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知识点

高等职业教育知识点

时间:2023-11-21 10:14: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等职业教育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等职业教育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

作者简介:梅俊涛(1955-),男,湖南省石门人,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及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004-02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

从就业导向的角度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也是反映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互动关系的过程,体现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目前,我们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立,主要是借鉴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式课程体系建立起来的专业学科式课程体系,又称单科分段式或三段式,其特点是课程结构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三段式进行,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又划分为专业技术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两部分。各类课程按照学科知识内容的顺序分阶段递进排列,组成一个各门课程相互衔接又各自为政的结构庞大的体系。这种模式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专业理论分析能力的考核,强调重视学科理论基础知识,实践课程以验证性为主并单独设课自成系统。这种学科式课程体系带有明显普教的特点,其优点在于:传授的知识逻辑性强,有利于学生最有效地掌握所学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专业学科知识系统性强,有助于学生系统地继承和接受现代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学科课程多以传授知识为基础,学校易于组织教学和进行课程评价。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都对专业学科式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尝试。吸收引进了一些国外职教合作项目,如德国的“双元制”课程模式、世界劳工组织的“MES”课程模式和加拿大的“CBE”课程模式。同时,在学习和借鉴国外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许多学校也根据我国国情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近几年比较有影响的如:模块化综合课程(将文化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等三种不同性质课程的某些理论课程适当合并,设置成模块化综合课程);多元统合型课程(建立由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组成的“四元一体”的课程结构,构成所谓“多元统合型”课程模式);集群式模块课程(将整个课程体系结构分为两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阶段,第一阶段称“宽基础阶段”;第二阶段称“活模块阶段”。构成所谓“宽基础活模块[有称KH]”课程模式)。

但是,由于各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存在偏差,办学理念不够明确,对高等职业教育所界定的“职业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使得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的实施中仍然沿用专业学科式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仍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在课程设置上,还在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也阻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难以适应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问题与薄弱环节

首先,各高等职业院校在对待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创新上,还是比较重视的,认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学科专业与就业之间“服务”与“导向”关系的具体体现。

问题是学校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会自然地认为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机制是传授知识,那么在他的教学机制中,考虑课程“知识点”是重中之重。在每一教学课程或教学活动的课程标准上,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时分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说明等,课程标准不仅要从纷繁浩瀚的职业学科课程知识中析离出一个个可供传授的“知识点”来,而且还要将这些“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构建起“知识点”体系。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均等地将“知识点”分摊至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个学习单元和每节课,然后要求教师逐一讲授、分析、巩固、考核,并据此考核教学任务完成与否。这种职业教育中“知识点”循序渐进式的累加,构成职业教育学习的全部。这就造成学生入校确定所要学的专业(工种)后,一般同一专业(工种)的学生所学的课程都是一样的。教学中不分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个人特长、潜在能力大小,学生经过课程学习后一律统一要求达到同一水平,这种职业教育显然是存在着弊端的,它不利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课程学习对潜能大、认知能力强、有进一步学习愿望的学生来说感到容易学习和掌握,学校还可以给其进一步的学习发展提供条件;而对于潜能不大、认知能力、学习水平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学习这些课程就感到困难,费时费力,难以完成。

其次,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力框架的内涵尚不明确。高职院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应包括些什么,基本的框架还不清晰,没有形成共识基础上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方略,造成各个职业院校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去实施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真正提升难以考量。同时,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是普通院校的教师,他们有的虽然学历很高,但大多没有实际工作经历,从书本到书本,缺乏职业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致使教学中只能注重理论知识传授。教学中由于强调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专业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职业能力;在教学形式上,重课堂教学轻视现场实操,在教学方法上偏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不利于因材施教;课堂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能力培养,这就难以避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也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第三,职业知识课程与专业技术工作能力割裂是职教课程的又一个老大难问题。职教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部地专业技术学科理论知识,但无法提供最受企业关注的“专业技术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学校提供给学生的职业技术学习机会与实际专业技术工作能力的关系是间接的。例如,我们学校就出现过在企业只需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的技能,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了三年后仍然不会。因此,在法律法规上来讲,我国高职教育由高等教育的补充地位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主渠道组成部分的今天,高职毕业生还是存在从根本上难以满足企业和劳动市场对专业技能人才要求的现象。

由此看来,职教课程构建的关键不是弄清课程的宏观结构,而是在课程体系构建完成后如何使学习内容的搭建与编排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职教课程改革与尝试只有从本质上跳过这道藩篱,而不仅仅是在原有学科课程上的修补与改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国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 [1],对此,大家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在尊重我国高职教育现有课程体系现状的情况下,学校在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上找准自己的位置,推进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工作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了。

三、课程体系的优化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配备、场地设施、教学计划等方面都应当是围绕着培养某一特定岗位、特定专业,具有专业技术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一目标展开。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这种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具有自主择业和多工种择业的能力,再就是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和新岗位的出现等,都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安排应具有动态、服务和岗位定向的特征。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必须依据人才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调整的课程体系优化工作。

如何去做好课程体系的优化呢?对学校而言其核心就在于推进学校教学课程的变革。关键是教学创新,转变教育理念、思维方式,重新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推进职业教育课程变革,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健康发展。

(一)在我们的以往教育中,习惯于“缺什么教什么”、“差什么补什么”的线性思维方式,失之于辩证地分析教育或教学问题,常常陷于“治标不治本”的窘境,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习负担居高不下。从教学评价的角度来看,诸如学生学业成绩不佳这样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因为教师没有“传授”好知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教学上仅仅靠增加教学内容是难以奏效的。“兴趣”和“信心”应该同样是高等职业教育中最重要的两个核心元素,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张目之纲。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知识的复述者。独立思考是教师身上核心的东西。课堂上,教师要使学生有认知的体验,也要有情感的体验,好的教育应该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求知后的愉悦,不断地挑战自我的亢奋感。因此,“兴趣”和“信心”也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两个“基本点”。一旦学生的“兴趣”和“信心”被有效地激发起来,学生才能走向“乐”学之路,教学才能走进高效之道,教育才能走入幸福之门。

(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是学生主体的知识、能力、品格等价值的具体实现过程。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活动对教学价值得以实现起决定性作用,教学内容从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主要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教师为这一转化过程创造条件,指出转化的路径,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的课堂活动,这种转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中,专业教师应根据专业课程教学要求,要尽量开展“项目教学”。通过设计开发合适的专业教学项目和多种辅助手段(如多媒体、引导内容等“学材”)帮助学生学习制定工作和学习计划、实施计划并进行评价。项目教学法能很好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角色转变成引导、咨询、解惑的服务型角色。让学生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经历接受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的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相互关联的职业知识。学生在具体项目任务的完成中来获得必需的知识并主动构建自己的职业知识体系。

(三)对现行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尝试打破原有的职业课程体系,给予学生对所学课程的选择性。课程的选择性,是关注学生在掌握核心职业知识基础上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学生将课程学习与自身感兴趣领域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内在发展动力。这里要关注两点:一是通过开设选修课来提高选择性,重点在于把握时展的需求、科技发展的概貌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思考。对选修课程的考核实行学分制,学生除完成必修课程任务外,还应完成规定学分的选修课程才能毕业。二是逐步提升必修职业课程的选择性。如果必修课程的选择性不能在所学职业课程中取得突破,就很难突破学生具有相同知识基础的现状。这种推进可以通过对现有必修课划分为不同层次、类型来实现选择学习。

(四)创新观念,超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难的抉择,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于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职业教育应该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动性的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为达到职业教育实现创新的目的,应抛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孰轻孰重的探讨,将各自特长发挥出来,有机融合,这样才能创建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既发挥培养“逻辑—演绎”能力为特点的理论教学特长,又能兼顾培养“实践—探索”能力为特点的实践教学,二者互不偏废的新型职业教育。

(五)教学思维素质是教师的一个重要素质,教师的教学思维方法直接影响着职教的教育教学效果。高等职业教育工作是处在动态变化中的发展性事业,它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杠杆,也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因此,课程教学教师要教得有效,必须要学得先进。一个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学习的内容和范围要有所扩展和深化:一是职业教育要求学生要有实践能力。要学会生存和做事,因此,教师不仅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有实践能力的人学习,不仅要会讲知识,更要会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不仅要会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而且要会在实践活动中亲自示范、指导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二是教师必须善于对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也就是要有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教师要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掌握教研、科研规律与治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教研、科研,可以站在本专业领域的前沿,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本学科处于领先地位,从而促进学科建设和专业的改造。三是对于本学科知识的学习,不能局限于所教内容的知识更新,更要对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交叉知识加强学习力度,提高自身综合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优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需要各高等职业院校努力研究与实践,惟有如此,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成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柔性接口,使适合社会的职业技能人才的学校培养与企业技能人才使用之间真正实现连接。

