能成功的转换为课堂交流信息,不让主要知识信息再传递中消失;从学生的角度上看,要保证学生对教师所传递的信息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在接受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深化,扩展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因此,要提高可以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要从自身教学情况出发,在立足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各种教学策略,而教学策略的方向是多样性的,只要能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就是有效的教学方式。当然,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适当的采取综合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恰当应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增大课堂信息量,促进高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更易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多媒体综合了图片、文字、声音、影像技术,便于学生直观感受,还能根据需要回放再现,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课件创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情境,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多媒体教学进入语文教学活动只是起辅助作用,应遵循“辅助”性原则、适当性原则。

当然,多媒体运用不当,也有对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的一面,如学生可能由声色并茂的画面而心往别处,分散注意力,也有可能产生视觉倦怠。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时,应把握好利用时机,不至于喧宾夺主。只有教师会用,善用多媒体,才有利于顺利实现课堂三维目标,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

二、备课的有效性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精彩的课堂离不开事先的精心准备。如何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需要语文老师解读教材,查阅资料,形成教案。要写好教案,首先要能够找到本课程目前最好的教学资源。这包括课程标准、名师的优质教案、课堂实录、课件等。如果你找到了本课程最好的教学资源,那么自己的备课才能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其次,要舍得花足时间写出详细的、完整的教案,包括本课堂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堂讲稿、阅读清单、考试试题、教后反思等。通过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研读教材,能大致明确本课程的结构体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掌握本课题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选择好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准备得越细致,教学时就越游刃有余。

三、增加学生心理效能,提高学习信心

有信心才会成功。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那肯定会影响学生在学习中的心态。对自己没有信心,对结果没有把握,是当前许多中学生的普遍心态,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师所必须要注意的。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或者是从一个教师应有的责任感上看,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都是题中之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生心理效能的提升。所谓心理的自我效能,就是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学生心理效能越高,对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就评价越高,所采取的行动和取得的学习效果就越好。反之,自我效能低,学习的信心就低,对任务完成的效果就越不确定。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提高学生自我效能,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来说,教师在日常教育中的教学目标设定应该是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在作文写作教学中,就是可以把立意、构思、表达等这些技巧分开教学,避免综合性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压力,让学生一步步的完成学习,更有利学习信心的增强。

四、提问的有效性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就是通过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启发学生自省,从而引起学生的活动。那么,如何做到有效的提问呢?首先,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发问态度要自然,问题尽量说一遍。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一个问题尚未做出明确结论之前,不能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以免干扰学生。其次,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回答,抽答面要广,努力使全班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大致相同。不能由相对固定的少数同学回答,不宜依照一定的次序请学生回答,也不宜先抽学生再提问。再次,提问之后要停一会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第四,教师为不能回答问题或问答错误的学生提供线索,打开思路,启发他们正确的回答问题。最后,当学生的回答正确却不充分时教师要给学生补充另外的信息,以便学生能得出更完整的答案。

五、作业的有效性

孔子在《论语》中指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作业是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为让各类学生的作业达到实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异化布置作业,这就要求老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坚持精当、适度、适量的原则。同时,要想全面落实巩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还必须要有适度的训练与考试。全国课改修订组组长温儒敏先生针对目前的课改现状也曾提出这样的建议:要理直气壮地抓训练。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教师通过深化语文教学研究,提出具有符合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并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有助于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语文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境地。

参考文献:

[1]张青青.巧用课堂导入,提高教学质量[J].新课程(教研),2011,(5).

第7篇

关键词:聋校语文;课堂管理;教学案例;问题及对策

一、聋校语文课堂管理中的问题

案例一:走进聋生的内心世界

某节语文课上,教师采取了讨论教学法,在探究互动环节“我的一家”中,几个聋生忽然活跃起来,手语、口型忙个不停,互相介绍着自己的家人,唯独一个男生独自一人低着头坐那没有活动起来。讨论结束后,该学生一节课基本都是心事重重,没有完全进入角色。聋校一般都是小班化教学,该学生的表现使得本节课显得很苍白无力,让教师觉得自己的教学是失败的,没有完全让学生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课后了解才知道,他爸爸妈妈离异,有个姐姐和他一样是个聋哑人,他怕其他同学嘲笑他。

