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3 10:16: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城市建设 持续发展 环境
Abstract: The mankind has entere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y city changes a process to be accelerated greatly, population gathers to the city, city housing shortage, reduced quality of living environment, production and living space increasingly tense. With th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cit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shortage of energy, industrial dust on atmospheric pollution, destruction of the ozone layer, the greenhouse effect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has been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Key words: city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码
人类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今天和明天同样重要,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上的繁荣,掠夺式的开采自然资源,一味向大自然索取而不去保护;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保护环境已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探求人类与自然共荣共存、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九九二年六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人类历史延续和发展指导纲领,也是人类面临严峻生存环境的明智选择。
面对现实,提高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
当今,可持续发展已作为全球发展战略受到世界各国广泛认同。我国一九九四年五月,国家制定了《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确定它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中的一个指导性文件,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走向人类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基本建设事业,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数量之多是解放以来前所未所的。但是,成就很大不等于没有问题,仅环境污染的情况,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当前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过程,法制建设、市场经济的管理机制仍不健全,旧有传统发展经济的模式仍在我们头上徘徊,重经济、求发展往往由于经济条件所限而忽略环境污染治理。城市建筑行为(包括建材的生产)所造成的污染也是严重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大量的建筑垃圾,野蛮施工造成的尘埃等污染约占环境污染的30%以上,我国江、河、湖、海的污染、掠夺式的捕捞,造成水生动物逐渐减少濒临灭绝,令人心痛不已,给子孙后代留下遗憾。
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农村大批剩余人口涌向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949年我国市级城市仅135个,城市人口5700余万,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0.6%,截至1996年底,我国设市城市以达666个;城市人口吼几乎增加十倍。据国家建设部预测,到2000年我国市级城市可达800个左右,城市人口的剧增,势必造成公共福利设施、住宅的短缺。基本建设需要土地,扩大城市只能向农村延伸,占用耕地,而我国耕地面积人约仅1.76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1/4。目前,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森林的砍伐,土地退化、荒漠化,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未来,节约用地、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为城市未来发展找出不足
近年来,城市建设的环境质量已提到日程上来,公共建筑、住宅小区、旧城市改造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广场、绿地、停车场等的数量、面积有所增长,但是从城市的整体环境看也仍有不足之处。我们认识到以下几点:
1、城市规划不当,为城市的持续发展留下隐患。尤其是旧城的区域性改造,“见缝插针”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原址拆旧建新,住往是建筑面积扩大、层数提高,原本紧张的用地更趋紧张,造成城市空间容积量过高,建筑物互相遮挡,建筑外部空间紊乱,尤其是北方寒冷地区,整个冬季建筑下部始处于阴影区内,阳光不足,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2、一个城市的特色与它的历史发展、人文传统有着密切关系,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城市的特色形象、独特的民族风格是漫长历史进步、发展、演变的沉积,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城市的规划、建筑设计也应准确把握城市面貌的风格特征进行设计,不能以个人的喜好而随心所欲,而忽略整体环境。但是由于设计者素质低下,或是缺少精品意识,使新建筑与环境格格不入,破坏了城市的风格和整体形象,以此看来,城市设计的规划应加大管理力度,即要维护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风格,又要给建筑师留有创作的余地,便于发挥设计者的才干。
城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需要规划、建筑、园林、美术等多专业的通力合作、取长补短,才能创造出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建筑。
3、城市建筑仍存在着盲目求大、互相攀比之风,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有40个城市提出了要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设想。近些年来,城市升格已成为一种风气,城市级别升高,城市规模扩大,浪费大量土地、耗费大量资源。城市建设、规划应着眼于社会宏观发展的实际需要,经济的环境、综合各种因素,如:人口的规模、城市发展远景的居住用地、公共环境用地、广场、道路、全面安排。否则,由于城市盲目扩大而造成布局分散,半截工程过多,城市基础设施及管理机制跟不上、盲目开发,浪费大量土地资源。
4、城市设计也应同建筑设计一样“精品设计”,而某些城市的当权者往往急于改变城市面貌,大拆大建,缺少科学论证和可行性研究,不顾客观条件,一拆就是一条街,所建的全是底层商服上部各层是住宅,高度一样,层数一样,规划呆板,形式单一,千楼一面,毫无特色,几十年又拆不得,为城市的发展留下遗憾。
5、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是城市建设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规划建设活动都必须遵守《城市规划法》,以法治城,只有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才能搞好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审批、监督的管理机制不严,某些开发商从个人或小集体利益出发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见利忘义,随意改变设计的使用功能及立面造型,增加层数,增加建筑面积,扩大进深,超占红线,违反了城市设计的规划意图,破坏了城市建设整体环境,增大了建筑密度,有百害无一利。
三、城市未来发展的探索
现代城市设计已日趋复杂,主要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总体到局部及细部的城市设计服从于多功能和高质量城市空间的塑造。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市设计已取得宝贵经验,但城市设计是随着时代进步而逐步进化的,城市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是永不休止的追求。
城市设计应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宏观把握远景计划,对城市的近、远期发展留有余地。一个完整而健全的城市功能设计是逐步形成的,因此它具有渐进性和连续性。城市设计应有统领全局的观点,强调时代精神和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城市空间的组织、生态环境的保护、文化遗产及城市风格特色的延续作出切实可靠的原则性规划。
城市设计是一项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国内外历史名城不乏数例,如:中国春秋时代的齐临淄、越邯郸、秦咸阳、唐代的长安、明清的北京;古埃及的卡洪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城,德国的吕贝克城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文传统的城市特色现代城市的发展已不是原始物质堆砌,已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塑造。以人为本,优化人居环境是历史赋于我们的职能和责任。现代化城市应具有的特征是:
1、优美的自然环境,较高的生活质量,无污染、生态系统平衡。
2、健全的城市功能、完善的城市结构。
3、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
4、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智能化。
5、城市管理机制健全、管理现代化。
6、节能。
7、产业及产业结构现代化。
8、城市特色。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使生活更美好是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从城市发展的三角形,即可持续性、经济利益、幸福指数入手深入分析了城市发展中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的原则。
二、何谓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即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它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本质上属于一个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和谐,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的人工环境复合系统。生态城市没有固定的模式,不过“3R”(减少资源消耗(Reduce)、增加资源的复使用(Reuse)和资源的循环再生(Recycle)),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走向生态城市的3个不可缺少的步骤。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与人共生,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代社会中,人被过分夸大成世界主宰,滥用技术、企图征服自然,到头来不仅危及自身的生存,还打破了社会稳定结构导致社会异化。生态城市则力图通过营造适合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来弥补这一缺憾。这种和谐性构成了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2.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所具有的“高能耗”、“非循环”运行机制,寻求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得以循环再生,最终促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达成一种共生协调关系。