第2篇

关键词 美国社区学院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 借鉴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6.010

美国公立的社区学院(下面简称社区学院)为两年制教学,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获得副学士学位,其在社会教育系统中扮演的角色类似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目前美国国内有一千二百多所社区学院,有一千多万学生入学就读,在全美就读的大学生群体中,在社区学院就读的学生占了44%。在美国高等高教育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此庞大的社区学院的学生人群,对美国的经济体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历史和办学特点

1.1 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历史

美国原为英国的殖民地,即使在1877年脱离英国宣布独立之后,虽然在政治上独立,但是在职业教育方面依旧采用英国的学徒制办学方式,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直到1958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在该部法令推动下,各州和联邦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超过3000美元,保证了充足的办学经费,降低了入学费用,使得更多不太富裕的家庭中的孩子能接受职业教育,接受技能培训,为美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①

为了进一步保证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于1963年颁布了著名的《职业教育法案》,②确立了社区学院成为了职业教育的主力军;1994年颁布了《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机会法》,并依据国家的情况逐年修订,把受教育者的个体技能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使得职业教育可操作性强,重视弱势群体;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的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和职责进一步被确定,明确了地方是社区学院教育即职业教育的重心所在。③这些措施使得美国的社区学院得到了蓬勃快速的发展,新的工艺流程、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使得美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上升到了更高、更好的台阶。

1.2 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特点

(1)服务于社区服务,以社区需要为办学首要任务。美国公立社区学院的办学立足于社区的经济体系,社区学院开设的专业专门为社区服务,两者是紧密联系的。这是因为社区为相应的公立社区学院提供相当大的教学经费,不完全统计全美国社区学院的开支经费中, 州政府出45%的经费,当地政府拨款占20%,学生自掏腰包占 20%,联邦政府经费占5%,其他则来源于校友和社会捐赠。可见将近一半的开支费用是社区的税收提供的,所以社区和社区学院之间是水和鱼的关系,互哺互助。(2)零门槛入学,人人教育。社区学院入学条件简单,不限年龄,亦无须通过入学考试普及终身教育,目的是推广全民教育,提高全民的技能水平。(3)与企业紧密结合。以美国加州洛杉矶海港技术学院为例,美国很多医院非常紧缺护士,以至于许多护士都是从菲律宾等进口聘用。所以海港技术学院就适时的建立了该学院中最大的护理(Nurse)专业,在日常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中均按照医院的要求来授课,因此护士还未毕业就已经与各大医院签订了就业协议,就业非常好。一般来说如果社区学院附近如果有一些汽车修理厂,则它在汽车服务和维修方面的课程就比较强。

1.3 美国公立社区学院的定位

美国公立社区学院的办学分为学术型和职业型两大类,学术性是为扫盲教育为教学目标,职业型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为教学目标。社区学院办学的目的就是为社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促进社区就业,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

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定位

2.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1)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在20 世纪80年代中国就开始开办高等职业教育,到今天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时间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截至2014年职业院校的数量已经达到1321所。④涵盖了传统的三大产业和新兴产业,建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2)有门槛入学,入学目标明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入学的学生必须要通过全国统一的高考,且达到一定的分数后才可以入学就读,属于有门槛入学类型。就读高职的学生虽然文化成绩不高,但是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因为他们在入校之前就明白自己将来可能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所以学习目的性很强。

(3)校企合作密切。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是针对性的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实现了企业和学校信息共享的双赢。校企合作使得学生所学与企业工作岗位真正“零接轨”,真正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有“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校企互动式模式”、“订单式合作”等五大类,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良性发展。在合作过程中学校能较好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可以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的优秀学生,扩大了企业的品牌的影响力,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单位的“双赢”。

2.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高职教育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⑤进一步确定了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一定的工作技能,还有一定的人文道德素养,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益的人。

3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美国的社区教育定位类似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均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是又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学生生源、学生就业方式、校企合作方式、立法等等均不一样。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依旧在发展中,还未成熟,美国的职业教育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

3.1 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

美国的课堂教学是非常自由和放松的,一切以学生为本。学生在课堂上遇见任何不清楚的问题,随时都可以向老师提问,以便能及时掌握课堂教学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上也会有计划的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见和意愿。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一直处在改革、探索中,一直在试图摆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好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和技能点。

3.2 终身教育,个性化教育

我国的职业教育属于高职教育的一个分支,远远达不到全民教育、人人教育的要求。社会各个阶段的人若想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充电开展终身教育时,首先要迈过高考这个难度较高的门槛。这阻碍了许多人进入校园继续深造的机会。

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终身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职业教育需要依据当前经济和社会的情况不断创新和变革,培养适合当前经济和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构建构建数字化、网络化、终身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建设“处处能学、人人皆学、时时可学”的良好学习环境,让人人得以有受教育的机会,促进国家经济社会良好发展。

3.3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完善合作立法制度

我国非常重视校企合作,我国的职业院校与与企均有深浅不一的合作,许多职业院校为企业专门开办了定制的“订单班”,这些订单班不仅为企业培养了量身定做的人才,还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深受学生和企业的欢迎。但是目前却没有出台一套完备的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没有任何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校企合作,因此无法真正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企业的负担重,另一个就是大部分企业在以生产为前提下以盈利为主要目标,使得在合作过程中,当企业无法在合作中获取利益时,学校就变成了企业的负担和压力,使得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的热情和动力。

因此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强制约束合作的形式,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将行业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和职责写入法律法规中,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扶助和补贴,促进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动力。

第3篇

关键词 高职 高速 铁道技术 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专科教育的一种,相对于知识层面更加侧重于实际应用。作为高速铁道技术专业,在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教学侧重点也应放在实际应用与社会工作要求方面。如何正确有效的引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实际应用水平上的提高,是高职教育者共同面临的问题。

1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专科教育的一种,更加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的产物。相对于传统大专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更加贴合实际,更加符合市场要求,更加适应社会进步。

相对于大学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教学内容上都有不少缺陷,例如教学资源不足等,但其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与影响却是不可或缺的。由于施行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教育理念,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对学习者实践经验的积累是其他教育所无法取代的,而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就是教学者对实践部分的传授与指导。

2高速铁道技术专业

高速铁道技术专业旨在培养高速铁道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课程针对性强,面向的就业单位性质单一。这要求教学者对课程把握程度提高,对学习者学习能力也是一种挑战。

高速铁道技术专业技术含量大,专业性质强,涉及面小,易把握教学方向,安排教学内容,实际应用性强,教学期间应针对其特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教学过程有一个详细而明确的计划,以保证学习效果与学习效率,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端技术人才。

3高职高速铁道技术专业教育现状

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职教育仍处在待改革改进阶段。职业教育特色不够鲜明,往往将各种教育资源混杂在一起教授给学生,包括传统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工具在内,没有形成独有的教学特色与教学内容,抱着向本科看齐的态度进行实际教学,这一现状大大的降低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忽视了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无法适应社会要求的同时局限了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

高速铁道技术专业作为实践性强理论知识强的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多方面联合教学,不能使学习者单单掌握其中一方面,而是需要学习者对知识与实践两部分内容有全面立体系统化的认识与实践经验。多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无法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仅仅将实际应用方面的教学指导作为可忽略或不重视的部分,学习者对其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合理实践,使学习实践过于形式化肤浅化,导致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欠缺实际应用经验方面的指导,易在实践过程中走弯路、走错路,对日后的学习与工作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教育界应对这种状况往往采取加大实践力度,延长实践时间的办法,但由于教学资源的有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导致学习者无法受到有效的技术实践指导,教学质量严重下降,从而影响学习者与学校二者共同的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恶劣局面。

4课程体系设计

针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现状,教学者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程体系,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学习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以达到教书育人培养高等技术人才、为社会发展进步做出贡献的目的。

