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

时间:2023-11-20 10:01: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幼儿教学;独立性;重要性;培养方法

孩子背负着父母太多的期望,幼儿时期是一个孩子思想观念逐渐形成的阶段,也是孩子们开始睁眼看世界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个性的培养是极其关键的。现在的中国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爱,被老人捧在手掌心,什么要求都被满足。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孩子应当从小就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事情鼓励孩子自己完成,不要养成依赖性。同时,应培养孩子独立判断、思考、做出选择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影响着其今后的人生。

一、幼儿独立性培养的重要性

幼儿独立性是指幼儿在生活、学习、游戏过程中逐步具有的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孩子们对于周围的人和事都有着极强的洞察能力,也是各种能力逐渐培养与形成的关键时期。独立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开始,它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今后的人生。能否独立习得各种生活技能,具备独立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能否独立冷静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突发状况,都有赖于孩子在幼儿期独立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在幼儿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1.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随着身体的不断生长发育,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其了解与探索这个世界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生活中,可以逐渐让孩子独立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收拾玩具。这并不是真的为了让孩子做什么,而是让孩子从小就培养独立的精神,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事情就应该自己做,做得不好没关系,慢慢来,但自己的事情就应当自己独立完成。

2.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育教学是培养孩子思维独立的很好时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更多地鼓励孩子独立思考,不要立刻告诉答案,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养成任何问题都先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是极其重要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将会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社会,只有足够优秀的人才能脱颖而出。幼儿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无疑是对孩子的一个极大馈赠,它赋予孩子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生活中,也必定能独立地更好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侯爱民.国内儿童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滨州师专学报,2002(9).

第2篇

什么是思维?

心理学一般把思维定义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认识过程,并且通过这种认识,可以把握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

为了提出和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孩子们在思维活动中进行着各种心智操作,这个过程充满了思索与判断,也体现了孩子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性,并加以认识的过程。

·综合:是指把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结合成为某个整体。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与不同之处的过程。

·抽象:是在比较基础上分离出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

·概括:是将抽象的部分事物共有的本质特征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上的过程。

·具体化: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将对事物的一般认识,应用到相应的个别事物上去。

一、思维力的发展

培养和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必须先了解人的思维发展的过程。

思维的发展总趋势是:有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即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0~3岁:最早的思维活动——动作思维

这一阶段,婴幼儿的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

他们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思维。比如,婴幼儿常常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4岁: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

3岁后,幼儿的思维就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能摆脱具体行动,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时动作思维仍占相当大的部分,但形象思维仍占据了很大比例。他的思维活动必须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

·5~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5~6岁时,孩子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对事物的理解也发生各种变化。

1、从理解事物个体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过渡到主要依靠语言来理解(这时,你用语言向他描述事物,一般情况他会理解);

3、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不停留在对事物的简单表面的评价,现在已经开始对事物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

比如,早期孩子在看电视时,便可以说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时已经能知道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还会用各种理由来说明他的看法。另外,孩子的思维已经从事物的外表向内部、从局部到全面进行判断和推理,并且逐步正确加深。

二、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一项高级的智力活动,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并不仅是老师的事情,父母也应承担更多的培养责任。而在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实践过程中,老师和父母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丰富孩子的知识与经验

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越活跃,因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使孩子产生广泛的联想,使思维灵活而敏捷。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他因制定了元素周期表而对化学研究的发展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但他不仅仅是懂化学,还对物理、气象等科学领域都有涉及,才能制定出元素周期表。

实际操作:孩子的阅读能力有限,父母个孩子多买一些动画书、卡片等,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找动脑筋的故事,如寓言故事、科普性读物等,常常拿出来和孩子一起讨论。

·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能为思维的飞跃提供强劲的推动力。因此,要善于提出各种问题,让孩子通过猜想来打开思路。牛顿从树上掉苹果而产生想象,进而研究出万有引力定律。某物理学家在评论爱因斯坦时说:“作为一个发明家,他的力量和名声,在很大程度上应归于想象力给他的激励。”这些都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想象的重要性。其实,要孩子发挥想象并不难,关键在于父母随时随地的启发。

实际操作:父母可以问孩子,当看到车圆圆的轮子时,可以让孩子想象一下圆的轮子还可以用上什么上面。随便你提出什么需要想象的问题,孩子们的回答都可能千奇百怪,大大出乎你的预料。

注意事项:要知道孩子的回答都是他所想象的,这是难能可贵的创意!父母不要把自己的对错观念强加于孩子,更不要嘲讽、责罚孩子,以免打击他的积极性。

·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

思维的模式: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答案。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会使大脑就会积极活动。

实际操作:最初孩子爱提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父母要跟孩子一起讨论、解释这些问题,父母的积极主动对孩子影响很大。如果遇到自己也弄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获得答案,这个过程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注意事项:孩子两岁后,就不像以前那么爱向父母提问题了,这时父母应该主动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

有的孩子遇到疑难问题,总希望父母给他答案;甚至有时候孩子还在自己思考的过程中时,父母就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孩子了。虽然看似孩子的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但我们都知道这种做法对发展孩子智力毫无意义,况且这样做还会产生一种副作用——依赖感。孩子如果依赖父母的答案,而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便不可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实际操作:高明的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告诉孩子寻找答的方法。也就是启发孩子,一个问题应该怎样去想、去分析,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怎样看书,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成就感,思维能力提高而且产生新的动力。

·讨论、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在孩子的生活中、学习中,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

实际操作:父母应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共同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归纳,需要推理,需要设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第3篇

在学龄前时期培养儿童的记忆力和想像力是很重要的,心理学认为人的大脑有四大功能:记忆、想像、理解和推理。没有记忆和想像就谈不上思维和发明创造。因此,记忆和想像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我们开发大脑潜能的第一目标。

一、如何为孩子讲故事

1.家长首先要以形象生动、有感情的语言向孩子讲故事,引起孩子听故事的兴趣和愿望。然后再帮助他们熟悉人物。

2.在讲故事时,为孩子准备一些图片、玩具和实物,边讲边让他们看图片,听模拟的声音,触摸有关的实物。这样,童话故事就会在他们的大脑中形成一幅幅鲜明的图像,他们就会浮想联翩,使想像的触角伸得更深、更远。这是培养和发展儿童想像力的最好方法之一。

3.利用童话软件。童话软件运用电脑媒体,使音乐、美术、文学、科学融于一体,寓教于情景交融之中,可以让孩子在动态的欣赏中,理解童话故事,更加了解快乐和悲伤的心情,感受到艺术之美,并启发其联想创造。

