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辅导内容

心理辅导内容

时间:2023-11-23 11:05: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辅导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辅导内容

第1篇

摘要 目的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方法采用固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肇庆学院的全体专兼职辅导员进行了6次共16个小时的团体心理辅导。结果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了辅导员对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加强了辅导员对其自我的分析和认识。结论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行之有效,但团体领导者应实行各高校资源共享,团体成员由各高校辅导员组成。

关键词 心理健康;实践探讨;固体心理辅导;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示范和感召的过程。其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我国高校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由于近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多,相对于专业教师,绝大多数的辅导员在工作任务、责任风险和素质要求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更大。因此,如何使辅导员及时地舒缓压力,释放压力,保持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为辅导员心理减压是我们进行的新尝试。

1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

1.1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自身心理成长的需要 团体心理辅导的独特方式为辅导员们提供了一个多项沟通、交流互动及宣泄负性情绪的平台,辅导员们在对为他们设计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探讨中,在交流信息、解决问题和探索个人价值等方面都可以相互提供和分享多元化的资源,同时可以学习和模仿团辅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去洞察自己,扩大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观(反省)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和认知,在分享和交流中得到改变和提高,实现自我的心理成长。

1.2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自身工作的需要 心理辅导是高校辅导员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辅导员通过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在自我心理成长的同时,可以通过自身的体验、了解,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1.3 团体心理辅导是解决“师源性”心理伤害的需要“师源性”心理伤害主要指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辅导员由于高强度的工作负荷、高危性的职业风险和低职业认同感和个人成就感,非常容易蓄积负性情绪,而这些负性情绪不及时宣泄出去,就很容易将之发泄到工作中去,发泄到学生身上,也就避免不了“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发生。团体心理辅导为辅导员们提供了一个建设性地宣泄和交流的平台。通过热身游戏活动、纸笔练习和绘画练习,我们有理由假设,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方案

2.1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 其总目标是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其一般目标是:通过团体活动,引导辅导员们思考自己的优缺点以及人际关系,通过与其他成员的沟通、探讨,使辅导员们认识、了解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优缺点,并勇于接纳自己的缺点,在团体中培养一份归属感和被接纳感,在体验与他人的亲密交流、彼此信任的同时,学会关心、倾听和体察他人,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接纳与欣赏同事、学生,了解多种沟通方式,增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团体活动,体验、了解、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2.2 辅导员团体的性质 其性质为封闭性、结构式成长团体。团体成员为我校全体专兼职辅导员以及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室”的部分成员。我们采取的是大团体进行热身活动和结束活动环节,小团体进行主要活动(主题探讨、分享)环节的活动形式。每周活动一次,共6次。每次2.5~3小时。活动场所为安静、有能移动的椅子及多媒体的大活动室。

2.3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 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柏恩的人际沟通理论、勒温的群体动力论和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理论,采取集体热身游戏活动:小组纸笔练习、绘画练习、心理剧表演:集体跟随视频做手语操及齐唱歌曲等活动形式。6个单元的内容分别为:第1单元~“第一次亲密接触”,主要目标是使成员相互问相识、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建立小组。第2单元~“我的自我我最知”,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加深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及对自我的探索。第3单元~“生命的价值我探寻”,主要目标是增进团体成员间的深入了解和探索自己的价值观。第4单元~“快乐烦恼伴我行”,主要目标是探索人际沟通的技巧及更深入地对自我进行探索。第5单元~“经历风雨,方见彩虹”,主要目标是挖掘做辅导员工作的优点、探讨应对和解决工作困难的办法及更深层次地探索自我。第6单元――“我的未来不是梦”,主要目标是引导成员思考目前困扰自身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并求得组员的帮助。

3 对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

3.1 对设计方案的评价 经过实践证明:辅导方案的理念是正确的。在辅导中我们所遵循的一个都不能少原则、重资源取向轻问题取向原则、保密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体现了心理辅导的特点,强化了辅导员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辅导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与辅导的内容及形式相一致。但在辅导目标的针对性方面还有待加强和改进。从活动内容来看,大多数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安排是合理的,进行得比较顺利。成员能够通过做游戏领悟到游戏背后的意义,但也有一些游戏做起来秩序比较混乱,且标准不易掌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活动环节需要改进的方面较多。过多地重视了对自我的探索,但对辅导员情绪的管理与调节方面显得薄弱。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探讨,其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强。结束活动环节的设计,应该说是恰到好处的。歌曲的选择比较贴近主题,成员的情绪也比较饱满。

3.2 对活动过程的评价 从6个单元的活动过程来看,三大主要环节活动内容的进行是有序而顺利的。整个活动过程具有安全、温暖、尊重的团体气氛;团体成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辅导关系;每个单元的活动都能够体现出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多项交流。

3.3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由于我们把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定位为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采取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要求全体辅导员必须参加,没有采取辅导前先进行招募成员的办法,所以,导致了辅导员参加团体辅导的动机不强,其参与热情及开放自我程度远远不如一起活动的大学生们,有一定的防御心理甚至抵触情绪,但是他们在主要活动中却表现出内省深刻、总结体会深,理性探讨多的特点。这可能与他们的知识结构、工作阅历有关。

3.4 对活动效果的评价 经过一个轮次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我们认为,辅导员们对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得到普

遍的提高,表现在对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力方面以及将团体辅导的形式运用到教学中和对学生的思想工作方面。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员的心理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多数辅导员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加强了他们对自我的分析和认识。经过调查,对此次团体心理辅导非常满意的辅导员没有:不满意者有两位;大多数辅导员都认为是比较满意的。本轮次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应该说只是第一阶段的方案,今后,我们还将设计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4 对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反思

4.1 辅导前说明会必不可少 辅导员团体我们不进行辅导前的招募工作,但可以通过“辅导前说明会”来培养及强化其参加动机,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说明会的内容可讲解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如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特点、功能、目标、意义等以及我们开展此次团辅的目的及目标,使辅导员们首先了解团体心理辅导、认识团体心理辅导,避免辅导员参加团体的抵触情绪。

4.2 团体成员由各高校辅导员组成 实践证明:对于辅导员团体来讲,采取大组活动,小组讨论的设置为佳。如何能做到既有活动气氛又不对主要活动产生干扰,这个问题应该说是一个难题问题。理想的做法是:实行各高校的联合,来自各高校的辅导员组成一个40人左右的团体,热身活动及结束活动集体进行,主要活动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进行,小组成员的组成力争互不相识,这样,既减弱了辅导员之间因同事关系而产生的防御心理,又保证了辅导员身份的同一性、分享内容的共同性和深入性。

4.3 团体领导者实行各高校资源共享 团体领导者如果是本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对于辅导员来讲,还是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防御心理,毕竟与团辅领导者之间还是同事关系。而团辅领导者是与自己不相识的人,就会使团体成员具有安全感,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各高校心理咨询老师实行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对于个体心理辅导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2篇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涵义

朋辈辅导的本义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朋辈心理辅导指同辈朋友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有学者提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内容主要以促进同学的积极改变和自我成长为工作重心,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传递与辅导作为大学生朋辈辅导工作的核心内容,本文认同采纳此观点。

本文认为朋辈心理辅导可理解为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老师的组织指导下,通过招募、选拔和培训校内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实践感兴趣的学生,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互助等工作,例如积极关注反映同学的心理健康动态、帮助同学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就业中的心理困惑等。朋辈心理辅导员是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及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助手,主要包括各班级心理委员、校系各级心理部学生干部以及学校心理类社团成员。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1.存在两极分化

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差异大,有些是高考失利的优等生,有些是中职学生春季招考生,有些是拥有地利的高中后进生,极个别又是文、体、艺特长生,中学阶段教育背景的差异致使学生在心理成熟水平、学习心理上都出现两极分化,好的同学学习积极、成绩优良、目标明确、全面发展,心智成熟、独立,能够有条不紊的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况;部分同学学习懈怠、成绩不良、浑浑噩噩、业余时间都用于游戏、睡觉等无意义的事情,没有人生规划,心智不够成熟,遇到问题多采取逃避态度,怨天尤人,毫无责任感。

2.团体差异显著

有调查分析得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存在以下特点:

性别差异:高职院校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好于女生,男生在人际关系、个性素质等方面强于女生。

生源地差异:高职院校中农村生源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城镇生源的学生得分,表明农村生源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可能表现出更多自卑感,更易心神不安。

是否独生子女差异:高职院校非独生子女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心理调查因子上得分高于独生子女,表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中可能更多地表现出自卑和心神不安,体验到更多苦闷、焦虑的情感与心境,对事物存在较多的害怕与恐惧感。

3.常见问题集中

有调查分析得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检出率相对较高的心理问题集中在有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三个方面。

三、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现状

1.朋辈心理辅导员知识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包括心理委员、心理协会成员等,他们与本科院校同类人员相比,知识结构多偏重理工科、技能的学习和操作,人文及社会学科的理论知识基础普遍薄弱,即使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有浓厚兴趣,经过专业老师的培训,也很难达到综合类本科院校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更不能与心理专业学生的心理辅导技能相比,因此给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带来客观困难。

2.朋辈心理辅导员缺乏系统培训

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知识结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心理专业师资力量、编制的有限,再加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也需要一个申报、论证、审批的过程,最终导致朋辈心理辅导员多数时间和精力都用于专业学习、实习实训,零碎的业余时间培训和薄弱的知识基础也为系统、专业的培训目标带来现实困难。

