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医药实施方案

生物医药实施方案

时间:2023-11-22 16:35: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医药实施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医药实施方案

第1篇

2016年,3家基础电信企业计划投资约67亿元开展固定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扩容骨干网和城域网,开展光纤接入网建设及农村地区光缆接入建设工作,解决最后1公里接入问题,全面提升全省宽带基础设施水平。目前,投资进度已达58%。(6月22日《云南日报》)

云南高铁动车组“4S店”竣工

近日,由中铁十一局集团与中铁十二局集团联合承建的云南高铁昆明南动车运用所竣工。这为即将开始的沪昆客专云南段和云桂铁路云南段联调联试,以及年底开通奠定了基础。

昆明南动车运用所位于昆明市呈贡区小新册,距离云南高铁昆明南站8.6公里左右,动车存车线可同时存放37组动车组列车,动车检修库可同时检修8组动车。今后沪昆客专、云桂铁路等所有进出云南的动车组都将在此进行检查保养。动车运用所形象地说就是高铁动车组的“4S”店和“家”,是集动车组检修、保养、清洗和编组等功能于一体的重要基地。(6月23日《都市时报》)

云南今年前五月旅游业总收入超1500亿元

据悉,今年1―5月云南旅游业总收入达1529.88亿元,同比增长18.42%。1―5月,云南全省共接待海外旅游者221.25万人次,同比增长6.20%,完成年度任务(580万人次)的38.1%;接待国内旅游者1.47亿人次,同比增长14.43%,完成年度任务(3.52亿人次)的41.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57.62亿元,同比增长19.01%;旅游业总收入1529.88亿元,同比增长18.42%,完成年度任务(4000亿)的38.2%。旅游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71.5亿元;共受理游客投诉1056起,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0%;全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6月23日云南网)

云南“147”计划力促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

据云南省科技厅介绍,云南计划到2017年,力争实现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400亿元左右,其中生物医药种植(养殖)业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到2020年,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800亿元,其中生物医药种植(养殖)业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6月22日云南信息港)

昆明启动创建无传销城市

近日,昆明市创建无传销城市活动正式启动。据了解,活动由市政府主办,石林县政府承办,无限极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协办,全市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工商局、公安局,省、市打传办负责人,以及4家在昆直销企业共同参与。按照云南省打传办要求,到2018年底,全省范围内80%以上的县(区、市)要创建成为无传销城市;昆明市力争2018年底,全市80%的县(市)区达到创建目标。(6月23日《昆明日报》)

滇池湿地摘“中国最美湿地”桂冠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发起的“中国最美湿地”微博评选活动落下帷幕,21万网友参与投票,昆明滇池湿地在全国参与投票的10个湿地中脱颖而出,以110628的高票摘得桂冠。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新闻直播间》进行特别报道《绿色中国・览夏篇・湿地》,并发起了“中国最美湿地”微博评选投票活动,旨在唤起人们对湿地保护的关注。最终,昆明滇池湿地排名第一,得票110628;江西鄱阳湖湿地排名第二,得票78082;浙江杭州西溪湿地排名第三,得票9497。(6月23日《云南日报》)

昆航引进“超级经济舱”飞机

近日,编号为B-7870的全新波音737-700飞机降落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加入昆航机队,这是今年昆航接收的首架全新运力。据了解,这架飞机客舱采用“超级经济舱+经济舱”共144个座位的布局。其中12个超级经济舱更宽敞的乘坐空间和更贴心细致的空中服务,让旅客轻松享受更高性价比的飞行体验。(6月23日《云南信息报》)

昆明“七库一站”蓄水量超去年同期七成以上

近期,昆明又进入了连绵阴雨的模式,连续几天的降雨有效补充了全市的库塘蓄水。记者从昆明市防汛抗旱办获悉,目前,为主城供水的“七库一站”蓄水充足,现已蓄水30840万方,已比去年同期17797万方的蓄水量多73%。(6月23日《昆明日报》)

《昆明市环境监管网格化实施方案》公布

近日,记者从昆明市环保局获悉,《昆明市环境监管网格化实施方案》将在全市建立市、县(区)两级网络,形成各司其职、上下联动、综合执法的工作机制。

第2篇

作为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和现代医疗服务业发展的核心载体和平台,作为浦东“7+1”生产力布局“张江高科技园区组团”成员之一的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将配合上海市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举措,积极将“创新驱动、科学发展”贯穿落实到园区发展建设的各方面、各环节,力争取得新突破和实质性进展――实现园区经济形态向现代化、集约化、服务化方向转变,构建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医疗服务业繁荣,且两者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打造出蜚声中外的“东方医谷、现代化医学科学城”。

遵循创新规划

构建自然和谐、生生不息的“东方医谷”

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是在国家卫生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支持下筹建的新型高科技园区,成立于2003年4月,位于浦东周康地区,规划面积11.79平方公里。2009年,浦东与南汇合并,浦东新区提出“7+1”生产力布局,医学园区与张江高科技园区、康桥工业区并列成为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下属的三大开发区,正式成为“张江”的一部分。

医学园区以生物医药产业和医疗服务业为核心,重点发展医疗器械、生物制药、生物医药服务外包(CRO)及现代医疗服务产业;以亚洲一流、世界先进为目标,建设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亚洲现代医疗服务业集聚地;以现代化、国际化、综合型的医学示范园区为蓝图,打造环境优美、科技领先、生态和谐、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医学科学城。

2003年,美国帕金斯・伊斯特曼事务所的设计方案被确定为上海国际医学园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案。规划中将依托国际医院、康复机构、医学院校三大主题,形成一个集约化的“医学社区”:通过引进先进的医疗机构,使上海医学、医疗水平全方位得到提升,通过提供研发、资讯网络等庞大的共享设施,保证和促进医疗实践、医学教学活动的进行;同时依托科研机构、医械/医药企业、商务配套三大主题,形成一个现代化的“产业集群”:引进全球知名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及医药服务外包(CRO)企业,也将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的生产、研发、展示、销售功能紧密集合,在强大的科研、学术交流储备资源上,迸发巨大的生产能量。

医学园区科学地分为六大功能区,包括国际医院区、国际康复区、医学院校区、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区、医学研发区、国际商务区。这六个功能不同的区域,疏密有致地聚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保存了各区域的独立性,呈现出“树的年轮”的形象,形成了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整体,和谐地构筑起了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制造(教育培训-研发制造-展示交易-物流仓储)和现代医疗服务(教育培训-临床研究-诊断治疗-康复体检)两条完整的产业链,为园区的有序建设奠定了基础。这一设计理念,既表现了自然和谐、生生不息的寓意,也凸显了园区以发展生命医学科学及产业为历史使命的主题。

根据战略规划,2020年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将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交通便捷信息畅通、机制灵活创新创业氛围浓郁,集聚效应优势凸显、初具规模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医学示范园区――“东方医谷”。

营造创新生态

打造医疗康复和生物医药和谐发展的产业链

技术创新只有转化成为产业优势,才能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只有推进产学研的有效合作,实现科学技术产业化应用所需的共有技术的突破、创新和快速扩散,才能实现技术跨越,率先在科技革命中崭露头角。目前,国内的高新技术园区大多都采用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而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将“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医学领域创新扩展,构建 “医疗、康复、科研、院校、产业”全面发展的创新产业链,营造出医疗服务和生物医药两大产业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全新发展模式。

构筑国际水准医疗服务平台

在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上海国际医学园区迅速汇集了一批国内外现代的医疗机构,构筑起了拥有国际水准的医疗平台。

2009年,拥有全球最领先技术的质子重离子医院已经开工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将为上海医疗水平与国际接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0年,国内首创“建、管、用”分离现代盈利性医院模式,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借鉴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管理经验,依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学资源并向全球开放,由一家综合性医院及多个专科中心组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医疗平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正式开工已经进入读秒。该项目作为医疗卫生领域改革创新的试点项目,将为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和上海打造亚太医疗中心城市提供有力的支撑。

此外,宝隆同济医院(中德友好医院)已获国家卫生部审批,土地和工程建设程序有望快速启动。国际新安妇产医院、日本德泰口腔医院、德舟国际医院、上海国际干细胞中心等项目都已签约落户园区。

创建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截止2010年底,园区已落户实体企业超过近百家。

在医疗器械方面,已集聚了数十家中外知名企业,形成了以全球医疗器械三巨头之一的西门子医疗,全球知名的呼吸机麻醉剂生产商德尔格医疗,介入医疗器械领域的领军企业微创医疗为龙头的医疗设备产业集群。2010年,国际医学园区医疗器械产值更是已经占到全市的12%。

在生物医药方面,逐步形成以德赛、凯创、执诚、东方基因为核心的诊断试剂产业集群;以巨擘上药集团、艾力斯、先声药业等为主体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全球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市值最大的公司美国科文斯、桑迪亚为领军的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基地。

此外,也形成了以医谷现代商务园、时代医创园和留学生创业园为支撑的生产业集聚区。

在发展提速的同时,园区以“创新驱动、科学发展”为发展原则,做好了“十二五”期间的重点项目规划,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上海医药集团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上海国际医疗器械产品交易市场、上海肿瘤科技园区、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高专和出版印刷高专等8个项目被列入上海市“十二五”重大投资项目,为园区的中期发展谱写了宏伟的蓝图。