二、如何提高儿童对故事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记忆力对儿童掌握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复述童话故事是锻炼儿童记忆力的重要方法。

首先,让孩子复述故事中的重点词;

然后,让孩子复述故事中的重点句子;

最后,让孩子从头到尾把故事讲述一遍。家长可以先小声地和孩子一起说,以免孩子老是卡壳,失去复述的兴趣和勇气。待孩子练熟了,再让他有表情、有动作地复述一遍故事。

为了让孩子通过故事明白一些道理并得出结论,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要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孩子进行思考,使新的信息不断输送进来,被感知、分类、对比和比较。这样,孩子就会变得爱思考、会思考,思维能力也能发展起来。

三、通过童话故事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孩子不仅喜欢听故事,也喜欢创作故事。当你给他们讲述一个非常优美的童话故事时,就会发现他们正跃跃欲试,给这个童话故事添加新的内容。这正是儿童创作的萌芽,引导得当,孩子自己也能创作出优美的童话来。

第4篇

深化和拓展父母的认识观念

事实上,众多家长都是凭借着自己以往的经验或者固有的观念对孩子实施数学教育,然而,能否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家长的感受是最深刻的。深化和拓展父母的认识观念不止在数学教育的层面,它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龄前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

一般而言,许多家长在这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是相对模糊的。首先,学龄前的数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此外,学龄前的数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以及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与爱好,这里面也包含着锻炼和培养孩子专注品质。

2、 数学教育的目的。

家长缺少这方面的认识,会延缓或阻止孩子数学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学龄前数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从生活中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形状、时间、空间等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有趣,以及孩子能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遇到的问题。这里要强调一点,对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家长们必须给予足够的关心和重视。

3、 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特点。

很多时候,正是由于缺乏了对孩子思维发展水平和特点的认识、理解,才导致了很多家长数学教育的无效、失败以及他们自身的失望、泄气。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孩子能从1数到10的时候,你让孩子从一堆糖果中拿出3颗糖来,孩子可能会抓一把或是拿4颗2颗给你。如果不理解孩子的数学思维发展的水平或特点,一些家长就会为自己的孩子贴上标签了:我的孩子数学水平不好。这种自以为是的结论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学龄前孩子思维发展的过程是:由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萌芽这样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时期的思维发展水平主要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判断上述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还处在直观行动思维阶段,即到孩子依靠动作进行思维,这说明了孩子会念1或更多的数,但对这些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并不理解,还不能正确地用其表示物体的数量。

4、 了解孩子实际的数学水平和经验

认识孩子实际数学水平和经验是正确进行数学教育的必不可少的前提。而认识孩子的数学水平要与孩子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与幼儿园联系,对孩子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孩子进行充满趣味的对话等。

实际操作方面是诸多家长最为关心的层面,而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拔苗助长,比如让孩子学习小学的数学教育内容,这样做与其说是在开发孩子的数学智力,不如说是在损害孩子数学发展后劲。对家庭而言,可采取以下方式:

1、 创设富有数学教育意义的环境

孩子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和锻炼、发展、提高着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的,数学能力的提高也是如此。因此,适合孩子自身探索和学习的环境应是:

①环境要相对优美和安静,适宜于孩子的心理感受,否则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环境中,家长最好为孩子树立一个数学学习榜样,如尽可能多地从事数学方面的游戏活动。榜样既是参照又是模仿的对象,当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在数学方面的探索和学习时,他们会加入其中。

②有充足的数学用品和足够的数学玩具,用品和玩具要有吸引力,并能激发孩子的探索热情。除了数学读物外,还可以为孩子购买和自制一些实际操作的数学玩具,比如不同颜色的粉笔,数字卡等。要注意的是,为孩子投放的用品和玩具不宜过多、过分新奇,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过于成品化的用具使孩子失去进一步探索的热情,也难以达到直接的目的。

③以孩子的自身探索为主。当孩子在家庭所创设的环境里进行数学探索时,家长适时的帮助和引导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孩子在为粉笔排队的时候,家长可以问孩子是怎么排的,让孩子数一数粉笔的数量,说出粉笔的不同颜色等。家长要注意提问方式的多样化,使孩子在动一动、想一想、说一说的过程中自觉又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2、 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和培养

大自然是孩子学习的广阔天地。事实上,此种环境中的数学教育和培养不但直接而且更有效果,因为孩子是最能感知大自然的。自然界的事物均有一定的数量、颜色、大小和形状,并存在一定的空间里,这就为孩子习得数学经验提供了丰富的事实源泉。比如家里的几个茶杯、孩子的几件衣服、楼下的5辆自行车、花园里各种颜色的花儿等,都是很好的数学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孩子去感知客观事物的形、量和颜色来培养孩子的数学认识水平,久之,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很快发展起来。

3、 让孩子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学以致用能加强孩子对数学的理解,加之,孩子的理解和记忆水平还比较低,因此有必要让孩子运用他所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当孩子初步理解了时间概念之后,可以为孩子制定相应的学习或是阅读计划,加深他对时间观念的理解和认识。又如,当孩子初步掌握了空间方位概念,上下左右东南西北等之后,和孩子外出时,可让孩子作方向的引导者等。

与幼儿园密切合作

第5篇

在我国,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轻松的阶段,这个时期学习压力小,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好时期。小学生对什么事情都感到好奇、喜欢思考,体育课不仅可以让孩子好动的天性得到释放,而且还能够组织孩子合理、智慧地运动,是再合适不过的培养思维的机会。思维是有惯性的,思维能力培养好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创新性思维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的学校教育模式仍然还处于比较传统的阶段,尤其体育课上,仍然只注重加强孩子的身体素质锻炼,而忽略了孩子创新性思维模式的培养,忽视了体育课在孩子创新性思维模式培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引导孩子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观察研究事物表象下的深意,使得孩子看问题不会单一片面,同时还能够培养小学生自己动手的习惯和能力,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因此,小学体育在上课过程中要多注重对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样在增强小学生身体素质良好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使课堂上的氛围更加生动活跃,孩子们也会更加喜欢体育课,参加体育训练。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措施