案例分析:通过本案例不难发现,该学生的异常行为和他的心理有很大关系,聋生的心理远比普通的学生要复杂得多,思维也不同于一般的学生。他们往往会把自己深深地锁在自己的空间里。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在平时教学设计过程中,不仅仅要设计教学流程,更需要考虑班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聋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所以,我们要及时了解聋生复杂多变的心理,采取及时的疏导交流,避免教学中的败笔。老师要及时了解好每节课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一些反常的现象等。通过平和、民主的谈话、游戏、活动等拉近与聋生心理上的距离。只有聋生完全融入你的世界,你的课堂才会精彩纷呈。

案例二:细心观察,解聋生之困

一次语文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复习课文,为了检测学生背读情况,教师采取比赛的方式请三个学生背诵课文,轮到最后一名学生时,不知道是紧张还是什么原因,红着脸低着头,一小段都不会背。他可能觉得到所有同学都在嘲笑他……这时,老师突然转变了方式问道,你可以背出一个句子出来吗?他点点头,然后顺利地背出了一个句子,但是他依然很不自在地站在那。“同学们,他会背,只是不想背给大家听罢了,课后他还要亲自背给老师听呢。”“其实他是很棒的。”通过这简单的言语,既缓和了课堂的尴尬,也解了学生的围,让他更加信任你,同时也树立了教师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

案例分析:如果一味地指责与批评,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会让其他学生产生抗拒感。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善于转变学生的思维,创造民主、宽容、和谐的教学氛围,这远比严厉训斥和严格的纪律得到的效益要高。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二、聋校语文课堂管理策略探究

1.走进聋生的心理世界

聋生由于听力损失的影响,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有着明显的缺陷,尤其是对言语的理解有着正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语言障碍成为他们参与正常社会交往的桎梏,他们听不到外界的声音,也不能正常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聋生却善于模仿,观察细致,情感丰富,这些是我们教学中丰富的资源。要适度有效地运用聋生的行为特点。只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聋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们才能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充分认知班级的每个学生,我们才有条件很好地抓好语文课堂管理。

2.课堂管理与学生自律相结合

课堂管理千万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它更多的是需要聋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下的良性互动。所以,要提升课堂管理的效率,我们必须坚持将教师课堂的管理和聋生自我约束相结合,充分发挥聋生自律的作用。师生可以共同制定课堂纪律规则以便于组织教学,营造一个纪律良好的课堂,教师可以组织制定师生共享的课堂管理纪律规则,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中来,建立起合作、平等、信任、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理解、宽容、公平地尊重每一个学生,才能建立起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加深相互了解,形成情感认同,达到情感共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经常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反思,使其主动克服困难,自觉强化课堂上的学习行为,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奠定了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能为有效的课堂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走进聋生的内心,恰当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策略,将自我融入课堂管理中去,尊重每一个聋生,尊重自己,尊重每一节课,就一定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聋校语文课堂的管理,真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第8篇

一、备课的有效性――游刃有余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精彩的课堂离不开事先的精心准备。如何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需要语文老师解读教材,查阅资料,形成教案。要写好教案,首先,要能够找到本课程目前最好的教学资源。这包括课程标准、名师的优质教案、课堂实录、课件等,如果你找到了本课程最好的教学资源,那么自己的备课才能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其次,要舍得花足时间写出详细的、完整的教案,包括本课堂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堂讲稿、阅读清单、考试试题、教后反思等。通过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研读教材,能大致明确本课程的结构体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掌握本课题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选择好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准备得越细致,教学时就越游刃有余。新课程呼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人”,不仅钻研教材,还要备学生这一块。必须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估计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出现困惑,思考怎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思考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教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到老师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结果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一节课上完了,学生还弄不明白教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教师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4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四、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如有一位教师执教《三峡》时,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

(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

(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

(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

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五、提问的有效性――有的放矢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就是通过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启发学生自省,从而引起学生的活动。而现实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多半是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教师在提问时,往往就是把课前备课时准备好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向学生发问,出现“一问到底”的现象。学生看似在回答老师的问题,可实质上还是老师在讲授,学生只是在揣摩老师的意思,如何回答,回答得更准确些,等等。那么,如何做到有效提问呢?