对于高速铁道技术专业而言,课程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科目本身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注意二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的特性。

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首先应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即将学习者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这一方面由于高速铁道技术专业的专业性,可向铁路部门进行询问,了解其实际需要,同时对优秀工作者进行询问,将工作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加以明确、归类,以调整教学内容,抓住社会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实践内容。其次,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将教育者本身积累的经验通过教学的方式灌输给学习者供其作为实际参考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去。再者,教学过程中,将知识、实践、心态三部分相互结合合理安排,以帮助学习者建立健全完整的工作知识体系,协助其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发展与提高,保证适应工作要求的同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针对高速铁道技术专业而言,除了学习者在生产运营单位受到的实践教育外,应鼓励其收集专业相关资料,对相关知识进行吸收,以满足日后需要,同时积极动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对学习者自身的实践能力进行专项训练,以培养其动手实践的意识,便于日后工作中工作能力的提升。总的来说,课程系统设计应注意结合社会工作需求与学习者自身发展需求,以确保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5结语

高职高速铁道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是一项极为重要而复杂的工作,如何正确有效的做好这一工作对于教育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教育本身有着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同样的,高职教育也不可避免的有着这一目的,由此可见,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这一目的的体现是必不可少的,课程体系设计的不断调整将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这将是一个漫长而重要的过程。

基金项目:2014年全国交指委路桥工程类专业指导委员会课题“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路桥专业(高速铁道方向)课程体系研究”。课题编号:JTJZW2014-149。

参考文献

[1] 王晓平.基于“工作过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改革[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围绕高等职业教育本质特征,联系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对技术学科、职业能力、教学分析、课程整合、课程分层、师生互动等方面的基本内涵和设计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

为了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快地向前发展,我院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究所合作,从2002年3月至2003年7月一起对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现代汽车技术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等三个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进行了课程改革试点。改革经历了观念更新阶段、市场调研阶段、课程设计阶段、师资培训阶段。在整个课程改革中,围绕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类型特征,提出了若干新的理论,尝试了若干新的做法。双方的合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合作的一些成果正被相关的专业所沿用。但对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深入地研究。

一、还要不要学科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中的历史学、教育学等等。

我们的基本看法是,学科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同样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高职院校中的一切教学组织,都是以课程为单位,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一直到教学的管理,课程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标志。人们已经习惯了按“学科课程”思考的方式,一时确实还没有更好更合适的替代品。

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领域,我们认为,传统的学科概念需要而且应该发生一些变化,应以技术学科或综合学科逐步地取代一般的学科。这种变化完全是有职业教育的特征所决定的。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使它的学生能够胜任企业的日常工作,企业的日常工作需要有多学科的支持。

所谓的技术学科是指为完成某一职业领域的任务所需的诸多学科知识的集合。如果说学科是从纵向的角度对学术分类的话,那么技术学科则是从横向的角度对学术进行分类。比如我们要成功的进行一次商业贸易活动,就需要执行者具有营销学的知识、心理学的知识、法学的知识、公共关系学的知识、会计学的知识、统计学的知识、计算机科学的知识等等,这些知识都是不可缺少的,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项知识都是不完整的,都是有缺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技术学科同样需要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相对与所要完成的任务,其知识需要系统和完整。但是就其中的任一门学科的知识,它们又不可能是系统的和完整的,而且就他们之间,各科知识的含量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学科的知识(如营销学)应多一些,有的学科的知识(如统计学)相对就少一些。

二、由谁来作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分析是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职业能力分析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由谁来作职业能力分析,我们提出应有两方面的人员参于职业能力分析。一是来源于基层第一线的负责人,诸如医院里的护士长、连锁超市里的店长、机械加工车间里的工段长等等,一是企业的领导者和总工程师。前者拥有丰富的生产第一线的实践经验,是对该职业最具发言权的人,他们能够准确地、直观地、生动地描述职业的种种要求,后者则是站在该行业的高处,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国际最新发展的动态和今后若干年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两者的有机结合应该是该职业能力开发的最佳人选。

职业能力分析还需解决的是职业能力分析如何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这个问题实际也是职业教育如何与经济同步发展的问题。众所周知,教育需要一个周期,当前决定的事,往往要在三年或更长的时间之后才会有毕业生。似乎教育滞后于经济发展在所难免。我们提出的职业能力分析不仅仅只涉及到当前,还顾及到不久的将来,即3—5年后的将来。

职业能力分析不仅要准确地提出某一职业所需的全部技能,还需要确定掌握某项技能所需的培训时间。因为一个职业是有若干项专业技能构成的,而每一项专业技能的重要程度、难度、出现的频度是不一样的,因而获得该项技能所需的时间是不相同的。因此就有必要计算每一项专业技能的重要程度系数、难度系数和频度系数,然后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确定该项专业技能获得所需的培训时间。

三、教学分析的要点是什么,

教学分析是整个课程开发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课程开发的最关键的环节。

如果说宏观经济的分析我们可以借助于宏观经济分析的专家,劳动力市场的分析我们可以借助于劳动力市场方面的专家,职业能力分析我们可以借助于企业第一线的专家,那么,教学分析的实现则主要依靠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师,靠我们自己的专家来最终解决问题。

教学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职业能力分析阶段的成果技能点(某个职业所需的全部专业技能点)逐一转化成知识点,然后将这些知识点按照新的技术学科的要求(注意,不是原有的学科体系)组合成一门门新的技术活动课程。新的技术学科的课程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既有不同,又有联系。毫无疑问,新的技术活动课程需要知识,但这些知识是根据一定的技术活动的需要而加工整合过的知识,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是要我们的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准确地去把握每一项专业技能,从而把握该职业所需的全部技能。教学分析的重要还在于它把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有机地衔接起来了,使职业培训的结果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比如说学分)转换成职业教育,也使学徒培训与职业学校的教育有机的衔接起来了,能够充分显示出职业学校教育的优势来。

四、如何进行课程整合,

对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进行整合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由于生产力中科技含量的不断提升,职业与职业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彼此之问的渗透与复合已日益成为发展的主流趋势,对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进行整合是教育科学,特别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现代的职业教育需要给学生较强的理论知识,也需要给学生较强的职业技能,但是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是一个常数,必须有个科学的安排,对现有的职业教育的课程进行整合是也是心理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发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表明,当知识相互联结时,当知识存在于情景中时,当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时,个体的学习效果才最好的。

所谓课程整合,就是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有选择的将原来分属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组合成一门新的课程,将原来按学科体系分设的课程转换为按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而设置的课程。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整合主要体现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上。专业基础课程的整合,主要围绕着能够“支持相近的多个专业的专业课程”这个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展开的,通常整合后的专业基础课程所涉及的面比较宽,专业课程的整合,围绕着能够“承担该职业的主要的工作任务”这个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展开的,通常整合后的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点比较深。课程的整合,并不是原有内容的简单混合,而是有机地组合,课程的整合应是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反应。

课程整合围绕着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展开。这里,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必须时时刻刻把握。凡是与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相关的内容,一般都应保留,不能轻易丢掉,凡是与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内容,就是再精彩,也要坚决舍去,不能手下留情。

我们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牢牢把握着如下基本原则,围绕着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去掉重复的部分,合并类似的部分,删减繁琐的部分,扬弃过时的部分,保留个性的部分,增加先进的部分。

五、怎样实现课程的分层,

长期以来,人们对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大厦”都是纵向分割的,从上到下形成一门门独立的学科,如上所述,职业教育的课程需要整合,因而对“知识大厦”不仅需要纵向分割,对其中的一部分,特别是专业部分还需要横向分割,从左到右形成一层层独立的技术学科。这相对独立的、但又互相有联系的层次就是课程的分层。一般来说,一门整合的课程通常最多可分为三层,如会计学(--)、会计学(二)、会计学(三)。

课程整合和课程分层都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课程分层是对课程整合的补充。课程分层能够满足不同的专业对同一课程的不同要求,用较低的层次满足大类中的不同专业的共同要求,用较高的层次满足大类中的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使不同的专业各得其所,课程分层能够满足不同的个体对同一课程的不同要求,用较低的层次满足低位需求学生的要求,用较高的层次满足高位学生的要求,使不同需求的学生各得其所,课程分层还能够满足不同的教育类型对同一课程的不同要求,用较低的层次满足低位教育类型的要求,用较高的层次满足高位教育类型的要求,使不同的教育类型各得其所。