创造轻松氛围,以兴趣为导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老师和家长都知道的一句话,但并不是都在意这句话。在体育课上,孩子们对所感兴趣的体育运动的兴趣是不同的,选择也不同。比如,男生喜欢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竞争和团体意识十分强的球类运动,而相对来说,女生就更加喜欢一些比较小型的轻运动,比如捉迷藏,羽毛球,跳皮筋等。因此,在进行体育课的教学时,要跟据孩子们不同的兴趣选择合适的体育活动,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在进行一些基本运动的基础上,可以多开展些别的孩子们感兴趣的项目,然后以各个班级为单位,以学生们的兴趣为依据进行分组,然后给每个组派老师进行指导。这样的分配方式不仅尊重了孩子们的自主选择权,让孩子可以参加自己喜欢的项目,激发其上课的积极性和热情,而且可以在运动中培养孩子们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促进小学生身心教育全面发展。在体育课上,学生更有机会可以接触到兴趣爱好相同的伙伴,而不是只能局限于自己班的小朋友,年龄差不多,兴趣爱好相同的小孩子很快就能成为好朋友,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孩子的交际能力。

在体育运动中发挥学生个性和思维 对于小孩子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文化课堂上的引导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同时体育教学也不能忽略,同样十分关键。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不能把关注点全都放在锻炼学生的外在身体素质上,内在的思考方式的培养,良好品格的形成也十分重要。每个小孩子的特长和天性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擅长学习,有的孩子擅长运动,不能根据片面的成绩或表现对一个小孩子过早下定论。在体育课上,老师要认真观察每一个孩子的长处和优点,并进行合理运用,让学习比较落后的孩子找回自信,保持充沛的精力,培养孩子们集体生活的智慧,使所有的小朋友都能够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成为一个真正的小团体,小家庭。而且同时也要多关注那些不能及时跟上教学进度的学生,不能一味责怪,而是经常鼓励,并引导别的小朋友对其进行必要的帮助,在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热心友爱的品格的同时,促进教学质量的进步和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反向教学,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首先要引导学生不用传统的平常的角度看问题,比如从多个方面,以及遇到问题时可以逆向思考。逆向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思考方法,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思考事物的本质,使问题可以有一个新的解决方法,增加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可能性和机率。以前的小学体育课堂上,老师对于理论知识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将正确的动作规范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在旁边照葫芦画瓢,一直按照老师所教授的方法步骤进行演练,这种情况是在小学校园里经常会见到的景象,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是绝对不是最适合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动脑思考,只会将所有的学习方法依赖于老师,机械的跟随老师的脚步,使学生惰于思考,创新性的思维模式也就得不到培养。但是如果在教学进程中,向学生讲解完理论知识后,做一个错误的示范给学生看,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发现错误,从而加深对动作地理解和记忆,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大脑更活跃,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中更加认真细心。

结束语

学生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不断自我完善,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找到适合学生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教学方法,将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标注并及时改进,以免下次再犯,这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教师必须具备耐心和恒心,要客观看待不同学生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不急不躁,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学生,一定要善于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保持自身独特个性,对于不懂的事情和问题要及时询问,对于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意见要敢于提出质疑,在课堂上释放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山小学)

第6篇

【关键词】一题多解;个性化;协同化

一题多解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已成为教师们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路径,然部分教师一味追求一题多解,甚至徒劳让每位孩子都掌握多重方法。这种统一化和僵化的现象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差异性诉求、违背了数学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违背了思维训练的初衷。必须正视并加以改善,通过建构一题多解与个性化的解题思路协同图景,实现真正以学为本。

一、一题多解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1.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性。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首先,数学为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素材;其次数学学科特性下的思考方式与逻辑思维的同质性也为此添砖加瓦;最后数学中所有问题解决的系列建模正是逻辑思维内部结构系列构建的过程机制。

2.“解决问题”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解决问题”(也有人称应用题)是数学学习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解决生活、享受生活的最好写真。相对于其他内容(如数与代数),它更能提升孩子的数理能力和逻辑抽象思维。解决问题一般包括情境建构(生活情境的经验提取,实际上就是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一系列过程)――信息提取(提取有效的数学信息和问题信息就是一系列概括、判断的过程)――数学建模(建立数学计算模型也就是推理、抽象、综合、分析的过程)――解决应用(生活实践应用方面)几大环节。可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与学一方面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心理质料与基础,另一方面解决问题的教与学的展开过程反过来又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3.“解决问题”下的“一题多解”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下的“一题多解”指在教学文化活动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形成有效互动与交流,对一道题,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多重思路、多样方法进行建构与解决。这实际上诉求于对上述解决问题几大环节的多元化建构和解读,是一系列头脑风暴的过程。这无疑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当然在实际的“解决问题”教学活动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生口述能力的培养、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以期三举合力。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算理,并能准确清晰的说清算理、解题思路。

(以人教版2009年3月第二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课本P99页例1的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关于方阵图以及信息。)

这里首先要做的就是情境建构,即让学生理解做操时的生活情境。这一步难度不大。接着是信息提取。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对图片所包含的数学信息又需要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观察顺序进行审题,要不然显得乱。这里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要么从左至右,要么从上往下。经过师生互动,进行信息整理。

师板书:

师: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板书:一共有多少人?)

而最关键的是数学建模,也就是想方法。思考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思考欲求什么?必须先求的中间问题是什么?逻辑思维能力在这里焕发出它的生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让学生独立的进行探索、思考,方法越多越好。即进行一题多解。

用连乘解决问题:

至少有3种方法:一是先求一个方阵的人数,用8×10=80(人),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用80×3=240(人)。

二是先求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行,8×3=24(行),再求3个方阵的总人数,24×10=240(人)。

三是先把3个方阵看作一个大的方阵,先求这个大的方阵一行有多少人,10×3=30(人),再求3个方阵的总人数,用30×8=240(人)。

其实还有其他方法,比如加法,算3个方阵的总列数,3×10=30(列),再用总列数乘以每一列的人数8,(由原来的行数变成了每列人数)30×8=240(人)。

学生还可能想出拆分法,就是拆成6个方阵等,但这些方法中,有些属于相同的解题思路,但都涉及归纳综合和演绎推理。可以看出,这一系列过程正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断优化的历程。

注重一题多解的同时也要培养孩子对方法进行归类、综合、分析、评价、遴选和优化的意识。要给予孩子独立思考与建构的时空域。同时语言是思维的外衣,通过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反过来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层次。而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则客观上为一题多解和口述算理提供外界环境支持和内部优化结构。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化解题方法的综合为一题多解直接提供质料源泉,同时孩子间的观摩学习有利于他们口述能力的提升。

二、一题多解刻板化举证

在教学活动中,不是所有的题都让每个学生同时想几种方法解决就一定很好。至少应该思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是否一题多解就一定好?二是是否所有的题都适合进行多种方法建构?三是是否所有同学都必须掌握多种方法进行数学建模?以下篇章力图能回答以上几个问题。

1.一题多解刻板化弊端分析。一是影响中下层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成就感。孩子认知结构、思维发展、学习基础存在差异。多重解法特别是一些比较怪异的方法,中下水平的学生肯定吃不消。如不给他们引导,让他们与优生进行合作探究,反而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形成学习挫折感。

二是影响数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形成。数学生活化强调的数学学习的真实性、生活性、开放行与价值性。生活数学化凸显的是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之中蕴含着数学。数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而部分题根据生活常识和经验根本就不需要用到一些怪异思维的方法,就没有必要让孩子去想那些方法。

(人教版2009年3月第二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课本P99页的“做一做”)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思考第一步先求出什么?