创新医院运营模式

铸就上海现代医疗领域的创新之举

上海市要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抓手,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其中必须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目前,现代医疗服务业已成为上海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方向。2011年3月16日起至3月22日,上海医改《实施意见》和《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上海市2011年至2012年将加快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上海将建设浦东国际医学园、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使其成为本市现代医疗服务业集聚区;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医疗资源,发展规模较大、技术优势明显、管理和服务与国际接轨的外资医疗机构。

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积极承担起建立上海市现代医疗服务业集聚区的历史重任,在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迅速汇集了八家现代医院签约入住,其中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已开工建设、宝隆同济医院(中德友好医院)已获卫生部批准、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推进迅速。而其中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项目更以“建、管、用”分离的创新运作模式成就其在上海现代医疗领域的创新之举;以“园院合作、服务公立医院改革”成为了上海市卫生系统的重点项目,获得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概况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按照“政府引导、要素组合、院校参与、市场化运作、国际化管理”的做法,借鉴国际现代医疗机构的成功运作经验,实行“建、管、用”分离的创新运作模式。该项目基本设想是借鉴新加坡特许医疗服务和美国Cooperate practice模式,在园区建立独立法人的、提供现代医疗服务的营利性综合医疗机构(该项目已获卫生部正式批复,冠名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吸引具有行业优势的营利性医疗机构(学科)入住,并聘用具有现代医疗管理经验的专业团队负责运营、管理。

“建”:项目投资和建设主体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由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牵头、大部分由社会投资成立。

“管”:医院管理借鉴国际现代医院先进管理模式,由投资管理公司选聘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Parkway Health Medical Center)负责运营、管理。该集团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现代私立医疗机构提供者。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中国和文莱等国家拥有12家国际医院,提供40多个专业的顶级医疗服务。

“用”:医疗技术主要依托交大医学院及其十二家附属医院(其中十家为三甲医院),以及其他医院的优势专科,建立现代医疗服务体系。入驻的优势专科必备条件:有专业优势,有市场空间,有经济效益。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建设的意义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项目是上海市卫生系统的重点项目,也是上海在现代医疗领域的创新之举。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建设“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国际化现代医疗项目,有利于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上海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

1)承接公立医院改革所剥离的特需服务,一并解决上海医疗优势学科的发展空间问题。

在上海市的医改方案中,将在三年内逐步把特需医疗服务的床位从公立医院剥离出来,所以需要提前在公立医院之外,建设提供新型特需服务的基地;此外相关优势学科的持续发展问题将受到空间、资金等方面的多重困难。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项目由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携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建,一方面,开创了“园”“院”携手合作,建立起现代化医院法人治理机制的新模式;同时创新采用“建、管、用”分离的先进运作模式,探索医院的内部运行机制;另一方面,透过交大医学院附属现代/优势专科医疗资源及特需服务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汇聚,在保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同时解决了公立医院现有现代/特需医疗的发展问题,承接解决了上海医疗优势学科的发展空间问题。

2)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推动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的建设。

根据上海市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2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与此相匹配,1997年,上海提出了建设亚洲一流医疗中心城市的目标。同时提出:围绕建设亚洲医疗中心城市的目标,建设30个左右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临床医学中心和若干所现代化综合性、特色专科医院,推进国际医学园建设。

随着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进程的加速,打造一流现代医疗,应成为构建现代服务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项目的建设,将示范并引领众多现代医疗服务机构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的汇聚,进而形成以现代医疗服务业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将有力促进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此外,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通过与国际接轨的医疗管理运作模式,将逐步形成拥有国际上领先的医学技术水平,并与国际化医疗服务需求相适应的竞争优势,成为拥有满足国内外人士现代医疗需求服务能力并具备辐射全国、面向国际医疗市场的医学中心平台,有力推动上海市“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的建设。

3)贯彻鼓励民营资本兴办医疗机构精神,有利于医改的深化。

2010年12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规范参与公立医院改革。随着政策细则的颁布实施,非公立医疗机构及外资医疗机构将迎来崭新的发展时期。

作为国际医学中心项目的规划、开发、建设和经营主体,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于2010年3月成立,注册资本2.5亿元,是由上海国际医学园区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其它八家社会投资方共同参股成立,形成了“政府引导、多元化投资、创建现代医疗机构、支持公立医院改革”的发展格局,切实落实“意见”精神,促进并优化上海医疗服务多元化、多层次格局的形成,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医疗服务需求。

全方位措施保障

打造综合发展的科技创新园区

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紧紧围绕上海市大力发展的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布局浦东的高端医疗服务功能区的产业发展总体目标,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和升级发展,付诸提供全方位措施保障,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建设“生产先进、生活和谐、生态文明”的综合发展型科技创新园区。

综合发展型科技创新园区是指凸显科技创新能力,配套政策环境保障,适宜高端人才集聚的集产业发展、科技研发、生活配套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发展区域。它是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经济增长点的孵化和发展基地,必将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产业链战略招商:医学园区在注重龙头项目引进的同时,开始着眼完整产业链的打造。高端引领,服务推进,医学园区专辟了医谷现代商务园,留学生创业园,时代医创园三大子园,加强中小企业的招引和培育,拓展产业链的上下游,目前园区内已签约落户的医疗器械企业如全部投产,产品几乎可以覆盖综合性医院所需医疗设备的70%~80%。

提业技术平台:随着产业等级的提升,园区更加注重产业技术平台的建设。全国最大的国家级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上海市医疗器械检测所整体迁入园区,为园区医疗器械企业的新产品检测和研发成果转化提供便利服务;设立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医学园区服务站,服务园区企业与上海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对接,建立资源共享通道;进一步探索完善园区企业孵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全程”孵化服务模式;重点对接张区的投融资服务平台,建立面向园区企业的投融资服务通道;以及园区正在筹建的国际医疗器械展示交易中心,将打造成为集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订单化、信息化为一体的“全球医疗器械采购中心和产品技术交流中心”。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园区积极搭建各类公共平台,并获得多项政府认可,这些产业平台的建设为园区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良好的产业氛围。2005年,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火炬计划上海南汇医疗器械产业基地,该基地是全国首个国家火炬计划医疗器械特色产业基地;2006年,国家发改委授予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扩展区;2007年,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该集群是全国首批50个试点集群之一;2008年, 上海市外经委批准建设上海南汇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专业园区;2009年,上海市人力资源保障局与南汇区政府共建上海南汇留学生创业园;2009年园区还获批成为全市19家生产业功能区之一。

引进高等科研院校: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在积极吸纳和培养企业和机构的同时,还着眼于培养自己的尖端人才。2006年,园区第一个院校项目――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暨上海交大附属卫生学校正式对外招生,现已有超过6 000名学生在校攻读。随着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制药工程学院等院校的建成招生,园区内的智力资源将大大丰富,可为园区内的企业和机构输送各类所需的人才。

提升园区社会功能:加速推进国际医院区、国际康复区和公共设施、生活配套区的开发进程;加快园区商业配套及住宅配套的建设,做好园区公共设施和配套区内300亩居住用地的开发和建设;伴随着周边地铁开通,重点做好园区区域内商业网点和交通网点的布局和落实,从各个层面完善园区城市和生活功能。

最尖端的医学科技和知识、最精密的设备制造技术、最领先的生物医学工程、最国际化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模式、最高端的研发人才和医技人员,都将一一汇聚在这里。到2020年,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专业的政策支持以及有效的政府沟通,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将成为世界级的生命医学科学城,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重镇,辐射上海及整个长三角地区,乃至亚太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医谷、现代化医学科学城”。

第3篇

麝香保心丸是我国第一个以西医标准研发的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由人参、麝香、冰片、肉桂、蟾酥、苏合香脂及牛黄组成,能显著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改善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是第一个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中成药。

2009年底,“麝香保心丸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长期受益研究方案讨论会”在上海成功召开。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范维琥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对研究项目的实施方案进行了充分讨论,为麝香保心丸临床研究的顺利实施进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聚焦中医药循证医学,结果值得期待

麝香保心丸以其确切疗效、安全经济等特点而成为目前冠心病最常用的预防和治疗药物。同时,我国很多学者针对麝香保心丸的质量控制、物质基础、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面持续开展了大量研究,累积400余篇相关研究论文在国内外学术期刊陆续发表。近年来,麝香保心丸被列入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或专项,并获得初步成果,为推动中药现代化、科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麝香保心丸被纳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95种纯化合物物质构成、标准指纹图谱、主要成分体内吸收、代谢等信息逐步明确,麝香保心丸物质组成的生物学特性从此被阐明。2007年,麝香保心丸的血管保护研究获得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该研究系统揭示了临床治疗的作用机理,特别是在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作用方面。2008年,麝香保心丸被纳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该项目通过系统生物学方法,进一步揭示药效物质及发挥治疗作用的机理,并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2009年,麝香保心丸在积累了上市多年后丰富的生产工艺研究、质量控制研究、临床疗效研究、人体安全性评估的基础上,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被列入上海市科委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研究课题,成为国家生物医药产业重点支持对象,其中,“麝香保心丸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长期收益研究”为该项目的核心部分。该核心研究将为中药现代化典范――麝香保心丸的创新与发展再次注入生机与活力。

善于运用现代医学和科学来研究中医药,必须遵循科学研究的国际性原则,因此,麝香保心丸循证医学研究应该成为中西医临床结合的桥梁。循证医学研究应成为麝香保心丸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其结果也让人翘首企盼。