课程分层通常遵循如下的基本原则,每层的章节大致相同,但并不要求一一对应,较低层次具有的章节并非要求较高层次必须具有,每层的内容尽管有一定的重复,但较高层次与较低层次相同的内容,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的上升,分层的内容还需考虑与不同类型教育的同一内容相联系,较低层次的分层内容应与下位教学类型的内容相衔接(如中职与岗位培训的内容相联系),而较高层次的分层内容应与上位教学类型的内容相联系(如中职与高职的内容相联系)。

六、如何体现师生的互动,

所谓互动,相对于单向的信息流动而言,是指双向的信息流动。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单向的信息流动是指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过程,而双向的信息流动是指教师与学生问的信息互动、学生与教师间的信息互动和学生与学生间的信息互动。

互动要有互动的内容,教材应充分具备诸如问题的讨论、案例的分析、路径的取舍、方案的选择等内容。有问题,才会有不同的答案,有案例,才会有不同的观点,有路径,才会有不同的取舍,有方案才会有不同的决策。不同的答案,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取舍,不同的决策,就能使课堂真正的动起来,就能使学生真正的动起来。一言堂就会真正成为群言堂,教师的角色才会真正得到转变,学生才会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人。

互动要有互动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需要借鉴和引进适合互动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就是国外职教界行之有效的行为导向教学,由角色扮演方法、案例分析方法、项目教学方法和计算机模拟教学方法等组成。采用这些方法实施教学,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或指导者,由于学生参与了全部教学过程,从资料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因而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

第5篇

[关键词]课程 可持续发展 内涵

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组织教学的核心和重点,是人才培养的依托和凭借,是联系高校和人才市场的重要纽带。课程质量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前提。课程能否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人才。课程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课程能否可持续发展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能否可持续发展。

一、 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课程定义及分类

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出的定义是:“课程:课业及其进程。古今汉语词典给出的定义“指教学的科目和进程”。英语"curriculuum"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现在用来指学校的课程,即教学的内容和计划。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既课程体系。狭义指一门学科,本文所指课程更多强调其狭义的概念,即教学的一个科目与进程,是某个科目的教学实施的全过程,是为了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教学内容、结构、形式、载体、进程安排等要素的集合体。

2.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可持续发展是整个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与时俱进的学生培养目标,解决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运行机制,使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能够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从而推动整个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可持续发展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程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即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人才需求、职业要求等现实条件,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能随时完善、调整、提高的知识架构;另一方面,则是每一门具体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师资配备、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可持续发展能够反映学校培养人才的独有特色,能够反映人才市场的需求,反映经济、社会的时代要求。

二、 课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课程目标要求具有发展的理念

人类进入21世纪,每个社会劳动者不但要熟练地掌握已学到的技术,运用自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适应社会变化、职业变迁影响的能力,具有再就业或终身学习的基本素质。因此高职教育课程目标发展的理念就是指其教育目标已不再是单纯的职前、岗前培训式教育,不再是仅仅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其性质已演变为整个终身教育的一个环节,能力、素质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核心。

2.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坚持市场导向

判断高等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看高等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能够被用人单位所接受,乐于接受。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适应现今人才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是评价高职教育社会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也是判断高职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据。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与劳动力就业市场最为直接的部分之一,高职的课程必须一定程度上反映就业市场对学生所具备的技能需求内容。

3.课程内容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与时俱进

社会经济发展的日益深化,产业分工日益精细化且不断调整,对劳动者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的劳动者不应只是具有高专业性职业技能的技术型人才,更应是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知识劳动者。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观要求高职在进行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过程中应遵循四方面的核心要求:第一,高职的课程内容能够传输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和态度。第二,高职课程内容能使知识劳动者选择与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进步趋势。第三,高职课程内容不仅满足学习者就业需求专门职业技能的需要,也为学习者提供综合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第四,高职课程内容能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自主创业,能够突出培养学生创新与创造性的职业品质。

4.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要求具有多样性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丰富多彩。传统的一名老师、一门课程、一本教材、一三尺讲台、几只粉笔、教师从头讲授到尾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需求,更谈不上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协调。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近年来高职教育工作者对此多有论述,各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所有这些改革都对高职的课程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们不好下结论哪种方式就是高职课程可持续发展的终极最佳途径,只能对各种方法取长补短,灵活运用以期相得益彰。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国内有关专家学者介绍的典型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课程项目化。课程项目化教学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设计。

第二种方法是课程一体化。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提出并饯行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课程教学一体化简单理解就是将学习的理论课程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第三种方法是课程模块化。模块课程是在学习CBE能力本位课程基础上形成的课程开发模式。它将职业分析所归纳出的技能点和知识点分别加以组合,构建了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

第四种方法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吸收了模块课程灵活性、项目课程一体化的特长,并力图在此基础上实现从经验层面向策略层面的能力发展,关注如何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重视人的个性需求,关注如何在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大目标下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教育的本质属性问题。

第五种方法是课程资源的信息化。课程资源信息化是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是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可持续发展下的网络课程资源不是印刷教学材料的电子版,不是教材“搬家”和黑板“搬家”,而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对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按教学资源共享原则开发和制作的教学(学习)材料和资源。其主要特点和功能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具有严格的技术规范性、兼容性、交互性、无冲突性和无限共享性等。

5.课程评价聚焦于课程的实效性和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式教育悄然过渡到大众化教育时代,基于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即:从上节内容复习开始、然后引入本节内容进行讲解、穿插提问、讨论、消化、布置作业的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方式与现代高职教育已不相适应。传统的课程模式以教师为主体,缺乏能力、素质目标,没有课程教学设计,满堂灌,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没有考虑学生真正的需求,导致学生在抽象的知识海洋里失去学习兴趣、没有参与意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①。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能力的提高作为课程效果的评价标准。高职教育课程评价标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能力目标设计。明确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第二,明确课程的项目、任务、课题、习题,精心设计实训任务。第三,强化课程中的实践、实训环节,增加学生参与和动手内容,从抽象到具体,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以训练为主,紧紧围绕学生的能力训练避免抽象,贴近实际等。第四,运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操作能力。第五,确定训练任务,准备大量的训练题目,进行反复训练。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愿意参与,能够获得成就感。以专业为导向,对不同的专业安排不同的实例和训练内容②。

[注释]

①杨秀琴.浅谈高等职业教育新课程评价标准《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09期

②杨秀琴.浅谈高等职业教育新课程评价标准《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09期

[参考文献]

[1]张辉,苑桂鑫.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No1528页

[2]杨光.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1-2.

[3]李志厚,李如密.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观课程.教材.教法2004.1

[4]马廷奇.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年第3期44-45

[5]卢丽华.职业环境变迁与高职课程改革职教论坛2006年20期

[6]杨秀琴.浅谈高等职业教育新课程评价标准《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09期

[7]王强.高职课程建设的思考中国高职高专网2009年3月4日

[8]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7期12-18

[9]张沁文,董文军.论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32期

[10]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职业技术教育2009.83

第6篇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单元教学;课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B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地发展,特别是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后,高等职业教育更是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艺术设计教育也日益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然而,纵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育,如何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与“社会化”、“科学化”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相适应,与现代工商业,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以达到社会适应性对高等职业教育所提出的人才培养观的要求。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我国现行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致命的弱点是过分受到一般美术教育体制的影响,尽管近些年有些变化,但是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设计与社会、与人、与工商业的密切关系,反映在高等职业教育层面上更没有摆脱这种教学的观念。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中专学校或专科学校、教育学院改制而成,教学中或多或少地都带有过去办学的痕迹和教学理念,艺术设计教育也基本如此,生搬硬套一般美术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基础课基本按照绘画专业的体系,素描,色彩,加上三大构成和各专业的设计课程以及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无论是什么专业,学制的长与短。简单地把绘画教学的体系应用到不同专业的设计教学系统里。教学过程也是和一般的专业课程教学一样以单元教学的形式,按章节来完成教学内容。我们都知道设计教学是以市场为背景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企图的。“设计”(英文Design)就字面上解释,是“设想”和“计划”的意思。设想,指人类对自己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和结果的认识和遐想;计划,则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打算采取的方法和步骤。由此可见,设计便是人类依照自己的要求改造客观世界的、自觉地、创造性劳动过程的第一步,是人类以自己时代所能获得的经验为基础,把创造新事物的活动推向前所未有的新阶段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艺术设计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技法、艺术表达的手段,更要教给学生思考和创造,不能只强调技术上的指导,而忽视意识和观念的引导。随着传统的纸、笔、圆规已被键盘、鼠标被数码科技所替代,复杂的运算、精密的制图以及所有的表现技巧已经变得非常轻松,表现力变得越来越丰富。面对着这样一种变化,我们要重新审视艺术设计教育研究确立怎样的评价体系。我想如果只是强调计算机技巧,把过多地课时花在软件的学习上,这样必然会吞噬学生的思想,使之堕于思考。技术上再精湛,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制作者、熟练工。作为培养新时代优秀设计师的高等院校不能等同于社会上的电脑培训学校,完善想法远比更新手段更重要,教会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与学习的能力,比教技法更重要。决不能让过多的技术问题困扰我们,阻塞我们的设计思维,如果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软件技术的学习上,这是本末倒置的,是远没有必要的;而把全因素的素描、色彩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与迅速发展的设计教育事业大步相称。因此我们必须要转变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观念,改变艺术设计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否则,提高艺术设计教学水平,造就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就难以成为现实。

