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用的高中化学技巧

实用的高中化学技巧

时间:2023-11-20 10:01: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用的高中化学技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实用的高中化学技巧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学习能力 学习习惯 评价与反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045

在高中阶段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理科生来说,化学与物理、生物等学科构成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而且化学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文化,更是一种实用的知识技巧,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生应该积极学好化学课程。学好化学课程才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与生活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所以老师一定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帮助学生学好化学课程。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在学习化学课程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科W的学习方法,所以我们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在学习化学课程的过程中最直接的学习对象就是老师,而因为化学课程的实用性,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通常会做一些具体的化学实验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这时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只有认真听讲,仔细观察老师做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才能真正的理解记忆。而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带领学生做化学实验,毕竟只有亲自动手体验才最令人印象深刻。很多化学老师因为觉得做实验浪费时间,怕麻烦或者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条件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这就导致有很多学生学习化学只是在死记硬背而不是真正的理解。所以老师一定要想办法多带领学生做一些化学实验,比如说“配置一定物质量浓度的溶液”或者“实验室制氧气”等实验,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更加深刻地记忆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具体反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化学课程。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高中化学学习中,有很多知识需要同学之间相互配合,共同探讨的,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当今,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已然成为衡量当代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学生在学习中就要养成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项目,共同探究问题的习惯,也应该形成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科学合理的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多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学生树立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水平。

(三)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在高中化学考试中,我发现有很多题其实很简单但是却总是有很多学生会做错,我觉得这主要是学生的审题存在问题。例如有的题是考查在化学反应中是否需要加热,有的学生就会忽视化学方程式中加热符号,这类问题是可以说是学生马虎粗心造成的,导致学生在不该丢分的题目上丢分,降低了化学成绩。所以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在审题时,要先弄清楚题目中已知什么、隐含了什么、需要答什么,看题时就要随手将重点要点或者给的数据圈画出来,防止漏掉。仔细认真审题是能够正确解答题目的前提,也是能够取得理想成绩的基本条件,所以一定要帮助学生养成仔细认真审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审题做题的能力。

二、严格要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想让学生学好化学课程,作为一名老师,就要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严抓课堂纪律,注意听讲。化学课程不比其他课程,有很多化学品和化学实验都存在危险性,如果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纪律,没有听见老师强调的重点要点知识,那么在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的时候就很有可能发生危险。所以老师在化学课堂上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抓课堂纪律,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

2.课后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温故而知新,高中化学知识比较零散琐碎,很多学生可能边学边忘,所以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巩固练习或者复习作业,让学生及时巩固复习,加深印象。学生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巩固基础知识。

三、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多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

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只是起引导作用的,还应该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都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老师的重要性贯穿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每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引导、教授学生知识,还应该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注意观察学生,督促他们的学习,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对一些表现好、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要多进行表扬,让他们继续保持这种昂扬的学习状态。对于一些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学生,例如有一些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课后作业,抄袭他人等行为,老师要及时进行批评,给他们一定的惩罚,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不要再犯相同的错误。而对一些学习态度端正,努力认真的,学习成绩却不大理想的学生来说,老师要分析清楚原因,不能只一味地批评责怪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找到学习自信,然后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来学好化学课程。

(二)及时帮助学生获得学习反馈

第2篇

关键词:烃类取代物;同分异构体;有机化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70084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有机物取代物种数的推断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难点,而常见试题多数是推断有机物一元取代物或二元取代物同分异构体种数,相关文献上鲜有对这类问题的深入探讨。同位组合法[1]只是对环状有机物二元取代物种数的推断方法进行了介绍。而定位移动法[2]专用于二元取代物种数的推断,且因缺乏系统性的方法介绍,在推断略复杂的烃分子二元取代物同分异构体数目时难以适用。例如,利用定位移动法讨论2,2-二甲基-4-乙基己烷的二氯代物种数时,当第一个Cl连

Cl可能连接的位置有哪些,以及为什么是这些位置,只能依靠经验判断。为便于教学过程中直观地讲授,让学生在推断烃类取代物种数时有章可循。笔者进行了多年教学探究,总结了一套实用的方法――对称隐蔽法。

1 对称隐蔽法

1.1 对称C原子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烃分子结构越对称,推断其取代物种数时就越容易出现重复或遗漏。为分析问题的简便,我们需要先标出烃分子中的对称C。

例1 找出下列有机物分子中的对称C原子。

(3)H3C (4)