(1)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发问态度要自然,问题尽量说一遍。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一个问题尚未做出明确结论之前,不能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以免干扰学生。

(2)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回答,抽答面要广,努力使全班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大致相同。不能由相对固定的少数同学回答,不宜依照一定的次序请生回答,也不宜先抽学生再提问。

(3)提问之后要停一会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

(4)教师为不能回答问题或回答错误的学生提供线索,打开思路,启发他们正确的回答问题。

第9篇

关键词: 学讲计划 问题串 案例分析 高效语文课堂

“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的导向,如果教师设计问题太难或太简单,就不利于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和交流。“学讲计划”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所学、所思和所得以交流的方式展示。学生自学能力毕竟有限,怎样才能让“学”与“讲”不流于形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做到有思考、有收获呢?问题串就充当这个地图和方向标的作用。下面我从学讲计划的两个教学基本环节谈谈问题串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设计操作性强的问题串,让学生“学进去”

“学进去”是指学生通过自学和互学的形式,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能力的过程,在学进去的过程中,好的问题串是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的关键。

1.设计有趣味的问题串,让学生想“学进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味的问题,学生喜欢思考,也喜欢分享。例如我在教说明文《故宫博物院》时,设计如下问题串:通读课文,你能扮演一名故宫博物院的导游,引导老师和同学们畅游故宫博物院吗?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的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本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你能用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向别人介绍我们的学校吗?

爱表现是学生共同的天性,学生都希望将“导游”工作做得更加出色,自学时你追我赶,氛围很好,学生都把握了故宫博物院的空间布局。有的同学画出了故宫博物院的布局图。应用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效果很好。

2.设计有坡度的问题串,让学生能“学进去”。

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和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篇章的理解,不可能做到要求的深度和全面。在教学中,设计问题串时,要注意有坡度,递进式追问,从字词到句到段落再到篇章,使学生感觉到一切都那么自然和流畅。例如我在教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段落时,设计如下问题串:

(1)找出文中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在文中的作用。

(2)将这些动词与作者在三味书屋学习片段中的动词进行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3)“雪地捕鸟”片段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将这种情感与学习片段对比,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能够回答,而不是高不可攀。如果仅仅抛给学生“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那么学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是语文教学中最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设计实用性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讲出来”

学生通过自学,怎样把所思、所得和所获展示出来呢?教师必须准备“药引”即实用的问题串。

1.设计与教学重难点相结合的问题串,体现“讲出来”的价值。

语文教学应该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进行,脱离教学重难点的问题,只是哗众取宠,无法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得。在学生展示交流的环节,我们要防止学生随意发挥,天南海北。在设计问题串时,要紧扣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讲出来的东西是真正有价值的。如在教授《故乡》时,本课的重难点是了解“闰土”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我给出的展示交流的问题是:

(1)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你认为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迅哥儿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吗?为什么?

(4)如果没有社会变革,你能猜想闰土的孩子长大以后的样子吗?

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交流,就能明确作者塑造闰土这一形象的目的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紧扣课文主题。

2.设计展示个人见解的问题串,回归语文本真。

语文学习对学生人格塑造、价值观的树立有很大的影响,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必然会和自己的经历和情感产生共鸣,形成见解。我们在引导学生讲出来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如在《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问题串时,追加问题:

(1)你认为小弗郎士为什么害怕学习法语?

(2)你喜欢学习语文吗?为什么?

(3)学完本文后,你对身边不喜欢学习语文的同学有什么建议吗?