二、由单元教学走向课题教学

我们现行的教学形式,一般都是采取单元授课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运用在大学教育中,尤其是运用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里,显然存在很多不足。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也是哲学、社会学、美学、文化等的交融,它具有集成性和跨学科等特点,同时又是实用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艺术设计教育由理论到实训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部分内容都是相辅相成的一种密切的关系。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项目的完成仅有一个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要有多个知识体系要素、视觉审美要素和技术表达要素做背后的支撑,否则是无法实现理想的设计的,教学中就要求老师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且专业理论能够综合运用。

艺术设计课程有着其自身鲜明的教学特点:目的性明确、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面较广、与市场联系紧密。每一不同的教学内容都是相辅相成的,有时会涉及到同一个知识点和设计要素、形式法则等。传统的单元制教学割裂了课程之间的联系,学生难以整体把握学科知识体系,造成综合运用能力下降,学习效率下降。时代在变化设计观也在变化,作为艺术设计教学观念也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顺应高职教育特点的要求,更新教学观念和单元教学的形式,每单元过于独立显然是不科学的,运用课题教学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的灌输,与市场接轨我认为对当今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不失为一很好的选择。

三、课题教学的意义

艺术设计专业课题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围绕该学科理论体系,结合具体的教学目的,通过对相关课题的分析、研究、实践,让学生在掌握该课题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艺术设计学科和其他的美术学相关学科不同,它是一门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审美价值的科学,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相关文化知识体系、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又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实际操作能力。如果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的阐述或盲目的加强理论深度,势必会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并且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遗忘也会提前。因此,在实践艺术设计教学中引入课题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多年来的课题教学的体会,学生围绕课题探讨、研究,通过自学或讨论、调查、分析的方式解决完成课题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技法,不仅针对性强,而且学习目的明确,同时透过具体课题的研究与设计也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课题教学的客观条件

艺术设计课题教学的客观条件就是指实施课题教学所必备的专业基本知识、课题素材、所有可能涉及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所要达到的目的等因素的总和。它是进行课题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题素材、实践操作、评价体系等要素。

1、专业理论基础要素

所谓专业理论基础要素是指在该课题教学中必然要涉及并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包括该学科的基本观点、基本表达方法、实用价值等方面。基础理论要素是课题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课题教学的核心和中心环节,课题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课题的探讨、研究使学生系统掌握并灵活运用该学科理论知识。缺乏专业理论指导的课题教学和实践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可能对某一具体的设计项目完成了,而要碰到类似的内容却又束手无策,不能举一反三,会造成学生“一叶障目”,很难触类旁通。艺术设计学科的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基础理论的把握要做到系统性、科学性,要做到与市场接轨。

2、课题素材要素

课题素材是建立在对该学科理论知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的,提供具体的能够借以进一步从应用角度阐明学科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课题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课题素材设计的好坏。课题素材对引导和推动学生的思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范围都有积极的作用。当然课题素材的选择要具有合理性、典型性、代表性和综合性。在一个课题的训练中,综合运用设计学科的相关知识,甚至科学、人文、政治、历史、经济等学科知识,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具体的课题设计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在一种很放松的心态下,有目的地完成学习,课题要素也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保证。

3、实践实训要素

艺术设计课程课题教学的客观要素的再一层次内容是实践实训要素。艺术设计课程实践实训要素,旨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组织课题素材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理论和课题完成学科实践实训。设计学科实践实训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闭门造车,也就是把所提出的相关问题与己经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把教学与市场结合起来。同时要注意实践实训问题的难度要适宜,对学生的要求也不能太高,否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尽可能做到实践实训难易适度、科学合理,让学生的作业实践变得有趣,在一种游戏的心态下完成实践实训工作,教学活动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语

第7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资格认证;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全立新(1969-),男,湖南花垣人,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董展眉(1973-),女,湖南衡阳人,湖南女子大学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712.4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2-0058-03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近年来,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因此,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关系职业教育的成败,更关系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越来越多的岗位要求持证上岗。只有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才能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进入相关行业工作,因此,“应试”正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新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既要为“应试”服务,又要为“应用”服务。即通过课程教学既为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做准备,又能使学生获得特定职业岗位所要求的业务技能。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应试”与“应用”的双重目标却是难以“两全”。下面以《报关实务》课程为例,对“应试”与“应用”的困境进行探讨,并试图就困境的解决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报关实务》课程教学目标分析

报关职业实行严格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要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必须通过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而报关活动的可操作性要求学生必须熟悉海关的报关管理制度,学会如何开展报关活动。因此,《报关实务》课程教学目标是双重的。

(一)《报关实务》课程教学的“应用”目标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要实现毕业后的“零距离上岗”,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报关实务》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自然成为“重中之重”。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包括:进出口货物的报关流程、进出口报关单的填制、进出口商品的归类、进出口申报、进出口税费的缴纳等。这些基本技能的掌握光靠“纸上谈兵”是无法掌握的。因此,教师必须安排相当比例的课时用于“实训项目”,即安排学生去报关单位、海关顶岗实习或在报关业务模拟实训室进行模拟操作。

(二)《报关实务》课程教学的“应试”目标分析

《报关实务》是高职高专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国际货运、报关等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其针对的职业岗位就是报关员。报关员是指依法取得报关员资格,并在海关注册,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业务的人员。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企业对报关员的需求日益增长,报关职业要求报关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学识水平、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我国《海关法》第11条明确规定“未依法取得报关从业资格的人员,不得从事报关业务”。根据我国海关总署的规定,要取得报关从业资格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通过全国报关员资格统一考试获得报关员资格证书;(2)受聘于报关单位;(3)在主管海关注册。也就是说,通过全国报关员资格考试获得报关员资格证书是成为报关员的首要条件。因此,为学生通过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做准备已成为《报关实务》课程的教学要求之一。

二、《报关实务》课程教学中“应试”与“应用”困境分析

(一)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极低的通过率要求教学以“应试”为重

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的合格率一般在11%左右,2006年的合格率仅为8.09%(总分200分,合格线为110分),为历史最低。因此,要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考试重点、难点及试题分析上,引导学生做大量的专项练习和模拟试题。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求围绕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展开,考什么,就学什么、练什么,教学应以“应试”为重。

(二)以“职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教学以“应用”为重

报关员业务水平的高低和报关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进出口货物的通关速度和海关的工作效率,而且直接关系到报关企业的声誉和经济效益。报关员作为代表本企业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通关手续的专门人员,必须熟悉业务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因此,在《报关实务》课程教学中,重点是教会学生“怎么干”,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安排大量的“实操”训练,即教学以“应用”为重。

(三)考核内容和方法的不一致导致“应试”与“应用”目标难“两全”

这种在理论上不相矛盾的双重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却难以“两全”。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的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与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存在脱节的情况。

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采用笔试形式,考试题型全部为选择和判断等客观题型。考试内容包括报关基础知识、报关专业技能、报关相关知识以及与报关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覆盖范围广,考核的知识点非常多,重点考核学生的“识记”能力。

