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就业调查报告

就业调查报告

时间:2022-02-26 05:13: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就业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就业调查报告

第1篇

留学热门国家有哪些?都选择什么专业?

图1留学国家分布

海归留学的国家,排名前四名的分别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占比分别为18.6%、14.4%、9.1%、9.1%。从日本、新加坡、韩国等留学的热门国家回国的占比分别为9.1%、6.9%、5.9%。

图2海归在国外所获学位的主修科目

海归在国外所获学位的主修科目以商科、工学、自然科学为主,分别占46.4%、14.7%、10.7%。此外,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占比也较高,均为8.8%。农学和法学的比例较小,均为0.6%。

日前,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

留学到底划不划算?

随着近年来留学人员的快速增长,海归也日益增多,加上国内高校毕业生数量巨大,全球经济放缓,海归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相比较高的留学成本,留学效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围绕留学“划算”还是“不划算”的讨论成为社会话题。

调查显示,海归群体中,认为留学划算的占50.0%,不划算的占20.2%,说不清和不方便回答的分别占22.1%、7.7%。需要注意的是,评价留学的价值不能简单的看经济回报,也需要考虑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调查对象中,超过65%的海归认为可在5年内收回留学经济成本,认为3-5年收回经济成本的人数最多,占比为35.9%,5-10年和1-3年的分别占24.1%、22.5%,10年以上的占比10.3%,一年以内的仅占7.2%。出国成本的收回时间与海归人员的个人能力、就业单位性质、个人所在的岗位、工作经验等因素密切相关。

日前,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

海归最爱在哪里就业?从事哪些行业?

就业成为海归回国发展的主流选择,87%的海归在回国后选择就业。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一线城市和省会。值得注意的是,中部和西部城市,尤如成都、南京、西安、武汉等地对海归的吸引有所增加。

图3海归就业的企业类型

海归就业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海归就业的前十大产业中,金融业最多,为14.3%,贸易/批发/零售业、房地产/建筑业、互联网分别占7.2%、6.9%、5.5%,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占比较小。

图4海归就业行业分布(含服务业就业的海归细分行业分布)

图5海归就业行业分布(含制造业就业的海归细分行业分布)

海归认为其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语言、沟通能力,分别有64.3%和51.7%的海归认为自己在这两方面具有优势。分别有50.1%和48.8%的海归认为自己在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优势。另有38.6%认为在自我推介能力占优势。仅有15%的海归认为自己在人脉网络占优势。海归面临着归国再融入的问题。

在就业劣势方面,海归在社会关系网络、求职时间、专业技能等方面存在短板。调查显示,海归的就业劣势主要体现在“国内的关系网络因在国外上学而断裂”,有47%的学生认为自身存在这一劣势。29.7%认为海归“专业技能与国内名校学生相比优势不明显”。有27.7%的海归认为自身丧失‘“挂职锻炼机会,难以到政府部门工作”。认为“回国时间晚,赶不上国内招聘会”、“所学专业国内没有需求,国外实习经历不被认可”,占比分别为26.7%和24.8%。还有12.4%的海归认为自己“语言能力与国内名校学生相比优势不明显”。

76.5%的海归回国后有跳槽的经历,在跳槽的频率方面,2年内跳槽的占主流,高达39.5%。3-5年跳槽的海归占28.8%,5年以上再跳槽的仅占8.2%。

日前,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

海归创业遇到哪些困难?需要哪些帮助?

图6海归创业的行业分布

报告指出,海归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新生物工程/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贸易/批发/零售业、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产业、其他服务业、节能环保这几个领域,占比分别为18.6%、13.6%、13.6%、10.2%、8.5%和8.5%。

图7海归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主困难

调查发现,新一代海归在创业中,主要遇到融资困难、经营运行成本高、政府相关政策配套不齐、难以引进和留住适用人才等问题。融资难、经营运行成本高等问题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由于海归的特殊性导致对国内市场不够了解,也是海归创业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政府相关政策配套不齐、相关创业服务不到位、难以引进和留住适用人才、技术成果产业化难也是目前创业人士面临的主要困难,这也反映政府在做引才工作过程中,更应该做到产学研相结合,以产业需求为主导,以企业为主要载体来发展引才项目。

图8海归创业最需要的服务

在创业阶段,海归创业者最需要获得关于市场开拓、金融服务、创业场所提供等方面的帮助。海归创业政策需求方面,海归创业者更希望政府能够解决科研资金申请过程限制较多、加大科研资金支持力度、政策落实等问题。也有创业者表示政府应该在购买时优先选择海归创业企业的高新技术及产品。约41.7%的人则表示国家的政策很好,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贯彻落实。

日前,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

海归回国再融入难不难?

报告指出,超过八成的海归回国后都能实现再融入。渐渐地融入是主要类型,占54.4%,较快地融入的占32.7%,一直很难融入的占12.9%,与2013年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海归一直难以融入国内环境”相比,海归的社会融入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融入的方式上,以自然融入、生活方式的本土化、自我心理调适、结交国内朋友为主,分别占比为58.7%、49.8%、46.7%、35.7%。参与国内社交型/学术型/商务型活动、个人资本的跨国经营和转化也是融入国内环境的重要途径,分别占比20.2%、7.3%。

第2篇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低收入者的比例远远大于高收入者,两端人数均较少,而大部分人收入基本在中间档次,从1万~5万元的收入者占55.7%。

经营管理者收入最多

按城市划分,从事销售工作的,深圳的平均年薪为最高,高达68000元。经营和管理工作者,广州排名第一,约为63083元 ,深圳紧跟其后,为62083元。公关/市场/广告职业者,广州以50833元胜于北京(35050元)。编辑/记者/翻译职业者,北京当仁不让,其年薪为56000元,第二名深圳被甩到30000元。财务/审计的高薪收入还是产生在经济中心上海市,其平均年薪为43333元。

各城市收入差距大

外资高薪源于“密薪制”

中国青年就业调查报告公布值得关注的是,在22岁以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中,有一部分人首先要经历失业的过程,这一比例约为15%;而此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则几乎没有人一开始就经历失业。

张丽宾表示,这一原因主要是因为22岁以前的青年就业经验、就业渠道少造成的。72%失业青年长期失业

失业一年以上的长期失业者占72%。失业者在求职时,超过60%的失业青年认为最大的困难是文化水平低。但只有13%左右的人员在失业期间进行了学习培训,多数人只是呆在家里、找工作或者做些家务杂活。

失业青年中,职业中等教育水平的青年(37%)和初中文化水平的青年(30%)比重最高,高中、大专生的比例均为13%,大学生的比例为5%。相对于此次被调查青年的文化程度构成,实际上职业中等教育水平、初中和高中文化水平青年的失业率要高于各类文化程度青年的平均失业水平。工作意愿机关和国企成就业首选

农村青年理想的单位主要是自己创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和跨国公司;而城市青年理想的单位则依次是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创业、跨国公司和私营企业。有10%左右的青年对自己理想的工作单位不确定,文化程度越低,不确定程度越高;还有一部分青年不想就业,主要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青年。计算机和金融业最受喜爱

中国青年最喜欢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金融业。以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公共管理等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是青年人的第二理想行业。而住宿和餐饮、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等行业,成为较少青年人选择的行业。

总体上,70%的青年就业集中于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中较低层次的服务业以及个别新兴行业,如批发零售业(15%),居民服务业(1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

张丽宾在分析原因时表示,一方面,这些行业劳动力需求总量大,另一方面,大多数青年自身缺乏能力进入其他行业;另外,其他多数行业劳动力需求总量小,高素质劳动力竞争激烈,大部分劳动力不愿“向下”流动转入其他行业,进而形成青年就业的“行业锁定”。农村就业青年主要集中于制造业,而城市青年则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40%就业青年不想换工作