3.朋辈心理辅导对象心理特点明显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极分化、团体差异、常见心理问题集中三个方面,因此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应明确目标和努力方向,考虑适合高职院校现实特点的辅导方式和活动。

四、关于朋辈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实施的建议

1.合理定位角色,明确工作重心

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员来自各班级,分别住在不同宿舍楼,因此应实现及时反映班级或身边同学的心理动态的功能,提供相关信息协助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开展咨询、辅导工作。另外,可以积极发挥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强等优势,在心理专业老师指导下针对性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内容、创新团体训练活动形式、开展趣味交流互动活动,吸引同学关注和积极参与,使朋辈心理辅导有效实施。

2.创新宣传形式,巧妙编排内容

高职院校学生知识结构以理工科内容和实践技能为主,需要加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指导同学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欣赏自己、明确奋斗目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帮助同学树立自信,了解适应新环境技巧、懂得人际交往艺术、养成健康的休闲习惯等,将宣传内容巧妙编排,例如用幽默漫画、短篇故事、名人轶事、问卷互动、典型案例、心理情景剧、心理电影展播等形式,通过校园宣传栏、网上心灵社区、主题班会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吸引同学们关注、学习、理解、领会、运用,潜移默化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调适技巧和技能,有效实现朋辈心理辅导。

3.加强纵向指导,以经验助辅导

朋辈心理辅导员本身也是学生,与其他同学身份地位相同、情感体验相同,遭遇环境适应、学业困惑、情感受挫、就业压力、人际交往敏感等大学生普遍心理困惑具有普遍性。高职院校应以问题为导向加强纵向交流活动,由高年级朋辈心理辅导员向低年级同学现身说法、答疑解惑,分享交流亲身体会、成功经验或是失败教训,对低年级同学来说是重要启示,可以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大学生活及学习环境,与同学愉快相处,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确立就业目标并积极准备,掌握成功经验及方法,吸取失败教训,避免走弯路,朋辈心理辅导有效实施。

4.加深横向交流,以互助促自助

朋辈心理辅导员本身也是学生,与同年级学生学习内容相同、年龄相当,具有阶段性相同经历,从而会产生相同的心理困惑,朋辈心理辅导员可根据自身情感、心理体验预估同学可能会有什么心理困惑,并以此为导向组织开展同年级同类心理困惑同学线上(心理论坛、QQ群)或线下交流会,加深横向交流,方便有相同心理困惑的同学相互倾诉、相互安慰、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减轻焦虑情绪;交流过程中朋辈心理辅导员能提供相应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支持,激发同学的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解决自身问题,帮助同学们实现互助、自助,达到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实施。

5.双线并进,团体训练显实效

团体训练是朋辈心理辅导常用方式之一,根据功能有完善型(提升团体领导能力等)、发展型(培养团体心理调适能力)和矫正型(解决团体轻微心理问题)三种,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适合采用完善型、发展型两类训练双线并进的形式,促进朋辈心理辅导有效实施。

完善型的团体训练适用于朋辈心理辅导员对自身团队或其他学生干部团队开展,设计系列训练课程,包含不同主题的若干单元,不同单元在内容、形式、难易程度体现循序渐性。朋辈心理辅导员通过主动参与训练,学会表达自己、与成员交流、体验和反思,提升组织协调力、创意策划能力、管理执行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实现自我完善。

第3篇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 心理辅导站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012-03

一 研究背景

随着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趋凸显,高校心理辅导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如何建设符合当前大学生特点的高效心理辅导站工作模式与思路,是当前院(系)级心理辅导站所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z2005{1号)以及广东省教育厅思政处《关于开展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生互助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在各高校二级学院(系)设立大学生心理辅导站。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屡次出现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心理疾病导致轻生等情况。大学生对常规的面对面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存在误区,导致他们存在心理问题时羞于启齿,不愿意接受心理老师或专业机构的咨询与帮助,而网络这一平台所具有的隐蔽性、开放性恰恰适合了这种情况。建设新型网络心理辅导站,寻求探索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突破口,能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的,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 网络心理辅导站的工作内容

网络心理教育属于现代心理健康的范畴,是伴随着网络文化、网络技术、网络教育而兴起的一种新的心理教育方式理念。通过对文献的整理与分析,我们发现前人对网络心理辅导教育的建设途径及内容的阐述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模块:模块一为通过网络宣传和普及心理方面的知识;模块二为通过网络进行心理调研及心理测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需求;模块三为网络心理咨询与辅导;模块四为通过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软件,对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进行训练,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解决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

三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400名本科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回收问卷363份,回收率为90.75%,其中有效问卷为325份,有效回收率为89.53%。其中,男生有112人,女生213人(大一39人,大二58人,大三192人,大四36人)。

2.研究工具

以高校网络心理辅导站工作内容的四个模块自编问卷,调查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辅导的现状。量表由四个模块组成,共有20题,其中模块一为6题,模块二5道题,模块三为3道题,模块四为6题。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对“网络心理辅导”的认同程度越高。

3.研究结果

第一,大学生网络心理辅导的总体描述。

从上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总量表的平均得分>3的有56.23%,这说明大学生对网络心理辅导的认同情况并不多;大学生在模块三的平均得分>3的为64.31%,相较于其他三个模块要高。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较多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心理辅导只是局限于心理咨询,对其他三个模块的了解不多,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心理咨询来解决心理问题,对于网络心理辅导存在很大的偏差;模块四平均分为2.80,低于理论中值,这与当前所开发的心理健康教育软件较少、大学生对相应的心理教育软件不熟悉相关。

第二,大学生网络心理辅导的性别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模块四“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软件”上,男女生的平均得分相较其他三个模块都是最低的,由此可进一步看出当前开发的心理健康教育软件很少,对心理健康教育软件的开发及宣传的力度都需加强;四个模块的平均分均为在3分左右,但男生的平均分普遍高于女生,且在平均分>3的百分比中,男生在模块一、模块二、模块四中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女生,女生的百分比波动在47.89%~54.93%之间,都没有超过60%,而在模块三中女生的平均得分>3的百分比高于男生。通过调查访谈,我们了解到男女生由于性格的差异,在处理自身心理问题的方式也有所差异,导致他们在面对网络心理辅导时的态度不同。女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更多通过向朋友倾诉和心理咨询来解决,但男生则较少向他人倾诉,而是通过自我纾解或查询心理知识自助来解决心理问题,这与我们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

第三,大学生网络心理辅导的年级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大一学生在模块二、模块三中的平均分最高的,在模块三中平均分>3的百分比高达79.49%。通过访谈了解到,大一新生处于新的环境,其心理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而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造成适应不良,角色转换困难,会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他们更多通过网络测验来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选择通过网络咨询及面对面咨询来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惑。大二在模块一和模块四中的平均分最高,其已具备一定的自助能力,他们希望通过了解相关的心理知识来为自身心理问题解惑;大二学生面临着学习及四六级等考证压力,因此更需要一些心理健康的软件来提升记忆能力及学习效率,排解心理压力。大三、大四在各个模块的平均分相较其他两个年级要低,这与他们心理日渐成熟、有较好的人际关系支撑来排解心理问题有关。

四 高校网络心理辅导站建设的建议及策略

结合文献分析及问卷调查、访谈的结果,高校网络心理辅导站的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开发与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训练软件

心理健康教育软件可以从个体的智力、能力倾向、创造力、人格、心理健康等各方面对个体进行描述与分析,可以说明个体的心理特性和行为,心理素质软件可以为学生们的心理咨询提供参考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和人格特征等。通过文献分析我们发现,高校基本没有引入心理健康训练软件,仅有高校的一些研究机构会设置肌电生理反馈仪等进行放松训练,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软件不熟悉的前提下,仍有50%左右的学生对其是较为认同的。因此,我们应在高校心理辅导中开发、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软件,以帮助大学生自助进行记忆训练、放松训练等。

2.引入新型微信、QQ、微博等平台

通过文献分析我们发现高校运用的网络心理辅导主要是通过心理网站平台、QQ在线咨询等方式开展,而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对这些平台的关注度并不高。为加强大学生对网络心理辅导的关注,网络心理辅导站的实现需要有一个能引起学生们兴趣的平台,通过设置在线文字聊天,如微信、QQ、微博等平台实现网络心理辅导的四块功能,在这些能引起学生们兴趣的平台上及时更新内容,按计划及时推送前沿的、符合学生需求的心理知识与内容,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网络心理辅导站的效果。

3.及时更新网络心理辅导站的内容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发现,网络心理辅导站的宣传平台没能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去更新,及时以及更新网络心理辅导站平台能使大学生持续关注网络心理辅导站。网络心理辅导站可以通过及时更新引起学生兴趣的心理知识,让学生们能够及时地获得相关的知识,在类似微信订阅号这些平台上及时以及更新相关心理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助人―自助―互助”的人文关怀氛围。