70多个中心计划近3 000例观察的大型循证医学课题

本课题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范维琥教授牵头,计划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等全国70多家三级甲等医院开展。入组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接受标准的化学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安慰剂,或者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麝香保心丸,以期明确标准治疗基础上增加麝香保心丸对于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长期收益研究。计划在2年的随访期完成2 400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观察,获得麝香保心丸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的临床依据,为获取中成药的循证依据奠定坚实基础。

双盲、安慰剂对照应用于中成药研究

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接受和严格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在临床推荐级别中价值的肯定,证实中成药的安全、有效性就必须按照西医的循证医学模式进行临床试验。该研究将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原则,进行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将对麝香保心丸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远期事件影响、疗效、安全性给予科学的评价,使麝香保心丸安全、有效性的评价建立在强大的临床研究证据基础上,对于麝香保心丸走向世界,也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揭开中医药循证医学新纪元

范维琥教授在会议总结中表示,本次会议的与会专家对麝香保心丸二次开发研究核心研究部分进行了及时、充分的论证,对研究在未来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这就为该麝香保心丸临床研究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4篇

关键词:战略新兴产业 可持续发展 协同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有重大引领作用,代表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中起战略性作用的产业部门。白银市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其发展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者消亡几个阶段,白银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资源递减与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已难以协调。在此背景下,借助兰白经济区和兰白科技创新实验区的构建和发展,白银市战略新兴产业转型势在必行,也奠定了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白银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白银市不断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为重点,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及信息技术为补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一是产业集聚初步形成,近年来白银市形成了有色金属深加工及新材料、化工、能源和先进高载能3个千亿元产业链以及先进装备制造、陶瓷建材、农畜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4个百亿元产业链,全力构建“3+4”产业集群,形成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条件。

二是筑建其牢靠的产业发展平台,形成了以白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的“一区六园”白银工业集中区空间格局,搭建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平台载体。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设。白银高新区科技孵化器一期入孵企业82家,开发项目106项,拥有专利93项。

三是产业创新要素不断增强,白银市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创新要素条件逐步提升,形成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在动力。首先,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不断丰富,建成白银公司、西北矿冶研究院、稀土公司等3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其次,科技联盟逐渐形成。与兰州理工大学合作共建了“白银市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并构建“一院八联盟多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再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以中科院化物所、近物所、电工所白银中试基地为平台,开展中试研究,成果就地转化,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创新服务。

二、进一步推进白银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白银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虽已初具规模,在一些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方面取得一定突破,但大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仍面临矛盾和困难:一是未能形成规模化产业群,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不高。白银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有限,战略新兴企业数量较少且规模不大,发展尚属于初期阶段,承接产业转移和引进的企业及项目质量不高,不能较快带动当地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二是人才供给结构不合理,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支撑。

白银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应以省政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实施方案》为依据,充分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结合白银实际,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高新区为平台,加快推进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化、高端化、集聚化发展。

一是明确产业发展重点,首先要依托科技企业孵化器生物医药中间体园区建设抢先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其次,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原材料优势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第三,全力打造能源和先进高载能千亿元产业链,深度开发新能源产业。第四,把生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专项部署,着力发展以工业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和软件服务等为主体的生产业。

二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要求我们在遵循产业系统中各企业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产业间共享知识外溢以及吸引相关第三产业协同集聚。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要求企业间要分工协同,即产业链上的各企业之间实现分工合作,达到协同效应;其次,要实现创新协同,将全部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高效聚合,实现创新主体之间的人才、信息、技术等全部要素的深度融合;第三,要求实现资本协同,即通过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投融资机制,多形式促进资本存量积累,弥补新兴产业发展对资本量上的需求。

三是建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机制。首先,建立生产要素制度创新。既包括资本要素创新也包括劳动力要素创新。资本要素方面,要着力构建多种渠道相互配合的融资机制创新,在劳动力要素方面要加快产学研结合,构建高校和战略新兴产业共生发展的互动机制。

四是引导培育企业主体。发挥白银市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促进资本、能源、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企业集中,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兴产业链。引导高新技术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选择1―2个规模优势大、科技水平高、辐射带动强的龙头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并在研发、金融、项目申报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扶持。

五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利用国家各项支持政策,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吸引更多优秀战略性新兴企业落户白银,确保在资金、土地等各方面予以支持。

参考文献:

[1]王颖.共生视阈下高效与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4(12)

[2]郑联盛.国外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学术期刊,2014(8)

[3]王玉梅.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问题探讨[J]. 经济研究导刊,2012(4)

[4]詹绍维.创新金融服务,支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J]. 江西科学,2014(2)

[5]周春华.济南市战略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 中国证券期货,2012(11)

第5篇

一、引进对象和条件

在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现代农业等产业中,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具有国外工作经历(学士学位的在国外工作5年以上,硕士学位的在国外工作3年以上,博士学位的在国外工作1年以上)并符合下列条件的留学归国创业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

(一)在国际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拥有市场开发前景广阔的高技术含量的科研成果;

(二)拥有独立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且其技术成果国际领先、具有市场潜力并可进行产业化生产。

二、扶持政策

(一)一次性给予50万元—3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工作场所和不少于100平方米住房公寓,三年内免收租金;

(二)从事具有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项目开发或产业化生产的,经论证、审批,根据其项目的投资需求,在创业风险投资、资金担保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

(三)以技术成果入股投资的,经评估,根据投资方的约定,其技术成果可按注册资本不低于30%、最高不超过70%作价入股;

(四)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湖委办[2008]2号)中的相关财政补助奖励政策;

(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有关引进人才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市得部分奖励、子女入学、家属安置、人才开发资金资助、人才培养等方面优惠政策可同时享受。

三、引进方式

(一)每年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引进10名左右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

(二)每年通过中国·**门户网站、**在线、**人事人才网、**科技信息网、人事部中国留学人才信息网、教育部中国留学网等有关网站和国内新闻媒体向海内外公告当年度选拔有关适宜;

(三)应聘者须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登陆**人事人才网()报名并填写《申请书》、《领军人才(优秀创新团队)来湖创业项目计划书》;

(四)市有关部门对应聘者进行资格认定和项目初审后,确定提交项目评审组进行评审的人选;

(五)项目评审分技术专家评审和综合评审,技术专家评审组邀请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内相关专业的科技专家参加,综合评审组邀请风险投资、财务、管理等专家和省市相关领导、企业家参加。经评审后进行项目双向选择、洽谈签约;

(六)应邀来湖洽谈的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由我市提供来湖交通费和在湖食宿费用,费用在市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列支。

四、工作机构

成立**市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引进培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人事局,承担引进培养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组织、协调、指导、检查、督促等工作。

五、其他事项

第6篇

关键词:企业 技术服务 发展研究

近年来,在政府主导下全国各地兴建了一大批公共技术服务机构,通过提供各种发展平台寻求资金支持、辅佐完成创业准备等方法,来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对邯郸市产业发展现状和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充分发挥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在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进一步组织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合理布局邯郸市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思路。

1.邯郸市产业基础现状

邯郸市邯郸产业经济基础雄厚、资源丰富,煤炭和铁矿石储量分别达到40亿吨和4.8亿吨,被誉为现代“钢城”、“煤都”。工业门类较为齐全,是全国重要的冶金、电力、煤炭、建材、纺织、日用陶瓷、白色家电生产基地。钢铁、煤炭、电力、建材四大传统产业产值占全市GDP比重三成,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煤化工、高新技术四大新兴产业产值值占全市GDP比重近二成。

为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2008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3+3+3”主导产业倍增计划(2009-2013),重点发展精品钢材、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以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纺织服装、文化旅游三大后备产业,巩固提升煤炭、电力、煤化工三大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构建优势突出、聚集发展、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现代产业体系,为邯郸市提升区域经济中心地位提供有力支撑。

1.1精品钢材产业

全市现有钢铁企业42家,钢铁总产能达到4200万吨,2010年工业增加值完成56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比重达55%,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之。一。主要产品有热轧卷板、冷轧薄板、中厚板、钢轨、H型钢、球墨铸管、焊管、无缝钢管等十几个品种。按照“控制总产能、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培育大集团”的思路,以减量、提档、整合为重点,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精钢产能控制在4000万吨以内,实现产能不增、产值倍增,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全国重要的精品钢材基地。

1.2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邯郸依托本地钢铁产业,迅速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优选路径,目前已形成管、件、机、车、罐五大类拳头产品,新兴铸管产能亚洲第一,永年标准件产能占全国40%。初步形成了以高端管业制造、高强度紧固件及铸锻件、自动化冶金矿山机械、先进成套设备等主导产业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链条。在总量上成为继钢铁、煤炭、电力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在速度上成为邯郸市发展最快的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1.3新材料产业

建设新材料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以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是邯郸市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重大任务。2006年3月,邯郸市被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邯郸)产业基地”,2009年,邯郸市又被商务部、科技部联合命名为“国家科技兴贸(新材料)创新基地”,主要分布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催化剂与石化产品、复合材料、纳米材料及特种纸七个领域。“十一五”以来,邯郸市在新材料领域共开发新产品有12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66项。