大部分人对现在的工作表示满意。有40%的就业青年不想换工作,另外,分别有近30%的就业青年不一定换工作和打算换工作。而且农村青年的满意度高于城市青年。

想换工作的就业青年中,63%的人是为了提高报酬,有16%的青年是为了有更好的职业预期,另外还分别有9%的人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条件或获得稳定的工作。85%的希望转换工作的农村青年是为了提高收入以及改善工作条件,城市青年中的此比例仅为69%。城市青年比农村青年更关注未来的职业发展。工作情况平均每天工作9.6小时

就业青年工作状况如何?调查显示,青年的就业质量相对较低。大部分青年就业无保障,工作不稳定,工作时间长,工资低,依靠“青春讨饭吃”。低龄青年和农村青年尤为如此。

总体上,38%的就业青年没有任何劳动合同,还有20%的签订了1年以内的临时合同,36%的签订有1至3年固定期限合同。

就业青年平均周工作时间为48小时,按每周工作5天计算,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是9.6小时。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员每周工作时间在50小时以上。而15至19岁青年以及农村青年的平均周工作时间均为53个小时。90%的青年都没有兼职行为。

60%的就业青年的平均月收入在600至1500元之间,还有不到30%的人的平均月收入在600元以下,超过半数的就业青年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培训。工作评价雇主认为青年写作能力低。

第3篇

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多,以及高学历人数的增多,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而且受到各方面的压力的影响,人才堆积,职业上岗比例失调,导致就业难上加难,真是应了一毕业就失业。校漂族越来越多。针对该问题我们随机调查本院学生对就业问题准备得如何,对将来就业前景的态度,并且将数据总结处理,发现以下几点:只有xx%的学生有一直关注就业前景,几乎没有人想要创业因为需要资金门路关系,xx%的人选择要继续深造,而且近乎百分百的大专生认为毕业实习需要关系人脉,专业成绩倒是其次。少部分学生认为个人素质很重要,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能否充分的准备就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它决定你是否能在将来的社会生存中胜出。对你将来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

问卷调查

(1)调查范围:XXXXXXX

(2)调查目的:了解XXX对就业的准备情况,使他们能正确认识到未来的就业情势。

(3)调查方式:网上问卷调查

链接地址

结果表明本院学生对就业的准备情况不是很好,大多数大学生都不能充分地准备就业,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随着各大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长。虽然政府在不断地增加就业机会,而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人群,那只是一点皮毛而已,供不应求的现象依然存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仍然不容乐观。

(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数量多得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2.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这话不假,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话,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

4.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1、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2、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3、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4、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5、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三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6、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7、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1、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2、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4、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5、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总之,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一所高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解决此问题,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市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更新就业观念。同时,大学生也要及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面对就业问题。

第4篇

一、关于数据采集方面:

1、信息采集表范围的问题,请明确?是否只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年龄范围是多少?有无劳动能力都采集?那么如果非贫困劳动力不统计,是否会造成数据混乱?原来非贫困,因种种原因而返贫的是否再纳入贫困户统计口径?

2、现在大数据平台权限已经下放到村里,由村干部直接就可以在大数据平台填报贫困劳动力信息统计表。那么继续让信息采集表一式三份往上报,是否有必要?这样容易造成数据混乱和滞后,以及人力、财力的浪费。

3、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有些人虽然身体健康,但是常年为子女读书伴读做饭的,或操持家务,伺候家中老人孩子,没有就业意愿,这类人该怎么在信息表中体现?他们本人并没有任何培训需要和工作意愿。

4、关于有智力障碍的一类人,虽然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可以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但是有的人以乞讨为生,不参加生产劳动的,有的无业。

5、有人在本村就业,比如种植,养殖,应不应该在劳动力信息表里体现?他不属于转移就业,可信息应该怎么采集?

6、护林员保洁员计生员归属于转移就业?为何还要单独建册?

7、关于“两书”方面。比如父亲为贫困户的户主,本人无劳动能力或年纪大无创业就业意愿。两书是否空白放入一簿?其子女打工或创业的能否在创业就业意愿书中体现?

二、政策方面

1、劳务奖补的年龄设置最高年限的问题。有的老人年纪虽大,但人家仍然身体康健,具有打工能力,是不是应该鼓励?

2、户主本人为保洁员、护林员、计生员、协管员的,其家庭其他成员是否可以享受创业补贴?劳务奖补?

3、工业商贸局有个关于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补贴”5000元,与我局的“创业补贴”3000元有重叠,这部分如何对待?

4、有人自己买车搞运输,本应该是自主创业,但由于车辆必须挂靠在公司下面,这应该是灵活就业还是单位就业?还是创业?如果属于创业的话,怎么才能享受创业政策?

5、贫困户成为荣誉标签?可以享受太多政策,所以有人认为能评为贫困区是能力象征,尽管子女很有能力还要享受贫困政策。由于贫困户享受太多的优惠政策,而当初没有评为贫苦户的人,对其羡而慕之,甚而嫉妒,已经在基层形成了一种不稳定因素。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现有政策范围是否可以适当扩大?

第5篇

一、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工商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其学科理论基础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构成跨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不同领域,研究对象涵盖了企业经济运作中的财务管理、资金筹措、投资分析、市场营销和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其专业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根据其学科专业特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面比较广泛,包括各级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和大中型内资或外资工商企业等。伴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兴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各类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与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而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则需要大批的高端以及中层管理人才来做为坚强的后盾。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将逐年增加,因此,未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总体看好。

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巨大

根据上述分析,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看好,但由于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总体素质不好,导致就业夺力仍然巨大。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术和素养还适应企业的需要。当前,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是有着迫切需求的,人力资源的研究、市场营销的运行等都需要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但是,如此巨大的岗位需求却不能随便的接纳刚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纠其原因,是因为很多应聘企业管理岗位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或是缺乏团队意识,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虚心请教,从而无法胜任工作,处处碰壁,或是不愿从基层做起,不愿意接受沟通技巧运用、心理能力磨练、实战方法掌握等方面的基础训练。企业的发展需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面对工商管理毕业生普遍存在的这种“眼高手低”的现象当然敬而远之,因此,企业不愿意为其提供就业机会也无可厚非。另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应试教育的壁垒,培养出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只会课堂听讲记笔记,课后背诵做习题,因为没有社会实践的机会,大多只会“纸上谈兵”,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让学校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也存在着较大的难度,从而导致了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经验自然也无从谈起。而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大多不想花费大量和时间和资金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企业更希望所招聘来的员工可以立即投入工作,为企业带来效益。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给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本来看好的就业形势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改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对策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加以解决。

1、搭建“立体式”实训平台。职业高校应尽可能的加大实践训练课的节数和实验设施的建设,通过聘请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授课,提高课堂的实际说服力。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对选定要去实习的单位展开模拟训练,增强学生对企业流程的感性认识。通过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和交流,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鼓励学生主动与相关企业单位联系,接受公司上岗综合实训,从而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积极实践工作经验,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探索“定单式”培养模式。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就是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因此,只有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对学生进行培养,才能为学生的就业找到出路。职业高校应当建立与各大企业的沟通机制,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走访问,加强同企业的联系,通过认真归纳梳理企业的需要,理清教育教学思路,明确学生培养方向,并通过

及时调整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真正转化成为企业急需的技能,只有这样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才能提高“针对性”,避免“盲目性”,这种“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必将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打开“方便之门”,也必将成为今后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打造“专业化”就业名片。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同其它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共同点就是缺乏实践经验,在当前这一突出矛盾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最佳的途径就是为自己的应聘简历“加码”,其中一个重要的一种方式参加资格考试。

第6篇

本次调查于2008年7月展开,共发出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1份。其中硕士228人占90.8%,博士23人占9.2%;男生占83.9%,女生占16.1%,与本院总体毕业研究生中的学历构成和性别比例基本一致。

1找工作,你准备好了吗?――IT类毕业生求职过程

1.1BBS是大学生们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

在获得就业信息的三个主要渠道中,BBS占据首位。网络是80后生活的重要空间,千奇百怪的各种论坛聚集着志同道合的人们和不知疲倦的“水车”,高校BBS则是在校大学生与人沟通和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网络信息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在当代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也占据了首位,未名(北大)、水木清华(清华)、日月光华(复旦)等知名高校的BBS上,与“JOB”有关的版面总是最为热闹的。另外,智联招聘、中华英才、51job等专业求职网站以及热门用人单位的网站也是毕业生经常光顾的地方。