解析:为了描述的简便,我们只以C链来说明问题,而忽略结构简式中的H原子。

设某两个C原子的编号为x、y,若这两个C原子互为对称C,则记为x∽y,读作“x对称于y”。

的H原子三点所在平面为镜面,5、6号C分别与9、10号C关于该镜面对称,即5号C与9号C,6号C与10号C分别互为对称C,记作5∽9,6∽10。

另外,保持3号C右侧原子不动,使左侧C绕2、3号C原子间的C-C键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可以使所得C骨架中1号C依次位于7、8号C的原位置;所得C骨架中7号C也依次旋转至8、1号C的原位置,8号C也依次旋转至1、7号C的原位置。也就是说,1、7、8号C原子依次重合,这三个C原子互为对称C,记作1∽7∽8。 180°后,所得C骨架与原C骨架重合,1号C与4号C、2号C与3号C、5号C与8号C、6号C与7号C、9号C与10号C分别互相重合,即它们分别互为对称C,记作1∽4,2∽3,5∽8,6∽7,9∽10。若将分子绕CD轴旋转180°,则1号C与8号C、2号C与7号C、3号C与6号C、4号C与5号C均互相重合,记作1∽8,2∽7,3∽6,4∽5。

由1∽4、5∽8、1∽8可推知1∽4∽5∽8,同理可推知,2∽3∽6∽7。

1.2 对称隐蔽法简介

对称隐蔽法的核心思想有两点:其一是对于每一组对称C,在判断取代基可能连接的位置时,保留其中任意一个C原子而将其他对称C隐蔽起来,即不考虑取代基连接在这些C原子上的情况;第二,在讨论第二个同种取代基可能连接的位置时,将第一个取代基已经连接过的C原子及其在原分子中的对称C都隐蔽起来。

根据一元取代物讨论第二个取代基可能连接的位置时,针对每一种一元取代物,除需要隐蔽一元取代物中的对称C外,还需要隐蔽第一个取代基已经连接过的C原子,及其在原分子――而不是该一元取代物分子中的对称C。

4.2 对称隐蔽法的优势

该方法适用于推断有机物一元取代物和二元取代物种数。相对其他方法而言,该法在推断有机物二元取代物种数时,有三点明显的优势。其一,对称隐蔽法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不仅适用于链烃二元取代物种数的推断,也适用于推导环烃的二元取代物种数。其二,对称隐蔽法的可操作性强:该法明确了推断有机物二元取代物的具体步骤,第一个取代基和第二个取代基可能连接的位置都能直观得出,而不必依靠经验判断。其三,对称隐蔽法的准确度高:只要严格按照步骤推断,就能够顺利得出有机物的所有二元取代物,而不会出现重复和遗漏。

4.3 对称隐蔽法的局限性

对称隐蔽法在推断烃类同分异构体种数时具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第一,对于简单的链烃,其一元取代物种数的推断可以直接观察得出,因而没有必要应用对称隐蔽法。

第二,对称隐蔽法仅适用于推断烃类一元取代物和二元取代物的种数。在推断三元取代物或其他多元取代物种数时,该方法显得过于复杂,实际上不能适用。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高三复习;教学设计;问题组;板块式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2-0015-03 中图分类号:C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课程模块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不同版本教材的编写体例造成了同一知识的呈现方式的差异;教学科目的增加,导致了教学时间的相对缩短。所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干扰着教师的教学思维,影响着基础年级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的牢固性和系统性。新课程下高三化学复习面临着很多新问题、新挑战。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分析研究中学化学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以“整体教学设计”宏观把握复习内容,以“板块式问题组教学设计”编制复习学案,较好地实现了化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什么是“板块式问题组教学设计”

“板块式问题组教学设计”是一种新的备课观点,是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加强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研究,着眼于知识和能力体系的整体建构,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板块,通过创设科学合理的问题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跳出教材看教学”、“用教材教”的目的。

教学内容的板块化是对中学化学知识和能力体系的整体架构,是教师系统研究教材、整体把握教材,领会编者意图、体验学科思想的过程,是科学设计教学的前提,它能有效避免教师“抓小放大”、“主次不分”等盲目教学行为。通过教学内容的板块化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的系统化、化学认知能力的科学化。

问题能够激发学生自觉思考,问题设计成组不仅能够充分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有序思考、连续思考、有深度思考,还能有效避免教师在课堂上“随意问”、“满堂问”等低效教学行为。

2、高三复习课的“板块式问题组教学设计”

2.1 板块划分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在全面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前提下,对复习内容进行整合,划分教学板块,统筹制订课时复习计划,保证内容的完整性。

(2)系统性原则。强调板块内容的连贯性,同一知识点内容,因学生基础、知识难度、教学进度等,可有计划地分散到相关板块,以降低难度,提高效率。如“物质的量”板块,将物质的量的基本计算、阿伏伽德罗常数、―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等内容安排1课时的复习,其他常见计算题型和重要的计算方法则分散到元素及其化合物板块穿插复习,可以降低难度,减少枯燥的化学计算的集中复习给学生带来不良情绪。

(3)科学性原则。板块划分要符合化学科学的思想和知识体系,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思维能力。如“常见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板块,可以细分为:常见金属的单质、常见金属元素的重要化合物2个小板块,帮助学生建立“类别决定性质”的“分类观”;而“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板块,可以某种非金属元素的典型化合物之间的转化为主线划分板块,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视角,认识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建立起正确的“变化观”。