4.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网络心理辅导

通过问卷调研与访谈法发现,大一新生由于刚进入大学,正是心理问题频发的高峰期,需要更多网络测验类的心理辅导方式;大二虽具备一定的心理自助能力,但是面临更多的专业考证,因此需要开发心理软件来帮助他们提升记忆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大三、大四已经具备了排解心理问题的能力,但是面对求职面试等各种压力,因此针对大三、大四这样的心理特点需要更多的求职面试案例类的心理辅导方式。对不同的年级开展不同的网络心理辅导能够让网络心理辅导站更具有针对性,覆盖面也更广泛。

参考文献

[1]杨映秋、孔燕.高校心理教育网络环境的系统实现和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2)

[2]崔景贵.网络心理教育的内涵、优势与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6(4)

第4篇

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由于其具有现实性及实效性,很快受到了各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开始针对本国特色,对其进行研究,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也由此得到了不断丰富。七十年代末期,有学者把“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所采取的人际间帮助行为”定义为朋辈咨询。这一定义让我们看到的是对于专业人员及非专业人员间的心理咨询工作的区分。1981年美国心理学者马歇尔夫把“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督导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定义为朋辈咨询”。马歇尔夫在他的朋辈心理辅导的定义中,进一步明确了朋辈咨询的主体和客体,使朋辈咨询的概念更加清晰化。近年来,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朋辈咨询的研究越来越多,有学者提出: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这种解释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也有学者更喜欢用朋辈心理辅导这样的概念,提出朋辈辅导是指由经过心理辅导知识传授与技巧训练的同学、同事等非专业辅导者进行的辅导活动。我在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年,认为,目前作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接受一些培训的同学为自己的同龄人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过程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

二、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各院校开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配备状况极不平衡,许多教师深切地感受到,应当有更多的同学能够享受到心理辅导但又觉得精力有限,力不从心。于是部分院校开始借鉴国外的这种朋辈辅导的模式,并将之结合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运用。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依赖于院心协、分院心协及班级心理委员,通过朋辈聊天、组织各类活动及开展朋辈间团体活动等形式,实施朋辈心理辅导。反思实施的现状,尚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校际间朋辈心理辅导出现了严重的失衡

比较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开展的情况会发现,各校之间极不平衡。有些院校重视度极高,已开始进行朋辈心理辅导的本土化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于实践;有些院校却由于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处于应付状态,而基本上无作为。一些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今还停留在形式主义层面上,对于活动不讲实际、功效。也有院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只要学生不出事就行,专职人员配备缺口较大。甚至有院校虚设专职人员,不愿意也没有更多的精力放在这一工作上,更无暇顾及朋辈心理辅导工作。

(二)缺乏系统的指导和培训

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依赖于有热心、乐于助人的同学,院心理协会和分院的心协干部,以及班级心理委员。许多同学对助人有着极大的热情,但在朋辈间的心理辅导时,却明显地感到力不从心。一些高职院校突击为心协的同学团辅培训几次,就让同学上岗了。也有些院校制定了较为系统的培训计划,但是实施起来却发现很有难度。横向比较会发现,各高职院校培训的随意性较大,培训的内容、时间上都存在着不统一,尤其是参与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同学缺少实际工作的经验,这无疑会让朋辈心理辅导的功效在现实操作中大打折扣。

(三)缺乏有效地选择朋辈心理辅导者的途径

在朋辈心理辅导者的选择上,缺少有效的机制,多数高职院校是在学生干部中选择心理朋辈心理辅导者的,而有些心协的学生干部,存在着做干部可以加分,并没想到是什么职务,对做心理辅导本身缺乏兴趣,也有学生是自己有着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是带着自己的问题来的。这样一些学生参与做朋辈心理辅导,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指导,很难取得好的成效,甚至可能会出现相反的结果。

(四)高职院校学制较短制约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

高职院校的学制多为三年,但在第二学年的下学期就会有同学陆续去企业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对于培养朋辈心理辅导者来说,存在着周期快的特点,往往会有同学才有些上手,就要离开学校,这也制约了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

三、完善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建议

(一)澄清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

我认为,目前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将其定位为朋辈心理互助更为贴切,它不同于国外的心理辅导工作,由于受到专业背景及专业素质的制约,朋辈心理辅导者的工作不是坐在咨询室里接待学生前来咨询,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开展一些工作。工作应涵盖组织宣传、信息收集、信息传递、辅助干预等方面。组织宣传是指按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做好普及宣传工作,根据学生的特点策划组织学生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信息收集指利用各种渠道关注周围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了解一些家庭出现重大变故,个人行为出现较大变化的同学的情绪状况。信息传递是及时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并转给负责心理健康工作的专兼职教师。辅助干预指协助老师做好较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跟踪等。

(二)完善朋辈心理辅导者的选拔工作

有学者曾在学校作过这样的调查,让同学写出最喜欢朋辈心理咨询员所具有的特质和最不喜欢的特质,结果发现最喜欢的特质是耐心、亲切、风趣。最不喜欢的特质是冷漠、缺少幽默感、语气生硬。这一调查可以为我们提供选拔朋辈心理辅导者的依据。美国一些高校对朋辈心理辅导者的基本条件也有一些规定,例如,要求其具备良好的学习技巧,合理管理时间的能力,及时完成自己学业任务的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健康的心理,等等。这样一些规定也会给我们在选择朋辈心理辅导者时提供一些参考。在高职院校中,作为朋辈心理辅导者首先自己要有助人的热情,但同时也要具备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要有亲和力,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还要有积极探索的精神,不断地完善自己。

(三)重视朋辈心理辅导者自身的成长

朋辈心理辅导者需要具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助人的同时自身得到成长。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首先是要设置合理的内容为朋辈心理辅导者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应涉及心理知识层面。由于心理知识层面涉及内容较广,短期内精炼内容特别重要。对朋辈心理辅导者基础知识的培训重点应放在对心理问题的识别及心理辅导的工作技巧包括组织团体活动的技巧和方法,以及自我调节。首先,要掌握区分正常和异常,健康和不健康,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各项标准,能够初步评估风险并掌握转介的技巧,适时将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转介给专职的心理咨询老师。其次,要教给他们一些说和问的技巧和强调倾听的重要性,教给他们一些积极倾听的方法。最后,形成督导机制,定期为朋辈心理辅导者进行工作督导,在督导中,既要对其工作方法、技巧进行督导,又要特别关注参与朋辈心理辅导同学自身的身心状况。帮助他们掌握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在助人的同时,自我得到比较好的完善与成长。

参考文献:

[1]石芳华.美国学校朋辈心理咨询述评.国际视野[J].上海教育科研,2007,(8):52-55.

第5篇

【关键词】浅谈 心理 辅导

心理辅导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运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发展。下面就心理辅导进行简要阐述。

一、心理辅导重要性

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化的发明、积累和传播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发展。如核技术、新材料技术、新交通通讯手段,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促使今天的人生活在一个与以前很不同的物质环境中。物质生活方式的改革又导致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滞后,这两者的矛盾和冲突使许多人感到迷惑、不适应。

1.人口密度增加,人际冲突增加

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相关,经济发展加速也使人口迅猛增长。在资源相对有限的前提下,人口增长会导致矛盾的发生。如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人际冲突、矛盾,有限的工作职位、晋升机会、居住、交通、教育、医疗容量,在多方面制造出一个个竞争“瓶颈”,增加了人们的危机感。竞争催生冲突,它使人经常处于应激压力之下,使人的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

2.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传统的家庭负担着多种功能:生产、生殖、保护、教育、消费等,以这多重功能为纽带,家庭结构得以牢固维持。现代社会里,家庭作为生产和消费的功能日益萎缩,其他一些功能也日益社会化(教育功能转到学校,安全保护功能转到保险、社会福利、公安部门),家庭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开始下降,家庭破裂、重组的比例增长,稳定性下降,这其中又伴随着人们多少心理平衡被打破,又要有多少新的心理适应机能要产生?而现实由不平衡向平衡的转化,心理介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3.教育日益片面化,忽视个性的和谐发展

现代社会中教育畸形变化,一方面,社会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个体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教育日益变成了职业教育、谋生教育。教育内容片面集中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上。这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愈来愈背道而驰。教育的畸形发展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产生大量的心理困难,学生以不健全的个性品质走向社会,造成长远的适应困难。

4.人际交往减少,情感联系淡化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沟通、人与社会的联系大多依赖通讯工具、信息载体和大众传媒,借助于这些先进手段,人的信息半径可延伸到很远的社会空间,但另一方面,人生活的物理空间却缩小了,人与人的直接交流也减少了。由于交往的方式越来越间接化,交往的内容也就越来越非个人化,以直接交往为条件的情感交流也越来越少。

5.价值观念的变化

价值观的演变是社会实际生活演变的反应。在近几十年中,世界各大文化中都发生了巨大的价值危机和价值的嬗变。现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事业观、爱情观不断变化,价值取向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化。在这多元化的价值观中,能调剂人们心灵,使人保持心态平衡的人文价值观却在退化。越来越物质化的价值观让人很难再找出舒适、安逸、自在等的心灵休闲。取而代之的就是很多的心里分歧、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心理辅导的出现决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社会需要心理和身体都健全的成员来建设她。

 

二、心理辅导内涵

心理辅导是现代社会中一项特殊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助人活动。心理辅导是一项涉及人性、人的发展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工作,专业性强、内涵丰富,有很多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尽管不同的心理学派对心理辅导的涵义有不同的界定,但是在辅导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并没有严重的分歧和对立,都认为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性的助人活动。辅导的显著特点有以下几点:

1.心理性

首先,辅导者的困难或问题是心理、行为方面的。例如:人际交往障碍、应付策略欠缺、焦虑症或抑郁症等。当然,许多心理困难与人的生活事件有直接关系,如离婚、诉讼、金钱等。但是心理辅导者关注的是人在面临这些问题时的心理适应状态,而不是告诉来访者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如离婚程序、怎样打官司、怎样赚钱等。

其次,辅导互动内容主要属于心理学范畴。如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的环境条件,分析他行为的意义和有效性,设计生活目标及达到目标的行动方式。又如,探讨消极情绪与认知评价的因果关系,帮助来访者领悟其内在的动机冲突,指导来访者克服不良习惯等等,都限于心理学范畴。

2.辅导的对象是正常人

对于愿意寻求和接受心理辅导的人群,应该界定为正常人,尽管他们在心理上存在一些障碍,但是从他们主动或愿意接受辅导的举动来看,他们是有理智甚至是很明智的,他们只是想通过一种途径改善、提升自己的心理状态,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这是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

3.辅导是一种人际互动

人际交往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理智与情感的交流,这也是辅导产生效果基础,因此在心理辅导中真诚、信赖、尊重是建立和谐、融洽、有效辅导关系的背景和条件,各种技术如果缺少这种背景,就很难产生积极的效果。

4.专业性

心理辅导是一个独特的专业领域,它不仅限于单纯的心理学学习,也不同于医学学习,其中含有大量的自我体验、接受辅导、实务训练、实践督导等内容,并且心理辅导对人性的悟性要求也很高,所以它是一向专业性很强的活工作。

三、心理辅导的道德准则

心理辅导是一项对人的心理进行干预的活动,所以对辅导者专业及道德规范上的要求是很细致也是很严格的。

1.维护当事人的利益

对当事人负责,维护当事人的最大利益是辅导者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则。

2.专业能力

在实践上,辅导者要遵守两个原则,第一,如实地向当事人介绍本专业的职能范围,第二,不在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领域工作。

3.保密

在辅导和心理治疗中,来访者要袒露大量的个人信息,并通过诊断和测量产生许多有关来访者的新信息,无论是什么内容,辅导中都应视为受助者的个人隐私,应予以保密。保密是心理辅导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道德和职业规范,辅导人员须自觉遵守,在需要解密时要特别谨慎。

参考文献:

[1]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香港:商务印馆,1998.

第6篇

一、目前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辅导人员相对短缺。

随着辅导需求量日益增大,辅导人员相对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学校辅导人员本来就少,辅导任务比较繁重,再加社会和政治的变迁导致家庭和人际关系的转变进而造成边缘青少年的出现,更加大了对心理辅导人员的需求,致使辅导人员短缺的矛盾尤为突出。 二是辅导室建设不规范。

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如何,对能否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保证辅导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目前中小学校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建设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不规范。比如心理辅导室的位置,心理辅导室的内部装修装饰等等。 三是心理辅导学化问题。

辅导学化,是指使辅导的理论与技术更能适合地区区情,从而有效地发挥助人的效果;在辅导学研究方面,应更能反映与适合的社会、文化及民族心理特征,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他们多数学生在校寄宿并封闭管理,每周周末才能走出校园,接触一些外界,平日里少有书籍、报刊、杂志的接触;少有电视电话的接触;更少有网络媒体的接触;这使孩子们除了课堂课本和课任班任老师以外,几乎封闭了他们很多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开发和认识。从而我们在学术研究上推陈出新,树立和适应自己风格的辅导学化。学校心理辅导虽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但学校所运用的辅导理论、方法、手段等多移植于西方辅导界。由于辅导学的研究人才不足,多数一线辅导工作者又缺乏实证的态度,都在一定程度影响辅导效果。对今日辅导界来说,如何培养辅导学研究队伍,推动理论研究发展和繁荣,如何以实证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对西方的辅导理论与技术加以修正,使之符合社会民情等等,都是辅导学化应努力的方向。 四是将心理辅导同于德育。

虽然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如两者的工作对象都是青年学生,其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心理辅导的根本在于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健全个性,而《中小学德育大纲》则规定了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要求。两者的内容亦有共同之处,又有交叉。但两者并不能混为一谈,心理辅导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健全成长和发展,以达到良好个性的形成。德育是教师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以培养学生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的活动。两者的区别是:一是理论基础不同。心理辅导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德育主要以理论为指导, 二是目标不同,心理辅导关注,维持和增进个体心理健康,以及心理机能和心理潜能的提高和发挥。德育重视按照社会利益的要求去规范个人行为。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研究

(一)加强辅导队伍建设、提倡学校本位辅导方式。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校,很多学校难以配置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但是可以开展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形成庞大的兼职辅导队伍,由书记、校长、主任、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等兼职做心理辅导教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应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在学生中有较强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否则,就无法与辅导对象产生真正的沟通。其次提倡校本位辅导方式,它的特色在于突破以往一对一的个案形式,利用教师集体辅导全体学生的方式,即全校教师针对全体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制定一个共同的辅导目标,通过全校的辅导活动改善学生整体行为。学校本位辅导可分8个步骤:1.列举问题。学校辅导工作小组,就当前学生需要改善的一些问题,向全体教师做调查。2.从这些问题中选出一个目前急待处理的问题。3了解问题情况,研究问题成因。4计划活动。5做好目标行动的准备。6.推行活动。7.检讨工作。8.制定未来计划。

(二) 加强心理辅导室的建设

理想的心理辅导室至少应具备下列条件:

1. 地点僻静而又方便。僻静是为了辅导时不受外界的干扰,便于学生隐私性谈话得以保密,避免产生不安全感。方便是为了学生能毫不显眼地出入其中。在众目睽睽之下,学生是很少愿意走进心理辅导室的。为此,一般以设在顶楼紧挨楼梯口的房间为首选。 2. 房间大小适中。一般以10至50平米为宜, 然后间隔成一个个小的空间,分别作为心理测验室、档案室、资料室和晤谈室。房间的门口应挂起“心理辅导室”的牌子,并将开放时间、热线电话号码及鼓励、欢迎同学前来咨询的文字书写于门上或墙上。 3. 内环境的布置须清新宜人。室内应摆放多盆鲜花, 窗帘的颜色以天蓝、桔黄、绿色为好,切忌大红 、大紫及灰暗色调。墙上应挂有“心理辅导人员的道德准则”、“心理辅导的原则”等镜框和深受青少年喜欢的图画、装饰品,使学生乐于去心理辅导室。(三)辅导内容以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为核心。

这种辅导内容设计是以全人教育为依据并针对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这里指的教育的弊端是指过份强调学生成绩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价值的唯一尺度,由此导致众多青少年因成绩不佳而否定自我,自卑自弃。针对这一现实,部分中小学辅导把强化自我形象为中心内容,并以此开展系列的辅导与活动,如对自尊程度较低的学生提供个人或小组辅导;通过教学、讨论和其他小组活动,协助学生认识自尊的重要性,并对个人自尊作出界定;探索建立健康自我形象的途径;设计全校性的奖励计划,对学生的良好行为及时强化,不断促进健康自我形象的形成;通过各科教学渗透等等。可以说,以培养学生健康自我形象为辅导重点,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业问题和行为问题,使培养全人的目标落到实处。

(四)开展多样化的辅导服务活动

学校的辅导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它包括个别心理辅导、班主任课、小组辅导(如读书技巧小组,人际关系小组、治疗小组等)、生活讲座、联络校外团体以及全校性辅导活动等内容。

第7篇

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化的发明、积累和传播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发展。如核技术、新材料技术、新交通通讯手段,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促使今天的人生活在一个与以前很不同的物质环境中。物质生活方式的改革又导致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滞后,这两者的矛盾和冲突使许多人感到迷惑、不适应。

1.人口密度增加,人际冲突增加

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相关,经济发展加速也使人口迅猛增长。在资源相对有限的前提下,人口增长会导致矛盾的发生。如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人际冲突、矛盾,有限的工作职位、晋升机会、居住、交通、教育、医疗容量,在多方面制造出一个个竞争“瓶颈”,增加了人们的危机感。竞争催生冲突,它使人经常处于应激压力之下,使人的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

2.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传统的家庭负担着多种功能:生产、生殖、保护、教育、消费等,以这多重功能为纽带,家庭结构得以牢固维持。现代社会里,家庭作为生产和消费的功能日益萎缩,其他一些功能也日益社会化(教育功能转到学校,安全保护功能转到保险、社会福利、公安部门),家庭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开始下降,家庭破裂、重组的比例增长,稳定性下降,这其中又伴随着人们多少心理平衡被打破,又要有多少新的心理适应机能要产生?而现实由不平衡向平衡的转化,心理介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3.教育日益片面化,忽视个性的和谐发展

现代社会中教育畸形变化,一方面,社会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个体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教育日益变成了职业教育、谋生教育。教育内容片面集中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上。这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愈来愈背道而驰。教育的畸形发展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产生大量的心理困难,学生以不健全的个性品质走向社会,造成长远的适应困难。