传统的就业渠道仍具备一定的影响力。招聘会,尤其是校园招聘会,因为沟通互动比较直接,对应届毕业生也具有较大吸引力。同时,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大学生们不再局限于“象牙塔”内,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实践,甚至直接去用人单位实习、兼职。这些求职途径不仅提高了毕业生们的就业技能,也使用人单位选拔培养新员工的时间得以提前。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人才市场正在走向有序,就业信息也走向公开,但人脉关系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来自亲属、师长、同学的推荐往往可以减少毕业生们求职的步骤和程序(比如绕过网申和笔试),因此成功比例往往较高。

1.2面试技巧不足导致“求职滑铁卢”

在问到“找工作的过程中,你曾经被拒绝的原因(三项)”时,大多数同学将原因归结于“面试技巧不足”,其后依次是“专业测试未过”、“缺少工作经历”、“外语水平”等。毕业生们找工作往往要历经“投简历――笔试――面试”三大关,被调查者把自己求职被拒归因于“面试技巧不足”,说明对于北大热门理工科专业的研究生而言,通过“简历筛选”、“笔试”这两道“坎”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如何在与用人单位的面对面的“双向选择”中脱颖而出才是求职能否成功的关键。高手云集、淘汰率颇高的面试环节更多是对求职者沟通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考验。基于这一点,加强对毕业生的求职相关培训、尤其是开展一些“模拟面试”活动以帮助他们放松心态、掌握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1.3理工科背景的毕业生同样需要“软能力”

毕业生们认为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最看重的三个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专业水平”,其后依次为“沟通合作能力”、“学习研究能力”与“工作实习经历”等。然而,通过与用人单位交流和参考其他的调查结果,我们却发现,除了对专业技能看重外,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敬业精神”、“快速学习的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软能力”。不可否认的是,在招聘时,用人单位往往采取的是“劣汰”而不是“优胜”的取向(也就是说,如果求职者有了指定的缺陷和不足就不予以考虑),这是他们关注求职者学历、专业水平、学术背景的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用人已逐渐突破前几年的盲区,更讲究适用,更看重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如前所述,这一点最多地体现在求职过程中的“面试”环节。传统的理工科学生更加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看重科研能力,而对于敬业精神、沟通合作能力和良好个性的培养等缺乏重视。因此,当这些“硬能力”是“没有不行,有了不多”时,“软能力”或许就成为职业生涯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图3 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最看重三个因素

1.4多种求职尝试应对就业压力

求职尝试的三个最主要的途径中,最多的是“向已经工作的人求助”,其次为“争取实习和兼职”、“参加相关讲座”。可以发现,这些求职尝试与上述获取信息的渠道是相通的,我们可以把努力获取就业信息看作是一种求职尝试。当然这些求职尝试除了获得招聘信息外,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们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测评,与其他人交流了解自己,挖掘自身优势;通过实习、与校友交流、咨询等等,了解用人单位、了解政策和形势……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已经深入校园,但行为的落实却往往带有投机性与盲目性。一方面,大学生们通常是在择业前夕才开始求职尝试,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融入他们的大学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大多数大学生是自发地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得到比较系统和专门的指导。

图4 求职尝试的三个主要途径

1.5 “稳健型求职”成为主流

根据调查,90.0%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半年内ii能拿到offer,超过6个月的很少。与此相对应的是,60.2%毕业生拥有1-3个接收单位,其次为4-6个,占34.9%,多于6个的不超过5%。

图5 找工作花的时间与收到的offer数

毕业生找工作的时间,即求职投入指标;最终获得的接收单位的数量,即求职的产出指标,考察求职的投入产出关系,可以形象地将毕业生划分为四类求职模式。见下表:

“稳健型”毕业生占54.62%,这类毕业生花在找工作上的时间较短(1~6个月),最后获得1个到3个接收单位。此类毕业生一般对自己的定位比较明确,具有健康的求职心态,对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有合理的预期,所以可以很快锁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并在较短时间顺利取得求职的成功。

“强势型”毕业生占35.74%,比例仅次于“稳健型”。这类毕业生花在找工作上的时间较短(1~6个月),最后获得4个及以上接收单位――同样投入,却收获更加丰厚的产出。这类毕业生可能具有更强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但过多的offer有时意味着求职定位不明确、职业预期过高、求职心态浮躁等问题的存在。毕竟,过于追求接收单位的数量、相互攀比,不是我们提倡的健康的求职心态,求职最重要的还是定位好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并有长期发展空间的单位。

“问题型”毕业生占5.22%,这类毕业生花在找工作上的时间较长(7个月以上),最后获得较少的接收单位(1个到3个),他们有可能是就业市场上的“困难户”,也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我们的调查发现,对自身专业不感兴趣、希望找一份非技术领域工作的人在“问题型”里占了大多数。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业压力(如毕业论文、实验室项目、要等)暂时中断过求职过程,从而错过了招聘高峰期,导致求职时间过长。因此,如何在求职、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寻求一个平衡点,对于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苦力型”毕业生比例最小,约占4.42%。这类毕业生花在找工作上的时间较长(7个月以上),最后获得接收单位数量较多(4个及以上)。这类毕业生在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用于求职的同时,也收获了丰厚的结果。因此,这类毕业生往往有比较丰富的求职面试经验,求职能力不是问题,但可能存在求职定位上不明确、或职业预期过高等问题。漫长的求职期也容易引起焦虑、浮躁、攀比等种种不良的求职心态。另一方面,求职市场的高峰期是在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对应届毕业生而言,7个月以上的求职周期往往意味着在这段“黄金时间”之后才找到工作。因此,相对于“强势型”而言,“苦力型”的毕业生还需要面临的风险是:最终找到的工作所带来的“收益”能否与求职过程中流失的大量“机会成本”相匹配。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如果总是抱着“下一个一定会更好”的心理在求职市场上闯荡,带来的结果往往是“最后一个并不是最好的”。

2薪情如何?对未来预期如何?――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在精英教育理念进一步受到现实的威胁、就业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步伐的今天,毕业生们不得不在“难就业”与“低工资”双重挤压下困难前行。在求职过程中,他们是否报有明确的方向?对于求职结果,他们又是否满意?

2.1瞅准目标,笑到最后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20.7%的毕业生求职目标非常明确,53.0%的毕业生求职目标基本明确,不明确的只有2.0%,其余24.3%从不明确到渐渐明确。调查数据与我们平时观察到的现象较为吻合:理工科背景的研究生毕业后往往留在本专业领域内就业,因此其职业目标较为确定。

图6 求职目标是否明确

及早明确目标对毕业生求职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只有瞄准目标才能对海量的职业信息有所取舍和进行有效的处理;另一方面合理的定位有助于毕业生发掘自身的优势。这一点从求职目标与对未来发展空间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中可以体现出来:求职目标非常明确的同学对于发展空间的满意度最高,满意的占59.6%,非常满意的占21.2%;求职目标基本明确的同学,满意的占72%,非常满意的占2.3%;求职目标从不明确到渐渐明确的满意的占59.0%,非常满意的占6.6%,而求职目标不明确的同学,满意的占60%,没有非常满意的。可以看出,求职目标的明确程度会影响对于发展空间的满意程度,目标越明确总体满意程度越高。

图7 求职目标明确程度与发展空间满意程度的关系

2.2并未“贬值”的研究生

近年来,伴随着“500元月薪聘本科生”、“零工资就业”等新闻媒体炒作,大学生“薪酬跳水”、“毕业就失业”、“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不及民工水平”等信息不断见诸媒体,甚至有人预言,大学毕业生“低工资时代”已悄然来临。然而,在我们的调查中,近来年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毕业生的起薪水平走势强劲。以今年为例,起薪月收入6000元-8000元的占14.6%,8000元-10000元的占25.1%,另外,拿到10000元以上高薪的学生比例也有32.0%。他们能拿到这样的高薪,大致与两方面有关系,一方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学生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与较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社会对IT方面优秀人才的需求量大,供不应求的态势无疑帮助学生拿到较高的报酬。

