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1 11:15: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揠苗助长教学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动倾听;平等倾听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04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25
教学对话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活动。这种互动绝非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对话中不仅要表达,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倾听。教师要做学生忠实的听众,只有听的过程中用心、用智慧捕捉到教学的要点,才能将教学对话引到深处,否则教学对话只是一种表面形式,毫无实际价值。笔者经过数节课的观察,发现当前许多的小学语文课堂中经常出现“假对话”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倾听不真实。
许多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只是一味地说“好”。学生只要发言,教师打着保护学生自尊心和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的旗号,对学生的评价就一个“好”字。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在教学《只拣儿童多行出》时,教师让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最有可能的问题,在全班交流。
生1:为什么只拣儿童多行处就能找到春天?
师:好。
生2:为什么课文的题目要说成是“儿童多行处”?
师:好。
……
在这一节课中,对学生的行为,教师都给予肯定,实际上这期间教师基本上没有倾听,心里只是盘算着他的教学预设,对于学生的回答只是在应付,所以这里的倾听非常虚假。
第二,倾听不深入。
新课程改革倡导个性化学习,课堂中一旦学生的学习进入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智慧的教师便立即会由讲授知识、提问学生变为倾听学生的观点、情感及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回答则会变成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可是在笔者观摩的许多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不会深入地去问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也不会过多地去探寻词语在本文中起到的作用,他们的倾听一般会浅尝辄止。
有位教师在上《揠苗助长》的课时,就“转来转去”这一词语提问学生,学生回答后,这位教师却没有认真倾听,导致教学对话无从展开。
针对以上现象,教师如何在师生对话中做到有效倾听呢?
第一,主动、创造性地倾听学生的个人见解。
有经验的老教师都知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独到见解。有时尽管是非常荒唐的观点,教师也要因势利导,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巧妙地回馈学生的思考,并智慧地处理学生的奇思妙想,这既能保护学生的思考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记得有一位高明的女教师在上《亡羊补牢》一课时,问学生:“假如你也丢了一只羊,你会怎么办?”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说在羊圈周围挖水沟的;有说在羊圈周围放电线的。女教师认真地倾听着,然后用赞许的眼光回复学生:“这些都是保护羊的办法,有谁能换个角度想想?”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与引导下又有了新的办法。有的说做一只假狮子,吓唬狼;有的说在羊圈安上电子眼……
教师用心倾听,并快速机智地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发散学生的思维,不让学生只是成为知识的容器,而是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创造性学习。
第二,真诚、平等地倾听学生的欲望和需求。
对话一旦成为阅读教学的形态,教师就应把学生从各种束缚、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超越出来。而学生就会展示挑战教师、挑战课文、挑战权威的个性,他们的这种个性也会得以张扬。课堂对话的每一个场景都是学生快乐成长的驿站,每一次都是他们精神成长的养料。在这种对话中,教师必须把自己认同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员,和学生成为学习伙伴。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学生质疑:“同志被捕时,身上有枪,可是为什么不开枪打死敌人?”教师看到了这样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便改变了教学预设,然后鼓励这位提问题的学生,随后全班学生和老师一起进入到了寻找不开枪的理由中。
学生1:可能会想时间在白天,地点是大街上,他怕开枪会伤害老百姓,所以不开枪。
学生2:敌人人多,而单身一人,敌我力量悬殊,开枪只会暴露自己,伤害自己,所以聪明的是不会开枪的。
生3:不论在法庭还是监狱都一直和敌人作斗争,但是他选择不开枪,就是为了保存好自己的实力,只有自己的力量足够大,只有自己活着,就会长期和敌人斗争下去,所以他不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