4.人际交往减少,情感联系淡化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沟通、人与社会的联系大多依赖通讯工具、信息载体和大众传媒,借助于这些先进手段,人的信息半径可延伸到很远的社会空间,但另一方面,人生活的物理空间却缩小了,人与人的直接交流也减少了。由于交往的方式越来越间接化,交往的内容也就越来越非个人化,以直接交往为条件的情感交流也越来越少。

5.价值观念的变化

价值观的演变是社会实际生活演变的反应。在近几十年中,世界各大文化中都发生了巨大的价值危机和价值的嬗变。现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事业观、爱情观不断变化,价值取向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化。在这多元化的价值观中,能调剂人们心灵,使人保持心态平衡的人文价值观却在退化。越来越物质化的价值观让人很难再找出舒适、安逸、自在等的心灵休闲。取而代之的就是很多的心里分歧、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心理辅导的出现决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社会需要心理和身体都健全的成员来建设她。

二、心理辅导内涵

心理辅导是现代社会中一项特殊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助人活动。心理辅导是一项涉及人性、人的发展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工作,专业性强、内涵丰富,有很多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尽管不同的心理学派对心理辅导的涵义有不同的界定,但是在辅导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并没有严重的分歧和对立,都认为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性的助人活动。辅导的显著特点有以下几点:

1.心理性

首先,辅导者的困难或问题是心理、行为方面的。例如:人际交往障碍、应付策略欠缺、焦虑症或抑郁症等。当然,许多心理困难与人的生活事件有直接关系,如离婚、诉讼、金钱等。但是心理辅导者关注的是人在面临这些问题时的心理适应状态,而不是告诉来访者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如离婚程序、怎样打官司、怎样赚钱等。

其次,辅导互动内容主要属于心理学范畴。如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的环境条件,分析他行为的意义和有效性,设计生活目标及达到目标的行动方式。又如,探讨消极情绪与认知评价的因果关系,帮助来访者领悟其内在的动机冲突,指导来访者克服不良习惯等等,都限于心理学范畴。

2.辅导的对象是正常人

对于愿意寻求和接受心理辅导的人群,应该界定为正常人,尽管他们在心理上存在一些障碍,但是从他们主动或愿意接受辅导的举动来看,他们是有理智甚至是很明智的,他们只是想通过一种途径改善、提升自己的心理状态,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这是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

3.辅导是一种人际互动

人际交往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理智与情感的交流,这也是辅导产生效果基础,因此在心理辅导中真诚、信赖、尊重是建立和谐、融洽、有效辅导关系的背景和条件,各种技术如果缺少这种背景,就很难产生积极的效果。

4.专业性

心理辅导是一个独特的专业领域,它不仅限于单纯的心理学学习,也不同于医学学习,其中含有大量的自我体验、接受辅导、实务训练、实践督导等内容,并且心理辅导对人性的悟性要求也很高,所以它是一向专业性很强的活工作。

三、心理辅导的道德准则

心理辅导是一项对人的心理进行干预的活动,所以对辅导者专业及道德规范上的要求是很细致也是很严格的。

1.维护当事人的利益

对当事人负责,维护当事人的最大利益是辅导者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则。

2.专业能力

在实践上,辅导者要遵守两个原则,第一,如实地向当事人介绍本专业的职能范围,第二,不在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领域工作。

3.保密

在辅导和心理治疗中,来访者要袒露大量的个人信息,并通过诊断和测量产生许多有关来访者的新信息,无论是什么内容,辅导中都应视为受助者的个人隐私,应予以保密。保密是心理辅导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道德和职业规范,辅导人员须自觉遵守,在需要解密时要特别谨慎。

参考文献:

[1]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香港:商务印馆,1998.

[2]陶勑恒.小学生心理辅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王连生.教育辅导原则和技术.台北:大一书局,1985.

第8篇

学习投入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维度,是一种与学习、科研和就业相关的、持久、积极、完满的情感和认知的心理状态[1]。专业认同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积极、主动学习与探究,它影响学生学习投入的程度[2]。专业认同对学习成绩呈正向的预测作用[3]。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未来取向与学习投入存在较大的关系[4],对学业成绩具有积极的预测作用[5],能够预测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6]。未来取向是指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偏好未来的方向,是对未来的思考和计划,未来取向得分高的人善于未雨绸缪,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容易获得成功[7]。缺少未来取向的抑郁症是与怠工行为及不利事件紧密联系的[8]。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通过未来取向应对的不同机制能够减缓个体的学业倦怠,促进学业投入,而实践中需要根据个体成就动机的具体类型,采取不同的干预策略改善其学业状态[9]。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干预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投入程度和学习自主性。如何通过心理辅导影响大学生的未来取向、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通过对大一学生未来取向、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采用意向对话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在该批学生进入大二阶段学习后再次对其进行调查,考察心理辅导能否通过对未来取向和专业认同的影响改善大学生的学习投入,以期为引导大学生提升学习投入水平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大学一年级学生500人,涉及4个专业,其中机械电子专业160人,材料制造与控制90人,工业设计专业50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0人。

1.2调查测量方法

每个专业学生平均分为2组,一组参加心理辅导,另一组不参加心理辅导,四个专业共8组学生。参加心理辅导的各个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大组,不参加心理辅导的组成另一个大组作为对照。参加心理辅导的学生在大一进行心理辅导之前,以及心理辅导后的大二时期分别进行一次未来取向、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问卷调查。同时,对不参加心理辅导的对照组的学生同样分别进行问卷调查。

1.2.1未来取向

参考刘霞等[10]编制的未来取向问卷进行未来取向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两个因素共六个因素,即未来认知(广度、密度)、未来情感(乐观性、思虑性)和未来意志行动(计划性、执行性),共41个项目。采用5点等级计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57,三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在0.746-0.818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1,三个维度的重测信度在0.873-0.925之间。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α系数为0.832。

1.2.2专业认同

参考秦攀博等[11]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进行专业认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和适切性4个维度,一共23个项目。采用5点等级计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总问卷的α系数为0.908,各个维度的α系数0.758-0.886之间。本研究中该问卷的α系数为0.921。

1.2.3学习投入

参考Schaufelietal.[1]编制、方来坛等[12]进行修订的学习投入量表进行学习投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维度,一共17个项目。采用7点等级计分,1代表“从来没有”,7代表“总是/每天”。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42,三个维度的α系数在0.848-0.906之间。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27。

1.3心理辅导方法

本研究采用意向对话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意象对话是由我国心理学家朱建军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创立的一种新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本研究参考秦凤华等[13]的意象对话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运用的操作步骤进行。

1.4数据收集与分析

在表达知情同意后,对愿意参加本研究的4个专业的大一学生采用团体施测,进入大二后对4个专业参加心理辅导和未参加心理辅导的两大组8个小组分别进行团体施测,数据由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心理辅导对学生未来取向、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的影响

首先计算未来取向、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的各个维度平均分,然后以年级为自变量,各个维度平均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1所示,对于未来取向,经过心理辅导后进入大二时期的学生在未来认知维度上的平均分显著大于其未经心理辅导的大一时期(P

表1 大一、大二学生在未来取向、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的各个维度的得分和差异检验

注:*P

2.2心理辅导对4个不同专业学生未来取向、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的影响

以学生专业(机械电子专业、材料制造与控制专业、工业设计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自变量,各个维度平均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2所示,对于学习投入,机械电子专业学生在奉献维度上的平均分显著大于其他三个专业(P

表2 参加心理辅导后不同专业学生在未来取向、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的各个维度的得分和差异检验

注:*P

3.讨论

3.1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未来取向的影响分析

未来取向的未来认知指个体对未来的认识和关注。本研究发现,经过心理辅导的大一学生进入大二学习后,未来认知维度的得分显著大于未经心理辅导的大一时期的得分值。而没有参加心理辅导的学生,大二与大一时期相比,在未来认知维度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面临变化最大、遇到新情况最多的阶段,对一年级新生而言,对未来的规划和思考显得尤其重要[14]。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未来取向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15],而本研究发现,经过心理辅导的进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与未经心理辅导的对照组同学相比,其未来取向在年级间存在更显著差异。类似的研究发现,心理干预有利于提高和维护新兵的心理健康水平[16],因此,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特别是通过未来取向调查后做好有具体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工作,可以显著改善学生对未来的构想和增强学习动机,加大对学习的投入程度,进而全面提高学生性格的完整性。

3.2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分析

专业认同的认知性是对专业基本情况的了解程度,本研究发现经过心理辅导的大一学生进入大二学习后,在认知性维度的平均得分显著大于其未经心理辅导的大一时期测得的平均得分值。而没有参加心理辅导的学生,大二与大一时期相比,在认知性维度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有研究表明,学习倦怠与专业认同具有负相关性[17]。因此,通过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在大一时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内化后,使学习倦怠尽可能减少,其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变得更符合专业学习对学生的自身要求,学生对成就感的体验会随着认同的内化而变得更敏感,学生也就更容易体验到在专业学习中成长与改变的乐趣,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分析

学习投入是一种与学习相关的积极、充实的精神状态,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维度。其中,活力是指在学习中具有出众的精力与韧性,愿意为学业付出努力而不易疲倦,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奉献是指个体具有强烈的意义感、自豪感及饱满的学习热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并勇于接受挑战;专注则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愉悦状态,将精力集中于学习并体验到愉悦感受[1]。有研究表明,大学四年时间内大学生学习投入变化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变化特征[18]。在活力、奉献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19]。大学生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维度的心理资本对学习投入有正向作用[20]。本研究发现,经过心理辅导进入大二时期的学生在奉献维度上的平均分显著大于其大一时期,而且在学习投入的各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在大二时期比大一时期提高的幅度大于对照组。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强化学习效果。