图8 起薪水平(税前)

将此调查数据与受访者的学历和性别联系起来,我们从中得出一个颇为微妙的结论:在研究生这个学历水平上,硕士和博士的收入差距并不明显,高学历并不意味着高薪,硕士与博士之间的界线模糊,但就业市场上的“男女有别”却仍然明显。在我们的调查中,男生与女生在以下两个工资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在月收入3500元-6000元工资水平上,205名男生参与调查者中有39名选择,占19.0%;42名女生参与调查者中有13人,占31.0%;而在月收入10000元以上的毕业生中,205名男生参与调查者中有70名选择,占34.1%,42名女生参与调查者中有9人,占21.4%。在这里可以反映出不同性别毕业生之间择业观的差异。高薪往往意味着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因此男生中万元以上起薪的比例相对较大;而3500元-6000元起薪水平往往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相挂钩,这些单位工作强度适中、环境稳定,易受多数女生的青睐。

但还有7.3%的毕业生月收入在3500元以下,这与他们的行业有关,一般并未从事本专业技术行业。

2.3 “求职天秤”最重要的一端――发展前景和薪酬待遇

同学们择业时考虑的三个主要因素中,发展前景占据首位,其次为薪酬待遇,其他因素比重相对较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的就业价值观取向。无论是发展前景和薪酬待遇,他们都希望能通过这些体现自我价值。80后的一代,他们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渴望更早的成功,吃苦耐劳的精神比较缺乏。

另外,在本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工作地点并不是一个十分重要考虑因素。这与毕业生求职的客观现象并不符合,事实是有90%的受访者工作地点在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就业。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与本次调查受访者的身份有关。作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毕业的研究生,在上述地区之一就业,是较为容易实现的,因而在选择单位时,“工作地点”成为一项可有可无的“点缀”。

图9 择业时考虑的三个主要因素

2.4 “薪情”≠“心情”

整体来看,同学们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比较高,感到满意的占73.2%,非常满意的占5.6%,感到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不到1%。如前所述,大部分毕业生主要在IT行业和电子通信领域,其次为金融业,这些行业作为朝阳行业和支柱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发展前景好。这些使得毕业生们在拥有一个较为理想的就业结果的同时,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一个较好的预期。

图10 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

另一方面,综合本问题与起薪水平的关系来看,薪酬收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们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却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无论月收入高低,同学们对工作总体满意度都很高,很少有感到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其中,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对工作的满意度最高,感到非常满意的有11.4%,感到满意的有74.7%;其次为3500元-6000元的,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82.6%;而起薪水平在6000元-10000元之间的毕业生对于发展空间满意度的差异很小,起薪水平在3500元以下的满意度相对较低,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55.5%,一般的占44.4%。由此可见,月收入和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是简单的梯度关系,即月收入越高就越满意。月收入只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一部分,还有其他物质和心理的因素具有影响力。比如对于发展空间的满意度,对于企业文化的满意度,对于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其中还与满足自身的定位与预期的程度有关。

图11 起薪水平与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的关系

3你是否获得足够的行业信息?――瞄准目标,踏上求职之路

3.1理工科背景的毕业生不局限于技术领域

在被调查者所就职的行业中,高科技领域――主要是IT、电子通信以及相关领域――占61.8%,其次为金融业,占17.7%。另外在政府机关、教育行业、咨询行业等就职的毕业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非本专业对口的一些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理工科背景的毕业生所具有的专业素质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乐于吸纳;对于不准备做纯技术的毕业生来说,象麦肯锡、埃森哲等咨询公司,普华永道、毕马威等会计师事务所,专利公司,国家知识产权局、证监会等事业单位,因为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完善的培训和奖励机制,不失为毕业生们转行的一个好的去处。

图12 就职单位所属的行业

3.2不同行业――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不同

同样,选择不同行业的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也有所差别。对于高科技行业来说,求职者认为,用人单位对专业水平、学习能力与合作沟通能力最为看重,强调个人能力与团队精神的结合;而对于在金融业从事业务来说,因为与客户打交道是工作的重要部分,最看重的是合作沟通能力,其次为专业水平与实习经历和学习能力;党政机关对各项能力要求都比较平均,偏重性不强,其中以专业水平、学习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为主导,对个人品质的要求比较突出;在教育行业中首要的是学习科研能力、合作沟通能力与实习经历,这符合学校从事科研与教育学生两项核心工作的要求。

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共性的因素,对于理工科背景的毕业生来说,专业技术重要性是比较突出的,另外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也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同时也有个性的影响因素,即不同行业的择才标准是不同的,对于准备进入某行业发展的大学生来说着力培养与行业适应的素养实现“人职匹配”对职业生涯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图13 行业类别与毕业生认为的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的关系

3.3不同行业-毕业生看重的因素不同

无论在什么行业工作,毕业生们择业时考虑最多的都是发展前景和薪酬待遇。但细分来看,就职于高科技行业iii的毕业生对专业对口、工作地点比较看重;就职金融业的对兴趣和工作性质比较看重;选择党政机关的对工作地点非常看重,同时对工作性质也比较看重;教育行业的同学对薪酬待遇的要求较低,而认为专业对口、工作地点、工作兴趣、工作性质和单位规模文化这几个方面都能较好、较平均地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从中可以看出,行业的选择能够体现个人的职业兴趣和价值观。现代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只能成为一个行业里的专家,却很难成为多个行业中的专家,“选对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图14 行业类别与毕业生择业看重的因素的关系

4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调查结果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归纳出以下结论:

(1) 在本次调查中,网络求职(通过BBS和有关人才网站)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求职渠道,而传统的招聘会则退居次席。

(2) 专业水平成为IT类研究生关注求职中自身条件的“焦点”。除此以外,各种“软能力”也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但同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和毕业生的认识存在偏差。

(3)“面试技巧不足”成为毕业生求职进程中的最大阻碍,而“向已经工作的求助”是毕业生们认为最为有效的求职尝试。因此,培养毕业生的求职能力、畅通就业信息渠道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之一。

(4) IT类研究生的就业信心并未下降,就业结果仍维持一定的高水准。在当前社会,虽然大学生逐渐失去往日知识精英的光环而承受越来越多的就业压力,但“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研究生学历”三大优势仍使本次调查中的绝大多数受访者成为就业市场上最受青睐的那一群人。

(5) 毕业生们的求职心态比较平稳。大部分同学能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顺利就业,并对未来工作有较高的满意度和较好的预期。这一方面得益于人才市场的日益发展,另一方面也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逐渐成熟有关。

(6) 大学生在就业的选择中更加注重自身发展,同时也关心经济收入和其他实惠。因此,毕业生在单位中能否发展已经成为一家单位能否留住人才的首要条件。这就向各用人单位提出了挑战,给予更多培训和发展人力资源的机会逐渐成为共识。

第7篇

一、农民就业主要在非农业

1.农民家庭人口相对较多,就业人数相对较少。农民家庭人口多在4人以上,但平均每户就业人数仅有1.4人。在230份有效问卷中,有194个家庭人口在4人以上,占问卷总量的84.3%,相对城市家庭3.74个的平均人口规模来说,农村家庭规模较大。但与城市居民就业相比,农村家庭的就业率还比较低。在230户被访者中,有就业者326人,平均每户就业仅有1.4人,而城市居民中有51.3%的人已就业。

2.已就业的多数农民在非农产业就业。调查显示,超过90%的农村居民家庭有人外出务工,其中有2人以上外出打工的家庭占家庭总数的74%。在没有外出打工的人当中,也仅有78人从事种植、养殖工作,占在农村就业人员的33.8%,如果把所有农村就业人员计算在内,约有83.5%的人员是在非农产业就业。