这里就没有必要让孩子去建构这样一种方法――“想八盒鸡蛋总共有多少行,然后再乘以每行多少个鸡蛋”,显得画蛇添足,致人混乱。生活经验都给我们优化的最佳选择了。那就是先算一盒的鸡蛋个数,然后乘以8盒。故过度抽象和僵化的一题多解,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反而收到相反的效果。

三是影响孩子认知个性化建构。一题多解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正如上文分析,仅在部分题目和特别的“班课教学”才收到好的效果。在解题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存在很大的不同,思维习惯、解题思路都有所差异。新课程指出,我们要树立孩子的天性,充分还原他们的个性化空间。适合他们自己的解题相反可以清晰化和系统化他们的解题思路,促进他们逻辑思维水平的提升。

2.一题多解刻板化现象举证。首先是脱离生活,不需要一题多解却一题多解。在数学教学活动实践中,有一种就是脱离生活实际,老师僵化的寻求多重方法,还要求孩子掌握,我们必须克服这种不良倾向。

其次是统一要求,使每位学生都掌握多重方法。一方面加重了学习负担,不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给孩子思维逻辑形成造成比较混乱的局面。

最后套用模型,削弱学生自主数学建模活动。老师沿用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甚至让学生背一些题型,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题模,套用模型去解决问题。不利于学生灵活处理问题,容易造成孩子信息提取的混乱。

3.一题多解刻板化图景消除。综上,解决这种刻板现象已经刻不容缓,一方面这种现象已经普遍流行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影响教学有效性。另一方面这种僵化和刻板的一题多解不是发展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反只会造成他们低效的自我效能感、思维定势的模型异化品、不能形成个性化和最优化的解题思路。

三、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协同化初探

一题多解和个性化的解题思路显然不是对立矛盾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融合、互汇、共生性的关系。

1.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辩证统一。一是一题多解能够提供给孩子参考与选择,为孩子形成个性化的解题方法提供营养和成分;二是个体间(个性化)的融合才是一题多解的源泉,多重方法的基础是不同智慧的融合、碰撞、整合与系统化;三是一题多解和个性化解题某些时候可以实现完美通达,达到一体化甚至重合的状况。也就是有的孩子能掌握多种解法,刚好这些解法已经内化为孩子的认知结构,也就是他个性化的东西。而且根据生活实际和最优化选择,这些方法都可以,都适切。这时候,正是一题多解达到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价值最大的时候。

2.个性化解题思路更应提倡。当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时空有限性的制约(当然,现在人们已经开拓了更加广域的时空范围,如网络),这就说明我们更多的要注意和强调一种优化和选择意识,这种意识其实就是让孩子形成适切于他自己的个性化解题思路。

老师在常规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一步步引导,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从不同角度、不同思维逻辑进行数模建构。但一定要注意,整个过程必须让孩子进行口述、整理和清晰化思路、生生合作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一题多解和个性化的解题思路更好的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走向协同。综上,我们只有追求两者的和谐统一,实现有机融合,才能达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

①根据生活实际,优化解题思路。我们进行一题多解建构时,要特别注意孩子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思维特性、认知发展水平,从而进行相关的优化。充分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之源和数学之用。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形成想学、乐学、会学、学会的学习心境。②根据训练价值,区分对待思维训练题和生活应用题。有良好思维训练价值的题目可以追求一题多解,但也要根据生活实际进行遴选、优化,个性化建构。比如课本中出现的例题,一般都是精心从生活情境中选择出来,同时其数理、符号的训练价值也非常大,有人说学好例题就等于学会了数学。可见对于例题,我们可以让孩子进行一题多解,头脑风暴。适切于一题多解的内容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多种方法合理科学有效、源于真实生活、其中方法中会出现比较常规和一些高思维水平的解法、可以明显的进行解法分类整理而不是杂乱无章等等。③根据学生学力,区别对待,实现一题一解到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协同化过度。孩子身心发展展现出统一性、阶段性与差异性等特征。所以针对孩子个性化差异,不是在一个模子里雕刻他们的生命画卷,而应区别对待,实现课程教学与他们个性发展的完美匹配。故对那些学力水平较差的孩子,先让他们从一题一解开始,逐步厘清解题思路,通过语言表达清晰化思考过程,同时取长补短,从同伴和老师那里吸取滋养,不断优化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结构。然后再循序渐进的针对一些有价值的题目进行一题多解,着力建构其适切于他们的个性化解题思路。实现系统化数学建模,能举一反三,顺利进行知识的纵横迁移。当然最近发展区已经明确的给予我们启示,在教学中永远不能让孩子“吃不饱”。对学力素养比较高的孩子,则可以给予他们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思路建构的更多机会。

总之,个性化解题是一题一解与一题多解的升华,一题一解是基础,一题多解是中间历程。不应对一题多解顶礼膜拜,也不要嗤之以鼻,而是认清它的优势与缺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针对具体情境进行优化选择。

第7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材的一个关键。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只学“答”,不学“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往往做的是死学问。

创新总是和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确立人的主体探索思想,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人的认识过程才能活跃起来,创新精神和能力才能有所发展。瓦特因对蒸汽冲动水壶盖好奇而质疑,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狗流唾液好奇而质疑,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勤于动脑,敢于质疑的“小问号”,勤于探索,独具慧眼的“小发明”,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小能手”。幼儿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该在充实孩子文化科学基础的同时,重视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充分利用兴趣这个“启动器”的作用,想方设法点燃儿童探求新知的思想火花,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他们生理和心理的迅速发展,他们的活动能力大增强,知识经验也逐渐丰富,这一切都为幼儿发展创新能力提供了可能。幼儿己经有了创新能力的萌芽,又值智力发展与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幼儿期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一、巧妙创设情境