3.整体性生态城市不只追求环境优化或自身的繁荣,还要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品质的提高,追求在整体协调新秩序下的发展。
三、生态城市生态经济功能区调控
1.城市人文生态区:以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
人文景观保存良好,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交通便利、文教卫生系统发达为背景。但由于人口过分密集,土地不合理利用和城市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导致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出现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建议该功能区:建设森林城市带,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丰富城镇文化内涵,实现自然、历史、文化景观的永续利用;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和外向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程度;走多样化的城镇道路,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逐步增强城镇集聚辐射功能。
2.城郊农业发展区:城郊农业发展区紧紧围绕在
城市人文生态区的,区是物种在城市与乡村、自然方向迁移的生态通道,可以缓解城市环境的压力,维护生态平衡,消除部分城市污染,为城市人文生态区间出繁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交换等提供生态环境物质保障。但农村向源污染严重,经济结构不仅合理,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的,附加值高的服务业仍有待于大力发展。本区发展方向是面向域镇需求和国内外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城市部区农业,发展农产品降加工行业,提供优质的蔬菜、肉类、乳类、蛋类、水果、花卉等农副产品和小手工艺品。
3.生态经济协调及开发区:生态经济协调区国民
经济状况和城市文化发展程度仅仅于城市人文生态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业、生物和矿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地建设较高,具有较大发展势力和生态条件。但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水、气污染比较严重,社会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相对缓慢,由于本区生态环境优越性,加乏易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所以发展应以生态建设与区域开发并重,以生态经济为元素发展方向。生态经济开发区,应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基础上,为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做好,加大天然林的保护力度和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特色发展,有效控制新的人为和水土流失规模;调整和改善产业布局,发展节水型生态农业以及旅游业,以务业、交通、通道、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林业产业。
四、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1.城市将是资源能量的主要消耗场地,也是商品和服务的主要消耗和集散地,随着这种消耗的资源、能量、商品、服务的不断扩大和增加,那么资源、能量、商品、服务的供给依赖地区范围也会随之扩大,也就是说城市的足迹早就远远超过它们的地理区域范围。所以生态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变化要符合世界范围产业结构化演化规律,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另外必须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产业发展前提。坚持适度开发,资源高效利用,发展低耗、高效、少排污的新型工业。建立可持续利用资源的保障体系,培养与保护森林资源。要培育森林生态防护体系,优化林分结构;开展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基地建设,加快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要发展节水农业和节水工业,综合防治水污染,科学制定水资源供求计划,做好蓄水、引水、调水工作,正确处理防洪与抗旱、开源与节流、上游与下游、城市与农村的用水矛盾,管好用好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开源节流,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加强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
2.经济可持续发展
以生态经济理念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生态型农业、生态型工业和生态型服务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与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持制度创新,将环境管理内化到经济管理中,促使环境政策经济化,经济问题环境化。在生态工业方面抓住国防和国内发达地区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加快发展以提高农业生态经济效益为核心的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方面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休闲观光业、文化传媒业、中介服务业、会展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等,逐步提高服务
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前提贯彻绿色GDP 观念,合理安排三大产业的发展。以循环经济理念培育生态产业,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推动经济系统由“污染物排放”的传统模式向“再生资源利用”所构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减少污染,持续发展。
3.社会可持续发展
人发展成果是以加大对环境资源的索取与加重环境污染负荷为代价的。当经济活动没有影响到自然环境的恢复力与稳定性时,此种发展模式尚可以持续下去。当人类活动的深度与广度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时,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开始呈现出来,当今世界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严重恶化,出现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自然资源耗竭与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全球性环境问题等。在人与环境之间矛盾激化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于十分紧张状态。如果说生存阶段的社会状态是基于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那么当今世界则处于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交错恶化的趋势,整个社会已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边缘。两种关系冲突的进一步加剧,将不仅威胁到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而且还将影响到后代人生存与发展的潜力。
因此,反思传统的发展模式,缓和、解决人与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性选择。生态环境是大自然的基本要素,也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重要纽带,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根本。生城市不但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而且必须有一个平等、自由、公正、伦理和道德的稳定社会环境。生态城市的目标是遵循城乡社会功能整体性―和谐生态―平衡发展规律,以人为本,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合理投入、低消耗、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生态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建设与修复措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永共。
参考文献:
关键词:梧州 骑楼城 文化 传承 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1、梧州骑楼城的历史沿革
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骑楼建筑是结合南方潮湿多雨及多洪易涝的气候特点而设计建造,这样既可以替行人遮阳挡雨,又可以为商铺营造舒适环境。
与别的地方的骑楼有不同之处,梧州骑楼楼房二层一般设有水门,是为备洪水浸街时楼上方便出入用的,临街砖柱上镶嵌铁环高低各一只,亦为备拴泊船艇系缆绳用的,这些都是因为梧州地处三江水口,几乎年年有几次洪水淹街的特殊需要。这一铁环和水门都是梧州水都的标志。目前,梧州已修建好防洪堤,每年屡遭洪涝灾害影响的现象已成为历史,但骑楼这一独特的建筑风格已作为历史的见证保存下来。
2、梧州骑楼城的建筑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质
2.1 岭南传统建筑与西式建筑风格结合
梧州的骑楼建筑主要是前铺后宅,下铺上宅、住商合一。楼下是人行交通通道,骑楼建筑柱廊外侧是车辆交通通道。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柱间距一般为3米到5米左右。顶饰、阳台、柱头等形式各异,或庄重大方、或精巧别致,或典雅高贵。
骑楼城的建筑风格大致分为四类,一是仿巴洛克式,这种形式在东南亚和我国南方城市的骑楼中被普遍使用,梧州的骑楼中,巴洛克的建筑装饰符号更加简练,多运用在山花装饰及女儿墙的曲线中。二是混合式这种形式骑楼建筑风格不明显,建筑造型和立面装饰兼有多种风格。三是中国传统式这种形式骑楼延续了我国南方传统居民的特点,底层沿街挑出,长廊跨越人行道沿街布置,楼层正面墙上并排开着两只三扇窗户,立面基本无装饰。最普遍的是现代式,在尺度、结构、材料、造型风格等方面与传统骑楼区别明显。立面处理上舍弃了复杂的装饰,运用了简洁、明快、实用的功能主义的处理手法。
2.2 独特的城市历史文化内涵
历史街区和建筑是城镇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完整地体现某一历史时期城镇的传统风貌,很好的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特质。
一是独特的建筑文化。骑楼汲取了西方敞廊式建筑特征,并与中国内地传统的“檐廊式”建筑形式相融合,杂糅了中西建筑各具特点的立面造型风格,形成了中西结合的建筑特色。二是珍贵的古迹文化。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许多城市是比较失败的,很多珍贵文物和古迹都被拆掉了,但梧州骑楼城的旧城改造是比较成功的,不仅保护了许多著名的古迹,同时更没有割断我们和祖先之间的文化传承。骑楼城区的新旧建筑,都因骑楼而结缘。三是亲切的市井文化。骑楼城在孕育繁华商业贸易的同时,也诞生了独具韵味的市井文化。这种市井风情成为当时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深地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3、梧州骑楼城发展面临的制约问题