3.农民生活的逐步改善,主要来自农民的打工收入。农村家庭年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在229个农村家庭中,有150个家庭的年收入在万元以上,占总数的65.5%。在消费支出方面,有98个家庭的年支出在万元以上,占总数的42.8%。结果显示,大部分家庭收支相抵后略有盈余,生活质量正在逐步得到改善。在农村家庭的收入来源方面,收入主要来自外出打工者。外出就业者的年收入占家庭年收入的比例最大,在229个受访家庭中,每年寄5000~10000元回家的占33.9%,寄10000元以上的占27%。

二、留在农村就业的人中只有33.8%从事农副业

调查结果显示,留在农村就业的人员中,有26%的人从事种植业,7.8%的人从事养殖业,16.5%的人从事副业;做小生意和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员较多,两者所占比例均为23.4%。从事种养殖业的农民仅占留在农村就业人员的33.8%,数据表明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大大低于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有很大的空间。当前很多地方的企业出现用工难问题,其根源并不在劳动力不足,而在于打工的工资收入与种田的收入没有拉开到合理的差距,工资太低导致部分农民不愿外出务工。在本次调查中,有67位被访者不愿进城务工,占全部样本的29.1%,其中有54位表示打工收入太低是其不愿进城务工的主要原因。

三、外出务工人员素质低、待遇低尚未得到改善

1.农村外出打工者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在230个被访者家庭中,外出打工者有318人,他们的文化程度都不高,其中具有初中文化的有144人,占样本的45.3%;具有高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分别有59和58名;另还有17人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外出打工者占219人,占样本总量的68.9%。从调查结果可以推断,*省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应着力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

2.农村外出打工者一般都是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如加工、轻纺和建筑等行业。所有被调查者中,从事加工行业有82人,轻纺行业有49人,建筑行业有37人,其他行业有54人,个体户有24人,运输行业有18人。各自所占样本的比例分别是31.1%、18.6%、14.0%、20.5%、9.1%、6.8%。

3.外出务工者的待遇尚未得到有效改善。调查显示,有35.2%和34.8%的外出务工人员认为工资太低和工作时间过长,大多数人需要经常加班。在劳动保障方面,办理了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的人员分别只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20.9%,21.3%和30.4%,有高达22.6%的人未办理任何保险。值得一提的是,在230份有效问卷当中,有35人并不清楚企业是否为其办理了保险,占到样本总量的15.2%,说明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保障意识仍然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教育。

四、农民希望政府提供什么帮助?

1.多渠道、全方位为“打工经济”创造条件。外出务工者想得到政府帮助的方面有很多,依次是提供技能培训、保障合法权益、直接组织进厂、解决子女上学问题、提供就业信息,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5.7%、33.9%、30.9%、23.0%、21.3%。

2.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农村外出务工者基本上从事的都是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培训需求非常强。建议政府根据居民的实际需要,适当扩大培训的覆盖范围,并有针对性地提供培训的项目。调查显示,有35.7%被的外出务工人员希望得到就业技能培训,其中希望得到制造业、服务业、建筑、针纺、维修方面培训的比例分别为25.9%、40.8%、21.9%、14.5%、28.5%。培训时间以15~30天最受欢迎,占样本的40.4%。

3.加强劳动保障的宣传教育,建立劳动者的维权机制。一是农村就业者办理保险的情况不容乐观。没有办理任何保险的人有52个,占样本的22.6%,再加上样本中15.2%不清楚是否办理的部分,估计没有办理任何保险的人数在三分之一以上。二是农民工工资的拖欠问题目前还较普遍。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在被访人群中有142个就业者的工资是按时发放的,占样本总数的61.7%;但也有75人的工资不是按时发放的,占样本比例高达32.6%。三是工作时间长,加班已是家常便饭。在外出打工者人员当中,工作时间长是他们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其中,有70人偶尔加班,占样本的30.4%;还有一部分人自愿加班,占样本的66%;经常被强制加班的人数也不少,高达45人,占样本的19.6%。以上问题一方面反映出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意识较差,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劳动者维权缺乏合适和有效的途径,需要相关部门加紧研究措施。

4.资金、信息、减负是农民创业最关注的问题。创业是城乡居民实现就业的重要渠道。创业者希望得到政府的帮助依次有提供贷款、提供致富或创业信息、降低税费负担、简化注册审批程序、提供相关培训,比例分别为53.9%、50.0%、46.5%、36.1%、23.0%。

5.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普遍希望政府提供农业知识、优良品种、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帮助。在实际调查中,了解到农民朋友普遍希望政府能提供一些帮助,例如开展农业知识讲座、引进优良品种、建一些小加工工厂等,以提高农副产品的产出利润,同时也可以缓解农村居民的就业压力。

五、本问卷所隐含的基本信息

1.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主要的措施在农业领域之外,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是推动农民致富的最主要手段(一方面使农民获得更多打工收入,另一方面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市民)。

2.要关注“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警惕制造业低成本优势丧失造成沿海产业越过中部向西部转移。

第8篇

随着我国高校的连年扩招,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也愈来愈多,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普遍关心和有待解决的问题。XX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毕业生的第一年,毕业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XX年毕业生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XX年毕业生达到了338万人;而XX年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五百多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因此大学生就业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大学生就业作为大学生人生一个重要的关口,初次就业和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成才和成长,因此,选择工作务必要慎重。

作为一名即将走入毕业的大学生,我认识到这一严重的问题后,决定亲自进入这一市场进行调查。今年寒假我随高邮市高璐宝食品有限公司的有关人员去人才市场进行招聘,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让我感触很深,也让我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必定会对我明年的就业有所帮助。以下便是我总结出来的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观的分析。

首先,大学生在择业时会考虑报酬问题。虽然薪水不是大学生选择企业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薪水无疑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非2500元或3000元不干,这曾经是媒体广泛报道的大学生找工作时定下的月薪数。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大,大学生就业的工资底线也越来越低,随着大学毕业生薪水的下降,很多用人单位在薪金制度上也有了很大转变:不再以人定薪,而是以岗定薪,更强调员工为用人单位带来的实际利润。职场中的机会永远不是遇到的,而是争取到的。同时很多大学生认为他所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只是作为他今后发展的一个过度口,积存经验。除了薪酬是学生考虑的重要因素之外,工作环境、企业声誉与企业文化、工作富有挑战性、工作的稳定性、户口和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也是学生们重点考虑的因素。

大学生对于选择工作时因素的看重,与他们认为的工作意义是直接相关的。在大学生看来,最重要的工作意义是自我实现,其次是生存的必须条件以及个人兴趣所在。而学以致用在找工作中似乎没有得到太多体现。有很多大学生对专业对口的看法是,找工作尽量专业对口,但不必强求。还有小部分的人认为专业并不重要,只要工作合适就行,也就是说有大半的人并不强求专业要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学了4年的专业知识。而认为应该专业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人只有少数。经常在那里听到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说,最重要的是能找到工作,混口饭吃,先养活自己。

然而,有很多企业在人才招聘上,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很多企业认为目前有很多大学生就业眼高手低,或者嫌工资低。很多学生着重选择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而相对一些中小型企业情况不是很好,他们认为某些大学生只是抱着学经验的态度,把小公司作为自己进军大公司的跳板,发展不长,对他们公司的长久发展不利。这也是个非常现实的观点,抱有这种思想的人应当慎重的考虑。

此外,大部分人都热衷于名牌企业或者外企,认为比较有面子。其实我认为很多中国本土的中小企业也很有发展潜力,不一定要局限于所谓的外企,给别的国家的人打工,这样才更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第9篇