1.4生物医药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是邯郸市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邯郸市形成了以天然提取物、中药现代化和生物制品为主体的生物医药产业,初步构建起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构成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以邯郸摩罗丹药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一大批制药企业,研究开发中药有效组分萃取技术、冻干粉表皮生长因子、蚓激酶新药物等生物医药新产品,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生物医药产业。邯郸市正在建设的“世界天然提取物生产研发检测基地”项目,将建成天然色素精加工及生产研发区、天然调品及天然精油类生产研发区和天然营养及保健品生产研发区等三个高新技术产品加工区,及相配套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天然提取物检测中心和人才专家交流中心。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实用化方向发展,走质量效益之路,建成世界上最重要的天然色素及天然提取物研发、生产、检测基地。

1.5氢能产业

氢能是一种可替代化石能源的新能源,邯郸市具有雄厚的氢能开发和利用技术基础,中船重工七一八研究所是国内最早研究工业制氢设备的单位之一,是中国制氢行业的龙头企业,是国内最大的水电解制氢设备生产基地。拥有水电解制氢技术、氨分解、甲醇分解、天然气裂解、变压吸附制氢等五大制氢技术,已开发出水电解制氢设备、氢气体纯化干燥系统甲醇分解制氢系统(600NCMI-I)、35MPa移动式储气罐、车载轻质高压储氢容器、轻质高压储氢容器等产品,许多技术在国内保持了领先地位。目前,正在研究碱性自循环式水电解制氢技术、固体聚合物电解质水电解制氢技术等高效水电解制氢技术。

1.6煤化工产业

近年来,邯郸市把发展新型煤焦化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新举措,依托冀中能源峰峰集团等大型骨干企业,着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煤焦化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焦炉化产能的回收利用,延伸焦炉煤气制甲醇及深加工、粗苯精制及深加工及煤焦油深加工3个链条,实现焦油、粗苯、焦炉剩余煤气的完全回收与利用,打造峰峰新型煤化工特色产业基地。

2.本地区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发展情况

邯郸市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覆盖全市中小企业的服务网络,相关服务机构得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正积极地为创业人员和企业提供着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技术推广、人才引荐、政策咨询、融资贷款、政策扶持、跟踪指导等各项服务,努力构建优越的企业投资创业环境,逐步搭建完善六大平台,即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平台、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培训服务平台、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较好地推动了广大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

现有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8家,即邯郸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峰峰矿区技术监督检验所、邯郸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临漳生产力促进中心、永年标准紧固件生产力促进中心、峰峰煤化工生产力促进中心、鸡泽球墨铸件生产力促进中心、邯郸市天然色素生产力促进中心、邯郸市装备制造重点实验室。其中邯郸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峰峰矿区技术监督检验所获得国家2010年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补助资金支持。

3.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发展思路

3.1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调节的作用,围绕邯郸市区域特色产业,优化服务资源配置,增强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培育服务市场,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适应邯郸市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服务体系。

3.2总体目标

(1)最终实现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手段现代化四大目标。

(2)建立多个区域特色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服务机构,形成以综合服务、创业辅导、融资担保、技术支持、网络信息、人才培训、法律维权、合作交流、信用服务等内容为重点的多层次、多功能、多渠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检测、培训、新技术推广等服务。

(3)推动邯郸市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氢能、天然提取物、煤化工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产业集群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3.3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各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配合,实现部门联动。科技主管部门对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建设要高度重视,把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强化领导,共同落实规划内容,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保证到位,资金支持到位、政策落实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指导基层抓好落实,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工作全面开展。

(2)加大财政支持,实行重点扶持政策。设立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专项基金,充分发挥公共技术服务机构专项资金和国家、省、市政府各类扶持资金作用,积极主动争取国家、省的大力支持。重点优先发展人才培训、技术转移、技术推广、共性技术研发、融资担保、合作交流和国家、省、市确定的重点服务项目等,逐步扩大范围。

(3)鼓励公益事业发展,探索市场化动作模式。对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服务机构和以非营利性机构为主导的公益机构加强指导和监督,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意识,扩大服务范围。同时,放宽市场准入,引导社会资金、民营资本投资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建设,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规范市场化、商业化服务行为。形成以公益事业服务为主,以市场化商业为辅的双重模式。

第7篇

一是技术创新层次较低。全省工业企业以引进技术和购买设备为主的创新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技术创新多为改进式创新,全新产品研制较少。企业更多依靠加工制造的扩能和生产工艺的改进保持企业增长,自主创新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主导产业技术自给率低,it产业85%以上的核心技术和专利,以及汽车行业主要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外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达到70%以上。另外,大部分行业技术创新以企业独立开发为主,仍然缺乏与外部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有效合作模式,企业获取外部关键核心技术较难。“事实标准”和“路径依赖”等情况也导致我省企业进入高新技术领域和新兴领域的门槛提高,制约了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是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核心技术缺乏导致企业利润空间日益趋小,严重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相当部分的行业骨干龙头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在3%以下,远未达到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优势企业5%以上的标准。目前,全省企业r&d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1.2%,低于全国1.4%的平均水平,距离《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提出的“到2010年,广东省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低于1.8%”还有较大差距。而且,技术创新基本以企业自有资金为主,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其他来源不足。

三是技术创新平台不健全。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滞后,同行企业共同开发产业核心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对形成重大技术的联合开发、成果共享的合作组织机制仍处于摸索阶段。技术创新支撑体系还没有形成,专业性强、影响力大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不多,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所需的研究开发、检验测试、咨询培训、成果转化等方面还不能给予充分的配套服务。另外,创新要素区域分布不平衡,全省约95%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平台集中在珠三角,山区和东西两翼创新资源明显不足。

四是技术创新环境有待改善。技术创新成本高和回报期长成为制约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各类侵犯自主知识产权的现象仍较为严重,对软件、医药、轻纺、建材等主要行业影响很大。侵权产品不仅减少了行业新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影响了企业的收入和利润,而且严重挫伤了企业继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对行业领先的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构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另外,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优先采购等有关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也未能有效落实。

一、*年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年,我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各项部署,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主线,以突破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为核心,以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为重点,推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逐步实现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的跨越,为我省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战略转变,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二)主要任务

1.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一是政策环境。贯彻《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一步制订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战略产业的发展计划和配套政策。二是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依托产业集群的技术服务机构,推进技术开发、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区域性或行业性技术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以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三是投融资环境。探索风险投资机制,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导向,社会和企业资金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

2.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获益的主体。进一步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和机制,支持企业与有关高等院校或研究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或联合组建多种形式的技术开发实体。争取建设1-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再认定30家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推进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龙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地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的全省技术创新体系。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瞄准国内外市场和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紧紧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从我省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出发,在主导产业和关键领域着力突破10项以上重大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一是突出产业升级。引导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二是突出节能减排。重点支持重大节能、环保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推广应用。三是突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优化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强化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渗透和应用。四是突出协调发展。支持山区及东西两翼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支持产品质量安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关键技术。

二、*年重点工作和措施

(一)抓重点研究

结合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作和《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修订,加强调研分析,进一步摸清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的情况。开展以技术创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技术创新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突出工业设计推进技术创新等专题调研,进一步研究分析我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问题并提出对策。加强对先进装备、平板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发展研究,做好我省传统产业提升所面临技术瓶颈问题的分析。并进一步细化未来几年我省产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点,更好地指导全省技术创新工作。

(二)抓政策落实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年度)》和《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修订版)中有关技术创新的鼓励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的投入。通过政府采购和国产设备首台套使用,提高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积极性;通过落实各类发展高新技术的税收优惠,引导企业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通过落实固定资产折旧等政策,鼓励企业大力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落实《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的若干政策》,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进一步增强公共财政的引导和放大作用,创新财政资金的资助机制,整合政府资源,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积极投向技术创新活动。同时,逐步修改和完善技术创新项目招标、项目评审和项目绩效考核的程序与制度,做到依法行政,科学选题,管理到位,确保技术创新项目达到预期效果。

(三)抓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从产业和区域的层面,着力建设一批产业共性技术中心。会同省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和海关广东分署等部门,对*年出台的《广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评价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并研究出台《关于推进我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促进我省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发展。今年,将组织我省企业申报第15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组织推荐*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完成第9批、开展第10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组织承担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的申报与评审,并指导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同时,开展现代流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研究与试点。

(四)抓关键领域重点突破

加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原始创新的力度,推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等主导产业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现有产业的步伐。继续组织和开展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招标,瞄准战略产业和高增长产业的发展,通过广泛征集和科学论证,将具有行业带动性和共性意义的关键技术列入*年招标专题,集中力量发展若干重大产业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

(五)抓重点技术产业化

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重点,提升行业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市场前景良好的高新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提高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以抓好传统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推广应用为重点,促进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实施一批重点技术创新工程,组织好*年的重点技术创新、山区及东西两翼等专项,促进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

第8篇

3月14日,湖南麓谷高新天使基金揭牌,这标志着全省首支政府组织发起的天使基金正式启动。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彭国甫在仪式上发表讲话并同长沙高新区管委会、湖南高新创业投资集团领导一同为天使基金揭牌。

天使基金是一种诞生于美国的风险投资形式,不同于一般的瞄准成熟期企业的风险投资,它对构思独特的发明创造计划、创新个人及处于孵化阶段的企业情有独钟,被认为是“面目最慈祥”的风险投资,因而获得了“天使”这样的美名。麓谷天使基金将秉着“政府引导、民间为主、市场运作、风险补偿”的原则,专注于投资年销售额2500万元以下的种子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