3.1 物质条件不佳,基础设施不完善。
骑楼城梧州城市文化建设一个很关键的部分,更是代表着梧州的形象。但是骑楼城内商铺的商品档次低、各种三轮车横穿、卫生状况堪忧、商业功能少,以至很多本市市民都不会去骑楼城休闲购物。而骑楼城经过多年发展还是没有当年“百年商埠”的感觉,而且也只有靠近中山路那一段人气比较旺。
3.2 商业经营方式单一,弊端明显。
骑楼城沿用传统的经营方式主要是租用沿街的骑楼店面,实行小规模销售。仓储空间的不足迫使大量内街民宅被租用为仓储,容易导致内街的环境混乱同时也带来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
3.3 骑楼文化的式微。
富有特色的骑楼建筑需要修缮整饰,未能充分发掘固有的梧州历史文化内涵使其升华为该区域的标志性景观;骑楼狭小的店面与现代化大型商业经营构成了尖锐矛盾,其界面连续性与传统天际轮廓线被不断插入的大型商厦所打破;狭窄的骑楼街道无法充分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要,有政府代表提出把它列为道路拓宽改造的对象。
4、骑楼城的文化传承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规划
4.1 调整骑楼城产业结构,推动功能转型
多年来河东骑楼城一直凭借位于旧城中心的区位优势拓展大批量的贸易模式,然而近年来随着梧州城市向西向北方向拓展,城市空间结构从原来以老城区为单一中心向多中心跳跃式发展,河东骑楼城向贸易中心这种高级形态发展,从而摆脱大量货流和交通流的聚集,走向集约利用土地,综合使用空间的道路,骑楼城可以很好地结合新的经济形态找到出路,同时又能做到文化传承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4.2 探索文化市场的多元合作模式,大力发展骑楼文化产业
城市民间艺术一般都深藏在城市的历史街区。历史街区孕育了地方民间文化艺术,承载了千百年来的民俗和风情,闪烁着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因而也构成了地方文化旅游景观的精华。
一是建立有影响力的影视摄影基地。梧州骑楼城是全国保存最完整、最具岭南特色的骑楼建筑,其建筑风格和特色具备了拍摄民国时期岭南风貌和现代岭南人文风情影视剧的最佳场景条件。梧州骑楼城影视摄制基地的成立,将为影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搭建一个新的平台,对促进广西影视产业的发展,促进梧州文化、旅游等的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推动作用。二是营销文化旅游和美食一条街。除了一年一度的宝石节期间举办的旅游嘉年华外,骑楼城本身就应融合梧州发达的饮食文化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骑楼城即使再模仿步行街等的商业模式也是无济于事,因为游客已经疲惫不堪,这是需要的不是继续购物打“疲劳仗”,需要静态的具有休闲调剂功能的场所和环境。三是打造民间艺术文化乐园。艺术总是人们追求的对象,只是不同群体所求各异而已。梧州的市民和各地的游客同样希望能找回属于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天地,骑楼城就是最好的选择,实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民众回归,是发展民间文化产业的很好途径。
4.3 建立专门部门,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法规
应成立强有力的历史街区保护领导机构,集中协调有关部门的工作,可以仿效欧美的成功经验,设立专门的专家委员会,由来自不同领域包括历史文化保护、文化产业发展、法律、房地产开发等专业人士组成,共同推动骑楼城改造发展的规范化运作。
5、结语
骑楼建筑的形态和空间环境不仅体现了一种物质空间结构,还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人们特定的社会生活模式和组织交往结构,这些都同当地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联,并作为其所处社会环境的独特映像而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参考文献:
[1]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55
[2]周岚,陈闽齐,王奇志,等.城市空间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231
[3]申洁,许泽凤.城市文化传承视角下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思考[J].中国知网.2009.12
[4]郭湘闽.传统骑楼文化延续―广州市一德路传统骑楼商业街区可持续更新研究[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26(3)132-137
[5]邓忠民.试论骑楼商业街的发展和保护―兼谈梧州市旧城改造的一些探索[J]广西土木建筑:2002,27(4)278-279
一、 城市建设硬件的规划
商住楼越来越高、道路越来越宽、绿地越来越多、广场越来越大、立交桥越来越气派……无一不在显示着城市的“跃进”与“繁华”。如果说这些是城市的硬件,那么与之相匹配的高素质的市民无疑就是一个城市的软件。打造一个文明、和谐、宜居的城市不仅需要政府在城市硬件上有大投入、大手笔,更需要市民文明意识的提高,道德水准的提高以及对我们生活城市责任心的提高。城市化是每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巨大的,也大大推进了工业化进程。但必须正视的是,许多城市“摊煎饼”式的发展,使得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内在作用,特别是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方面的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出来。我认为,目前我国城市发展需要一个相对巩固的稳定期,即不仅注重外延扩张,更应从效益入手,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经济中心和城乡联系纽带的作用。换句话说,那种“摊煎饼”式的发展之路不能再继续走了。
二、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城市发展大体上要遵循如下三个原则:一是经济效益原则。必须强调的是,不能把经济效益仅仅理解为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增加额和投资收回期限,还应该包括城市结构、功能的合理性,居民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善,生态环境的状况,交通运输和同国内外市场的联系,以及它对我国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影响。二是历史文化原则。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本身就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和历史积淀。三是地理地质原则。一个新的交通枢纽的形成,一个新的矿产和工业基地的兴起,以及在适于开发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地区建设新的城市等等,都必须考虑当地的地理地质条件和周围的地理环境。至于要注意的倾向,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一,要注意避免城市形态(建筑风格)和产业结构趋同化,不要淹没了自身地理区位的特点和城市的个性;二,在注意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城市“文态环境”建设。文态环境是指建筑风格要体现民族特点,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并且与区域地理环境和民风民俗相吻合;三,注意区域协调,不能一味追求大而全,如珠江三角洲建了六七个机场,不仅使大量资金积压,而且利用率也很低;四,城市发展要依据城市规划与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的原则,不能是沿着公路发展:公路修到哪里,房屋就建设到哪里,因为这种做法破坏了区域整体环境,城市功能被肢解,基础设施难以配套,集聚效应得不到发挥,基本农田难以保护,土地利用率也相当低下。
三、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资源。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人才资源。这四大资源状况,是体现一个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城市的人口规模、地域空间规模都不能脱离自身的资源状况,离开自身资源状况的发展是一种盲目的发展,不可能可持续发展。二是区域经济基础。一个城市的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它必然与区域经济环境相联系,城市发展状况本身就是区域经济基础的反映。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是一种互相补充和互为条件的关系。我国已形成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等几大城市群体就说明了这一点。有了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和基础,城市才能可持续发展。三是生态环境基础。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基础,如果一个城市内部环境和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不可能可持续发展,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观点是不可取的。这方面我国不少城市都有深刻的教训。四是城市形象产品与城市形象特色。这是城市辐射力与吸引力的外部条件。城市具有了强大的辐射力与吸引力,城市的知名度才能提高,人才、物资、资金才能流向你那里,进而才会产生集聚效应。一个城市的领导者与决策者从制订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到具体的发展规划,都要从上述四个方面着眼。
保护城市环境资源。城市建设必然意味着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开发利用应以有利于长远发展,至少不危及后人利益为前提。人大工作的超脱性、全局性决定人大相对于具体从事建设管理的“当局者”们有更清醒的头脑和长远的目光,因此,应把保护城市环境资源作为围绕促进可持续发展进行的监督重点。这方面的监督内容主要包括治理污染、节约土地,保护河湖山林和历史文化遗存等。抓好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的决定。重大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多,对城市环境影响大,事关城市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避免决策盲目性,使“百年大计”变成“百年遗憾”,人大有权并应该将其纳入重大事项范畴,行使决定权。
四、 结论
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施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艰巨的综合课题,它既涉及经济、法律、政治、社会、教育等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理论与实际政策,又涉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工业、农业、交通、通信、医药、化工等各方面的原理与技术。要适当控制城市规模,新兴城市要合理、科学地利用现有城市土地,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老城市要注意用改造旧城区来求得发展与繁荣。很显然,内涵发展可以巩固数十年工业建设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成果;可以节省大量工业用地和基本建设投资,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和提高技术队伍质量;可以从物质化劳动与活劳动的节约中实现生产总量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赵黎明,董大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5, (01) .