结果学生畅所欲言,不仅提高了语文学习兴趣,还有不少学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些非常好的建议。

实施“学讲计划”打造高效课堂。只有设计出实用的、有价值的问题串,才能引导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讲什么?怎样讲?”。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案例背景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有序、开放的语文课程”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既然语文课程要求有序、开放,那么语文课堂也应是既有序,又开放的。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各种各样的公开课、赛课,还是日常的语文教学,多数教师似乎只关注课堂的“有序”,而忽略甚至无视“开放”。常是教学设计中有体现,课堂上却鲜有体现。即便有的教师在一些理论文章里体现了“开放”,也只是做做样子,摆摆架子而已。这种仅在文字方面体现新理念的做法不过是为了应付检查或是为了在论文评比中获得评委的青睐。

一些赛课的执教者常常表面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提出新问题、说出真实感受,一旦“预设“遭遇“节外生枝”便出于“有序”和顺利完成课堂任务的考虑,拼命地往预设上引导学生,没有真正地善待课堂上的“旁逸斜出”。多数评委也只关心“有序”,课堂上你再“开放”,再机智,你的课没上完,既定任务没完成就不是好课,于是规则“绑架”了赛课,赛课沦为了表演与作秀。至于那些关起门来的自家教学,更是直指应试,一味地灌输知识,赶进度,无视、漠视可能会出现的惊喜。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类似农业,而不是工业。”农业是精耕细作,慢工出细活,不可机械化、批量化生产,不可操之过急,一蹴而就,不可过于功利化。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观语文课堂上的“旁逸斜出”。

二、《边城》教学案例

师:刚才我们已经对这篇小说的风景美、风俗美做了分析。大家看看还有什么美?

生:(大声)爱情美(笑)。

师:(迟疑了片刻)大家理解得很准确,《边城》的确讲述了一个美丽得令人忧愁的爱情故事,我看大家对此也深有感触,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风景、风俗之外的第三种美。请同学们勾画出文中能体现爱情美的句子,并把它们读出来。

生:…………

师:大家都说这段爱情是美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相遇浪漫(端午节、青浪滩),相爱含蓄(暗恋)。

生:相思苦中有甜,离别沉重,等待煎熬。

生:淡如青烟,美丽的忧愁。这都是现代许多直白的爱情所缺少的美。

师:同学们给出的答案很精彩,大家对于文本的理解让老师很感动。在此,也祝愿大家将来都能拥有一份美好的爱情。

既然同学们的兴致都很高,那今天我们就索性多聊一点,老师想听听大家对早恋的看法。

生:爱是将来事,学习是现在事。

生:早恋如烟花,看似飞升,其实堕落。

生:恋爱不是一个贬义词,只是早恋是错了时间的恋爱。

师:假如有的同学已经有了早恋现象,那该怎么办呢?

生:说服自己,少跟对方接触。

生:青春是花季,也是雨季,让我们走过泥泞,迎接花开。

生:早恋不该是自己的全部,不能因此影响了学业,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青春。

师:是的,别因那如火的诱惑,而过早地触落那枚青果,它会给你带来一生的苦涩,即使注定同行,也要等走出这片枫林。

三、案例分析

当“抛砖引玉”引出的不是“玉”而是“石头”怎么办?我的回答是,那就把它当做“玉”,因为课堂上的这些看似“石头”的“节外生枝”往往真的就是“玉”。

《边城》属于自读课,爱情又是个敏感的话题,因此,许多教师课堂上只是自顾自地分析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对爱情美轻描淡写,甚至干脆不提。课前备课时我也准备把爱情美纳入人性美一笔带过了事。现在想恚我要感谢我课堂上面对意外迟疑之后的那个决定。

《边城》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有一定的阅读与鉴赏能力,有不错的预习与自学能力,他们青春年少,情窦初开,他们处于幼稚与成熟的分水岭。对爱情有着隐约的期待与感知,对此不应回避,因为欲盖弥彰。课堂上教师临时决定“大胆谈情,勇于说爱”,这绝不是搞噱头,不是迎合学生,因为这也是文本和作者的本意,还因为新课标明确写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尊重学生,尊重人性的态度,灵活确定教学内容。”“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

这节课既定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我却觉得这“节外生枝”生得好,课堂的实际生成价值远比预设的高得多。就像作家王晓莉所说:“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它们不是‘主流’,但这有什么关系呢?一棵树完全地符合秩序,完全地符合规则,该是多么乏味啊,就像兵营,像一律穿了病号服,像活了一生却无故事的人。”