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国内外油品的紧缺,昂贵的油价促使大型石油企业增大生产规模,加大原油的开采与冶炼。从而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来满足企业这项需要。作为石化专业的学生,我们必须随时了解石化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所应具有那些专业素质,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专业能力,适宜就业方向,更好地施展自己的专业技能,为石化行业服务!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从石化公司了解到现在石化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以及现在石化公司所需怎样的专业人才。到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温州乐清分公司了解到,现在石化行业的前景,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石化行业的资金运行的紧缺,促使很多企业关门歇业,从而出现了许多人员的下岗,虽然这样但是石化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还是特别紧缺的,特别是管理岗位的专业人才。大学生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对与管理这一岗位的胜任是绰绰有余的,但是大学生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社会实践能力,还有就是自己的动手能力,我们要承认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比现有的老职工都要强,但是他们的实践能力都比较柔,大学生要加强社会实践能力,我们要通过努力,通过学校和社会的不断努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现在石化专业大学生在石化行业的岗位特别多,石油行业经过前几年的体制改革和重组,预计毕业生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各专业的毕业生尤其是研究生仍将是石油工业就业市场上的紧俏产品。只要毕业生愿意到石油行业就业,每个人包括女生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应该是不难的,就石化公司而言,大学生可以到基层的加油站工作,一开始可以先拿油枪,从基层工作开始锻炼自身能力,再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加油站管理人员,特别是加油站的安全管理人员,加油站的计量员,以及加油站的站长等岗位,这些都是石油公司的基层岗位。这些岗位现在特别多,现在石油公司急需加油站的管理人员,由于最近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温州乐清分公司要扩建三个加油站,所以需要的石化专业人才也就特别多,石油公司现在对加油站的管理人员的紧缺主要表现在我们现在只能从现有的职工中选出能力比较强的进行综合能力的饿锻炼,这样很浪费人力物力,所以石油公司对大学生的需求也就特别多了,我们很欢迎大学生到加油站这些基层工作锻炼自己。

石化专业学生还可以到油库工作,油库的岗位待遇比加油站的要好一些,但大学生要作好思想工作,在油库工作是一件比较枯燥的是,而且要耐得住寂寞,在油库,特别是到洞库时,那是很寂寞的事,大学生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才可以胜任这样的工作。还有石化学生可以到炼油厂工作,在炼油厂有很多的岗位提供给石化专业的大学生,特别是油气储运的学生,可以做好油品的收发工作,特别是原油的进库和原油输送到机器上的过程,都需要油气储运专业的学生。而且在炼油厂的成品油的运输也需要这样的专业人才,所以说石化专业的就业是很好的,但现在的工作都是合同工的形式,不再有正式工了,就是有也只是原来的老职工了,随着他们的退休,石化将不再有正式员工了,全部都是合同工,但是合同工的待遇还是可以的,一般的社会福利都会给予的,石化还有自己的福利,在这不好说,每个石化企业都有自己的特有福利。石化专业学生还可以到石化设备企业工作,特别是油气储运专业的学生在石化设备企业可以找很好的岗位,特别是石化设备的设计方面,拥有相当好的经验,通过专业知识的运用,更好的设计出石化运用的设备,为石化行业的生产设备提供良好的保障。

在油库的设备管理方面也有一定的能力要求,石化学生具有这样的能力,特别是油库管道的设计铺设,对提高油库的安全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在油库石化专业的学生还可以管理油库的用电设备,对电器的合理设计以及电路的铺设,用电的安全措施,特别是油库的防爆措施,运用专业知识更好的为石化行业服务。提高油库的用电安全,使油库成为安全的油库。石化专业的学生还可以到油田一线工作,在油田可以运用油品输送工程技术,油田工作是特别辛苦的,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无法承受油田的寂寞以及工作的艰辛,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到油田工作是锻炼大学生能力的最好岗位,为以后的管理岗位很有帮助。能够提高以后的管理能力,更好的为石化企业服务。

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就业工作石化相关负责人是这么说的:

1、提高外语、计算机水平,积累专业经验,使毕业生自身条件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适现在石化专业大学生在石化行业的岗位特别多应。如各石油单位对外合作的任务加剧,需要既懂专业尤其是具有现场经验同时又具有良好的外语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毕业生。拥有相关知识的毕业生现在的人才市场十分紧缺,所以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应该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

2、加强自身基本的文明礼貌和道德素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工作条件好的单位往往要求也比较高,比如说衣着打扮、待人接物,基本的行为举止和做人的基本素质等方面也影响用人单位的选择。大学生的形象非常重要,一个人的形象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就业成败,所以说大学生应该注重自身的素质形象,人虽然要外在的美,更需要内在的美。这就要求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

3、现浙外的企事业单位也很多,不妨可以把就业的眼光放远一些。虽然在浙江工作有很多好处,浙江的企业事业单位更喜欢浙江境内的毕业生,这种现象比较明显,但这样存在的就业压力也比较大。为了能够更好的找到工作我们可以放眼远一些,到西部工作,发扬大学生支援西部大开发,通过对原油储备的了解,我国的原油都存在西部不发达地区,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可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知识才干为西部的建设而努力。通过在基层的工作更好的了解基层工作者,为以后的发展提高保证。

4、在校期间应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多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用人单位对党员、担任过班干部和参加过各类社会活动的学生比较看好。所以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学校大型社会活动来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保证。通过这样的锻炼我们可以提高自身的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减少压力,现金就业压力特别大,我们要为自己提供一切可以胜任的机会,把握机会,更要创造机遇。

毕业生就业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指挥棒,运用的好,就会促进学生在学校的全面发展。我们正在与用人单位多方接触,希望能够建立一种长期合作的稳定关系,使学生就业工作能够稳步有序的进行。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

G718.5

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与2013年的699万人比增加了28万人,与2005年的338万人比,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727万”又一次触动社会的神经,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季”。在这种形势下,摸清在校大学生对于就业的认识、毕业生对高校职业指导的意见和建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情况,对于改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提高职业指导的效果和质量,促进广大毕业生广泛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对汉中职业技术学院近两年来开展的就业工作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形成了此报告,以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地市级综合类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全院共有6大专业集群、8个教学系、33个招生专业,在校学生近8000人。2013年有大专毕业生1277人,2014年1730人。近两年,为了扎实做好招生就业工作,每年都开展招生就业工作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和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针对每级新生开展的招生工作问卷调查,对新生实现全覆盖。

二是针对大二、大三在校生开展的就业意向及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问卷调查,覆盖了除新生外的三年制高职和部分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在校生。

三是针对当年和上年毕业生开展的就业情况跟踪调查,了解他们就业现状、求职过程、薪资待遇、岗位发展等情况,跟踪回访率30%左右。

四是针对用人单位开展的毕业生评价调查问卷,主要了解毕业生岗位履职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评价、对学院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等,回访率为用人单位的50%左右。

本报告以近两年开展的三项有关就业调查所得数据为依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其中: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的就业问卷调查两年累计5736人次。跟踪回访毕业生两年累计926人次。累计回访用人单位70余家。

二、调查结果综述

(一)在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意向性问卷调查结果。

两年来对大二、大三阶段在校生进行的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在专业态度上,有92.4%的学生对自己目前所学习的专业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7.4%的学生表现出不满意或不太满意。

在专业发展前景上,有36.7%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充满信心,认为所学专业在今后求职中具有优势,有55.1%的学生信心不足,认为不具备明显优势或没有优势。

在自我评价上,有31.9%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扎实或非常扎实,有58.9%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一般。

有22.2%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毕业后找工作一定要专业对口,65%的调查对象觉得只要是相关专业就可以。

为了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有11%的学生能够经常主动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提升能力,29%的学生经常参加就业指导培训等,学习掌握求职技巧,55.5%的学生利用寒暑假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强化职业体验。

在职业指导内容期待上,有25.2%的学生想了解有关就业应聘的技巧,33.3%的学生想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15%的学生想了解就业政策法规,27.5%的学生对求职心理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感兴趣。

在求职地域期待上:有27.6%的学生想到“北上广”求职就业,愿意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只有22.2%,而47.9%的学生毕业后希望留在本地发展。

在求职岗位选择上,有48.7%的学生会优先考虑今后个人发展空间,29.5%的学生主要考虑工作岗位离家近,工作要符合家庭期望,而考虑薪酬福利和单位性质因素的分别只占18.6%和 15.3%。

在学生青睐的单位性质中,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占51.8%, 国企、外企、民企等累计占到46.3%。

在薪资待遇上:48%的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在2000-3000元之间,25.77%的在1000-2000元之间,近20%的在3000―4000元之间。