[2] 殷建民,罗鹏.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 (03) .
[3] 秦耀辰,张二勋,刘道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评价-以开封市为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4] 捷. 现代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思考[J].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1997, (04) .
[5] 王静文,朱庆. 面向信息化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探讨[J]. 武汉大学学报, 2005, (04) .
[6] 王经武,彭珂珊. 中国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2, (01) .
[7] 张晓明.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1) .
[8] 杨庆琴. 搞好城市环境保护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0, (S1) .
[9] 罗景华,吴建荣. 实现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需要观念创新[J]. 城乡建设, 2002, (06) .
城市规划的研究指出了我国城市的发展方向,勾勒了未来城市的发展蓝图。因此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城市规划决策是否合理科学变得尤为重要。直接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的发展进程。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城市规划的一些可行方案,仅供参考。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观;城市规划;问题;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规划的出现证明了我国人民的社会文明发展到了一定高水平阶段,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随之出现的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因此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还需要统筹规划,并且在制定城市发展方案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依赖于城市规划,并且以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城市要想合理发展,就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充分了解城市自身的性质和特色,分析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只有在科学城市规划方案的指导下,才能逐渐实现一座城市的最终发展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城市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多,城市规划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规划步骤主要包括资料的收集、城市经济状态分析、 城市性质和发展情况分析、城市规划目标、制定目标实施方案、分阶段实施以及建设规划的管理等环节。一般情况下,城市规划的着眼点应该是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的重点是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但是在目前的城市规划过程中,相关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城市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城市建设缺乏有效的实施措施和必要的保护手段,导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在很多大中城市开始出现能源短缺、道路交通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城市人口密度分布不均、水资源紧张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给城市的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而且给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城市规划部门应该正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充分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但是由于城市规划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实施的时间较短,城市规划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譬如,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过渡时期, 受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的影响,城市规划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没有有效结合在一起,而且很多城市的城市规划编制目标不明确,没有从本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 城市规划目标的盲目性较大,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情况, 导致很多城市规划方案先天不足。为此,为了保证我国城市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建设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前提,并积极探索与城市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理论方法,保证城市经济、文化、资源、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越来越突出,城市扩张也在不断加剧。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城市的发展尤为突出,但是由于城市建设的极度扩张,也留下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城市规划方面,也逐渐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规划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问题的的存在,使得城市建设在质量上粗制滥造,影响颇深。在城市规划方面,我们对存在的问题进入浅显的探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1、城市规划存在随意性
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是保证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了良好的计划指导作用。城市规划的涉及面之广,已经囊括了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不过,在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加剧中,城市规划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由于建筑行业追求效益最大化,以及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在利益的驱动下对城市规划不断的任意更改,并没有在实际的运作中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的合理要求进行操作,表现出了在城市规划方面存在的随意性,这就为城市规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难度。
2、对名胜古迹的保护意识欠缺
在城市规划中,人们往往会忽略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例如在文化遗产、名胜古迹等方面,没有合理的规划,使得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是一个城市兴起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同时也在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对风景名胜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城市建设中极为重要。然而由于在城市规划的引导和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的素质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保护意识,在风景名胜的保护上并没有制定完全合理的计划,使得许多风景名胜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3、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生态环境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人们在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重要方面。在城市建设中,由于城市规划的不合理,或者城市规划实施的滞后性和不便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污染和浪费也极其严重。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为人们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在城市规划的制定上越来越重要。
4、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
在城市建设中,效益永远是持久的话题。在制定城市规划时,相关研究管理人员由于利益的驱动与一些不法开发商沆瀣一气,严重影响了城市规划的质量和职能。在城市规划的实施上,施工单位也并没有贯彻城市规划合理要求,在施工建设中盲目只求利益最大化,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的质量,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5、城市规划不具有前瞻性
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具有指导和牵引作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是提升城市建设质量的保障。然而,现在的城市规划在前瞻性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现在的城市建设中公共交通和下水道的疏通排水方面存在着极大的问题,交通拥挤、车道狭窄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得人们行车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碍。在下水道的排水方面,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疏通通道,是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存在诟病,尤其是在近两年连降暴雨的情况下尤为突出,在暴雨之后,许多城市成为“水上城市”。这就是城市规划在前瞻性上,没有为将来的发展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
6、城市规划生搬硬套
在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应用上,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许多城市在制定城市规划时直接完全套用一些主流城市的规划方案,没有联系自己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城市建设上没有发挥城市规划的作用。在城市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极为突出,施工单位没有联系实际,完全套用一个模式,使得城市建设过程又发了一列的施工问题,城市规划的生搬硬套在城市的发展中严重影响了其进程。
三、 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国家的资源相对短缺,城市是我国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各类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应该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保证城市发展逐渐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推动城市发展实现。
1. 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
要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不仅应该包括常规规划内容,而且应该综合考虑城市自身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城市发展规划应该建立一个可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构架,城市规划的制定人员应该综合考虑可能影响城市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以城市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城市规划的指标,将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消耗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规划,进而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规划新思路,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超出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在城市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下,形成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并再次与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如果不达标需要再次改正, 直到修正后的规划方案可以满足城市自身的环境和资源承载力为止。
在城市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三点内容,其一,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应该是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应该强调城市资源供给力与城市环境承载力,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城市规划提出的要求。其二,城市规划的内容应该将城市的经济、人口、资源、社会、环境等都纳入规划计划中,保证以上各个因素互协调促进的前提下,不断扩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其三, 城市规划方案应该以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作为一个重要控制点,也就是说城市规划不能超出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另外,现阶段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都在逐步提高,所以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方案制定时,可以不完全受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限制,可以适当增加城市系统的发展规模。总之,为了保证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良性互动,城市规划必须引进资源供给力和环境承载力指标。
2. 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是综合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应该坚持综合性原则,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应该可以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并在一定科学理论指导下分析城市社会、资源、人口、经济、环境等各个领域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综合性指标, 确保该指标可以较为全面的反映和测度城市的发展状况。
其次,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应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确保指标体系的复杂性和简型相统一,同时充分考虑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充分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可以得到广泛推广使用, 同时还可以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指标体系的内容应该简单易懂, 可以为大众所接受, 另外, 在制定指标时应该使用现有的相关规定标准和统计资料,以保证该评价体系的权威性和可行性。
再次, 应该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针对性, 对于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有所不同,各大城市应该严格依照本城市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发展目标制定适合自身的评价指标, 使其真正发挥对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导向作用。
最后,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定指标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评价指标中的指标数据都应该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既要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真实情况,又要符合城市系统分析和生态学原理, 指标数据来源应该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确保评价指标的定义准确,并且可以量化处理。
四、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统一
在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的情况下,城市规划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如何制定更好的城市规划方案,显得尤为突出。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有效统一问题上,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向。
1、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展的意义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问题上,人们普遍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产生,源于经济类型的转变发展,是运用规定的区划方法,对所研究对象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主要是针对土地的开发以及城市建筑等标的物进行划分,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
历史证明,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极大的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在传统的详细规划中,制定计划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对计划的实施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对于传统的规划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灵活性,也为计划的事实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
2、城市设计发展的意义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的整体发展为切入点,侧重的并不是建筑本身,而是针对整个城市的设计,这样的一个宏观环境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更好的想象空间,激发了设计人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城市设计致力于改造人们的空间环境,为人们营造更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在城市建设中存在重要的作用。现在社会的城市设计已经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城市设计桎梏,不再建简单的追求外观上的设计,而是只求设计层面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城市设计是独立与城市规划之外的,与城市规划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城市设计的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制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3、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融合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在城市的建设中相互独立,却也在逐渐的走向融合,合理的统一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不可阻挡的趋势,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有效统一,对城市的总体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
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有机统一,为城市的总体规划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实施基础,使得城市规划在方案制定与有效实施上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可以极大的推动城市建设的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由此可见,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有机统一在今天看看来,已经势在必行。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保证城市社会、经济、资源、人口、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有利于我国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1] 王建国, 王兴平. 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新型城市化下的趋势[ J ] . 城市规划, 2011( 02) .
