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新思维训练培训

创新思维训练培训

时间:2023-11-21 10:14: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思维训练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新思维训练培训

第1篇

教师培训是教育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教师培训项目日趋增多,但很多培训的效果却是言人人殊,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条件下,教师通过互联网可以方便地学到很多知识,培训成为既重要又易流于形式的事项。在现实中,很多参与过培训的教师大多都有一种“抱希望而去,带失望而归”的感受。当前,教师培训重点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培训,注重新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二是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训,注重观念更新和教学技能提升。在培训方式上,要么是按学科培训,要么是按岗位培训。

简而言之,教师培训就是进修提高,查漏补缺,检视修复,更新观念。但从实现来看,一些教师培训进入了为“培训”而“培训”的怪圈。其实,这都是当前教育中司空见惯的从“教育”到“教育”的思维定势所导致的,没有把问题放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中去拿捏、思考、衡量、破解。笔者认为,教师培训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破解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势,而不是为了“培训”而“培训”。一方面,培训方式要打破从“教育”到“教育”,从“培训”到“培训”定势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培训破解广大教师长期在教育教学中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在学习、工作的最初阶段是有益的、积极的,但随着学习、工作的不断深入,其消极性也就显露出来,成为阻碍学习、工作进步的因素。新课程改革实施十几年来,一些地方和学校被动应付、成效甚微、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思维定势而导致的,同时,这也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学校管理僵化的原因所在。因此,教师培训要打破以往培训的方式方法,把学科与岗位培训为核心的培训课程设置,转变为以思维训练为培训向导的课程设置。即以思维训练作为抓手,打破原先教师培训以学科、岗位分野,知识、能力为导向的培训模式。把教师培训放在社会发展大背景中,构建以创新思维训练为核心的教师培训模式,从而破解困扰教师教育教学的思维定势。首先,思维能力的提升是社会人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由之路。就教师培训中的思维训练性质而言,其实就是一种创新思维训练。具体实践中可以不受已有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的束缚,放飞想象,打破已有的条条框框,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进行深度思考。

其意义在于运用这种思维训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产生无限的想象力,生成无与伦比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它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思维穷尽训练,减少学校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对教师思维的影响,而是置身于问题发生的综合情境之中,将教师从习惯性教育教学思维中解放出来。其次,培训方式上要打破从“教育”到“教育”、从“培训”到“培训”的定势思维,破解培训机构的一维目标。在实施创新思维训练中,要把教师培训放在社会经济、文化和信息发展的整体大背景下,把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放在区域、社会、世界中去思考,用教育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培训,即运用规范性研究和验证性研究来审视教师培训。具体操作中教师培训机构要重视当地教育问题,使得培训有针对性,以问题为导向,打破为“培训”而“培训”的形式化培训。突出“走出去”,充分利用当地培训资源,解决在教师培训中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理想与现实兼顾、理论与实用并济、校内与校外一体的培训模式。最后,通过培训破解教师长期在教育教学中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势,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层面上最重要的目标。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就是与先前比较的一种变化,所以教师培训的目的就是通过培训引领受训教师在思想意识、认知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

培训中要达成这一维目标,就得把培训课程设置作为抓手,以当地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重大问题、难点问题、教师教育观念、知识能力更新、教学方式滞后的问题作为课程设置的导向。在培训过程中通过指导———研读教学模式、提问———讨论教学模式、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质疑———发现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亟需什么,就培训教师什么;教师缺什么,就培训什么;当地教育缺什么,就培训什么。从而一扫过去盘踞已久的思维定势的阴霾,使受训教师真正达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又提升教育教学技能的专业发展目的。

作者:马希良

第2篇

(一)会计思维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思维,以及思维涉及到的一些内容。那么,如果我们将思维与会计学联系到一起时,会计学思维又会包括哪些内容呢。简而言之,如果套用思维的概念,那么会计思维就是会计专业学生、教师、相关研究者对采集到的有关会计的信息进行主观能动性操作、应用的一种活动。在进行会计思维时,我们主要是以会计语言为媒介的,对会计实践中相关的原则、规则进行批判性的概括与应用。我们知道,认识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是知识的三个层次,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循环往复,不断创新。会计思维的应用也是如此。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应该在让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础学科的同时,增加课堂实验,课外实训,在实践应用中不断的创新,将会计的认识推到更高的层次。

(二)会计思维训练

会计思维训练的内容一般可以包括:创新思维训练、逻辑思维训练、系统思维训练、决策思维训练、分析思维训练、问题解决思维训练、实践技能训练等方面。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个人思维的培训,思维培训机构也是层出不穷,很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都引进了思维培训项目。一般来说,思维培训的步骤是:首先学习思维与物质存在的关系,以及各种思维方法。通过这种方式,理解思维一般规律,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其次是了解思维指向的对象,通过集体方式讨论,提高认识水平;最后是实践应用,一方面是检验思考方式的正确与否,另一方面是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解决问题。

二、培养会计思维的理论支撑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的相关理论也在“更新换代”,为了跟紧时展的步伐,我们的会计思维方式也应进行相应的改进。按照会计思维所涉及到的方面,以及其思维流程。本文将会计思维具体成逻辑、创新、应用思维。

(一)会计逻辑思维

会计逻辑思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怀疑思维(批判思维)与整体思维(系统思维)。书本知识反映的是作者写书时的社会发展情况,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不能正视这一点,不允许学生提出质疑的话,那就尤如“刻舟求剑”,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任何学科的学习我们都应该具有“怀疑思维”,会计学也不例如。再加上会计学的实践应用性比较突出,因此更需要不断质疑,才能得到不断发展。会计学是一门综合性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在学习会计基本理论、基本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当然这也是现代企业对于供职者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全素质能力培养,比如说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二)会计创新思维

国家的发展战略报告中,明确了创新思维,鼓励创新精神。同时,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怀疑;另一方面是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设置相应的课程,配备相应的设备软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充分利用启发式的教学理念,努力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培养学生的新思维,积极调动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现代教育理念以及现代企业都要求会计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能够对会计实务中的会计核算、列表分析等具体会计工作进行思考与创新,以利于创造更有效、更合理的会计工作思路。

(三)会计应用思维

会计应用思维要求大中院校的会计专业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应用科学研究为突破口,走校企合作道路。本科会计专业学生在四年的学习当中,要掌握经济管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基础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会会计的基本方法与实践技巧,接受工商管理、税务筹划、税务申报、定购原材料、财务管理、帐单制作、财务审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电算化,运用excel进行表格制作、分据分析等实际操作业务,具备投资理财的能力,具备社会要求的综合素质,富有创业和创新精神。

三、会计学课程中会计思维的培养模式

(一)课堂教学方面

在大学本科会计专业的课堂教育中,我们应该力争做到:一是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二是教学课程的合理设置。当前,以教师授课为主,以课本知识为纲,以基本课程设置为准的传统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我们需要转变教育理念,重新构建教学模式。首先在教育理念方面,我们要在关注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将“以教为主”的书本理念转变成为“以学为主”的人本理念,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目标。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要尽可能的优化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时,以会计基础课程(如《基础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会计学》)为主,以会计相关领域课程为辅(如《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财务报表分析》等)。此外,大中院校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国家规定的教育模式范围内,设置具有特色的学科和培养模式,例如根据企业需求,设置职场心理素质、会计财务技能等课程同时,还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

(二)教材内容的时代性

目前,虽然我们极力倡导会计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会计专业学生对于会计知识的获取大部分还是来自于教材。因此,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和与时俱进,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2006年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对会计学中的很多概念进行了修改和重新定位。例如会计基础理论部分的“财务报告目标”,新准则明确了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反映了会计目标中实践与责任、分析与决策的协调统一。针对这一全新的理论,我们的教材中应该加大对于“什么是会计信息、怎样做才是履行受托责任、财务分析与经济决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真正懂得什么是会计思维。与此同时,教材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在选择时,我们应该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教材的内容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尤其是符合国内的经济发展状况;二是选择影响较大且应用性较强的。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作者戴德明)一书,对长期股权投资、资产减值、所得税、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金融工具等难度较大的部分作了详细的论述。当然,目前有些学校加大科技投入,组织教师编写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专业教科书,这种方式也未尝不可。