第11篇

本部分三篇文章,以教师的教学反思入手,对绿色课堂的特征进行思考,让学生的发展落在实处。

“绿色教育”观念凸显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生命价值,改善学生成长的环境,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绿色课堂改进项目”正是引导我们将改革的目标指向课堂,努力让课堂成为激发学生主体智慧与生命力,点亮教师实践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质量,如何通过项目研究促进教师加强课堂教学行动的改进,以此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从而实现绿色教育的目标呢?我们小学语文绿色课堂改进项目组带领教师加强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问题,进而不断解决问题,由此推动课堂教学的深入改革。

一、专家引领与教师个体反思相结合

以往教师习惯于在研究课之后听专家、教研员的评价,然后根据他人的评价建议写出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但我们发现在这样的反思中教师的依赖性强,总是处于反思的被动状态,一旦离开专家的评价,自己很难对课堂教学做出有效评价,对课堂教学的真实状态不能客观分析,只凭感觉来做出判断。有时,听了专家的评价,确实觉得专家说得有道理,但落实到课堂上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对教师的内心触动不大。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我们要求实验教师不仅要认真倾听专家的点评与建议,同时,还要自己回顾课堂的全过程,根据课堂实录,做详细剖析,找到自己的“真问题”,并做归因分析,有的放矢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的反思,才使教师有了研究的落脚点,行为的改进才能落在实处。

一位实验教师观看自己教学《凡卡》一课的视频,并做了课堂实录,在专家引领下对教学过程进行了量化分析,下面是其反思的一个片段。

上述案例1中,首先对教学的时间分配进行了反思。对某一重点环节的时间分配做了整理,在分析其教学效率时发现了问题,表面看似乎给了学生以主体活动的时间,但实际上有许多耗时之处,这样给教师以警醒,要想使课堂获得较大的收效,必须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应有价值,否则就会产生高耗低效的结果。善于从时间上来反思教学是一个把握教学节奏与效率的方法。

其次,教师对教学环节的安排进行了反思。教师通过分析发现,在处理教学重点时牵引的痕迹过重,没有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灵活调控课堂,不自觉地走上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绿色教育理念倡导教育要以生命为起点,要以生命活动为基础,以尊重学生发展为核心。教师通过反思意识到,课堂上“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实施每一个教学环节并不是空话,只有将这一观念落实在行动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才有达成的可能。

再次,教师对教材分析的思路进行了反思。教师在对重难点的处理上产生了偏颇,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没有到位。由此说明,如果我们站错了位,课堂上就会将学生带入误区,而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的准备阶段,就要为课堂教学把关定向,找准切入点,确定重难点,设计选择最优路径,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渐入佳境。

二、即时反思与追踪性反思相结合

目前,项目组实验教师能针对某节研究课做即时性反思,能及时寻找课堂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措施。但我们认为,这样的反思还不太利于教师对某一个问题深入持久的思考,不能将经验、教训作为资源积累起来,为日后所用。因此,我们提出了做追踪式反思,有效记录教师思考、实践、成长的轨迹。将即时性反思与追踪式反思相结合,有利于教师回顾、反观自己的教学历程,并做出科学、有效的分析。

案例2中,每一次的教学反思,都成为教师进行下一次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师由课后进行反思,逐渐形成依据反思作课前准备,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下了工夫,把握住了课的方向,随之教学策略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让学生被动地解读,到学生饶有兴趣地自主发言,形成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氛围,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不断反思、不断矫枉过正的历程中,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得以改变,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统观教师的几次反思分析,教师逐步对问题进行聚焦,最终明确,要集中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以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师的教”。如何能够达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教师需要不断改变的是,无论进行哪一次教学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认知的起点,避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僵化地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同时,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有效生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轻松、自然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做倾心的对话交流,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问题的聚焦给了教师总结深入思考的空间,并以此为抓手形成有实效的小课题研究。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绿色教育观念得以深化,同时获得专业水平的提高,并不断增长教育智慧。

三、围绕典型案例展开群体式反思

校本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共同研究的平台。绿色教育课堂行动改进实验校从课堂实际问题出发,带领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把典型案例分析与群体式反思相结合,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教学。例如:金二小五年级组,围绕探究性作业的设计,实施开展研究。语文教师设计了课前、课中、课后探究性作业,引导学生加强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练习,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实验教师在进行探究性作业的实践研究后发现了问题,由于在设计初期过于追求字、词、句、段、篇各项目的齐全,而忽略了三个时段探究性作业的前后衔接,因而给学生造成了额外的课业负担,与“减负增效”的目标产生了距离。围绕这些问题,项目组在研讨会上推出了案例研究课《威尼斯小艇》,以这一案例研究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研讨的话题,引发大家的思考。