[ 2] 范先明. 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J ] .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05) .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可持续 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个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 城市规划与管理一直是城市建设实践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难题,只有城市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焦点之一。在可持续发展科技行动中,需要开展城市现代化和城市持续发展研究,为城市现代化和持续发展提供战略、规划、设计、管理的理论模式,建设健康、安全、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一、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发展规划已经由关注生态、环境、容量到关注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通过建立社会公平、经济持久力以及环境责任的规划体系,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了通过城市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有大量的规划要素需要关注,它们可能会影响城市发展的可持续价值.可持续发展最传统的、狭窄的解释首先强调满足人类需要、保持对后代环境资本和未来的公平。最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也来源于这个观点,从社会改革到政策分析,大量考虑了满足人类需求,但是又忽略了其它的可持续发展要素,如促进社会公平,避免对其它资本不可避免的伤害,扩大政府执政效果,以及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城市也应该是被作为一个生态体系来考虑,人类应该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复杂关系,并思考如何管理自己的活动来满足人类需要和环境利益。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一个能够持续地进行调整来满足居民生活,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同时依靠提高环境保护能力来达到这一目的。目前,可持续城市管理面临巨大挑战,需要解决由城市发展而产生的问题,需要认识到城市自身应该提供许多潜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将这些问题转移到其它空间或转移到未来。职能部门的组织方式和行政体系应适应环境体系。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管理具有一些关键内容:集成、合作、辅助、同步等。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城市发展战略所体现的理念反映了城市发展前景,通过行动计划来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二、可持续发展策略
1 建立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线的城市规划调控体制.城市规划是空间调控的主要工具,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市规划已经建立起从宏观到微观、从长期到近期的规划体系,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划管理体制。因此,应积极建立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线的城市规划调控体制,把近期建设规划及其年度实施计划当作加强城市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抓手,努力把空间、项目和财政资金有效地统一起来,形成政策合力。
2 要坚持统一协调,确保规划先行。城市规划管理要做到合理布局、特色鲜明,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市场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制定和实施。要坚持 “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综合协调,做到既要考虑城市总体布局,也是考虑城市某个区域的布局。在规划过程中,实行规划公示制度,建立规划分级审批制度,保证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同时, 让群众多了解、 监督规划的实施,减少规划实施时的阻力。强化执行体系 通过“合作制”的建立,可以强化执行体制的完善,不仅可以加强执行力度,而且还可以与民间实体进行合作建设,从而保证公共投资的导向与规划目标的紧密结合。从而有效地引导开发商的投资行为,促进城市规划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 用新资源观促进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新资源观拓展了规划领域,丰富了规划内容,催生了复合规划和和谐规划。复合规划是以空间规划为主要载体,综合了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内容信息的一种规划模式,通过复合规划,可以有效明确资源配置原则和方向,保障公共利益,保障稀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规划。
4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体系。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前进,传统的城市规划政策和管理措施已经很难与可持续发展形成统一战线,因此,在城市建设方面,应该从全局考虑,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城市规划政策和管理办法,这样才有利于我国城市建设的健康平稳发展。 从城市层次来看,可持续发展显示:可持续发展不是仅靠政府可以取得的,还应该制定可持续框架。在此范围内,与其它参与者保持一致的、协调的行动。可持续发展城市所使用的资源不仅满足当代需求,同时保护着足够的资源为后代所使用,它为居民寻找一种更好的、高质量的生活,同时通过减少浪费、防止污染、提高效率以及开发当地资源来推进当地经济,以保持自然的能力。可持续城市是综合了人类、自然和经济因素的充满活力的体系,它们相互依存,彼此促进。
城市是否能健康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应对环境的挑战和获取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GDP的增加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更不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指标,综合管理、效率、社会友好、环境友好才有助于社会稳定地、可持续地发展。我国一些城市的管理者已逐步建立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带头将这些理念落实在城市的规划和管理中,“创新型城市”等,为其它城市的建设、发展、管理提供了标杆作用,为更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教训、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志勇.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城市发展———机遇与挑战.2009.4
[2] 刘国新,王君华.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综述.特区经济[J].2006,5
[3] 陈光庭.世界大城市发展与管理的新探索.北京社会科学院,1 995年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实践指导
前 言:众所周知,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各种资源的聚集地,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是人类生活的场所,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城市的环境和资源已经无法再继续满足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密集、住房紧张以及交通拥挤等弊病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城市建设的推动器,能够发掘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是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力。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仅能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还能促进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对城市建设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一、城市发展及可持续理论概述
1.城市发展
城市的发展一般经历了启动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时期。关于城市的发展,有一些人认为经济增长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为它通过提供就业机会从而促使经济实力得到提高;还有一些人认为技术才是城市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改变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增大它的环境容量;还有一些人认为人是城市发展的组织者和调控者,是城市建设的实践主体,城市的本质就是人的聚集,因而满足人的需要就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
2.可持续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在八十年代所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换句话来说,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人类的子孙后代能够得到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由于我国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的基础薄弱,所以选择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彻底摆脱贫困、创建高度文明的明智选择。可持续理论是一种新的持续发展理论,是全新的发展战略,它主要以地学、生物学、生态学、资源学、环境科学、人地关系学、社会科学与高新技术科学等学科为基础支撑。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仅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体现,也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态度,只有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彻底的运用到经济建设当中去,才能促进社会、资源的和谐发展。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1.人口增长与城市空间不融合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的人口,尽管人口数量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数量的多少仍然可以促进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加之我国城市土地的利用率高,集约化发展趋势十分明显,特别是在城市中的人口密度最高,摊大饼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城市集约发展的需求。如果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也会加剧,使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
2.城市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城市规模和建设用地指标不断的矿大和提高,人均建设用地不断压缩,城中村问题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住房问题也是我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由于房价与收入不成正比,以至于出现了锅居、蚁族等人群,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交通拥堵同样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通病,早晚高峰的交通堵塞严重影响了城市的运转效率,降低生活品质;教育覆盖面相对较窄,难易满足外来务工子女人数的增长和医疗机构难易满足普通就业者的需求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压力也是制约城市发展的原因之一。
3.生态环境压力过大
人口的增长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会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城市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对城市排污设施造成较大的压力;航海海运的发展对海洋生态环境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沿岸生态环境和城市周边山地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使得自然物种的生活空间不断压缩;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增长空间有限,很难满足人们的正常需求。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城市建设的指导
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优化经济结构,强调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规划和建设信息网络,形成辐射全国各地、走向世界的信息产业基地;加快以科技服务、社区服务为重点的服务业的发展,形成覆盖范围广、服务水平{、渗透到各行业、千家万户的综合服务体系;积极规划好旅游产业,要在特色旅游上下功夫,创立一批区域性特色“旅游品牌”,发展规模旅游,使之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
2.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3. 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构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首先要使工业布局规划结合城镇规划,防止境外污染型工业向本市的转移,减少污染性的工业技术和方法;其次推行清洁生产,增加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发展环保产业;再次要从景观生态的角度来统筹安排城乡园林绿地的系统规划,在保护优美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良性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具有水乡和基础景观特色的园林式的现代化城市。
4.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首先,要积极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是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要重视外来人口的管理,在规划中合理安排外来人口及流动人口的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其次,从人文生态角度出发,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完善社区物业管理、社区供给与保障、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等多功能社区中心的结构规划。还要大力发展先进的职业教育,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大学适龄人口接受教育的比例,引进人才,搞好科学技术的开发、转化与应用。
结束语:城市是发展的载体,而人是城市发展的主体,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才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和目标。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应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维护和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和社会承受能力为最高宗旨,以社会、经济和环境最佳综合效益为指导思想、原则和最终目标[16]。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实际上就是协调三方面的利益发展经济,公平地分配发展的成果,同时确保这一过程不损害城市生态系统,最终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体现大多数人的价值,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黄洵,黄民生.基于能值分析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5(1)