彭国甫一行到湖南农业大学调研

3月5日,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彭国甫率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治平及厅有关处室负责人一行到湖南农大调研考察科技工作。

彭国甫一行考察了官春云院士的油菜试验田、湖南省作物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中心、国家中药材生产(湖南)技术中心,听取了学校科技工作情况汇报。

彭国甫对湖南农大的产学研结合工作,科研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将大力支持学校申报能源植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湖南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等工作。

浏阳获批成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3月20日,浏阳传来喜讯:经国务院批准,浏阳获批成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国家相关园区政策。这是长沙市获批成立的第3家国家级经开区。

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以浏阳生物医药园、浏阳制造产业基地为核心,主要由生物医药园、电子信息园、机械制造园、保健食品园等园区组成。浏阳生物医药园是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浏阳制造产业基地是国家级机电产品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

省科技厅传达学习

全国“两会”精神

3月21日,省科技厅召开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会议。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彭国甫作辅导报告并对一下阶段科技工作的重点进行了部署。省科技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梁秋松主持会议。

会上,彭国甫传达了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精神和省委就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提出的要求。彭国甫指出,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2011年的政府工作,对2012年政府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确定了主要预期目标,其中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省委书记在省委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会议上也特别强调了要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南,深入实施《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以更高的认识、更大的力度来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好9大科技工程。彭国甫要求全厅同志认真学习“两会”精神,深刻领会科技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机遇,确保“两会”精神落到实处。

我省2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

3月16日、19日,我省克明面业股份有限公司、长沙三诺生物传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高新技术企业相继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至此,我省共有45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融资。

近年来,省高新办在引导高新技术企业逐年递增研发经费的同时,注重发挥金融机构、创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的积极性,引导其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大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持。同时,加强与金融证券部门的联系与衔接,在众多需要融资的高新技术企业中,选择一批高成长性、具备上市潜力的企业给予大力扶持培育,优先推荐纳入上市资源后备企业库,鼓励和扶持其上市。

12个自然科学创新研究群体基金项目受评

3月7日上午,2012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创新研究群体基金项目评审会在省科技厅召开。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衡阳师范学院等8所高校申报的12个项目接受评审。会议邀请了相关专业领域的9位资深专家担任评委。

今年,省科技厅将创新研究群体的培养列入重点工作,对基金办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做好今年创新研究群体基金项目评审,基金办对会议评审首次试行了网络评审,专家们审查申报资料、附件材料和提交评审意见等评审工作全部通过网络评审系统进行,实现了“无纸化”评审,评审结果客观公正。同时,邀请纪检部门监督评审过程,做到在阳光下评审,杜绝暗箱操作。

澳优北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3月21日,湖南澳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在京联合成立母婴营养研究中心,并签署十年战略合作协议,每年投入不低于100万元的经费就母婴营养进行研发。北大校长周其凤、省科技厅副厅长杨治平、北大医学部、荷兰海普诺凯乳业集团CEO IDS、澳优乳业以及央视财经频道等新闻媒体出席本次战略合作签署仪式。

湖南首家三级股份制综合医院开业

3月15日,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全面托管的长沙泰和医院正式开业,敲响了湖南省首家股份制民营三级综合医院服务三湘百姓的集结号。湘雅医院将通过品牌、技术和人才输入,为长沙泰和医院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持、技术支撑与管理跟进,成为泰和重要的技术培训基地、品牌支撑平台和人才储备仓库。

2012年我省科技活动周重大活动协调会召开

3月22日,省科技厅组织召开了2012年湖南省科技活动周重大活动协调会。省科技厅副巡视员、政策法规处处长易向凡出席会议并对筹备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省委宣传部、教育厅、卫生厅、文化厅、省广电局、团省委、省科协、中南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省森林植物园、科学生活频道、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省工业设计协会等13家重点活动承办单位的20名代表参加会议。

易向凡要求各重点活动承办单位积极理清思路、加紧策划、落实责任、加强协调,圆满完成各重点活动的筹备工作。各重大活动承办单位代表就本单位的筹备情况作了汇报,各相关单位相互进行了沟通,并对《2012年湖南省科技活动周实施方案》的修改完善提出了建议。会议对各重点活动的开展进行了总体协调和部署,科技活动周组委会还将于3月底召开第二次协调会,进一步落实重点活动。

专题调度“四三六”工程建设

3月27日,岳阳市科技局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专题调度“四三六”工程进展,以确保年度目标顺利进行、顺利完成。局党组书记、局长谢春生表示,市委市政府的目标已定,前进的势头锐不可当,我们一定以只争朝夕精神,凭着自己一以贯之的扎实苦干,以工作业绩彰显科技部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

按市委市政府要求,科技部门今年的责任是:“加快科技创新力度。新建一批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实施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争取专利授权量突破1000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达到600种。启动城陵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工作。”

科技“三下乡” 科普暖人心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娄底市科技、文化、卫生、计生“三下乡”活动悄然入村。市科技局党组精心准备,安排活动经费,编写各种科技、种养、法律方面的图书和资料,从市知识产权局、地震局、科技信息中心抽调精干人员,并协调相关部门人员到该局负责的新化温塘镇开展“三下乡”活动。

在“三下乡”活动中,专家们深入农村传授技能,送实用技术,了解实际困难,实现“科技入乡、入村、入户”的目标。此次活动发放科技、种养、法律等图书资料2万多份,并将1万元慰问金送到急需经费的农户手中。

两年选派近300名科技特派员

3月7日,常德市科技特派员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近两年的工作成绩,确定了2012年度市派科技特派员人选。

2010年以来,该市共选派276名科技特派员,其中农业特派员166名、医卫特派员94名、企业特派员10名、法人特派员6名。特派员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当地实际,在全市建立示范基地50个,实施科技开发和产学研结合创新项目128个,建设创业链22个,建立工作站38个,组建各类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44家,建立利益共同体41个。探索出了“企业+科技特派员+农户”、“协会+科技特派员+农户”等多种运营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开展“百千万大帮扶”活动

3月20日,衡阳县“百千万大帮扶”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县科技局局长刘光长带领全体干群走访小组,深入岘山乡楼台村进行大走访慰问活动。

为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刘光长局长一行召集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座谈,并向他们详细了解村民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情况。

争当雷锋精神传人

3月是学雷锋月。15日,长沙市科技局机关党委和局青工委一行带着局系统全体同志来到宁乡县花明楼镇炭子冲村,深入开展学雷锋送温暖活动。这项活动围绕“争先创优”、“三联三为”、“与群众恳谈对话,为群众排忧解难”等主题活动将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召开。

专利申请量首次破百

2011年度永定区专利申请量达103件,首次突破百件大关,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9%;专利授权量达57件,占全市授权量58%,其中发明授权13件、实用新型16件、外观设计28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居全市各区县之首,各项指标均再创历史新高。

重奖科技功臣

2月28日,永州市集中召开市委市政府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今年农业农村、推进新型工业化、科技等十项重点工作。

大会宣读了2011年度永州市科学技术奖的决定,并对获奖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永州湘江纸业公司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王福纪获得2011年度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会议强调,科技工作要着力抓好科技项目建设、政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型企业培育,争取并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0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0亿元,申请专利1350件。

表彰科技致富女能手

3月1日,洞口县13名科技致富女能手披红挂彩,依次走上主席台,接受该县党政领导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奖金。

近年来,县科技局、县妇联组织全县妇女开展“学科技文化知识,闯科技致富道路”的群众性竞赛活动,大力组织和引导全县广大农村妇女学技术、找信息、学管理、闯市场,涌现了一批种植、养殖、加工等不同领域的科技致富女能手。她们的致富经验将作为今年科技活动周和科技下乡宣传的重要内容,面向全县农村进行推广。

湘电风能签下7500万欧元海外大单

第9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以科技创业和服务外包为突破口,着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不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努力将*建设成为“科技创业家摇篮、中国服务外包高地和世界服务外包基地”,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一)科技创业

1、科技产出和投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750亿元以上,高新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以上;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R&D)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以上,其中企业R&D投入占全市比重达到85%以上。

2、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新建成三创载体面积15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一站两中心”80家以上;不断拓展政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全面合作院校总数累计达到10家以上。

3、专利工作:专利申请总量达到15000件以上,授权专利总量达到5500件以上,建成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0家以上。

4、人才建设: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创业团队150个以上,创业人才500名以上,创办“530”企业150家以上。

(二)服务外包

1、业务总额:实现服务外包业务总额15亿美元以上,其中执行额10亿美元以上。实现离岸外包业务总额8亿美元以上,其中执行额5亿美元以上。实现服务外包业务收汇额1.2亿美元以上。

2、培植企业:新增服务外包企业200家以上,其中新增全球服务外包100强、国内服务外包50强投资企业20家以上。新增通过CMMI/CMM、PCMM、ISO27001/BS7799、ISO20000、SAS70等国际资质认证服务外包企业30家以上。

3、政策扶持:大力实施“123”计划,新增“123”计划企业20家以上。

4、人员培训:全力建设国家级标准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新增服务外包人才培训3万人以上,新增服务外包就业人员2万人以上。

5、载体建设:服务外包载体建设不少于100万平方米,建成中国*国际数据中心,启动建设中国信息化体验中心。

三、主要措施

(一)大力开展科技创业促进行动

以科技创新创业为主线,以促进现有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再创业和吸引国内外科技领军型人才来锡创业为突破口,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基础实力和加快三创载体建设为抓手,全面启动全市科技创业促进行动,培育创业主体,增强创业活力,健全创业机制,优化创业环境,奋力打造科技创业家摇篮城市。