通过全体语文教师参与反思,大家对该探究性作业设计的问题作了以下分析。首先,探究性作业的针对性不强。如课前预习,只关注到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的掌握情况,没有考虑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的接受程度,没有考虑学生的作业负担,更没有考虑与课内学习形成有效的衔接。其次,探究性作业没有给学生展示思维的空间;只关注学生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层面的学习,没有让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个性、独特的思考。虽然学生的思考不够全面,但最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它是教师后续教学的重要资源。再有,探究性作业的连续性与延伸性不强。在课前探究――课中探究――课后探究作业中,缺少内在的联系,不利于教师的有层次的指导,更不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螺旋式上升。课堂内外没有形成有机的学习整体,不利于减负增效,提高学习质量。

随后,教师们带着问题继续研讨,通过案例分析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设计。通过研讨,大家认为,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课中的研究学习、课后的再学习”这是一个连续训练的过程。经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课前的探究性作业的修改,更注重抓基本技能及阅读重难点的突破,以此引起学生极大的关注与思考,为课堂教学的再学习打下基础。课上的探究性作业与课前探究性作业紧密相连,在教师充分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做针对性的点拔,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课堂有效时间用在了刀刃上。课后探究性作业的设计给了学生极大的空间,学生对文章的阅读训练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展示了学生“自学――教师指导下的学习――真正的自主学习”的过程,经历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使阅读能力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提升。

基于上述的思考,广大教师进一步带着问题开展研究,通过反思找到了改进学生探究性作业的落脚点,并结合具体课文内容,寻找典型篇目做整体的修改与梳理,为新学期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的校本教研,以尊重主体、尊重生命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构建课堂的绿色生态环境为主线,引领教师在整体的设计中“精打细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有限的单位时间与空间中获得最大的收效,体现了实践、反思的实效。

四、以关注学生的教学评价引领教学反思

项目组通过讨论对以往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将某些评价的重点进行了强化。

1.突出对学生“学”的评价

以往对教师的评价关注度是极高的,而对学生的评价较为模糊。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状态才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我们把对学生的评价分为四大项,即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学习过程,学习效果。每一项分别有几个小项。例如,在“学习过程”一项中有以下四小项:

从以上要求可以看出,对于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不仅有质的要求,还做出了量化的标准,目的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要给学生以较大的学习空间,避免走入一种误区:认为课堂上有了自主学习的提示,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做就可以了,似乎这就是让学生自主了。至于自主学习的结果没有关注,如同走过场,更谈不上给予细致有效的指导了,所以通过评价加强“教”“学”的导向,使绿色教育观念在评价中得以体现与落实。

2.教师评价注重对教师对学生的关注

首先,对于教师的课堂评价,从关注学生角度提出了具体要求:(1)评价及时具有针对性。此项内容是针对教师在教学中评价空洞的现象而制定的,要求教师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作出评价,比如:针对学生获得知识、学习的思维状态等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而不是做表面文章。(2)评价语激励性强且具有指导意义。这一要求在于引导教师通过评价鼓励学生获得学习的信心,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加以点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其次,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教师的教学指导。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方面是很多教师关注不到的,我们通过评价促进教师在自主、合作、探究方面有明确的思路。具体要求:(1)在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有方法的引导。(2)在学科素养的培养上有相应的指导。此评价内容更关注学习方法的获得,学习能力及素养的提升,避免就事论事的教学。

再有,在教师基本功评价中加入学情把握的内容。除了板书工整、规范,语言表达清晰外,重点加入了“具有较强的预设与捕捉生成并有效处理的能力”。这一内容的评价促进教师灵活地驾驭课堂,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切合实际的课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绿色课堂,是最为有效的课堂,对教师这一基本功的要求,体现了新的教学观。