3.4心理辅导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分析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未来取向在不同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15],本研究发现,经过心理辅导的不同专业学生由于在未来取向、专业认同上存在不同,进而在反映学习投入的奉献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有研究表明,教育性因素比先赋性因素对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更为显著,学生主动合作学习度、学习经验丰富度和学业挑战度对本科学生学习投入起主导作用[21]。所以,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会显著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但不同专业背景影响的程度不同。因为年级的不同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情绪智力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产生影响[22]。二年级学生无论在行为、认知还是情绪方面得分都是最低,一年级比二年级略好一些,但总体上三、四年级的学生得分高些,特别是其认知分数显著高于一、二年级学生,大学四年的学生学习投入度呈现“高―低―高―更高”的趋势[23]。因此,在大学一年级阶段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个体特点进行心理辅导,将有助于大学生尽可能早地主动、积极提高对学习的投入。

第9篇

【关键词】农村中职 朋辈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077-02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在同辈之间进行的心理辅导,因为他们往往是同学或朋友,有着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经验和价值观,他们更容易沟通,更有利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也有利于辅导员自身的成长。农村中职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是在农村职校“留守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基础上开展的,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促进全校学生心理健康及学校和谐发展,特采用问卷式进行调查。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横县职业教育中心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50份,回收442份,回收率98.22%,有效问卷435份,有效率98.42%,其中男生225人,女生210人。涵盖全校学前教育、汽修、计算机应用等13个专业。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问卷采用不记名形式。

(二)研究工具。自编的“中职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现状调查问卷”,有单项选择题也有多项选择题。

(三)调查过程。调查时间为2016年6月,开放式问卷调查与个人访谈相结合。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职学生心理困惑时首选的求助对象。学生遇到困惑时求助对象的选择直接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所以首先要了解这一问题。由表1可以看出,中职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知心朋友”是他们最喜欢的求助对象,占71.89%;有35.09%的学生选择“家人”;只有32.83%的学生选择朋辈心理辅导员,但如果辅导员加强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人际沟通技巧,密切与学生的情感联系,与学生建立纯洁的友谊,便可以得到更多学生的接受。另外,有19.63%的学生选择向心理咨询师求助,29.58%的学生选择向班主任或老师求助,这说明心理健康教育正逐渐深入人心,但对学校的心理咨询还有一定的顾虑。由此可见,要想改变中职学生心理普遍不佳的现状,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二)中职学生喜欢向朋辈寻求帮助的原因。对“你更喜欢向朋辈(同龄人)寻求帮助的原因”进行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67.92%的被调查者认为朋辈心理辅导员与自己是“同龄人、有共同感受”,容易建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亲密感情。其次,“好朋友、信任”排在第二位,占66.42%。此外,中职生有不少困扰来自自身生理变化和情感困扰,他们往往羞于与老师及父母沟通,或对老师或父母有一种排斥感,因而喜欢向朋辈寻求帮助。

(三)中职学生喜欢的辅导内容和交流方式。具体如下:

1.学生希望开展朋辈辅导工作的内容。由表3可见,趣味性高、参与性广的活动是中职学生最喜欢的,如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游戏等,这些活动趣味性强、吸引力大,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在游戏中紧紧相拥,相互鼓励,相互信任,相互帮助,不但提升了心理素质,而且宣传了心理健康知识。其次是同学与朋辈之间的交流活动,对心理困扰的同学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些都提醒朋辈辅导员学习和生活都要与学生融为一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做生活的有心人,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以更好地为学生排忧解难。

2.学生喜欢的交流方式。由表4可见,对“需要帮助时,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这个问题,有86.98%的被调查者选择“QQ、微信等现代媒介”,明显高于其他选项。所以朋辈辅导员在做好“面谈”工作的同时,更要合理使用QQ、微信与学生交流。

(四)影响中职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主要因素。目前,只有32.83%的被调查者在需要帮助时会首选朋辈心理辅导员,这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校的稳定,要想顺利、科学地开展这项工作,学校就必须了解学生不求助的原因。

1.不喜欢向朋辈心理辅导员求助的原因。由表5可见,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专业能力不够并不是最大的问题,缺乏安全感才是学生最担心的,所以辅导员要加强品德修养,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另外,认为“无人员、场地、时间保证”的学生占28.25%。

2.性别对于开展中职学生朋辈辅导的影响。从表6和表7可见性别对于开展中职生朋辈心理辅导影响的差异,以及优秀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更认同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因此,真诚热情、善于交流、活泼开朗、乐于助人、沉着稳重、有责任心的女生(见表7)应该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首选。

3.其他影响因素。调查发现还有许多其他影响因素,由表8可以看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担心朋辈将自己的隐私告诉别人”,也就是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个人素质;然后依次是“不了解朋辈,没必要全说”和认为“保留的内容不会影响辅导效果,不用说”,认为“有的信息不好意思说”也占很大比例,总的来说都是对朋辈不了解。

(五)在中职学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可行性。在本次问卷中,有49.89%的学生曾在心理遇到困扰时向朋辈心理辅导员求助过,并且效果也不错,这说明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辅导效果见表9所示。

三、结论

第一,学校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学生对其认同度、了解度、参与度、满意度还不算高。大约二分之一的被调查者曾向朋辈心理辅导员求助过,并且感觉也不错,可遇到心理困扰时大部分学生首选的求助对象却是“知心朋友”而不是“朋辈心理辅导员”,原因主要在于“担心朋辈将自己的隐私告诉别人”,而“知心朋友”是好朋友、彼此信任,所以影响朋辈辅导主要因素是辅导员诚实守信的品质。此外,“不了解朋辈”和无“人员、场地、时间”的保证也是关键的因素,这说明目前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推广力度不足。

第二,女生对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认同度、渴望度、参与度更高。一般来说女生比男生早熟,更细心、敏感,能及早察觉同学的不良情绪,并且富有爱心与同理心,做事更主动积极,能耐心倾听,善于开导、安慰。女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更渴望有人及时疏导、宽慰,解开心中的疙瘩。

第三,开展朋辈心理辅导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朋辈是“同龄人,有共同的感受”,求助者在有共同语言的同学面前表露心声,感觉比较轻松,他们的很多想法或经历也是辅导员或者经历过或者听说过的,辅导员能设身处地地为求助者着想,甚至能从自己的经验教训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有些困扰羞于向长辈请教”,尤其是自身生理变化和情感的困扰,他们往往羞于与老师及父母沟通,或对老师或父母有一种排斥感。

第四,学生更认同QQ、微信等现代交流方式。随着现代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有免费无线Wlan覆盖校园,95%以上的学生一人一部手机,即使极少数学生没有手机,学校也开设有网吧供他们使用。

四、建议

第一,构建“心理辅导教师―心理协会―社团―班级”的多级朋辈心理辅导网络。即学校一级成立心理辅导中心,由专职心理辅导教师担任;心理协会成员包括社团、班级朋辈辅导员,总负责人为专职心理辅导教师。

第二,建立完善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和培训制度。以女生为主要选拔对象,着重考察申请者是否具备以下品质:诚信待人,勤奋好学,热情开朗,善解人意,真诚友善,关心他人,亲和力较强;对朋辈心理辅导有一定的理解;善于沟通,具备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能力;具有组织学生团体活动的经验和能力。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可以以团队心理辅导的方式进行,也可采用个别形式。

第三,建立有效的评价和监督制度。根据制度对辅导员进行规范与奖励,既提高他们的责任感,也可以使他们及时发现工作中优点与不足,并在工作中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辅导效果。

第四,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结合中职生心理及学业特点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生动有趣、充满挑战的活动当中,让他们在积极参与中不但身心健康成长,而且提升对朋辈心理辅导的了解度和认同度。这些活动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墙报、心理剧、团体辅导活动和心理互助小组活动等。

第五,建立以宿舍、班级、学校为单位的QQ或微信等现代网络群。网络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可以用虚拟的身份登录,这样可以突破时空界限,来访者可以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表露自我,对难以启齿的事情或性格内向或有交往恐惧的学生来说,这种咨询方式是最佳的;并且无论是声音还是文字,都可以长久保留在手机和电脑中,辅导员和来访者有更多时间对问题进行思考,对阅历贫乏、专业知识不足的辅导员来说,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有时间请教专业教师;另外,击键本身就有宣泄情绪的功能,有利于来访者舒缓情绪压力。所以利用网络心理咨询匿名性、便利性、有效性的特点,开展朋辈互助活动,往往比其他方式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成静.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第10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辅导 发展性心理辅导 提高实效性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培养出身心健康和谐的大学生,这是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教育部在2011年2月发文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1]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工作。

一、大学生心理辅导需要的现状

大学生群体有心理辅导的需要,这是各高校心理辅导工作运行和存在的根本理由。所谓心理辅导需要,是指人在活动中,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时,渴求专业帮助的一种个性心理倾向性。这些问题,就是大学生在完成其社会角色和发展任务时所遇到的带有共性的、群体特征的困难,并且这些困难能够通过心理辅导的手段来圆满解决。[2]