1、加大科技创业投入。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大力吸引科技创业投资企业来锡,扩大创业投资规模,大力培植科技创业企业。促进生产型企业“中间分离,两端延伸”,设立“一站两中心”,加大研发与创新投入,支持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品科技含量和行业竞争力。鼓励科技创业企业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通过重组、兼并、联合、收购等方式,实现再次创业。对企业扩大规模或再次创业形成产业带动、当年发挥效益的,享受市相关优惠税费政策。进一步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150%抵扣和高新技术企业15%优惠税收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投保科技保险,分散化解科技创新风险,降低科技创新成本。

2、强化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载体孵化育成功能为重点,围绕*市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着力加大*(国家)工业设计园、太湖国际科技园、太湖科教产业园等“三创载体”建设,不断充实内涵完善功能,使之成为创新创业的主阵地,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广阔的舞台。设立支持重大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专项资金5000万元,鼓励科技型企业和科研院校共建重大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市优势产业,依托科研单位的科研资源优势,在集成电路、光伏太阳能、风力发电及其装备、生物医药、创意设计、知识产权等领域形成较为完善、服务于设计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专业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环保等特色产业领域内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优化全市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全面创新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模式,实现科技企业孵化器由政府主导向多元产权组织形式的转变,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导投资主体创办各种类型、各具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综合性与专业性、非盈利性与赢利性相结合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依托相关专业孵化器,择优扶持一批孵化器专业技术服务平台,面向全市科技创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建立支持创业企业由小到大迅速成长的梯次推进机制和全程孵育体系,着力解决科技创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投资融资、组织管理、市场开发等方面的瓶颈问题。积极探索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提高对高成长性企业、“瞪羚企业”的承载支撑能力,努力使科技企业加速器成为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基地和特区。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完善配套服务,建成一批标准高、配套好、功能全,具有较强吸引力和孵化育成功能的科技载体,并将条件成熟的载体逐步建成“科技小社区”。

4、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安排政产学研和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资金1亿元,全面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内涵,积极开展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合作与转移活动,鼓励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工作,鼓励国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公司在*市创办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进一步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开发体系,全力推进与各院校政产学研对接成果的落实与推进,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市场潜力大、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5、鼓励各类人才创业。加大“530”计划的扶持和投入力度,继续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530”计划宣传,吸引各类领军型海外留学创业人才和团队来锡创业。设立后“530”计划专项资金,加快实现已落户“530”计划项目产业化,以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软件及动漫等产业为重点,每年重点实施10项以上“530”项目产业化推进计划。设立“泛530”计划,两年吸引30个境外专家和科技创业者到*设立实验室,建立公共技术平台进行科技创业。实施面向国内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的科技创业计划,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学科带头人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的负责人,积极探索适合*的以“院士工作室”、“星期天科学家”等为代表的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鼓励和吸引国内领军型人才和团队带项目、带成果、带技术来锡创业,培育和发展、壮大一批新兴产业。

(二)全力实施服务外包促进工程

抢抓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加快转移的契机,以促进机关企事业单位服务外包和吸引国内外服务外包企业来锡为突破口,以大力引进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吸引高中端服务外包人才来锡创业、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通信信息服务外包为重点,大力实施服务外包促进工程,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奋力打造中国服务外包高地和世界服务外包基地。

6、加大服务外包招商引企力度。加大对国际服务外包100强企业的跟踪力度,强化工作目标和责任,采取“上门敲砖”、“以企引企”、“以业务促项目”等多种形式和途径,着力推进一批国际服务外包龙头企业落户*。着力引进对跨国公司研发、采购、销售、营运等生产服务环节的外包业务企业。精心组织服务外包专题招商推介活动,为各板块、服务外包集聚园区、企业对外沟通和交流搭建平台,在经贸节期间举行第二届亚太服务外包国际合作会议,组织赴印度、日韩、美加等重要国别地区服务外包招商活动和大连、上海、北京、深圳等国内服务外包先进城市专题投资说明会。

7、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广泛宣传推介、及时兑现各项扶持政策等措施,大力培育有条件入围“123”计划的企业,大力支持和推进“123”计划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服务外包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和境内外上市加速扩张。依托集成电路、光伏、液晶、生物制药和工业制造产业的集群优势,着力发展技术和产品研发、嵌入式软件、创意设计、高端咨询等合同研发外包和技术先进型业务流程外包。实行对国家服务外包扶持资金配套政策,鼓励企业获得国际资质认证,保护服务外包企业的信息资产。同时,立足*市制造业高地的实际,鼓励外资企业引进集团(总部)研发中心,鼓励本地企业壮大内部研发中心发展服务外包业务。

8、加快服务外包人才引进培养。大力实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太湖工程”,加快形成服务外包人才集聚和“蓄水池”效应。成立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领导小组和管理办公室,向有条件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优先配置资源。按照国家人才培训中心建设标准,加快建设*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积极争取国家、省对*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更大力度支持,按政策规定予以资金配套。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外包人才培训模式和培训资源,设立专项资金,大力吸引应届大中专学生来锡培训,按照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服务外包人才需求进行“订单”培训,促进跨国公司、大企业与学校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区域内中高等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形式培训服务外包人才,逐步建立和完善“高端引进、中端专培、低端职训”的人才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联盟及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加强培训机构与服务外包企业的互动合作,重点培养服务外包产业急需的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形成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强劲支撑。

9、推进服务外包集聚园区建设。制定服务外包集聚园区环境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推进服务外包集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集聚园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使之成为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重要保障和支撑,并积极推进服务外包集聚园区获评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加强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积极发挥已建成公共技术平台的带动促进作用,加快IBM云计算中心、中国*国际数据中心、SUN开源技术创新中心、超级计算机等公共技术平台产业化、市场化进程。积极鼓励本地企业使用服务外包公共技术平台,推动服务外包公共技术平台将服务扩展到全市、全省乃至全国。

10、扶持培育本土服务外包品牌。编制并完善全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加大对服务外包产业科学发展指导力度。选择一批规模效益好、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管理水平高、品牌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大的本土企业,集中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实施重点扶持。鼓励和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品牌。定位“中国服务·*创造”品牌核心,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提高*市服务外包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国际发包方和国内外服务外包企业把目光投向*,在*投资兴业。

11、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服务外包。加快推进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网站、信息数据中心和应用系统的外包整合工作。继续深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体制改革,创新后勤服务社会化形式,进一步结合实际,采取不同形式,在全市推广信息通信、物业管理、设备维护、绿化养护、保安保洁、交通运输、房屋维修等服务外包。

(三)积极优化服务环境。

12、加快知识产权的建设与保护。修订《*市专利资助资金管理办法》,鼓励和重点支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业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申请专利,形成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专利保护群。继续实施创建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计划,鼓励、引导和规范大中型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专利专题数据库,鼓励科技创业、服务外包企业借助专利数据库运用专利分析软件开展国内外专利技术的比对、分析、借鉴和创新。建立和完善中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的维权援助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司法、行政保护和多途径解决纠纷机制,全面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形成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

13、优化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一站式”、“一门式”服务制度,为科技创业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服务”。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化服务机构,为科技创业者提供创业信息、创业咨询、创业指导与策划、创业培训等服务,为初创科技企业提供财税、法律、劳保、外贸、政策、信息、管理、融资等全方位“保姆式”辅导和服务。加快服务外包企业协会和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联盟建设,积极开展以“加强协作、优化服务、促进发展”为主题的各项活动。推进服务外包龙头企业享受国际通讯专用通道服务;推进所有服务外包集聚园区实现双回路供电、公共交通等保障;推进服务外包相关专业人员实现顺利落户等就业保障。

14、优化企业融资环境。推动银行与科技创业企业、服务外包企业之间的对接沟通,加大银行对企业的授信力度,改善和优化融资环境。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加快构建社会化投入、市场化运作的科技创业和服务外包产业风投资金集群。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开展银行短期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为实物抵押条件不足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有效解决固定资产缺失、流动资金短缺的难题。引导金融机构针对服务外包企业的特殊性设立新的信贷方式,用足用好服务外包扶持资金。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建立“科技创业和服务外包促进年”联系会议制度,并在市科技局、外经局分别设立科技创业促进办公室和服务外包促进办公室,具体负责“科技创业和服务外包促进年”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协调解决“科技创业和服务外包促进年”活动中的问题。各市(县)、区政府要成立相应机构,制定本地区“科技创业和服务外包促进年”重大活动实施方案,加强对促进年各项活动的组织指导,并建立工作制度和机制,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二)加大资金扶持。加大科技创业投入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资金扶持,确保推进年培训、辅导、宣传、招商等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本方案所需政策兑现资金在相关专项中统筹解决。

(三)强化协调配合。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充分履行工作职责,并加强部门之间,部门与地区之间的协调沟通工作。活动主办、承办单位要从全局角度出发,集思广益,制定可操作性的活动方案,加强协调,强力推进。协办部门要主动配合,加强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10篇