实践性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怎么做”。比如:如何登陆海关的电子通关系统,如何进行加工贸易登记备案,如何申领特定减免税证明,如何填制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如何缴纳进出口税费等等。而这些技能只有通过现场办理业务或通过模拟软件操作来获得,其考核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何解决教学实践性要求与学生期望通过资格考试之间的错位成了一道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难题。通过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从事报关职业的“敲门砖”,绝大部分学生以“通过考试”作为学习该课程的唯一动力。如果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实践教学上,必将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学生对实践教学可能会有抵触情绪,不仅对学生通过考试帮助不大,实践教学效果也难以保证;而如果将教学重点放在“应试”上,虽有利于学生通过考试获取资格证书,却与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违背。“应试”与“应用”目标的错位让《报关实务》课程的教学陷入两难困境。

三、对解决“应试”与“应用”困境的思考

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像《报关实务》课程这样既要“应试”又要“应用”的课程相当普遍。如果这些课程所针对的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方法、通过率都具有报关员资格考试的特点,上述“困境”也会在这些课程教学中出现。因此,通过对相关环节进行反思,笔者试图积极探索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希望对高职高专课程教学具有普遍意义。

(一)改革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办法

目前,我国许多职业资格考试的设置与职业活动存在脱节的现象,大多文科类的职业资格考试沿用了传统的笔试考核方法,有的甚至全部采用客观题型(如报关员和报检员全国统一资格考试),考核内容很难反映考生的职业技能。如果以“应试”为导向开展教学,必然与带来教学与“应用”的脱节,也就难以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对现有的职业资格考试办法进行改革。

1.根据行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变化,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及时调整考试内容,更好地体现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如报关员资格考试中,进出口报关单的填制题还停留在纸质报关单的填制阶段,这与我国电子报关的普遍开展不符。

2.改革考试方式,在理论考试的基础上增设操作考试,分别测试,两试均合格才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二)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将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挂钩

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求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重新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职业资格认证为目标,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1.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的目标职业岗位群,做好目标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其核心能力的分析。可借鉴美国职业培训的KASO模式,将目标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为K(Knowledge,知识与素养)、A(Ability,一般能力)、S(Skill,职业技能)、和O(Other Characteristics,其他特质)。在教学上可区别对待,有所侧重。理解或了解K(知识与素养),掌握A(一般能力),熟练掌握S(职业技能),培养O(其他特质)。从短期来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由职业技能决定;但从长期来看,一般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毕业生个人发展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K、A、S三者关系。

2.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认证”为中心改革课程体系,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将职业功能模块与课程设置相对应,制定专业教学计划。

3.改革教学模式,推行以职业功能为模块的项目教学,项目的选择应尽可能涵盖职业资格鉴定的项目。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而且能够获得学历证书和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4.改革考试制度,创新评价方法,使考试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规范相衔接,加大专业职业技能的考试权重,逐步落实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考试同步的运行机制,避免重复考试。

(三)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既是高等职业教学的亮点,也是高等职业教学的重点。要提高其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就业率,必须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实际,可以构建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

1.课程认知实习模块。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专业基础)课程内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

2.校内模拟实习模块。学校可以建立模拟实训室,购置良好的软、硬件配套设施,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的职场氛围,使学生拥有自己的实践场所,在模拟实习过程中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校内模拟实习既可以是单项或综合性实训。尤其是通过综合模拟实习,可强化岗位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模拟实习虽然可以提供一个仿真的职场氛围,但与真实的企业环境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因此,模拟实习并不能代替校外实习,校外实习不仅是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而且是实践性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条件具备的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通过“订单式”的企业岗位实习,较好地完成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岗位就业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 省略.2005-11-10

[2]海关总署报关员资格考试教材编写委员会.2006年版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教材[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6:125-125

[3]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EB/OL).省略.2004-04-02

第8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创新 高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217-01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未来主要从事技术、营销、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工作,不是从事科学研究和专业开发、设计的工作。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未来主要是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或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不是研究、设计人才。高职教育要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教育,它是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另外学生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及实践能力。熟练的职业技能是学生未来从事某一行业工作的必备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些熟练的职业技能,学生才能从事这一行业的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是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高职教育不仅为学生毕业找一份工作做准备,还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准备,使我们的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不断提升。

“工学结合、产学结合”以实践来带动理论的学习,联系实际才能达到最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各个院校间教学软、硬件设备不足;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差;课堂教授内容陈旧枯燥,大部分专业课内容授课方式单一且重复性较大,课堂实习实践内容少,理论脱离实践。目前,在教师中以自我为中心、以课程为主、采用“满堂灌”进行教学的仍然大有人在,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抹杀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讲课要“精讲”,就是在学习内容上围绕当前和将来的使用精心选择,坚决舍弃那些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着的内容,突出“技术应用性”,不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少而精地将知识点讲授清楚,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尽量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问题,将问题引入课堂;教师在讲课当中也要经常注意学生的反应,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随时调整授课行为。这样一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2 职业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改革思路

2.1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的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训练学生的什么技能,养成学生的什么样职业素养,要以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活动为导向,为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活动做好准备。

2.2 以能力训练为核心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有很多方面,比如能力目标,技能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能力目标,特别是学生的操作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目标。

2.3 以项目活动载体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来进行和实现目标,没有载体难于实现目标,比如某一能力目标,必须通过一种活动来实现,没有活动能力的培养就是空谈。在各种载体中最好的就是项目活动,高等职业教育要以项目活动为载体,来实现培养目标。

2.4 用任务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方法很多,在学校情境中更多的是实训,是一种模拟情境下的活动,所以要达到真正的训练学生的技能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应以布置任务、提出要求、监督执行、最后完成任务这样的过程来督促和规范学生的模拟实践活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5 以学生为主

由于高职教学活动更多的是学生实际操作,是对学生技能和能力的训练,所以高职教学要以学生为主,教学目标的实现关键看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所以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

2.6 体现知识理论―― 实践活动一体化

由于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技能型人才,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技能,提高能力,而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同时任何一种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都有知识和理论的支持,任何一种实践活动都是某些程序性知识理论的体现,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应体现知识理论―― 实践活动一体化。

3 教改中可能出现的―― 些问题及应对策略

(1)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教师是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资源,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与坏,对高等职业教育任务的完成和目的的实现都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对于新引进的老师希望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职业教育需要有工作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执教。教师还应该在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反思、教师间相互学习探讨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工作。

(2)政府在职业院校资金的投入,近年来,全国的职业院校一直处于逐年生源减少的现状。学校收入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财政;二是学费;三是一些专项费用。根据预测,2013年,初中生源将见底,然后进入缓慢回升、相对稳定阶段。学生人数不会有太大变化,变化的是政策。国家应该为中、高职教育制定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准的预算,并按照该预算来进行相应的财政支持。

高等职业院校应建立体现整合思想、开放的激励型管理机制。要教“课”,不要教“书”;要课程设计,不要照本宣科。把课程从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技能训练为主。把课程从传授学科系统知识转变为传授职业岗位活动知识。把能力培养从以学习知识为载体转变为以训练技能为载体。或者说从以学习学科知识达到对能力的培养转变到以完成某种项目活动达到对能力的培养。教师备课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案转别为设计活动、创设活动场景、调动学生积极性等内容上。总之,教师要进行课程的相应改革,社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就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充分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既解决了学生难就业问题,也为企业减轻负担,是学生、学校、社会的三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傅筠,黄道平.创新、创业与就业[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 张惠娟,王艳廷,吕殿利,等.以科研促教学,带动本科生科技创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1):81-82.