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尽维首先应具有创造性。教师在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创造型的教师就很难造就创造型的学生。创造性的教师自然具有创造性的教育观点,喜欢营造有利于创造的环境氛围,实施创造性的教育,这样的环境与教育正好是和创造学生的需要,可以使创造型学生如鱼得水。应以创造者的身份进入设置的课堂情境中去。为孩子创设敢想善思的创造性学习的良好情境。

当教师用优美的语言结合挂图,投影介绍大自然变化的杰作一一钟乳石和石笋的形成而构成的壮观景象时,当教师用动听的语言娓娓叙说化学家不畏艰险,勇于探索,追求真理至取得的辉煌业绩时;当孩子们看到计算机屏幕上动画效果;当孩子在探求新知,寻找规律心获得意外成功的惊喜,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突然产生的灵感所带来的快乐时,无不感受到美的熏陶,成为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巨大源泉。

二、允许插话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基的幼儿教育,强调营造有利于形成幼儿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造意识、创新精神等动力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幼儿产生了心理安全感和获得了心理自由时,最有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和表现。

课堂教学生,在教师对孩子疑难进行解答,或对某一知识进行讲解,或对某一学生答问进行评价时,有可能遇到孩子插话,试对某一观点有不同意见而进行反问,这都是教风民主,气氛融洽的真正体现,也是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得以培植的活土,是学生独立个性得到特征。

首先要努力让幼儿了解老师是非常理解和尊重他的,没有恐惧和不安,进而产生高度的心理自由和轻松愉,并在活动中进发出更多能量。为此,教师要少对幼儿说“不”,这样容易使幼儿产生消极的情绪,处在这种氛围中的幼儿,心理就会紧张不安,焦虑程度就会提高,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就会受到抑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一一儿童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不用学校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新。我们要多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 一类的话,要多鼓励、多表.扬、多支持、多肯定、多承认、多接纳、多欣赏,要多给幼儿创新的气氛。记得看图讲述“小猫跳水”的故事,当讲到小猫黑黑不慎落入水,小猫白白大喊救命,鸭大哥赶紧跑来时,一位孩子高举着手,我让她发言,她说:“老师, 跑来的是鸭大嫂,不是鸭大哥!因为鸭子头上系着围裙、还是花的,是鸭大 嫂!”我一看,确实如此,当即表扬她 善于观察,认真分析……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朱更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当然,这里的怀疑必须有根据。作为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孩子,实事求是地对待孩子们的正确意见,对不够正确的意见也要 表扬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而不是训斥、打击,挖苦。幼儿对于教师的关注是极其敏感的,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 作用,要始终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创新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诚然,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对孩子们来讲是比较困难的。但只要我们加以培养,久而久之,他们就敢在课堂大胆质疑了。

三、鼓励质疑问难

对孩子们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通过鼓励,使孩子从 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无论是课上、课下或是课后从“敢问”到“善问”是一个飞跃过程。教师要不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认真研究孩子思路,教给他们提问方法,以带动全体,积极参与,促进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和谐、融洽、健康的人际关系,使幼儿乐于和善于表达或交流思想和情感,保持自己的个性,使幼儿巨大创造潜能发挥出来。

一次,郑展博问我:“老师蚂蚁会游泳吗?”这个问题R真给不了确切的答案,我说:“你说呢?你认为蚂蚁会不会游泳? ”“我觉得她……不会游泳。”“你怎么会觉得蚂蚁不会游泳?”为探个究竟我继续追问。他说:“在动 画片上看过蚂蚁过桥,有人躺在桥上,它不小心掉到河里,却很使劲抓住了人的衣服,爬到了人的肚子上才过了桥。要是它会游泳,它就不怕掉下水嘛。”于是,我们与其他孩子商定抓只蚂蚁试试看,通过试验,我们发现蚂蚁真的不会游泳。从这件小事中,我看到保护孩子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并加以正确引导,让孩子在观察探索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

四、启发创造想象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喜欢幻想,富于想象,他们的 创新思维常常是由创造性想象引起的。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思维品质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它反映了每个人个体智力和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了六个方面: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系统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去培养。小学期间是一个学生培养思维品质的基础时期,而小学数学又是锻炼思维品质的基础课程,在学生这一阶段时,这都需要教师的细心诱导,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去培养学生。只有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才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为我们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小学数学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黄金阶段,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奠基阶段。我们从个人来讲,小学教育的完好,为自己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其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条件;我们从国家来看,只有小学教育的完成,才能够逐级想中等、高等教育发展,这样看来,小学教育为高级教育打下基础,同样也为培养各类人才打下基础。由此看见小学的重要性。

数学的重要性,大家都众所周知。从买卖的结算到社会的数学化。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可以让学生思维敏捷,活跃,以致更好的发展。

2、概念教学的弊端对思维品质的影响

自古以来,教学模式都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大多都是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完成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在讲台教授,学生在下面听讲,然后完成教学内容的作业,反复的复习来完成考试。这种教学模式有利有弊。弊端就是不能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如果教学模式的一成不变,这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一成不变的模式,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都是,预习,听课,练习,复习,然后考试。这一系列的形式,反而让学生养成了死板的学习模式。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只有学思结合,老师因材施教,才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我觉得概念的教学应该变革。它的弊端深刻影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3、数学教学中,思维品质批判性的培养

思维品质中的批判性指的是从实际出发,严格的根据客观标准评价和检查自己或他人的思维成果。在概念中的教学模式中,大多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由于自古以来传承的尊师重道的思想。让新一代的学生感觉,对老师的讲授提出质疑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造成了即使老师在传授错误的教学内容时,学生也是在听,即使看出了错误,也不敢反驳。造成了思维品质的束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循循诱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如老师在进行数学的教学时,解读一道解算题时,用最为古板的方法去解答,并对学生说这是最便捷唯一的解法。然后看学生的表现,看是否学生都欣然相信,还是提出质疑。提出质疑的学生说明了思维能力活跃。相对于欣然相信的学生,老师应该循循诱导他们,让他们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问题,不能墨守陈规。用此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批判性的培养。学生只有着批判性的思维,不断去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这是相当重要的。