(4)适用性原则。根据学情和考试要求制订或调整板块内容、课时计划,是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如新课程下的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更注重对化学核心观念和重要理论等主干内容的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身份”定位为考查化学原理和化学实验命题的载体。这种情况下,缩短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时间、调整复习板块内容和计划就成为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

2.2 高质量学案是“板块式问题组教学设计”的基本表现形式

2.2.1 学案的编写体例

高三复习教学时间短、任务重,编制高质量学案无疑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青岛市高中化学教师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科学、实用的“一案三区”复习学案编写体例:

课前预习区:将板块基础知识进行整合,设计预习提纲。预习提纲尽量涵盖板块主要知识,尽量减少填空式问题,采用问题推理、归类总结、表格比较等多种形式,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广阔度和深刻度的问题。如“根据金属的原子结构特点,推测金属单质的物理通性和化学通性”,“列表比较氢氧化铝、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铜的性质和制法”,“浓硫酸和硝酸是两种氧化性酸,总结它们的化学共性,并比较它们的化学特性”。这种预习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再认,更隐含着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知识网络的建构。在预习区设置“我的疑问”栏目,让学生写出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全面了解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提示和点拨。

课堂讨论区:将板块重点知识加以提炼,每节课确定2-3个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知识点,在课堂上重点突破。以典型例题引路,通过题后设置的问题组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在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总结、拓展知识规律和解题方法(不是在学案上直接给出,而是讨论后让学生总结整理到学案上),升华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后巩固区:针对课堂重点知识和课堂不能涵盖的重点知识编选习题,让学生加以训练巩固。在巩固区设置“我的收获”栏目,让学生及时进行课堂总结,强化学习效果;设置“我的新问题”栏目,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复习状况,补充、完善后续板块教学设计。

2.2.2 设计问题组应注意的问题

(1)弄清板块复习与专题复习的区别。板块复习适合传统意义上的高三一轮复习,而专题复习则是二轮复习的主打课型。板块复习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复习建立起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形成基本的学科能力;专题复习的主要任务是重点知识的强化、解题方法的提升以及应试技巧的训练等。板块复习学案中设置问题必须顾及全面、重视基础、突出重点,切忌高考复习“一步到位”的冒进思想。

(2)把握好预习区问题与讨论区问题的特征。预习区的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复习而设置的“问题纲要”,问题的基本特征是基础、全面、设问相对宽泛,给学生留出复习和思考的空间;讨论区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下的问题解决去挖掘隐含其中的知识规律和解题方法,深刻理解和掌握重点内容,问题必须能够激发学生自觉思考、有序思考、深刻思考、批判性思考。准确把握预习区和讨论区的两类问题特征,是提高学案质量的关键所在。

(3)处理好必考模块与选考模块内容的关系。课程的选择性决定了考试内容的选择性,有些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模块中都有呈现,教师习惯于将选考模块的内容纳入到必考模块的复习中,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此,提醒教师注意:不可将选考内容完全纳入必考内容的复习体系,否则可能会冲淡必考内容的复习或加大学生学习难度。

3、“板块式问题组教学设计”举例

对于常见金属元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如下:“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

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要求如下:常见金属元素(如Na、Al、Fe、Cu等):(1)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2)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3)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与课程标准比较,增加了“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根据整体复习计划,我们将“常见金属元素”分为常见金属的单质(1课时)、常见金属元素的重要化合物(2课时)2个小板块进行复习。“常见金属的单质”学案设计(部分内容)如下。

常见金属单质(Na、Al、Fe、cu)

考纲要求(略)

课前预习区(略)

一、金属活动性比较

[例题1]铝元素和铁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远高于铜、银、金。铜、银、金是人类认识最早的3种金属,因为很早就被人们用作钱币,因而有“货币金属”之称。但人类利用铁稍晚、利用铝更晚。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设计了如下方案:

①铁片置于硫酸铜溶液中有铜析出;

②铁、铜与氯气反应分别生成FeCl3,和Cucl2;

③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铜不能;

④铜片置于FeCl3溶液中铜片逐渐溶解;

⑤把铁片和铜片置于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用导线连接,铁片上无气泡产生,而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⑥常温下’铁片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而铜片在浓硝酸中不钝化。

以上设计方案合理的有

(2)用化学原理解释人类利用铝比铁更晚的原因。

[问题组1]

(1)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可以设计怎样的实验方案证明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2)金属的重要化学性质之一是能够发生置换反应,举例总结以下情形。

(3)回顾钠、铝、铁、铜的冶炼方法,总结金属活动性与冶炼难易有怎样的关系?

[规律总结与拓展1]

(1)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最常见的方法有哪些?(总结3~4种)

(2)水溶液中的置换反应:金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应遵循什么规律?

(3)碳、氢气与氧化物的置换反应、一氧化碳与氧化物的反应,一般需要什么条件?

(4)金属活动性顺序与金属的冶炼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