(三)教学实践模式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会计学是一门重实践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大学教育中对于实践课程的重视也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我们认为,教学实践模式有广义说与狭义说之别。广义说认为实践模式包括课堂实验、课外实训两方面,而狭义的实践模式只指课外实训。在这我们为了更全面的分析、研究培养模式,故采用实践模式的广义说。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从课堂实验、课外实训两个方向做文章了。实践表明,模拟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大有帮助。

比如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模拟的企业财务部,并且按照现代企业的办公形式布置,设置财务经理、融资主管、财务主管、审计主管、融资助理、会计、出纳、审计员等职位,任意挑选一名学生担任上述职务,当然融资助理、会计、出纳、审计员职位可以由多名同学担任,由担任主管职务的同学任命。装备人员配齐后,由教师出题,学生根据所学按部就班的进行会计工作。此外,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咨询公司也应该成为我们模拟的对象。课外实训是培养学生会计思维的另一种方式,比较可取的办法是学校与当地企业积极联系,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顶岗实习,在实践中领悟会计思维。

第3篇

关键词:创造;创造力;激励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176-02

1 提升员工创造力的意义

(1)员工的创造力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源泉。企业员工的创造力越强,说明企业越能在市场上引导消费,创造消费需求,并不断地满足需求。企业一旦有效抓住市场,就能在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就会获得更多的利润,而这多余的资金可以用于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

(2)提升员工创造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创造力需要员工不断地学习、思考、想象,这无疑要求员工不断地充实自己、训练自己,在创造中提高,在提高中不断地创造。

员工的创造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有必要了解创造力,采取积极手段不断地提高员工的创造力,这样才能使企业永葆青春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创造力概述

2.1 创造和含义

创造:据“韦氏”大词典的解释,创造即“产生”,指“新的、从前没有的”的意思。对于“什么是创造”学术界至今也没有形成一种比较统一的认识,概括起来人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创造加以认识:心理角度、创造结果或产品、创造性思维过程和社会价值等方面。但总的来说,普遍认为创造存在两个共同的因素:新颖性和适用性。

所谓新颖性,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独特性,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二是超越性和突破性,突破已有成果,超越已达到的水平;三是前瞻性和预期性,超越现实,预测未来,代表事物发展方向。依据新颖性程度的不同,可以把创造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原创”,即在前所未有的情况下创造出新东西(新思想、新意见、新产品等);二是二度创造,即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革新,推陈出新。

所谓适用性,即真理性和价值性。创造活动及其后果必须实事求是,符合客观规律,有益于社会或个体、群体的进步和发展,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依据适用性程度的不同,也可把创造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即所创造的成果对全社会、全人类而言属于首创,对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具有重大意义;二是具有自我价值的创造,即所产生的成果仅对创造者自身而言有创新意义,仅对个人的发展有价值。

2.2 创造力的概念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条件和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产生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价值的成果的能力。创造力不受固化的心理定势的影响,能无拘束地自由地发挥想象,对事物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它是一个人能够超脱思维定势、传统观念、习惯势力,不断产生新思想、新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3 提升员工创造力的途径

3.1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1)工作环境。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情绪影响较大,在一个宽敞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就会心情愉悦,情绪高昂;而在一个阴暗杂乱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则情绪低落、烦躁不安。所以员工的心情是否愉快、舒畅将对工作绩效产生很大的影响,员工不快乐就很难产生创造性。领导要给予员工信任与尊重,增加信心、快乐为本,给予员工言论自由的空间,营造轻松、自由的工作环境。

(2)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制定要灵活,使得企业的员工不为条条框框所束缚,能够抛开思想的包袱,激发灵感。这就要求企业的规章制度制定要尽量简单,程序要流畅,坚持大的原则基础之上放宽小问题的处理。关键性工作完成之后,其他工作时间如果员工灵感忽现,则可以放下手头工作,拨出一些时间来扩展思维,必要的时候可与同事共同讨论;企业也可成立一个专门的实验部门,专门为那些提出创意的员工服务,既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创意的要害,在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帮助他们与各个部门联系,准备所需物品,尽量为其创造条件,以免创意被打断。

(3)组织文化。将创造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管理者应重视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构建,在企业文化中渗透一种鼓励创新的意念,将科学创新与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融为一体。这就要求管理者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人格,激发员工的创造积极性。让员工在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带动下,以创新为荣,即使是失败也是一种尝试,一种荣誉。

3.2 带头人的辐射作用

相互交流有助于获得信息、支持和自信。人与人之间也是在相互比较中成长起来的,国外研究学者发现小孩子天生就有一种控制事物的欲望,每个人都不想落后于他人。所以,当一个人带头提出创意之后,其他人为了不甘于落后,必然想法设法要么提出新的创意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要么提出新的方法来不断完善原来的创意,促使创意的可行性。所以,当一个有创意的人和员工在一起工作、交流的时候,会极大地激发员工的创新积极性。

3.3 有效的激励手段

激励可分为外在(物质)激励和内在(精神)激励两种方式。外在激励紧紧满足了员工的低层次需要,会消除员工对工作的不满意因素,但对员工创造力的发挥并没有明显的作用。员工创造力的开发更多地取决于内在激励,即精神层次上的激励。

现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多地追求生活质量,员工在工作中也由对物质的追求逐渐过渡到追求更多人(上级与同级、家人、亲戚、朋友)的认可、称赞,个人的事业成就感等等。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应该不断地给员工灌输创新理念,以创新为荣,积极参与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力。

“人往高处走”,为了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可以实施称谓激励。所谓称谓激励是指根据员工的创造力的高低、发展情况、贡献的大小,设置不同等级的称谓,以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如企业可设置创意实习生(虽然想出很多创意,但是还没有办法付诸实践,不太可行);创意助理师(提出的创意有一定的可行性,但需要修改的地方很多,需要其他人给予很多的帮助)。

还可以为员工提供多样化的展示自己的平台。如用员工的名字命名他的创造发明;让员工以教授的身份作专题讲座,向大家展示他的创意,描述他的点子。每个企业的激励方法都很多,是否有效还是要针对自己企业的员工的具体需要。

3.4 培训

员工创造力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培育和积累的过程。所以,企业要有效地引导、发现、刺激员工的创造力,为员工创造力的提升创造一定的条件,并不断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创造力。

(1)学习。包括两方面的学习,一是学习各种技能知识,丰富员工的头脑。“学愈博则见愈远”,通过不断地学习,可以改善知识在头脑中的结构状态,灵活运用知识以保证思维的灵活变通。企业可给员工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安排员工到其它岗位学习,可从整体了解企业,也可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还可以请高校学者到企业开座谈会,提高员工的理论层次;也可以定期召开员工之间的交流会,会上大家畅所欲言,通过交流信息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

二是创新思维的训练。创造力包含着多方面的因素,其核心因素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产生创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形式,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一切需要创新的活动都离不开思考,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培训可以使员工广开思路,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对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捷性,对事物的发展趋势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企业可聘请专门的讲师位员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如发散思维训练、跳跃思维训练、联想思维训练、形象思维训练等等。在训练的基础上,就可以将企业实际与训练相结合,既可以发挥员工的潜力,也可以为企业增添有价值的思想,如公司产品的用途(即可以锻炼员工的思维,也可为公司产品的发展打开新的思路)。

(2)质疑。质疑是获得创造性的一种潜在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经常带着质疑、批判的精神看待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从而找出创新点。

员工要想经常带着质疑、批判的精神看待问题,首先要避免思维定势的束缚。思维定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众性思维;二是权威性思维。从众性思维源于从众心理,在社会交往中,个人极易受到他人的诱惑而怀疑自己的认知结果。从众行为如果发生在创新思维活动中,往往会扼杀创新。因为即使产生了新思想,也会屈服于群体的压力而使其放弃。权威性思维是把对权威者的崇敬转变成对权威者的的盲目信奉,不假思索地以权威者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所以权威性思维能不假思索地支配人的思维过程、心理态度或行为,阻碍员工产生创新。