关键词:基础医学专业 教学改革 创新 人才培养

1 历史回顾

我国开办“基础医学专业”规模有限,历史不长。1996年,原国家教委在建立第四批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时, 批准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1]、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2]、浙江大学医学院(原浙江医科大学)[3]和哈尔滨医科大学 [4]等成为首批开设并招收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大学,其中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为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而浙江大学医学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为基础医学专业试办点。2001年,华西医科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5]相继开设基础医学专业。

目前,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均为本-硕-博联读八年或九年制,哈尔滨医科大学为本-硕连读七年制,而浙江大学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均为五年制本科。

早在2001年,我们就向学校提出开办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的设想,2004年抓住学校转制移交(第一军医大学整体移交广东省)的机遇,再次申请获准,并于2005年正式招收第一届基础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40名,2006年又有40名学生入校学习。

这些年,尤其是近2年来,我们经过大量文献调研、实践和实地考察,逐渐形成了基础医学专业建设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体系。

2 基础医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基础医学专业定位

开办基础医学专业的定位很明确,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科学基础,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富有创新思维,适应适应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现代生物医学科技和现代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发展,主要从事生物医药基础教学和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知识基础固然重要,但在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 惟有创新才能适应,惟有创新才能发展。因此,创新性人才培养是基础医学专业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是重中之重。

2.2 建立基础医学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意义深远

作为我校新开的本科培养专业,综合分析国内同行建设形势,大力加强基础医学专业建设,并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十分迫切而意义深远的大事。

首先,我校医学基础学科有比较好的科技实力和良好的人才培养条件,开办基础医学专业在华南、中南地区还是独我们一家,占有地缘优势。但国内开办这一专业的另外六所学校,都是教育部属综合大学或省建“211工程”学校,其中四家建成了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因此,按照名牌专业建设目标要求,着力加强基础医学专业建设,创建具有理工与医学相结合特色的研究型基础医学人才培养基地,是我校迎接挑战,提高人才培养层次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基础专业学科建设发展,主动参与国内同类院校竞争的重要标志。

其次,基础医学课程在整个医学教育中处于基础支撑和前沿地位,牵一发而动全身。加强基础医学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医学基础类主干课程、理工主干类以及与科研训练相关的公共课程的建设。这类课程既是基础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我校其他专业学生培养的主干课程。因此夯实、建强这类课程,不仅对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培养发挥重要作用,对我校多个专业的学生培养工作同样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换句话说,通过加强基础医学专业建设,事实上是抓住了基础主干课程建设的牛鼻子,对全校课程建设将发挥极大的辐射作用。

第三,基础医学专业尚处于探索和发展之中,国、内外均没有现成的发展模式和十分成熟的培养方案。从教学目标来看,基础医学专业人才更需要强化科学研究素质,更需要创造性品质,更需要大学科综合交叉的节点。因此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这个核心课题,从新开设的基础医学专业和重新组合构建的四大实验平台(见后)作为突破口,将是十分可行,而且大有可为的路径。

最后,基础医学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生物医药基础教学和科学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兄弟院校培养的情况来看,5-7年制基础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多选择继续攻读医学基础类硕士或博士学位,而本-硕-博连读基础医学专业毕业生半数成为医学基础学科教学、科研人员。结合我校实际,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将是报考我校硕士乃至博士研究生的重要来源。

因此,加强基础医学专业建设,积极探索创新性研究型培养人才模式,是改善我校医学基础类研究生质量、优化我校师资队伍的重要举措,意义深远。

2.3国内基础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按照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要求,各校在加强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较好成效,值得借鉴。

一是重视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拓宽理工科基础。主要是利用综合大学的优势,把学生并入其他理工类专业同步实施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浙江大学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均采用这一做法。

二是加强教学内容体系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浙江大学医学院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基地班”教学中,积极探索“以器官为中心”的整合式教学模式,把基础医学课“以系统器官为中心”进行课程整合重组,编写一套适合于基础医学专业的跨学科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大纲和讲义。有利于知识的纵横联系和系统思维。

三是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训练。各校在组织学生开展设计性实验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同时普遍实行“导师制”,让学生早期深入科室实验室,早期进行科研工作训练。

2.4建立我校基础医学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我校基础医学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为牵引,在实践中推进基础医学专业的全面建设;通过改革实证,又反过来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通过加强基础医学专业建设,创建成在国内有影响的基础医学人才培养基地。

2.4.1科学构建基础医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组织修订和完善基础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全面论证并制定一套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方案。新培养方案要体现出,拓宽理工知识和人文知识,强化科学研究素质,强化创造性品质, 强化大学科综合交叉,强化动物实验操作和基础医学科研过程训练,明显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我们提出新开设科技史、科学学、科学研究方法论、创造心理学等系列科学研究素质课程,开设生物医学前沿新技术课程,以及以生物信息学为代表的跨大学科新课程。

2.4.2 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引,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优化基础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成5~6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其他主干课程全部达到校级优质精品课程。

2.4.3 加强系列实验技术平台为主的条件建设

按照解剖学(包括系统解剖、局部解剖和断层解剖等)、形态学、机能学以及细胞培养与免疫学等四大技术平台为主体,进行优化重组,建成系列的研究型综合实验室,并达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要求。依据四大技术平台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开设并创建系列以研究和设计为主教学实验,新编配套的实验讲义,进一步拓展所有基础学科的研究型教学。

2.4.4 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以创评各类教学名师为契机,大力加强青年教师教学骨干培养,要突出双语教学和全英教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好老专家、老教授的传、帮、带作用,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做好科研优势向教学优势的转化。提倡PBL教学法,使学生逐步建立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6]。

2.4.5 巩固完善学生毕业实习和科研创新基地建设

以我院和相关学院现有的国家重点学科、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以及校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平台为基础,有计划分批次逐步完善学生的毕业实习和科研创新基地建设,并建立2~3家校外毕业实习基地。

2.4.6改革教学过程管理,建立配套质量保证体系

把好课程考核、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答辩等主要环节的把关。要在导师制的实施、学分制的完善、集中科研实习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措施和操作细则。

总之,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培养定位是研究型的创新性人才,不是临床应用型人才。因此,对这一专业的整体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必须始终贯彻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全程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1、张仲远、吴金兰、阮晓群等. 以教学改革为动力建设一流基础医学人才培养基地.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3):5-6

2、汪玲、郭慕依、胡锡琪等. 加强基地建设,探索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7,(6):15-16

3、贾雪梅、吕正梅、陈晓蓉. 基础医学专业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改革. 解剖学杂志, 2006,29(2):229

4、蔡景一、顾江、李学军等. 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运用PBL方法的效果分析. 医学教育, 2005,12(6):53-55

 

第11篇

1国内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

(1)加大科技投入。天津市、青岛市科技投入呈加速度增长,两市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逐年增长。(2)以企业为自主创新主体。深圳市的自主创新活动几乎全部集中在企业内部进行。无锡市高新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3)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武汉培育了一批高科技转化企业,天津市建设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广州市通过积极推动孵化机构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必要的空间。(4)注重凝聚创新型人才。深圳市自2006年开始设立“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使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3000人。(5)优化自主创新环境。广州市、无锡市制定政策,优化创新环境。综上所述,各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推行时间并不长,都是根据自身条件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战略,许多都在探索阶段。

2理论与现实分析

2.1理论分析

国内外对创新型城市的理论研究对我们的课题研究有很大的启示,同时结合兰州市实际情况,我们对兰州市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作一些理论分析。从兰州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客观情况看,应按照“TheInnovativeCity”模式,驱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为核心,并不断融合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思路展开。我们提出实施科技计划、基础能力、应用能力、创新支撑、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产业服务、城市空间、创新文化、开放合作十大工程;围绕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进步创新、产业发展创新、社会文化创新的有效措施。力争到“十二五”末,把兰州市建设成为一个创新体系完善、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效益优化、社会环境良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2.2现实分析

兰州市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首要问题,也是本课题系统分析的重点。2.2.1推进兰州市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优势兰州作为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聚集了全省80%以上的科技人才,人才密度列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综合科技实力列全国第九位,具有雄厚的科技人才实力和研发优势。着力推进十大工程建设,努力完成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任务。(1)出台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各项规划计划。市政府相关部门围绕《兰州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分别制订了《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等。(2)创新资源基础较强。全市拥有各类研发机构255个。有1个国家实验室、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3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73个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50个(其中省部级38个)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96个高校科研机构,36个企业科研机构,3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6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搭建科技研发平台,组建了“兰州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兰州大型科研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兰州工业设计创新服务联盟”等公共研发平台;深化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的全方位合作,。全市共有原创性研究人员11428人,占全省原创性研究人员的77%。R&D人员中具有博士学历的有2190人,占全部R&D人员的12.18%;具有硕士学历的有4069人,占全部R&D人员的22.63%;具有本科学历的有6987人,占全部R&D人员的38.85%。(3)新兴产业具有优势。通过培育引导,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形成了生物制品、现代中(藏)药、生物医学工程、兽医生物制品等10多个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专业化生物产业园区;新材料产业领域重点支持了兰州金川科力远公司二次电池及电池材料,金川科技园公司高纯金属材料等项目开发;信息技术产业领域扶持了甘肃紫光智能交通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甘肃万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甘肃动漫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航空航天产业领域重点研究开发清洁高真空获得设备、安全智能防护与监控设备和风电变桨电动机等项目;节能环保产业领域加大了环保热电主要技术及装备、节能变频器等输变电设备的技术提升改造,加大了冶金工业废水处理回用、垃圾渗滤处理及资源利用、生物膜反应污水处理及回用成套化设备的研究开发力度。(4)创新氛围良好。2012年以来,兰州市获批成为国家发改委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结合基地、国家第二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兰州高新区成为国家科技与文化融合科技示范基地;市商务局组织争取并成功获批了国家科技兴贸新材料创新基地;城关区被确定为全省首个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县区。安宁区已建成交大科技园、新城孵化大厦、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专利孵化园等6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2.2改进兰州市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劣势近几年来,兰州市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但是,与创新型试点城市的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1)建设创新型试点城市需要全面、有效贯彻已出台的各项科技计划。但是,注意力更多的是集中在技术领域中的创新,对技术研发部门和产品生产企业的创新,特别是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重视不够。(2)兰州市研发机构数量较多,但是,市属研发机构数量无较大变化,客观上研发机构对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有限,特别是对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发挥的作用不够。(3)不均衡特性明显,呈“三多三少”特征,即传统产业多,新型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加工型产业少;高耗能产业多,环保节能产业少;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偏少,支柱性产业特征不明显,普遍缺乏牵动性、带动作用大的高科技项目。(4)支撑创新资源有限。一是园区土地资源约束加剧。二是园区内活力尚显不足。三是园区管理体制亟待更新。四是园区缺少特色优势的培育。五是发展定位不明确。六是服务功能不完善。七是创新管理人才短缺。(5)兰州市缺乏整合市内科技资源的有效机制。市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不但实质性合作较少,而且交流也不多,对外科技合作和交流各自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