第12篇

传统的中国教育一向注重阅读教学,很难想象,没有了从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启蒙阅读,鲁迅等一批国学大师将何以诞生;没有了“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式的阅读传统,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将何以繁荣兴盛。但我们也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传统阅读也在日渐浮华功利的风气中被忽视。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的阅读教学——注重诵读、注重阅读本身而非方法技巧的阅读正在丧失其应有的地位。学生们重视英语的程度远远大于对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这给我们小学教师的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如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非常重要的任务。

为此,我们在上级领导的带领下,确定了《学生个性化解读能力的培养》这一子课题,着重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研究。

1.加强课题实验研究工作

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1.1 建立领导机制,确立实验班级。

在校级领导的亲自指导下,学校成立由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部分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核心小组,负责实验工作的管理、指导及实施工作,并确立了实验班级和实验老师。

1.2 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教育观念。

准备工作的重点是对教师进行学习培训,转变更新教育观念,学习科研知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使参与研究的老师明确实验的目标和任务,对教师相关的教科研理论的学习、培训采用三种形式:

一是专家引领,由课题组总负责人王淑杰校长、邵艳菲主任每月进行一次培训,教师们认真学习、领会,效果很好。

二是同伴合作,由教研组长组织相关的老师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学习研究,集体备课,互相评课,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是校本培训,我们利用各种形式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了以下学习:一是新课程改革理论学习,学习了课改《纲要》、《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说课》、《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案例分析》等书籍和文章;二是有效教学理论学习,学习了弗赖登塔尔关于“数学化”的理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等书籍和文章;三是有关有效教学的优秀课例学习。观摩了小学数学优质课《分一分(一)》、《买文具》、《观察物体》、《可能性》等课例。通过开展以上的学习,在管理上做到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老师。让课题组成员深刻理解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中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建立科研信心。

2.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2.1 调查研究学生状况。

实验初期我们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习状态、学习能力、个性特点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并做出了分析。发现在教学中学生欠缺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够大胆质疑问难,不够大胆标新立异。我们感到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中应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主,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通过教师的合理评价树立学习语文阅读的信心。

2.2 大力开展有效教学研究课,进行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在课题实施的第一阶段里,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确定授课的实际内容,恰当选择课型,大力开展有效教学研讨课。其中,为了保证开展课题研讨课的质量,我们规定每次的教研活动都要做到“四个要”:一要集体备课,二要全员听课,三要说课反思,四要重视评课。每节研讨课都采用各人构思——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学设计的备课方式。教学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做到:“一个突出”(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两个关注”(关注有效策略的渗透,关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三个必须”(必须是有效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情商和学习欲望;必须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提问,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必须是开放的课堂,课外收集信息,课内人人都说、人人都做)。同时,我们还在本学期开展了赛课活动,人人参与,人人受益。

2.3 为使教师能更好的指导学生阅读,11月份我们开展了教师的美文朗诵大赛,各位教师都能精心地准备,取得了较好地效果,特别是我校的申明健老师、程英溢老师、黄秀梅老师地朗读还得到教育学院白老师的好评。经过评选,我们共选出3名一等奖,7名二等奖,通过比赛,大大调动的教师们的朗读热情,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地作用。

2.4 坚持要求学生写语文日记、办语文手抄报。为考核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开展了1-5年级的阅读测试,通过分析教师们找到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欠缺点,为今后工作确立了目标。

3.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3.1 教师教的方式变了。

现在的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变成了教师引导点拨,运用“讨论”,“探究”,“自我解读”,“自主”,“发现”等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方面都有较大变化。

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以培养创新精神和阅读能力为重点。由过去的“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再也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组织、引导、激励、点拨学生学习的亲密朋友,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3.2 学生学习方式变了。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由死读书,读死书的已有知识的存储器变为积极、活泼、创新的探究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积极主动,兴致勃勃,课堂变成了他们研究讨论问题,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探究创新,个性表现的乐园。课前他们可以预习要学习的内容,可以写预习提纲,列出不懂或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到互联网或生产生活实践中收集信息。课堂上,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积极发言讨论,提问质疑,批驳不同观点,特别是他们对句子或段落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理解而获得老师的认可时脸上洋溢的笑容使实验教师获得巨大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