质疑地看待问题其次是要打破思维惯性。人们的生活感受、实践体会、前人的经验教训总结都会促成人们形成某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这也说明了人的思维中存在的惰性。员工一旦存在这种惰性,就会拘泥于狭隘的惯性思维,极大地限制了个人的思维扩散,从而阻碍创新。

带着质疑看问题,可以有效地避免知识的僵化。这一点也符合创造力的定义,要超脱思维定势、传统观念与习惯势力。所以企业应培养员工带着疑问看问题,尊重实践,善于超越有限的专业领域,拓展思维空间。企业可要求员工每次做事情之前先思考10分钟,对交待的任务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质疑,吹毛求疵,提出的疑点越多,奖励越多。

(3)个性品质。

勇敢、甘愿冒险、独立、自信、顽强的意志、专注、笑对挫折的乐观态度、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等是富有创造力人才的个性品质。

员工在研究某一事物发现问题之后,就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这一过程是艰难、漫长的。因为创造性活动往往不是一次就能成功,常常会出现反复,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这就需要不断地培养员工勇于探索、乐观向上的精神,培养员工坚强的意志力。此外,兴趣作为人来探索事物的认知,是员工产生创意的前提,只有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才会不断地观察、分析、不断涌现新点子。企业应注重对员工兴趣的培养,增强员工对饶有趣味的事物的敏感性,将员工的工作与其兴趣有效结合。

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对企业的发展甚至是生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企业提升员工的创造力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具有现实性。但是员工创造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企业要尽可能为员工的创新提供各种各样的条件,本着尊重人、愉快工作、有效激励的理念,不断提升员工创造力。

第4篇

这个问题是一位学生向我当面提出来的。其实不只是她,很多人也都思考过这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也没有公认的正确答案,即使在专门研究创新思维的专家学者中间也是如此。

如果你回答“创新是能教的”,那么接着就会被问:你如何证明?比如,你能够证明一个上过你的课或者看过你的书的人学会了创新思维吗?仅仅通过一两件貌似有创意的作品?什么样的作品才算真正有创意?如何评价创意作品的高低?创新有公认的标准吗?怎么证明完成这些作品是受了课程学习或你的书的影响,而不是他本身就具有这个能力?这一系列的问题一定让你难以应对。

如果你回答“创新是不能教的”,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对此无所作为,什么都无需改变,一切随缘?也不必思考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这一类问题?是否意味着我们做什么都是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上述两个结果似乎都不能令人满意,于是有人提出一个折中的回答:创新是不能教的,而只能培养。但这又会遇到新的疑问,“培养”和“教”的区别在哪里?“培养”就不是“教”的一种手段吗?或者“教”不能作为“培养”的方法之一吗?

其实,回答这样的问题,还是不能离开我提出的包容性思维,尽管有人对包容性思维不以为然,但离开它,我还不知道该怎样整合歧见。而歧见几乎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采用包容性思维,我会认为:创新思维能教或不能教,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关键是要给这两个观点找到它们能成立的条件,给它们加上必要的修饰语和限定词。从三维空间思维来看,这两个观点并不矛盾,而是一个互不包容也互不冲突的平行关系。

处理平行关系的原则是,对事物进行细致的拆分,将不同的观点对应于事物的不同方面,这就不矛盾了。例如,什么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包含哪些部分或层面?如果我们将创新思维分为关于创新思维的知识和创意的产生与实现两个层面,就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了。关于创新思维的知识(如创新思维的定义、原理、方法等这样的显性知识),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能够用语言、文字、符号等方法表达出来,这类知识是可以教的。虽然目前人类对创新思维的脑内过程与机制还了解得不够多,但也绝非一无所知,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对于具体创意的萌发与实现过程,则更多地与个人的经验、思维的类型、环境的因素、社会的氛围乃至机遇、意志和品质等诸多因素有关,这个层面不是仅仅依靠教育就能达到的,其中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那么,关于创新思维的显性知识的传授,对具体创意的激发与实现有没有用处呢?用处当然是有的,甚至不可小视。作为个人,如果了解了创新思维的原理,有意识地树立自己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运用激发创新思维的方法,则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创造力。这一点,很多认真研究和实践创新思维的人都有切身体会。对于社会,如果当局者、教育者和社会大众对创新思维的原理、方法、理论等有更多的了解,就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有利创新的社会氛围,制定激励创新创造的政策措施,包容和善待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一代的创新人格。两种假设如果都能实现,那么各行各业的创新性成果将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我曾经对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提出了五大教学目标: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习惯、了解创新原理、掌握创新方法、完成创新实践。这五大目标是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作为一门短期的培训课程,能够实现前面四个基本目标就已经合格了,至于最后一个目标,即完成创新实践,可以作为鼓励和提高的目标,不宜做硬性的要求。

第5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强调创新,并告诫国民:“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一个人要创新,离不开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推动社会前进的必要手段。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一、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要点与关键

数学与其它学科不同,在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广阔性和独创性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与伦比的功效。苏联伟大数学家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一切创造发明都离不开思考,离不开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科学就会陷入困境;只有掌握了创新思维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创造发明。在学习阶段,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思维能力及各种习惯的形成期。他们天真活泼、可塑性强,受到的传统约束较少,富于幻想。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获取的信息量丰富,社会也给他们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条件,他们具有更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数学中的创新思维,是指在一定的群体中,个体对某一事物有着不同于常规的新颖思维方法,其思维过程有变通性、新颖性、求异性特点。简单地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在一定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突然领悟到―个新道理,想出新的解题方法,产生出与众不同的新思路。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创新”火花,都是创新思维的具体体现。

开展数学创新思维品质培养,关键在教师;而成功与否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否更新、是否转变。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全面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质量关,健全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感、数感和情感,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善于培养他们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教师还要具有多元化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知结构;要具备―定的创新思维品质,对学生创新性的引导和启发;要具有创新教育的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如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组织指导能力、以及自身善于求异和创新的能力等。

二、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方略

创新思维是―切创新行动的源头。没有创新思维,空有意志、知识乃至大量信息,最多能产生“比葫芦画瓢”式的再造性思维。创新思维则不然,它所面临的是未曾遇见过的问题或需要新的解决办法的老问题,没有独特的办法满足无法解决问题的,所以它是思维的高级阶段和精髓。小学生的年龄小,正处于知识的形成期,接受的新知识都从未知开始,这就需要老师唤醒学生的未觉醒状态及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应进行一定的思维训练,寻找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一定的条件。

1、融洽师生关系,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学生智力活动。教师在教学时,唯我独尊,不苟言笑,―言堂,满堂灌,则教学的气氛必然趋向紧张,学生容易产生压抑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见解,这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使创新思维无法产生。反之,在和谐、民主的氛围里,教学气氛活跃,学生思想解放,求知欲旺盛,就敢想、敢做、乐于发表见解,并能逐步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欲望和性格特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氛围。而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活跃学生思维,能使创新思维得以很好地发挥。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调控情绪,保持良好的授课心境,以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从而渲染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教师要面向全体,目中有生,心中有爱,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保障学生的“心理自由”,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2、让学生形成探究质疑的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由“疑”引起探索,通过探索求知,再上升到创新,这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质疑是创新的突破口,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能力,使学生形成质疑问题的习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学生紧张的思维活动,就没有问题的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留有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质疑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习惯,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

3、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

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诱发剂,又是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原动力。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和发现往往都是从好奇开始。强烈的好奇心会驱使人们去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因此,爱护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并鼓励他们参与新奇、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是开启思维的钥匙。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新事物新形象出现,就没有新假说的提出,也就没有创新。想象是得出新事物、新形象、新假说的有效途径,是通向抽象的桥梁,是挖掘创新潜能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新,也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思维