3结束语

兰州创新性试点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理论的指导、有益经验的借鉴,对现实状况的分析。对兰州创新性试点城市的建设,明确了建设的方向,采用有力的措施和准确的定位。

作者:李智明,滕文谨单位:兰州市委党校

第12篇

传统产业也可以大有作为,并不是一提什么产业就非得是新产业对旧产业的颠覆,我们把这种颠覆叫“破坏性创新”。

广州医科大学作为一所以医学为优势和特色的高等学府,在与城市的共生和互动中,更是彰显出特殊的地位和责任担当。在广州市委宣传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大学与城市―广州地区高校校长访谈” 活动中,围绕这一话题,本刊记者专访了广州医科大学的校长王新华。

王新华是中医界最早的一批医学博士,攻读的专业是中医温病学。“温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他曾经参与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研究近二十年。1991年的时候,他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李国桥团队的主要成员在越南驻地五年,随后转战柬埔寨、非洲,从事疟疾特别是重症疟疾的临床研究,还一度因为感染严重的登革热而与死神擦肩而过。2014年,广州爆发登革热疫情,王新华参加全市中医药研究方案论证时,除了以专家身份外,还以自己的亲身体会,现身说法。

自担任广州医科大学校长以来,王新华重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发展,而在青蒿素随着屠呦呦的获奖而刚刚闻名于世的时候,已经不在抗疟一线的王新华思考得更多的是另外一个问题:“之前使用过的化学抗疟药,每种药大概10年左右失效。虽然(青蒿素)复方使用以后肯定没那么快,但是我们也要有前瞻性,我们要继续研发更有效的药。”

Q&A

N-南风窗

W-王新华 枢纽型城市的医疗挑战

N:广州是一座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城市,人流多、国际交往频繁,尤其是在明_了着力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定位之后,这样的趋势更加明显,这必将为广州带来国际性的医疗难题,您是怎么看待这样的挑战的呢?

W:广州今后国际交往更加频繁,给我们的医疗战线带来很大的挑战。广州是国家南大门,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枢纽型网络城市,首先我们要做好南大门的健康守护者。前几年有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2014年H5N6禽流感重症病例,确诊了以后转到广医一院成功救治。这例是全球首例成功救治个案。另一个是2015年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在韩国爆发,广东发现我国首例输入性的病例,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钟南山院士到惠州会诊,最终这个患者痊愈了。2016年2月,广州又发现首例从委内瑞拉归国的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医非直属医院)成功救治了这一病例,而且对病毒进行研究,让我国首次获得了寨卡病毒的全基因序列,也是全球首次从病人的尿液中获得该病毒的全基因序列。假如这些病例没有被成功救治,疫情就有可能蔓延甚至爆发了;而我们将这些疫情遏制在萌芽状态,所以说是健康守护神,这也是我们医科大学非常重要的责任。

同时,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让我们在开放办学方面可能有更多机遇,因为国际交往比较多嘛。我校也是广东省国际化办学试点的高校之一。我校的留学生每年都在不断增加,在校留学生已经达一百多人;与国外一流大学的课程合作、交流已经基本覆盖所有的本科专业。学校也在加大奖学金和资助的力度,支持学生到国外进行课程的交流和合作。还有科研的合作会更加活跃,甚至医疗的合作也会开放,跟境外、国外的大学和医疗机构探讨国际医院的模式。 培养新型人才破解医疗难题

N:王校长,除了您刚才提到的有效解除新病种、输入性病例给广州带来的威胁之外,面对国际化医疗难题的挑战,作为在办学和临床两个方面都在着力的医科大学,我们正在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和尝试?

W:其实刚才提到的广医的努力和贡献都是属于社会服务的范畴。我们是大学,对社会最大的贡献首先是人才培养。我们要做好南大门的健康守护者,其保障和基础也是要为广州市、广东省输出足够的、高水平的医疗人才。

2016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实施意见》,应该说是在历史上,对我们市属大学的支持力度是最大的。2015年广东省已经出台了方案,建设高水平大学,我们作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进入了广东14所高水平大学里面。这次广州市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把广州医科大学和广州大学两所本科院校整体进入到实施方案里面。这对于广州医科大学来讲,是推动大学教育改革和发展非常好的机遇。

目前,在教育改革方面,我们重点抓几个试点学院:一个是临床医学的南山学院,一个是医学检验专业的金域检验学院,一个是生物技术专业的生命科学学院。这三个试点学院就是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抓手。

第一个是南山学院。传统的临床医学是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五年的课程中,先是公共课程,然后是解剖、组胚、生理、病理、诊断……到第四年才开始学习内、外、妇、儿科,第五年实习,这一教学模式经常存在一个情况:学到后面前面都忘了。现在我们以疾病为导向,将基础和临床课程整合起来,实施“器官系统教学”。通俗的讲就是以某个系统的疾病为中心,传授系统的临床课程,还包括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人文关怀等都综合起来学习,这样效果更好,更符合医学教育的规律。

第二个是金域检验学院,是培养高级检验人才的改革。我们是校企合作办学,跟现在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检验机构金域检验公司合作,让学生从基础课程到实践课程都跟企业结合在一起,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早进实验室,早实践、早科研,同时借助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学生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能力,这就又跟我们原来的医学检验教育模式不一样了。自然,通过这一教学模式,学生的就业机会也就更多了。同时,这也为企业保证了优秀人才供给,这是双赢的局面。

第三个是校院合作的生命科学学院。它是在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两个专业的基础上,跟中国科学院广州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合作成立了这个学院。这样一来就把中科院的专家、科研团队力量,也整合到我们学校生命科学学科里面来,将我们生物技术、生物工程这块做大做强,以适应广州市未来以生物医药作为重要发展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我们都在推动改革,尤其是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观念上的转变是最困难的。

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我们也有一系列的举措。首先我们的师资队伍要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这个是难度比较大的。我们现在加大对本科教育师资科研素质的要求―他(她)首先必须从事科研工作,才能在教学中以启发式教学自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学生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我们强调科研的成果进课堂、进教材,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我们每年都有两百多项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生参与非常踊跃。还有一个就是在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上面进行改革……摒除单纯的绩点计分,将(在参加课余活动中体现出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科研思维,等等,纳入考量范围。这对于学生是一个导向和杠杆的作用,使得他们不是像以前一样死读书、应付考试。 强基层的关键是“留得住人”

N:谈到医疗问题对城市带来的挑战,国际化因素其实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目前全国普遍存在三甲医院人满为患、患者无法有效引流到基层的问题,对此,广州开出的“药方”是什么呢?

W:现在医改的核心就是分级诊疗,强基层,引导老百姓小病到基层医院就医。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有很多工作要做。为什么老百姓还是觉得看病难、看病贵,因素非常复杂。第一个是老百姓就医的观念(需要改变),大家习惯了伤风感冒也一定要去三甲医院排队,这样三甲医院不可能不拥挤。实话说,这个不能全怪老百姓,目前社区的医疗服务水平还是参差不齐。第二个就是我们基层的各项条件、设施、药物、人才队伍、全科医生水平等等。P键是政府在强基层时要加大力度把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完善起来,基本药物要更加齐全。而关键的关键还是人―要有有水平的、合格的全科医生,而且要留得住。这就要靠政策、靠机制。比如说,目前的情况下,很多人三五年待在社区没问题,但是待一辈子的话他(她)不愿意。

我认为,要让(社区的全科医生)还要有能回到三甲医院工作的机会,要有流动机制,不要有天花板。另外一个,待遇方面,目前来说社区医生的薪酬跟三甲医院的医生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有些地方已经有很好的措施,听说在深圳罗湖区(通过推动全科医生年薪制)全科医生的待遇已经是不比三甲医院差。因为社区全科医生要跟老百姓服务签约,服务得好,签约就多,未来高薪的全科医生不是梦。每年开学我会跟学生说:不一定要去三甲医院挤,社区也有很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