(一)大会背景和宗旨
近年来,在国际和国家事务中,城市的影响力快速提升。据估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的70%将生活在城镇。伴随城市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面临着社会与人口变化、科学技术发展、文化多样性、环境可承载力、健康与安全等多重挑战。为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和推动下,近年来建设学习型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各地政府应对各种挑战、促进城市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策略。2013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为全球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行动指南。两年来,国际社会中许多城市运用北京大会成果指导现实行动,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因此,强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交流各地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最新经验,进一步推动全球各地城市的发展,是举办本届大会的宗旨。此外,本届大会是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于2015年9月25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一关键时刻召开的,因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城市”成为本届大会的主题。
(二)大会议程和议题
大会安排了全体代表会议、市长论坛、平行主题论坛、平行地区论坛等交流形式,共有60名左右来自五大洲4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各地市长、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作了交流发言。围绕大会主题,全体代表会议共设了3个子议题,分别为“在全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城市”“为建设学习型城市增强伙伴关系和合作网络”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平行主题论坛的主题是学习型城市建设“如何增进地球公民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如何有助于市民健康和福祉”以及“如何促进包容与可持续经济增长”。
在第一个大会子议题“在全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城市”的交流中,各地城市代表的发言表明,他们通过学习型城市建设,为其市民提供了丰富的终身学习机会,创造了城市更美好的生活,并已受益于参与国际政策对话、行动研究、能力建设和同行学习。在第二个大会子议题“为建设学习型城市增强伙伴关系和合作网络”的交流中,各地经验表明,学习型城市建设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建立跨部门的伙伴或协作关系可以补充政府资源不足,为各个市民群体提供优质的学习机会,但伙伴关系和合作网络的建立取决于管理创新。在第三个大会子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特征”的交流中,发言嘉宾共同认可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城市需要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去实现目标。代表们探讨了如何根据北京会议的《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特征》(以下简称《主要特征》),运用科学的监测方法和一系列可操作的指标体系以监控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进程。
(三)大会成果
通过与会者的深入研讨和经验分享,大会探究了如何通过终身学习更好地帮助世界各地的人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共同实现学习型城市在推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基石作用。在大会闭幕式上,全体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了《墨西哥城声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城市》(以下简称《墨西哥城声明》)。大会还授予了包括中国北京、墨西哥墨西哥城、芬兰埃斯波、英国斯旺西等在内的全球12座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建设奖”。这些城市分别在不同的主题论坛中分享了各自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经验与成效。墨西哥城市长表示,“我们要建设一个更加灵活的社会,以保证全民都能够便利地获得学习机会和学习工具,增进其各方面的技能,以更好地迎接21世纪的挑战。”可以预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该奖项的设立以及相关国际网络的建设,将激励更多的城市按照《主要特征》并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各种创新。因此,本届大会必将成为推动全球和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将更好地促进终身学习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难以替代的作用。
二、中国之声
从北京会议和墨西哥会议情况来看,中国在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少参加北京会议的国际代表表示,他们对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等领导的讲话中提及的中国政府对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认识和行动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北京这一历史古都的市民学习和创新活力有了感性的深刻认识。不仅如此,在北京主办的首届学习型城市大会上发表的两个重要文件――《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以下简称《北京宣言》)和《主要特征》,其背后也凝聚了中国政府和学者的智慧与心血。
(一)代表参会
在墨西哥大会上,36位来自中国的参会代表团使中国成为除东道主之外参会人数最多的国家。他们分别由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北京市、上海市、杭州市、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和城市组团成行。不仅如此,与会的中国代表还在主会场和分会场交流经验、发表见解,宣传中国特色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理念与实践。中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建同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作了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城市:进展与任务”的演讲,介绍了2013年以来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在政策、实践、理论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及下一步的重点任务。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主持了亚太地区分论坛,在推动亚太各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经验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北京、上海、杭州的代表分别在大会的不同专场中作了交流发言,介绍并宣传中国各地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最新进展、典型经验和监测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策略与方法。
(二)资料传播
中国代表团还在大会展台上提供了《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发展报告》《方兴未艾的全民终身学习――2015年社区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北京2013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为了每一个市民的终身发展:上海建设学习型城市促进市民福祉的探索》等十余份英文版文件或研究报告,成为本次大会提供文献资料种类最多的国家。如果说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在北京的召开使世界对中国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在第二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上中国代表团的种种努力,则以多种方式进一步发出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中国声音,展示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当今世界学习型城市建设潮流中独树一帜的丰富实践和特色经验。事实上,我国早在2001年就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并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报告中得到了持续体现。中国在国际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参与和担当,表明中国已经在这方面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未来发展
(一)国际动向
从两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的情况来看,国际社会已经达成高度共识:教育与终身学习对于市民,对于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其重要性与日俱增。北京会议的《主要特征》已逐步成为指导世界各地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行动指南。它提出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三大目标”(一是提升个人能力,促进社会和谐;二是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城市文化;三是实现社会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六大任务”(一是在学校教育体系内加强衔接,全面提高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二是重新激活家庭和社区学习;三是提升职业培训和工作场所学习的效率;四是扩展现代学习技术的应用;五是改善并优化学习质量;六是营造充满活力的终身学习文化),以及“三项基础条件”(一是清晰的城市愿景及城市领导坚定的政治意愿与承诺;二是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和社会各界跨部门协作;三是有效发掘利用社会资源的潜力),已成为各国、各地政府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基本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北京大会后也在积极努力,使《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引导世界各国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综合指南,并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两年一次评选全球优秀学习型城市的衡量依据。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依托其终身学习研究所建立了全球学习型城市联盟,旨在吸引世界各地的城市加入其中,分享各自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经验,共同推动各国的相关实践。
当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十分倡导各国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多样化的、富有本土特色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探索。而《北京宣言》和《墨西哥城声明》等重要大会文件则有益于各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增进相关领域的政策对话、行动研究和能力建设。这些成果也十分有利于中国分析自身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现状,明确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国内发展
为了将未来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推上一个新高度,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各地要密切关注国际动向,深入学习两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上的《北京宣言》《墨西哥城声明》等成果文件和世界各地的宝贵经验,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在北京会议后于2014年8月联合颁发的《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的精神,广泛传播终身学习及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城市的理念,将学习型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从我国国情出发,在过去几年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从立法推进、制度建设、设施建设、队伍发展等多方面夯实工作基础。
关键词:城市规划;问题;可持续发展;控制性;统一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未来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依赖于城市规划,并且以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城市要想合理发展,就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充分了解城市自身的性质和特色,分析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只有在科学城市规划方案的指导下,才能逐渐实现一座城市的最终发展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城市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多,城市规划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二、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城市规划存在随意性
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是保证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了良好的计划指导作用。城市规划的涉及面之广,已经囊括了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不过,在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加剧中,城市规划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由于建筑行业追求效益最大化,以及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在利益的驱动下对城市规划不断的任意更改,并没有在实际的运作中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的合理要求进行操作,表现出了在城市规划方面存在的随意性,这就为城市规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难度。
2、对名胜古迹的保护意识欠缺