教师要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材料,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概念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发学生疑惑、惊奇、诧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索的愿望,集中注意,积极思维。人在问题情境时才需要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们的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关键是要让学生从情境中激发求知欲,从情境中产生问题。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识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运用电教媒体,创设生动、有趣、有味的问题情境。这能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活动能力的重要条件。

5、打破常规方法,提倡标新立异

常规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中,要在学生掌握常规的基础上,鼓励他们打破常规、逾越常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敢于设想、敢于创新。不苟于常规的回答,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赞扬。

6、求异发散,鼓励多角度思考

创新思维本质的特征是求异性,即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即不限于一种思路也不局限于固定形式,而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多度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求异”,给他们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和时间,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因此,一定范围内的思维定势是必要的。如果没有一定范围内的思维定势,就无法研究事物。但另一方面如遇到新情况或条件发生改变,思维定势常因不能变换其它方式来考虑问题而遇到困难,出现思路闭塞、思维呆滞和僵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和变通性。利用求异发散,鼓励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能有效地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见解。可以通过一题多问、多解、多变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它不拘于一种方法,不局限于一种途径,尽可能地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这正是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新颖的体现,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

7、加强实践操作,形成创新技能

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动手操作实践,改变了“耳听、口说”的简单学习模式。它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外部的操作实践,使学生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对促进知识的内化,启迪思维有着特殊的功能,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通过操作,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且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能力得到很好地发展。实践表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再造力,培养创新思维。

8、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维空间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如果数学离开了生活,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要注意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既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和探究数学,让他们明白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而知识也只有在应用时,才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从生活中找到数学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创新的最高体现。在教学中,无论是传授新知识,还是巩固练习,教师都应尽量挖掘生活中的实例,渗透数学中的转化、代替的思想,变枯燥乏味的知识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画面,从而促进知识顺利地迁移。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习惯地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并从中提炼思想,创新的火焰也会越烧越旺。

9、多些欣赏,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别出心裁地大胆提出新颖的解题方法,这是思维独创性、变通性的真正体现。虽说学生的创新思维处于低层次阶段,但它却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多些赏识,培养创新思维。平时,教师应善于运用激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如“你的想法真妙”、“你真了不起”、“你真是一个小神童、小天才”、“你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等。这些欣赏性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因为,人性中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只有赏识,才能导致成功;也只有赏识,才能挖掘孩子的巨大的创新潜力。

走出课堂,设置课外生活实践作业:搞“小调查”:开设“数学乐园”;创办“数学小报”;写“数学日记”等,让丰富的数学课外活动延续课堂的创新。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适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获得了哪些进步,实现了哪些学习目标,还需在哪方面进行努力等,并组织学生在班上进行展示和交流。

总之,在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

【参与文献】

[1] 厉以贤.现代教育原理.北师大出版社,1987.1.

[2] 刘北荣.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2000.4.

[3] 何玉平.创新思维训练的主要策略.中小学教学•小学版,2003.1-2.

[4] 胡国潮.例谈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6.

[5]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付友文,男,汉族,陕西周至人.

(上接第182页)

俗体育专业人才的作用,各高等院校也应有针对性地开设民俗体育文化课程和举办短期的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业务培训等,培养一批民俗体育旅游管理、开发、体育旅游指导员等人才,为民俗体育发展提供专业支持。二是成立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会,就是要凝聚有关专家学者的才智,整合有效资源,发挥多学者、多学科、多手段联合攻关的团队精神,克服研究方法的片面性。三是创办专业刊物,刊载研究成果,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宣传影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尹国昌等.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昌大学学报,2007.

[2] 李米环等.体育统计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07.

[3] 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李米环等.关于体育统计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M].山东体育科技,2006.

[5] 王俊奇.皖西南古村落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特点及发展现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

[6] 李米环等.农村体育人力资源问题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0.

[7] 张铭远.从武陵源看自然风景开发的区域社会效应[J].经济地理,1994.

[8] 李米环等.西安市中老年女性能量代谢水平与健康状况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1.

【作者简介】

李国强(1976-)男,河南洛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信息.

(上接第166页)

三、结论

VFP的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要求学生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学好该课程。以上的教学方法应该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VFP的积极性,相信这些方法可以对改善高职高专VFP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注 释】

[1] 单启成.新编VisualFoxpro教程[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2] 杨哲生.Visual Foxpro教学新体验.职业教育研究,2005.9.

[3] 王索玉,刘桦.模块化教学的应用设计与实现[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5.

第6篇

【关键词】高中教学;语文;创新思维;培养

1.前言

语文作为高中必修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立足当下,深刻意识到创新意识对于我国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性。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应带领学生积极思考,开展有利于锻炼创新思维能力的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教育的作用,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2.更新教学观念

教学时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及时地对教学观念进行更新,正确的教学观念对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应从教师入手,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2.1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为实现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保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题,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学习,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拥有积极求知的心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中,在师生之间的讨论跟沟通中逐步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意不应以教师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表学习见解时,要多鼓励这样的行为,这样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2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教学时,教师应多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有余地的采纳学生的建议,根据学生的要求及时改善教学策略,在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不断的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保证了学生在学习的主置,也能够让学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

3.巧用提问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学贵于疑。”在语文教学中,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当学生发现问题时,说明学生从固定的思维中挣脱出来,对事物有了新的理解方式。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根据课文向学生提出疑问,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疑问的分析探究能够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

比如,在学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一课的内容时,因为其措辞典雅优美,全文充满诗情画意,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其中“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等等都是经典名句。散文的优美不仅仅只从语言中表现出来,其修辞方法也是文章的特点之一。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疑问:这篇课文的语言如此优美,作者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又有什么作用呢?当学生专注于课文内容,沉浸在文中荷塘月色的美景中,会身临其境般产生代入感,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解答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思考能力,同时有可能也会产生新的疑问:朱自清在游览这荷塘月色时的心情是什么呢?在学生能够自行提出疑问时,说明学生已经开始适应创新的思维方式了。

4.开展实践活动

积极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对学生产生求知欲望跟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创造一个自由、轻松的语文学习课堂,教师可通过多种学习活动的形式,比如朗读课文比赛、讨论课文内容等等来丰富课堂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样不仅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氛围,还能够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应在课堂上发挥引导的作用,在学习课文前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方式对问题进行积极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下大胆的发表对课文的看法,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加深对课文的了解,活跃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当在学到《药》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药的不同含义”这一题目,让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思考,得到问题的答案后在课堂上分享。在这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管答案的正确与否,学生都从中培养了学习能力,提升创新能力。

实践活动的范围不需被局限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开展活动,比如,办手抄报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诗歌词句,课前演讲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文章、作者,或者举行作文比赛,排演话剧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从中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拓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有关课文的话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看待问题,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5.提升教师综合专业素质

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有一定程度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需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水平。第一,教师要细心研究教材,以学生为本,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能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第二,教师需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扬创新的精神,能够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教师要保证自身的心理健康并且学习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把握学生的心理,还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

教师不仅可以能够从课堂中获得教学实践的经验,还可以在课外报名一些有利于个人能力提升的培训班,让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有利于教师综合专业素质的提升,也能够优化教师的教学成果。

6.结束语

在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下,对学生培养创新创新思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需从高校教育着手,在教学中教师们要树立正确的教学,通过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完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生机的现代课堂,有效率地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这样才能够向社会输送创新实用型人才,向国家输送源源不绝的创新动力,促进国家社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台湾的创意蜚声海内外。世界经济论坛了2015年全球经济体创新力排行榜,中国台湾地区创新能力排名世界第11,位居亚太第3,仅次于日本和新加坡;创新驱动经济体最关注的“创业期待”指标排名全球第1;“新产品发展”和“新技术开发”指标分别排名全球第2和第3。除高端科技创新以外,台湾民众的创新理念已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设计独特的创意美食、创意手工艺品和创意生活用品,身处台湾,会感受到创新创意无处不在。如此骄人的创新成果,离不开教育对民众创造力的重视和培育。

 