4、数学教学中,思维品质敏捷性、灵敏性的培养

思维的灵活性指的是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和变化,及时突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能够迅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维品质中的灵敏性和敏捷性,具体体现在生活中,说一个人脑子聪明,处通灵活,都是指的思维的灵敏性和敏捷性。在小学阶段,学生都是刚刚接受教育。在这个基础的阶段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敏捷性,能够让学生在以后进入社会后,更好的发展。数学是一门锻炼思维能力的课程。老师可以很好地教学方法来培养灵敏性和敏捷性。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课程。老师应该诱导学生在做题时,要摸准这道题的规律,用这些规律做更多的题。如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时,加减法的运算,这是基础。8+3的计算都需要8和2凑成10,把3分成1和2,然后8+2=10,10+1=11。这是在初学数学时小学生常用的方法。老师应该让他们摸寻其中的规律。然后引导学生进行8+2、8+3、8+4的练习,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阶段学会寻找规律,这都简化了计算的过程,以至于比那些不懂规律的学生,更加迅速的计算。这都体现了学生思维敏捷性的提高。

思维的灵敏性,体现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一题多法,灵活变通的解决难题。数学也是一门变通的学问,一道问题的解法不是死板的,变通的运用其他方法同样可以解答这道题目。老师可以诱导学生去灵活的去看问题。如在数学授课时,选择一道题,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去解答,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解答。并让找到最多方法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方法锻炼了孩子的思维的灵敏性的提高。

思维的灵敏性和敏捷性是相当重要的,它们能够影响一个人未来的成就。因为聪明、变通的人才能够有更多的办法让自己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5、结论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孩子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系统性。这些都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维品质。数学是一门锻炼思维能力的课程,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他们自身的问题,同样老师有着很大的帮助。老师应循循诱导,教育学生们,用批判的眼光,灵活的运用规律,灵敏的去解决问题,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新一代的学生,全面的发展,成为国之栋梁,为我们的国家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9篇

一、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孩子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

课本是无声的教师,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孩子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空间,并且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坚持课前阅读,课内阅读,课后阅读,养成预习和复习的自学习惯。

数学课本,没有丰富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力小,可读性不强。如果只是一般地要求阅读,必然会出现“读不进去”,“看不出(什么东西)来”的现象,因此阅读课本一定要有要求,有指导。开始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具体地指导学生如何抓住课本中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怎样理解数学概念,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进行圈点划批,咬文嚼字,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同时,要指导学生养成边看课本边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每学完一个单元,由学生自己复习课本,整理已学知识,归类、编号,练习写简短的复习提纲或笔记。每隔一段时间,选择优秀笔记组织交流,进行评议,以调动“自己学”的积极性。

当然,数学阅读不仅仅是阅读数学课本,阅读课本只是让孩子掌握阅读方法的一个载体,让孩子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学会去阅读其他数学读物,学会带着自己的数学思考去阅读。

二、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大量思维活动的结合体,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要求教学中给予孩子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课堂上要让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自己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难处,也是在思考。老师在提问时让可能不会答的优先回答,再请会答的针对前者的疑问回答。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后进生是不是在思考,思维的障碍是什么,又可提高一般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锻炼。

给予孩子思考的空间,让孩子在数学思考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给孩子充分交流的时间,让孩子在交流中思维变得灵活、有深度。学生有了思考的兴趣,获得了思考问题的方法,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给予学生练习的空间,让孩子获得自主学习的技能

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的另一种手段,是测量孩子的解题能力,而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知识的缺陷,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每教一新课例题, 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

解题时要认真书写,教学生解题时要书写整洁,格式规范。算草要象正式答案一样,一律写在作业本上,做到算草不草,竖式排列有序,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解题时还要边做边验。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验算,养成解题时必有验算的习惯。提倡边算边查边验,一步一“回头”,争取一次做对,防止无效劳动。

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主要靠课内教学的指导和训练。家庭作业题要认真设计,数量要少,质量要好,解题的要求要高。由于题量少,学生不感到有负担,就乐于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这样安排作业,学生负担轻,积极性高,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给予学生纠错的空间,让孩子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出错,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一种行为,但是孩子如果能够从错误中学习,找到自己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是数学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判断正误,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如口算的家庭作业,由教师指定范围和数量,由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计时,自己口算,自己用笔算检查订正。指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分析并登记错因,认真改错,是培养学生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能力,提高作业正确率的有效方式。每学完一个单元,学生可根据错题情况评价自己该单元学习的成绩和问题,确定自己复习的重点。要求学生做题时认真仔细,独立完成,不依赖别人,不弄虚作假,做错了也要错个明白,学会真本事。待老师批改后,找错题原因,改错时可以互相研究,这样促使同学们课下互相研究,养成求甚解和对自己工作负责任的习惯。再做题时就细心多了,错题率大大降低。

第10篇

现在的幼儿园的孩子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一直受到家长的精心呵护,无论身体素质还是思维能力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在家里都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的衣食住行都是由长辈包办,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就导致了幼儿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作为幼儿园的老师,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独立自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易到难。在学习中幼儿遇到困难,尝试教给孩子学习方法,让孩子在发现中学习,在思考中获取知识。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培养他们勇敢的精神,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困难。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小,经验少,认知能力有限,自主性差,所以在遇到问题时自己很难独立解决,同时幼儿期是人格和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中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幼儿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日常行为教育中培养幼儿独立自主能力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育家首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培养幼儿独立自主能力要注重在平时的活动中,要处处渗透自主性的教育内容。幼儿时期正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有很大的潜力,我们不仅要尊重他们,而且要把他们看成时学习的主动者,不仅要使幼儿的天性得到满足,他们的潜能得以发挥,重要的是让幼儿的个性获得发展。因此,幼儿老师要不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他们能用自己的方法去实践。在幼儿期,他们的自主性能力是一个明显增强的时期,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喜欢用感官去探索世界,在这个时候,幼儿老师更应积极加以引导。如在活动中,有孩子不小心碰到了其他小朋友,一般情况下,都是被碰到的小朋友向老师告状,这时,我们完全可以把问题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处理,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当孩子提出解决办法后老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并让他们用自己想出的办法解决同类的问题,如果孩子在解决问题中经常能用到正确的方法,经常能取得成功,就会产生自信心,从而激起他们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通过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技巧提高幼儿独立自主能力

培养幼儿独立自主能力是一个综合的智力技能,他通过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来培养,这不仅需要综合思维能力,也需要一定的技巧。由于幼儿年纪小,自律差,因此在日常活动中幼儿间的冲突时有发生,发果所有发生的大小冲突都由老师去解决,那么老师就不用去做其他工作了,也是不可能的,同时也会增加孩子的依赖性。但是由于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所以在自己解决问题时难免会出现偏差,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教幼儿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比如给幼儿讲故事,根据故事内容提问,又如在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初期,教师在幼儿出现困难时给予暗示或提示,帮助幼儿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使他们今后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立即反映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行动,逐渐习惯于自己解决问题。