在毕业生素质上:49.5%的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会更加看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品德素质,36.4%的学生认为更加看重实践经验和专业素养。

在毕业前的求职准备方面:42.36%的学生想掌握面试技巧,32.36%的学生想知道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20%的学生想掌握关于求职简历撰写的方法和技巧,6%的学生想学习如何谈薪资的技巧。

在求职途径方面:64%的学生希望通过学校举办招聘会或者推荐就业,16.5%的学生希望通过网络媒体找到工作,12.2%的学生希望通过亲戚朋友介绍找到工作。

在求职花费预算上:15.6%的学生在500元以下,47.1%的学生在1000元左右,22.3%的学生在1500元左右。

(二)毕业生就业跟踪回访问卷调查结果

关于求职过程和方式:35.4%的受访毕业生第一份工作是通过学校或校友推荐找到的,14%的人是通过人才市场找到的,35%的毕业生是通过亲朋好友找到的(其中药学和护理专业毕业生占该部分学生的88%);19.2%的受访者是在毕业前找到工作的,37.2%的人在1月内找到工作,36.5%的人是在3-6个月后找到工作的,其中,从专业分布来看,就业率高,就业最早最容易的是理工类专业,就业率相对低,求职耗时较长的是医学、药学等有执业资格考证条件限制的专业。就目前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关系来看,63.5%的受访者专业对口,31.6%的人从事的是与所学专业相关或接近的工作。27%的受访者对自己目前供职的单位感到非常满意,57.6%的人感到基本满意,其中对岗位满意率最高的是护理专业毕业生,在受访的护理专业毕业生中,60.3%的人对岗位感到非常满意,38.9%的人感到基本满意。

在校学习感受评价上:42.41%的受访者认为在我院学习期间最大的收获是学到了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27.3%的人认为母校培养了自己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9.8%的人认为母校培养了自己的综合能力。34.7%的受访者认为在母校学习期间的实验实习环节学习和积累下来的知识与经验对现在的工作影响最大,其次是专业知识,最后是基础理论。在工作中,与其他工友相比,有34.1%的受访者认为我院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强,32.5%的人认为专业知识掌握较好,20.7%的人认为基础理论比较扎实,相比之下,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对较弱。在对就业的影响因素中,从大到小依次是:个人能力(占58.5%)、所学专业(占49.9%)、社会关系(占39.6%)和学习成绩(占34.7%)。在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才时最关心的素质里面,实操动手能力占59.5%,社交组织能力占16.1%,专业理论知识占14.3%。

对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资待遇、保险福利、管理体制、发展前景等满意度评价上:总体满意率为84.93%,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工作环境和单位发展前景均在90%以上,满意率低的是保险福利和管理体制,满意率均在75%左右。

关于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上:66.3%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科学合理,适应社会需要,25.4%的受访者认为存在差距,需要调整。47.1%的受访者认为实践教学环节还应当继续加强,22%的受访者认为在专业知识上还应当加强,15.8%的受访者认为在知识更新上还需要改进和加强。57.6%的受访者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感到满意;34.6%的受访者感到一般,还应加强和改进;6%的受访者表示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满意。在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意见中,有28.5的毕业生建议学校应当更多地收集和整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25.4%的人建议应当加强国家有关就业方针政策的宣传,帮助毕业生了解政策、用好政策,促进就业;20.43%的人建议应当开好就业指导课,强化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辅导,引领学生规划好职业生涯,提前做好入职相关准备工作;16.1%的人认为应当深入了解毕业生就业意向,强化个体指导,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我院毕业生在敬业精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综合素质、诚实守信等方面都较强,但在创新精神、外语水平、计算机运用能力等方面表现一般。用人单位认为我院在岗毕业生中,54.7%的人比较能胜任岗位工作,38.4%的人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6.9%的人基本能够胜任岗位工作。胜任工作岗位的主要原因一是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二是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三是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较高,值得信赖;四是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从用人单位对我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信息上看,我院毕业生的缺点和不足表现在专业知识面窄,创新能力不足,同时心理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还有所欠缺,需要加强。

三、调查结果的关联性分析和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为了了解在校学生和毕业已就业学生的思想观念与用人单位需求和社会现实的差别,通过将三个调查中有关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能对我们就业指导工作者带来一些启示,引发就业指导工作者的思考。

1.从对就业单位性质的要求上来看

在校大学生对毕业的就业期望较高,近85%的人青睐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外企、合资企业,只有15%的人有到民营企业就业或者自主创业的意向;而已毕业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在校大学生的期望相反仅有不到10%的人能够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就业,超过73%的毕业生都去了各种企业就业;期望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在校生和毕业后实际创业的毕业生比例大体相当,这说明一部分思维活跃、有想法、有创业意愿的人,对于创业的想法是很早前就有的,二者之间是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启示: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于就业,大学生要正确面对,早做打算;二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十分重要,科学规划才能引领人生顺利启航;三是创业是禀赋+条件+机遇三维一体的,高校提前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成功创业具有显著作用和重大的意义。

2.关于薪酬待遇

大部分在校生对自己将来的薪酬水平期望普遍较高,超过74%的人对自己工作后的薪酬期望在2000―4000元之间,只有1/4的学生的薪酬期望在1000―2000元之间;而对于已就业的毕业生而言,有近一半人还在1000―2000元之间,约1/3的人工资在2000―3000元之间;而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还不到13%。通过这些数据的对比说明了当前在校学生对自我、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都还不够,还处于一种相对理想化的状态。这种认识和状态对于他们毕业就业和择业十分不利,由于薪酬期望较高,再加上岗位性质、地域差别、交通条件、家长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影响毕业顺利就业。

启示:这就需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加强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一是加强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利用在校学习之机,加强理论学习,强化实践操作能力,提高自身在求职中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引导学生在搞好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增加社会阅历,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需求奠定基础;三是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注重经验积累,逐步发展完善自己,实现阶梯式发展。

3.关于主要求职途径

从调查结果看,在校生普遍对就业的认识和准备还显得很不够,绝大多数人将毕业求职的希望寄托在学校,而仅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有了就业的思想准备或者家人已经为其找好了出路。而现实情况是真正通过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获得职位的仅占近40%,超过三成的毕业生是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找到工作的。这二者之间看似互不相干,其实有着必然的联系,原因有二:一是有很多大学生正因为在校期间缺少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发展步骤,对学习缺乏动力,学习效果不佳,到毕业时,不得不依靠亲戚朋友来找工作;二是一部分学生自身能力平平,却对就业岗位期望值较高,而且用人单位在校方开展的校园招聘上选拔人才时往往是优中选优,这些能力平平之人显然没有竞争优势,所以,毕业后只能四处托关系找人情寻找就业岗位。

启示:就业指导要及早切入,从职业生涯规划开始,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全过程,使其成为促进大学生加强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的“药引子”,努力为毕业后就业和择业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同时,瞄准市场,找准定位,未雨绸缪,提前介入,主动挖掘自身资源,寻找就业岗位。

4.关于职业决策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已就业学生,约一半的人在求职或就业时会把个人发展空间放在职业决策的首要因素进行考虑,这反映出大多数学生都会着眼长远,以有利于自身发展为原则进行职业决策,这是共同点。此外,对于在校生而言,考虑得最多的依次是“工作地区或者离家近”、“薪酬福利”和“单位性质”,而已就业学生依次是“薪酬福利”、“工作地区或者离家近”和“单位性质”。值得一提的是在校大学生从就业预期上看,要么热衷于理想化的工作地区(城市),要么倾向于离家近,这体现了学生不成熟、独立自主性不强等特点。而对于步入社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而言, “单位性质”、“离家近”等因素在职业决策和岗位选择中所占的份量明显减轻,进而将“薪酬福利”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进行考虑了。

启示:职业指导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教育和就业观念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准确把握就业现状,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认识自我,立足现实,合理定位,早日就业。