课题组成员多次赴台湾高校长短期进修,对该地区的创造力教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笔者发现,与创业教育相比,台湾地区更加重视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秉持“人人皆有创造力”“创造力是可以教的”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创造力教育,激发整个地区民众的创造力潜能,提升民众创造力和地区竞争力。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台湾高校在实施创造力教育推动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所以本文以台湾高校实施的创造力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可供大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借鉴的经验。

 

一、政策与计划:台湾高校开展创造力教育的背景

 

台湾地区创造力教育开展得较早,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萌芽阶段、60~70年代的实验阶段、70~80年代的推广阶段、90年代的“立法”阶段以及20世纪初的大发展阶段,到目前已构建了较为成熟的创造力教育政策体系与实践机制。

 

台湾以打造创造力地区为目标,多部门共同推动创造力教育,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均把思考、判断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各项经济、科技、人力发展方案均把发展创造力与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议题。2002年,台湾了《创造力教育白皮书》并实施了“创造力教育中程发展计划”(2002—2008年)。

 

2002年,“创造力教育中程发展计划”第一期开始实施,针对各教育阶段,推出创意学子、创意教师、创意学校、创意生活、创意智库、创意学养等6项先导型行动方案;2006年,“创造力教育中程发展计划”第二期开始实施,推动地方创造力教育(初中、小学)、创意高中职(高中、中职)、创意学院(高等学校)、成人创造力教育(社区学院)4个子计划,深入推进各阶段创造力教育。2008年,“创造力教育中程计划”结束,成果丰硕。2010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推出“想象力与科技研究/实作能力培育”整合计划,大力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该计划一直持续至今。2011年,又推出了“未来想象与创意人才培育”中程计划(2011—2014年),使创造力教育得以持续、深入地开展。

 

二、机构与课程:台湾高校开展创造力教育的实践经验

 

1.台湾高校成立创造力教育专门组织,有力推动创新教育。台湾高校非常重视创新教育,多数高校都成立了创造力教育方面的组织机构,专门推动以创造力教育为核心的创新教育。例如,台湾政治大学成立了“创新与创造力研究中心”,从事创造力教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组织创意学分学程专班和未来学院,进行创意招生选拔、设计跨领域课程和组建多元师资授课,培养创新创意方面的精英人才;打造“创意实验室”,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为教师的创意教学和学生的创新体验营造创意的环境。台湾师范大学则整合全校的行政、教学、科研等各方面资源成立创意学院,举办“创造力发展硕士学位班”,培养创造力教育师资。台湾大学设置创意创业学程推动和咨询委员会,举办创意创业学分学程培训班,将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创业实践。笔者通过文献查找、实地参访等形式研究了台湾远东科技大学、台湾正修科技大学、台湾龙华科技大学等应用型科技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发现这些科技大学也都成立了推动创造力教育的专门机构。例如,远东科技大学成立了“创造力中心”,开设创造力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大赛、国际发明展,促进创新成果孵化创业。台湾正修科技大学成立生活创意学院和创意产业经营学位学程,分别培养时尚生活创意设计人才和创意产业高级管理人才;成立新创及技转中心,协助该校各科技中心推动技术开发、技术转移和企业新创等相关工作;成立创新育成中心,帮助师生对接政府、行业、企业资源,促进创新技术产品开发及商品化,辅导新设中小企业运营并成功创业。

 

2.台湾高校普遍开设创造力教育课程,成效显著。广义上看,创新能力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核心,包括想象力、创造力、创新机制和创业精神;狭义上看,创造力是创新的知识基础,创新是创造力的具体实践,而创业则以创新成果为源泉。因此,台湾高校尤其重视创造力教育。台湾地区有150多所普通高校和技职院校,笔者查询到了其中98所高校的选课系统,结果显示,台湾大学、成功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等69所高校开设了创造力教育课程,如“创意思考”“创意思考与问题解决”“逻辑与创意思考”“创意发想与实践”等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且多数高校以必修课形式开设相关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旨在激发全体学生的创造潜力。

 

除创新思维训练方面的必修课程外,一些高校的部分专业还开设了专业领域的创新课程供学生选修,如“机械设计与创新”“服务创新设计与验证”“创意设计行销”“资讯科技与创新”“文创产品开发实务”等。关于创业教育课程,这98所台湾高校中有52所高校开设了创业课程,但这些课程大多数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很少有校级层面的创业必修课。因此,与创业教育相比较而言,台湾高校更加重视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并注重与创业教育的衔接。在创造力教育政策和高校创造力教育的推动下,台湾大学生在国际创意大赛、设计大赛中屡获大奖,亚太地区的十大设计名校中,台湾地区就有6所。台湾高校的创造力教育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了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三、借鉴与启示:构建完整的政策体系、融合的运行机制和衔接的课程体系

 

1.以创新型国家建设为目标,制定具有完整性和延续性的创造力教育政策,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与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设计完整的政策体系,并使前后政策具有延续性。为了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教育部门、经济部门、文化部门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整体制定个人、学校、产业、社会和文化等多层面、多主体协同创新创造的促进政策与落实计划,开发个人的多元智能和创造潜能,营造学校的创新创意教育环境,鼓励产业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孕育创意蓬勃的生态文化。

 

创造力教育从娃娃抓起,应整体制定从幼教、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成人教育等各个阶段衔接融通的创造力教育政策和具体计划,开发适合各阶段年龄特点的创造力教育课程。幼教和中小学阶段注重创造潜力的开发,大学阶段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人教育阶段注重创新工作和创意生活方式的引导。政策推动的对象,大众与精英并重,既要培育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也要基于人人皆能创造的理念,开发大众的创新潜能。通过系统而全面的政策和计划,普及创造力教育,提升全体民众的创造力和国家竞争力,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保障。

 

2.以创造力教育为核心,构建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运行机制。台湾高校普遍成立了创造力教育专门机构,整体推动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大陆高校可以借鉴台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成立“创意创新创业发展中心” (以下简称“三创中心”)、“创意成型中心”和“创新育成中心”。“三创中心”统筹全校的“三创”教育工作,负责“三创”整合性课程设计,服务与协调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创意创业工作活动,指导学生申请专利,推进创新成果参加国际发明展,协调“创意成型中心”和“创意育成中心”开展创意孵化和创业孵化工作;“创意成型中心”指导学生创意专题制作,形成创意成果,该中心由设计学院、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等相关学院联合成立;“创新育成中心”拓展政行企校资源,辅导师生将创意成果商品化,实现创意成果的技术转移或自主创业,该中心由产学研中心和其他相关部门联合成立。

 

学生首先在“三创中心”的服务下萌生创意的“种子”,接着在“创意成型中心”的指导下进行创意实作,最后在“创新育成中心”帮助下发展完善,育成创业。三个中心协作运行,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的有机衔接。在三个中心协调运行的基础上,建构实体创意和虚拟创意“双平台”,普及学生创意实践能力。例如,打造“创意发想室”“创意格子铺”“流动创意市集”等实体创意平台,营造轻松活泼的创意环境,催生学生的创意;打造网络创意空间等虚拟创意平台,提供创意素材资源,方便师生创意作品的交流分享。

 

3.以创业教育与实践为目标,构建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高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创造力课程,并以创造力课程为基础,以创业教育与实践为目标,构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可以依据基础课程、延展课程、领域课程、实作课程、衔接课程和创业课程的设计思路,整体设计“创造思维训练—多元创意发想—专业领域创新—创意专题实作—创新与创业—创业理论与实践”6个环节的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在新生入学之初,开设创造思维训练课程,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打破固定思维模式;开设多元创意发想课程,传授学生创新技法,启发学生的创意;同时,开设专业领域的创新课程,充分发挥专业知识的作用,让创新成为有源之水;在“创新思维训练”“多元创意发想”和专业领域创新课程学习之后,不少学生产生了创意,此时开设创新专题实作课程,帮助学生筛选创意,指导学生专题实作,将创意转化为实物;创意转化为创业才更有价值,接着开设创新与创业融合课程,前续创意课程,后接创业课程,促进创意增值,如开设“创新与创业”“创意实践与创业”“文创产品设计与创业”等课程;开设系列创业课程,如“创业学”“创业基础”“创业财务与创业计划”“创业机会与风险防范”“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促进创新创意成果的转化。