三、给幼儿提供独立自主的机会,提高独立自主能力

在幼儿时期,孩子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独立存在,由此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愿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视界的开阔,他们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愿意通过感官去触碰周围的事物,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为孩子多创设条件,多提供独立自主的机会。著名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要让孩子懂得自己照顾自己,他不需要帮助就能知道怎样穿鞋?怎样穿衣服?怎样脱衣服?在他们的欢乐中,映照出人类的尊严,因为人类的尊严是从一个人独立自主的情操中产生的。”因此,我们要树立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例如:整理玩具、自己穿衣服、整理床铺等。我们在一边不断的给予指导和鼓励让孩子深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积极性,又让孩子在生活能力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对于孩子的好奇和探索心理,家长应该给予关注和尊重,积极鼓励孩子去探索、去实践,使孩子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若孩子能够善于积极动脑,独立思考问题。那么,以后无论发生怎样的事情,他都能够有比较冷静的分析能力和主见。反之,如果孩子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常常被剥夺,则会养成思维惰性及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注意正确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要多加思考。这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比如引导幼儿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平时,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到户外去散步,去寻找季节的痕迹。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和想象不同的季节,事物会有哪些不同的变化。春天到了,树叶是什么颜色的?秋天到了,树叶变成了什么颜色?同时与孩子一同讨论故事的情节。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经常与孩子讨论故事的情节及故事发生的内容,帮助孩子练习独立讲故事的技能。甚至还可以由家长开个头,让孩子接着讲,这种续编故事或让孩子看图编故事的方式,都能有效地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11篇

周末,上小学一年级的哲哲在家里写作业,一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跑去问妈妈。正在做家务的妈妈看题目很简单,知道哲哲没认真思考,就说:“你先自己好好想想,实在想不出来就等所有题目都做完了再来问妈妈。”

不料,哲哲却不肯回房间去,站在那里大发脾气,又是哭又是叫,非要妈妈马上就告诉自己答案,还理直气壮地说:“你是我的妈妈,却连我的作业都不管,那你把我生出来做什么?!”

妈妈听得目瞪口呆……

显然,在哲哲的心目中,妈妈帮助自己完成作业天经地义,只有这样,妈妈才是称职的妈妈。对于这样的孩子,心软或急性子的妈妈可能都会忍不住告诉孩子答案,可问题是,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有没有什么不利影响呢?如果孩子在学习上一遇到困难,不管这困难到底是他能独立克服的,还是的确需要大人帮助才能解决的,他都一股脑儿地推给父母,一副“你不帮我做,我就不做”的架势,父母该怎么办呢?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话:“你上次都帮助我了,为什么这次就不能?”实际上这是一种适应,就是说,当一个人靠别人的力量克服了一道难题、渡过了一个难关时,他在心理上会对类似的困境产生对别人的依赖适应,这种适应会使他在以后的困境中不再自己想办法或想不到办法,因此这种适应其实就是一种惰性。

孩子的成长也是这样,如果让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一有困难父母就应该来帮我,无论我动不动脑筋,最终父母都会帮我解决,那孩子就会形成惰性,就会丧失对问题的判断能力、评价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家长在给孩子提供适当帮助之前,一定要首先弄清楚,什么事情是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的,什么事情是孩子在没有成人帮助的情况下无法继续进行的。

有些父母认为,学龄前孩子最主要的活动是游戏,学习能力的培养则是次要的,等上了学再抓也不迟。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在幼儿时期没能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自主学习教育,没让他养成自主学习习惯,那么孩子日后的学校学习就可能困难重重。

我们来看看“自主学习”的概念。所谓自主学习,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和能力,用自己的行为方式,主动、独立地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对幼儿来说,学习最主要的环境就是家庭,最重要的影响人物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父母责无旁贷。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帮孩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一、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孩子自行发现答案

好奇心在孩子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例如婴儿对新奇事物总忍不住要用手触摸或用舌头舔。到了幼儿期,他们的好奇心就更加明显和强烈:他们喜欢玩以前没玩过的游戏,尝试以前没做过的事情,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许多在成人看来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现象,却往往能够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这种好奇心和兴趣就是幼儿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对于幼儿来说,自主学习的随机性很大。当孩子面临问题和困惑时,父母要善于捕捉最佳的教育契机,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对于有价值、能让孩子获益的问题,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获取答案的各种渠道和方法,并鼓励他们积极地付诸行动。例如,当幼儿提问的时候,父母可以故作不知道而和幼儿一起想办法,通过查字典、查阅相关书籍、去实地察看等方法来寻找答案。通过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使幼儿自己去验证各种方法是否有效,最终发现答案。

当然,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往往是比较微弱而短暂的,有时甚至是一眨眼工夫,孩子已经把刚才所提的非常有意义的问题抛到九霄云外了,因此这种兴趣的维持和深化需要父母有意识地指导和帮助,必要时还可借助一些手段和方法(如口头表扬、相互比赛等)来激发孩子持久的求知欲,鼓励孩子继续探索。

二、主动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自主学习

一般而言,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常常会受到认知能力的约束,不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不够灵活的思维能力,限制了他们对表层现象的进一步思考。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他们的心智发展水平,利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主动地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出一种“易引起反应的环境”,引导幼儿于不知不觉中投入到自主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

例如,很多幼儿都爱听故事,父母可以在兴趣盎然的故事氛围中提出一些疑问,让沉浸于故事情境中的孩子产生认知上的不和谐,启动他们的积极思维,也可以让孩子试做故事的作者——自行拓展故事情节的未来发展,这些都可促使幼儿不断去思索,去尝试解决新的问题,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一定要以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为依据。以能力为例,所设问题最好不要超越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如果提出的问题是孩子当前心智根本无法企及、完全得依赖成人的帮助才能解决的,那么这样的问题即便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也不能有助于孩子的自主探索。

三、给予孩子一定的学习自由和自

为人父母者常常会觉得:孩子这么小,能做成什么事,能有什么有意义的想法呢?即使有,也只是些幼稚可笑的念头和行为而已。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涉及孩子的大大小小的事都由父母来决定,致使孩子丧失了进行自主判断和自主选择的机会。