第9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 项目教学校企共育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 A

1研究背景

在法语中“教育”具“引出”和“定向”两层含义,也就是说教育是一种内发活动并且活动具有定向性,换句话说,没有学生的内发,没有主动参与就没有教育。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特征,如何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成为高职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存在问题

目前的高等职业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脱节、课堂知识点内容不能融合在实践中、实习实训获得技能不能转化为学生服务社会的应用技术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认为解决诸多问题的主要途径在于如何解决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训之间的矛盾。

3探索性思路

借鉴诸多高职教育成果我们在解决《矿山测量技术》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矛盾过程中采用如下过程方法:

首先,集中教研讨论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任务,布置教学调研任务,教师进行企业行业调研,直接参与生产过程。该过程中行业企业专家直接参与课程的建设,对课程中知识与实践的融合至关重要。

其次,通过调研分解适用于现行测量技术行业的任务单元,要求:知识要够用,可操作性强,突出技能特点(详见表1):

测量技术教学中工作任务设置

序号 任务单元 项目任务

1 引导项目 矿山测量认知;项目综述

2 高程控制测量任务 认识与使用水准仪;两点问高差测量;等外水准测量;四等水准控制测量;三角高程控制测量

3 平面控制测量任务 认识与使用经纬仪;水平角测量;竖直角测量;钢尺量距;视距测量、测距仪测距;方位角测量;认识与使用全站仪;经纬仪导线测量

4 地形图测绘任务 识读地形图;纬仪视距法测地形图;全站仪数字化方法测图;高精度GPS测图;地形图应用;

5 地质勘探测量任务 填图测量;勘探测量;钻孔孔位初测、复测、定测;剖面端点测设;剖面控制点测设;剖面图绘制

6 井筒控制测量 定向基点布设;矿井定向;十字中线标定;一井定向测量;钢尺的高程导入;光电测距仪高程导入

7 巷道施工测量 标定巷道开切点和掘进方向;直线巷道中线标定;曲线巷道中线标定;碹岔斜巷链接车场腰线标定

8 贯通测量 水平巷道贯通测量;倾斜巷道贯通测量;竖直巷道贯通测量

项目工作计划制定完成后,进入项目的实施阶段。小组是项目实施基本单位,依据学生的已具备知识特点、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等,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以6~8名为宜,设立正副组长,全面负责小组的学习讨论和项目实施等工作。各小组采用协作学习的方式,在组长的指挥下,对成员进行分工,各位组员应按照已确定的自己的工作方案开展工作。项目任务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评价,由教师和行业专家对项目工作进行检查评定。 在自评和互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掌握评价技巧,学会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己,能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使评价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引入激励机制,不断的评价与激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应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将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传授者、引导者、观察员和协调员等,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最后,强调教学过程的包容性特点。要求知识点的选取适应技术革新,并使之不断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要求整个课程建设必须企业文化的融入,该过程不能仅停留在设备、标语、图片、口号等表面形式上,而应该具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如现代企业对人员的管理要求、制度要求、岗位要求、工作环境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在行业中学习锻炼甚至引入行业专家直接参与教学,以确保课程的培养模式推陈出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要求。

4结语

教育方式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该课程教学法彻底改变了传统学科体系下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其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项目的可操作性、教师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实践应验、实训设备实训场地条件等。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探讨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完成培养新世纪所需合格人才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l2号)[Z].2011—08—31.

[2]靳海亮.工程测量学教学改革探讨田.职业教育研究[J],2005,(9)

第10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中高等职业教育要协调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点,对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现

状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但在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贯通街接方面却还存在许多不足,严重影响了办学效益,主要表现如下:

(1)教学计划雷同,课程设置重复

由于各地各校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开发课程的能力高低不一,致使各校实际执行的课程体系和所达到的课程目标差异较大。同时, 中、高职两类学校都依据各自的教育目标和培养对象的知

能结构要求设置课程,导致两类学校不可避免地存在课程设置安排上的重复,技能实训课甚至出现了倒挂现象。据上海市卫生局的调研,“护理专业中职与高职教育模式相同,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基本一样,课程设置中出现了多达60%的重复课,造成了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这种现象导致了中、高职教学的严重消耗。

(2)课程标准雷同,教学内容重复

由于目前国家和各地都没有具体制订统一的每一门课程(单元)的标准,也没有按高中阶段或中职阶段毕业要求制仃统一的分类课程标准,或按高职学校入学要求制仃分类的统一课程标准,因此,缺少中高职贯通的材,特别是专业课教材。据初步统计,湖南中

、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复率高达30%以上。如中、高职旅游专业教学中都开设有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旅游法规的课程,选用教材完全一样。在中职这些课程学习考试合格并已取得导游资格证的学生,升到高职院校后还必须重修这些课程。诸如此类教学内容的重复,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了教学效益。

2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研究

2.1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一致

解决中高职衔接,首先应解决好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定位的衔接。教育部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技术和企业一线,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中初等应用型人才和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领域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在中高职课程结构衔接的实施上要优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使课程结构达到最优化。高职教育要以中职为基础,深刻了解和把握中职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达到完善职教体系,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促进职业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

2.2技能考核评价体系的衔接

技能是实践教学的目标,职业能力的接轨也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和等级考核制度。各种职业资格具有不同等级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标准,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形成阶梯递进的形式,

与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衔接,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中级及以下,高职定位在中级以上,逐步地从根本上消除中、高职在专业理论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上的重复和倒挂现象。

2.3中高职教学计划的衔接

要使中高职的教育达到最好的衔接,最重要的是要制定出专业对口的一体化教学计划。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要增开选修课,包括增开技能实习模块化课程,以适应高职学生来源和类型多样化的趋势,做好职业前的准备。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开设提升理论及应用水平的通识课程,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专业课程以技能训练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机结合。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以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打下良好基础。

2.4课程考核的衔接

考核评价的衔接是课程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可采用学分制模式进行设定与转换。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要统一各学专业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的学分标准及不同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学历对应不同学分总数。学生获得的学分在各级各类中、高职院校可以相互

认可,并成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各类中职学校对学生每门学科学分评价的具体操作也要严格规范,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严格的条文加强监督,减小主观因素的影响。

第11篇

关键词: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职业行为能力 课程体系构建

一、前言

在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中国致力于打造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大环境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企业对从业人员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当前电气自动化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培养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生产一线生产、安装、调试、设备维护、售后服务和运行管理等相关岗位从业人员的素质显得尤为迫切。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职业专门人才的责任,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1]。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改变教育观念及方式,改革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现状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的是适应社会生产、建设、管理等第一线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不同于学术研究型和工程设计型人才,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必须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它的目标必须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来确定。高职教育不能借用或照搬其他高等教育课程模式,而应当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基于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然而,现实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却存在着不少弊端: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忽视课程本身的创新价值,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明确要求与具体规定;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地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就业岗位的需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缺乏整体规划和安排;学科本位思想严重,课程结构设置还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为此,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树立能力本位、岗位目标的课程观,根据职业行为能力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努力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备创新精神的符合企业需求的宽口径、复合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体系构建

1.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分析及专业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就业教育,它既是培养人才层次类型的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素质类型的教育,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面向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供配电系统、电气工程、电气控制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和计算机测控系统的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机电设备的销售、安装及维护,楼宇智能化及交通智能化设备的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现场仪表的维护使用和PLC系统使用维护,等等,涉及的技术主要有PLC、交直流调速、现场仪表和组态软件。涉及的行业有钢铁、有色金属、电机、汽车、模具、纺织、文具及房地产等,涉及的岗位有设备维护、销售、售后技术服务及研发等。结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追求完美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的,掌握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的,面向生产第一线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及自动化系统安装调试、运行、维护、销售、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2.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行为能力分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通过并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明确指出职业技术教育应当做到:(1)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从事几种工作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2)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在职培训;(3)使个人具备其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态度。因此,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应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主干技术,对专业技能有较强实际应用和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与人沟通、合作共事能力;具有扎实的实务知识和过硬的职业技能;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

结合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分析,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职业行为能力:从事本专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与其相应的知识;为完成今后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取的跨专业、多功能、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不断克服知识老化而终生不断学习的能力;在工作和学习中的积极性、独立性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社会交往、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组织表达及勇于承担责任和社会参与的能力;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协调计划,对自己工作成果的评价,以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可以把以上职业行为能力分类为专业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其中,专业职业能力包括:电气基础技术能力、电气控制能力、自动控制能力;核心能力包括:交流表达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提高能力、革新创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

3.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坚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原则[3];坚持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就业目标的价值取向;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及岗位技能、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优势发展和全面发展。本文根据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活动行为能力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构建(见表1)。

四、课程体系构建的实施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设计,还需对师资、教学条件等进行建设,改革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式。

1.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的制定,参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设置,参与教材的选择、编写;聘请校外行业能手来校任教,开展实践课程的教学和指导;聘请企业一线技术骨干担任学生实习指导老师,使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职业资格标准,更加符合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供有力保障;加强校内专任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加实际生产、管理锻炼、外出进修,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改善教师的职称结构。加强对专业课教师动手能力的训练,落实教育部关于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每两年必须下企业锻炼两个月的规定,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2.加大对教学条件建设的投入力度。架设政府、专家、学校、企业之间的桥梁,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的办学模式,以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条件。一方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同时,加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使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名有实,真正为学生提供亲临工作现场进行专业技能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加大对校内专业实训室的投入建设,通过建立“校内工厂”,引“厂”入校等手段,结合工作实际,营造实际工作情境,为学生搭起从理论到实际操作实践的桥梁,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相连。