第8篇

关键词:思维 创新 方法

一、常见的思维障碍

1.习惯性思维障碍。惯性思维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按照习惯去思考、去行事,可以节省时间,或者少费脑筋。人的思维有惯性,还有惰性,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也如法炮制,就会使我们犯错误,或者面对新问题一筹莫展。要想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就必须自觉打破习惯性思维障碍,去寻求新的思维方式。

2.直线型思维障碍。人们在解决简单问题时,采取“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或“A=B,B=C,则A=C”这样的方式为直线型思维方式。直线型思维方式对于解决复杂问题有可能起到阻碍作用,是必须克服的一种思维障碍。

3.权威型思维障碍。我们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对权威的尊重甚至崇拜。尊重权威当然没有错,但一切都按照权威的意见办事,不敢怀疑权威的理论和观点,不敢逾越权威半步,就成为创新思维的极大障碍。

4.从众型思维障碍。从众心理导致的思维障碍,一部分是思想懒惰、肤浅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意志力薄弱的结果。正是这种思维障碍,使我们胆小怕事,不敢为天下先,抑制了我们创新的敏感和勇气。从众型的心理可能会误导我们,所以我们要自觉地克服。

5.书本型思维障碍。将书本上的知识过分相信而不能突破和创新的思维方式,称之为书本型思维障碍。也就是说,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书本知识毕竟是前人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时展了,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书本知识也可能过时,何况,书上写的东西也可能是错误或片面的,所以,在创新活动中,要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自我中心型思维障碍。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特别固执,思考问题以自我为中心,阻碍了思维创新。要清楚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适用。“一切从零开始”是我们正确对待学习、工作的态度。

7.其他型思维障碍。其他型思维障碍还有如自卑型、偏执型思维障碍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我们的思维创新。

二、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的方法

1.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是指思维过程中无拘束地将思路由一点向四面八方展开,从而获得众多的解题设想、方案和办法的思维方式。在课堂上的训练中,由教师统一掌握进度和时间,学生通过发散性的想象活动,将脑内已有的表象和概念进行反复的重组、改造而产生越多越好的设想。

和发散思维相反,收敛思维是一种寻求唯一答案的思维,其思维方向是指向思维中心的。而发散思维是求异思维,所以训练学生收敛思维时,要在学生发散思维结束后再进行收敛性思维训练。实际生活中,收敛和发散是交替进行的。

2.想象思维和联想思维的训练。想象思维的训练方法有两种,一是强化训练,二是一般训练。所谓一般训练,就是个人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自我训练。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训练的机会。在日常玩乐中,不妨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想象思维。教师在学生的想象思维中应重点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训练,核心就是必须有新的形象产生。几乎所有的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创造性想象,所以,创造性想象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联想思维一般不能直接产生有创新价值的新形象,但是,它往往能为产生新想象的想象思维提供一定的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思维训练时,要求学生进入题目的情境,设身处地地进行联想。虚拟的情境越逼真,效果越好,开始联想后,每联想到一件事物,就填写在题目后的表中,直到不能再想不止,在训练中不要让学生急于求成。

3.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训练。逻辑思维解决的是一个准确性的问题,创新思维解决的是一个新颖性的问题。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思维既新颖又准确。逻辑思维的方法和特点就是严密和严格,所以训练时一定要按照逻辑法则去训练,对于每个字、每句话、每句话之间的关系都要认真研究。训练中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由浅到深,从易到难,在研究案例的时候,一定要深思熟虑,仔细推敲,不可想当然,也不可轻易下结论,通过训练要善于总结,掌握逻辑思维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才能发现逻辑思维对创新的积极作用和它的局限性,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局限性。

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辩证思维的方法,只不过不够自觉,水平不够高,要达到较高的水平,就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和训练。在学生训练中,可采取“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从长远和当前要兼顾的观点去思考”、“学会比较的方法,寻找事物的差异性和共同点”、“抓主要矛盾,改变静止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等方式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创新。

参考文献

第9篇

养成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数学教学中把知识教育与养成教育紧密结合,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那么怎样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看书习惯

教科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源泉,现在中学生毕业以后,如若考不上学的,也有大部分靠自学成材。即使升学,也要具备相当的自学能力,才能很好的完成学业。同时,在中学阶段要发展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也必须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入手,养成独立思考、自学探究的习惯。这样,既可以为教师讲解打下基础,又可以弥补教师讲课不足。根据心理学的规律,初中学生已具备阅读能力,但一些学生往往认为,只有语文等文科学科需要阅读,数学课本仅作为抄习题,练习之用。所以,从初一开始,就应重视纠正学生的错误习惯,树立数学课本同样需要阅读的正确思想,并教会他们如何阅读数学课文的方法。

每节课前都必须制定预习提纲内容。如:这节课与前面新学知识、后面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重点、难点是什么,运用什么数学思想方法等,这样学生能根据预习提纲内容,有的放矢的去预习。对于初中一年级学生,重点应放在培养读书习惯上,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带领阅读,分析章节内容,扫清文字障碍,难以理解的数学名词或句子,可先作一些解释。学生初步养成阅读习惯后,要注意阅读策略与方法。阅读时,要把本节课本内容,从头至尾仔仔细细钻研一遍,一般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特别要读懂其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以及例题(包括证明、解答以及所使用的符号、解题格式等)。如果遇到以前学过而又记不清的内容,则需及时对其复习,务求使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相互作用,实现同化,以得到切实理解。若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可以采用重读一遍的方法,也可以把它写下来暂时搁在一边,等继续看完这部分内容后,再回过头来重新读一遍,看是否能读懂,也可以请教教师与同学。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写提要,在教材上划着重点,写批注,添补内容(如补图形、补步骤、扩张概念等)。读与写相结合,它体现着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的发展,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当中,如果能够自己发现问题,继而独立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其学习兴趣。这样的良性循环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预习中,应要求学生对预习内容多提几个为什么,不能有这种“课本上的内容都是正确的”的思想,要大胆质疑,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法,对新知识的结论或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尝试、推导和探究,从而导出新知识的结论,甚至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或新颖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自学能力都很有帮助。

二、课堂学习,培养合作探讨的习惯

数学学科的学习与其它学科一样,需要学生积极配合、主动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更需要课堂上认真思考,动手演练,敢于质疑,提高数学建模的能力。笔者利用学科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初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积极进取、追根索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笔者特别注意了训练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如对于“如何用样本来反映总体”这个问题,我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让他们展开讨论,各自找出2――3种方法,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各小组之间相互取长补短,教师最后总结。

一个班的学生在智力、性格、意志、情感、学习基础等方面是参差不齐的。教师就是要让数学这门基础性学科和大众化课程在学校得以普及并让学生学得很好,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对“学困生”要多关心、辅导,通过创设愉悦的问题情景,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他们树立信心,热爱学习,不怕困难。对中等生,则鼓励学习,争取好成绩,尝尝“跳一跳、摘犁子”的滋味。对优生则让他们提高学习,拓宽视野,更上一层楼,如采取指导他们做课外辅导资料、进行数学竞赛培训等方式,从而发现一批数学尖子,培养数学优生。对问题学生则采取相应的办法给以纠正,如爱搞小动作、说小话的学生采取幽默提问法,转化他们的精力、视线;对于打瞌睡和走神的学生采取故事吸引法,让学生继续学习;对于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则交心谈心,说明学好数学的重要意义,逐步激发数学热情。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数学文化”,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宽、延伸,从而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和热爱科学、热爱集体、遵纪守法等的教育。如在讲授初三代数“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把整数、奇数、偶数扩大到素数、合数,介绍了我国数学家王元、陈景润等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的杰出贡献,树立科学探究的信念。在学习“统计初步”一章时,介绍了我国人口统计中大量而复杂的工作是靠电脑来完成的,进行形势教育和爱科学的教育。在“圆”的学习中,利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明、赖昌星之流逃到国外、叛离祖国,类似于圆外的“点”,进行爱国守法的教育。学习“三角函数”一章时,让学生观察当地的石拱桥的结构,并试着计算,利用三角知识在现代桥梁设计、隧道施工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体味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增强学好数学、献身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三、注重思维培养,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具有创见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寻有效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条件,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要扩大学生的眼界,开拓他们的思路,采取灵活多变、层次清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思维的敏锐性和准确性,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教育需要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教师的创造人格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作为进行创新教育的主渠道,积极专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10篇