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需要情况,是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近些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适应方面、学业方面(学习困难与挫折等)、人际关系方面、未来发展方面(包括就业、择业、深造等)、恋爱与性方面、性格与情绪方面等。韩阳根据文献分析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将大学生的心理辅导需要进行因素分析,并根据因素负载程度由高至低分为学业辅导需要、前途(职业)辅导需要、自我认知辅导需要、人际关系辅导需要、心理适应辅导需要、情绪调节辅导需要、婚恋辅导需要和人生观辅导需要八个维度。八个维度之间存在着年级和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在前途(职业)辅导和婚恋辅导两个方面较男生有更多需要,并达到显著水平。在需要强度方面,大一和大四年级高于大二和大三年级,其中大四与大二、大三年级差异显著。也就是说,大一和大四学生比大二、大三学生更关心更需要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辅导。[3]

综合韩阳的调查分析和其他资料文献,可以这样理解大学生的心理辅导需求:学业辅导主要指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前途(职业)辅导主要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整好求职心态、职业选择及职场心理等。人际关系辅导主要是帮助建立同学、朋友、家人、师生等各种人际交往情境下积极的人际认知、人际沟通和人际适应,避免、缓解人际孤独、封闭、胆怯等不适应现象。自我认知辅导主要帮助大学生解决青少年时期积极自我的形成问题,包括对理想自我、生理自我和心理自我的客观而又积极地认识,以及理想我、现实我和本我之间的协调一致问题,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客观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和悦纳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心理适应辅导需要是帮助大学生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适应人际关系的变化,适应自我认识的变化,以及确立新的学习和生活的目标。个性与情绪辅导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和把握自己的情绪,恰当地表达情绪以促进理解和交流,控制和疏导不良情绪,处理情绪困扰。恋爱与性心理辅导主要帮助处于青年前期的大学生理解恋爱、认识爱情与婚姻,处理恋爱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还包括性心理的成熟和发展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婚恋成熟度。人生观辅导主要是帮助大学生确立学习和生活、娱乐休闲等各个方面的价值观念,使得学生体验到积极的、有意义的人生感受。

二、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

布洛克尔(D.Blocker)曾指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以便帮助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4]国际心理学联合会在1984年曾指出:“心理辅导强调发展模式,所谓发展模式,是指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努力帮助辅导对象扫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而得到充分的发展。”[5]

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强调的对象是那些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辅导者的任务就是要使辅导对象学会应对的策略和有效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原来已经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强的适应力。发展性心理辅导主张辅导的核心是成长问题而不是健康问题。他把青年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看成是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问题。而不是个人心理上的变态与疾病。因此,发展性心理辅导是以青年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的,是顺应青年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

正如美国《哲学百科全书》认为的,现代心理辅导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特征:“着重于正常人,对人的一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强调个人的力量与价值,强调认知因素,尤其是理性在选择和决定中的作用,研究在明确目标,制订计划,以及扮演社会角色方面的个性差异,充分考虑情境和环境的因素,强调人对于环境资源的利用以及必要时改变环境。这些尤其表现在学校心理咨询中,也就是说,发展性心理咨询模式的特征特别适合于学校的环境和学校的要求。”[6]

由上可见,发展性心理辅导与以往的预防性心理辅导和治疗性心理辅导不同,除了对象、目标不同之外,更多的是理念上的不同――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辅导的终极目的是在协助个体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够自我实现的人。”[7]

三、如何提高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实效

1.调整观念,科学认识心理辅导。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大学生对心理辅导存在误解和偏见,这是首先需要调整的问题,只有在观念和认识上正确了,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绝大多数大学生已树立了科学的心理健康观,意识到一个人的健康除了身体健康之外,还有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但时常把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及心理不健康、心理正常及心理异常这些概念弄混淆,甚至一提到心理问题,马上就与精神疾病联系起来。也有的学生认为心理辅导就是帮助那些有心理问题或疾病的人恢复正常,心理辅导就是帮人出主意、解决实际问题的,或者就是一起聊聊天,做做思想工作,等等。这些误解导致一些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自己却不知道,即使知道了也不愿意承认,更不愿主动寻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帮助。

对于心理辅导的内容方面,大学生了解也不全面,对自己的需求往往局限于情绪困扰、人际矛盾等适应性或障碍性问题上,对发展性问题却了解甚少。而且,在现实中,虽然有的学生对心理辅导的认识和态度都比较积极,但当自己遇到心理问题时,却常常在知与行上出现矛盾,犹豫不决,对自己的态度和对他人的态度之间也存在差异。

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对心理辅导的内容和作用进行大力宣传。大学生对心理辅导的认识更加科学、客观、系统,知道得越多越准确,越有利于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越能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

2.培养团队,提高心理辅导能力。

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它对从业者的品德、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都有严格的要求。而目前我国无论在专业人员的培养还是在职人员的资格认证方面都没有进入正常发展轨道。甚至有专家提出不知道应该由什么样的人来从事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更好。

由于许多高校条件有限,并不能按要求配备工作人员,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师资队伍主要由辅导员及咨询中心教师等组成。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发展要求。因此,培养心理辅导团队,提高所有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势在必行。

关于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彭文涛(2010)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了十种能力,包括心理学的知识与理论、心理咨询方法、心理辅导的角色意识、沟通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甄别问题的能力、辅导关系建立的能力、解决问题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能力、辅导效果的评估和巩固能力、心理承受和自我调适能力。[8]他把这十种能力统一起来,构成一个能力结构模型,并比喻为一栋房子,其中心理学知识和理论及心理辅导的方法是房子的地基,心理辅导的角色意识是房子的屋顶,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的能力是房子的骨架,其他六种能力是这栋建筑成为房子的核心因素。

通过对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绝大多数辅导员没有心理学、教育学或医学等学科背景,但入职后,根据需要,可以对其辅导能力进行培养,同样能胜任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当然,在具体心理辅导的层次和程度上还可以具体细分,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在培养策略上,可以选择“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也可以大力发展“校本培训”的模式。

3.拓宽渠道,辅导形式多姿多彩。

由于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因此,在心理辅导形式上要尽量多样化。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是发展性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心理辅导要求因人而辅,个别化对待正是心理辅导的精髓之处,这是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最具专业特色的内容。因此,个别辅导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心理辅导方式和途径。而团体辅导因其效率高,容易达成发展目标,它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除了这两种形式外,还可以选择电话、网络、书信等心理辅导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无疑是惠及全体学生的有效方法,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了科学全面的认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地参与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这将从理念和认识上为心理辅导工作奠定基础。

同时,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和“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在5月和10月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剧、心理讲座、心理刊物等都是很好的宣传载体和途径,让大学生们亲自参与进来。

4.全员参与,创建良好心理环境。

要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尤其是发展性心理辅导,必须重视校园心理环境的创建。加大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专项资金投入,创设优良条件,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增添校园学术气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逐步形成文化层次多样的校园文化体系,构建文化育人的氛围。

同时,全体教职工也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意识,大学生心理辅导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员的事情,而是每个教书育人的教职工的责任。因此,对大学生的发展性心理辅导,要融会贯通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情景中。课堂、职能部门、图书馆、饭堂、宿舍、运动场,处处都可以是对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场所,任课老师、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宿舍管理员,人人都可以是对大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的人员。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全体教职工进行适当的培训,掌握现代心理辅导的理念和基本技术,至少要首先保证教职员工们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尤其是自我心理素质一定要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服务,才能协助、配合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和辅导员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才能形成合力,推动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

5.助人自助,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助人自助”是心理辅导的最基本原则,心理辅导期望通过其帮助,使来访者增强其独立性,而非增强其依赖性,以能够在日后遇到类似的生活挫折和困难时,可以独立自主地加以解决。这与“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同理。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必须牢记“助人自助”的原则,不管是心理辅导老师还是辅导员,都不是“救世主”,绝不可对学生大包大揽,过度指导,更不可越俎代庖,因为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心灵成长,人格完善,使他们能够越来越独立,能够对自己负责,善于处理人生的各种命题,这是他们成长的机会。尤其是发展性心理辅导,它的重要目标就是促进个体成长、学习和发展,使青年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协调自我,使他们成为会生活、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会关心和会自我管理、适应性良好、心理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时,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只有学生有自我教育要求时,才能实现。”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和完善自我,当他们意识到发展性心理辅导对他们自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他们就会主动把外力转化为内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EB/OL].[2011-11-10]...

[2]胡悟.建立大学生心理辅导系统的紧迫性和途径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2).

[3]韩阳.大学生心理辅导需要的调查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5.

[4]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Raymond J.Corsini,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M].NewYork:Wiler&Sons.Inc,1984.转引自:赵冰洁等.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2).