3.改革教学模式,采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项目为导向,采用边学边做、学做合一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项目开发的主体,实现学习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一致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保证实践教学课时数超过总课时数的50%;落实教育部关于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时间不少于半年的规定。

4.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操技能的水平。通过试卷考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基于实际工作项目对实操技能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实训成果、技术报告、仪器设备操作和工作态度等。同时,要将职业技能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并对各类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作出明确的要求,将教学内容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对于职业技能证书课程,考核结合课业考试和职业技能证书两部分。课业考核按课程教学项目进行,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方面进行评定;职业技能认证有两种考核方式: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或本专业技能认证。根据学生是否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或其在本专业技能认证所取得的等级进行综合评价,切实推行教育部推行的“双证书”政策。

五、结语

基于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学习内容不是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以职业活动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行为活动为依据,综合各有关学科的知识点和技能,根据教学目标分类要求,形成以培养职业行为能力为目标的课程结构。它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辅助以对师资、教学条件的建设,以及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韩承江.高职自动化专业职业活动导向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3,(27).

[3]郭继红.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9).

第12篇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1)

【摘要】为了适应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干,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积极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模块式创新教育模式。本文重点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的课程结构及开发程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模式和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等内容。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模块式;课程体系

1问题提出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形式,承担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无可置疑的,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脱离学科本位的培养。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偏低,岗位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比较欠缺。反映在教学上:一是教学内容只注重概念、原理、定律和公式的学科联系,忽略了将这些知识与学生未来职业劳动实践的直接联系;二是课堂教学上还是以教师灌输为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未能有机结合,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三是教材的编写各自为政,人为地割裂了学科间的交叉联系,不仅局限了知识的汲取,束缚了思维的发展,还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安排不能有效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特色,教学执行缺乏新意;五是考核考评仍是以笔试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实习、实践和学习态度等综合表现。这种传统本科的教学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高质量的主要障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和实用型专门人才,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师资结构、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重新构建。在这一背景下,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成为高等职业院校走内涵发展道路的一个必然选择。

2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建设

2.1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是在模块化课程开发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模式,它以职业活动为中心,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将职业分析归纳出的技能点和知识点分别加以组合,构建不同的模块课程。这种模式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模块式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在职业领域(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解构教学内容,按认知规律和能力本位导向重构课程,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改革和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模块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课程的模块化。本研究认为,课程模块化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模块的搭建,课程模块是一个个项目化的学习单元,它把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用情景有机结合起来,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一门模块课程可以设计为若干个模块,一个模块又可以分为若干项目,项目之间,模块之间,依据工作逻辑和工作任务的不同而有差异,可以通过多条路径来选择,如工作对象、产品、岗位、操作程序、系统和设备的解构等;二是模块组合,模块内容通过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学习单元和任务的组合,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模块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三是任务要求,主要是针对职业工作岗位过程所需要的单位任务,对需要采取的动作和行为进行描述,包括了实践技术知识、技术理论知识及拓展知识的内容;四是技能训练,明确训练的项目名称、工具、材料、场地及操作步骤通过这种动态学习方式完成阶段性学习目标,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2.2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的教学队伍,既要求在个人素质上秉承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指导专业实践教学,成为课程专家和技术工程师,又要求整个教学团队团结协作、能够承担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技术应用研究的研发任务。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教师的社会地位、学历、职称及“双师型”比例都有所提高,但离教育部对高职教师的总体要求仍有差距,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双师型”教师少,纯理论教学的教师多;二是教师来源单一,缺乏实践锻炼经验;三是兼职教师队伍缺乏相对稳定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是科研意识比较薄弱,科研能力有待提高;五是职称结构不合理,各专业间不能平衡发展;六是职称评定工作体系尚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七是高尖端、紧缺型人才匮乏,引进难度大等问题。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困扰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关键还是要从内涵建设入手,要通过课程建设拉动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模块式课程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打破原来固定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向动态、实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变;可用新型的互动式教学和开放型教、做、察、学及一体化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开发和培养,强化学生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技术发展能力,强化学生的创业精神;确立新的教育教学质量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突破局限于以岗位为出发点和归结点的教学口径,拓宽到职业或行业,并顾及职业生涯。其次,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并不断更新知识,这样才能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编制模块化课程的学习指南,并为学生提供动力,给学生注入信心,不断对学生的成就进行评定与鼓励,在所要求的工作习惯、态度、能力上起示范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3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学生依照模块选修学分,通过学分制实现对教学的目标管理,通过模块式实现对教学的过程管理,最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模式是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依照学科需要进行设置,教师依照学科方向进行组织,学生依照学科专业组成班级。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并不适合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因为教师对职业岗位没有认知,课程体系也不是针对职业岗位,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我国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职业岗位必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地,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必然要从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能力为本位。

模块式教学模式是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本课题组在模块式教学模式实践中形成了适合模块式教学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其内涵是:课程以能力模块为单位进行组织,依照职业岗位形成体系;教师根据职业岗位群进行组织和管理,每个专业教师均有自己主攻的职业岗位倾向,重点研究该岗位的发展状况以及专业技能要求,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实行学分制管理,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对职业岗位的兴趣和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块进行学习,取得课程模块所对应的学分。学生在符合学校要求的前提下,兼顾自己的爱好与个性发展,修完所有学分,取得毕业证书,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2.4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是:实用化、综合化和模块化;基本思路是以技能考核为中心、不同的模块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主要方法是教考分离、实行形成性考试与终结性评价考试的结合;主要途径是校企合作共建考核评价体系;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考核评价主要是以考试为主,存在模式单一、目标狭隘和命题陈旧的弊端,不仅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考试目的功利化、题型的标准化和评分精量化还严重阻碍了教育的改革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虽说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公平和工作性,减少了人为误差,但由于客观性试题偏多,主观性试题少,且答案多是唯一的,能留给学生探索穿心的机会少,不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相当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正因为传统的“一考定成绩”方式让师生注重分数结果,忽略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过程,不适用于模块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考核评价。因此课题组在实践研究过程中,选择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采用口试、开卷考试、操作考试、课程论文等方式考察学生能力,注重实践教学成绩在学生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其中课程“评价方式”采用“过程评价”为主,“终结评价"为次的评价模式。

本研究认为,构建模块式教学模式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应遵循实用化、综合化和模块化三个原则。“实用化”指按市场需求的人才类型和知识能力结构来确定考核方式,即改传统的学府化考核方式,完全按市场和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以最能考核学生实用型能力的考核方式来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综合化”指学生的最终评定标准除课堂考核外,还包括实习实验考核、社会相关能力考核、技术创新考核、相关设备操作与维护考核,以及国内外相关前沿性知识、法律知识的考核等。“模块化”指将学生考核中的项目根据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然后再依主次轻重给各个子项设定一定的权重和分值,让学生自由选择参考的项目,这种考核方式即可以让学生据兴趣和特长选报考试项目,又可避免重理论轻技能考核面窄的弊端,确保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多面性。模块式教学模式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一是以技能考核为中心,注重对体现本专业发展前沿的知识领域能力和实际工作职业技能领域的知识的考核,二是不同教学模块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专业理论课程的考核采取开放式考题,校内实训的考评成绩由学生之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进行。

模块式教学模式学生考核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教考分离,这种方法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实施成绩评价体系改革的同时也响应了国家提出的“双证书制度”,真正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举措。二是形成性考试与终结性评价考试相结合,国外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平时考核,教师经常采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多次考核,通过考核检查和改进教学质量,督促学生加强平时学习,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较大。模块式学生考核评价的实施途径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考核评价体系,企业为学生提供完整、真实的工作及实训环境,充足的实训耗材,完善的实训设施,使学生得到职业技术鉴定所需的训练,充分落实考核。

参考文献

[1]廖克玲.促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15).

[2]艾晓杰,魏先军,李伟.大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C]//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2008,7.

[3]徐晓娟.对高校考试改革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21(2):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