在城市规划中,人们往往会忽略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例如在文化遗产、名胜古迹等方面,没有合理的规划,使得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是一个城市兴起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同时也在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对风景名胜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城市建设中极为重要。然而由于在城市规划的引导和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的素质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保护意识,在风景名胜的保护上并没有制定完全合理的计划,使得许多风景名胜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3、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生态环境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人们在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重要方面。在城市建设中,由于城市规划的不合理,或者城市规划实施的滞后性和不便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污染和浪费也极其严重。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为人们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在城市规划的制定上越来越重要。
4、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
在城市建设中,效益永远是持久的话题。在制定城市规划时,相关研究管理人员由于利益的驱动与一些不法开发商沆瀣一气,严重影响了城市规划的质量和职能。在城市规划的实施上,施工单位也并没有贯彻城市规划合理要求,在施工建设中盲目只求利益最大化,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的质量,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5、城市规划不具有前瞻性
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具有指导和牵引作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是提升城市建设质量的保障。然而,现在的城市规划在前瞻性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现在的城市建设中公共交通和下水道的疏通排水方面存在着极大的问题,交通拥挤、车道狭窄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得人们行车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碍。在下水道的排水方面,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疏通通道,是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存在诟病,尤其是在近两年连降暴雨的情况下尤为突出,在暴雨之后,许多城市成为“水上城市”。这就是城市规划在前瞻性上,没有为将来的发展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
6、城市规划生搬硬套
在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应用上,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许多城市在制定城市规划时直接完全套用一些主流城市的规划方案,没有联系自己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城市建设上没有发挥城市规划的作用。在城市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极为突出,施工单位没有联系实际,完全套用一个模式,使得城市建设过程诱发了一列的施工问题,城市规划的生搬硬套在城市的发展中严重影响了其进程。
三、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国家的资源相对短缺,城市是我国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各类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应该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保证城市发展逐渐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顺利实现。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是综合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应该坚持综合性原则,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应该可以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并在一定科学理论指导下分析城市社会、资源、人口、经济、环境等各个领域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综合性指标,确保该指标可以较为全面的反映和测度城市的发展状况。
四、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统一
在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的情况下,城市规划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如何制定更好的城市规划方案,显得尤为突出。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有效统一问题上,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向。
1、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展的意义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问题上,人们普遍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产生,源于经济类型的转变发展,是运用规定的区划方法,对所研究对象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主要是针对土地的开发以及城市建筑等标注物进行划分,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
历史证明,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极大的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在传统的详细规划中,制定计划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对计划的实施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对于传统的规划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灵活性,也为计划的事实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
2、城市设计发展的意义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的整体发展为切入点,侧重的并不是建筑本身,而是针对整个城市的设计,这样的一个宏观环境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更好的想象空间,激发了设计人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城市设计致力于改造人们的空间环境,为人们营造更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在城市建设中存在重要的作用。现在社会的城市设计已经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城市设计桎梏,不再建简单的追求外观上的设计,而是只求设计层面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城市设计是独立与城市规划之外的,与城市规划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城市设计的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制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3、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融合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在城市的建设中相互独立,却也在逐渐的走向融合,合理的统一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不可阻挡的趋势,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有效统一,对城市的总体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
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有机统一,为城市的总体规划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实施基础,使得城市规划在方案制定与有效实施上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可以极大的推动城市建设的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由此可见,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有机统一在今天看看来,已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王兴平. 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新型城市化下的趋势[J]. 城市规划,2011(02).
[2]范先明. 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05).
关键词 广州,地铁,整合建设,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
文献[1]提出了地铁整合建设的概念。所谓地铁整合建设,是指将地铁建设纳入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的有机系统,使地铁建设能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并与各种交通工具之间能有序衔接、协同发展[1]。这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一种地铁建设模式。包括地铁在内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是城市这个有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建设地铁不仅在于疏通城市的血管,更是为了协调城市有机体真正地、持久地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把地铁建设与城市的其他功能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广州市高度重视地下空间的开发,掀起了新一轮地铁建设的热潮,地铁建设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热点。如何把发展地铁与广州市的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广州市地铁建设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1.1 广州市地铁发展的背景
广州市地铁的发展适应了整个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20多年来,广州市的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从1965年前的54km2(只设置了荔湾、越秀、海珠、东山等4个区),到1987年达到136km2(增加了芳村区、天河区、黄埔经济开发区);1990年以后城区扩大到259km2,2000年6月番禺、花都撤市设区,使广州市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到3718.5km2[2]。不断扩大的城市空间,需要选择一种快捷、安全、绿色的交通手段来增强区域间的可达性。地铁无疑是首选。
1.2 广州市地铁发展的现状
1999年6月28日,广州地铁1号线全线开通,增强了广州对南海、佛山等周边地区的吸引和辐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2003年6月28日地铁2号线三元里到琶洲段的开通运营,广州市“一横一纵”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骨架基本形成。如今广州市正在建设地铁3号线,建成“一横两纵”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络骨架(见图1)。北起科学城,南止于南沙的地铁4号线也已经开工建设,进一步加大了线网覆盖范围。
2 地铁整合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现代城市建设必须注重其可持续发展性,即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的共同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扩大城市空间容量,更需要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经济高效、环境优美、居民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才是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地铁的整合建设迎合了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涵义
节约型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建设节约型园林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点,也是园林绿化行业更好的发展的前提。在建设节约型园林过程中,要考虑生态环境的平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节约型园林建设的根本实质与内涵是园林绿化中的可持续发展、低成本等特性。
二、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与认知分析
1、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
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就是运用植物构建良好的人工生态系统,同时围绕着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区建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植物的功能。以生态理论为建造的基础,建造一个高效、稳定的园林城市,实现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自然三者的协调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人为本,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保证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自然的发展则必须优先保持自然生态,使开发建设在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2、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分析
(1)建设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我国当前的具体国情就是,城市化与工业建设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并日益突出,如果不能有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会严重阻碍我国的持续发展,而且还会对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在现阶段,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激增,城市绿化用地逐年减少,给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增加了困难。为了在这一条件下,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并提高景观效应,以获取更高的生态效应和社会效益,应当不断调整园林的绿化措施,采用优化模式,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从而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2)建设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符合时展需求,在解决城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以及资源问题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城市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而且能够显著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然而,在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如盲目的开发与建设,对环境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坏,甚至有些项目未经细致的实地考察,而盲目的照搬经验,这些都不利于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发展。