其实,父母应该相信幼儿的能力,适当地让幼儿自己选择学习什么、不学习什么。在这种自主安排学习的过程中,幼儿能获得某种自我控制感,激发孩子自己管理学习的决心和意志。如果孩子宁愿反复地搭积木而不愿看图画书,更愿意学做手工而不是弹钢琴,父母应尽可能帮助孩子理解各种选择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和孩子共同协商做出决定。

让孩子做决定、给孩子一定的学习自由和自还应当包括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以避免对孩子的自主性造成压制。由于幼儿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发展都还很有限,在判断、选择、决定和行动的过程中,经常会犯些错误,而幼儿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会使他们从思想到行动都逐渐变得被动和依赖。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十分强调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自主感及其行为的影响。他认为,如果父母对子女的行为限制过多、惩罚过多或批评过多,就会使幼儿产生一种羞耻感,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虑。

当然,对于心智远未发育成熟的幼儿,明确一定的自主范围也相当重要。什么是必须予以严格规定和限制的,什么是可以适当放松要求的,父母心中都应有一把衡量的“尺”,这个尺度应以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为前提。

四、自主学习的培养还应注意个性差异

任何一个个体,他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是先天遗传基因和后天教育、生活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时,不仅要注重后天环境的作用,还需结合孩子自身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第12篇

1.空间方位游戏

准备:一把椅子、一只玩具狗、一辆玩具卡车和一只纸箱子。(没有玩具狗可以用其他动物玩具代替)

方法:父母用讲故事的形式,对孩子说:“小狗累了,想坐到椅子上去休息,你能帮助他吗?”孩子照办后,家长。接着边讲故事,边请孩子继续做下去:

“小狗休息好了,想从椅子上跳下来,请你帮助,好,谢谢!”

“前面来了一只大灰狼,小狗想躲到椅子的后面,好的,你真帮了大忙!”

“大灰狼走了,小狗要到椅子旁边去翻跟斗,好,连翻了三个,真有趣!”

“小狗玩累了,来到椅子下面打瞌睡,呼噜噜,呼噜噜……”

“哦,他睡醒了,让爬到卡车里,带他去兜风吧!”

“我们先把车子开到椅子的前面,再开到椅子的后面,不错,再围着椅子转一圈,真棒!”“小狗的肚子饿了,他想看看纸箱子的角落里是不是有吃的东西,带上他找了一个角落,再找另一个角落,你能告诉爸爸妈妈,纸箱子有几处角吗?一、二、三、四,四个角,对吗?对的!噢,在最后一个角落里有一块巧克力,快让小狗吃个饱。”

“啊,小狗又别出心裁,想躺在椅子面的反面晒太阳,这可难办,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对,只要把椅子翻过来,上下颠倒一下就行了!”

最后,父母代表小狗,向孩子表示感谢和赞赏。

意义:

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正确判断不同的空间方位,掌握相应的词汇,并且能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

2.头尾中游戏

准备:

利用积木、牙膏盒子、瓶盖、棋子或扑克牌等小物品。

方法:

和孩子一起把小物品排成一长列,把它当作一列火车或长江里的拖轮,请他告诉你哪是头,哪是尾,如果答反了,也没有关系,只要重新确定一下即可。

你和孩子通过增减物品来使这列火车变长或缩短,使他了解头和尾的排列并不因为中间增加了物品而改变,如果他觉得难以理解,可以在头尾加个标志物,再做加长或缩短,反复几次,他就掌握了!

让孩子数一数火车一共有几节(用奇数物品来排列)。问他:这列火车的中间一节在哪里?如果他找不出来,可以与孩子轮流拿掉头尾的一节,然后再拿掉头尾,依次到剩下的一节。这就是中间的一节!再让他数自己拿走的,数大人拿走的,一样多,这时,你就可以告诉他:从中间的这一节往两头数起,都是一样多的。这样,孩子从亲手操作中了解了“中间”这个概念是怎么一回事。

还可以让孩子在家里将各种不同的东西进行排列,如扣子、木夹子、鞋子、玩具,不断地问:哪个是头?哪个是尾?哪个在中间?

意义:

让幼儿掌握一排或一行物体中位置的名称,这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

3.先后游戏

准备:

这个游戏可以安排在双休日的早晨、父母与孩子谈论今天将要做的事情时进行。先选择好一些时间词汇:首先、然后、最后、以后、以前等。

方法:

先给孩子提一些可笑的问题:

1.我们起床后,先穿鞋子还是先穿袜子?

2.我们没有挤牙膏就可以刷牙吗?

3.有一位小朋友首先解大便,然后再脱裤子,行吗?

在教孩子学用时间词汇时要耐心,一般他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接受你的提示或帮助,此时你可将不久、一会儿这样一些词教给他:“豆豆想一会儿,就会用了。”

“牛奶已经烧在煤气灶上了,一会儿就会开的。”

“妈妈现在忙,当我忙完后,我就来和你一起玩,好吗?”

“我先去刷跑鞋,然后再给你讲故事。”

“你把玩具收拾好后,爸爸妈妈再带你到公园里去玩。”

如果孩子觉得这些时间词汇太容易掌握,父母可以在一个句子里加入几个时间词,看他是否能理解:

在你穿好睡衣睡觉之前,你要做的最后一件事情是什么?(向爸爸妈妈道一声:晚安!)

早晨我们外出锻炼身体时,首先要做什么?然后,马上应该做什么?(先换好运动服,然后出门时,应该马上关好锁上门。)

帮助孩子思考各个活动中的每一步,请他注意观察某一步是在何种情况下出现的,例如:洗袜子,首先要泡在水里浸湿,然后涂上肥皂,下一步是搓揉,以后是漂洗,最后是拧干,晾晒。

意义:

孩子要领会、掌握时间词汇,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开始他们对“马上”“然后”“不久”“以后”“首先”这样一些时间概念很难正确理解,如果父母洞察了这一点,经常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做游戏的形式,帮助孩子理解和使用,那么,他就会逐渐领会的。

4.创想游戏

准备:拿彩色硬卡纸剪一个圆形和一个长方条,还可以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方形、任意形若干。

方法:父母子先猜拳,决定游戏的先后次序。先取一个圆形和长方条作为道具,想像出一种东西,并且演示出来,让大家觉得很形象,才算成功。比如爸爸的砚台和笔;妈妈的大饼和油条;孩子拿长方条顶在圆片下,说:“这是小阳伞!”三人循环进行解说和演示,每次时间不能超过或停顿五秒钟,也不能重复已讲过的东西,否则就算失误,但孩子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只要能创想出来就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