四、调查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对此次调查数据的加工整理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欠缺,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入学伊始就要开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同时通过入学教育、邀请职业经理人来校做专题讲座、到企业到将来的职业氛围中去对学生进行入职教育,营造职场氛围,让学生认识职业、了解职业,提前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2.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教育和就业政策宣传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强。高校要通过定期开展形势分析报告会、就业政策宣讲会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认识和了解国际国内经济走向、产业动态、发展趋势、就业形势以及国家有关就业的相关政策等前沿信息,使他们认识到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和人才素质的要求,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引导大学生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正视自我,准确定位,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充分借助政策优势,尽快实现成功就业。

3.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力度和效果欠佳,毕业生求职技能有待提高。鉴于此,高校要切实加强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监管和指导,要进一步强化措施,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效果。一方面要通过统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入职培训,引导大学生围绕职业要求培养锻炼自身能力,充分做好入职准备;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第三是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及相关实践、模拟活动的开展,引导大学生学习撑握求职技能技巧,提升求职就业的成功率;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职业指导不仅仅是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指导教师的事,各专业课程教师也责无旁贷,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教学对学生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教学的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教学的最佳时机和有利途径,结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其效率和效果更优于单纯就业指导课枯燥说教的效果。

4.大学生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不足、创业成功率较低。在当前全国就业形势整体严峻的特殊历史时期,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诸如降低准入资金门坎、税费减免、小额无息贷款等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因此,在高校宣传相关创业政策,开展创业培训,对于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引导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学习掌握创业技能技巧,对于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曾良华(1975―),男,陕西南郑人,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中文讲师、国家一级职业指导师。主要从事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

张仕锋(1972―),男,四川巴中人,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医学生理学讲师、国家一级职业指导师。主要从事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

第11篇

我们最需要的是家人的支持。

对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中国人来说,下岗无疑就是个沉重的打击,要从阴影中走出来,很需要别人的支持。当人们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得到的是家人的安慰与帮助。在被调查的下岗职工中,绝大多数认为,家人支持有利于他们再就业,此工程的启动,离不开政府和社会扶持和帮助,但同时家人也应支持。为工作而奔走了一天的妻子,看到桌上热腾腾的饭菜和丈夫体贴的话语,会是怎样的感动。而这一切都能让他们调整自我,以积极的心理参加再就业。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得到支持,是其寻找新的岗位,稳定再就业的关键。所以,职业指导人员在对下岗人员的指导中,也应当有意识的去了解来访者下岗后找工作是否得到家人的支持,根据来访者家人的支持程度确定其再就业的难度,从而有意识的支持和帮助他们,还应与来访者家人取得联系,做他们的工作,这样可以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就业培训好 可惜机会少 --下岗职工埋怨说

进行再就业培训,为下岗职工灌输市场经济知识,宣传再就业的先进典型,组织已上岗的人员现身说法,这样能增强他们再就业的本领。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职业培训作为解决失业的一种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手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各级再就业服务机构坚持培训后再就业的基本方针,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目前,下岗职工对其已基本认可,他们认为培训对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但也同时反映,在被调查对象中,仅有少数人接受过再就业培训。这表明,我们现在进行的再就业培训没能够真正的把下岗职工吸引过来。因此,以后开展再就业培训工作时,应该注意培训的内容是不是下岗职工迫切需要的,同时,还应注意宣传力度,尽量让大多数下岗职工知道在那进行什么内容的培训。

招聘市场也需要打假--下岗职工呼吁

在下岗职工看来,劳动市场上招聘和用工行为的不规范,特别是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对他们的再就业,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比如有些单位并没有招人的目的,他们在媒体上作招聘广告仅仅想利用招聘广告的广告效应,打着招聘的幌子,为自己的单位做广告。这样,来应聘的人就不由自主地成了他们单位的义务广告员。这种欺骗行为给下岗职工再就业带来很坏的影响。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更重要的事会给他们带来精神损失。因此,在职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中,职业指导员要让下岗职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求知应对技巧,以便避开招聘的陷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职业指导是再就业工程的金钥匙

从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职工的再就业情况之中,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下岗职工,应采用不同的职业指导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第一类是:下岗后能很快适应,感到下岗是一个好机会。他们对再就业要求比较高,希望能得到一份发挥自己能力的工作。这就应该给他们提出高要求,准确发现他们的优势并鼓励他们在新环境中锻炼自己,推荐又创造性的工作而且使其在原企业中无法发挥的新职业。

第二类是:下岗后心理不平衡,带着情绪找工作,且时常抱怨,爱发牢骚。应给他们说的机会,实在的对待,引导其正视自己,了解人才劳务市场,帮助其学会考虑问题,推荐一份具体性的工作。

第三类是:家里有一些具体困难的,他们对工作选择不挑剔,只要离家近,不上夜班有休息日,能顾家就行。因此他们不难找工作,如保洁工,值班员,他们都能很快接受并干好。

第12篇

调查内容:广州市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对自我的认识程度、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职业期望状况四个方面。调查结果如下:

一、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

对专业不满意的直接表现是对本专业的学习动力不足或毕业后不愿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专业的了解与自身了解的缺乏,可能是导致只有21、0%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持满意态度的原因之一。因为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对五花八门的专业的不了解,抱有神秘感,从而选了一个自己以后不喜欢的专业。另外,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是原因之一。比如,某个同学对考古学很有兴趣,但社会需求相对比较少,此时可能会产生心理冲突,也许选了一个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但赚钱的专业,梦想与现实出现落差,从而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而专业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取向,如果对本专业不满意或态度模糊,势必会影响自身潜能的开发,以及今后的择业。

二、对自我认识程度

自我认识包括个人的兴趣与特长、个人的性格与价值观、个人所选定的目标与需求、个人的情商、个人的工作经验、个人的学历与能力、个人的生理情况等七个方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调查中发现,只有6、7%的被调查者对自己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52、3%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各面能力,兴趣等持含糊态度,41、0%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自己;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自我认识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较多的大学生未能很好地关注自身特点,发现自身问题,促进自身发展。那么,这里便牵涉到了大学生就业生涯目标的问题。

职业生涯目标是指可预想到的、有一定实现可能的目标。而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自己有所了解。通过个人分析认识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并以此来开发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职业倾向都缺乏深度了解,自然对职业生涯目标是模糊的。

三、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

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在调查中发现,只有14、5%的被调查者对当前的就业状况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没显著性差异,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就有显著性差异,冷门专业的学生比热门专业的学生更加关注就业前景。在调查中了解,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还是比较少,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表示一直关注就业信息,而大部分则都是偶尔关注一下,在看到是留意一下而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所选职业所作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同学们大都表示对未来工作的担心实际生活中却缺少这种基本的努力,典型的眼高手低表现。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校园里,舒适、闲逸的生活和父母的绝对经济支持,使很多大学生忘却或暂时忘却了就业压力带来的紧张感,很少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有些学生的确是每天都只是读书,缺乏对就业的准确和认识。另一方面,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够。调查中,发现有73、5%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够,需要更详细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四、职业期望状况

影响职业期望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城市位置与社会地位),内在价值因素(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外在价值因素(薪水高低)。在调查中,被调查者将薪水高低、发展空间、城市位置、兴趣爱好、社会地位按自身在选择工作时所起作用从大到小排序。其中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情况(见下图),发展空间、兴趣爱好成了大多数被调查者的首选,接下来依次才是薪水高低、城市位置、社会地位,男女生没有显著的差异。在调查中还发现被调查者中有83、3%的被试认为前途比钱途更为重要,60、3%的被试愿意充当鸡头也不愿意当凤尾。以上结果表明,多数大学生更注重工作的内在价值。

从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表明广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呈现一下特点:(一)多数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较低;(二)广州市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规划还比较模糊,自我认识不够,绝大多数人没有明确目标;(三)广州市大学生对社会人才的需求了解甚少,另外,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不足,学生了解就业相关信息的渠道较少;(四)广州市大学生的职业期望更注重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因此,我们认为,根据上述特点,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大学生应该及早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为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结论和建议

1、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体系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政策,这就需要建立职业指导机构等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