三、节约型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1、盲目建设园林绿化
在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中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处理好城市、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保障园林绿化的建设。实现人类的生活环境和水平的提高是以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和文化的资源、提高环境保护为前提的。然而当今社会有些城市过度注重经济效益而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如破坏水环境和水质,破坏水平衡,盲目的开湖和填湖。一些地方的自然景观被开发和破坏,从而打破了生态平衡和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友好关系。同时,一些城市过度重视现代化建设,形成了浪费奢侈的不良现象,与节约型园林建设不相符。
2、过分强调园林绿化的表象
过分重视了经济效益而忽视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只关注了园林绿化建设给城市带来的表象优势,却不注重园林绿化建设对于生态的平衡和城市的环境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使得园林绿化没有起到对环境很好的改善,对宝贵的资源的一种浪费。一些城市过度的建设广场、灯光等,既浪费钱,没有建立良好的节约型园林建设,也体现了重视园林建设所带来的表象给人类和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四、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分析
1、保护和发展城市生态结构
一般来说,一个地域的物种可以形成群落,而城市的群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基本已经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结构,因而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当中,应当首先选择能够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物种,并在此基础上对物种的布局进行改善,从而促使当地的绿化形式更加合理。因此,在开展园林绿化之前,应当先对城市的结构进行充分的分析,将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建立在原有植被的基础上,在加强园林绿化的同时,使得绿化物种得以丰富,从而提高城市物种结构的稳定性和自我恢复能力,将园林绿化施工所产生的破坏降到最小程度。另外,在绿化施工之前,还应当通过调研找到城市绿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并制定合理的解决办法,可以通过引进新物种,从宏观上改善生态绿化建设。因此,城市园林绿化的关键在于保证植物的多样性,在实现园林绿化群落垂直结构的同时,并形成一定的层次,从而为植物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为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规划设计合理
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并制定长远的计划,要学会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不能模仿他人的模式,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要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和设计绿化,尽量减小草坪的单纯空间,加大绿地和树林空间。要尊重和保护城市原有的自然资源,不能大肆开发,要考虑养护和管理的实际情况,做到节约型园林绿化
3、、发展空间绿化,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不影响城市绿化用地的前提下,对城市中原有的生态绿地、水面、苗圃等实施有力的保护,尽量以最小的改动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用最少的绿地打造高效的园林绿化环境,使得每个人工元素都能被覆盖绿色元素,走出一条节地型绿化道路,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如人口密集的区域,土地资源比较有限,可以充分利用墙体进行垂直绿化,或在桥体等地方实施绿化。采取空间绿化,不仅可以丰富城市景观,增加氯含量,而且还能具有滞尘、降温等作用,将绿化用地不足的问题有效解决。加强城市建设,有效协调城市建设与绿地保护的关系,做好自然植物群落的保护工作,特别是自然山、树与湿地等,对城市中的大树、古树做好存档管理,加强管理,减少再开发和再改造,降低园林建设的成本。
4、促进节水型园林绿化形式的开展
我国是人口大国,水资源严重匮乏,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应当全面贯彻节水方针。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首先,由于滴灌技术能够在很多程度上节约水资源,因而在缺水情况比较严重的城市可以加大滴灌技术的推广力度,节省水资源。其次,加大对抗旱植被的研究与推广,从而减少绿化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减少绿地用水。再次,提高节水意识,城市建设领导应当从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绿化方案,严禁因个人喜好而影响绿化建设。最后,采取因地制宜策略。由于生长在当地的植物能够更好适应当地的自然生长调节,因而可选取当地植被进行园林绿化,提高成活率,对建设节水型园林绿化非常有利。
5、加强园林从业人员的工作素质
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人。园林从业人员是建造园林的执行者和设计者,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城市绿化的好坏。具体来讲:一是提高园林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只有优秀的园林设计人员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才能经受住时代的挑战,担当起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二是提高园林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科学素养,只有园林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科学素养,才能提高他们的劳动价值。三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定期开办知识讲座,定期增加专业人员,建立完善的奖罚体制,从而调动起从业人员对园林建造的积极性。
6、规划可持续发展的蓝图
绿化建设依附于园林设计,只有完善的规划体系才能设计出完美的园林绿化景观。一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围绕城市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健康性进行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使制定出的园林规划设计既能得到专家的认可,又能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园林景观经得起专业人员的审核。二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倡导以节约为前提的景观设计,避免在形式上与城市的整体规划不协调的现象,这就要求设计者要有独特的设计理念,摒弃那些不切合实际、铺张浪费的设计。三是只有设计人员与业务人员共同努力,才能推动园林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与经济都取得了较大发展,再加上人口的日益增加,当前很多资源和能源被过渡消耗,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峻,破坏了动植物的生物链,并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步伐,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能够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陆小马.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J].现代园艺,2013,24:119.
[2]陈瑞娟.探究节约型社会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对策[J].现代园艺,2014,11:66-67.
[3]周丹,张丽花.节约型社会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致富时代,2014,04:11.
【关键词】 生态城市 意义 措施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建设生态城市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内涵
生态城市建设是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综合协调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改善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生态城市建设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建设生态城市,就是立足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生态经济理念指导和规范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机制,寻找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培育发展环境。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区域内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理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理论,基本出发点是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核心是生态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
从生态学的意义上讲,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由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建设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效益观、消费观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强调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生态城市建设是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建设生态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生态城市是在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更高一级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模式。生态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营造健康怡人的自然环境,还要具有生态高效的经济环境;不仅要有和谐高效的社会环境,更需要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有利于促进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引导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方向。
2、建设生态城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载体。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更注重人类生活的提高、注重生态文明的培育。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新载体,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3、建设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注重经济效益,更加注重人类福利、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缓解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弥补自然资源的结构性缺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把握好四个方面。
1、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1)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互促双赢,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指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资源和环境将难以支撑,环境安全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也不能脱离经济发展去谈,必须靠发展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问题。因此,既要努力克服重发展轻环保的问题,也要坚决防止一谈到环保就放慢发展、甚至不要发展的倾向,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并进。
(2)正确处理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循环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可以使资源能源得以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传统经济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造成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也致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循环经济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三个原则,使得整个经济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末端处理,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少产生废弃物。建设生态城市,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2、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四个方面。(1)培育生态文化是源动力。要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态知识普及教育,包括科学的资源观、消费观和发展观,努力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政府引导的作用,搭建各类宣传和创建载体,大力倡导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提倡节约和循环利用,把循环理念和生态意识渗透到千家万户,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循环利用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2)发展生态经济是核心。建设生态城市,关键是走节约型、循环型的经济发展道路,也就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经济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对策,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有效途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用循环经济理念抓好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力。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循环经济的自主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