[6]张人俊.咨询心理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

第11篇

关键词:发展性心理辅导;学院心理辅导室;朋辈心理辅导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教育的发展极大改善了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方式、环境。在提供更多发展轨迹方式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就业竞争与压力极大地冲击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对于心理趋于成熟的高校学生来说,能否顺利完成这一成长阶段的任务至关重要。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经常会面临一些心理困惑、心理冲突,需要得到及时的引导,才能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一、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的探索――学院心理辅导室的设立

学院心理辅导室是在原有的校级心理咨询室基础上,建立学院心理健康服务的二级机构,主要由辅导员和部分致力于心理服务的学生干部组成,有目的、有计划、有目标地帮助学院每一位同学,挖掘一切可动员的力量,缓解校级心理咨询室的压力,打破学生谈心理色变的现状。学生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队伍中,可以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加强自身心理管理。

1.提高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效率和覆盖面

学院心理辅导室的组建、人员选拔培训以及各种形式的心理活动的举办,改变已往心理知识说教式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心理知识的普及程度,院系的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是学生接触最密切、最熟悉的,针对学院学生特色举办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使学生更愿意参与进来,让学生在以心理为主题的活动体验中加深对心理知识的认识,提高其对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视。这可日益壮大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缓解传统模式下心理辅导力量薄弱的问题。

2.营造朋辈心理辅导的良性循环模式

学院心理辅导室的建立、优秀学生干部选拔及心理委员的培训,大大加深心理志愿者对于朋辈心理的职责定位。心理知识的普及、心理疏导的简单技巧、心理问题的识别诊断等内容,初步构建了朋辈心理及辅导员心理知识理论体系,能够更好地自我感知、自我调适,从而学会感知他人、理解他人,为学生提供简单的心理疏导。学生在自身成长的同时,帮助周围同学。

3.完善心理危机机制预防体系

建立学院级别的心理辅导室能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提高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视,营造良好的氛围。扩大覆盖面,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的同时,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动态监测、预防干预。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心理委员的及时预警,多次心理危机得到及时干预,避免更大的损失。

二、学院心理辅导室发展的问题

1.专业队伍建设

目前学院心理辅导室主要由学院辅导员组成,虽然辅导员具有良好的沟通技能,思想政治工作技巧和基本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但是对于心理疏导工作仍欠缺实战经验,影响其对学院心理辅导室的指导和工作积极性。因此,学校应经常举办心理学知识、技能的专业讲座,并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实操演练,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的高素质工作队伍。

2.朋辈心理辅导

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相同、年龄相仿,学生更愿意向同辈的心理辅导员倾诉心理困惑苦闷,但学生中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在专业知识的储备和保密原则的遵守上,都无法保证,因此,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秘密是否被保守存在疑虑。

三、结语

发展性心理辅导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指导,建立学院级别心理辅导室可以全方位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时了解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营造健康的校园环境,但在专业队伍建设和朋辈辅导方面还应继续加强。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朋辈心理辅导 自我教育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社会的逐步发展,学生承受的来自学习、就业、情感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很多都是刚刚起步,在学生的全面培养方面存在很多不足,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逐年增加。为了推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很多学校纷纷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然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其次是向母亲(45.5%)、同学(38.6%)、恋人(30.9%)、父亲(22.5%)、同龄亲属(15.8%)倾诉,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的仅占3.2%。而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列第一位的是心理健康书籍,其次是电视台和电台的聊天节目(38.8%),校内心理咨询机构(11.4%)仅列第八位。[1]由于专业心理辅导人员严重不足,同时也为了使大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使之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基层组织和力量,是我们应作的尝试和探索。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定义

国内外专家关于朋辈心理辅导有多种定义,目前我们认为,朋辈心理辅导是指非专业工作者就当事人提供的情况和要求,与当事人一起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商讨,帮助当事人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2]。朋辈心理心理辅导是一种“准心理辅导”或“非专业心理辅导”,朋辈在这指的是“朋友”和“同辈”,在高校就是年龄相仿的大学生,朋辈主要是给当事人安慰和支持,基本不涉及深层心理问题的处理,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只是带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心理助人活动。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一)简便易行。

朋辈心理辅导和严格意义上的心理辅导相比受时间、地域、语言等因素的影响较少,在与同学的共同生活中,只要朋辈辅导员发现问题便可随时随地进行辅导,既不需要特殊的场地,也不需要严格按照心理辅导的步骤进行。

(二)时效性强。

专业心理辅导需要辅导员与当事人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并对当事人有一定的了解,需要较长时间,而朋辈心理辅导所花的时间要少许多。朋辈之间有相似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经历,相互间沟通容易,而且助人者就在同学身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心理辅导直接迅速。

(三)友情效应。

朋辈心理辅导员来源于学生,所以容易得到同学的理解,可以起到良性互动作用。朋辈心理辅导员与当事人之间是一种友情关系,彼此间容易沟通,容易接纳。作为高校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各年龄段同学情绪变化规律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同时经培训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辅导原则、辅导技巧,比简单的朋友疏导更为有效。

三、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及现实可行性

(一)理论依据。

朋辈心理辅导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3]。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建设性的心理气氛。始主罗杰斯认为,辅导方法主要强调辅导者与当事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而非技术。根据此,朋辈心理辅导员在辅导时,要对当事人持真诚、接纳和理解的态度,不主观指示当事人一定要怎么做,而是与当事人共同分析、讨论,调动当事人自我力量来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符合当事人的心态和处境,协助他在成长道路上去处理自己的难题,建立建设性的朋辈关系,达到“他助―互助―自助”。

(二)现实可行性。

人人都需要心理帮助,人人都可以从心理上帮助他人。从人的认知发展来看,学生与同龄人的交往对其主观世界的变革有重要的作用,这种交往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成为刺激其主体发展的有利力量。朋辈心理辅导满足了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需要:心理断奶,减少依赖;帮助建立人际关系;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同时,朋辈心理辅导是专业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补充,可以缓解目前专业人员不足的压力;朋辈心理辅导也是高校心理卫生三级预防中的重要一环,加强了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与维护;朋辈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形成互助友爱的良好气氛。

四、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的形式及实践探索

(一)常见朋辈心理辅导形式。

常见的形式主要为:面谈辅导,最主要且最有效的方法;电话辅导,主要是处理心理危机;网络辅导;信函辅导,应用比较普遍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场辅导;建立成长小组,心理沙龙,扮演心理剧等。

(二)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探索。

1.建立健全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网络

首先是学校建立心理健康教研室及心理辅导中心,负责全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各系安排心理辅导员,面向本系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服务,最后就是在学生中建立朋辈心理辅导机构,保证每个班级有2-3名朋辈心理辅导员,接受上两层专业辅导人员的培训及督导。我们着重开展的工作为:

(1)选拔朋辈辅导员这是开展朋辈辅导的重要环节。本着自愿精神,在校园里招募有助人意愿的同学,利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这批同学进行心理测试,结合测试结果进行面试,选择具有以下特征的同学:具有较好的心理品质即热情、真诚,对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并附有爱心,有较强的敏感性和观察力,机智、灵活,自信、乐观,积极看待生活,具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善于沟通,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2)系统培训内容包括心理素质训练和电话接听技巧培训,心理辅导理论学习和实践,心理辅导中的疑难问题的应对策略。

(3)岗前实习朋辈心理辅导员上岗前有一段时间实习,可以采用一对一、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小组观摩的方式,一位辅导员带一组学生,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并请学生讨论得出答案;老队员带新队员,进行角色扮演,增加实战经验。

(4)督导培养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业务学习与实践操作上进行及时的、集中的、一对一的指导与监督,为心理辅导学员在实习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及时的、具体的、恰当的帮助与指导。同时组织各种专家讲座,让朋辈心理辅导员保持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了解掌握新成果,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

2.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的运作

朋辈心理辅导既包括一对一的个别辅导,也包括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团体辅导。在具体的工作中,个别辅导的数量比较多,只要朋辈心理辅导员能够按照心理辅导的要求去做,是可以保证其实效性的。团体辅导的开展则比较复杂,需要周密的组织策划,但如果做得好,受益人数多。在实际运作中,我们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生动有趣、充满挑战的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活动和相互合作中获取正确的心理认识,从而达到广泛、深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目的。这些活动包括心理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征文、讲座,出版制作校园心理刊物、墙报,开设校园心理网络,举办各类团体辅导活动和集中学习的心理互助活动等。同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话、E―mail、面谈、信函等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有效进行心理调适。设立热线心理朋辈辅导室,实行值班制度。开辟网上心理答疑、网上论坛、情感交流等栏目,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营造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的“暗示性”氛围。

五、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减少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流失。

高职院校的学制为三年,其中包括半年至一年的实习时间。培养一名心理辅导员大约需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随着学生的实习、毕业工作,在校的心理辅导员锐减,不利于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朋辈心理辅导。所以,我们应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每半年培养一批次的心理辅导员,减少因工作带来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流失。

(二)需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培训。

目前学生咨询人员没有职业纪律的约束,往往在角色互动的过程中不能恰当地掌握各种“度”。例如,是否能做好咨询工作的保密工作;是否能做到在专门场所对求助者进行心理帮助;是否能做到不和来访者发展咨询以外的关系等。

(三)防止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枯竭”,加强其自我保护。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员会因为不切实际的助人目标,辅导中情感过分卷入或接受过多负面情绪而产生衰竭情况,为了避免和减少这种现象,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督导是必要的,应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来负责这项工作,定期评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同时,可以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成立成长小组,通过专项活动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方法,处理好一些未完成的事项。

实践证明,基于我国目前的国情和教育状况提出的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学生个性品质的有效模式,能够使学生辅导员及被辅导的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学会自己教育自己,从而解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但目前具体的运行方式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胡伟,胡峰.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中的运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27,(5):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