关键词:创造力教学 创造性思维 校外教育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校外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充分利用活动时间,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正是现代教育所思考的问题。

一、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和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和培养,就是必须营造宽松的学习、活动环境。而开展夏令营活动就是一绝佳途径。2010年,青少年活动中心以上海举办世博会为契机,开展了“世界在我面前,快乐在我身边”为主题的一系列世博实践体验活动,在这些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思维。

在“我与世博同行”暑期欢乐营中,青少年活动中心不但先向公安干警子女敞开大门,为奋战在世博第一线的公安人员排忧解难,而且让344名营员在为期20天的快乐营活动中,参与到融入世博元素的音乐、科技、体育等各项快乐活动课程和常规活动课程中。先后进行了世博礼仪培训、世博游戏节、世博创意节、世博消防演习、参观世博会和日常行为规范、礼仪训练等活动。

而相对于中心举办了17个年头的东方夏令营来说,更是在往年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青少年活动中心为营造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不仅让营员们在上海市海洋水族馆、张江集电科技馆和上海动漫博物馆等科普场馆的亲身体验自然和科技的力量,而且鼓励其亲身参加DIY科技实践课程,通过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感受尖端科技魅力,在科技课程中享受探究学习乐趣,在团队活动中分享合作学习的快乐。

此外,我中心还举办了“绿色有约”夏令营。这是青少年活动中心特别以原野、生态和昆虫资源为载体而进行的户外体验教育活动。在为期三天的营期里,营员们参观了西山地质博物馆,探访了千年古村明月湾,攀登了“梦幻天堂”南山竹海,参加了“昆虫寻捕”、“蝶艺制作”、“智能比拼”、“联谊晚会”、“卡丁极速”、“真CS”等营地驻地实践活动,营员们在轻松的户外活动中,寻求野趣,体验乐趣,感受情趣,品味虫趣,探索无穷无尽的自然奥秘……

宽松的学习活动环境的基础上,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和培养的第二步就是培养参与意识。7月上旬,我们与上海布里斯班教育培训中心联合主办的“名校欢聚世博 音乐励志成才”为主题夏令营活动,就是以世博会为平台,通过音乐联欢、英语派对、参观学习等活动,让学员们真正参与进来,零距离接触世博,与世界名校学生互动交流,拓展国际化视野。

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和培养的第三步则是培养协同精神。8月份由区教育局、区团委联合主办,青少年活动中心承办的“2010年浦东新区三好学生夏令营”和由浦东新区教育局、浦东新区团委、浦东新区少工委主办,青少年活动中心承办的“2010年浦东新区优秀队员夏令营”,就是通过一系列拓展训练,兔子舞、同心鼓等项目活动,让学员们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二、开拓知识,重视能力挖掘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学员知识领域的开拓,首先必须建立于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上。为此,青少年活动中心以“服务世博,添彩世博”为主旨,让学员们投入到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开拓知识,培养其独立创新的思维能力。

今年暑期是历年浦东青少年群众性文化活动最为丰富多彩的一个假期。我们的学员,在老师们的亲自带领下,刻苦排练,积极参与。为了让学员们能深入社区,展示自己的才能,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了一系列的精心安排。7月24日、25日晚,青少年活动中心的120名师生冒着盛夏酷暑,来到武警部队的浦东新区祝桥镇驻地,成功举办了两场“民族魂 世博情”青少年民族文化进警营慰问演出活动。不论是婉转悠扬的琴声,还是英姿飒飒的武术,学员们演出所展示的娴熟技能赢得了部队官兵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这些活动拓展了青少年活动中心学员视野,挖掘了他们的潜能;反过来又促进青少年活动中心学员自觉学习的能力。

除了在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层面上开展各项交流活动外,暑假期间在全区的层面上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开拓知识,培养青少年独立创新的思维能力。在承办《手・温暖2010――绘画作品征集比赛》、浦东新区中小学生走进中医药大学博物馆活动、第六届红色经典小故事讲演活动、“定格世博、美丽城市、阳光故事影像作品征集大赛”、“世博才艺秀”小舞台活动和百名学生进入世博日本馆交流活动等一系列活动过程中,倡导青少年学生走进社会,动手动脑,在实践体验中,拓展知识,激发创新思维。

三、鼓励探索求异,拓展灵活的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认为,应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这两点非常重要。

通过进行才艺的展示把所教过的知识扩展,让学生通过展示发现问题,引进问题,并且进一步进行探索,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7月25日的“阳江十八子?我们的绿色生活”第二届全国青少年宫系统文艺汇演活动,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获优秀组织奖;而于8月6日至8月11日在澳门举行2010年第十二届沪港澳台“四地牵手、大爱无疆”青少年朗诵比赛,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学生也相继获奖。

8月9日至12日,我中心组队参加了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妇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本届大赛共有来自全国31个省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子女学校、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共35支代表队的533名学生、186名科技辅导员参加,他们带来了391个学生创新项目、200个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参加评选,以及180项优秀科技实践活动、152幅少儿科学幻想绘画获奖作品参加展示。浦东新区学生共获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

虽然学员们在比赛中屡屡获奖,但回到中心后,老师们还是会针对表演做回顾,让学员们自己提出演出当中需要改善的地方,真正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青少年活动中心还会针对学员的自身情况,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其自学能力。创造力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方法和习惯,激发强烈的进取心与求知欲望。唤起潜在的创造智能,在意志信念的推动下,支配自学探索活动,不断

第11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综合能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F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178-0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及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要求该专业学生应当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建立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基础之上,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对于本科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还须注重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才能够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崭露头角。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应当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外语沟通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当然,综合能力的培养还应涵盖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修养等,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来进一步分析如何灵活地开拓该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多途径、灵活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到国贸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一是基于专业理论之上的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方面是目前大多数高校正在实施和逐渐完善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方法。其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当加上职业能力的提高。

(一)多渠道地开拓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常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但是渠道可以多样化。校内实践可以依托于国际贸易实习平台,如Simtrade学习软件,通过相关专业软件对于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模拟,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当然,如果校内没有实习平台,可以开拓渠道到同地区拥有实习软件的高校或者职业实训中心去模拟操作。

(二)开设对口职业能力培训模块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尤其是该专业的准毕业生,除了具备专业实践能力之外,还应当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目前多数企业对于该专业毕业生“毕业即上岗”的要求。对于职业能力的提升,可以以职业模块的形式来对口培养。采取这种模块培训的模式,可以为即将面临工作的这部分准毕业生,搭建对口职业的桥梁,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其外语沟通能力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如果具有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那么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自身的就业砝码。因此,该专业学生的培养不仅仅要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要将口语能力的培养提到一个相对重要的层次上。

对于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应当以引导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地去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这就需要相关专业课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外语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学辅助工作要加强心里辅导。

口语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认为口语课程应当每个学期都予以开设,长时间的积累和锻炼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另外,口语课程的授课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可以将学校的英语角“搬到”课堂中来或者将口语课搬到“校外”等等,以比较轻松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口语训练中效果更佳。

三、学校及师生共同推动学生公关能力的提高

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导向是到国内外各大企业中去,势必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人公关能力,因此对于国贸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应当涵盖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

(一)学校应增加社会实践学时的安排

学生公关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任课教师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来推动。首先学校应当增加社会实践板块以此提升学生的公关能力。如学生以团体的形式到社会上去共同完成一个课题的调查和研究,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有效锻炼学生团体之间人与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也能够提升学生对外的公关能力,因此对于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各高校应当适当增加实践学时的安排。当然,此类社会实践的形式还有很多,如学校可联系当地超市、企业等安排学生参与实习等等。

(二)相关专业课任课教师应意识并实施对于学生公关能力的培养

对于学生公关能力的培养,该专业专业课的任课教师首先应当有培养学生公关能力的意识。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可视情况设计一定课时的情景教学,如市场营销课程中学生可分组模拟产品的营销与策划,报关与报检实务课程中,学生也可分组模拟报关员、报检员的某一工作流程等,总之通过团队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公关能力。

当然,对于公关能力的提高,也需要学生日常的学习及生活中不断地自我提高与积累。如积极参与与公关能力提高相关讲座、观看相关视频、主动学习经济界成功人士的优秀特质等等。

四、课堂之上、之外注入创新思维培养

经济形势的具有不稳定的性质,这就使得国际贸易从业者具有较强应对风险的能力,那么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来应对国内外大环境及企业内微环境的变动。

创新思维的培养要贯穿在课堂之上及课堂之外。对于某一案例或者开放性较大的章节完全可以采取这两种方法来完成,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其创新能力。另外演讲法、辩论赛法等等也都是很不错的提升创新能力及应变能力的授课方法。

第12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基地 大学生 工程素质

【基金项目】军械工程学院基础部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1109。

【中图分类号】Th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09-02

引言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21世纪的世界军事领域面临着更大的冲击和挑战,军队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在新军革的今天,负有重要的任务和使命。为适应当代部队的需要,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技素养等综合工程素质,我院于2011年9月份成立了“学员科技创新基地”,这标志着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基地正式成立并拉开了全面建设的序幕。

目前,我院学员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以“课余活动”的形式展开,它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在资金、参加人数尤其是效果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学员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规模及综合效应[1];同时,现有的教学实施计划难以激发学员参与科研的热情,同时受军政训练时间多等影响,军校学员参与科技创新的时间不足,局限性大;学员科技成果突击的多,坚持长期研究的少;指导教员大多是以个人名义参与指导,没能形成稳定的科研团队,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学员科技创新的人才梯队培养尚缺乏有效的监管举措。

因此,如何将创新理念和能力培养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如何构建军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现创新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一、进行机械类主干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指导思想,将学员科技创新纳入日常教学计划[2]。

学员科技创新的形式主要是学员设计、制作各类小发明,小制作等,学员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也是学员的机械、电子、控制等各类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在学员这些必备的知识之中,机械知识是进行科技创新的素质基础,统筹规划机械类主干课程(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综合课程设计等)的教学与实施,是培养学员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任务。

(一)制图类课程的形象思维能力训练

思维决定行动,要想具有创新的行为,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的思维。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机械制图就是培养形象思维的课程,因此,我们在创新思维训练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制图类课程的内容特点,开展贴合教学内容和军校学员心理培养需要的思维训练,提高学员的空间想象力、分析力及科技创新思维。例如:我们鼓励学员自制各种形体模型,要求学员多想、多看、多练,逐渐提高学员的空间想象力,拓展思维,强化形象思维能力,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

(二)机械设计类课程的宏思维能力培养

这里的宏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学员掌控工程设计全局的能力,从方案的优化到合理实施等面向目标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基于实现的综合设计能力。

我们在现有传统的常用机构教学中,渗透了综合设计思想及优化设计理念;在原理部分教学阶段性结束后,结合课程内容,给学员提供合理的设计题目,针对性地开展贴近军事装备、贴近工程的系统方案设计,使学员的这种“宏思维”得以发展和升华。

(三)机械设计类课程实验的实践环节强化

实践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唯一途径,为了增强学员的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在日常的机械设计类课程实践环节中,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员在方案具体化,实物化的过程中,懂得抓住关键环节,学会解决工程问题,大大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

二、加强学员科技创新基地的平台建设,促进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放实验室、建立基地网站等措施,强化学员科技创新基地的交流平台,实践平台的重要作用;进行科研、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搭建科技创新梯队,凝聚队伍,激发原始创新动力,实现基地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加强学员科技创新基地的实践与交流平台建设

现代产品已经发展成为机、电、计算机一体化的综合系统,科技创新的各学科有机融合已成为国际发展趋势。学员的科技创新项目亦应为包含机、电、光、测试、控制等各专业方向的综合性系统设计。因此,在学员科技创新基地的硬件建设方面,为学员提供当代先进技术的学习平台,同时结合现代军队装备,提升学员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高科技设计能力[3]。

创新基地开放了各种学员创新实验室,包括创新设计工作室、机构运动方案设计室、创新作品制作工作室、电控调测工作室、机器人实验室等,这样学员就能利用创新设计工作室完成竞赛、方案等的信息检索、方案研讨和虚拟仿真设计,然后,在机构运动方案工作室内利用各种实验成方案的搭接和原理测试;在此基础上,利用机器人实验室、创新制作工作室和电控调测工作室完成作品组建搭接、零件制作和整机组装调试。除此之外,基地还正在筹备建立学员科技创新基地网站。通过这些硬件条件建设,大大强化学员科技创新基地的交流平台和实践平台的重要作用。

(二)强化学员科技创新基地的指导平台建设

我院的学员科技创新基地以信息化条件下创新型军事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依靠学院各专业科技创新专家及优秀指导教员,开展学员科技实践、竞赛、实训等活动。

创新基地创立了专家组和指导教师组,提供专业技术咨询、培训和辅导。由专家组完成对学员科技作品项目申请的论证评审和专业技术咨询,指导教师应热心学员科技创新指导工作,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由各专业的指导教师提供基础培训和专业指导。

学员科技创新基地根据每个指导教员的特点,进行科研、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激发指导教员和学员的双方原始创新动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三、建立以创新基地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师生共建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现代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员科技创新基地将采用基础科技素质培训为基础,项目任务为驱动的方式运转。采用师生联合共建的方式,使教员和学员既是基地的使用者、受益者[4],又是基地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改革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学员科技创新基地实施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

为进一步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素质,科研部委托基础部机械设计教研室建设并管理学员科技创新基地,各专业竞赛的指导工作依托相关部、系的教研室开展,学员科技创新基地采用二级管理方式,由科研部对基地进行总体管理、指导和监督,由基地常务副主任,即教研室主任和副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和工作,并对科研部负责。

(二)学员科技创新基地采用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运作方式

学员科技创新基地将以项目任务和基础培训等方式对学员开放,项目将分为竞赛课题、五小课题和面向部队实际需求的创新课题三类。基地项目管理采用导师组长制;由学员和指导教师进行双向互选,或由基地确定指导教师。

学员科技创新基地根据需要定期开展科技创新培训,包括创新思想与方法、创新实例分析、创新方案解析、三维建模与仿真等内容,并利用基地及相关实验室开展实际操作训练。这样,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学员不断从做中学,在学中做,大大提高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强化。

(三)学员科技创新基地创建师生共建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

学员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受益者,教员则是活动开展的强大推动力。学员科技创新基地采用师生共建的方式,一方面,指导教员起着指导者与管理者的重要作用,指导教员依靠这个平台为学员提供全方位的物质保障与技术支持,通过培训、讲座、学习交流等方式能大力加强组织管理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指导教员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指导和管理能力。

另一方面,学员是学员科技创新基地的使用者与学习者。通过加强学员培训、开展科技交流、评选优秀科研成果等能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5],使其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研创新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论

学员科技创新基地是开展学员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和平台,是培养创新型军事人才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它涉及军事教育、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方方面面,如何通过学员科技创新基地,以点带面,营造浓厚的创新学术氛围,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将是我们今后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

参考文献:

[1]付中联.我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P15

[2]王玮.高校科技创新基地的思考[J].科技与管理,2006(3). P153

[3]朱得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课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 P25

[4]陈松.创新基地项目驱动方式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年(5),P106

[5]韩顺杰.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机制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2). P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